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范文

时间:2023-11-17 17:19: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篇1

【关键词】学校体育;课程;弊端 改革

1.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相关概述

课程是教育目标的载体。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它依据育人目标所赋予的体育内容及其结构、程度和进程等。其特点具有规范性和计划性。是学校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依托。几年来,学校体育为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领域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和反思,虽然积累了不少丰硕的成果,但也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部分中、小学体体育课程内容目前主要还是以传统的竞技项目为中心,要求学生注重对技术动作要领的掌握;体育理论课一张嘴、一言堂。师生口耳相传;课堂气氛沉闷,导致许多学生爱体育这门学科而怕上体育课。目前学校体育课程设置方面本身确实存在不少弊端,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竞争力、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等。

2.学校体育课程存在的弊端

2.1教学内容的核心素材被忽视

2002年,自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后,各级各类学校为减少责任,降低意外伤害事故,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了内部安排与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例如田径等传统项目的衰退,教育内容过于宽泛,在开发和部分休闲、娱乐性较强,锻炼效果一般的新型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起。例如,自那位某高校大学生跑完千米出事后,部分高校田径教学内容中,长跑项目如同虚设,教学时被其他项目所填补。众所周知,体育课不仅要强健学生体魄,而且还要肩负为国家和地方选拔、推荐竞技人才。象背越式跳高等学生普遍喜欢的传统体育教学内容,不仅健身性强,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其对于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心理健康等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为存有安全隐患,在教学安排和学生自主练习等方面,和以前相比,变得小心翼翼了,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妨碍了体育创新,因为体育教学内容中的核心素材明显被忽视。

2.2教育理念被曲解

曲解之中、乱象丛生。体育教育在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时,部分体育教师误解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理念,片面地张扬学生的个性,由于过分地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一味的去放纵学生、满足学生的体育要求,放弃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原本“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传统体育课堂彻底变味了,学生变成了随便玩耍的“操场自由人”。体育教师成了“现代牧羊人。”课堂组织教学过程几乎是松散的、自由玩耍的“快乐天堂”,更值得让人深省的是,学生的体质状况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和提高。具相关调查显示,学生的肥胖率和近视率有增无减。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被曲解、异化。

2.3学校课程教学评价的失真

教育教学评价是衡量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在对教师教的评价方面,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参与”,结果导致教育评价结果的“失真”。一方面,学生根据自身学的效果来评价教师教的效果,由于干扰学生评价的因素太多,甚至夹杂了个人情感恩怨、兴趣爱好等,以致在某个具体事件上的不同态度和观点都可能导致学生评判结果的唯心偏移。在另一方面,教师为了获得或保持较高的学生评价威望,不得已降低教学要求,如:有的教师由于平时对学生要求不严,又害怕学生考试过关难,在考试前进行针对性辅导,甚至暗示考试题等,这也决不是个别现象。再者,学生个性、认知发展的不完善也是影响评价结果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正在全面推广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育教学评价不太强调评价学生的运动成绩,比较强调其参如程度、态度、进度幅度等。一方面这种评价方法带有开放性和随意性,另一方面也使体育学科逐渐失去了其正切内涵,体育本来就是为人服务的,其核心要义就是参入者承受一定的体育运动负荷刺激机体,来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目前,部分体育教学评价抛弃和忽视了传统评价方法中的精华成份,与新课改精神背道而驰,越走越远。

3.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发展建议

3.1课程内容及其目标的全面性、实用性

课程教学目标应与当今社会发展和人才要求相一致并具全面性,应突破传统体育教学以传授知识、技术、技能为主的教学目标,体育课程及教学应重视学生生理、心理、知识水平的提高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使学生的智力、能力、情感、意志、性格得到全面发展。因此,体育课程教学应以教为引导,以学为进取,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心理素质和体育实践能力协调发展,体现现代体育教育目标多元化发展趋势。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和获得学习成功的乐趣,进而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3.2明确教育思想的实质

在指导思想上,要使以运动技术技能教学为主线的运动教育向健全人的身体为目标的强身育人教育转变;以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为中心,侧重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使学生养成身体锻炼习惯,提高他们自我锻炼的能力。

3.3落实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评价

在进行体育教育教学评价改革的过程中,淡化动作技术和技能的“规划化”,重视身体练习的生理刺激和积累,并且,应放到一个较高的知识水平上。在教师教的评价方面、学生学的评价方面应该力求真实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小结

综上所述,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任重道远,应以明确新时期体育课程的实质为起点,以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要和现代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为方向,对体育课程内容及其目标的全面性、实用性进行改革,进而实现国家体育教育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赖天德.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学校体育,2009,5

篇2

关键词:学校体育;健康;快乐体育;兴趣

为了基础体育课程建设的需要,体育课程改革把“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服务”作为总目标。在学校体育改革中,必须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坚持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健身功能,开展切实有效的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教学与身心全面发展,使学生学会体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体格;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贯彻“课程标准”必须做好教学工作

1.要认真做好中小学体育教学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试验工作。结合试验工作,进一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积极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器材改革。要认真研究并积极推进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从而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人才的需求。

2.加强学生课外体育的改革步伐,扎实推动全国中小学课外活动园地的建设。积极推进学校体育运动会的改革,把学校运动会真正变成为广大学生乐于参加的体育会。在总结十多年来学校体育课训练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符合时代要求和我国学校体育实际的体育课余训练方法,加快体教结合的步伐,鼓励并推动学校体育为国家竞技体育多做贡献。

3.加大学校体育评价的改革力度。按照《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要求,认真研究制定《学校体育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并在全国实行。坚持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体育考试改革要坚持有利于全面地、科学地评价学生身体状况,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方便学生考试。

4.加强体育师资培养工作,尽快建立一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满足体育教学需求的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根据目前学校体育师资的现状认真研究对策,并加大研究生的培养力度。

5.要始终把农村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工作重点,制定切实能够推动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政策,重点解决学校体育教师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体育课的开课率。

6.加强学校体育科学研究,进一步提高科研水平。另外,教师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育与健康课程要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7.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8.以发展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二、贯彻“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改革是关键

开展学校体育,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以下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运动形式活泼,能激发学习兴趣;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简单易行。

为了适应学生的身心特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对一些竞技运动项目进行适当的改造,如简化规则、降低难度等。同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学生喜爱的新兴运动项目。在少数民族地区或其他有条件的地区,还应该挑选一些民族民间体育活动项目引入课程教学,以增加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并增强自豪感。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学校体育中的落实,学生将会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学校体育在这一标准下开展,将会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体育教学要以健康为思想,以快乐为整堂课的主题,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根据学生特点,区别对待,使快乐真正深入学习当中,从而使青少年体会到健康的效果,使青少年学生有健康的体魄为祖国和人民服务,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崔漩,龚继忠.从安然破产看企业财务控制.财会月刊,2002,6.

篇3

关键词  体育教育专业  课程设置  课程改革

        1. 当前体育教育专业现状分析

        1.1  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结构基本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组成,由于必修课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学生不管喜欢不喜欢,都必须学习,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充分,因而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而选修课的比例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但综合性和可选性不强,学生对选修课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认识不够明确。在课程设置上有一定的不足,例如基础课中,注重政治教育、外语教育和计算机课程教育,对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等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专业课程方面,重视运动技术类课程,轻视相关的理论及教学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学理论类课程偏少等等。

        1.2  教育专业定位不明确

        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类非师范专业逐步兴起并迅速发展,为体育人创造了很大的就业空间,同时体育教育专业就业难也是事实存在的,这就激起了这样的矛盾:社会为体育人创造就业机会与体育教育专业就业难的一对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体育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就要与社会需要靠拢,体育院校想培养出既是适应社会竞争的体育社会人又可以是非常出色的教师,我们都明白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是不可能的,最终导致两方面松散的现象,这就出现了现在的轻视师范性。致使师范生的教育专业训练不够,学生从教能力不强。

        1.3  课堂教学与培养能力相脱离

        长期以来体育院校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忽视了对学生从师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更新;不重视研究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过程,提高体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从师素质,培养他们的多方面能力。而长期使用着陈旧的教学方法的结果就是形成了与社会需求相背离的所谓大学教育模式。

        1.4  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的时间过少

        众所周知国内一些高校师范专业的实习往往放在大四刚开学的第一个月,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在去掉八个公休日,所剩的时间才是学生真正实践的时间。这么短的实践时间,要想真正培养能力、提高技能是很难的。而在国外体育师范教育,教育实践包括实习、见习、参观访问和调查等多种形式,这些活动分别安排在第三、四学年中,保证每周都有一两次实践活动。集中的教学实习也短则三个月,长则一年。

        2.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2.1素质教育呼唤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包含了时代精神和科学理念,即“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生活”。21世纪的高校体育教育必须完成由培养“知识型”或“传习型”的教书匠向“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转变,从根本上为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奠定基础。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既要适度超前,又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质量和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 

        2.2 体育科技的迅猛发展需要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体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不断改写着我国体育的发展历史。以往落后、陈旧的知识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体育形势,体育教育专业必须适时地修订专业和课程的设置和计划,提高课程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以适应社会与时代科技高速发展的要求。

       2.3 激烈的社会竞争意识,就业压力激励体育教育专业改革

        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难与社会巨大的体育人才需求形成鲜明对比,在全国多所高等院校中,体育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最低,不到同期大学生整体初次就业率的一半,在各类院校中排在最后,我们现有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依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作出响应的合理的调整。

        3.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建议

        3.1 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体育教育复合型人才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应充分利用和发挥高师院校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高水平的体育教育人才。厚基础,就是要有宽厚而扎实的体育教育专业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宽口径是说专业类课群不宜过多,不宜分得过细,跨度更大、口径更宽。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比例要加大。复合型指除体育教育专业知识外,还应有较宽厚的现代信息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为依托。高水平指注重和强化学生外语、计算机及各学科间的互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创造更多的与外界和其他学科之间合作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较高的层面上求得高水平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3.2  注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知识经济的崛起,使创新成为新时代的主题。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高校体育教育的新的历史使命。“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因此,我们必须以创新意识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不断更新各门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

        3.3  重视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

        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着眼点是通过各种训练,培养未来教师的多方面的素质和技能,为各学校输送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合格教师。体育教育专业在课程结构上,应切实增加体现教师职业技能、技巧的课程。突出对学生体育课堂内和课外体育活动教学实践、语言表达、活动组织、教学环境应变能力、社交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掌握体育课教学和教育管理的基本技能与技巧,使之在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显示出其他专业不可替代的优势。

        3.4 构建新的教育实习模式

        教育、教学实践是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知识与能力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整合。因此教育实习的改革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增加见习次数和时间。在每一门教育课程计划中安排一定比例的教育见习时间;另一方面, 使教育实化、结构化。建立连续性教育实习制度,把教育实习看成形成合格教师必备条件贯穿于四年大学的学习 。

参考文献 

【1】潘绍伟.季浏等.我国体育课程为什么要进行重大改革[(j].中国学校体育,2004, (4).

【2】草少菊.论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3,(1)

【3】黄爱锋.我国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1999,(5).

篇4

一、当前本县中小学体育新课程改革普遍存在的问题。

1、体育观念滞后。

中国几千年来重文轻武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国民对学校体育教学、体育科研及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看法,体育教育始终被理解为“身体教育”或“增强体质”,混同于一般的体育锻炼,从而是导致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一方面崇拜姚明、刘翔等体育明星,一方面却认为搞体育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体育只是“玩”,会影响文化课的学习,因此不支持子女参加体育锻炼。这些因素给学校体育工作的决策、管理和发展带来很大的阻力,于是有的学校迫于种种压力,用“升学率第一”代替“健康第一”,体育工作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体育课成为可有可无的小菜,任意缩减体育教学课时、随意占用体育课,甚至毕业年级干脆取消体育课的现象屡见不鲜。观念滞后严重影响了体育新课程的正常开展。

2、体育设施缺乏。

首先,体育场地存在数量上的不足, 很多学校的运动场地名存实亡,无法使用,甚至存在安全隐患;其次,经费投入不足,在体育器材的完善和更新方面同样存在严重的问题,有的学校常用的体育器材残缺不全,仅有的体育器材长年失修,造成许多运动项目的教学难以开展。由于硬件条件的不足,使本来脆弱的体育教育顺利进行新课程改革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3、师资力量薄弱。

我县中小学体育教师业务素质普遍较低,专业毕业的体育教师极少,很多是兼职或代课教师,对制定各种体育计划和如何上好体育课都有一定差距,甚至连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都没有,更谈不上改革创新。薄弱的师资力量,在本县中小学校要全面实施健康教育,落实素质教育,推进课改就存在一定的困难。

4、对新课程理念认识偏差。

与以往单一传授运动技能的课程相比,体育新课程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快乐体育”等教学理念,但是由于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教师缺乏有效指导、培训不到位等,引起了教师对体育新课程的理解产生了偏差,再加上出于安全考虑,很多学校在安排体育课时,取消了一些较苦、较累、较危险的运动项目,如器械体操、长跑等,教学内容脱离体育运动技能和体育运动文化,于是“放羊式”体育教育披着新课程的外衣粉墨登场。

二、体育新课程改革在本县中小学顺利实施的对策。

1、加强宣传力度、更新观念,为体育课程改革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体育是培养青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思想作风的重要手段,要从科技迅速发展的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和提高民族素质的战略高度出发,确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要大力宣传体育在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形成终身锻炼意识、习惯和能力等方面对人的全面发展所起的保障作用,创设良好的校园体育气氛,举办多种形式的学生体育运动会,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广大学生中形成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为体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提供基础和前提。

课改成败,系于教师。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全面学习和领会新课程的精神,以学校体育教学思想改革为先导,更新学校体育教学观念,遵循教学规律,积极探索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策略,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教科研水平 。

3、充分利用和开发体育场地器材资源,为体育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提供物质保障。

本县中小学体育的场地、器材的不足,不可能在短期内有所改观。因此应从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渠道解决实际困难,因地制宜,创造条件,让新课程改革在中小学健康实施。具体方法是:

(1)加大投入,配足必备的体育用品和器材。

(2)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场地器材资源。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既然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标准的场地和器材设施,但只要立足当前,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体育设施资源,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如:篮球场不仅是篮球教学的专用场地,有许多教学内容也可在篮球场进行,利用球场的边线或端线组织短距离跑、往返跑教学,利用三分弧线组织弯道跑教学,利用两个半场组织游戏跑四角比赛等。

(3)积极开发场地和器材资源。

体育教师要有找米下锅的自力更生的意识,要有敏锐的触觉和善于变“废”为“宝”的创新意识,自行开发一些适用的简易器材。如:收集飘落街头的广告横幅,长的可用于多人纵向或横向协作跑,可用于投掷的空中标志,可用于游戏大鱼网,可用于各种比赛的警戒线。短条的打结成团后用于投掷物既安全有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自制一些简易的体育器械。

(4)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是体育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关键。

体育课程标准给教师提供的是一个完整的三维目标体系和内容框架,教师要根据具体条件来选择最恰当的能实现目标的内容来进行教学。这种灵活的内容选择方式也是课程标准的显著特征。

a、从已有的内容中进行筛选、重组。

传统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可以供我们选择,但其沿袭的是竞技运动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也同样采用竞技运动的教学方法,由于竞技运动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运动成绩而并非促进广大学生的健康,如何使竞技运动中的某些内容为新课程服务,就需要对竞技运动内容进行适当的改造,剔除竞技运动单纯追求运动成绩的弊端,发展竞技运动对人的激励作用,回归竞技运动的本质功能。如跑的教材,对于中小学生来讲,应该永远是受到欢迎的,可是,由于过去我们受到竞技运动训练式的教学影响,把中小学生当作运动员对待,把丰富多彩、形形的跑变成了单一跑道上的胜负之争,从而使学生兴致索然。其实,关于跑,在实际运用中有着许多各自的特色,游戏中的跑、接力跑、合作性质的跑、障碍跑等,这些不同的内容和方式完全可以从旧教材中筛选出来进行科学重组来供我们继续使用。

b、从生活实际中选取。

篇5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 中职体育变革

1.当前中职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长期以来,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仍拘泥于普通中学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中职生的需要。教材内容大多是田径中的跑、跳、投和球类中的篮、足、排三大球为主的项目,这样的体育教材没有很好考虑到中职生毕业后将直接面对社会的需要,这种体育教学与专业实践相脱离,影响了培养全面合格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标。同时,很多体育教师总觉得中职是培养专业业技能人才而视体育课的重要作用,总觉得学生要求不高,可以降低标准,也就很少去钻研业务,去提高专业水平和业务水平,照本宣科,敷衍了事,影响体育课的教学质量。1.2对不同类型学生体育教学的特点很少进行区别。

虽然目前部分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师在关注体育课程改革,但这不代表他们就真正的做出了很多成绩,也仅仅只是一种趋势而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要区别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教学,为学生今后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身心基础。如果我们对这句话稍微进行分析,就发现这句话的逻辑基础首先是识别不同学生的特点,因为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实践。但据笔者了解,目前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很少在识别不同学生特点方面下功夫。比如,目前中职学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完全是以中职学生为主,是真真实实的中职教育;而另外一类是普通高中学校也设有中职类的专业,所以这类学校是两种类型的学生混杂在一起。在开展体育教学时,体育教师则是给两种类型的学生都上课。而问题就出在这里,很多老师都是以普高学生的模式来给职高学生上课,但其实二者之间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区别是很大的,显然二者对体育课的需求也是有一定差别的。但遗憾的是,很少有体育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区分,也就不太可能进行如新课程所言的个性化教学了。

1.3中职体育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滞后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采用“灌输式”、“传授式”的旧教学方式已经严重制约着中职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部分体育教师虽然改变了传统教育思想.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尝试,但也进入了另一种误区:有的老师用放羊式教学误当成自主学习教学:有的老师只重视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式。却没有其真正内涵。这种出现偏差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利于中职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培养和体育技能的学习。

2、新课程背景下中职体育教学开展的优化策略

2.1中职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素质

当前的中职体育发展,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从教学组织到教学方法,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体育教师应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要具有对新兴体育项目的观察能力和敏感性,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通过教师的“一专多能”和精神风貌来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让学生主动锻炼,使学生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和获得知识的兴趣。二是体育教师在搞好本专业的同时,还要捕捉多方面体育信息,加强多方面的知识学习,充实自己,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三是作为中职体育教育工作者,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整合体育教师的整体资源优势,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学生精神得到陶冶、身心得到强健、技能得到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2.2.体育教学的开展要与专业相结合。中职学生毕业后将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进入不同的工作岗位。因此,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要根据这一特点,根据不同专业的职业劳动者身体活动特征,确定针对各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学目标和内容。比如,将来从事电脑、文秘、财务、家电维修等职业的伏案型工作者需要增强手指、手腕的力量,以及眼手的协调能力,体育教师应在教学中多安排排球、乒乓球、篮球等运动项目。另外,由于伏案型工作者长期工作会导致颈椎酸痛、脑部供血不足、眼睛疲劳等现象,体育教师还要教会以后从事此类工作的中职学生学会工间操、伸展脊柱、眼保健操、全身运动项目,如球类、健身跑、游泳等。对于以后从事护理、售货、烹调、纺织、建筑等站立型工作的中职学生,由于长期站立,很容易下肢肿胀酸痛、易患内脏下垂和腰肌劳损。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工间操、下蹲起立、太极拳、健美操、按摩、健身跑、跳绳、游泳等下肢节律性活动改善下肢血液循环,消除下肢肌肉紧张,增强心肺功能。

2.3根据中职学生学情.开展多元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进行中职体育课程改革的途径很多,教学方法也层出不穷。但笔者认为所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要依据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进行改革。中职学生年龄一般在15~18岁左右。这个年龄段属于人类生长的第二高峰期,他们的身高、体重、器官等发育很快。在心理方面,中职学生心理特点和普通高中生有很大的差别。由于学习基础差,被迫进人中职学校学习。所以中职学生心理特征主要是缺乏自信、厌学、叛逆。但在能力上,他们的人际关系、抗挫折能力比较强。在行为特点上,中职学生控制力比较差,容易冲动,比较叛逆,但操作能力强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各级学校的深入开展,中职学校改革也在起步。体育课程作为中职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健康、体质与技能教育相结合有重要意义。面对体育教学的改革,中职体育教师自身要正确领悟到这是新时期的严峻挑战,要有强烈的紧迫感,把这种挑战视为发展自己的大好机遇,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来推动中职体育教学的深度改革

参考文献:

[1]黑长庚,宋媛.近十年来关于体育之研究的研究[J].体育学院学报

篇6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教学资源整合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才竞争的局面已经客观存在,高专体育教学的改革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强化学生体能训练和健康培养,准确地定位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探索实施教学改革,促进高专体育教学有效发展已成当务之急。在高等专科学校的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培养身体健康、能够胜任本专业要求及其未来工作强度的高素质人才至关重要,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保障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每一个大专学生都能够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以促进身体素质和健康发展为目标,对高难度的体育技能训练没有严格要求,体育课程的目标和作用是很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决定着体育教学内容的性质,高专体育教师需要从运动参与积极性、运动技能熟练程度、身体健康素质和心理健康调节等方面提高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结合本专业实践工作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种种体能考验,强化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的科学实践功能,促进新世纪人才培养过程中高专学生智能、体能及其综合素质的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祖国繁荣昌盛贡献力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专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及发展对策

1.激发运动兴趣促进教学改革

体育教学是高专学校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是实践学校体育总目标的关键环节。随着学校体育总目标多向发展的同时,体育教学的任务也在不断的拓展,它不仅强调近期成绩,也追求长远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利用多媒体实时播放精彩运动会,激发运动兴趣,让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训练中,长期坚持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上好体育课的主体作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体育竞赛活动项目的观摩与欣赏,重新焕发运动过程中的美感与力量,培养新世纪高专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探索促进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可结合民族传统优秀体育项目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内容,结合高专学生的专业实际情况,进一步开发和拓展新的体育教学内容。教师要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优势,在扎实课程教学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促进体育教学改革。

2.倡导集体观念注重素质培养

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在此要特别注意,必须强化传统体育教学的民族精神和创新意识,包括先进的体育器材装备。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要给予特定的重点培育,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更有价值,因为对于体育来说,加强锻炼更加重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大多数学生的兴趣为基础,重点培养有体育潜力的学生,做到以点带面,扶优扶强,最终提高全体同学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结合实际情况,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优化整合,并在体育实践教学应用中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困境,让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实践中感受到健康与生活美感情趣的力量,进一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健康体魄。

3.发挥个体优势促进整体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应发挥每一个同学的自身优势,把同学们分成几组,进行合作训练。主要对体育教学进行了更深一步的尝试,在大部分学生能掌握基本动作基础之上,让基础较好的同学能熟练整套动作要领,并提高每个动作技术的质量,同时让这部分同学带动对整套动作还不够熟悉及规范的同学一起进步。不过,在上课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对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要原因可能是学生本身对有的体育运动项目缺乏兴趣,教师的鼓励、奖励不够多,教师平时对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还不够等。学生熟练程度不够,主要原因可能是教师教的动作不够细致入微,不能让学生更直观清楚的学习动作要领。教师对体育运动骨干的培养力度略为欠缺。由于平时教师对体育骨干的能力方面的培养不够,导致班级以小组为单位体育项目练习时,有个别小组练习效果不是很好,动作技术要领提高不明显。同时,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在不影响班级其他学生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必要的只有探索,以增强体质为目得,大胆创新活动项目。体育运动是融民族文化和体育课程教学为一体的,虽然在教学中出现以上问题,但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通过学生学习兴趣的逐步增强,该课程会受到更多学生的喜欢,教学成果也会越来越显著。教师采用了分组合作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与帮助,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班级整体发展。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开发体育校本课程

高等专科学校以培养应用型高等技术人才为主,其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要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身体素质教育为前提,同时要与所学专业紧密结合。教师可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积极开发有利于专业发展和未来工作实践的体育校本课程。例如,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高专学生,可以增开与旅游相关的选修课程,为未来从事旅游行业强化技能训练。另外,关键要选聘高素质的体育教师,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要具备改革创新意识,要有工作热情和探索积极性,这是实施高专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体育教师要大胆地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探索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途径,高专学校要积极支持教师参加不同形式的学习和提高学历层次,通过再教育,了解高专院校职业发展的趋势,了解体育教育目标和教育规律,懂得新的教学理论方法,懂得尊重学生发展的权利和需要,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使其得到不断补充和发展。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实践探究精神,掌握高专体育教学规律,密切关注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体育实践教学效果,有效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进一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结束语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教学改革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也应在各种理论和教学模式指导下探索新的体育教学途径,以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素质。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营造体育教学的良好环境,科学定位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充分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广泛兴趣,强化师资力量建设,有效开发校本课程,围绕体育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波.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的困境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

篇7

关键词: 公共体育; 选项课程; 范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11-02

所谓课程范式是指:在特定时代里相互适应和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内容及其规范化结构程序、课程成就和课程观念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随着社会文化的每一次大发展,发生质的变化,课程内容、课程形式和课程理念产生一次新旧交替,便形成新的课程范式。为了区别体育院系的体育专业课程,《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质就是《高校公共体育》课,其重点针对公共体育这一领域分析和研究。

1.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当代高校学生对体育的价值取向逐渐转变。体育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功能,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体育的价值取向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当今和平年代,体育从宗教、艺术、军事中完全分化出来,体育作为一门课程在高校中存在,可作为身心娱乐的工具,也同时作为一种养生保健工具。然而,高校大学生对体育的一种价值取向是把它当做兴趣爱好、休闲、排解不良情绪的工具,体育娱乐健身、休闲放松的价值功能日益突出。另一种是对体育课程的不理解,由于基础差、学习时间短、且非专业,使得学生对体育课出现抵触情绪,更有甚者认为体育只是玩。

1.2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非教学因素"的问题

1.2.1 "基础差"所致的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难上课"。如今大学生都经过 12 年的中小学体育教育,然而几乎什么体育技能都没学会,身体机能、素质、技能都处于较差水平。本文以贵州高校为例,学生通常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不适应现象,源于部分中小学"放羊式"的体育教学,有的同学甚至基本跑的技术都不会,中学体育课造成的学生缺乏夯实基础,导致了高校学生体质逐年下降。另外高考的选拔制度"重文化、轻体育"。导致学生"基础差"致使高校公共体育课存在"难上课"现象。

1.2.2 "时间短"所致的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难上课"。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一周 2 节课,不能满足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时间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体育实践的时间短,由于上课时间短,且学生数多,就难免照顾不周,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另一方面,学生使用体育运动场馆和设施的时间短,一些高校的场馆如羽毛球馆、网球场、乒乓球场、游泳馆等特殊场地设施除了上课时对学生免费开放外,其余时间要收取"昂贵"的费用。对于学生来讲,难以支付高昂的体育运动费用。

2.通体育课程范式教学改革的建议

2.1 课程教学内容多样化。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高校作为我国科技教育力量的上层单位,拥有更好的师资力量、体育场地设施、体育环境和更先进的教育理念。课程教育内容理应多元化。就目前高校设置的课程而言,还较为落后,受师资力量等因素影响,一些深受学生喜爱的,较为前沿的体育课程不能及时开设,这也制约着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今后一段时间,高校体育改革一方面要引进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师资培训,把一些先进的、时尚的体育项目同传统优秀体育项目相结合,增加体育课程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满足不同学生的体育需求,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2.2 大逐步深化并践行教学目标。高校的体育课程作为重要的公共课程是学校课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且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综合教学水平。就长远的角度而言,高校只有开展优质的体育课程才能够使学生真正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形成正确积极的体育态度,锻炼自身的体质,从而为后期个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对于高校而言,就应当在大学生入校之初,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设置与之相适应的体育课程,逐步深化体育教学目标,坚持以科学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予以贯彻执行。坚持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推行素质教育教学观念,坚持做到一切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从而真正使高校的体育教学为学生服务。

2.3 转变传统观念。学校体育改革是创新过程 ,没有观念的转变是不可能产生创新意识和行为的 ,只有革除那些影响和束缚学校体育发展的思想和观念 ,建立起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理念 ,才能使学校体育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应树立学生的全面发展观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更要树立 "健康第一 "的思想和观念,形成在学校里、在家庭中、在社会上人人都把健康与体育联系在一起 ,强化健康意识 ,体育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素质为核心的目标 ,从而使全社会树立健康体育意识 ,真正认识到学校体育的重要性、迫切性 ,从而把体育作为娱乐健身手段而坚持终生 ,促进整个社会新体育观的形成,为高校体育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意识环境。

2.4 课程教学内容多样化。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高校作为我国科技教育力量的上层单位,拥有更好的师资力量、体育场地设施、体育环境和更先进的教育理念。课程教育内容理应多元化。就目前高校设置的课程而言,还较为落后,受师资力量等因素影响,一些深受学生喜爱的,较为前沿的体育课程不能及时开设,这也制约着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今后一段时间,高校体育改革一方面要引进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师资培训,把一些先进的、时尚的体育项目同传统优秀体育项目相结合,增加体育课程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满足不同学生的体育需求,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3.结论

课程范式改革的核心要注重大学体育教育的个性化培养,仅仅围绕着"个性化"培养,在增设选项课的同时,将学生体质测试内容纳入课程范式改革体系中去,达到个性化教育和素质达标双赢的新课程范式。

参考文献:

[1] 苏娟.高校体育课程范式改革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3(12)

[2] 李忠堂.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 60 年回顾[J].体育学刊,2010(12)

[3]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8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基本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2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3-0032-01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发展观、教师教学观等观念的转变;在课堂改革的具体目标上,倡导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实践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课程评价上,强调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实践功能;在教学过程上,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等。因而,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新时期小学体育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是一个新的课题。

一、做受学生欢迎的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既要具备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一般要求,又要具备体育专业的特殊要求。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一些体育院校培养体育师资比较偏重于运动技能的培养,甚至只重视专项特长的培养,而忽视了总体素质的提高,这种弊端显而易见。可以见得,作为一名合格的、受欢迎的体育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师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特别是运动技能。

近几年来,有关职能部门为提高新时期的体育教学质量,十分重视对在职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按照新课标实行先培训后上岗,这对于转变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体育教师的总体素质和业务能力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新课程要求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在系统掌握运动技能的基础上能形成特长。要使学生达到这一要求,体育教师就必须首先掌握相应的运动技术与教学技能,才能成为受学生欢迎的体育教师。

二、做教研型的体育教师

过去听课、评课主要重视教师对体育教育标准和教材内容的把握是否准确,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教法运用是否适宜,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是否到位,教师的教态是否自然,课的强度、密度是否合理等环节上。而新课改注重学生能否主动地学习,教学能否体现过程和方法,教师是否关注学生高尚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也就是说,要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去谈教学,要争取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对体育课堂教学的评价不再是看教师讲得如何,而是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不再是强调用什么理念来指导教学,而是看教学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因此,优化体育课堂教学,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亦是学校体育教研工作的首要目标。体育教师要以课改精神为指导,以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为突破口,积极营造“备课——说课——评课”的教研氛围,做一个教研型的体育教师。

1.研备课。

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要在集体讨论中促进个体隐性思维的显性化和个体显性知识向集体显性转化,从而使团队知识得以创新。在集体备课中,体育教师要以“活动设计”为中心进行三备,即备课程理念,备学生心理,备课程资源,使课堂教学尽量体现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强化备课的实效性,淡化形式主义。

2.研说课。

具体要求有三:一说教学理念。打破操作论操作的老套路,要从新的教学理念的高度进行教学思路设计。二说教学过程。关注教学的动态生成性,说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以及教师内心的真实体会与感受。三说教学后的改进。反思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出今后的具体改进设想。

3.研评课。

传统评课存在“三重三轻”的现象。首先,重教师轻学生。评价重在评教师行为,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强调了课堂中教师的表演,忽略压抑了课堂师生的多向互动。这是导致多年来“学生主体”难以在体育课堂中真正落实的重要原因。其次,重评定轻讨论。传统评课着重点在“评”,而不是“议”,碍于同事情面,教师们往往绕开焦点相互恭维,形成一种不良的教研风气。更有甚者,把个别专家与领导的主观意见当作经典,取代了教师们的广泛争鸣,使教研活动形式化。第三,重结果轻过程。传统评课仅关注教学结果,而忽视了教师教学过程中自身的成长。包括思想认识的发展、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及教后的感情等。这样的评课束缚了教师的手脚,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教师教学行为的刻板化,划一化。

三、做学生获取成功的引导者

新课改要求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指导者、帮助者,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由外部剌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的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通过身体的活动和体验努力达到学习目标。

一节好的体育课,就是要引导学生真正动起来,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锻炼项目的学习活动中去,使不同的学生收到不同的“实惠”,到下课时仍然意犹未尽。

和谐的教学氛围是能促进学生经过积极的锻炼获得知识和技能,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体育课上,体育教师与学生要像一家人一样,相互协作,配合默契,互相勉励,增进情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的乐趣。

篇9

【关键词】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现状与对策研究

1.研究目的

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大学教育要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体育实践能力、身心健康、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可以归纳为健壮的体魄,高超的智能,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协作精神。” 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也是学生接受在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党的教育方针是否得到贯彻落实,关系到我国高级人才的培养质量,关系到我国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纲要》自 2002 年新学年开始先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施行,2003 年新学年开始在全部高校推行,经过多年的普及推广,各地的贯彻落实情况、实施的效果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各学校领导对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视程度如何?教师的观念、认识程度怎样?学生的体育认知态度、体质状况、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是否有所变化?各级各类学校在实施过程中的差异性如何?在实施的过程中会不会产生新的问题等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对河南省部分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现实状况的调查研究入手,探讨在新《纲要》指导下的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并分析其成因,为进一步推动我省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了河南省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 19 所高等学校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现状,调查了河南省这些高等学校的相关管理者、在职教师、在校生。调查对象分为三个层次:1)在校大学生;2)体育教师;3)分管领导、体育系(部)主管领导。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系统查阅了国内外相关著作以及 2008-2011 年在国内正式中文期刊上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章90余篇,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

2.2.2 数理统计法

对所获数据运用国际通用软件 MicrosoftExcel 、SPSS11.5 进行统计学分析。

2.2.3 调查法

(1)专家调查法

就影响学生从事体育与健康课的影响因素设计一份专家调查问卷,请 13 名从事体育教学多年、有经验的专家教授、一线老教师填写,对本文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咨询,以验证本文的可行性、科学性。

(2)问卷调查法

就“河南省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的现状、存在问题”设计两类调查问卷(教师调查问卷和学生调查问卷)。采用定点分层次随机抽样法,综合考虑地域因素确定调查对象和范围。共分 2 个层次:1)向全省 19 所高校(包括 2 所高职院校)教师发放 200 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 187 份,回收率为 93.5%。2)向全省19 所高校(包括 2 所高职院校)学生发放 2200 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 2002份(其中男生 938 人,女生 1064 人),回收率为 91%。

3.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3.1对当前河南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的调查

3.1.1河南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指导思想的认识现状

在对体育教师的调查中显示,自新《纲要》颁布以后,河南高校有 59.6%的教师转变了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增进学生健康”为出发点,但仍然有 4 成的体育教师未摆脱老思想,即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出发点。这反映出教师的对公共体育课教学指导思想的认识不足,应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如表一)

表一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指导思想情况表(N=187)

3.1.2 河南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组织模式现状

笔者将现在河南省高校的体育课存在的教学组织模式概括为分段式、综合式、俱乐部式。三种教学模式有各自的优越性。在所调查的 19 所高校中,有 89.6%的高校是采用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10.4%的学校采用的是综合型,没有学校完全采用俱乐部式的教学模式。其中的原因是:(1)现行的教育体制,(2)场馆设施、器材的影响,(3)师资力量,(4)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习惯。(如表二)

表二 河南省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组织模式情况一览表 (N=19)

3.1.3 河南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现状

(1)教材

各所学校所使用的教材的情况呈现出多样化、构成复杂的特点。出现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性质的体育教材。如表三所示,教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一般采用的方式是以统颁教材为蓝本,结合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加入自主创新的部分。学校补充的教材、自编的教材也占了一部分比例。

表三 公共体育课教材选用情况 (N=187)

篇10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153-02

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Professional and Practical P.E.Education)是指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及将来就业时可能从事的第一职业特点来设置体育课程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是指在普通的体育课课程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所要从事的职业及工作内容的特点进行开设的、与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岗位基本素质及岗位技能相适应的,以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为目的、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体育教学。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实现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为教学目标,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和职业的实用性;教学内容结合学习者身体条件、运动能力以及工作环境等科学规划和设计课程。随着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完善和深化,在高职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教学已经成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一、医学类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开设的现状

(一)体育课教学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几十年来,高等学校体育课教学改革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其结果是传统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高校体育门类多样,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根据调查,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的主要形式有普通体育课、专项体育课(含竞技类体育课程)、医疗体育课、保健体育课(含形体类体育课程)几种。

(二)体育教学效果不明显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虽然医学职业院校体育教学课程种类繁多,学生的选择性更大,老师也有更大的施展空间,但总的来看,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并没有明显的提高。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就是,目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不仅没有提高,反而越来越差,跟往年相比,更多的学生既不能跑也不能跳,甚至站队时间稍长就晕倒一片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严格来说,并没有达到社会的期望。

(三)医学职业特点不突出

高等医学职业院校体育教育教学特别需要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身体得到全面锻炼的基础上,能根据所学专业的需要和将来工作对身体的特殊需求,加强对某一方面的学习并掌握基本技能,以胜任未来的工作需要。然而,高等职业医学院校基本上是由原来的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来,由于受其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体育老师也是由原来的中职老师转化而来,再加上受到体育教学场地、器材、观念等办学条件和办学思想的影响,有些学校体育教学甚至还不能够完全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开展教学。由于办学成本的原因,多数学校不愿意按照国家体育教学的标准配备体育教师,造成职业院校体育老师长期超负荷承担教学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学部门能顺利完成基本的体育教学课程就算是较好的结果。要求老师能按照医学院校的专业特点和需要开展体育教学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开出具有实际意义又能受到学生欢迎的特色体育课程,更是一种奢望,因此,医学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课程并没有体现出医学院校的特点,也是不争的事实。

二、医药类高等职业院校加强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深入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理论研究

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都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开设实用性体育课程也不例外,没有科学的理论的指导,只是盲目的,随意性的。就目前来看,我国医学类高等职业院校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开设,还没有一套成熟的理论作为指导,对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开设实用性体育课程的研究也不够深入。因此,加强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开设实用性体育课程的理论研究,对于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开设实用性体育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开设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实践中,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去解决。如在宏观上,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实用性体育课程开设的指导思想、开设的目的等;在微观上,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实用性体育课程开设的方法、模式甚至是开设课程的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时数的确定等,都需要去探索和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在实践中加强理论的研究,才能找出既符合医学高等职业院校的特点,又符合当前学生身体状况的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开设规律,反过来用于指导实践教学,相互促进。

(二)配备更为完备的师资队伍

目前,在医学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的开设上,除了普通的体育课程的开设比较规范和要求基本统一以外,其他体育课程的开设,包括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开设,在课程的性质上,基本上是以选修课为主。一方面,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喜好开设选修课,另一方面,学生根据教师开设的选修课再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提供的范围内进行非常有限的选择。其根本还是以教师为主导,课程的开设是根据教师的特点特长设立,而不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开设课题,就学校的教学目的来说,是严重的本末倒置。之所以出现这种普遍现象和状况,究其原因,与学校体育课教师的配置有极大的关系。如果教师的基本能力就是这样,想超越教师的能力去适应学生的需要,开设出新课程,这是难以实现的。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培养高校体育人才的体育高等院校要深入调研,并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研究培养针对高等医学院校开设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所需的专门体育教学人才;其次是高等医学院校在引进体育教师时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需要,合理配置师资力量;最后是对现有的体育课教师加强职业培训,通过进修、再深造等方式,提高现有教师的教学能力,使其不断适应社会发展新需要满足课程开设的需要,真正建立一支符合现代职业教育需要的体育课教师队伍。

(三)进一步改善体育教学的硬件设施

体育教学,离不开场馆、场地。没有一定的条件,体育教学是无法开展的,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开设,仅有理论指导,思想上重视、配备可用的师资力量还不够,还需要一定的设备和条件的支持。虽然经过办学水平评估的各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包括体育课开设的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然而对大规模开办职业实用性课程,这些设施设备还需进一步加大投入,因为实用性体育课程毕竟跟普通的体育课程不一样,其授课内容不同,需要的条件也不一样,学校必须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需要开设的实用性体育课程建设配套建设体育教学场地、场所,给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四)加强教学内容和方法研究,增加职业实用性体育实用性

课程建设关系到课程的生命。要在医学职业院校中广泛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建设,应加强职业实用性体育的教学的改革研究与推广,本着全方位整体塑造人才的教学理念,借鉴竞技体育的项群理论,深入分析构建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必要性、理论依据、设计思路,把不同职业所需要的特殊身体素质分成不同职业项目群,并根据项目群下各专业的特点、未来职业特点、职业场景、职业素养等内容进行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以人为本,构建医学类高等职业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新模式,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