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帮扶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17 17:1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线上教学帮扶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20学年教研室工作总结
2020学年虽有疫情影响,按照市、区教育局的要求,秉持“停课不停学”的理念,月日-月日;月日-月日教研室组织老师下载安装“钉钉”,利用网上进行教学。教研室先对全校学生是否具备线上教学条件进行摸排,制订线上教学实施方案并要求全校任课教师制订线上教学进度计划、教案。正常开学后,对未能及时返校的学生各任课教师进行“一对一”帮扶学习,并进行课堂直播,充分保障居家学生的学习。
教研室日常工作:教学计划的审核、每月进行教案检查;教师接受各级各类培训占全校教师人数100%。;小课题工作:市级立项课题1个,区级立项课题4个;集体备课合计80余次。示范课、青年教师公开课、微型课共5次,全校教师均参与到听评课活动中;举行学生活动15次;教师获奖情况:国家级一等奖3个,自治区级奖项4个,乌鲁木齐市奖项8个,米东区级奖4个。项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模块考试等日常工作有序进行。同时教研室的人员都积极投身校园疫情防控工作,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思政工作:学校十分重视思政工作,现有专兼职思政教师11名,成立思政领导小组,学校党支部书记担任组长,思政教师为主要成员。思政教师培训次数达20余次,组织思政教师集体公开课2次。每节课课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党情怀。
篇2
关键词:新农人;农村电商;线上培训;中职教育;精品课程
1引言
《福建省农业厅关于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指出,力争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要求在福建省现有的新型职业农民存量的基础上,加大培育力度。但是,伴随着农村人力资本向二、三产业集聚,很多偏远农村青年外出打工。留守在农村的农业群体呈现人口数量缺乏、能力素质偏低、年龄结构偏大等诸多问题。因此,解决农村电商人才的匮乏,成为当务之急。福建经济学校为响应福建省政府的号召,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培训的模式,摸索出适合将普通农户转型为新农人的培训方法。
2新农人的特点
新农人也称新式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岗位,具备相对的专业能力,收益大部分来源于农产品经营,并符合一定标准的现代农业从业人员。新农人通过互联网连接城市和乡村,满足城里人对安全可靠农产品的需求。新农人与传统农民较大的差别取决于:新农人是一种岗位,并不是传统式的真实身份代表。新农人是农民的新群体,是农业业态的创新者,是农村的新细胞,是农民群体中具有信息化水平的代表。与传统的农民不一样,他们具有敏锐的互联网逻辑思维,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生产运营水平。他们以互联网为载体工具,从事农业商品的生产制造、运营、流通、服务等商务项目。他们有专业知识,有梦想,是新农业的纯天然品牌代言人,掀起在互联网时代兴起新农人自主创业的浪潮。他们具有互联网、自主创新、文化、自组织等四大特点[1]。
3新农人培训的策略
传统的线下培训课程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模式和覆盖人群相对有限。新农人培训是实践性、针对性非常高的专业领域,特别是将传统农人转型为新农人更是举步维艰[2]。福建经济学校原先的教学模式为“重理论、轻实践;重教材、轻经验;重模拟、轻实战”,难以满足当下新农人培训的实际需求。本文通过前期调研,收集到培训人员的反馈,及时调整培训方法、筛选培训内容,制定教学模式。最终制定新农人的培训主要包括技术和商务两大体系。商务方面包括电子商务基础、网络营销、电商运营等知识点。技术方面包括摄影摄像、图片处理、文案策划和新媒体技术等项目。通过到重点帮扶乡镇进行新农人的线下培训,面对面传授培训人员所需的技术和商务知识。同时编写开发《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农产品微电商》等精品课程,并共享至超星学习通等平台,供广大农户通过手机端或PC端进行学习。开放学校现有的电商实操平台,让培训人员在实践中锻炼。通过微信、QQ等社交软件,建立新农人服务群,及时为培训人员解答问题。利用网络会议实时授课,真正实现知识技能与新农人的无缝对接。新农人培训的策略如图1所示。
4开展新农人培训的瓶颈
4.1参训人员构成复杂。新农人参训人员的构成较为复杂。从纵向层面看,源头有注重自然种养法则的新农业技术人员,流通领域有现代互联网的高科技技术人员、农业科研人员。从横向层面看,有传统农人、农村电商企业骨干员工、返乡学生、农业经理人、原先在城市务工的返乡青年。这些都是新农人培训的重点群体,由不同的人群构成。其学习能力与接受程度也大相径庭,对培训造成了一定难度。以传统农人为例,他们专注务农,没有所谓的品牌知名度概念,也没有职业自豪感。分析这类传统农人的学习情况:他们对农业生产有着丰富的经验,但对于新鲜事物的学习能力偏弱,文化程度偏低,大部分对互联网与“三农”不甚了解。传统农人的思想较为保守,使得他们更倾向于模仿学习,特别是倾向于利用自己或身边人的经验来推动学习,在很大程度上难以获取有效的外部资源。4.2缺乏一体化的培训。新农人所面临的培训不是一场简单的专题演讲,或是一次农村电商政策宣传;也不是单纯的经验分享、互动交流货源;更不是组织几次图片处理、视频剪辑学习。它最为核心的应该是思维。让培训人员学会运用互联网的思维,利用网络和终端设备,进行互联网创新创业,将自己的产品通过平台进行推广,最终实现精准脱贫,实现乡镇传统农产品企业的电商转型,促进农村特色产业经济发展。新农人培训像是一场农村电商的创业孵化工程,需要“理念+实践+互动+物流+政策”等配套系统支撑。大部分的新农人培训只培训到了某个点,缺乏长期体系化的培训,缺乏“能人”的全程性帮扶引领,缺乏成熟的一站式服务链条,缺乏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培训方式。因此新农人电商孵化之路需要统筹设计培训方案。4.3销售模式日新月异。迄今,电子商务的发展早已不是早期的信息撮合阶段,支付和物流体系不再是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电子商务正在进入金融全面渗透、产业链深度整合、线上线下加速整合的新阶段。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得益于科技信息技术的支持。近些年,云计算、大数据、AI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5G等新技术,为网上销售模式增添了更为丰富的场景,促使新一轮电子商务销售模式的创新。网上销售产品,除了传统第三方平台建店开展B2B、B2C业务外,还出现了社群电商、直播电商、网红经济等电商新模式。同时,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社交APP的广泛使用促使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的中心,以网状结构、社交化的形态,与他人产生交集。电子商务从业者通过微信、微博、抖音为代表的社区平台,拓展自身人脉关系,从而发展销售和宣传业务。因此,在新农人培训中也需要与时俱进,不能仅停留在传统的电商模式中。如何快速地更新培训内容、根据当地产业链制定特色的学习资料也是新农人培训需要考虑的问题[3]。4.4奖金缺口。通过前期调研,了解到培训人员在转型新农人的学习不是都有效,整个过程存在诸多障碍,例如教与学之间存在供需障碍。培训人员由于没有足够资金,无法获得充分的学习机会。例如,在新农人的学习中,为了获取网络推广这一知识点,需要投放广告对商品进行引流。这就需要对商品进行付费推广,否则这个知识点只能浅显地体现在教材理论中,培训者难以真正掌握。资金的缺口将导致学习目标不能有效达成[4]。4.5时间地点的局限。传统的线下培训一般是集中一个时间阶段和统一的地点。但参与新农人培训的人员大多都有工作,这些人员难以抽空集中学习。线上培训虽然解决了时间、地点的障碍,让培训者随时随地都能参与学习,但终究因培训约束性较少、互动滞后、课程内容较多等因素,使得培训人员的学习效率大打折扣。如何做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在突破时间地点的同时,提升学习效率,也是瓶颈所在。
5解决思路
针对新农人培训中的困难,以及福建农村新农人的培训工作,组织相关教师编写多门农村电商精品课程。在原先线下授课的基础上,增添线上课程的实施,并配合多媒体资料让电商精品课程变得浅显易懂。这种线上线下并举培养的新模式,打造一站式实施路径,并根据农村地方特色做到因材施教。在两年的培训中,针对所遇到的困难,提出了五点解决思路:(1)制作电商精品课程。与学校授课不同,在制作新农人培训的电商课程时,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加入“本土化”、“农村化”的元素。课件用更浅湿易懂的案例动画、简单明了的操作步骤,让培训人员掌握知识。通过两年的培训,不断摸索和调整,最终制定出精简有效的培训章节。如《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这门精品课程,在常规内容上增加“农村电子商务”、“网上农贸市场”、“特色旅游”等章节,删除“电商安全协议”、“企业网搭建”等章节。(2)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线下培训即传统培训,教师团队进入广大农村,开展面对面的理论和实操教学。这种培训可以做到及时反馈,有效互动,但最为关键的是可以建立长期联系方式,以便往后组织开展线上培训。线下培训结束后,建立网络社交群,实现培训人员的后续沟通。线下培训的结束也是线上培训的开始,网络社交群的互动可以让培训持续有效地开展。运用互联网社区服务平台打造出“农村电商互动沟通群”,通过群里的课程,参训人员可以长期学习到包含美工设计、经营、仓储物流等知识要点。互动沟通群还为培训人员进行一对一的在线沟通交流,第一时间为培训人员答疑解惑,帮助学员理清思路、学习技术、知识串烧、获得成长。“农村电商互动沟通群”除了实现培训的功能外,培训人员也可在群上进行分享货源、采购优质商品,沟通经验从而拓宽行业人脉。通过一系列的分享经验、故事与技术,群友们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实现共赢。(3)利用小视频。开发农村电商精品课程,配套制作相应的微课、多媒体课件、微视频和微电影等。这些课程资源共享至线上平台,供广大培训人员通过手机端或PC端进行学习。教师利用腾讯会议、抖音直播等手段进行网络实时授课,真正实现知识技能与新农人的无缝对接。为了解决精品课程学习量大、线上学习效率不高的瓶颈,让培训者可以充分利用零碎化的时间进行学习,将精品课程中的“网上开店”、“农产品图片拍摄与处理”等知识点制作成小视频,在直播网站中。这样,可以让培训人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知识点,在获得学习兴趣乃至从中受益后,关注更全面的课程,学习更体系化的知识。(4)开放校内电商平台。新农人培训的瓶颈之一就是资金不足,难以支撑“实景化”的运营项目。目前,福建经济学校有三个电商实战平台,均开放给培训人员进行实操演练。其一是“天行健君”电商平台,用于网店装修和交易流程实践。其二是“立信思远”电商平台,用于新媒体营销、公众号编辑和朋友圈推广实践。其三是“中教畅想”电商平台,可以进行网店推广的实践。这些实战平台的练习内容具体包含网店注册、商品、文案撰写、视觉营销、售前与售后客服、物流配送、关键词挖掘与分析、商品标题制作、淘宝直通车推广、钻石展位的投放等,覆盖面非常广。商品引流的主要手段之一便是购买广告位或关键词。但由于关键词的数据分析量大,操作难度复杂,需要投放者具有相关经验、且对相应行业的广告位历史出价了如指掌。不合适的投放广告就是浪费资金与精力,不仅不能带来引流,甚至适得其反。“中教畅想”电商平台,可以完美地解决培训者缺乏资金的瓶颈。该网站依托淘宝各行业真实的大数据,让培训人员体验到淘宝直通车、钻石展位的竞价模式与投放流程,也可以进行淘宝商品SEO标题优化,从而提升网店流量,是新农人培训中最稀缺的实践。其中关键词挖掘这个项目,能让培训人员根据行业大数据及网店历史数据,优化推广策略,制定推广关键词,提升竞价技巧,从而增加网店整体点击量与转化量。校内的三个电商平台,均配套制作有操作流程录屏和平台功能介绍文档等资源,并随时随地开放给参训人员使用,让实操学习更具人性化。(5)创业帮扶持续跟进。培训人员参加新农人线下和线上的课程后,可以将自己的农产品,选择适合的销售平台试水经营。针对没有货源的学员,创业导师进行货源协调,从往期新农人的培训人员中精选优质货源,特别选择支持“一件”的货源模式,轻松解决学员货源、库存、资金、物流等问题[5]。同时配有资深创业导师,对正式开展的项目进行全程跟踪指导。通过开店试水,能让学员将所学的知识点进行串烧:从平台选择搭建到销售模式制定,再到推广农产品,然后到接待客户促成交易,最终引入物流发货。总结培训人员试水所遇到的问题,做出有效指导,并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实实在在地帮助新农人及时解决农产品电商运营中的痛点难点,助其加快打开市场销路。
参考文献
[1]汤海明,陆和杰.新农人电子商务培训模式的路径选.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8(1):68-71
[2]王晓临.新形势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育工作的思考.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60-61
[3]柴帆.培养专业化农机手迫在眉睫——专访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韩鲁佳教授.中国农村科技,2017(5):44-47
[4]张来武.第四产业——来自中国农村的探索.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篇3
大家好!
为了全面有效地提高广大教师的备课、批改质量,体现给教案松绑,让批改高效,展示一线教师的业务成果,争创教学典范,全面提高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弘扬正能量,唱响专研业务主旋律。根据学校学年初制定的《教学工作计划》,《常规教学管理》要求,依据《新发学校小学部作业教案展评活动方案》,与中学部携手于XX年6月24 日——6月25 日,在学校图书室开展了作业、教案展评活动。
一、基本情况
我校小学部(含幼儿园)共有任课教师32人,其中参加作业教案展评的教师 29 人。这次活动采取先展后评的方式进行。6月24日上午,教导处组织全体任课教师对参评教师的作业教案进行展示、浏览、学习。25日上午,由评审小组进行认真细致的评审,(评委由校长、业务领导、骨干教师组成),依据这次评比细则,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按照评审标准,对每位参评教师的教案进行认真细致的审阅,进行逐项打分,经查看、打分、合分、统计、审核,最终评出了优秀作业批改教师:汪宏昕等一、二、三等奖共5名。优秀教案:周凌云等一、二、三等奖共5名(具体名单陈书记已公布)。
二、值得继续发扬的
这次教案作业展评,有喜有忧,可喜之处,值得继续发扬的:
1、年老教师率先垂范
一些年长的老教师堪称楷模。一批50岁左右的老教师,仍坚守在教学第一线,担任重要的学科教学,任劳任怨,潜心研究,帮扶年轻教师,教案设计、作业批改认真、用心,实用,时刻用自己模范的教学行为感染、感动着大家,影响着年轻人。如:骆福权、郑怀友、宋福和、靳明、屈武、肖云平、赵东光老师等,成为了新发学校教学战线上一笔宝贵的财富。
2、骨干教师身肩重担
由于我校教师流动性大,骨干教师相继成为了城镇学校乃至全县的骨干教师,我为他们骄傲,也为咱们苦恼。教案精、教法活、批改细的汪宏昕、周凌云肩负学校教学、教研重任,不但自身做得好,还时刻不忘传帮带。大家无论是在平素的工作中,还是在作业教案展示的现场,她们的教案、批改令人折服,获得了一致好评,因此在这次展评中,也获得了大奖。成绩的取得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回顾她们的平时工作,就能知道,她们为什么是县里的名师?她们为什么能成为全省的名师工作室成员?答案尽在努力的过程中。
3、年轻教师茁壮成长
小学部、幼儿园的班主任除肖云平老师外,均是教龄未超过三年的新教师,是为我们学校注入生机与活力的主力军,从学生到教师这个华丽转身的过程中,他们成了最美乡村女教师。如:王薇、崔岩、曲珊珊、吴婧莹、尹春雪、徐丽媛、石凯丽、李艳秋等,他们有热情、有活力,虚心好学、尽职尽责、不讲价钱的态度决定了他们的快速进步,在领导、同事、师傅的帮扶下,他们设计的教案、作业批改有创新、有自己的风格、发挥了他们的长处——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巧妙运用简笔画进行批改。
除了上述人员外:教案书写比较认真、规范的还有:王凤玲、杨春林、包凤军、韩傲、杨煜楠、张伟老师等。
三、需要反思纠正的
教师与画家不同的是他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要想为别人照亮道路,自己首先必须放出光茫。我们在平时检查和展评的过程中也暴露了我们必须马上反思整改的弊端:
1、这次展评个别教师(因假因事或因……)不能够积极参加到本次作业教案展评活动中来。还是咱自己已经反思出自己的东西不“地道”呢?,为什么不自信,为什么要失去一次展示、获奖的机会呢?这些问号,我们要认真的思考、回答。衷心的期待你下次的积极参与!
2、有的老师“持证”上岗——“主意正”,比我主意还正。尽管平时业务领导在检查作业教案的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逐条逐项,反复强调、指导,直至面谈,但至今仍有不见成效之处的,我行我素。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打无准备之仗,谁人能赢?教法不精、学法不活,别说课堂高效,怎能有效?通过认真批改,能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我们下一步该重点指导什么。如果这些环节我们忽视,我们还会抱怨学生如何如何吗?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首先做到,要求学生认真,我们必须认真,希望学生努力,我们必须比谁都努力!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要展示出教师方方面面的“美”,让学生咋照照不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们不怕错,怕的是一错再错!在知识的舞台上,最渊博的教师也是最谦虚的学生,从现在做起,奋起直追吧!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知错就改,改了不犯,千锤又百炼,百炼方成钢!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一个坎坷的历练过程。我们要在不断反思中提升自己、照亮学生!备、讲、批、辅、考是每位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重要环节,对照通榆县教育局基教办下发的、我们反复讨论、学习的《通榆县义务教育教学常规(试行)》的文件精神,一定要重视并自觉加强这些方面的基本功训练,不怕慢,就怕站,无需一口吃个胖子,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简单事情重复做,你就是专家;重复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
由于受获奖名额限制,今天站在领奖台上的是优秀中的代表,是优中选优!机会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这次没有领奖,不说明你做得不多,做得不好,而是做得不够“更好”,还有继续努力的空间,要以此为动力,给自己鼓劲、加油!再次祝贺获奖教师,祝福取得可喜成绩、进步的教师们!但愿大家能从这次作业、教案展评活动中收获一些、感动一些、反思一些、成长一些……
在交流中进取,在反思中提升!希望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看到更多的专家!更多的赢家!特别期待:下一次获奖的就是你!
篇4
[关键词]远程教育模式;脱贫攻坚战;MOOC;微课;应用
2016年12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了《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报告指出,参照2010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扶贫标准,自1978年至2015年,农村贫困人口由7.7亿减少至0.5575亿,总量减少约7.14亿。同期农村贫困发生率,从97.5%下降到5.7%,降低了91.8个百分点,中国为全球贫困事业的推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当然,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脱贫攻坚战推进过程中还遇到不少困难和挑战,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贫困户文化素质总体偏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产业脱贫发展缺乏支撑。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向纵深发展,基于网络、面向大众的在线课程呈井喷式发展,涌现出了MOOC、微课等新的远程教育模式。这些新的远程教育模式吸引了大量的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由于参与方式更多维,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因而可以有效地面向所有人提供随时随地的学习培训。如何依托新技术新教育模式的优势,补齐脱贫攻坚战中贫困户方面的短板,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脱贫攻坚战中遇到的问题
(一)贫困户在精神层面“缺动力”
在实践当中,我们发现大多数贫困问题,从表征上看,是物资匮乏型的“物质贫困”,但透过这些表面现象,究其根源是“人穷志短”的“精神贫困”在作祟:贫困户进取意识不强、自我发展意愿不明,内生脱贫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愿脱贫”,一些贫困户把现在正享受的扶贫政策当成一种理所当然政策利待遇。因而,尽管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脱贫,但主观上仍不愿意失去享受扶贫政策的权利,不愿脱贫。二是“不敢脱贫”,一些贫困户由于地处偏远,受教育程度不高,对于往什么方向发展,如何发展等不明了,担心没有了扶贫政策的支持,仅凭一已之力,就算侥幸脱贫,返贫的机率还是很高。三是“不能脱贫”,一些贫困户主观上有脱贫的意愿,特别是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再继续受穷吃苦,只是囿于资金和生产技术匮乏,没有寻求到脱贫的切入点和突破点而举足不前,脱不了贫。
(二)贫困户在智力层面“缺支持”
贫困户之所以没有能力摆脱贫困,除了精神层面的动力不够外,还有智力方面的不足。一方面,对于非在校贫困户,表现为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从而导致缺少脱贫致富的理念与办法。比如,对于自家养的鸡,在大部分贫困户眼里,只是一只逢年过节或是平常改善营养的食物,而不是通过一定的包装与宣传,通过增加农副产品的产业链和附加其上的价值,转身变成特色农副产品、绿色农产副品、无公害农副产品,来获得更高的收入进而脱贫。甚至,守着金山银山、青山绿水而难揭开锅的贫困户比比皆是。另一方面,对于在校的贫困学生,一些因为家庭困难,尽管心里依依不舍,也不得不中断学业离开学校,到社会上去谋生。还有一些贫困学生受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侵蚀、冲击,动摇了通过读书改变贫困落后现象、改变命运的决心和信心。
(三)贫困户在产业层面“缺路子”
在现实中,大部分的贫困地区集穷、老、少、山、石、库于一体,这些贫困地区不仅道路、水利灌溉等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都相对比较落后薄弱,一些地方的田地还零星分布于石山当中,土地贫瘠,种植成本高,产出低。生活在这些地区的贫困户,还面临着发展资金匮乏、信息不畅、抵制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差、适应市场波动能力近乎为零等先天不足,难有“路子”依靠自身力量去发展现代化农业,有效参与工业的各个过程。
二、远程教育模式应用于脱贫攻坚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方面,远程教育模式在软硬件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大规模在线教育为特征的第四代远程教育模式在近几年取得了新的突破性进展。第四代远程教育模式既保留了以往三代不受时间与地地域限制,有效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延伸的网络办学体系和大容量资源的优势,还以更经济实惠的方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答疑的翻转课堂,做到了随时随地随处学,增添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使教育培训更有针对性、更迅捷、更方便。另一方面,贫困户教育培训的特点与远程教育模式可以有效对接。与传统教育比较,远程教育的教学可以冲破时空限制,通过微视频,增强课程对贫困户的吸引力,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同时,突破传统教育的局陷,针对贫困户的学习时间零碎化的实际情况和不同层次的真实需求开展教育培训,提高贫困户在精神层面、智力层面、产业发展层面的供给水平,推进脱贫攻坚战攻坚拔寨阶段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三、远程教育模式应用于脱贫攻坚战的可行性
(一)理论上的可行性
根据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可以借助教师与同伴的帮助,在一定的环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工具来获取。由此可以推断出,如果贫困户作为学习者,也可以在教师、帮扶单位、帮扶责任人、同伴的帮助下提升各项技能。即可以利用新的MOOC、微课技术,先由教师团队根据各级扶贫平台收集到的大数据,梳理出贫困户的需求情况,然后以贫困户的需求为导向,制作有针对性的学习微视频、课件、动画,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帮助贫困户获得更多更高质量的知识。课中或课后,贫困户也可以在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的帮助下,把在实践过程中的遇到的问题,向同伴或教师请教,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生存生产技能。从这个角度来说,远程教育模式运用于脱贫攻坚战具有理论基础支撑。
(二)软硬件方面的可行性
首先,第四代远程教育兴起于2012年,经过近5年的不断创新发展,教师团队可以利用手机、直播室、录课室等制作微视频、课件,为实施远程教育运用于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根本的保障。其次,移动4G网络、无线网络的大范围覆盖,为贫困户在他人帮助下,实现随时移动学习提供了技术支持。远程教育可以有条件提供在线的涵盖农业常识、农业种养新态势、农业发展、就业创业职能技能等翻转在线课程,供贫困户自主学习。再次,可以有效反馈贫困户的学习情况。基于信息技术的MOOC、微课等远程教育平台已经可以实现记录和存储数据,教师团队可以根据这些大数据分析贫困户的学习特点、发现新的学习需求,进而提供更适合、更个性化的课程内容。最后,课程众包交互学习方式可以帮助贫困户有效学习。在学习方式上,MOOC、微课以众包交互为特点,在这些学习平台,既有大量的教师团队,也有其他的学习者,利用好这些团队和学习者的集体智慧和有机互动,可以共同探讨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四、远程教育模式应用于脱贫攻坚战的路径
(一)在贫困户精神层面的应用
扶贫先扶志,帮困先疗心,如果不注重贫困户精神层面上的改变,贫困户自身主观上仍认为脱贫是政府和帮扶干部的份内事,行动上仍不作为,政策再好,资金再多,外力再强,可持续脱贫也终将是一句空话。可以通过远程教育,把其他贫困户创业增收的先进事迹、实现就业创业、古往今来通过自身不断奋斗获得成功的经典故事、优秀人力资源激励的案例以视频短片的方式来引导贫困户,让他们意识到,有了外力的帮助,还要自身的努力才能摆脱贫困、战胜贫困,帮助贫困户更新观念、自立自强,唤起自我脱贫的斗志和决心,树立起“懒惰可耻”和“我要脱贫”的志气,变被动救济为主动脱贫,解决好贫困户“不愿脱贫”“不想脱贫”的问题。
(二)在贫困户智力层面的应用
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给钱给物,虽能解一餐之饥,治一时之困,终归不能从根本上拔掉穷根。越是在攻坚阶段,就越是要充分发挥“智力”的关键作用,让贫困户有一技之长。一是远程教育平台可以提供更个性化的学习。依托MOOC、微课等网络平台,为贫困户可以借力教师团队、海量学习资源、多元的教学学习方法,学习到更适合自身需求的实用技能技巧提供现实可能性。二是远程教育平台可以提供效果更高的学习。课堂教学中插入MOOC、微课教学视频,或是在这些视频当中穿行相互交流讨论、游戏、现实操作等互动环节,一方面吸引了贫困学员的注意力,让他们在互动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习的效果。另一方面,贫困学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多次观看,在反复观看中,理解所学知识,或是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三是远程教育平台可以提供优质学习资源。利用远程教育平台的优势,打破传统的时空限制,为贫困孩子提供优质学习视频,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三)在贫困户产业层面的应用
俗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实践证明,产业是贫困户发展的根基,是脱贫攻坚战的主要依托,没有产业支撑的脱贫攻坚战,都会成为无源之水,难以确保脱贫效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远程教育模式在贫困户产业层面中的应用,主要体现为创新产生式、混合式教学策略,以推进贫困学员学习效果的提升。就是要围绕产业发展所亟需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种养殖技术、就业创业技巧等培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借助远程教育信息化技术,按类收集、存储,运用大数据分析平台,归纳这些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共性,分析这些共性表现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而明确基于实际需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采用产生式教学策略,引导贫困学员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也可以采取以线上线下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部分情景再现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移动APP推送、产业发展能手在技术技能、经验经历、方式方法等方面的现场视频传帮带的学习培训方式,帮助贫困学员加快成长的速度,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找到产业发展的路子,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
[参考文献]
[1]陈肖庚,王顶明.MOOC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征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11).
[2]莫光辉.大数据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的应用及实践创新[J].求是,2016(10).
[3]夏冬梅,程千.远程教育中新型产业工人的学习特点与教学策略探究[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4).
[4]杨颖,殷明,席晓.“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助力精准扶贫快速落地[J].通信世界,2016(04).
篇5
关键词专业 教研活动 设计
1开展专业教研活动的重要性
(1)学者型教师的理念代替教书匠的理念。教书匠认为教师授课就是一个机械的知识传输的过程,而且教得好坏相差不大,更不要说搞研究了。学者型教师认为教师不仅要通过授课传授知识,而且还要做一定的研究。一是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研究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二是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研究教学对象即学生的专业学习基础,性格,家庭,兴趣,爱好等。三是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尤其是新的教学理念和设备。
(2)专业教研活动重要性的认识要加强。我们把专业教研提升到“医生会诊”的高度,使专业教研更好地为教学服务。青年教师要把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取、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资源的利用、教育技术的使用、师德师风的培养、教学互动与教学效果的提高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带到教研活动中去,虚心请教,共同研讨;而中老年教师也要向青年教师学习,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尤其是应用新的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办法。因此,有效的教研活动能给每位教师的教学带来极大的帮助和益处。
(3)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自身成长的动力来自专业教研活动。专业教研活动可以使我们发扬长处、发现不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同时搞好教研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减轻教师的负担,共享单元设计、课件、微课、视频、教具等教学资源。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有助于形成教研提升教学,教学促进教研的良性循环。而且教师可以互通信息,加深感情,建立团队协作精神,形成合力,共同把工作做好。
2设计专业教研活动的背景依据
2.1高职教育背景
经济的飞速发展,要求我们处理好三种关系,以便构建三种体系。处理好教育与产业、校企的关系,职业教育与其它教育的关系,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构建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培养体系,职业教育与其它教育相互沟通、衔接的体系,职业教育内部相互贤ā⑾谓拥奶逑怠
2.2专业改革背景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发展明显落后于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于是,商务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是目前专业改革的重点。一是优化教学设备,以信息技术为驱动,真正收到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有效教学的理想效果。二是强化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有效教学的观念,实现以翻转课堂为代表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三是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保障课堂有效教学效果的实现,即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增强其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有了兴趣,积极性与主动性也会逐步得以提升。四是完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评估体系,体现教学评估的有效性,教学评估既追求客观性,也注重主观性。在教学中采用多元方式科学、有效、有针对性地考查学生学习效果,并且及时对考试情况进行分析和反馈,指导教与学。
2.3专业现状背景
一是课程设置方面。多年来,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技术课包括以培养听、说、读、写、译为目标的专业平台课程,以商务助理和国际贸易为方向的专业方向课程,以英语复合商务为主的专业拓展课程。以上三种课程体系的弊端是重语言轻商务、重理论轻实践。
二是师资队伍方面。一方面是专职教师:商务英语专业中大多数教师是缺少必需的商务知识和岗位实践能力的纯语言类的教师,缺乏复合型、双师型教师。一批具有高学历的年轻教师加入教学团队,但他们教学经验欠缺,职称较低,教师梯队的学源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不尽合理,其中既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又具有丰富的商务知识的复合型教师并不多。另一方面是兼职教师:商务英语专业的兼职教师大部分是来自生产一线的企业人员,实践经验丰富,但语言功底欠缺,其教学往往侧重实用但并不标准,关键是缺乏教育教学经验。
三是教学模式和方法。在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中,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从事纯语言教学的专任教师在教学中侧重讲解对词汇、语法和篇章,忽略商务领域的相关知识,或仅作为补充材料。受制于教学硬件条件、教师本身的教学能力与知识储备、学生的学习理念与学习基础、教学激励机制等多种因素,“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在现实教学中仍然是多数教师采用的主要方法,因为管理方便、操作简单,所以学生自主学习也只是限于理论层面,造成了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缺少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不利局面。
3专业教研活动的预期目标
开展专业建设系列活动,进一步提高专业建设内涵;通过教研系列活动,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导学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密切师生关系,进而提高学习质量。
4专业教研活动的形式与内容
商务英语专业教研活动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包涵集体备课或磨课、说课、教研讨论、教学心得交流、学生学情分析、教师结对帮扶、课例观摩分析等。
(1)集体备课或磨课。集体备课或磨课是指分组集体备课或磨课。集体备课是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是教师在课堂讲授之前进行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两人以上任课的课程坚持集体备课。不仅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备学生与学法指导。本专业教师能充分认识备课环节的重要性,在备课环节中能够紧扣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制订教学进度表、进行单元设计等。采用多媒体授课的教师还根据教学需要开发了多门课程的课件、微课、资源库和网络开放课程,部分教师还准备一定数量的教具。教师备课时态度认真、除了深入钻研教材外,还广泛猎取和掌握丰富的相关知识,充实备课内容。备课能紧扣教材,又不拘于教材,基本做到了集众家之所长。
(2)说课。说课是教学过程的准备环节。说课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说一门课,包括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学生、说课程改革、说考核等六个方面。二是说一个单元,包括说教学目的与目标、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步骤、组织实施建议、学习考核与评价等八个方面。所有专任教师积极参与每个学期的说课活动。通过说课,教师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提高了教师对教学的驾驭能力,效果良好。
(3)教研讨论。教研讨论主要研讨课程教学和专业建设。研讨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单元设计能力与教学能力。内容包括:教学内容如何紧扣课程标准;课程如何有效组织与编排;重点与难点如何提炼与突破;新型教学理念与合适的教学方法如何选取与应用;教学资源如微课、专业资源库、精品资源共享课、开放课程等如何有效利用等。
研讨专业建设的目的在于提高专业建设能力,丰富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专业知名度与影响力。以毕业生毕业质量调查和学院专业评估为抓手,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浙江省高职高专英语口语与英语写作竞赛,教师下企业和行业进行人才需求实地调研,省内院校之间教师互访,教师参加全国及浙江省高职高专年会如“互联网+”背景下的英语教学的有效性与英语应用能力高层研讨。专业就调查与评估结果、竞赛成绩、调研数据、访问心得、参会收获等进行研讨与分析,认清形势,承认专业不足与欠缺,逐一达成共识,给出解决的具体措施,并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
(4)教W心得交流。教学心得交流旨在提高专业教学团队凝聚力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重点问题。专业主任总结学期教学的总体情况,针对不足,全体专兼职教师交流心得,并给出整改措施与具体做法。
(5)学生学情分析。学生学情分析目的在于充分把控学生的思想动态,切实提高其学习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能力的兴趣与动力。在课堂教学、辅导与答疑、作业与练习、考试与考查,在实习与实践中,在英语角和英语辩论等第二课堂活动中,在获得大学英语四六级和剑桥商务英语初中级等能力与职业资格证书中,教师发现问题,及时研讨,并分析其成因。
(6)教师结对帮扶。教师结对帮扶是指高一级职称的教师与低一级职称的教师结对,通过听课、面对面研讨、报告等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主要研讨内容有:如何摆布课堂,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基础上,培养技能,使得学生学有所得;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板书与现代教学技术的互补关系;师生良性互动如何体现;教师教学语言、教态与教学的关系;新课与练习课的教学重点如何突出;如何设计作业;如何做好PPT;如何写好单元教学设计;如何写好教科研论文和申报课题等。
(7)课例观摩分析。课例观摩分析是指教师上好公开课或示范课后,专业教师共同研讨诊断,指出优点,着重剖析不足,并对某一类型的专业课程的单元设计、授课模式达成共识,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一个学期至少安排三至四次,研讨的重点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育技术、师德师风、教学互动与教学效果等。
5专业教研活动的预期成果
一是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更加满足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专业建设的内涵更加丰富。二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一定提高,使得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即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选取有效的教学内容、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与教育技术、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取得和谐的教学互动与最佳教学效果。三是教师的团队凝聚力有一定提高,形成一种互帮互学、务实有效的良好教研氛围。
篇6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2012年度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对2011年工作进行总结,对2012年的工作进行部署。首先,我谨代表省教育厅向一年来,大家所付出的辛劳表示衷心的感谢,并通过你们向全省基础教育战线上的各位老师表示诚挚的问候。
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我省基础教育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是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成绩十分显著的一年。一年来,全省基础教育系统各级领导、师生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不断深化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各项改革,推动基础教育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
一、优先发展、稳步推进,2011年基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教育系统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2011年,我省基础教育工作围绕普及、公平、优质“三大目标”,落实规划、经费、公共资源“三个优先”,促进教育规模、结构、质量“三个协调”,着力构建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强活力、更富特色、更具保障力的现代教育体系,开启了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教育资源大幅度增加
至2011年,全省共有幼儿园(班)4 257所,比2010年增加了467所,在园(班)人数108.59万人,比上年增加98 966人;全省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66.02万人,比2010年增加2.75万人,增长4.34%,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在校生比达1∶1.02;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44.3%,比2010年提高了6.83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70%,较上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
(二)教育改革深入推进
积极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努力推进基础教育机制创新。从2010年下半年起,按照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和全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省教育厅积极推进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两个国家级改革试点工作,明确了改革试点的主要目标任务、配套政策、保障措施,并对分年度的工作重点进行了安排。各地工作开展中,大胆探索大胆试验,创造出了一些难能可贵的经验。
(三)教育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巩固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制定了我省的纲要,确定了我省“一进入,两基本,三共同”的教育改革发展中长期目标,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办法。在省纲要确定的“九大教育发展任务”基础上,针对基础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相继出台并采取了一系重大举措。
一是学前教育以制度建设促发展。对全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情况进行了系统调研,确定了玉溪市及其江川县为全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试点地区和试点县。省政府出台了《云南省学前教育3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和《云南省学前教育重点工作任务分解方案》,提出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战略任务。成立了由高峰副省长担任组长,各有关厅局为成员的云南省学前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完成了《云南省学前教育条例》的前期立法工作。目前,省政府常务会议已经讨论通过并报省人大审议;制定下发了《云南省一级示范幼儿园对口帮扶薄弱幼儿园工作的指导意见》,对推进全省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作了部署。合理统筹和使用农村中小学闲置资源,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学前教育资源进一步得到扩大。截至2011年,全省有民办幼儿园3431所,在园幼儿51.85万人,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规模占全省幼儿园总数的47.75%。
二是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机制。严格落实教育税费征收、管理和使用规定,督促8个州市补拨了教育经费4.1亿元。全省基础教育基本办学条件有了大幅度改善。省政府与教育部签署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规划到2020年底云南省129个县(区、市)将全部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各个阶段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各州(市)、县(市、区)在资源均衡配置、校长教师交流、城乡学校对口帮扶、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贫困生资助政策落实等方面都做了大量有效探索和实践,城乡、区域和校际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择校现象有所缓解。
(四)教育均衡发展和公平发展不断推进
一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在中央支持下,省州按比例共同分担,全年下达全省义务教育保障资金60.68亿元,其中下达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专项资金32.45亿元,共惠及学生590.96万人。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在2010年的基础上生均再提高100元,已达到小学500元/生·年,初中700元/生·年;下达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免学杂费资金0.52亿元,补助学生38.06万人;为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共627.67万人提供了免费教科书,其中小学425.77万人,初中201.48万人,特殊教育学校4 120人;下达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资金21.36亿元,补助人数达到248.21万人,补助人数比上年增加18.41万人。
篇7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aaa6325462”为你整理了这篇政府教育督导办公室工作总结2021年工作要点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政府教育督导办公室工作总结2021年工作要点
2020年工作总结
2020年,市中教育督导工作在区委、区政府和区教体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 在市教育督导部门的认真指导下,紧紧围绕“打造品质教育示范区”战略目标,统筹安排教育督导、扶贫协作、行政许可三项工作,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圆满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促进各类教育健康发展
一年来,教育督导工作坚持围绕重点、强化监督、指导服务,发挥了教育督导的职能作用。一是对学校日常管理随访督导。先后对39所中小学校容校貌、师生精神面貌的督导检查,促进学校不断优化教学环境,提升管理水平。二是扎实开展政府教育履职自评工作。协调教育、人社、财政等部门,围绕教育系统党建、学前教育及义务教育发展、布局规划、消除大班额、教育经费管理、学校安全、教师政策及待遇、规范办学行为等,认真开展自评,查漏补缺,即时整改,规范和促进了各类教育的健康发展。三是组织办园行为督导评估。以促进幼儿园不断规范办园行为,保障幼儿身心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薄弱幼儿园为重点,组织了对省委机关幼儿园等55所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从办园条件、安全卫生、保育教育、队伍建设、内部管理等方面进一步规范了幼儿园办园行为,优化了幼儿成长环境。四是坚持教育服务社会满意度调查。组织教师书面问卷、学生网络问卷调查和家长层面第三方电话问卷调查,三类受访人员总计32642人,社会满意度达96.65%,较上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办学满意度调查,促进了中小学幼儿园不断增强服务意识,规范办学行为,提高育人质量。
二、坚持推进集团化办学,发挥优质资源辐射效能
一年来,集团化办学围绕结构优化、集团教研、教师交流等三方面工作,不断健全机制,深化发展。一是进一步优化了集团规模结构。经成小学纳入经五教育集团管理;七贤中学、育贤第二小学分别调整至育贤中学教育集团、育贤集团教育管理。二是健全完善了“校本教研—集团教研—区域教研”三级链条式教研体系。疫情背景下,围绕“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组织集团“空中课堂教学线上研究与同步教学”,开展线上德育专项主题教育,以集团为单位全员筛查学校心理安全,各集团基本建立起科学、符合本集团实际的集团教研活动制度,基本实现了对教研活动从设计、组织到评价的链条式管理。三是推进领衔学校与成员学校干部教师交流。新学年,教育集团514名干部教师交流到新的岗位,占符合交流条件的比例22.23%。进一步发挥了优秀教育人才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坚持教育精准扶贫,助力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一年来,围绕落实东西部及省内教育扶贫协作的任务目标和全区脱贫攻坚的工作要求,坚持立足精准,狠抓落实,突破攻坚,主要开展了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选派骨干教师赴龙山支教或送训。15名干部教师赴龙山县11所受援学校开展支教工作,指导受援学校教育教学管理;8名骨干教师赴龙山举办专题报告,为龙山县培训学科带头人、优秀骨干教师267人。《大众日报》《济南日报》等多家媒体先后报道支教团队的工作事迹。接受龙山干部在我区挂职。龙山县30名中小学干部教师走进我区7所中小学挂职学习。期间,针对挂职干部需求,先后组织6场专题报告或经验分享会,安排集中参观学校等。组织向龙山中小学幼儿园捐赠。从受援学校需求出发,引导和动员社会力量,向龙山县捐赠防疫物资、图书及体育学习用品、服装鞋帽、幼儿教玩具等价值34.48万元。对于改善龙山县中小学幼儿园应急防疫、办学条件和学生就学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安排25.99万元,再为龙山县对口帮扶的三个贫困村安装太阳能路灯113盏,彻底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问题。二是扎实落实省内教育扶贫协作工作任务。先后赴费县、商河县考察对接扶贫协作工作,新增2所与费县结对学校,选派4名教师赴商河县支教,接受商河县51名干部来我区跟岗学习,促进了双方干部教师队伍专业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三是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中“义务教育有保障”一项,坚持全员、全面、全覆盖,74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全部享受到资助政策,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就学“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
篇8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应用型;“双师型”
1基本概念界定
1.1应用型本科
应用型本科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这是对新型本科教育和新层次高职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的探索。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峰论坛上指出,1999年后升格及新建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技术型、职业教育类型转型。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2职业核心能力
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把人的能力分成三个层次,即: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包含“与人合作”、“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解决问题”、“自我提高”、“创新”和“外语应用”等能力,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现状
随着我国对职业核心能力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我国在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所以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宣传和普及上还较为滞后。高校在学生培养上还是以专业技能为主,忽视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难以适应一些高层次的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与人交流、合作能力较差
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上都形成了较为自我,在学习方面形成了较为封闭、固定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思维方式,在与不熟悉的老师和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时,会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进入工作岗位后,很多同学在与同事之间交流、合作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2.2独立解决问题和应变能力较差
在现行的教育教学模式下,在授课过程中,受学生思维模式和教师教学方法的影响,部分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针对一个问题直接给出解决方案,造成学生养成了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学生遇到新的问题时不能把握问题的关键,无法根据实际情况独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是无法优化解决方案,使问题不能顺利解决。
2.3数字应用与信息处理能力较差
所谓数字应用能力,是指根据实际工作任务的需要,具有对数字进行采集、整理与解读,对其进行计算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进行选择和给出一定评价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指根据职业活动的需要,运用各种方式和技术,收集、开发和展示信息资源的能力,是日常生活以及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方法能力。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还较薄弱,难以对数据进行有效地采集、整理、处理,获取、处理及应用信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4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较差
所谓自我学习能力,是指在工作活动中,能根据工作岗位和个人发展的需要,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和计划、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善于自主调整学习目标好计划,不断提高自我综合素质的能力。所谓创新能力,是使在工作活动中,为改变事物现状,以创新思维和技法为主要手段,能提出改进或革新的方案,勇于实践并能调整和评估创新方案,以推动事物不断发展的能力。学生在校期间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较强的学习能力,有利于以后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然而,大部分同学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职业理想和追求,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转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转型高校紧紧围绕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在已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市场形势等要求,积极推动高校教育管理观念转变、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作为转型高校之一,虽然升本时间不长,但是在高职院校发展时期,就已经十分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学院转型后,学校领导从观念、实践等方面都将学生的应用型、实践性的培养提到了一定的高度。在考察了一些发展较为成熟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后,学院结合云南本土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现状,借鉴了一些转型高校成功的办学经验,逐渐形成了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
3.1以“知识+素质+能力”为导向
学院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围绕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强化学生专业知识、职业核心能力、综合素质为目标,依托校园社团活动中心、志愿者服务中心、艺术教育与文化传承中心、拓展及竞技体育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创业中心、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推进课外综合素质平台、创新创业及学术科技类平台建设,并形成学分认定体系。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入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系统化地重构或重组与人才培养模式向适应的课程体系,形成以保证专业群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的“平台”以及实现不同专业人才分流培养的“模块”课程为主要形式,公共平台和多个专业方向彼此联系、互相渗透、共享开放的课程体系。
3.2推动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
一个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重要特点,就是有独立的课程设置。从这个角度讲,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实际上就是进行课程体系设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也是课程实施的过程。学院以“知识+素质+技能”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公共基础课使用、专业基础课管用、专业课实用”的原则,大力推进通识教育必修课改革工作。学院成立素质教育中心,下设通识教育教研室,负责管理开设的通识教育相关课程,其中职业核心能力教育是教学内容之一。学院先后多次组织教师参加全国职业核心能力指导师认证培训,并取得相关证书后方可参与教学。学院将职业核心能力六个模块在第二至第七学期滚动开设,学期期末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能力(**模块)认证考试。在各模块的讲授中,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较为开放的方式,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6-7人,以项目驱动的形式,组织各组同学进行项目讨论,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项任务。本课程采取小组教学的形式,让每位同学都充分参与到每次讨论中,在讨论中完成对各项能力的认知和实践。
3.3推动“三课堂”的融合
学院不断加大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工作,尤其是继续推进网络学习平台建设工作,积极尝试翻转课堂,整合优质数字资源,加大专业网络资源开发、购买、整合力度,开展“慕课”课程认证及学分互认工作,争取到2018年课程线上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20%以上,推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融合。加大应用型教材体系的建设工作,着重搞好通识教育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等必修课程教材建设,尤其是校企合作开发专业实践课教材,每年至少立项10本校企合作教材。
3.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指高等学校中具有中级及以上教师职称,又具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或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在企业第一线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活动,或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学校)使用,达到同行业中先进水平。学校转型后,面临着骨干教师不足、高层次人才和具有企业行业背景的教师短缺以及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学校将一批高学历,又具有较高理论知识的青年教师派到企业,要求每名专业教师每两年专业实践的时间积累不少于2个月,并要求教师取得与专业相近的中、高级职业技术资格,鼓励教师达到“双师型”标准。除此之外,学校将建立一支结构优化、时间经验丰富且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数量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25%以上。
3.5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力度
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党的十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了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务院就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了一系列的实施意见。要实现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着力培育、凝练办学特色,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学院积极把握住国家发展脉搏,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建立小微企业孵化基地,并将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就业指导、创新创业等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在校期间提供持续地就业创业指导。同时,对于有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打造高质量的创业孵化平台。从政策指导、项目开发设计等方面给予重点帮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定创新学分,依托科技创新中心,开发科技创新项目,鼓励学生开展小发明、小制作、小设计、小创新活动,并给予学分认定,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技术应用类型课题的申报。加快推荐安宁中小微创业企业园工作,努力打造成集学生实习、实训、就业、创业的国家级中小微企业创业园,为学生创业孵化以及实习就业提供较高的平台。
3.6打造实践教学平台,全面深化实践教学建设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实践性特征,创建独具特色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是由这类教育的本质内涵和错位发展的目标所决定的。学校将固化课程实验(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模式,并明确标准,细化职责,保证质量。学院积极开展实验实习实训基地与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建成以电子商务平台、康复护理平台、VBSE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艺术设计类综合实训平台、建筑类综合实训平台、汽车检测与维修平台等6个集教学实验实训、技术技能培训、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转移推广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大型实验实习实训基地与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积极推进通识类教育工作室、专业群工作室的建立,加大职业资格鉴定及培训、技能大赛组织工作。职业核心能力对于一个职业人来说至关重要,转型高校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从以上几个方面构建了转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当然,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人才培养模式还会不断完善,以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9).
[2]刘楚佳.通识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比较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2).
[3]李霞.基于企业需求的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2010(19).
[4]刘鑫,陈存武.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皖西学院生物工程专业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4(12).
篇9
摘要:精细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种较新的理念,精细化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而要使精细化教学管理顺利实施;我们就必须改变思想观念,以计划先行为前提,制度建设为根本,过程监控为抓手细致地展开工作。只有过程管理的细微到位,才能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精细化教学管理 教育教学质量 思想观念 计划 制度 教学常规监管
精细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种较新的理念,它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之上,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关键一步。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教务处作为负责全校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职能部门,其管理水平高低决定整个学校教学工作状态良好与否,而精细化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教学管理精细化,也有助于学校迈上更加科学、规范与可持续的发展之路。下面笔者就教学工作中精细化管理的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改变思想观念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前提
思想观念决定人的行为。在推进精细化管理过程中,我们应首先抓观念的转变。这可以通过举办学习、研讨活动让精细化管理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每个教师,都要反思自己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进行剖析,认识到“细节决定成败”的真正内涵,促进精细化管理的真正内化。其次要明确精细化管理就是人人有职责,个个负责任。实行“谁分管的谁负责”、“谁的岗位谁负责”、“谁的班级谁负责”、“谁的课堂谁负责”的岗位责任制。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教师只有牢固树立质量形成于过程的思想,才能把教学质量管理贯彻到质量形成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控制上。
二、周密的教务计划是实施精细化管理保障
实施精细化管理就要杜绝工作中的随意性。我们要求,每开展一项活动,每做一件事,必须预先制定全面、详尽、周密的计划。为此,教务处每学期都要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来指导各项具体工作,然后各教研组,年段和个人依此制定学期计划。真正地把工作安排落到实处。如本学期开展的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学校教师分层培训、教研活动、期中、期末质量分析会、师生座谈会,家长会,初三毕业班工作会议、学困生帮扶计划,巡课查课安排等贯穿全学期的活动都有实施方案,我们把这些活动逐项计划,层层分解,条条落实,具体到时间、地点、责任人,全体教师有序参加,各项工作有条不稳地展开,减少了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促进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提升。
三、精细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是推进精细化管理的保证
学校各项工作要取得成效,必须建立精细的管理制度,特别是量化考核制度。一整套精细化、可行性强的制度可以引导工作规范,约束工作行为,明确奖惩措施,保障政令畅通,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福州三十中已经建立起一整套健全、有效的制度,包括岗位职责、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总务管理、安全管理等各方面的制度和措施。这些制度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实际工作中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以及精细化管理的内在要求,还不是尽善尽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又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上学期期末开始逐步修订和完善《福州三十中教学分评估细则》、《福州三十中办学三年规划》、《新课程理念下福州三十中教学管理制度》《福州三十中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方案》《福州三十中学生评价方案》等教学管理常规制度。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师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原则来修订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使全体教师不仅对教学管理制度本身的条文认可,而且切实认识到规章制度与提高教学质量息息相关,一改制度领导定,教师被动遵守的现象。由于管理制度更细致,更科学,更具实效性,且采取了“民主集中”的方式,所以,无论是奖还是罚,都让老师们心服口服。更重要的是,通过制订精细的教学管理制度,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四、务实的教学常规监管是推进精细化管理的关键
管理的关键在落实。再好的制度得不到执行,或者执行不坚决、不持久,也就只能沦为摆设,必然不能产生应有的效能。在探索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实行教学质量包管制度,要求人人会管理,处处有管理,并把质量包管成果纳入期末考评之中。通过落实管理责任,变校长,教务主任等少数人操心为大家操心,权力层层有,任务个个担,责任人人负,从而提高管理效能。在管理工作中我们坚持做到“三有三必”:有布置必有检查,有检查必有反馈,有反馈必有提高。并将检查中形成的过程资料纳入年终督导考核,提高所有教师的重视程度和自觉意识。只有抓好落实,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扎实、到位。众所周知,有效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更取决于学校的常规管理,在常规教学管理上,我们突出过程的管精管细,我们从课堂监控、质量检测和分析、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学习习惯培养、青年教师培养等几方面实施精细化管理,坚持每月一次的常规教学月查和不定期的抽查,坚持每天的常规教学监控,坚持每月一次的常规教学小结,
五、加强教务处自我管理是推进精细化管理的动力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学校的教学线上的管理者,首先要加强自我管理,细化自我管理目标。要求老师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而且要高质量的做好,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作为教务主任,要努力做到四个字:准备工作落实“早”,事务工作考虑“细”,协调工作安排“活”,创新工作追求“实”。充分发挥教务处的功能,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坚持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宗旨。在日常工作中,要急师生之所急,想师生之所想,解师生之所难,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服务于教学,管理好教学。不断改进管理和服务的方式方法,开拓创新,提高工作效率,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实施教学管理精细化刚刚是探索与实践阶段,我们初步尝到了精细管理的益处。精细化的管理是一种境界,它就存在于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说过这样的话:“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这句话告诉我们,大境界、大事业都是由易事、小事累积而成。它们的成败往往是由细节所决定的。可以说,精细的态度和方法是成就事业的前提和保证,放弃细节的管理就等于放弃管理的全部。只有过程管理的细微到位,才有最终结果的完美无缺。我们今后将继续深入实施精细化管理,走内涵式发展之路,不断地提升福州三十中的教育教学质量,办让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学校。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孟繁华.教学过程最优化.国际教育新理念. 海南.海南出版社,2003.7第2版
篇10
王佐书(全国权威教育专家):
教育的规律有3个:第一,用才规律,即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第二,育才规律,学校如何培养这些人才;第三,社会可持续发展,包括社会对人才的可持续需求,以及学校培养能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人才。
学校对学生德智体美要进行“腌萝卜”式的教育,而不是“刷萝卜”式的教育。这是对学校功能性的要求,是教育规律的要求。但是需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真的能做到“腌萝卜”吗?
校园文化能够起到“腌”的功能,不同的校园文化有不同的发展基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分为4层:第一层,物质文化;第二层,行为文化;第三层,制度文化;第四层,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基础,在精神文化的指导下,制定制度文化,并用制度文化约束人的行为,约束时间长了,就养成了习惯,形成了学校的风格和风气,提取风格、风气的本真,就形成了学校的校风、校训。
就“因为有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精准帮扶工程的“精准帮扶”来说,学校首先要有相对准确的定位,外界才好精准帮扶,先找到病因,再看下什么药。学校可以从不同方面来定位,首先,三才(材)一化,即人才、教材、器材和校园文化;其次是4个关键,一是定位、目标、特色;二是规章制度,这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和切入点;三是评价系统,这是听诊器、方向盘、指挥棒;四是教学目的,体现着教育理念的中心、教学的改革。
培养不同的人才,有不同的培养路径、方式方法和不同的“三才(材)”要求。培养人才需要一个完善的体系,在体系中找到自身的空白因素、薄弱因素,找到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为精准帮扶中的“精准”二字,找到可靠的落脚点、研究点和着力点。学校应该开出不同的人才培养清单,为精准帮扶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参考。
因此,对于精准帮扶来说,学校首先应该看准社会需要的人才,制定与时俱进的用人标准;其次,应该定准培养学生的类型和规格;第三,针对规格,精准找到并用好针锋相对、与时俱进的“三才(材)”;第四,在贯彻教育方针的基础上,为国家培养更多人才。在精准帮扶中,始终应该“准”字当头,贯彻始终;在“精”字上,始终要求用人精益求精,工作精雕细刻,为国家培养精良的人才。
马陆亭(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研究员):
我想从4个方面谈一下创新创业教育,第一,清晰中的困惑。为何当前创业教育如此热门?一方面,就业压力大,近几年每年毕业生的数量都达到700多万,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则是经济下行的压力,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学生乃至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创业属于高层次的创业,对经济结构的调整是有好处的。当今的教育一定要适应社会发展,虽然我国高等院校学术数量已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二的水平,论文的引用率达到世界第四,科研、教学经费占GDP的比例也逐年上升,但是我们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与社会发展脱节的现象。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重要原因:一是社会在转型,二是教育自身有其规律。
第二,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有报道称高校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很低,我认为这个比例如果能达到1%或2%,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数字了。大学生创业缺乏很多要素,比如资金、经验、人脉,在这种情况下成功率注定不会太高。如果把创业单纯地理解为解决就业问题,那就将创业的价值狭隘化了,创业是社会经济发展活力的源泉,是社会经济形势向前推动的重大动力。
第三,高校的责任。过去的高校被描述为象牙塔,与外界没有往来,但当前的大学必须与社会接轨,必须具有社会性。同时,大学还需要具备制度性、开放性、公益性及专业性,保持自身的规律。
第四,育人模式的构建。“高等教育是培养追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高级专门人才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高等教育培养需要具备3个特征: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上述3个特征均为定语,最后落脚点为高级专门人才,这就是国家赋予高等教育的使命和要求。近些年,我们的人才培养只停留在知识层面,缺乏技能及思维的训练。知识是传授和记忆,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心智训练。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有一定的共同性,二者均首先强调创新意识的培养,有了创新意识我们可以实现“岗位创业”,创造性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就是岗位创新创业。同时我们一定要鼓励学术创业,要善于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及科技技能进行创业,这样的创业才能带动将来社会的发展,才是高等教育创业需要鼓励的方向。育人模式的构建,一方面需要结构化课堂教育,另一方面需要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的熏陶。
赵云山(包头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毫无疑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作为医学院校,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技能型和研究型专门医疗人才,是我们的教育目标,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到医学教育的全过程,是我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为此,包头医学院建立健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组织领导机制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评价激励机制;成立了创新创业导师团,对二级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小组进行全程跟踪指导;成立了就业创业教研室,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已经形成了创新实验、项目科研、竞赛活动和创新创业孵化等四大平台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节、青创节为载体,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创意、创业活动。同时,积极发挥专业技能竞赛获奖者和创新创业典型示范作用,多渠道深度挖掘他们成功经验,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创业氛围。
近年来,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但是从创新创业作品的质量、涉猎广度来看,与综合类院校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为此我们认为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理念的引导、指导,巩固完善现有平台建设,依托如“因为有你”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对校园现有资源进行整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还可以利用创客空间、实训基地、孵化基地等为创业项目的落地、成果转化等提供有力保障。此外,还要促进创新创业课程质量和效果的提升,促进师生科研成果转化。
陆群(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2014年我们曾经对我院学生做过一次问卷调查,从高中进入到大学,68%的学生对创业一无所知,83%的人之前从没考虑过创业。基于此,我认为首要的任务是营造氛围、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业兴趣。
为了更好地将学生所学应用于实践,我们多渠道帮助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分层次分类型地重点打造校内外两大实践平台,在校内打造创业实训中心、南京市大学生创业园、江苏省互联网众创园、大学科技园;在校外,签署了7家合作园区。截止到2016年1月,在校内平台开展创业实践的项目有26个,公司有32家,在校外平台开展创业实践的公司有26家。
学生有了创业的意识,也具备了创业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真正投身创业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选择创业项目。我们认为一方面要以创新推动创业,将科技创新含量作为重要考量因素。为此,我们构建了“三层次两结合”的创新教育体系,即动员层、基础层、提高层逐层提高,课内授课和课外活动相结合,大学生实践训练计划与研究性学习平台相结合。另一方面,要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提倡“依托专业开展创业、通过创业促进专业”。学院在创业项目遴选时,也注重扶持以专业技能进行创业的项目,给予场地、经费等方面的更多优惠。2015年入驻创业教育中心的创业项目中,专业创业的项目比例达到93.2%。
与此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导师团队,并聘请“校外创业导师”,并对入驻大学生创业园项目实行“双师制”,一名导师负责创业项目专业技术指导,另一名负责创业项目运营管理指导。
除此之外,我们还设立了项目基金,成立了600万元的南信―紫投学生创业基金,加上市区两级政府配套给学生的资助基金,可撬动资金达1800万元,用于扶持在校生及毕业5年(含5年)内的学生创业。2015年经过3期项目遴选,基金共支持了33个项目,资助总额达780万元。
解廷民(中国政法大学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主任):
教育新常态下,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正由以高校为主的供给驱动转向行业企业主导的需求驱动,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也由单纯强调就业向就业创业并重转型,以创业带动就业,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大力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在融资、场地、税收等方面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高校也逐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开设“企业家精神”、“风险投资”、“创业管理”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教授学生如何创业,并为学生提供资金资助和技术咨询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创新创业的发展。
但同时,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存在很多不足。一方面,高校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一致,存在工具主义取向,对创业的理解也比较狭隘,奢求培养“速成式的企业家”。部分院校开设的创业课程内容单一、设置不灵活,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脱节的现象。另一方面,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业性和实践经验,很多授课教师没有创业经验,很多上课的学生也没有创业想法。
此外,创业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心理承受能力弱、市场经营经验少等因素,也是制约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主观因素,部分创业甚至是迫于压力的被动选择。
王菡(北京邮电大学教务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副主任):
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北京邮电大学形成了“小鱼前游,大鱼护航”的理念,建立了政策保障、课程为基、项目驱动、基地支撑、多元交流的“五位一体”实践教育机制,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政策方面,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必修创新学分,提高实践学分比重;实行课程免修制度和基于创新实践的“提前”毕业设计制度;将创新实践纳入到推荐免试研究生的加分和教师考核、职称评审体系中,实行优秀指导教师奖励制度等。
课程方面,设置了A-B-C三级创新创业课程群体系。A阶段主要面向对创新创意感兴趣的学生,注重通识知识的学习,夯实基础;B阶段面对已经有创意构思或创新产品原型的各年级在校学生,侧重实践,全程引导;C阶段面向已启动创业实践的各年级在校学生,对接资源,定向扶持。
在项目驱动上,学校以创新和创业项目为抓手,首创了“全程引导、分类协同、学生当家”的管理新模式,设置校企、教科、校际、跨专业的协同创新群,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充分发挥学生在项目选题、经费使用、团队组建、技术培训、创新成果展示与交流、成果转化、创业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在基地建设上,率先建立了以“1个北邮WIN创新创业实践基地+14个创新实践特色基地”为支撑的实体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配备专属场地和人员编制;依托重点学科,发挥行业优势,向本科生全面开放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要科研基地及校企联合实验室,将实体创新创业基地与科研实验室、校企联合实验室相结合;吸纳校内外优质导师资源,建立如“因为有你”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多元交流,推广应用。将技术提升、成果转化等融入到创新创业实践,连续7年举办“北京邮电大学大学生创新实践成果展示交流会”,参观人数达7万多人次;举办学生创新论坛、创新沙龙、创新工作坊,承办“互联网+”大赛,参加世界电信日、教育博览会等活动,开展多元交流,形成独特品牌效应和广泛社会影响力。
王滨生(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大学生机械创新与创业实训中心主任):
目前,学生创业确实遇到了很多问题,我认为主要有3类:第一,学生所学专业和所在学校的地位不同。很多学校都有地域和经济的限制,很难为学生提供优越的创业环境。第二,过去我们对大学生创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创业起步晚、问题多。第三,家庭观念是导致学生放弃创业的最主要因素,相比创业,很多家长更愿意自己的孩子完成学业后,找一份安稳的工作。所以哈尔滨工业大学每年都会有接近四分之一的学生保送研究生,其余的也大多去考研和找工作。这是社会发展的惯性,需要我们花时间来慢慢转变。
据不完全统计,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创业比例最高不超过3%,但我认为目前在任何高校内谈论创业比例都是不准确的,创业比例大不代表创业效果好,我们要注重的是,如何让学生们的创业不再纸上谈兵,不再昙花一现。
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哈尔滨工业大学设立了七大类创新创业课程,包括创业理论课、基础课、管理课、实践课、法律课、领导力提升课和创新创业通识课。其中,我们的特色在于创新法律课和通识课,组织学生学习专利法,从开始创新就要教导他们保护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是创新创业的一大前提;通识课是每个在校学生都要学习的基础课,我们也会用一些成功创业家的例子来激励大家积极创业。另外,我们的创新实践课也极具特色,分创新研修课和创新实验课。在创新研修课上,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和教师团队优势,用科研反哺教学,同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这个行业最新的发展形势;创新实验课上,我们利用学校已有的创新套件、原理,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达到“站得高,望得远”的效果。
近年来,我一直都在密切关注大学生创业问题,对于院校、正在创业或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我主要有3点建议。就学生而言,成功创业的秘诀在于“新”、“勤”,创业的前提是创新,是靠不断创新积累而成的,大学生需要通过创新项目来反复锻炼自己,培养意识和能力,千万不能眼高手低;创业不急于一时,很多成功者都是二次创业,如果在毕业时还没有思路,不妨先去大企业工作一段时间,找找灵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会看得更远。对学校而言,不要一窝蜂地建设创业园,搞“面子工程”,也不要一味地看重创业比例,这样不仅会使创业园资源荒废,还会打击创业者的信心。
王巍(黑龙江工程学院科技园副总经理):
依托科技创新资源,融合“双创”先进理念,黑龙江工程学院从2014年开始筹建黑龙江工程学院科技园,并实行一园多区的功能布局,即分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园、科技产业园三大区域;依托地铁一号线沿途的高校科技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打造一条富有创新创业活力的科技产业经济带,组建系统化、成规模的哈尔滨科技型企业孵化器联动群落,吸引优秀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在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科技园在孵科技企业达29家,创新创业团队19支,2家企业年收入达500万元。
- 上一篇:绿色化学的原理
- 下一篇:如何提高思维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