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报告情况范文
时间:2023-11-17 17:19: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性学习报告情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2003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规定,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占总必修学分116分的12.9%,但其中并没有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学分认定的具体的、操作层面的规定,我们进行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的研究尝试。
一、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的作用
通过科学、客观、公正的认定研究性学习学分,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个性化的发展;引导学生过程与结果并重;有助于学生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素养;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成果学分认定的主体
由谁来对研究性学习进行学分认定,认定的主体由学生个人、学习小组组长、班主任、辅导教师、课题组负责人(同一个研究性题目的学习小组组长),分别按照评价标准评价等级。评价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三、研究性学习成果学分认定主体的作用
通过细化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学分认定,便于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真正反映出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态度、能力、参与情况、完成情况。不仅能使学生本人对自身学习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学习态度与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反思及收获、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的作为等方面有更加清楚的认识,也可以通过学生小组评价、班主任评价、辅导教师评价、课题组评价等方面从侧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小组其他同学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对小组研究性学习或合作学习的参与程度,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所作贡献等;能体现出学生是否敢于质疑和提出问题,是否有勇于探究或创新精神;反映出学生解答课堂问题、完成作业、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实验及实验报告等情况。
四、研究性学习成果学分认定评价标准
1.优秀
有明确的选题目的,有完整的开题报告、活动记录、结题报告,参加了开题、结题,研究性成果真实,结论可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良好
有明确的选题目的,有比较完整的开题报告、活动记录、结题报告,参加了开题、结题,研究性成果真实,结论可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合格
有选题目的,开题报告、活动记录、结题报告不够完整,参加了开题、结题,有研究性成果(结论)。
4.不合格
有研究性题目,没有完整的开题报告、活动记录、结题报告,没有参加开题、结题,没有形成研究性成果(结论)。
五、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交流评价
1.个人评价
对自己研究性学习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学习态度与主动参与的程度、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及团队精神,敢于质疑和提出问题,勇于探索或有创新精神,实验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学习后的收获和反思等方面做出自我评价。
2.学生小组评价
以日常授课时的学习小组为单位,对本小组内各成员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与小组其他同学的合作精神、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应用程度、对小组探究学习或合作学习所作的贡献等方面相互作出评价,由组长评定等级。
3.班主任评价
班主任、课代表和学习小组组长对该成员在研究性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对所承担工作的完成情况、与小组其他同学的合作精神、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应用程度、对小组探究学习或合作学习所作的贡献等方面作出评价,最后由班主任评定等级。
4.辅导教师评价
辅导教师根据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合作、团队精神,敢于质疑和提出问题,勇于探索或有创新精神,解答课堂问题,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完成作业,实验及实验报告等情况作出评价,由辅导教师评定等级。
5.课题组评价
研究性课题以同班或同一类课题或同一老师指导的学生建立QQ群,老师、学生在群内互相交流指导、共享群内资源、提交开题报告、活动记录、结题报告,评价研究性学习成果,开辟新的学习展示交流评价途径,由课题负责人评定等级。
六、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
考虑到学生在高三进行高考复习,时间紧张,我们用高一、高二两年四个学期的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每学期完成一个研究性课题的研究,第一个研究性课题占3个学分(考虑到学生初次进行研究性学习,各方面不太熟悉),剩下的三个研究性课题每个占4学分,共计15学分。
1.研究性课题学分认定
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交流后,学生个人、学习小组组长、班主任、辅导教师、课题组负责人按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评价主体至少有三个评价都在合格等次及以上的,认定该研究性学习成果获得该学段的学分,计4分(第一个课题计3分),反之,按照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至少有三个评价为不合格,该成果计2分,建议学生重新选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或按照要求重做该课题。
2.获奖研究性成果学分认定
高中学习期间研究性学习成果获得教育部门主管的各类比赛的奖励,或研究的成果被县级以上政府部门采用,或各种竞赛获奖的作品如科技创新大赛、影像节大赛、多媒体大奖赛、中小学电脑大赛等获县级以上奖励的作品的主持学生及参与学生,或发表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凭获奖证书或发表作品原件,直接获得该学段的研究性学习学分。
总之,通过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便于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更加翔实、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态度、能力、参与情况、完成情况,也便于指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教基\[2003\]6号.2001.
篇2
[关键词] 探索 研究性学习 课题
兰化一中作为首批省属示范性普通中学,要发挥好示范和辐射的带头作用,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个突破口。我校研究性课程学习经过上学期近半年的精心准备,本学期开学伊始即启动运转,跨入了课程的具体实施阶段,正经历了如下过程:
一、知识背景的准备阶段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初涉课程的新手,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因而需要提前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必要的理论指导,上学期学校教学处就及时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动态,首先为高一年级教师提供配发了《研究性学丛书》等资料和信息,供教师学习、参考和借鉴,为指导教师实施课程指导做了理论的准备和铺垫,使教师在一个相对较高层次上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从本学期看,大部分指导教师的工作是到位的,有一定的研究指导基础,能够及时点拨和参与课题组的研究活动,这与知识背景的准备不无关系。
其次,在学生中进行了研究性课题学习的宣传和动员。3月份初学校组织了高一年级师生参加的研究性学动员,聘请富有经验的教师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了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设置、课程价值、必要课时、性质、目标、特点、实施步骤、研究方式、意义等,给了学生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并介绍了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和要求,以拓展学生的思想视野,诱发学生探究动机和兴趣,调动他们参与课题的积极性,达到了思想认识的共鸣,使师生上下一致,热情大增,信心倍增。
第三,成立了兰化一中研究性课题学习专门领导小组,由教学校长、教学处主任亲自挂帅,并确定专人具体负责,在组织管理方面对研究性课题学习活动实行宏观统一规划、布置和指导,发挥了学校协调、整合、部署的作用,在组织领导环节保证了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指导学生确立研究性课题阶段
研究课题的确立是研究性学习活动重要的一环。我们采取师生双向合作的原则,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参与课题的积极性,课题由师生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和地区区域等背景提出,课题源于教师、学生之中,而后又被学生选中,回到学生中去。我们规定每科教师课题提出不少于5个,共征集课题48个;然后由学生进行了两次补充和完善,又提出了《黄河兰州段污染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兰州市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我校特立洁纯净水的质量及其分析》、《兰州大砂沟风蚀地貌的形成》等16个课题,经过四次完善和征集,最终师生双向合作出题达64个,建成了“兰化一中首批研究性学习课题库”。之后,在师生共同参与下,对所选择的课题进行了社会价值和可行性的判断论证,共同合作确定了课题。从本次选题看,那些与学生生活直接关联,涉及周边环境社会生活内容的课题普遍受到了学生的关注和青睐。
三、组建课题小组,编制课题研究方案阶段
“一年之际在于春”。研究性学习的“之际”就在与起始阶段对课题研究方案的编制是否科学可行。在组建课题小组中,我们经过多次研究论证,确定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运用自愿组合,适当调节的原则,先后组建了35个课题小组,并由各小组推荐产生了课题组组长。同时在组内又进行了合理的分工,进一步明确了课题实施过程中责任的明晰,达到合作研究、合作学习的目的。之后,在指导教师和全体课题组成员的集体参与下,讨论通过了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问题、步骤程序等方案(课题计划),做到了课题实施的连续性、明确性,避免了盲目的随意开展,充分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步骤性和计划性。例如对《黄河兰州段污染情况的调查与分析》课题,学生与指导教师就编制了首先实地观测黄河兰州段的污染情况,接着在市环保局做专家采访、查阅资料、提取水样化验分析,而后再进行黄河兰州段污染源的统计、调查工作,最后做出调查报告,形成课题成果,并将调查报告寄给省市有关单位,以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对母亲河的关注。从开题报告和当前实施过程看,大多数课题组的方案是科学可行的,起到了统筹计划和指导活动的作用。
四、实施研究过程阶段
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外在条件,特别是学校管理部门应尽其所能,创设良好的环境,既管理又服务于课题组开展工作。在环境创设方面,我们在课题起始时,就要求学校各口教育资源(图书馆、阅览室、网络中心、专用教室等)全力面向课题组开放,在办理预约申请的情况下下服务好研究性学习,尽可能地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在管理服务方面,我们以过程管理为核心,先后印制了《学生使用图书、电教、专用教室登记表》、《学生外出活动登记表》、《学生外出活动介绍信》、《学生研究性学习记录本》、《教师研究性学习教案记录》,统一规范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要求和进展,使课程学习初步达到了有章可依,有序可循的境地。现在,每逢周五下午,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我校正如火如荼、井然有序的开展着,成为了校园内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显示了这一新型课程的强大生命力。
篇3
【关键词】数学 研究性学习 评价
1.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有效评价策略。
1.1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目标应该比较自由。目标自由的评价观认为,如果不根据预先确定的目标向评价人员提供信息,那么评价就会比较客观。因此建议,作出评价结论的依据不是制定者预定目标,而是活动参与者所取得的实际成效。研究性学习中由于学生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学习的结果必然会五彩纷呈,但只要学生将他们学习结果与适应他们发展水平的科学知识相结合,并且他们的判断力和创造力有所展示,就可以认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评价的标准应具有开放性。通过目标自由的评价方法能更好的判断研究性学习的结果。
1.2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该整合到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更加注重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活跃、兴奋的状态,从选题到制定计划,再到收集资料,最后到结果的呈现,无不渗透着他们的辛勤劳动和积极的思考。由此丰富了学生学习的经验,进而促进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可见,评价应该围绕着学生如何提问、如何收集信息、如何作出假设和解决问题进行,始终关注学生正在学习着什么,而不是建立一套学习的参照标准。所以说有效的评价应该整合到教学过程中,成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
1.3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传统的评价以教育者为主,评价观只着眼于人才的选拔与淘汰。对受教育者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较为忽视,导致教育者的期望和目的得不到实现,其结果只能流于形式。自我评价使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地位得到落实,通过真诚地指导和帮助被评价者自我认知、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唤醒了被评价者的自我意识,实现了评价的教育功能,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经验和结果的获得是通过持续、主动地自我学习,自己亲自实践、亲自体验获得的。最好的评价者应该是学生自己。
2.数学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2.1档案袋评价法。这是一种在欧美国家广泛推行的评价方法,指的是汇集学生的作品的样本,目的是为了展示学生的学习和进步状况。档案袋内容的选择和提交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决定。它的制作过程,涵盖了一项任务从起始阶段到完成阶段的整个跨度。它的保管由学生自己承担。
借鉴国外的经验,研究性学习的档案袋内容可以由4个部分组成:课题产生过程的说明、研究过程的记录、系列作品以及学生的反思。课题产生过程的说明,是课题产生和学习计划编制的文件记录。比如学生以脑风暴(brain-storming)方式提出问题的记录,选择的问题的初步计划草稿,修改过或再次修改的计划,最后以开题报告形式提交的计划等等。通过这一部分档案袋内容,学生选择计划时的理想就能展现出来。研究过程的记录是学生在完成某一学习计划的过程中活动情况的记录。比如,进行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活动后,每个学生都必须提交详细的活动报告、活动记录、活动结果和自我评价。这部分内容可反映出学习进展和深入的程度。系列作品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取得的各种类型的作品集。作品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小论文、图表、模型、课件、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这部分内容反映学生学习的广度和范围。学生的反思记录,它对于学生在学习上成长尤其重要。在学习的不同阶段里,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包括对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的思考,研究中个人的参与程度、合作情况及其体验感受,已经取得的目标以及研究成果的质量的探讨等,都可以作为反思记录的内容。
档案袋为学生和教师不断提供学习的信息,让他们及时准确地掌握学习过程,调整进一步的学习,其中还为学生提供了学会自己判断自己进步的机会。档案袋评价真正实现了评价和课程、教学的整合。
2.2学生的自我评价法。自我评价法指的是学生参与评价,学生既作为评价的主体,又作为评价的客体。主体的我以“一定的准则”为参照来衡量客体的我是否达到目标。这里的准则既可以是自我参照的,也可以是标准参照的。前者以学习者自己的目标、期望和以前取得的成就为参照点进行评价,评价标准来源于学生自己的作业,而非外在的指标。标准参照则依据公认的公共标准进行。自我评价的意义在于加深学生对自己作为学习者的理解,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认识,有助于对学习过程的控制,培养和形成对学习及活动的评价能力。
篇4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意义;操作过程;交流;合作
自2000年秋,我国的初中启用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在九省一市启用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这两个《新大纲》与《原大纲》相比,其中变化较大的是在初中增加了“探究性课题”。这一改革,不只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增加,而涉及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研究性学习),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更新,更进一步涉及到数学教学目标的提升和发展。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意义
1.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与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它注重培养学生以研究的态度去认真观察、分析、归纳,不断提出新问题、新方法,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转到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上,是被动的接受学式学习转到主动探索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2.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研究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围绕问题(或专题、课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重视结果但更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二、研究性学习的操作过程
1.确定课题阶段。课题的确定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师生共同确定课题,在师生交互过程中,共同确定学习研究的内容;二是要与数学教材的内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相结合,做到源于课本但又高于课本;三是要于中学生的生活现实密切结合,要充分考虑到高中生年龄特点及生活空间,课题的提出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2.课题的探索阶段,课题展开的组织是研究性学习能否有成效的关键,课题的研究往往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完成,课题组由学生自愿结合而成,一般以5一6人一组为宜,但必须告诉学生,课题组应该有组长、副组长及报告执笔人,课题展开后必须使每个成员都有事可做,分工协作,考虑的因素是:自愿结合是为了兴趣的相同,性格相投,便于展开活动,确定组长及执笔人是为了加强当选人的责任感,也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完成课题必须给出时间与时间表,一般以三周为宜,最好能选择有长假的阶段,让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同时,活动时间表要让学生排出,让他们养成按计划工作的习惯。
数据收集方案很多,可以从图书馆、网站、统计局的资料查找,有时还可以由课题小组成员直接去调查,测算,甚至做实验,但不管采取什么方式,都要遵循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即数据必须真实可靠,数据处理,一般应遵循这样的原则:略作微小改动但不影响事物的本来面貌,这样处理基本不会影响结果的恰当性。因为计算误差原理允许这样处理,更重要的是这样处理比较适合高中数学知识的应用。
3.交流评价阶段,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学习情况。交流本身也是一种学习,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在成文过程中,教师可给出评价的指导:课题是否有价值,便于交流?课题切入点选择是否合理?报告表达是否有条理?数据、数学算式、方法是否真实与恰当?图表、数学模型是否明确?每位成员是否都积极参与?教师是否给予必要的指导?
4.形成成果阶段,小组成员汇总调查材料、数据以及算式运用直至结论生成,先由执笔人完成初稿,再由全组同学讨论作修改,然后交指导教师审阅。成果的表达形式,除了写论文、调查报告外,还可以采取辩论会、研讨会、出墙报、编刊物等,同时还要求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向全班发表。
三、研究性学习课例
课题,测量教学楼的高度
1.活动过程 学生分组进行,先讨论方案,然后合作完成课题,最后全班发表。研究结果 1、直接测量,一个学生登上顶层,把一条长绳扔下,与下面的同学配合拉直,直接测量绳高,得出楼高。
2.测出一个台阶的高度,数一下楼里一共有多少层台阶,用乘法求出楼高。
3.先测出一层的高度,那么2层乘2,3层乘3……利用函数的思想。
4.将一面镜子放在地上,人调整站的位置,使楼刚好在镜子里,测出人到镜子的距离,镜子到楼的距离,人的眼睛到地面的距离,用三角形相似比可求出楼高。
5.一个学生站在楼前照一张照片,利用比例关系求出楼高。
四、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
研究性学习使教师从知识权威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树立全新的课程和教学理念。
更新技术,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显然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老师应熟练掌握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种媒体技术,并且有科研能力,开发应用数学课件的能力。
具备教育科研素质,教师不能只满足课堂教学的胜利,而应提高科研意识,掌握科研方法,推广科研成果,不断提高科研能力,积极参与校级以上的课题实验,不断提高自身科研素质。
五、结束语
研究性学习无论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还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渗透与学科课程的教育之中,目前仍属于初创、实验阶段,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同时也给广大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选择适当的好的题目十分困难,教师将遇到自己从未思考过甚至从未见过的新问题,面临着失去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面临着知识的深广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的挑战,在研究性学习中,常常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课题和指导教师,这种“教师接受学生选择”的事实给教师的内心带来了震动,这还需要教师要有一个心态的调整和适应过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对学生来讲,他们学到了以前在学校里从来没有学到的东西,感受到了以前从没得到的体验,研究性学习将成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实施研究性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且也锻炼了教师,教师的素质在实践中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许文生.例说“研究性学习”,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1(12)
[2]李建平.普通高中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中国教育报,2001、5、31
篇5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潜能,提升学生个人素养呢?研究性学习是最好的途径。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作用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的方式,主动去研读课内课外的文学现象,发现并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获取文学知识;以社会实践的方式,自发地调查了解社会热点问题,深入细致地分析问题,从而提高综合素养,提升文化品位。它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设计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又该怎样设计呢?
1.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应以教材文本为基础。语文课本涵盖了许多千古传诵的文学佳作,离开课本,开展研究性学习就变成了“无本之源”,我们要学会充分挖掘教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相关课外研究性材料。
2.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应立足于社会现实,捕捉社会热点。从生活中捕捉研究的灵感,从时下的热点问题中选题,既符合学生的兴趣规律,又彰显了语文的实用性。
3.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可以凸现综合性。多种知识的融汇贯通,选择一些跨学科的课题,让学生一举多得。
4.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应注意可操作性、新颖性和可调整性。
三、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操作
如何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确有所获,学有所用呢?教师一定要做好引导的工作。具体如下:
1.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激发探究兴趣。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一个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唤醒学生的心灵。“教育就是唤醒”,学生一旦被唤醒,就会发现问题,提出议题,自主探索。
2.构建适合学生的主体学习活动,实现教学主体化。心理学家肯・韦尔伯认为,真正的学习是获得、理解或通过切身体验、研究而掌握和创造知识的过程。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解放学生的思想,关注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敢说、敢做、敢研究。学生应由依赖教师到依靠教师,由独立学习到对学习有所独创;老师由保姆式到师傅式,再到导师式。
3.教师应适度介入,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尽管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但在如何确定研究的方向、如何选题,如何把握课题研究的尺度、进度、深度等等,必须适度地介入。
一是指导方法。例如,访谈、问卷调查,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等;教学生掌握开题报告、结题报告的一般写法,教会学生进行文献检索和资料查阅的方法等。
二是正确引导。及时了解学生活动时遇到的困难,巧妙引导、鼓励指导,帮助他们构建研究体系。
三是共同参与。共同参与学习,更有利于建立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6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应用研究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门独立开设的课程,又是一种能够渗透于其他学科课程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式。
二、研究性学习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1.研究性学习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课题选择
(1)课题及其类别
中学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大致有以下四类:
知识探究类:这是研究课题中的最低层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文献,搜集资料,体验探究的具体行动,最终形成报告总结。
学术研究类:学生在课题教学的过程中,对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某一小节感兴趣,便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研究题目,最后写出研究论文。
社会调查类:除了在课堂上进行研究性学习之外,还可以将研究性学习融入社会,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调查,分析总结,然后撰写调查报告。
创造发明类: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最深层次的目标便是创造发明,这也正是新课程教育改革要求学生应该具有的创新能力。
(2)问题的由来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多数选取于生活实践、报纸杂志论文、热门话题、教参提供的课题。
(3)如何选题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拥有独立自,选题时也不例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特长和爱好选择合适的研究题目。
2.研究性学习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施过程
研究性学习基本上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完成体验阶段、表达交流和反馈阶段。在研究性学习实践过程中,这三个阶段是相互交叉、相互推进的。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这个阶段是教师带领学生参观访问,或者组织一些团体活动,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2)完成体验阶段
本阶段中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学生应了解如何有效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要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资料的价值,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
(3)表达交流和反馈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或口头报告材料。通过各种方式展示成果,从中反馈出有效信息。
3.研究性学习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案例设计
在中学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中,课题研究属于一般的课题研究,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了拓展学习范围,自主探索某一方面知识,获得学习体验后将其内容转化为研究课题的形式进行主动的探究,最后形成学习报告。以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材中《2.3信息的鉴别与评价》一节为例。
(1)创设问题情境
李某上网时无意间进入一个国外网站,该网站介绍说,如果接受它发过来带有广告内容的电子邮件,上网就能免费,于是就在网站留下自己的姓名、地址、邮箱等资料。两天后他收到一封来自国外的航空信件,说他中了26万元现金大奖,但需电汇250元手续费,且两天就能将现金送到。李某将信将疑,到银行咨询。银行职员告知他,最近到银行办理这种汇款的人特别多,怀疑这有可能是国际诈骗,目的就是骗取一定数量的手续费。于是,李某报了警,公安局通过跟踪调查,发现所有把钱汇出去的网民,均没有获得相应大奖。
(2)任务活动
在信息时代,各种信息目不暇接,扑朔迷离。今天,同学们的任务就是帮助自己和老师鉴别评价信息。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分析如何鉴别和评价信息,并且最终形成一份报告向老师和同学介绍你所了解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
(3)活动过程
分组:5人为一组,自由组合,选出组长并确定相应任务。
阶段一:收集并阅读关于信息的鉴别与评价的相关知识。收集资料是第一步,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了解相关知识,完成最终的报告需要大量查询相关资料。
研究指南:①课题背景中出现哪些问题?②为什么会出现大量信息的泛滥?有没有什么措施可以改善信息泛滥的窘境?③“信息污染”与“环境污染”有何不同?为了防止信息污染,我们可以做些什么?④信息犯罪的构成有哪些渠道?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他人利用窃取信息犯罪的情况?如果有,你是如何处理的?
阶段二:实施课题研究。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付诸行动,按照之前准备的案例进行分析,以文字、图片等形式保存信息,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将这些分析结果串联起来,最后小组选出一个比较擅长做PPT或Word的同学将所有信息制作成一份报告,用事实来证明自己能够将了解到的鉴别与评价方法展示给同学和老师。
阶段三:展示、评价。参照评价标准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和评价,并以此对学生进行督促。
本文所述的设计已经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并已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篇7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织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要求研究性学习课程化推进,要求基于学生自身兴趣和需要,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经过几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形式方面形成了可推广的一般模式。
一、研究课题的生成
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学生是课题的主人,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应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由学生基于兴趣与知识能力层次而自我选定。但事实证明,当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体验少、认识浅时,由学生完全自主确定研究课题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可操作性较差。实践中,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推进按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方式生成研究课题。
第一阶段――针对初次接触综合实践活动或对综合实践活动尚缺少经验的学生,即高一新生所开展的第一个课题,由学校统一规定为班级文化建设项目设计。
第二阶段――针对有一定综合实践活动经验,但实践经验尚不充足的学生,如进入高中阶段的第二、三个课题,由学生自主结组提出选题,教师组织一定单位内的选题分析讨论,以可行性分析报告和答辩为主要方式进行选题,选出可行性强,研究价值高的主题,进行二次选题结组后开展活动。
第三阶段――针对综合实践活动经验较充足的学生,如进入高中阶段的第四、五个课题。在前几个课题的研究基础上,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课题选择和研究能力,由学生完全自主结组提出选题,论证后进行研究。
在主课题生成之后,子课题生成可以选择在课题生成课上进行。由师生共同提供主课题的背景材料,根据研究价值与可行性分析,结合兴趣取向选择确定研究角度,生成子课题,在大课题组内完成子课题小组的自由结组。
二、活动指导的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活动指导是教师最主要的活动之一。根据指导的范围和目的,可分为一般性指导和针对性指导两种组织方式。
一般性指导――指面向大集体(行政班级组合、年级等)的,以集体授课、讲座等方式进行的关于诸如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如何选择研究课题、如何书写开题报告、常用研究方法介绍、如何选择成果汇报方式、如何书写调查报告、如何撰写结题报告等共性指导,也包括对常用研究具体实施方法的进一步讲解等,多在活动开展前期,特别是在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推行初期(如学生的第一次活动)进行。
针对性指导――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针对生成性问题做专门指导。如报告的具体撰写问题、调查研究过程遇到的困难或与预设相距较大的问题、成果汇报具体方式的选择问题等。可以以课堂讨论或个别辅导形式进行,视具体情况灵活组织。
三、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主干课型的组织
1.开题课
开题课是在主课题和子课题选定,完成活动小组组合后,组织小组进行开题展示评价的环节,通常以同主题小组同课的方式进行。具体课堂组织可参考以下流程:小组展示(开题报告)――答辩(由其他小组及教师提问)――小组互评(分项目讨论打分)――组间交流(评分及说明)――教师指导发言――组内修订。这样的组织既有利于总结前期工作,为后续研究提供保障,又强化交流和组间的竞争与合作,提高该环节的活动成效。
2.成果汇报课
成果汇报课按内容可以分为中期汇报与结题汇报。旨在为学生构建一个交流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同时通过交流互评体现多角度的评价机制。具体课堂组织可参考以下流程:小组展示――组内互评(由小组成员对活动中每个同学的表现给予评价)――小组互评(讨论打分)――组间交流(评分及说明)――教师指导发言――选优并表彰优胜者。
在该课型组织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创新,一方面强调汇报方式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注意汇报平台的多样性,指明课堂展示只是一种汇报形式,还可以选择网络、宣传园地、组织主题活动等形式进行汇报展示。另外,要关注成果评价的客观性,不以成果展示形式的差异作为评定活动过程的唯一标准,而要引导学生关注过程的真实性、方法的多样性、操作的有效性和成果的价值性。
3.结题总结
结题总结的组织多采用较大范围的集会型大课堂形式,一方面选择优秀小组或课题进行终结性成果的集中展示;另一方面作为一些实用型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平台,如提出倡议、发起新活动等;再有就是对课题完成情况做出终结性评价。其中在评价方面强调评价方式多元化,指导意见具体化,研究成果发展化。即要汇总多方面评价作出总体评价,多角度进行表扬与肯定;无论是肯定还是在谈不足时,均明确举出具体环节的实例,避免泛泛而谈;对研究成果的发展提出中肯意见和建议,鼓励成果的进一步深化,指出研究活动的结束并不是课题的结束,提高综合实践的效力。
四、课题研究的拓展延伸
某些研究课题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教育意义和旺盛的生命力。深化这些课题的价值在于有意识地推进课题结题后的拓展。我们的做法是尝试将课题与德育教育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社区服务等有机结合,组织相关主题活动,发挥同学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所收集资料、所获得研究成果和所提出倡议建议等的功能,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之外展现研究性学习的收获,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研究的实用价值,提高社会责任感,自觉提高自身认识,服务于社会。
总之,将研究性学习以课程的形式,有规划、有步骤、讲方法地实施推进,一方面有力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科学素养的养成;另一方面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体验,在钻研精神、思考习惯、团结协作、关注社会等方面也有巨大收获,促进了学科学习,提高了综合素质。
篇8
自从对应试教育的弊端口诛笔伐的时候开始,人们就对素质教育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上寄予厚望。这个重托终于在高中教学新大纲的授课计划中,落实到了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上。
举国上下,无不对“研究性学习”推崇备至,尽管没有高考指挥棒对这个课程的考试要求,也丝毫没有减少广大热心改革的教育专家和学者、中小学校的教育工作者的参与热情。著书立说为它鸣锣开道者有之,出版学生调查研究报告者有之,开设网站召集学生志愿者进行研究辅导者有之……
纵览“研究性学习”热潮在全国范围的中小学中的开展现状,我们到底是众口一词地唱赞歌,还是冷静分析思考它的利弊呢?就目前新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校面临的教育形式的发展来看,在剖开“研究性学习”这颗“盛夏的果实”,并且品尝了它的酸涩之后,我们禁不住要说:“研究性学习”——想说爱你不容易。
一、“发现学习”对“获得学习”的叫板
学生从信息获得、接受到形成感性知识,直至自主思考形成理性知识,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要有知识的获得和接受,也必定会有自己的发现。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获得、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就没有学习能力的提高,发现知识的时候学习能力的就一定提高的很快、很高。
作为教学方式之一的“研究性学习”的提出,不应该是以全盘否定获得接受知识为前提。否则,各门学科开设就没有“不知为那般了”,只要从小学直至中学、大学一路“研究性学习”下来,便可以在大学阶段顺理成章地培养出一大批经过“研究性学习”锤炼出来的研究生了。
二、“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取舍
毋庸置疑,“研究性学习”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学生,可以看成高考状元或者奥林匹克竞赛奖牌获得者,他们确确实实是学生中的精英,那么,他们在学生中的比例肯定是少得可怜,以他们的成绩来说明“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肯定就像“管窥全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让广大普通学生成为绿叶,把精英学生衬托得“分外妖娆”。
而新经济时代不仅仅需要精英来引领时代潮流,更需要广大从业者的素提高做支撑。没有了厚重的基础,那么精英们的成果就象是“空中楼阁”,对于社会的发展只能是“画饼充饥”。
三、“研究性学习”对阵“学科教学”
诚然,“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益于学生在综合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但是,支撑它的还是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不能设想让一个没有掌握一定学科基础知识的学生,去完成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如何综合性解决这样的复杂课题。 转贴于
千百年来,我们积累的厚重的学科知识,不可能由那些肤浅的“研究性学习”的简单操作来替代。
它最多是沟通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的一座桥梁。至于开设一门专项课程,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因为没有那个全才,能够上得好这样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我们还是应该把“研究性学习”当作一个良好的教学方式,分化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去,才符合它的本来面目。
四、“尊重人”还是“糊弄人”
从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初衷来看,它确定地是要尊重人的价值——由学生选题,学生自己选择指导老师、学生自己安排调查研究的内容和形式,学生自己撰写研究报告;考查“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也是重在学生的参与研究的过程。
多数情况下,学生还是一枚棋子。奥林匹克竞赛要参赛了,一部分学生被抽调集训;文艺会演要评比了,一部分学生被抽调排练;运动会比赛了,一部分学生被抽调做运动员临时上阵。现在,“研究性学习”开设了,一部分学生被重点培养成“研究生”。我们不可能根本否定这些活动的积极意义,但是我们不难从学校的实际操作中发现,能够成为“幸运儿”被安排在这些活动中的必定是少数学生,甚至是相对集中的少数。且不说广大被遗忘的学生如何,单只是这些“幸运儿”是真的被“尊重”选择的志愿者,还是无奈地被糊弄的棋子,也是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的。
“研究性学习”既然是一种教学方法,那么,它是否能全部地适合每一个学生,这本身就要打上一个问号;现在,它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硬性地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做一次“研究生”,那么相当多数的学生就会像被赶上架子的鸭子——乱叫。
五、“学习能力”卡壳在“学习效率”
“研究性学习”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肯定会有帮助,因为学生必须亲身经历,有自我体验、自主思考和自我选择。但是,中学阶段的各个学科庞杂的基础知识,不可能通过“研究性学习”来进行全面的实践和体验,所谓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任务,就无法由“研究性学习”来承担,它最多是一个配角。
冷眼旁观当前“研究性学习”的热潮,我们不难看到诸多“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壮举时刻发生在周围——似乎开设好“研究性学习”就万事大吉了,这正如提高了高考升学率之后就认为教育事业“百废俱兴”一样。
篇9
关键词: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1
现行的高中生物教材对于实验教学这一块,较以往的老教材相比有了重大的突破。根本就在于增加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项目。比如“媒体针对生物科学技术的报道”、“被子植物花粉管的观察探析”、“人类的遗传病探析”等等贴近实际生活的教学版块,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效地打破了传统生物教学死板单一的模式,对于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大的作用。
一、学习内容的选择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基于一定的总体原则指导下的,具体可以分为五项基本原则:
(一)需要性原则
对于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上,首先要遵守需要性原则。一切研究开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事物,处理事物,并且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研究性学习要选择那些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项目进行研究,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生物研究的价值。
(二)开放性原则
高中生物研究的内容要是开放的、广泛的,不能只局限某个领域的某项实验,要结合当今生物界的整体发展方向,对于研究内容进行选择。
(三)实践性原则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不是简单的课后作业,靠的是学生切身参与到研究学习的所有阶段,不能简单地糊弄了事,要让学生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四)新颖性原则
事物都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在研究内容的选择上要与时俱进,注重创新。
(五)可行性原则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要以可行性原则为基础,不能天马行空的发挥想象,从实际出发,对最贴近学生本身的内容进行着手。
二、学习的基本方法
在坚持上述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还要讲求科学的方法,这样才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学生的认识。
(一)观察与实验法
观察与实验法是进行生物研究最基本的方法。观察法就是通过肉眼直接观看或是借助仪器细致观看的方法,对所研究的事物或者现象进行仔细的、直观的认识,比如对植物的花粉管研究时的仔细观察。实验法就是参杂人为因素,对所研究的事物和现象就行干预并获得相关数据,通过数据得到研究结果。比如在研究生长素对于植物发育的影响时人为的对植物添加生长素,以此来获得实验结果。
(二)调查法
调查法也是研究性学习常见的方法之一。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依靠各种方式对所研究对象的调研、考察,并且结合相关的理论,从而得到研究结果。这主要适合研究范围较大的使用。例如研究人类遗传病,就需要做大量的调查记录才能获得较为有代表性的结果。
(三)文献法
文献法本质上属于调查法。但是由于它主要是针对各类历史文献进行的调查,所以可以自成一法。学生在研究学习过程中,通过翻阅相关内容的文献资料,既可以指导自身的研究活动,又可以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此外,对于时间较长的文献,由于事物的变化发展,可能在数据上偏离真实水平,这时也可以起到纠正的作用。
(四)比较与分类法
生物研究结果的最终得出,往往是通过多次重复实验的结果,而每次实验的数据对比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尊重事实,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记录对比,保证实验的客观性与准确性。另外,为了使研究学习更加富有代表性,常常会将实验的对象内容进行分类。
三、学习的实施过程
(一)确定研究课题
在研究课题的确定上,要注重和老师的合作。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坚持研究性学习的几项基本原则,结合学校或学生的实际情况,经过讨论之后确定研究课题。课题的选择最好是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并且从小问题进行着手,这样实施起来效果会事半功倍。比如食堂中的饮食问题等。
(二)搜集资料并制定研究计划
在成功确定了研究课题之后,成立课题小组,由课题小组围绕研究课题先行收集研究资料,为研究课题制定方向、目标以及研究计划。计划中要尽可能符合生物研究的规范,名称、目的、内容、步骤、预期等等都要体现在书面计划上,为研究学习的具体实施提供基础。
(三)分析资料并实施研究计划
上述准备工作均已顺利做好后,就要进行实质性的研究。首先要结合搜集的资料,对此次研究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把所有能想到的可能出现的结果都要预测到,对于超出自己知识水平能力范围的要及时与老师沟通,做到不盲目、不回避,细致认真地做好资料分析与知识储备,并按照研究计划,一步步的实施。比如在研究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过程中,综合分析可能出现的结果,可能是促进植物生长,也可能是损害植物生长,还可能是不影响。在实验过程中,要重视过程,重视体验,在相同的条件下滴入不同剂量的生长素,观察植物生长的变化,并将这些变化详细的记录在案。
(四)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是整个研究实验的集中体现,学生在研究结束后,要及时总结实验结果,撰写研究报告。报告内容要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报告格式上要符合相关的规范。比如在研究人群中的传染病的报告上,要结合研究小组的调查统计,将各种传染病的比例、传染方式、传染几率等都要详细的体现出来,并且要提出如何预防在人群中被感染的方法和建议。
总结:
现在高中生物教学,一方面要向学生讲解足够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提供给学生足够的实践平台。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深化学生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在高中生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做好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工作,注意保护学生的人生安全。在坚持开放性、需要性、新颖性、可行性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计划,并认真的实施,科学的总结,这样,学生才能在生物学习上不断提升自己。
参考文献:
[1]杨雄珍.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理解与实践[J].广西教育,2011,(08).
[2]招清.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教育探索,2011,(01).
篇10
多媒体网络教学研究性学习建构主义一、问题的提出
研究性学习观是基于人类对学习活动的不断认识,逐步形成的一种现代学习观。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主动探究,然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条件和学习时间的限制,完全在现实场景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是不太现实的。
另外,由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性网络的普及,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的出现,使教学手段有了新的变革。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大大优化了科学课堂教学,它对文本(Text)、图形(Graph)、静止图像(Still Image)、声音(Audio)、动画(Animation)和视频(Video)等信息具有集成处理的能力,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一个全方位的交互环境。网络技术由于它资源共享,信息全面、量大、实时、快速从而全面补充了科学教学资源的不足,尤其是与科学相关的生产、生活、社会和现代科技方面的教学素材。网络化学习环境具有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界面,为学生提供的大量、便捷的资料,犹如一巨形图书馆,学生可以对选择出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和加工(排序、重组、变换、存储);学生可以和教师或其它学生直接通讯(咨询、辅导、讨论、交流),并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公布自己的观点或想法,寻找知音、倾听建议,不断激发学习兴趣;最终的作品或成果可以在网上,与教师或其它学生实现信息共享,激发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可以说,网络为研究性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优势
教育的信息化、信息的民主化,意味着知识传递方式、途径等方面的变革。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掌握和运用,需要依托相应的载体。最初的研究性学习获取信息的渠道是访问信息情报中心、访问专家学者以及调查研究,等等,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通信技术在教育中的不断深入运用,人们对教育信息技术作用的认识逐步深入,“信息技术不是外在于人的思想活动的单纯工具,而是思想的延伸和直接表达”。研究性学习的信息来源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快捷了。
从教与学双方来看,教师角色中“知识来源”的作用将部分由网络替代,即技术也可承担部分的教师角色。特别是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条件下,由于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分离,使得网络的作用和地位变得更加突出。
第一,网络的对话时间是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学生面对网络,他可以查询资料也可以对话。选择对话是他所需的,是内驱力驱使他通过对话方式解决问题。
第二,网络中的人物是平等的,因为在虚拟的环境里,每个人的角色是平等的。在平等的氛围中,大家都拥有话语权,平等的话语权促进学生尊重自我,释放自我。在对话的激励与碰撞中,学生容易释放出真实的想法,潜力得到激发。
第三,真实生活中,我们或因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不得不带着不同的“假面”,扮演着各种角色以得到接纳与认可。这样的角色扮演固然能让人“和谐地适应”社会生活,也容易使我们从掩饰自己开始渐渐地失去自我。虚拟的网络世界,容易消除交流沟通中由于过失行为导致的人际关系损害危险,我们容易摘除“假面”,展现真实自我。
第四,网络上的资源非常丰富,一些研究性学习需要的资料和信息,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获得,大大节省了研究的时间,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可见,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全面、丰富的资源保障和方便、快捷的技术支持,为研究性学习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实施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对具有新时代气息的教学模式的探讨和研究,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科学研究性学习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初探
1.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新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各种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主义的方式而获得。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友好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情境、协作、问答、网上阅读、讨论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库。研究性学习内容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电脑媒体则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助学习、讨论、问答、阅读、交流和写作的媒介,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2.网络环境下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上网的目的,不只是欣赏,更重要的是获得信息、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而现代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文字信息的迅猛增长。在“知识爆炸”的严重挑战面前,在日益发展的网络社会,自觉学习和处理信息在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培养网上研究性学习能力,对学生来说,是丰富知识适应未来社会的迫切需要。同时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使他们能综合应用物理、化学和其他科学知识、技能解释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自学能力是四种能力的核心,包括能自觉看书,上网浏览、交流、讨论、查阅资料,用工具书去获取知识等的能力。在各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中获取资料、信息和知识,这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主要途径。在科学教学中,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获得良好的科学意识,学习多方面知识,还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自我发展的能力。变学会为会学,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四、基于多媒体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1.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科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而是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促进和指导作用。在一定的情境下,学生通过自由探索、自主学习及协助学习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2.教学方法
在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和“随机进入教学法”等。根据教学内容及所选择的教学法,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应有不同的设计。
五、基于网络的科学研究性学习的实例
网络为研究性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网络化的学习环境,犹如一个巨型的图书馆,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便捷的资料,学生可以对选择出的信息资料进行加工(排序、重组、变换、存储);学生可以和教师或其他学生直接在网上交流(咨询、辅导、讨论、交流),并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公布自己的观点或研究学习思路,寻找知音、倾听建议,不断增强学习兴趣;最终的研究成果或学习报告可以在网上,与老师及同学实现资源共享。
我校八年级的研究课题《汽车尾气对生物的影响》,就是基于网络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个课例。在引导同学们围绕“汽车尾气对生物的影响”这个主题,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1.研究课题的选择
研究性课题的选择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学生探究问题的自主性及探究过程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险需求是青少年学生普遍具有的心理特征,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学生们兴趣盎然,动机强烈,情绪高涨,综合运用知识探究实践的效率特别高。
在《汽车尾气对生物的影响》的研究主题下,学生通过讨论确定的分题目是:
(1)假如我们几位同学是区林水局的总工程师,面对日益严重的汽车尾气污染,我们将怎样规划我区的绿化体系?
(2)如果我们几位同学是交通警察,面对尾气污染的困扰,我们可能受到何种伤害?可以采取什么方法尽量减少这些伤害?
(3)假设我们几位同学是校长,学校操场的位置正好在交通繁忙的公路边。近来,很多学生抱怨说,在做操时候,操场总是烟尖滚滚,外面公路的汽车废气呛人呛得历害。我们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4)假如我们几位同学是校园环保站成员,我们怎样利用植物进行校园空气的污染检测?
2.“合作小组的建立”强调全程探究、全员参与
由研究课题相近、兴趣相仿的同学自愿组成合作小组,每组3~6人。在组建小组时,老师视情况进行协调、帮助。如帮助个别因某种原因未能落实到组的同学加入到合适的课题小组。每位同学在课题合作小组中担当一部分的研究任务,随着研究的深入,参与程度的提高,自身潜能的“富矿”得到开发,提高了探究实践的能力。
3.“课题实施”的过程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汽车尾气对生物的影响》课题实施的大致过程如下:
(1)对320国道的各种汽车尾气的分类、取样――汽车尾气的污染规律统计。
(2)利用网络查找有关资料(汽车尾气的主要成分;汽车尾气对生物的危害;汽车尾气与酸雨形成的关系;近年来,我市采取的降低汽车尾气污染的方法、成果;如何通过生物手段降低汽车尾气污染等)――与汽车尾气污染有关的网络调查数据。
(3)问卷调查。公众(家庭、学生)对尾气污染的态度,专家访谈,部分责任部门的态度调查。
(4)网络论坛发表小组或个人意见。对我区降低汽车尾气污染方法的评价――提出适合本地区的降低尾气污染的可行性措施。
(5)向区环保局提出具体措施(呈交建议书)。
(6)调查成果展示(多媒体报告及小论文校内展览、网上;研究成果汇报展示班会;小论文答辩等)。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给学生设定起点,告诉他们到达终点时的要求,以及一些必要的帮助因素(如Internet网址和文献检索方法)后,就让学生上路,老师只是探究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与参与者。
4.报告的撰写、研究成果的展示、答辩或宣传
报告的撰写有:
(1)制作工具,用PowerPoint制作报告。
(2)有关概念介绍(汽车尾气、硫氧化物、PH值、氮氧化物、光化学烟雾、颗粒污染物、大气污染指数等)。
(3)污染源分类分析结果。
(4)汽车尾气的成分及危害。对人类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的影响;对植物生理的影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学生可根据不同的研究题目侧重某一方面进行分析)。
(5)说明汽车尾气与酸雨形成的关系、酸雨的破坏力及酸雨对动植物的危害(研究题目与酸雨不相关的小组此项可略去)。
(6)写出适合本地区降低汽车尾气污染的可行性措施的建议书问,注明引用资料的文献及网址。
研究成果的展示:将各小组的成果报告在学校宣传窗展出;在街道宣传窗展出;在校园网上;在ENO网上(ENO的全称是 Environment Online,是一个为环境问题而设的全球性网上学校,目前,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的70所学校加入了ENO组织。)随着研究成果的网上,成功感也会在同学们的心中油然而生。
答辩或宣传:学期末,我校八年级部分班级举行了别开生面的学生研究成果汇报展示班会,课题组长们一个个走上讲台,向全班同学一一展示他们拍摄的照片资料;制作的成果报告。
六、多媒体网络科学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1.学习资源方面
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Internet是最主要的学习资源,但学习资源不能局限于Internet,还应该使用各种传统的学习资源,特别应该利用好图书。如果本校图书馆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则应充分利用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另外,以前学生的研究成果也是现在学生的重要的学习资源,而现在学生的研究也将为以后的同学提供参考,整个资源库是由社会、师生所共建的。
2.关于指导教师
不能够局限于同一学科教师,而应该是多学科教师对课题小组进行指导。如《进行基因研究的科学家的合作方式》这个课题,科学教师为主来进行指导,而论文的撰写,又需要语文教师的协作指导。我们应该寻求多学科教师的合作教学。
3.对于选题的指导
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题,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对学生所选的题目,我们应该进行鼓励,不能因其“幼稚”而给予否定。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避开那些成人化、功利化的题目,对《长寿能够遗传吗?》《怎样复制恐龙》这类兴趣性为主的研究课题,我们应该加以鼓励。
4.关于评价
研究性学习评价要重在学习过程而非研究的结果,重在全员参与。因此,应该从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态度、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情况和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等几方面来进行评价。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展示活动的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5.关于网络
研究性学习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优势,但不能过分依赖网络。研究性学习对网络的技术要求日益增加,网络资源共享、及时评价反馈、信息交流展示等功能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要求日趋明显。然而,尽管网络为研究性学习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它决不能替代现实情境中的学习。网络技术本身的局限性以及自然科学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并非所有的研究性学习都可以借助网络实施,尤其是在那些需要实地观察和动手操作的研究性学习中,大部分的研究工作还需要通过实际情境中的学习活动来完成。在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中,一定要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媒体手段,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和能力的培养。
七、结束语
20多年的应试教育,使教师队伍的知识面越来越窄,而研究性学习涉猎的领域非常广泛:天文、地理、工业化学、自然、网络、电子商务……这对我们教师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在研究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是信息时代赋予教师的重要任务。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运用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容量不断扩充,课外知识面不断扩大,运用电脑网络的能力逐渐增强;学生能很好地发挥想象及创造能力,师生关系处于平等、和谐的融洽状态;人机互动灵活多样,学生之间合作加强,凝聚力提高。因此,为了适应未来的网络社会,教师应努力积极地创造真实的多媒体网络环境,运用新的自然科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及使用电脑操作的能力,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丰富的网络资源下,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实际,自由地整合和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而这种教学模式也正体现了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素质教育观。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但目前,研究性学习特别是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才刚起步,应该如何为这种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如何把握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如何深入持久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相信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和研究性学习的推广,我们将迎来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春天。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上一篇:对零起点教学的理解
- 下一篇:多媒体教学的不足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