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零起点教学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1-17 17:19: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零起点教学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零起点教学的理解

篇1

一、“零起点”教学的内涵

2014年11月15日,教育部网站消息,经国务院同意,决定在2015年前要完成对幼儿园教师的全员专业培训,同时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要求小学一年级坚持“零起点”教学。

关于“零起点”教学,许多家长甚至是教师仍然认识不清。所谓“零起点”教学是指学校在国家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教学设计,以实现学生有目的、有阶段发展的教育活动。“零起点”教学是一项禁止学前过度知识教育,以达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举措。

对于“零起点”教学内涵的理解,应该着重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零起点”教学并不意味着“零准备”。“零起点”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定义为一张白纸,不是不让学生有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经验,而是避免学龄前儿童提前进入掌握教材知识的学习状态中。另一方面,“零起点”教学意味着教育“不抢跑”。近年来,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过度地在学前灌输知识教育,极大地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零起点”教学倡导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教育环境,严格按照教育规律进行教育,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零起点”教学的重要性

“零起点”教学,作为一项基础教育改革的新举措,俨然已经成为新学期的热点话题。“零起点”教学改革对学校教学、家庭教育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规范学校教学行为

“零起点”教学新规要求学校要严格按照小学各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展教学,不随意拔高教学和评价的要求,不随意加快教学进度。在此规定下,幼儿园严禁提前教授小学教育的内容,改变了过去办学小学化的特征,着重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维护了教育起点公平。另外,一年级“零起点”教学要求教师从“一张白纸”教起,解除了超前的压力,有助于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零起点”教学既关乎小学入学的起点,也关系小学教育的起点。学校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应以专业的视角,从教育规律出发,做好幼小衔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入学环境。

(二)推动家庭教育科学化

长期以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深植于中国家长的脑海。许多家长抱着让学生早成才、快成才的功利思想,使得当前的家庭教育过于重视学科知识传授。家长过早地让孩子学拼音、学英语、学算术,以“多学点”培养应对一年级的“高起点教学”的能力,势必会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

随着“零起点”教学的逐步实施,原先功利化的“抢跑”教育理念已经不适应现行教育改革的发展。如何改变家庭教育方式,培养学龄前儿童,会进一步引发家长的关注与思考。因此,“零起点”教学应该发挥其改革的正面导向作用,转变家长陈旧的教育观念和培养方式,使家庭教育日趋科学化。

(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大哲学家卢梭认为,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独特的地位。他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学龄前过度的学科知识教育,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让学生逐渐产生对学习的挫折感和懈怠感,最终丧失学习的兴趣。

因此,“零起点”教学关注幼小阶段的情感发展和心理发展的特点,重视学生丰富生活体验的建立和生活技能的累积。从本质上来讲,“零起点”顺应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教育规律,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学习习惯,从而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零起点”教学的执行策略

“零起点”教学固然很好,但是长期以来“多学点”甚至是“高起点”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零起点”教学的执行依旧困难重重。因此,“零起点”教学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这样才能保障其有效执行。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执行“零起点”教学的前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教育是一项缓慢进行的事业,需要较长的周期,不能像工业一样批量生产,迅速出炉。为此,“零起点”教学的执行需要学校和家长转变教育观念。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学校而言,学校需要摒弃功利化的教育观念,改变当前学前教育过于注重学科知识传授的培养方式,扭转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倾向。《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教育是一项周期性较长的事业,学校应该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坚持一年级教学“从低教”,从而也就为“零起点”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同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依旧是广大家长的育儿心愿,在此观念影响下,家长过早地开发孩子的智力,向孩子灌输知识和技能,无形中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家长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把孩子当作一粒种子,慢慢精心培育,才能茁壮成长。家长教育观念的改变,也为“零起点”教学的有效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完善制度措施是执行“零起点”教学的关键

“零起点”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传统的“高起点”甚至“多起点 ”教学有很大不同,学校和家长的理解和实行尚需时间。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就必须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制度措施,以保障“零起点”教学的顺利实施。

教育行政部门要责令学校严格执行幼升小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当前,幼升小本应一路坦途却被设置了重重关卡,学生升入小学需要进行“入学面谈”甚至各种类型的学科测试。在此种种入学门槛之阻挡下,倡导推进“零起点”教学就成为一纸空谈。因此,要实行“零起点”教学就要严格执行幼升小免试就近入学制度,禁止学校进行各种变相的入学考试,实行划片就近入学。这样,学前教育和家长的“抢跑”的热情就会相应减弱,从而有助于实现教育起点公平,推进“零起点”教学的有效实施。

此外,教育行政部门也要细化教学评价模式。近些年来,应试教育的压力不断前移,学校和家长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导致很多学生过早地被套上学习的枷锁,这给“零起点”教学的实施带来很大的阻力。在此情形下,教育部门要细化教学评价模式,摒弃过去单一的知识评判标准,改为知识、技能、能力、个性等多元化的综合评判。这种细致化、全面化的教学评价模式,能够减弱学前学科知识的学习,转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强化家校互动是执行“零起点”教学的保障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当前教育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儿童、促进成长的重要手段。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在“零起点”教学中应该发挥各自的优势,以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在学校中,教师要积极关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进度实施教学,做到不盲目赶超学习进度,不随意拔高教学要求,不任意增加课程难度,以解除学生的超前压力,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因此,在一年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当地放慢速度,将教育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上。这样一来,学生具备扎实的学习基本功,就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篇2

关键词 对外汉语 第一堂课 指令语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本文讨论的第一堂课指的是综合课,我们知道“综合课是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教学和各项语言技能综合训练的实践汉语课 。”既然综合课如此重要,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方法也就相当重要,尤其是零起点班。

1对外汉语第一堂课的特点

1.1对外汉语的第一堂课的学生

不言而喻,对外汉语第一堂课的学生在一般情况下就是零起点的学生。他们没有汉语背景,也许只知道长城是中国的,熊猫是中国的,至于怎样和别人问候,也只能停留在“你好”这一个词的阶段。他们就像一张白纸,因此第一堂对他们很重要,这节课的成败对于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甚至是对中国影响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前提下,作为对外汉语零起点班的教师,必须对这堂课做好充分准备。

1.2对外汉语第一堂课的特点

零起点班第一堂课与其他班级的第一堂课在很多方面具有相同之处,例如,二者在第一教学单位内都具备三个大的教学环节,即开头、展开和总结。在开头阶段,教师与学生都互相介绍和问候,都会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所学课程的大致情况。但二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零起点班第一堂课的课堂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教学环节的松散性。由于是第一堂课,教师与学生相互还不了解,需要进一步沟通。一般情况下,上课开始教师需要 10分钟左右的时间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也让学生了解自己,这势必会延缓教学进度,当然,这是必要的。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和学生交流需要媒介,或者使用汉语,或者使用学生母语(国别单一班),或者使用媒介语(混合班),或者使用手势、表情。但学生在接收母语或媒介语中也会出现语义的增损现象,而手势、表情也并不是各国各民族统一的;在接收汉语时, 还需要外语和体态语来“注释”。所以在第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冷场或出现学生误解、曲解现象,也就是说零起点班的第一堂课教学中存在一定量的冗余时间,这是第一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2)教学内容的“语音性”。初级教材都安排有一个语音阶段,有的是前10课, 有的是前15课,大约需要一到三周的时间。学生开始学习汉语时,首先接触汉语普通话的语音,掌握普通话语音的发音方法、发音技巧等。而汉语普通话的声母、韵母、声韵拼合都是无意义的,即使是音节(声、韵、调的结合),也不一定完全对应某一种意义,就是对应某一个意义,教师也不必一一地去讲解。因而,零起点班的第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的“语音性”。尽管,语音阶段的每堂课大都具有这一特点,但由于师生之间初次见面,互不了解,无共同的交流方式,第一堂课的“语音性”尤为明显。也正因为如此,教学内容的大部分都是无意义的形式,也就是说此阶段的教学处于“非交际化”的初级阶段。但是,这些形式是形成意义的基础,必须打好基础,顺利通过语音关,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好在第一堂课,学生尚处在学习的“蜜月期”,对汉语还充满新奇,不至于感到烦躁。(3)教师的主体性。教师的主体性是指在第一堂课中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不能自主发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看着教师的示范,模仿教师发音,跟着教师唱读。我们知道在初级阶段的教学中要遵循一条重要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这条原则是针对整个初级阶段的课堂教学的,是无数教师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也为我们的教学实践所证明是科学的。但对于初级阶段的第一堂课且教学对象为零起点的学生来说,它的教学又有自己的个性。语言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均质的,而“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这条原则对初级阶段课堂教学的每个阶段的要求也不是均等的。所以它和我们这里讨论的教师的主体性并不矛盾。在学生对汉语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去要求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是不可能的,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过,我们也不否认学生在正确理解教师的意图后会积极地配合教师进行语音操练。在学生掌握了语音并且进入“句型语法”的学习阶段以后,“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这一原则就会逐渐地体现出来。

2零起点班第一堂课教师的语言形式

我们这里讨论的语言形式是指在第一堂课上教师与学生用以交流的主要媒介。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和教学经验,在零起点班的第一堂课上,教师与学生的媒介语不外乎三种:(1)汉语;(2)外语(含单一国别班上学生的母语及混合班上使用的媒介语(主要是英语));(3)体态语,有人把它称做体势语。但是,这三种语言形式在第一堂课上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我们认为,应以汉语和体态语为主,以学生的母语和媒介语为辅,尽量控制使用外语。具体做法是:能用汉语和体态语表达清楚,且让学生听懂的尽量使用汉语和体态语,做不到的,控制使用外语。

对于课堂上是否使用学生母语曾引起过很多争论,笔者认为适当使用学生母语有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体态语虽然是一种无声语言,但它同有声语言一样也具有明确的含义和表达功能,有时连有声语言也达不到其效果,这就是所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在教授汉语时适当使用体态语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点。

3案例展示

这项案例,是笔者在参加2011年第一批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志愿者培训时的一堂课的展示。这堂课的性质就是在零起点班第一堂课,其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讲解课堂用语“请跟我读”

“请回答这个问题”“请再来一遍,很好”,而且让学生掌握并且在以后的教学中学生能迅速明白这个指令。在培训中,学员们有的展示很成功,有的很失败。现将典型案例例举如下:

案例(学员某):

教学对象:以英语为母语的零起点汉语学习者20人

教学目标:①通过老师的讲解让我学生掌握几个课堂用语的意思; ②学生能运用“你好,我叫......”进行自我介绍。

教学重难点:课堂用语,问候语

教学方法:语法翻译法、手势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老师走进教室和前面几位同学不停地进行握手“你好!”相互认识,而且老师面带微笑。

(2)讲解新课

a.老师把问候语展示在黑板上

老师:你好!

学生:你好!

老师:我叫王晓庆,你呢?

学生:我叫迈克,认识你很高兴!

老师:认识你很高兴!

b.通过以上的问候片段,来展示并加强课堂指令语的教学

*老师让学生明白“你我他(她)”的意思。

*老师带领学生读“你好!”并发出指令语“请跟我读!”,及时翻译成“Follow me!”学生跟读之后,在强化这一指令语。老师配合手势说出这一指令语。

*老师自我介绍“我叫王晓庆。”并用英语翻译,然后“你呢?”“What about you?”老师发出指令语“请你回答问题!”翻译成“Please answer to the question!”,找学生逐一回答,之间不停发出“请回答问题!”老师配合手势说出这一指令语。

(3)总结

在指令语的情况下,帮助学生复习。

在汉办的培训中,很多学员都只讲指令语,并将这些指令语简单翻译,然后带领学生读这些指令语,结果弄得学生稀里糊涂,不明章法,成效很差。究其原因就是学员们没有将指令语教学放在会话内容间进行操练,指令语的作用是辅助对主要教学内容顺利讲解并消化的作用,而不是将其作为主要内容进行讲解。总而言之就是没有分清主次,结果很难令人满意。

4 结语

针对零起点班课堂教学的特点如何来改善我们教师的语言使用策略,加强课堂教学能力,对于整个初级阶段的教学至关重要。教师应综合运用多种语言形式,尽量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冗余的时间;尽量克服教学环节的松散性,使整个教学活动连成一个整体,让学生在一个完整有序的教学氛围下开始一门新的语言学习。教师主要使用汉语,但在必要时(例如在教难发的语音时),可以运用体态语“注释”某些特殊的音节,使学生把这些难发的音与声音所指建立联系,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在不引起误解的前提下,也可以使用简短的外语,甚至是学生的母语。虽然在整个教学单位中教师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主体作用, 但在语音操练中仍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使用简短的陈述句、祈使句以及表示友好的体态语鼓励学生积极模仿,主动开口。

参考文献

[1] 李杨.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研究[M].北京:北京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篇3

关键词:教材;学生;零起点;优效教学

鉴于对“零起点”教学的各种热议,作为一线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直接与教材和学生接触,是“零起点”教学最直接的参与者和体验者。以下几点是我在一年级教学过程中感悟“零起点”教学的几点体验和反思。

一、从生活中来,在情境中感悟“零起点”

新编人教版教材的一大特色是计算题不是单独呈现,而是在情境中引入,设计的意图是让低年级的学生以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出发点,让课堂成为学生心灵放飞的天空。

一年级连加、连减的计算教学,教材展示的是一个小男孩拿着米在喂鸡的场景图。我在连加、连减的计算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把场景图中的小男孩作为自己进行情境的再现,把第三人称的小男孩变成第一人称的我进行表述。作为农村的学生,家里喂鸡的场景并不陌生,所以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不错。连加的计算题学生这样描述:我家院子里养了一群小鸡,我在给5只小鸡喂米,在不远处的2只小鸡看到了,飞快地跑来吃米,接着又有1只小鸡看到了,也跑过来吃米,现在一共有8只小鸡在吃米。把吃米的8只小鸡分成三批,第一批的5只,第二批的2只,第三批的1只。现在吃米的8只小鸡是三部分合起来的,得出的算式是5+2+1=8,学生在描述的过程中也体会到求小鸡的数量的多少,需要把这些小鸡的数量加在一起来,顺利地得出连加的算式和计算的过程。同样在连减的计算中,学生理解先走了的2只小鸡,接着又走了2只小鸡需要用8-2-2=4。通过学生对场景图的情境化过程,在连加、连减教学的起始阶段,在场景图和连加、连减的算式以及计算过程建立了有效桥梁,使学生在桥梁的架设下理解了教材的意图,计算不再是乏味的简单运算。为加减混合计算做了铺垫。

二、多感官协同参与,在探究建构中感悟“零起点”

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升上来,他们的感知和注意力较弱,而一年级学生最明显的特点是好奇、活泼好动、喜爱游戏。

在计算的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自己的“小巧手”作为辅助的学具,引导这些活泼好动、喜爱游戏的学生通过手、口、脑的多感官协同参与,在计算过程中对数和手指之间的联系过程中建构了5+几,10+几的模型。

在10以内加法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用两只手的手指分别表示出两个数,然后合成一个数,得数在5以内的计算学生不存在问题,但在3+3,4+5,3+4的算式中,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就不少。我看到他们在没办法的时候,对着自己的手指一个个地数数。我就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出示的两个数,哪个数更接近5;变一变,可不可以变成5,另一只手的数怎么办;变好后,变成了5+几,读出得数。学生在6~9的认识时,手指游戏很流利地能得6可以分成5和1;7可以分成5和2;8可以分成5和3;9可以分成5和4,而且还可以把10分成5和5。学生用自己的双手表示数,同时用儿化的语言变一变手指,在一边说一边动手一边动脑,在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中,为10+几的建构打下了基础。在进位加法的教学中,学生在5+几的建构中为起点,对10+几的建构比较成功。如,在8+6的计算中,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孩子们主要用了三种“凑十法”的方法。第一种方法:两只手分别出示8(用大拇指和食指表示)和6(用大拇指和小拇指表示),观察两个数得出8,凑成10需要2,接着6送2个手指给8,8凑成10,6则变成4,10和4合起来是14,从而得出8+6=14。第二种方法:把6凑成10,还需要4,8送4个给6,6凑成10,8自己留下4,10和4合起来也是14,结果8+6=14。第三种方法:8可以分成5和3,6可以分成5和1,5和5合成10,3和1合成4,10和4合起来也得到14。任何两个大于5小于10的数相加都可以转化为第三种算法。学生在应用中可以根据自己最能理解的算理方法进行计算,也突破了“凑十法”计算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过程,目的是体现一种相互学习、主动配合的合作学习方式。研究表明:同伴间学习的有效程度远比教师教学的效果要明显。也是在同伴间的活动过程中体会6+8=14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在一次次多感官参与下的合作学习,为学生进一步体现在建构10+几的算理,为20以内进位加法巩固和“破十法”的退位减法做一定的铺垫。学生在学习中的优效合作学习使这些活动延伸到课外,在走廊和教室的角落经常可以看到几个同学在课余各自出示手指表示的数学,比赛算出的得数,胜利的笑声不绝于耳,不服气的叫嚷声不断响起……

三、关注细节,在细微中感悟“零起点”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一个支撑点才能达到下一个环节,这应该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我在对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细节比较重视。例如,在加法、减法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观察,一般情况下,加法中哪一部分比较大,减法正又是哪一部分比较大。(相等的情况一年级学生先忽视,学生提出来加以引导,加法和减法的各部分名称也忽视,毕竟他们刚接触加法和减法。)学生很容易得出,加法是合起来的那部分比较大,减法是分出去的哪一部分比较大。在学生说的时候,我在这些合起来、分出去部分下面画一个小钩或者小圆等符号做记号,但是并没有加以强调我这样做的用意。在一次口算练习本子上出现了( )+3=5,( )-3=5,5-( )=2,4+( )=8的类型的口算,有一个男生做得特别快,且是全对。在他的本子上,我发现他在加法合起来的数,减法分出去的数下面都标上了一个小小的钩。我请他给学生讲他怎样做这些题目的时候,他说我先看到谁是合起来的数或者分出去的数,做好记号。例如,第一题合起来的是5,那么5可以分成3和2;第二题分出去的数不知道,5和3合起来是8;第三题分出去的数是5,5可以分成2和3;第四题合起来的数是8,8可以分成4和4。这个学生在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展了数学思考、发现了规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个学生的作业展示,有不少的学生在类似的题目和其他的题目中会有一些自己的解题的细节在出现。到了一年级第六单元,他们在看到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会对合起来的数就是和,分出去的数就是被减数有进一步的体验和再

认识。

四、引导发现,在体会数学内涵中感悟“零起点”

对一线的教师来说,对教材编排的知识点都是比较清晰的,但是对教材所具有潜在价值的数学内涵比较忽视。其实,知识点和数学内涵之间存在着骨架和血脉的关系,有了数学内涵作为灵魂,各种数学知识才不成为孤立的、零散的东西。正因为有了数学内涵,游离状态的知识才会凝结成为优化的知识结构,形成一个整体。我们一线教师只有做到看书要看到底、书要看透、要看到书背面的东西,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灵魂,用数学内涵引领我们的数学课堂,让我们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一次有意义的旅程。

学生的课堂学习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应该是知识以外的、终身受用的东西。古语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教材―学生―教师三者相互融合才能达到的。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国际汉语 成人教育 初级教材 英国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010-02

零起点教材在整个国际汉语教学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入门学习的直接依据。而在非汉语环境下,成人学习者迥异的学习目的、复杂的学习背景以及希望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愿望使得零起点教材的受众面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不小的挑战。在英国,各大学和私立成人语言学校普遍在其零起点汉语课程中选择麦克米伦公司和外研社于2010年合作出版的 《走遍中国1》 (下文简称《走》)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 《体验汉语:生活篇》 (下文简称《体》)作为主干教材。这两本汉语零起点教材都以英语为教学语言媒介,以任务型教学法为编写理论基础的,并且具有大量丰富且形式多样的语料支撑 (例如CD 和网络资源)。它们的广泛使用表明其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了较多积极的作用。笔者就以这两本教材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教学使用的角度对其课文编排、词汇呈现和语法解释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希望可以给同行们在教材选择上提供一些参考。

一、课文编排

从课文编排的顺序而言,两本教材在单元构架上都分为12个场景,但是从笔者零起点班级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经历来看,《走》的12个话题编排顺序似乎更符合他们的学习兴趣走向(见表1)。不少学习者反映他们更倾向于首先学会简单的与个人信息相关的表达,然后再进行其它日常生活场景的练习。《走》的第一至五单元正好满足了这样的需要,让学习者学习介绍或询问姓名、国籍、年龄、职业以及联系方式的词汇和句式,因而在零起点前8-10个小时的教学过程中效果十分明显。80%的学生通过这五个单元的学习,可以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填写个人信息表格,并能对这些信息进行提问,他们对中文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信因此大大提升,几乎都愿意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相比之下, 《体》 有些场景似乎出现过早,让学习者感到不适应。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反映询问“时间”和“价钱”的话题(第二、三单元)紧接在“问候”(第一单元)之后给他们造成了学习上的困扰。虽然这两个单元以数字为已知语言点连接时间和价钱表达法,但这两个单元除了目的表达法之外,还涉及单位,服装、颜色以及基本疑问句结构等“额外内容”。 虽然这样保证了交际场景的完整性,但对于刚学完基本问候语的学习者而言,所掌握的语法和词汇远远不能够完成这些场景,很多只能靠死记硬背,学习劲头大大下降。

二、词汇呈现

从词汇呈现来看,两本教材所提供的词汇都是围绕着单元话题的,且在每一个单元中通过穿插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在每个单元的最后,两本教材都有一个“词语表”列出整个单元的词汇,中英文翻译准确易懂。 然而,根据笔者的教学观察,《体》 的词汇量和呈现方式似乎比《走》 更易于零起点的基础汉语教学。《体》 每单元的词汇量在15个左右,即使在词汇最多的第五单元和第八单元,每单元词汇总量也未能上30个,对于学习时间不多的成人学习者来说掌握较为容易。此外,这些词汇在词汇表中还以“主题”或“词性”分类的形式出现,便于学习者记忆。笔者按照一单元4个小时的量进行教学,加上课后复习,学习者基本可以消化这些词汇。相比之下, 《走》 的前五个单元生词数量就非常多了,每个单元都在30个左右,从第六单元开始,课文生词量陡增,平均48-50个,即使数量在30个左右,词汇的汉字书写也必定较为复杂。当然,课文内容也就相对复杂很多,且“词汇表”中的词汇并未按一定归类标准归类,无疑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学习者的学习量,尤其是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和学习者都会有较大的压力。虽然这些可以看作是对学习者汉语学习的挑战,但是就笔者的教学经验而言,他们常常会被 《走》 较大的单词量给吓倒,产生畏难情绪。尤其是一周学时只有两小时的学习者,一旦学到第六单元,便出现较多的旷课状况,使笔者不得不放慢教学进程。然而在用《体》 进行教学时则没有这样的问题出现。

三、语法解释

从语法解释来看,两本教材的语法点都不算复杂,难度很适合初学者。但是《走》的“发现式语法教学”可以说是基础汉语教学的亮点,与欧洲语言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要求相一致,体现了语言教学的国际化。它先给出一些典型例句,让学习者根据例句,自己去发现关于所提供语法点的基本规律,之后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来验证自己所发现的语法规则。 另外,书后的“语法参考”部分对每一个语法点进行了详尽的英文解释,这让英语国家的初学者能够很快理解汉语的语法。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语法教学,笔者的学生几乎没有抱怨汉语语法结构难懂的,相反,还常说汉语的句法简单。相比之下,《体》的语法讲解仍以传统的PPP模式(Present Practice Produce)为基本理念。即便如此,语法条目在课文中却仅以“注释”的形式出现,让语法点在直观上被大大“弱化”了。语法练习也设计得比较单一,以改写句子为主,不容易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此之外,在本书“语法参考”部分所有的语法点全用目的语解释,这常常让英语国家的初学者不知所云,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笔者在自己的教学中也发现,如果用《体》 进行语法教学,学习者的问题可以说是接踵而至,需要教师花大量时间去解释,而学习者对汉语语法的掌握程度却仍然不容乐观。

四、总结与建议

综上所述,从课文编排、词汇呈现和语法解释三个方面来看,这两本成人零起点基础汉语教材各有其优缺点。于是,根据教学对象的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供国际汉语教师同行们参考:

如果教学对象是一周学时超过4小时,且有很强汉语学习动机的成人学习者,使用《走》 一类的教材作为综合科教学是十分理想的。其无论从话题编排和语法解释上都能让学习者很快上路。至于词汇量过大这个问题,由于学时较多,学习者努力,所以基本可以克服。

如果教学对象是一周学时低于4小时,且背景复杂,学习多凭兴趣的成人学习者,不妨考虑使用像《体》 这一类型的教材作为蓝本。尤其是词汇教学,因为这本教材一般不会造成学习者的畏难情绪。但是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习者偏好的学习话题,尽量使用发现式的方法进行语法讲解,这样能更好地使学习者受益,获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苏丹洁.中外合编汉语教材的新探索――《走遍中国》主编访谈[J].国际汉语,2011, (1), 99-103.

[2]丁安琪.国别汉语教材编写的思考与探索[C].世界汉语教学学会,2011.

[3]汪娓娓.如何提高非汉语环境下汉语教学的效果 [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 (6), 18-21.

[4]李征.浅谈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 [J].教育教学论坛,2011,(1), 150-153.

篇5

【关键词】 三教合一 国际化 复合型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057-02

1 引言

“三教合一”是指以国际化办学为视域,以培养复合型俄语人才为目标,以零起点俄语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双语教学”、“活动教学”、“文化教学”相结合的俄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策略。中国与俄罗斯教育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中俄合作办学在两国已实行数年,国内外多所高校正在研究中俄合作办学中出现的系列问题,对中俄两国的俄语教育理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与教材、课程设置、教学资源、教学方法、考试制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和实证研究。那么如何将中俄两国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特点相结合,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出国际化俄语人才,是本文的主旨所在,更是完善国际旅游岛高等教育俄语专业建设的举措之一。

俄罗斯结合本国的经验和传统,巩固和发扬俄罗斯高等学校所具有的一系列优点,积极地进入教育服务市场,使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广泛地参与国际组织和团体的教育项目,为各国培养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俄语专业人才,是俄罗斯对外俄语教育的指导思想。总体上看,俄罗斯对外俄语教学具有以下特点:1)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有效地开发人的内在潜能,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近年来不断丰富课程类型,大量增加英语教学的课时,增加俄英双语翻译专业等。2)跨文化交际意识强。在对外俄语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俄罗斯在对外俄语教学中让来自各国的学生全面了解俄罗斯的地理、历史、政治、社会习俗以及思维方式等文化背景知识。3)重视对学生各种技能的培养与训练。这些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种类繁多的课外活动中。

本文结合俄罗斯对外俄语教学的特点和我国的俄语教学理念,提出“双语教学”、“活动教学”、“文化教学”相结合的俄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策略,从而达到国际化办学的真正目的,即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实现国际教育资源共享,实现国内俄语学科综合实力的增强,扩大我国受教育的学生数量,实现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国际化,提高学科、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

2 “三教合一”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国际化办学视域下的俄语专业教育,与普通的俄语专业教育相比,其教育理念应该是既要兼顾过去的俄语专业教育理念,同时还要有所创新,把握好自己的办学特色,肩负着“国际化”的更艰巨的特殊己任,即学科型俄语人才与复合型俄语人才培养的有机兼顾。要想达到通过基础阶段的教学使俄语专业的学生掌握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过硬的语言使用能力的目标,应该对现有的基础课程进行优化和调整。

我们在国际化办学的视域下,通过中俄两国的俄语教学理念与特点的对比研究,以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俄语人才为目标,针对零起点俄语学生,提出以下基础阶段俄语教学策略:

2.1 “双语教育”与俄语零起点学生的优势

对于外语专业的双语教学,是“第一外语+第二外语”的双外语教学问题。据调查,现在全国高校俄语专业的生源基本上为英语考生(称为零起点俄语生)。他们都具备六年及以上的英语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学习第二门外语,如能依靠有效的记忆方法,通过合适的双语对比与整合,多能得心应手。这里,须十分重视“迁移律”原则。具体说来,在俄语的基础教学阶段,学生的英语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水平,可以听懂和理解教师通过英语对第二外语所做的讲解。这时,英语的作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提高他们的水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它取代了教师和学生本身的母语,被用作是教授学生专业外语的教学语言。针对零起点俄语生采用俄、英双语对比的方法行之有效。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及时预测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找出两种语言易混淆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俄语教学,使学生更加扎实有效地掌握第二外语俄语;其次,学习专业俄语的学生均已是在校大学生,他们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不可能像小孩学习母语一样单纯依靠机械的模仿。鉴于此,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自觉地正确地运用原有的第一外语知识,恰当地处理俄语教学中的“迁移”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上课时,从语音阶段开始就时时处处启发和帮助学生进行双语对比,通过英语学俄语对激发学生学习俄语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大有裨益,同时还可巩固原有的英语知识。如在俄语语音教学阶段,可以把英语和俄语字母分为书写和发音都相同、相近的字母(俄语Aa和英语Aa;俄语Kk和英语Kk;俄语Oo和英语Oo);书写相同而发音不同的字母(俄语Bв和英语Bb;俄语Pp和英语的Pp);书写不同而发音相同的字母(俄语Фф和英语Ff;俄语Лл和英语Ll;俄语Хх和英语Hh;俄语Гг和英语Gg)等类型。通过对比,可以排除英语对俄语在语音上的干扰,同时给学生提供音频资料,让学生课下反复练习,尽快适应俄语学习。

发挥专业俄语教师二外英语作用的同时,从俄罗斯聘请英语教师。如果俄语专业课教师能够发挥其英语作用,进行必要的俄语和英语对比性教学,适时适地引导学生将已知的英语(或俄语)知识和学习经验迁移到专业俄语(或英语)的学习之中,会达到多重的效果。我们还可以要求外教将英语作为授课工作语言,让学生通过英语学习俄语。在一下、二上阶段逐步过渡到英、俄语参半授课方式,最后变为二下阶段俄语成为基本的授课语言。这样,既避免了学生由于初学俄语而荒废英语的状况,同时,也增加学生俄语语音导论阶段学习的兴趣,较圆满的完成基础阶段的俄语教学任务。为了弥补英语考生俄语语法方面的欠缺,我们可以在由外教主教俄语实践课的同时,指派本国教师开设实践辅助课,主要讲授相关的语法和词汇中的难点,从而保证学生们在习得外语的同时学到必要的语言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在本科二年级通过大外英语四级考试和三、四年级通过英语六级考试。

2.2 “文化教学”、文化修养课与学生专业知识结构

文化交际理念在俄语教学中非常重要。俄罗斯在对外俄语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学效果特别好。作为文化语境下的俄语专业教学更要树立这个理念。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认识到,语言水平是综合知识的汇集,在俄语学习中语言本身并不是唯一的困难,缺乏背景知识倒常常成为学生理解和表达中的难点和障碍。

俄语专业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过硬的语言技能,而且还应掌握俄罗斯语言及汉语言文学文化基础知识,拓宽专业知识面,强化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使其在日趋频繁的中俄经济文化交流中能够充分发挥优势作用。

此外,我国的人文素质教育对培养人的创造力有积极作用。人文文化可以帮助我们做人,提高我们的道德感、责任感,可陶冶情操、升华心灵,对现代人的精神有激励作用。现代大学生的人文文化背景越宽,视野就越宽,融会贯通的能力就越强,进而创造力也会增加,也就越可能进入学科前沿,取得成就。人创造力的培养更离不开人文中的艺术课程,因为创造离不开想象,而想象力的培养,艺术课程正能有所作为。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人文艺术课程就有77门之多(本科生必须修8门),而哈佛,艺术的氛围更为浓厚,这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在考虑文化修养课程设置时可拓展文学类、文化类、人文艺术类课程。可增设苏联文学作品赏析,俄罗斯诗歌欣赏、苏联戏剧发展概论等,甚至还可设置有关我国文学的课程,如中国古典文学欣赏、中国近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等;文化类课程如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发展史等。人文艺术类课程如音乐欣赏、艺术作品赏析等。

2.3 “活动教学”与“兴趣俄语”

活动教学法,也称活动型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一般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教学情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设置,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参与阅读、讨论、游戏、学具操作等去学习知识的课堂教学方法和过程。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活动为主,教学效果显著。对于零起点学生来说,培养“兴趣俄语”至关重要。教师可以在日常授课当中,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活化教材,引发学生参与;可以改善课堂活动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兴趣,达到培养交际能力的目的。

近年来,由于中俄两国交往的日益深入,两国旅游业出现蓬勃发展态势。特别是2012年为中国俄罗斯旅游年的活动开展,很多城市都随处可见俄罗斯人。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利用实景开展活动教学的机会。我们可以增加“模拟导游”、“酒店俄语”等特色课程,利用课堂上学过的词汇、范句、固定句式,组织学生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到公共场所,通过充当领购、酒店介绍或导游等角色进行实景训练。这既锻炼了学生的言语综合运用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俄语的兴趣。

活动教学还可以延伸至课外活动。比如增添俄语俱乐部,俄语话剧班,诗歌朗诵班,写作班,歌唱班等,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

3 结语

俄语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借鉴“能力本位教育”即能本教育的先进理念和“双语教学”、“活动教学”、“文化教学”特色教学法,以“基础课、专业课、综合应用课”三大模块课程结构为基础,以“开口俄语,兴趣俄语”为指导思想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俄语人才。如何将“三教合一”相融合,处理好轻重关系,还有待于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篇6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更新速度慢很难适应社会发展。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很快,新技术、新名词层出不穷,这就需要信息技术教材不断地更新更具时代特点。而当前所使用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与信息化的社会发展及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太适应,教材内容相关知识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更不能反映出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例如,信息技术教材好多章节所举的案例都是十多年前的事情甚至有些是20世纪80、90年代的事情,其新颖性、技术性与现在的案例无法相比,导致学生的兴趣度不高。

2.教材的连续性和连贯性失衡。小学、初中、高中都有开设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教材应该是一个逐步提高和加深的过程,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高中信息技术教材部分内容还和初中、小学的相重复。比如第四章的文本信息加工,主要讲利用Word进行文本的编辑、排版,据我对班上学生的了解,这些内容学生在初中的时候都有学过,甚至部分同学还利用Word制作的电子小报还获过奖,到高中上信息技术课,再让他们学习文本格式设置、段落设置,他们还感兴趣吗?本人觉得,应该教学生一些感兴趣、实用强的内容。

3.教材非零起点产生问题。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建立在初中的基础之上,教学起点由零起点向非零起点转变,可是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受地域性的限制。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很多生源都来于农村,之前几乎就没有上过信息课,一切都是从最基础的开始;另一部分学生来自城里,很多同学家里都有电脑,他们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明显要高于农村的学生。若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按教材来教,那就忽视了对零起点学生的教育,缺乏对一些基础知识的过渡。因此,对于信息技术教材非零起点产生的问题,笔者建议教师有选择性地将基础知识加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样可以关注到每个学生全面发展。

二、对教材的再认识形成科学的教材观

新课改提出教师是教材的实施者也是教材的开发者,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教材的二次开发课程观、教材观。教材的二次开发是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了解学生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删、调整和加工,提高教材的适应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信息技术教材二次加工的策略

1.以课程标准为主导。高中信息技术教材是依据于《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编制的,并指导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因此,教师在对教材二次开发之前,一定要准确领悟和理解《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以课标为主导,实施二次开发。

2.深入分析学情。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中心和主体,应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使教学内容具有层次性,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长。因此,教师在教材二次开发的过程中,将教学目标细化,考虑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关注学生间的差异,实现三维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3.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传统教材则是注重课本知识的掌握与巩固,教学事例落后,缺乏新颖性。只有当信息技术教材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时,才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因此,在对教材二次加工的时候,尽可能选择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内容。例如,在第2章讲《因特网信息查找》时,若让学生按着课本进行操作,由于教材的实践比较落后,学生都对它不感兴趣,因此,笔者在讲解这一内容时,让学生搜索自己的名字或是自己感兴趣的老师,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篇7

学设计;入手点;落脚点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6—0057—01

教学是一段旅程,有它的入手点和落脚点。每一个清醒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经常向自己发问:我们的课堂教学从哪里开始,到哪里止?也就是说从何处入手,到何处落脚?我认为,语文教学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确定起点和终点的问题,因为我们的教学误区就是因为不明确如何起步,走向哪里,而使教学无法找准合适的“落脚点”。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多年,这个方面感受颇深,现略谈一二。

一、“请跟我来”,“我跟你去”

我们的教学如何起步?答案有两个:“请跟我来”或“我跟你去”。这是两个迥然不同的教学行为。也许是长期受注入式教学的影响,我们的教学行为总习惯于指向“请跟我来”,严格按照预设执行。教学的起点也是整齐划一,一刀切,齐步走。学生开始上课,必然装作一无所知,从零起点开始,在教师的指挥与导演下,一步一步“渐入佳境”。教师习惯了这样的教学,学生习惯了接受这样的教学,我们也习惯了欣赏这样的教学,于是,不知不觉,这样的教学似乎变成了亘古不变的模式了。在观摩教师的公开课中,我发现90%左右的课例都是从零起点开始:揭题——审题——初读课文,即使关注了学生的课前预习,安排了课前检查,也基本是以检查字词为主,流于形式,趋于模式化。这说明我们对预习的价值认识不够,检查的力度不够,形式不够丰富。

既然“请跟我来”的教学模式贻害无穷,我们是否可以尝试“我跟你去”的模式呢?“我跟你去”的教学是尊重学生、尊重学情的教学,教师甘愿成为学生学习的协助者、促进者。“我跟你去”的教学,教师必须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已知和未知,指向学生真实的学习需求。故而,这样的教学,可以从学生的已知起步,也可以从学生的未知入手。

1.从学生的已知起步。在上课时,先预设一下学生的学习起点,经过课前预习,他们已经达到了怎样的水准,有了哪些积累,根据学生个性化的预习情况,根据真实的学情,再开始我们的教学。找准了教学起点,就找准了学生的兴奋点,这等于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学生的思维激活,让学生在兴奋、渴望的心态下学习,效率可想而知。请看《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片段:

师:读得太棒了!看来同学们课前已经充分预习了,告诉老师课文你们都读了几遍?

生: 3遍 、5遍、8遍……

师:既然大家都读得这样充分,请同学们将自己喜欢的那一节背诵。

指明背诵,5名同学分别背了自己喜欢的片段。

师:刚才大家背的太好了,你们再试着仿写一节好不好?学生仿写后,指名朗读自己写的作品。

以上教学片段,通过呈现不同难度的问题,让学生选择完成,可谓把准了学生的“学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点上入手,兴奋地奔向自己的学习目标,课堂呈现个性化的生命态势。因为从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起步,教学是“跟着学生走”,教学才取得了成功。

2.从学生的未知入手。“我跟你去”的教学,还可以从学生的未知入手,即从学生的疑问开始教学。这样的教学直接指向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落脚在学生的憤悱点上。这一点,《穷人》一课堪称典范。在初读课文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书、质疑,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渔夫的妻子桑娜的内心世界是怎么样的?渔夫回来后会怎样看待邻居们的孩子?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理解孩子们上学的艰难。更加可贵的是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梳理。如一个学生提出:桑娜明明知道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丈夫受的了,为什么还要抱回邻居家的孩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忠实学伴,根据学情时而旁敲侧击、时而拨云见日。

二、关注眼前,放眼未来

我们要追问的第二个问题是:教学的落脚点在哪里?答案也有两个:关注眼前或放眼未来。我想,一个有责任感的老师,都会把他教学的落脚点定位在学生终身发展上。所以,我们的教学就要着力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的语文素养。

篇8

一、微课的定义

目前很多学者对微课程进行了定义和解读,其核心和理念是一致的,但是还没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胡铁生从系统观的角度首次提出了微课的概念,认为“微课程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程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课程。同时他还指出“微视频”并非等同于“微课程”,其只有与学习、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否则它只是一个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

从以上阐释可知,微课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而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不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截屏,而是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后开展的教学活动。微课包括课堂教学的全部因素(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师生互动、教学资源等),将这些教学因素以高度凝练的方式融合形成短小精悍的视频即形成微课程。

二、微课存在的问题以及局限性

1.微课制作需要技术团队。简单地说,微课是5~10分钟左右对知识点的阐述。这是一个系统的设计制作过程,涉及许多细节工作。教师以及相关制作人员需要在前期准备和后期制作方面花费大量的时间,有些高校领导对微课的只有呼喊而没有行动,一味地让教师制作微课,实现翻转课堂,却没有一个真正专业的技术团队支持。

教师在微课制作的前期需要准备详细的教案,拍摄后期调整动画制作、影像、声音,最后,上传到相关网站供学习者点击下载。这样一系列环节都让授课教师一个人完成是比较困难的,大多数教师望而却步。

2.微课制作目的偏离。许多一线教师对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的目的还不够清晰明确,动机也各不相同。总体来说,目前人们所看到的微课大多是以参赛作品的形式展现出来的,微课设计开发以参赛为主要意图。一个微课参赛作品即使获得大奖也只能起到一个示范作用。微课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只有大量微课教学资源聚集在一起,才能发挥它的优势。让学习者在微课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能够实现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才是对教育资源有贡献力的微课。

3.应用上普遍较弱,教学模式创新乏力。由于不少微课作品的设计、开发与制作并不主要以应用为目标,导致现有不少微课作品在应用上普遍较弱,运用微课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普遍乏力。要么华而不实,要么枯燥无味。因此,在微课设计、开发与制作的应用导向,以及微课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创新方面,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尽管微课平台不断涌现,但是好的微课平台依旧比较罕见。微课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解决学习者的学习困惑,要在内容上加大力度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精炼语言,深入浅出,使学习者更快更好地接受知识点,而不是在页面创作、色彩等方面下功夫,只吸引学习者眼球,对内容没有创新,是达不到微课的最终目的的。

三、微课在零起点俄语教学中的发展前景

1.微课资源适用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的特点是单词和语法中各个知识点可以通过简单讲授、多加训练的方法进行,由于中俄两国关系一直平稳,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持续升温,在国内许多高校中已经开设俄语专业,而俄语学习者多为零起点学生,对于这些高中学过英语,到大学又开始学习第二门外语的学生来说,微课共享资源如同下午茶一般,可以让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也重新消化理解重要知识点。外语学习就是不断积累和不断复习的过程,微课资源可以随时随地让学习者拾起已经遗忘或者拿捏不准的知识。

2.用微课实现翻转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每个微课视频结束时提出四到五个小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检测,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判断。如果发现几个问题回答得不好,学生可以重复观看,思考哪些方面出了问题。如果还有不理解的地方,那么只能在课堂上提出,和老师面对面解决。那么课堂的作用则是解决疑问,检查学习情况。

展望未来,全国俄语高校名师济济,俄语人才稀缺,系列化的俄语微课资源必然会逐步扩大和充实,广大一线俄语教师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的积极性将不断增加,微课设计开发制作应逐步从参赛转向实践,一线俄语教师应与多方资源协作逐步充实微课资源。

篇9

[关键词] 日语歌曲;基础日语;作用;方法;要点

【中图分类号】 H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210-1

基础日语是一门零起点专业课,教学中,适当的运用日语歌曲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对日语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并能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日语的能力。除此之外还能还可以帮助教师解决在语法上的难题,为以后的日语学习提供一条便捷之路 ,是一种既能让学生接受又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日语歌曲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通过学习歌曲激发学习兴趣

基础日语的教学是一门零起点学科。我们学习一种语言,最后能否说的流利,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这种语言的学习兴趣。当学习者对所学的语言感兴趣时,会投放更多的精力在上面。日语歌曲特别是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朗朗上口、内容活泼并简单易懂、而且更接近现在的学生生活,便于学生对日语基础语法的理解与词汇的记忆,使日语知识变得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从而增强了学生对日语的兴趣。

(二)良好的语感的导师

要说一口语流利、地道的日语掌握其韵律和节奏的关键,也就是我们我们通常所说的语感。日语歌曲中的歌词靠近生活、自然、节奏感强,更贴近日常口语会话,适合学生练习口语。通过适当的日语歌曲欣赏和演唱,不但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日语学习气氛,并通过歌曲使学生体会阿尔泰语系的日语和我们母语的发音不同,并且经过反复练习后让学生将歌词说得流利、自然,也为以后高级日语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日语歌曲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在每节课中进行歌曲教学,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口语能力

授课中可以安排一首与讲课内容相关的日语歌曲,歌曲难度应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比如刚开始时我们可以选用“あいうえおの歌(五十音图歌)”,再到“さくら(樱花)”再到一些简单的儿童歌曲。教学中我们采取将一首歌曲先听一遍,再了解歌词,最后反复播放,让学生反复欣赏,熟悉所学歌曲韵律,这时就会有学生跟唱,再到能够简单地吟唱歌曲,最后大家再放声一起唱。慢慢地,学生就能记忆一部分日语歌词,即时不看歌词也能听懂大意,并能了解歌曲的意境。在学生渐渐熟悉一首歌曲时,他们口语的能力也在逐渐提高。时机成熟时可以利用晚自习进行日文歌曲演唱的比赛或者举办日语文化节。当然,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渐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词汇,例如:食品、动物、明星的相关词汇,从而再一次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二)运用歌曲使学生了解日本文化

中日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随着历史的变迁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在日语教授过程中必然要联系到中日文化差异。这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和日本文化相关的歌曲进行教学,营造日本文化的学习氛围,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日本文化,掌握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更多地了解日本文化的同时也认识到中日文化的差异,最重要的是扩充了学生的视野增大了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日语歌曲教学需要注意的要点

(一)所选的日语歌曲要被学生所接受

据了解现代基础日语阶段的学生全部是90年以后出生,这就要求教学所选歌曲要符合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授课时就要挑选一些欢快、好学好记、朗朗上口的歌曲。如民歌《北国之春》,流行歌曲《后来》、《最初的梦想》、《小手拉大手》等都是由日文歌翻唱而来,可找出对应的日语原版歌进行教学,这样贴近它们的平时生活,容易记忆的同时还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

(二)充分发挥歌曲教学的作用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歌曲教学法因其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而被学生所接收和喜爱,但如果运用不当,只是把它作为一个调节沉闷的课堂气氛的工具时,反而会影响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因此,使用歌曲教学法,最好在三个阶段使用。第一阶段:课程导修时。课程导修是学期开始时让学生对课程有个简单了解的先行课,这时引入歌曲会使学生对日语更感兴趣,为以后学习做好铺垫。第二阶段:讲新课之前使用。讲授新课内容前播放一首相关的歌曲,有利于学生通过歌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日本文化,适应日本人的思维方式。

总之,用歌曲教学法辅助日语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知识的掌握,使学生在歌唱的过程中感受到日语的独特韵味,潜移默化中学习了知识,也能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里增强语感,提高学习能力。因此,日语歌曲对提高教学水平、增加学生对日语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魏凤麟.日语歌曲在日语教学中的灵活运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6(11):156-157.

[2]黄文泉.浅谈日本歌曲在日语教学实践的感想[A].刘晓芳.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第五届大学日语教育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62―164.

篇10

【关键词】小学初级汉语;课堂活动;原则策略

【Abstract】Currently the amount of Chinese teachers who are sent to teach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ll over the world by Hanban/Confucius Institute Headquarters is tremendously increasing. Therefore, beginning class teaching to foreig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has gained more attention.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of class avtivity design, combining the author’s own teaching experience in the USA, gives thoughts and discussion on activity design of begining Chinese class in elementary schools.

【Key words】Beginning chinese in elementary schools;Class activity;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随着“汉语热”的升温和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的大力支持,美国学习汉语的小学生逐渐增多。笔者在两年任期的小学教学活动中接触的是以前从未接触过汉语的零起点汉语学习者。他们的年龄从6岁到12岁不等,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家庭背景,性格差异也比较大。在两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如何让学习者高度融入课堂,使课堂教学既有趣又有效?有趣高效的课堂活动设计又应该遵守什么原则、使用什么策略?

小学初级汉语教学是指针对汉语零起点的美国小学学生的汉语教学。“课堂活动”主要是指互动性课堂活动,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原则”指的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所应遵守的原则。“策略”指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取得预定的效果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

1 课堂活动设计的原则

课堂活动设计要遵从的原则有很多,对小学生来说,趣味性、实效性及交际性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上趣味性和实效性、交际性是相辅相成的,有趣的课堂教学才能吸引师生的全情投入,也才更容易取得教学效果。

1.1 趣味性原则

不管哪个学科,使教学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和学生一起快乐地学习都是教师的责任。与其他学科相比,小学初级汉语教学又具有自身的特点。美国小学生年龄较小、活泼好动好问,习惯于美国老师通过各种全身反应教学方式在玩中学,不会接受与自己实际生活差距大的内容或者枯燥的教学手段,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提出与课堂教学内容不相干的问题。如果不能采取他们乐于接受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他们会与邻近同学聊天而不去理会课堂教学,严重干扰正常课堂教学。而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尽快进入到课堂教学和文化体验状态,并拉近师生距离,帮助他们复习学过的内容,学习新内容。

1.2 实效性原则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效果与学习者的动机、兴趣、态度等情感因素有关。零起点学生掌握的汉语词汇和语言规律非常有限,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无疑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而,很多老师都感受到:课堂活动丰富、气氛活跃,但学生的收获却并不多。其实这是因为教学设计过于讲究花哨的形式而忽略了教学的目的和意义。这一点在年龄较小的初级班体现尤为明显。美国小学生很难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和重点,在目的不明确的活动中只能盲目参与,甚至不参与。孟国(2005)指出,趣味性原则不是孤立的,它和对外汉语教学的其他原则紧紧联系在一起,依附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其他原则,特别是与实用性、交际性、针对性等原则相伴随。有趣的课堂活动应该以实效性为出发点,即课堂不是为有趣而有趣,而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教学目标、取得教学实效。

1.3 交际性原则

在语言知识讲授完以后,老师们通常都会让学生进行情景对话或者角色表演课后练习中设置的情景会话,这也是学生们比较喜欢的活动。但学生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而教材的多数场景较为空洞,如果教师不能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设置出有利于学生发挥的具体的情景,再让学生做会话练习,学生练习时就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还有许多语言课堂上所谓的“个人化”的活动并不能给学生提供真正沟通的机会。

2 课堂活动设计的策略

为了让课堂教学具有趣味性、实效性和交际性,在课堂活动设计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2.1 目标明确并具有层次性

有效的课堂教学一定是实现了教学目标的教学。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应紧紧围绕所要达到的目的进行,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刘颂浩(2008)在《汉语听力教学理论与方法》中提出了“兼顾思想”。兼顾思想,指的是在实现主要教学目的的同时,兼顾其他教学目的,从而使教学效益最大化。简单地说就是“一举两得”甚至“一举数得”。

比如学习年龄、属相、颜色的时候,笔者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活动。

上课的时候让同一小组的学生(每组5个)互相问答,写下答案。例如“你叫什么名字?我叫xxx” “你几岁?我x岁。” “你属什么?我属x。” “你喜欢什么颜色?我喜欢x色。”

也许学生们互相已经知道这些项目的英文表达,但用汉语来表示是第一次。这个活动既完成了练习“姓名、年龄、属相和最喜欢的颜色”的表示方法的主要目的,又复习了问答方法。

2.2 指令明确,规则简单

学生刚刚起步学习汉语,词汇语法的掌握都相当贫乏,对复杂的游戏规则只能用母语理解。为了让课堂活动顺利进行,又不浪费宝贵的时间,游戏规则就要简单明了,教师的指令就要准确到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示范作用非常重要。比如“打苍蝇”是学习生词练习中使用比较多的游戏,也是很受学生欢迎的游戏。在第一次做这个游戏的时候,笔者就是用示范的方法来演示规则的。比如一边说“鼠”一边用苍蝇拍拍屏幕上对应的图片和文字,并计分。这样的示范,学生很容易领会。后来只要笔者拿出苍蝇拍,并说“打苍蝇”,学生们就知道要做什么。

2.3 有明确的评估标准,最好有竞争性

明确的评估标准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活动中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笔者在教授十二生肖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会写十二个生肖的单字,每节课在班内进行抄写比赛。抄写评估规则有:(1)主动到白板前抄写的学生可以加1分。(2)写对一个字加2分。(3)能自己或在组内同学帮助下改错每个加1分。(4)字写得工整漂亮再加1分。

竞赛的意义已经为大家所公认。竞争的胜利带给人们荣誉感,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投入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能相应的提高学习效果。而明确、公正的评分规则是竞赛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

2.4 充分考虑文化因素

首先,适当渗透中国文化对中小学初级汉语教学课堂活动设计具有积极意义。语言教学更高层次的目的,是提高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感受和理解能力,促进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学习一门语言同时也是学习这门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中国的节日文化就是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春节前后笔者通过图片、视频、实物展示、带学生制作春节手工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感受中国春节的浓郁气氛,让每个学生都满心欢喜地了解了中国的春节。

3 小结

随着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和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数量的不断增加,必将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使文中提到的策略有效地发挥作用,有以下两点需要注意:(1)使用的策略和正在完成的教学任务密切相关;(2)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包括年龄、性格特征、学习风格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广大对外汉语教师需要积极思考、大胆实践、不断创新,探索出更多更好的适合小学初级汉语课堂教学的活动。

【参考文献】

[1]蔡整莹.汉语口语课教学法[J].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