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研究方向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5: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设计研究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环境设计;未来发展;教育改革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艺术品位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一社会形势的推动下,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炙手可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高等院校中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主要包括建筑装饰、广场设计、室内设计以及装修等课程内容。目前,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主要原因是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和科学的人才考核流程等,这些是我国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未来发展需要重视的地方。
一、我国现阶段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状况
环境设计是一门跨学科的专业,涉及的专业领域方向不局限于建筑设计,还涉及美术、雕塑、人体工程学以及材料学等。环境设计专业的工作领域从过去的室内设计和园林景观设计发展到现如今涵盖室外设计、广场街道设计以及道路桥梁设计等更广阔的设计领域。环境设计专业具备实用性、艺术性和创造性,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居高不下,当前我国社会对于环境设计专业人才需求的缺口也较大。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相关的人才培养机制还不够完善,缺乏专业的人才考核制度,导致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培养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
二、未来环境设计专业发展方向的探索
环境设计专业作为我国高校一个较新的专业,各方面的发展机制尚未成熟。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教育者必须站在时展的高度,提出一些积极的建设性意见,探索未来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方向。
1.有针对性地进行环境专业课程设置
我国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起步虽然比较晚,但其发展前景良好。为了未来更好更快地发展,要按照社会对环境设计人才的实践技能的要求,对专业课程作出相应的改革,重点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基础专业课程如CAD、室内设计、建筑结构等建筑相关课程的教学。学生只有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较高的艺术修养以及一定的业务沟通能力,才能满足社会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综合型人才的要求。
2.重视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
环境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设计学科,其教学要求不仅是在课堂上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教学更为重要,这就要求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必须联系社会实际。一方面,学校可以与用人单位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建立实践基地,鼓励学生走出学校,积极参与合作基地中的环境设计项目,提出自己的设计理念;对于合作中涉及的施工技术,要让学生以实际操作为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对于涉及的管理部分,可以根据合作单位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充分了解项目施工管理制度,掌握现代企业的组织管理制度。这种教学方式突出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也具备具体的环境设计、施工、管理等技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使其以后能轻松应对实际工作。
3.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专业性人才
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技能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其一,对于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房地产行业,高校可以重点培养环境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人才,以满足市场需求;其二,可以广泛培养从事市政项目建设的宏观设计人才,目前这一类的工作资源也较多;其三,就是室内设计专业,该专业发展历史较久远,教育培养体系较完善,就业范围广,是许多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工作发展的重要方向。
4.完善环境设计专业的考核制度
相比一些欧美国家的环境设计专业百余年的发展历史,我国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发展机制尚不成熟,表现之一就是专业人才考核制度不够完善。对于这方面的不足,可以借鉴国外已经建立的较为完善的注册设计师制度,通过强有力的专业考核制度衡量设计师的专业水平。这样不仅可以让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有统一的专业素质衡量标准,还使环境设计人才市场具有明确的人才资格认证,规范了市场秩序。结语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环境设计专业迎来了发展的重要时期。但目前我国高校该专业的教育模式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文章主要从环境设计专业中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完善、缺乏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考核制度等方面,对未来该专业的发展提出一些意见,以谋求该专业未来的新发展,旨在为我国环境设计领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谊.浅析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方向.美术教育研究,2014(1).
[2]刘俊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方向的探索.2015年9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5.
篇2
关键词:环艺设计;美学特征;美感
近年来,出现一种新型的艺术设计形式,即,环艺设计。环艺设计在很多领域应用颇广,涵盖了人文、地理、社科等各个领域,且与人们的生活保持密切联系,其在推进社会进步、引导艺术设计走向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环艺设计实际上包含了两种形态,综合了外界环境与人的审美,将美学体征应用在环艺设计中,不仅可以提升设计艺术魅力,同时可以满足人们对美的渴求,有着双重意义。
一、环境艺术概述
艺术设计与环境设计是环艺设计包含的两个部分,主体部分是环境设计,突出环境的价值,设计对象本身与周围的事物均是包含的内容,分为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是与人们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环艺设计中的环境设计主要指人工创造的环境,同时也是核心职能。
而艺术设计则是一种衬托与辅助手段,就是指利用大众的审美需求,依据设计人员的能力与文化内涵调整设计对象,M而统一环艺设计的个性与共性。
二、环境设计中美学特征体现
(一)环艺设计整体美的体现
整体环境意识是环艺设计的核心与灵魂,是指对整体环境关系的表达与感悟,在当今社会,城市不断发展使一个城市的美感不断减少,且城市美感并非某个区域所能决定的,而是透过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由内而外体现出的一种整体性的美学想象,由此,在对城市环境设计过程中,需要把握好城市不同区域的特点,比如公园的特点、广场特点、建筑特点等,要整体上把握,单从某个要素入手容易出现偏执的设计之感。比如,环艺设计时,需考虑建筑与周围环境协调关系,由众多的单独建筑可以组合成建筑群,这时候,建筑就是一个整体,美感也就自然产生。环艺设计的灵活是自然体关系的综合表现,《释名》中称:“美者,和异类共成也”。单一的局部形态共同形成了城市环境,亚里士多德说过:“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总和”,对于一个单独的艺术品也需要从整体上评价,体现一种整体环境的协调之感。
(二)人为性与自然美
对自然的改造是环艺设计的一个根本手段,可以表现出环艺设计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且环艺设计体现的美学特征中,对自然的尊重表现的最多,由此可以体现出一种自然亲近的感觉,烘托出自然色彩,很多环艺设计中都充分运用了自然因素,且体现出了自然规律,与美学体征互为影响。相对于自然而言的是人为行,在设计环境中,不仅需要与自然规律契合,同时需要善于改造自然,这也是人为美学设计的一个必要手段,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将设计者的审美水平与人文素养体现出来,在环艺设计中有人为因素,就有人的思想与审美,显示出人文特征。
(三)审美性与实用性
美学在环艺设计中不仅是供人们欣赏,满足人视觉上对美的需求,不是一种观看艺术,更多的是体现一种欣赏价值与设计实用性的结合,同时也是美学价值的直接体现。环艺设计审美目的不仅是满足人类物质需求,更需要满足的是精神需求,物质与精神需求的统一,才能更好的体现环艺设计人与自然统一的初衷。
(四)绿色生态美
生态美学视野下环境艺术设计能够综合体现出科学的生态观与普遍性的伦理观,是一种更加倾向于绿色的设计。与过去的仅在乎形式设计与风格设计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绿色生态设计更多的是体现在对自然的尊重与顺应上,对如何更有效的保护自然环境、节约利用自然环境有重点的考虑。城市建设中,在环境理念下,生态美学观念得到了认同,设计者需要对人工生态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把控,协调好两者间关系,借助自然之景营造生态景观;在广场、博物馆等人文景点可以将绿色景观保留;也可以在城市周边保留大面积的生态景观,努力达到生态平衡。
三、结语
总之,环艺设计中审美体征体现在整体美、人文与自然美结合、绿色美等方面,把握好这些审美体征可更好的推进环艺设计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冉临春.探讨环艺设计中的美学特征的体现[J].科技风,2016(12):171.
[2]耿美云,刘丹.探究环艺设计中所蕴含的美学[J].芒种,2015(5):195-196.
[3]顾小玲.试论城市景观植物设计的科学与艺术[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7(5):63-66.
[4]徐明.解读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J].城市建筑,2016(35):351,356.
作者简介:
篇3
关键词:环境设计;酒店设计;人性化设计;和谐观
近年来,我国酒店行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旧的酒店空间形式与设计理念已经无法满足旅客对新生活的精神需求,迫切需要提升酒店空间的设计品味,完善酒店空间的人性化设计,以提升酒店环境服务的质量。对于现代酒店设计,人们有很多人性化的需求:空间的便捷性、通风、采光、保暖、隔音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要求我们尊重自然、尊重文化,满足旅客的生理、心理及情感需要;实现酒店空间环境的无障碍、人性化设计;满足旅客健康、安全、舒适的酒店环境需求。笔者抛砖引玉,结合酒店设计的空间、材料、陈设等,进行如下思考:
1 现代酒店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的现代酒店设计需要符合人的行为特征,在设计细节上注意人的舒适度与方便性,同时要考虑旅客的心理因素,创造使旅客心情舒畅、感官舒适的酒店空间。
1.1 空间规划的合理性
从科学的角度讲,目前的酒店设计存在平面布局不够合理、能源浪费较多、交通流线与使用功能紊乱、居室内配套设施与使用需要不相协调等问题。例如,餐桌与座椅的布置没有考虑背后通行的必要空间和旅客的使用空间;在过高的位置上摆放常用物品。这些都给旅客的住宿带来诸多不便,需要设计师深刻反思。
1.2 空间尺度的舒适性
舒适度主要是从“能否达到旅客的正常使用标准”来评价,设计中需要准确的尺度。因此,要深入了解旅客的基本生理和感官尺度,并将其作为确定酒店空间设计活动范围的依据。例如,人体动态尺寸与静态尺寸的设计把握、旅客年龄与性别的差异、区域环境及生活习惯等差异,都会直接影响舒适程度。处理好酒店空间尺度与实际使用的和谐关系,是提高空间舒适度的关键。
1.3 空间私密的安全性
旅客需要更多的私密空间,特别是老年旅客,因生理衰退,需要独特的空间设计。酒店除功能合理、布局明确、有良好的私密性以外,还需要动静分离、居寝分离,尤其要注意客房与卫生间的私密性。实现合理的私密尺度和空间私密性,才能为旅客提供心理的安全性。
2 现代酒店材料的人性化设计
材料的质感带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对于旅客而言,材料不仅需满足空间视觉表现与情感变化,还需考虑材料本身的安全性、舒适性、功能性,满足旅客特殊的环境需求。
2.1 材料选用的安全性
酒店人性化设计的核心,首要是保障居住安全。当今很多材料存在环保隐患,苯、甲醛、氡等有害物质含量超标。材料的不当选择可能造成隔热保温缺失,严重影响旅客的身心健康。同时,还需考虑地面材料的防滑性和易于清理,减少静态肌肉受力造成的劳作疲劳。
2.2 材料选用的功能性
要考虑室内保温隔热的控制、白天遮挡强光照的需要、对环境噪音的控制要求等。控制噪音的有效途径是界面材料对噪声的吸收、衰减,可以选用面层的各种矿棉板、岩棉板、石膏穿孔板、铝合金板等。同时,要考虑防火、防潮、防腐的要求。
3 现代酒店陈设的人性化设计
陈设的人性化设计,主要是酒店家具、设备、装饰织物、绿化等方面的设计处理。需要对家具的合理使用、设备的安全性、绿化功能的多重性等因素进行合理的设计与考虑。
3.1 酒店陈设的合理选择
不宜放置较高的家具。对旅客而言,家具尽量采用周边式的布置,家具的适宜高度和开启方便是考虑的关键。应不用或少用折叠家具,也不宜使用过高大的组合家具。旅客喜欢稳健的家具造型,色彩宜和谐,以结合软硬家具为主,尽量避免棱角突出的家具。
3.2 酒店设备的注意事项
设施设备是否合理直接影响酒店环境的空气、声、光、热以及水质的污染问题。特别是厨卫的设施设备及排污管道,是细菌、病毒传播扩散的主要途径。在厨房不宜直接安装地漏设施,为防爬虫传播病菌及废气的污染,宜选有水封隔臭的类型。
3.3 酒店绿化的合理选配
绿化,可以帮助旅客缓解压力、调节情绪、陶冶情操,营造怡人的酒店氛围,使人从精神上得到满足,提高住宿质量。绿化能够净化空气,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益于人的健康。一些植物如夹竹桃、梧桐、棕榈、大叶黄杨等可吸收有害气体,松、柏、樟桉等的分泌物有杀菌的作用。同时,还要注意有些花粉容易引起过敏,不益在客房内摆放开花植物。
4 现代酒店的人性化设计策略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实现现代酒店的环境和谐性、空间健康性。可通过以下措施进行完善:
4.1 加强酒店环境的安全性
例如,酒店地面特别是餐饮区地面,采用防滑耐磨的材料铺装,以防止旅客发生滑倒现象;家具的无尖角处理,以及行进路线的无障碍设计,都避免了旅客行动中发生危险与磕碰;卫生间等特殊部位应设置扶手及防护设施,提高酒店使用的安全性。
4.2 合理改进酒店细节设计
实现酒店人性化,可采取坡度较缓的斜坡处理酒店的地面高差,在楼梯处及相应的部位设置扶手,使旅客行动方便;适宜的过道宽度,确保拄杖或轮椅可以通过;考虑门窗及开关的形式,便于老人使用;亦可设置自动通讯系统,方便旅客呼叫及与前台交流。
4.3 设置安全识别系统
设置可识别标示,避免过大酒店范围内不易辨别方向,提高旅客的识别能力;设置可视对话系统,为旅客客房独处的安全性提供保障;在客房及卫生间设置自动报警及自动关闭装置,防止用电等操作遗忘而带来的安全隐患。
4.4 关注旅客们的身心健康
注重采光、自然通风,根据实际需要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设置;加强空间的私密性,保持居住安静,避免与其他旅客交往时产生摩擦;改善交流空间的设计,避免旅客独处时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
5 结语
和谐语境下的酒店人性化设计是当今设计师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体现了酒店对旅客的关心与帮助,也是人性化设计师必备的技术素养与责任感。相信在全社会人的共同关心与努力下,人性化的环境设计将逐渐朝着更加系统化、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不久的未来,现代酒店的设计会展现出空间深邃的文脉意境与格调,赋予酒店环境独特的灵性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人居环境的人文科学思考[DB/OL].中国建筑学会网.
[2] 崔龙雨,徐钊,郭晶.基于环保理念的室内空间环境营造探析[J].艺术科技,2014.
[3] 崔龙雨,徐钊.酒店陈设艺术与空间品质[J].现代装饰,2015.
[4] 阿摩斯-拉普卜特.建成环境的意义[M].北京: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篇4
关键词:住宅区;景观;环境设计;探究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7-61-2
一、前言
近年来,优美的景观环境已经成为人们选择住宅小区的基本条件,也是房地产开发商是否能够成功经营的重要因素,对商品住宅房的销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处理好居住环境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保证人们生活的质量。良好舒适的住宅区景观环境,既能达到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还可以满足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住宅区景观环境的设计
(一)住宅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原则
住宅区景观环境设计应该以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作为设计原则,把服务住户作为根本出发点,即使在非常细微的地方,也要体现出对住户的关怀,而不能只顾追求眼前利益和视觉效
果[1]。
住宅区景观环境设计应该保护生态、追求创新。生态设计理念可以使环境设计从简单的物质形态设计转向住宅区的整体生态环境设计,从而使住宅区的人工修饰环境走向自然的生态环境,生态的景观环境设计不止是为了追求居住区的美学效果,更是为了呈现住宅小区的内部生态效果。
(二)住宅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内容
住宅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⑴公共区域的景观环境设计。公共区域景观指的是住宅区居民可以公用的区域景观。根据住宅区的结构规划,可以将公共区域景观划分为小区公园、组团绿地、小游园和其他面积较小的公共绿地。⑵园路系统的景观环境设计。园路系统景观指园路两侧的绿化和园景路的造景,根据道路的地形、分级以及交通情况的不同进行分地布置。⑶专用地块的景观环境设计。专用地块景观即住宅小区的各种公共设施和公共建筑的环境绿地。专用地块景观布置应该满足公共设施和公共建筑的功能需要,并且与小区的整体设计相协调。⑷宅旁和庭园的景观环境设计。宅旁和庭园景观指最接近小区居民,且用来满足小区居民日常生活、工作之余的休憩和观赏,而环绕在小区住宅建筑四周的绿
地[2]。
(三)住宅区景观环境的设计手法
住宅区的景观应以绿色为基础,使用不同质感、不同形状或是不同颜色的材料,运用不同的设计方法进一步达到美化环境的效果。开发商或设计师应该把居民的舒适度和满意度作为首要的条件,结合以人为本的设计内涵,尽力为小区居民营造一个既能满足生活需求,又可以让人感到舒适的生活空间。下主要介绍住宅区的广场设计以及住宅区的步道设计。
1、住宅区广场设计
作为住宅区住户的公共休闲场所,小区广场主要用于小区的老人活动、儿童玩耍、健身休闲、社会交往和车辆停放等。集中式的大型广场不适用于小区的休闲娱乐和社会交往,小区和别墅区都不宜设置。因此,住宅区的广场设计应该以功能作为立脚点,把住户的方便和舒适作为具体出发点,将大型的广场化整为零,分别散置于绿色组团当中。
2、住宅区步道设计
城市小区居民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在绿化较好的道路上散步、赏风景。因此,住宅区的步道设计应该以舒适度作为重要指标,在满足功能最大化的前提下,曲直得当、宽窄合宜,力求做到树影成荫,遇坡则隐,遇水毕现。
3、对住宅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几点建议
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商业化的盲目追求,住宅区景观环境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正确认识住宅区景观环境对生态环境及城市形象的重要性,才能使我国的景观环境得到真正的发展。针对当前的现状,笔者就住宅区景观环境设计提出相关的几点建议:
(1)在以钢筋水泥为主的城市环境里,住宅区的景观环境应该以舒适、宁静、自然为主。现代的住宅区大多是高楼或是多层住宅楼,人们和土地的接触越来越少,离土地也越来越远。为此,在高楼耸立的大楼中间区域,可以留出一块让人们“接地气”, 真正接触大自然的地方,从而使人们的身体和精神都能得到满足。⑵小区的景观离不开植物的点缀,在植物的布局上也应讲究植物的生态性、变化性和原始性,使植物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⑶广场和步道的设计在满足居民舒适、闲逸的同时,还应该要满足老人活动、儿童玩耍、健身休闲、社会交往和车辆停放,以及小区居民在茶余饭后的休憩散步和沟通交流等。⑷假山和水的组成可以使整个住宅区融入居民的生活节奏,给居民一种轻松、悠闲的感觉。另外,也可以给住宅区设计一个独特的景观,不但可以提高小区的可识别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知名度。
四、结束语
住宅区的景观环境设计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而生态创新的景观环境模式,为住宅区景观环境的自然生态、经济、自然系统的统一创造了条件,推进了住宅区景观环境的发展演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郑丽红.浅议住宅区景观环境设计[J].中华民居,2011,(07):30-31.
[2]梁华,夏季霞.住宅区园林景观环境设计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6):1-4.
[3]耿琪琪.现代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与实施[J].住宅产业,2010,(10):33-36.
篇5
目前我国约有6700万抑郁情绪困扰者,1.73亿心理不健康或亚健康者,几乎每个人都处在不同程度的应激和压力与亚健康之中,70%以上的人感觉自己不幸福。心理疾病患病率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数量激增,心理卫生问题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经医疗机构跟踪调查,心理问题人群普遍对生活、工作环境不满,因此环境设计作为改善人们生存环境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其设计理论与实践针对心理问题人群提出建构应对策略,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研究课题,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理论意义
(1)针对心理问题人群需求的环境设计理论研究是对环境设计理论研究的充实和深化。(2)针对心理问题人群需求的环境设计研究是对心理学研究与治疗干预理论的丰富与拓展。(3)针对心理问题人群需求的环境设计研究为创建和谐社会理论提供崭新角度。(4)针对心理问题人群需求的环境设计研究开拓了环境设计方法的新视角。(5)针对心理问题人群需求的环境设计研究丰富了环境设计的类型种类。(6)针对心理问题人群需求的环境设计研究拓展了环境行为心理学。
2.实践意义
(1)针对心理问题人群需求的环境设计研究可以在环境设计中充分满足使用者心理需求,发展特殊需求的人文关怀,促进形成社会健康心理,提高人们生活幸福指数。(2)针对心理问题人群需求的环境设计研究可以丰富心理问题治疗手段,干预心理问题治疗。(3)针对心理问题人群需求的环境设计研究可以消解心理问题人群对生活、工作环境的不满意,指导特殊人群需求的环境设计。(4)针对心理问题人群需求的环境设计研究不仅可以满足心理问题患者的需求,而且可以应对正常人对周围生存环境的个性心理需求,具有普适意义。(5)针对心理问题人群需求的环境设计研究可以提升环境品质,提高使用者生活、工作质量。
二、针对心理问题人群需求的环境设计研究构架
将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方向作为大的指导方向,以心理问题人群心理需求为控制性目标,运用建筑设计、平面设计、造型设计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内容对环境设计进行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发展适合中国当代社会心理问题人群的环境设计建构理论与创新实践。
1.环境设计与心理问题关系
(1)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对当代中国社会心理问题忽视的表现。(2)环境设计对使用人群心理健康的影响。(3)心理问题高发对中国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冲击。
2.对心理问题人群的心理、行为特点进行研究、总结
(1)心理疾病的心理需求,心理疾病的行为特点。(2)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心理疾病的思维、行为差异。(3)人的生理、心理调节机制。(4)心理疾病人群对环境设计的诉求。
3.分析归纳相关学科领域对环境设计的建构与影响
(1)心理学基本原理,环境心理学基础理论。(2)环境设计构成的主要元素:空间布局、功能设施、家具陈设、材料构造。(3)建筑物理环境:光环境、声环境、热环境。
4.心理问题人群使用背景下,对环境设计的评价
(1)心理问题人群使用背景下,环境设计的评价体系。(2)心理问题人群使用背景下,环境设计的评价工具。
5.心理问题人群使用背景下,得出环境设计
创新理论并结合相关实践,总结出环境设计应对策略(1)心理问题人群使用背景下环境设计建构中,艺术、功能、体验的创新理论。(2)环境设计针对心理疾病人群特殊需求的建构,其实现的基础。(3)针对心理疾病人群的环境设计应对策略。研究中需要找到与以往环境设计相比将会出现的变化,从功能、形态、结构、环境意识、文化、信息技术等方面分别加以研究和阐述心理问题人群在所处环境中的表现。提出突破以往设计原则的新形式、新构造、新材料、新技术等创新应用的环境设计方法,以适应心理问题人群对环境设计的心理诉求。在心理问题人群使用背景下,建立环境设计的评价体系,适应心理问题人群的心理、生理诉求。研究心理问题人群对现代环境设计发展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并找到应对方法。不同心理问题对环境设计诉求不同,怎样归纳总结与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心理问题种类心理、行为的差异;如何运用多角度的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造型设计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内容结合心理学,针对心理问题人群所期望的环境设计进行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如何解决心理问题人群对环境设计艺术性的特殊追求;如何将普通环境设计重构,应对心理问题人群的身心需求;如何在保障病人隐私基础上,与心理治疗机构、个患进行深入合作,是研究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注重环境设计创意,构建和谐人居环境
一种真正新的思维方式,其标志之一就是它不仅能超越过去受各种因素限制的学术境界和设计方法学经验领域,而且是一种创造性思维与实践所验证的新趋势。在传统环境设计的经验与反思中,寻求一些新的设计创意观念和设计方法。就环境设计而言,设计创意关注特定心理问题人群的人居环境,其设计思路、法则和方法,值得探索与研究。舒适的环境对人体保健及疾病的治疗有着积极的意义,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体质,以达到对生理、病理过程的调节和治疗作用。许多学者通过对世界范围内的健康人群的调查发现,健康与舒适的人居环境有密切关系。心理疾病病症具有长期性、较难根除、病因复杂等特点。优质的环境设计可以提供好的环境因素,减少空气污染,适合开展各种运动;同时可以改善神经功能,调节情绪,避免应激状态发生。建构以人为中心、复合内涵的整体人居环境,应注重生态观念的设计概念与应用,运用环境设计各项原则如生态平衡原理等进行环境设计构思,人文与技术结合,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结合;确立“病人与环境”观念在环境设计中的中心地位,从人类生存与保健、可持续发展出发,在空间组织、环境细部设计、建设管理过程中,注重环境对病人医疗康复的作用,突出生态环境精神治疗功能。注重环境整体思维,在环境设计与社区关系、内外环境空间质量等方面进行宏观、长远、有机考虑,促进人居环境科学化、生态化、人性化的发展过程,建立整体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
四、通过环境设计构建特殊需求人居环境
环境设计既要尊重病人的共性,也要满足病人的个性,即使后者在人群中比例很小。这些个体精神状况、生活方式与大多数人差别很大。对于这些差别,环境设计应进行多层次、多领域的深入设计。不应把心理病人“非人化”,误认为心理病人的最大要求是“治病”。心理病人与健康人相比,病轻时差别极小;病重但无严重功能缺失时,人的基本、低层次要求仍全面存在,而这意味着对人居环境社科设计人性化具有更高的要求,如生活化、家庭化、个性化,而远非简陋的技术性环境能满足的。家庭化是环境情感化的一种方式,亲人的温情、家居般的环境,使人从心灵深处涌出温暖、舒适、安全的感受。空间从总体到细部处处包含着深切的体贴、关怀,有家庭的感觉。情感的引发,来自感知觉过程,“无聊”是现代人心情糟糕的重要原因,也是部分人寻求不良刺激的直接诱因。在对心理病人深入、细致理解的基础上,为心理病人创造适合的人居环境,区别于健康人的主流人居环境。文化丰富、宜人、具有积极人生哲理的环境设计,有助于减少心理疾病发病率。设计具有热爱生命、认识生活的意义等积极健康主题,帮助病人充实、愉快地渡过病期。这不只是病人生活的需要,也是利用环境改善病人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状况,促进社会进步的需要。
五、融入人工智能,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人工智能是人类为自身需求,对信息革命进行改造形成的环境,舒适性与可控性是其突出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塑造人工智能的能力在不断提高,从现代智能室内空间到智能生态游园,人工智能已经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但精致的高科技的人工智能,并未对具有心理问题这一特殊人群的需求做到很好满足。融入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在信息传递与处理、自动控制上的巨大优势,使人居环境如同人的皮肤,在物质、能量、信息交流上更合理、有机、高效;为心理疾病人群创造精神文化虚拟环境,丰富生活、工作内容;创造反映病人各方面状况的虚拟环境,不但有利于快速掌握病人的整体健康状况,而且降低医院接待强度,有利于家庭医疗、远程医疗等便民措施质量的提高。现在,从最简单的生命体到人类,处理环境信息的能力逐渐增强。人类具有一定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具备合理知识结构。因此可以获取有价值信息,对其消化、加工,创造出新的有价值的信息。心理问题人群虽与健康人有认知、思维上的一些差别,但在当今信息社会,获取、消化、加工、创造信息的能力是必备的,心理问题人群也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能力。
六、设计绿色的人居环境
重视绿色自然环境对健康的作用,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人类是适应绿色自然环境的进化产物,具有与绿色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生理、心理、社会特点。绿色自然环境具有内在的高度关联性、合理性,可以唤起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的活力。“纯人工”环境功能片面,绿色自然环境不可或缺。除了我们较容易认识的生理、基本心理作用,绿色自然环境还是高层次精神文化重要来源。大自然生生不息,万物共生,使人们体悟到人生的真谛,这对于情感迷茫的心理病人尤其有意义。大自然千变万化,使心理病人思维灵动,富有创造力,可以缓解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大自然有其高度合理有序的物质存在,有其深刻而丰富的“精神文化”。人归根到底是自然物,只有在物质上、精神上与大自然融合,身心才能得到健康发展。植物作为自然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可有效地改变空气环境。而我们使用的空调系统只能把二氧化碳、脏污物质含量高的室内空气与氧气浓度高、相对清洁的室外空气进行交换,造成城市空气的污浊。更糟的是,空调系统使用的化学制剂等本身就是极具危害的污染源。公共环境作为含菌量高、卫生要求严格的场所,在设计、建设、运营中应充分认识与利用植物杀菌、更新空气的生态效能。
七、结语
篇6
1、分数线:政治45分,外语45分,科目三85分,科目四85分,总分320分;
2、初试科目: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一或者俄语或者日语、建筑学基础、建筑设计;
3、初试参考书:《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外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7
关键词: 香港公屋公共空间设计特色
中图分类号: S611文献标识码: A
香港公屋建设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截至2013年,香港已兴建约122万套公共住宅单位,为占香港总人口48%的居民提供住所,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应对地少人多、土地资源窘迫、住房需求持续高涨的状况,香港公屋住区开发均采用高层高密度开发模式,住宅的户内面积紧凑、高效、也略显狭小,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住区室外空间环境通常设施精美完善,成为补偿户内空间窘迫的主要手段。香港房委会在公屋的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方面以“经济高效、以人为本”为原则,营造温馨和谐的居住环境,满足入住居民全方位的功能需求和心理需求,避免新建城市贫民窟的出现。经过60余年的实践摸索,香港公屋住区公共空间环境已经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
1公屋室外公共环境设计
1.1立体化的空间利用
通过立体化的空间设计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提高土地使用强度。
利用屋顶平台。 屋村中多会利用面积比较大的商场、多层停车场等较矮建筑的屋顶作为活动平台,这些平台配有绿树和休息座椅,虽然设计简单,但是却扩展了室外场地面积。
底层架空。香港公屋通常不在建筑首层布置居住单元,而是留作架空空间。这种做法首先利于室外环境形成良好的通风条件,以适应香港地区闷热潮湿的亚热带气候。其次可以提供室外活动空间。公屋的架空空间可以遮风避雨,领域感较强。三是人在行走时视野被打通,使外部空间在水平方向得以延伸,减少了高层高密度建筑的空间压迫感。四是可以灵活布置功能。架空空间的结构网络规整,可以满足多种功能的布置要求。一般底部两层不住人,一层局部架空,作为人行通道辅助以绿化,不架空部分用作服务设施用房,二层全部架空并由一个大平台连接各住宅楼,楼与楼之间的平台作为开阔的活动场地,底层架空作为休憩场所和人行通道。
1.2室外场地的功能化布局
经济实用的绿化配置。在绿化配置方面,选取适应香港地区气候的乔木灌木,配以少量的花卉,通过不同的树种间的相互协调营造富有生命力的住区生态环境,同时达到高效利用土地的目的。
健全的游乐健身设施。屋村中随处都有可以让居民休憩的地方,每一处边角空间都被充分利用,安放了座椅或是设计成供人可坐的样式。枝叶茂盛地、空旷地分别设置康乐器械、游乐设施或篮球场,供不同人群活动,以放松身心。
1.3景观设计的绿色可持续
香港房屋委员会自2003年以来已将多项可再生能源技术应用于公共屋邨的设计上。包括太阳能与及风力供电的户外照明设备、光伏发电系统、光伏电池等。在屋村的室外环境设计中尽可能多釆用环保的材料和建造技术,并同时加大屋村内部的绿化面积,建设绿色屋村。
如蓝田邨与电网连接的试验性单晶硅光伏系统,已于2009年8月投入运作。系统发电量为 33.2千瓦,供应蓝田邨在公用设施方面所需的部分电力,令本地发电厂相应减少年均24.5公吨的碳排放。
图1廊架绿化图2 儿童活动场地图3蓝田邨社区园圃
2.公屋内部公共环境设计
公屋设计以经济适用为原则,将公共交通面积降到最小,从而把户内使用面积做到最大。公屋的交通流线设计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也尽量能为居民提供丰富的空间体验。
2.1“空中街道”。最早采用“空中街道”概念的是长沙湾已婚警察宿舍,基本可以看成是两个多层板式住宅楼的叠加,下面 7 层,上面 4 层,在展开约 320 米长的交通线上设两组电梯,电梯只停第八层。住户或从地面层沿两个单位之间的楼梯步行至各自的单位,或直达街道层,再向上或向下步行至各自的单位。“空中街道”不仅在垂直交通和经济性之间取得平衡,也成为建筑表达的重要特征。
2.2“空中大堂”。观龙楼采取了“空中大堂”这种概念,具体组织方式是 6 栋大约22 层的板式建筑相互连接,呈线性排列。整个复合体设置一处集中的垂直交通,住户从这里搭电梯到相应的楼层,再步行至各自的单位。电梯大堂每两层设一个,单纯的交通空间成为一个公共空间。电梯分两组,每组 3 部电梯,两组电梯分别服务特定的楼层。也可将中间的交通空间扩大,成为一个开放的平台,大大增强了交通空间的开放性。
结束语:
我国保障房建设的迅速发展,标志着内地住宅产业开发模式的又一次变革。由于处于初始阶段,许多保障房设计者对这次变革在思想上缺少应有的敏感,仅把保障性住房设计归为一种要求低、修改、周期短的项目类型。保障房住区因此普遍出现设施不完善、交通出行不便、绿化设计简陋、活动空间缺乏尺度感等公共空间的问题。相比之下,香港公屋采用了多种途径创造出合理舒适的公共空间,为我国大陆地区的保障房建设提供了有意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杨汝万,王家英. 香港公营房屋五十年:金禧回顾与展望. 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代香港房屋委员会和香港亚太研究所出版,2003.
2黄玲玲. 香港公屋制度研究与平面研究. 南京:东南大学,2012.
3顾大庆. 经济适用原则乃公共住宅的设计之源:香港早起公屋的设计特色初
探. 时代建筑,2011(4):50-55.
篇8
【关键词】环境设计;数码绘
现阶段数码绘在环境设计方面的应用面积没有游戏与影视等领域成熟。基本的应用着重表现在手绘效果图的上色。没有广泛应用的原因可能有:数码绘要求软件技术与美术功底相对较高,不易上手。原因之一在于数位板和纸张有着手感的区别,虽然数位板硬件也在不断提升,压感也更加灵敏更加接近纸张感觉,但仍然无法完全与纸张手感相同。另外一点原因在于软件工具的运用。例如笔刷的运用与搜集,笔刷的种类和样式繁多,可能适合自己平时用于创作的常见笔刷很少,但是各种笔刷在不通材质或结构的处理上还是能帮到不少忙,适合的笔刷应用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就给数码绘在环境设计中的普及带来一定的困难。
Adobe公司推出的图像处理软件同样具备软件的优越性。作为一个平面图像处理软件Adobe Photoshop系列应用于各种行业的平面图像处理,在环境设计中也不用例外。在环境设计中Adobe Photoshop系列软件广泛应用于设计图像的处理与调整,极少应用于设计的创作。数码绘作为数字绘画艺术,因其成熟的绘画工具,完全有能力胜任环境设计的要求。
硬件要求并不是很高,一般用于环境设计中的计算机都能胜任,只是稍微占用电脑缓存。工具为数位板与数位笔,直接USB接入计算机进行应用。主要介绍数位板与数位笔,它们的主要优势在于压感,这里所说的压感是数位板与数位笔接触之后会根据接触的压力大小感知其用笔力度大小。从而模仿手绘的感觉。
数码艺术作为新兴艺术创作手段,在很多领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在环境设计中,虽然应用面不甚广泛,但是也在渐进发展中。环境设计的表现工具与手法日新月异,从传统手绘硫酸纸制图,到现阶段的三维二维软件表现,仅仅只有几年时间。环境设计中各类表现方式与手法日新月异。但传统手绘表现形式作为设计的基础表现形式,在前期设计思路的表现中占有无可替代的地位。数码绘作为手绘的数字表现形式也在被少数设计师接受与应用,作为一种新兴表现形式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薄涂,方法一:运用PS中异常方便的直线工具画出透视辅助线,另建图层进行设计创作。完成线稿后另建图层进行上色。这种方法跟传统手绘“线稿填色”没有实质的区别,只是换了一种工具,不过优势仍然是修改方便。
方法二:在纸上手绘完成线稿图,扫描至电脑,进行上色。薄涂这种方法结合了手绘勾线与软件上色,优点是上色阶段可以修改,缺点是手绘线稿修改起来效果不理想。这种方法的明显优势是快的达到了最好效果。传统手绘经历了从水彩上色到马克笔上色,水彩上色相对麻烦较难掌握,马克笔上色的出现相对于水彩上色简单快捷便于掌握,数码上色对于马克笔来说效果要比马克笔好,且便于修改。
厚涂,方法一:直接用笔刷工具调好颜块在一个或者多个图层画出大的设计思路与感觉,完成大的色彩和素描关系后再运用较小的笔刷不断细化深入。
方法二:用大的笔刷工具调好黑白两种颜色的色块,画出大的设计感觉与黑白灰关系,然后也是用较小的笔刷细化深入细节,完成黑白灰关系稿后,运用颜色图层叠加上色的方式给黑白稿上色,完成设计。厚涂这种方法区别于传统手绘方式,用大面积的色块可以快速的表现环境设计中的大的设计气氛与感觉,尤其是在景观设计中。景观设计多为大面积开场式公共空间,受自然环境与气候影响较大,前期的传统手绘因“线稿填色”的表现局限,仅仅能了解设计的样式,很难表现景观设计与自然环境结合的气氛。如果用传统手绘表现,诸如油画等覆盖与表现力很强又能多次修改的表现方式来表现前期设计,作为前期设计来说投入成本极大其费时又费力。总其上述,前期设计既要快速准确又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体现设计的最佳效果,数码绘有及其显著的表现优势和成本优势。它可以在较少时间内用色块表现出大体的自然环境与气氛,在环境中再做出设计。
“像素”(Pixel)是由Picture(图像)和Element(元素)这两个单词的字母所组成的,是用来计算数码影像的一种单位,如同摄影的相片一样,数码影像也具有连续性的浓淡阶调,我们若把影像放大数倍,会发现这些连续色调其实是由许多色彩相近的小方点所组成,这些小方点就是构成影像的最小单位“像素”(Pixel)。这种最小的图形的单元能在屏幕上显示通常是单个的染色点。越高位的像素,其拥有的色板也就越丰富,越能表达颜色的真实感。
像素素材顾名思义就是像素图像,也包含利用软件制作出来的材质图,但大多数像素素材取材于真实照片。
像素图像素材在数码绘中有广泛应用,如果想与环境接触的更加完美与恰当,可以直接在现场照片的基础之上进行设计与创作,这样可以更密切的吻合设计与现场实际情况与环境,也可以使设计更有表现力与感染力。也可以直接吧像素图像复制拷贝在效果图中需要处理的部分,表现材质方面很方便实用,又能节省时间又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主要注意的问题是由于像素素材并不一定是所在设计环境的原貌,所以需要进行处理,这个处理也是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才能达到预期效果。素材图可以直接拼接与三维软件图像结合做出高质量的效果设计图。在景观环境设计中素材图用途极为广泛,在前期设计中也可以用在数码绘的某些不容易表现材质的部分,但主要应用还是在后期.后期用在最终效果图的制作与处理。
基金项目:
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CX2014SP172。
篇9
近年来,随着景观设计理论、实践的提升,为世界人居环境设计领域带来了新的方向与动力,其学科地位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作为建筑设计专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景观设计”部分,也应当对这一学科发展的新趋势而做出相应调整。本文拟从教学框架、设计选题与课程衔接三个方面来探讨建筑学教育框架下的景观设计课程的内容优化与教学探索,并以浙江工业大学建筑系2011年以来的景观设计课程设置为例来具体阐述这一教学思路、成果及反馈。
关键词
景观设计;建筑教育;教学探索;地域性;学科发展
1.背景与问题
在建筑学教育体系中,“景观设计”一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我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标准(2013)》中,明确规定了建筑学本科教育的四方面知识构成,其中“景观设计”与“建筑历史与理论”“城市设计”等并属于“建筑相关知识”这一环节,要求为“熟悉景观设计理论和方法,掌握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并运用到设计中”。然而,随着城乡环境的发展变化,“景观设计”的定义、内涵及理论实践在近年来不断讨论、拓展与深化,出现了“景观设计”“景观建筑学”“环境艺术”“风景园林设计”等不同称谓,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将原“景观设计”确定为“风景园林学”的正式名称,设立为与建筑学、城乡规划并列的一级学科[1]。在这一学科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建筑学教育体系中的“景观设计”课程应如何定位、调整,才能为学生建立景观设计(风景园林学)领域的宏观视野?在景观设计(风景园林学)学科热点频现、设计视角多元的情况下,如何立足当下,使学生掌握并了解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新方向?在景观设计(风景园林学)学科内容拓展的前提下,如何选择并有所侧重,将这部分知识与建筑设计相衔接,最终纳入建筑学教育的整体框架中?这些都是新形势下建筑学教育需面对的迫切问题。
2.传统建筑教育中景观设计课程的现状与反思
2011年前,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在建筑学一级学科中仅仅作为城市规划与设计二级学科的一部分,相当于三级学科或研究方向层次[2],虽然2011年以来风景园林学的学科地位大幅提高,学科内涵更为完整,但我国当前建筑教育中的“景观设计”课程,其教学内容与知识点构成还是延续着2011年前景观设计(风景园林学)的学科定位,存在着以下不足:一是将景观设计定位为建筑设计的后续与附属阶段,未能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视角出发,引导学生发展出更为整体与综合的设计策略;二是在教学评价中过于侧重景观设计的美学价值,对竖向设计、雨水管理等与生态技术实践密切相关的内容强调不足;三是对于景观设计学科近年来发展的热点,如风景园林遗产保护、生态修复等方面,课程内容的知识更新不够[3]。建筑学教育框架下的景观设计课程,其定位是建筑学教育中的“建筑相关知识”,基于建筑学从业、研究人员的教学培养目标,以及受限于课程总体安排,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景观设计(风景园林学)的全部知识加以教授。在这一前提下,如何选择知识重点、建立整体知识框架、突出学科热点,最终将其学科特有的设计知识综合、容纳到建筑设计能力培养中,是建筑学教育框架下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首先要思考的。
3.教学框架、设计选题与课程衔接:三个层面的探索
基于上述思考,本文拟从教学框架、设计选题与课程衔接三个方面来探讨建筑学教育框架下的景观设计课程的内容优化与教学探索,并以浙江工业大学建筑系2011年以来的景观设计课程设置为例来具体阐述这一教学思路、成果及反馈。
3.1基于人居环境设计整体视野的教学框架
建筑学教育框架下的景观设计课程,通常是兼顾了概论、专题与设计的一门课,需要在短时间内为学生确定一个景观设计的整体知识框架。从学科发展背景来看,风景园林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已成为人居环境设计的三个并驾齐驱的学科,因此,立足人居环境设计的整体视野设定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框架,一方面能强调出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共同立足点,使学生能较快把握景观设计的本质及设计目标,另一方面,对后续景观设计的对象、设计方法的阐述,也能让学生摆脱单纯从美学角度进行景观设计评价。从“人居环境设计”这一立足点出发,浙江工业大学建筑系的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框架由分为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区域尺度的人居环境”景观设计,这部分主要从两条线索来讲授,第一条是在生物进化论、生态学和土地伦理学等理论影响下的生态规划的理论及设计体系,强调运用生态过程和自然系统方面的知识来规划人居环境;第二条是从人文地理学、文化人类学等理论影响下的文化景观理论及设计评估体系,强调人地互动关系及景观文化现象的过程性,“区域尺度的人居环境”的景观设计是近年来发展较快并体现出学科前沿的发展方向。第二部分是“场地尺度的人居环境”相关的景观设计,从行为与空间互动、美学、新型生态技术等角度来讲授人居环境设计,是传统意义上小尺度景观设计的延续。
3.2突出地域性特征的系列化设计选题
建筑学教育体系下的景观设计课程,往往只有一学期长度,还要包含理论讲述与初步的设计训练,因此,其设计选题不求综合与全面,而应突出问题、强调重点,以使学生在短期内掌握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思路。在浙江工业大学建筑系景观设计课程中的设计部分,其选题立足杭州地区风景园林景观的地域性特征,结合理论讲授,设定了“公共景观场所调研与优化”“历史地段城市绿地设计”“风景园林遗产修复”三个层面的设计选题。三个层面的设计选题,实际上是围绕着杭州的地域性特征及地域性问题而设定的系列化设计,从而让学生对景观设计方法有具体化的了解及掌握。“公共景观场所调研与优化”这一部分是对杭州公共风景场所进行调研、发现问题并加以优化设计。学生可以选择西湖周边风景场所进行人群行为、景观空间热点、景观视域等进行调研,做出评估及优化。从教学反馈来看,这部分的空间及景观优化设计控制在较小尺度,能延续、发挥学生已有的建筑设计经验,有助于让学生快速理解景观设计的基本设计原理。“历史地段城市绿地设计”部分,是选择一块位于遗产缓冲区的城市历史地段公共绿地进行景观设计。在场地、背景、问题均较明确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运用所学景观设计课程中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来产生景观形式,从城市区域活力再生的视角开展设计。这部分设计是景观设计课程中的主要设计训练,要求从“综合设计”的角度出发,将城市空间、生态系统、文化遗产、人群行为统一考虑,从问题出发拟定设计方向。从学生的设计最终成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主动运用自然生态处理过程产生空间,以三维及动态的眼光审视场地,提高了处理场地、景观的设计能力,而这些能力也同样可以运用到下一步的建筑设计中。“风景园林遗产修复”部分,是学生可选的设计环节,主要内容为杭州传统风景园林遗产的景观场地及景观要素修复设计[4]。本部分设计与遗产园林管理部门合作,对风景园林遗产景观要素进行评估及必要的修复设计。景观遗产的监测、评估与保护,是景观设计(风景园林学)的学科新内容,参与本部分设计教学的学生,能与管理部门直接合作,了解与解决现实问题,对遗产保护、修复性设计均有了深入的了解[5]。
3.3针对模块化建筑课程的内容衔接
建筑学教育体系下的景观设计课程,一方面是使学生获得建筑师应具备的景观设计相关理论与知识,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具备基本景观设计能力的基础上,整体提升自身的综合设计能力,最终成为一个合格的建筑设计从业人员或进一步深造学习。因此,景观设计课程应注重与建筑设计课程的互相衔接,这样才能使学生受到连续性的设计教育,将设计变成一种兼顾发现、研究与自我学习的综合能力。浙江工业大学建筑系现行课程为模块化设置,有1年级的“形态与认知”;2年级的“建筑与环境”“空间与行为”;3年级的“技术与建筑”“建筑与文脉”;4年级的“建筑与城市”“城市与文化”七个模块。景观设计课程设置在三年级,考虑了与2年级“空间与行为”、3年级“建筑与文脉”两个设计教学模块的知识衔接。
4.结论
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的提升,为世界人居环境设计领域带来了新的方向与动力,在建筑学教育体系中的景观设计教学,其理论教学应以“地域性”为核心,关注与建筑设计的差异性与启发性,并通过与建筑设计课程的衔接,将其纳入综合性设计的知识体系与技能培养中。从2011年起,浙江工业大学建筑系的景观设计课程基于以上认识进行了内容调整与设计选题,从几年来的学生反馈及设计成果来看,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对景观设计及风景园林学科的兴趣持续贯穿在以后的建筑设计学习中,也有多位同学在建筑学本科毕业后,进入美国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进一步开始景观设计方向的研究生学习。
作者:都铭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城市设计与景观园林研究所
参考文献:
[1].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2010风景园林学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林广思.论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划分与专业设置的改革方案[J],中国园林,2008,24(9):56-63
篇10
人体工程学对居室设计的影响
近年来,人们对人与居室环境共生的关系越来越重视,家居设计不仅仅是材料整洁、美观的修饰空间构造,它还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和人体工程学的应用,人文因素已经成为室内设计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家居设计中,我们都希望室内空间装饰能和家具有效利用,在审美上达较高的美感,而且,还能满足人们生活习惯的需求和人体身体特点。
人体工程学是和环境是互相影响的,人体工程学把人体测量数据、生理机能特点和个体空间这样多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应用到家居设计中,提高居住者和环境的和谐共存感。人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和数据采集越来越准确,涉及的方面越来越广泛,这些研究为室内设计师在家居设计中提供了实用的数据。
例如,一个空间不大的儿童房,可以设计有上下空间感的床,上面用圆柱光滑的木栏装饰,既美观又保障儿童的安全;下面的空间可以用做儿童游戏学习的空间,这样空间一下变大了,考虑了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如果伸手可及的储物间,在设计时应该符合人体身体比例数据,满足90%人口身体比例的需要;对于空间小的卧室,我们在设计时可以减少床的感念,把娱乐、学习、休息合为一体,比较适合设计一款榻榻米床铺;家庭成员的身体因素,在家具、灶台、桌椅的设计上都应该考虑到人体工程因素。
心理和社会的需要对家居设计的影响
1.社会因素
建筑(室内结构、外部形态)必需遵循着实用的原则,家居环境设计应该满足人们心理和社会需求,在这个空间中能够使人感觉活动自如、舒服、更有效率。例如,客厅的整体格局设计的紧凑些,选择舒适的家具,灯光柔和都能增进交流氛围;睡觉的卧室选择古朴的色调和私密性的保障,也会优化家具的使用效果。
物质环境对人类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在环境设计中如何应用是我们研究的方向,家居设计人文因素这一特殊要求,使环境设计或环境心理学的这一交叉学科的研究不断拓展,这一领域的专业人员把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人类学、生态学等同建筑学、城市和社区规划、室内设计和园林设计等实用学科结合在一起,这种做法既具有人文因素又有实用整体观念,而不仅仅局限在审美范畴的繁复设计。
环境设计是一门主动设计生活环境的学科,人们可以从现实需求出发,结合美学、人文艺术、人体工程学设计家居构造,更加积极有效的方式来使用和设计我们个人环境的可能性。不用以消极的态度去适应不理想的空间和家具,家居环境更加以人为核心,对人本身更对人文关怀,更能提高了家居的空间的利用效率。
2.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学家欧文尔特曼根据私密性、个人空间、领地和拥挤四个行为概念分析了人们怎样利用环境同他人的社会交往。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距离是46cm之间,社交距离大约在3.6米之间,用来处理日常事务或是聚会办公场合,在居室设计中,家具之间的距离不应超过这个距离。通过研究这种空间关系模式,设计师设计的居室可以让人们在居室空间里进行各种需要的活动,如愉快的聚会、办公、居住等等。
就室内而言,比较有限的空间决定了具有良好的私密性,每个家庭成员也可以有介于亲密距离到社交距离之间的个人空间,作为他们个性和自我的延伸,并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家庭成员相对都需要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就是使“门”的存在形式更具实用意义,关闭的门就是禁止入内的界限,给里面的人提供了安全私密的空间。设计人员应该理解人类的行为,明白由于设计的不同,环境既可能促进,也可能妨碍人际间的交往。
拥挤的空间往往是让人难以容忍的,会带给人压力和许多不利的影响。但是,有时,拥挤也被人们喜爱,例如在拥挤的舞池里,人们摩肩擦踵的摇摆着肢体,人们不会有侵占感,相反感到热情愉悦;在拥挤的电梯里,我们可以忍受暂时的侵占空间,我们可以把这种观点和住宅中家具的选择和安排联系起来。比如,一个人坐在一个近2 米宽的沙发中间,他可能会隐约或明显的感觉到不舒服,会有一种空旷和无助感,希望有人来与他一起共处这个空间;但长时间夹坐在别人的中间,困在其中的人又会渴望逃离这个环境。一种让人较为舒服的安排是把双人沙发、单人座椅之类的小一些的座位混在一起使用,这样每个就坐者就可以更为自由些,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彼此的距离。
地域文化对家居设计的影响
文化是一个群体共同的价值观,系统的行为方式和审美观念,这种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在室内设计上的表现也十分的明显,我们对休息、娱乐、社交、办公空间的不同空间要求都受到了影响,文化的因素理所应当的规范了人们在家要坐在椅子上吃饭、交谈;躺在床上睡觉,而日本则坐卧在地板上,他们的家居格局是多功能的一个空间,而我们的住宅是多空间,多功能划分开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对家居设计不尽相同。
结束语
家居设计中,所有的决策都应该以人为标准,在不同的环境,文化氛围下因素,充分考虑到人文因素,设计才能成功。无论是最初的居住空间的选择,还是家具的选择和色调的搭配,这些因素对室内设计都可以有很多的影响,居住环境除了关系到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也会影响到我们的行为和行为效果。
- 上一篇:体育训练安全责任书
- 下一篇:体育锻炼对孩子的好处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