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精品课程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5: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思政精品课程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程思政精品课程教学

篇1

关键词:MOOC;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共享;建设

在教育全球化的趋势下,为了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201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启动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下简称“思政课”)也正与时俱进,积极推动精品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我们认为,当前建设高校思政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应紧紧围绕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兴起这一时代背景,在原先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之上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升级,在平台建设、资源使用、教法研究等层面认真探索、创新实践,构建既符合思政课的基本属性,又体现思政课教学要求的精品资源共享模式。

一、高校思政课共享课建设的时代背景――MOOC来袭

MOOC是近年来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课程模式,它由很多愿意分享与协作以便增强知识的学习者组成。虽然目前对MOOC的争论仍在不同层面展开,但无可否认的是,MOOC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MOOC倡导的“关联主义”理念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带来不小的启示。

(一)MOOC的核心――关联主义

关联主义认为,所谓学习,就是形成网络,就是在相关的节点(node)间建立有效的连接(connection)。学习的关键在于将相关的节点/信息源连接起来,形成学习网络。这种连接可使学习者学到比现有认知状态或知识体系更多、更重要的东西,使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统合起来,通过“个人--网络--组织”这种知识发展的循环使学习者在各自的领域中实现与时俱进。在MOOC课程中,教师提供的原始资源成为知识探究的出发点,学习者产生的内容成为学习和互动的中心,学习者提供的资源,扩展和放大了知识的界限。学习者在作为资源的消费者的同时,也成为资源的生产者,他们在消化、吸收已有资源的基础上整理、创新、分享知识,从而形成动态发展的开放式学习资源。

(二)关联主义给当前高校思政课的资源共享提供了新的思路

客观而言,目前高校思政课的资源共建共享仍处于较为粗放的初级阶段,高校共建的动力不足,妨碍了资源共建的深化,高校间的壁垒又使资源的共享障碍重重;而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开放共享的教育理念上的缺失,是导致无法真正形成资源“共建、共享、共赢”局面的重要因素。例如,受一直以来高校思政课“一言堂”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开发、建设课程资源时习惯于“单向上传”,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什么都是由教师事先指定,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也难以掌控。

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思政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观念的引导,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引导学生用的立场、观点、方法理性看待、分析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使命之一,也是思政课追求教学时效性的具体体现。而面对网络时代的海量信息,从中辨别、筛选出有用资源用于思政课的课程建设,思政课教师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而在这方面,被称为“虚拟的一代”“数字原住民”的当代大学生显然更有优势。在教学实践中,有时学生会主动与教师交流对网络上流行的某件事件或某段视频的看法,却因教师的“无知”而尴尬收场。

因此,在高校思政课资源共建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激发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共建的积极性。通过搭建能实现双向互动功能的平台,让学生也成为学习资源的收集者,在提供课程资源的同时也分享着对资源的学习心得;教师在此基础上通过“二次整理”“二次加工”产生新的课程资源,形成动态发展、良性循环、师生共享互赢的局面,有利于解决原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资源更新率低、受益面窄、关注度低、互动性差等问题,也契合了关联主义所倡导的核心理念:开放、互动、共享。

二、高校思政课共享课建设的基础――精品课程

尽管在大数据共享的时代背景下,原先的精品课程面临着巨大挑战,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需求,但精品课程建设为共享课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为避免重复建设,新一轮共享课建设应在前期精品课建设的基础之上实现转型升级,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

(一)思政课共享课建设推动了优质资源共享升级

自教育部2003年启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作为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经过若干年的建设,初步形成各门类、专业的国家、省级、校级思政课精品课程体系,在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篇2

[关键词] 高等教育改革 影视文学研究课程 教学实践

学者王卫平说:“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深刻的人文思想、敏锐的审美感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较强的写作能力。”[1]

自1983年我国电影界前辈先生倡导电影理论课进入普通大学课堂以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四川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学校先后开设了“电影艺术概论”、“电影文学基础”等课程,教育部于1985年4月25日下达了《关于高等院校开设电影课程的情况和意见》文件([85]教育一字008号),强调要“迅速改变我国电影教育严重落后的情况”,“有条件的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中文系,应当把电影课作为重要选修课,正式列入教学计划。”

一、安徽省高校影视教育的现状

安徽省当前的高师中文专业教育,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 对学生的影视教育并没有给子足够的重视,除了几所培养专职影视工作者的院校外,全省高师院校开设的影视教育课,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现代教育技术(以硬件使用为主,对音乐和影像的作用涉及甚少,有的根本不提);二是影视作品欣赏(作为一门选修课,似乎也只有中文专业开设)。更加让人担心的还有影视教育的教学设备的缺乏、教材建设的落后、师资队伍的匮乏,更让人忧虑的是教师本身电影观念的偏狭,他们的“影视文学”的观念在严重地拖着影视教育的后腿。

(一)教学设备的简陋问题。

安徽省高师院校中文专业的电影课只能在多媒体教室上课, 播放的是VCD、DVD 等碟片。但是因为学校资金短缺,多媒体教室数量有限,设备陈旧,影音效果较差,直接影响实际教学效果。

(二)教材建设的落后问题。

专门针对大学生影视教育的教材不少, 但基本上是同一个模式, 以讲述中外电影史/ 电视发展史、影视艺术特性、电影理论为主, 理论性特别强, 真正讲解电影鉴赏的篇幅很少, 并且基本上没有影评可以参考。这种教材用于一般大学生的影视教育, 想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并不合适。

(三)师资队伍的匮乏问题。

除了几所培养专职影视工作者的院校外, 安徽省高师院校中文专业影视教育的教师基本是本专业其它方向教师兼任,而且人数少,对影视教育缺乏专业培训和认识。

(四)最重要的是“影视文学”观念的误导问题。

影视作品的理解应该是画面和声音的同时感受。目前, 许多影视教育的老师仅仅把影视文学视为语文课程的延伸,无论是从思想认知上的理解,还是书面表达上的评论写作, 其着眼点几乎都仅仅停留在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

综上所述,安徽省高等师范中文教育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应用型人才之间已经产生严重落差。

二、“影视文学研究”课程教学改革

“影视文学研究”课程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上应充分体现应用性特色,以“拓展、融合”的原则为指导思想,从课程特点和教学实际出发,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开阔学生视野。因此,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重新定位。

(一)“分级教学,梯度推进”的教学计划。

鉴于半个世纪以来,“影视文学”的基础理论有许多重大发展,因此对该课程实行“分级教学,梯度推进”的教学计划就很有必要,即:

1.在学期开始阶段,讲授电影与剧作理论。重在基本范畴、基本原理的教学,以便使学生培养起对影视文学理论的兴趣并能掌握基本的影视文学作品分析方法。

2.在学期中间阶段,阅读鉴赏叙事作品与影视剧作经典篇章。加强学生对经典文段的诵读,如指导分角色朗读,重视品味影视文学剧本的人物语言,强化语言表达训练。

3.在学期后期阶段,针对性创作训练。从影视文学的各个体裁(影视戏剧小品、电视单本剧、电影剧本、电视长篇连续剧、电视解说词与栏目撰稿等方面),先选取优秀范例进行分析,再根据适当题目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创作训练,培养学生真正将剧作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二)“统一框架,适当裁剪”的教学内容。

本课程尝试突破一般影视文学教材和课程偏重于影视理论及实践的局限,力求真正站在影视思维的角度,开设真正符合视听特点的剧作课程。教学内容更新如下:

1.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大量选取中外文学中富于视听特性和动作情节性的篇章,分析它们与影视作品的契合点,探索可能的改编方法,一方面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文字语言思维到视听形象思维的转化,另一方面为学生进行影视文学创作打下牢固的文学基础。

2.为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本课程还从影视文学的各个体裁(影视戏剧小品、电视单本剧、电影剧本、电视长篇连续剧、电视解说词与栏目撰稿等方面),先选取优秀范例进行分析,再根据适当题目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创作训练,培养学生真正将剧作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总之,本课程的培养方法可以用三个部分来概括:电影与剧作理论、叙事作品与影视剧作经典篇章阅读、针对性创作训练。

(三)“联系实际,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钱学森先生说过“创造性思维往往在不同学科知识和思维方式的交叉渗透中产生。”[2]因此,在影视文学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学生今后的就业实际需求,必须大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无定法,在实际教学中逐步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

1.本体透视方法:把握影视文学的构成特质(两栖性、未完成性),教学中时刻强调学生的屏幕意识,欣赏和创作影视文学时能转化成屏幕艺术形式。

2.接受理论方法:期待视野与体验对话。在影视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选择少而精的经典之作,设计“体验对话”环节,利用学生期待视野的形成变化,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

3.读写教学方法:影视文学课型设计包括阅读鉴赏课和写作课。首先阅读鉴赏要求加强学生对经典文段的诵读,如指导分角色朗读,重视品味影视文学剧本的人物语言,强化语言表达训练。具体到写作,一般可以有仿写、随笔、短评、改编和创作等几种形式。结合广电专业的“影视摄像” 、“视频编辑”等课程,实现从剧本创作到屏幕呈现的影视文学的最终完成。

4.合作小组学习法:合作学习小组教学流程如下:合理分组提出目标要点讲授布置任务小组讨论合作小组汇报小组评价。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提升学生的影视文化交际能力和实践创作能力。

三、“影视文学研究”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设想

我国高校近年来的教学改革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学科,其中关乎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已经成为高校最关心的改革课题。因此“影视文学研究”课程未来教学改革的目标设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新的教育环境下,对自我教师角色重新定位。

作为新世纪的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不断更新教育与课程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学、研究、创新、反思和实践能力,加强人文素质的提高。实现讲授主体向导学主体转变,权威主体向平等主体转变。

(二)重点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根据学院一年修订一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同课程的教师一起,及时修订教学计划,更改教学内容,以使课程适应现代教学发展的需要。

1.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突破口,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教学过程中,在向学生传播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尝试在校园网上加入“影视文学研究”课程网页,实现资源共享,打造网络教学平台,并在其中强化影视文学论坛和教师个人博客,形成师生互动,让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皆能获得影视文学创作的指导与训练。在此基础上,以教学团队形式申报校级精品课程。

2.按照精品课程的标准重新修订教学大纲。

在教学计划学内容的大前提下,根据实际教学要求,结合教育部高教司对精品课程的要求重新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强化理论为辅,实践应用为主的教学思路。

3.教学内容强调创新性、前沿性和实用性。

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最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及时充实到教材之中,使学生及时把握各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和前沿。在影视文学教学中,以文学与传媒系为核心,综合教育系、艺术系的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将影视文学写作内容细化,增加动漫剧本创作。

4.积极推进精品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保障培养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保证。课程经调整整合后,重点规划建设一部能反映整合优化内容体系,实用性、创新性较强的教材,并编写相关讲义。

(三)课程人才培养重新定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坚持“基础理论与实践训练并重”的培养模式,通过实验室建设、实习平台与实践基地建设,努力提高实验实践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鼓励并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影视文学创作比赛,或根据影视文学拍摄的校园DV大赛,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在学习中提高实践。

具体到影视文学教学中的三个部分,即电影与剧作理论、叙事作品与影视剧作经典篇章阅读、针对性创作训练,每个部分又可以分成三个教学层次:实践(认识实习) ——理论——再实践(综合实训) 。这里,认识实习、综合训练是与理论课程相互衔接的实践教学环节,是专业教学改革中增加的两个教学层次,是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3]

(四)全面拓展影视文学教学思路。

首先,本着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达到尽可能的和谐”,从而使人的内在达到完整。争取开设影视类选修课,成立影视类学生社团等,在校园普及影视知识、影视文化,进而激发学生对影视文学的兴趣。

其次,尝试打破课程界限,学科交叉融合延伸,将影视文学与艺术、外语、教育、思政等其它专业的学习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借用各专业学习中与影视文学相关的内容,既搞活校园文化活动,优化各科学习方式,又调动学生影视创作的积极性,在活动中贯彻省“教学质量工程”的方针,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再次,通过网络课程资源共享,尝试在“影视文学研究”专业课程基础上,整合中文系各教研室的师资力量,面向全校开设“影视戏剧小品创作”、“电影剧本创作”、“电视剧剧本创作”、“动漫剧本创作”等系列“影视文学写作”实用课程。以教学推动就业,以就业指导教学,形成良性互动。

总之,高校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是创新型人才。“影视文学研究”课程教学改革的重心应该是: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个环节紧密结合,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平台,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现实就业。此举对于推动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将发挥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卫平.师范大学文学课教学的困惑、问题与出路[J].北京大学学报,2003(5).

[2]吴树青.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增强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10).

[3]邓育武. 改革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就业[J].高教论坛,2011(4).

篇3

准》(2013年版)为研究方向,着重研究了拍摄、后期编辑及唱词几部分内容。

关键词:精品视频公开课 拍摄制作技术

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高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视频公开课不仅展示了各位教学名师的风采,同时更是网络上“淘客”们了解该校教学模式和文化底蕴的最好途径之一,所以对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制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根据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的需要,教育部特制定了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该标准对视频公开课的音视频录制、后期制作和文件交付等基本技术规范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拍摄制作过程是漫长的,新的技术规范就可能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来完成它,不同类型的课程在拍摄手法和后期编辑所呈现的内容上都完全不同,这就意味着前期规划要根据实际课程来设计。另外,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网络上观看精品视频公开课的用户们不仅只对视频播放速度有要求,同时也期望视频质量能有所提升,这也是对公开课音视频压缩编码等技术指标的高要求。本文旨在当制作者面对各种不同类别的精品视频公开课程时,不仅能在硬指标上满足教育部所提出的技术标准,同时使其兼具知识性和艺术性,交付优秀的视频作品,充分展现学院强大的师资力量。

1 前期拍摄

公开课上课场地一般会安排在演播教室,进行录制之前要根据拍摄时间和天气状况等因素对室内光线的影响来调整光源,一般只采用室内日光灯做为主光源时,要确保教室光线充足,同时考虑到色温统一问题。在室内光线不足需使用辅助光源时,要避免影响教师正常授课和多媒体课件展示,影响教学质量。教室环境需安静整洁,如果条件允许应适当布置一下主场景,如使用带有学院LOGO图标的讲桌,并在讲桌上摆放一些与课程相关的教具等,尽量多的突出课程特性。在采用三机位以上进行拍摄时,应合理安排各个机位所处的位置,机位设置应满足完整记录课堂全部教学活动的要求。多台摄像机从不同角度和方向协作进行拍摄,在景别的变化过程中全面地展示教师上课的真实场景,增强视频可看性。精品视频公开课要求每节课课长在30至50分钟之间,一门课约在5讲以上。在实际拍摄过程中,有时会超出规定课长,为方便后期的剪辑工作,可单独安排一台摄像机做为移动机位,抓拍上课过程中学生听课、记录、回应问题等细节画面,一方面突出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场景转换时有些过渡画面,使人感觉不会太生硬。

一个完整的公开课视频包括片头、内容主干和片尾三个部分。片头长度规定不能超过10秒,包括学校LOGO、课程名称、讲次、主讲教师姓名、专业技术职务、单位等信息。片尾包括版权单位、制作单位、录制时间等信息。片头部分使用Adobe After Effect软件来制作。在制作公开课片头时,以事前选好的片头配乐为导向,利用AE软件制作虚拟特效背景,强化视频效果,同时添加所要呈现的文字信息。普通文字信息可在AE软件中直接完成,学校LOGO等特定图标则需要先在图片编辑软件Adobe PhotoShop中绘制完成后,再以PSD格式导入AE软件中合成,最后输出成一个AVI格式的视频文件。这样制作出来的片头在视觉效果和信息传达上都能满足公开课的需求。内容主干和片尾部分在Adobe Premiere Pro软件中制作。课程录像由于采用三机位同时拍摄,后期需要多机位配合剪辑。在剪辑时通常以主机位的音视频为主线,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切换机位画面。如拍摄课程是思政类以语言讲述为主的课程,在编辑时就应多切换一下各个场景的画面,同时充分利用移动机位所拍摄的学生记笔记和师生互动时的画面,如是拍摄汽车维修类实际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时,就应多以细节画面为主。在编辑中应注意画面与音频是否能吻合,避免出现错位现象。所有的编辑操作都旨在使最后制作完成的视频成为一个内容丰富、艺术性强的作品。多机位拍摄会增大后期编辑的工作量,但却可以很好地弥补主机位画面的不足,确保影片的整体质量。片尾简单的文字信息,可直接利用Premiere提供的Title面板功能来添加,然后在Premiere软件特效控制台里设置Motion值的关键帧,实现文字移动显示的效果。如在特效上有要求,也可以在AE中完成。

3 唱词

即同期字幕,要求教师所有语言都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在屏幕下方。唱词是以外挂SRT文件的形式保存在视频文件的同一位置下,在播放视频文件时自动导入进画面中。制作SRT文件有两个常用软件:TimeMachine(时间机器)和SrtSubMaker(简单SRT字幕制作器)。两个软件都能很便捷地制作字幕以及调整字幕,同时支持多种字幕格式。并允许设定反应时间,即在制作时间轴或者对着视频调整时间的时候让软件延后或者提前用户设定的时间值,这项功能可以解决人为反应滞后的问题,大大保证了字幕与视频的同步性。

4 结束语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是目前高校教学资源建设的重点方向,通过研究我们将会搭建出一个完善的公开课建设体系。在这个体系的基础上,分工明确,技术成熟,公开课制作能有条不紊地进行,解决每次制作公开课时遇到的类似时间短,课时多等困难。面对不同类型的课程都有一套适合的制作方法,通过剪辑手法的变化,突显课程特性。保证所有交付文件都能内容完整、画面清晰,各方面都能达到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的要求,在技术上保障公开课的申报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Z].北京,2012.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启动2011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的通知[Z].北京,2011:1-8.

[3]陈坚志.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制作模式比较[J].中国电化教育,2010.13.

篇4

关键词:教学模式;考试模式;创新;实践;成效

基础课程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教学的成效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然而,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和基础课程枯燥乏味的实情又使得教学难以实施,所以,必须依托网络学习平台、慕课、微课等,借助于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探索基础课程的混合教学新模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建立多元考核评价体系,既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又发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

一现状

(一)教学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有了长足进步,但从总体上来说,其发展仍然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教学模式仍然不够新颖,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方式陈旧、教学手段缺乏以及课堂气氛沉闷等等方面。课堂讲授为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兼顾学生基础薄弱、参差不齐的学情,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严重影响了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二)考试模式。考试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目前,对不同层次高职学生的学业评价往往采用统一的模式、同一考核评价标准,大多采取笔试的理论考核方式。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未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差异、区域差异、专业需求差异等实际情况,导致了学业评价的片面性、单一性,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有可能埋没一些特殊人才。

二教学模式创新

调研学生学情,施行分类教学,强调教学针对性;采取翻转课堂,互换师生角色,彰显学生主体性;借力网络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注重技能提升,采用任务驱动式的项目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图1)。(一)基于多元化招生模式下的分类教学模式。单独招生是国家授权高职院校独立组织考试录取的一种方式,是“学生自主选择、学校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探索之一[1]。我院招生形式包括:统招、自主单招及对口单招等。新生们来自于不同地区、不同家庭,具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差异性非常大。综合以上因素,实施分类教学。以高等数学教学为例,打乱自然编班,按统招班、单招班实施分类教学,制定适合班级层次和专业需求的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教学实施过程中兼顾考虑不同类别学生的实际,适当调整理论与实践比例,“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适当提高”的原则,既满足了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深造的理论要求,又让基础薄弱的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运算技能,同时还找到了自信心和满足感。(二)基于角色互换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传统教学结构是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学生回家做作业或者巩固反思,教师是课堂的中心,知识的权威者;“翻转课堂”的教学结构是学生在家通过慕课、微课视频等学习新知识,而白天在学校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内化过程,教师的角色是助教、助导。推进“翻转课堂”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动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想学什么、什么时间学、怎么学都可以自我调节和控制。实施翻转课堂的流程:教师围绕某一知识点制作形象生动的微课并编制翻转任务单;学生观看视频自主学习,完成前置作业,并归纳整理自学中存在的疑惑;教师收集问题,通过课堂竞赛活动、讨论辩论、小组合作、个别指导等方式,再将学生难以理解的重难点归纳解析,互动交流,释疑解惑,评价反馈;课后拓展,测试提升。(三)基于慕课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以思政课为例,我院不断推进思政课课程改革,构建网络教学和校内外实践教学为主线,促进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线上”主要指学生在慕课平台上学习思政课理论部分;“线下”则是不断深化“线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带领学生进行思政实践活动(表1)。通过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政政治及法律教育,提高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四)基于技能提升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在众多基础课程中,基础化学理论体系完整,技能性强,与专业、生产实际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尤为紧密,更是学生后继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首先对课程重新架构,设计成若干典型项目,采用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将理论知识和实训项目结合[2]的教学方法,分解技能重点、难点,现场操作并掌握实验技能;其次通过实习周进行综合训练,促使学生综合技能水平质的提高,化学实验的兴趣、基本技能的掌握、实验结果的分析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项目化教学既注重课程知识的全面性,又突出化学技能的培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考试模式创新

依托考试软件,实现人机对话,体现考试的灵活性;并轨国家等级考试,以证代考,提高考试的实用性;根据化学课程特点,通过技能操作、实验测试等方式,突出考试的技能性;依据学生学情,结合专业需求,实施分级考试,体现评价的客观性(图2)。(一)人机对话考试模式。思政类课程考试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考生多、关联部门多、监考教师多、考试安排复杂等,每一次理论考试都是一场“战役”。基于新时期课程教学目的的需要、教师解放体力劳动的需要,在保障考核评价机制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将信息技术充分应用到考试中,实现人机对话。通过题库建设、机考系统创建,实现了“一生一机一密码”的随机考试方式,且提交答案后系统立即给出测试分数,若结果不理想,学生还有一次重测的机会。人机对话的考试模式其优点在于题型、题量丰富,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全面掌握;方便、快捷、有效地解决学生人数多、考试安排难度大的问题,节约了大量考试的成本;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学生作弊的现象,增强了考核评价的科学性。(二)分级考试模式。高等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较抽象的理论课程,从以往的考试成绩来看,卷面及格率较低。通过对学生和对专业的调查发现不同学生和不同专业对高等数学的需求不同。有些学生只要简单了解高等数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一定的数学基础,而另有一些学生则有继续学习的更高追求,还需要通过数学学习培养逻辑思维、应用推理的能力。高等数学的分级考试模式应运而生。基于统招、单招的学生以及专业需求,制定了对应的课程标准和分级考试大纲,按照考试大纲组织分级命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数学基础、学习情况和专业发展等,自由选择考试级别。(三)技能考试模式。为了凸显实验技能的重要性,对化学考试方式进行了探索,采取“过程考核”和“技能点抽测”相结合的模式。(1)“过程考核”即通过测定方案的设计、实验测定操作规范性、测定结果的分析、测定报告的完成等一系列过程进行评价,全面考核学生理论、技能等综合应用的能力。过程考核成绩占技能总成绩的60%。(2)“技能点抽测”即分析专业技能需求及参考化学检验工技能要求,设计了“标准溶液的配制”、“电子分析天平的使用”、“强酸强碱滴定操作”、“溶液PH的测定”、“吸收曲线的制作”、“标准曲线的制作”、“水总硬度的测定”等七个技能测试项目,学生通过抽签方式确定考核内容。技能点抽测成绩占技能总成绩的40%。(四)并轨考试模式。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基础必修课程,是以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致力于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通过研讨交流,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考核办法进行改革,实现国家英语水平考试与课程考核的并轨,即以证代考。完善了成绩评定方案,体现了考核评价的客观公正性。考核方式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组成。“形成性评价”包含教师课堂内外结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3],即平时成绩,“终结性评价”即A、B级考试成绩。将多元化评价主体融入到英语教学中,体现了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考核评价原则。

四创新成效

(一)提升了教师的业务能力。教学改革的实施离不开教师团队。通过导师引领,青年教师成长迅速,科研能力得到增强;通过开展主题教研活动,加强了课程教学探讨,促进了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的改革,推动了课程建设的步伐,教师的整体水平得到稳步提升;通过选派教师外出进行微课制作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法等培训,邀请专家来校开展讲座,鼓励教师参加网络课程学习等方式,了解教学改革动态,掌握多媒体制作技术,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信息化教学能力。(二)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微课、信息化课堂教学、翻转课堂的培训、观摩和实践,教师信息化作品制作能力明显增强,创作了丰富的信息化作品。基于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开发建设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课程资源丰富,集讲稿、教学课件、课程录像和微课、试题(卷)库、作业库、在线测试以及多类拓展资源为一体,为学生自学和课后复习所用,同时也方便教师互相借鉴;基于泛雅平台建设思政慕课和大学英语SPOC课,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制作多门网页型课件,成为师生学习的良好补充;成立“校园之声”外语调频广播电台VOC(VoiceofCampus),电台节目内容丰富,涵盖知识面广,学习与娱乐并存;制作多个微课,参加学院和省级大赛分别获得殊荣,并用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编制适合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特点的特色教材,基于二维码扫描实现“可视化”的电子教材。(三)拓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开展项目式教学、技能大赛等,增强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专业素养、创新能力、职业品质等得到了充分培养,综合能力显著提升;通过开设第二课堂,丰富社团活动,开展学生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竞争意识、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身心诸方面健康协调地发展;通过校园网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可自主观看教学视频、课件以及拓展学习资料、试题库等,开展自主学习,实施网络自主测试,自我学习能力显著增强。基础课程教学与考试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彻底改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考核评价模式,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加快了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当然,基础课程的创新永无止境,只有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才能达到“教师愉快教、学生快乐学”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刁瑜.高职院校综合评价多元化录取机制探讨[J].石油教育,2016,6:14-16.

[2]陶玉霞.学、做一体在无机及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5:127-128.

篇5

关键词:开放教育;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1现状与不足

开放教育是以现代远程教育方式,实施专本科学历教育,实现人人可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1]。目前开放教育背景下畜牧兽医专业是专科学历教育。畜牧兽医专业是一门集应用性、专业性和操作性都非常强的学科。就这要求本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必须非常过硬,但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

1.1生源少、分散广、学生学习基础薄弱

开放教育背景下畜牧兽医专业的招生有别于传统的普通高等学校,其实行“宽进严出”和“完全学分制”的学习制度,入学门槛低,加之本专业的多数学生又是来自基层从事畜牧兽医相关行业的人员,他们文化基础较差、专业理论知识不足、学生工学矛盾严重,学习时间少,学习自觉性差,因此,传统的学习网自学效果差。以四川广播电视大学为例,畜牧兽医专业生源少,且分散在各个市州电大,难以组织线下集中辅导教学和实训练习。

1.2师资相对缺乏

本专业的专业教师都是高等院校畜牧兽医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但专业课教师数量少,在基层电大和教学点尤为突出,严重缺乏能够辅导学生的专业教师,导致教学层面容易出现师资断层的现象。并且现有的教师毕业后大多从事专业理论教学,缺乏专业实践,导致教师实践指导能力较弱。除此之外,还存在着1个教师负责10多门专业网络课程的现象,因此,很难把每一门专业课程都做成网络精品课程,网络教学效果不佳。

1.3理论教学形式单一,实践教学短板突出

本专业一共开设了13门课程,主要在国家开放大学的学习平台进行教学,但学习网上部分教学资源相对陈旧,如目前动物检疫技术、畜产品加工技术、动物营养基础等课程建设及教学停留在教材知识的梳理层面,使得学生学习僵化,学习积极性不高。大多数的学生都抱着“考试及格”的思想学习。课程中的讨论帖学生基本没学习反馈,或者是敷衍应付完成学习任务。除此之外,还普遍存在缺少面授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现象,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依托于农民大学生培养的一些实践项目,每学期的组织次数较少,实训不够深入,学生很难较直观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必备的专业技能。

2教学改革初探

2.1丰富线上教学模式,整合优质资源

2.1.1建立专业学习群,共享师资由于我省地域辽阔,地区发展存在差异,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网上教学方面,统一建了本专业学生的QQ群和微信群,群里有我们本校的专业教师,也邀请了部分本科院校的教授以及一线工作经验非常丰富的兽医和养殖专家。群主会定时在群里更新畜牧兽医行业内前沿信息,定期专业相关的讨论话题,比如关于畜禽的养殖、动物疾病防治等。此举能激发在基层从事这类工作的学生在网上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同时也能获得更好的解答和专家们的指导。

2.1.2利用微课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微课是当下非常适用的一种远程教学模式。每一节微课的时间短、内容精,学生完全可以充分利用闲暇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避免了因课时较长学习效果不佳的情况[2]。同时,对于没有听懂的知识点可以反复地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效率。本年度主要是对《动物生理基础》和《养猪技术》这两门课程进行了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在对每一个重要知识点的学习之前,老师会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在线实时讨论发言,然后利用微课或者直播教学的形式进行,最后再进行教学的总结[3]。学生普遍反映对于这种学习方式他们的学习印象更深刻,理解也更加彻底。

2.1.3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互动教学随着自媒体的不断发展,微信公众平台以其便利性、时效性、用户广泛等特点成为线上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4-5]。微信公众平台在线上教学模式中可以分为前期分析、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和教学效果评价三个阶段。在运营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平台推送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表达是否合适。除了推送学习内容,还可以进行作业布置或者添加小测验以及实行打卡鼓励制度等方式来加强学习。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教学能较好地解决本专业学生存在的工学矛盾严重、交互性差和个性化需求等问题[6]。

2.1.4组建课程网络教学团队,开设直播课堂网络教学团队是开放教育环境下网络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7]。针对本专业的一些重点难点课程,组建网络课程教学团队,并且制定网络教学团队建设实施方案,其中包括工作目标、分工以及时间进度。首先团队成员采取全程进出制度,吸纳各分校专业能力强、工作态度积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所有成员进行考评打分,学期末根据成绩进行评优评奖。网络教学团队采取会议制度、教学值班制度以及教学研究制度等。网络教学团队主要工作一是网上教学,以录制视频教学内容为主,整理教学文档、课件等内容为辅。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和课程内容进行直播课堂教学的安排。二是网上答疑,通过微信群、QQ群等方式进行。同时在网络课程讨论区每学期建4个教学活动周,每个活动周最少4个主题帖,以供同学们参与学习讨论。三是作业的批改。在学习网平台上设置有4次形成性考核,团队值班教师每2周会在课程公告栏上公布学生的形考情况,协助分校及教学点老师督促学生完成测验。四是负责课程资源的更新,对过时的内容删除,增加新的前沿信息,以及其他平台上优质资源的共享。五是对整个网络课程运行的评价与总结。本专业的课程网络教学团队将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结构的教师集结在一起,有利于本系统内老中青教师的沟通和交流。通过互相之间教学思想的碰撞、教学案例研讨,使团队成员拓宽教学思路,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同时也促进了整个教学团队的发展[8]。

2.2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2.2.1构建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畜牧兽医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明确实践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是提高其知识水平、创新创业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9]。随着我国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大中型现代化养殖企业迅速崛起,为了推动本专业的建设培养一批真正懂技术、重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加强校企合作,构建“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综合实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10-11]。校内实践教学主要是根据专业课程内容的要求,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或讨论、在虚拟实验室模拟实操来进行实践教学。另外一方面,由于本专业学生大多在自己家乡工作,所以我们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养殖产业的发展状况或特色养殖开展实践教学。以项目合作方式与企业共建、共管和共育人才,选择优质的农牧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目前我校已与广安、广元、达州、巴中等地方养殖相关企业建立起20余个实训基地,旨在把教学融入到产业与行业里。同时借助这些实训基地,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以“必修实训”与“自选实训”相结合,以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农民大学生能力。其中,“必修实训”是通过学校与实践基地一起制定实践内容,需要集中学习实践,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际工作中,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而“自选实训”是指农民大学生可以自行前往实践基地进行实习操作,进行个性化的能力培养。使学生能了解企业生产现状,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师生双方教、学、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2.2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我国许多高校教师的来源是从学校到学校,长期从事理论学习和研究,擅长理论教学,而缺乏一线养殖或兽医的实践经验,难以很好地完成实践指导。所以,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过硬、数量充足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迫在眉睫。因此,可以采取把本专业教师“送出去”,去企业或者基层挂职、对流等形式进行锻炼。另一方面把在行业生产、管理领域的专家、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请进来”作为兼职教师,完成一定的实践性教学。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我校的教师资源库,还能让学生接触到更多优秀的专业人士,开拓其眼界并拓宽他们的就业、创业思路和渠道。

2.2.3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实践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从过程管理、教学督导和评价反馈体系等多方面进行设计,建立完备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并落实到整个过程中。我校制定了《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实践基地管理办法》《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方案》等文件。同时,也在积极探索,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除此之外,在实践教学中也需要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独立评价实践教学的过程与效果,重点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以及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评价。

2.3融入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教学体系

本专业的大多数学生是从事宠物医疗、畜禽养殖等工作,对考取执业兽医资格证书和助理兽医师证书有迫切的需求。因此,将职业资格培训与日常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帮助他们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之后的职业生涯奠定更坚实的基础。具体方法一是在理论教学上整合教学内容,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切实将职业资格考证培训融入课程教学。二是科学规划实践性教学,在专业实训和岗位技能培训中引入动物疫病防治、畜禽饲养、动物检疫检验等职业内容的培训与考核,从而将职业资格培训贯穿于整个专业教育教学中。

2.4畜牧兽医专业部分课程教学改革示例

2.4.1《动物生理基础》的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信息化浪潮下的一种前沿教学模式,其特点在于教师先根据课堂教学重点、难点制作教学视频,课堂上与教师、同学进行讨论、答疑。翻转课堂利用丰富的互联网教学资源以及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了教学组织方式。《动物生理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其理论性比较强,学生在国开网自主学习和老师课堂讲授的传统方式使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忽视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笔者根据各个章节重难知识点制作了教学视频和PPT,其次在线上直播课上先以问题为驱动设计课堂教学,课后依托网上教学平台或者调查问卷了解教学效果,最后再进行教学反思。

2.4.2《养殖业基础》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基于《养殖业基础》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结合农民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以及相关的教学实践经验,创新《养殖业基础》课程标准,重构“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建立实践教学平台,优化线上课程教学平台,进一步整合教学资源,改革该课程的考核机制,旨在提高教学效率,培养真正用得上的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才。

篇6

关键词:职业素质教育;校企合作;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创新精神和精湛的职业技能的应用性人才,以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在当前技工学校全面推进内涵建设的背景下,建立和完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技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品质和能力,其本质属性是职业性。技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可分为基本职业素质和专业职业素质:基本职业素质指所有“职业人”都应该具备的素质,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主要体现在责任心、敬业精神、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素质是相应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特有素质,即良好的职业技能,主要体现为掌握从业岗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二、技工学校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建设的目标与思路

加强技工学校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建设,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进一步加强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着力推进职业道德教育,改进道德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和综合评价办法,丰富职业道德教育活动的载体和渠道,切实增强道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一)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基础,将职业道德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在实践中育人,在体验中成长”的道德素质教育模式。

(二)进一步丰富文化资源,强化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和创新作用,建立“和谐职业人”培养机制。

(三)营造体现行业特色和学校特色的专业文化环境,在职业环境和专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三、技工学校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建设的途径选择

(一)丰富道德素质教育内容

坚持以“思政”课教育为主渠道,以文化熏陶为主要形式,以教风促学风、以党建带团建、以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一是要加强德育课程教学改革,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可接受性。以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为中心,通过系统讲授有关职业道德的原则、规范、养成等内容,对学生进行敬业意识、纪律意识、竞争意识等方面的熏陶;二是要结合社会、行业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加强就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创业主题活动和专家讲座;三是要实施技校学生文明修身工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生活习惯和互助的团队精神;四是要建成道德素质教育精品课程,使课程建设的内容更贴近企业、贴近学生、贴近实践;五是要开展校园综合治理,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和群防群治的工作局面,形成良好的校园行为规范。

(二)打造素质精良的职业素质教育工作队伍

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有赖于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而职业素质教育工作队伍既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包括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等教职员工。为此,一是要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核心,把校园建设与依法治校、以德治校紧密结合起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校纪校规;二是要加强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教职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加大师德教育力度和深度,把师德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三是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四是要加强外聘兼职辅导员队伍建设,聘请企业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以德育辅导员的身份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推进“以学生为本”的“体验式”素质教育

营造健康高雅、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促进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的土壤,提高技校学生的社会认可度和社会影响力。

1、要积极发展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并以此为载体,不断丰富校园文体生活,构筑健康高雅、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

2、是要开展实用技术创新活动,切实将早期科研训练纳入培养计划,打造以科技素质和专业素养熏陶为目标的专业文化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形成崇尚技术、重视技能的氛围;

3、要进一步开展普及性的技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问题预警机制和危机干预机制,让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学生之中,引导学生构建阳光向上的心理特质;

4、要实施技校学生素质拓展工程,引导广大技校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增强技校学生自主创业、就业的意识和能力。

四、在技校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 初步形成职业观念和意识。 使学生适应由中学生到技校学生的转变、学习方法与生活环境的转变等; 做到了解专业、 热爱专业、产生学习的源动力; 明确奋斗目标和做好职业规划。

2、明确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和基础, 培养爱岗敬业合格人才。

3、切实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与能力, 形成职业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与导向作用。

4、结合实际制定相适应的专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规划, 并能与时俱进, 按需调整, 保证职业素质教育的科学性、 系统性、完整性和适应性。

篇7

关键词责任感因材施教互动教学教学评价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世界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科学。大学物理学课程是面向在校理工科学生开设的必修的基础理论课。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为此,在教学工程中,认真贯彻如下几点是非常重要的。

1 唤起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新一代是关系我国前途的一件大事,也是大学教育最重要的内容。笔者认为,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不能全是思政老师的事,专业课程的教学也应该是思想教育的载体。如今的学生身处开放的环境中,不能仅靠封闭环境下那种“灌输”的思想教育方法,一定要从时间、空间上尽量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从各种活生生的经历中悟出做人做事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基本的物理理论知识。在实验课教学中培养探究物理现象的过程与方法,包括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培养科学情感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讲授计算和指导学生计算教学时让学生们做到仔细认真,不能因为自己一个小小的失误影响整个工作的质量和进度。

将时代科技引入课堂,注重物理教学与科技发展的紧密联系,将学好物理造福于人类的思想注入学生。例如:望远镜的发展使人类的视野逐渐扩大,计划中的最大光学天文望远镜是将于2016年在智利建成的“大麦哲伦”望远镜,其镜面直径将达到为21.4米,分辨率约为哈勃望远镜的10倍,相当于可从250公里远处看清一个乒乓球;显微镜的发展也是如此,如今成熟的电子显微镜可以获得很高的分辨能力,已经能够分辨到原子尺寸,利用电子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显示原子的形象。不仅如此,在医学显像技术中也不乏光学仪器的身影,如CT机、核磁共振仪等。物理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人类进一步掌握自然规律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新世纪的生活中,由物理而引发的科技创新也一定在合理利用资源、治理环境等领域大显身手。

一个人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有一定的观察力、理解力、判断力等,而这些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他的物理精神的培养。物理教学属于理性教育,它能赋予学生思维品质,即利用理性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观察事物,因此了解物理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提高物理素养。

2 针对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

在我们学校大学物理课程分为为理工科非物理专业本科大学物理基础课、理工科非物理专业大学物理实验课、针对所有在校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等。

对非物理专业大学物理基础课从教育理念上除给工科大学生以必要的理论为专业课和技术基础课打好必要的知识基础外,注重大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及主动性培养。对非物理专业大学物理实验课从教育理念上强调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针对所有在校学生开设的选修课则是物理知识的普及、拓展知识、开阔视野。

而针对物理专业学生的大学物理课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把物理作为事业、不断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及终身获取知识能力等的培养。一种是一门课一门课的学。另外一种是通过在研究当中学。喜欢物理的人要学很多物理的后续课。物理的后续课就相当于四大力学,即分析力学、电动力学、统计力学以及量子力学,相当于四个专业基础课。学完这个以后再看是什么专业。比如是日常的固体物理,现在叫凝聚态物理,首先要上两学期的固体物理,然后要学高等量子力学,有的还要学量子常论,还要学激光光谱学,后续课程还有很多。比如有的同学对生命科学有兴趣,这时就可以选生物物理。打了一个基础以后,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发展。

3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以学生参与互动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上课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整堂课宛如机械式的灌输,完全没有考虑学生的特点、学生的感受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即所谓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一堂课听下来仅有20%左右的学生能完全掌握就已经很不错了,因此也就谈不到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单向的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模式缺少了教学主体即学生的参与,就会出现学生刚开始“被动的吃”,然后逐渐发展为“不知道吃什么”,最后发展成“什么也吃不下”的局面,学生完全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被动学习,教师也无从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应回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来。大学的教学不应该是“克隆”,而应允许大家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摸索去教学。课堂教学在目前的水平下,还不能摆脱“班级”的教育形式。老师在课堂上采用交互式的授课方式才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注意力。

举一些贴近生活的物理现象,或与科学应用相联系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材料一:汽车的两个车前灯远处看是一个,离我们距离近了才能分辨出是两个,这是为什么呢?材料二:市场场畅销的VCD、DVD、BD光盘有什么区别,存储的能力有什么不同,这与什么有关系呢?材料三:生活中的“海市蜃楼”现象可以用什么原理来解释呢?

课前要准备好提问的教学笔记,准备好学生都非常有效的习题。一味地靠传递知识是不可能教好学生的,在教学过程要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教育的重心必须转到能力建设上来。这就是中国古代所说的“授人以渔”的问题。考查教学的效果不是看老师在课堂上“灌”了多少内容,而是看这门课结束以后学生真正学会了什么,看学生毕业后能否根据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的能力。

4 大学物理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课程教学相结合

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以及专业的特点有的放矢的对该专业的进行授课计划,在保证基本的大学物理教学的情况下,教学内容教学侧重不同,为专业的后续课程做好必要的理论铺垫。不必片面地追求所学内容的物理架构上的完美,根据学科的特点选择与专业学生后续学习和将来的需要对大学物理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有针对性的侧重,对不同专业的同一教学内容作不同的选题,介绍与专业相适应的专题内容,精选与专业特点相关的物理问题作为实例进行重点分析与讲解,探讨知识点可能的应用。这样可以加强大学物理课和专业课的结合,使大学物理课为后续专业课的教学搭好平台。

如果教师的受众是机械专业的学生,在讲解刚体定轴转动这一物理问题时,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可以向学生展示钻头、刀具或轴承的旋进过程,将学生引入一个情境,让学生深切领会物理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同时,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说一说生活中这样的应用还有哪些,在结束所学理论知识以后,将学生带回课前所提出的所有问题中逐一加以解决。计算机专业学生一定会对磁盘的存贮非常感兴趣,在讲解电磁学电介质和磁介质部分时,应把电介质或磁性材料在计算机硬件中的应用视为重点,如电容器两极板之间加入电介质,由于电介质的极化使得充满电介质的电容器的电容值比真空电容器的电容值大,电容器的储存电能的本领增强;根据磁介质的在磁场中被磁化的特点,找出适用于作存储器使用的磁光盘,磁软盘等的磁化材料。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一定会深刻的体会到“如何学”、“如何用”,不仅学习了大学物理这门课程,同时也加强了专业技能的训练。

为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经常性地加入探索性的、尝试性的、合作性的课前作业。该作业有意搭建与学生专业知识有一定联系的实际问题。这项工作的开展类似在工程中作项目,需要学生提出预案,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构建实施目的的解决方案,期望达到的效果,说出该“工程”的优劣以及可能进行的改进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工作,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掌握了所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在查找资料、自学、合作、表达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方面定会得到显著提升。

5 教学评价体系

正确的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教学历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评价方式,关键看学生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能否提高动手能力、培养科学创新精神。为此,课程的评价方式应该是多元化的。传统的闭卷考试作为考核的一部分还是必须保留的,试题可以从题库中抽取,从教材的例题和习题中抽取,也可以尝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提交一些考试题;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让学生结合一个学期的学习内容设计一物理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撰写成研究报告;教师还可以设计口头报告库,让学生抽取试题,现场作答,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大学物理课程作为理工科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教师关注的不应该是教学本身,而是人才的培养质量。教师要长期思考教学细节,让学生真正的喜欢、感情趣并把课程讲明白、讲生动,需要不断的探索和更新,在师生良好配合的过程中真正完成课程的教学,为培养适合新时展需要的合格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胡其图,高景.大学物理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改革[J].理工科通讯,2006(7).

[2]李水.大学物理教学改革之我见[J].科技资讯,2011(4).

篇8

关键词:生本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研究翻转课堂作为生本教育理念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通过改变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在知识传递及吸收内化过程中的角色顺序,重构学习过程,被国内外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尝试应用于教学实践。

一、生本教育理念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著作《大教学论》中曾倡导一种让学生多学,老师少教,学校因减少无益的劳苦从而获得坚实进步的教育理念。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郭思乐教授提出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核心的生本教育理念,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教育[1]13。

二、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FlippingClassroom),作为一种改变“先教后学”传统教育模式的新型教学方式,由JonBergmann和AaronSam老师首创,随后通过萨尔曼•可汗和可汗学院的巨大推动,以及TED教育频道、耶鲁公开课等高质量教学资源的产生,逐渐成为教育界关注的教学模式[2]11。翻转课堂教学组织过程遵循“学生课前学习—做练习—教师课堂指导—内化吸收—凝练提升”的基本流程,通过课上、课下环节的颠倒及教学主体的变革,以课前在线学习和课上交流合作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内容,分解知识难度,实现从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知识体系架构的过程。整个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培养自我学习能力、研究探索能力及沟通表达能力,将“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的生本教育理念实践化。

三、生本教育理念下翻转课堂在高校思修课程中的实践

(一)可行性分析

就课程特点而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面向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教学意义重大,知识内容丰富。由于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度不高,“教学内容”与“学生思想”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学生主动性不强,参与性不够,导致教学效果普遍不太理想,课程功能和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基于增加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的教改目的出发,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组织上,正逐步采用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社会实践为辅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的收集与讲解实现对知识点传授的引导;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在这一过程中,尝试运用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和模块化教学方法,为理论性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提供更加活泼和有针对性的教学平台,而这种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自我表达的参与性学习模式也更易获得学生的接受。因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应用具有可行性。

(二)教学设计与方法

笔者在借鉴RobertTalbert教授有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将课程划分为若干专题,遵循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互动性和小组活动等原则,构建“双主体三时段七环节”教学模式,应用于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下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专题为例呈现教与学的过程。1.教师教学准备环节(1)教学分析。“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专题选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修订版)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中第二节的相关内容。该部分在前一节有关“中国精神的传承与价值”的学习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了科学方法和实践导向,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本课程面对的授课对象为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一年级新生,普遍具备较高的爱国热情和积极的社会参与愿望,处于“三观”教育的关键时刻。由于受到以往教育、周边环境和社会舆论等方面的影响,使得部分学生存在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弱,甚至出现某些社会认知较为偏激的不良现象。而爱国主义相关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实现爱国情感到爱国行为转化的桥梁,为培养新时代的爱国者奠定科学的基础。为了能够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感,并了解在新时代下爱国主义所被赋予的更加丰富和更具时代特色的内容,教师需要围绕总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情需要及学习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架构教学组织框架,并能够从实践层面给学生提供科学的方法和行动的导向,真正把握爱国内涵,加深理论理解,并最终提升实践能力。(2)教学设计。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更注重教师的教学设计思想在教学中的高效应用,具体包括学习过程的设计、教学时长的把控和学习兴趣的维持等。在“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学专题中,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分解,将课程内容细化为不同的微单元,坚持激发兴趣、突出重点、创新教法和理实结合的教学设计理念,依托信息化手段,以“任务导向”“案例教学”“头脑风暴”等教学方法串接翻转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体验在教师全程引导下的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反馈导学、总结提升和课后巩固评价的学习过程。(3)资源制作。学习任务单作为教学实施的前导性材料,其内容涵盖学习目的(微单元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任务(微单元课程的重难点)、辅助学习资料、预习习题和学习反思等内容。课前视频,作为翻转课堂实施成功的前提,是学生接受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凸显视频的教学意义,对于视频内容的选取及设计要精益求精。视频应能够精准地反映本次课程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并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直入主题,短小精悍,时长控制在10分钟之内;内容安排逻辑清晰,讲解语言精练,能够为学生描绘知识地图为佳;配备微练习,重点突出,难度适宜,题量得当。教学设计以合理的分析为基础,教学资源制作凭以细致的设计为指导。教师在分析、设计和制作的有效开展中完成教学的前期准备。2.教师知识传递与学生知识获取环节(1)教师知识传递。课前,教师使用创建讨论组,将微视频及学习任务单发给学生,并保持网络在线状态,及时解答学生在课前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疑惑,并做好学生反馈问题的整理提炼工作。通过对学生学习状态及效果的分析,依照整体性与个别性相结合的原则,及时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与调整,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该环节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大多依靠网络平台进行,因此加强对学生课前学习的监管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作用尤其凸显。(2)学生知识获取。随着教师学习任务及相关材料的发放,学生开始进入课前预习过程。依照预先划分的若干小组,学生在组长的引导与监督下,根据学习任务单上的要求,自主安排时间观看课前微视频。APP和学院精品课程网站上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学生可以依托网络平台将观看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问或困难,通过微信和QQ等师生对话及生生交流的方式进行共同研究。自学过程中,小组成员将共同完成课前预习任务及微练习任务——“大学生如何从自己做起,践行爱国之心”专题研讨及汇报材料的准备工作。先进的网络环境让知识传递与获取过程中的实时反馈交流成为可能,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线上与线下的多渠道传递,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变得生动起来,为课堂教学做好积极准备。3.学生知识内化与教师指导提升环节(1)学生知识内化。该环节包括课前预习工作的衔接、预习作业的成果汇报和疑难点内容探讨等。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对课前的各项学习认知情况进行反馈,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效对接。根据学习任务单的要求,学生将教师课前布置的“如何做一个爱国者”的讨论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勤奋学习,做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游历祖国山水,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友爱同胞,爱护家人朋友;保护环境,珍惜资源;抵制网络谣言,不做不实网络消息的传播者;加强领土意识,做祖国安全的护卫者六个方面,并结合PPT,进行自我观点阐述,帮助学生在初步形成认知的同时,提升表达与沟通能力,从而实现此次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探讨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随时表达自己对他组汇报内容的看法,通过课堂上协作学习、组内商议、组间讨论等生生交流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开阔视野,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并对已有认知展开进一步的合作探究,进而实现对知识点的二次理解[3]10-11。(2)教师指导提升。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本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分组阐述及反馈提问情况进行合理总结,并提炼出本次课程的核心知识内容,实现在有限课堂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拓展学习内容,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做到最大化的教学目标。在该环节中,教师不再扮演知识讲授者的刻板角色,而是适当引导,合理调控,成为学生能力提升过程中的陪伴者。充分抓住师生及生生之间对话、商讨的合作学习渠道,合理利用学生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特点,在监督小组讨论不偏离教学主线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个体思维及沟通能力,鼓励学生用创新的眼光,从个体学习的角度真正地参与到思政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来,帮助他们完成知识的吸收和内化,加深理解。此外,本环节中,教师还需及时抓住“知识补救”的环节,即重视对学生知识学习的再启发和再挖掘。例如,围绕主席的“中国梦”“四个全面”等治国理政新思想或者中国民族产业崛起与全球经济安全以及大国博弈等方面向学生进行知识介绍,鼓励学生畅谈我和我的青春故事、我心中的中国产业代表、我看中国和周边国家领土争议等话题,引导学生尝试思考爱国主义与党的领导、国家经济发展、国家领土安全之间关系,启发学生深刻认识时代赋予爱国主义的新内容,拓宽知识认知的新境界[4]54-55。4.学生学结与教师反思提炼环节(1)学生学结。课堂学习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整个学习过程的结束,课后环节同样重要。针对学生在课前及课上所获得的认知情况,采取教师情境导学、学生渐进挖掘、师生共同分析的三步走方法,借助X-mind思维导图软件,帮助学生对所掌握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个人的知识体系。新颖的信息化教学手段,让原本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兴趣。此外,由于学生的整个认知体系构建与完善的过程中始终有教师的指导陪伴,理论处处有指导,效果时时有反馈,进而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学生在全程自主参与的过程中,完成教学重点的学习,并实现了本次课程的知识与技能目标。(2)教师反思提炼。课堂教学后,教师还要通过云课堂给学生布置课后任务,并为他们搭建班级QQ交流平台,定期传递学习参考资料及前沿知识信息,帮助学生利用碎片时间自主学习。此外,为了全方位地考察教学及学习效果,教师还要从班级整体评价、小组完成评价、学生个体评价三个方面,完成对课程及学生的多元化考核工作。通过将学生的学习汇报成果及反馈资料进行整理存档,对本次课程的整个翻转课堂教学组织过程开展有效反思。重视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所反映出的问题,及时跟踪、统计、处理,解决共性问题,凝练个性特例,为有针对性的课程辅导及下一轮课堂教学设计积攒有益经验[5]21-50。

四、反思与启示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本理念促进个性发展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借助信息化手段,减少理论讲授。充分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交流,让学生在观点阐释、质疑解惑、探讨交流的过程中,创新思维,提升能力,发展个性,让曾经单调枯燥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成为学生检测学习效果、共同巩固知识、分享学习心得的平台。为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课程构建和实施过程中,始终贯穿生本理念,重视对课堂讨论问题的设计与更新,不断提升课堂过程的把控能力。

(二)“学习任务单”引导式教学提升学生自学能力

作为连接课前和课堂教学活动的桥梁,学习任务单在提升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吸收及课后内化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借助“学习任务单”的引导式教学,帮助学生实现课前有目标、课上有指导,课后有支持的规划性学习。通过任务单的填制完成,尝试建构思维导图和知识体系,用自我反思促进知识内化。为充分实现“学习任务单”的引导作用,要求教师在任务单的问题设置上勤下功夫,力求通过问题的设置,精准对应所需呈现的教学内容,为学生的整体学习过程创设良好学习条件。

(三)“开放性+支持性”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翻转课堂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不再盲目被动地接收教学信息,而是主动地吸收知识,并内化建构知识体系。这种“开放性+支持性”的教学过程在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学情差异。课前,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能力水平,完成相应的学习目标;课上,围绕学生间的相互提问开展研讨性学习,并结合教师的课堂组织及知识点概括,让其获得支持性的学习。课后,学生可以在教师所提供的学习资料中,自由安排学习时间,自主选择深浅不同的学习内容,自我控制学习进度,获得开放性的学习体验,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能力层面上学有所获。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努力做好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和学习问题的探路者,在更趋自由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支持。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课堂教学的设计思路及组织形式,给予教师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以积极平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既是在教学方法上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又是“做中教、做中学”教学设计思路的真实体现。通过建立自主学习、教师导学、技术辅助、互动提高于一体,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模式,搭建理论学习与行动践行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及教师走出思政类课程就是讲“大道理”的认知困境,真正实现从理性引导,感性接受到行为践行的教学。

作者:孟昭苏 单位: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国欢.生本教育理念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2]汪晓东,张晨婧仔.“翻转课堂”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科技,2013(8).

[3]姜淑敏.基于翻转课堂的“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设计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0).

篇9

关键词:地方高校 市场营销专业 人才培养

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为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十二五”期间将启动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旨在结合各高校办学定位和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高校的积极能动创造性,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此背景下,许多高校在“十二五”期间已启动了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而作为承担着为地方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服务地方双重任务的地方高校,其当务之急是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社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不仅在量上逐渐增多,同时在质以及层次结构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的营销人才,但依然不能满足社会及企业对营销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主要表现在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缺乏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与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人们逐渐地开始反思现行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地研究与构建全新的营销人才培养途径。

地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国不少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已根据市场和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尝试。重庆科技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创立了“多维互联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三个维度(即多功能开放性市场营销专业实验室、团队项目训练法和专业学生社团),全面贯彻产学研合作教育理念,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的一体化,“工”“学”并行,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推行“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电子信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其学校为我国的电子信息类产业服务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在强调营销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专业教育的同时,还需强调电子信息产业背景及相关产品基本原理和知识的通识教育。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市场营销特色专业构建了“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群”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基本素质与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根据行业灵活设置了汽车营销、房地产营销和会展营销三个方向的模块课程群,以实现培养市场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营销高级人才目标。

湖南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着力建设多维度立体式“三纵三横”式营销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商业及人文知识”为核心,紧抓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改革建设、师资团队建设、学术科研建设为“四个”基础建设,坚持老师与学生互动、学校与企业互动、国内与国外的“三类”互动,打造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教育体系,以立足于商科院校发展平台,实施“知识”与“能力”双轨驱动。吉林财经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形成了“一大教学理念、两大教学体系、五大课程模块、五种教学方法、四种辅助教学方式和五项基本建设”的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即“125545”。其中,“1”(一大教学理念),指造就营销管理者;“2”(两大教学体系),指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一体化的教学体系;“5”(五大课程模块),指构建营销基本理论、市场分析、市场及其战略选择、营销策略、营销管理五大课程模块;“5”(五种教学方法),指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沙盘模拟”、讨论式教学、模拟教学五种主要教学方法;“4”(四种辅助教学方式,指专业实习、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营销特色活动、网络营销实战四种辅助教学方式;“5”(五项基本建设),指师资队伍建设、立体化教材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实验室建设、企业营销研究与咨询中心建设。类似于这些地方高校都试图通过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能够为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现行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弊端

全国现有普通本科高校1112所,其中地方高校(民办除外)633所,占其全部普通本科高校的56.9%,可见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应出整个高校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实现培养目标的过程与培养目标相悖

在各地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尽管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需求明确了专业培养目标,但由于培养目标没有细化和分解到具体的教育教学环节中,导致实现培养目标过程有悖于所制定的培养目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往往只关注教育教学活动内容本身,而很少关注教育教学活动内容是否能够实现其培养目标。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地方高校甚至于某些重点大学中,一方面使所制定的培养目标最终流于形式;另一方面,也使得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缺乏指向性,教师盲目性较为严重,仅凭经验去体会培养目标,并随意地安排实现培养目标的过程。

(二)单门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相悖

我国各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各门课程的课程目标应与培养方案的总体目标一致。但在实际中,很多高校并没有很好地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关系,各门课程与培养方案的总体目标之间的关系非常松散。进而,在培养方案制定中逐渐形成了单门课程组合学科体系的发展趋势,单门课程教学内容和结构相悖于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在高等教育理论上一个重要观点认为,在人才培养中对学生产生主要影响的是课程总体的作用,而不是每一门课程单独作用的总和。人才培养强调了人才培养的整体,人才的综合性教育,这就需要建立连贯一致性课程,这种连贯一致性体现了教育所涉及教育质量的顺序。事实上,我国高校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对单门课程的关注远远高于对专业课程体系的关注。单门课程改革多,课程体系结构优化改革少;简单化课程学时增减多,课程重组优化少,造成课程“多、散、全”。另一方面,外界通常只对单门课程的评价,例如国家、省级精品课程的评选,很少或者没有对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关注和评价。这种情况的出现最终导致违背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也违背了教育的整体性原则。

(三)教学评价与培养目标相悖

可以说,由于单门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的脱节导致了教学评价有悖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评价主要分为两个环节:教师教学评估,主要是对教师教学工作中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评估,主要是通过考试与测验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由于教师教学活动缺少培养目标引导性和针对性,因此,教学工作多与单门课程内容有关,考试内容多与单门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内容有关,而常常与培养目标关系不大,即使有联系,也是一种“模糊关联性”。

(四)教学方法与培养方案相悖

教学方法,顾名思义就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总和,目的是为了完成课程或者教学活动所规定的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的方法直接决定了学生学的方法,学生如何学习是由教师的教引导的,所以,只有合适的教师教的方法,才能实现培养目标。但是,实际上根据全国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教学方法的了解,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总体上缺少师生的相互交流,课堂上缺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教学方法在很多情况下成为了在封闭课堂环境中任由教师个性发挥的随意动作。此外,尽管大多数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设置了相当数量的实践教学课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的教学体系和随意性较强,致使实践教学的执行力力度差,流于形式,实际收效甚微。因此,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的方法并没有与培养方案的目标、内容、特点建立起清晰、紧密的联系,有悖于整个培养方案。

地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想

市场营销专业是集理论、实践、应用于一体的专业,在这三者之间特别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不仅要求专业人才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有较强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在地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在满足高校本地区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服务的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强调和利用自身特点,培养出具有本校特色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因此,地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根据国家方针政策、地方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校自身条件,在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体系设置、培养过程监控、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

本文以湖北经济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借以探索地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了切实体现湖北经济学院“重学生专业应用能力、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重地方性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积极探索新时期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规律,培养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探索性地提出了市场营销专业“源-流-场”式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市场营销专业“源-流-场”式人才培养模式中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构成人才培养的培养源,通过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方式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在实际操作环节中,结合市场营销专业两大方向,即创意营销方向和营销管理方向,使学生在基础知识扩展学习、企业营销实务演练和自我营销能力拓展三大操作场中进行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源”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不断丰富和强化个人原有的认知结构,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检验当代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直接指标,是高水平人才必备的素质,是大学生步入社会、服务社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因此,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服务社会、服务地方为导向,本着“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业基础扎实、实践技能突出的创新型和复合型创意营销人才和营销管理人才。培养的学生既要有一定的通识理论宽度和专业理论深度,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方法—方式“流”

2010年,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好奇心,发挥学生主动精神,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是创新教学模式中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精髓,学有所思、思而好学、学思结合,方能学会学习;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统一,方能形成能力。而因材施教是创新教学模式中教师针对不同学生应用不同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真谛,学与思、知与行的差异,而实施“差异化教学”,方能因材施教。如何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融汇到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方法中,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丰富教学内容。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制作融案例资料、声音、图片、视频等素材为一体的互动性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切实发挥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丰富网络学习资源,形成良好的人机互动平台,建立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我评价的新模式。

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教学、现场教学以及仿真模拟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创设“课堂+现场+仿真模拟三合一”的教学情境。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情境创设是根据教学内容,创造一个环境,一个场合,一种气氛,以问题研究为平台构建“问题提出—情境假设—讨论与拓展”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堂、现场、仿真模拟三个环境和场合中探索所学理论,学会独立判断,在多变的情境中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强化实践育人。在出台不久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将强化实践育人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注重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而实践育人是促进理论升华为能力和素质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是实践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市场营销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编写优秀实验、实训教材,建立完善的校内市场营销学、营销调研、商务谈判、营销策划等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规范和运行机制。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深度合作,为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提供更丰富的基地平台。同时,通过广泛开展暑期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素质拓展活动等全面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社会责任感。

(三)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操作“场”

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过程遵循的是“2+3”模式,是将两大专业方向和三大操作模块相结合,两大专业方向指创意营销方向和营销管理方向,三大操作模块指基础知识扩展场、企业营销实务演练场和自我营销能力拓展场。

专业方向设置。为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可以结合营销特点以及营销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营销工作,分为两个培养方向,即创意营销方向和营销管理方向。创意营销是营销策划人员通过系统化、全程化的思考、总结、执行一套完整的借力发挥的营销方案,主要包括四个环节:产品创意、定位创意、包装创意和推广创意。其中,产品创意和定位创意是基础,包装创意和推广创意是延伸。创意营销方向的学生在掌握所必需的现代营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应着重突出市场调查与分析能力和广告、营销活动、项目策划能力。营销管理,也可称为需求管理,企业为了满足自身需求、消费者的需求、经销商的需求、终端的需求、销售队伍的需求等,以营利为目标,把组织、架构、人员、培训、绩效、考评、薪资等众多要素综合制定、优化实施,在不断满足需求的过程中帮助企业得到发展,并最终确保企业目标实现。营销管理方向的学生在掌握所必需的现代营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应着重突出营销体系构建能力和市场需求管理等能力。

人才培养模块划分。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知识教育、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三个方面。本文所构想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操作“场”,基础知识扩展场侧重于学生的知识教育,企业营销实务演练场侧重于学生的技能教育,自我营销能力拓展场侧重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基础知识扩展场,在此模块要求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掌握适应市场需要的知识结构,包括公共基础知识和人文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管理知识,以及专业应用知识等。人才培养过程中,每个学生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掌握合理的知识结构,以便能够在行动中发挥作用。因此,知识是提高能力的重要保证,即学生在基础知识扩展场训练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在企业营销实务演练场的训练质量。企业营销实务演练场,在此模块要求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熟练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技能,即能够将理论知识在实际中得到充分应用。企业营销实务演练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两个环节:校内实训包括营销策划及网络营销实训、市场调研及广告策划实训和推销与商务谈判实训;校外实训主要是学校和行业企业合作共建的,长期、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自我营销能力拓展场,在此模块要求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基本素质。学生能够通过社团活动、社会活动、竞赛活动、拓展训练、主题讲座、自主学习等方式提升自身的思政素质、道德品质、专业素质、人文修养、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其目的就是为了将知识更好地转化为能力。

“源-流-场”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明确人才定位:创意营销人才+营销管理人才。作为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湖北经济学院明确提出"重学生专业应用能力、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重地方性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区别于其他市场营销专业,“源-流-场”式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业基础扎实、实践技能突出的创新型和复合型创意营销人才和营销管理人才。根据校企合作的要求,创意营销方向和营销管理方向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到合作企业从事相对应的营销工作。

优化了培养方案:基础知识扩展学习场+企业营销实务演练场+自我营销能力拓展场。该方案将大学生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和素质教育通过基础知识扩展学习场、企业营销实务演练场和自我营销能力拓展场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其人才培养过程与培养目标相一致。注重大学生的知识传授,技能的训练,特别是教育教学所需各方面技能的训练,也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综上所述,本文对我国地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定的设想,明确了专业人才定位,构建了“源-流-场”式人才培养模式,希望能都对我国地方高校开展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起到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Bok, D.,乔佳义译.美国高等教育[M].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

2.Boyer, E.L.,涂艳国,方彤译.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