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传播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3: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族文化传播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艺术;传播;发展
中图分类号:J722.2;G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109-01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艺术是最为直接,最生动、最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最能够直观清晰的表现出当地民族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人民的性格、气质、文化、内涵、生存状态、等等。民族舞蹈在我国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艺术丛林中的一颗不可缺少的常青树。
一、中国民族舞蹈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
关于中国民族舞蹈文化艺术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只有原汁原味的民间舞蹈才是中国传统的民族舞蹈,否则就不算是民族民间的舞蹈,只能说是创作舞蹈;另一中说法是只有从民间舞蹈中加以提炼,才能算是民族舞蹈艺术。这两种声音都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中国民族舞蹈艺术发展,民间舞蹈需要从生活中走向舞蹈,需要从中加工提炼,以获得更多观众的接受和认可,使之成为演绎性的的舞蹈艺术,过分的强度“原生态”会对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起到负面的阻滞作用;而对于民间舞蹈的提炼过程,也要防范其随意性,民族民间舞蹈需要有其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格,突出其独有的特征,才具有存在的价值意义。
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进步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而改变,在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认真严谨的学习,立足于创造性的发展,保留民族传统,又要有所创新,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丰富和提高。在继承方面,主要有如下几种,首先,要倡导民族舞蹈传统的传承方式,尤其是对于一些涉及宗教仪式的舞蹈,一些没有专门记录方式的特殊舞种,需要上一代亲身将一招一式教授给传人;其次,在民间的娱乐活动中,积极引导传承,在节庆日中,民族舞蹈在自娱自乐的过程中慢慢传递给参与其中的每个人,不需要专门的教,这种以自娱为主的形式,更容易被人接受;再次,将民族民间舞蹈纳入到学校教育中,在课堂上,让更多的学生去了解、接受民族舞蹈文化艺术;对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需要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民族民间舞蹈。民族舞蹈文化艺术处于发展时期,要坚持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其民族性、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的审美思维、观念等,需要在真正深刻理解其内涵与本质的基础上,用现代的审美观念去审视,用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去看待,掌握民族民族舞蹈的民族文化特征,探索其内容与形式,韵律与节奏等的关系,追求深层次的文化意蕴。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特征
1.民族民间舞蹈具有群众性、娱乐性。“心中喜乐、口欲歌之,手欲舞之,足欲蹈之”――这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美学观点,这就是说,人们常常是为了表达和体验一种欢乐喜悦的心情,才跳起舞来。我国的民间舞蹈,多半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的形式之一,是社会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看到,每逢传统的春节至元宵节期间,或者是秋天收获后的农闲季节,人们总是以歌舞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气氛,她们或跳秧歌、或打腰鼓、或挥龙舞,或耍狮子,千姿百态,热闹非凡,表现出民间舞蹈极大的娱乐性,显示出舞蹈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融洽与和谐。
2.浓重的感彩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发展过程中的显著特征。中国民间民族舞蹈艺术情感色彩主要表现在形象性的情感表达方式,民间舞蹈是现实生活艺术形式的反应,强调其形象的感彩。民族舞蹈艺术是人们群众情感色彩的体现,其内在文化底蕴、精神气质、内容形式、风格特点,都是其民族审美意识以及民族信仰赋予的,是人们群众精神审美的需要,更是人们对未来美好期望的寄托。
3.舞蹈与歌唱结合的艺术形式是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主要特点。载歌载舞的舞蹈形式,自由、活泼、生动,相对一般纯粹的舞蹈来说,更通俗易懂,且所表现的内容更加丰富,是我国各族百姓非常喜爱的舞蹈艺术形式。而且中国的民间舞蹈中,很多都使用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道具,例如,扇子、手帕、花伞,甚至是器皿,像是碗、坛子等等。例如,苗族的民间舞蹈“板凳舞”,是苗族人民自娱性的、寓体育运动于舞蹈的艺术形式,由一人或者是数人,手持板凳相击打为鼓点,众人围在外边起舞,鼓点的节奏欢快、轻松,众人时而聚拢,时而散开,且舞蹈的动作幅度比较大,粗犷、豪放、激情昂扬,表现了苗族人民的热情豪放。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艺术的传播,需要秉承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理念,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伴随着人们的精神生活的提升,审美观念的转变,时代的发展进步,不断的汲取新的生命力,促进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与创新。促使民族舞蹈艺术将民族文化传播给更多的受众,从而带动整个社会对于民族艺术的审美。
参考文献:
[1]刘晓莉.论民间舞蹈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群文天地,2012(13).
篇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面临的困境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蕴含着各民族的集体智慧,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传承人的老去,许多珍贵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而面临生存困境,保护与传承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义化遗产的保护基本上停留在采访、记录、拍照、物品收藏等简单的工作层面上,这种文字、录音、录像、摄影等传统的保护手段,曾保存了大批珍贵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但是,书籍的生霉、录音带的失真、录像色彩的蜕变、录像带的老化等,都会使所记录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信息不同程度地出现失真,加上拍摄角度的限制,影响了长期保存和利用。
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利用重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原生环境的方法,即在现代社会环境中构建民俗保护区等方式还原其原生文化空间,做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原生形态与模拟原生环境之间的和谐,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原生形态进行保护。重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原生环境的方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种类似于“动物园”式的保护方式,只能保护个别的传统体育项目,不能对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进行系统、全面的保护,且经费投入过多。
数字化技术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新途径
随着IT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保护已经成为众多保护措施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8年12月在北京举办的中美文化论坛以“数字化时代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现”为主题,与会的中美代表总结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经验,并规划和展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未来发展,这为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提供了思路。2011年5月,《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文字、图片、影像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这为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指明了方向。自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作迈开了坚实的步伐,特别是在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数字建档以及数据库建设等领域,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
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提供了新途径。相对于传统的保护方法,数字化技术在物理空间占用、管理成本、传输、资源共享等方面独具优势,数字化保护方法具有手段先进、传播面广、增值性强、成本低廉等特点。这种方式有利于对民族传统体育文物、体育文献资料、体育制度、体育教育和体育文化习俗等内容进行保存,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进行数字化仿真,对民族传统体育文物进行数字化复原或虚拟修复,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展示,还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再现真实的历史信息,允分展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的策略
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本身面临的濒危处境,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整理、监控、管理相结合,对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价值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并虚拟再现,建立永久档案和数据库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策略。
1.保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真实性
在数字化保护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真实历史风貌,防止出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扭曲、变形等不良现象。在实践中,一定要注意数字技术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特征相契合,以防出现曲解、甚至遗失文化遗产的事情。目前的数字化保护大多是出于商业开发的目的,对文化多样性的价值保护重视不够,最终伤害了文化遗产的真实历史风貌。比如在记录民俗舞蹈动作、武术动作的时候,要保证数字化记录的成品的正确性、科学性、真实性。
2.保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完整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在其形成、衍生以及发展的过程中,具有根深叶茂、纷繁复杂的体系,但在数字化保护过程中很难全面收集或再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全貌,这就容易导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出现片面性。如目前对武术套路的数字化保护,数据库对少林、太极、武当等众多武术流派的拳法和基本动作进行了采集,但鉴于这些武术流派体系庞大,很难记录下这些武术流派的全貌,如果被后人误认为不完整的数字化材料代表了各武术流派的精髓,就会影响人们对武术文化遗产的认识水平,最终影响到武术文化遗产的完整性。
3.与现实保护相结合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数字化,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源,进入投资人的视野。因此,不仅在虚拟世界中要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在现实世界中也要有效地保护。目前,人们对很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不仅要进行虚拟访问,还要进行现实体验。这就要求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要两手抓,做到数字化保护和现实保护相结合。
4.建立科学合理的数字化分类体系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迥异。据统计,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977项,对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科学、系统的分类,有利于我们进行研究和传承。建立数字化分类体系,要因类制宜,采取适合各自特点的方法和措施开展数字化分类。在分类时,注意民族传统体育知识的系统性、内隐性和复杂性,从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等多角度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其演变过程、形成要素、地域特征等,为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类做好铺垫。
5.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数字化信息库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数字化信息库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文本、图像、语音、音响、影视、影像、软件和科学数据库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组织、规范性的加工和压缩处理,使其转化为数字信息,然后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高质量保存和管理,并通过网络通信技术进行高效、经济的传播、接收,实现知识增值,使互联网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从网上得到各种服务。
参考文献:
篇3
每天,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是一个新的开始,是昨天的结束。每一天,我们在努力,在学习。但是当那一次次残忍的考试打击者我们,我们又失去斗志。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政治文化传播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异彩纷呈,交相辉映。
①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②文化多样性的表现:A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可以领略到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删除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B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有独特作用。
2.透视文化多样性。
①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文化是民族的(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各具特色),文化又是世界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3.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我们要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既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是尊重本民族文化);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生活中的文化传播。商业贸易、人口迁徙和教育是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途径。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2.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①传播媒介包括:口语、文字、印刷、电子、网络等。
②传媒真正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术的推广为标志的。
篇4
关键词:电视媒介;民族文化;传播保护;问题探究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8-0047-01
随着通信时代的到来,通信设备及信息环境的构建逐渐改变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局限性。通过对2014年广电蓝皮书的调查显示结果分析可以发现,电视综合覆盖率已经达到了98.42%,在社会经济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新媒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市场的发展份额,传统的媒介传播形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且在这种环境下,自然环境、技术水平以及受众素养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很多少数民族区域的文化传播不能实现多元化的传播形式。因此,现阶段在电视媒体民族文化传播及分析的过程中,应该将民族文化作为基础,构建多元化的电视媒介传播途径,找到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中出现的制约因素,构建创新性的民族文化传播途径,分析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优势,改变其在电视媒介传播中出现的局限因素,从而有效改善电视媒介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为民族文化的传播奠定良好基础。
一、电视媒介的民族文化传播现状分析
电视作为当代社会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同时也成为民族文化传播的一种有效方式。然而,现阶段电视媒介对民族文化的传播仍然存在着些许不足。
(一)民族文化传播中电视媒介的商业气息较为浓厚
在现代媒介环境下,消费主义观念的出现使大众媒介中的文化传播逐渐形成了一种相对系统的商业文化形式,电视媒介中的消费观念成为刺激消费的基本手段。在电视媒介的发展中,为了实现电视节目的观赏价值,会强制体现工艺异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性,并刻意吸引观众的眼球,使民族文化的传播失去了其原有的价值。同时,大批量异化生产的电视文化节目会影响人们对民族文化的正确理解,使人们在文化欣赏中发生了观念的转变。而且,在一些民族文化的传播中,商业宣传气息十分严重,导致原有的民族文化内涵逐渐丧失,制约了民族文化的发展。[1]
(二)电视节目设计中民族文化的深层次内涵相对缺乏
通过对现阶段电视媒介环境下民族文化传播的现状分析可以发现,在少数民族文化以及民俗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形式以及传播内容存在着一些复杂性的礼仪和生动的细节内容,但是,由于节目播出时间的限制以及节目编排中编剧思想的要求,民族文化的精准传播受到了一定制约,导致民族文化节目的设计缺少一定的深度和内涵。例如,在新闻节目设计的过程中,虽然会涉及少数民族文化的相关内容,但其实质性的内容则相对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众对民族文化的解读。又如,在一些综艺节目中,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民族歌曲,也只是在屏幕下方打出歌词大意,而并未对歌曲本身的内涵和意义进行诠释,也就不能彰显民族文化的基本价值。
(三)少数民族文化的节目形式和内容相对较少
通过对电视媒介传播现状的分析我们还可以发现,虽然一些大众媒体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做出了一定的努力,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有关少数民族文化的节目类型仍然十分有限。例如,在春晚节目的编排过程中,很多少数民族的节目会被压缩成民族歌舞的串烧,缺乏一定的个性展示。而且,民族文化中的语言类节目也是少之又少,如“青歌赛”的构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民族文化有所展现,却在2013年取消了“原生态”的创作方法,而这种“原生态”是最能体现民族文化韵味和价值的元素,因而这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争议。
二、电视媒介对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保护
电视媒介作为一种可以有效和普遍传播民族文化的方式,其担负着不容推卸的责任。电视媒介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成为民族文化传播的桥梁。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电视媒介的特性,来传播和保护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
(一)彰显民族文化的主体性
为了实现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在电视媒介的民族文化传播中,应该运用全新的节目设计理念,将信息文化引入少数民族地区,从而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减少民族文化传播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思想文化冲突。少数民族文化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并非全民共识,因此,电视媒介在其传播过程中,应该起到能充分激发全民文化保护热情的作用。与此同时,大众传媒也应该充分满足少数民族的基本需求,构建创新性的文化传播途径,并逐渐提升文化自信以及文化保护的自觉性。因此,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及保护中,应该积极主动激发民众的保护意识,创新民族文化的传播理念,从根本上走出民族文化传承及保护的困境。例如,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综艺节目《星光大道》,将“百姓自娱自乐”作为基本宗旨,同时也吸引了很多少数民族的参与者,其中的“家乡美”是《星光大道》的固定环节,参与该环节的选手要着装民族服饰,并用民族传统的舞蹈及歌曲进行本族文化表演,从而增强了民族文化的主体性。[2]
(二)提升民族文化节目的整体质量
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及创新的过程中,电视媒介视听画、多层次、全方位的特性能够立体呈现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能引起受众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并逐渐提升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程度。因此,电视媒介在民族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应该认识到以下两点:第一,在设计电视节目的时候,应该有意识地增加少数民族的文化节目.有效保证民族文化的主流传播渠道,将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主要的文化传播内容,实现民族节目设计的密集性、层次性,逐渐提升民族节目对人们的影响。还可以在新闻节目、综艺节目、访谈节目以及纪录片的设计中,注重民族文化类型和内容的传播,从而使民族文化得到长期传承,提升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知程度,并将民族节目调制到节目播出的黄金时段,并改变受众对民族文化的边缘化认知,实现民族文化的科学传承。第二,电视媒介在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也应该对少数民族的节目进行改变,强化节目的创新力度,分析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并将传统民族元素与现代民族元素进行融合,从而促进民族文化的长效性发展。例如,在2011年央视春晚中,由容祖儿和古巨基演唱的《康定情歌》,展现了民族文化的朝气,使这首民族歌曲呈现出特殊的文化气息。通过这种民族文化的创新,可以有效提升少数民族节目的整体质量,从而使民族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
(三)创新民族文化的传播理念
对电视媒介来说,收视率逐渐成为电视媒介生存和电视节目设计的主要依据,各类形式和内容的节目越做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创新性的发展空间。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为了保证收视率,很多电视节目在设计中都要求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效果。因此,在少数民族节目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将绚丽夺目的民族舞蹈、民族建筑、民族服饰以及民族文化进行充分的展现,实现民族文化传播的综合性。对于电视媒介而言,其作为文化传播的基本途径,可以将民族文化的深度作为节目构建的核心,从而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保护。例如,在《乡土》节目的设计中,就将民族文化的传承及保护作为重点,使人们在观看的同时,对民族文化有了全新的认知,如通过“若羌探宝”节目的设计,探究了玉石历史的发展渊源,并充分展现了“古楼兰城”的基本文化脉络,从而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及保护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通过对民族文化的深入挖掘,使民族文化的传统及基本内涵得到展现。
(四)提高受众的整体媒介素养
人们对媒介提供的信息可以自由选择,因此电视在传播和保护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受众在信息选择上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有意识地创新民族文化节目设计的理念,搭建受众接收和传播民族文化的平台。同时,电视媒介应该将受众群体作为节目设计的出发点和动力,充分满足受众的各种需求。此外,通过提升受众的整体媒介素养,可以逐步提高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程度,加快民族文化的市场需求,从而为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保护营造良性的生态空间。总之,电视媒介作为社会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可以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及保护提供平台。通过对民族文化电视节目的设计,构建民族文化品牌,能够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播,并使优秀的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对于电视节目的设计者来说,在民族文化融入的过程中,应该认识到民族文化传播的基本现状,改变商业气息浓厚和民族文化内涵缺乏的状况,构建创新性的民族文化传播途径,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基本内涵,从而扩大民族文化传播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毛泓.论电视与当代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D].西南大学,2011.
篇5
翻译的过程实际是信息传播的过程,也是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少数民族文化可以借助翻译进行传承和传播,争夺生存权。基于此,以少数民族文学为例,以翻译为视角,探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策略,为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传播生存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翻译;有效传播;动态传播;真实传播;整体传播
引言
从本质上来看,翻译实际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传播活动,在语言符号的转化过程中,其中的文化信息也得到了扩散传播,[1]因此,文化的保护传承和传播生存完全可以借助翻译这一手段。传播是人类借助符号交流信息的活动,民族文学的翻译就是把民族语言或者汉语等语言符号中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信息进行跨文化的传播,即民族文学中的民族文化信息在目的语境中的传播。少数民族文学是民族的重要遗产,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的翻译对民族文化传播和民族形象宣传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民族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取决于目的语受众对源语民族的文化认同,[2]怎样引导目的语受众对源语民族的认同?创作者的民族认知差异决定了其作品中民族文化传播的动态差异,怎样把握创作者的民族认知,把握传播动态?作品所涉及的民族表达和所体现的民族特色决定了民族文化传播的信息真实性,翻译如何挖掘作品的民族个性化信息?翻译中民族文化的完整性移植直接影响文化传播中民族形象的整体塑造,如何形成民族形象的传播?解决了这些问题就解决了民族文化的传播生存问题。
一、有效传播:消除文化冲突,引导民族认同
信息传播有源头,自然也有终点,受众是信息传播的归宿,受众对于信息的接受程度直接关系着信息传播的效果,翻译是信息传播的过程,是源语中的文化信息向目的语受众传播的过程,因此,从传播效益看,少数民族文学的翻译必须要考虑受众的文化接受特点,尊重受众的民族信仰和民族习惯,引导受众对源语民族的认同。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文化之间的差异构成了民族之间的差异,民族文化的不同体现在民族信仰、民族风俗、民族思想意识观念等各个方面。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化上的差异直接在民族文学中表现出来,因此,对少数民族文学进行翻译时,民族文学中的民族文化信息自然也在目的语境中传递出来。从民族文化有效传播视角看,英语是国际通用语,民族文学的英译自然是本文探讨的重点。而对于英语语境中的人群而言,其文化系统与少数民族的文化系统并不相同,生活习俗、信仰禁忌也各有不同,在民族文化系统中看起来正常而自然的信息有可能就是英语文化系统中的禁忌。因此,基于少数民族文学翻译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必须要了解目的语受众的文化系统,尊重目的语受众的文化信仰和文化习惯,以此引导对源语民族的认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了解并尊重目的语受众的民族信仰。英语民族一般信仰上帝,而少数民族的信仰则多种多样,或万物信仰、或佛教、或伊斯兰教,或者是无神论,信仰上的差异便会导致英语语境下的受众对民族文学的意指产生歧义,影响对源语的民族认同感,因此,翻译时需要加以说明。二是了解并尊重目的语受众的色彩喜好。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色彩喜好,而英语语境中的民众对于色彩有不同的认知和理解,因此,在民族文学中的色彩问题也有可能产生理解上的分歧,在对少数民族文学中的色彩进行翻译时也需要注释说明或者实现避忌。三是身处西方文化影响中的英语语境民族一般具有契约精神,契约是西方社会的秩序维系,而对少数民族而言,民族社会的秩序往往依赖于建立在民族伦理道德观念之上的村规民约,这种社会意识的不同自然会影响受众的理解,因此,翻译时要采用合适的手段加以说明。少数民族文学翻译从民族文化推广和传播效果看,必须注意对目的语民族的尊重,考虑其民众的文化取向。对于受众文化取向的关注需从两个方面来着手,首先是从整体上明确英语民族的文化观念,从英语民族受众的文化观出发来反观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化观点和现象,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并能很好地考虑两者之间的相容性,允许文化差异的存在,消除文化层面上的冲突。其次是英语民族民众也因社会阶层、认知结构、年龄层次、文化水平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受众群体,不同群体对文学的需求存在差异,因此,在民族文学的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目标受众的阅读特征,对译文进行合理地调整,从而使民族文学的翻译更加具有针对性,强化传播效果。
二、动态传播:把握创作心理,传播民族认知
信息传播的过程是信源经过信道最终到达信宿的过程。民族文学所使用的语言为民族语言或汉语,每一种语言都表征着一种文化系统,从汉语到英语或是从民族语言到英语,都意味着从此文化系统到彼文化系统,因此,民族文学的翻译过程也是跨文化的交流过程,相对一般信息直接传播的过程,民族文学的翻译更加复杂,需要经过作者到译者再由译者到读者的过程,增加了中间环节。虽然增加了环节,承载信息的符号也发生了变化,但是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翻译后的信息仍然要保持其原有的真实性,只有这样,翻译后的信息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的真实反映。作者是文学作品的创作者,作者的心理状况和文化素养决定了作品的原始面貌,因此,必须要对作者的相关状况有所掌握和了解,才能使翻译后的信息真正传递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3]对民族文学而言,除了每个作者有自己的主观认知习惯和文化素养之外,民族背景是民族文学作者的共同特征,因为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和生产方式各有不同,每个作者的民族心理也各有不同,这样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生活背景直接影响着作者对民族文化现象的理解,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不同的思想意识,因此,不同民族作者的文学作品都承载着不同的民族认知信息,按照传播的真实性要求,基于作者的民族背景及作者个人的主观认知和素养来理解作品,可以使文学作品中的信息传播更加贴合所要传达信息的真实面貌。因此,少数民族文学翻译要把握作者的创作心理,研究创作者的民族认知,这样的文化传播才是真实的、有效的、民族的。对于民族文学翻译中作者的民族背景把握可以从作者在民族生活的时间、在少数民族所生活的地区、所接受的教育等方面来把握。首先是作者在民族生活的时间。虽然有的民族作者族别是某个民族,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作者可能并未在民族所在区域生活,或者是短暂的民族生活,在此前提下,作者对于民族的理解就不会像长期生活在民族地区的作者具有深刻的民族心理,因此,在其作品中,民族身份对其作品的影响自然也是有限的。其次,从作者生活的地区来看,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生活习俗主要是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延续。在城市生活的民族作者由于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其对于自身民族的认知及其民族文化心理相应也是不同的,和真正长期与民族民众共同生活的民族作者相比,其对民族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因此,其在文学作品中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现象的认知也是有所差异的。最后是民族作者所受的教育,从当前民族学生的教育来看,民族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并不是以民族文化教育为主,而是以主流文化为主,对于民族文化的重视在各个民族地区有所不同,因此,民族学生所接受的民族文化的影响也各有不同,特别是在民族作者后期的文化教育过程中,基本上已经脱离了民族文化的氛围。每个民族作者所接受的教育情况不同,民族文化背景对其影响也各有不同。了解创作者的民族认知,通过翻译其作品进行文化传播就会变得真实有效,也会让受众动态地认识少数民族文化,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三、真实传播:关注民族表达,传播民族特色
信息传播的目的在于交流和沟通,少数民族文学是少数民族民众生产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意识文化的总结和升华,物质基础的民族性决定了在此基础之上的民族文学自然也脱离不了民族特色,这种民族特色也是民族文学与其他文学所区别的根源所在,也因为这种民族特色中所隐含的民族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不同,才使得民族文学具有对外交流传播的价值。翻译的目的在于信息的沟通和交流,不同文化各有不同的特点,英语文化与民族文化是不同的文化种类,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通过翻译,才能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进步,因此,对于民族文学的翻译而言,不必要也不能在英语语境中改变民族文学作品的民族特色。另外,从传播的信息真实性来看,民族文学的民族特色是民族文学的特征,因此,民族文学翻译中民族特色保持是必须保持的重要内容。民族文学无论从创作者视角还是从作品视角看,都是对民族生活和民族思想的真实表达,这种民族表达主要体现在作品内容所反映的生活习惯、思想意识、语言习惯、民族风俗等方面。另外,作品形式也是民族文学特征的重要体现,因此对于民族文学翻译中的民族表达的理解和民族特色的传播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首先是作品形式和遣词造句方面。民族文学有多种形式,诗歌、小说都是民族文学常见的文学形式,不同民族因语言习惯、文化基础和文化水平各有不同,其所常用的文学形式各有不同,如回族的叙事诗是回族文学中较为突出的文学形式,虽然形式简单,但是简洁通俗的诗句却是回族民众思想情感的真实表达,也是回族民众语言习惯的真实反映,因此,在翻译中保持相应文学形式有利于民族文学民族特色的保持。由于不同民族的语言习惯不同,反映到文学中便会出现与其他语言系统不相同的遣词造句方式,对于相关修辞及词语的恰当处理,可以有效保持其中的民族特色。其次,从民族文学作品的内容来看,民族文学作品中往往展示的是民族民众的生产生活及思想意识形态。由于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各有不同,各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习惯及思想意识形态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在文学作品中都有反映。民族文学的翻译就需要在目的语境中把这种差异真实地表露出来,使民族文学作品在目的语境下同样能够展现其民族特色。
四、整体传播:明确翻译目的,传播民族形象
依据传播的主观动机来划分,信息传播可以分为有意传播和无意传播,无意传播因信息的无意识传播而形成一定的传播效果,有意识地进行信息传播必然是为了达到一定的传播效果,有一定的传播目的存在。翻译活动的进行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翻译活动自然归属于有意传播的范畴。对民族文学的翻译而言,翻译活动的进行要克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各种差异,相对于一般的翻译活动,更加复杂,因此,更需要明确翻译目标,唯有如此,民族文学的翻译才能在有限条件的局限下更加高效。民族文学的翻译目的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是民族文化层面,少数民族文学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民族文学中蕴含着民族民众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等,民族文学的推广和发展实际上就是民族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民族文学的翻译也是民族文化在目的语民族中的传播和交流。[4]其次是民族层面,民族文学对民族的意义主要是从民族文化方面的意义来实现,民族文化是民族发展的血脉,是民族时代传承的维系,而民族文化在英语语境内的传播和推广也是少数民族形象在英语使用群体中的推广和传播,通过民族文学中所蕴含的民族习俗、民族知识、思想意识等各种民族文化在英语语境中所构建的民族形象塑造,英语使用者对民族文学所生成的民族形象也会形成相应的认知,这样通过翻译就自然达到了传播民族形象的目的。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下,因民族文化的弱势影响,少数民族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少数民族亟需在世界范围内发出自己的声音,证明自身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民族文学的翻译对于民族的宣传和推广有一定意义,而这个意义是通过民族文化来实现,因此,民族文学翻译的逻辑起点是民族文化,终点是民族形象推广,传播和推广民族文化并由此塑造民族形象是民族文学翻译的最终目的。[5]当然,对于翻译,目前存在“归化”和“移植”两种争议,归化观点认为,翻译的过程是再创作的过程,要根据目的语受众的文化取向为原则来进行合理的加工,以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接受。移植观点则认为,翻译通过语言符号的改变,把源语中的文化信息尽可能照搬到目的语语境中,在没有前提依据的情况下,两种观点无高低对错之分,而在传播效果需求下,少数民族文学的翻译需要以推广民族文化塑造民族形象为目的。目的决定方法,少数民族文学英语翻译需要尽可能遵循原语文化取向原则,采用移植方法来进行翻译,从而使英语语境中民族文化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汁原味。
结束语
翻译的本质是传播,少数民族文学的翻译实际是也是民族文学中的民族文化信息在英语语境中传播的过程。因此,对于相关民族文学作品的翻译应依据传播规律来进行,明确翻译目的,保证英语语境中的信息真实,考虑受众的文化差异,最终促进民族文化与他文化的顺畅交流和沟通,为少数民族在多元文化环境下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作者:周瑞珍 康旭平 单位:赣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井冈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姚韵松.翻译理论与翻译伦理[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4).
[2]申凡.当代传播学[M].北京: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8).
[3]吕俊.研究生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10).
篇6
目前,以湘西为题材或外景拍摄地的影视剧作品有《边城》、《萧萧》、《芙蓉镇》、《乌龙山剿匪记》、《湘西剿匪记》、《智擒魔头》、《湘西匪事》、《武陵山剿匪记》、《血色湘西》、《浴火湘西情》、《战士》、《湘西喋血记》、《拯救女兵司徒慧》等十余部,分别从他者的视角、主体的视角和隐匿性视角传播了湘西浓郁的民俗风情、厚重的地域文化与独特的区域精神,它们在湘西文化的传播与文化生态当下建构中初步彰显出强大的推动力,对湘西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拉动作用。湘西题材影视剧作品的研究凸显了区域民族文化产业化的意义与表征。一是对以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为题材影视剧作品的文本解读,这类文章主要对文本表征的湘西文化进行解读,从文化本体阐释影视剧的意义。二是分析影视剧对湘西地区旅游的影响,这类研究从旅游的角度谈影视对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及对策,富有针对性地直指影视剧对民族文化产业的影响度。三是影视剧对湘西地区文化的传播,这类研究从影视对湘西文化传播的考察视角,突出了影视剧的民族文化传播作用。四是湘西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这类研究虽然刚刚起步,但提出了影视剧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关联性。很显然,影视剧与民族文化内在机理与外在影响等多侧面的研究,强化了影视剧带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并且,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系统地考察影视剧传播对民族文化产业的影响力,深入分析民族文化产业的影视剧推动机理,将民族影视业的发展提升到与民族文化产业紧密契合的高度进行思考,要在建构民族文化产业带的意识下提出影视剧科学推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可行性方案。
2影视剧与民族文化产业的共生发展
从影视剧角度来看,影视剧越是民族的就越有价值与市场,越能吸引受众并生成影视旅游的效应。在湘西影视剧现象中,我们发现影视剧对湘西文化的传播,不仅以这一传播载体传播了一方民族文化,同时也建构了影视文化视域下的湘西形象,强化了湘西文化身份的认同。在湘西影视剧作品中,影视剧多维透视了湘西地区的文化生态,从而促进政府或民间对湘西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建设,正是湘西原生态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与现代化建构,区域特色才得以形成,区域形象才得以凸显,旅游与产业活力才得以形成。可以说影视剧直接促进了湘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湘西GDP的全面提升。当然,目前的湘西影视剧与民族文化产业形成还是初级形态,许多配套项目难以及时跟进,因此,影视剧要进一步形成与湘西民族文化产业的良好的对接,对文化产品的开掘与市场拓展凸显影视传播影响力。影视剧的传播能改变或强化民族文化身份。影视剧在制作中应该主动担当传播民族文化生态的重任,以影视文化本身及时代的民族文化建设着想,不断在影视艺术上加以完善,不能在大众狂欢中迷失在票房数字中,要有文化工程建设的伟略。文化发展繁荣总是互生的,影视剧与民族文化元素合则两利。文化改革是中国影视业与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良好机遇,文化改革背景下要加快形成民族影视精品,既开拓影视剧市场也推进民族文化创新与“走出去”。
3影视剧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篇7
关键词新媒体;民族文化;武陵山片区
武陵山片区位处我国西南几省(市),为湘、鄂、渝、黔四省市毗邻之地,该片区共有71个县(市、区),由于历史原因,该片区经济滞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不到万元。然而与落后的经济相比,这一片区的文化资源却很丰富,特别是片区民族融合和文化开放程度高,形成了以苗族、土家族、侗族文化为特色的多民族地域性文化,具有丰富的民间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播与经济建设是相联系的,在开发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背景下,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对于推动这一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1新媒体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传播中的必要性
1.1新媒体可让民族文化“活”起来
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丰富,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传统媒体仍是该片区的主流媒体。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打破了传统媒体单一的传播路径,使得受众从被动的接收方变为主动的参与者,网民可以对网络信息进行修改、删除和补充,少数民族文化可以在新媒体环境中实现相互融合,交互传播,突破了传统媒体对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缩短了信息交互传播的时间,使传播成本大大降低,为民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简单快捷的传播渠道,从而使武陵山片区的民族文化重新焕发活力。
1.2新媒体可让民族文化“火”起来
新媒体的出现让传播主体变得更加多样化,传播更具针对性,武陵山片区民俗风情浓郁,民间工艺丰富多彩,利用网络虚拟交往和虚拟信息,使民族文化传播形式更加多样、渠道更畅通。近年来,一些偏远少数民族地区那些长期靠口头传播或仪式传承的少数民族文化,在新媒体的帮助下,得到了快速有效地传播,如凤凰古城网的建设,把中国最美小城凤凰县的民族文化艺术、民族建筑文化、民族工艺文化、民族节庆文化、民族饮食文化、民族体育文化、民族生态文化整合成为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形式,使得凤凰县的南方长城、勾良苗寨等生态旅游文化名扬四海,蜡染、银饰、姜糖等民族工艺文化及阳戏、傩堂戏等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也以图片、视频、微博等网络传播形式走向大江南北,并迅速为外界所了解和接受。
2新媒体时代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传播的困境
2.1片区内信息资源获取与传播失衡
武陵山片区地处我国中西部结合部,经济发展与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当地居民接触现代媒介,特别是新媒体的时间较短,在信息获取与传播信息方面与发达地区居民有很大的差距,面向少数民族聚集区域的媒介资源数量少且缺乏长效发展机制,媒介系统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上存在不足,加之网络普及与手持智能设备的比率不高,所以在获取信息与传播信息方面处于弱势和不平等的地位,该片区民族文化的传播还是主要依赖人际传播、村寨间的组织传播等方式进行,人们缺乏媒介素养的形成过程,导致片区内民族文化与外界大众文化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
2.2大众文化对片区内民族文化的冲击
大众传媒的逐渐深入,给长期处于传播弱势地位的武陵山片区的少数民族带来了新鲜事物,他们一方面积极地了解外界社会,努力融入主流文化,但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即时性、开放性、自由性渗入进少数民族文化之中,简化、同质化或解构着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与形式,弱化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加之新媒体的出现,让公众在传播扩散民族文化上有了更多的随意性,容易将民族文化进行商业化、娱乐化加工,使片区内民族文化中独特的文化品质被逐渐弱化乃至异化,造成外界对片区内民族文化的认知模糊。
3新媒体时代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传播路径探究
如何利用开发新媒介、新技术平台,更好地保护和传播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资源,是我们在新媒体时代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1建构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民族文化数字化平台
新媒体时代,随着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和方式的不断丰富,传统媒体单一的传播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随着人们对媒体内容要求的提升,传统的数据库组织架构和信息服务模式已经难以适应信息社会的现实需要,因而,建立大数据库已成为民族文化信息传播必由之路。3.1.1建立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网络数据库将该片区内民族艺术、民族建筑、民族饮食、民族工艺、民族节庆、民族体育、民族生态等特色民族文化信息如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数据库分类收集整理,建立数字化民族文化资源共享平台。根据用户日常浏览习惯及搜索频次,有针对性地展示相关衍生信息,以达到方便用户查询,扩大民族文化传播范围的目的。3.1.2建立健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电子出版物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公众的阅读习惯已经在发生改变,多屏化的阅读与浏览已成为文化消费的重要趋势,给读者带来一种全新的阅读感受。如张家界日报《旅游周刊》电子杂志推出后,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扩大了张家界景区的影响力。所以建立健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电子出版物,推广网络电子书籍阅读,也是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传播的可选渠道之一。
3.2建构以虚拟技术为支撑的民族文化网络展示平台
利用网络3D虚拟技术整合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维信息,让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虚拟浏览,按照自己的意愿操作,确定人物的走向,观赏虚拟重现的特色村寨、风景名胜,完成游览景区民族风情的过程。如用户可通过网络进入虚拟景区内少数民资工艺品设计制作,并通过网络评选送出相关礼品。利用视觉、听觉甚至触觉的多媒体展示手段,让用户身临其境,这可大大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的参与热情。武陵山片区地理环境独特,片区地处亚热带地区,受地理位置影响,气候宜人、植被茂密,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植被覆盖率达75%以上,片区内拥有2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生活在这里的苗、土家、侗、瑶等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苗族鼓舞、土家摆手舞、侗族大歌等驰名中外的民族演艺文化;苗族银饰、土家吊脚楼、侗族酸鱼等服饰、建筑、餐饮文化独具特色。但随着部分地方政府的过渡商业开发,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元素正在快速流变或消逝。所以利用AR&VR等虚拟现实技术储存并还原民族文化原貌以及相关的历史地理风貌,并且利用数字化平台进行展示和传播,一方面能减少对一些民族文化的冲击和伤害,另一方面也为民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3.3建构以社交媒体为支撑的民族文化互动平台
微博、微信、直播等社交媒体的出现,大大降低了信息传播的门槛,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同时扩大了信息传递的范围。如张家界核心景区武陵源的官方微博@张家界旅游一开通就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在微博中,用户可以查询到张家界最新最全面的旅游资讯,及时了解活动信息,欣赏张家界美丽的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民族风情。微博的互动性让用户与景区沟通更加快捷方便,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游客,武陵源景区旅游局专门成立网络营销中心,安排专人对微博进行了精细化的管理,随时更新景区天气动态、景区客流情况、房务信息、旅游实时动态新闻等,并推荐一些游览线路。通过微博直接和游客进行网上“对话”,受到网友的广泛好评。该微博自2011年开通以来,已发展听众超过35万人,博文逾7000篇,已成为张家界对外宣传旅游的重要窗口。
4结束语
篇8
中国是一个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多文化国家,除汉族外的55个少数民族分布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少数民族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文化繁荣,因此,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既是中国民族文化和世界民族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体现,也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今时代涌出了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媒体形式。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他让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其造成不小的冲击与挑战。在此背景下,我们应如何应对挑战,将挑战转化为机遇,更好地将少数民族文化保留并传播,引领少数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舞台,都是需要我们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通常我们所说的新媒体包括网络媒体、手机通讯或手机终端、数字电视等,利用先进的电子、网络传播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多种方式将信息传播到接收终端如手机等电子产品、电脑等,实现信息和服务的传播传递。因而新媒体应当是一种突破固有的传播方式借助新的传播手段而充分实现个体自主选择和传播信息的媒介。
(一) 互联网及4G用户普及率提升,移动网络应用迅猛发展。
从国内目前互联网及4G用户数量发展来看,我国新媒体用户整体规模增速放缓。2014年底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6.49亿人,比2013年仅增长3117万人,普及率增长2.1%,达到47.9%。据此估计,2015年我国互联网网民将接近7亿人,普及率达到50%,手机网民将超过6亿人。
(二) 媒介融合速度加快,传统媒体不断采用新媒体技术。
为了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和视频化的趋势,传统媒体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发展移动客户端、手机网站等新应用新业态,以新技术引领媒体融合发展。
(三) 广告进一步从传统媒体转向新媒体。
作为媒体的主要宣传形式,广告日益转向新媒体,电视广告和报纸广告的市场份额已经出现明显的下滑态势,网络媒体成为第一大广告收入媒体,未来网络广告尤其是移动广告所占的份额将继续增长。
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所具有的时代特点和优势更加突出,也更加符合当代社会的背景,为当前信息时代消息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更宽广、更直观的传播渠道。新媒体对信息及文化传播的力量不容小觑,这也为现代媒体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因此,加强对新媒体发展趋势的了解,探索如何利用新媒体的传播力量宣传少数民族文化,对新媒体下所形成的广告带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都非常有利。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之瑰宝。
中华文化是由我国56个民族共同缔造的,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积淀,形成了和谐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少数民族创造了大量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史诗以及音乐、舞蹈、绘画、有价值的科学典籍;建造了很多雄伟壮观、绚丽多彩、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这些优秀的文化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
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及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让许多少数民族人民渐渐与外部失去联系,许多人都无法更深地了解、接触少数民族文化。其次,由于外国文化的冲击,人们似乎更加偏向于去享受国外的文化、节日等等。这都让原本流传区域极小的少数民族文化受到了更大的冲击。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对保证我国民族文化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利用新媒体技术让少数民族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一)提炼民族文化精髓,打造民族文化精品。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媒体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多媒体系统的应用更以极强的渗透力进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教育、图书、娱乐等等。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现代媒体技术的优势,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精髓的提炼与传播,打造民族文化精品,让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弘扬,并让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设施建设得到改善与充实。
(二)利用新媒体技术宣传少数民族文化。
利用新媒体等先进技术将不同少数民族文化展示出来并进行对比,让人们能更好的认识并了解其特点,然后取其精华,用微博、微信、视频等来进行大量的宣传和报道,让人们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了解到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为人们熟知。当然,人们还可以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旅游景点,并对其加以开发创作,使少数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在这样的文化传播过程中,新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形式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而其基于网络的开放性与丰富性,也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与研究提供了空前的便利。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媒体的多样化,无不改善着人们日常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与媒介之间彼此依存。没有媒介,文化也就丧失了依附的载体。有了媒介,文化才能得以更好的传播与发展。因此,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不仅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体现,也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但是,我们必须避免简单意义上的现代技术与民族文化的堆砌,而要利用数字技术语言,全面深挖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内容,牢牢把握新媒体的价值、原创性、效应及生命力这四个特点。在少数民族文化中寻找新媒体延展的可能,并以认真的态度对其进行不断的创新创作。这样,才能让具有古老东方气韵的少数民族文化借着新媒体技术的翅膀,翱翔于世界文化之林。
篇9
2“一带一路”背景下对我国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价值分析
“一带一路”的提出,主要是中国为应对全球局势所提出的战略思想,旨在统筹国内外大局,进而实现东西方经济、贸易文化的频发交流,打造一个全方位、开放性的新格局,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一带一路”的构建,能充分应对国际社会利益状况,这也充分表明人类社会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是实现国际合作的积极性探索,将正能量元素渗透到社会发展,利于实现世界和平的伟大目标。自古以来,我国就蕴含有丰富的文化,民族文化呈现多元化、区域性的特点,其对于我国发展而言意义深远。“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活动的结晶。”
因而可得出,民族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是传统文化系统中的重要元素,其文化底蕴浓郁,且人文气息浓郁。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创新已然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也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阻挡的趋势与潮流,但是,传统民族体育文化与现代化体育文化间会产生一定的冲突和对立,为更好地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须处理好冲突与矛盾。民族传统体育属于一种新生事物,为促进体育文化的发展,必须注重现阶段和长远阶段的密切结合,掌握科学的战略手段,从而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纵观我国的民族文化发展实况,要求各民族间团结友爱、密切合作,全面发展国家的民族事业,要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视为一项重要使命。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任务艰巨,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传播提供了一个重要载体与发展平台,需要将该文化传播给整个世界,能让全世界都认知与了解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声音。全面执行“一带一路”战略,主要发展沿路文化,实现沿路文化的沟通、交流与合作,进而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沟通打造了一个更为科学的氛围。“一带一路”经济战略的提出,主要是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发展机遇,旨在实现国内外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沿路经济发展过程中,利于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可促进国家与国家间的交流,能让中国民族体育文化走出国门,这对于国家形象的确立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此外,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家间的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变得日益频繁,这为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奠定基础,也为现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实践提供一定的经验与借鉴。3“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现状分析
3.1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存在滞后性 传统与现代民族体育文化的不断融合与演进过程中,还会产生系列冲突,传统文化可作为文化重建、道德教化、社会整合的重要依据与资源,通过不同文化的融合,进而形成了世界文明的价值元素。与此同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进程中,还会受到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让人们对新型娱乐活动产生乐趣,如高尔夫球、桌球等,很多人认为这些运动是一种时尚,也代表身份,主要是因为高尔夫球的价格较高,且也不是终身性体育。西方文化所带来的冲击,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发生转变,致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受到冷落,甚至很多经典体育文化活动都已经面临消亡的境地,如抖空竹、踩高跷与投壶等。此类体育活动能达到娱乐身心、锻炼体质的目的,但是由于此类体育活动的娱乐性与竞技性不强,导致此类传统体育活动逐步消失。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功能的消退,无法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也会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形成阻碍,最终在文化发展中存在滞后现象。
3.2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意识淡薄
在探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时,除了竞技类武术之外,在奥运会的诸多项目中很少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人其中,往往是很多西方的体育项目传人到中国后,得到强烈反响。此类问题的发生,主要是民族传统体育未能受到重视,传承意识相对淡薄,过于追求现代化,忽视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与运行,需要和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与岁时节日等密切结合,以彰显文化的特色性与地域性。
3.3传统文化体系不健全
对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而言,民族文化资源、质量等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次是提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竞争实力的基础保障。我国属于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呈现多元化特点,受到宗教信仰、风土人情、历史背景与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会形成一个丰富的传统体育资源。此外,制约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对民族资源的挖掘与整理力度不足,这就需要开展实地考察,及时到民族聚居地来收集与观察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丰富性与多元化,进而增强相关人员的保护意识,形成完整的文化体系。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系存在残缺,导致体育资源保护意识不强,最终会制约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
4“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路径4.1增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意识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为保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实现理想的文化传播目的,应增强相关人员的文化传播意识,这样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增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意义,深度挖掘传统体育文化的社会内涵与存在价值,只有相关人员增强传播意识,才能在贸易往来中渗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例如,实施国内外贸易时,应增强相关人员的文化意识,贸易人员可选择更具代表性的民族体育文化要素赠送给合作方,如空竹、高跷等,这也是文化交流的一种突出形式,能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到国际社会中,从而提升中国在世界文化中的存在价值。
4.2优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体系
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种类繁多、种类丰富,且这些传统体育资源具有高度的民族习惯与地域性,且在文化上具备传承性与包容性特点,将现代社会理念渗透其中,对各类民族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整理与规范。1990年所出版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中明确记载着相关信息,汉族的传统体育主要有301项,剩余55个少数民族拥有676项体育项目,合计977项,且不同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也是不同的。为实现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管理的高效性,可将大数据技术、高科技等应用到资料管理之中,及时开展资料整理与加工,从而形成完整的文化管理体系,将以往不完整、零碎的资料记载进行归类建档,需要逐一进行保存,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保存。要打造完善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体系,必须做好对资源的收集与归类,在资源管理上要下足工夫,进而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篇10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 文化 知沟
跨文化传播,就是不同文化以及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与互动,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发生的信息传播与人际交往活动,以及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社会中流动、共享、渗透和迁移的过程。①本文以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夏河县为例,从地区文化和传播研究两个方面来看跨文化传播是如何在甘南少数民族地区(夏河县)发生作用的。
一、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的地区文化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南部,是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与四川阿坝、青海黄南州等相连,面积4.5万平方千米,人口68.01万,其中以藏族人为主,有36.7万,占总人口的54.0%。另外还有汉、回、土等民族。
甘南藏族的文化风俗习惯是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该地区的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包括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等因素,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的生活方式、历史传统。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人民在婚嫁、服饰、饮食、居住、节日等生活方面无不展示着该地区独特的文化风貌。那么什么是文化呢?
1、文化的涵义
爱德华・泰勒1871年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中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②目前学界比较认可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发表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对文化的解释:文化是某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特有的精神、物质、智力与情感等方面一系列特质之总和;除了艺术和文学之外,还包括生活方式、共同的生活准则、价值观体系、传统和信仰。③
2、文化的主要特性
文化具有民族性。由于一个民族使用共同的语言、遵守共同的风俗习惯,其所有成员具有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性格,所以文化往往以民族性的形态示人。文化的这种特性使得它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文化在深层次上说是稳定的。大到国与国,小到一国之内的不同族群,不同阶层的人的交流都是特定文化在相互冲击碰撞中不断吸收、变动或舍弃或接受着对自己来说是异质的文化,但是这种变动一般是表层的、外部的变动,其深层次、内部的文化具有强大的保持自身稳定的文化结构的能力,这些因素就是相对稳定的规范和观念,如习俗、道德、世界观价值观等等。所以相较来说“文化表层结构的变化,从速度和质的方面都远远超过深层结构的变化。譬如,衣、食、住、行乃至语言等方面的变化,要比宗教、价值观、世界观等层面的变化明显得多。”④
通过以上的分析,结合此次甘南自治州夏河县的调查,发现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互动中虽然不鲜见汉族的服饰、饮食、交通工具等等对藏族人民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尤其是对藏族的年轻人来说,但是他们的仍是十分稳固的。
二、跨文化传播的影响
传播活动可以说是人类最基本的行为。施拉姆曾说:“我们既不完全像神,也不完全像动物,我们的传播行为证明我们完全是人。”⑤而传播行为的发生也必定伴随着相关的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传播行为是否顺畅,传播活动是否顺利对文化的发展往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其前提条件之一是传播活动的顺利甚至无障碍的进行。
此次调查发现技术的发展对促进传播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传播技术不发达的时候,由于接触范围有限,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是收效甚微的。而自从电子技术的出现,以及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们惊叹道麦克卢汉“地球村”时代的到来。传播学者赫伯特?席勒高度评价了技术对文化的作用“技术从未独立于它所赖以发展的文化。今天,它构成了其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此次对甘南自治州夏河县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小学生已经采用新技术来满足自己的阅读需求,如调查问卷第10题中“你的课外读物除了书籍以外,还有什么?”其中37.92%的学生选择了光盘,15.21%的学生则选择了网上阅读,这可以看出,除了书籍,新技术的采用对学生阅读手段是重要的,相应的使用新技术来进行传播活动,使传播效果有了极大的提高。
三、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出现的问题
首先,知沟的产生。“知沟”理论是美国传播学者P.J.蒂奇诺等人在1970年提出的一种理论假说,该理论假说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⑥知沟在当今互联网普及的时代以一种形式上的变种表现出来了,即“数字鸿沟”。数字鸿沟是由于地域、教育、经济和种族差异,不同群体在掌握和运用电脑、网络等数字化技术及分享信息资源方面存在的差异,其实质就是一种因信息落差而引起的知识分离和贫富分化,亦可称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⑦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主要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接触的课外读物较之城市或发达地区的同龄人要少得多,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得他们掌握的知识也较贫乏,对事物认识的眼界有限。这种无形中的不平等无疑正在拉大,尤其是在当今电子技术极度普及的时代,而这种“普及”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却不是那么的乐观。
其次,课外读物来源单一。此次调查发现大部分孩子课外读物是向同学或学校图书馆借阅。而同学们的情况与他们差不多,他们之间的这种借阅途径或者说是课外读物来源渠道很狭窄。至于说学校图书室,这些地区的中小学生图书室地方小,图书少,结构单一,开放时间短,这对孩子们的阅读也是极大地限制。课外读物来源的单一及个人拥有图书量的有限,这种被动型的读物来源使得他们在某些情况下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阅读量的掣肘,使得文化之间的交流不能很好的传播。
第三,当前图书市场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不容忽视。跨文化传播,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将各自民族文化中优秀的文化交流输出,但是市场大环境下,图书市场管理的不规范,某些不法商金钱利益至上的原则使得这些孩子既非但不是跨文化传播的桥梁,反而成为一些低俗文化的受害者。
最后,编码、译码的难度。民族文化在交流中最大的障碍就是如何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以对方熟悉的方式正确的传播出去,这在跨文化传播中尤其重要。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其成立的前提之一就是有共同的意义空间,这就意味着传授双方对所传播的信息内容要拥有共通的理解。编码、译码的作用就在此表现了出来。在进行编码的时候不能想当然的以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业已形成的习惯表达来揣测传播方的思维方式、社会规范。而要考虑到对方的表达习惯,传统风俗,社会禁忌等等。
2、解决的办法
第一,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由于长期生活的地域原因,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应用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强度上都要优于对汉语的应用。因此,可以采用本民族习惯的表达方式将这些优秀书籍翻译成他们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传播。此次调查中有许多孩子在最喜爱的课外读物中都提到了四大名著或其他书籍,但这对于那些不能娴熟驾驭汉语的孩子无疑就多了一重障碍,使他们不能很好的阅读,因此,可以让优秀的翻译人员将这些读物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传播,以促使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变的通畅。
第二,加强图书市场的规范管理。加强法制管理,对不法图书运营商以严厉的经济与法律制裁,保障青少年有一个健康的阅读环境。
第三,在国家现有扶持政策的指导下提高当地青少年的阅读质量。农家书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甘肃省的农家书屋发展的趋势在全国范围来说都是领先的,学校图书馆虽然地方小,图书少,内容单一,开放时间短,但是可以将农家书屋和学校的图书馆相结合,在农家书屋中单独开辟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书籍种类,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提高阅读兴趣与时间,这样不但将农家书屋合理有效充分的利用了还能使他们在提高农村孩子的课外阅读上发挥巨大的作用。
众多的民族文化为我国的文化艺术宝库增添了不少的元素,为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众多的文化在交流互动时,由于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原因,难免会出现文化的误读,给交流双方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从而导致文化摩擦,影响社会的不和谐。所以,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如何有效的促进不同族群之间文化的交流沟通显得格外的重要,族群间的跨文化传播使我们要考虑到有可能影响传播效果的方方面面因素,从而使我国族群之间的跨文化传播取得最好的效果,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①③④⑦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12、14、232
②[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1
⑤[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新华出版社,1984:39
⑥Tichenor,P.J.,Mass Communication and differential Growth in Kn-
owledge,Public Opinion Quarterly,s-
ummer,1970,158-170
- 上一篇:医疗服务行业研究
- 下一篇:浅谈审计的风险及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