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医学的主要内容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3: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运动医学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运动医学的主要内容

篇1

摘 要 虽然北京奥运会已经是一个过去式,但是人们对于运动的热爱才刚刚开始。全民健身的浪潮已经席卷全国,然而,在做运动的时候,人们或多或少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受到伤害,这时就需要医疗的帮助,运动医学,一个与体育运动相结合的应用科学,虽然在中国的发展只是出于起步阶段,但是其优势已经充分的显示出来,一个国家的未来在于对青少年的培养,在高校体育中宣传运动医学就显得十分必要,笔者就运动医学在高校体育中的价值谈谈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高校体育 运动医学 提出见解

青少年,一个朝气蓬勃的代名词,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于祖国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带领高校中的青少年进行体育运动,有助于增强他们的体魄,陶冶他们的情操,对于其日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帮助作用。运动医学,一个针对治疗体育活动中受到伤害的医学门类。在高校中应用运动科学,可以减少甚至是消除青少年在运动中受到伤害,有助于其成长。

一、 运动医学的主要内容

(一)运动医务监督

研究运动者自身的健康状况与运动能力,探究适合运动的环境与消除运动后产生的疲劳感的有效方式。通过这种研究,可以让运动者合理科学的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方式,并使得其在运动后可以快速有效的减少运动带来的消耗,减少在运动中受到伤害的可能性。

(二)运动损伤

研究运动者受到伤害的原因,积极的找出方式方法进行防治,对于受到伤害治疗后的运动者的恢复,也研究出了一套合理的方法,对于运动者做运动是一个非常好的保障,可以使运动者自己明白受到伤害的原因。进而减少伤害对于自身的影响。

(三)运动营养学

对于运动者运动之前多需要补充哪些能量进行充分的研究,为他们配置出一套科学的饮食计划,使运动者不会因为缺少能量影响运动,增强了他们运动的持久性。提高了他们运动的能力。

(四)医疗体育

针对运动者可能受到的伤害进行研究,设计出一系列的运动前的准备活动,既可以为他们带来新的活动方式,又可以减少其受到伤害的可能性。

二、运动医学的优势

在日常生活中,当因为一些主客观原因导致运动者受到伤害的时候,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送去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医院中医疗门类复杂,没有专门的对运动中受到伤害进行专门的研究,可能会导致受伤者的治疗不是非常彻底,甚至会留下后遗症,影响人的一生。但是运动医学不同,这是一个医学与运动活动相结合的综合性科学,对于体育运动中可能受到的伤害,有着许多专门的研究,对于许多由于运动所产生的伤害,有专门的治疗方式,对于治疗后患者的恢复,也会给予其一套特定的康复疗法,减少了产生后遗症的可能。患者康复后,还会说出在体育运动可能受到的伤害类型,给出适当的预防意见,极大地减少了再次受到伤害的可能性。

三、 在高校中施行运动医学

进入高校以前,学生每天的主要内容就是学习,进入高校以后,他们对于学习已经产生厌倦的心理,加上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他们会对体育活动投入大量的时间,但是他们对危险的防范意识不强,一些对抗性强的体育活动对他们造成伤害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一般他们进行体育活动前都不会进行一些前期热身活动,这更加使得他们受到伤害的几率加大了许多。很多时候,对人身体有益的体育活动会对其造成伤害,受到伤害后,他们对于体育活动的热爱会降低。影响其以后的良好发展。

四、 运动医学对于体育活动的指导意义

运动医学作为一门科学,可以结合医学知识,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产生一个客观的解读。保障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的安全性,教会学生快速消除体育运动带来的疲劳感,增强其进行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其体育素养,对于学生的体育锻炼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五、 体育医学的保障性

运动医学是所有医学门类中对于体育活动最为关注的科学,对于减少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中受到伤害的可能性有着积极地保障作用,使得学生可以开心愉快的尽情活动,让他们最大限度的通过体育活动增强自身的体魄,陶冶自己的情操,使得其自身健康状况良性发展。

运动医学,一个与体育活动进行了有机结合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拥有物理、作业等治疗方式。对于体育活动的透彻研究。可以引导学校注意到体育运动场地的维护与体育设施的维修,及时改善学生体育活动的环境。放心的为学生引进安装新型的体育设施。对于学生饮食的科学规划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学生而言,在高校施行运动医学,可以让学生明白在活动前进行适当的热身运动的重要性,对于活动前的食物补充种类与数量也会得到很好的了解,他们还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到合适的场地选择进行与自身相匹配的体育活动。运动时,其自己对于可能受到伤害的行为也会进行防护,学生还会根据可能受伤的行为改掉自身的一些毛病。当自己或者是他人受到伤害时,可以自己进行简单的医疗救助,降低伤害的带来的危险,使得其可以更好的进行体育活动。

运动医学可以降低体育活动中不必要的伤害,提升学生的体育水平,使得体育活动发挥正能量。而且运动医学对于在高校中普及医学知识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篇2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人类寿命延长,但许多治疗后长期伤病和残疾的患者需要在身体和精 神上进行康复,康复治疗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广大,建立康复治疗中心不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医院、疗养院完善功能,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本文针对建立康复中心的必要性、可 行性进行了分析,并简述了康复中心的结构布局及基本设施内容。

1 什么是康复医学

康复即“恢复",“恢复到原来正常或良好的状态"。针对疾病和损伤所致功能障碍,使其尽 可能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而应用的医学与技术,称为“康复医学"。换言之,康复医学是一 门对 伤病者和残疾者在身体上和精神上进行康复的学科,其目的在于消除或减轻患者功能上的障 碍,最大限度地恢复生活与劳动能力,重返社会与家庭。

现代康复医学涉及基础医学与临床各科医学,涉及物理学、运动学、工程学、心理学、护理 学、老年学、社会学与建筑学等多学科。其治疗手段不仅仅依靠药物与手术,而更加注重理 疗、体疗、工疗及心理治疗,提倡自身功能训练。鉴于康复医学对人类保健的重要性及其显 著特点,可以认为,康复医学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成为现代医学 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康复医学又被称为“第三医学"。

2 康复医学的治疗技术

在康复治疗中的几个主要技术,有物理治疗(PT),就是使用电、光、声、磁、冷、热、水 、力等因子治疗疾病、恢复与重建功能。主要包括运动疗法、电疗法、光疗法、超声波疗法 、磁疗法、冷疗法、石蜡疗法、水疗法、压力疗法和生物反馈疗法等;作业治疗(OT),就 是“教”和“学”,“教”是治疗师的任务,为患者的学习提供环境,用科学的方法设计学 习的内容,并给予细致、有步骤、有计划的指导;“学”是源于患者自身内部的过程,通过 学习,患者改变以往看问题的眼光和对事物的领悟,把新的理念和知识变为习惯。分为治疗 性练习、认知综合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娱乐活动和工作训练等;言语与吞咽治 疗(ST),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对有言语障碍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或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 ,改善因不能经口进食所产生的心理恐惧;另外,还有心理治疗、按摩治疗、针灸治疗等技 术。

3 康复医学的社会需要

在医学取得巨大进展的今天,各种传染病已基本上得到控制,目前人类的死因可以认为主要 是心肌梗死、脑卒中、癌症和创伤,但这些患者除急性死亡者外,还有很大部分可以存一个 长时期,对于存活的患者,康复医学就有巨大的作用。如在心肌梗死后存活的患者中,现已 证明,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可以明显延长患者的寿命,参加康复治疗者,其后的病死率比不 参加者低36.8%。

在脑卒中后存活的患者中,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可使90%的患者能重新步行和自理生活, 可使30%的患者能恢复一些较轻的工作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相反,不进行康复治疗者 ,上述两方面恢复的百分率相应地只有60%和5%。在病死率方面,康复组比不康复组也低1 2%。

在创伤方面,以严重创伤引起的截瘫为例,1950年前截瘫后平均只能存活2.9年,50年代后 虽然延长到5.9年,但这些患者由于残疾不仅不能为社会作出贡献反而成为社会和家庭的负 担。由于采取了积极的康复治疗,1976年已有53%的截瘫患者能重返工作和学习岗位;及至 1980年,这部分患者已达到83%左右。这就使许多严重残疾的患者不但不致成为社会和家庭 的负担,而且还能以不同的方式为社会继续作出贡献,这也是康复医学能使消极因素变为积 极因素而日益受到社会重视的原因之一。至于肢体伤残,由于现代假肢技术的进展,很多患 者装配了肌电手或其他各种假肢以后,绝大多数能自理生活和重新选择一种合适的职业,这 更是显而易见的康复效果。

在经济发达和生活水平提高以后,下述各变化向康复医学提出了更迫切的需求。人口平均寿 命延长,社会步入老龄化。已如前述,老年人中残疾者所占比例相当高,迫切需要进行康复 ,这就是近年来老年康复问题越来越突出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老年人中心肌梗死、脑卒 中和癌症的发病率亦比年轻人高,这也使得康复医学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工业与交通日益发达,残疾人口不断增多。工业与交通日益发达以后,尽管采取了各种安全 防护措施,但只能降低工伤和车祸的发生率,而因工伤和车祸致残的绝对人数却因生产岗位 和车辆绝对数的增多而肯定比以往多,这部分残疾人同样急需积极的康复治疗,才能使他们 残而不废。

文体活动日益发达,伤残不断增多。文体活动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势必蓬勃发 展。纵观杂技、体操、跳水、赛车、拳击、摔跤等难度较高或危险性较大的文体活动,无论 在训练或竞赛过程中,每时每刻都会出现受伤致残的危险。由于这种原因而造成残疾的患者 ,同样需要康复医学为他们的将来作贡献。

另外,在目前人类还不能完全控制自然灾害和战争根源之前,地震和局部战争都是难以避免 的,世界各地的地震造成了大量的残疾人,各次局部战争同样产生?了不少伤残者。对于这 些患者,是否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其结果是大不一样的,这也是必须重视发展康复医学的 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可见,康复治疗市场的前景十分广大。而康复中心也逐渐由一个新生事物在我国逐渐普 及,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患者和疗养员,完善医院、疗养院的功能,提高经济效益,很多的医 院、疗养院都开始重视康复医学,纷纷建立康复治疗中心。

4 康复治疗中心的评建

由于康复治疗对于其他医学治疗来讲,治疗的时间很长,有的甚至几年、十几年,尤其对缺 乏子女照顾的老年患者和有经济条件的人群,还需要提供全面的生活管理,因此需要一个相 对独立、安静的环境,如有条件应独立于综合医院的医疗区,但也可在原有的理疗科基础上 建设。

4.1 常见的康复中心结构布局及设施

4.1.1 常见的康复中心组成及布局 ① 偏瘫治疗中心:脑功能障碍治 疗仪、肢体运动康复仪、吞咽障碍治疗仪、神经功能重建仪等。②骨病康复中心:骨创伤治疗仪、骨质增生药物电泳仪、CPM关节康复器等。③ 物理治疗中心:中频电疗、超短波、微波、红外线、紫外线、超声波、颈腰椎牵引治 疗、经皮神经电刺激、动态干扰电等。④熏蒸治疗中心:药物熏蒸治疗仪(熏蒸床等)⑤运动治疗中心:是指利用器械、徒手或患者自身力量,通过某些运动方式(主动或被动 运动等),使患者获得全身或局部运动功能、感觉功能恢复的训练方法。康复医学所要解决 的最常见问题是运动功能障碍,因此运动疗法已成为康复治疗的核心治疗手段,属于物理疗 法(physical therapy,PT)两大组成部分之一(另一组成部分为物理因子疗法)。着重进 行躯干、四肢的运动、感觉、平衡等功能的训练,包括:关节功能训练、肌力训练、有氧训 练、平衡训练、移乘训练、步行训练。适用范围:适用于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常见PT运 动治疗中心布局见附图1)图1 PT运动治疗中心布局图

⑥作业治疗中心:应用有目的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对于身体上、精神上,发育上有 功能障碍或残疾,以致不同程度地丧失生活自理和职业过去能力的患者,进行治疗和训练, 使其恢复、改善和增强生活、学习和劳动能力,作为家庭和社会的一员过着有意义的生活。 适用范围:丧失生活自理和职业过去能力的患者。(常见OT作业治疗中心布局见附图2)⑦言语治疗中心:对各种言语障碍和交往障碍进行评定和治疗。包括言语的诊断评定和治 疗。适用范围:言语评定和治疗主要针对言语障碍的患者;吞咽评定和治疗主要针对吞咽障 碍的患者。⑧心理治疗中心⑨康复评定中心:客观地、准确地评定功能障碍的原因、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 发展趋势、预后和转归,为康复治疗计划打下牢固的科学基础。这种评定可以用仪器也有些 不需用复杂的仪器,这种评定至少应在治疗的前、中、后各进行一次,根据评定的结果,制 定、修改治疗计划和对康复治疗效果和结局做出客观的评价。康复医学始于评定,止于评定 。

4.1.2 常见的康复中心设施康复训练是康复医疗 的基本手段和主要内容,它针对各种原 因(如偏瘫、截瘫、脑瘫、截肢等)引起的机体功能障碍,运用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使患 者的残存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并以最佳状态回归社会。

开展康复训练时,治疗师借助于一定的器械对患者作手法训练,或是治疗师指导、帮助患者 利用器械进行训练。这些器械就叫康复训练器械,多数由钢材、木材、塑料等制作而成。它 们的结构、形状、尺寸、重量、用途各不相同,有的由几十个、上百个零件组成,有的则非 常简单。现将康复治疗需要基本的器械按治疗项目分组如下:第一组(综合、高使用率):平行杠(!)肋木(!)阶梯(!)姿势镜(!)训练台(! )PT凳(!)运动垫(!)倾斜台(!)砂磨台(!)木钉盘(!)滚桶(!)平衡板(! );第二组(综合、较高使用率):套圈(!)粘木铁棍插盘(!)手指阶梯(!)分指板(! )踝关节矫正板踝关节矫正站立板(!)楔形垫(!)训练球(!)体操棒(!)肩梯(! )多用组合箱(!)实用步行练习装置(!);第三组(综合、次高使用率):治疗台、固定带式训练台、训练枕、站立架(!)滑轮训练 器、肩吊带、握木、握球、内旋矫正板、内收矫正板、内翻矫正板、外翻矫正板;第四组(侧重于肌力、耐力训练):支撑器(!)砂袋(!)挂式砂袋 哑铃(!)悬吊架 (!)墙壁拉力器(!)股四头肌训练器(!)手指肌训练台(!)划船器功率自行车跑步 机;第五组(侧重于关节活动度训练):肩关节旋转运动器(!)前臂内外旋运动器(!)腕关 节掌屈运动器 腕关节旋转运动器(!)膝关节旋转运动器踝关节历屈背伸运动器多功能组 合运动器;第六组(侧重于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及其他):手功能综合训练板(!)生活自助具、取物器 、穿衣板、防洒碗、轮椅、轮椅桌、轮椅垫、助行架、腋杖、肘杖、手杖、四脚手杖、角度 尺、偏瘫综合康复器;第七组(儿童专用):姿势矫正椅(!)梯椅(!)爬行架、钻滚桶(!)钻笼、蹦床、球 浴、玩教具、矫形背带、保护头盔“!”表示该品种属康复训练器械基本品种。

篇3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其后2千多年中,道家、儒家、释家、医家提出过许多养生理论和方法,但以道家阐述最多。因此,中医养生学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最深,即主张“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道教所行养生之术很多,如外丹、内丹、服气、胎息、吐纳、服饵、辟谷、存思、导引、行、动功等等。秦始皇、汉武帝等迷恋长生不老,导致当时社会上方士盛行,炼丹术、服石法、神仙术以至房中术等养生方术,风行于世,也对后世的“养生”产生了不良影响。汉、唐时期,出现了很多养生专论、专著,对养生理论的阐述往往是融医、儒、道、佛诸家养生思想于一体。成书于东汉时代的《神农本草经》,提倡以药物养生,共载中药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药物被认为是补养之品,如丹沙、朴硝、曾青、滑石、人参、黄芪、茯苓、地黄、杜仲、枸杞等计120种,既反映了当时养生学家对丹石的推崇,也开后世药饵养生之先河。饮食养生强调食养、食节、食忌、食禁等;传统的运动养生中,动功有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静功有放松功、内养功等;动静结合功有空劲功、形神桩等。针灸、按摩、推拿、拔火罐等,也常被用作养生保健。

古代养生家、医家认为,人的正常寿命,应在百岁到百二十岁之间。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又如《尚书洪范篇》:“寿、百二十岁也”,《养身论》亦说:“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此外,老子、王冰也都认为天年为120岁。养生的主要目的,即为“尽享天年”。近几年来,中医“治未病”理论得到广泛重视,其主要内容,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未病先防”既是养生的手段,也是养生的重要目的。

中医养生学以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以“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的整体观为出发点,主张从综合分析的角度去看待生命和生命活动。养生方法以保持生命活动的动静互涵、平衡协调为基本准则。主张“正气为本”,提倡“预防为主”,要求人们用持之以恒的精神,自觉地、正确地运用养生保健的知识和方法,通过自养自疗,提高身体素质和抗衰防病的能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一)天人相应

人生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

(二)形神合一

所谓形,指形体,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等;所谓神,是指情志、意识、思维。神以形为物质基础,“形具”才能“神生”。中医养生学把精气神视为人生“三宝”,强调精、气、营、卫、血、津液等精微,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强调养生耍形神共养,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养,使得形体健壮,精神充沛,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统一的发展。中医养生学的养生方法很多,但从本质上看,归纳起来,不外“养神”与“养形”两大部分,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三)动静互涵

我国古代养生学派,可以动静来划分,老庄学派强调静以养生,重在养神;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一派,主张动以养生,重在养形。老子认为“静为躁君”,主张“致虚极,宁静笃”。即要尽量排除杂念,以达到心境宁静状态。《内经》从医学角度提出了“恬淡虚无”的摄生防病的思想。《吕氏春秋·达郁》说:“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寿世保元》说:“养生之道,不欲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皆能凝结气血,久则损寿”。从《内经》的“不妄作劳”,到孙思邈的“养性之道,常欲小劳”,都强调动静适度

篇4

关键词:康复教学 骨科 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186-02

康复医学护理是针对功能障碍而开展的学科,骨科是关于治疗运动系统疾病的学科,不论从治疗领域,还是从康复医学护理的发展历史来看,骨科与康复医学护理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骨科康复护理是康复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们普遍认为现代康复医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壮大起来的,这与二战后伤病员的增多及骨科治疗的发展不无关系。在我国随着各家医院康复科的建立,骨科康复在许多医院得以开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康复护理所带来的显著疗效,康复的重要性也逐渐被骨科医师所认可。社会需求量的增加和骨科医师对康复的认可及支持,使得给骨科康复及护理的开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而且康复教学所带来的显著疗效证明,骨科康复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骨科不可或缺的一个分支,其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1,2]。同时,骨科康复所面向的疾病及群体在现代康复医学中也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骨科康复就是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医学辅助措施,包括运动治疗、物理治疗及工程医学的手段,减少骨科病人的肢体功能障碍,使患者可以尽快更好地恢复机体运动功能,重返社会。骨科康复的主要内容包括: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关节本体感觉、平衡功能训练,步态训练及其相应的最新设备。近来的研究显示关节本体感觉及与机体协调性的训练同样非常重要,学者们认为这两者之间的训练应该贯穿在整个康复过程。对此,我们对骨科康复教学在临床上的应用调查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随机选取骨科患者75例临床病例作为本研究治疗组对象,男44例,女31例,年龄5-78岁,平均年龄为29岁,其中创伤性骨外科51例,其他骨科疾病24例;对照组75例,男49例,女26例,年龄9-69岁,平均年龄为31岁,其中创伤性骨外科41例,其他骨科疾病34例。两组研究对象均以中青年居多。

1.2 仪器。国产CQ-36型远红外线热疗仪、关节活动CPM机、足底静脉泵、骨折治疗仪、习步架、自行车、跑步器等。

1.3 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骨外科疾病采用远红外线热疗:远红外仪距骨患处15-20cm,使患处皮肤表面温度平均升高12.3℃-16.6℃。每次治疗时间为30min,使关节周围软化,改善血液循环。

患处持续被动活动:1次/日持续被动运动训练,每次2h,操作过程遵守循序渐进原则,以患者不感明显疼痛为标准,每日开始运动由慢至快,开始循环周期时间为3-5min,可逐渐缩短至0.5min。渐渐增大关节活动范围。

关节活动度练习:在医师的协助下训练1次/日,每次30min,以患者有轻度疲劳感为训练强度标准,此项练习的基本原则是逐步牵伸挛缩与粘连的纤维组织。

康复治疗时间为30天,每天一次。

1.4 统计学分析。资料数据用SPSS19.0进行分析,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P

2 结果

经过30天的康复治疗,康复后临床效果比较见表1。

3 讨论

骨科创伤与疾病的不同程度直接影响着病人的生活质量,对骨科病人进行及时正确的康复训练有助于减少骨科并发症的发生,增强病人的身体机能,帮助病人早日的恢复健康,是骨科病人获得良好功能恢复的关键[3]。骨科的康复训练是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疾病后的延续,是骨科病人获得良好功能恢复的关键,是恢复各种功能必不可少的手段。骨科康复训练通过预防功能障碍、促进功能恢复、进行功能代偿或代替,可以达到恢复机体运动系统功能的目的。

3.1 骨科康复护理的一体化。骨科患者主要表现是运动和感觉上的残疾。需要身体的、心理的、社会的和职业的等多方面的治疗和护理,以往的康复主要强调的是各种机械的行为的功能锻炼。让患者在床上反复做重复性的运动,使患者很快就失去了运动道德兴趣及信心。所以在骨科康复过程中,不仅需要提高医护人员的理论水平,还要通过康复讲座和康复知识的丰富,使护理人员能做针对性的解释工作,使护理水平明显提高。

每个医护人员应该对患者进行详尽的分析。根据其性格特点、社会经历及受伤情况等多方面综合在一起,并结合患者治疗以外的情况分析患者的承受能力。让患者的家庭多多关心,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排除其心理影响,使患者加快康复。

3.2 提高康复锻炼护理活动质量。首先要提高认识,加大康复投入。医护人员要对骨科康复训练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秉承以人为本的从医理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同时,康复护理人员必需努力学习骨科的基本知识,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护理人员与骨科医师的沟通,也利于取得医师与患者的信任。所以护理人员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上下功夫,加强与医师与患者之间的配合,共同做好病人的康复锻炼工作。

总之,骨科康复是临床康复中很重要的一项组成部分,在骨科康复护理过程中,除康复锻炼以外,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以及人性化护理等均对病人的健康恢复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因此,在开展康复锻炼时,要用最健康、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来参与康复训练,并要做到医护紧密配合,全方位的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康复过程,更有效的保护病人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 刘瑞,杨勇.骨科临床实习带教体会[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7,29(3):229

篇5

木文试就护理学模式的思维方法及目前护理学的发展问题作一初步论述。护理学挑式对思维方式的形晌可以认为,从护理学的产生到现在的一百多年里,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起主要作用的护理学模式。目前人们讨论得较多的是对护理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两种护理学模式,即以疾病和医生两个为“中心万的局部的功能制护理学模式和以病人乃至全人为中心的整体的、系统的责任制护理学模式。

这两种护理学模式的区别在于立足点不同,受不同的医学模式的影响,因而在观念上有点面及范畴的不同。前者立足于生物医学模式,认为护理是医疗的一种辅助手段,充其量只不过是医生的助手而已,护理工作看上去似乎是在为病入而做,实际上是在围绕着疾病和医生两个“中心”而开展。后者立足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护理应从病人(而不是疾病)的基本需要出发,以病人为中心(且只有这一一个中心),注意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重视社会生活和环境因素在疾病和健康中的作用,强调护理工作的独立性、科学性和实施护理计划的整体性,其内涵丰富,范围广泛,要求严谨,较前者专主功能制护理,由点至面提升到更高的层沈,扩展到更广的范畴,深人到更细的环节,谊种新护理学模式是医学模式演化的重要成果之、从这里可红看出.两种医学模式的思维方式也是不同的,前灌神勺思维方成是把研究对象局限于比较狭少的范围来认孔.后者的思维方式是把研究对象放在一个广阔的背最科从更高的认识水平来考察。所以,我们说‘定的护理学模式,就会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适应护理学模式而产生的。

近代护理学基本上都是在对疾病本身的功能制护理学模式中发展黄沁几护理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与护理廊自二辆车的左右两轮,很自然,是要相互影响的。一生物医学思维方法决定于人的自然观、生命观和疾病观。近代生物医学,从总体上来说仍处于实验生物医学发展阶几有一套实验自然科学所共有的思维方法。即:物质世界的整体是由其局部构成的,是可以分割的。可以通过割裂整体,从构成整体的局部小单元的性质来了解整体。生物医学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类对于生命世界的认识,已经进入到细胞、分子水平。在当时对人类健康危害很大的一类疾病—某些传染病,已经有了较好的控制。护理学的发展也基本上是按生物医学模式的,谓之局部的功能制护理模式。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思维方式,对声学的思维和行为必然发生作用。因而护理是以完成各项医嘱和常规的基础护理为主要内容,由护士按分工去执行的一种分段性的护理方法。总之,不管是医学或医学中的护理学,人们都只是从人的生物属性来思考健康和疾病问题。

应当看到局部的功能制护理学模式对整个护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思维方式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正是在这种护理模式及其思维方式的作用和影响下,护理学由开始作为一种劳务,为病人提供生活服务,上升为一种技术或技艺,扮演作为医嘱执行人的角色。一百多年来,护理学在各种疾病的护理和常规护理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较力完整严密的内容。可以说,护理学获得了长足约进步。在当前,乃至将来也还将不断推动护理学的发展。然而,正如生物医学的思维方法在实验生物医学领域内对于生命运动和疾病现象很难作出完整的理解,人们越来越感觉到这种思维方法还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一样,局部的功能制护理学模式及思维方式也存在着缺陷,因而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也产生着消极的影响。在人们的心目中,护理只是一种技术操作,没有什么理论或理论性不强。事实上,目前护理学的内容,大多是讲一些技术操作、规范。由此产生了一种意见,护理学是不是一门独立科学,护理学是依附于医学的,本身不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我们知道,只要是根据客观社会实践活动所总结出来的规律性的东西都叫科学,而任何一门科乳如果不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理论、规范和范畴,就难以成为完整意义中的科学,就很难得到社会的承认。护理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科学,护理学不克月即匆己的理论短缺,就难以上升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科学。

由于传统的局部功能制护理学模式受新的医学模式及其思维方式的更积极的影响,所产生的新的护理学模式—整体的、系统的责任制护理学模式及其思维方式,表明护理学向科学的阶段发展已经成熟。在新的护理学模式中,护理学的思维方式要求护士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不再只是局限于生物学领域,而必然扩大到社会领域,不只是要从生物属性上来护理病人,而必然是从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等方面结合上来综合给病人以护理。护士不只是注意和理解疾病,而同时要注意和理解病人。而且在护理的法律准则上,非药物疗法护士可以单独进行,药物疗法则需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近年米,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保健医学、行为医学、环境医学等交又边缘学科的出现,就反映了这种新的思维方式,也正体现了新的护理学模式的要求。因此,整体的、系统的责任制护理学模式将使人们形成和传统的局部的功能制护理学模式不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将帮助护士更全面地认识健康和疾病问题,从而更好地推动护理学的发展。

唯象护月学的发展综观护理学的近百年历史,护理学在各种基础护理、临床各种疾病的特殊护理方面,形成了较完整的规范。但是,作为这些规范的执行者,他们只知道应该这样做,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护理学绝大部分教学内容,都是讲应该如何做,如何操作,很少讲这些技术操作背后的理论依据。因此,我认为护理学发展至今,其理论属唯象的理论,它本身属唯象科学,可以称为唯象护理学。什么叫唯象的理论?研究客观事物,第一步,要总结许多现象,完全从现象来总结、概括,得出系统的理论,就属于唯象理论。什么叫难象科学?就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旦从整个现代科学体系的大道理上知其所以然,就上升到现代科学了,但唯象科学是第一步,是科学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步。在护理方面很据实践的经验,说明是这么回事,把它讲得有条有理,这就叫唯象的护理学。它也属前科学的性质,但是唯象的理论又比经验的学问向前走了一步,它比较系统。

在一定的医学模式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归根到底是医学实践的反映,它同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水平和科学发展的水平密切相关。同时一定的思维方式一旦历史地形成,成为既定的思维模式之后,它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生物医学模式的思维方式是以还原论为基础的,还原论的方法论原则对传统的生物医学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唯象护理学所运用的局部的功能制护理学模式的思维方式也同样是以还原论为基础的,还原论的方法论原则在这个有限的范围内为人类在防治疾病和维护健康方面做出重大贡献。但范围扩大,其“还原论”与“机械论”的片面性就暴露出来。

要克服其局限性,就必须借助于适应唯象护理学发展的,以当代系统论(以及控制论、信息论、需要论等许多新的科学技术理论)的思想和方法为基础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要求人们从系统论出发来认识健康和疚病问题。满足这一要求的新护理工作是以科学的护理程序为手段的系统的护理行为。护理程序为责任制护理的主要过程,它包括4个阶段(调查、计划、实施、评价),并通过这种系统的程序循环,可以随时调节病人所需要的护理,保证病人得到适合其个人的整体护理。因而未来的(或者称现代化的)护理学是唯象护理学的发展,是以整体的、系统的贵任制护理模式的思维方式为基础的。众所周知,由于近代医学基本上都在生物医学模式中发展的,在此理论格局中形成的以传统的还原论为基础的思维模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虽然生物医学的纵深发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可喜的成就,但由于这些研究只限于纯生物医学的属性,国此,也只能在生物圈内游来游去。而系统论方法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的实际应用,为人们解决健康和疾病的全部问题提供了可能,但仍然需要用还原论方法获得的对疾病和健叫毛认识的细节。同样,现代化的护理学的整体的、系统的责任制护理方法也需要借助于局部的功能制护理的种种手段。而不能将他们绝对对立起来,正如不能将现代化的护理学与唯象的护理学绝对对立起来一样。如果说现代化的护理学是对唯象护理学的发展和深化,那么,整体的、系统的责任制护理方法在护理学研究中的出现和应用也正是对传统护理学研究方法(主要是局部的功能制护理方法)的发展和深化。把二者结合起来,发扬其长处,克服其不足,以推动护理学的深入发展。

每一门学科体系的建立,都必须具备两个客观条件:一是吸取科学史上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临近学科的研究成果,二是要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

篇6

关键词:2型糖尿病;全科医学;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063-01

糖尿病是老年人常患的一种疾病,随着机体各项功能的衰退以及年龄的增加,糖尿病患者伴发其他疾病的可能性也逐渐增加,同时高糖环境也给疾病的治疗造成困难。因此良好的血糖控制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探讨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在使用全科医学保健模式治疗下对其生存质量的影响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全科医学治疗组于我院下辖社区医疗中心选取60岁及以上老年糖尿病[1]患者210例;其中男性110例,女性100例;患者年龄为60~82岁, 平均年龄(72.2±6.7)岁;体重40~79kg,平均体重(60.6±14.3)kg。专科医学组选取长期于我院门诊治疗糖尿病的老年患者216例;其中男性114例,女性102例;患者平均年龄60~84岁,平均年龄(73.1±7.2)岁;体重42~73kg,平均体重(59.8±13.6)kg。所选取的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及其他检查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对社区全科医学治疗组及门诊专科医学组均行基本检查包括:体重、血常规、血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常规检查,明确糖尿病诊断[1]。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主要为二甲双胍类、格列奈类;如患者服用降糖药效果不佳,则使用胰岛素注射治疗。

1.2.1 全科医学治疗组:进行社区诊疗,为每例患者制订治疗方案,包括饮食和运动方案;进行糖尿病患者风险评估。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定期巡诊。

1.2.2 专科医学治疗组:依据糖尿病治疗原则嘱患者定期与专科门诊诊治。

1.2.3 结果评价:参考《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测评[2]~[3]。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2.0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且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全科医学治疗组较之于专科医学治疗组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方面的评估的得分,无论是在心里、生理还是社会因素方面,均有明显优势,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值均<0.05)。详细结果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是老年人常患的一种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也成逐年递增的趋势。通常情况下,由于对病情缺乏重视,通常导致病情延误、错失最佳的治疗时机或为其他疾病的治疗造成不良影响。所以良好的血糖控制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全科医学保健模式对于糖尿病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对社区老年患者进行社区诊疗,为每位患者制订治疗方案,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讲座;降低可能妨碍老年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不利因素,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改善,同时也增加了政府主导的社会医疗服务效率。总之,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全科医学保健模式对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显著的效果。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全科医学医学理论逐步开始被大多数人接受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社区全科医学诊疗和公共健康管理是全科医学保健模式的两大主要内容。社区全科医学诊疗和公共健康管理通过对流行病学、公共卫生、行为医学等方面做出的判断,对病人进行积极主动地防控与治疗,对常见老年慢性疾病的及时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现行专科医学治疗条件下,由患者自行决定就医模式对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防控十分不利,有报道显示慢性病老年患者2周就诊率极低[4]。通过对糖尿病患者的全科医学保健模式治疗的探讨,我们也应将其推广至其他慢性疾病防控领域,做好慢性疾病的防控工作,及时准确的掌握患者信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治疗效率。

参考文献

[1]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糖尿病联盟(WHO/IDFD)糖尿病诊断标准].

[2] 彭炜.社区卫生服务实用教程[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627-655

篇7

关键词:中医现代化;传统思维方式;中医意象思维;基本特征

中图分类号:R22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4-0010-03

1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中医现代化进程中,深刻理解中医思维方式是关键,而中医意象思维是最为独特的中医思维方式。中医意象思维有其深刻的哲学根源,从中国传统思维入手,厘清中医意象思维发生发展的脉络,对于中医现代化具有十分深远的学术价值与迫切的现实意义。对于中医思维方式的研究,从来都不应仅仅局限在医学的范畴之内,而应将社会环境的变迁和思维方式的演变共同纳入研究范围[1]。

中国哲学往往使用形象性的符号与概念及直觉类比的方式来认识和表达对象世界的意义,形成了最具代表意义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整体思维、直觉思维,变易思维,借此基础,中医发展出意象思维,它包含着医家基于传统思维方式对人体生理、病理、病因和病机等认识[2]。

1.1 传统思维方式中的整体思维 “天人合一”是整体思维的根本特点。所谓天人合一,指的是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相类似、相通并且统一。《易传》的天地人“三才之道”,也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整体思维的初期表现。

儒家在确立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上,充分体现了思维结构整体性的倾向,孔子把“仁”当作一个整体的道德目标与原则,并长期坚持不懈的追求与实践。比如,“予欲无言”,“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篇》),孔子这里就是以天象告诫人们的行为要依循天道。再比如,“苟志于仁,无恶也”(《论语•里仁》),体现出儒家的思维是以“仁”为本的整体性的统一。

道家在确立宇宙的本源与自然运动变化规律上更清晰现出“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倾向,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家代表作《老子》中就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42章),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道家另一代表人物庄子讲“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也是认为天地人本身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局部与细节无不体现着整体,比如庄子认为“道”无所不在,甚至在“蝼蚁”、“秭稗”等。

1.2 传统思维方式中的直觉思维 中国古代人在认识事物时,既不执着于语言概念与判断,更不完全依赖于西方人崇尚的逻辑推理,而是采用“心悟”“顿悟”的直觉思维。

儒家哲学主要探讨的领域为人的道德及其境界,儒家提出了一种认知方式:反观。思孟学派就提出了“反身而诚”的思维方式。想要认知“诚”这个“天之道”,不能从外在世界入手,必须从认识外在世界的主体――自我入手去体认“诚”;再有,荀子也提出了“虚壹而静”的静观认知方式,静观就是保持内心的清静虚明的认识方法,这是获得灵感直觉的保障,即在认识过程中去除杂念,保持专心致志的心理状态,这样就能使心灵处于清明状态,从而映出天道。

道家主张体认大道,那么,老子认为应如何去认识“道”呢?他认为,人们须经过“涤除玄览”(《老子》第10章)的方法,即只有清除杂念,反观内照,让心灵虚空,才能以更明了的目光去观察大千世界,而如何“涤除玄览”呢?就要“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第12章》)。

庄子认为,只要保持虚静空明状态,就能反映万物,而这种静明的直觉叫做“心斋”。庄子还提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认为头脑的意识范围是有限的,要认知大道、与道合一需“心斋”“坐忘”,通过此直觉思维方式而臻于大道。

1.3 传统思维方式中的变易思维 中国古人观察世界的习惯从一开始就采用了动态的思维方式,这就是传统的变易思维方式。所谓变易思维是从运动变化的观点考察一切事物的思维方式。

中国古代各个学派的哲学家们都把宇宙看成变动不止的过程,孔子就曾说过:“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阳货》),他把自然界的变化看成是一个如江河之水流动的连续过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论语•子罕》)。而《易传》更是明确的把宇宙规定为一个运动变化的大过程。《周易•系辞传》曰:“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认为变性是宇宙的本质,天地万物都随时处于运动变化的状态。

道家的创始者老子也认为,“道”作为宇宙的本源,其内部总是包含着阴阳对立的两种势力,正是这两种对立力量的推动,产生了万事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老子还提出“反者道之动”的观点,说明了事物向对立面转化是其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BT(3+1]2 中医意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在生命上的推演[BT)]

在古代,东西方的哲学家,都倾向于借助形象的比喻来阐述深奥的哲学道理,用“象征”的方法表达人生宇宙的根本原理,比如老子以“婴儿”来比喻道的境界,《易•系辞》也说道:“圣人有以见天下之颐,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立象以尽意”“托象以明义”,不仅把“阴阳”看成是宇宙万物的本体,而且把阴阳当成描述、解释宇宙生命一切现象的模型方法[3]。

那么,为什么古老的类比、象征的方法,在中国演变成了中医意象思维,完好地保留了古老的形象思维?是因为传统哲学中的思维方式渗透到中医里去观察生命现象与疾病现象,其认知结果自然产生,使中医意象思维成为中医学思维方式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其核心概念“气”、“阴阳”只能用“心悟”来把握,而无法用逻辑分析来推理证明,其相关的重要概念例如:五行、气血、脏腑、经络、三焦等概念等都是意象概念。在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下,中医学形成了一整套与西医学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一独特的思维方式主要表现为象思维,包括意象思维、应象思维、法象思维和表象思维[4]。

整体观是中医的一种思想方法,它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和治疗等所有的领域中。其中,《内经》正是以天地人三才为经,五行为纬,论述天、地、人诸事物的类属及其相互关系,从而建立了藏象、脉象、舌象、神之象等理论学说并长期有效地指导着医疗实践,以“象思维”为核心,利用图像,构建理论框架,展现治法精妙[5]。

取象比类的中医意象思维体现了直觉体悟的认知方法。由取象比类所建立的脏象、经络学说主要是通过直觉体悟感知的。脏腑的生理结构与人体实际解剖部位并不相同,说明不是由实证方法得出的,其中,望闻问切四诊是一套由表知里的诊断方法,通过对脏器经络的功能性变化之“象”的感知,把握疾病发生病因、病变机理。

中医用于类比之“象”是动态、变易之象,中医用变易思维说明人体生命运动变化过程。比如,《素问•玉版论要》说:“道之至数……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中医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和疾病诊治过程中,大量运用了变易思维的原则,使主观认识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变易过程。

随着世界整体医学观和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确立,世界新技术成就、医学社会学、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等会在未来的医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中医要现代化,必须时刻注意把相关域外学科纳入到自己的体系之中,并能做到较好的融合[6]。中医学的发展不在抛弃其中国哲学的内核以及建立在此内核之上的取象比类而走向现代自然科学,而在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更加精致化[7]。中医意象思维正是以根源于统一整体的、直觉感悟的及动态变易的传统思维方式,以类比、象征的方法为中介,同时以“意”为灵机,把握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其往往倾向于对生命现象、疾病现象、诊治、养生进行整体、动态的思考,重视心智的悟解,忽略逻辑的推理,是中医最为独特也是最具学术探讨价值的思维方式之一;而开展中医思维方法的研究,以继承、移植、创新为指导,建构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的方法论体系,是中医学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的关键[8]。

参考文献:

[1]王乐,谢晴宇,孟庆刚.中国古代哲学影响下的中医思维方式[C].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中医内科临床科学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2009:46~49.

[2]曹美莹,王 东.略论“医者,意也”[J].光明中医,2001,16(4):13~15.

[3]张其成.中医哲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6.

[4]吕爱平.论应象思维在构建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作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8):1573~1574.

[5]聂伟.小议取类比象思维方法在认识重要功效中的应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3):28.

[6]刘亮.“现代中医”――中医现代化的实现者[J].医学与哲学,2007,28(10):61.

[7]王鹏伟.中医学与取象比类[J].吉林中医药,2009,29(7):573~575.

篇8

【摘要】 目的 介绍脑血管意外的康复护理措施。康复护理可以改善脑血管意外患者的运动、语言、认知缺损的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性,使之早日回归社会及家庭。方法 对104例脑血管意外患者实施康复护理。结果 脑血管意外患者无一例护理并发症发生,大多预后良好,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及言语功能障碍明显改善。结论 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康复护理是降低病残率及提高治愈率的关键,可以促进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全面康复。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康复 护理

脑血管意外病人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存活下来的病人多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等。丧失生活自理及工作能力,严重威胁着病人的身心健康,如不及时康复治疗常产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现对脑血管偏瘫病人进行系统规范的康复指导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住院患者104例,其中CT检查确诊脑出血36例,脑梗死68例,其中男性60例,女性44例。年龄45-78岁,肢体功能障碍的84例,言语功能障碍的46例,有肢体运动功能和言语功能混合障碍的64例,均无意识障碍,进行中西结合康复治疗。

2 护理

2.1 生活护理

2.1.1 住院环境和作息制度:给病人创建一个安静、舒适、安全卫生的住院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并根据病人的心理要求,在生活起居方面进行指导,帮助病人制订规律的生活作息制度,使病人保证充足睡眠。

2.1.2 饮食护理:脑血管病人以低脂肪、低盐、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老年脑血管病人的胃肠蠕动减慢,常有便秘现象,应鼓励病人食用带纤维食物和多吃蔬菜、水果(糖尿病患者少吃水果)、保持大便通畅。早餐前半小时喝一杯温开水,可以刺激排便,每日顺肠蠕动方向按摩腹部数次。未大便者60例患者遵医嘱给大便软化剂或缓泻剂。另外,喟饭时应环境安静,舒适,精力集中,防止患者吞咽困难,进食呛咳。

2.1.3 防止并发症:脑血管病人卧床时间较长我们定时给患者变换和扣背。每2小时翻身扣背一次,每次约5分钟,以利痰液的排除,防止发生坠吸性肺炎。在翻身过程中防止拉伤皮肤,保持床铺的清洁干燥。长期卧床者铺厚海棉床垫或气垫,防止褥疮的发生。督促协助患者定时洗澡、勤更换内衣,剪指(趾)甲,同时定期给病人做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溃疡的发生。

2.2 心理护理

心理康复是脑血管病人进行其他康复治疗的先决条件,临床资料中有68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我们最大限度地为病人解除心理痛苦和焦虑,要针对性的做好患者疏导工作,护理人员应耐心做好解释工作,用科学的态度指导病人就医和进行功能锻炼。

2.3 及时加强肢体功能康复锻炼的护理

2.3.1 急性期:急性期患者病情危重,以往我们在医疗工作中只注重挽救生命,往往忽视早期功能锻炼。对临床资料84例患者的康复护理实践证明,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早期协助功能锻炼对降低致残率、促进康复十分重要。

2.3.2 稳定期:当患者发生脑血管疾病后,如果生命体征稳定,即可进行康复训练。

2.4 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

临床资料60例患者,进行手的技巧性、灵活性及四肢的精细协调训练,运用正确的姿势反复训练握笔、穿脱衣裤、织毛线、捡豆子,协助患者逐步学会洗脸、刷牙、入厕等。

2.5及时进行语言康复训练的护理

对脑血管意外伴失语的患者46例。护士经常配合家属一起与患者进行语言交流,起初交流困难时先书面交流,再逐渐练习发音吐字。失语分为: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等。运动性失语:对完全不能进行说话的32例患者应从学发音开始,然后常用熟悉的单字练习,不完全性失语8例患者,依其程度学说词组或句子。感觉性失语:临床资料6例患者训练时采用语言与视觉手势相结合的方法,如让病人梳头可用梳子梳头的手势结合,病人就会理解。物理疗法:通过声光电磁波等刺激的训练。 转贴于

2.6出院指导

病人进入恢复期后将回家修养,医护人员向病人和家属提供医疗教育和心理疏导,防止因家属的悲观失望或家庭琐事等影响病人的情绪。调动家属的积极性,促进他们积极参加整个康复过程,同时对患者家属进行康复教育,指导家属了解疾病的一般常识及护理知识,学会动态地观察病情及一般护理技能、功能锻炼方法及心理调试,协助病人进行瘫痪肢体功能锻炼,使其尽快康复,回归社会。

3 护理效果

通过对104例患者在住院期间的观察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有72例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完全恢复,有12例患者能完成自理,4例明显好转。言语障碍的患者36例能完全进行交流,10例明显好转。住院期间无一例护理并发症的发生。

4 讨论

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康复目标[1]:是运用医学手段使残留生理的解剖的受损功能在生理、精神心理、认知、社会等方面恢复到最佳状态。

康复护理的主要内容就是加强病残者的机能训练,把这些训练实施于日常生活活动中。生活护理是康复基础,在满足患者基本需要外才能更好的配合其它康复护理。

杨忠珍[2]学者曾根据他的临床资料统计20%-80%的脑血管意外病人都有心理负担,50%左右病人出现恐惧焦虑、悲观失望、抑郁状态。可影响治疗,从而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使其从被动态度变为主动性,积极参与到康复护理过程中,对疾病的恢复有着极大的影响。

康复理论认为[3]脑卒中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是有重组能力和可塑性,在条件适宜时部分神经可以再生。早期康复护理的介入能更好、更快、更大程度的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能使肢体的肌张力达到平衡,通过肢体的被动主动活动,可理顺肋骨、舒筋活络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相应皮质脑血流量,减少应用性萎缩及畸形发生。所以早期实施有计划的康复运动训练,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有着积极意义。

康复护理与传统护理因方向和目的不同,所采用的护理模式不同。传统护理采用是替代护理,康复护理注重于改善功能,变患者被动为主动,帮助患者发挥其身体残余功能和潜在的功能,以替代丧失的部分能力,为患者重返社会积极创造条件。康复护理的实践使人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康复知识技能的介入,是实现残疾预防和康复主要措施。护理工作者通过对康复科学的学习、研究、探讨、掌握康复护理技术措施、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实质价值。

5 小结

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复即考虑医学心理的社会康复,又要考虑到综合方法,包括药物、饮食等方法使患者全面康复,脑血管意外患者经以上康复护理后效果良好,表明康复护理在脑血管疾病的整体治疗中有重要作用。

参 考 文 献

[1]祝凡,曹智刚.护理程序在脑卒中康复护理领域中的应用.中国康复,2004,19(5):315-316.

篇9

一、明确的养生旨向

中国人自古就有贵生的思想,涉及饮食、医药、运动等多种方法。以体育运动来讲,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肢体与气息的调节对于改善人身体健康状况的功效,我国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即记载了人们运用导引之法祛除疾患的行为,在以后各朝各代的养生专著中,基本都包含以导引吐纳为主的气功内容。气功一词并非古已有之,其定名于现代,人们基于其健身养生的价值定位,将传统导引、吐纳等方法一并纳入“气功”的范畴,无论是古代的导引法还是现代所谓气功,其价值定位都有着明确的养生旨向,它是一种专门针对改善人体身心健康的个体身心炼养形式。正如有学者指出:“我国的气功学术,从萌芽起就与人类跟疾病所做的斗争紧密联系着。在医学领域,气功经过长期的养生与防治疾病的实践,吸取诸家之长,不断发展和积累经验,到隋代堪称为中医的一门分支科学”。与其他助益于人体健康的运动形式相比较,气功的养生旨向更加明确并且清晰。可以说,气功的产生与存在是以养生为其功能价值基础的,而“气功”一词的流行,也是基于其养生价值而实现。即便到了现代社会,健身夤Φ募壑刀ㄎ挥氪统气功的养生理念同样一脉相传,并且更加强调其促进健康的价值功能。

二、专门的理论体系

基于一种明确的养生旨向,气功有着专门的体育养生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以中国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以及中医学理论为其功理基础,同时,儒释道三家的身心炼养理论,则为气功的理论建构提供了方法上的补充与功能上的升华。传统的中医学理论对导引吐纳等方法的认可与运用,为气功的养生机制作出了生理学意义上的解释;儒释道三家的身心修炼理论与方法则丰富了气功的内容,特别是强调了气功在完善人体身心和谐状态上的作用,完善了中国人用气功的形式实现“性命双修”的价值目标。在延续生命存在、完善生命状态的问题上,中国自古就有“性命双修”的价值理念与行为模式,而中国气功文化则是这种“性命双修”理念的最直接的载体与实践形式。尽管不同气功流派在“修性”与“修命”上各有侧重,但是随着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中国传统气功炼养行为的最高境界与归向统一于“性命双修”。无论是医家的气功理论,还是儒释道各家的生命哲学与身心炼养方法,都构成了气功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气功成为一种更接近于人体生命哲学的身心炼养方法体系。

三、丰富的实践经验

用运动的形式治疗疾病的医疗行为古已有之,在现代医学中,它被称为运动疗法。“运动疗法又称为‘体育疗法’、‘医疗体育’、‘医疗体操’等,早在上古时期,中医已把按摩和导引吐纳作为养生和医治疾病的方法。……按摩和导引吐纳术,具有形意结合、运动与呼吸结合等特点,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运动疗法。”气功疗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后世医书中记载了很多导引吐纳方法,特别是在隋朝巢元方编著的《诸病源候论》,全书不载医方,而载养生方导引术,是古代运动疗法与导引处方之代表。此书“两百多种功法,分别用于一百一十种病候,范围遍及内、外、妇产、五官、口腔、皮肤等科,而且不同病候用不同功法治疗。多数病候,一候有多种导引法,最多的达十几种方法,重复的很少。”这是古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不用方药,单载导引术,反映出导引养生方在隋朝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之中。反观西方,尽管“古希腊人开展运动疗法的历史与我国同样悠久”,但是“西方运动疗法在16世纪开始进入较为系统的阶段,17世纪开始强调锻炼对长寿的作用。”20世纪中期,“运动处方”这一术语伴随着运动疗法的应用而产生,运动以医疗处方的形式被运用于人们的日常健身与医疗之中。较之西方运动医疗方法在16世纪才开始系统化发展,中国运动医疗的临床实践与系统化经验总结具有明显的超前性。

除了针对具体病症的导引方法,基于一种整体的观念,古代气功练习者还自觉将个体动作编成套路,发展出许多风格不一,功效各有侧重的气功套路,包括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 、十二段锦、婆罗门导引法、易筋经等。与单纯针对具体症候的导引法不同,这些功法套路更多地立足于日常保健与养生、侧重于从整体的角度对身体各个部分进行锻炼与保养。新编健身气功正是在原有的导引养生套路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突出气功的健身养生价值,按照现代人的健身需求,对原有套路中的动作进行筛选改编,增加套路中单个动作之间的连贯性,编排成新的健身气功套路。这些套路的创编与推广,使得传统的气功养生方法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同时也指引人们更加科学合理地习练这一传统养生术。较之专门针对具体病症的导引处方,气功套路更符合大众的健身养生需求,它既是一种修养身心的体育运动,同时也可以作为人们改善身体健康状况的一种手段。因此,当今社会,健身气功成为一种新型的医疗辅助方法,助益于人类健康。

四、全面的养生功能

现今,人类对于健康的理解,一般包含三种状态:健康、亚健康、疾病。以促进健康为首要价值目标的气功,适用于处于不同身体状态的人群,与其他基于健康促进而进行的体育运动相比,健身气功具有相对全面的养生祛病功能。

1、健康人群的养生之法

作为以养生为首要价值功能的传统体育运动,健身气功有助于从身心两个方面对人体的各项机能与心理状态进行改善。与一般体育运动相比,“气功养生以独特的气功锻炼方法,从精神和肉体两方面来提高人类在进化中的适应能力、防御能力和调节控制能力。从而使身心获得高度的统一,保持健康长寿状态”,它关注人体生命状态的完善,注重内与外的双重修练。它对精神的修练以及其本身蕴含的形态之美,也给与习练者一种精神的锻炼与审美的愉悦,是一种很好的修身养性的运动方法。因此,从健康的角度上看,气功可以作为人类进行身心修练的一种手段,它不仅能够帮助人们保持健康的生理机能,同时,它在帮助人们实现健康的生活方式上有着价值引导和方法指导上的作用。

2、亚健康人群的“治未病”之选

中华中医药学会2006年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指出,“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现今,由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也开始积极寻求各种方法来改善这一状况,以避免向疾病转化,这与中医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不谋而合。治未病是中医预防理论的核心理念,其主要内容是未病先防。所谓未病先防,除健康人群基本的养生保健之外,还包括对亚健康人群的疾病隐患的控制与消除。气功是传统中医治未病的方式之一,现有的许多研究成果已经证明了气功在改善人体生理机能方面的功效。现今很多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开始选择习练气功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帮助机体消除亚健康症状的困扰,恢复正常的健康状态。

3、疾病人群的辅助治疗之方

对于一些身患疾病的人,为了防止病情的加重、转移与反复,一些医生会建议病人做适当的辅助运动,帮助改善机体功能,增强免疫力。健身气功动作柔和缓慢,运动量m中,对于需要适量运动的病患较为合适,同时它可以从整体上改善人体机能,调和周身气血,对于病情的稳定与防复都有其独特的功效与价值。健身气功不仅可以作为辅助的医疗手段,帮助疾病的治疗,同时,在一些临床治疗中,健身气功还可以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与康复手段。尽管在现代医学环境中,这一方法还没有被广泛地使用,但是古代医书中所总结的各种导引处方已经证明了气功在临床医疗中的价值功效。

结语

篇10

一、健康管理的内涵

从概念上讲,健康管理是指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分析、评估、预测、预防和维护的全过程,是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全面结合,真正体现了三级预防。全面健康管理是由健康管理师利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环境医学、运动医学、中医学、心理学、营养学、保健学以及安全用药等多方面的科学知识,在进行健康信息采集和管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特点,通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健康咨询与健康指导等方式,使被管理者在健康方面达到最佳状态,以达到延缓衰老、延长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对于临床护理人员的健康管理,主要是基于一些不容忽视的影响临床护理人员身心健康的社会现状,比如由于长期形成的社会偏见,重医轻护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护理人员在人员不足、待遇较差、地位较低的不利条件下,超负荷地工作,却没有得到社会、医院、患者的理解和尊重,加之诸如评定职称的不合理、报酬分配不公平等因素,使护理人员不能从工作中得到应得的回报,体验不到价值实现的自我满足感,由此必然产生心理失衡、身心疲惫。再比如近年来,根据卫生部门对全国百所医院的抽查显示,护士编制达标率不足10%,可见缺编问题十分普遍而严重。护理队伍人员不足,直接导致护士劳动强度增加、生活紧张、精神压抑等情况发生,大大影响了护士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就影响到工作效率和成果。由此可见,广大临床护理人员需要一套科学健全的健康管理系统,来对自身的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从而实现临床护理人员的一些基本的健康保障。

二、临床护理人员健康管理的主要内容

目前针对临床护理人员应用较为普遍的健康管理系统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健康档案管理、保健计划制定和预防干预管理。

健康档案管理主要是对医院在职的临床护理人员进行个人健康状况的全面记录,具体包括:临床护理人员的基本信息、健康概况、体检检查档案、门诊档案、住院档案、专病管理、健康咨询、健康跟踪、专病管理等。其中的门诊档案、住院档案可以录入也可以借助现有扫描仪进行扫描存档,而体检档案考虑到录入工作量大可以采用导入、录入及扫描三种方式,对导入进来的体检档案可以进行群体的体检疾病分析,对于个人的历次体检检查项目可以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各项指标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保健计划制定是指根据健康档案的内容和一些实时的问卷调查、健康咨询等得到的专业健康评估而制定出的具有针对性的个人保健方案。保健计划包括针对某种疾病的疾病的概述、诊断、治疗措施、病因、发病机理、病理改变、临床表现、预防及相关的科普知识、现阶段应如何进行保健(可以从饮食安排、体力活动及锻炼、及一些不良行为需要进行怎样改变等给出一系列的相关的建议)。最后形成一份完整精制完美的健康保健的计划书。这份完整的健康保健计划书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保健对象,或打印出来快递给保健对象。对这两种操作都应当做相应的记录,备案以备查询。

预防干预管理则主要是基于临床护理人员可能存在的健康隐患而给出具体的预防方案,这种预防方案一般是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比如有些护理部门的工作环境较差,经常受到各种辐射和有害气体、液体的影响,有的工作条件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要,护士们常年处于氧气不足的环境中,由此存在诸多健康隐患,医院对此会作出一系列改善和预防的措施。

三、加强临床护理人员健康管理的有效方法

对于临床护理人员的健康管理而言,最重要的是整个健康管理系统的执行力问题,而医院领导往往是健康管理的组织者或决策者,所以加强临床护理人员健康管理的有效方法,更多地应该从医院领导方面着手。

首先,各级领导需要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转变重医轻护的观念,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提高护士的医疗保健。在奖金分配、职称评定上给予护理人员和医生平等的待遇,要宣传、奖励、表彰优秀护士,使护土们对自己职业产生自豪感,从而提高对工作的热情和效率。其次,加大医院设备投资,力争保证护士工作环境宽敞明亮、干净舒适,以医院综合手术室为例,在保证手术室无菌条件下,也要考虑护士们在层流设施良好、温度适宜和氧气充足的手术间里工作。另外,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活动,促进护士们对内对外的交流,从而缓解压力,增进健康。护理管理者应多为护土们提供内部沟通和外部联系的机会,比如旅游、会餐、联谊会、座谈会、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通过这些措施和手段,必将增强科室的凝聚力,缓解护士们的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