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3: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素养

篇1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创建的背景

浙江省德清县禹越镇初级中学地处德清县东部水乡小镇,东邻桐乡,南接余杭。目前学校共有2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148人,在编教师80人。长期以来,我校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骨干教师大量外流,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导致大量学生外流到县内外优质学校就读。大量优质生源的流失,不仅给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严重的压力,而且加重了学区内许多家庭的经济负担,进而使学校声誉衰落,更多的学生外流,产生恶性循环。

2002年,学校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东赴江苏洋思中学取经,南到余杭、杭州等地名校学习,尤其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子课题《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相关性研究》的实施,使全校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激发了教师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学校的管理思路和办学目标逐渐明确,教育质量开始回升。

2004年,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办学特色,列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开设心理辅导室,落实专人负责;辅导学生,培训教师,外出交流等,心理健康教育在我校出现了第一波。这一年,学校成功创建了浙江省示范初中。在省市领导对我校创建省示范初中的评估验收过程中,对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作了高度评价。

在长期坚持持续发展的基础上,2008学年,学校提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学校特色转化为特色学校,写入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决心用三年时间创建县、市级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创建的历程

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末,其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培养骨干起步

1999年,学校派钟宁奎老师到中科院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参加为期两年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专业函授学习。期间,他还多次参加了省市乃至全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为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了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师资准备。

2000年起,学校确定由钟宁奎老师主管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00年10月,加入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2001年,参与创建德清县教育学会心理健康教育分会; 2002年12月,任湖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大组成员;2004年,获得心理健康教育“A级”上岗资格证书,为浙江省首批、德清县第一位。

骨干教师的示范效应激发了广大教师发展自身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素养的热情,纷纷投入心理健康教育自考,积极申请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上岗资格证。截至2009年,全校具备心理健康教育上岗资格的教师:A证1人,B证1人,C证5人,自考合格31人,占全校教师总数的47.5%。师资队伍的专业建构,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科研探索引领

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所以近十年来由弱到强能够持续稳健地发展,除了狠抓师资队伍的建设,还紧紧抓住了科研探索和引领。因为我们清楚,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操作性,对我们这样师资条件不太好的农村初中,是极具挑战性的一项工作。为此,学校鼓励、引导教师申报课题、撰写论文,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投入行动研究。共有20多篇论文(案例、活动课设计)分别在全国、省、市获奖或发表。广大教师的科研探索不仅引领着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操作,而且通过课题研究和论文的撰写,潜移默化地优化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

(三)网络建设奠基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起步时也类似于全国普遍的情况,是个别教师自发的行动。但这种少数教师的行为趋向,立即引起了学校的关注和重视,学校开始大力扶持这一新生事物,使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发展成了全校性的行动。2000年后,学校开始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经过几年的发展完善,至2008年,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见下图)

德清县禹越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1.心理辅导中心

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为学校的职能机构,相当于学校中层,设主任一名,由校长高江春担任,副主任和成员若干名。

2.心理辅导站

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下设学校心理辅导站,具体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设站长一名,由钟宁奎老师担任,成员若干名。

3.工作职责

辅导中心:辅导中心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挥者,全面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的制定、管理和评价考核,负责学校心理辅导设施的规划和投入,督促学校各部门和各个层面贯彻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辅导站:辅导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具体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计划、总结和操作,以及培训指导、咨询辅导等工作。

年级组:年级组对本年级各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督促的职责。每个学期,要会同各学科教师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科学的评估,拟定问题学生名单,送交心理辅导站。每月对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情况进行统计并及时上报心理辅导站。

学科组:学科组对本学科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要进行研讨、评价。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课外辅导等的方法、行为要进行规范化的指导。

班主任:班级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一班心理健康教育是否正常开展的关键,对班级心理活动课、学生自主心理活动的开展,对班级学生个体心理状况的评估、辅导、转介等负责。

心理委员:班级心理委员是学校心理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负责开展学生中的“同伴互助”,及时发现、反馈和化解学生中的负面心理和行为问题,预防校园恶性事件发生,负责班级内部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等。

(四)特色创建普及

2000年后,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发展中逐渐成为全校教育教学的一大亮点。2004年,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特色建设项目被提上学校发展规划的议事日程,开始着手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工作。2008年,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成为办学目标列入三年发展规划。

1.队伍建设,从单兵作战到大兵团作战

2001年之前,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有钟宁奎老师一人单兵作战,而且还是兼职这项工作。辅导途径也只是个别咨询和团体讲座两种形式。2002年,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小范围培训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开设班级心理活动课实验班。2003年起,学校要求班主任利用班会课开设心理活动课,班级心理活动课在全校基本普及。同时,学校利用国家级子课题《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观念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实施的有利时机,对全体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培训,一方面提高全校教师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学校开始在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2006年,学校通过《沟通与合作》家校生联系手册,将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每个家庭。

2.制度建设,从松散无序到规范有序

近十年来,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普及,学校不断修订完善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具体有《禹越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构和职责》《禹越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禹越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体系和工作目标》《禹越中学心理辅导员岗位职责》《禹越中学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制度》《禹越中学心理辅导室制度》《禹越中学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任务》《禹越中学任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禹越中学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等。实行制度化管理,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始终处于规范、有序、持续、良性的发展中。

3.课程建设,从“非我”到“自我”

多年来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就不能撇开“课程”,而要主动介入到课程中去。课程的核心,一是教育时间,二是教育内容。2007年之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课时,基本上是用班会的课时,而班会课时的主人是班主任,心理辅导的时间没有保障。因此,我校自2008年起,将心理辅导课正式纳入课程序列排入日课表,使心理健康教育有了自己的课时。在教育内容方面,前六七年基本上也采取“拿来主义”。2006年开始,学校组织心理辅导骨干教师陆续编撰了三个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

(1)活动课程体系――《成长的脚步》,初一、初二、初三共三册。

(2)辅导课程体系――《学会学习》、《学会自律》、《学会交往》、《青春健康》、《学会减压》等。

(3)家校课程体系――《沟通与合作》家校生联系手册、《给家长的短信》、《家长读本》。此外,学校还向部分家长赠送家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简明读本――《父母与孩子心灵的对话》。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创建的成效

1.心理健康教育催生了新的办学思想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校的一步步发展,不仅仅提高了全校师生的心理素质,而且优化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干群之间的人际关系。这种心理素质的提升和人际关系的改善,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学校内部氛围和外部环境日趋和谐。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办学思想也在不断升华着:2004年,学校提出“以人为本”办学理念。2006年,进一步丰富了办学理念,提出“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和谐发展”。2007年,高桥中学和徐家庄中学合并成为禹越中学,学校领导经过酝酿讨论,提出了“和谐、创新”的办学思想。办学思想又涵盖着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其中,继承了2006年的办学理念,提出了新的办学目标。远景目标为“打造浙江省农村名优学校”,近期目标就是要“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2.心理健康教育培植了新的教师群体

我校从骨干教师培养入手,落实专人,鼓励教师参加包括学历教育在内的系列进修;第二是重视对班主任的培养;第三是关注对全体教师的培训。对于后者,我们主要采取校本培训和督促参加自考的措施,争取2010学年班主任全部持证上岗,全校专任教师基本自考合格。目前,我校已基本形成了由校长亲自领导,以心理辅导教师为第一梯队,班主任为第二梯队,全体教师为第三梯队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整个团队中,已经有7人持证(A证1人,B证1人,C证5人),占全校专任教师的9.5%;已经自考合格31人,占全校专任教师的42%,两者合计达到51.5%。

尤其是大批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进一步完善了教师自身的人格结构,从而优化了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并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教育教学行为,乃至生活习惯,使我校涌现出一批乐观、向上、阳光的教师。

3.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新的课程形态

心理健康教育进入我校已近十年,我们不离不弃相携而行,一直坚持到今天。今天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与文化课、技能课一样进入我校的课程序列,排进了学校的日课表。而进入日课表的只是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环节中的一部分,从这一部分开始,我校一直在探索一个全方位展开的模式,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三全”模式。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图示:

4. 心理健康教育孕育了新的校园文化

心理健康教育进入我校,她像一个初生的婴儿,摇摇摆摆一路走来,慢慢成长,渐渐成熟。我们由陌生而认识她,由认识而接纳她,由接纳而理解她,今天,老师们已经习惯她了,学生们已经喜欢她了,一种新的校园文化正在孕育出来。

学校管理文化图示:

学校行为文化:

行为理念:从心开始

行为口号:健心健意

行为方向:发展从心育开始,成功从育心起步。

5.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了学校和谐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进入我校,她像一棵小苗,需要时时呵护。十年来,我们用心培植,为之付出了许多,但犹如“十年树木”,我们也得到了回报。这几年来,学校一年一个台阶,由“湖州市一级初中”到“浙江省示范初中”,再到“湖州市文明单位”“浙江省绿色学校”,在每一次创建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总是我校的一个闪光点,被肯定、被好评,可以说这正是心理健康教育对我校发展的回报。因为我们已经深深体验到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地给学校带来的变化:管理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教与学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学校与家庭的和谐,学校与社会的和谐,等等。

篇2

论文摘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中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受到充分的重视。本文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管理、目标内容、教材和评价这个几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未来发展趋势。

论文关键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问题;展望

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关注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更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我国学者班华教授曾指出:设置心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现代化的要求。早在1997年4月,国家教育部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明确规定在初中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与教育,内容包括:正确看待自己、磨练心理品质等,课时安排为每一个内容4学时。教育部要求1998年秋开始在部分省市进行实验,取得经验后自1999年秋开始在全国实施。教材选用主要是各省自编,没有全国材。虽然各省市、学校越来越意识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问题。本文将从现状、问题及展望三个角度来探讨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

国内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涵研究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取得的理论成果也不是很多,现将部分学者的观点呈现如下:

于学兰(1997)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服务对象心理发展需求的阶段性分为以下几种形式:心理常识课、成才指导课、健康教育课、心理卫生讲座和团体辅导课、心理辅导活动课。姚本先、方双虎(2002)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获得关于心理健康发展、心理素质提高方面的全部教育性经验(含种族经验和个体经验)。课程包括独立型和融合型两大类。其中独立型课程又分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科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课程;融合型课程也可分为学科课程中的融合、活动课程中的融合和环境课程中的融合。也有学者提出了综合课程的构想。叶一舵(2003)认为,目前国内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致可分为三种取向:第一,学科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即把心理素质所包含的内容作为构建课程的主线,强调心理学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第二,以经验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即把让学生获得经验和体验作为课程的支点,强调活动、实践和心理训练;第三,以问题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即把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作为课程的切入点,强调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学者曹梅静、王玲(2004)则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因为它以绝大多数心理正常的学生为对象,以提高其心理素质、维护其心理健康为目标,以团体教育、团体训练为主要方式来开展各项有关的教育教学活动,突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性目标。还有学者从服务对象的角度提出的见解。李慧生(2006)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理解为团体心理辅导与学校教育特殊情景相结合的产物,应兼具科普、团体辅导和活动课的特点。从上述文献中不难看出,人们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种综合性课程。它是独立型课程与融合型课程的综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综合,经验取向课程、学科取向课程与问题取向课程的综合。

长期以来,以知识本位为特征的课程思想一度占主体和核心地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形式化,而忽视了人文精神、文化素养的陶冶,没有把人格的完美发展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实施。就目前来看,通过课程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呈现以下特点:

大部分省市、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配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发展速度上城市发展快于农村。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看,其方式主要是有两种:一是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知识;另一种是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即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以教师为主、知识为主,让学生直接获得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课程的实施看,主要是依赖地区教育部门和学校自发开展,受到教育者的观念、硬件和软件环境的影响。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个地方性课程,没有国家统一规定的教材。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计划、有系统、易操作,各地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中小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编制了相应的教材和参考书。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操作。

二、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问题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在我国历史短暂,经验不足,因而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

有关部门的领导或学校的校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意义缺乏深入的了解,虽然近几年有教育政策导向,认识到应试教育的不足,提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但现行的应试教育使他们疲于应付中考、高考和各种各样的考试,无暇顾及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心理健康教育难以推广到应有的程度。不少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作“摆设”形同虚设,应付各种检查。正如有人所说,“上级检查时重要,平常教学中次要,抓统考升学时不要。”课时得不到保障。有的学校虽然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之中,认为有开课的必要,但是在具体落实课时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它,把它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这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最大的困难之一。

(二)教材存在的问题

在教材价值取向上的偏差。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价值取向是学科本位的或社会本位的,这种教材可以说把什么都考虑到了、考虑好了,惟独忽视了学生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存在价值。这种“无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摆不准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一切为了学生的心理成长这一基本主题,严重压抑了学生心理发展的主体性,阻碍了个性的健康发展。

在教材基本内容上的失重。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随意性大,呈现出无序状态,过于强调中小学生非智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人性发展目标的实现,而忽视了智能素质的培养和心理潜能的开发。相当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编写的状况是“匆匆上马,急急推出,草草收场,皆大欢喜”。

在教材个性特色上的缺失。为数不少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套用一般教科书的写作路子,没能实现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忽略了突出中小学生的活动、体验与践行,缺乏灵活性与开放性,缺少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本应具有的“个性”与特色。  (三)课程目标、内容存在的问题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中,过于理想化倾向比较普遍。理想化倾向表现为,从课程的目标来看,有些目标过于理想,有些目标过于原则、空泛,不太符合中小学生的实际状况。如“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等这些提法,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目标无可厚非,但没有体现出目标的行为化、具体化和操作化。而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根据课程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注重心理学学科知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拘泥于心理学学科知识的选择,忽视了选择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经验和使中小学生获得心理体验的各种文化。

(四)评价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缺乏理论指导,使评价在实际操作中比较混乱。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无提高,用考试的定量方法来评价,是难以反映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因为考试只能看出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的程度,而学生了解这门知识,了解了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并不能等同于心理健康水平就提高了。所以单靠考试等定量的方法不足以评价心理健康课程实施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内容涉及学生行为的改变,包括个人的动机、态度、兴趣、自我观念、思想等。一般来说,个体的心理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我们通过观察个体的行为,就可以了解个体的心理特质。但是有时候却未必如此。如有的人心里想的和口里说的不一样,有的人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评价工作是一项艰苦而又长期的工作,要把评价工作做好,需要花人力、物力和时间,而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奇缺,资金有限,时间也不够,这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工作带来了困难,使评价工作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如设备、经费、辅导人员素质等的评价,或者学生自助作业的收集,等等。

三、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展望

(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

社会及教育部门需要制定相应的制度来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国家的法规,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化和规范化。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管理,首先体现在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时方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课时可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时间中安排。”学校领导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意义的认识、重视程度以及合理的制度是课时保障的重要条件。其次是选定或组织编制符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大纲和参考教材。学校管理层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选定合适的主要参考教材。

(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材编写指导思想上,应凸显“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价值理念。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人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理所当然应直指人的心理成长、发展与自我实现,因而教材的建设不应当是“物本”的,而应当是“以人为本”的。把人视为自身心理发展与建设的主人,把人的主体性发展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一切从人的心理需求发展,一切为了人的心理健全发展,一切服务于人的心理潜能开发,一切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人的生命和生活,关怀人的价值和使命,关照人的精神和信仰,真正确立“人”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建设中的中心地位。在教材内容选择上,要坚持以“实”为本,即联系实际、体现实用、突出实践、注重实效。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阶段目标来确定适当的教材内容。在教材编写组织上,宜采取“多元优化、积极整合”的策略。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建设应以心理化取向为基础,以教育化取向为主干,以生活化、问题化取向为依托,建构整合化、网络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编写趋向。

(三)注重课程的可操作化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可操作性,是指在目标明确的基础上,将目标化为可以观察评定的和可以训练培养的行为特征。我们不能泛泛地将“完善自我,培养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心理”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单元目标或课时目标,而应该把这些抽象的、笼统的概念具体化,把行为目标作为单元目标的细节,从而真正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目标集中指向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在这种目标价值观的引领下,课程应当提供适当的心理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获得积极的、愉快的心理体验,并由此滋生出积极的个人心理意义。课程内容应强调与学生生活相适应,以促进学生在学校的成长;注重与社会生活相适应,以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健康心理的自我构建。

篇3

1、继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总量。

2、继续创新幼儿园办园模式。鼓励具有品牌优势的公办园尝试办园体制改革,通过“国有民办”、“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形式,以弥补办园经费不足,满足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通过开展“城乡结对帮扶”、“名师工作室”等方式,不断均衡城乡幼教资源。市一幼、二幼、六幼和八幼等4所公办园分别与古泉、杨柳、新田、周王等乡镇中心幼儿园结对帮扶,全面提升乡镇中心幼儿园的管理能力和保教水平。

3、大力推进幼儿园信息化进程。将学前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教育信息化建设范畴,城区公办园率先实现教育教学信息化,乡镇中心幼儿园逐步实行“班班通”。通过开展“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电子白板教学观摩研讨等活动,提高运用能力。

4、不断提高幼儿园科学保教水平。本着“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原则,要求各类幼儿园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幼儿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努力完成五大领域教育任务。根据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科学保教。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5、以争创工作为抓手,鼓励、帮助办园条件良好,有一定保教质量的幼儿园努力争创等级示范园。要求养贤、新田、五星、水阳、寒亭、文昌、向阳等新建公办中心园对照“区一类幼儿园评估标准”,进一步充实幼儿园教玩具,配齐各类工作人员,科学开展幼儿园保教工作,积极争创区级一类幼儿园。

二、丰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涵,提高基础教育现代化水平

1、继续强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丰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涵,继续争创教育强区,促进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

2、继续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配、建、管、用。全面促进各中心学校和村完小的图书、教学仪器、设备达到规定标准,同时,加大各功能室管理人员培训力度,加强各功能室管理和应用,提高教学设施设备使用效率。

3、进一步优化市区和城乡中小学布局,促进教育资源均等配置。指导各乡镇中心小学和中心初中,根据人口流动和生源变化情况,顺应新型城镇化和户籍制度改革新形势,科学规划学校建设,均衡配置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努力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

4、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建设和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推进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模式。召开集团化办学模式现场会,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5、继续做好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不断健全科学、明晰、便捷的义务教育招生入学秩序,防止“大班额”、“择校热”反弹。

6、继续扩大教育资源,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完善随迁子女平等入学制度,除中心城区公办小学外,其他公办小学和初中无条件接收随迁子女入学。

7、继续巩固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成果,持续开展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坚持“政府主体,学校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进一步加强校内留守儿童之家的内涵建设,强化内部管理和活动开展,加强对留守儿童亲情电话和活动室使用情况的巡查暗访,促进学校扎实开展关爱活动。

三、全面贯彻《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切实加强中小学校依法治理力度

1、尝试推行依法治理、民主管理、自主办学、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到外地考察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管、办、评分离的办法,逐步建立基础教育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努力提高依法治校能力。

2、加强学校管理。通过培训、学习等多种途径不断提升管理队伍水平和能力,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丰富学校管理内涵,强化精细化管理,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质量全面提升。

3、开展学校品质提升工程。认真组织学习《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动员义务教育学校从学校文化建设、内涵提升、学生发展、管理规范、安全和谐等方面,开展学校品质提升试点工作。

4、全面摸排学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违规行为,提高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管理和应用水平,进一步加快核查、补采数据,提高学生信息准确度。开展规范招生行为专项督查,坚决查处“挂学籍”、“学生与学籍分离”等违规行为。

5、开展“一科一辅”专项督查,科学指导小学生的减负工作。

四、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认真组织学习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落实《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继续推动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继续深入开展“三爱”教育和“三节”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落细、落小、落实。

2、继续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年”活动。以优化、美化、绿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通过创设品位高雅的班级文化、寝室文化、餐厅文化、走廊文化、活动文化,组织开展“优秀学生”、“校园之星”、“十佳美德少年”、“和谐班级”、“温馨寝室”、“书香校园”、“日常行为规范”示范学校、示范班级等评选,逐步构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指导学校逐步实现“一校一品、一班一特色”的目标。

3、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区级示范校的创建工作,建立区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通过观摩优秀心理咨询室建设、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研讨班等活动,指导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建成符合我区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4、以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为载体,中学生汉字或成语听写大赛为抓手,不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继续开展中小学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活动和上好开学第一课,结合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传承中华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强化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培养文明礼仪习惯。

5、以加强班主任建设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中小学德育队伍。健全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培养机制,结合省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培训项目的实施,开展班主任业务专题培训,组织班主任工作研讨活动,提高班主任素养和专业化水平。

6、开展“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加强中小学书法教育,在继续坚持每周到训练室上课一次和每天用水洗布练习15分钟的基础上,成立本校书法兴趣小组,安排骨干书法教师,每天到书法训练室进行强化训练。同时,要求学生每周上交2-3张书法作业。精心准备,周密安排,为全市举办中小学书法大赛做好积极准备。

五、继续完善中小学安全工作机制,提高学校安全管理水平

1、继续宣传和贯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的意见》,进一步落实学校的主体责任、乡镇办事处的属地管理责任、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责任,全面推进学校安全工作机制建设。

2、进一步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工作制度;依据教育部《中小学校岗位安全工作指南》,进一步健全、完善局机关和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一岗双责”职责规定,促进学校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工作“全员化”,做到校园安全工作“人人有责、人人履职”。

3、加大经费投入,夯实安全基础。重点是强化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尤其是人防队伍专业化建设。同时,依托学校信息化建设,构建更加完善的校园视频监控系统。

4、修订和完善教育系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形成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学校应急处置队伍和能力建设。

5、进一步强化隐患排查和安全考核工作,做好薄弱环节监管和深化安全隐患整治工作,以检查和考核为抓手推进工作。

6、持续开展“一月一主题”的安全主题教育,重点突出防溺水、防伤害、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校舍安全等六大安全工作,做到全年全覆盖,使安全教育、安全演练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六、引导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推动高中的普及与提高

1、积极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的新途径。积极开展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实验,总结推广三中等学校特色办学的经验,鼓励普通高中通过富有特色的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师队伍、教育教学管理、学生指导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

篇4

1 调查背景

我们借鉴新学校行动研究中的一些方法,如问卷调查法、头脑风暴法、鱼骨图法,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分析,从自尊、自信、意志品质、运动体验、情绪调控、健康的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入手,确定出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本次问卷调查涉及学校的26个班级,共计1040名学生。问卷内容涉及教师、学校、家庭、学生年龄、心理焦虑、人际关系、自我倾向、自责倾向、敏感度、独立意识、性格倾向等11个方面。

2 调查分析

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还有30%的人感到不满意;81.7%的学生认为教师非常重视他们的学习成绩,这样给学生无形中带来很重的学习压力;有84.3%的学生喜欢自己的班主任,但只有37.7%的学生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97%的家长非常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仅有35%的家长愿意坐下来与学生进行朋友式的交流;有74.7%的家长不会拒绝孩子的要求,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精神方面沟通较少;96.3%的学生认为家长对自己施加的压力很大;只有5%的学生学习焦虑低,学习不会受到困扰,能正确对待考试成绩;有12%的学生常怀疑自己的能力,没有自信,常将失败、过失归咎于自己;只有26%的学生充满自信,能正确看待失败;40%的学生认为自己容易冲动,自制力较差。

3 寄宿制民办初中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

3.1 优越感

民办学校,收费稍高,学生家庭多数相对比较富裕,部分学生有一定的优越感。此种心理使学生经常自我陶醉,自我满足,不思上进。表现在学习中注意力不集中,在集体活动中不善与别人合作,爱炫耀,消费大手大脚,铺张浪费。

3.2 依赖感

小学阶段,家长、教师包办得多,学习、生活依赖性强。进入中学感到明显不适应,表现生活不能自理;学习主动性差,教师教什么就学什么,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劳动或活动怕苦怕累,完不成任务或活动达不到目标要求。此种心理影响学生的自主、自理、自立,影响探究式学习开展。

3.3 唯我独尊

在民办学校中,部分来自优越家庭的子女、隔代家庭的子女,特别是独生子女,他们由于在家长期受到家长宠爱,养成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心理。此种心理的学生自制力差,学习中、活动中、生活中忍让、合作意识往往不够。

3.4 压力大

学校招收的学生优秀生居多,学生之间的竞争激烈。同时,升学的功利性是家长选择民办学校的重要动机。这种动机转嫁到学生身上,给学生增加了心理压力。

3.5 自卑感

相对于优越感,一些学生因家庭情感因素,经济困难,会因“想学又学不会”而产生自卑感。此方面在性格内向的学生身上(多来自不和谐家庭、外出务工家庭,多为单亲子女和留守儿童)比较明显。这种心理使学生失去学习自信心,在困难面前退缩、脆弱、孤独。

4目标与策略

目标: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受人尊敬的学校,建设成为学生喜欢、快乐,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平安、健康、文明的和谐校园。

策略: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一个综合工程,以活动为载体,保障学生心理健康,让学生享受阳光、感受温暖、体验快乐。

5 做法

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不高的现状,学校实施心理健康综合工程,通过各种策略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

5.1 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

将心理教育分布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专门渠道就是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渠道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构建一个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5.2 实行阶段性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不同的学年阶段,有目标地进行系列心理品质教育活动,大致可这样划分:初一年级,“学做人”,常规制度汇编成册,分发学生,每班配设正副两名班主任,全员导师制,每位教师承包5名左右学生,定期交流;初二年级,“做合格人”,实施4个达标活动(普通话、汉语书法、英语书法、英语口语),学生自律管理;初三年级,“做优秀人”,参与社团培养特长,参与活动增强创新意识,自主学习,提高综合素养。

5.3 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

专门开辟“心理咨询室”,营造温馨的环境,实施问题学生认领制度。心理咨询师根据个人特长自主认领。心理咨询师承担全校班主任心理辅导培训任务。学校每学年根据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业绩评选,一星咨询师、二星咨询师、三星咨询师。

5.4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改善学生心理环境的目的。以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等方式,开展丰富多彩并且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也会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心理氛围,进而受到感染、教育。

1)双线并行,强化德育养成。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采取外显行为与内在品质提升双线并行的思路。一方面,规范学生管理,加大对学生的“学习自律、行为自主、生活自理”三自教育活动,扩大“三自”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把德育工作贯彻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活动、每一个学科。每学期第一个月和最后一个月为“三自”教育活动月,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德育实效,以学生“自主教育”为核心,认真落实学生“文明礼仪达标”活动,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特色。学校将继续开展“三自”教育活动,并对在教育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班级与优秀学生予以表彰,借此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为弘扬传统美德,传承中华文明礼仪,培养学生优秀品质,学校在全校师生中广泛开展孝悌教育活动,将《弟子规》学习引进课堂,融孝悌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成为校本课程之一,构建坚实的德育教育阵地。把孝悌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主线,使之成为学生德育工作特色。

学校实施全员导师制度,特别重视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等特殊家庭家教工作的指导和该类家庭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将这些学生分派到具体教师,由导师负责定期、不定期对其辅导谈心,让这些学生也能享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健康成长。在父亲节、母亲节、儿童节等适当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亲情教育活动,开展教师讲座、学生演讲比赛等活动,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深入人心。

2)社团文化丰富,学生个性张扬。在按照省教育厅规定开齐、开全必修课的基础上,重点挖掘具有本校鲜明特点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在校能全面、健康地成长。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节、文化艺术节、演讲比赛、棋类比赛、辩论赛、歌咏比赛、诗歌朗诵会、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等文化活动,进一步营造健康高雅的校园育人环境。学校在广泛征集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开设了摄影协会、书法协会、棋类协会(象棋和围棋)、剪纸协会、记者团、演讲协会、文学社、诗社、机器人实验室、舞蹈社、合唱团、乐队、画社、乒乓球队、足球队、排球队、篮球队等社团31个,定期开展社团活动。

5.5 社会实践活动,综合全面发展

学校要求各团支部利用各种节日及假期,引导学生走上社会、走进社区,当好志愿者,体验鲜活的生活,为自己将来踏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走出校园,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和小伙伴交流,到市博物馆做兼职解说员,并向游人介绍,提升自信力,锻炼自己的能力,借此达到深化教育效果的目的。

5.6 成功进行每一次主题班会活动

主题班会是走近学生心理,培养其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学校为主题班会“三定”,即:定主题,各班级根据学生特点,在开学之初确定本学期的主题班会系列,然后按计划进行;定时间,为保证主题班会的实效性,学校规定每周一下午第三节课定为主题班会课;定流程,总体设计为标题—目的—形式—内容,即课前筹备(班会动员—群策群力—班干协作—班主任指导)、课堂实施(学生轮流主持—学生集体参与—教师点评小结)、课后反思(根据主题班会的内容,学生利用周记写出课后的反思)。

【举例】

学校主题班会,具体做法如下:

1)走进心灵,了解一些学生的心理特点:双重性格——自卑又自尊;双重品格——重感情又偏激;双重行为——既逆反又戒备;双重表现——可感化又反复。同时我们了解到孩子的行为偏差有的是父母期望值过高造成;有的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缺少关爱;有的是单亲家庭,孩子得到的爱是残缺的;还有的是家长过于溺爱。

2)针对以上特点,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搭起一座心灵的桥”,通过父母和孩子写信、老师和学生写信,互相增进了解,填平父母和子女之间、师生之间的鸿沟;组织以家庭为单位参加的系列校外实践活动,在游玩中、在慰问敬老院的老人中、在传承家乡优秀的黄本土文化中,让这些孩子融入集体中,从而开启他们的心智。

3)创造机会,展示风采。学生的自信心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其行为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认同,进而转化为自我的肯定和认同。因此,学校组织开展“四个达标”活动,它引导学生把教学目标内化为自己的成长目标,不同特长、不同爱好、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努力均可获“达标证书”,并将成绩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定。这样,学生在达标的过程中培养了能力,健全了人格。

篇5

为丰富全市未成年人暑期生活,促进广大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文广新局、团市委、市妇联、市关工委、市科协等部门决定在全市组织开展2017年度“七彩的夏日——未成年人暑期系列活动”。活动方案如下:

一、活动宗旨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中国梦”学习教育、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活动为主线,以“七彩夏日,快乐成长”为主题,遵循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精心组织开展益德益智、丰富多彩、深受未成年人喜爱的暑期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广大未成年人在暑期活动中拓宽视野、强健体魄、陶冶情操、快乐成长,争当品德高尚、富有理想、快乐健康、全面发展的新一代xx人。

二、活动安排

1. 我是“梦想”小使者——“践行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各地各部门要通过绘画、演讲、歌咏、征文、座谈、微电影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内容,发动广大中小学生讲述、描绘自己亲历亲见的“中国梦”,树立以实干兴邦精神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梦想。6月-10月,市教育局、文明办、文广新局、共青团、妇联、新华书店等单位组织开展“阅读文化经典,建设书香校园”xx市第四届中小学生读书节活动;我市将组织小学和初中代表队于7月下旬参加在南京举办的全省青少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景剧大赛;今年是建党96周年,为了进一步培养少年队员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怀,7月1日,市文明办、教育局、文广新局将举办“童心向党、校歌嘹亮”中小学生合唱比赛;市关工委依托校外辅导站开展“学史立志,崇德向善”主题教育活动;如皋市开展“走进纪念馆,走近历史”系列活动和“奔跑吧,少年”——重走路闯关比赛,引导未成年人传承和弘扬精神;xx长少年素质教育实践未成年人开展“寻根之旅”夏令营和军事夏令营;启东市举办“闪闪红星照我心”的演讲比赛;崇川区组织开展少年特种兵等暑期训练营,锤炼青少年学生的意志品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 我是美德小标兵——“雷锋精神我传承·文明礼仪我行动”暑期实践活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结合《江苏省未成年人文明礼仪规范》内容,引导未成年人学雷锋、树美德,积极参与公益志愿服务活动。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博场馆要招募一批小小志愿者参与场馆的管理、服务工作,并做好相关培训。各地各单位要把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作为暑期实践活动的重点,采取多种形式,创设、整合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引导未成年人争做“文明小义工”“爱心小天使”,培养良好道德习惯。8月,市文明办、教育局、关工委等部门组织开展“美德少年、三好标兵”公益夏令营;xx博物苑在暑假期间开展小小讲解员培训与志愿服务活动;海安县举办“文明礼仪进社区”专题讲座,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八礼四仪”基本内容;如皋市组织开展“暑期小岗位,接轨大社会”系列活动,引导未成年人积极参与暑期岗位体验,培养社会责任感。

3. 我是文化小达人——“经典浸润心灵,艺术启迪人生”,开展未成年人经典诵读、诗教乐教活动。依托各级各类校外活动阵地,围绕传统节日,以“童心里的诗篇”创作征集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诗教乐教活动。市文明办、教育局、文广新局、团委、妇联、关工委、科协等单位联合举办xx市“七彩的夏日”启动仪式暨“游览之礼”示范观摩活动;暑假期间的每周六下午,市少儿图书馆举办“苗苗悦读坊”,带领孩子们倾听绘本故事,感受阅读的快乐;xx慈善博物馆、江海小记者总站组织江海小记者开展电影之旅、名师大讲堂等系列活动;海门市举办“我是小小弘謇人”经典诵读活动;启东市组织开展“文明伴我行,城市美如画”墙体绘画征集活动;通州区开展“阅读越美”之“朗读我能行”暑期擂台赛,培养未成年人主动读书、喜爱读书的学习习惯;港闸、崇川、如东县、开发区等地将组织开展青少年文艺汇演、征文活动、演讲比赛等。

4. 我是科普小能人——未成年人科学素养提升行动。深入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17-2020年)》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在未成年人中广泛开展暑期科普宣传、探索研究、体验实践等活动,引导未成年人体验科学,增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暑假期间,xx博物苑组织开展生物大讲坛、“健康哥哥”等系列活动,带领青少年多识花草虫鱼鸟兽,学习自护自救方法;7月,xx科技馆组织开展机器人夏令营活动;海安县妇联、福缘志愿者服务队、xx大学杏林学院联合开展杏林艺术文化科普行,面向留守儿童和孤儿开展“我爱科普”知识宣讲和实验制作等系列活动;海门市科协举办农场体验活动,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为未成年人搭建科普课堂;通州区科协举办流动科技馆巡展,让科普展品走进乡村学校少年宫,激发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崇川区举办“魅力崇川,创新领航”科技夏令营。

5. 我是“阳光”小模范——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和成长关爱系列活动。以县(市)区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各乡村学校少年宫、校外教育辅导站等为依托,继续组织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千场宣讲活动。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深入实施《江苏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广泛开展未成年人自护教育、心灵呵护和针对留守流动、孤残儿童等特殊未成年人群体的关爱行动。xx市妇联、文明办、教育局等单位组织开展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共享·快乐·平安”主题夏令营;暑假期间,以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的专家志愿者为主体,将走进部分社区,对广大市民和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讲,还将举办“心灵成长”学生团辅夏令营;市互联网协会、港闸区互联网信息中心联合开展“指尖少年,阳光成长”青少年网络素养提升工程活动,进行网络文明教育宣讲和捐赠活动;海安县将举办“心海护航”——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三巡”活动;如东县组织贫困生和留守儿童外出研学,并开展公益兴趣培训夏令营等活动;海门市文明办、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组织“心理阳光工程”进社区团体辅导活动;启东市结合“走帮服”活动开展“太阳花”困境儿童关爱行动,围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赠等开展关爱帮扶活动。

三、工作要求

1. 加强领导,广泛发动。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七彩的夏日——未成年人暑期系列活动”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真正做到思想重视、经费保障、责任落实,形成市县联动,覆盖城乡,惠及全市未成年人的工作布局。要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社区工作者、“五老”人员、社会志愿者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和组织未成年人社会实践活动。要善于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阵地等各级各类校外活动场所的作用,不断拓展未成年人暑期活动的空间。

篇6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素质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0.077

On the Development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MIAO Dianqing

(Inner Mongolia Hulunbuir Arong Qi Huoerqi Middle School, Hulunbuir, Inner Mongolia 162756)

Abstract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quality education, but because of social change and other factors, the current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showed prominent problems, this paper firstly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the quality education of the students, and then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students,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education of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Keyword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1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青少年代表着未来的希望,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强则国家强”,所以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是中国未来持续发展和复兴的重要因素,而在中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占有非常关键的地位,因而发展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发展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核心部分。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表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见》中的这部分内容说明了学生心理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关键影响,也表明了我国基础教育对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关注。

但一些调查表明,当前的中学生存在着较为突出的心理问题,根据新华社的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较大的上升趋势,调查显示大约35%的中学生表现出了心理异常,其中的53%的中学生普遍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问题。这些数据表明,在当前的环境中,中国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而这也说明了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分析

个体心理特征的形成主要来自其青少年时期,而其心理素质的形成和与发展很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个学生是否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与他所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了解和分析相关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要能够因地制宜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应对这些问题。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2.1 社会环境的影响

弗洛姆认为个体的心理健康情况是由客观因素所决定的,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可以促进个体的发展,也可以扭曲个体的发展。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这种快速而深入的社会变化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转型所产生的独特的中学生价值观。社会学认为个体价值观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在社会变迁中,个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会随之发生重要的调整,这一点对正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而言更加明显。目前很多关于新生代、80后、90后群体的探讨,恰恰反映了中学生群体在社会变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特点上的特殊性。所以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当前中学生心理特征形成的社会基础,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能更多地包容和理解中学生。

第二,社会风气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价值观尚未成形,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和认识容易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而在当前,社会转型和外来文化的引入使社会中存在着很多备受争议的观念,它们对原有的社会价值与道德意识形成了挑战。很多中学生在这一阶段尚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且大都处于叛逆期,加上部分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存在的夸大与失实,常常会对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第三,社会生活方式的网络化转变对中学生心理素质形成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交往方式日益呈现出电子化和虚拟化,中学生在这一方面具有更快的技术接受能力,所以他们的沟通方式和社会联系也变得更加网络化。这种社会交流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在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这一变化改变了青少年接触信息的方式、类型和深度,其所接触到的信息对其价值观念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2.2 学校环境因素

学校是中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在心理素质教育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学生心理素质需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干,以日常教学活动为载体,所以学校的整体教育环境与教育水平是影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

在当前的中学教育中,学校在注重传统的德智体等教育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这种陈旧的教学理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与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德智体教育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一个个体如果没有良好的自控能力,是无法进行长期有效的自主学习的,学校在对学生学习的正常监督之外,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使之能够在离开中学和进入社会之后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从心理特点上讲,中学生常常处于逆反期,在过于强调分数和服从的教育环境中容易出现厌学、焦虑、对抗等消极心理,这会使很多具有良好潜力的学生没有有效发掘学习能力,反而影响其长远发展。

2.3 家庭氛围的影响

家庭的环境与氛围一直在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氛围会在不同方面影响着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第一,家庭的完整性与内部关系的决定性影响。家庭的完整性直接决定着家庭教育情况,单亲家庭、婚变家庭和留守儿童家庭等情况会使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中形成孤僻、自卑、冷漠、自私等负面的心理特点。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家庭类型的数量要多于过去,这实际上也是社会转型和社会环境变迁所产生的一个派生现象。

其次,家长行为不端的家庭环境对孩子起到不良的示范作用。家长的言行、理念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并在其心理素质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少年在家庭中会更加潜移默化地受到家庭中的其他个体,尤其是负面言传身教的影响。所以家长的行为方式也具有重要作用。

2.4 中学生自身因素

中学生的自身特点也是其心理素质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学生一般在12到18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是其心理素质形成的核心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常常缺乏良好的自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常常在心理情绪上变化很大,并且难以独立面对压力。因此,需要包容他们的想法,注意他们该时期情绪上的敏感性。

3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建议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社会环境的整体性变化不仅会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也会通过对家庭的作用来产生间接影响。这些情况使当前的中学生素质教育具有复杂性与变化性,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点首先应该具有清晰的认识,并且也需要认识到中学生素质教育并不是依靠学校和教师就能够完成的,还需要家庭的配合,而后根据这些情况来采用更加具有包容性的教育态度,采用更加丰富多样和全面有效的教育方式。具体建议如下:

3.1 将心理素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心理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是相互促进和内在统一的。心理素质教育也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与主要目标。所以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对知识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进行整合的重要意义,提高其对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并通过积极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来促进中学生的知识教育质量的提升。

3.2 积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提高心理素质教育水平

教师自身的修养与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劣,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发展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需要教师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更具有包容性的教育心态,这一点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尤为重要。一般而言,教师需要具有两方面的素养:

第一,对学生教育的敏感性。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指导学生时,需要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耐心,既能够及时察觉学生心理倾向的细致变化,也能够为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给予细致有效的指导。

第二,教师应具有较高的宜人性。在进行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时,教师需要的关键素质不是威严和使学生服从,而是开朗合群的性格特征和谆谆诱导的教学方式。具有这类特征的教师能够使学生敞开心扉,师生之间开展有效的交流,从而更好地发现中学生的心理变化,便于教育的有效深入。

3.3 与家庭教育结合,促进家长的配合

现代家庭教育应该将孩子的心理素质教育放在中心地位。对青少年成长而言,家庭教育有着比其它教育形式,甚至是学校教育更为深远的影响,所以教育工作者应理解和重视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也应是作为主要教育者之一的家长所需要具备的观念。在心理素质教育中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和学校,更需要充分家庭教育的作用:

第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需要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所以家长应注意主动构筑良好的家庭气氛,并根据子女们的身心特点,恰当选择教育方式,为孩子心理素质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第二,家长应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家长自身素养的水平是决定家庭教育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在开展中学生的素质教育时,需要家长能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教育理念,并注意平时的言谈举止,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反复引导来推动中学生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磊.素质教育新论[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 李丽.西北地区农村中学生心理素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

[3] 郑琰.广东省中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调查报信[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

[4] 宋志一.父母亲职业类型对子女心理素质发展影响的测验研究[J].学术探索,2002(4).

[5] 陈带有.澳门中学生心理素质状况及其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2008.

[6] 郝秀香.浅谈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09(10).

[7] 邱莲.广东中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导刊,2006(6).

[8] 杨海珍.东莞市初中生心理素质调查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0(2).

[9] 余万超,刘栋梁.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0).

篇7

2014年我镇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创建“教育强镇”为目标,以“保安全、提质量、强素质、出特色”为抓手,以更新教育思想理念为先导,以全面提高育人质量为核心,以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以促进教育公平为基石,以规范教育科学管理为保障,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突出重点、创优争先,在更高水平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工作目标任务

1、继续巩固“双高普九”,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保持100%;初中入学率达到99%以上,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残疾儿童的入学率力争达到99%。

2、努力办好学前教育,3—5周岁儿童入园率达到96%以上。积极开展扫盲工作,大力发展成人教育。

3、以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为总抓手,以提高全镇教师的师德素养、业务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落脚点,强化内涵建设。

4、规范校园管理,构建和谐校园,努力实现学校管理民主化、科学化、人文化。加强德育建设,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

5、建立安全责任制度和应急预案机制,落实安全教育和安全演练制度,确保学校财产和师生生命安全。

6、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努力提升学校办学水平,迎接省市区办学水平督导和教育综合督导工作。

7、重视课程管理,加大对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提高全镇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

8、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加大投入,狠抓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远程教育设备利用和网络设施的管理、使用,全面提升教师适应现代化教学的素质,全面提高办学效益。

9、加强学校食堂与课间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全面落实传染疾病防控措施,实现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和卫生防疫安全责任事故零目标。

10、在全镇中小学校全面推行“三禁”制度,即禁止闲人进入校园、禁止工作日午间饮酒、禁止校园内吸烟。

二、工作重点措施

(一)创建“教育强镇”,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发展

1、学前教育公办主导。积极落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提升学前教育办学水平。加强对幼儿园管理和无证幼儿园治理,加大校车安全的检查管理力度,提高幼儿园安全管理水平。办好镇中心幼儿园,坚持学前教育形成“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政府办园骨干和示范”。

2、中小学教育健康发展。各村主任作为“控辍”保学的第一责任人,会同各中小学强化措施、常抓不懈,确保小学入学率达100%,辍学率为0%。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达99%以上,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同时加强在校学生学习情况跟踪并持续抓好在外就读学生的取证工作。各学校整体推进中小学课程建设,深入挖掘优质课程和教学资源,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3、高中教育巩固质量。切实抓好课程改革,深入开展新课程研究,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突出抓好毕业班的培优辅弱、尖子生培养、高考标准研究及信息收集备考工作,力争高招成绩稳步提升。

4、扶持和规范民办教育。积极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加大扶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民办学校办学条件。加强日常监管,整治无证办学行为,维护学生及家长的合法权益。

5、持续关注弱势群体。继续实施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义务教育教科书免费政策,对贫困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实施生活费补助,保障适龄残障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切实做好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的就学和教育工作。

6、大力开展扫盲工作和成人教育。依托镇文化技术学校及村文化阵地和图书室,形成完善的成人教育网络,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课程,确保15-24周岁非文盲率达100%。

(二)实施规范化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各中小学根据2012-2014年区校安与扩容工程项目的统一安排,结合学校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推进2012年校安与扩容工程项目扫尾工作,抓紧做好2014年校安与扩容工程项目涉及学校的规划布局和校舍建设。做好大坂小学、下坂小学、东郊小学、锦墩小学、郑坂中心小学、渠桥二中这些学校的校安工程以及新度中心小学的扩容工程建设,争取2014年全面完成任务。积极补充更新教学实验仪器、图书、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和体育、音乐、美术、卫生器材等,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装备水平。

2、规范办学行为,切实提高课堂效率。按照课程计划标准开齐开足各类课程,研发校本课程,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控制学生作业量,实行课外作业总量控制和登记制度。减轻教师和学生负担。继续开展以研读教科书、集体备课、同科说课、全员优质课、教后反思为主要内容的“五步教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全方位开展新教育实验,校长教师读好书等活动。

3、积极创新理念,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快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建设,认真落实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方案,强化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和各种文体活动的开展。加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开发小学培训课程体系。

4、开展德育活动,深入实施“两纲”教育。坚持“德育为先、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工作宗旨,深入实施“两纲”教育,推进学科德育课程建设,打造区域“两纲”教育品牌项目与精品课程。充分发挥教育工会、共青团、关工委、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家长学校作用,以“学雷锋活动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等各类德育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公民教育、感恩教育、礼仪教育、职业教育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贯穿到各个教学环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班级活动。加强共青团、少先队工作,充分发挥团队组织作用,创新团队教育活动。积极推进校外德育活动场所建设,促进家庭、社会和学校齐抓共管德育格局的形成。

5、大力开展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整体素质。认真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确保每天一小时校园文体活动。建立健全学生健康档案,抓好学生常见病、传染病的监测与防治。完成学校食堂改造任务,进一步规范学生集体用餐管理,规范加强学校食堂定点采购、食品留样工作。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完善保健室设施建设。积极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各类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1、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营造干事创业的工作氛围。坚持学校领导班子学习制度。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校长评价体系,加大校长培训力度,引导学校领导深入探索教育教学方式,大胆进行教研教改,以优异的专业成绩引领学科发展,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人格魅力催生校园文化。

2、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学校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岗位设置管理制度,重点做好岗位实施方案的制订及岗位聘任工作。开展新度镇“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评选表彰活动。

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职业素养。不断完善师德考核办法,积极探索新时期师德建设新方法,把教师职业道德作为年度考核、评优评先、晋职晋级的重要依据。以规范化管理年活动为载体,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规范教师职业行为,打造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4、加强教师培训,促进专业成长。积极开展中小学校长、教师常规培训和专题培训工作,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开展班主任培训,提高班级管理水平。鼓励中小学校教师开展学历进修,提高自身素质。深入开展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教职工健身活动。

(四)开展平安校园建设,提高学校安全防范水平

1、持续整治与取缔无证办学。镇成立整治取缔无证办学专项工作领导小组,配合区教育局对全镇民办学校、幼儿园进行安全检查,尤其是校车、食堂、消防等方面的安全检查,做到发现隐患,及时消除或限期整改,确保师生安全。对于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学校、幼儿园,通过发放停办通知书、告家长一封信等宣传方式进行取缔,并主动向学生家长宣传无证办学的危害,动员引导学生家长把学生送入有办学许可处就学。各村、各中心校应加强动态巡查,负责对辖区内各类无证办学办园行为及时以书面形式向镇整治取缔无证办学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及时打击取缔无证办学办园行为。

2、加强学生上、放学途中安全事故的防范。一是各学校要加强对中小学的安全法规教育,增强自护意识。二是公安部门要在放学这一时段,增加警力维持学校门口路段的安全秩序,确保学生放学安全。三是各学校在天气恶劣的时候,组织教师进行护送。四是各学校向家长做好宣传教育,建议家长进行接送。五是加强校车管理,校车安全管理实行校长、园长负责制,制定学校学生的乘车方案,加强与公安部门的联系,精心做好学生乘车的组织工作,建立台帐管理。

3、继续加强法制教育。各学校要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广泛开展法制讲座、法制报告、法制咨询,牢固树立广大师生的法律意识。法制教育要坚持同课堂教学相结合,始终突出主渠道;要同德育活动相结合,努力增强吸引力;要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增强守法自觉性;要同转差防差工作相结合,严格把好预防关;要同社会教育相结合,扩大教育覆盖面,把青少年犯罪降低到最低限度。

4、加强校内部安全隐患整改及学校周边环境整治。学校内部要重点加强校舍安全管理,特别是暴风雨天气的校舍安全管理。做好校安工程建设,注意校安工程建设的安全施工与管理工作。要重视学校的消防器材的配备和更新。要密切关注学校周边环境情况,协同各村、镇综治、交警大队、安办、文化、工商、派出所等部门,深入开展学校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保证学校师生和财产的安全,净化学校周边环境,稳定教育发展的大局。

5、加强饮食卫生和疾病预防工作。全面开展卫生知识普及教育工作,密切关注和防范流行性传染病,狠抓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特别是学校食堂、饮食副食店和饮用水的卫生督查和管理工作。

(五)做好各项工作,在服务水平上实现新突破

1、深入实施中小学关爱工程。充分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积极性,着力构建“三位一体”的控辍保学机制。坚持整体推进、公平公正、区别对待、教育为主和注重实效的原则,制定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工作方案,重点关注流动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特困户子女以及残疾少儿等特殊群体的健康成长。健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完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设施设备,推进学校心理辅导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

2、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推进教育行风建设,畅通网络渠道,切实解决社会和群众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推行阳光政务,进一步规范校务、财务公开,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乱办班和有偿补课行为。全面推进普法教育进程,加大反教育力度。继续开展“法制宣传周”和“法在校园”活动,增强校长、教师、学生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

篇8

2015年,全县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总要求,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机制,推动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工作思路

2015年,全县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大力实施以“锁定一个目标,抓住一条主线,突出一个核心,推进五项工程”为主要内容的“1115”计划。即锁定建设教育强县这一目标,抓住促进教育公平这条主线,突出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核心,全力推进学校安全工程、数字化教育体系建设工程、教师培训工程、音体美器材配套工程、实用人才培养工程,推动全县教育水平再上新台阶。

三、重点工作

(一)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2015年规划新建项目19个,新征土地514.56亩,新建校舍总面积146148平方米,规划投资23467万元。新建高标准塑胶运动场4个(规划投资1410万元。新建“211工程”改厕项目4个,改厕面积1238平方米,规划投资120万元。完成续建项目4个。规划完成校安工程加固项目32个,加固校舍面积54547平方米,规划投资2027.5万元。

(二)建设数字化教育体系,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在课堂录播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开始建设课堂教学实时测评系统和公共教育服务平台,建设2处高考考点的网上巡察系统。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对现有教学设备进行排查,及时更新维护,确保发挥作用。

(三)实施教师培训工程,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方案,对校长、班主任、教师等实施分类培训。进一步发挥教研室和各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的专业示范引领作用,加大骨干教师的培养和管理力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职工职业素养,打造思想过硬、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四)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严格落实《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加大全面落实课程方案的工作力度,努力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继续推进“高效课堂示范学校”创建,努力提高课堂效率。不断完善高中“选课走班”制,并逐步探索向初中延伸。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逐步完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积极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五)提高教育经费保障水平,落实各项惠民政策。统一城乡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并逐步提高,努力提高经费利用效率。坚持依法治教,加大教育投入,继续实施“两免一补”“三免惠民”工程及农村小学生乘校车补助工程。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做好贫困生救助、学生意外伤害保险及高校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

(六)实施音体美器材配套工程,切实加强学校艺体教育。按照《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加快艺体教育教学设备、器材的配备、更新,提高艺体教育水平。

(七)逐步理顺学前教育办学体制,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制定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大政府投入,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幼儿教师素质。积极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逐步推进托幼一体化。

(八)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培养实用人才。加快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打造精品专业,积极争创“技师学院”,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发展的能力。培养骨干教师,培育实用型人才,高标准承办全市中职学校师生技能大赛。

(九)实施学校安全工程,全面加强学校安全工作。进一步完善各项安全制度,强化安全责任;认真落实安全教育课,加强师生自救自护教育;落实“三防”措施,提高安全保障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以落实各级规划纲要和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重点,实现教育科学发展。

按照各级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工作会议要求,结合全县实际,制定并实施教育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深入研究分析全县教育面临的困难与突出问题,进一步明确“十二五”期间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准确把握全县经济社会快速、跨越发展的态势和教育发展阶段性重点,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科学谋划,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职工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水平。

(二)强化培训,加强管理,努力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深入开展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为主要内容的师德教育活动。探索新形势下师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创新师德教育形式和载体,提高师德教育的成效。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和奖惩机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聘任、进修深造的重要依据,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发现、培养和树立师德典型,充分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完善教代会制度,加强学校民主管理,切实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做好困难教职工帮扶工作,努力为教职工办实事、办好事。做好老干部管理与服务工作,加强老教师活动中心的建设与管理。

加强校长队伍管理,制定校长管理办法,完善校长培养、选拔、考核、交流、监督机制。加强班主任管理,制定班主任管理办法,并努力提高班主任待遇。积极探索支教的新途径、新办法,确保支教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完善教师补充机制,根据学科需求和编制规划,加大教师招聘力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开展学科带头人和“名师”“名校长”评选,发挥其骨干带动和榜样示范作用。探索建立区域内校长、教师的交流、调配制度,增强办学活力。

实施教师培训工程,进一步提高队伍的业务素质。强化校长高级研修。与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一期校长高级研修班,选拔德才兼备、有培养前途的校长出国研修。深化班主任培训。通过分层次(高中、初中、小学)组织“创新班主任”专题讲座、实施班主任带教、开辟班主任论坛、班主任工作沙龙等形式,努力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实施教师全员培训。利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平台、教师教育网平台等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培训、小学教师学科全员培训,安排1000名教师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突出抓好音体美教师技能培训。实施“名师带教”。与师范大学联合,通过名师诊教、名师交流、学员汇报课等有效手段,提高全县名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发挥教研员和学科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积极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促进教师实用教学技能的的提升。重视语言文字的基础阵地作用。通过普通话培训、测试及各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创建,切实提高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水平,确保顺利通过国家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验收。

(三)提高经费保障水平,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按照《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要求,加快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和校舍安全工程。将标准化建设与学校布局调整、薄弱学校改造、校舍安全工程、音体美教学器材配备和更新等结合起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动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优化城区教育资源配置。严格划定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范围,加强对学校招生工作的指导,严格核定学校招生人数,保证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能够接受与流入地居民子女同等条件的义务教育。

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达到初中870元/生年,小学610元/生年。加强教育财务内部审计,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按寄宿生人数的10%和小学750元/生年,初中1000元/生年的补助标准做好贫困家庭寄宿生补助。落实各项惠民政策,继续实施农村小学生乘校车补助工程、义务教育“三免惠民”工程、“仪器配套工程”和农村中小学“211”工程。强化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继续做好贫困生救助、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和高校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

以实施教育数字化工程为重点,切实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实现优秀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逐步缩小学校间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强化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和应用,加快中小学实验室标准化、现代化建设步伐,年内5处初中、3处小学建成探究实验室。以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和机器人竞赛为突破口,推动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四)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切实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宗旨,创新德育模式,拓展德育载体,不断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努力构建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深入开展世情、国情、社情教育。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充分发挥县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作用。

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强化课程管理,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深化选课走班制教学改革实验,加强音、体、美及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教学,认真开好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人生指导等必修地方课程。加大学校课程开发力度,鼓励和指导广大中小学结合当地自然、人文和经济发展的实际开设丰富多彩的学校课程。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为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设,建立《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题库》;实行“评语+评价+成长档案袋”评价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成长过程和期末考评结果的紧密结合。加强对中小学考试评价工作的管理,认真落实《普通中小学考试管理规定》,规范考试科目与次数,取消不必要的统考统练。加大对课程开设不全、考试次数过多、文体活动偏少、课外作业量过大等违规办学行为的查处力度,建立对违规办学行为的定期通报制度,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落实教学中心地位,不断强化教育科研。开展“高效课堂示范校”创建活动,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消除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引导教师重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和课堂思维的深刻度,努力打造高效课堂。深化“三好一星”活动,严抓过程管理,促进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年内创建省级“教学示范学校”初中、小学各1处。强化教育科研,树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观,增强教研指导教学的能力。深入研究素质教育实施和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方法、新途径,实现教育科研与课程教学的紧密结合,突出教育科研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解决制约教学效率,影响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最实际、最具体的问题,避免工作中的“假、大、空”倾向,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强化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进一步提高对养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制定开展养成教育的指导意见,明确各学段的训练重点和方法要求,建立养成教育检查考评机制,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阅读、劳动、锻炼、卫生等习惯。

加强学校特色建设,不断丰富学校内涵。通过举办讲座、专家论证等形式,进一步明确学校特色发展的内涵。指导学校认真谋划,科学定位,扎实推进,努力办出教育特色。认真开展好学生文学社团、社会实践、兴趣小组等活动,开拓学生视野。做好校史编辑工作,加强调度和指导,对各单位报送稿进行汇总、校勘,年内完成初稿及两轮修改。以争创省、市级规范化学校为抓手,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管理水平,年内力争9处省规学校通过复评,10处市规学校通过复评。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施音体美教学器材配套工程,强化学校艺体教育。加强学校食堂管理,调整膳食结构,注重营养搭配,制定适合各年龄段学生身体发展的食谱,努力提高饭菜质量。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落实大课间活动,切实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重视特殊教育,加强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学校随班就读工作的规范化。

(五)理顺体制,科学规划,加快学前教育发展。

贯彻落实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41号)要求,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制定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坚持“确保公益、促进均衡、丰富内涵、提高质量”的原则,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公办为主、民办补充的办园体制,完善县、镇、村(学区、社区)学前教育网络体系,推动全县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年内争创市级示范、一类幼儿园2处,力争5处幼儿园达到首批乡镇中心园认定标准并通过省级认定。积极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逐步推进托幼一体化。

加快南部城区实验幼儿园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加强镇办中心园建设,新建中心园要达到省级示范园标准;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的镇办中心园,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将投资权限逐步收回;未完成高标准中心园建设的镇办年内完成规划,力争早日建成,同时积极做好村办幼儿园的新建、改建与扩建工作。

加强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切实改善办园条件,今后凡新建园都要按照《幼儿园基本办园条件标准(试行)》建设和配备设施,已建成的幼儿园要对照标准逐步完善。加强幼儿园管理,规范办园行为。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对全县无证办园进行全面排查,督促整改,经整改达到相应标准的,颁发办园许可证;整改后仍未达到保障幼儿安全、健康等基本要求的,依法予以取缔。狠抓幼儿园常规管理,提高保教质量。认真贯彻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按照《学前教育机构教育教学基本规范》和《幼儿园一日工作规范》要求,进一步完善幼儿园常规管理工作,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一日活动。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坚决杜绝“小学化”倾向。

强化幼儿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增加招聘数量、鼓励中小学任教的公办幼儿教师调转到幼儿园工作、中小学教师转岗培训等方式,逐步增加公办幼儿教师比例,优化队伍结构。制定关于加强幼儿教师管理的意见,对幼儿教师进行规范管理,落实幼儿教师待遇,保障非公办幼儿教师最低工资不低于当地农民上年人均纯收入的1.8倍(1285元/月)。

(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合格实用人才。

加快职业学校综合实训楼建设,完成内部设施配备,积极争创“技师学院”和“国家改革与发展示范性中职学校”。优化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努力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通过开展教师课堂大赛、教案设计与展评、多媒体课件制作评选、教学论文评选、专业教师操作技能大赛等活动,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课教师队伍。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着力培养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的就业、创新和创业能力。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打造骨干专业、精品专业。强化措施,改革招生办法,力争全年招生工作取得新突破。围绕企业需求,积极调整专业设置,进一步探索“校企对接”“订单培养”等合作办学模式。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城镇再就业培训工程,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的成人教育培训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七)积极推进学校安全工程,全面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进一步健全学校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完善学校安全管理档案,落实学校“安全主体责任”。加强安全队伍建设,加强对学校安全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素质。加大对学校重点部位的安全隐患治理力度,围绕学校安全管理重点工作,大力开展校车安全、食品卫生安全、防雷电安全等方面的专项检查和随机抽查。强化安全教育,确保安全教育课计划、课时、教师、教材、教案、质量评价“六落实”。积极开展“安全教育日”“安全教育月”“防灾减灾日”等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人员业务能力。修订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积极开展食品卫生安全、交通安全、传染病预防、紧急疏散等方面的安全应急演练,提高师生自救自护能力。严格落实学校安全工作报告制度,建立学生安全信息通报制度,形成学校安全工作报告常态化机制。

(八)加强作风建设,维护教育良好形象。

加强机关建设,改进工作作风,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全面落实各项工作制度,完善机关考核制度,增强机关干部的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确保各项工作科学、协调运转。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肃查办违法违纪案件,深入推进廉政文化进机关、进校园活动。开展教育行风民主评议活动,提高教育系统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规范教育收费,深化政务公开、校务公开,继续坚持校长谈话制度,定期开展“校务恳谈日”活动。认真处理群众来信、来电、来访,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确保教育系统和谐稳定。制定实施“六五”普法依法治理规划,继续推进依法治教,以“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为抓手,积极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师生法律素质。

创新教育督导机制,改革学校评价办法,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切实抓好督导整改,高标准迎接省、市政府教育综合督导工作。建立实施督学责任区制度,充分发挥责任区督学作用,加强学校管理,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年初制定评估验收项目计划,统筹安排各项检查、验收、评比活动,切实减轻基层负担。

完善教育督察制度,加大督察力度。制定年度教育督察方案,采取明察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对中心工作和阶段性重点工作的督察。定期通报督查情况,并将成绩列入年终考核,促进工作落实,切实提高工作执行力。加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督察,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途径。加强对学校领导干部业务指导能力的考察,促进校长专业素养的提升。

篇9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综合素质;培养特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2-0074-04

江苏省自1984年率先进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试点以来,已经探索创新、艰苦努力了三十多年,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五年制高职发展道路。五年制高职学生入学年龄较小,一般14~15岁,有效教学时间长,毕业时一般19~20岁。在校五年,学生要经历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的转变,在生理、心理、学习习惯、行为方式等方面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各分院根据学生的生源文化素质和生理心理变化,注重研究分析学生综合素质内涵,积极探索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新思路和方法,打造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素质教育品牌。

一、五年制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

五年制高职以培养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招收初中毕业生,新生入学年龄一般在14~15周岁,实施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融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于一体,学生五年制高职毕业时年龄在20周岁左右。五年制高职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综合素质的内涵有别于普通高中学生,也不同于普通大学生。五年制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及技能素质、心理健康素质。

(一)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五年制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灵魂。它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渗透于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科学文化、专业及技能、生理心理各方面之中,是包括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礼仪修养等在内的综合素质。五年制高职学生应具备的思想道德素质具体包括:关心政治,不断学习政治理论,提高理论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党爱国,拥有梦想,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敬业爱岗,团结协作,诚信友善,具有社会责任感。

(二)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是五年制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主导着五年制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五年制高职学生应具备的科学文化素质具体包括: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所需要的科学精神、科学水平、精神状态、文化修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

(三)专业及技能素质

专业及技能素质是五年制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是五年制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专业素质是五年制高职学生在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实践的学习过程中理解和适应社会工作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五年制高职学生专业素质具体包括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专业创新能力以及必要的组织管理能力等。

(四)心理健康素质

心理健康素质培养是提升五年制高职生综合素质的保障,渗透于其他三种素质发展的各个环节。五年制高职学生应具备的心理健康素质具体包括健康的体格、良好的卫生习惯与生活规律、自我完善的人格、坚强的意志品质、开朗的心境、乐观的人生态度、恰当的心理反应、正确的心理挫折反应、较好的心理平衡和自控能力等。

二、江苏五年制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特色

五年制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有别于其他类型的学生。通过总结江苏五年制高职学校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江苏五年制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以下特色。

(一)更加关注职业兴趣的养成

兴趣是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它表现为个体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每个人的兴趣爱好有所不同,但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探索。兴趣与职业关系紧密。职业兴趣是个体对某种职业活动具有的比较稳定而持久的心理倾向,它是一个人探究某种职业或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特殊个性倾向及向往的情感。江苏五年制高职学校普遍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兴趣的养成教育,通过职业体验、职业测评、职业规划咨询等手段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兴趣的探索,使学生感性的职业认识变成理性的职业兴趣,发自内心地认可所学专业,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江苏省丹阳中等专业学校与“向阳生涯”合作,率先引进了国际先进的生涯教育体系,应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探索构建“以提升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个性化职业教育模式”(其英文表述是Individualized Vocational Education Focused on Improving Professional Quality,称为IPQ教育模式)。IPQ模式又可简称为“1+x”模式。“1”是指一个核心:以提升职业素养为核心;“X”指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个性化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1”是目的,“X”是手段,通过“X”这种个性化的途径提升所有学生的职业素养。“X”可以是兴趣、爱好,也可以是特长、强项,目前学校给“X”设计了六大选项:专业技能、通用技能、创新发明、创业实践、艺体特长、升学深造。学生可从中自行选择一项或者多项,寻找合适的发展道路。

(二)更加关注职业道德的强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广大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水平,也必须具备优秀的职业道德素质。江苏五年制高职学生入校时的综合素质总体较好,但在职业道德素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学生不讲诚信,有的学生存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想,有的学生理想信念淡漠,有的学生在情感、道德上缺少理性的克制与约束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加以正确的培养与引导。

江苏五年制高职学校十分重视学生职业道德的强化,将职业日常行为规范与实习、实验、实训相结合;将职业道德培养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培养相结合;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校内外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精神和职业道德品质。此外,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各校也很重视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工作和敬业精神,影响和带动学生,使学生在美好的环境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更加关注职业技能的训练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导向为主的教育,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既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专业知识、专业理论学习深化的必然要求,更是学生专业素养、职业素质提升的必由之路。与中职学生、三年制高职学生相比,五年制高职学生在职业技能素质养成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因此,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是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

江苏五年制高职学校职业技能训练的主要形式有专业实训教学、专业见习、顶岗实习、课外实践活动、专业技能竞赛、课余专业技能强化训练等。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引领下,不少学校成立了专业技能协会,利用第二课堂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技能,通过技能节、技能月等活动开展校内技能比赛或技能展示活动。每年一届的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成为五年制高职学生展示技能的实践平台,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在全国、全省技能大赛中摘金夺银,成绩喜人。

(四)更加关注人文素养的提升

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两个方面。具体来说,人文素养是人的价值观念、理想人格、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综合反映。人文素养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精神塑造。对个体来说,人文素养关系到一个人的人生走向、职业成就。

江苏五年制高职学校都很关注学生文化基础课的学习、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等,注重学生技术技能的日积月累和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例如,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刘国钧分院依托学校的“四个一”,即“一馆一会一团一套”(一馆,刘国钧纪念馆;一会,刘国钧研究会;一团,刘国钧精神讲演团;一套,校园文化系列丛书)来传承“刘国钧精神”,培育学生人文精神,助推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常州幼儿师范学校重视挖掘人文历史景观的德育功能,建有校史馆、李公朴事迹陈列馆、仁和广场、名人大道,以此增强师生对历史文化和学校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有些五年制高职学校还开设了礼仪类、口语类、形体类、音乐欣赏类、美术欣赏类、书法类等公共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

(五)更加关注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创新创业是时代的最强音,是经济转型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路径。多年来,江苏五年制高职学校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倒逼产业升级,对劳动者的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一个不能持续创新的企业很快就会被淘汰。同样,一个不能持续创新的劳动者也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江苏省一贯重视职业院校创新教育,自2006年开始,江苏省教育厅就联合科技、人社、知识产权等部门开展职业教育创新大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在省教育厅的推动下,江苏五年制高职学校都很重视创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一批创新制作成果。有的学校还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订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建立创新档案和成绩单,客观记录并量化评价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情况。例如,泰州机电分院成立创新工作室,组建专家指导团,成立创新社团,健全创新教育管理激励机制,不断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学校系统开设创新教育课程,组织教师编写《快乐的发明家》《引你成为发明家》《创新思维与实践》《职业学生学创新》《专利法与专利申请》等创新教育校本教材,及时为学生的创新作品申请专利。目前学生共申报国家专利77项,居全省同类学校之首。

提升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力,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意义。早在2006年,江苏省教育厅就印发了《江苏省职业教育创业行动计划》。经过多年实践,江苏五年制高职学校基本构建起了集创业课程、创业实践和创业服务于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通过政策倾斜、课程指导、技术支持、资金扶持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引导学生的创业行为、培植学生的创业能力。江苏五年制高职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举措有:一是开设课程。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编写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组织编写了《就业与创业指导》,部分五年制高职学校还编写了创业教育校本教材。泰州市整体开展了NFTE创业教育,常州市整体开展了BCF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和GYB在校生免费创业意识培训。二是大赛引领。2015年起江苏省开始举办全省职业学校创业能力大赛。举办各种类型的创业大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三是实践锻炼。不少学校设立了学生创业风险基金或学生创业奖励基金,创立了学生创业园。学生通过学校提供的店面或网店进行创业实践。

(六)更加关注文明礼仪的养成

以礼相待、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仪不仅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思想品行、文化素养和交际能力,而且能够展现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道德风貌和社会风气。习礼仪、讲文明是人生的必修课。知礼行礼、彬彬有礼,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养和追求。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文明素养整体较好,但也存在文明礼仪缺失的现象,如不尊重别人(包括自己的长辈)、以自我为中心、师生间最基本的礼仪缺失、不拘小节等。江苏省已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开展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意见》和《江苏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礼仪规范》。在具体内容上,针对未成年人中存在的不知礼仪、不用礼仪、不讲礼仪等突出问题,强调抓好“八礼四仪”。

根据五年制高职学生特点,结合上级要求,江苏五年制高职学校都很重视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通过课堂教学、主题活动月、演讲比赛、征文活动、主题班会、文艺会演、社团活动、校园宣传等多种形式向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不少学校不仅开设了礼仪课程,还编写了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文明礼仪教育辅助读本,如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商务分院组织编写了《职业学校学生礼仪读本》,常州刘国钧分院组织编写了《成长礼仪手册》,无锡旅游商贸分院组织编写了《礼仪知识校园读本》,如东分院组织编写了《职校生礼仪规范教程》等。

(七)更加关注学生积极心理的培育

五年制高职学生中有不少是由于中考失意才选择职业院校的,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碜耘濉⒊鞘械闹械褪杖爰彝ァ<彝ケ尘啊⒀习成绩、成长经历等多种因素使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心理敏感,容易产生自卑感。他们渴望独立但身心尚未成熟,极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影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对他人、社会容易产生极端和偏激心理。因此,要特别注重培养五年制高职学生健康、阳光的心理品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篇10

关键词:核心素养;国培计划;农村美术教育;课程改革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教师培训的政策,各级各类教师培训项目越发呈现出“需求导向、凸显实践”的动态化发展理念和地域性、体系性、多元化等新特征。教育部2014年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它的实施为发展新时期教育,尽快实现教育为本、教育强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此大前提下,必然需要依循最新教育政策,考量农村美术教师内在需求,建立契合度更高的“国培计划”农村教师培训方案。

1现有美术课程体系的问题

近年来,“国培计划”课程改革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虽有国家持续性和针对性的政策助推和相关配套支持,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从某种角度来讲,最影响培训效果的就是课程问题。为了更深度地认知河南省农村美术教师“国培计划”实施的现状,更好地推动改革的有效实施,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以近年来所承办的农村美术教师“国培计划”为研究基础,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深度访谈、社会调研等方式对参培教师进行调研,以明晰当下培训课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调研发现,有5.9%的学员对“国培计划”河南省乡村教师访名校项目(初中美术)的研修(培训)目标设置与定位、研修(培训)课程和活动、研修(培训)资源等方面评价一般;有2.1%的学员认为“国培计划”河南省乡村教师访名校项目(小学美术)在满足学习需求的程度、研修(培训)目标设置与定位、教学设施与条件方面评价一般。这说明学员对培训课程的丰富程度、适切性和实践性方面等方面有更高的期待。因此,学院认为当前“国培计划”课程体系的问题主要在以下几方面。(1)目标定位过高,课程针对性不强,同质化现象严重,与农村教学实际联系不够紧密。(2)针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理念的宣传与贯彻力度不足,针对如何提升核心素养的具体措施有待加强。(3)现代教育技术理念与实操课程安排不足,既没有特别贴合农村的教育教学实际,也没有将最新的教育理念进行更大程度的推广传播。(4)与名校以及校外机构如艺术馆、展览馆、博物馆等结合力度不够,需进一步开拓参训教师的视野以及将名校先进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进行推广。(5)村组及家庭教育模式是农村以传承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内部体系,目前课程体系中针对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村组教育结合方面的指导和研究内容相对薄弱。(6)针对农村学生尤其是“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发展需求方面的培训力度有待加强。

2农村美术教育改革的定位与目标

基于课程凸显的问题以及对近三年“国培计划”的监测和反思,学院认为乡村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以及教学研究与教学组织实施能力的提升,必然需要以学科为基础,以教学技能训练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并考量参训教师年龄结构、不同学历等因素的差异性,对现有“国培计划”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实现科学化定位,建立多元化、阶梯化的目标体系,整体提升农村美术教师的教育理念、课程设计和资源开发的能力。对于中小学美术教育来说,探求美术背后的文化意义是一项重要目标。美术文化的多重含义和价值决定了美术教育与社会文化情境的不可分割性。因此,中小学美术教师如何提升核心素养,增强对作品的解读力成为重要目标。其次,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着技能训练、审美意识培养割裂的现状,因此,还应设置技能课和美学、艺术概论等融为一体的课程,提升教师全方面地素养。再次,当下是一个视觉文化时代,视觉符号无处不在,如何更好地衔接、解读当代艺术成为重要议题,增设当代艺术、新媒体艺术等相关专题也成为必须要考虑的内容。最后,相对抽象晦涩的理论性课程,参训教师更关注创作实践和考察类课程,对主题式和案例化教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第五、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需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发网络精品课程、增强数据库建设,落实多样化的课程实施方式,建构多形态的课程体系。如随着各类终端设备的普及和智能化,参培教师对于课程内容的前沿性有明确的要求。总之,需尽可能地增强课程间的衔接性、多元性、前沿性和适配性,以专家、名师、参训教师共同建构“学术共同体”,推动课程结构的科学化。最终,学院将改革的目标设定为以下几个方面。(1)深化对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的理解和对学生发展的认识,促使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并将之应用到教育教学行动中。(2)全面提升教育教学工作能力,提升教师对《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一重要文件的理解。(3)系统学习美术学科教学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科研的基本方法,挖掘和整合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实现高效教学。(4)提高美术教学专业技能,培养具备专业美术理论、娴熟美术技能与良好教学素养并能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的骨干美术教师队伍。(5)增强对地区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的感悟力,探索开发学校美术与民俗文化、民间美术相结合、适合农村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培训模式,掌握具有地方文化和民间艺术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能力。(6)提高农村美术教师整体素质,使其获得自主专业发展知识与技能,提升实践能力,为农村培养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美术教师骨干队伍。总而言之,改革目标可以简化为:了解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精神与主要内容;学习基于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方式的转变;掌握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情境的创设与营造、信息技术与深度学习方式的变革等内容。

3农村美术教育改革方案的特色与创新

3.1主题设计

在具体课程方案设计过程中,学院以《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为指导思想,根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原理和主要内容,强调了改革方案的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及农村美术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参考和研究少儿美术教育专项课题———“蒲公英行动”和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主办的“成就未来———少儿课外美术教育工程”,吸收相关研究成果。(2)深化美术教育基本理论学习,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和学习方式进行系统化的重点分析和解读。(3)掌握美术教育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方法。以地方特色和民间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研究为契机,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的反思和评价,使参训教师从实践中掌握课题论证和研究的基本流程。(4)提升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能力。以研修过程中的教材成果为基础,将进行地方文化特色教材和校本课程教材的设计、说课、评课以及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评价、反思等作为课程主体。改革方案的课程构成如图1所示。(1)专业理念与师德修养模块包括两部分。师德修养:模范教师师德报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教育教学新方向;教师职业倦怠调节策略。专业理念:核心素养时代的美术测评、政策解读与学生艺术实践;教师自身专业发展。(2)专业知识模块包括四部分。教育知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学生发展知识: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诊断。学科知识:核心素养时代的机遇与挑战;美术课程标准解读;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及其教学;用普通人视角看艺术———美术鉴赏、美术欣赏与美术批评。学科教学知识:艺术教育发展趋势与农村应对策略实践型思考。(3)专业能力模块包括六部分。教学设计:美术教材的分析与内涵挖掘;美术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教学实施:学校美术工作的策划组织与实施;实践基地校本教研观察;典型美术课例评析;村组与家庭教育。教学评价:中学美术的观课、说课、评课、微课;新课程观下的美术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地域美术、民俗文化、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及民间美术进课堂的尝试。班级管理:合作方式完成美术作品的策划与实施;美术主题班会的设计与组织。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现代信息技术之微课与翻转课堂;多媒体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3.2培训方式

改革方案坚持实践性、情境性、贴近性、开放性原则,立足于培养农村美术教师的“核心技能体系”,即注重学员在实践与交流的过程或情境中,经过不断地体验、感悟和反思后形成的知识,使之不仅为受训教师的自身发展提供支持,同样满足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的要求。具体的培训方式有专家讲座、参观考察、教学研讨、实践探究、集中指导、案例分析、协同创新等多种方式。学院还开展“1+1”系列学术研究项目,即学术+实践,依托河南师范大学美术教育硕士专业,以自愿报名方式,由硕士研究生联系参训教师形成结伴帮扶,设计系列主题课题,在自媒体平台系列培训研究成果。

3.3考核评价与成果转化

改革方案采取学员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通过问卷调查、过程管理、成果展示等形式进行全面质量监控,以促进受训教师专业学习能力的提升,并为其提供开阔的美术课程与教学的视野。此外,受训教师还需提交能体现培训理念、特色的专业论文,经专业评委会评审通过后集结成论文集或针对核心素养教学的研修报告。学院还计划在培训结束后3~5年内,选拔优秀受训教师,联合其所在单位和相关艺术馆等举办“国培”美术成果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