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现状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2: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机械化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评价分析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0-0145-02
一、 农业机械化当前状况及评价分析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决定性因素。发展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建设中带有方向性的战略任务。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加深,农村务农人员逐步由农转为非农,进入城市进行第二三产业。这一转变使得务农人口老龄化,专门务农人口减少,农业机械化提高单产量在这个当口显得尤为重要。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人民的积极实践,农机的下乡与农机化作业得到了稳健而长足的发展。
二、 当今农机化存在的问题
1.创新能力跟不上农机化发展
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条件体系不健全,在农业工程技术方面,不论是包括各种高精度三维测量仪的设计手段还是如田间作业参数无线遥测系统的实验手段,就连新品试制和天健中试基地都由于多年投入人力物力的不足而在与国外同领域的较量中只能望其项背。
农机研究队伍中,科技人才缺乏,严重影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在当今利益先行的约定俗成就业选择中,农机装备科研方面与其他科技研究类行业间具有明显的收入差距,这使得一大批骨干人员,特别是青年人才脱离农机科研创新行业。这是对农机装备创新的一大打击。
农机化一般来说都是以粮食作物为对象进行机械装备创新,据资料统计,目前小麦生产已基本实现机械化。而经济作物等非口粮作物的科技创新探究工作则相当于刚刚起步,难以与需求相迎合,也给实现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工作加大了难度。
2.经济投入与实际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相对于农业其他领域,国家在对农业技术装备领域投入偏低,现有的项目经费投入都是片面而短暂的,只能满足短期应急性研究目标,对于需要不断投入探究积累的科研项目,在很多情况下显得尤为无力。这使得农机设备并不能在真正意义上取得质的进步和重大突破。科研机构经费严重短缺,造成了整体科研功能下降,特别是基础性、长远性、超前性项目难以开展,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机科技创新发展。
除了国家对创新研究环节的投入不够之外,由于农机的面向群众是创造价值小、经济收入少的农民,所以在农机的购买上缺乏大型装备购买力。因此我国农机企业基本处于依靠微薄利润和补贴支持的状态,实难做出有效且较大的投入。
3.社会理论与实际发展不相协调的问题
由于我国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差异,所以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在全国不同区域、不同生产条件、不同农业基础、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条件下,也体现出了不同的发展特点。在较为发达的地区,农民收入较多,购买农机的数量较多且质量均趋上乘,农业机械化水平自然就高。相比而言,我国经济发展缓慢地区由于地形地势等劣势方面,农机拥有量少,生产水平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据分析,我国中、部虽占地面积比重较小,但农业机械占有率缺高出西部和西北部经济发展迟缓地区。
除此之外,我国农机化水平在不同生产方式以及不同作物上都显现出了水平的较大差异。当今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水田机械运作困难。我国水稻占全国粮食总量的较大比重,但由于缺乏水田机械,水稻生产仍然主要依靠人工耕作,局限性较大的单人或家庭作业方式严重限制了水稻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使机械化前景良好的水稻产业陷入尴尬的境地。
在与各个发达国家的农机对比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我国的农机装备大多属于单一作业类型。机械利用率低且作业效率也不容乐观。发达国家多采用复合式作业,一台机器能够同时完成多台型机器要完成的作业量。既节省资源又可以减短操作时间。提高了社会劳动率。
三、机化发展对策
1.发展专业化的农机化生产
美国的专业化市场经营,全程机械作业服务是现今世界农机化比较成功的一个例子。生产企业按照内部服务网络建立起一体化的流水型作业,即专业化了全程的农业生产。这样既使工作细致不易出错,又能达到少花时间但高效的成果。
2.农机工业市场的调整
首先应当加大对农机科研创新的投入,使农机的复合型功能增加,并不单一地制造某项功能的农机。增大机械利用率,不能单方面地减少制作成本以求销售数量。要从结构上将农业机械从制造变为创造,大胆创新各式适应当地地形地势的新型农机。在此基础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机工业市场的监管,主打质量牌,农业机械检测和鉴定分内容为测量和评价农业机械的性能特性。追求了质量就可以打出品牌战略,将销售的目光投入海内外,利用本国优势创造一定经济利益。
3.建设农业生产专业片区
我国早先就存在国有农场以及商品粮基地,若在国有农场中实行机械化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将取得更加高效的产量。我国现在的土地经营模式基本上是小面积耕作,田地分散,各家独立安排生产作业。这样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机化的发展,也加大了农业机械作业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和农民可以考虑集体协商,集中种植相同农作物,统一安排等。这样一来,在农业生产专业片区,农机化水平肯定能够得到提升,并且节约劳动力的投入。
三 、研究展望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率等等都在提高,农业机械化将在未来的日子里的到长足的发展。相对的,现在我们谈到的问题将在一步步的发展中更加形象具体地展现出来,所以要想得完善和深化,不光局限于现今得到的数据和客观资料,仍有诸多问题需要深刻地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李佳. 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
篇2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农业生产和发展逐渐走向了现代化和科学化,设施农业在新疆疏勒县地区的发展十分迅速。新疆疏勒县机械化在发展过程中,以高起点、高保准和高效益出发,不断促进农设施农业的发展。新疆疏勒县依托大农业的优势地理位置,将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是区域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在政策和资金方面进行了大力的支持,保证新疆疏勒县设施农业不断向前发展。农业机械化在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具备了很多优势,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对于提高设施农业的生产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新疆疏勒县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我们还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其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加强研究解决。本文主要就新疆疏勒县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的促进该地区设施农业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1 新疆疏勒县设施农业机械化存在问题分析
1.1 设施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
目前,新疆疏勒县设施农业除了耕地之采用是机械进行操作之外,其他农业生产流程主要以人工操作为主,而能够专门应用到设施农业的农机、器械设备的数量少之又少。虽然目前全县共有大小动力机械12365台套,有各类作业机械10675 台套,农业机械化率达到了86%,但也存在着机械化使用率不高的产业,集中体现在林果业、农区畜牧业、设施农业上。很多设备在大棚内作业环境较差,室内的空气湿度十分大, 十分不利于设备性能的发挥,同时,对病虫害的防治也产生了很多不利的条件。采用机械进行中耕除草和病虫害防治的工作效率十分地下,设施农业中,设备不能很好的应用其中已经成为了设施农业生产过程中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需要我们及时的采取措施将其解决。
1.2 资金短缺,农民自筹能力较差
在新疆疏勒县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由于条件比较落户,一些地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制约因素,特别是温室卷帘机十分缺乏,在一些地区设施农业开展过程中由于老旧的卷帘机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故障和损坏的现象,因此不能保证保证设备正常的使用,同时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导致了设备不能及时的进行更新和换代。疏勒县为国定贫困县,2014年全县人均农民纯收入仅6800余元,很多农户生活水平还很低,对于普通农户来说,购置大中型农机实力不足。多数农户仅靠自有小型农机具开展农业活动。经济问题的出现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农民在发展设施农业过程中由于风险意识和自筹能力不足,不敢太多的投入建设,另一方面由于当地政府财政困难,对机械设备更新换代的投入力度不足,导致了某些地区机械设备投入起点低,规模小,严重影响到了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1.3 农户的发展设施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不高
新疆疏勒县的人均耕地面积比较大,劳务工资也比较高。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已经习惯了大田生产的农业劳作方式,在本地区的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有很多之间的和承包的温室大棚由于在生产过程中经济效益不高,同时也愿意投入更多的农业设施机械设备,导致了温室生产方式在本地区不能很好的开展起来。一些温室大棚的环境比较狭小,在使用机械过程中能够进入大棚进行操作的设备少之又少,使用机械进行生产反增加了农户的劳动强度,而适合温室生产的小型化机械设备有不能及时的购入。补贴范围和额度小,是制约农机推广应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2014年,全县农机补贴资金仅1400万元,全县农机补贴资金需求达万元,存在着较大缺口,目前对疏勒县来说,农机补贴额度偏小,因以上原因,每年申请农民补贴的农户数量在不断增加,但仍有不少家庭因经济实力不济,虽有购机愿望,但因补贴额度小,无力实现购机愿望。在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由于融资渠道十分狭窄,资金在运转过程中存在很多制约条件,农户进行贷款需要很多的限制条件,因此,设施农业在开展过程中就不能很好的建设相应的加工价和储藏室,不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导致设施农业在本地区的开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2 新疆疏勒县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分析
2.1 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责任目标
根据设施农业项目目标的要求,深入示范区及时的了解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机械设备应用的现状以及存在的薄弱环节,然后再确定设施农业推广的范围。制定项目实施完善的技术措施和科学的实施方案。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的积极性,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领导,应从政策上、物资上、资金上给予支持,要以点为始,以点带村,以村带乡,辐射全县,最终实现全县多数土地入社或流转,使农民、合作社、大户、企业多方受益。决不能贪大求全,贪多求快,更不能以损害农民的利益中饱大户、企业。在设施农业机械化项目目标实施过程中应该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度,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实施小组,对每一位人员的责任进行有效的明确,为项目开发和实施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保证机械化发展的目标能够实现。
2.2 加大对设施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力度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在设施农业机械设备安装和调试过程中,以现场演示和示范的方式让农民群众观察和了解设备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产生的积极作用和产生的经济效益。让群众之对设备的效能和作用进行必要,同时还需要提高农民群众的机械操作意识,推广部门还应该通过编写科普读物让农民群众对机械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产生最直接和直观认识,同时各种途径加大对农民群众宣传和教育,为保证设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能够调动起农民群众的使用机械设备的积极性。
篇3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代化作用
农业要积极稳妥的发展,必须依靠先进的农业机械,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是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大事。只有实现农业机械化,才能够实现农业现代化。要想实现农业机械化,必须先了解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现状,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与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的农业机械化,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然性
当前农机化的发展呈现出平稳性、平衡性、高水平、市场化、规范化及信息化的发展态势。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快速增长,高性能、大马力和复式作业的农业机械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进入千家万户,农机化发展已成必然趋势。
1、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稳步提高
1949年,全国农业机械化装备总动力只有8101万千瓦,农用拖拉机只有117台,一些大型农业机械如联合收割机、农用载重汽车基本上是空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农业机械拥有量增长了上千倍,有的品种甚至数万倍。截止2012年底我国农机总动力超过10亿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7%。农机装备水平快速增长,农机总动力连续跨上6亿、7亿、8亿、9亿、10亿千瓦五大台阶,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累计增幅超过25个百分点,农机化发展实现具有重大意义。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已由千百年来人力畜力为主成功转入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阶段。
2、国家对农机化发展的投入不断增加
国家的投入是农机化事业平稳快速发展的重要引导。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农机化的投入力度。全国农机化行业的行政事业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和科研推广培训支出不断增加,尤其是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在出台以来其补贴规模更是迅速增涨。从2004年中央财政补贴为7000万元,2007年为20亿元,2009年增长到100亿元,到2012年有望突破200亿元,这些数字对于并不富裕的购机主体农民来说是相当可观的。
3、农机化发展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机的强劲需求是农机化事业平稳快速发展的存在之本。农业机械化是农村生产力发展最具活力的要素,是最重要的先进生产工具,农机化作业可大大地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力水平,为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提供基础。因此,大力发展农机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4、农机化科技创新成果显著
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农机化事业平稳发展的不竭之源。2012年农业部启动了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行动。为推进农机农艺技术融合,制定了马铃薯、油菜、棉花等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指导意见,为品种改良、栽培模式创新、农机装备研发提出了统一规范的要求,为基层推广应用农机化技术提供了指导。
二、农机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机信息化网络建设需要不断完善
农机化信息网络是农机化发展的首要条件。在通讯发达的当今时代,建立信息网络势在必行。现在国内主要农机生产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他们形成的长期产销两旺与信息的畅通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不断完善信息网络建设,是促进农机化健康快速发展的不可缺一的因素。
2、农机服务体系薄弱。
农机管理服务机构普遍存在着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技术力量缺乏、创新意识薄弱、管理服务人员很不稳定的问题。一些技术人员对高新适用农机一知半解,无法为农户提供规范的指导和帮助,致使农机管理、安全监理、新机具新技术推广等工作得不到很好落实,影响了农机化的发展。
3、农业机械总装备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低。农机装备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表现在:动力机械多,配套农具少;小型机具多,大中型机具跟不上发展需要;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高,经济作物、养殖业、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水平低。
三、对今后加快农机化发展的思考和对策
1、加快发展节约型农机化
(1)全面推行农机作业标准化。推行农机作业标准化,是加快发展农机化的有效途径。要标准化就必须淘汰旧的机具、旧的耕作模式,这就为推广新技术、新机具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节能型产品的开发。它的研发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建设节约型农机具,对社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注重农机与农艺的紧密结合。只有农机与农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发挥出技术本身的优越性,产生最大程度的经济效益,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需求。
(4)行政与经济手段并用,淘汰落后的农业机械。政府部门一边要强制执行作业标准化,淘汰落后的机械,另一方面要给使用新技术、新机具的农户给予资金补贴,大面积实行项目补贴,以点带面,激发农民使用新技术和新机具的热情。
2、坚定不移地理顺管理体制,稳定农机队伍。农机管理部门要全面履行农机监理执法、农机技术推广、农机培训教育、农机社会化服务等四大职能,把关系理顺,积极认真做好农机化工作。
3、坚定不移地加大农机化结构调整力度。要按照“大农业、大农机”思路,加快高科技含量机械的发展步伐。
(1)推动农机装备机构由中小型向大中型转变,重点发展大型拖拉机及配套复式作业机具、玉米联合收获机、小麦玉米免耕播种机和收获机、节水灌溉机械等;
(2)由单项作业机械向复式作业机械转变;
篇4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 发展方向 农业现代化
1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观念日渐发生变化,消费者需要的不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更美味、更具营养价值、更高品质的产品。生产者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劳动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经济的全球化,我国面临农产品开放进口和市场竞争的压力,现代农业只有通过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品质才能生存。从这些新的需求出发,农业生产向着高效率和高精度的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是必然的选择。
2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
近几年,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较快,农业机械化支撑农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加速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突破了主要依靠国家、集体投资兴办农业机械化的模式、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调动了广大农民购置、经营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加速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到1999年底,全国农机总动力4.89亿千瓦,拖拉机保有量1 293.5万台,联合收割机保有量22.7万台。机械化耕地、播种、收获水平分别达到65%、25.6%、16.3%,其中小麦播种和收获机械化水平已分别达到68.7%和61.8%。全农机行业能生产拖拉机、内燃机、耕作机械、植保机械、排灌机械、收获机械、畜牧机械、农业运输机械、渔业机械、设施农业装备、小农具、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等16大类103类4 000个品种(规格)的农机产品,基本上能满足市场需求。此外,中马力轮式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小型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小型碾米和制粉加工机组等农机产品出口北美、南美、东南亚及非洲等国家。有学者指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总体跨入中级阶段。这一阶段,农业机械已在大多数农作物的主要生产环节应用,从总体上看,机械作业在农业生产中已开始占主导地位,常被称为农业基本机械化阶段。[2]目前,我国主要粮食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农业机械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
3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
3.1走绿色化产业道路
以“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战略为导向,走“绿色化”产业道路,融合高新技术,发展节约型农业装备,力争达到低能耗、零排放的标准。从政策方面讲,发展节能农机,是“十一五”的重点领域。发展节能型拖拉机,注重技术投入、开发新型产品、减少能耗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由于燃油价格的不断提高,用户对节能产品的要求更加迫切。从市场可以看出,用户对节能型的农机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农机达到环保要求和具有节约能源的性能。这一要求将直接主导我国未来的农机发展方向。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的节能型农机正逐步推向市场,同时受到用户的高度关注。我国农机企业将重点发展满足水田机械化、旱地保护作业等方面的产品,重点发展节能、节水、节肥和降低农业成本、保护环境、增加产量的农业机械产品,达到与国家政策、市场走向、用户需求、自身发展同步。
3.2加强生物性技术进步模式的利用
我国很多地区尽管平原辽阔土地肥沃,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于国内其他地区,可是并没有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但是我国总体上人多地少,提高土地生产率、稳定生产水平也是重要的目标之一,因此要适当地采取生物技术进步。因而应采取先机械技术措施、后生物化学措施,并以前者为主的技术发展路线。
3.3生产技术高科技化
采用高新技术跟踪世界农业机械技术发展动向,采用高新技术、逐步实现农业机械作业的精确化、高效化与自动化;重点研究机电液一体化、微电脑技术、航空航天技术(GPS、GIS、RS)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发展精细农业,不断提高农业机械自动监控水平以及舒适性与安全性。加强农业机械共性新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加快技术创新,如降低动力排放、噪音与振动;农业机械关键零部件、配套件可靠性研究;人机工程及安全性、舒适性;农业机械工作部件与物料相互作用机理如地面机械脱附减粘理论与技术;农业机械现代设计方法与试验技术、仪器、设备研究等。适度规模经营所需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关键技术与设备。如水稻工厂化育秧、栽植、收获机械;玉米育苗移栽,收获机械,大田作物间作套种成套机械,棉花、油料、甘蔗、甜菜、薯类等主要经济作物种植、收获与运输机械。[3]
3.4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将更好
2004 年6 月25 日颁布新的机械化促进法。该法律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促进职责, 明确了对农机科研开发和生产、农民购置农业机械、农机作业服务和保障产品质量等方面的扶持措施。该法的颁布实施, 进一步改善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 将极大地调动农民、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置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 促进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普及应用, 对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将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3.5关键机械化技术要求提高
主要是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技术和经济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在小麦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的基础上,粮食机械化技术需求将主要表现在:水稻生产工厂化育秧技术、高速插秧技术、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技术,适应多个地区、不同行距的玉米联合收割技术。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需求主要集中在种植、管理和收获等关键环节。
3.6农机作业向市场化、社会化服务方向发展。
中国农户种植规模小,家家户户购买农业机械不经济,也没有必要,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显和尢为重要。以1996年开始的全国性跨区收小麦化、社会化服务发展。1996年以来,中国有关部门大力配合,利用从南到北小麦收获的时间差,组织开展了联合收割机跨区机收小麦作业,使联合收割机使用时间从平均每年7~10天增加到一个多月,提高了联合收割机的利用率,既满足了农民的机械化收割要求,也提高了购机者效益,促进了小麦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联合收割机保有量的增加。1994年,全国联合收割机仅有6万多台,而2003年达到36万台。小麦机收率由1995年的47提高到2004年的82。小麦跨区机收带动了小麦播种及其他作物机械化生产向市场化、社会化的发展。各地农机作业协会、合作社以及作业公司不断涌现。
4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推进、国家基础工程的加速进行和国内外平等互动竞争平台的搭建,将使国内农机快速发展,农机工业装备农业能力不断增强,农机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国内农机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应根据新的发展趋势及时地调整发展策略,使农机行业发展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局势,促使我国农机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启高,毛罕平.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 农机化研究,2010(2):245-248
篇5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S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221-1
全县有耕地面积243229hm2,人口76万人。几年来,扶余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以国家实施购置农业机械补贴的优惠政策为契机,以农民购机为基础,掀起了农民购置农业机具的。推进了全程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提高了农田作业的机械化水平。
1 扶余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
1.1农业机械装备总量逐年递增
几年来,我县农业机械装备总量增长较快,大量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进入农村千家万户。截止2010年11月主要农业机械装备中,高性能联合收割机150台,高性能插秧机120台;拖拉机4.5万台;机动脱粒机17250台。
1.2农业机械作业水平逐年提高
全县的农业生产已由最初的单一农业生产模式向综合的多功能齐全的机械化水平发展。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得到提高。
1.3农机管理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县农业机械化管理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县农机行政主管部门――县农业局下设县农机监理所、县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站、县农机校三个事业单位,县农业局负责业务指导。
2 存在的问题
2.1农业机械化总的水平偏低,农机化发展质量不高
一是农业机械总动力离现代农业发展相差尚远。各类农业机械的配置布局不合理,结构失衡。农产品初加工、运输、脱粒、植保等机械的装备水平较高,但耕作、插秧、收获机械等主要田间作业机械装备水平很低。二是农机化发展在机型、环节和区域上不平衡。由于投入资金极少,无法引进、推广更多的适用新机具、新技术,存在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小型机械多,大型机械少;陈旧机械多,新型机械少等问题。由于家庭联产承包,每户耕作的土地连片的少,大型机械无法发挥作用,造成机械化水平不高。三是国家对农机事业基础性投入较少,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基层农机服务组织、示范基地、培训基地、区域性维修基地和机具场库棚等基础设施建设补贴少,难以进一步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修配管理、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能力。
2.2基层农机管理服务队伍不稳定,人员缺位、经费无保障、体制不顺、工作缺位等问题突显
一是农机队伍人心涣散,农机服务跟不上发展的需要。目前乡镇农机服务中心虽属财政全额拔款事业单位,由于缺少工作经费,加上根本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机管理与服务中去。二是农机服务体系尚不完善。
3 加快扶余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措施
3.1推进农业机械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1.1坚持全面可持续发展,不断拓宽农业机械化工作领域不仅要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还要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进一步提升畜牧业、渔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化水平。要大力推动农作物耕种收环节机械化,全面提高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领域机械化水平。
3.1.2坚持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质量在推动农机动力总量增长的同时,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引导农民使用性能稳定、质量可靠的现代农机;在扩大作业规模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作业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
3.1.3坚持可持续发展,不断完善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和体制将农机化发展主要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考核内容,制定和完善稳定的财政扶持政策。积极发展和扶持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机专业大户,让农民在农机作业中实现增产节支。
3.2积极发展壮大农机服务组织
积极鼓励支持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机械、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联合,创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扩大服务规模,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益。
3.2.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继续落实好有关税费减免、信贷优惠与支持、购机补贴、作业补助、燃油保障等扶持政策,建立起扶持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的政策体系,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组建农机服务组织。
3.2.2引导发展创新大力宣传推广农机专业组织中的典型经验,引导农机服务组织依法经营、规范运作、诚信服务,创建服务品牌,积极推动跨区作业、订单作业、承包作业、一条龙作业等服务方式的创新发展。
3.2.3规范市场秩序逐步建立规范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的相关规章制度,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机作业市场。
3.2.4强化服务指导以农机推广、培训、维修、信息咨询等体系为支撑,积极为农机服务组织提供政策指导、技术培训、人才培养、信息咨询等服务。
篇6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发展状况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225-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建设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了。黑龙江的农村就建设同样是的。所以说,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也是十分必要的。农业机械化不仅要发展,还要加快发展的速度,调整发展的方向,顺应社会的发展,最关键的是不能落后于社会的节奏。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远艰巨但又必须做好的巨大工程,农村机械化水平的发展是其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它是促进农村生产的直接动力,也是体现农村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对于农村机械化的发展现状以及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从而研究出相应的对策,努力提高农村机械化水平。
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
1.农机化装备总量不断上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离不开一套良好的装备。近些年来,黑龙江农村机械化的装备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一些收获。机械总动力明显比前些年要高,增长趋势很明显。拖拉机的拥有量的上升值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除了拖拉机之外。相应的辅的农用工具的数量同样有所升高。在黑龙江江滨农场,农用运输车也是一个体现农机化装备富足的良好指标。这些农机具不仅在数量上有明显的增大,关键是在质量上也有很大的进步。这是更值得关注的一点,因为质量的提升能提高农业工作的效率,减轻黑龙江农民的负担,对于粮食的促收自然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农机具购置补贴惠农政策的发展
在黑龙江,农机具购置补贴惠农政策的实施与发展对于农机化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农机具购置补贴惠农政策能有效的提高广大农户的激情,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当农户有意识并且主动德去购买农机具时,就已经对于农机化的发展贡献出了一份力量。因为,农机具的产业已经被带动,消费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反促进消费。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黑龙江农机具产业的发展能将新型的机具以及技术推广出去,能有效提高农户的工作效率。
3.农机服务管理体系有所改善
黑龙江农机服务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为了更好地处理农户与农户之间,农户与农机具之间的关系。在农村机械化发展的过程中,农户之间需要交流。通过交流彼此的使用经验以及建议,能使彼此更了解农机具的优缺点。农户的建议对于管理人员也是一份宝贵的礼物,这是农户的反馈信息,认真分析农户的建议能让管理人员对于农机具在农户使用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并进行总结,了解农机具在农业实际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农机专业人员人数和技术的保证也是农村机械化发展的一个重大前提。他们对于农民的增收以及农业工作效率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黑龙江农村机械化的发展离不开这些人的辛勤劳动。
二、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机行业管理和生产安全工作有待改善
随着黑龙江农村机械化技术的发展,农机的生产安全工作越来越让人担心。虽然农机的发展让人比价满意,但是安全意识的淡薄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安全工作是农村机械化技术发展的保证,如果安全工作没有办法做好,黑龙江农村机械化的发展很难有前进的空间。已经有少数的生产人员忽略了这个问题,没有将最重要的因素考虑进去。可能是由于补贴力度加大,大家都关注着实际的经济效益,而将最根本的工作给疏忽了,这是应该极力避免的情况。由于安全意识的淡薄以及法制观念的缺乏,已经有少数人进行无证生产。这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出了生产环节意外,关于销售以及维修等环节都存在无证现象。在没有了解农机具的情况下进行这些活动,显然是对别人的安全不负责任。黑龙江农机使用者同样缺乏安全意识。如果不按照正常的程序去进行培训,农机使用户对于农机具就的操作使用情况就存在盲点和误区。这自然有发展成为安全问题的趋势。农户如果不进行正常的培训和登记,这不仅对自身生命安全有威胁,对于别人的生命也造成了威胁。换句话说,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黑龙江农机安全生产和健康发展的环境。
2.土地缺乏规模化的经营
农机具的作用对象是土地。所以说,土地的自身情况对于农机具的使用有一定的影响。在现今的农村环境下,大部分的土地都缺乏统一的管理。这是由一定的原因的。在黑龙江,土地的流转面积较小,土地过于分散,因为土地被划分为每家每户的承包范围之内。这使得土地的统一管理遇到了障碍,局限了土地的规模化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土地结构的调整,使得农机具的使用受到限制,实际作用也很难发挥出来。
三、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1.加大宣传力度
毫无疑问,黑龙江农机化的发展对于农业的发展以及农户经济收入的提高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为农村机械化发展是农村发展的生产动力。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意识到农机化的重要性。因此我们需要做好宣传工作。尽最大努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帮助宣传,让人们意识到黑龙江农村的发展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而农机化的发展便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当广大高层干部和人民群众感受到这种氛围并且主动地加入宣传工作中时,我们的工作才会有所进步。这有助于提高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以及购买和使用农机具的热情。
2.扶持劳动力转移
黑龙江劳动力的人数在农村中还是占据着一定的比例的,我们要想办法转移这些劳动力,而这需要经济的支持。我们要创造一个市场提供给农村劳动力。通过这个市场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因此,我们需要加快黑农场经济的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村机械化技术的发展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因为这关系到黑龙江农村的经济发展,关系到农户的收入水平,关系到农村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能使黑龙江农机化的发展走向一个更高的平台。
参考文献
[1]任俊. 江西省农业机械化战略发展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3.
篇7
【关键词】农业机械;自动化;推广
从专业化角度出发,农业机械自动化主要是指农业装置以及农业机械在工作状态之下或者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需要依赖手工而进行的自动化操作。最早的牵引性控制装置是借助油压升降来实现耕深变化的,进而确保牵引力被维持在一定范围之内。目前,专业化的牵引控制装置被广泛应用到大中型拖拉机农业机械中。此外,随着微处理机和传感器等先进装置的自身较快发展,我国已研制出大量输出或者是输入自动化装置,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农业机械的自动化水平。
一、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现状分析
(一)精准化农业发展水平低下
目前,因我国的农业水平较低,相应的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机械操作方面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此外,计算机GPS监控系统以及GLS系统等,特别是传感器与动态化控制系统等一些能够适合精准农业快速发展的硬件化设备在实际发展水平方面显著较低,从而使得我国的精准农业发展水平不够成熟。
(二)农机制造业发展不成熟
实质上,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相比较,我国农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水平较低,农机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也不例外,总体来说水平不高。诸多农业机械仅仅是对国外农业机械产品的仿造,而且在一些农业机械自动化装置当中,只是对农业机械的一部分做了改进或者是增添了部分设备零件来有效提升整个农业机械的实际工作效率与整体操作性能,但是这种做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业机械在构造方面的复杂程度,还将会因生产成本的不断提升而使农业机械的购买价格更昂贵,从根本上促进维护成本的增加,阻碍其广泛应用与推广。所以,大力研发能够符合生产需要,而且价钱合理的自主化品牌农业机械设备属于我国农业机械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二、农业机械自动化推广途径
(一)促进精准化农业发展
目前,我国精准农业在发展方面还不成熟,与部分发达国家农机发展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大力推进精准化农业的实际发展进程,不但有助于促进农业机械在自动化技术发展上的日益完善,还是我国有效展示科技发展水平以及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与争取话语权的重要条件。现阶段,国际方面在社会化精准农业上的具体发展重点主要集中到节水技术体系以及节肥技术体系控制管理方面,要求以上技术都实现自动化操作,节水以及节肥都能够借助精准化灌溉以及施肥来完成,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浪费以及提升农业化肥利用率的效果,与此同时,这也是有效建立环境友好型以及资源集约型现代化社会的重要体现。所以,在对外国先进经验进行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我们必须要集中增强科技研发力量,攻关科技难题,突破精准灌溉技术以及精准施肥技术,促进精准化农业的进步发展[1]。除此之外,随着先进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方面的人工智能发展将会成为新时期农机自动化的具体发展重点。部分农业机器人以及智能化系统在发达国家农业方面的大力推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我国农业发展诸多借鉴,由于我国在农业智能化上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与一些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国农业机械的相关研究人员必须要认识到差距,然后奋起直追,紧抓新时期的发展机遇,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以及自主研发,大力促进我国的农业自动化向智能化发展,提升农业机械利用率。
(二)科学选择农业机械自动化模式
为实现农业机械在自动化模式上的科学化,相关人员必须按照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条件与技术化水平,以工作效率的高效化、作业精度的精细化、安全性能的合理化以及节约能源等为发展标准,准确评价自动化模式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效果,之后再按照顺序对相应的自动化模式进行合理选定,进而阶段式推进农业机械的自动化进程[2]。
(三)推动认识上的转换
针对农业机械自动化装置在操纵性能以及作业性能方面的提升问题,之前大部分都是借助改善机械结构或者是增加装置来实现所要获得的效果,这种操作方式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机械构造复杂化以及价格上升,农业机械的维护修理也会更加困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自动化进程的推进,不能仅仅将眼光放到机械改造上,而应从农业生产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农作物以及土壤等因素,积极开发能够适合生产条件,且价格便宜的机械,例如应充分考虑到小规模生产模式,从普及大型机械逐渐转化为价格相对较低的小型自动化机械。
(四)强化政府引导,落实扶持政策
为加大农业机械的自动化程度,政府可以借助农机购买补贴政策以及其他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农民购买响应的自动化农业机械,从而使农机得到广泛应用,扩大农业机械的实际推广范围。此外,政府可以通过减税等政策来扶持相应的农业机械生产企业,设置科技创新奖来鼓励生产企业与科研机构对农业机械设备进行科研创新,切忌一刀切政策的制定,国家政府以及主管部门需综合考虑每个地区的不同情况包括自然条件、作物种类与劳作方式等,出台适宜农业经济进步发展的优惠政策,从根本上推进农业机械技术创新和社会化服务的大力推广,促进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强化质量管理以及安全监督管理。此外,农业机械的相关生产企业也应加大科研力度,确保行业内部的良性竞争。
结语
总而言之,农业机械的自动化推广工作是一项专业性以及复杂性都相对较强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农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自动化推广过程中,相关人员应针对自动化发展中常见的精细农机水平低下等问题,通过促进精准化农业发展、科学选择农业机械自动化模式以及强化政府引导等手段,促进农业机械具有较高的自动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李辉.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浅析[J].科技展望,2015,17:50.
篇8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状
1 中国农业机械化取得的成就
1.1.1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稳步提高
1949 年,全国农业机械化装备总动力只有8101 万千瓦,农用拖拉机只有117 台,一些大型农业机械如联合收割机、农用载重汽车基本上是空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农业机械拥有量增长了上千倍,有的品种甚至数万倍。[1]截至2003 年底,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 亿kW以上,农机原值达3 362 亿美元。[2]农用拖拉机保有量达1494 万台,拖拉机配套农机具2292 万部,联合收获机械36 万台。
1.1.2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
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机械耕地、播种、收获水平分别达到46.8 %、26.7 %、19 %;2004 年小麦机收比1995 年提高了47 %。
1.1.3农机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农业机构服务领域由原来的农田作业,逐步向产前和产后延伸,向其他领域扩展。一大批设施农业设备、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畜牧业机械、林业机械、植保机械、运输机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等迅速增长。温室面积达到69 亿平方米,田园管理机达到4 万台。
2农机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地区之间农业机械化水平严重不平衡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过程体现了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相适应的有别于经济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的特点,这就是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平衡性。由于我国地理条件与气候条件的差异,存在着土地相对稀缺与农村劳动力过剩,且农村人均投入水平较低、存在着地域间的差别等因素决定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在全国不同区域、不同生产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下,将体现出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我国一些经济较发达区域,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购买数量较多,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相对较快;而相对于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来说,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慢,农机拥有量少,农业生产水平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东部地区耕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32.1%,而农机动力拥有量占全国农机总动力的50.2%;西部地区耕地占23.7%,农机动力却只有15.3%,相对动力拥有量为2.4:1。
2.2农业机械装备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一是部分农业机械老化严重,更新换代乏力;二是运输机械多,农田作业机械少;三是动力机械中小型机械多,大中型机械少;四是农机作业配套机具少,配套比率低;五是低档次机具多,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新型机具少,高性能机具少。
2.3农机门类品种上存在明显缺陷
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在不同作物、不同生产环节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水田机械化水平太低。我国有0.25 亿hm2 水田,稻谷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0%,但是由于缺乏适用的水田机械,水稻生产仍主要靠手工作业,机械播种、插秧只占种植面积的2.2%,机械收获占2.5%,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机播水平的1/10 和机收水平的约1/5,严重地制约了水稻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近几年,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下降,南方一些地区出现的土地抛荒现象与水稻机械化严重滞后具有直接联系。在农田作业各主要环节上,收获机械化是水平较低需求最大的一类。此外,玉米收获机械化在少数地区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棉花机械收获仍属空白,具有节水、节肥、节种等性能的机具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的问题,影响了节本增效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由于农机门类品种和适用性上的缺陷,使农机产品存在过剩与短缺并存的现象,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全面发展和农机效率与效益的提高。
2.4 农机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机械的作用在于农民的购买、使用和取得效益。但是,有许多地区存在农民买不起、用不好和效益差的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农机数量和水平的提高。其表现为:一是“买不起”。一般农田作业机械,大中型的需要5万~10万元,小型的需要0.3万~1 万元,一次性投资大。而目前我国农民收入水平较低,支出负担重,资金筹措困难,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购买力不足。虽然许多地方都出台了购买农机补贴政策,但效果不是非常明显。二是“用不好”。农机管理部门经费不足,农机具的引进、试验、推广工作以及农机技术无偿培训工作难以开展,农民素质得不到有效地提高,造成部分农民虽然买得起农机,但也用不好农机。三是“效益差”。由于农民文化素质比较低,培训机会少,不能科学地使用农机,造成故障多、效率低。同时,农机作业市场尚未完全形成,农机具闲置与非田间作业时间多,经济效益不高,直接影响了农民购买和使用农机的积极性。
2.5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低,整体效益差
乡镇农机管理服务工作下滑,农机维修管理关系不顺,农机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有实力的农机大户少,农机专业服务队、农机协会等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发展刚刚起步,还不够规范。分散在千家万户的农业机械使用水平低,农机经营总体效益差。
2.6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
大中型机具较少,小型农机具居多,配套率过低,农机作业范围狭窄,致使其整体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从而影响了农业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生产的转化。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结构性矛盾,农机总量增长较快,但先进技术的应用仍较慢;虽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农机已开始向一些特色产业应用,但应用的步伐仍较慢。
2.7农机具科研开发配套系统建设落后
新技术、新机具发展缓慢,满足不了当代农业生产的需要,农机化科研、推广队伍亟待壮大。示范手段落后,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滞后,不能及时掌握有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动态信息,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篇9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占了全国人口的大多数。要使国民经济能得到较大的发展,必须保证农业经济的发展。近些年,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经济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而机械化农业是现代化农业的中心。机械化农业是把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当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现代化农业的进展的新型农业。农业机械化使农业的劳动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农作物实现了增产,农民收入有了很大的提升,又节省了农村劳动力,减轻了农民繁重的体力劳动。为了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大同市把工作重点放在推进机械化农业的发展上,并在《 大同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百园立农工程,把科学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提高农民人均收入。
一、大同市机械化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大同市地处晋北,与河北、内蒙古2个省(区)交界,有9个农业县区,99个乡镇,2274个行政村。全市总人口305万,农业人口166万,占总人口的54%。全市有国土面积14152平方公里,海拔最高2420米,最低558米,山区、丘陵区占到总面积的70%以上。年均降雨量约400毫米左右,蒸发量为2000毫米左右。无霜期为90~125天,属高寒冷凉地区。全市有耕地530万亩,其中水浇地170万亩;种植作物主要有玉米、马铃薯、小麦、谷、黍、豆类、油料等。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寒旱和风沙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三大制约因素。机械化农业的出现,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近些年,大同市在农村地区开展机械化农业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1.大同市机械化农业经济取得成就
近些年,政府大力促进机械化农业的进程,并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坚持全面的科学发展观,扶持农业实现机械化。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大大提高,农业机械化总动力较建国之初有了飞速的提升,大中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和各种配套机具数量大大增加,在农村逐渐实现了普及。农田作业机械化逐渐得到普及,农业机械化之前,土地的耕地、播种、收获全部都要靠人工完成,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耗费很长的时间、劳动效率很低,而且农民所做的工作较为繁重。到目前,大同市完成各类农机作业 27.8 万 hm2,很多土地实现了机耕、机种、机收,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农机服务领域大大扩大,从农田作业拓展到产前作业、产后作业,包括农业设备、林业设备、农用产品加工设备、运输设备各种农业机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跨区机收农作物,增加收割机的利用时间。农机社会化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既使农民实现了机械化种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又提高了农机的使用效率,满足了农机拥有者的利益需求。
2.大同市机械化农业经济发展中局限性
农村机械化设备相对于西方国家还很落后,农机科学研发较为薄弱,重科研,轻应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慢。而且农业机械设备更新换代较慢,很多农机老化严重,工作效率降低。目前大同市实际应用到农田生产中的农机设备大多是中小型的器械,高效能的大型器械还较少。一方面是大型设备价格较为昂贵,对于经济收入较低的农民来说,难以支付如此大的费用;另一方面是大型设备对于技术的要求更高,而农村对于专业人才较为缺乏,在使用中效率低,使农机的引进和推广存在较大的困难。此外,开展机械化农业的机械机型落后,装备少,品种单一,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不能适应农业的需要,难以解决经济中的发展问题。农机作业配套机具少,而且档次不高,造成农业机械化的全面实现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二、大同市机械化农业未来展望
1.农机服务实现产业化
把农机化服务形成产业经营,把单个的农机户组织起来,统一进行技术培训和检验,协调安排外出作业,实现跨区作业,提高农机的利用效率,增加农机户的收入。在实现农机服务产业化的过程,政府要加强管理和扶持,建立规范化的管理机制,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同时加大政府对于农机服务产业的扶持力度,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包括购机补贴、燃油补贴、信贷税收优惠等等。农闲时,组织科技人员下乡对于农机户进行免费的培训和指导,加强农机使用监管,保证农机作业的安全性、高效性。
2.农机科技研发进一步加强
加强农机关键技术的研发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关键。伴随着农业机构的调整,针对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牧业等新技术、机械设备的研发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品种更加齐全,性能更加高效。联系实际,努力提高农机化科研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一是注重自主创新,进一步增强农机化科研开发能力。农机科研部门的干部职工要不断提升素质。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的方针,以满足农业生产实际需求为目标,进一步增强农机化科研开发能力。二是注重示范引导,大力推广实验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化技术和装备。要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积极开展农机新技术实验示范和推广服务工作,发挥项目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进一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3.农业机械化创新发展
伴随着全国农业逐步实现机械化地大潮,大同市结合本地区的特点,也在紧锣密鼓地展开农机化工作。结合大同市的地域和环境特点,促进农业机械化创新发展。由市科技局主导,联系各大农业高校、农机企业和农机用户共同努力,加强保护性耕作农业机械化技术的研发,创新节水灌溉技术、管理设备、收获设备等等。促进农业与畜牧业的协调发展,加强畜牧业各生产环节上的技术和设备研发。鼓励并扶持农村企业,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加强科技投入,使农产品能够得到大量输出,增加农民的收入。
4.农业科技人才增加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民的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新一代的农民不仅仅凭着以往的经验种地,他们有知识有文化,他们对于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强,对于新技术的掌握较快。要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人员的素质,推荐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下乡,定期进入农村宣传培训。要逐渐扩充技术人员的队伍,提高下乡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吸引更多人才的加入,并逐渐覆盖到整个农村地区。并定期请专家为培训人员作指导,组织培训人员进修学习,更新知识体系,掌握新的技术。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经常举办科技下乡活动,把先进的技术送到农村,送到农民手中。对于农业技术的宣传和推广要循序渐进,一步一步来。可以先重点培养农业科技示范户,让他们在培训中尽快掌握农业生产和农业机械化的新技术、学到新理论,然后把他们也纳入到培训宣传小组逐步扩大培训人群范围。尤其要重视农村的青年劳动力,他们是农村的未来和主力,接受新鲜事物较快,可以通过举办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和宣传活动,让他们学习到农业机械化的新技术和新理论。通过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技术培训网,把农机技术推广到整个农村地区。
三、结语
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大同市把工作重点放在推进机械化农业的发展上。近些年,大同市在农村地区开展机械化农业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农田作业机械化有了较大提升,农机服务领域大大扩大。但是技术和设备品种不全、档次不高。随着政府扶持力度的加大和研发人员的努力,在未来机械化农业势必会实现农机服务实现产业化、农机科技研发进一步加强、农业机械化创新发展、农业科技人才大大增加,农业机械化得到全面推进。
作者:王建斌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篇10
一、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现状分析
(一)精准化农业发展水平低下
目前,因我国的农业水平较低,相应的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机械操作方面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此外,计算机GPS监控系统以及GLS系统等,特别是传感器与动态化控制系统等一些能够适合精准农业快速发展的硬件化设备在实际发展水平方面显著较低,从而使得我国的精准农业发展水平不够成熟。
(二)农机制造业发展不成熟
实质上,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相比较,我国农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水平较低,农机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也不例外,总体来说水平不高。诸多农业机械仅仅是对国外农业机械产品的仿造,而且在一些农业机械自动化装置当中,只是对农业机械的一部分做了改进或者是增添了部分设备零件来有效提升整个农业机械的实际工作效率与整体操作性能,但是这种做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业机械在构造方面的复杂程度,还将会因生产成本的不断提升而使农业机械的购买价格更昂贵,从根本上促进维护成本的增加,阻碍其广泛应用与推广。所以,大力研发能够符合生产需要,而且价钱合理的自主化品牌农业机械设备属于我国农业机械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二、农业机械自动化推广途径
(一)促进精准化农业发展
目前,我国精准农业在发展方面还不成熟,与部分发达国家农机发展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大力推进精准化农业的实际发展进程,不但有助于促进农业机械在自动化技术发展上的日益完善,还是我国有效展示科技发展水平以及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与争取话语权的重要条件。现阶段,国际方面在社会化精准农业上的具体发展重点主要集中到节水技术体系以及节肥技术体系控制管理方面,要求以上技术都实现自动化操作,节水以及节肥都能够借助精准化灌溉以及施肥来完成,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浪费以及提升农业化肥利用率的效果,与此同时,这也是有效建立环境友好型以及资源集约型现代化社会的重要体现。所以,在对外国先进经验进行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我们必须要集中增强科技研发力量,攻关科技难题,突破精准灌溉技术以及精准施肥技术,促进精准化农业的进步发展[1]。除此之外,随着先进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方面的人工智能发展将会成为新时期农机自动化的具体发展重点。部分农业机器人以及智能化系统在发达国家农业方面的大力推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我国农业发展诸多借鉴,由于我国在农业智能化上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与一些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国农业机械的相关研究人员必须要认识到差距,然后奋起直追,紧抓新时期的发展机遇,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以及自主研发,大力促进我国的农业自动化向智能化发展,提升农业机械利用率。
(二)科学选择农业机械自动化模式
为实现农业机械在自动化模式上的科学化,相关人员必须按照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条件与技术化水平,以工作效率的高效化、作业精度的精细化、安全性能的合理化以及节约能源等为发展标准,准确评价自动化模式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效果,之后再按照顺序对相应的自动化模式进行合理选定,进而阶段式推进农业机械的自动化进程[2]。
(三)推动认识上的转换
针对农业机械自动化装置在操纵性能以及作业性能方面的提升问题,之前大部分都是借助改善机械结构或者是增加装置来实现所要获得的效果,这种操作方式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机械构造复杂化以及价格上升,农业机械的维护修理也会更加困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自动化进程的推进,不能仅仅将眼光放到机械改造上,而应从农业生产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农作物以及土壤等因素,积极开发能够适合生产条件,且价格便宜的机械,例如应充分考虑到小规模生产模式,从普及大型机械逐渐转化为价格相对较低的小型自动化机械。
(四)强化政府引导,落实扶持政策
为加大农业机械的自动化程度,政府可以借助农机购买补贴政策以及其他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农民购买响应的自动化农业机械,从而使农机得到广泛应用,扩大农业机械的实际推广范围。此外,政府可以通过减税等政策来扶持相应的农业机械生产企业,设置科技创新奖来鼓励生产企业与科研机构对农业机械设备进行科研创新,切忌一刀切政策的制定,国家政府以及主管部门需综合考虑每个地区的不同情况包括自然条件、作物种类与劳作方式等,出台适宜农业经济进步发展的优惠政策,从根本上推进农业机械技术创新和社会化服务的大力推广,促进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强化质量管理以及安全监督管理。此外,农业机械的相关生产企业也应加大科研力度,确保行业内部的良性竞争。
- 上一篇:如何提高孩子逻辑思维
- 下一篇:小农经济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