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工艺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2: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工工艺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园林工程;绿化;苗木移植;栽植
1园林绿化施工中苗木移植技术的综述
1.1 苗木移植的影响因素
根据苗木移植成活的原理,决定其成活率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本因和外因,本因方面包括树种的选择,苗木的包装、运输及其管理养护等方面,外因方面包括阳光、土壤、水分、气候等环境因素。结合苗木移植的影响因素,必须保证满足所有苗木移植的条件才能降低园林施工成本,提高苗木成活率,提高经济效益。
1.2.苗木移植成活的原理
一般来说,一株正常生长的苗木,其根系与土壤密切结合,并能够保持地上部分(干、枝、叶)与地下部分的生理代谢平衡,保持地上部水分和营养物质尽量少蒸腾和消耗,可以在地上部不修剪或少修剪枝叶,苗木仍可以移植成活,特别是长期树种的移植维持较长时间的情况下。但是由于在移植时,首先在起苗的环节中,破坏了根系与土壤的原有密切结合关系,因此生理平衡也遭到了破坏。此时,树木最容易因根系受伤失水不能满足地上部分的需要(入不敷出)而死亡 。因此,如何使移植的苗木与环境迅速建立密切联系,并及时恢复树体以水分代谢为主的生理平衡成为移植成活的关键之所在。同时,这种新平衡关系建立快慢与树种习性、移植苗龄、移植季节、移植技术和移植人员的责任心均有关系。一般来说,苗木易成活的条件包括发根能力和再生能力强;苗龄小或处于休眠期;水分充足并气候适宜。此外,科学的移植技术和高度的责任心容易使移植的苗木成活。
归纳起来,苗木移植成活的原理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移植苗木的根系与栽培基质(多为土壤或培养土)密切结合;二是移植苗木的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水分代谢必须平衡。
1.3 苗木移植的优势
第一,苗木移植可以通过截断苗木主根,促进侧根和须根的生长,防止树体生长过高,从而苗木的茎根比降低,成活率及质量提高;第二,移植后,苗木的平均受光面积改善,且土壤营养均匀,水分均和,有利于苗木生长,从而提高苗木成活率以及木质质量;第三、对于珍贵稀少的苗木,可以通过芽苗移植和幼苗移栽节约种子,提高苗木的生长率,管理方便。因此,苗木移植在苗本生产及园林绿化施工上是极为关键的措施之一。
2 园林绿化施工中苗木移植技术的应用
2.1 移植前准备。苗木移植一般以春季为宜。移植前,必须对种植区土壤进行深翻、平整,从而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同时要求排水通畅,否则树木周围水分积压,不利于苗木成长。同时种植土壤不能含有沙子、建筑废弃材料; 回填土尽量采用疏松、有机物含量丰富的冲积土。选择树木以根系发达、枝条健壮、无病虫害苗木为佳,最好能带土球移栽。
2.2 起苗方法。起苗是要尽量避免苗木根系受到损伤,由于苗木起苗后,会出现大量脱水现象,因此在起苗前要充分浇水。常用苗木起苗方法有裸根起苗法和带土球起苗法,裸根起苗法优点是能确保苗木根系完整性,起苗操作比较简单,能节省大量物力、人力,这种方法常用于休眠期阔叶树移植; 带土球起苗法成活率较高,但施工费用较高,因此施工中,要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起苗方法。
2.3 苗木处理。对苗木进行必要处理能有效提高苗木成活率,苗木起苗后,通常会对苗木进行修根、修枝、截干、埋土等处理。苗木起苗后,要将根系受损部位及病虫害部位剪去,并将起苗时断根后不整齐根部剪去,从而加快根系伤口愈合; 修枝是据实际情况将苗木枝条剪短,从而减少苗木蒸腾作用; 修根、修枝结束后,要将苗木根系浸泡在水中或者埋入土中,确保苗木生理代谢平衡。
2.4 苗木的运输。吊装前先撤除支撑,捆拢树冠,软材料包装易用钢丝绳(外套橡皮管) 围于土球下面,并垫以木板,起吊大树后,吊装机械受力后,拆除绳索和戗木支撑,另用粗麻绳系在树干的适当位置,使吊起的树略呈倾斜,树冠较大的还应在分枝处系一根牵引绳,便于牵引树冠方向,装车时,土球向前,树冠向后,土球两侧垫木板加土踏实保持土球稳定,树干与卡车接触部位用软材料垫起,防止擦伤树皮。运输要慢行,卸车时的解绳方法与吊起相同,按编号将树木吊卸在栽植穴内,长途运输树干与树身要加覆盖以防风吹日晒,并适当喷水保湿。
2.5 栽植。在进行苗木栽植时,要保证土壤中含有一定量的有机肥料,为保证苗木根系的发育,在栽植过程中,要边栽边取苗。种植过程中,需要两人一组配合进行,其中一个人扶苗,一个人填土,在回填土过程中,要边回填边踩实。带土球的苗木放入种植坑后,首先要将包扎土球的物体取下来,然后在土球的填土,在进行回填土时,要将表面做成圆丘形,从而保证苗木根系能够完全舒展开,不会出现窝根、卷曲等现象。填土结束后,要将筑一个土堰,方便浇水。在种植苗木时,要注意前后对齐,不要损伤树干。
3 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技术
在园林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要做好相应的养护管理工作。养护管理对园林来说至关重要,只有进行良好的养护管理,才能够实现园林的良好发展,下面针对具体的养护管理措施进行分析。
3.1 乔灌木的修剪。在园林的养护管理中,首先需要做好乔灌木的修剪工作。由于乔灌木的生长较快,如果不及时的进行修剪,将会严重的影响到园林的美观,因此,应该制订科学的计划,按照相应的时间,派专门的人员做好乔灌木的修剪工作,修剪的时间应该固定,每隔一段时间就应该修剪一次。另外,在进行乔灌木修剪的过程中,应该派专门的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这样才能给确保乔灌木修剪的质量,做好园林的养护管理工作。
3.2 做好乔灌木补植和防风的工作。在园林的养护管理中,还需要做好乔灌木的补植和防风的工作。所谓的补植主要就是指园林施工的过程中,通过栽种一些乔灌木来实现相应的绿化,但是,在乔灌木生长的过程中由于病虫害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导致乔灌木的死亡,需要在后期的养护中进行补植,在补植的过程中,要及时的将死亡的树木清理,并且应该补回原来的种类,在补植完成之后,还需要对补植的树木进行良好的养护,提高成活率。另外,在园林的养护管理中,还需要做好防风的相关工作,具体主要就是需要在每年的风季来临之前,应该做好树木的修理工作,并且应该加固护树桩,同时每年应将护树绑带放松1~2 次,防止绑线嵌入树皮内。进而通过对乔灌木采取相应的补植和防风的措施,能够实现对乔灌木良好的养护工作,有助于提高园林的美观性和实现园林的欣赏价值。
篇2
关键词:中职;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理实一体化教学
随着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作为电子信息产业基础的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也异常迅速。近年来我国电子工业持续高速增长,这对我们学习电子技术的中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是电子专业的基础课程,如何才能让中职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值得电子专业的教师去深思。本文就中职《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中职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现状
目前,我校的中职学生生源质量逐年下降,他们大部分是无法升入高中学习,有些甚至连初中都没有毕业就来中职学校学习的。他们具有基础差,无心向学,贪玩好动,自制力薄弱,没有上进心,个性张扬,叛逆和浮躁等特点,个别学生还有抽烟喝酒,谈恋爱或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这些特点导致他们学习热情不高,甚至认为学不学无所谓。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所以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愿学、也不好学,学习效率很低,文化基础薄弱,导致学习成绩很差,这对学习电子理论知识非常不利。尽管他们是应试教育下的失败者。但同时,他们的智力素质并不低,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对于经验性、策略性知识和能力能较快掌握,兴趣广泛,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适应能力强。所以,他们学习电子工艺基础知识非常容易上手。他们大多不是不爱学习,而是不爱读书,不喜欢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在电子专业教学中应注重发掘中职学生的潜力,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在实践操作中快乐学习,从而掌握电子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二、中职《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自十七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以来,课堂教学一直是各国各类学校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中职《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课程如果在专业教学上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分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这无疑不适合目前的中职学生,不仅加大了学生对专业理论学习的困难,而且会使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有效地对中职学生进行操作技能的培养。所以,中职《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应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为本位。在内容的选取上要以适用为主,尽量避免枯燥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本课程是学生学习电子专业课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只有学好本门课程才有利于后续电子专业课程的学习。显而易见,中职《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适合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来提升教学质量,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也是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
三、中职《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
所谓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指在同一空间和时间同步进行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顺序,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理实一体化教学具有三个特性:①空间和时间的同一性;②认识过程的同步性;③认识形式的交错性。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大胆突破以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现象,将其紧密结合起来,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构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课堂教学环节,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激情,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仅是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也是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同时,还包含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因此它绝不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而是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中职《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基础学科,也是核心课程。它具有以下特点:知识点多,抽象且难以理解,操作技术要求高,实践性强等。在教学中为贯彻精讲多做、边讲边做、边做边讲的教学方法,本课程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措施如下:
1.充分利用多媒体实验室开展《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确保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强调的空间和时间的同一性
我校为实现理实一体化模式的教学改革,在各个功能实验室安装了便于教学用的多媒体投影仪,并在电子工艺实训室中划分出理论教学区和实训操作区。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先在教学区进行理论教学,然后马上到实训操作区进行分组操作;也可以先布置学生在实训操作区完成实验后,再集中到理论教学区进行讲解分析。整个《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课都在多媒体实验室完成教学,老师可以边讲边做,学生也可以边做边学,将所学理论与实践完全融合起来。这种为用而学,学以致用的教学方式让教与学有了更强的针对性,能较好地实现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能力培养,即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学会如何用专业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学以致用”。
2.根据《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遵循“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设计项目式或任务式教学法,确保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强调的认识过程的同步性
电子理论知识的讲授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强调“实用、适度”,电子技能训练则强调创新能力。在教学方法上,以技能训练为中心,配合相关的电子理论知识构成项目教学模块,并由一位教师同时担任理论教学和实习指导,从而保证二者同步进行。理论指导实践,而实践操作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知识与技能掌握更加牢固。例如设计项目教学:“光控电子鸟的制作”,本项目具有趣味性和新颖性,容易吸引中职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该项目下有几个任务: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电子线路的安装与测试……等,学生通过逐个任务的完成才能成功地制造出光控电子鸟。在整个制作过程中,许多学生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学会如何用专业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有计划地按照教师确定的课题项目和学习要求进行专门的技能训练,在训练中让其知其然。教师将学生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困惑,用专业理论知识来加以解释,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保持《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教学的趣味性,确保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强调的认识形式的交错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古人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教这门课程开始,笔者就想尽千方百计地保持这门课程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这是中职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源泉,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地进行学习。由于实践操作的趣味性可促进枯燥理论的学习,理论知识的提升又增加了实践操作的趣味性,如此交错反复,学生在学中求乐、在乐中求学中快速成长。
当学生把学习看作有趣的事的时候,学习就不仅仅在教室里或实验室里了,也不只停留在书本上了。一般笔者会要求每个学电子专业的学生买万用表和电烙铁等常用的工具。把在多功能实验室中学到的电子知识运用到家里和生活中去。如在学过二极管和整流电路之后,有学生会修理家里坏掉的手机充电器了;有些学生就会修电饭煲等家用电器。遇到不会修的,学生就会跑来问老师或翻找书本查找答案。此时,课室不仅仅在学校,已经延伸到家里和社会上了。实践维修中的成功经验促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追求,而理论知识的提升又促进了学生技能的发展,如此反复交错,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职《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合理设计教学模块,以循序渐进为原则,由浅入深,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融于一体并进行有机组合,在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迁移方面充分显示了其科学性。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使培养的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篇3
一个文质彬彬,充满才气,富有冒险精神,对朋友真诚、友善的小男孩伴着他那传奇的经历,征服了全球亿万读者。你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哈利·波特,英国女作家j·k·罗琳所创作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主人公。你想知道j·k·罗琳是怎样完成这部小说的吗?
和其他作家一样,年轻的罗琳酷爱写作,是一个天真浪漫、充满幻想的英语教师。幸福的家庭,称心的工作都足以让罗琳满足。可没想到,甜蜜的家庭、美满的婚姻和理想的工作在一瞬间变成了昨日云烟。丈夫离她而去,工作没有了,居无定所,身无分文,再加上嗷嗷等哺的女儿,罗琳一下子变得穷困潦倒。但是,家庭和事业的失败并没有打消罗琳写作的积极性,用她自己的话说:“或许是为了完成多年的梦想,或许是为了排遣心中的不快,也或许是为了每晚能把自己编的故事讲给女儿听。”她成天不停地写呀写,有时为了省钱省电,她甚至呆在咖啡馆里写上一天。就这样,第一本《哈利·波特》诞生了。然而,罗琳向出版社推荐这本书的时候,却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拒绝,没有谁对这本写给孩子的童话书感兴趣。可罗琳并不气馁,直到英国学者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哈利·波特》创下了出版界的奇迹,被翻成35种语言在115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
罗琳成功了,可谁又知道,这成功的背后包含着多少辛勤的汗水和艰难。同学们,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出:成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但只要我们有信心、有热情、有目标、能够持之以恒地坚持努力,成功就会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
篇4
一、口腔。包括唇、颊、腭、舌和牙。
1.舌 舌是肌性器官,舌肌共同协调活动,使舌运动灵活,适用于搅拌食物、吞咽、语言、发音等动作。舌背面有,上有味蕾,能感受酸、甜、苦、咸等味。
2.牙 牙分为门牙、大牙、磨牙;牙的构造分为牙冠、牙颈和牙根三部分。
二、咽 咽是肌性器官,呈漏斗形,位于脊椎前面。咽可分为鼻咽部、口咽部和喉咽部。
三、食管 食管上与咽链接相续,下经膈肌的食管裂孔与胃的贲门相接。
四、胃 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部,小部分在腹上区。胃分为贲门部、胃底、胃体和幽门部。
五、小肠 小肠上接幽门,下与盲肠相接,长5~7米,盘曲于腹腔中部、下部,可分为十二指肠(它的长度大约为十二个手指并列的长度)、空肠、回肠。
六、大肠 大肠可分为盲肠、阑尾和结肠(是指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直肠)。大肠的结构特点为大肠口径大,肠壁薄。大肠还具有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
七、唾液腺 唾液腺包括腮腺、舌下腺、颔下腺三大唾液腺。腮腺分泌物中淀粉酶多,黏液少。颔下腺分泌淀粉酶少,黏液多。舌下腺分泌物以黏液为主。
八、肝脏
1.肝脏的组成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活体肝脏呈红褐色,质软而脆。其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在左季肋区。肝脏上邻膈,下面左叶邻胃,肝右叶邻右肾上腺、右肾、十二指肠、结肠右曲等。
肝可分为上、下两面和前后两缘,肝上面隆起,贴于膈,其表面借助镰状韧带分为左、右两叶。左叶小而薄,右叶大而厚。肝的下面凹陷,借助“H”形沟又将肝分为四叶,即左叶、右叶、方叶和尾叶。“H”沟的横沟为肝门,有肝管、门静脉、肝动脉、淋巴管和神经出入,右纵沟前部为胆囊窝,后部有静脉窝,左纵沟前方有肝圆韧带,后方有静脉韧带。
肝门处结缔组织特别发达,并随肝门管道(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伸入肝实质内构成肝小叶结缔组织,将肝实质分为许多小叶,称之为肝小叶。肝小叶是肝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2.肝脏的功能
a分泌胆汁:有助于脂肪的消化吸收。
b参与代谢:身体内的蛋白质、脂肪、糖的分解和合成都在肝内进行,并可贮存在肝内,当机体需要时,再将这些物质释放到血液中以供利用。
c具有防御和解毒功能:肝脏可以吞噬随血液进入肝内的细菌和异物颗粒。肝细胞可将氨基酸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毒的氨转变成为无毒的尿素,经肾脏排出。
篇5
[关键词]三角形单联络;中压配电网;智能规划
中图分类号:TM715;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7-0240-02
城市配电网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中压配电网,中压配电网的“筋骨”是网络结构,一个坚强的网架对电网的安全可靠运以及经济的运营有重要的意义。国内一直以来都将网络架构的研究重点放在接线模式方面,但是当前很多发达国家的网架建设已经不再考虑单纯的应用接线模式,而是利用标准的供电模型来对高水平的中压配电网进行构筑,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国内一些学者进行了有关供电模型以及其特性的研究,并构建了与我国中压配电网相适应的若干种典型的供电模型。
一、配电模型分析
配电模型能够对供电区域的地形特点、负荷密度以及电网现状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映,它针对某一供电的区域,以高压配电的变电站作为源点并以中压馈线作为网,使供电网络单元通过组合优选来形成。供电模型的是以供电架构为基础并对中压配电网的接线模式相配合来完成构建的。供电模型主要分为点状供电模型、链式供电模型以及三角供电模型和矩形供电模型四种,本文以单联络三角形供电模型为研究对象,图1表示的是单联络三角形供电模型,其中是高压变电站,是分段开关,是联络开关,线段代表10KV供电线路。
二、配电网规划的相关数学模型
本文在配电网络的规划数学模型的选择上,最小的目标函数是以线路的规划年综合费用来充当,这其中包含了投资费用以及网损费用。电网的线路主要有主干线线、联络线路以及分支线路来组成。如果在进行优化时将这三者都考虑到,是非常复杂的,所以本文主要的优化对象是主干线以及联络线路,只将分支线路做近似考虑,就是说在总费用中只将其近似的投资费用计入。目标函数表示为,在该式中表示的是主干以及联络线路投资,表示的是主干线路的网损,表示的是分支线路的近似投资。在这其中,又可得:(1)其中是变电站低压侧线路的折旧年限,是贴现率,是单位长度的线路投资费用,N是变电站的总数,是第i座变电站的第j条主要干线长度,是第 个变电站的所出路线总数,K是本组模型的联络线路的总数,是第条联络线路的长度。(2),φ,b表示线路的网损折算系数,表示单位电能损耗折价系数,表示线路的单位长度电阻,表示线路年损耗的小时数,表示功率因数,U表示变电的压低压侧线路的线电压,表示第j条主干线带的负荷。(3)其中,表示单位长度的分支线路投资,表示分布于第i座变电站第j条主干线路的垂直分支路长度的总和,q表示的是分支线路的曲折系数。
三、智能规划方法
1、基础数据
在供电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布线规划时,主要需要变电站的位置、容量以及供电范围和负荷点的位置以及负荷值,还有配电网络的地理信息等基础数据。
2、构建优化模型
2.1 构建辐射线路
在对辐射线路进行构建时,采用的方法是备选路径集方法。本文采用的是蚁群算法来对备选路径集进行建立,因为它的性能更优秀。图2为蚁群算法的流程图。
2.2 构建联络线路
在将辐射线路进行构建后,联络线路包含了站间联络、站内联络,这些都产生于辐射线路的末端。并且,联络线路通常都选用的是辐射线路末端节点间的最小路径,所以可以应用Floyd最短路径算法的来实现联络线路的构建。
2.3 主干线路的供电范围
在形成了变电站的主干线后,就要对每条主干线路的带负荷情况进行确定,也就是主干线路的供电范围,在进行确定时的方法是先将每条主干线路的负载余量进行计算,之后选择任意一个负荷点,从近到远的搜索最短的路径。此方法能够搜索出所有的负荷点,就可以对每条线路的主干线的供电范围进行确定。
2.4 构建优化模型
本文采用的主要优化手段是遗传算法,所以在构建优化模型时,主要的工作是对主干以及联络线路的染色体进行建立。生成染色体的初始种群过程为对每个变电站,以每个变电站为中心将其供电范围近似为一个圆,然后做圆的N等分线,等分线数目等于主干线路的数目。接着随机选择来自于等分线末端的任一领域内的一个街道分段点来作为主干线路的末端节点,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末端节点的集合,因为随机选择所以此集合的组合方式有很多的方式,并且随着圆的等分线进行转动,其对应的转动角会有不同的组合方式。
3、适应度计算
一个染色体代表的是一个供电模型的规划方案,在这里适应度就代表的是上述的总目标函数。
4、遗传模拟退火操作
模拟退火操作的对象是遗传种群中的所有染色体,随机选择其邻域的一种状态,然后对其进行模拟退火的接受概率接受或是拒绝的过程。本文构建的染色体代表其中的某一主干线路,对和它有一样末端节点进行选择,并且选择之前的K条最短路以外的备选路径集中的随便一条线路来作为领域的状态,并按照下文的接受概率进行接受或拒绝过程。接受概率公式:,其中代表新状态的评价值,第k代的温度,代表原状态评价值。通过这个过程能够得到新的染色体种群,之后对其做遗传操作,一直循环一直到能够满足终止的条件。
结束语
在过去,先进行辐射线路的布局,之后进行联络线路的优化是带联络线路的配电网主要的布线方法,但这种方法具有局限性。本文对基于三角形单联络模型的中压配电网进行智能规划时,构建了主干以及联络线路的整体优化模型,并对其布线的方案进行了优化,这就使得优化的全局性得到了优化,优化的方法的是以优化模型中的染色体的构成特点为依据,并在遗传算法中引入了模拟退火思想,这样做的优点是可以克服算法过早收敛的问题,能有效的进行优化。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学情 因材施教 教学实践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技工院校招收的学生大都是中考失败或学力困难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日常行为不规范,整体上素质偏差,文化课“先天不足”,读技校也是出于“学点技术好就业”的思想,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1 了解学情是因材施教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
为了掌握当前技工学校生源状况,包括学生农村或城镇户口情况、入学前的文化程度、父母亲的文化程度等情况,2010年我们对焦作技师学院、焦作冶金技校的22个班648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显示,技校生以农村户口为主,占77.8%,接近4/5。文化程度以初中毕业为主,占83.0%,初中以上(高中毕业及高中未毕业)占12.6%,其它占4.4%。技校生父母文化程度整体偏低,初中以下分别占54%,59.5%。通过取样调查、观察访谈发现学生的基本情况对其学习心理有一定影响。影响最为突出是技校学生入学前的文化水平,学历在初中以上的学习心理普遍要优于初中以下学生的学习心理。
大部分技校生多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初中阶段他们学习不好,升学无望,老师不关注,家长管不了,进而加剧学业荒废。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他们进入技校之日起,老师要多对他们关心,不断地加以鼓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日常授课时应当从学生的不同差异出发,有目的地开展思想教育和教学工作,力求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2 让学生了解专业方向、分析透教材,克服畏难情绪、树立学习信心
无机物工艺作为化工工艺专业的主要课程,主要介绍了以天然资源和工业副产物为原料生产三酸两碱、合成氨、化肥以及无机盐等十多种产品的工艺原理、流程、工艺条件和主要设备等知识,是一门涉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热力学、反应工程学、催化动力学及化工机械等多门学科的综合课程,专业性较强。对于基础较差的技校学生来学习这门课来说,还是具有相当难度的。
第一,这门课程涉及面广、理论多,因为化工生产确定一个工艺路线和工艺条件需要综合考虑原料和生产方法的选择、流程组织、所用设备(反应器、分离器、换热器等)、催化剂的选择、操作条件的确定、生产安全技术和技术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因素,知识涉及面比较广,初学者常感觉杂乱无章,摸不着头脑。因此,教师首先让学生搞清楚什么是化工工艺,不要被复杂的表象迷惑或吓倒。化工工艺的实质就是将原料经过化学反应转变为产品的方法和过程,包括实现这一转变所采取的物理措施和化学措施。我们所学习的就是化工产品的加工方法和过程。第二,化工生产通常是对一定的产品或原料提出的,如三酸两碱的生产等,因此,它具有个别生产的特殊性,但其所涉及的内容又都是相似的。从工艺观点看,任何一个化工过程都由三大块组成,即原料的预处理、化学反应和产品精制这三部分,其中化学反应是原料的质变过程,是生产的核心和关键,其它所有的物理措施(温度、压力、相态的变化等)都是围绕这个核心来进行的。只要掌握这个规律,坚持用工艺观点看问题,再复杂的工艺流程都会简单明了。第三,化工工艺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和综合性,强调化工生产的产品类别和单元操作,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化学化工基础知识。虽然课程中涉及到的化工产品种类繁多,但每个工艺过程都是由若干相对独立的单元操作组成,基本包括五个方面:流体流动过程、传热过程、传质过程、热力过程和机械过程。即使同一产品有不同的生产工艺流程,但其基本的单元操作都是相同的。只要掌握基本单元操作,就能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看待任何工艺流程都不再困难。
3 根据学情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生实际情况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上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必须改变“满堂灌”的教学陋习,在教学方法上更加灵活多样,尽可能深入浅出,采用启发式、诱导式、探究式,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
3.1 以“必须”和“够用”为原则,优化教学内容
化工工艺学相对与其它课程有自己的特殊性,它注重的不是某个公式或原理的推导,而是对化学基础知识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对于难度过大的反应原理等内容可适当删减。课程中基本上都是按照某一产品的生产原理,工艺条件、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的顺序进行讲解,但是许多产品的生产过程往往包含了多个工序,如烧碱的生产包含了盐水精制、电解、氯氢处理、碱液蒸发、氯化氢合成等,这些工序的生产原理、条件、工艺设备等之间是相互联系,互相制约,如隔膜法烧碱的生产工艺包括金属阳极隔膜法、离子交换膜法,根据隔膜材料的不同决定了其相应的条件、设备等环节。因此在学习某一原理或工艺时,前后内容必须互相联系、互相渗透。
3.2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化工生产原料有毒有害,过程连续性强、自动化程度高,多在密闭、高温高压、低温低压等条件下进行,其过程看不见、摸不着,所讲述的内容都是在平常生活中不容易见到的,只讲理论显得很生涩枯燥,如果有直观的物体或多媒体课件的话,会使学习效果和兴趣有极大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许多工艺流程都非常复杂,采用静态的挂图式教学方式,学生不容易搞清楚流程和设备结构,给教学过程带来很多困难。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比较适合这门课程的教学。采用PowerPoint、3Dsmax、Flash等制作CAI课件,其中采用视频录像表现工厂现场,用Flas表现工艺流程,用三维动画表现设备内部结构,这样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准确、形象逼真、直观生动,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对工程设备的想象力以及对工厂实际的感性认识。
3.3 坚持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篇7
依据CDIO专业培养目标的设计与确定的基本原则,结合国内相关院校改革经验,制定了化工专业培养目标,既培养具备面向化工及相关产业发展需要,适应未来科技进步,掌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相关原理和知识,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宽厚、实践能力突出、创新能力强,获得工程师良好训练,具有终身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课程设置
2.1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1)紧紧围绕“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以CDIO模式为基本框架和背景环境,以突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勇气的培养为主要目标,建立符合国际工程师认证的课程体系。
(2)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突出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3)以生为本,尊重、鼓励、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原则。推进分类、分层教学,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4)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原则。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统筹规划实践教学环节,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和途径,构建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2.2课程平台建设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及课程设置原则,共设置了人文社科课程平台、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素质教育课程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和创新创业教育等7个课程平台。
(1)人文社科课程平台。主要培养学生人文、社科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与修养。
(2)公共基础课程平台。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和相关的工程基础知识。
(3)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化学、化工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能力的基本训练。
(4)专业课程平台。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化工装置工艺与设备的设计方法、化工过程模拟优化方法,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能力。
(5)素质教育课程平台。该平台是为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加学习的灵活性与主动性,实现文理交叉与渗透设置的课程平台。
(6)实践教学平台。主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
(7)创新创业教育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参加各种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等,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2.3教学方法改革
CDIO工程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依据CDIO理念确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依然只是规划,改革最终必须落实到每门课程、每节课堂、每个活动上,这样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目前我们以“化工设计”这门课程作为试点课程进行了教学方法改革,目的是测试改革想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探索和积累经验。“化工设计”是化工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课程综合运用已学过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知识,讨论化工工艺过程开发、设备的设计以及化工厂的整体设计。改革前,“化工设计”课程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主。CDIO改革后,我们实行的是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根据“化工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及课程大纲要求,在教学内容中安排了三级项目,三级项目下设置若干个子项目,学生按6-8人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自选一个子项目,要求学生在学习化工设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完成一项包括构思、设计、实施和改进全过程的团队项目。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学生以团队内合作、团队间协作加竞争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教师仅起指导作用。本课程经过CDIO教学改革后,不但使学生掌握了化工设计基本理论知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3.结语
篇8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定位
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及培养模式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属于工科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由于化学工业的相关领域极为广泛,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涉及的专业方向也就非常多样化,各高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特点亦不尽相同。我校近年来根据社会经济、工业发展的需求趋势,兄弟院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的设置,以及我校原有的相近专业优势,设置了能够体现我校特色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逐步建立了适合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教育培养模式。2008年,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已有7届本科毕业生,其学生就业形势良好,社会反馈积极.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工作中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能力更强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人才。
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
根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是培养学习化学工程学与化学工艺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现有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模拟优化、革新改造,对新过程进行开发设计和对新产品进行研制的基本能力。由于涉及化工的学科和领域很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除了让学生学习一般应用化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该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及本校的实际情况,重点学习化工在某个或某几个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以便形成不同高校应用化工专业的特色专业方向.
3.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方面的知识,能在化工、炼油、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4.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课程设置
为了使不同高校既有统一的规范,又有不同的专业特色,根据应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和业务培养目标,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有较扎实的化工理论基础,较宽的化工应用知识以及一定的工程技术基础,从而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公共课、基础课除外)应由基础化学课、工程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3部分组成。基础化学课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工程基础课主要包括:化工仪表与自动化、化学工程基础、电工电子学等。专业方向课:可根据具体方向选择专业化学课,如电化学工程方向可选理论电化学、化学电源工艺学、电解工程和电镀工程等。精细化工方向可选择化工工艺学、化工分离工程、化学反应工程等。另外实践性环节包括基础实验、综合实验、提高实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
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
就专业方向而言,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是工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该是培养具有较扎实及宽广的化学工程理论基础知识,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计划的总体设计中要体现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重视实验、实践、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设置专业发展方向,结合广西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在合理利用广西及学校的资源及适应科技发展、注重社会需求基础上。据此,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专业方向设定为:电化学工程与精细化工。
篇9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078-02
高分子材料是化工产品的一个分支,是目前发展最快、应用前景最广且最具生命力的一类化工产品;高分子行业的迅猛发展,急需大量复合型人才。而大多数高校高分子材料专业的人才培养侧重在材料的合成等偏理论方面,对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为终极产品的工艺环节关注的程度不高。广西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在化工材料加工工艺方面开设了系统的专业课程群,为“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工艺”课程的设置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广西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没有开设过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材料、聚合物加工原理、高分子材料基础等高分子基础或专业基础课程,且该专业作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的交叉的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很多,所有的专业课程学时都高度压缩。在高分子材料理论知识缺乏、课程学时数少、无配套实验的背景下,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对“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工艺”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
一、教材的选用
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工艺”课程刚开设时,选用的教材是史玉升等编著的《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性能、成型、评价及应用,全面系统地了解高分子材料成型技术的最新知识。教学过程中,学生反映这本教材的难度太大,因为“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工艺”是一门专业技术课程,需在完成化工热力学、化工原理、物理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物理和化学、高分子材料、聚合物加工原理、高分子材料基础等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后,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
“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工艺”课程是在大三第一学期开设的专业课,此时学生已经修完化工热力学、化工原理、物理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理论课,然而基本没有学过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材料、聚合物加工原理、高分子材料基础等专业基础课,高分子材料方面的基础较差,加上这本教材讲述的理论知识较少,所以学起来较吃力。根据学生的反映,学院及时更换了教材,采用周达飞等主编的《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九五”重点教材,该教材高度概括了高分子材料的最基础的知识,对加工成型影响很大的高分子流变学基础知识进行较全面深入的介绍,全面介绍了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最常用的基本工艺,也兼顾了新技术和新方法,难度适中,得到学生好评。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高分子材料成型技术涉及化学、材料、材料加工、机械等多种学科,“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工艺”课程是一门专业技术课程,需要广泛的理论知识基础。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基本无高分子材料理论基础知识,学习起来的确难度很大。非高分子材料专业的“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工艺”课程要以“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制品性能”这条主线展开教学内容,重点掌握三者的关系,强调成型加工对制品性能的重要性,这是本课程的主题思想,也是高分子材料的工程特征;选用“九五”重?c教材《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充分利用国内外重要专业期刊了解行业最新动态,不断更新及补充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以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的大工程观点为着眼点,以宽专业为目标,概况高分子材料理论基础和概念(详细的内容指定参考范围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学),从高分子材料的加工原理出发,着重对成型加工工艺进行讨论。从高分子材料的成型加工的共性出发,对模压、挤出、注塑及压延四大成型技术及工艺进行重点讲授,然后讲授塑料、橡胶及复合材料的成型特点和区别,对于一些新的成型方法,以及教材中未涉及而在一些科技文献中见报道的新的成型方法及工艺,教师建立了QQ群这样的交流平台,并将高分子领域权威的一些微信公众号分享到平台上,经常转发高分子材料国际国内的重要进展到平台,引导学生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以兴趣为导向自动组成兴趣学习小组的方式进行自学。笔者首先通过课内课外结合强化高分子理论基础与概念,对成型加工影响最大的流变性在课堂上进行详细介绍,而其他性能如稳定性、电性能、光性能等材料性能则作为课外学习内容,在有限的学时内,节选核心内容,把高分子材料合成、性能、加工及相互间的影响规律简要完整地介绍。比如教材中同一种成型方法按不同的应用体系分成很多小结,而教学过程中每种成型工艺仅以一种材料为代表来讲,但不同章节会选不同的材料体系来进行,比如讲橡胶的压延,那么注塑可能选塑料,而挤出可能选复合材料,这样来兼顾各类高分子材料的成型。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实现的程度和效率的关键。非高分子材料专业的“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工艺”课程教学存在两个难点:一是许多内容涉及高分子加工机械、设备结构及操作过程,这要求有实际感性认识和直观性;二是该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用理论来解释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或以具体实例来说明理论,促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针对这些问题,“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工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了改革。
(一)现代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工艺”课程中许多内容涉及高分子加工机械、设备结构及操作过程,这要求有实际感性认识和直观性,同时,该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笔者根据所选用教材,利用PowerPoint加入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多媒体信息,并根据需要设计各种演示效果,将抽象、生涩难懂的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大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由于化学化工学院缺乏相应的高分子材料成型教学设备,教学小组联系外界资源制作了几个基本成型工艺的微课,同时广泛收集案例、动画演示及成型录像,不断补充到授课内容中,让学生对高分子成型工艺及设备等有更直观的认识,对课件内容进行更新和完善,丰富课堂内容,加大课堂信息量,使学生获得对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的理性和感性双重认识,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吸取传统教学中讲解的优点,将教师的语言、激情和应变能力体现在多媒体教学中,并用眼神、情感、心灵与学生沟通,必要时还要进行板书,让学生彻底把握一些关键问题。
(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启发式互动式教学。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式不同,笔者在部分知识点的授课中尝试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从传统教学的讲授、灌输和教师主宰课堂,转变为组织和引导;从单纯讲解转变为与学生进行适当的交流和探讨。笔者在讲述“高分子材料配方设计”这一章内容时,并没有按照书本来进行,而是布置了一道思考题“设计食品袋的配方”,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内容与上网查找相关知识等来完成这一思考题,并在学生完成后让他们用PPT来展示成果,通过讨论的形式与学生探讨了配方设计中的一些原则与内容。
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强调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教师不仅要加强自身专业素养和知识积累,而且更重要的是建立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并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教学相长;教师注意自己角色的转变,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使学生了解学习任务的必要性和与学习任务相关的学习信息,从而激发学习意愿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要的知识点,通过案例教学,与学生共同分析和讨论,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10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专业;化工原理;教改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化工原理是一门综合性技术学科,主要研究化学工业生产中有关的各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所用的典型设备结构、工艺尺寸设计和设备的选型的共性问题。它是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类型生产中各种物理过程的工程学科,主要强调工程观点、定量运算、实验技能及设计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由于其在培养学生工程科学及工程技术的双重教育任务中起到重要作用,目前该课程是化工类及相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很适合现在的“重基础宽口径”本科教育的培养理念。笔者所在校的化学工程专业、食品工程专业、制药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加工专业和生物化工专业都开设了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化工原理教材源自192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著名教授W.H.Walker等教授发表的首部著作――Principl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我国最早是浙江大学在1927年首建化学工程系时开设了该门课程的。自此有关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与改革工作开始深受学者们重视,目前化工原理的理论教材正式出版的已达20多个版本,同时发表的教研论文也有近600篇。然而,目前多数教材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偏重于引介传统的基础化工知识,对化学工程类专业的学生适应性强而缺乏与其他的教学专业间的密切联系,从而易使其他非化工类专业的学生产生教材对于他们专业适用性不强的错觉。这也导致部分的非化工类专业学生对该门课程学习兴趣不强。如果将学生的专业课程的知识融入化工课程原理的教学中,以化工原理知识在非化工类相关专业中的应用为切入点引导这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
高分子材料与加工专业是以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化合物构成的材料包括橡胶、塑料、纤维、涂料、胶粘剂和高分子基复合材料等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合成改性和加工成型等的一门科学。这有别于多数化工原理教材中引述的小分子物质如水、苯或甲苯等常规化学品的。如何将化工原理知识和高分子材料加工应用实例结合起来教学,从而提高该专业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笔者围绕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在课堂上开展了一系列的教改实践与尝试,并获得了好的效果。
一、阐明高分子生产加工与化工生产间的内在联系高分子材料加工涉及的通常是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方法,化工原理课程也是海南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在初学化工原理时可能感觉与高分子加工技术相差较大,对将来专业知识没有直接帮助,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均难以充分调动,甚至还易产生消极抵触的情绪。因此,在课程刚开始的绪论这一章的教学中在介绍什么是化学工业过程时笔者不以教材里的传统化工加工为例,而是详举高分子行业中运用化工原理知识进行材料加工处理的实例,提前介绍一些高分子材料加工的方法,拉近学生与传统化工加工技术的距离,让学生理解高分子加工的一些操作与传统化工类的操作间的异同点,以便消除同学们内心的疑惑,指明高分子材料加工专业的同学学习化工原理知识的必要性。
如天然橡胶的初加工是海南(以下简称“我省”)省的特色产业也是我校高分子材料专业的一个重要方向。从天然橡胶树上采割的胶乳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得到干胶产品(如图所示)。在这个过程中干燥、浓缩、压片等操作与传统化工生产中的相关的单元操作一样,所用的基本原理相同,设备基本通用。
高分子材料如聚乙烯的合成中乙烯气体在常压常温下,加压输送合成前的加热升温操作及反应后产物的分离与传统化工专业的流体输送原理及加热原理是相同的,所用设备是相通的。二、将高分子加工工艺融入化工原理的课程教学中在高分子材料的加工中采用了大量的化工单元操作。但这些高分子加工工
制胶方法图艺在传统的化工原理教材中是看不到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具有高分子材料加工方面的知识背景,这样可以将高分子加工工艺中运用到的化工原理的知识融入课程的教学中,学生领会到该门课程的知识在专业知识中的基础作用学习兴趣才会提高,并且在将来的工作中能有意识地提前运用化工原理的理论知识,进行企业的节能降耗等的工艺改进。
如在以动量传递理论为基础的单元操作的有关教学中,教材通常是以牛顿型流体如水、苯或甲苯等常规化学品的流体输送为例,而高分子材料专业的学生处理对象多为大分子材料,所处状态通常固体颗粒或黏稠状态,属于非牛顿型流体范畴。因此教材中的例子缺乏对高分子材料专业学生的足够吸引力,难以达到应有的示例效果。教学中我们以胶乳厂中天然浓缩胶乳的生产工艺为例,说明工艺中我们利用泵提供新鲜胶乳能量,促使其流入高速离心机中,而离心机是非均相物分离的一个单元操作。高分子量的聚异戊二烯在离心机转鼓的轴中心较远的地方富集,而小分子如水分、小分子量的聚异戊二烯在轴中心附近富集。将这两个位置的乳液分别导出就分别得到浓缩胶乳和胶清胶,并利用非牛顿型流体的阻力计算方法表明,由于胶乳的黏稠度远大于水的黏度在动力消耗上要比同等条件下输送水的动力消耗大。
鉴于在塑料或橡胶的加工生产中大量运用到了螺杆挤出机。所以在流体输送设备介绍中,笔者是以螺杆挤出机在塑料加工中的应用为例,说明螺杆挤出机的工作原理,并且介绍在塑料挤出机的料斗的颗粒进料系统中可以利用固体流态化技术,采用真空吸料或用鼓风机压料进行原料输送。
在以热量传递为理论基础的单元操作中,在介绍以导热方式进行的热传递时,笔者以未硫化胶膜在平板硫化仪内加热硫化为例进行导热说明。而以塑料在螺杆挤出机内或橡胶在炼胶机上进行塑炼时的粘流态受热为例介绍对流传热热传递方式。
在以质量传递为理论基础的单元操作中,以粉末涂料的生产为例,介绍喷雾干燥工艺。这些将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融入化工原理的课堂教学中,拉近了材料加工与化工原理知识间的距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起到明显的教学改革效果。
三、以高分子材料为实验对象化工原理一般是同学们从公共基础课转向专业课学习所接触到的第一门工程性课程,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技术基础课程。它的实验课教学设计至关重要,其不仅关系到整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更是决定能否推进该课程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
为提高高分子材料类专业同学参与化工原理实验课的学习热情,笔者在实验教学中选择高分子材料进行相关的实验 。如干燥实验中有的专业以甘蔗渣纸板为实验对象,获得有关纤维的干燥过程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而我省特色产业天然胶乳加工中有将天然胶乳干燥制备成干胶的这一操作。为了结合我校的高分子材料专业,专业实习提前将有关化工原理的知识融入到专业学习中。实验中以天然胶乳制备的湿膜片为实验材料,获得天然胶乳薄膜制品的干燥过程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为以后同学们去胶乳厂参观实习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这一举措不仅有效激发了同学们参与实验研究的主动性,反过来也极大促进了该课程理论学习的积极性。
四、有的放矢传授教学内容,适应少学时的课程教学计划在高分子材料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化工原理虽也多被列为必修课程,但相比化工类专业,其教学学时要少得多。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引导同学们在掌握基本化工操作知识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传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复习,进行课外自学。如化工原理教材中有大量公式推导过程,少学时专业课的教学中不容许课堂上在公式推导中花费大量的时间,课堂教学中会简单介绍推导思路,鼓励学生课前及课后自学,重点放在有关理论的应用上。如离心泵理论扬程的方程式的推导过程,运用了前期我们学过的伯努利方程的知识和几何学中速度的矢量运算知识。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课前自学,教学重点在分析、总结和对公式的理解和运用上。考虑课程特点,在蒸发等单元操作上分配课时较少,而对于膜分离这类单元操作,由于与高分子材料有密切关系,安排一定的学时学习这类单元操作的原理。这样做到有的放矢,尽可能与专业产生一定的关联,为专业知识拓宽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参考文献:
[1]管国锋,赵汝溥.化工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 上一篇:循证医学的五个基本步骤
- 下一篇:体育训练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