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能力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2: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思维能力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创新思维即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以及创新精神,表现为创造性地提出和解决问题.对于数学思维能力而言,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1)逆向思维能力,即与常规思维能力相反的思维方式.由于同常规思维方式不同,以逆向思维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不尽相同,从而可以独辟蹊径,从反面入手解决数学问题;(2)发散思维能力,即灵活变动和对问题与答案的联想能力,体现在数学问题中,即一题多解或多种证明方式证明一项定理等;(3)求异思维能力,打破传统的思维框架,但又不仅仅局限于逆向思维,即求异思维能力,当部分题目难以用常规思路予以解决时,可借助求异思维解决相关问题.在了解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上,下文则着重对其创新思维的教学策略展开分析.
二、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教学策略
1.激发学生创新动机
数学创新思维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是主动提出自身见解与解决问题方法的具体表现.教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动机的激发主要包括外部动机激发与内部动机激发两方面,其中,外部动机主要表现在数学知识的再创造环节上,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既有的经过前人研究和总结的数学结论向学生进行讲解,并引导其进行再创造,使学生体验数学创造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对数学创造的兴趣,进而激发其思维创新的动机.以函数概念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先从各类实例着手,使学生建立起实际问题中两个变量的关系式,并对解析式的特征进行说明,通过引入相应数学符号,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函数的概念.在内部创新动机方面,教师应从数学应用着手,通过对恰当的且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数学问题和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予以选择,从而引导学生在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形成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兴趣,激发其创新动机,为后续相关数学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
2.数学生成性思维的培养
对数学进行分析可知,其是人类对数学生成源的认知产物,而这种生成源的认知方法即数学生成法.个体利用数学生成法去认识数学、发现数学以及发明和创造数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数学思维是一种非线性的生成性思维,即数学的生成规律反映的是包括学生在内的社会个体生成性思维的特点.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加强对学生数学生成性思维的培养.以数学概念的生成性教学为例,运用数学概念进行的生成性教学,基本方法为,在相关数学材料的基础上,利用观察、归纳、抽象、总结等方法生成数学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借助实例学习的概念获取模式进行概念的教学与学习,通过将此种方法与数学概念生成的实际进行结合,进而激发学生的生成性思维.教师在对学生的不同知识背景与思维角度予以全面考量的基础上,将原有的机械执行教案的课堂过程转变为一个动态开放的过程,面对课堂中学生基于其创造性思维和生成性思维而提出的问题,教师应以过硬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知识对学生所提的相关问题进行巧妙点播.例如,在练习课上,引入一道如下形式的应用题:敬老院里有奶奶11人,平均年龄81.5岁,有爷爷13人,平均年龄74.5岁,求全院平均年龄.分析此题时,教师大都会向学生讲清不能用(81.5+74.5)÷2进行求解,但面对某一学生的突然提问,“假设这道题的爷爷也是11人,能用(81.5+74.5)÷2这种解法吗?”针对这一突如其来的问题,教师可先让同学们各抒己见,而后,向学生讲明虽然求平均数要用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即(81.5+74.5)×11÷(11+11),但因为爷爷和奶奶的人数相同,可以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利用(81.5+74.5)÷2对全院爷爷和奶奶的平均年龄进行计算.由此可知,当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提出出乎教师意料外的问题时,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其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对数学理论或概念生成的过程进行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而非可以回避,从而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促使学生的生成性思维得以形成和提升.
3.开放式数学教学方法的引用
篇2
关键词:初中物理;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未来教育应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人才首先要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一种最高级的能力,主要由创新思维和创新想象所组成。什么是创新思维呢?是指个人在头脑中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新联系或新答案,用以组织某种活动或解决某种问题的思维过程。它要求个人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结果,并创造出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因此,它是智力高度发展的表现。而传统教育制度的弊端主要在传授知识时采用机械的灌输式,忽略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这种形式在物理思维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在日常的物理教学工作中,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指导观察,扩宽学生思维
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是预备,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观察是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科学观察不仅要通过眼睛看,而且要调动耳朵、手等感觉器官的参与,还要进行积极的思维。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尤其是物理这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更为重要,观察现象是探究过程得以实现的前提。适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展开丰富的想象,是让学生获得物理发现、锻炼物理思维的有效途径。想象不是胡思乱想,一定要有迅速摆脱现象表面干扰的敏锐的洞察能力,使想象成为知识飞跃的联结。例如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中,我在探究之前,先让学生猜想: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使学生明确探究目的、内容;再根据猜想设计方案,引导学生选择合理的实验器材,验证自己的实验方案,验证中,指导学生注重观察所产生的现象,将科学的观察方法渗透给学生。这样既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又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二、设计概念冲突情景,激发学生创新探究欲望
布鲁纳的理论认为:人们同周围世界的相互作用,都涉及对现有类别有关的刺激输入进行分类,如果刺激输入与人们已有的类别全然无关,那么它们是不能被加工的。即使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问题的了解也不是空白的,而是早已印上了之前的信息输入。这些“前科学概念”中当然包含了理解和误解,这时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与该知识有关的实验和教学教案,引导学生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比较,透过种种非本质的表象,看清实质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进而拓展创新思维。
教师如果善于利用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巧妙设计,就可以变不利为有利。如提出:人离镜越远,像看起来就变大,是不是距离变化了,镜中的像大小也变化了呢?这个结论显然与正确的平面镜成像规律是矛盾的,但这是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这时可以请学生用两支等大的蜡烛做平面镜成像实验,发现象和物等大,原来的观念就会被,然后再提问:“为什么太阳看上去那么小?”于是学生就“顿悟”原来是视觉引起的错觉。又如:“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等许多物理概念,在物理教学中一直干扰着学生物理概念的形成和掌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上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与这些“前科学概念”作斗争,同时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展开他们丰富的想像力。
三、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一般都是教师在讲台按照教材上规定好的实验步骤进行演示实验,学生在台下观察,对照教材进行验证,缺少思发挥维的平台与空间。实验教学过程若只停留在看到现象这一水平,那么离新课标的实验教学要求还相距甚远,只有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实验,对现象进行分析,突破教材,大胆设想,充分发挥创新思维能力,才能达到加强实验教学的目的。
教师在设计试验时,应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的情景,将学生始终置于探索者、发现者的位置。比如将许多物理课移到实验室去上,就可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一些简单的材料,开展“低成本实验”,主动地去探索未知世界。当创造和发现伴随着学生学习过程时,学习将会充满乐趣,将会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发挥创新思维的强大动力。如教师在上“比热”课时,启发学习提出“猜想”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的水、煤油同时加热,对温度升高有三种预测:水比煤油升得快或慢或相同,到底如何?请大家做实验,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学生猜测的过程就是思维的散发过程,再经过一定的实践验证,从而可以完成整个创新思维的开发。又如讲解牛顿第一定律时,学生看到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滚下后分别在不同表面上滑行不同的距离,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得到阻力越小小车滑行距离越远的结论后,这时就需要引导学生发挥思维去思考: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小车的运动会出现什么结果?由此推导出牛顿第一定律。这样的思考过程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都十分有益。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改进实验,对实验进行反复设计、修改、完善,不仅能有效地强化学生对原理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探究欧姆定律时,实验电路图中原先是没有滑动变阻器的,但后来做实验时为什么要串上一个滑动变阻器。然后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讨论,完善实验步骤,寻找完成实验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马丽娜.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天津师范大学,2012(04).
2.赵志敏.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中学课程辅导.2012(27).
篇3
关键词:图形设计 教学 创新思维方式 培养 训练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促进了人们对于社会的多样化认识和理解。而图形设计作为其中的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也开始越来越受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平面设计专业中,图形设计可谓其中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正是由于其独特的信息传播方式,因此,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从艺术创作视角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方式,以便为学生日后专业学习及发展奠定基础。
1图形设计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方式培养与训练的重要性分析
创新思维与图形形象设计之间的关系紧密,创新思维能力能够引领学生准确地把握图形艺术形象及其信息量,充分展现设计内涵与艺术构想。因此,图形设计过程不能单纯地借助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形象思维,还需要借助于创新思维,赋予图形视觉流转过程中的逻辑关系。由此可见,图形设计过程离不开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图形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有效的训练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确保其能够充分之,使创新贯穿在自我设计作品的始终。
2图形设计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方法分析
图形设计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途径很多,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1)思维导图训练法。在图形设计教学之初,也是学生创新思维训练的训练开始,教师应借助于某些具体或抽象元素,引导大家发散思维,转变传统固定思维模式,以激发其灵感。该阶段的训练通常需要在课堂中实现,且注重限制时间,使学生能够迅速完成训练,增强其思维活跃程度。在训练之初,可采用思维导图训练方法,教师可提供给学生某项具象或抽象元素概念,使其结合主题采用图形方式开展发散性联想,可从形状、文字、功能、材质、概念、文化等不同方向出发进行扩散,各扩散点同时作为下个主题词,继续开展扩散,如此正如思维导图法一般,实现了思维的发散,并使学生脑中积淀大量图象资源,不仅拓展了学生思维联想的广度,还扩大了观察的范围,转变了学生传统单一化的思考方式。
(2)默写式智力激励训练法。在创新思维方式的训练过程中,有时可能会忽视开展逻辑思维培养,但其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在设计初始阶段,学生要探寻的并非多样化的设计方案,而是最佳方案,因而势必需要逻辑思维能力的支持。因此,教师可采用默写式激励训练法,将学生加以分组,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循环式联想思维的训练。教师应提前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图纸,将学生加以分组,各组成员数量即联想步骤。每步完成时间3-5min,所采用的图形,可由简单几何图形入手,以便掌握,然后循序渐进。训练之前,以各组人数为依据,在图纸上将对应空格画出。训练时,学生在规定图形范围内将所需绘画的形体自由画出,作为起点,随后将图纸传递给下位同学,由其结合该图形的内容,展开联想并对图形进行绘制,随后下传,直至图纸回到第一位同学手中。该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发散”向“收敛”方向发展。这同图形设计过程中人的思维活动规律一致。
(3)希望列举训练法。在图形设计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科学地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开展有效的图形设计和构想。因此,可采用希望列举训练等方式,有意识地对学生想象力加以引导,打开其想象之门。教师可以采用希望列举训练法,先对小组进行分组,使各小组成员合作式开展训练,营造一个良好、轻松的氛围,对希望点进行收集。例如,可以“单元素功能再造”作为训练事例,以平时常见的鞋子、袜子等物品出发,借助于学生的想象力,实现该物品的功能再造。要求学生对物品功能加以想象,转变其传统用途,对其新功能进行开发,借助于图形方式加以展现。然后各小组分别进行希望点列举,各成员进行讨论,提出各自列举的希望点,借助于文字方式加以记录。再对物品元素的功能进行想象、再造,创新其功能,并借助于图形方式加以表现。教师应注重引导大家不断完善,如此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结语
一言以概之,图形设计教学过程中应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与能力。因此,在图形设计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找准突破口,采取有效的创新思维训练方法,发掘多方有效信息,力求实现同设计主题的有效吻合,这方为图形设计的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篇4
事实上,人们正是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以适应新的环境的。经验的积累过程并不是线性增长和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曲折发展过程。人们不断地用新经验去否定或修正老经验,这里的否定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对老经验的扬弃,即吸收老经验的有用部分,否定其错误的部分,获得新的经验。这种经验实际上就是思维定势。在学习过程中,新的思维定势往往需要在不同环境下多次强化才能形成。例如,学生对于一个新的概念不是一下就能熟练掌握的。往往要通过多角度、多次在不同环境下对这一概念进行识别、理解和运用,其间可能发生多次错误,甚至是同样的错误多出现,使我们多次接受教训又多次总结经验,才逐步实现熟练掌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新的思维定势建立的过程也正是对原有思维定势的求异过程。
可以说,我们平时的数学教学,就是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定势和创新思维能力。这里科学思维定势的基本内容就是各种概念、定理、公式、技能技巧的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其中,熟练就是比较牢固的思维定势,这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也是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基础。如果当学生对新问题的规律还未掌握,思维定势还未形成时,就对其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所谓应变能力和灵活性,其结果必然是欲速则不达。学生不但不能掌握技巧和灵活性,就连基本技能也难以掌握。有的教师教学方式很活,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思路分析头头是道,而教出的学生一旦独立面对问题却又束手无策,也由于这个原因。另一方面,如果学生思维定势已经形成,教师却不能及时增加难度,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向困难挑战的精神,则必将使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得到抑制。
学生在整个中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每次思维定势的重大突破,都伴随着一个阶段的创新思维训练。改变过去习惯了的思维模式,对学生而言有时是很难接受的,甚至是痛苦的。如对初一代数的学习,学生常常希望回到算术中去而讨论字母运算;学生在立体几何学习的初期,往往会无意识地以平面几何的观点来处理空间问题,看立体图立不起来;学过任意角的概念后,仍将任意角视为锐角或钝角;这些新旧知识和观念的转化过程之艰难,教师必须有充分的了解和心理准备,耐心引导学生通过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基础上对新知识和新观念逐渐认同,进而完成认识的飞跃,建立新的更高层次的思维定势。
中学数学的教学过程,可以说是培养学生这样的思维定势:面对任何一个新的问题,首先要审清题意,仔细分析已知条件与要求解的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展开联想、抓住本质、理出思路,最后化新问题为旧问题,化未知为已知。这样的思维定势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一个个具体解题思路与方法的抽象概括,又是在大量具体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得到检验和强化的结果。同时,人的态度、思想、观念等,都是高层次的思维定势,它们的形成和改变都需要较长时间,而且随着人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这些思维定势会越来越趋于稳定。中学阶段这些高层次的思维定势正处于形成、变化和渐趋稳定的阶段,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关键时期。中学数学教师应该全面理解教学大纲,发挥科学优势,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方式的教育。
总之,思维定势与创新思维能力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在人的思维活动发展中,它们互相促进、互相转化,它们的和谐发展过程就是人辩证思维能力的提高过程,我们唯有对思维定势和创新思维能力各自的作用和相互关系辩证理解、合理利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数学学科的独特优势,培养出杰出的人才。
篇5
一、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点
人的创造力,其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所谓创新思维是进行全新的构思、联想和创新设计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独创性。指反应的独特性,想出别人所想不出来的观点,拿出别人拿不出的意见,亦即和别人看同样的东西,却能想出和别人不同的事物,指“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独特新颖的能力。表现为思路开阔、灵活、新奇、独特、有丰富的想象,善于联想,长于类比,在心理上还表现为有强烈的创造愿望。
2.广阔性。创造性思维虽然也有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可循,但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时候,不会把视线盯住在一点、一线、一面上,而是会扩展思维的空间范围,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和思考,在三百六十度的空间扫描。从对事物的单向的因果关系分析,发展到对事物整体结构及其功能的研究。从单值的考虑发展到多值的考虑,既对事物作纵向比较,又作横向比较。
3.敏捷性。指敏于觉察事物,具有发现缺漏、需求、不寻常等方面的能力,即对问题的敏感度。随着信息的传递、加工、储存速度的大大加快,“时间”、“效率”已经成为人们最珍惜的东西。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里,要求人们对急剧变化的情况作出敏捷的反映和决策。
4.流畅性。指创造者在创造过程中毫不受阻地、非常迅速地解决特定问题的能力。一个人如对问题的出现产生许多反应,则说明他的思维具有流畅力。所谓“思潮如涌“”一气呵成”便是思维敏捷者所表现出的特有的思维能力。
5.灵活性。所谓灵活,即机智。它要求人们多谋善断,主意多、点子多、办法也多,且能在多种主意中选择出最好的主意,酿成最佳的方案。思维的灵活性还表现在应变能力强,对问题能及时进行反馈,随机应变地进行追踪决策和随机处理。总之,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思维活动,它是一种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高水平上实现的,是多种思维形式协调活动的综合性思维[1]。它不仅存在于想象、灵感及潜意识活动之中,还普遍存在于联想、归纳、分析、抽象、概括、类比等思维形式之中,是一种集独创性、连动性、多向性、跨越性等特征的综合性思维。
二、创造性思维与人的关系
创新思维能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品质,是人们创造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通常是人脑在认识客观对象时,不受程式化的逻辑模式约束,不经严格的逻辑推理和演绎的过程,而基于相关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深切的主观感受,通过潜意识的顿悟直接把握认识对象,对其作出迅速识别、敏锐洞察的思维方法,是一种高度发展的最可贵的人类思维形式。其本质是人类的思维革新,因而创造性思维又称为创新思维,是由聚合思维、发散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等组成的综合性思维。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人际交往中,都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好一切事务。因为,第一,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思维敏捷。第二,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胸襟豁达、积极进取,对万事万物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第三,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想象力丰富、判断力强、洞察力敏锐、定论把握正确。可以认为,具有上述思维品质的人就是现代社会所迫切需要的创新人才。这类人突出的特点就是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能够提出超常的构想,提出不同凡响的新观念,事事处处都能有胜人一筹的见解和独到的处事风格。处理工作,有胆有识、拿捏正确,能深入问题的实质,切中要点。处人处事,凭借敏锐的直觉,能洞察人心,对思维客体的言语行为能作出闪电式的反应,并迅速在头脑中进行信息处理,作出准确的定论,从而采取相应的策略手段。这种思维能力使得思维主体往往能处于主动、领先的地位。
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人是靠大脑解决一切问题的。”人脑中的创新思维活动是人的创新实践活动中的“骨髓”“、基石”。没有思考中的创新,就没有实践中的创新。因此,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不再是考试成绩而是能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是关键。因为,教育的过程是实现知识转移的过程,即从教师身上、教科书和文献资料中转移到学生头脑中,这个过程充满着记忆、理解、想象、创新,这些都与人们的思维活动紧密关联。教育得法,思维的潜力就能得到很大的发展,反之会使思维迟钝。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懂得教育与思维发展的辩证关系,采取有效的思维训练方法,培养创新人才。
1.扩展创新思维视角
创新视角就是用不寻常的视角去观察寻常的事物,使得事物显示出某些不寻常的性质。所谓不寻常的性质,并非事物新产生的性质,而是一直存在于事物中,只不过以前人们从未发现罢了[2]。有位曾获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说:所谓发明创造就是,观察到的事物与别人相同,构想出的事物与别人不同。例如,毕加索有一辆放在墙角很长时间的破旧的自行车。有一天,他对着这辆旧自行车凝视片刻,头脑里便浮现出一幅构思巧妙的艺术画面。他立即动手,把自行车的坐垫和把手拆下来,重新拼合在一起,便构成了一幅惟妙惟肖的牛头:坐垫的前部是牛嘴巴,后部是牛额头,车把手则是两只牛角。这两个原先破旧的自行车部件,换了个角度重新观察,便产生了新的形象,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又如:有个男孩在入住没多久的新房子的墙上画了几条长长短短粗粗细细的蜡笔线。孩子爸发现后,抡起巴掌就打了男孩,事后问男孩为什么这么做?他委屈地说幼儿园里的墙就是彩色的,他想把家打扮得和幼儿园一样漂亮。从孩子的角度来衡量,他这样做非但不应挨打,还应受到表扬。这一点上,大人们应换位思考,孩子表面看似调皮捣蛋,令人头疼,实质却论文可能包含着许多潜能。以上例子告诉我们:人一旦打破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的现象,就会得出不同的答案。因此我们观察和思考外界的事物,不能总以自我为中心,用自己的目的、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态度、自己的价值观、情感偏好、审美情趣等等作为“标准尺度”去衡量外来的事物和观念。凡与自己这个“标准尺度”相符合的才是“对的”,“好的”,“美的”,凡与自己这个“标准尺度”相违背的便是“错的”,“坏的”“,丑的”。这无疑会束缚人的思想观念、思维定理。实际上,每个人由于先天的禀赋不同,后天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经历不同,各自的心目中便都有一套由独具个性的观念、价值、情感等要素所组成的“标准尺度”。但每个人却不应只在自己的独特世界里用自己的“标准尺度”去衡量万事万物,而应沉下心来,深刻认识自己,冲破“自我视角”,从“非我视角”看待万事万物。从创新思维的领域来看,思维中的“自我视角”会使眼界狭窄,有害于创新思维。而“非我视角”却能超越“自我”,不断地破除“自我”,充分发挥思维主体的“视角转换功能”,从他人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并能体谅和宽容与己相异的人、事、物,以开放的心灵接纳整个世界。也只有打破“个人自我”,才能理解别人的观点和行为也同样具有某种程度的合理性。在某种状态下,我们不但要“知己”还需要“知彼”,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然后制定出相应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稳操胜券。
2.激发创新思维潜能
创造性思维是高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但决不是神秘莫测和高不可攀的,决不是只有少数“天才”和科学家才具有的东西。它存在于创造活动中,是思维发展过程中比较新颖、独特的思维活动,其最显著的特征是突破性创新,即面对问题表现出一种思维突破。如突破一般性思维的常规惯例,突破已有的陈腐观念和陈旧的理论框架,突破科学上的未知王国的层层设防,经过思维的创新,能够给出新概念、新判断、新假说、新思想,提出新的方法。例如:一次音乐课,老师拉着手风琴,全班同学跟着节奏唱着歌,不经意间,音乐老师边拉手风琴边慢慢走到了坐在第一排的晴前面。对于这一最正常不过的现象,晴脑中闪过了一个念头:“老师是听到这边传出的歌声好听才走近过来的,目的是想听清楚是谁的歌声”。两周后的又一堂音乐课,老师提出请几个女生一起唱首歌,其中晴在被请之列。晴的瞬间反应是:“老师肯定想听我唱,以检验我的嗓音,但又担心女生害羞不好意思唱,所以点了另外几个女生一起唱”。事后证明,晴当时的思维活动及心理反应和老师的意图和想法完全吻合。以上事例显示,晴有着很强的直觉能力。别人所思所想她都能觉察到。其实,人都具有直觉能力,但又不是人人都能发挥出这种直觉能力。只有当人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下,养成随时随地对万事万物作出应有的反应的习惯,思维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笔者认为,通过冥想与自我交谈的方法,创造性思维的潜能可以得到充分的激发。首先展开想象的翅膀,超越逻辑思维的束缚,超越已有的知识经验,任由心灵探索辽阔的空间,任由幻想随意驰骋,让思维进入新的境界。在冥想的过程中,把自己意识中的内容印入无意识的层面,使思维中潜伏的能量运作起来。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可以概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就像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是保证思维畅通的重要条件。丰富的想象使人的思维富有连动性和流畅性。其次,应用“自我交谈”的方式,即自己对自己说话的方式,激发思维潜能。因为人的发展、变化都遵循着脑中所思所想。思维决定命运。进行自我交谈时,反复对自己说的任何话都会决定自己的观念和自我形象,从而对行为发生影响。晴就是一位爱冥想和进行自我交谈的人。走路、骑车,做家务,凡是体力劳动时,晴的脑中永远没有休闲的时候,始终都处在冥想和自我交谈之中。而且冥想和自我交谈的内容具体而生动,与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多年的冥想与自我交谈使得晴: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判断力强,洞察力敏锐,并能凭借敏锐的直觉洞察人心,对思维客体的言语行为能作出闪电式的反应,并迅速在头脑中进行信息处理,作出准确的定论。
由此可以看出,人可以通过“冥想”和“自我交谈”即自我鼓励来开发内在的潜能,使之产生无限的勇气,这种勇气可以令人迎难而上,通过调动智慧、创造性和灵活机智地应用条件,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3.运用创新思维方法与艺术
创新思维有许多技术层面的问题,为了打破思维枷锁、为了扩展思维视角、为了激发思维潜能,我们还需要一定的思维方法与艺术。(1)运用质疑思维法。对每一种事物都提出疑问,对每一种现象都有适当的反应,这是许多新事物新观念产生的开端,也是创新思维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著名哲学家笛卡尔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思考能力,这种能力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多少差别,即思维能力极强或极弱的人都很罕见。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在思维和知识方面却有明显的差距。笛卡尔进一步认为,那是因为有些人没有正确运用自己的天赋,他们犯了方法上的错误。方法错了,思维的路径就错了。因此,我们对万事万物都应运用质疑的方法。质疑就是思考、思索。人生疑问最重要,有疑便有答,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人的心灵就会得到激励,个性也会在疑问中被一次次推向,达到高超的境界。
(2)运用发散思维法。创新思维最基本的方法之二是发散思维法。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根据问题提供的信息,不依常规,广开思路,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探索答案的思维方式。换言之,发散式思维要求我们在思考过程中,破除思维定势,增加各种可采用的视角,扩大观察范围,把思维对象放在更广阔的背景里加以考察,从而发现它更多的属性。我们发现,有些人在思维过程中跨度很大,能够海阔天空地联想,在既定的探索领域里任意驰骋。而有些人则缺少应有的思维广度,只会在一个问题的圈子中绕来绕去,思路总是打不开。其实,在许多场合,只要扩展思维的广度,便能引出一连串的创意。而这一点就需要发散式思维。
发散式思维主要是通过社会思维的协同作用来体现的。它可以有利于创新者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迅速升腾,从而产生有效的创造性思维结果,又可以使创造个体在社会思维的协同下,使创造激情、创造冲动、创造智能达到互相启迪、互相补充、互相影响的效果。所以,发散式思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逻辑思维方法与艺术。
(3)运用直觉思维法。直觉是一个人对他所从事工作的一种自我判断性思维,是个人或集体实践经验的升华[3]。直觉思维也可理解为直接得出思维结论的思维,在创新思维中占据重要位置。在某一创造性工作过程中,一般都是先从粗略的思索中寻找明智的思路,从模糊的印象出发导出清晰的思维,进而从含蓄趣于明朗,从紊乱归诸条理。这主要是靠直觉思维。在大量的案例中,有许多一时难以理清的问题,往往都是先抓住思路,顺藤摸瓜,最终才能解决问题,这也靠直觉的启示。这种启示自始至终地贯穿于思维发展的全过程。只要我们紧紧抓住对全局有启发的关键,在记忆中留下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并把它们组合起来,加以调整、联系、改造、发展,那么就能恰如其分地做出判断。
直觉思维总是突如其来,瞬息即逝的,我们应在念头产生的一瞬间,机敏地捕捉它,这是至关重要的。运用直觉思维方法和艺术,思维将会变得十分敏捷,思维会自由奔放、畅通无阻。创新者运用直觉思维方法与艺术,必须善于学习,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积累创新工作经验。也只有具备相应的综合素质,包括相关的知识背景、经验积累以及对问题的特定感受,才能获得正确的直觉。
(4)运用调动潜意识思维法。调动潜意识法,就是根据人脑存有的大量潜意识功能及基本创造过程中的突破作用,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显意识去冲击、刺激和诱导潜意识,实现突破创新,获得一举成功的思维方法与艺术。它的重要作用就在于运用潜意识、发挥潜思维功能、开发人脑潜在的智能。运用调动潜意识法首先要选定明确的目标,依靠显意识去收集、筛选信息,论证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并对相关信息纵横交叉组合。信息密度越大,显态功能和潜态功能交流的信息量就越大,发挥潜功能的效率就越高。其次,科学有效地运用联想的作用,使人们更深刻地理解潜意识,更多地开发人脑潜在的智能。
四、坚持创新思维训练与实践
要提高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关键在于发掘人的潜思维能力,从创新工作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系统训练。
1.创设问题的情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安排学习情景,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己去领会或发现事物间的联系,启发、协助学生主动、独立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的创造,激发学生去多路思考,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避免注入式的灌输死知识。任何思维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而告终。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疑—问—思”这一规律。有疑才会有问,有问才会有思,多疑才会多问,多问才会多思。经过思,疑则渐解,以致融会贯通[4]。也因此培养了良好的思维习惯。
2.提供丰富的表象和语言。无论是表象还是语言,都是信息,是知识,是思维的原料,只有原料丰富,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思维活动。只有知识面广,思维的领域也才广阔。所以,训练思维,不能忽视知识。知识虽不能取代思维,却是思维训练中不可缺少的中介。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包括创造力在内的各种思维能力以及培养他们敏捷、灵活、深刻、独创的思维品质。
3.发展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是抽象思维的形式,善于掌握概念,是发展思维形式的首要条件。概念的掌握过程是通过学习活动把社会已形成的概念变为学习主体个人的概念过程。它对学生知识掌握、智力发展乃至一般发展关系极大。学校里学习的各种知识,包括理论、原理、原则不过是概念间的关系或概念系统。学习一门科学知识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这门学科中的基本概念掌握的充分和概括的程度。不掌握有关概念,学生就不能对事物作出一个哪怕是极简单的判断。形成正确的概念系统,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判断和合乎逻辑地推理,才能发展思维。思维形式发展了,思维能力就得到提高。
4.遵循思维规律。思维活动是一个多层次的活动。正确的思维必须是遵循思维规律的思维,同时,思维训练的过程也必须遵循自身的规律。人的思维力发展的总趋势是由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由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有形象思维发展到辨证思维。在学习与训练思维的过程中必须把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多种思维综合训练,使之相互作用,彼此促进。因为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各种思维总是在某一种思维的主导下,共同配合而发生作用的。遵循思维规律、合乎思维的逻辑顺序才能真正推动思维力的发展。
篇6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9―0084―01
数学创新思维能力是指在数学学习中,为了既定的目标,调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而获得独特的、新颖的、有意义的处理方法和结果的能力。新一轮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提出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那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当前高中生数学学习中的盲点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缺乏思考。高中数学具有理论性、抽象性强的特点,这就需要在对知识的理解上下功夫,要求学生多思考、多研究,这样就不会出现“怕学数学”的为难情绪了。然而,事实上是很多学生不愿意多动脑去思考。对于本单元的知识网络该如何弄清楚来龙去脉,本章的基本思想与方法能否以典型例题形式将其表达出来等等,学生都懒于思考,导致学困生层出不穷。
(二)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欠缺。高中数学离不开高考,而近年来高考数学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尤为突出。以立体几何为例,高考中立体几何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兼顾逻辑思维能力。而解决立体几何的基本方法是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这种转化能力是高中生必须获得的数学素养。但是,通过对高中学生的观察,以及历次考试试卷的分析,不难发现高中立体几何部分考生普遍失误较多,得分率不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与逻辑能力欠缺。
二、加强高中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用引导的方法为学生的创新打好基础。这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通过结合相关的教材,提前制订好学生的学习计划。有效的课堂提问往往是学生产生创新思维的触发点,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提出好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计划有目的性地去探究相关知识点。
(二)用和谐的课堂气氛为学生的创新创造条件。互相尊重和互相信任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平等、自由、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助于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思维,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创新思维作为一种综合性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与学生的情感态度密切相关。教师的赞许和肯定能够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进行自我探索。
(三)创设探究发现的情境,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设置恰当的疑问,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从而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和努力创新。例如,教学 “数学归纳法”时,首先让学生总结不完全归纳法和完全归纳法各自的优越性和不足之处,促使学生产生认知的冲突,进而主动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能够取长补短?继而引出数学归纳法,这便激发了学生更加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思考:什么是数学归纳法?然后笔者利用多媒体演示多米诺骨牌,通过直观图象的刺激和讨论帮助学生探索多米诺骨牌的两个条件:①有一个牌先倒下;②若前面的牌倒下,紧接着的牌必倒下。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类比得出数学归纳法及其两个步骤。
篇7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数学教学是一个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问题。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是对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利用数学知识这个载体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它在培养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利用数学教学与思维的特殊关系,可以使课堂教学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本文就结合自己的实践谈具体认识。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都把教学工作的重点完全落在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上,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缺少关注。在新课程下,教师不应只是强调学生的“学会”,而应强调学生的“会学”,“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因此,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不能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也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递而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不能只顾及当前考试成绩的高低而忽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长远的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就在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设难置疑,变换方法、纠差防错;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发挥着主导作用,即教师要当好学生的“导演”。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智能活动,去探索、获取知识,并在探索、获取中进一步发展智能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利用原有知识对新知识进行思维加工、消化吸收,把新知识纳入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从而扩大认知结构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突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地位。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既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要注意学生知识的获取,更重要的是突出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思维方法,提高数学基础知识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营造适宜教学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必须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学的氛围。这种教学氛围的营造,需要依靠教师本身具有的创新精神去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体现在教学方法上,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对课堂情景的创新,而兴趣教学则是数学课堂情景创新中最常见的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这节课有强烈的兴趣,参与的意识才会提高。兴趣教学方法可以化抽象的数学概念为具体形象的表达,学生容易接受,而且学生的“意识参与程度”很高。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现实生活,尽量多采取举例子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强化基础知识积累
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是长期知识积累并升华的过程,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要有丰富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储蓄,并把这些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知识体系和网络。为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双基”教学。重视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不能盲目抬高教学起点,一味做偏题、怪题、难题。要使学生彻底领会要领的含义,掌握公式、定理的条件及应用范围,理解推理过程的来龙去脉,弄清各部分知识的联系;要让学生把知识吃透、记牢、用活;要尽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课堂教学针对一些跨学科的知识与现实生活有联系的内容,要充分展开讲解;学生的学不能局限于课本内容及课堂教学内容,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书刊、杂志等课外书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完善基本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具备充分而系统的知识储备,足够的能力素养,进而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
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新的时代需要的人才决非只会背诵条文的书呆子,而是具有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研究意识及探究精神势在必行。作为数学学科,最常见的创新精神培养方式,就是拓展解题思路,开导思维变通。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应该有一个开放的空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使学生能够全面地考察问题、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多方面进行联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倡导求异思维,鼓励一题多解,改变习题的条件或结论,增删例题条件,组合条件相似或结论相似的系列习题,创造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机会;要调动学生深钻细研,标新立异的积极性;要充分利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使抽象的思维活动直观化、生动化,调动所有感官激发想象力;在解题教学中,要让学生有目的地发现新结论,通过知识的细小迁移,联想深化、开阔学生的思路,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五、加强创新思维训练
篇8
【关键词】:语文课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二十一世纪中国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富有创新思维的新型人才,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必然趋势。初中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更有职责和义务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纵观人类文明史,从人工力量到蒸汽机的发明,从飞鸽传书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就是一部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历史。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就没有人类文明的进步。祖国的未来、时代的发展,需要富有创新思维的人才。而创新思维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它的直接影响、重要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大小,将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前途、一个人的事业天地。试问一个只有体力的人和一个既有体力又有脑力的人,在工作中谁更受老板欢迎、发展前途更大?所以,创新思维能力是极其重要的。中学语文新课改的目的就是为祖国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是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相关策略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初中语文课改后面对的首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有以下四方面的见解,旨在从根本上切实落实初中语文课改政策,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教师树立新思想,重塑教育观
教师必须要打破旧的教学思想、旧的教学模式,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以前教学只注重概念内涵、知识积累,是不加思考的学,机械的学,极大的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在新课改下,教师要把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首位,敢于标新立异、大胆取舍,进行创造性教学,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教给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方法。树立“注重基础,在基础上激发个人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育观。
(二)创建和谐互动的教学环境,形成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学生是接受者,师生的关系即是简单的指挥与服从的关系。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缺少创造性,大多数因循守旧,依赖于固有的思想,很少有创新作品。教师应该转变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要强调学生应该学习什么、掌握什么,要鼓励学生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找到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融洽充满乐趣的教学情感氛围,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民主的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从内心深处愿意去学、去思考,开发创新思维。爱莫比尔说过:“内在动机原则是创造力的社会心里基础,当人民被工作本身的满意和挑战激发,而不是被外在压力所激发时,才表现得最有创造力。”所以,只有创建和谐互动的教学环境,形成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最大化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开阔知识的海洋
传统的语文课堂,老师都是滔滔不绝,不停的口述,学生面对语文课本上既有艺术价值又有欣赏价值的精品文章,却是云里雾里,似懂非懂,难以领悟其精华。而利用多媒体技术,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学生可以通过幻灯片体味文章蕴含的美感,可以通过动画片段感知真实的情景情感,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多媒体教学,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拓展延伸了教学的空间,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把课本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转化为形象可感的东西。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使枯燥无味的文字知识更加生动化,使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消除学生因为不理解而产生的厌学情绪,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初中语文老师应该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运用一些色彩效果、动画效果、音响效果,优化课堂学习过程,把抽象难懂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注重实践,开展实践活动,“实践出真知”
日常生活,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比如编舞台剧、举办辩论赛等,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试验去体会教材中的真实情感和科学理念,关注生活的点点滴滴,突出自己的感悟,注重知识的积累,在实践中去学习,去探索,发挥想象力,大胆创新。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拥有丰富的想象力,是开发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哲学里面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列宁说过,“要学会游泳,就必须下水”。说过,“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下”。由此可见,开展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要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把课堂上学的书本知识运用于生活之中,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增长自己的才干,开发创新思维能力。
篇9
【关键词】化学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创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为近几年基础教育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在教学中结合具体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更是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学生未来从事创造活动和取得创造成果的关键,新课程标准下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1] 。
1.创新思维的概念
1.1创新思维的涵义
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思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狭义的,其成果是首创的,独一无二的,具有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另一类是广义的,对学生个体而言,确实是其独立思考产生的,是以前头脑中不存在的,没有经历过的新颖、独特的思维过程 [2] 。广义上创新思维的不断积累是产生发明创造的基础,这里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总的来说,学生在解决化学问题的过程中使用了新的方法,都可以称为是创新思维。
1.2 创新思维的本质
创新思维离不开逻辑思维,它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的一种超越性的思维形式。没有常规思维的基础,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发生。创新思维是逻辑与非逻辑的辩证统一。创新思维是非逻辑思维的产物,它要借助直觉、灵感来实现,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同时创新思维又离不开逻辑思维的力量,它借助逻辑思维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认识。作为矛盾的双方,二者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创新思维是求同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统一。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创新思维的求同,一再发现事物的共同本质和某种普遍规律;创新思维的求异,则是力图发现事物自身的特殊规律。创新思维在本质上不能割裂二者之间的关系。
2.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原则
2.1主体性原则
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主体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大胆实践,通过思考与质疑,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和灵活应用。
2.2民主性原则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创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实践。建立充满感情、个性活跃的“谁都有机会”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都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发展。
2.3 开放性原则
创新教育过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过程,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更新教育资源来更新教育方法和途径,打开创新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从单向、被动、收敛性转化为多向、主动、发散性的开放性思维。
2.4 发展性原则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发展包括两个方面,在获取知识的过程既要学会学习是认知水平的发展,也要学会做人是人格的发展。二者相得益彰,和谐统一。创新教育是发展性教育,其宗旨就是实现学生认知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在和谐发展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3.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途迳
3.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过程,经常来自于对某个问题的好奇心和兴趣,而好奇心和兴趣又通常来自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就是指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克服的学习情境[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基本概念和原理,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够使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这类问题通常是学生自己没有想到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提出问题以后,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循着问题做深入思考,引导学生去探究、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灵感。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一过程可以作为新课直接导入,也可以设计作为新课导入和进入新知识学习之间的过渡阶段,但它决不是简单的导入过程,而是启发式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它直接关系着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兴趣。
3.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创新意识的激发,笛卡尔曾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 。引导学生质疑的方法还很多,从题目条件上质疑,从解题方法、思路上质疑,从一题多解方面质疑,从知识点的相关方面质疑,包括从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中质疑等等,关键的一点是使学生多思、善思、深思,做到学中问,问中学。学生学会了思考,也就学会了质疑;学会了质疑,化学教学中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落到了实处。有质疑,才会有创新思维,才会有创新灵感,才能专注于辛苦的创新劳动,并最终取得创新成果。在高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今天,教师有责任按新课标的要求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使学生得到足够的创新思维训练,全力拓展学生内在深处的潜力,将他们培养成为真正具有高素质、富有竞争力的优秀有用人才[4]。
3.3注重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化学教学的过程是启迪创新思维的重要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在概念的引入、化学方程式的运用、例题的讲解和知识的归纳总结过程中将教学内容设计成恰当的探究式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质疑,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先在实验活动中探究,然后再用学过的知识、方法去解答自己的猜想,使学生在掌握质疑方法、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培养,智力也得到了发展。
4. 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4.1 创新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传统的演示实验由教师是在讲完性质、原理之后,按照教材中所要求的来做的验证实验。它虽然能体现出实验直观、鲜明的特点,但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忽略了学生思维的激发。因此教师可对演示实验进行创新,将教材中的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精心设计,让学生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全过程,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有关的化学知识,学到科学的实验方法,而且师生共同进行探究,可以激活彼此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5]。
4.2创设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教学中的探索性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根据教学重点教师自行设计的探索、应用性实验。因为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实验完全排除了实验结论的已知性,可以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从而更能促进学生开动脑筋,发展思维能力。
4.3 重视实验设计与评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教师应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实验习题,要求学生按照实验目的要求,根据已学过的实验原理和方法,进行实验的设计,同时对学生的实验提出具体要求。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训练,培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一种途径。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和评价,不仅让学生掌握实验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设计和评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激发自己思维的火花,利于自己创新性的去思考,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育的使命,起点是人,归宿也是人,在化学的教学中更要实施好开放式教学、情感教育,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建立了和谐、友爱、民主、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充满民主气氛的环境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空前张扬,学生变得敢于向老师质疑,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诱发了创造思维,培养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存芳.新课标下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9;32:158
[2] 翟维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D].首都师范大学,2006
[3]孙和平.浅谈化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A].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04:2
篇10
关键词:创造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创新知识与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1-0121-02
创造,是提出新观点、新发明,形成新事物的过程。创新,是创造新事物的过程。创造与创新能力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甚至国家之间的竞争评价指标之一就是创造能力的强弱。如何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摆在社会、学校的一道难题。从创造活动的过程出发,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构成要素,继而形成一定的创造能力,是一种可行的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是人类在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与改造过程中产生与发展的。创造思维,又称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高度发展的人类思维形式。创造性思维作为思维的高级形式,不仅具有人类思维活动的一般特点,而且具有表现为思维发展的突变性、跨越性的自身特有的思维突变,亦即不是在现有概念、知识基础上的循序渐进的逻辑推理,而是依靠灵感、直觉或顿悟的非逻辑形式。创造性思维往往超越惯常的思维模式与方法,给人以“特立独行”的印象,但是在遇到原有理论知识体系、在传统思维模式下所不能解决的难题,创造性思维就显示出了它的威力。此时,也就是在已有的知识与方法下所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况,恰当运用创造性思维可以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结果。
应用创造性思维、解决具体问题的表现因人而异,但是作为人脑的高级思维形式,产生于人类认识与改造客观实践的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有效运用这种思维的能力,即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种超出常理、超越已有的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个性心理特征。因此,创造思维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通过一定途径加以培养的。
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知识与技能等三方面的内容进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与技能在创新活动中表现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三要素,三者有机结合形成创造思维能力。
二、创造思维能力构成及其关系
创新,一般是指创造新的事物。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创新知识与技能是创造过程的三要素,三者有机结合,引发、促进创新的产生与发展。在创新活动过程中,这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地发挥作用。
(一)创新意识
意识,在哲学意义上,指的是精神。在思维学中,意识是人脑认识活动的保持和认识结果的保存状态,是一种思维状态。创新意识,指的是在创造过程中指向创新结果的思维状态。正如匠人所依赖的手感、音乐家所依赖的乐感、球类运动员所依赖的球感、翻译家所依赖的语感一样,创新意识是在大量的客观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是从事各种具体实践活动的经验积累,是主客观互动的产物。创新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是创新欲望、创新思维模式或方法、观察及分析问题能力的集合,是上述几种心理活动的综合,是对创新活动过程、创新思维状态的整体把握与思考。有时,创新意识直接表现为直觉、灵感、顿悟等。
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创新意识起着导向性作用,是创新的关键。创新意识唤醒创新者的创新欲望,形成创新动机,开始创新活动。在创新过程中,创新意识不断激发、鼓舞创新者去探求、思考,运用不同的观点、角度观察与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途径以及思路,直至寻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将问题解决,从而产生新发现、新发明。
(二)创新思维方法
创新思维,或者说是创新思维方法、创新思维模式,是创新活动过程中表现为不同于传统思维模式的思维方式、思维方法。例如,辐射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等等。
创新思维方法在创新活动中起着工具性作用。通过不同的思维模式选择与运用,创新者寻找可行的问题解决思路、评价与检验可行方案,最后完成创造活动,实现突破。从方法论的角度,创新思维方法本身就是对传统思维模式的变革,所以,创新思维方法就是一种创新。但是,与创新意识相比,创新思维方法只是具有工具性作用,只是一种思维工具,在创造活动中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体现在创新具体方向、方式的选择,不是创新意识贯穿于创造活动全过程的导向性作用,而且,创新意识还有启动创造活动、激发灵感的产生等作用。
(三)创新知识与技能
创新知识与技能指的是创新者在创新活动过程中所使用的知识和技能。它在创新活动中产生着基础性作用。创新者运用一定领域的专门知识与技能,往往又是多领域的知识与技能,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这在创新过程中是一种基础性作用。
创造思维能力三要素的关系可见下图。
创新意识处于创造思维能力的顶端,是最为重要的导向维,贯穿于创造活动全程,是创造活动的方向性选择;创新思维方法是工具维,在具体的创造活动中,选择不同的观察角度、不同的解决问题思路;创新知识与技能是最基本的基础维,观察、分析、解决问题都需要某一领域或多个领域的知识与相应技能。
或者,以三维坐标的形式表达为如下的关系:创新知识与技能和创新思维是基础性能力,创新意识是高级能力。
在这个三维坐标系中,创新意识是关键维,没有创新意识,创造活动无法开展。创新思维方法、创新知识与技能是基本维。
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创新知识与技能在创造过程中的作用
英国心理学家沃勒斯在《思考的行为》中提出了创造活动的“四阶段模型”。 创新思维过程分为:第一阶段,准备期——明确问题状态。在这个阶段主要的活动是发现问题、搜集资料、从前人的经验中获取知识和启示。第二阶段,酝酿或潜伏期——初步进行研究。运用传统的知识和方法对问题提出各种试探性方案。第三阶段,明朗期——问题得到解决。在这个阶段往往需要摆脱既有的知识和思维方法,突破常理、一般性方法,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求得突破。第四阶段,验证期——检验所有结论。
在这创新四阶段中,我们可以发现创新意识的作用轨迹:准备期是创新的起始阶段,是创新的出发点,创新意识带领着创新者从普通思维状态进入创新思维状态。这是一个转折点,创新者从惯常的、工作的一般状态进入创新状态,进入一个高度紧张的思维状态,即创新思维活动状态。第二阶段,创新意识指引着创新者进入研究或发现过程后的初步思维活动。第三阶段,是创新活动的最为关键、最为艰难的时期,在创新意识的作用下,创新者不断思考、观察、发现、提出解决方案,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选择适用方案,摒弃不可行方案。一般地,当灵感或顿悟出现时,问题得到解决。这一反复寻找可行方案的过程,是创新意识在发挥导向性作用。
最后阶段,创新意识的作用仍然继续,只是没有在第三阶段中明显、强烈。在验证期,创新意识结束创新行为,旧的创新行为消退,创新者回到正常的行为状态,或者,问题解决方案导致产生新的创新行为,或者进入新一轮的创新活动周期。综上所述,创新意识引发创新活动,指引着创新结果的产生,在创新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
创新思维方法所产生的作用是工具性作用。在创新中期,在酝酿或潜伏期和明朗期创新思维通过变换、选择不同的思维方法、思维模式指引着创新方向及选择。酝酿或潜伏期是对问题进行初步研究,选择问题解决的初步方案,明朗期需要运用不同的创新思维方法,寻找恰当的突破口。综合不同的思维方法、解决方案,在创新意识的带领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后方案。
创新知识与技能所发挥的作用是基础性作用。在创新初期,创新知识与技能是运用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明确问题,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在接下来的阶段里,创新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对问题进行初步研究,寻找可行方案;然后,某一领域、多个领域的知识与技能综合运用,经过艰苦的探索与思考,选择、评价可行方案,最后确定解决方案并进行验证。
四、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创新知识与技能三者作为创造过程的创新三要素,是创造能力、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内容与途径。
(一)创新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在创新的过程中,对创新问题的认知、分析问题、提出可行方案的思路及方法需要有知识与技能的储备,这是基础性环节、必要环节。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获得,通过生产实践、社会实践获得。另外,创造性思维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往往是多学科的知识,文理兼融并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并用。因此,应该坚持“通才”培养,培养拥有复合型知识与技能的人才。
(二)创新思维方法的培养
创新思维方法可以通过学习创造学、创新思维课程,同时加以必要的实践。培养创新者多方面的兴趣,增广其见识,培养多角度、多层次、不同方式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三)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在创造活动中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是创新的关键,但是,它的形成也最为复杂。创新意识与道德、意志、思维方法有关,来源于实践活动,它是一种素质,是一种纵观全局的能力,是创新知识与技能、创新思维方法的有机结合,又高于二者,是一种能力素养。所以,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培养是建立在崇高的道德情操基础上,建立在坚强的意志上。同时,培养创新精神,鼓励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形成创新意识。在以社会利益为先的前提下,创新才有源头,才有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田 运.思维辞典[K].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2] [英]保罗·特罗特(Paul Trott),创新管理与新产品开发[M].吴 东,严 琳,译.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12.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