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竞赛精神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2: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竞赛精神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竞赛精神的意义

篇1

中学体育竞赛活动是展示和传播校园文化的窗口,它的健康发展促进了校园文化各个层面的发展。同时,校园文化是中学体育竞赛活动的土壤,可作用于学生在体育竞赛活动中的态度和行为,对中学体育竞赛活动起到推进作用。

一、体育竞赛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中学体育竞赛活动以学校文化为基础,又以自己的价值观为核心,蕴涵着体育竞赛活动传统、主体作风和素质、组织管理、物质环境等丰富的内涵。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中学体育竞赛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其中,中学体育竞赛活动中每一因素的良好发展必将对校园文化产生有利的推动作用。而构成校园文化的每一要素的良好发展也会对体育竞赛活动产生较好的影响。当然,中学体育竞赛活动还要与其他校园文化活动如教学、文艺活动、知识竞赛活动、学术活动等共同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实现全面育人的目的。

1、体育竞赛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体育建筑、设施丰富了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外层表现,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校园物质基础是各种客观实体存在的总和,包括校容、校貌、自然物、建筑物等各种设施,是校园文化的基本载体。体育场馆和设施是中学体育竞赛活动开展的物质保障,是中学体育竞赛活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载体。也就是说,发展中学体育竞赛活动不能没有充分的体育场馆,只有具有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训练设施和场馆才会使中学体育竞赛的运动训练在质与量上有保证,才有可能使学校体育竞赛活动的训练效果有更大提高,才能为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项目提供更有利的物质保障。

2、体育竞赛活动丰富了校园行为文化

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动态层面,包括教学科研活动、组织管理活动、课外文化活动和后勤服务等,体现着校园文化的独特风貌。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集娱乐性、知识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中学体育竞赛活动,会对中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它是对中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校园文化活动按其种类可分为教学活动、学术活动、文艺活动和体育活动等。学校体育竞赛活动是体育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有些专家认为中学体育竞赛活动层次偏低,仅停留在消遣娱乐的层面上。因此,中学体育竞赛活动在发展自身的时候,要使它向学术、艺术文化、科技等领域发展,使其内涵丰富,扩大其作用和影响力。

3、体育竞赛活动促进了运动员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已基本成熟,行为、动作等各方面的模仿能力比较强,并能有选择的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众所周知,竞技体育明星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就不可避免地成为青少年推崇的偶像,人们热爱他们,从他们的成长的过程中接受启迪。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为榜样能把真实的思想道德关系表现得更直接、更亲切、更典型,同时青少年又极善于模仿、向往英雄、追求上进。

4、体育精神丰富了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指校园文化创设的思想与心理氛围,它决定着校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内涵和形式,是校园文化的根本和精髓。在激烈的中学体育竞赛活动中,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民主意识,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和遵纪守法的优良品德等体育精神。通过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可以发挥中学校园文化独特的育人功能,让中学生从中感悟这些精神的意义,体味生活,为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打好基础。

二、校园文化对体育竞赛活动的影响

1、校园物质文化对体育竞赛的影响

校园物质文化是直接、具体、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形态 ,良好的富有个性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一方面可起到美化环境装饰校容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使师生员工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校园物质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环境力量,注入到学校每个师生的心理之中,内化为自己的心理素养并影响其行为,促进其多方面发展。 校园物质文化对体育竞赛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体育场馆及设施设计理念的影响和对体育竞赛氛围的营造上。 校园物质文化作用的是师生,影响的是师生,改变的也是师生。

2、校园行为文化对体育竞赛的影响

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最为活跃的动态层面,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师生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而采取的行动,是师生价值观的外在反映。校园行为文化活动主要包括政治行为文化、法纪行为文化、道德行为文化、学习行为文化、生活行为文化等。各种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行为文化植入体育竞赛活动之中,丰富体育竞赛活动的内容。例如,在开幕式、闭幕式中增加一些文艺活动,既可获得学生的喜爱,又可丰富中学体育竞赛活动。

3、校园制度文化对体育竞赛的影响

制度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体现了学校与时俱进的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中学校园制度文化对体育建设活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校园体育制度建设实现。中学校园体育制度的健全与完善极为重要,良好的体育制度能够规范思想活跃、个性特征特别明显的中学生体育行为,能够提高体育工作效率,使学校的体育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促进中学体育竞赛活动的健康发展。

4、校园精神文化对体育竞赛的影响

篇2

构建区域高校体育竞赛联盟的可行性

现有管理组织机构为构建区域高校体育竞赛联盟提供组织保证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来看,管理者行使管理职权,是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来实现的,所以,管理机构是管理活动赖以进行的依托和组织保证。同时,管理机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精干,对于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也是十分重要的。[8]目前,主管我国高校体育竞赛的主要有国家、省市教委,各单位体协以及院校等职能部门,虽然各级机构层次分明,任务明确,分工合理,但在具体负责指导与管理学校的体育竞赛活动时,其组织成员兼职的多,专家少,工作自主性和独立性欠缺,管理混乱、不到位。因此,采用聘任专职人员的办法,加强基础管理层次的机构建设,能够保证竞赛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现有的体育法规为构建区域高校体育竞赛联盟提供制度保障2002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6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以及《关于在新学年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通知》等法规、政策都要求开展体育锻炼、运动训练等体育课程,加强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合作,努力满足学生的体育活动需要。[9]另外,还有各省市教委、各体育协会等都建立了相应的体育竞赛法规,这都为构建区域高校体育竞赛联盟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在细化法规方面不够系统和科学,没有定量的标准,甚至模糊不清,因此,要建立健全适合我国高校体育竞赛的法规。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完备体育设施为构建区域高校体育竞赛联盟提供了条件雄厚的教师资源高校体育人才资源密集,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较高。高校体育教师中教授、副教授所占比例较高。另外,高校体育教师学历较高,其中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教师所占比例已超过半数。现阶段我国无职业裁判员,其中高校教师裁判员中教师比例较大,整体文化水平较高,裁判员执法年限长、国内比赛场数较多,但国际比赛的场数较少,缺少执法大型国际比赛的经验,但执行国内比赛具有一定的水平。[10]先进和完备的体育设施近几年随着高校的扩招和大学城的快速建设,高校的体育设施得到较大的改善,使越来越多的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需要,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众多高校体育场地和场馆建设也是为该地区的举行大型运动会而修建的。所以,这些场地和场馆都具有较高的标准,能够为体育竞赛。

构建区域高校体育竞赛联盟的意义

促进对高校体育组织机构完善和体育法规健全的改革随着大学体育运动的发展,高校间体育竞赛活动的广泛开展,必将促进对高校体育组织机构的权利与义务的法律规范的完善,形成高校体育组织机构分工明确,责任分明,充分调动高校体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同时,体育法规在竞技体育的发展中具有规范、管理、调节等作用,对促进高校竞技体育事业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而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又需要以体育法规为依托,对健全体育法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促进了高校对体育场馆和器材的建设和管理体育场馆和器材是保证高校竞赛的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高校开展教学、训练和群众健身娱乐的重要场所。因此,高校竞赛的广泛开展必然要求学校必须满足比赛的需要,想方设法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体育场馆和器材的建设和管理。另外,促进高校加快引进管理人才,做好场馆的运营和管理,更好的保证体育场馆和器材在学校开展体育工作中的作用。促进区域高校间体育教师在教学、科研、训练和裁判等方面的交流教学方面在借鉴、学习其他兄弟院校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上,根据自己学院教学条件的具体情况,大胆的在体育教学上进行新的教学改革尝试,促进和加强了体育教学的交流和改革。科研方面加强了在体育科研信息的交流,促进组织建立高校体育学术研究团体和教师间的合作,改变高校体育科研“单兵作战”、“零打碎敲”的做法,在学科间、校际间开展综合性体育科学研究工作,促进高校间体育科研的学术交流。训练方面教练员在训练方法等方面进行交流,促进训练水平的提高。同时,临近的高校间可举行对抗赛和邀请赛,加强体育训练和比赛的交流,以达到相互学习,互通有无,共同提高之目的。裁判方面区域高校竞赛联盟的建立必然为高校的体育教师在裁判方面的锻炼提供很好的锻炼场所,让裁判员巩固了知识,树立了信心,锻炼了实践能力,同时,还促进教师在裁判知识、裁判临场能力等方面有所交流。促进各高校运动队和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国家教委在1987年发出在全国51所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通知,通过多年的努力已初见成效。[11]目前,我国高校很多运动员和球队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有的高校运动队已经进入甲级球队,如:北京理工大学男子足球队、四川女子排球、武汉体育女子排球等。在深圳大学生运动会上中国运动员获得奖牌总数和金牌总数第一的优异成绩,中国共获得145枚奖牌,其中金牌75枚,银牌39枚,铜牌31枚。因此,区域高校竞赛联盟的建立不仅推动我国知名高校竞技运动的发展,还将对普通高校体育在体育俱乐部方面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不断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形成了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了大学生竞争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体育竞赛能够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价值观。提高学生体育锻炼价值观就是使学生认识到,体育学习与锻炼不仅是现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重要手段。[12]在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终身体育既是培养人的健康体能、坚强毅力和拼搏精神的最有效手段,同时也具有培养人的合作精神和团体意识的特殊作用。故此,这种区域性体育竞赛因其经常性、多样性、灵活性能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意识,落实终身体育目标的具体要求,为我国的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促进高校校园媒体的发展(1)高校可通过学校官方网站进行体育竞赛的宣传,上传图片、音频甚至视频等,这样对外宣传有着巨大的优势,[13]促进了高校官方网站的管理和传播作用。(2)利用标语海报、宣传栏等宣传方式进行宣传,也丰富了校园内学生团体的宣传。但是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受到它的数量、位置等因素的制约。(3)现场观看和电视转播是高校体育竞赛传播的主战场,不仅能满足观众寻求视觉、听觉等综合感官刺激的享受,而且也满足了他们普遍存在希望而真实全面地感受赛场文化信息的心理需求。

篇3

关键词:中学体育 创新 竞赛 全民健身

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和教师对于体育教学并不重视,将竞技体育为体育教学的中心,这不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体育素质。因此,在大力提倡全面体育的号召下,中学体育教学应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贯彻新的课程改革的思想,提高中学体育教学效果。

一、坚持课内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渐推进,体育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对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开展,不管是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上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要想实现全面体育,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必须将课内体育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实现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结合,使学生走进社会以后仍能够坚持体育锻炼。因此,我们必须要以“全民健身计划”为目标,彻底改变传统的以单一竞技运动为主导的教学内容,突破单一竞技运动项目的局限性,把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增强学生的体育素质作为主要教学任务。并把体育教学与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和民族性较强的大众化体育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形成新的体育教学体系。

二、将学校体育竞赛与体育考核相结合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程考核、体育升学考试是体育考核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体育考核中的一些内容并不是体育竞技的项目,因此,体育竞技很难引起学生的充分重视,也不利于学生在体育竞技中锻炼身体。因此,要想实现体育竞赛和体育考核的双重作用,必须要在体育竞赛中渗透考核,如可以以不同的方式组织班级或者年级之间进行普遍性的运动竞赛活动。通过竞赛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意识,提高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对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实现学校群体竞赛与健身运动有机组合

体育竞赛的特点就是竞争,通过竞争来达到提升体育水平的目的,而学校的体育竞技和真正的体育竞技比赛有所不同,需要将竞技性和健身性、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相互促进,否则就难以实现体育教学和群众锻炼的双重目标,不利于体育群众活动的有效开展。这就对学校体育竞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开展一些具有大众化思想的体育竞技比赛,主要以集体的项目为对象,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竞赛和竞争意识,又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实现学校体育健身育人的双重目标。

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证明,科学、有效地组织一些健身性、群众性的体育竞赛,对于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实现校园体育文化和卫生保健的有机结合

体育教学除了具有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作用外,还能帮助学生树立体育锻炼意识,增强学生校园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来说,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全民健身计划,落实素质教育,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从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上来看,它具有提高体育知识,传播体育文化,培养体育精神的重要作用,对于培养中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提高他们的体育锻炼思想具有积极的作用。而这些内容的落实必须要和卫生保健知识教育相结合,只有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体育发展的顺利进行,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

五、坚持体育思想教育和实际行动有机结合

体育教学中组织体育竞赛要面向全体学生,推进群众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并使学生逐渐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有了这样的教学目的,教师就能够转变自己的思想,在体育竞技活动中制定科学有效的竞赛内容。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减轻学生担负,增强体育锻炼是一大趋势,应明确规定学生每周必须要做到的体育锻炼量,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要通过减少学生的作业量,让他们从繁重的作业中解脱出来,有时间和精力来进行体育锻炼。同时,教师要积极组织一些体育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六、要充分调动学生、社会及体育组织的积极性

教师应积极鼓励和帮助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如体育俱乐部、体育兴趣小组等方式,也可以让学生在学校的统筹管理下,参与体育竞赛活动,并把竞赛活动安排到体育教学计划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提供一定的指导和支持进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树立体育锻炼的意识。另外,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运动会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这对于增加学生的体育知识,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有很好的作用。

为了实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目的,教师在组织活动的时候要采用团体计分、全员参与平均计分的形式,来从整体上来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完成比赛者均加分,这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相反,如果只是针对个别的体育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奖励,将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也不利于体育教学的普及。另外,在体育活动中,对于表现突出,具有良好精神品质、成绩增长幅度大、贡献大的学生进行奖励。并将他们的表现记入团体总分,以达到激、保护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

总之,中学体育教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要重视体育教学,要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树立全新的体育教学理念,让全民体育、共同提高的思想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体育教学跟上时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

[1]楚继军,汤起宇.普通高校群体运动竞赛内容的改革[J].1996(4) .

篇4

【关键词】中学体育,素质教育,顽强意志,团结互助

1.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1.1 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强健其体制体育活动的根本在于强健人的身体。

中学生因为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则更需要强健的身体与旺盛的精力来从事其学习活动。因此,在中学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若能采取正当的教育方式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免疫力的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锻炼方法的掌握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2 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顽强意志与团结精神的培养实践证明,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学生不仅能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提高其身体素质,更对其顽强意志的培养、团结精神的加强起着莫大地推动作用。当学生在体育教学与体育竞赛中认真学习与顽强拼搏,尽自身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有一个的生理或心理困难,完成一个有一个的目标,都对学生的精神发展带来巨大的收益。

1.3 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俗话说的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中学生而言,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保住其得到更多的学习收获。科学证明,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对于学生大脑功能的强化、思维灵活的提高以及学习精力的补充都有着促进作用,这也是劳逸结合最典型的代表。

2.中学体育教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2.1 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是体育活动的实施者更是体育活动的主导者。因此,当在中学体育教育中提出素质教育时体育教师首先应更新体育观念,升级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这些都要求了体育教师应具备崇高的事业心及责任感。同时,体育教师还应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出发,帮助学生从体育教学中实现其人生的全面发展。

2.2 加强对中学生在体育教育中思想品质的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应做到以下三点:其一,在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应严密地设计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听从指挥、尊师重道的良好品质。例如,体育教师在课前可以和学生约法三章,强化学生的纪律意识,让学生切实做到听令行事。

其二,体育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穿插游戏活动,让学生养成团结互助、坚韧顽强的品质。由于国家对人口的控制,现在大部分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因此这就导致了他们自私自利的劣习。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设计一些团体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切实体会到团队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并顽强其毅力。

其三,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也可通过举办各项竞赛活动来实现。众所周知,体育成绩的获得定然离不开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以及各种失败的打击。因此,当体育教师举办各项体育竞赛活动时,学生必然为了获得良好的竞赛成绩而努力锻炼。

在学生每次的锻炼中学生必然要在失败中学会勇敢顽强的精神最后,在加强对中学生体育教育中思想品质教育的过程中体育教师也应时刻注意自身的行为,做到以身作则的表率。

2.3 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中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培养在中学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应关注学生的体育成绩,更应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俗语有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了,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获得体育的乐趣。若是一些中学生因为对某项体育项目缺乏兴趣,而体育教师又强制要求学生参与其中,最终只能带来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更有甚者会导致中学生对所有体育活动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只有当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时,体育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或以活动形式或以竞赛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获得教学的效果。

例如,一些学生甚至是大部分学生对于长跑倍感惧怕,但长跑又切实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这时体育教师可以在公园或是广场开展学生的长跑活动,通过学生熟悉的环境减轻学生对于跑步的压力,最终让学生在快乐活动中转变对体育的态度。

2.4 在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由于时展的需要,社会上的激烈竞争也蔓延至学校。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因为升学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调查显示,中学生因为升学压力轻生者也不在少数。因此,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关注已变得尤为重要。当然,这方面素质的培养可以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现出来。例如,体育竞赛的组织帮助学生切实理解到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含义。

篇5

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与发展为价值旨归,重视人的价值、尊严并对人生存的意义和现实生活中人的处境细致关怀的思想体系,其体现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人类不断追求自我解放的文化自觉。其蕴含在人类实践活动的方方面面。体育教育作为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承担的使命不仅仅是人体的健美,更重要的是对人精神世界的启迪与改造,可以说体育教育充满了人文精神的强烈气息。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解读,

首先是体育教育内容中所蕴含的价值观,体育运动技能是体育教育的主体内容,反观各种体育运动不难发现,几近所有的体育运动都把公平公开合作拼搏作为自己的精神信仰,回溯至体育活动从与人类生产活动分离出来形成自己独特的内容体系,体育活动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生理学改造,任何一种体育运动所体现的就不仅仅是对个体的体力的非凡考验,更重要的是其所体现出来的对重大精神价值(如公平、正义等)的渴望和体育活动所激发的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拼搏精神,这是体育人文精神的原初。

其二,体育教育活动中内隐的道德人格,体育活动不是一种物质生产性的劳动行为,体育使得人类身体活动的方式的文化意义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这种转变就是在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基础上道德人格的生长,在日益丰富的体育活动中,人类萌发出寻求身心愉悦,显示自身智力,增强群体自尊的需求,正是体育活动中内因的道德人格是人类的社会性大大发展。体育教育活动中内隐的道德人格所阐发的道德理念、道德修养、道德品质、道德能力是体育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理性根基。在体育教育活动中。教育者的言传身教的道德示范作用无疑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

其三,体育教育活动中所富有的探索精神,体育教育活动并不是怂恿个体盲目展示自身的生理运动机能,而是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受教育者运动潜质的开发,现如今,体育教育活动借鉴了其他学科中对自身发展具有启发意义的有益成分,着力对体育活动中所体现的科学规律展开探索,在体育教育过程中的体育研究无疑表现出人类对科学和真理的重视与求索,这是体育教育活动中人文精神的重要支撑。其四,体育教育活动对人主体性的充分肯定,体育教育活动倡导人们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对尊严和荣誉的捍卫,可以说体育教育活动进一步确认人在社会生活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方面。总而言之,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是以体育文化心理层面展现出来的以人的健康为目标,着眼于优化人的生活方式和弘扬人性的,关爱自由,追求重大精神价值的精神元素所组成的丰富的思想体系,其不仅仅是一个静态意义的存在更是发展意义的存在,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的内涵也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二、现实境遇中体育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异化

在物质文化充斥着整个社会,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在竞技化的体育文化和精英化的体育人才培养中迅速沦落,突出表现在体育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内核被割裂,人文精神在竞技化中的体育文化中衰微,在精英体育教育中的迷失。

第一,体育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内核被割裂。由于受到利益的驱使、自身认识和要求不严等问题,以及各种不良习气的影响,目前在体育教育的教学、竞赛、科学研究中层出不穷地出现,恶性竞争等破坏体育教育人文精神的恶劣行为,体育活动所倡导的公平、诚信合作的精神品质遭到严重的破坏,这与体育活动本身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格格不入,诚然这些问题可能极少数的个别行为,但它对体育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损害时巨大的。必须更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建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危害。

第二,人文精神在竞技化体育文化中的衰微,竞技化的体育文化过多地强调参与竞技的主体在训练和赛事中所获得的名次和物质报酬,是体育竞争的异化,其极大地消解了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在竞技化的体育文化中,体育活动中追求人自身发展的需求被获得运动成绩和物质奖励所替代,人被沦为对象化的存在,为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所左右,其价值取向偏向于单一的“工具论”体育活动“重物轻人”的倾向长期发展必然使得体育的人文关怀属性大打折扣,体育竞争的拜人的诉求最终为拜物教所俘获,竞技化的体育文化使得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严重地偏离了体育竞争的初衷。其只是一味地强调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和竞技水平,忽略了他们精神世界的发展需要,另外竞技化体育文化的盛行会怂恿运动主体追逐体育竞赛所带来的对物质利益与荣誉,这不仅仅损害了体育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神圣性与纯洁性,进而最终使得体育教育的对象沦为片面发展的人。

篇6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219-01

德育内涵非常广泛,涵盖学生劳动、品格、爱心、自立、理想、人格、集体、人生观、世界观、社会公德等多项内容,涉及家庭、学校、 社区各个领域,不能不说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工程”,我们必须在“以人为本,以一切学生为本”的原则指导下发挥各个层次的功能。因此,德育教育已成为当前中学教育的重点,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中学体育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意义

1.1在中学体育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利于学生强健其体制。体育活动的根本在于强健人的身体。中学生因为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则更需要强健的身体与旺盛的精力来从事其学习活动。因此,在中学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若能采取正当的教育方式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免疫力的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锻炼方法的掌握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2在中学体育教育中渗透德育有利于学生顽强意志与团结精神的培养 。实践证明,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学生不仅能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提高其身体素质,更对其顽强意志的培养、团结精神的加强起着莫大地推动作用。当学生在体育教学与体育竞赛中认真学习与顽强拼搏,尽自身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有一个的生理或心理困难,完成一个有一个的目标,都对学生的精神发展带来巨大的收益。

2.充实体育教学内容,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内容体系

传统体育作为一种完整的文化结构,与当时的教育环境及社会制度、人文精神有着普遍而深刻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存机制和发展模式,对当时的人材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发展和学校体育的整体变革,这种滞后形势必影响对新世纪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充实调整体育教学内容,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内容体系,是当前全面推进的素质教育和适应时展的需要。

2.1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正确对待竞技项目。学校体育的发展,需要竞技体育特有的竞争性、审美性为其注入活力,同时校园文化的构建也离不开竞技体育的参与。但学校体育的内在结构和外部条件都不允许他像竞技体育那样来组织教学活动,因此必须对竞技体育内容进行教材化、生活化、游戏化、综合化,以及文化教育化等改造,以更好地适应体育教学的需要。

2.2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体现快乐体育的特点。这是现代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应符合学生身心特点与兴趣要求,注意趣味性、娱乐性,以及反映现代科学的新体育,做到图文并茂,形式多样,提高教材的可读性。

3.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3.1为学生起到表率作用。“身教重于言教”是教育工作者信奉的至理名言。“以身立教”“身正是范”是学校体育工作者所遵循的基本工作原则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如何教育好学生,作为教师,既要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强烈的敬业精神,还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教师高尚文明的言行,以身作则的形象,对学生的思想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2自身转变教育观念。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德育渗透的前提。让体育任课教师充分认识到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以改变教师光抓智育,忽视德育和体育的旧观念,提倡德、智、体、美等诸育共同发展。

4.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基础知识教学和游戏教学能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内容中,寓有明显的积极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例如接力跑、球类、游戏、拔河等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中长跑练习中的“极点”现象,是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的最好时机;体操练习和跳跃项目既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品德,又可增进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美德;校园集体舞是美育和体育的相互透,但不像竞技体育那样激烈,既可以建立学生友谊、锻炼身体,又能提高身体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陶冶情操和提高审美能力。

5.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对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篇7

1、建立“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观

如果我们把体育视为人类生存的方式和社会进步的有效手段,那么当我们面对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的总体发展趋势,面对以民族创新为生命力的素质教育,面对“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建立“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发展方向,是十分重要的。“以人为本”是“人类生存战略的变迁,将最大限度地推进经济增长、转而通过生活方式的变化而最大限度地保证生存和幸福”。因此,重视体育教育的人文性,建立“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是现代科技革命对体育运动社会功能的重视和时代的必然要求,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必经之路,因此调整现行学校体育教育的方向,提高其教育的层次,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2、学校体育教育的思考

学校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学生的身心素质教育方面发挥其重要的作用。而现今学校体育始终停留在教授体育技能和身体锻炼方法的低层次探索上,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人格精神教育的高层次追求,特别是学生时期是人生中人格塑型的重要阶段,体育教育尤其要突出其人文作用,重视对学生人格精神层面的教育,全面育人是学校体育的根本。

体育教育只有从技术层面上升到人的精神层面,影响到人的精神和行为时,它才具有更高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体育对人身心的教育和影响是独特的,是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体育教育的真谛在于健康人的体魄,优化人的心理与人格,关切人的生存与价值,增进人的自由与幸福,培养人的积极进取精神、高尚的道德和时代气质。体育教学的最高层次是要通过体育精神层面的教育,对学生的心理、意识和行为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精神。

3、对学生实施人格精神教育的几个方面

3.1 提高学生健康观念的认识,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在其中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症和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况”。但学生对健康概念还缺乏全面认识,片面地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这种浅层的认识需要教育者运用有效的手段给予指导和矫正,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体育的精髓,感受体育精神,享受体育运动的,警示生活方式中不健康的因素,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积极热忱的生活态度投入到体育的广阔天地中,强健体魄,升华人格精神,使身心健康达到一个质的飞跃。

3.2 注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人对自然和社会的基本观点,是调节和控制个人行为的内在标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因此学校教育对于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有着独特而直接的影响。学校体育教育要运用体育的特点、手段和方法,帮助并影响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观和健康的价值观,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人生与价值的内涵,在健康文明的比赛和竞争中,追求体育的真义和价值,品尝丰富多彩的体育乐趣,追求身心的自我超越与升华。

3.3 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正义感

任何一种社会活动都必须遵守“游戏规则”。体育运动是具有严格规则的健康文明活动,要教育学生遵守“游戏规则”的社会认知和社会道德。体育竞赛的规则、裁判等因素无不体现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处事哲学,这对学生正义感的培养具有良好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因此教师要通过学习体育教学的各种手段和方法,以多种多样运动形式,去激发学生的责任心和正义感,使之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栋梁之材。

篇8

关键词:体育 教学 社会适应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人的社会适应能力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因此,分析和研究学校体育中如何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社会适应性,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已经成为体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个新问题。

1 体育教学中社会适应能力的概念

社会适应过程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社会适应过程实质是一个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对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到:“学生将理解个人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独特的作用。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都会得到提高,而且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能力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在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 体育教学与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

在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参加者往往要根据需要担任某项体育运动角色,并按照一定的体育规则和体育道德标准进行体育活动,而这实际就是一种社会活动的缩影,是大学生最早接触的社交场所,这对大学生尽早的接触社会,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对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

3 体育教学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意义

3.1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体育锻炼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与接触的机会,并在集体活动中得到集体的认同感,社会强化的刺激性,消除孤独感和自卑感,逐步形成与他人交往的需求、艺术、技巧和习惯,从而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3.2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和心理承受力

当前,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占的比例相当大。由于家庭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致使这些独生子女在身心发展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当他们在某一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如果处理不当,则会导致人的性格偏离正轨,影响以后的生活和学习。而克服障碍和挫折正是运动行为的一个显著特征,同时体育的实践性、技能性、竞争性和规则性的特点也决定了体育活动更多的表现为不断遭遇障碍和挫折,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新和提高的特色。因此学校体育教学不单纯只是运动技能的传授,对培养大学生探索意识,创新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也同样有重要的意义。

3.3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体育课程学习区别于其他许多课程学习的显著特征就是体育课程学习的集体性。因此,体育课程学习对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和团队行为具有特别的、其他课程学习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团队精神对于大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通过集体项目的学习和竞赛的过程中,让大学生逐步体会到团队的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正确的交友,正确的处理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团结友爱、关心支持、鼓励帮助、尊重信任和理解体谅。对培养大学生具有高度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3.4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敢于挑战,顽强拼搏的竞争意识

竞争是体育活动的主要特征之一,既有个人之间的竞争,又有团队之间的竞争;既是对自身能力的挑战,又是与对手之间的争夺,而且体育的竞争还受到规则的制约,讲究公平对等,需要良好的体育道德。取得胜利依仗的是自身的实力而不是狡诈的阴谋,在经常的体育竞争中,就会逐步形成敢于挑战、顽强拼搏的竞争意识,这种意识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社会中间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4 有效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体育教学措施和方法

4.1 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交际能力

4.1.1 体育教学中常用的特殊教法

体育教学中常用的特殊教法有保护帮助,双人练习与群体练习(合作与对抗的)等。在这些练习中,大学生之间的接触程度是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大学生随时会和一些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同学结为组合,进行对抗或是合作的练习,在练习中,大学生扩展了自己的交往范围,学会互相协作,帮助,体验助人与被助的快乐。

4.1.2 利用体育的竞赛特点

要想在体育比赛中取得胜利,就必须在同学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自由、坦诚的人际交往关系,相互信任,相互尊重,这些心理品质的培养,无疑会促进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

4.1.3 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大学生的交往能力

进行体育游戏就必然有同伴、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大学生一方面表达自己意愿,另一方面也要理解他人的意思,并做出回应。大学生在体育游戏中会形成两种类型的交往关系,一种是现实的伙伴关系,一种是游戏中角色关系,但无论哪种交往关系都为大学生的社会性和交往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4.2 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竞争是推动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学校体育教育在体现人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方面最具有说服力。

4.2.1 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

体育竞赛对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体育竞赛是最直接,最不加掩饰的竞赛方式,呼唤着人的本质力量。在体育竞赛中,可以酿造一种紧张的竞争氛围,激发大学生对竞争的热忱,充分调动和发挥大学生的潜力,并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遵守规则,对大学生个体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对培养大学生竞争意识产生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

4.2.2 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与集体荣誉感

在一些集体项目的竞赛中,来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如球赛,接力跑,体育游戏等活动中,让同学之间互相理解、鼓励、配合与支持,切忌埋怨、责备,使大学生逐步认识到良好的合作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感。

4.3 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

学校体育中的各种集体活动,都有其特定的规则与要求,可以使大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学会服从法纪,约束自己,公平竞争,懂得必须克制越轨行为,必须在规则的约束下与他人进行竞争或协作。所有这些,对培养大学生的自制能力,遵纪守法,顺应社会道德规范的好习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5 结论

从上述论点可以得出,学校体育对培养大学生对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是显著的,大学生健康的成长和发展是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和出发点,学校体育教育只要按照未来社会对人的发展的需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体育教育活动,就能使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社会环境做出积极的适应,最终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抗美.当代大学生体育能力培养探究[J].科技信息,2009,(32)

[2]夏成木.体育大学生社会角色与实践能力的培养[J].宜宾学院学报,2009,(6)

[3]李树旺.体育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实证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9,(6)

[4]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5]李祥.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高风华.现代体育教学理念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2001(3)

[7]赖天德.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篇9

关键词 啦啦操 体育文化 价值

一、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体育文化是一切体育现象和体育生活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们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过程中,为谋求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等手段,以身体形态变化和动作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教学环境下,各种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创造触底高校文化形式之一,包括高校的体育设施、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表演以及体育精神等多方面内容。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社会文化现象,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啦啦操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啦啦操是在音乐的衬托下,通过运动员完美的舞蹈动作完成高超的技能展示,体现青春活力、健康向上、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的运动项目。它始创于1880年的美国校园,原名cheer leading,起初只是观众为本队队员加油呐喊,到现在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项体育运动。自从传入中国,在短短的几年内深入到全国所有高校并得到了很好的普及和开展,唤起了广大大学生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它所表现的感染力、自信心和团队精神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并且在全国诸多赛事中都可见到啦啦操这项运动的表演。

三、啦啦操运动与高校体育文化

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不仅需要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对体育项目的竞技能力的认识,高校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健身、教育、竞技以及审美等方面,其特点表现为健身性、娱乐性和竞技性。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更全面优秀的人才。啦啦操运动是一项集中体现青春活力,健康向上的运动,在培养学生身心健康以及竞技体育意识等方面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宗旨相一致,教育部为了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校体育运动发展,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已将啦啦操列入体育教学的内容中并且在我国各高校进行了普及和推广,作为一项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积极向上的体育运动项目,啦啦操运动项目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之间进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四、啦啦操运动项目在高校体育文化中的价值

(一)健身价值,全面增强身体素质

啦啦操运动作为一项有氧运动,动作编排内容丰富多样,由各种不同类型的身体运动构成,跳跃、翻滚、托举等动作不仅可以发展柔韧性、协调性、灵敏性以及肌肉力量、平衡性等身体素质,而且有利于增强心肺功能、全面锻炼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整体运动能力。具有很强的锻炼价值,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实现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目标。

(二)健心价值,促进心理健康

啦啦操运动中包含的舞蹈动作以及技术配合,所体现的是健康向上、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精彩的表演可以能使人在精神上得到鼓舞,感染观众,通过动作中象征鼓舞意义的手势和口号可以培养学生自信、张扬的个性和勇往直前、奋力拼搏的精神,配合热情奔放的音乐、富有感染力的舞蹈动作以及热烈的赛场气氛有利于驱除抑郁、烦躁自卑等大学生常见的不良心理问题,对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提高自信心等心理素质起着积极的作用。

(三)增强团队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啦啦队运动是由6-30人组成,属于团体竞赛项目,团队精神是啦啦队制胜的核心。在表演和竞赛中需要队员相互配合,变换多层次的队形和造型才能呈现精彩的表演效果,在技巧啦啦队中团队凝聚力表现的尤为突出。技巧啦啦队是由翻腾、托举、金字塔、口号等形式组合而成,在技术动作的练习训练中需要底座和尖子以及后点的默契配合和充分信任才可以完成每个配合抛接动作,在上场及表演竞赛中需要整齐响亮的口号呼喊才能达到鼓舞人心的效果,每个队员都需要时时刻刻将自己融入集体中以保持整个团队动作的一致性和整体性,因此啦啦操项目对于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加强团队凝聚力以及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起着至关重要作用,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不仅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而且需要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因此,啦啦队运动中的团队精神为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磨练意志品质,提高抗挫折能力

竞争性是体育的灵魂,啦啦队运动具有很强的竞争性,通过啦啦队的训练和竞赛表演可以使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增强竞争意识,培养战胜自我以及超越自我的精神;技巧啦啦队要求队员通过抛接、跳跃、翻腾等高难度的动作完美的完成成套动作,在教学及训练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动作完成的失败以及配合的失误,并非每次练习都可以成功的完成动作,这就需要学生及时调整心态并且通过顽强的意志品质以及良好的抗挫折能力来完成技术动作及配合,因此,啦啦队运动可以利用项目自身的技术动作特点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以及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

(五)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及发展

啦啦操在高校中越来越广泛的普及和开展,校园体育竞赛以及表演等大型活动中都通过充满艺术性和技巧性的精彩富有活力的啦啦操来活跃气氛,优美的舞蹈啦啦操以及精彩刺激的技巧啦啦表演都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建设提升了新的层次,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提升运动水平以及审美能力同时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促进了校园文化健康、和谐的发展。

篇10

关键词:阳光体育;高校;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在社会文明、进步及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与之相伴生的“文明病”等学生体质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学生的肺活量、体能素质明显下降,身体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持续下降,体育素质差的学生比例正在不断增加.针对这一现状,我国提出了阳光体育教育计划,全面启动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活动,这一举措对于提升高校学生的体能素质、增强体育技能、培养终身体育习惯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1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长期以来维持旧有的苏联体育教学模式,在新时期下显现出如下问题和弊端.

1.1对高校体育教育的认知不够深入

在高校体育教育的认知方面,还存在一些负面因素.在宏观层面来看,高校体育教育缺乏科学而系统的长效机制,显现为经济制度上支持的缺乏,主要表现在高校体育基础设施供给不足与高校学生扩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在高校体育教育设施明显跟不上学生需求的现状下,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急剧下降.同时,还存在社会文化传统大环境下的制约问题,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文化取向在于“重文轻体”,可是当令人惊愕的青少年体质检测结果暴露于国人面前之时,引起了我们的警醒和关注.从微观层面来看,高校对于体育教育成绩重视度不够,这主要是由于体育教育成绩在高校综合排名中的效用不明显,导致高校领导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度不足.加之学生自身的体育学习意识也不强,尤其是在高校学生进入研究生教育阶段,对于体育运动的学习就基本取消了,严重表现为体育锻炼的时间被挤压和强占的问题[1].

1.2高校体育教育目标设定单一化

在高校的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没有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长效机制,对于体育教育目标的设定较为单一,主要是以学生的身体锻炼为目标,而对于学生的其他体育相关素养缺少目标设定,如:体育身体素养、体育心理素养、体育文化素养、终身体育学习能力的培育等方面,在上述全面体育教育目标缺失的情势下,高校的体育教育目标不符合现代体育教育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学习能力的构建和培育.

1.3高校体育教育的创新性有待提高

在高校的体育教育内容中,只是偏向于对学生身体锻炼的基本训练,而对于其它体育教育内容则没有过多的涉及,如:学生的体育保健知识、体育康复训练、体育心理素质提升等内容,这些相关的体育教育内容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没有得到全面的、充分的体现,不利于学生体育拓展能力的训练,对于学生体育意志力的培养也缺乏科学有效的规划,在这个不够完整而有效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没有得到全面的、深度的激发,也不利于师生之间关系的良性互动,妨碍了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1.4缺乏科学长效的体育教育监控体系以及评价体系

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存在执行力度不够,缺少相关的监管等机制问题,这种监管机制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体育教学的监管、体育竞赛的指导监管、体育理论学习的监管等方面,在缺乏科学而有效的监督机制之下,难以形成高校体育运动的有力驱动力.同时,高校体育教育的评价体系也存在单一化的问题,对于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主要关注其体育运动指标是否符合标准,而缺乏对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有效、全面的评估,缺乏对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的心理评估等内容.而且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估的过程中,也没有有效地对评价结果进行有效的利用,没有评价结果的信息反馈、激励等绩效体育考核机制,这就难以保持体育教育教学的实质意义[2].

2高校实施阳光体育教育的意义

2.1阳光体育教育目标与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阳光体育教育的目标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过程,推行多样化的阳光体育教学手段,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素养.在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增强学生的体质为目标,可以实现与阳光体育教育活动的内容相融性、目标一致性,在两者的内涵和外延相互影响、相互激励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

2.2阳光体育教育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了全新的多样化路径

阳光体育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身体锻炼成绩,而且关注学生的心理素养、体育文化素养.在阳光体育教育的多样化教育路径下,高校可以开展学生体育社团、高校体育文化节、高校体育俱乐部等形式,为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提供实践可行的教育途径[3].

2.3阳光体育教育可以转变高校体育教学的师生关系

在阳光体育教育中,教师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进行体育组织的重新开发和选择.教师由单向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体育课程知识的设计者和组织者,由传统的管理者向体育教学的协调者转变.注重阳光体育教育下的平等、愉悦、团结、协作的竞赛精神的培育,尤其在个性化的体育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知识得到多样化的补充,体现了因材施教的自由体育教育特点,学生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为自主的、积极的学习者,符合现代大学生的人格品质和精神风貌.

3阳光体育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构建

3.1构建阳光体育教育的长效机制

阳光体育的长效机制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加以构建.宏观机制是指阳光体育教育运动的层次高、范围大,它以全国同时启动的方式,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实施创新,体现出组织的整体规划特性,具有整齐划一的策划方案和具体实施内容.从微观来看,阳光体育教育运动要从各构成部分来发动,要立足基层,将阳光体育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各基层的积极性之上,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作为阳光体育教育的载体,可以利用高校的互联网、校园网、广播站、学校社团等形式,创建高校阳光教育长效机制[4].

3.2实施个性化的阳光体育教学方式

高校的阳光体育教育要秉承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理念,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入手,进行阳光体育教学设计,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对话式的教学方法,进行差异化、个性化的教学.可以采用分班授课的方式,根据学生的不同身体条件,进行高中初等级的分班教学,同时,要兼顾一些身体疾病原因不能进行剧烈体育运动的学生,施以体育保健知识课程学习,在适当的、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的同时,促使其疾病的痊愈;对于体育技能和素养较强的学生,要给予其更为合理的体育教育设计,从而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更为主动地进行体育学习.

3.3关注阳光体育教育的延伸,促进高校体育素养教育

在阳光体育教育的体育课程教学之下,我们要从更宽泛的概念来理解这一思想,不仅要关注高校体育教学正式的、显性的课程,还要关注高校体育教学的隐性课程.要借助各种不同的体育文化活动、体育竞赛活动、课余体育兴趣活动等,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从体育行为、体育心理、体育制度、体育精神等层面,对高校的隐性体育课程进行延伸和拓展.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的体育人文精神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育,尤其要注重构建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体育教师要在充满健康向上的外在形象之下,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感召力,以饱满的精神和体育教学激情,对学生进行体育人文素质教育,在平等的、互动的和谐人文环境下,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和闪光点,用宽容的体育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勇于上进的体育学习实践[5].

3.4体现高校阳光体育教学的人文精神,强化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在高校阳光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从高校校园的物质层面进行体育人文精神的倡导,可以通过校园的体育场馆、体育器材、体育设施、体育建筑和雕塑等方面,宣扬学校的体育人文精神和内涵,这些体育设施的选择和布设要注重对学生的体育激励作用,要不拘于体育设施的形状、大小、色彩、功能等,从安全和人文的角度出发,提升学生的体育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同时,高校还可以组织学校的体育骨干、学生裁判员等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通过开展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文化沙龙、体育兴趣活动、体育俱乐部活动、体育竞赛等形式,推动高校全员体育文化建设,展示校园体育文化的魅力,倡导体育文化精神,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良好的协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3.5构建高校阳光体育质量监控体系,实现良好的阳光体育教育效果

对于高校的阳光体育教育运动的质量监控,可以从外部监控和内部监控两方面进行体系构建.为了更好地推行高校的阳光体育教育活动,从外部质量监控而言,主要有来自于社会的质量监控模式,它们是社会中介机构,以第三者的身份实施对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质量评价;还有家长对于阳光体育教育的看法和评价,他们是阳光教育体育运动的主要评价者,可以对学生的阳光体育运动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从而造成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声誉评价;大众媒体也是阳光体育教育运动的外部监控群体,他们以新闻公开和新闻批评的方式,对高校的阳光体育运动进行有效而直接的评价[6].从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教育的内部质量监控体系而言,主要是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阳光体育运动的评价,他们对学生的阳光体育运动进行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跟踪和评价,对学生的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科学化、系统化的管理,并且在对学生的综合测试中,推行与学生个人情况相符的激励政策和机制.从学生自身而言,对于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观监控主要是根据自我的运动情绪、食欲、睡眠等指标,客观地对自己的运动状态进行监控,并且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观察和测定,根据自己的主观身体状况进行体育锻炼计划的确定,从而在自己掌控的前提下,提高自己的运动技术水平和成绩,达到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

3.6创建新型的阳光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在高校阳光体育教育运动中,教师由单一的管理者转变为阳光体育的设计者、践行者,同时为了达到阳光体育教育的目标,还要不断建构阳光体育教育评价体系,这个教学评价体系要保证常态化、创新化和系统化,要对学生进行量化的考核和评价,尤其要关注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综合能力的评价.具体评价内容主要表现在:(1)阳光体育教学评价要全面、准确地显现出学生的体育进步幅度.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如果一味地用终结性评价的方式给予学生评价,则会使评价丧失公平标准,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缔造和个性的张扬.鉴于这一实际情况,要将学生的阳光体育运动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相结合,充分地体现出学生的进步幅度,在学生的不同差异基础上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2)要注重评价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在对学生进行阳光体育运动的评价过程中,不能单纯评价学生的体育运动成绩,还应当考核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学习态度、体育情感因素、体育心理素质等内容,要注重考察学生平时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及周次,全方位地考察和评价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3)将评价体系与高校体育教师的职级晋升、薪酬激励相结合,在学生的综合体育能力与教师的个人利益相联的机制下,提升阳光体育运动的教学效果和质量[7].

4结语

综上所述,阳光体育教育形式是一种创新,是一种突破,是对高校大学生的个性差异而设计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也是针对青年学生存在的“文明病”而全面启动的高校体育教育模式,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科学性、长效性为目标来进行高校体育教学的创新和延伸,要在关注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体育态度、体育兴趣、体育心理等内容,要从全方位的角度实施对学生的体育教学,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动态优化.

参考文献:

[1]李欣悦.我国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5):102-105.

[2]陶宏军,龚剑.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程的探索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3,27(5):150-151.

[3]任天平.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田径课“边缘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3):372-375.

[4]张洁,吴瑛.“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上海市中学课外体育活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6):80-82.

[5]黄晓波.培育大学体育精神的现实意义及途径[J].体育学刊,2012,16(1):82-85.

[6]张晓丹.学校体育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2):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