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2: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篇1

关键词:培养创新思维;数学评价;改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173-01

创新是时展的要求,是民族的灵魂。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其中最关键的是需要一批富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这些人才要逐步培养。作为学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的重任,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迫在眉捷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供大家参考。

一、数学创新思维的含义

对创新我们有多方面的理解,说别人没说过的话叫创新,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叫创新,想别人没想的东西叫创新。但是创新不一定非得是全新的东西,旧的东西以新的形式包装一下叫创新。旧的东西以新的切入点切入叫创新…。而创新思维就是不受现成的常规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其实质是求新、求异、求变。在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指“创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这里的创新,一般是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即只要是思维的结果具有创新性质,则他的思维(过程)就是创新思维,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建立新理论,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对一切正常人来说,都是可以产生的,对于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和发展的总趋势就是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的教学就必须要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入手,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其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生机制,培养过程中首要的便是观念的创新,要用创新精神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也就是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靠有创新精神的老师去培养。

(一)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是指按照设计的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原则,进行教学实中活动的具体方式和手段。现代数学论对教学方法的理解,已从过去强调教学方法是教师的教法发展到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配合进行的教学的方法体系。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各有特点,只有在教学实践依据教学目标、内容,师生实际水平,教学材料和设备进行恰当地组合,有机地结合,灵活地运用,才能达到优化有效。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为“导”,“导”其开窍。

(二)善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及大地提高并丰富了当今人类获取、传递、再生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和手段,改变了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尤其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作用日趋重要。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进入中学课堂,显示了它明显的优势。它集文字、声音、动画、图形与图像于一体,能提供最佳的教学情境,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充满丰富、生动的学习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的改革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是一种新型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发展。

三、数学评价要与教学过程并重

传统教育过程是课程教学评价的流程,教学就是教学,评价就是评价,二者是完全分离的,课堂教学就是传授新知识过程,而评价要在课后、期中、期末单独组织、实施。现代数学教育评价理念认为:评价与教学是一体的,它贯穿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这个环节主要靠课堂观察来完成,即自然情境中,评价者在事件发生的当时,随时捕捉各种教学现象。在数学教育中,对学生的教育评价应该是一个有计划、有目的的过程,要实现以下几个目的:首先是能反映学生学习的成绩和进步,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其次是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第三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历程,认识自己在解题策略、思维方法等学习习惯上的长处与不足;第四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学习的进展和遇到的问题,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预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五是能及时了解教师本身在知识结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等方面的表现,随时调整和改进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使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这样说,适当及时的数学教育评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树立信心,开拓思维,勇于拼搏,敢于创新,形成乐观健康向上的学习观。

综上所述,通过挖掘教材创造性,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教学程序、教法和现代的教学手段,激励学生创造性的心理机制,促进学生多讲、多动手、多猜想、多发现、多创造,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体验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甘苦,体验创造的乐趣,获得解决问题的愉悦感受。鼓励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篇2

一、创设问题情境,指导思维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往往感到困难的是对一个问题不知怎样去思考,从什么角度去思考,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识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实例实物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在设置悬念上可以在教学新内容前,创设良好的情景,巧妙设问,以引起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的兴奋状态。如教学《可爱的草塘》,我先把北大荒的风貌作这样的描述:“那草原的美丽是作者情愿所见,草塘大如海,美如烟,绿如翠,欢似童,动如浪,还有那草塘挤挤挨挨的鱼,清凌凌的河水……构成了一幅多美的图画啊!然而,北大荒的可爱,它的美远不止这些,你想欣赏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去领略一番,怎么样?”老师形象的描述,学生听了,精神振奋,带着愉快的心情,迫不及待地阅读课文内容,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激趣,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把实物投影、录音、电脑等现代教学媒体运用于教学,以电、声、像化静为抽象的形象,入目入耳。教学《鸟的天堂》之前,先显示课文中大榕树的投影片,引导学生观察、提问:这是什么树?它的根、枝、叶各有什么特点?接着播放投影片,顿时银幕上出现众鸟纷飞的活动情景,并问学生现在的大榕树有什么变化?谁能描述一下这美景像什么?然后出示课题叫学生去读、去画、去议出是怎样描写鸟的天堂的?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去读,去探究课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激发探讨争论,拓展思路畅通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以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对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良好作用。如对有争议的问题,当学生提出了多种设想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争论,对于发散思维的结果进行比较,鉴别扬弃其不合理的烦琐拙劣的部分选择最优化方案,这就是把学生的思维聚敛到最佳路线上来。这样思维由发散到集中的转化契机使学生既放得开,又收得拢,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训练学生的语文语言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过程要靠语言表达,而语言的发展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说理。如:教学阅读课第十一册第10课《宇宙生命之谜》可以围绕宇宙到底有没有生命,开一个辩论会。正方的观点是“宇宙中除地球外还有生命”,反方的观点是“宇宙中除地球外没有生命”,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双方的争论进行总结说:宇宙是怎样产生的?有外星人存在吗?太阳什么时候会燃烧尽?人类能迁居到别的星球吗……宇宙中有无穷无尽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这样争辩开放了课堂,解放了学生。学生积极参与,尽情发挥,在争辩中发展思维,展示个性,也较好地培养了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精心巧设训练,培养思维灵性

这里所说的训练是指课堂练习。练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这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精心巧设有指导性的课堂练习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学习过一个新知识后,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从这几个方面精心设计练习:①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专项练习;②针对易混易错知识设计对比性练习;③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变式练习;④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通过训练,巩固基础知识,克服思维定势,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即:“发散――集中”的不断循环,就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语文是一门最接近生活的学科,语文知识 来源于生活实践,是生活的抽象化,它内容丰富多彩,最富有生活情趣;而学习的目的又在于运用,语文课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然而,由于深受应试教育影响,语文教学变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识灌输,语文课堂也失去了应有的生机与灵性。这种现状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对立。语文教学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展示语文课堂的情趣与魅力,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加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多术矣,运用在于人”。当然任何课堂结构引导学生探索创新,都不是单一地使用单种探究方法,而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方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篇3

关键词:篮球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学校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在体育教学中,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体育教学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创新思维能力是一个人创新思维能力的核心,在篮球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材料,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思维及思维能力的含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一般规律性的概括性的总结、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事物变化的过程。思维包括发散型思维,其特点是从既定的信息中孕育出新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并由此导致思路的转移和思想的跃进。集中型思维,它是指以一个中心目标为归宿,要求从发散思维中产生出来的众多的思路和信息汇集于这个中心点,通过比较、筛选、组合、论证,从而得出在现有条件下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正向思维是依据事物都是一个过程这一客观事实而建立的。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都从过去过度到现在、由现在走进未来。逆向思维是指与常规思维反向的一种思维方式。思维能力,指的是人们在对具体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推理思维活动中所凸现出来的能力。

各类思维形式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它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过程,通过思维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在篮球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诸多思维能力,是提高篮球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二、创新思维能力与篮球运动之间的关系

(1)在篮球运动中.反映自我要求和社会价值的心理状态以及培养人的自我完善能力。

(2)篮球运动主要是肌肉话动.它以各种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在运动过程中获得身体和心理的能力。

(3)在篮球运动中通过反复练习掌握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获得好的生话、学习惯以适应社会。

(4)篮球运动的特点之一是运动竞赛,它是一种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发挥体力和智力水平的实践活动。

三、篮球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及创新思维能力。

篮球是体育教学中开展比较普及的一个运动项目,在体育教学和活动中,学生对篮球兴趣是影响开展篮球运动学习自觉性、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学生的篮球兴趣一旦被激发,他们就会产生聚精会神的注意力,愉快的情绪及坚强的意志品质,对提高篮球运动的效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篮球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特别是对篮球技术较差的学生的每一点一滴进步,更应予以表扬和鼓励,以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提高其学习篮球的兴趣。教学中教师还应尽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如运用篮球动作技术和战术的挂图、道具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篮球学习兴趣。

传统的篮球教学中师生关系是专断的,教学氛围沉闷,学生精神抑郁,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营造一种自由、活泼、宽松、有趣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学生会对教师产生信赖感和亲切感,从而形成有益于课堂教学的亲和力,使学生感受到对教师的期待和爱,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从教师的一举一动中受到激励,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期待我”,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眼神、语调、微笑和肢体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鼓励和爱。只有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教学中学生才能得到充分尊重和信任,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他们才能乐于参与篮球教学过程,为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S打好基础。

四、培养发散思维及动作操作创新思维能力

篮球教学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篮球动作技术;二是让学生在比赛中合理、有效地运用所掌握的篮球动作技术。篮球教学过程的进行主要是通过教学与训练过程来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维,努力训练,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因素。而观察和思维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两个重要环节。篮球运动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普及,并不断补充与完善。攻防对抗的速度、力量、准确和技巧性全面提高。拼抢程度更加凶悍激烈。篮球教学中,思维的运用尤为重要,发散思维的运用是较恰当的。可以使学生思路活跃,思维敏捷,办法多而新颖,能提出大量可供选择的方案、办法或建议,特别能提出一些别出心裁,完全出于意料的新颖见解,使问题奇迹般地得到解决。

篇4

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老师也重视实验教学,但为了让学生考好试,常常习惯于让学生模仿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理解物理原理,这对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来讲是很有用的,但长期的模仿,使学生的思维缺乏灵活性,解决问题的思路很狭窄。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考虑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要在实验教学的时候,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一)巧设问题。

在实验的时候,教师要设计一些问题,诱发学生去思考,这样能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比如,在进行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

1.有意将电压表与电流表对调接或者将变阻器等器件接错,然后让学生找错误,分析错误可能造成的后果。

2.分析实验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比如,某学生连接电路后,当他闭合开关时,发现电压表有读数,而且接近总电压,而电流表没有读数,分析可能产生的原因?假如电流表有读数,电压表没有读数,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类似这样的实验问题是很多的,看似简单,但在实验中,让学生对着实验器材解决这些问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求异创新。

在解决实际问题或实验问题的时候,不能墨守成规,要善于从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问题,多渠道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比如,在测量的实验中,问学生:有多少种方法能测量钢笔套的周长?在学习电学知识后,可以让学生思考:某蓄电池的正负极模糊不清了,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来,用实验找到它们的正负极?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策略

(一)改演示为学生独立实验。

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措施,它能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与原理,但学生只能看,不能得到实验的体验。由于教师的实验技能远高于学生,加之课前的充分准备,因此,教师做的演示实验多数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失败的可能性极少。虽然它有利于学生理解物理原理,但无形之中让学生形成了“迷信权威”的思想,不利于学生“独到见解”思维能力的形成。学生对问题的“独到见解”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因此,老师应该尽量让学生做自己的演示实验。由于学生的实验技能参差不齐,他们在实验中会出现各种现象,甚至得到与规律不符合的结果,从而产生对教材的怀疑感,进一步思考、分析,从而锻炼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气压强的时候,老师通过演示水杯倒过来的实验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老师是很少失败的,假如让学生做,失败的可能性很大。因为,这个看似简单的实验,需要将水灌满,杯口要用厚纸盖得严密,否则是很难成功的。学生将此实验做失败了,他们就会去分析、去思考,从而得到锻炼思维的机会。

(二)调动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

创新思维的品质常常表现在思维的主动性上,如果学生没有主动思维的兴趣,就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进行物理实验的时候,老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尽量调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比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知识后,可以补充一个实验:放置两组等高的斜面,让小车从一个斜面上滑下,再爬到另一个斜面上。实验前,可以让学生猜想:小车爬到另一个斜面上的高度是多少?小车能不能在两个斜面上实现往返运动?这个小实验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实验活动。

(三)改测量、验证的实验为设计型实验。

创新思维具有多选性的特征,就是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想问题。物理学中的测量、验证性的实验常常有多向的选择性,对老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带来帮助。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在不向学生提供思路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进行物理量的测量或者物理规律的验证。对学生来说,独自进行物理量的测量,或者物理规律的验证有一定的难度,老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点拨,一是将各种不同的实验器材分套给学生,学生根据器材能找到测量或验证的原理,从而独自完成实验设计;二是向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的实验方法的原理,启发学生根据实验原理选择适当器材而设计出相应的实验。比如,测量某电阻的阻值。可以提供电压表、电流表给学生,学生拿到这两个表以后就能设计出“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假如提供给学生的器材只有电流表或电压表,外加一个定值电阻,学生就能思考别的方式进行测量,要用分流法或分压法测电阻。

(四)重视探索性实验的开展。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善于联想和比较,培养学生在联想和比较中创新;通过一题的灵活多变,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四个方面,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我长期从事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在教学的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抓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多角度思考,获得多种解题途径,可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奥秘和情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1、某水泥厂去年生产水泥32400吨,今年前五个月的产量就等于去年全年的产量,照这样计算,这个水泥厂今年将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几?(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

解法一,预计今年的水泥产量为:32400÷5×12=77760,今年可比去年增产:(77760-32400)÷32400=140%。

解法二,设去年的每月的水泥产量为“1”,则去年的水泥总产量为12,今年前5个月的水泥产量即达12,今年全年的水泥产量应为:12/5×12,因此今年的水泥产量将比去年增加:(12/5×12-12)÷12=140%。或12/5×12÷12-1=140%。

解法三:同上,去年水泥总产量为12,今年前5个月的水泥产量即达12,生产同去年同样多的水泥,今年可比去年少用7(12-5)个月,如这7个月继续生产,则可比去年多增加水泥产量7,因此可得,今年的水泥产量将比去年增加:7÷5=140%。

解法四:设今年每个月的水泥产量为“1”,则今年的水泥总产量为12,因为今年5个月的水泥产量就同去年相等,因此去年的水泥总产量则为5,因此可得,今年的水泥产量将比去年增加:(12-5)÷5=140%。

解法五:设去年的水泥总产量为“1”,则去年每月的水泥产量则为1/12,今年每月的每月的水泥产量则为1/5,今年与去年每月的水泥产量比则为:1/5∶1/12,因为时间相同,因此可得,今年与去年的水泥总产量的比也为1/5∶1/12,因此可得,今年的水泥产量将比去年增加:(1/5-1/12)÷1/12=140%。

例如在学习了百分数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校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20%,问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并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求解。学生在我的点拨和指导下,经过讨论,很快列出了不同的算式:(1)因为男生人数为单位“1”,因此女生人数为:1-20%=80%,因此男生比女生人数多:(1-80%)÷80%=25%。(2)同上,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1-20%=80%,又因为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20%,因此可得,男生比女生人多:20%÷80%=25%。(3)同上,因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4/5,即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4∶5,,因此可得,因此男生比女生人数多:(5-4)÷4=25%。

通过一题多解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增加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通过总结,可揭示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达到增长学生智能的目的。

2.善于引导学生归纳和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既能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发现,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教学完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我要求学生归纳出一个能概括各个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我让学生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学生们归纳出,在小学阶段学过的面积公式都可以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进行概括,因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上底+下底)×高÷2。因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上底和下底相等,即可将这公式变成:底(长、边长)×高(宽、边长)×2÷2=底(长、边长)×高(宽、边长);又因为将圆面积公式是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的,因此,梯形的面积公式对圆也同样适用;当梯形的上底是零时,即梯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这时梯形的面积公式成了:底×高÷2。这即成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不仅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又如在教学了圆柱体的表面积公式后,学生掌握了圆柱体的表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我启发学生能否将圆面积的推导公式和圆柱体的侧面积推导公式的过程进行联想和联系,概括出求圆柱体表面积的公式。学生经过讨论并用学具操作,很快想出,因为将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这近似长方形的长即是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宽即是圆柱体的底面圆的半径,因此,圆柱体的表面积公式即可为:S=2πΥ×(Υ+H)。

3.善于联想和比较,培养学生在联想和比较中创新

在教学实践中,如让学生能针对某一问题,通过类比思维去解决,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了比的知识后,我出示了这样一句数量关系句:“某工厂男工人的人数比女工人的人数多1/4”,我要求学生根据这一句数量关系句进行联想,改变成内容不变但叙述方法不同的数量关系句,学生经过讨论,即很快能说出:(1)、男工人的人数是女工人的人数的1+1/4=5/4;(2)、某工厂男工人的人数与女工人的人数的比是5∶4;(3)、某工厂女工人的人数与男工人的人数的比是4∶5;(4)、某工厂女工人的人数是男工人的人数的4/5,(5)、某工厂男工人的人数占全厂工人的人数的5/9;(6)、某工厂女工人的人数占全厂工人的人数的4/9;(7)、某工厂女工人的人数比男工人的人数少1/5。这样学生很快能将比与分数进行融会贯通,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6

创新思维能力指的是在知识学习与探索的过程中,个体充分发挥认识的意义,打破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式,以新颖的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进行学习的方法。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个体的想象力、观察力以及灵感的综合作用,创新型思维最明显的特点是潜在性、求异性。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实施,创新教育的特征更加的明显。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鼓励与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认真的钻研,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作为进行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是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之一,创新思维能力的核心在于其创造性与独立性。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对现有知识的掌握,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过程,鼓励学生通过使用逆向思维等途径,来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应用。

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动机,提高思维的志向水平

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在他们感到迫切需要解决问题时开始的。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索中,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个人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驶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索。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例题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善于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解决同一问题,提高思维的志向水平。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观念教学模式。因为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目的,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之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三)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加速创新思维的形成

生物学家巴浦洛夫的座右铭是“观察、观察、再观察”。一个人只有在学习上通过明亮、敏锐的眼睛做深入细致的观察,通过头脑思维产生丰富的想象,对所学知识作创造性再学习,才能有所发明创造。发明家爱因斯坦提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

(一)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著名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创新思维是通过疑问与惊奇开始的,具备了疑问,才能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才能够发现问题。

(二)通过发散性思维,发展创新思维的能力

发散性思维指的是对相同的问题,通过思考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法或者答案,思维方式不同的个体行为,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能力的核心。

(三)通过逆向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逆向思维指的是与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式,完全相反的思维的形式。实践表明,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初中数学所使用的反证法就需要经常利用逆向思维。在证明的时候,先假定结论是不成立的,然后通过严密、正确的推论,得出自相矛盾的结论,这就表明和结论相反的假设是不正确的,从而得出原结论的正确性。

(四)加强数学猜想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猜想指的是在已经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对未知的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做出较为科学的判断的过程。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讲过:大胆的猜想是伟大发现的条件。猜想作为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内容,所有的创造性活动,需要个体不断的思考,对结论或者事物做出符合实际的猜想才能完成。

(五)注重习题的变式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篇7

1.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容 。学生的数学气质是指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使得各种现象数学化,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综合体现。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间万物之间的数学现象,探索事物之间的数学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学生的数学气质,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对数学问题的敏锐感,有探究数学的要求,敢于质疑解难,向未来挑战的勇气。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通过直观想象来增加数学的感性认识,从而对数学逐步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主动的探究思维,成为学生的创新动力。让学生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尝试的实践活动是构成数学教学的整体,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主阵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认真分析数学符号含义、图形变化的分类、计算的过程中数学规律等,学生通过自己计算、化简、证明等一些数学活动,使学生在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对称欣赏、表象创造、变化联想等方面,得到充分的数学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直觉性和独创性等创新思维的精神。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具有一定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能力,并且两者要统筹兼顾;使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变为现实,增强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迸发。

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并且转化为创造性数学能力,就必须注重数学活动的教学,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探索中形成和发展学习数学的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形成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是教师的课堂创新教学与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因此,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把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把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数学素质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用科学的教育理念,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进行探究,数学课外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数学课外活动的一般形式有:数学竞赛、数学兴趣活动、数学专题讲座、趣味数学知识竞猜、数学知识画廊、数学问题研讨、社会问题调查等。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数学课外活动中,学生从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寻找数学问题,探索研究数学现象,自我设计,自我解决,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心理舒畅地愉快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其创造出丰富的思维创新精神和思维想象能力。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无阻地发展,直正地实现创新思维精神的发展。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采用师生共同探究法,发扬教学民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等方式,以此实现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8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绘画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美术教学是一门与艺术有关的科目,而艺术不是刻板的临摹而是创造力的迸发,是通过画笔将想象力付诸笔端,创造出独一无二的美术作品。所以,高中美术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美术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拓实学生美术绘画的基本功,教授学生美术创作的相关技巧,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能力,通过提升学生绘画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方式,让学生对艺术产生更深的认识,进而能够完成独立的创作,在自己的画作中融入自己的想法与感情。

一、打好绘画基础,吸取优秀经验

美术创作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只有达到了量的积累才能获取最终质的飞跃。因此高中学生在学习绘画的初期,仍应以拓实绘画基础为主要任务,并且在不断进行绘画学习的过程中,吸取一些先进的经验。首先,美术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美术作用的临摹,通过多次反复的临摹,增强学生的美术基本功,同时也让学生在临摹的过程中对名家的画作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学习其中的绘画技巧和构图方法等。其次,美术教师在学生进行临摹的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逐渐的从单纯临摹向有意识临摹进行发展,开始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创作风格加入到临摹的作品之中,为之后的绘画创作打好基础。值得注意的是,临摹是一个强化学生绘画水平的过程中,在学生临摹阶段,教师应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能力,对被临摹画作的细节进行把握,进而感受画家的匠心独运。

二、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感情

好的美术作用是有生命的,其蕴含了画家的思想感情,是画家内心真实情感的体现。为了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也能将自身感悟融入其中,通过绘画对感情进行表达,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感情的激发,让学生对生命对自然抱有热爱,用一颗赋有感情的心去观察生活去体悟自然。首先,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到郊外到自然环境中去写生,通过对自然环境进行观察,激发学生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并让学生将这份热爱之情通过绘画体现出来。其次,教师应注重绘画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意识到绘画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例如,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教师就可以将画作与生活中的实景进行比较,让学生领悟到艺术的本源来自生活,而艺术的创造却高于生活,而其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效果,就是作者发挥了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自己的描述使得生活中平凡无奇的事物赋予了独一无二的魅力。

三、注重经典赏析,提升鉴赏能力

世界上的优秀画作众多,通过对名家画作进行欣赏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美术创作的神奇之处,让学生加深对美术创作的印象。首先,美术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的过程中,需要定期组织学生对经典美术作品进行赏析,赏析的作品不仅局限于教材安排的内容,也可以适当的对赏析作品进行丰富,让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拓宽学生的眼界。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赏析达芬奇的画作《最后的晚餐》时,美术教师就可以借助现代的多媒体设备,在大屏幕上对该画作进行放大,让学生更加直观具体的对画作进行欣赏。同时,教师应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进行主动的思考。因此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如画作中人物的表情有什么特点?画面布局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依据你的直觉谈一谈该幅作品表达的是怎样的思想感情?不仅如此,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对画作进行了解,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对画作背后的故事进行了解。仍以《最后的晚餐》为例,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对达芬奇进行介绍,并将该幅作品背后的宗教故事讲向学生进行讲解。

其次,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艺术作品赏析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绘画风格有所感知还可以将两幅作品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收获。例如,将波提切利创作的《维纳斯的诞生》与中国的《簪花仕女图》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东西方在绘画风格以及人物肖像描绘方面的不同,通过对比的方式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美术知识。

四、增加创作机会,应用鼓励教学

虽然强化学生理论基础,提升学生鉴赏能力都有助于学生绘画观察能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但是真正对学生绘画创作起决定性作用的仍是实际的绘画过程。因此高中美术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可以独立的进行绘画的创作。首先,高中美术教师应在组织学生进行绘画之前对学生的情绪进行调动,让学生带着感情去绘画,增加学生绘画过程中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学生感情激发的方法有很多种,目前比较常用的有两个。

一是组织学生进行外出写生,让学生对自然环境得到切身的感受,进而在感情上得到激发,可以带着感情进行写生,并且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其中,使得写生作品带着学生个人的特色。

二是,高中美术教师可以在学生进行绘画之前在课堂中营造出良好的绘画气氛。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中国山水画》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在班级播放与山水画相关的微课,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绘画技巧,同时在班级中播放古风的音乐,营造出高雅飘渺的意境,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山水画的创作之中。

不仅如此,为了让学生迸发出更多的创作热情,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内部,或者向学校申请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绘画比赛,通过比赛的举行激发起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热情。

五、保持学生个性,注重因材施教

学生在创造力和想象力方面具有着天然的优势,去除技法和布局等方面的限制,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是绘画方面的天才,其拥有着独一无二的创造力,可以在自己的画作中形成自己的风格。因此美术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应对学生个性进行保持,保障学生在绘画技巧有所提升的同时,其原始的那种绘画的灵性,个人的风格等还能保留下来。并且在教育教学进行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表现出来的特质进行个性化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高中毕业后,在绘画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有所提升。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美术教学是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且与部分艺考生的升学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进行教育改革的今天,我国高中应改变对美术教学的认识,提升对美术教学的重视程度,将培养学生绘画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纳入美术教学的目标之中,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可以在艺术底蕴、绘画技巧、创作才能等方面都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董冰.如何提高中学生的绘画创作能力[J].大众文艺,2013(15).

[2]刘天亮.浅谈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A].2012年5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

[3]丁海棠.对学生美术创造力的再认识――中美学生美术创作画评价标准比较[A].科学教育与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C],2013.

篇9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新能力;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7-0204-01

数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传统数学教学多注重知识的传授,并没有把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导致结果是许多学生“懂而不会”现象的产生。而高中学生发展应当具备思维创新的能力,因此,数学教学必须重视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以提高学生多种思维能力,使学生“学而不死”活学活用,全面发展。

1 首先学生要学会观察、敢于质疑

每一个数学问题,不管多抽象,教师要启发式地教学,创设出问题的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会自己去观察整个问题。如讲到几何课程时,虽然解析几何是要用代数方法来解决几何问题,也就是我们要把几何的形推到计算的定量,所以,首先需要的就是学生的观察。仔细观察之后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再进行问题的分析。“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认知的起点就是质疑,学生要进入到教师创设的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对于和自己的认识有冲突的地方,要勇敢地提出不同的声音,勇于向权威挑战,而不是害怕胆怯或丢脸,直接就否决掉自己的想法,认为只有书本或者是老师才是正确的。学生要对问题充满好奇心,并且能自己独立地去探索。

2 培养学生要敢于创造想象的能力

在生活中,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就要时时有创造性的想象,即使是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想象一般的基本材料都是现实中的表象,表象在头脑中经过一定的创造性因素的思维活动,进行了加工改造,就会构成独立的新形象。在立体几何中,往往都会引入向量代数和建立坐标来解决问题。向量共线、向量共面条件都是应用到空间直线方程和平面方程的建立,各式各样的距离计算都是向量模的计算,各种各样的角计算也无非是量夹角的计算。引入空间向量,是为求解距离、角提供的一种非常理想的代数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一些多媒体设备,构建出三维、四维的图片来启发学生。学生要充分发挥想象力,把那些几何图中的点、线立体化,当你把题目形象化,清楚地分析后,就要借助理论知识工具。异面直线间的距离就是求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段的长度,而空间向量就是利用共线向量和向量的垂直关系来确定公垂线段的垂足,从而确定找到公垂线段。利用空间向量,可以避免复杂的作图,使解题混乱,也锻炼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 重视数学阅读

数学是一种语言。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数学教学必须重视数学阅读。在数学教学中应将阅读引入课堂,并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中去,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积极思维,对教材中提供的“原材料”主动进行逻辑推理,通过“发现”与课文下文所给结论相同或相似的结论,体验“发现者”的成就感,培养推理与“发现”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等差数列”的概念时,可根据教材章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如下阅读思考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等差数列是一类什么样的特殊数列?其本质属性是什么?(2)如何用数学语言确定一个等差数列?有哪些方法?这些表示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3)推导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有哪些方法?(4)怎样用函数观点看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这样,学生主动地阅读教材、思考问题,能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新内容、提高阅读能力、锻炼创新思维。

4 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目前供数学教师使用的教学软件有 PowerPoint, Auto CAD,Author ware, 《几何画板》和《数学实验室》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突破传统教学的限制,进行一系列有关图形、计算等演示;能有效突破难点、突出重点;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在动态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在推理演算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学次函数的图象时,教师在黑板上或学生在练习本上都只能通过有限的几组数据描点绘图,绘出的图往往与课本上的图象有较大差异,使学生产生怀疑。如果能够让学生亲自在计算机上输入数据,通过电脑准确绘出二次函数的图象,验证它的形状确实是抛物线,这样,学生就能够消除疑问,并且可以加深对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理解和掌握。当然,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编制并采用适合课堂教学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锻炼学生创新思维,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

5 冲破思维定式,注重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10

关键词:创新;思维品质;物理教学

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即学生改组自己所学知识,产生新颖成果的思维。创造性思维表现为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认识现实世界的能力,综合抽象的能力和敏锐的理解力,它能充分发挥人们从纷乱的事物中分析、研究、发现规律和寻求解决方法的潜能。就物理学科而言,其本身是比较抽象的,教师更应该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性,要以物理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而在物理教学中,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必备条件。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注意设计和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并以相应的创造性思维熏陶、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一、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在当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早已不是人多力量大了,而是有智慧的人才能抢占商机,立于不败之地。然而正是“商机”这个词引发了很多话题,到底怎样才能抢占商机呢?经过各类人士的不断总结与思考,得出一条“创新思维决定命运”的真谛。由此可见,在现代,只有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能够从容应对多变的市场环境,抢占商机,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二、目前我国初中物理关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

虽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生活实践中大家已经发现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我国固有的教学模式,目前在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其一,几千年来,我国固有的教学模式一直都是教师课堂授课,学生被动听课。从上学的第一天起,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给学生灌输了一个“教师是永远不会错,一切都要听教师”的片面观点。这样不仅会导致学生对教师过度依赖,也会从某种程度上滋生他们的惰性,让他们觉得只要教师说的就是对的。

其二,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人们的生活条件在不断地改善,但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不乏有的地区仍然处于经济条件非常差的状态。对于这一群体来讲,多数地方的办学条件差,有的甚至没有办学能力,生计已经成为他们最大的负担,学习与思考已是天方夜谭。

最后,在物理教学上,教师通常会通过实验来演示说明某个物理现象的形成或是某个公式的诞生,且大多数教师在授课时都是按自己事前拟定好的教案来进行教学的。其教学过程与学生的互动极少,缺乏学生参与性,这就导致整个课堂变得死板、僵硬,少活力,易演变成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

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物理教学中的引导作用,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善措施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学习和思考,进而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几点原则

(1)主动性原则。 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施加积极的引导和影响,使学生处于主动、活泼的状态,从而引起学习的要求,激发学习的动机。在“光的直线传播”中,其直线传播特性难于直观发现,可引导学生由看电影的情景想到在水中加红墨水或牛奶,用激光器照射来观察。

(2)首创性原则。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打破常规,具有新颖的、与众不同的独创性思维。它除了具有一般思维的特征之外,还有最突出的两点:新颖性和独创性。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激励学生发表独特、首创的见解。

(3)求异性原则。创造性思维不仅要培养聚合性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为了达到某一目标而寻找出尽可能新的具有独创性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表现为求异性的特点。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一般方法是瓶吞蛋,可引导学生逆向思维,用吸管吸完饮料瓶中的饮料后看到的现象。

(4)多样性原则。例如,在证明大气压强时,可用吸管吸饮料观察,还可让学生回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吸盘的特点,打开桔片爽盖子时的响声。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让学生依据信息广开思路,充分想象,为达到某一目标寻找出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这就必然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

第一,培养观察能力。物理知识往往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才能获得,所以要想使学生学会、学活物理知识,必须培养观察能力。无论在教学中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操作实验,都引导学生学会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变化,同时还要求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

第二,培养注意能力。认知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注意力的强弱,因此,在教学中经常利用“环境的创设”、“提问的设计”以及“课外知识的穿插”等手段,指导学生培养并提高注意力,使学生保持较长的兴奋状态,同时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第三,培养记忆能力。记忆力的强弱取决于注意力的强弱,在培养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还在记忆方法的指导方面下了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