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竞赛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2: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体育竞赛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关键词:学科竞赛;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管理体系
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创新教育为重点的学科竞赛成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之一。学科竞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了教风学风建设,引导高校在教学改革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并且营造了浓厚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对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等诸多方面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鉴于目前各种学科竞赛种类繁多、组织部门各不相同,对于竞赛举办目的也不尽一致。针对学科竞赛体系进行了五年实践研究,构建了行之有效的学科竞赛管理体系。竞赛的项目种类、竞赛的目标定位、竞赛形式设计是推动相关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的重要手段;竞赛的有序开展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拓展知识面、有效提升创新能力的前提基础;清晰明确的竞赛运行程序是学科竞赛能够高效顺畅的重要保证;科学合理的保障机制是学科竞赛能否有效开展的关键因素。
一、构建服务于人才培养的学科竞赛平台
1.设立创新学分激励学科竞赛开展
将创新学分制度引入河北联合大学新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了第二课堂创新学分为必修环节,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是学生获取创新学分的主要途径。创新学分制度要求提高了广大学生参与竞赛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学科竞赛健康持续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从最近几年的开展情况来看,学生参与范围逐年扩大,目前每年参与竞赛活动的学生达到8000多人次,丰富了学生的课外学习内容,营造了良好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有效促进了学生创新实践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2.校—院齐抓共管,促进学科竞赛开展
学校教务处作为高校核心职能部门,负责全校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的全面管理和统筹安排,广泛开展校级学科竞赛、鼓励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作用,使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在全校范围内有序开展。
(1)不同类别学科竞赛的开展。根据各项学科竞赛在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侧重不同,在设立校级学科竞赛项目时,考虑了将竞赛按照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综合素质提高等多类别进行,真正使学科竞赛将课内、外课堂有效衔接在起来。以公共基础课程为平台设立的大学英语竞赛、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等,注重学生通识教育类课程的学习和推广;学科基础类竞赛如化学综合类、力学综合类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物理竞赛等,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与提高为目的,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专业基础类竞赛,如电子设计、测绘技能、工程训练技能竞赛等,旨在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注重巩固和加强专业知识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艺术作品大赛的开展让所有学生有机会展示个人艺术才华,在丰富校园艺术文化氛围及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不同层次学科竞赛的开展。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际级、国家级、省级等相关单位组织的各种竞赛,使之成为高校相关专业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抓手之一。[2, 3]在竞赛的组织实施过程中,承办学院必须组织学生广泛参与校内竞赛或选拔,择优推荐参加校外学科竞赛,以扩大学生参与面。采取了院级、校级、省级、国家级层层选拔推进的原则,通过每年定期举行的校内学科竞赛选拔优秀的选手,再经过集中培训等方式正式参加省级及以上竞赛。在学校大力宣传和二级学院积极配合下,各项学科竞赛活动在河北联合大学规模发展迅速、学生反响强烈、受益面较大、颇具影响力。
3.创建学科竞赛网站,搭建信息化平台
由于各种竞赛项目种类多,学生参与量大,过程管理多,因此,建立开发与之相关的信息管理系统尤为重要。因此河北联合大学专门建立开发了“学科竞赛”网站,定期为学生各种竞赛信息。
通过“学科竞赛”网站,学生可以进行网上报名、了解最新竞赛公告、查询创新学分等等。通过使用学科竞赛网上报名系统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和竞赛组织者,尤其是报名数量比较庞大的竞赛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提高了报名信息的准确度。通过网站各种竞赛信息的传递,加快了信息的交流,使竞赛开展更加顺畅便捷。
二、构建规范有序的学科竞赛运行程序
竞赛的形式和内容决定了以竞赛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能否实现,清晰明确的运行程序是学科竞赛能够高效顺畅的重要保证。经过对校级学科竞赛的实践探索过程中,河北联合大学逐渐形成了规范有序的学科竞赛运行程序。
1.竞赛前期广泛宣传
在每个学期开学初始,所有竞赛组织者将本学期的竞赛做一个竞赛计划书,教务处根据学科特点对所有开展的学科竞赛在比赛时间上进行统筹安排,统一。让同学们合理安排时间,有侧重地按兴趣选择参与的竞赛活动,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竞赛比赛前一个月左右,竞赛承办学院开始对竞赛进行广泛的宣传,吸引学生参与到竞赛活动中来。
2.竞赛过程严抓落实
学科竞赛活动寓“赛”于“做”,重在“过程”。学科竞赛的广泛开展使更多学生认识到自身知识的匮乏,有一种“学无止境”的切身感受。把竞赛当成一种“历练”——学习能力、毅力和意志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都可以通过竞赛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竞赛的过程管理在整个竞赛中尤为重要,这是学生得到实践训练、提高、感悟、激发创新思维等多方面的重要环节。
当学生参与到竞赛中来,必须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加以引导,改变原有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将过程管理规范、协同各相关部门,将竞赛的过程管理有组织、有规划地落到实处。学科竞赛组织者竞赛命题要求在“理论联系实际”、“知识加实践”、“动手与应用”、“创新加思考”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使学生在竞赛参与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得到训练和提高。同时,采取“讲座—辅导—强化”三步走的管理模式:开展对学生某一专项竞赛的强化训练、拓展思路,使之在高水平的学科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3.竞赛结束注重总结
各项学科竞赛结束后,承办竞赛的负责人需将竞赛的全部过程:竞赛项目计划书、宣传资料、报名统计表、竞赛试题及评判标准、竞赛作品展示、获奖学生心得体会及竞赛中的经验和不足等进行全面总结,将宝贵的经验和第一手资料保留下来;每学期定期召开学科竞赛项目汇报会和学生学科竞赛座谈会,不断传承经验、改进竞赛中的缺点和不足,有利于促进学科竞赛质量不断提高。
三、完善学科竞赛保障机制
科学合理的保障机制是学科竞赛能否有效开展的关键因素。运行保障机制主要包括:学科竞赛管理制度保障、竞赛过程中经费保障、激励奖励制度保障等方面。
1.学科竞赛管理制度保障
(1)校级竞赛管理制度。为了进一步加强竞赛组织管理和提高竞赛水平,学校分别制订了加强学生学科竞赛组织和管理方面的系列文件。竞赛管理机构形成校级—院级两级管理模式,从上到下形成了健全的管理组织机构。教务处主要负责学科竞赛政策制订、项目审批及经费管理、宣传表彰等工作。将创新学分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是学科竞赛持续开展的重要保障,为了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在新一轮培养方案中强化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了学科竞赛与培养方案的有机联系,突出了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2)二级学院竞赛管理制度。二级学院负责承办与专业相关的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的组织、管理及竞赛活动实施。二级学院既作为学科竞赛的承办单位,又承担着广泛宣传和全员动员学生参与竞赛的工作。为了切实将学科竞赛工作落实到位,教务处将学科竞赛的开展和学生参与情况作为二级学院教学工作考核的专项评估指标:通过对获奖学生或是指导教师所在学院加分制度,运用教学评估的杠杆调动二级学院工作积极性,使之形成学校统筹管理、学院落实到位、学生积极参与的良性循环管理体系。
(3)指导教师的奖励制度。对于竞赛中讲座及辅导答疑的指导教师按工作量给予补助,并将其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另外,在教师的职称评定中,将指导参赛学生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对应相应的加分项,同时给予和获奖学生同等奖金额度的现金奖励。对于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在刊物发表文章或是发明专利项目,通讯作者为指导教师的,在职称评定中认定为教师本人业绩。通过多方面的政策措施,竞赛指导教师的队伍越来越稳固,为学科竞赛的健康发展打造了一个高水平的优质指导教师团队。
2.学科竞赛经费保障
竞赛组织方面,学校划拨学科竞赛专项经费支持竞赛活动,对于每项竞赛给竞赛承办单位——二级学院一定的经费支持,为竞赛的有序开展奠定好的基础。竞赛经费包括:竞赛前期的宣传、报名组织工作;对于耗材类的竞赛给予一定的材料费补贴以及对竞赛出题的试题费、评阅费等等多方面支持。对于竞赛所需实验室、竞赛场地等硬件设施,在原有基础条件下,学校又开始设立创新实验基地,为学科竞赛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硬件基础。
3.激励奖励制度保障
将学科竞赛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有参与学科竞赛并入围及获奖同学给予创新学分,这种激励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赛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荣誉感。每学年召开校级学科竞赛颁奖大会,邀请校领导亲自为获奖学生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获奖的优秀学生演讲、做报告,校园张贴宣传海报鼓励宣传。对于省级以上获奖的学生,学校设立专项经费给予奖学金奖励制度。
另外,学校还积极鼓励学生社团开展健康有益的科技文化活动,引导学术科技型社团打造精品活动,着力搭建多样化的社团活动平台,使学生们可以相互交流经验、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并且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将学科竞赛活动开展得更加深入。
四、竞赛效果
篇2
(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山西临汾041000)
摘要:关注有区域性的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的发展状况对加强建设小园体育文化和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有一定的协同、辅助作用。因此文章通过对昌北地区各高校体育赛事现状的分析,强调了进行校际比赛的意义,并且从组织领导、经费来源、资源优势互补、组织实施方式和品牌打造五个方面对昌北地区校际体育赛事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以期望能举办有规模性校际体育赛事。
关键词:体育赛事 高校 校际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6—0061—03
作者简介:曹萌萌(1992~),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1 前言
体育赛事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体育赛事的内容、形式、功能以及赛事运作方式等方面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形式上看,体育赛事最早起源于祭祀活动。
古代奥运会的产生是体育赛事起源的一个重要标志, 它的产生与希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希腊诗人荷马在公元前8 世纪的文学作品《伊利亚特》史诗中曾说到, 阿奇里斯为了纪念在特洛伊战争中死亡的朋友巴托勒,特别举行了一场体育竞赛,这是有关体育赛事最早的记载。
高校体育赛事是随着体育产业化和市场化而出现的一个全新概念,是在高校体育竞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今的高校体育赛事已经超越了原有高校体育竞赛的范畴, 其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育竞赛”的概念也被打破。高校体育赛事的提法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高校体育竞赛的新变化, 所谓高校体育赛事就是指在高等学校内部或高等学校之间, 在企业赞助和媒体介入的情况下,以高校体育竞赛为形式,运动项目为内容,健身娱乐为目的,迎合高校大学生和赞助企业的双重需要,对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高校体育经济以及赞助方企业经济等领域产生冲击影响的活动。
虽然各高校内存在有一定规模形式的体育赛事, 但是在同属一个地区的高校间却缺乏有影响力有规模的校际体育赛事的交流,通过了解发现,昌北地区高校校际的体育赛事的举办一般是由学生体育社团组织的单项体育比赛形式和单一的体育项目的比赛形式, 几乎没有由行政单位组织举办的大型比赛或者综合性比赛,这就使得各高校校际体育赛事有所空缺。本文就南昌市昌北地区各高校的体育赛事发展状况以及如何加强各高校间校际体育赛事的发展做出自己的研究分析和思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昌北地区高校中的江西财经大学、华东交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举办的体育赛事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华东交通大学图书馆等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查阅昌北地区各高校的官方网站,并重点阅读了国内有影响的体育类期刊、学报及相关的体育理论书籍,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2.2 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深入到各高校体育学院中,并与学院领导进行重点的交流,收集相关信息资料,同时对学校体育赛事的组织者进行了解和访问。
2.2.3 逻辑分析法
结合文献资料, 对访谈中得到的信息进行归纳和整理并作出逻辑分析,得出论文结论。
3 现状及其思考
3.1 昌北地区高校体育赛事的现状
3.1.1 近三年昌北地区高校校内体育赛事开展情况
近三年, 昌北地区这三所高校的校内体育赛事基本的是以校运动会为主体,以网球、足球、篮球、羽毛球、健美操等体育项目为基础, 结合一些趣味性或者有代表性的学院友谊赛的形式存在的。
3.1.2 近三年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的交流情况
近三年昌北地区高校校际唯一的体育赛事就是大学生篮球赛CUBA 江西赛会选拔赛,交流次数少之又少。
从表1中的数据看来近三年来昌北地区三所高校校内体育赛事举办次数都在逐年的增加, 其中江西财经大学体育赛事开展最少,依次是江西农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校内体育赛事相对较多。而表2 的高校校际之间的比赛就少之又少, 基本为零,2014 年度的校际赛事有所突破,由此看来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3.2 拓展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的必要性
3.2.1高校间校际比赛的空缺
虽然各高校内存在有一定规模形式的体育赛事, 但是同属一个地区的高校间却缺乏有影响力有规模的校际体育赛事的交流,通过访谈调查发现,昌北地区高校校际的体育赛事的举办一般是由学生体育社团组织的单项体育比赛形式和学生团队间自发组织的体育比赛形式, 几乎没有由行政单位组织举办的大型比赛或者综合性比赛,这就使得高校校际体育赛事有所空缺。
3.2.2各高校间进行校际体育赛事的意义
首先是对校际体育赛事对学校的意义, 因为高校体育竞赛是一种在特定文化氛围里进行的文化传播。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体现了一种校园精神、校园文化。为了强化这种体育文化,可以把体育竞赛办成体育文化节的形式。在此期间,除举行各种体育竞赛外,还可通过体育知识竞赛、辩论赛、体育主题演讲比赛、体育展览等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强化体育意识,确立终身体育观念。
而且在校际体育比赛期间, 通过各种体育竞赛和体育知识讲座等形式的活动,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简单易行、趣味性强、健身价值高的运动项目作为比赛项目,对贯彻全民健康计划,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也极大地丰富了大学校园文化生活。
校际体育赛事的举办,为高校之间、高校与外界的体育文化交流提供了展示平台, 不但可以将本校原有的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展现给外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还可以将外界先进的体育管理理念和体育文化特色进行吸收, 丰富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内容和理念,实现高校体育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对整个体育文化也具有一定意义。
再次,是校际体育赛事对师生的意义。通过承办校际体育赛事,不但可以培养师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师生和校外周边地区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还可以加强校际同学之间,教师之间的体育技术交流和体育文化交流。
高校间进行校际体育赛事对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师生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对传播体育文化更是作用巨大,校际赛事已有其特有的发展态势。
3.3 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的运作模式
3.3.1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的组织领导
要组织学校校际体育赛事, 首先要有带头的领导班子对校际体育赛事的举办进行系统的构思, 就是指体育赛事主办主体通过行使管理职能对赛事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技术等进行合理的使用和分配,注重体育赛事的管理层次及顺序,在赛事运作过程中组织领导者行使着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就目前昌北地区高校体育赛事的发展状况来看, 要进行校际之间的交流性的体育赛事, 可以参考其它地区组织相似的地区性校际体育赛事的联盟组织, 并且实行组织领导团体在各高校间轮流执行的政策,使每个高校都有机会参与组织和领导,从而也可以减轻各个高校举办赛事的负担。
3.3.2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的经费来源
通过访谈, 了解到目前高校的体育赛事的经费来源主要是自筹、赞助两个来源。
自筹是由于当前部分高校体育赛事规模偏小, 且参与者均是各个体育运动项目的爱好者,他们没有专项的赛事经费拨款,基本上只能依靠自给自足来保证赛事的正常举办, 自筹就是部分高校体育赛事的主要经费来源途径。
而体育赛事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涉及的关联主体众多, 体育赛事的魅力和光彩都离不开庞大的资金支持和社会多元化的参与。因此赛事赞助商活跃于赛事的台前与幕后,不仅成为体育赛事的坚实保障,还是赛事文化的传播者,在体育赛事的发展过程中体育赞助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不仅成为体育赛事发展的支柱之一, 更成为现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手段。体育赞助正日益成为企业促进发展和获得消费者认同的工具之一。
在高校体育赛事具有一定规模时, 活跃的商业组织份子就为高校体育赛事提供了体育经费, 赞助就为体育赛事这项事业提供了帮助,体育赛事的赞助是双向发展的,赞助帮助了体育赛事的举办, 同时体育赛事也为赞助商的某项商业目的做了变相的商业广告,可是就在这个双赢的项目里,赞助也不是在每个高校体育赛事都能有的, 对于目前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来说,赞助还是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状态,能有商业赞助的高校体育赛事只是凤毛麟角,如果达不到商业宣传的目的,商业组织者是不会对其赞助的。
综上所述, 目前昌北地区高校体育赛事的赞助和自筹这两项经费来源都属于不稳定经费途径, 显然不能满足日后高校体育赛事的开展举行, 我们可以设想成立一项专属于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的经费基金, 这样一来就可以保证校际赛事经费资金的稳定性和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的可持续发展了。
3.3.3 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的资源优势互补
单一的进行高校校际之间体育赛事是不能将昌北地区的高校校际体育赛事形成一定的组织联盟的, 要将这一地区的体育赛事发展起来,各高校间就需要相互带动起来,譬如华东交通大学的CUBA 篮球水平、高水平网球,江西财经大学的高水平网球训练队, 江西农业大学的乒乓球项目等等都属于各高校的优势项目,如果可以举办这些项目的校际体育赛事进行汇总、交流、学习, 便可以将各自的优势项目带动其他高校的项目一同发展起来, 所以优势资源的互补发展也许能够将昌北地区校际体育赛事的举办水准得到进一步提升。
3.3.4 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组织实施方式
几所高校分布于昌北地区, 使得昌北地区成为一个高校汇聚之地,也无疑是一个高校群体社区。在这种高校聚拢性高度集中的的地区,地域性优势就为举办校际的体育赛事提供了便利,资源的共享便是其中之一。况且从经典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分析框架去看, 再也没有比高校群体社区更适合成立高校合作校际体育赛事举办组织, 并且可以结合昌北地区各高校的体育项目特色开展比赛,让各高校体育学院之间、学校体育社团之间、甚至教职工之间都参与进来, 成立一个本地区专门化的校际赛事组织,对年度校际体育赛事做出详细的计划规程,比如赛事承办方的轮流制等,这样校际体育赛事就能逐步实施发展了。
3.3.5 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品牌打造
体育运动在我们的高校中,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每年昌北地区高校体育赛事都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就目前情况看,各高校的多数体育赛事已经对校园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们的体育观念、体育道德、体育精神、体育风尚等体育文化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改变。如果可以让一些项目的校际体育赛事深入昌北地区各高校的校园之中,对本地区更多的师生激起更高的热情使其参与其中, 甚至吸引其他地区的人群观看, 这无形中就将扩大校际赛事的规模和影响力了。例如在昌北地区高校组织一场大型的校际趣味运动会,将一些与潮流元素结合的体育项目规划进来, 做出具有昌北高校特色的品牌趣味运动赛事,经过逐步的组织实施发展,这一项昌北高校校际体育赛事也许将可以成为人尽皆知的体育文化品牌。
4 小结
基于对昌北地区高校校际体育赛事发展的思考, 提出要实践好高校间校际体育赛事的运作,首先,组织领导是前提,有带头人的组织计划领导才能有逐步实行下去的能力。其次,项目经费是关键,要运作一个有一定规模的高校校际之间的体育赛事,不管是赞助还是自筹都是目前的主要形式, 而基金的成立无疑是最稳定的经费来源。最后,实现各高校体育资源优势互补是策略,以高校带动高校,把各高校的优势项目发动起来,更可以带动整个昌北地区高校体育运动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海燕,张林.体育赛事的基本理论研究—论体育赛事的历史沿革、定义、分类及特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2):22-27.
[2] 王志斌. 对于我国大学生体育赛事营销市场的分析与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7(6):106-107.
[3]张雷.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J].山东体育科技,2011(6):75-77.
[4]王进,王雪峰.论我国高校体育的开发[J].湖北体育科技,2010(2):210.228.
[5]沈佳.体育赛事赞助目标和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
篇3
[关键词]体育文化素养 大学生 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135-02
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是大学生整体体育精神及品质的综合表现,是在长期的学习和锻炼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培养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通过对大学生体育文化素质培养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作者认为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树立多维的“生态”体育观
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培养其终身体育的能力,必须建立多维的“生态”体育观,摒弃陈旧的“生物”体育观。多维的“生态”体育观是把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作为学校体育发展的目标,从实际出发,把学生的身体、情感、品德、意志和行为等作为相互联系统一体,通过调动和发挥学生全部能力的多种体育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培养,旨在实现大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的培养和提高。“生物”体育观是把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没有充分考虑增强学生体质的长远效应以及体育的终身性,结果导致学生走向社会之后在没有体育考核时远离体育。这种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社会以及教育等因素的传统教育观念,最终无法实现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基本目标。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改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水平偏低的现状,高校体育的管理者和实施者必须要摒弃传统的“生物”体育观,树立多维的“生态”体育观。
二、改革体育教学内容,拓宽学生体育文化基础
体育理论知识是体育文化素养的重要构成要素,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直接决定着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水平的高低。高校体育理论教学应拓宽教学内容,丰富大学生体育知识水平,从而为提高体育文化素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方面要符合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另一方面要在扩大知识层面的同时,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在体育理论的设置上既要有国家方针、政策,又要有身体锻炼原理与方法、体育卫生保健、运动处方、体质健康的测量与评价等方面。
关于运动技能知识的传授,要遵循继承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及生理特征进行结构化处理,保留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具有健身价值和文化底蕴的内容。流行的娱乐体育项目(比如轮滑、街舞等),对于大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使学生充分享受到体育所带来的乐趣,这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所以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者应尝试着把这些新颖的内容加入到大学生的选修课程当中。
在拓宽体育理论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适当加大理论教学的时数,确保理论教学的效果。《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第八条规定: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且运用多种体育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纲要中明确规定高校体育教学要保证每学期四学时的理论教学内容。严格来讲,每学期4个学时并不能满足大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需求,应适当增加体育理论教学的比重。调查研究表明:目前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大部分高校无法保证每学期4个学时的理论课程教学,更有高校根本不开设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单一,体育理论课程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运动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大。这种情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积极研究,采取有效措施改变这种体育理论课程不受重视、课程教学效果差的现状。建议高校把体育理论课的开足率和教学效果纳入到教学评估考核当中。同时丰富体育理论教学的组织形式,把教师教授与学生自学有效地结合起来,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优化体育课堂教学组织方式
从文化的角度而言,体育教学作为一种“文化教育”,注重的是对学生体育文化的传递过程。高校体育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培养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而传统的体育教学目标仅局限于运动技能的传授,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育课堂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还取决于教学组织方式的科学性。有好的教学内容,却没有适宜学生身心特点的组织方式,体育教学也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体育教学的组织方式在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抑制了学生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使得课堂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所以要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体育教学工作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活泼、自由、愉快”为主调来组织教学,在遵守课堂纪律的基础上,通过营造轻松、活泼、欢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体验体育的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使他们的体育素质得到发展。
四、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体育个性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课的延续和补充。组织课外体育活动须有明确的目的性,有教师给予一定的辅导和帮助。既要保证学生把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技术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又要确保学生在从事体育活动过程中体验到运动带来的快乐。总之,组织课外体育活动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生理、社会、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确保学生能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体魄和意志,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及对体育的兴趣。
其次,建立专项课外体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专项课外活动具有“四个固定,一个自由”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学生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过程当中要有固定的体育项目、固定的活动地点、固定的指导教师、固定的活动时间,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爱好任意选择符合自己个性特点的体育项目。专项课外体育活动的建立能够使学生的爱好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保证学生能够轻松地学会几种终身锻炼的运动技能。
五、发挥体育竞赛的功能
体育竞赛是促进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开展体育竞赛能够给学校体育带来活力,赛场竞争与体育课中的锻炼有很大区别,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体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体育竞赛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体育锻炼,对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效果非常明显。
首先,通过组织比赛,学生能够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加强了学生对于体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比赛过程中遇到问题教师进行的指导和讲解能提高学生技战术的运用能力,使学生的体育技能在实际的比赛中得到锻炼。此外,在体育竞赛前期可以举办体育讲座,向学生讲述体育的发展历程,各种体育比赛的赛程编排、规则和裁判,运动中的损伤及科学锻炼的方法原理等体育文化知识。
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体育竞赛,能使学生的体育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运动场上的比赛氛围,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积极的竞争意识,以及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体育赛场上的竞争,不仅仅是技术和体能的竞争,同时也是学生之间意志品质的较量。体育竞赛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以及团队协作意识,对集体中的每位成员产生良好的影响。
再次,经常组织学生观看体育竞赛,以此来扩大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使学生体会到体育竞赛的魅力,提高学生欣赏体育的能力和水平,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欲望。同时,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他们还可以学到运动员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勇于拼搏、勇敢顽强、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罗少功.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理论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4):73.
[2]王洋,贾振佳.对我省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问题的探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17-18.
[3]陈晴.体育教学呼唤体育文化素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93-94.
篇4
[关键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高校体育;体育文化节
高等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而高校体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美育等紧密结合,在培养具有竞争意识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等是高校体育教育的有机组成元素,彼此相依,不可或缺。由于受传统思维定式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竞赛等体育工作,难以从固有的模式中解脱出来,长期导致学生没有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和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同时,高校体育竞赛的主要组织形式是田径运动会,缺乏趣味性,这严重偏离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发展原则,偏离了现代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和谐轨道。因此,加强和改善高校体育教学和体育管理已成为高校体育工作的一个当务之急。体育文化节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体育文化组织形式,是有针对性促进高校体育工作的有力载体。它本着重在参与,展示个性的原则,以体育与健康为内容,以全校师生为主体,以表演、展览等为形式。以欢快和娱乐为手段,以健身和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真正集健身、娱乐、竞争和教育于一体。为此,面向新时期的高校体育工作,围绕实施素质教育和全民健身的目标,如何构建和推行体育文化节。就成为高校体育教学和体育管理这个重要课题中的主要环节。本文通过对高校体育文化节的研究,企图为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和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高校体育与高校体育文化的关系
高校体育对大学生的身心教育具有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衔接和转折的特点,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加强高校体育是社会和时展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高校体育的主要内容是指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它们是实现高校体育目标的主要组织形式和途径,构成了高校体育的整体。共同完成高校体育的目标。而体育文化是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高等学校这一特定的教学环境下,师生体育行为所创造的体育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及其过程。它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外延的文化现象,与高校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高校校园文化群。高校体育文化包含了物质层面的体育文化、实践层面的体育文化和精神层面的体育文化三个层面。而实践中出现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和要素均可归入这三大层面之中。就高校体育与高校体育文化二者的关系而言,从内容来看,高校体育包含于高校体育文化之中。高校管理者应以建设良好高校体育文化。以文化建设的视角来规划高校体育的发展,这样保证高校体育健康、和谐发展。同时,高校体育文化的繁荣。将带动高校体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体育文化节的特征
(一)全体性和大众性
高校体育文化节的指导思想是以全面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活动对象具有大众性。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在体育文化节上都能得到同样的参与权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感受到节日的喜悦,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使体育文化节成为广大师生共同参与的大众化体育文化节日。与此同时,强调学生参与体育文化节运作的全过程。是体育文化节成功的保障。大学生主动参与,享受体育文化节的快乐,能发挥主体性作用,从而学生受到锻炼。因此,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组织、实施以及管理和评价将是高校体育文化节的一大特色。
(二)健身性和娱乐性
学校体育是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发展身心,达到育人目的。随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确立。增进健康成为高校体育文化节的本质内涵。高校体育文化节的建构就是把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师生健康的长远利益结合在一起,突出了全民健身的主题。同样,体育是一种活动性项目,将赋予学生丰富、鲜明的情感体验。高校师生在紧张工作和学习之余,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来放松紧张的精神,才能适应和接受紧张的现代社会生活。体育文化节丰富多彩的活动成了师生调整生活节奏的重要手段。
(三)时尚性和人文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从事健身活动更具个性需求。时尚体育最具特色的地方,就是它不但拥有一般体育的竞争性,还拥有其他体育所不具备的特点,那就是它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因此,富有求新求变的时尚健身性体育项目将受到高校师生的青睐。同时。体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形态。高校体育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应使体育文化在高校体育发展的脉络中找到自己的定位。高校体育文化节应从传统的校运会的模式中突破出来,成为富有高校校园文化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以学生为本的学校体育文化节是传统校运会的本质回归,是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突出体现,将成为提升体育品质的推动力,将有力促进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
(四)传承性和竞技性
体育文化节是传播价值观和文化知识的最佳载体,应发挥好其不可替代的传播作用。“团结、友谊、进步”、“重在参与”、“公平竞争”等奥林匹克精神的魅力就深藏在体育文化节的底蕴之中,通过广播、网络等媒体宣传,激发师生体育热情。不仅会使师生体验成功荣誉,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同时还能传播奥运精神和奥运相关知识。学校体育是我国“奥运争光计划”中的基础部分。因此,高校体育文化节绝不能因传统校运会存在重竞技轻普及的弊端就排斥竞技体育。若没有竞争和比赛,学校体育文化节的发展也就毫无生命力可言。高校体育文化节应对一些正规的、高难度的运动项目进行改造,使趣味性、娱乐性和健身性的大众化体育项目融合在一起,逐步形成具有高校特点的高校体育文化节竞赛内容。
三、高校体育文化节实施的主要途径
(一)主题鲜明,弘扬校园主旋律
体育文化节要突出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时代精神,弘扬校园主旋律,将体育与文化紧密结合。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目的是弘扬体育精神,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校和谐发展。主体可以各个学校实际进行选择,如“健康”主题、“团结与协作”、“普及与参与”等。再如,如湖北大学提出的主题为“体育与文化并举”。主题突出、感染力强的体育文化节,使广大师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精神得到升华,使其获得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
(二)健全组织机构,加大宣传力度
体育文化节必须要有相应的组织机构为保证。各个高校可以建立以主管体育的校长为主任,由校办、工会、宣传部,学生处、保卫处、校医院、体育学院、学生会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委员的体育文化节组织委员会。在健全的组织机构下,制
定总的实施方案。对体育文化节进行包括内容、时间、场地、规则、裁判在内的整体安排。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新闻宣传部通过校广播、校报等对体育文化节公开报道。体育文化节的组织形式要生动。不拘一格,应不断创新。组织机构要保证学生参与体育文化节运作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真正地贯彻素质教育。
(三)活动形式多样。时间安排合理
体育文化节在组织形式上要采用多层次化,或者采取先分散再集中的竞赛方法,或者将竞技类比赛、各单项活动的总决赛、大型体育表演等项目集中进行,其它类别活动项目实行分散比赛的办法,等等。体育文化节的安排要尽量避开酷暑和严寒季节,以春秋季为宜;避免与学校其他重大活动及学生考试时间相冲突。在时间上,各学校也应根据自身实际,以及比赛项目和参赛人数进行灵活安排。如果个别高校的项目丰富多彩和时间跨度增加,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在各校区可实行分散比赛,再实行学校总决赛这种集中比赛的办法。实行分散比赛和集中比赛相结合的机制。
(四)增设师生同场和集体类项目
多设集体项目、男女混合项且以及低难度项目,在竞技类和非竞技类项且中均可设立集体项目,如引进8~100米接力、拔河、集体跳绳等。同时,多设立师生同场竞技的集体项目。打破严格的师生组别界限,这样既可以增加比赛的趣味性,又能增进师生了解,促进师生感情。将娱乐集体项目融入竞技类比赛过程中,这有竞技类项目的观赏性,也有娱乐类项目的趣味性,如篮球赛中增加趣味投篮等。
(五)进一步突出学生主体作用
大学生的文化层次较高,知识面较宽,自主活动能力较强,体育文化节各项活动的组织竞赛工作,特别是院自己承办的预赛组织工作,从报名、编组工作到裁判工作,完全可以大胆启用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特长。充分发挥体育专业学生的特长,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参与体育文化节的全过程,培养锻炼了能力。进而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英,王风春,王海恩,等.体育组织文化与体育经济和谐发展[J].山东社会科学,2006,(8):78-80.
[2]张雪临,马晶,龚德胜.中国体育文化人文精神与和谐精神的当代意义[J].体育与科学,2005,26(5):27-29.
[3]周丽君,于可红.从文化的本质论体育文化[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1).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11-0020-03
通过河南郑州金水区的交流展示活动,相信大家收获和体会都是多方面的。郑州市金水区不仅仅在校园足球和啦啦操项目的开展上,在整个学校体育工作方面,给全国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鲜活的样板。体育总局体操管理中心近些年花大力气去推广啦啦操,让广大学校和青少年学生直接受益,体现了殊途同归的道理。如果每一个运动项目都能像校园足球和校园啦啦操这样发展起来,中国才能成为真正的体育强国。我们希望教育与体育部门的密切配合能够不断地深入下去,把体育专业协会的技术力量和其他更多的社会资源引入学校,助推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建立良性的工作机制,这是我们下一步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通过本次活动,为下一步如何做好学校体育工作提供了最直接的启发,也提出了很多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
下面我进一步结合校园足球工作谈三方面问题:
一、校园足球工作的核心任务是什么?
校园足球目前来讲其核心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
1.做好校园足球教学的普及工作
今年公布的6800多所校园足球特色校是我们整个校园足球工作的示范校,这些特色校要在体育课上拿出专门的课时上足球课,要达到让更多的青少年学会踢足球,在学会踢足球的基础上喜欢踢足球,在喜欢的基础上热爱足球,这才是我们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最核心的任务,特别是在当前我们青少年足球人口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要实现中国足球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一定是扩大足球人口,而扩大足球人口最直接的方式也就是适龄学生体育课上的足球教学问题。这是整个校园足球里面最基础的工作,按照科学的、教育的、系统的、运动的规律,扎实做好足球教学工作,教会孩子们踢球。
今年暑期我们用了两个月的时间, 20所高校和国外聘来的讲师组成了讲师团,对全国6000名中小学体育教师、2000名校长及教练员、裁判员、退役运动员进行专题培训,下一步培训的规模和水平还会进一步的提高。我们把重点放在培训的规模和水平上,体现出我们第一核心任务就是要把校园足球的教学工作做好。即将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指南》就是指导进行足球教学的老师们不同年级的孩子,需达到最基本的技术要领有哪些,这样整个校园足球教学就有了参照。校园足球特色校需保证“每周一节足球课”教学。每周一节足球课怎么编排?怎么组织?如何让这些孩子们在足球课上感受到足球带给他们的乐趣?然后掌握基本的足球技术,能够为他们将来喜欢足球热爱足球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这正是校园足球工作里面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我们今后一段时间里面考核校园足球特色校工作开展情况的最重要的指标。我们要看课程的安排、课时的安排、教学的安排是不是实现了让每一个孩子都学会踢足球这一目标。当然还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包括师资问题、场地的改善、经济的筹措等等,如果这些工作做不好,校园足球的工作不可能做好。所以这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面考核校园足球工作最重要的指标,是我们的第一个核心任务。
我们会下最大的决心、用最大的努力去解决好校园足球教学的工作。我们将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其中包括正在筹建校园足球教学指导中心,建立网上校园足球教学指导平台,制作、上传校园足球课程教学音视频资料;请专家们针对不同情况的学校,提供不同的教学解决方案和专家意见;请国际国内的专家共同的研讨,为我们开展好校园足球教学工作提供一个在线的指导平台,我们也会制作针对学生群体易学习的视频资料。
2.搭建合理、高效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
我们发展校园足球,首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凸显体育育人功能。其次,改进学校体育的教学模式,让孩子们在体育课上能学会踢足球。最后,是为中国足球的发展奠定人才的根基。
现在校园足球工作,除了要在教学上真正体现学校体育要教会学生运动技能这样一个功能和目标外,我们还要搭建一个完整的学校体育竞赛体系。体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不仅仅是在足球项目上要搭建一个合理的、高效的竞赛体系,将来还要在其他项目上搭建竞赛体系,因为这是实现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最独特的贡献。目前,搭建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包括三个系列:
第一个系列是校内比赛,也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将班级内部的比赛、年级之间的比赛体系搭建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每个同学都有参加竞赛的经历,这是我们学校体育面向人人的一个重要的体现。不是说只有体育课每个学生都上才叫面向人人,体育竞赛也要每名学生都参与那才是面向人人的体现。竞技体育不是每一个人都要参加的,但是学校体育我们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参加。再往大里说,这是他们的人权,每一名学生都有上体育课、参加体育竞赛的权利,也是每一名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必须要经历的。因此,我们的校内比赛,是整个学校体育竞赛体系里面最基础、最重要的比赛。尽管水平不是最高,但是这正是我们学校体育所需要的。每一个人在体育课程、课外锻炼和体育竞赛中要得到成长,就如同学习英语,要念、要记单词,最后还要考试一样,体育课学习的内容,也要有体育训练,还要有体育竞赛,而体育竞赛就是考试,并且每个人都要参与。所以,校园足球竞赛体系里面最基础的就是我们的校内比赛,这一局面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都没有形成。包括前一阶段很多校园足球的定点学校也没有做到在全校开展足球竞赛活动,只有很少一部分同学去参加校际比赛。现在由教育部门牵头,第二轮的秋季校园足球工作要求在每一名学生都要学会的基础上,提供每名学生参与竞赛的机会,而开展班级内部比赛,就可以做到让每一名同学都有上场的机会。班级之间、年级之间的整个校内足球竞赛活动,要真真正正地开展起来。这不是可有可无的,这是开展校园足球所应有的含义。
第二个系列是以学校为单位参赛的校际比赛。我们要进行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四级足球联赛(小学联赛只到地区,不进行省级联赛;初中到省级,不进行全国联赛;高中和大学由省级联赛到全国比赛)。构建这样的一个竞赛体系,让更多的孩子积极地参与到竞赛活动中去,特别是小学和初中的孩子,每个学校开展校内足球比赛,并就近开展校际竞赛,让孩子们享受竞赛带来的快乐,不必非要争全省第一或者是全国第一。到了高中和大学,可以进行全国比赛,给那些高水平运动员充分展示的平台,提供进入到职业队、俱乐部、国家队的机会。
第三个系列则是区域比赛。在校际比赛的基础上,按区域组建区域联队,在区域联赛之后再组建一个区域最佳阵容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以此类推,最后将形成一个全国最佳阵容。比如说金水区,有五十多所中小学,如果分成四五个学区,每一个学区就有十几所学校比赛,比赛后这个学区取得名次的队伍再参加金水区的比赛,决出金水区的前三甲。每个学区要组建出一支最佳阵容,最佳阵容的成员会来自于学区的不同学校。每个学区的最佳阵容选出之后进行比赛,赛后形成金水区的最佳阵容。金水区的最佳阵容再跟其他区的最佳阵容打完比赛之后,会形成郑州市的最佳阵容。郑州市的最佳阵容再跟其他市的最佳阵容比赛就形成了河南省级的最佳阵容。河南省的最佳阵容再跟其他省的最佳阵容分赛区打完比赛以后形成分赛的最佳阵容,以至于最后打完全国总决赛形成全国的最佳阵容。
今年暑期我们做了一个尝试,要求每一个省派出一个最佳阵容,进行了五个组别(包括十岁组、十二岁组、十四岁组,其中十岁组是男女混合的)的比赛,最后形成了五个组别的最佳阵容,他们都来自于全国各个省的最佳阵容之中。之后组织他们去参加国外俱乐部训练,训练十天回到学校,再参加第二年的区域比赛,这样几年滚动下来,就为各个年龄段优秀的校园足球运动员提供了一个展示提升的平台。从最基础的校内比赛到全国比赛,整个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就这样搭建起来了。
3.形成一个全社会支持校园足球工作的新机制
要做好学校体育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比如场地的问题、师资的问题、经费的问题、安全保障的问题、新闻媒体宣传的问题、激励机制的问题和评价体系的问题。这些问题,光靠教育部门是解决不了的,这就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校园足球工作使十七个部委形成了部级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六部委共同推进校园足球的工作机制。我们要完善这样的工作机制,使它能够发挥作用,实现我们教学、竞赛方面的目标。因此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具体的政策和制度,是我们做好教学、竞赛工作的重要基础,没有这样一个工作机制的形成,我们前面两个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当前,各地都已经开始了积极的行动,虽然面临着许许多多困难和问题,但确实很多地方都已经在深入地研究、努力地工作,正在不断地破解这些难题,而且已经取得了不少好的经验。这里面既包括经费的投入,也包括场地的改善,更重要的是正在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作机制:无论是成立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还是制定校园足球工作行动计划,或是成立校园足球工作协会,还是形成不同部门之间共同推进校园足球的联席、沟通机制,这都为我们下一步校园足球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做好校园足球工作的示范意义何在?
做好校园足球工作并不是我们工作的最终目标,而做好校园足球工作的示范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上面我们提到,发展校园足球要做好教学和竞赛的工作,这两项工作是与学校体育工作密切相关的,它对将来整个学校体育的综合改革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学校体育工作将按照发展校园足球的模式去进一步地发展。
所以校园足球第一个示范意义就是在我们学校体育的教学中要真正教会孩子们喜欢的运动项目,教授他们运动技能,而且教他们运动技能的过程也一定是提高他们体质健康的过程。要让我们的学生在体育课上有获得感,有个人运动技能和技术不断进步、不断成功所带来的获得感。而这样的获得感,才是激励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不要把目标和手段混在一起,考什么练什么。这一时期我们重点抓校园足球改革,就是要探索让孩子们学会运动技能这样一个综合性的教学、竞赛、评价体系。
需要说明的是,现在校园足球特色校要求每个孩子都学足球,是指学校在每周拿出一节体育课教足球,并不是说每天都一定要让他们踢足球。就像数学、语文等基础学科是每个孩子都要去学习的,但并不是学了数学、语文的孩子就一定要成为数学家、文学家一样,这些都是基础性学习内容,无论喜欢还是不喜欢,都应该学习。但是这也确实提出了另一个问题,我们的体育课教学就拿“一校一品”来讲,我们能不能让每一个孩子去选择他们自己所喜欢的运动项目?这是我们的理想,是学校体育改革要达到的终极目标。但是在现有条件不能达到的情况下,我们推广务实、经过努力能够达到“一校一品”模式,让学生至少能学会一个运动项目。经过不懈努力,将来我们每所学校能够因地制宜地开出一个或一个以上运动项目可供孩子们学习和选择。所以,校园足球的第一个示范意义就是教会学生一项运动技能。我们的体育教学在内容上和追求的目标上要做出调整和改进,参照校园足球的教学模式。我们要推广“一校一品”或者“一校多品”这样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目标是通过教会学生运动技能,提高他们的体质健康水平,避免单一且直接性的身体素质训练课,要从如何教会运动技能上重新开始认真研究。过去我们的体育课,体育项目显得很丰富多彩,但经常是一个学期要教很多运动项目,打两节课篮球、踢两节课足球、打两节课羽毛球等,结果到最后我们的孩子一个运动项目都没学会。所以下一步的体育课教学,我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教会孩子们运动技能。
第二个示范意义:学校竞赛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目前我们国家除了足球水平较落后以外,“三大球”中的篮球、排球,尤其女子项目还可以。所以按照校园足球的模式,我相信下一步一定会有校园篮球、校园排球。但这么多的运动项目,并不一定按照这一个模式去发展。但不管是什么项目,我想在我们校园竞赛体系的完整搭建里面,至少校内的比赛和校际之间的比赛体系是一定要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篮球、排球、羽毛球都可以效仿足球的模式进行校园竞赛体系的搭建,那么我们整个学校体育的发展也就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竞赛体系。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根据情况来组织一些选拔性的比赛。这样的竞赛体系是真正发挥体育“立德树人”作用的重要环节,是不能缺少的。我们现在的学生运动会也在改革,2017年将要在杭州召开改革后的第一届学生运动会,现正在制定竞赛规程,也希望体现这样的一个指导思想。
第三个示范意义:形成像支持足球一样,支持学校体育工作的支撑和推进机制。做好学校足球工作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配合,做好整个学校体育工作同样需要解决各方面问题。因此,我们要珍惜校园足球给我们搭建的这些平台。在此基础上,将来这个平台要成为全力支持学校体育全方位改革的重要窗口。我们在发展校园足球的过程中,要不断形成支持校园足球工作的工作机制、推进机制,为整个学校体育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三、当前工作的主要着力点及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第一个着力点,当前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最核心、最基础的工作就是校园足球特色校的布局和校园足球的教学问题。这件事情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而且这方面我们欠缺经验。如何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通力合作,抓好足球教学,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要解决这件事情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因为它涉及到的是一项基础性的、长期的工作。所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各省的校园足球办公室和体育部的同志们,一定要把校园足球的教学工作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现在不能参加比赛不是主要问题,最重要的是要把教学工作真正地落在实处。因此,校园足球特色校能不能落实课时、学校是不是重视教学、场地是不是真正得到改善了、是不是能做到每周一节足球课,这是我们下一步重点推进的,是最重要的着力点。现在正在制定校园足球特色校的评估考核办法,起码在三年以内,我们的校园足球特色校在评估的时候,竞赛成绩不算分,我们主要是看学校如何重视、教学如何组织、学生如何上课、有没有课外训练、有没有校内的比赛、有没有班级的比赛等等,至于取得了什么成绩,三年以内不会对评价有任何影响。这就是要强调我们基础性工作的重要性,千万不要把校园足球的教学作为一个点缀,我们一定要做好,要扎实地推进工作,这是实现我们国家足球梦的根基,这项工作做不好就不可能涌现大批优秀的足球运动员。
篇6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大学生心里健康就业能力培养
随着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和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难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各级政府部门和各大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和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工作中,除了要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还应当通过体育教学的方式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意志品质、社会技能的提高,为大学生的择业、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
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教育部门明确指出,各大高校必须在教育期间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展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和就业指导工作,将就业能力培训纳入教学工作体系和教学计划,并将就业能力培训课程列入必修课范畴。针对这一指示,大部分高校纷纷响应号召,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纳入教学整体工作计划和方案,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相关课程,在高年级学生范围内开展了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能力、就业知识普及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毕业生提高了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需要各级教育部门和各大高校持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长期性发展事业,我国的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亟待解决、处理的问题和缺陷,同时,依然有少部分高等院校没有意识到就业能力培养和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关键性,没有把全面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纳入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中,导致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工作停滞不前。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工作实践中,国内高校对相关工作的重视程度仍未达到教育部和相关部门、机构的要求,没有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和就业指导工作与专业课程教学、综合教学工作进行有机融合,部分高校甚至未将就业培训课程设为必修课,有些学校只是偶尔邀请社会人员或教师开设讲座,导致就业培训课程教学质量低下、教学效果不理想,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就业培训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进行就业能力培训和就业指导授课时,大部分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大班授课或多个班级集中授课的教学模式,没有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个性需求制定符合大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同时,就业能力培训人员没有深入研究当前社会经济环境和就业市场竞争环境,导致就业指导教学脱离了社会发展趋势和学生未来发展方向,课程内容理论性过强,实用性和时效性不足。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建设上,大部分高校都缺乏这方面的意识、概念和手段。许多高校未充分理解和认识到心理状态在大学生就业、择业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没有深入分析、探究大学生在面临就业这一人生重大抉择时产生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没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解决求职、就业时出现的巨大心理压力以及迷惘、彷徨、不自信的心理问题。许多大学生在毕业时对就业方向的选择并不十分肯定,尤其是普通高校、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对自己四年(三年)的学习成果和自身素质、能力并不是信心十足,走向就业市场是大势所趋、迫不得已,因此就更谈不上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当学生在遭遇求职挫折,无法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时,更容易产生对自身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准的怀疑、否定,如不能及时摆脱这种消极心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职业发展将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同时,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之所以选择考研也是因为畏惧当前艰难的就业形势,出于逃避竞争或随大流的心理继续留校学习,而选择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屈指可数。针对这些大学生在就业、求职时出现的心理问题,大多数高校却没有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在学生最需要帮助和指引的时候,错过了与学生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的机会,导致学生抗压能力、抗打击能力和心理韧性不足,制约了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二、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推动作用
体育教学是高校基础教学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帮助高校学生培养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有效的沟通交流手段,这些都对就业能力的树立和培养起着十分关键、积极的作用,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身体素质
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身体健康状态是保持工作效率、提高社会活动状态的基础和前提,在校学习和求职就业都是需要消耗大量体力、精力的长期过程,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状况做支撑,学生的学习效果、求职过程和求职结果必然受到不良影响。同时,身体健康将直接影响人体的心理健康和精神面貌,进而影响人的总体状态。缺乏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整体状态,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就无法受到招聘单位和招聘人员的青睐,从而导致求职效果不理想。高校体育教育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课程、体育活动、体育比赛,帮助学生在日常体育锻炼、训练和竞赛中充分锻炼自己的体魄,提高身体素质,加强身体机能,为紧张的学习和未来的求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促进心理健康
相关研究表明,在有氧运动过程中,人体的脑垂体腺会分泌大量的内啡肽,这是一种能有效缓解人体紧张情绪和不良心理,并使人产生愉悦感受的激素类物质,长期的、有规律的有氧运动能使人体持续释放内啡肽,从而使运动者长期保持良好心态,这一作用能帮助人建立强大的自信心和长久的满足感、幸福感,提高人在面对困难、挫折时的抗打击能力和复原能力。体育锻炼对人的人生观和社会心态也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具有陶冶情操、发展情商的正面意义。据调查显示,长期从事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相较于不常锻炼的学生具有更加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举止,人生观和价值观更为积极、向上,心态更加从容、自信,这些优良品质对学生的求职、就业起着十分关键的促进作用。同时,体育活动所独具的艰苦性和竞争性在帮助大学生培养坚强人格和坚毅品质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体育训练和体育活动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并要求锻炼者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停止就意味着放弃,长期不懈的体育锻炼能促进大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而激烈的体育比赛能帮助大学生培养奋勇拼搏、不断向前的精神,树立必胜的信念。在参与体育比赛的过程中,大学生无法避免地要面对挫折和失败的考验,这对大学生来说,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只有在经历挫折和失败之后,才能真正地提高心理韧性和抗打击能力,并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学会如何从失败中重新崛起、重新出发。
(三)培养社会技能
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通常以团体形式开展,学生在体育训练和体育比赛中加强了与同学、教师之间的情感联系、建立团结协作的关系,通过训练方式、技术要求、战术协作等方面的沟通和交流,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参与成员之间的联系纽带越来越紧密,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沟通技能和交际技能得到有效提高,良好的沟通技巧和社交技能对大学生求职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作用。同时,在体育活动的参与、组织过程中,学生通过手脑结合的方式锻炼各种生活技能、社会技能和创新技能,为毕业后的求职和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育教育策略
(一)身体素质培养
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强健的体魄是大学生开展学习和求职活动的前提、基础,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各级院校和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身体发展状况、发展规律以及各类体育项目的特征、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案,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体育锻炼。同时,各大高校还应定期组织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体育活动,尤其是全校参与的校级运动会、新生军训和具有较强动员性、参与性的大型篮球比赛、足球比赛、广播体操比赛等,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增加竞赛活动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体育活动的举办质量,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增强身体素质。
(二)道德品质培养
在当前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必须拥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还应当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因此,对道德品质的培养,成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工作中的一个新的重点目标。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应当加强对学生公平竞争意识、互帮互助意识的培养和建立,尤其是在体育竞赛活动中,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观念,使其树立公平竞争、良性竞争的正确意识,并鼓励学生通过互相帮助实现共同进步,避免出现恶性竞争、不择手段的现象。
(三)心理素质培养
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和心理韧性,而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则是帮助大学生增加心理强度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进行体育教学和组织体育竞赛的过程中,各大高校和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适当地增强体育项目的难度和强度,使学生在长期的体育锻炼和激烈的比赛竞争中树立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和信念。当学生在体育训练和比赛中遭遇挫折、失败时,必须予以鼓励和引导,使学生战胜消极、负面的情绪,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综合技能培养
在高校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组织工作中,有关部门和人员应当尽量选取团队协同作战型体育项目,促进活动、比赛参与人员之间的团队协作,帮助学生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同时,各大高校应当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项目创建、参与活动和比赛的组织全过程,鼓励学生提出活动和比赛创意,使其充分发挥创新意识,让学生自行组织活动和竞赛,促进其社会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体育教育是解决就业难题、提高就业能力、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各大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和体育教学工作,采用各种方式将体育教学和就业培训指导进行有机融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就业市场竞争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有效帮助。
参考文献:
[1]陈天社.高校教育中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J].黑龙江史志,2010(03):162-163.
[2]康万英.新思维、新理念———高校体育为大学生就业助力培养综合能力的思考与研究[J].前沿,2010(11):196-198.
[3]王萍,宋书刚,胡海燕.高校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06):74-76.
[4]朱发旺.体育运动培养大学生的就业素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1):240-241.
[5]郭震.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关系分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4):168-170.
[6]郭凡清,胡来东.高校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5):203-204.
[7]雷瑛,吕后刚,耿文光.高校体育教学中加强逆境商数培养提高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1):94-97.
篇7
摘 要 伴随终身体育观念的日益重视,高校体育的发展应有新的思路。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重要衔接点,是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重要佳时期。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对强化高校体育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高校体育教育应转变思想观念,从多方位、多渠道、多形式,有目的、有意识地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使他们积极从事体育锻炼并最终与社会体育接轨,发挥高校体育的重要辐射作用,进而使大学生们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将来生活的需要。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意识 培养 策略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逐渐下降,大学生由于参与体育运动而猝死事件时有发生,这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学生的体质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应得到有效地解。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终生体育观念的培养,而加强体育意识的培养将是向学生贯彻“终身体育”观念的重要手段,是新形势下学校体育的首要目的。只有对体育产生强烈和良好意识时,体育才被人们所接受。大学生体育意识的高低程度不同,直接影响到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及锻炼的效果。
一、体育意识概述
意识是人的大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反映。意识使人能够用客观现实中引出的概念、思想、计划等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体育意识是由意识衍生出来的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体育科学词典》中定义体育意识为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价值观念及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思维活动等思想观念的体系。体育素质,既包括人们关于体育和体育活动的认知及其水平(即了解和熟悉程度),也包括人们关于体育和体育活动方法和技能的熟练程度,以及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接受和吸收能力。体育素质高的人,其体育意识就可能较强;体育素质低的人,其体育意识就可能较弱。
体育意识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内在性。尽管体育意识可以导致一系列的体育行为,但它本身是看不见摸 不着的。体育意识不等于体育行为,体育意识是内隐的,是一种内在的结构。要想了解人们的体育意识,只有通过人们的言语、表情和外显的体育行为进行分析和推断。第二,客观性。这是因为体育意识一方面是人脑这个自然物质的机能和属性,另一方面体育意识的来源是客观存在的。第三,社会性。任何人的体育意识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相互作用,通过社会环境持续不断的影响,通过大量的体育实践活动而逐步形成的。体育意识一经形成,就会作用于人们的体育活动,并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增强。第四,能动性。体育意识能够支配和调节人们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意志和情感体验,以及其它体育心理过程;能够限制或推动人们的体育活动;能在体育活动中对自己和活动提出要求。第五,稳定性。体育意识形成后,将持续较长时间而不轻易改变。在体育意识中,有的部分已融为人格的一部分。但应该指出,在体育意识发展的初期,其态度系统还没固定(即认知、情感和意志三种状态未形成稳固的融合形式)时,它容易因新经验、新知识、新情况而改变。
二、形成大学生体育意识薄弱的因素及分析
(一)大学生体育学习观念和行为出现偏差
由于认识不足、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许多学生指导思想出现偏差。一些学生对体育采取实用主义态度:上体育课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主动参与性不高,毫无兴趣可言,当考完试之后,技术技能也就随之消失。这种不健康的意识在大学生中为数不少。他们认为倘若体育不是必修课,不对学业有影响的话,他们就可以不参加体育锻炼。这些学生由于对体育理解肤浅, 在体育观念和体育行为上表现轻视、迟缓等现象。这种敷衍的态度致使高校培养学生坚持体育锻炼习惯的目标远未实现,极大地妨碍了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不少学生在毕业后,极少参与体育锻炼,体育生活也就走向终结。
(二)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不浓厚
高校体育教学在内容上多年重复出现,在安排上还是过分强调以传授运动技术、技能的教授为中心,而且技术过多地从考查、考试的角度考虑,偏重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导致大部分这样的教学内容缺乏对学生运动兴趣、爱好的培养。有一些学生对体育有一定的热情,凭着一时的兴趣,喜欢自主的活动,不喜欢有要求的体育课,即使对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也不认真学习技术,无视锻炼是否合理,更谈不上科学性了。这类学生由于对体育的深层次认识和理解不够,不能形成稳定的动机,难以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所以当自己练习不得法,水平始终提不高时热情就下降,导致参与意识迅速降低。这类学生有着一定的体育兴趣基础,需要教师及时、正确的引导,否则任其兴趣自生自灭,将会造成这部分人远离体育场,难以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
(三)体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单调枯燥
多年以来体育课一成不变的练习方法和手段,容易使学生感到厌倦和乏味,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多体育教师又不太重视因材施教,极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此外,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主要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继续,而课堂教学内容又多是不易在平时操练的一些竞技项目。很多学校除去每年少有几次的田径、球类运动会外,很少组织其他有趣的体育活动,或者即使组织了参与者也为数不多,这使大多数学生进一步疏远了与体育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过程中对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不足
目前的体育理论课往往只是为了达到大纲规定的比例要求而开设,只占课时的10%左右,有的学校甚至就没开设。理论课内容贫乏,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效性、针对性和长远性。导致学生对体育人文、体育锻炼有关的人体科学知识、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等知识较为欠缺。而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在课后主动、经常进行自我锻炼学生人数并不多。必须转变观念,加大理论课的改革力度,彻底改变体育理论知识教学的落后面貌。
三、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的策略
大学生有无体育意识是高校体育教育成败与否的关键,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是我们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使大学生对体育和体育活动产生积极的态度,努力提高他们的体育素质。为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开展并加强体育宣传教育,形成并提高体育认知
体育宣传主要是制造积极的舆论和气氛,使人们产生对体育和体育活动及其效能和作用的感性认识和良好的情感体验,还可以鼓励人们产生暂时的体育行为。若这时再向人们灌输相当的体育科学知识,就有可能使人们意识到体育和体育活动能给他们带来工作、学习和生 活的动力和活力,使他们的体育行为长期化、经常化和固定化。体育宣传的渠道和方式方法很多,如广播、电视、报刊、报告会、网络、黑板报等等。在进行体育宣传时,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循序渐进,做到与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接受能力相符合。
(二)营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有一个较好的体育环境,以保证他们在体育活动中情趣尽至,心情舒畅,获得健康效应,增强体育意识。在大学生对体育的欣赏水平不断提高,关心运动水平的同时,开展各种体育知识讲座和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活动,此外,高校体育教学部、学生处及校团委等部门可组织学生充分利用双休及节假日进行爬山、野炊、露营等有意义的体育健身活动。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能力,还使学生加深对体育的了解,对体育意识的培养和提高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体育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要多元化、多样化
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建立新的健康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思想的转变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及教学形式的变革相统一,体现体育课程的完整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因人而异的建立个性化运动模式,实行体育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相贯通。突出体育理论知识学习,在强化健身意识、注重学生“三基”教育的基础上,刻意加强对学生锻炼兴趣的培养,这应该成为教学的重点。教无常法, 贵在得法。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真正对体育产生渴望,在大学阶段就形成牢固的终身锻炼意识和科学健身习惯,则高校的体育意识教育才能取得成功。
(四)要大力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发挥体育竞赛的激励作用,培养学生体育情感
大力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是使大学生产生体育情感的最有效的推动力。俗话说,“知之愈深,爱之愈切”。如果大学生经常参与体育活动,就会对能满足其需要的体育活动产生赞同、喜爱、支持等情感;反之,就会产生厌恶、反对等情感。这就要求我们要研究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特点和心理感受,使组织开展的体育活动与参与者当时的心理状态合拍。体育竞赛是促成学生体育情感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竞赛里面有集体荣誉、团结协作、个人表现、老师及同学的评价等等,所以,体育竞赛培养学生体育情感的效果要比一般参与好得多。我们在这里所讲的竞赛,不光是学校各种运动会,还必须包括一些体育知识竞赛等。这种竞赛参与的人数多,受益面广,而且时间、地点可任意选择,举办也比较容易,同时体育文化的氛围也扩大了。
(五)加大对体育设备、设施的投入
高校要加强体育设备设施和体育场馆等硬件建设,激励和强化体育意向。组织开展体育活动能唤醒大学生体育意识的被动接受状态,当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处于自觉活跃状态时,就会产生一定的体育行为倾向,自己利用体育器材场地等硬件来满足自己的体育需要。此外,加强体育宣传教育,大力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以及体育竞赛等都需要有体育场馆、设施、设备等硬件作保证,都需要有一定的经费投入。通过加强对体育设施的投入,可以使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行为得到发展,对体育的价值观念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从而使体育活动贯穿于他们一生的体育实践中。
综上所述,必须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使他们全面理解体育意识的深远意义,让大学生利用在高校体育中学到的本领、技能,一生中都能加以运用、实践,真正发挥高校体育的作用。积极培养高校学生体育意识,对大学生建立终身体育观起着积极作用,也符合当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各类人才的教育的要求。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对大学生进行体育意识的培养,是我们体育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亟待加强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武晓君.新编大学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3] 高光.大学生体育意识及其培养途径探讨[J].体育与科学.1998(6).
篇8
关键词:高中体育 终身体育意识 定义 对策
高中体育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锻炼学生强健的体魄,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责任。但是很多体育教师只重视体育知识的讲解和学生课堂体育活动的锻炼,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意识的灌输,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带来了阻碍。因此,高中体育教师需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从而使学生更好的适应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一、简述终身体育
1 终身体育的定义
终身体育的意思就是要终身进行身体锻炼,接受体育教育。从终身体育的含义来说,可以解释为一个人从生命的开始到结束,终身学习体育知识和参加体育锻炼,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把体育作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终身体育的意义来说,是人在终身体育的思想指导过程中,在不同的时期参加不同的体育活动,在终身体育的实践过程中,实现体育的体系化和整体化。
2 终身体育的认识
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了终身体育的思潮,主张体育应该始终贯穿于人的生命,不应该有时间和年龄的限制。终身体育的提出,需要人们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学习体育知识、掌握体育能力。终身体育是贯彻人的一生的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自主性的教育,大部分时间都没有专业的教师指导,缺乏专业的体育作业条件,需要人们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主动的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
3 终身体育的范围
终身体育的范围,以人为体育活动和学习的主体,包括坚持不懈、保持兴趣和体育活动等方面的因素才能实现。终身体育需要人们可以积极主动、坚持不懈的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培养持久、浓厚的体育兴趣,全面掌握体育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
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对策
1 高中体育教材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通常来说,高中体育教学中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理论课程的教学安排需要以合适的体育教材为指导,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在选用体育教材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向学生明确讲解体育对生命的重要价值,向学生传授体育锻炼的方法、原则和技能,还包括各种体育比赛的规则、预防和处理各类运动损伤的技巧等。同时,体育理论教材的选择还需要考虑学生的性别和年龄特征、男女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差异,尤其是高年级女同学的心理特征,此外,还要考虑体育活动的矫健美、形体美和运动美等特征,激学生,可以多安排一些锻炼上肢的运动;经常用身体一侧的学生则可以为他们安排身体另一侧的活动等等,这些具有针对性的体育项目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协调发展,保持身体的健康。
2 利用竞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对某一事物活动的积极表现的心理倾向,而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高中生正处于青年初期,生理心理发育较完善,求知欲旺盛,求胜心切,已拥有一定的体育能力。游戏与竞赛以其特有的趣味性和竞争性很受青少年学生的喜爱,根据这些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带有趣味性和竞赛性的游戏,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体育竞赛是促成学生体育情感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体育竞赛的参与意识往往是全身心投入的一种参与,其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比其它方式都更为深刻。高中体育教学中应多进行各活动项目竞赛,利用竞争心理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兴趣。同时,在体育教学中应坚持以表扬为主,多用良好语言刺激,可以增强学生情绪的正面变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此次调查表明,学生要求学校经常组织的体育竞赛的愿望强烈。如趣味体育运动会、跳绳比赛等等。特别是高年级的足、篮、排球对抗赛,都能在学生中掀起一阵锻炼热潮,学生的锻炼意识深刻。组织体力活动竞赛的同时,还必须组织包括体育知识竞赛在内的以促进学生体育意识为目的的一系列比赛。这种竞赛不仅具有参与人数多,受益面广,而且时间、地点可以任意选择,其受客观条件限制小,举办容易等特点。还起着舆论导向作用,宣传引导和寓教于乐的作用,是学校终身体育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体现。
3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实现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改善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学校可以设立体育节,让学生创造体育内容;开展多样的体育活动,通过电视、广播和黑板报等宣传媒介,宣传体育活动,组织体育比赛,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还将可以开展体育知识讲座和体育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参加,应用自己的体育知识,加深记忆,深刻理解终身体育的作用。
4 学校高度重视,实行积极评价
1)加大教学投入,满足教学需要
要对专业课与非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一视同仁,加大对非专业篮球选项课的投入,加强篮球教学设施设备建设,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对未达标的篮球场进行升级改造。根据需要及时维修、更新篮球运动器材,增强篮球运动设施设备数量,提高质量,以满足高校扩招形势下学生生源剧增的需要。
2)实行科学评价,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
一方面高校对选项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要公平客观对待,使在待遇上有盼头、工作上有奔头、心理上不压头,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公平性;另一方面多使用积极的正面激励性评价,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可以采用分层分组教学的方式,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高中体育教学是终身体育的基础部分,是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的关键环节。在该阶段的体育教育中,要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以兴趣激发为目的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采用“开放型”的教育教学模式,从而使得学生能够自主的参与到终身体育的大潮流中去。
参考文献:
[1] 李文莉.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0(9):164.
[2] 赖昆栋.高中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中),2012(3).
篇9
论文摘要:体育舞蹈是集娱乐、休闲、社交、健身和艺术于一身,并能培养礼仪、气质和鉴赏能力等功效的,具有丰富知识内涵的体育项目。在高校尤其是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中,从其身心发展的要求出发,根据现有条件开展此运动项目是有其现实意义的,是可行的。
1前言
体育舞蹈起源于欧洲、拉丁美洲,它既有观赏价值,又有参与的可能;既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又采用体育竞赛的形式;在西方国家被看作一种陶冶情操和锻炼体魄的极好形式,并被认为是真正的艺术。近些年来,体育舞蹈悄然兴起,这项集体育与舞蹈、体能锻炼和艺术修养为一体的国际体育运动项目不仅吸引了广大群众,更备受大学生的青睐。
2研究对象及方法
2.1研究对象
西北师范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中的学生。包括大学一、二、三年级2800名学生(见表1)0
2.2研究方法
、
文献资料法;调查对比法;逻辑分析法。发出问卷2800份,收回问卷2745份(回收率98%),有效问卷2637份(有效率96.1%)。
3结果与分析
3.1开设体育舞蹈课,对培养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和作用
3,1.1丰富知识
体育舞蹈包括现代舞和拉丁舞两大类,共十个舞种。现代
舞端庄挺拔,高贵典雅;拉丁舞热情奔放和充满异国风情。拉丁舞系中的伦巴,柔媚抒情;恰恰,灰谐花哨;桑巴,奔放热情:其各有风格、特点及区别。大学生学跳体育舞蹈大有益处.也可以培养其文学修养以及经常独立的观察、联想、分析的综合能力。
3.1.2培养气质和鉴赏能力
很多大学生不仅缺乏体育锻炼意识.而且缺乏身体姿势的掊养。他们很希望自己具备一定的艺术细胞融人举手投足之间.给他人一种美的感受(见表2)。通过体育舞蹈课可以培养高尚的情操,文明的礼节和优美的举止。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协调性,节奏感和表现力,也培养了良好的气质而且提高了学习者对音乐美、动作美、服饰美、姿态美等鉴赏能力。
表2对体育舞蹈的态度评价表概念:清晰模糊不知态度:喜欢一般厌烦人数226 1951 460 1477 1079 81比例%8.6 74 17.4 56 40.9 3.1
3.1_3锻炼了身体
体育舞蹈中的一举手,一抬脚,一转身,无不包括着身体锻炼的内容,每一个动作的完成必须需要身体各个器官的协调配合,一组动作的成功,往往需要数十次的反复练习,练习的过程无疑就是人体器官的锻炼过程。根据对其能量代谢指标的测试,发现华尔兹和探戈的能量代谢为7.57,高于网球7.30,与羽毛球8.0接近,最高心率女子197次/分;男子210次/分。实践表明,体育舞蹈能改善心血管功能,对加速新陈代谢有较大影响。
3.1.4是大学生社交的途径
大学的舞厅是学生社交、娱乐、休闲的主要场所之一,而交谊舞自然成为社交的主要途径。很多大学生跳舞很不规范,也缺乏美感,通过体育舞蹈课的训练,规范了动作,提高了技能,培养了乐感、姿态。有了优美的身体姿势和良好气质,无疑增添了大学生的信心,在众多的大学生社交场合可以尽情发挥。通过这一途径,大学生培养了开朗的性格,并开拓了思想,培养了社交能力。同样,也是对自我适应的一种锻炼。
3.2高校开展体育舞蹈课有良好的教学条件
3.2.1有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师资条件
高校的室内场馆,音响设备等,不仅可以用于教学,而且可以成为大学生展现自我风范、审度美的姿态,陶醉美的情操的场所。良好的设备伴随美妙和谐的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练习热情,活跃练习气氛,达到增加练习密度、缓解练习疲劳的效果。高校从事体操、艺术等教学的师资很多,都可以经再培训转教体育舞蹈,且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素质较高,业务水平较强,是可以很快适应教学的。
3.2.2有较好的管理机制
高校校园绝大部分是学生、老师和家属所生活的场所,外来人不多,可以说是文化殿堂的一方净土,这样就给管理部门营造了良好的管理环境。高校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拥有美好的姿态和文雅的举止,这无不体现出了高校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良好的育人环境,而高校对教学本身就有一整套系统的管理办法,这对学习是十分有利的。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在高校公体开设体育舞蹈课,不仅能推进学校体育向着终身化、娱乐化的方向发展,而且能促进学校体育和全民健身计划的有机结合,增强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自愿地参加体育锻炼,并掌握锻炼的方法,用以指导今后终身体育锻炼,以强健的体魄投入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
4.2建议
(1)普通高校应把体育舞蹈作为体育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篇10
关键词:篮球;篮球裁判;培养
篮球裁判能力是体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体育专业学生是篮球裁判队伍的后备力量。因此,探讨如何培养与提高篮球专修学生的裁判能力,对于增强裁判队伍的素质建设及提高学生就业后组织教学、比赛能力有着深远意义。
一、影响篮球裁判执裁的因素分析
1.裁判员对规则的理解程度。裁判员对规则和裁判法的学习和理解程度不深是裁判初学者产生错、漏判的主要原因。
现代篮球运动是高速度、高强度、激烈对抗下进行的运动,因此比赛场上队员之间发生身体接触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裁判员根据规则精神,正确理解运用规则,从而辨清楚哪些是正当接触,哪些是不正当的接触,哪些要判罚,哪些不用判罚等等,往往这些是裁判初学者最难理解和掌握的,所以必然会影响判罚的准确性。
2.临场视野范围大小。临场裁判员在场上要观察的内容很多,如进攻队员动作与防守队员动作,有球区域情况和无球区域情况,自己管辖区和公管区域及另一裁判员的管辖区域,场上十名队员和另一裁判员所处的位置,场内与场外(记录台、球队席等)情况等等,这些都取决与裁判员的视野。裁判员视野范围的大小影响着判罚的准确性。
3.选位与移动的准确与否。篮球裁判员临场工作中的选位与移动是临场中看清、判准、罚对的主要因素之一。比赛中,裁判员的错判、漏判和反判,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移动不及时,关键时刻抢不到最佳位置和角度所致。因此,只有在正确的位置上去观察和评估比赛,才能做出正确的宣判。
4.区域分工配合。裁判员的区域责任分工模棱两可,该自己管辖的没有去执行是篮球裁判初学者普遍存在的一个通病。篮球是一项对抗激烈的集体项目,很多动作都是一闪即逝,如果裁判员分工不明确,视野范围就容易重合,从而影响裁判员的区域分工与配合,并直接影响到临场判罚的准确性。
5.临场经验的丰富程度。临场机会太少,没有经验,是篮球比赛裁判员产生错、漏判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名有经验的裁判员,不仅对场上十名队员和球队席作观察了解,还要与配合的临场裁判员、记录员密切配合,只有全面观察、协作,才能更好地完成比赛的裁判任务。一些初学的裁判员在场上跑动积极,但却不到位,而且目的性不明确;由于角度不好,很容易出现错判、漏判。行话说得好:“裁判是吹出来的”。因此不断总结和丰富临场经验也显得很重要。
6.临场的心理状况。临场前出现情绪淡漠、态度失振、自信心不足。裁判员一旦出现以上几种情况后,则表现为情绪低落、心情不佳,体力明显下降,无精打采,知觉和注意力也明显减弱,甚至不想参加即将开始的临场工作。在访谈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学生裁判员在临场执法时想法过多,患得患失,缺乏自信心,怀疑自己的执裁能力,怕观众起哄,怕球队的不满。一旦临场中偶尔出现失误,或者控制比赛场面遇到困难时,情绪马上紧张起来,进而出现越吹越乱的场面,由此产生了自卑的心理,影响执裁水平的正常发挥。
7.裁判员的身体状况。健壮的身体是保证裁判员顺利完成临场工作的前提。现代篮球运动的特点是速度快,高空争夺异常激烈,技术、战术变化多端。据统计,临场裁判员在一场比赛中要奔跑移动3000-4000米的距离。没有良好的身体状况是无法完成好裁判任务的。
二、培养学生裁判员的方法
1.对学生裁判进行职业道德、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构成篮球裁判员的主要道德素质。他们初次接触篮球裁判知识之前,要让他们知道,一名合格的裁判员首先应该具备合格的裁判职业道德,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力求做到公正、准确无误,绝不能有偏袒之心。力求裁判员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公正执法。篮球是一项身体直接对抗的集体项目,在双方利益冲突时充当场上的法官,缺失了公正就不可能准确行使裁判的职能,而失掉了准确性,裁判工作必然成为众矢之的。
2.强化裁判法规的理论学习。教师进行课堂讲授,要求熟读规则,掌握裁判方法,对裁判中疑难问题要重点解答,并利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规则和裁判法有一个直观形象化的理解。因此,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要研究规则、理解规则和通晓规则的解释。此外,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还必须全面地掌握篮球技战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以便在临场实践过程中,对比赛双方技战术的变化而相应地侧重自己的位置和角度及重点注意区域和对象。
3.通过模拟教学比赛来锻炼学生基本裁判能力。在基本掌握篮球比赛规则的理论知识后,开始进行裁判实践。首先通过临场实践,掌握裁判员的跑动路线、选位方法以及鸣哨的技巧,熟练使用裁判手势。其次,通过模拟比赛的方式,锻炼学生临场执裁的能力,培养场上的裁判意识,并在实践中进行指导,做好传、帮、带等工作。最后达到独立执行裁判规则的能力。
4.通过正式比赛累积临场实践经验。结合篮球运动快速多变的特点,不仅要求裁判员具有快速反应能力、裁判能力、手势和鸣哨的协调配合,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在关键的比赛中,围观人数多,气氛热烈,比分接近的情况下,要排除干扰、秉公执法。这就需要裁判员增加实践经验,多吹、多看、多总结。在学校举行的各种篮球赛事中,组织裁判学习中各方面表现好的担任裁判工作,通过正式比赛的锻炼,提高运用规则的能力,达到独立完成裁判工作的水平。
5.由单纯的裁判员向篮球竞赛组织管理者方向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结合篮球裁判员的培养,在裁判员的业务水平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可以让他们承担校内各级比赛的组织编排、裁判以及管理等工作的全过程。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系统的训练和培养,使他们完成由单独的裁判员到竞赛的组织管理者的转变。当今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各校逐年扩招,体育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单靠体育教师确实很难满足学校各种体育竞赛工作的裁判工作,因而在体育院校加强学生篮球裁判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三、结论与建议
近年来高校连年扩招,体育教师的教学任务越来越重,单靠体育教师已远远不能满足各种体育竞赛裁判工作的需要,为了正确引导和提高高校篮球竞赛的运动水平,建立一支群众性的裁判队伍,已成为当务之急。在学校培养一支精湛的学生裁判队伍,大胆启用学生中的篮球爱好者担任裁判工作,既能缓解教师裁判力量紧张的矛盾,同时,也有力地配合了篮球课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篮球技战术水平和欣赏水平,增强了学生对篮球裁判知识的了解。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使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积极参与意识得到加强,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和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体育自身的文化内涵、多元功能、实践特征,为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而在学生中进行篮球裁判的培养过程,就是一种很好的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的实施过程。
参考文献:
[1] 薛岚.论篮球运动的本质特征及发展趋向[J].北京体育
大学学报,2OO1,(3).
[2] 孙卫兵.篮球裁判员如何在临场执裁中保持心理稳定[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6).
[3] 吴星,申怀松.从新篮球观探讨高校篮球文化建设[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3).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高校国防教育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