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动物的法律法规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2: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护动物的法律法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西安市水生野生动物资源现状
1.水生野生动物资源基本情况西安市境内有水生野生动物26种,其中鱼类21种、两栖类3种、爬行类1种、哺乳类1种。目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名录》(下称《名录》)的属二级保护动物的有水獭、大鲵和秦岭细鳞鲑等,列入《陕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保护动物有太白山溪鲵、秦巴拟小鲵和中华鳖等。为保护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及其生态环境,西安市先后建立了黑河珍稀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黑河多鳞铲颌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辋川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2.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与救护情况2002年,西安市渔业部门组织有关专家成立了“大鲵生态繁育及种苗培育研究”课题组,在周至县就峪大鲵驯养繁殖基地修建大鲵仿生态养殖池,对大鲵驯养、亲鲵培育、人工、自然产卵、人工孵化、幼鲵培育及大鲵常见病防治等环节进行了专题研究,开创了秦岭北麓人工繁育大鲵的先例。该课题被西安市政府授予2007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后,西安相继建起了陕西梦园大鲵有限公司和西安康雁星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7家大鲵驯养繁殖场,繁育大鲵苗种逾5万尾。2009年以来,市渔政部门先后查处非法运输、销售、驯养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案件50余起,登记保存没收大鲵近100尾、秦巴北鲵307尾,没收玳瑁和绿海龟10余只、鳄鱼10余尾,还救护大鲵和秦岭细鳞鲑逾1000尾,报请公安部门依法刑拘近10人,认真履行了法定职责,对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实施了有效保护和救护。
二、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现行法律法规已相对滞后,不适应新形势下野生动物保护要求至今已有20多年历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下称《保护法》)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制定的,虽于2004年对第26条第2款作了修改,但许多方面已不适应当前实际情况,对新时期出现的许多新问题也没有相应的规定,使有关规范管理工作难以推行,清理整顿常常难以达到预期成效。与此同时,《保护法》的配套法规、规章的修订和制定工作也相对滞后。(1)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保护范围小,监管乏力。《名录》自1988年颁布以来,未作任何调整和修改。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状况都已经发生很大变化,濒危物种数量不断增加,濒危程度也不断加剧,《名录》已不适应当前形势下我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需要。据专家估计,目前我国处于濒危状态的水生野生动物达400多种,相当于现在《名录》中水生野生动物数量的4倍,形势非常严峻!如秦巴拟小鲵和山溪鲵等陕西省省级保护动物,有很高的科学、文化和经济价值,但由于非法捕捞和生态环境破坏等原因濒临灭绝。在实际执法过程中,因这些保护动物及其产品既不是国家重点保护品种,又没有相应价值标准,导致处罚力度较轻,对违法分子根本起不到震慑和惩戒作用。这样既挫伤了渔政执法人员的积极性,又使违法分子逍遥法外,结果是违法行为更加猖獗,资源受破坏程度更加严重。(2)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体制不健全,导致监管漏洞。野生动物保护是集技术与行政措施为一体的专业执法行为,其行政行为是以法律为准绳和以专业技术措施为依托的,工作人员应当以熟悉法律法规的野生动物管理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而作为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产品在流通环节监管主体的工商部门,却缺少熟悉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的野生动物管理专业技术人员。与之相反,野生动物保护部门在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产品流通环节执法权却受到限制。“有权管却无力管,有力管却无权管”的管理体制,明显不利于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
2.水生野生动物生存环境恶化,资源量锐减(1)水域污染日趋严重,水生野生动物的生活空间减少。西安自古有八水绕长安的美誉。而目前,除干旱少雨,河水减少外,因工业与生活污染使多条河流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使水生野生动物的生活空间减少,遭受直接伤害的危险与日俱增,甚至造成毁灭性的破坏。(2)水利水电设施的兴建,对水生野生动物的生活、生态习性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秦岭黑河上游兴建多个水电站,直接造成了河流大面积断流,将大鲵、秦岭细鳞鲑等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限制在极其有限水域空间内,索饵场和越冬场遭到挤压或者破坏,还增加了被非法捕捞和猎杀几率;对这些动物的洄游通道也形成破坏,使集群产卵受到制约。陕西珍稀鱼类贝氏哲罗鲑原在西安境内的秦岭山区有一定产量,现已经濒临灭绝。
3.经费投入有限,基础性研究工作严重滞后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必须建立在对水生野生动物的生态习性、资源分布以及受环境条件变迁影响的程度等全面了解的基础之上。但是,由于经费投入受限等原因,这方面工作还做得很不够。
4.违法行为趋于隐蔽,监管难度大(1)非法运输更加隐蔽。非法运输水生野生保护动物一般选择汽车和飞机运输。汽车运输时,水生野生保护动物经水果箱类包装箱伪装后由私家车直接运送至餐饮场所或与一般水产品同样包装并混杂其中后由专线货车运送至水产品市场外再经小车运送至餐饮场所。空运时,水生野生保护动物与名贵海鲜被同样封装并混杂其中运输,收货人常常并非真正货主,而提货人则可能是受雇于货主、与被偷运的水生野生保护动物没有任何关系的第三人。上述情况在未得到可靠线索情况下,很难查处。(2)非法经营加工手法越来越隐蔽。水生野生保护动物消费市场的高额利润刺激经营者不惜铤而走险,在与渔政执法人员的长期较量中,其经营手法越来越隐蔽。最初,经营者将水生野生保护动物放养在餐饮大厅鱼缸里公开让食客挑选,甚至打出广告招揽食客;后来,将水生野生保护动物藏到店内上锁的储藏间、暗室水族箱里;再后来,水生野生保护动物被藏到店外,只在菜单上写出野生动物的菜名,须是熟人或经熟人介绍方可消费。经营者往往经营了数十次,才有可能被查处一次,执法难度可想而知。
三、加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对策及建议
1.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一是对野生动物保护有关法规的部分条款予以修改。建议对管理权归属问题做出修改,增加野生动物管理部门在野生保护动物及其产品流通环节的监管权;对法律责任部分做出相应修改,增加对违法运输野生保护动物承运人的处罚条款。二是扩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范围。国家有关部门在资源调查、摸清底细以及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订新的专门的《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并建立起《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更新机制,把这种更新机制纳入到法律的规定中去,纳入到生物多样性常规管理中去,以不断加大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力度。国家有关部门分别及时对新的国家、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价值进行论证和确定,使相应行政、刑事处罚有据可循。三是出台禁渔措施。保护区建设是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但要建设好还需要一定过程。相对而言,在水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情况下,设立禁渔区和禁渔期等不失为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一种行政成本低且简单有效的措施。就西安市目前情况而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可在有关河流设立禁渔区,使公安机关能介入部分非法捕捞案件,以对非法捕捞和销售等违法行为保持高压态势。
2.明确各职能部门的权限与职责,提高保护管理水平一是从法律法规层面进一步明确不同职能部门的管理权限与职责,划清管理界限,避免各行政管理部门在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出现交叉管理、重复管理的现象。二是各渔业部门应配备专职干部,负责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各相关职能部门应将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的法定职能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人员,做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三是加强执法人员培训,掌握水生野生动物基本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提高执法水平。
3.加强栖息地环境的保护管理,加大对水域环境污染的处罚力度一是保护水域环境,减少水污染。水域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水生野生动物的生长及生存。对重要渔业水域环境应进行经常性的调查监测监视,积极协调环保等有关部门加强污染治理工作,对污染物排放进行总量控制,对违法排污造成渔业水域污染的肇事方要从严从重处理。二是完善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资源补偿修复制度。对包括采矿、挖沙、采石和水利水电等工程在内的建设项目,应坚持统筹协调的原则,处理好资源养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做到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工程建设项目应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批准或核准相关环境影响报告书之前,应征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建立工程建设项目资源与生态补偿机制,减少工程建设的负面影响,确保遭受破坏的资源和生态得到相应补偿和修复。
篇2
关键词:生态法益;刑法;法益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但环境保护的效果、生态建设的成果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刑法对于生态法益的保护存在这样一种矛盾,即在对于生态法益保护的过程中存在执法严格却没有起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前段时间,一则“大学生掏鸟”而被判十年重刑的新闻使得一件普通的刑事案件引起了社会的热议。事情的缘由是河南的一名大学生在暑期,因与他人共同猎捕16只鹰隼(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判犯非法猎捕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而被一审法院判处十年有期徒刑。①该案是因为本案是否刑罚过于太重而引起热议,认为就是因为捕猎了16只鹰隼就判处10年徒刑,但是该案却引发另一个问题就是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迫切需要刑法对生态法益的有效保护,如何有效的利用刑法保护生态法益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二、生态法益概述
法益(Legal Interest,德文Rechtsgut),即受法律保护的利益和价值;刑法法益,是受刑法规范保护的利益和价值。②法益需要从三个方面去界定,一是现有法律条文有哪些? 二是这些法律保护的对象是什么? 三是保护的利益是什么?③只有从这三方面去解释,才能得出法益的科学内涵。因此对于生态法益的界定我们需要从上诉三个方面对生态法益进行限定。对于保护法益的相关法律法规。以保护资源环境为例,我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等多部法律法规涉及保护环境资源。所以在保护资源环境中我国法律是有对该法益的保护的。对于保护的对象在制定法律法规时,首先要明确法律法规保护的对象,对于上述法律来说保护的对象就是环境资源,如野生动植物资源等。最后法益利益的内涵。在使用法律法规保护生态环境时,首先要分析保护生态环境的利益是什么。以环境资源为例,我们保护的利益就是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通过上述分析,生态环境法益是受民法、行政法和刑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保护的利益,保护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大气、水和土壤等生态本身,保护的利益是维护生态环境在“时间、空间和承载”三维尺度上的自然规律免遭破坏。
三、生态法益的刑法保护的必要性及其效果
(一)生态法益刑事立法保护的必要性
虽然我国刑法已经通过《刑法修正案》(八)将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纳入刑法规制,迈出了生态法益保护的重要一步,但与日益严重的生态保护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相比,生态法益刑事法律保护的道路才刚刚开始,诸多侵害与威胁生态法益的行为还没有受到刑法的规制。生态遭受破坏与责任主体的责任还没有形成一个平衡,并且随着生态法益主体多元、内容丰富以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除“污染环境”外,其它类型生态法益的刑事法律保护也将凸显出来,比如严重破坏自然生态的行为、严重虐待或侵害动物的行为、严重破坏气候的行为等。西方法治发达国家正在或已经建立起来的以“污染环境”行为规制为主、其它侵害生态法益行为的规制相配合的立体化生态法益刑事立法体系值得我们关注,也值得我们去关注。比如对于生态法益受侵害后人的刑事责任问题。
(二)生态法益刑事立法的效果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法益也处于变动之中,新的法益不断生成。对于良好生态环境需求的正当性越来越得到法律的认可,公民在生态环境领域享有的利益应被法律所保护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公民个人的法益中不仅包括财产法益、人身法益等传统法益,也还应包括生态法益。而刑法作为最有效的保护手段之一。其在保护生态法益中有着独特的效果。
刑法的目的是在于保护法益其本质就是法益保护法,并且刑法保护生态法益主要是对人的正当利益的保护。对人类而言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等多种属性,能满足其多种需要。但不同的利益或需求在实现时往往针对同一种环境要素或环境要素的同一种功能,致使环境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之间、生态功能相互之间发生冲突。而刑法以保护人之权益为首要出发,在法益保护上也以保护人的法益为主要目的,通过刑法手段保护生态法益是对人在生态领域的正当利益的保护,这既是刑法在法益保护上的正常逻辑,也是生态文明先进国家刑法已经或正在承担的使命。充分体现了刑法对生态法益保护的成效。④
四、完善生态法益的刑法保护
生态法益的刑事法律保护是实现生态文明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国家所必然经历的过程。加强生态法益的刑事保护,促进刑事立法的生态化是生态法益刑事法律保护的起点,也是生态法益得到有效保护的重要支点。
(一)完善生态保护的刑事立法
虽然我国刑法已经通过《刑法修正案》(八)将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纳入法律规制,迈出了生态法益保护的重要一步,但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生态法益刑事法律保护的道路才刚刚开始,诸多侵害与威胁生态法益的行为还有待刑法规制。
(二)优化保护生态法益的刑事法律规制
生态法益与其它类型法益既存在紧密联系也存在重大差别。作为一种新型法益,生态法益与传统的人身法益与财产法益具有紧密联系。⑤以上述“大学生掏鸟”案为例,刑法对非法捕猎、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刑罚设置过重。刑法忽视了破坏动物资源的犯罪侵犯的动物法益具有可修复性的特点。笔者认为:对于此类犯罪,不能一味注重严厉的人身罚,而要注重添加判处罚金、没收财产等财产罚,并把这些财产用于动物法益的修复。”因此,在生态法益保护的法律资源配置上,我国刑法还存在着较大的优化空间。
(三)加强生态法益的刑法司法保护
我们知道刑法目的的实现不仅包括刑事立法对相关利益保护的法律设定,还包括通过有效的刑事司法使法益保护得以实现,因此有效的刑事司法对于生态法益的保护也是非常重要的,并且是生态法益刑事法律保护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生态法益的刑法司法保护也是生态法益刑事保护的重要一环。(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注解:
①参见(2014)辉刑初字第409号刑事判决书
②参见杨春洗 苗生明:《论刑罚法益》,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6期,第12页。
③参见陈珊利子平:《生态环境法益探微》,载《求索》2015年第5期,第82页。
④焦艳鹏:《生态文明视野下生态法益的刑事法律保护》,载《法学评论》2013年第3期,第91页。
⑤焦艳鹏:《生态文明视野下生态法益的刑事法律保护》,载《法学评论》2013年第3期,第94页。
参考文献:
[1]焦艳鹏:生态文明视野下生态法益的刑事法律保护[J],法学评论,2013(3).
[2]杨春洗 苗生明:论刑罚法益[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6).
篇3
关键词:计策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措施
1基层动物防疫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1动物防疫工作机构不明晰
就当前的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现状来看,防疫工作开展没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进而整体的管理水平没有得到提升。甚至有些防疫机构并没有认识到防疫工作的重要性,工作开展往往流于形式,敷衍了事,没有将具体的工作落到实处,具体责任也没有分配到个人身上,动物防疫工作效果不佳。
1.2相关政府部门对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视性不够
畜牧养殖业在养殖过程中经常会发生防疫安全事件,如果防疫工作防控不到位,在畜牧动物中出现传染病就会导致动物死亡,进而影响到畜牧产品的使用安全。但是仍然存在有些相关部门对防疫工作的支持力度不足,没有针对当前基层畜牧兽医防疫工作给予相关的管控措施。再者因为没有建立完整的防疫工作制度,就会使得防疫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没有可以依据的法律法规。
1.3动物防疫人才少
畜牧防疫人员的专业水平高低会影响畜牧动物防疫工作的进度和效果。基层动物防疫部门的防疫人员,大多数并没有受到专业性的培训,因此在工作开展的时候,只能借助于自身的经验,但是碰到从来没有出现过的问题时就不知道怎么解决。从另一方面可以得知基层的兽医招聘要求较低,这就导致受聘的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工作的时候并不具备兽医资格证,对动物防疫工作造成较大的安全问题。
2帮助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相关对策
畜牧业作为提升我国经济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畜牧养殖工作的规模近年来也得到了扩大,所以需要对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采取相关措施,保护动物同时也保护人们的食品安全。针对于上述提到的动物防疫工作开展过程出现的问题,下面将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
2.1完善动物防疫相关法律法规,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动物防疫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能够保证整个畜牧业有法可依,兽医动物防疫工作可以更好更快捷地开展。基层动物防疫工作出现的相关问题可以通过法律法规进行解决。并且在动物防疫工作进行的过程当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以补充原来动物防疫法律法规没有出现的条款。同时,根据完整的动物防疫法律法规,可以是相关养殖场的工作人员,甚至是动物防疫工作人员进行法律知识科普,帮助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开展和完成。同时相关政府部门要意识到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性,并给予政策支持,帮助基层畜牧兽医防疫工作的进行。
2.2基层动物要做好疫苗接种工作
在基层进行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时候,对相关养殖户一定要做好防疫知识的科普,让养殖户在规定的时间内对畜牧动物做好接种疫苗的工作,提升动物的免疫能力,这样才能够避免在养殖过程中动物出现传染病。做好疫苗接种工作之前要充分了解不同地区的养殖状况,并根据相关的免疫制度,认真规范地做好疫苗接种的每一个程序[1 ]。在给动物进行接种的时候,了解和检查动物的身体健康,针对于个别身体素质较低的动物,在进行疫苗接种的时候就更加慎重,要充分发挥疫苗的价值,减少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2.3提高基层动物防疫人员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
在基层要做好动物防疫的工作,这就要求基层动物防疫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素养。所以基层在招聘动物防疫相关的工作人员时要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应聘的基本条件就是要求具有兽医资格证。对新入职的工作人员做好入职前的工作培训,让他们了解兽医整个工作流程。可以定期给基层兽医工作人员聘请相关的专业名师进行知识传授,尽可能提高基层防疫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素养。注重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计划。
2.4在基层兽医防疫工作中引进先进的技术与设备
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关于兽医治疗方面的设备和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升。所以为了更加高效地开展好基层动物防疫工作,引进先进的动物防疫技术与设备显得更加有必要,进购先进的药剂能够给畜牧动物更好的治疗,先进的设备可以减少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升防疫工作的质量。
3动物防疫基本常识
动物疾病是动物受到外界环境致病因素作用或遗传缺陷而造成的机体操作和抗损伤的相互斗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机体内环境之间的相对平衡状态被破坏,出现系列症状,并造成动物生产性能下降,经济价值降低。
3.1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
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分为外因和内因。外因指的是外界环境中各种致病因素。引起动物疾病发生的外部因素很多,比如说: 气温、农药、细菌、真菌、营养元素不足等等。内因指的是机体本身的生理状态,通俗来说就是动物的防御免疫系统降低。
3.2传染病的特征
不同类型的传染病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也是不尽相同的,但是传染病具有以下的共同特点。传染病都是由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传染病的发生有较强的阶段性特征和流行性规律。
3.3疫病预防
养殖场内加强管理,增强动物的抵抗能力,定期进行养殖场的消毒工作,及时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等等[2 ]。
4结语
总而言之,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需要不断地针对防疫工作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促进基层畜牧受益动物防疫工作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凯.做好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措施[J].兽医导刊,2021(1):59.
篇4
规模养殖业的迅猛发展无疑提高了劳动力生产水平,生产了大量的畜产品,但是也逐步表现出对动物福利漠视的问题。近年来陆续出现的“给活猪注水”、“割掉宠物狗的声带”“、活熊取胆汁”等动物受虐待的事件,频频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动物福利问题已经开始受到重视。
1规模养殖业在动物福利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一方面,随着人们对肉、蛋、奶等需求的逐年增大,规模化养殖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它将工业化生产的原理应用于畜禽养殖生产中,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养殖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了低成本、高产出、高效益的目的;提高了饲养管理及疫病防治的综合能力,实现了畜禽生产的标准化、商品化;为养殖企业在新的竞争形势下,创造品牌,占领国内市场,以及冲破技术壁垒,进军国际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获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一个方面,规模化养殖为了追求高的生产和经济效益,往往忽视了给畜禽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条件,使动物在生产过程中处于严重的应激状态,使畜禽身心受到严重伤害。同时,规模化生产还会产生环境污染、食品安全、人畜共患病等一系列问题。
2科学规模化养殖中应注意的动物福利问题
2.1科学设计畜禽舍畜禽舍建设要布局合理,注重绿化、美化畜禽场环境,改善空气质量;同时,在畜禽舍建筑上,采用暖气,水帘降温系统等防寒保暖、防暑降温、通风换气和一些自动化设备,并注意通风、采光;设计畜舍时充分考虑畜禽的运动、合理的密度,保证畜禽良好、舒适的群居环境。2.2饲养管理要符合动物特性在畜禽的饲料中添加甜味剂、香味剂等调味品,改善饲料口味,提高畜禽的食欲。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畜禽舍安装音乐播放系统,不定期播放音乐,改善畜禽的烦躁和刻板行为。
2.3建立合理的健康管理体系供给畜禽充足、清洁的饮水和营养全价的饲料,确保畜禽不受饥渴和充分地生长发育。开展程序化的防疫和疾病的防治工作,保障畜禽免受疫病的威胁;对畜禽病的防治,尽可能地采取饲料或饮水给药。同时,使用一些除去苦味的药品,减少注射等给畜禽带来的痛苦。
2.4畜禽屠宰方法要人道过去,对畜禽的屠宰一般采取“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粗鲁方式,后来有人提出让动物“安乐死”。最早的方法是让畜禽昏迷,后来发展到用电击,但这些都不能使畜禽摆脱痛苦的折磨。现在专家研究出一种用二氧化碳让畜禽窒息死亡的屠宰方法,这样,畜禽在很短的时间内慢慢窒息昏迷,然后再宰杀,不仅符合人道主义,而且肉质也会大大提高。
3解决我国动物福利问题的建议
3.1制定相关的动物福利标准或技术规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配额、许可证等直接限制性的关税贸易壁垒逐渐减弱,“绿色壁垒”等“合法”的贸易壁垒已经逐渐成为一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实施贸易壁垒的重要形式。继绿色壁垒使中国农产品在出口过程中遭受了严重损失后,近年来一些国家又将动物福利作为动物产品进口的新标准,以此作为它们市场准入的重要条件。因此,近年来因动物福利问题而遭遇贸易壁垒的案例时有发生“,动物福利”正逐渐成为贸易壁垒的新动向,成为畜牧产品、水产品等国际贸易中的一道新的壁垒。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有关于动物福利方面的立法,不但在动物饲养、运输和屠宰过程中,要求执行动物福利标准,而且,对于进口的动物产品也要求符合动物福利法规方面的技术指标,构建了各自的“进口门槛”。我国现在还没有动物福利方面的标准或技术规范,为了适应国际贸易的需要,制定这一方面的标准或技术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3.2加强动物福利方面的立法
关注动物福利是国外诸多发达国家发展现代畜牧产业的重要特征。英国早在1822年就通过法律条文的形式来保护动物免受虐待,并在上世纪20年代初陆续通过了《动物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实验动物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来保护动物的利益。欧盟及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也分别进行了动物福利方面的立法。甚至不少经济欠发达国家,如印度、泰国、尼泊尔等国也进行了保护动物福利的立法。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建立了完善的动物福利法规,要求在饲养、运输、屠杀、加工等过程中善待动物。在国际贸易中,也有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要求供货方必须能提供畜禽或水产品的饲养、运输、宰杀过程中没有受到虐待的证明。我国是畜牧生产大国,饲养业正以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发展,肉类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从立法角度确立动物的法律地位,对动物的文明饲养,给它们以适当的生存条件,无论对提高畜牧业的科技水平和产品质量,发展畜产品的国际贸易,还是对提高人类文明的水准,都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在我国只是在《野生动物保护法》和《畜牧法》中对动物福利略有提及,但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动物福利方面的法律。1988年,我国出台了《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了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法律地位,但对其它动物的保护还没有立法,动物保护的范围也十分狭窄。2006年开始实施的《畜牧法》对动物福利方面的内容也只是一带而过,并没有具体的说明。因此,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尽快出台动物福利方面的法律,为我国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3.3转变观念,广泛开展动物福利宣传工作
篇5
[关键词] 泸水 土著鱼类 资源现状 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 S9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5-0290-02
1 基本情况
泸水县下辖六库镇、上江镇、老窝镇、大兴地镇、鲁掌镇、片马镇、称杆乡、古登乡、洛本卓乡六镇三乡,国境线长136.24公里,总面积2938平方公里,最高海拔4164.6米,最低海拔738米。境内共有源流54条,分属怒江、伊洛瓦底江两大水系。怒江从福贡县匹河乡流入,流经泸水县境内洛本卓、古登、称杆、大兴地、鲁掌、六库、上江四镇三乡,辖区干流长109公里,平均宽度为120.6米,泸水县片马镇小江河属于伊洛瓦底江水系,从片马镇岗房村流入缅甸。丰富的水资源与复杂的地理地形和多样气候条件的多从作用,孕育了怒江种类繁多的土著鱼类资源。泸水县的土著鱼类,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时期就引起有关科研部门和渔业专家的高度重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海高原生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等部门的专家多次来到泸水进行考察,2006―2007年,云南省水产研究院与怒江州水产站对怒江、澜沧江和伊洛瓦底江三大水系的鱼类资源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泸水县渔政执法大队、参与并协助了对境内水系野生鱼类资源的调查。通过多年的调查及实物鉴定,现已查清全县共有鱼类55种,其中土著鱼类42种,隶属5目8科29属。其种类及数量位居全州四县之首,在怒江流域内有怒江裂腹鱼、云纹鳗鲡、半刺结鱼、角鱼、缺须盆唇鱼、巨B、短体拟o、扁头e、短鳍e、黄斑褶e、长丝黑e、突吻沙鳅、怒江间吸鳅等50多种,其中:半刺结鱼、角鱼、缺须盆唇鱼、细尾e、黄斑褶e、长丝黑e、突吻沙鳅等17种珍稀土著鱼类于2010年10月份被列为怒江州土著鱼类重点保护品种名录。2010年11月25日经农业部审核批准(农业部公告第1491号)将怒江中上游设立为第四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区范围在怒江州境内怒江干流316公里江段及部分支流。根据农业部制定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划定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怒江中上游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选择确定将怒江裂腹鱼(特有鱼类)、贡山裂腹鱼(经济鱼类)、半刺结鱼(特有鱼类)、缺须盆唇鱼(易危动物)、云纹缦丽(俗称蛇鱼(濒危鱼类)、角鱼(俗称红眼鱼)(濒危物种)、贡山e(特有种)7种鱼类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另外还有巨B、扁头e、长丝黑e、黄斑褶e、突吻沙鳅、怒江间吸鳅、细尾高原鳅、长丝黑e、短须黑e、三线纹胸e、穴形纹胸e、扎那纹胸e等15种土著鱼类也列人保护鱼类之中。这些鱼类是怒江的特有珍稀鱼类,既有代表性也有典型性,具有特殊的生态保护和科研价值。种质资源极为珍稀,种类分布呈现较强的地域性,渔业资源得天独厚,是水生生物资源的基因库。但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境内生态极为脆弱,加上人们对鱼类资源的过度捕捞,有害的违规渔具和违法违规捕捞以及水环境污染,致使渔业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不同程度影响着土著鱼类的生存和发展,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流动人口、工矿企业与日俱增,电站开发利用,江河上建站筑坝,阻隔了鱼类的繁殖和洄游通道,直接影响到鱼类的生长繁殖,电、毒、炸等违法违规捕捞行为时有发生、屡禁不止,致使江河有限的野生鱼类资源遭受破坏,造成损失。如何趋利避害,更好更有效地保护好泸水县的土著鱼类资源,是我们共同亟待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2 资源现状
2.1 水资源
怒江流经泸水县境内全长约109公里,由北向南流经洛本卓、古登、称杆、大兴地、鲁掌、六库、上江四镇三乡,共有大小河流54条。
2.2 鱼类资源
经过多年的调查查实,怒江流域共有野生鱼类72种,土著鱼类58种,隶属5目8科32属。泸水境内共有野生鱼类55种,土著鱼类42种,隶属5目8科29属。在42种土著鱼中有云纹鳗鲡(国家II级保护动物)、半刺结鱼(稀有种)、角鱼(特有种)、缺须盆唇鱼(濒危物种)、巨B、短体拟o(特有种)、扁头e、短鳍e(稀有种)、黄斑褶e(稀有种)、长丝黑e(稀有种)、突吻沙鳅(稀有种)、怒江间吸鳅(特有种)等17种被列为怒江州土著鱼类重点保护品种名录。经农业部批准,建立怒江中上游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后,列为重点保护对象的有怒江裂腹鱼(特有鱼类)、贡山裂腹鱼(经济鱼类)、半刺结鱼(特有鱼类)、缺须盆唇鱼(易危动物)、云纹缦丽(俗称蛇鱼(濒危鱼类)、角鱼(俗称红眼鱼)(濒危物种)、贡山e(特有种)7种,土著鱼类有巨B、扁头e、长丝黑e、黄斑褶e、突吻沙鳅、怒江间吸鳅、细尾高原鳅、长丝黑e、短须黑e、三线纹胸e、穴形纹胸e、扎那纹胸e等15种。
3 保护鱼类资源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保护泸水县特有珍稀濒危的土著鱼类资源,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自然遗产;二是有利于保护和稳定怒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三是有利于改善鱼类栖息生存的水域生态环境;四是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泸水县的土著鱼类资源;5是有利于特殊的生态保护和科学研究。
4 面临的问题
4.1 水域污染
水域生态环境是水生生物赖以生存、繁衍的基本条件。随着泸水县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增多、工矿企业增多,水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多条河流受到严重污染,例如:怒江干流从上到下沿岸部分居民保护生态环境和鱼类资源的意识淡薄,刻意将猪圈、羊舍、厕所直接修建在怒江边上,大量的污水、废水直接排入怒江;城镇居民的生活污水及厕所的下水管道直接排入怒江;甚至将大量的生活垃圾、工业垃圾等各种垃圾倒入怒江造成严重污染。怒江支流老窝河由于硅矿冶炼,常年遭受严重污染,尤其是石缸河由于锡矿、钨矿等金属矿产的大量开采和淘矿洗矿,河水常年处于浑浊状态,水质遭到污染,该河流的鱼类惨遭损害,据当地群众反映,石缸河已多年无鱼了。截止目前,泸水县还有多条河流不同程度遭受严重污染。
4.2 建站筑坝的影响
近些年来,泸水县大力开发水能修建电站,致使许多河流被迫改道或干涸,严重破坏了鱼类生存栖息繁育的生态环境。例如:老窝河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大小型电站5座,使得该河流有的河段断流。泸水县有源流54条,其中有近30 条已被电力部门开发利用,截止2015年共计建成中小型电站30余座,致使河流因建站筑坝形成断流,很多河流在丰水季节亦出现断流现象。由于原河流改道、下游断流,河道内的鱼类资源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破坏。
4.3 违法违规捕捞造成鱼类资源衰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野生鱼类的市场价格一路飙升,例如:扁头e(俗称:石爬子、石扁头、扁头鱼)由十多年前的10几元/市斤到现在的320元/市斤,据说在昆明餐桌上的售价达2000元/市斤,其他地区餐桌上的售价高达6000元/市斤。在丰厚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人不惜采用电、毒、炸等一些不当的、违法违规的方式和手段进行大肆捕捞,致使鱼类个体越来越小、数量越来越少,造成传统土著鱼类资源衰退程度加剧,许多物种濒临灭绝,如:扁头e、云纹鳗鲡、巨B、裂腹鱼等。给泸水县的土著鱼类资源造成严重影响。
4.4 执法体系不健全、渔政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直接影响鱼类资源的有效保护
多年来,泸水县渔政执法大队一直与水产站合署办公,没有专门的渔政管理经费,直至2006年9月泸水县渔政执法大队才从水产站分出来单独办公,但也仅仅只有人员经费,属于事业单位。目前虽然有法律法规授权的名义执法权,但由于未列入行政系列管理,直接影响行政执法的权威性和执法效果,很难切实有效地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渔政管理职能,严重阻碍了渔政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渔政执法人员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业务知识培训,业务水平不高、素质参差不齐,难以适应新时期鱼类资源保护工作的需要,直接影响鱼类资源的有效保护。
5 对策
泸水县境内水域面积广、鱼类资源丰富、管理战线长、开展工作难度大,为保护好泸水县的鱼类资源,提出以下保护对策:
5.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保护意识
鱼类资源保护是一项长期的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新闻媒体及张贴广告(标语)、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生物养护行动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云南省渔业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宣传,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富有成效的宣传,提高广大干部群众保护鱼类资源和渔业生态环境的意识,为保护鱼类资源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5.2 选择重点保护的鱼类
根据重点保护鱼类的条件(必须是泸水县原产鱼,必须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或学术价值,必须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在泸水县42种土著鱼类中选择推荐重点保护鱼类:云纹鳗鲡、半刺结鱼、角鱼、缺须盆唇鱼、巨B、怒江裂腹鱼等17种。
5.3 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禁渔期制度
建立怒江水生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对于保护优美的怒江风光,保护怒江鱼类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农业部于2010年10月将怒江中上游批准列为第四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2011年,泸水县人民政府开始实施禁渔期制度,并将每年的2月1日―5月31日这段时间规定为禁渔期,取得了良好成效。
5.4 加强外来物种监管、严防外来生物入侵
引种不慎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就是对土著鱼类的排挤和抑制,甚至造成巨大损害,因此、必须加强对外来水生生物的监管,对于引入池(坝)的外来鱼类,需要进行反复的科学调研和论证。
5.5 打击违法违规捕捞行为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生物养护行动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云南省渔业条例》等法律法规之规定,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捕捞野生鱼类的行为,切实保护好鱼类资源。
5.6 实行渔政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的联合管理机制
泸水县水域面积较广,境内江、河纵横交错,分布十分分散,渔政管理基础薄弱,渔政队伍人手不足,单靠渔政队伍去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让涉鱼群众参与管理,建立起联合管理机制,使他们牢固树立起保护鱼类资源、人人有责、遵守法规、从我做起的主人翁思想和主观意识,自觉守法、互相监督。渔政管理工作涉及面广,需要联系的部门较多,只有搞好协作,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才能做好渔政管理工作。
5.7 开展人工驯养繁殖试验研究
鉴于当前我县鱼类资源的现状,一些优质珍稀特有土著鱼类亟需拯救,部分珍稀名贵物种濒临灭绝,我们要积极从事野生优质名贵鱼类的人工驯养繁殖试验研究,并使研究成果早日得到转化,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5.8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篇6
关键词:动物;法律地位;法律保护
长期以来,动物一直是作为法律关系的客体来看待的,是权利主体支配的对象。但有一些学者认为,这样的规定是很不合理的,因为“从自然的角度看,人并不比动物更优越,在大自然的宴席上,一切存在物都是平等的。一切存在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价值和意义。”在大陆法系,1990年8月20日,德国立法者在《德国民法典》第90条项下增加了关于“动物不是物,他们受特别法的保护,法律没有另行规定时,对于动物适用为物确定的相关规定”的a款规定之后,这一修改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动物由权利客体上升为权利主体的立法实例而加以引证,并认为这代表着最新的立法动态,代表着人类对动物态度的转变在法律上的体现。英美法系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1.民事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与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相对而称,指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享有权利和负担义务所针对的事物。关系的权利主体为实现其权利,而对客体处于支配或者有权要求的地位。关系的义务主体则必须向权利主体作相应的给付或者予以满足,主体相对客体处于必须向其给付或者满足其要求的地位。
2.关于客体范围的不同学说
关于客体范围存在三种不同的学说:一种认为民事法律关系客体仅为物;一种认为法律客体仅为行为;第三种观点认为民事法律关系多种多样,法律关系的客体形式不是单一的,而是有多种表现形式:物,行为,智力成果,人身利益,权利等等。
二、关于动物的地位和保护问题的不同学术研究观点
1.主张动物在法律上具有完全的权利主体资格
该观点就是主张改变动物的传统法律地位,赋予其有限的法律主体地位。其理由是:民法要加强对动物的保护,就要对动物赋予人格权,法律应当规定,动物不仅享有生存权、生命权和健康权,还应当享有人格尊严和人格独立的权利,也就是享有一般人格权,只有这样才可以保护动物,有效阻止人类对动物的不善行动。
2.主张动物在法律上具有权利主体资格,但是享有的范围是有限的
基于这一观点,动物可以作为权利主体,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可以成为权利主体,一般说来只有野生动物和伴侣动物可以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而为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的农场动物、实验动物以及工作动物则不在此范围之内。即使是作为权利主体的动物,其所享有的权利也是有限的,只享有某些种类的权利,如生存权、生命权等等,“在主张动物权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考虑,动物的权利必须有限度吗?正如任何权利都必须有限度一样,不同主体之间权利与权利之间的平衡,是我们下一步应思考的问题。”
3.主张动物在法律上不具有权利主体资格,应作为特殊物看待和保护
此观点有二:一是认为赋予动物以“人格”混淆了民事主体和客体的根本区别。在民法中只存在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一是人,二是物,人作为世界的主宰,支配其他的任何物,而物则只能被人所支配;二是认为如果赋予动物以人格,实践中会出现实际问题无法解决:首先,动物享有了主体地位,那么它们又将如何行使权力,履行义务呢?其次,如果赋予了动物人格权,让动物享有了生命权、健康权以及人格尊严和人格独立的权利,那么又将如何解决人类饮食和日常品的需求呢?如果一定要对动物赋予“人格”使其具有民事权利能力,那将会改变民法的性质,也会改变市民社会的性质。
笔者认为:民法是人法,在民法上,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就是,动物永远受人支配,永远也不会与人平起平坐,成为世界的支配者。动物的属性是物,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这个基本事实是无法改变的。《德国民法典》将动物从物的范畴中分离出来,但是并不表明动物因此就具有迈出向主体地位的契机。它仍然与其他物一样,属于客体。即使不这样规定,只要存在动物保护法,依据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理,在动物保护问题上,民法也应让位。可以说,没有动物保护法,《德国民法典》的规定也是形同虚设;有了动物保护法,即使民法不明示,仍然能实现对动物的特殊保护。因此,笔者认为《德国民法典》只是一个具有倡导性和宣示性的条款,可以为全世界其他国家就动物保护问题敲响了适时的警钟,没有多少具体的规范意义。
但是,究竟应当在法律上怎样落实对动物的特殊保护,还应当符合民法的基本理论原则,并在实践上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这就是以下的内容———动物法律物格制度。
三、动物法律物格制度
1.法律物格的概念及法律特征
物格,即物之格,即物的资格、规格或者标准。法律物格则是指物作为权利客体的资格、规格或者格式,是相对于法律人格而言的概念,是表明物的不同类别在法律上所特有的物理性状或者特征,作为权利客体所具有的资格、规格或者格式。“法律物格”描述了一个不拥有法律权利的资格的实体,该实体被作为法律上的人对其享有权利和对该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的财产来对待。许多学者一致赞同的观点就是建立“物格”制度,具体的设想为:一是野生动物和宠物;二是普通动物和植物;三是人体器官和组织;四是货币和有价证券;五是虚拟财产;六是一般物格。
2.确立法律物格制度的意义
笔者认为,确立民法上的物格制度的意义就在于对物的法律物格的不同。规定权利主体对其行使权力的不同的规则,主要有如下的三点:
第一,确立法律物格制度,能够确定作为权利客体的物的不同法律地位。区别不同的法律物格制度,就是为了表明不同的物在法律上的不同地位。第二,确立法律物格制度,能够确定权利主体对具有不同物格的物所具有的不同的支配力。第三,确立法律物格制度,有利于对具有不同法律物格的物作出不同的保护。
我们建立法律物格制度,并不是赋予动物以权利,使动物成为民事主体,我们讨论的基础就是在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理论指导下,将物依然作为客体,只不过通过法律物格制度,对不同性质的物区别对待,建立一种更为合理的制度。现代民法人格是平等的,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应当是基于人的属性,但是在这个世界上,物是各种各样的,千差万别的,如果对物同等对待,显然不合理。如果建立了法律物格制度,对不同属性的物设立不同的规则,可以更为合理地行使权力、保护各种物。
四、动物成为民事法律主体的法理障碍
1.与民法的基本价值相悖
民法的基本理念之一为私法自治,其旨在于个人得依其意思表示形成私法上权利义务关系,私法自治表现在民法的各个制度上。意思自治被否认,民法还称得上是民法了吗?动物没有明确意思表示,无法进行自我认知和表达,如果将动物纳入民事主体的范畴,有违民法作为“人法”的根本性制度价值。而法律始终是人制定的,是规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则,动物也不可能参与到法律制定的过程,这样,即使赋予动物权利事实上也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
2.与权利义务关系的逻辑关系相违背
对于动物行为能力的欠缺,有些学者提出建立监护制度来补救,比如为动物设定保护人或人。那么动物的人如何确定;动物的法律诉求有哪些;怎么来定个标准来衡量监护人的行为是否符合被监护动物的利益呢;动物如何行使诉讼权;动物的意思表示和行为能力如何确定;如何追究动物的法律责任等问题的解决都会对传统观点形成一定的冲击,造成立法、司法、执法的混乱。
所以,笔者认为:不管是从民法的基本理论还是从法理上来分析,赋予动物民事关系主体地位都是不妥当的,有其无法克服的障碍,这些障碍的根源其实超出了法律的范围,说到底法律根源于社会现实,只要人类与动物本质差异存在一天,赋予动物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地位就只能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空想。
五、对我国关于动物保护的立法和司法建议
1.应将动物看做是特殊物来看待
我国尚未制定出民法典,因而对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问题还缺乏一个原则性的规定。但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第127条关于动物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的规定,是将动物作为物看待的,1998年颁布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也是将动物视为一种特殊物而予以保护的。这些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笔者还想就动物的法律地位的保护问题提出个人的不成熟意见:
已经明确了的问题:在法律上动物仍是物,不是人。但是这种物又不单纯地等同于一般物,这是一种有生命的物,是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物,所以应当加以区分地对待,即作为特殊物来看待。德国立法者的最主要意图只是要表达:“动物是特殊的权利客体”以及动物的所有人不能像对普通物一样随意处分动物的意思而已,其法律上的意义只是对物权的必要限制,说明在无公法施加特殊要求的情况下,动物依然是一类可以适用规则的司法客体;在财产法上,动物依然是一类特殊的具有财产属性的特殊客体。由此可见,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站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角度,立法保护动物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立法保护动物不等于赋予动物权利或者将动物上升为法律主体,这样完全是矫枉过正的做法。
我们对动物的保护的范围还过于狭窄。只对濒临灭绝的野生动植物做出立法,其实对一些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存在的、对人类和自然有益的动物的保护都应该予以法律化,规范化。
2.对动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责任的规定
动物是有生命的,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宠物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针对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也应该对此领域加以规范。比如如果宠物出现咬伤他人或者其他人的宠物的时候,究竟如何承担相应法律义务,承担怎样的民事责任和做出怎样的赔偿,都应该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定。动物的主人应该对他人负担义务,这实际上也就是物权人如何妥当行使物权,不侵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问题。
3.加大动物保护的立法力度
对于动物的保护也应该根据不同的等级进行划分,分为禁止交易物、限止交易物和可交易物,对于不同的范畴,应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医学利用动物进行对人类健康有益的实验———比如用小白鼠来研究攻克癌症的实验,就无需纠正医疗单位的行为。所要做的是应当加强现行立法对动物保护的力度,对动物的滥捕滥杀的罪行进行严惩。曾经在网上看见这样一幅真实的画面:在青藏高原上,躺着数以万计的藏羚羊,肚皮被残忍地剖开,内脏统统挖走作为可以变卖的药品,羚羊角也被割下,血几乎染遍了整个山坡。对为了牟取暴利采用如此残暴的手段野蛮掠夺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法律应该予以深切关注。针对不同的“物”实施不同程度的法律保护,不需要对动物的法律地位做无谓的争论就可以对动物实施最有效最现实的保护,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
4.完善动物保护法律体系
我国有学者指出:“动物的管理是操作在一个复杂的系统,构成这个系统的亚系统是:种群、生物环境和人。这三个系统相互影响,互为运动,野生动物管理就是维护三者的平衡。”动物保护的法律应是一个系统。为了更好地保护动物,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
比如众所周知的“虐猫事件”,相应地应该建立《反对虐待动物法》。无论是野生动物还是非野生动物,本质都是相同的,他们也有生命,也有感觉,善待动物也是一个人健康人格和美好心灵的折射。人对动物的关爱,也能够体现出人对人的关爱。目前已经建立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主要是针对保护濒临灭绝的动物,其实其范围应该涵盖所有的物种,因为如果不把范围扩大,等到物种濒临灭绝再亡羊补牢恐怕为时已晚,未雨绸缪的有所规范岂不更好。再比如可以单独设立《濒临物种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法》等等,对于以动物为资源的药制品、皮革制品的贸易也应当有相关的法律限制和规范。
民法在将动物定位为特殊物的同时,应该更多地将目光集中在动物的保护上面。毕竟任何法律法规确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实施,利用制定的法律、法规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才能体现民法的公平和公正等基本理念。对动物的保护,更深层次的意义也就是对环境的保护,对生态平衡的维护。德国人提出的“动物不是物”的理念也并非没有现实意义,正是由于问题的存在才引发了这些相关的思考和初期的探索。我们应当从立法、司法实践的角度来对动物的法律地位及其保护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有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严春友.主体性批判[J].社会科学辑刊,2000,(3):35.
[2]高利红.动物不是物,是什么?[M].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20卷,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1:2872303.
[3]孙江.动物法律地位探析[J].河北法学,2008,(10):61.
[4]江山.法律革命:从传统到现代———兼谈环境资源法的法理问题[J].比较法研究,2000,(1):33.
[5][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M].邵建东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8772878.
[6]梁慧星.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107.
[7]徐昕.论动物法律主体资格的确立———人类中心主义法理念及其消除[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0.
篇7
关键词: 伊春市;湿地;生态保护;合理利用
中图分类号 :F06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湿地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体、美化环境和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因此人们把湿地称为“地球之肾”。伊春市地处湿冷的寒温带与温带气候,宽坦沟谷、河漫滩与平缓坡地的广泛分布以及长达6个月以上的季节冻土和永久冻土层对地表水的阻隔,这些都是沼泽与沼泽化草甸湿地广泛分布的重要因素。森林沼泽化、草甸沼泽化和冻土沼泽化为主要的形式出现在当地湿地形成发育过程中[1]。伊春市湿地主要分布在伊春市中部和北部地区,在汤旺河及支流沿岸,山缓坡和山龙带集中分布。伊春市湿地属于山区湿地,总面积106.96万hm2,按土地类型可分为重沼泽、宜林沼泽、江河湖泊;从湿地类型可划分为:沼泽及沼泽化草甸湿地99.2万hm2,河流湿地6.11万hm2,湖泊湿地1.04万hm2,库塘0.61万hm2[2]。植被类型主要为兴安落叶松—笃斯越橘—藓类和苔草。
1、伊春市湿地的主要功能及保护利用现状
1.1伊春市湿地的生态功能能
一、涵养水源和调洪功能 伊春市的湿地类型主要是沼泽及沼泽化草甸湿地。沼泽和沼泽化湿地的土壤的水文物理性质比较特殊,孔隙度大,饱和持水量大,在伊春市的沼泽地中土壤饱和持水量可达到400%~1030%,成为天然的生物蓄水库。
二、积累有机物,是CO2的“汇”,同时又是CH4的“源”天然湿地中的有机物浸在水中,气温低、湿度大、水源补给稳定、土壤长期过湿,动植物残体不能在氧气的参与下分解,有机物不断积累,在未受干扰的状态下,是净碳汇,起到减小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的作用,又因是厌氧条件,又成为CH4的排放“源”。如果湿地被开垦或者气候干旱,湿地就会成为净碳源。
三、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意义重大 小兴安岭属于低山丘陵,地貌和水热条件相差较大,沼泽与沼泽化草甸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为不同的生物提供相应的栖息环境。1996年于砚民对小兴安岭湿地植物资源及其保护对策进行研究。以小兴安岭红星湿地保护区为例,库斯吐河等黑龙江水系贯穿于于该湿地中,该湿地有河流湿地、泛洪平原湿地、藓类湿地、草本沼泽湿地、灌丛沼泽湿地、森林沼泽湿地、沼泽化草甸湿地。有高等植物885种生长于该保护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一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八种;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八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四十三种。
1.2保护利用现状
一、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伊春市湿地分布广泛,哪里有森林,哪里就有湿地;零散分布、面积较小。这样就造成保护管理不便,容易遭到破坏。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湿地保护意识的加强,伊春市建立红星、乌伊岭等5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其中红星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林间湿地、珍稀动植物;乌伊岭、翠北两个保护区主要保护森林湿地;库尔滨河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湿地、野生动物;友好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林间湿地。这些自然保护区对保护天然生态系统、珍稀动植物资源和发挥湿地的生态功能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政府及政策保护伊春市政府高对湿地保护非常重视,于2009年10月发函,商请中国林科院委派专家,经过课题组两次到伊春野外实测和收集数据资料,开展了《伊春市森林和湿地资源价值评价研究》[3]。于2010年5月下达了关于加强鸟类鱼类等野生动物保护的规定[4]。
三、野生果实的采集与加工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在野生果实的采集和加工利用、建塘养鱼和发展生态旅游方面已经取得了效益。五营、红星林业局加工笃斯越橘果汁,取得了良好的效益[5]。
四、湿地旅游 为大力发展湿地旅游伊春市新青林业局建立新青国家湿地公园;很多林业局开展漂流等湿地旅游项目[6];2011年8月8日伊春市乌伊岭首届兴安水乡湿地旅游文化节开幕,充分展示林间湿地在生态建设、自然保护、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突出湿地文化在建设生态文明,弘扬生态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发挥湿地旅游在促进就业、增加收入、拉动内需等方面的示范作用[7]。
2、伊春市湿地存在的问题
2.1湿地面积减小且零散
2008年宁静等对黑龙江省近50年来沼泽湿地退宿特征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伊春市湿地面积从1954年到2000年降低25%;从沼泽湿地的斑块景观特征上看,较大的湿地斑块退宿为离散破碎的小斑块,斑块之间聚集度降低,分离性和离散度锐增,进一步说明沼泽湿地景观趋于破碎化。产生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伊春市是主要的国有林区,可开垦耕地较少,人口增长对耕地的需求也增大,排干沼泽开垦耕地、森林的间伐或皆伐破坏了森林湿地环境,导致伊春市湿地面积减少[8]。
2.2部分永冻层融化
森林、湿地、永冻层是伊春市中北部典型景观,邱林等从伊春地区的湿地分布特点和地结构,分析伊春地区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就是永冻层融化,并提出伊春市湿地保护的关键就是保护永冻层不融化。森林过度砍伐,地温升高,也会造成永冻层融化,也导致部分湿地的退化和丧失[9]。
2.3湿地资源开发不合理
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资源及环境矛盾日益突出,首先,人们对湿地进行开垦和改造,破坏了小区域环境,致使地下水位降低,蒸发量增加,气候干燥,旱灾增加,野生植物的生境被破坏,野生动物的食物减少,栖息地改变。野生动物数量锐减,分布区缩小,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其次,湿地污染严重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排入江河及湿地中,大量水生生物死亡,由于生物的富集作用,湿地鸟类受污染物危害严重,甚至慢性中毒死亡。最后,鱼类资源过度利用。很多人采取灭绝式捕捞方式,不论鱼大小与否,不不开繁殖季节,能捕就捕,此外还有炸鱼、电鱼等破坏性捕捞方式,鱼类资源遭到极大破坏,较70年代减少80%以上[2]。
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对策
伊春市湿地是黑龙江省沼泽湿地斑块的质心位置,伊春市湿地的保护和利用对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伊春市政府邀请中科院有关专家组对伊春森林湿地的价值进行评估,主要通过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三个方面进行评估。伊春市的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也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3.1 增强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
湿地主要生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育土壤、碳汇服务、改善空气质量、维持生物多样性。但是很多群众不了解湿地的作用及原理,没有保护生态的意识。进一步加强林区各级领导干部、湿地保护区管理及工作人员,林场职工、当地群众及行政执法人员的湿地科普教育,定期举行湿地讲座及科普宣传。当湿地保护意识增强时,人们才会有保护湿地的行动。
篇8
2、继续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力度。一是积极协助做好落户我市大项目用海的报批工作。重点协助孚宝项目用海报批,掌握中海油项目和平海电厂项目用海审批情况。二是继续搞好百县示范活动,进一步加大渔业用海的管理力度,规范用海审批程序。严格按照海域使用程序审批建设项目用海,渔业用海使用金征收率80%以上,海域使用金征收率要达100%。三是跟踪海洋功能区划的审批进展情况,做好海洋功能区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四是完成*深圳海域界线、惠东县与大亚湾区海域界线签定。五是加强无居民海岛的保护与开发管理。重点要防止沿海渔民在无居民海岛建设坟墓等构筑物,积极监督项目单位做好无居民海岛的环境保护工作。六是按照市政府要求,建设*海洋科技楼。
3、做好海洋与渔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一是继续做好人工鱼礁的建设工作。8月份前完成完成灯火排人工鱼礁(二期)3万多立方米礁体的建造投放任务;下半年完成做好青洲人工鱼礁区建设的准备和实施工作。二是加强水生野生保护动物驯养繁殖、经营利用的管理,做好《驯养繁殖证》、《经营利用证》的年审和资源保护费的征收工作。三是完成*年度省局下达的人工增殖放流任务。做好海洋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积极参与用海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开展污染损害的调查。5月份前编制、公布《*市*年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抓好赤潮等海洋灾害的监测、监视工作。四是组建*市海洋环境预报台,完成预报台数据接收终端的安装调试,在我市电视台开播潮夕、水温、盐度等水文气象的预报。
4、加快渔业产业化发展。一是继续组织实施水产品健康养殖技术示范。计划设立示范点10-14个,示范面积达9000亩以上,进一步扩大示范辐射面积,重点抓好罗非鱼健康养殖、斑点叉尾鮰无公害养殖、大水面高效生态养鱼(水库养鱼)、甲鱼仿生态健康养殖、高位池对虾无公害养殖、无公害海胆养殖等,进一步推进全市整体养殖水平的提高。二是积极推动中低产鱼塘改造工作。“*”期间,在全市改造5万亩鱼塘,以扩大养殖空间,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三是进一步加强水产养殖病害测报。继续开展水产病害测报工作,争取扩大测报品种和测报面积,计划设立19~20个测报点,监测7~8个养殖品种,培训测报员,增强病害诊断能力,加强预防措施,督促各测报点及时、准确上报测报结果,继续认真编写好每月一期的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简报。四是进一步加强水生动物疫病监测检疫。根据我市重点水产养殖品种的生产季节,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开展水生动物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不定期对罗非鱼、鲤鱼、对虾等品种实施疫病跟踪调查和抽检。五是继续推广良种良法。重点是开展匙吻鲟的养殖试验与推广和黄颡鱼的混养试验与推广,以及刺鳅的繁育与养殖试验等。六是开展水产技术培训和渔民转产转业培训。七是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指导。继续鼓励有条件的养殖生产企业申报省级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八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技术推广手段。加快市海洋与渔业“三合一”检测中心实验室第二期建设,选送实验室人员进行上岗前培训,争取早日开展水产品质量检测、水生动物防疫检疫、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水产种苗种质检测、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等职能工作,进一步提高我市海洋与渔业管理水平。
篇9
“法律规范的存在在于其效力;而法律规范的效力,虽然并不等同于某些事实,但却以这些事实为条件的。”环境法的适事范围是指环境法对什么行为或事件有效。总体上看,《环境保护法》适用于所有对环境有影响的活动,包括开发、利用、保护、治理、管理环境的各种活动,环境单行法则规定具体的适事范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内外环境法的适事范围近十年来得到一定的拓展。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环境保护法》修订工作,应对以下方面予以关注。
环境改善的活动
环境改善产业,包括沙漠造林、荒山改造、住宅区与景区的绿化等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勃兴的新鲜事物。与环境治理与恢复产业不同,环境改善产业是以环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遭到污染或破坏为基础进行的,其经营行为的开展不以承担恢复原状或责令治理等民事或行政责任为前提,属于积极的法律行为。
对于环境改善活动,我国现阶段适用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大都只作了原则性规定。如《环境保护法》第1条规定:“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制定本法。”第16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但对环境改善产业的概念、规范和政策扶持问题则没有明确涉及。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环境改善产业尚未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还没有引起立法者的充分注意;二是现有的环境改善产业规模总体较小,环境改善商与受益者之间的环境改善法律关系从本质上讲属于民事合同关系,双方的民事权利和义务通过《合同法》就可以规制。我们认为,环境改善问题从小的方面讲属于一个私益问题,但是从大的方面讲,又是一个涉及到私权社会化即个人本位要受到社会本位制约的问题,并不是《合同法》就能够完全加以规制的。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对环境改善活动没有具体规定,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
室内空气污染的监管
室内装饰必须使用涂料、石料、粘合剂等材料,部分不法经营者为牟暴利使用不合格材料,必然产生相应的污染,危及使用者的健康和生命。建设部等有关部门从2001年起先后颁布了《住宅室内装饰装修管理规定》、《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国家标准,2002年国家环保总局颁布了《室内装修有毒有害物质排放标准》。这表明环境法的适用范围由原来的仅来源于外部的环境侵害扩展至全方位的环境侵犯活动。但是,我国的《环境保护法》目前还没有予以响应,修订时应当加以关注。
动物福利的保护
动物的福利包括动物的生命或健康,这与环境保护及人类的公共道德均有关联。基于此,国际社会非常重视动物福利特别是与贸易有关的动物福利保护立法建设。如澳大利亚《动物福利法》第3条规定:“本法的立法目标是:(a)确保人道地对待动物;(b)防止残酷地对待动物;(c)促进社会知晓动物的福利。”
中国大陆已经具备一些保护动物福利的初步规定,但这些规定调整的范围不周密,适用范围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化解与环境有关的贸易纠纷,有必要借鉴国外的成熟立法经验,把动物特别是野生动物福利保护纳入《环境保护法》之中。从道德的层面讲,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动物权利保护运动对我国影响的日益广泛,通过《环境保护法》中动物福利保护的法律规定来推进公民的道德建设也是非常必要的。温室气体的排放
近年来,许多国家把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逐步纳入环境污染防治法的调整范围。2005年11月,加拿大将六种温室气体物质列为受《环境保护法》管制的污染物质。2007年4月,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作出判决,认为二氧化碳属于污染物质,应当受《清洁空气法》的调整,联邦环保局应当对汽车尾气的排放予以管制。
目前,我国的任何法律还没有明确把二氧化碳作为污染物质对待。为了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缓解国际舆论的压力,我国正在依据《节能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开展节能、降耗和减排三方面的工作,但这对二氧化碳的排放控制只具有间接的法律管制作用。如果《环境保护法》把二氧化碳排放也确认为污染物排放行为,不仅与国际环境法律接轨,还将起到直接监管的作用。水体温度等环境物理属性的改变
目前,一些国家已把导致环境升温等物理效应的行为也界定为污染排放行为,典型的例子为美国“S.D.War-ren公司起诉缅因州环境保护部案”(S.D.Warren Co.v.Me.Bd.of Envtl.Prot.,126S.Ct.1843)。2004年,缅因州S.D.warren水力发电公司,在发电许可到期之前,向联邦能源调整委员会提出下一个五年发电许可申请。缅因州环境保护部认为,按照《清洁水法》的要求,向可航行水体排放污染物的行为必须获得政府部门许可。水坝由于蓄水,把水引向涡轮,然后把水从涡轮排出,也属于排放行为,因此应当先申请排放许可,获准之后,才能提出发电许可延长的申请。S.D.warren公司认为,他没有排放污染物质,不需要申请排放许可证,并向公司所在县高等法院提起诉讼,县法院驳回了起诉。该公司上诉至缅因州最高法院,被判败诉,2006年2月,又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最高法院认为,《清洁水法》虽然没有为“排放”(discharge)专门规定定义,但按照常识,“排放”一般是指水流出(flowing out)或者排出(issuing out)的行为,只要该行为影响水体的化学、生物或者物理属性,就属于该法所规范的排放行为。而且,对于该法规定不明确的行为,缅因州环境保护部具有提出新的实施措施的职责。本案中,公司将水引入涡轮中排出,水温会改变,水的物理属性肯定发生改变。因此S.D.warren公司虽然没有排放传统意义上的污染物质,但由于其改变了水体的物理属性,也属于《清洁水法》所规范的排放行为。联邦最高法院维持了缅因州最高法院的判决。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是解决水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法律渊源。目前,这些法律对导致水体温度等物理属性改变的行为均未涉及。笔者认为,有必要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对水电站的新建、改建、扩建行为以及影响水体温度等自然属性的行为予以规范。
篇10
论文摘要: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动物福利的出现无疑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志,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已经开始设置动物福利壁垒来对国际贸易施加影响。文章对动物福利壁垒的主要特征以及对我国出口状况和潜在的贸易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
“动物福利”(AnimalWelfare)正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一条新的“流行语”。在国际上,动物福利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贸易议题。动物福利的出现,一方面可以说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表现;另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国家间的经济水平、教育文化和道德标准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动物福利的出现无疑就构成了一道新的贸易壁垒——动物福利壁垒。动物福利潜在的贸易壁垒作用不可忽视,如果不给予足够重视,我国相关产品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将会遭遇巨大障碍。
一、动物福利的起源与发展
动物福利活动最初是由一些关心动物福利的民间人士和动物保护团体倡导并发展起来的。在18世纪末,英国功利主义哲学JeremyBentham首先提到动物的福利问题,认为动物福利是真实存在的,因为动物也能感受到痛苦。1822年,理查德·马丁(Martin)提出“反对虐待以及不恰当地对待牛的行为”的法案(即《马丁法案》)在英国国会获得通过。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关于动物福利的法律。法国也在1850年通过了反对虐待动物的相关法案。1866年由美国外交官亨利·伯格(HenryBergh)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动物福利组织——美国防止虐待动物协(ASP—CA),并推动纽约州通过了美国的第一个动物福利法:《反虐待法》。其后的一段时间里,世界各国纷纷建立自己的动物福利保护法规。这些法规都是在道德伦理方面强调我们应该对动物权利的保护。
20世纪60年代后,因为西方国家农业的发展已经满足了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公众开始转而关注生产活动中对动物福利的影响。1965年的英国政府发表的“BrambellRepo~”报告就是公众对动物福利关注的集中反映。其后,各国学者纷纷研究动物福利间题:Moberg(1987)和Barnett(1987)认为生理指标应该在评估动物福利上起主要作用;Mcglone(1993)同样认为生理指标优于行为指标,因为它们更客观而且更少一些人为倾向性;Duncan(1993,1996)建议动物福利应该和动物感受而不是它们的生理或别的指标相联系。
目前在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动物有“五项基本福利”:(1)为动物提供适当的清洁饮水和保持健康与精力所需要的食物,使动物不受饥渴之苦;(2)为动物提供适当的房舍或栖息场所,能够舒适地休息和睡眠,使动物不受困顿不适之苦;(3)为动物做好防疫,预防疾病和给患病动物及时诊治,使动物不受疼痛、伤病之苦;(4)保证动物拥有良好的条件和处置(包括宰杀过程),使动物不受恐惧和精神上的痛苦;(5)为动物提供足够的空间、适当的设施以及与同类动物伙伴在一起,使动物能够自由表达正常的习性。比如,对猪的动物福利国际法规规定:猪在运输途中必须保持运输车的清洁,要按时喂食和供水,运输时间超过8小时就要休息;在宰杀时,应当使用高压电快速击中致命部位,使其在很短时间内失去知觉,以减少宰杀的痛苦,并且必须隔离屠宰,以防被其他猪看到而产生恐惧感。不少欧美国家要求供货方必须能提供畜、禽或水产品在饲养、运输、宰杀过程中没有受到虐待的证明才准许进口。
二、动物福利壁垒的实施特点
(一)合理合法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待动物的态度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从把动物仅仅当作人生存的资源发展到保护动物最后提升到了福利保护的地位,不能不说是社会的进步、观念的进步。于是一些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制订动物福利法规。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发达国家对食品的安全与卫生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而世贸组织又规定允许成员方采用“为保障人民、动物、植物的生命或健康的措施”。因此,利用动物福利名义设置贸易壁垒,不仅穿上了符合进口国法律的外衣,而且还能获取社会公众的同情和支持。
(二)歧视性和隐蔽性
动物福利条款在不违背WTO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与其它贸易壁垒相比,更具隐蔽性和歧视性。动物福利标准都是发达国家根据其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制定的,强者制定标准,对弱者显然是不公平的。由于各国的国情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发展中国家的畜禽产品在短时间内很难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动物福利标准的实施即使是非歧视的,对来自不同国家的进体动物及动物制品一视同仁,也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构成障碍。经济实力是基础,发展中国家如果温饱问题都还没解决,如何讲“动物福利支出”,此外,以自己国家的动物法案为屏障,利用动物福利名义设置贸易壁垒,还涉及社会道德问题,不仅穿上了符合进口国法律的合法外衣,而且极易博取公众的同情和社会舆论支持,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三)实施领域的广泛性
动物福利壁垒的实施客体目前主要针对活体动物的进口。但有向其它与动物和动物制品有关的领域和上下游产业施加影响的趋势,与动物制品有关的行业,如:餐饮业、化妆品业、医药业、服装业等都有可能受到冲击和波及。由于目前有关动物福利的呼声和抗议活动越来越多。一些国际著名的跨国公司,如: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公司迫于国际供货的养殖场采取措施,改善动物的养殖环境,不得采用强迫进食等虐待动物的措施,否则将停止进货。
(四)复杂性和争议性
动物福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既涉及到动物保护,又涉及到国际贸易,还与社会自身的发展、道德、伦理有关。动物福利问题有它合理生的一面,但如果以“动物福利”名义来设置贸易壁垒并用在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上面,那么将有可能使出口国人民本来就很低下的生活条件日益恶化,这种在人类的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优先考虑满足动物的基本需求乃至“精神需求”的做法,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不仅不公正,而且这种变相的贸易保护,可能会造成人道主义的灾难。因此,动物福利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具有很大争议性的问题,如果仅仅从其中一个方面孤立地看待这个问题,则不仅不会解决问题,反而会引起诸多负面影响。
三、动物福利壁垒的利用方式
(一)利用WTO有关动物福利的条款限制进口
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和《反倾销措施协议》关于动物福利以一般例外等形式出现。发达国家利用这些规定以一般例外措施、卫生检疫、技术性与非技术性壁垒、补贴与反补贴、倾销与反倾销的形式,限制进口。欧盟和美国目前正在考虑用不可诉的动物福利保护补贴。
(二)用国际兽医局OIE标准限制进口
国际兽医局的OIE标准有关于动物福利的基本要求。发达国家利用这些标准来限制我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发达国家要求供货方必须达~gJlOIE所规定的标准,否则无法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也无法向WTO提出贸易纠纷仲裁。
(三)用国内动物福利法限制进口
发达国家对于动物福利一般都有国内立法。这些动物福利法成为限制对外国产品进口的借口。要进口的产品必须符合国内动物福利标准,如果外国产品在生产、加工或者屠宰过程中受到虐待,低于国内的动物福利法所规定的标准,就不准进口。
四、我国动物福利现状
(一)公众意识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公众的动物福利意识仍普遍淡薄,对动物福利保护的意义及如何实现动物福利保护的知识了解甚少。人们通常以动物主宰者的身份肆意对待动物,例如“活猪注水”等残忍对待动物的事情时有发生。这种虐待残害动物的行为不仅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甚至还被人们认为是不足为奇的,最近几年动物福利已逐渐引起各行各业人们的关注,很多民间动物保护组织自发而生,动物福利意识有所提高。12004年在武汉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建成的一座38只恒河猴慰灵碑。旨在纪念在抗非典疫苗和药物实验中为人类健康献身的动物。由此可见,我国的动物福利意识水平在提高,但总体上仍远滞后于发达国家。
(二)动物福利立法进程需继续推进
我国除香港和台湾地区有完善的动物福利立法外,其他地区针对动物福利立法还相当滞后,除《野生动物保护法》外,我国尚无一部比较完整统一的动物福利保护方面的法律。然而在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下,立法部门应制定相关法律,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动物,不但对列人国家一级、二级保护的珍稀动物要依法保护。对于一般动物,特别是那些人工饲养的禽畜,也要给予“动物福利”。最近几年,在有关法律法规中已开始出现针对动物福利的条款,~N2004年12月北京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条例》明确规定了“实验动物管理机构负责实验动物工作中涉及的实验动物项目的管理并对实验动物进行伦理审查”。正在修订和准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都将有关动物福利方面的内容写入法案中,但和国际动物福利立法还有很大的差距。国家的动物福利保护法律体系急需完善。
(三)禽畜产业动物福利实施细则不完善
由于动物福利公众意识淡薄及没有相关法律保护,使得我国禽畜产业的动物福利在饲养、运输、宰杀方面的实施细则令人堪忧,达不到国际动物福利标准。我国目前畜禽产业饲养密度大动物生活条件差,运输条件选不到要求。粗暴屠宰等现象普通存在。作为食品被批量生产出来的各类动物的生存状态急剧恶化。同时动物异地运输特别是长途运输量越来越大,这样生产出来的畜禽产品不仅直接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而且很难经得起国际市场越来越严格的检验。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经不起风浪的冲击,严重影响了我国畜禽产品在国外市场占有率,而且对其他动物相关产品方面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五、动物福利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一)对我国养殖业出口的影响
欧美等发达国家制定的动物福利标准,要求保证动物享有不受饥渴、生活舒适、避免肉体疼痛和精神恐惧以及享有表达天性等方面的自由,即使在贸易运输的过程当中,也要求每只动物与同类伙伴在一起,能够舒适地休息和睡眠,笼舍清洁,饮食和空气充足、新鲜,屠宰这些动物时要单独进行,以免影响其他动物受到刺激和惊吓。目前,已有不少地方将动物福利作为进口农产品的一个重要标准。2002年,欧盟国家的一个畜牧产品进口商曾经造访黑龙江省正大实业有限公司,准备大量购买一批活体肉鸡,但是,这笔生意最终因该公司“不够宽敞、舒适的鸡舍”而流产。
(二)对我国中药出口的影响
我国是中药的生产大国,传统的中医药学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其独特的原理和神奇的疗效世人皆知。但是,现在许多中药的制药方法却遭到批评和抵制,如活熊取胆。由于是活熊取胆汁,这个过程势必给熊造成极大的痛苦和恐惧,往往会使熊惨叫不已。虽然熊胆汁在中药用药里疗效显著,但是,这种令熊痛苦不堪的取汁方法却遭遇了不少的批评。又如,我国某著名品牌的龟鳖丸在国外销售时也曾遭遇国外消费者的抵制。原因是该厂在介绍其采用的生产技术时,提到要将野生龟鳖冷冻到零下192℃,这样制成的药品更容易为人体所吸收,比直接食用龟鳖的效果要好很多,但这种制药方法在国外却遭到了强烈抗议和抵制,影响其制品在海外的销售。我国中药的疗效世人皆知,但中药的出口却屡屡碰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药动物的福利没有得到保障。
(三)对我国水产业出口的影响
我国是世界第一位的水产养殖大国。据中国海关统计,2004~水产品产量为4855万吨。尽管我国水产品具有比较大的出口潜力,但我们不得不面对美国、欧盟等国家的诸多有关规定和法令。欧盟多个国家,如德国、英国等就对屠宰动物有严格要求,其中包括卖鱼者不能将活鱼直接卖给顾客,由商家把鱼放进电箱里快速杀死后才能出售。美国的“濒危物种法案”将龟列为保护对象之一,禁止所有不符合TED(海龟隔离器,装于海虾拖网颈部,便于误人拖网的海龟逃生)装备要求的国家或地区捕获的野生虾及虾类进入美国市场。美国从1995年至今仍禁止进口我国的虾类产品,原因是美国认为我国的一些渔船上没有海龟逃生装置。2002年的“食人鲳”事件同样引起人们的关注,尽管“食人鲳”是属于“黑名单”物种,但国际动物保护组织要求我国有关方面必须对“食人鲳”实施安乐死,否则将利用自己的影响呼吁世界各国抵制中国的水产品。
六、应对动物福利壁垒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紧推进动物福利立法
应紧跟国际形势,认真学习和研究国外动物福利的相关法规。目前世界上已经有许多国家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动物福利法规。如美国就有“动物福利法案”;英国有“猪福利法案”;欧盟制定了宰杀动物的法规;除欧美之外,亚洲的新、马、泰和日本。以及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都在上世纪完成了动物福利立法。我国政府可以借鉴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和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国的动物福利法规。
(二)积极椎广和宣传动物福利标准
国际动物福利标准是世界各国协调的产物,它反映了国际上普遍达到的动物福利要求,代表着一定的质量水平,并得到各国政府和人民的认可,成为国际级别上的协调标准和处理贸易纠纷的重要基础。政府应加大对动物福利标准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国际贸易壁垒动态,提供动物出口改进的方向和目标,推动相关养殖技术的进步。
(三)改变传统生产作业方式。提倡健康养殖
动物福利壁垒会给出口企业短期内带来成本增加甚至是禁止陛壁垒等负面影响。但从长期来看,有利于企业生产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动物是为人服务的,但关键是怎么服务。善待动物就是善待人类。企业应改变传统对待动物的观念和作业方式,从自身条件出发,进行人道的畜养和屠宰,在兼顾对动物利用的同时,考虑动物的福利状况。
(四)从国情出发。加强制度建设
我国现行的有关动物保护的法律寥寥可数,动物制品的标准、监测、监督三大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食物链质量安全控制常常出现问题。由于没有相关法规的约束,动物经营者很少考虑动物的福利,而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经济利益。我国动物福利标准定得太低显然是不行的,但如果定得过高,又脱离了我国实际,加重经营者的负担,因此,应从我国国情出发,循序渐进地推进与国际接轨的与动物福利有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强化制度监测和监管力度,以保护公众健康和动物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