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2: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教学

篇1

0前言

教育改革在不断的深入,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课程教学之中,传统教学模式正在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网络课程教学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活力,在现代教育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站的开发,顺应了时展和教育改革的趋势,对精品课程的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1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站开发的背景

高校教育改革已经在我国全面的展开,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要求,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已经成为今后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在发展进步,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在不断增大,必须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提高教育资源的共享率,使其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计算机基础课程也具有一些辅助教学的模式,比如通过移动存储设备将课件或者习题等教学资源传输给学生,这种传统的教学辅助手段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帮助的作用,但是效率太低,并且数量有限,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现行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站存在很大的漏洞,知识量有限,当学生集中在网上对学习资源进行下载时,会使网站系统的压力加大,系统崩溃的现象经常产生,影响了学生的使用。因此,必须加强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站的开发,创建精品课程,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便利。

2计算机基础教学精品课程网站开发的作用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公共课程中的必修课程,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VB语言、C语言等课程,对学生计算机基础技能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教学网站进行开发,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辅助手段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突破了传统教学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为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和学习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建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精品网站,教师可以在网上对学生的试卷进行评审,符合课程网络化学习平台建设的需要。建立精品课程网站,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和学习,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轻松实现了网络资源的共享。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可以通过功能模块的设置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进行积极的引导,提高学生在学习之中的探究性,增强学生在学习之中的相互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可以将不同种类的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综合利用声音、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学生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理解。

3教学网站开发的技术应用

精品课程的网站开发需要用到诸多的计算机技术,通常会采用B/S结构,也就是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对网站进行开发和设计。B/S结构是应用比较广泛的软件系统体系结构,服务器可以对浏览器提出的请求进行分析和处理,再将用户所需要的信息反馈到浏览器上,系统操作比较简单快捷,所以受到众多网站开发者的青睐。精品课程网站开发中应用了很多计算机技术,下面对这些技术进行简要分析。

3.1 HTML语言

HTML语言可以对Web文档的编程进行创建,通过HTML语言能够确定Web文档信息的显示形式和内容。HTML语言创建的文档之中也可以包含其他的文档,或者形成具有图片、文字、声音等的超文本。

3.2动态数据对象

动态数据对象是微软推出的应用程序接口,能够实现对关系数据库或者非关系数据库中的数据的访问。客户端的应用程序可以通过OLE DB对数据库之中的数据进行访问和相应的操作,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支持Web应用程序的主要功能。

3.3动态服务器网页

动态服务器网页是微软公司研发和推出的服务器端的脚本语言运行环境,其中包含了不同脚本的程序代码,并通过这些程序代码创设了网页。当浏览器使用动态服务器网页技术来编写网页时,服务器就会产生相应的代码传达到浏览器之上,这样用户就可以在浏览器上看到动态的网页。

3.4 Dream weaver

Dream weaver是专业的网站设计和网站管理软件,可以对网页进行可视化的设计与编辑,同时支持多脚本语言的编写。通过Dream weaver可以将动画、图片等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为网站提供更加强大的功能,并且在编辑和使用上十分简单快捷。

4精品网站体系结构的设计

通过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站开发工具的选择,将网站建设所需要的计算机技术进行有效的搜集和整理,为整个网站的建设服务。

4.1网站的数据库体系结构的建立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站之中需要建立数据库体系,数据库系统之中包括用户表、班级表、成绩表、课程表和文件表等,其中存储了各种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的数据。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网站的这些基表之中,需要建立一定的关联,班级表与课程表和成绩表之间可以通过外关键字建立关系,形成一定的联系,方便教师和学生进行查询。班级表与课程表之间的关系是一对多,成绩表与课程表之间的关系是多对一。学生和教师在利用网站时可能会对多个数据表进行查询,为了方便操作,在数据库的系统结构之中设计了一个“视图”工具,可以将多个表进行整合处理。

4.2网站的系统结构设计

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站的使用,需要对网站的系统进行访问,才能得到系统提供的相应服务。在对网站进行登陆时,需要利用用户的帐号和密码,经过系统的验证之后才能进入到系统的主页之中进行相应的操作,并完成对用户身份的追踪。网站系统将用户分成两种类型,一类是教师,一类是学生,不同的用户其主页形式也存在差异,并且具有不同的访问权限。

教学网站在不同的用户主页之中设置了不同的功能模块,教师模块具有的功能是文件管理、教务管理、课程管理、成绩管理以及进入学生首页的功能。教师可以通过文件管理功能将学生需要的学习资源上传到网站之中,进行资源共享,也可以通过该功能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审核与。学生模块所具有的功能与教师模块存在差异,包括查看信息的功能、常用工具下载功能、网络课堂功能、在线课堂功能,同时还具有学生论坛,学生可以就学习上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篇2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 精品课程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直接关系到学校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部根据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需求,决定实施“质量工程”,而其中第一项内容就是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势在必行。

一、精品课程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是21世纪初提出的概念,一些专家认为,精品课程应该是“名牌课堂”、“示范课程”,应该是“有自己的特色与风格”和“普遍受学生欢迎的课程”。精品课程要体现出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

计算机应用课程面向所有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涉及面广,影响大。该课程对高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对顺利完成后续课程的学习,对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岗位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再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起,全国高职院校相继在非计算机专业的授课计划中加入了计算机应用课程。经过近20年的探索,各校都有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学生进校之前对计算机的把握程度有了很大的变化。另外,随着社会上对计算机能力的认可度的提高,高职为顺应社会需求而对学生采取的一些强制的考级措施,使得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着一些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因此加强计算机应用精品课程建设,研究教学改革,是高水平计算机应用教学的标志之一,也是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二、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精品课程建设的探讨

1.摆正建筑计算机应用课程的位置,重视计算机应用精品课程的建设

计算机应用是每个高职院校各专业应开设的必修课程,在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计算机应用教学的各方面的必要投入和重视是保证计算机应用教学的必备条件,同时也是计算机应用精品课程建设的必需。各级对精品课程的评审不仅包括名牌专业、院系的课程,也包括专业基础课,是“分层次、多样化”的。学校各级领导和部门要把计算机应用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深刻理解计算机应用课程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并保证必要的投入,根据具体情况,把计算机应用课程放入不同层次精品课程申报计划之列。

2.以“五个一流”为核心,把握计算机应用精品课程的目标要求

精品课程是具有“五个一流”的示范性课程,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精品课程建设也要以“五个一流”为核心:就是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前提,以适应相应层次的优秀教材和优化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和以科学规范管理体制为保障的。这是集教育理念、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是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教学活动与科研创新同步的教育目标的基本保障。

精品课程首先要有一批学术造诣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成果显著的主讲教师。教育部在精品课程建设内容中首先提出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计算机应用教师是计算机应用精品课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计算机应用教师的课程观、课程研制水平、课程决策权力和课程改革的态度等是计算机应用精品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高职院校的大多数计算机教师或是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或是其他专业转行的教师,需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同时高职高专教育的完成需要双师型教师。计算机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缺少实践经验。因此,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作为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学习,研究、探索。

“一流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课程,包括:计算机发展史、软硬件基础、汉字输入法、常用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应用。理论方面应从最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出发,对于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内容,在教学中就应当注意与社会应用保持同步升级,不断更新、不断充实为了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流的教学方法”要求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计算机应用教学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传授教学内容,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特别是采取多媒体高科技的直观教学手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课程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鼓励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网上开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对于计算机应用课程,可以设计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两条教学主线,课程的实践环节辅以多媒体配音课件,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的互动功能,搭建以BBS和课程满意度信息收集的教学互动平台,为教师全面了解教学效果和在线答疑解惑提供了交流的渠道。

“一流的教材”要求系列化的优秀教材,主讲教师可以自行编写、制作相关教材,也可以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在教材建设工作中,应倡导精品意识。针对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对人才需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进行编排,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重点加强实践环节,解决过去教学中出现的学生反映课程理论性太强,缺乏实用性的问题,建立较为完整、科学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实现“一流的教学管理”。完善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保证,这主要包括教学、科研、群体、训练、考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等方面,形成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3.加强设施硬件的投入

计算机应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开发课程实践中注重项目教学法。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给学生提供一个适合于学生自学的网络平台。计算机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效果,需要不断改善教学条件。采用先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广泛使用多媒体技术、网络电子教学技术、虚拟机技术等高效方式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各高职校在硬件上都经过多年的努力,都有一定规模,但是相应的学习软件的开发和应用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的发展。通过计算机应用精品课程的建设,加强学习软件的开发与使用,同时在校园网上建立课程教学资源库,将标准化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推荐教材、推荐参考资料、练习题库、考试题库、辅助教学资源、技能鉴定资料等上传校园网,供学生学习参考。从而提高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质量。

篇3

关键词:精品资源共享课;转型升级;协同创新

从2003年以来,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一直潜心钻研精品课程建设,这期间又承担和参与了教育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指委、陕西省和学校的多项教改项目,特别是从建设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规划教材等过程,认识到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教学系统工程。我们经过10年4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磨炼,悟出了建设6要领: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内容,基础是实验环境,根本是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里程碑是教材建设,标志性成果是教学质量。

去年,我们按照转型升级的要求,又在优质、共享上下工夫,建成了国内该领域最受欢迎的网站之一。据统计,2004年9月至2013年5月总点击次数逾2704万次。现在我们已有2门课程成功成为“评审专家建议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从中我们又悟出了“转型升级”要把握的4要领:课程内容是核心,资源建设是基础,可利用性是关键,“优质+共享”是灵魂。

一、对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的认识

2003年,教育部通过“质量工程”在全国高校启动了精品课程项目建设,至今约有10年了。整体上来讲,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本科教育共建设了国家精品课程3909门,再加上一大批的省市、校级的,精品课程总数肯定是数万门了。在我国几十年高等教育历史上,这是一项建设时间最长、投入人力财力最多、学科专业最全、涉及优秀课程最多的教学改革。因此通过精品课程项目建设,全国高校最好的课程基本上都包含其中,并得以优化,它们丰富的各类教学资源也都上了网。这些的确为稳定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提供了很好条件。

1.原国家精品课程需要提高

精品课程的灵魂是课程“优质+共享”,但从结果看并未完全达到这个目标,尚存在不足。精品课程资源的实际利用率并不高(据统计不足30%),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相当部分课程中一定程度上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仍按传统理念建设和组织资源,教学观念先进性和学生主体角色不够,精品成了展品而不是用品。

(2)缺乏有效的共享机制。资源都处于“谁开发、谁管理、谁维护”的状态,没有从国家或校际合作的层面去探索和实践大规模资源共享的问题,尚未建立一套责权分明、利益分享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许多老师担心的知识产权、后续维护费用等问题难以保证,欠缺建设后劲。

(3)缺乏一套先进、实用的技术支撑平台和运维队伍,资源缺乏统一格式和管理规范,各自为政,自立门户,且课程网站的技术平台各不相同。

(4)缺乏顶层设计。课程的类别、层次和地域等分布不平衡;资源结构欠合理,部分精品课程名不副实,神龙见首不见尾,内容不全,影响了国家精品课程的形象和声誉。

2.转型升级为何落榜

2011年“本科教学工程”对于课程建设继续给予重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提出了“将原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重大决策,指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各校精品课程积极按转型升级要求做了大量繁复工作。然而根据今年的公布数字,转型升级情况并不乐观,如下表所示。

一些推荐课程存在的“硬伤”,其实是些初级的问题,申请人若能给予重视完全可以避免。在今年的本科评审过程中,评审指标增加了9项一票否决的指标,即:不属于原国家精品课程基础上升级改造的课程;本课程主要授课对象不是本科学生;未在本校连续开设三年以上;课程负责人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无课程负责人讲授本课程的授课录像;承诺免费共享的关键基本资源未全部上传至评审平台;课程内容存在思想性、导向性或严重的科学性等问题;课程中有涉及国家安全、保密及其他不适合网络公开传播的内容;申报材料造假。

同时,必须改善精品课程的“2个基本情况”,提升“3个性”,即:课程基本情况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源建设的基本情况;课程基本资源系统完整性、课程网上公开传播和使用的适用性、教学方法改革及在同类课程中的影响力和示范性。这些都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观察点,做不好这些,也就达不到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要求。

3.精品课程转型升级重点抓什么

但凡一个研究对象,均有对象自身和表达形式。所以转型升级最为重要的是抓2个方面。一个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这是课程的根本,是一切的源头;另一个是资源,这是对课程的解读,是课程内容的分解、重组、呈现。

(1)教学理念改变是先导,体系、内容更新是根本。转型升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该与时俱进,不能新瓶装旧酒,把原来材料不加分析倒进去是十分可怕的做法。一门精品课程获批之后,几年中课程教学又有了许多改变和发展,应按新的教学理念、换新的教学内容、融入新的教学成果转型升级。在精品课程转型升级过程中,教学理念改变是先导,体系、内容更新是根本,用户在共享教学内容过程中,受到先进教学理念的启示和感染而改进教学;教学内容在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不断完善,以适应新模式之需。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对教和学的截然不同理解,导致教学模式发生根本改变。首先要求学生角色要转变:理解和接受式的被动学习转变为探索和研究式的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的从属地位转变为“场上队员”,自己“孤军奋战”转变为师生、同学共同学习、共同研究,接受、记忆和理解知识转变为训练思维能力和评价决策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其次,教师的作用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讲台上的“圣人”转变为“场外教练”,传授知识转变为设计、控制整个教学过程,提供教学资源和学习建议,及时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两种不同教学理念必然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模式,很容易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的资源无法满足师生探究型、研究型、互动型教学模式的需要,这就倒逼资源建设顺应教学要求。

(2)精品资源建设以资源的利用率和共享性为灵魂。突破使用者厌烦、麻木的瓶颈,激发使用欲望,提高资源吸引力;调整资源结构,对内容进行增删、重组和优化;当前特别需要增加“高质量、多介质”的教学微片断、实验项目、案例。

我们认为,精品课程转型升级到位在操作层面上有以下4个重要标志可以参考。

建设模式:资源开放型服务型;

主要面向:教师学生、教师、社会公众;

建设主体:教师师生共建;

资源内容:基本资源为主拓展特色资源。

二、计算机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群建设实践

课程教学总体目标是建设的指南。大学计算机的教学目标要求是“普及计算机文化,培养专业应用能力,训练计算思维能力”。这三句话既描绘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完整面貌,又可以看成是三个递进层次。

“普及计算机文化”是大学计算机教学目标要求的第一个层次,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应用对人们生活、工作、学习方式所带来的变化和对经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了解信息技术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社科等相互渗透、交叉融合,促进各学科的发展。“培养专业应用能力”是指理解和掌握计算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掌握利用计算工具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思路和做法。“训练计算思维能力”是大学计算机教学目标要求的第三个层次,要求学生掌握利用计算思维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思路和做法。计算机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群的建设不能脱离这个目标要求,它是边界,也是建设标准。

1.总体建设思路

资源建设必须为体系、内容、方法服务。教指委最近提出“构建以培养计算思维能力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思想,原有的精品课程不涉及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体系,当然更没有考虑如何表达计算思维的基本内容、描述计算思维相关的知识内容及其之间的关系,因此现在要花大力气重新构建。

(1)检索颗粒度要适度。教指委制定的教学基本要求中引入了知识点和技能点,它们可以作为检索的参考点。用知识点和技能点标引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这样检索到这些“点”带出所需的资源就显得十分自然。

(2)资源按系列课程统一规划。按计算机基础6门核心课程整体设计,进行课程群的资源建设。这样可体现资源结构的科学性、整体性、关联性,显示出比分散建设明显的优越性;课程群资源有利于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

2.课程教学体系设计的2个原则

设计要遵循2个原则:一是遵循教指委制定的1+X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二是加入近年来已有共识的加强计算思维能力训练的内容。依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需求,按理科、工科、文科三大类设计教学体系。理科类:以算法设计、算法理解、算法分析为主线,编程环境选择简单易用的环境;工科类:以系统的构建为主线,以专业编程工具为平台,强化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文科类:以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为目标,强调和专业结合的通用工具使用。编写面向三大类专业的教材。

3.两大类资源都要“够用”

资源“够用”是基本要求,够用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它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覆盖率。课程相关领域的基本问题、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核心内容的各类资源都必须关注。

从大类来分,资源分为基本资源、拓展资源。顾名思义,基本资源指能反映本门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这里有2点不易做好:一是把录像、PPT、案例等真正做成“精品”,值得人家看;二是写好本课程的教学、实验设计。拓展资源指反映本课程特点,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各环节和学习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它给了课程巨大空间,包含各课程长期积累、行之有效、特色鲜明的资源,如案例库、素材资源库、演示/虚拟/仿真实验系统、作业系统、知识百问、在线自测/考试系统、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

4.探索进行时

转型升级的资源不能只“够用”,还应丰富、有特色,我们的探索仍在进行中。

共享精品资源要求资源组织结构化,利于各种检索应用。遵照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指委的基本要求,按照课程群设计思想,资源的组织架构采用“知识模块-知识单元-知识点”模式,如下图所示:

精品资源共享需要平台,它以友好的方式展示给用户。这个平台根据不同需求实现资源的个性化知识推荐和检索,为学习者提供学习导航。资源检索包括:自主检索(实现按关键字或特定选项进行检索);按“知识模块-知识单元-知识点-资源类型”检索;资源组合选取,实现“资源类别+专业类型+教学要求+知识模块”检索。

对所选资源实现打包下载,使用户离线时能得到一个完整的检索结果。学习导航通过知识地图实现,它突破了课程边界,贯通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降低成本。

三、协同创新,创建新型资源共建共享体系

这一期要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现在本科教学仅有675门入选,后面任务艰巨。今年会有2000余门精品课程需要转型升级,大概会留下“许多门”精品资源共享课指标要在明后年完成。目前的资源结构性缺陷如何有效改善,共建共享机制问题如何彻底解决,都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

1. MOOC的启示

近年来国外的网络课程资源共享风起云涌,呈现出井喷式发展的态势,尤其以MOOC视频公开课最为突出。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型公开在线课程,大多源自世界顶尖大学。MOOC代表之一的Coursera源自斯坦福大学,成立一年左右,注册用户已超过200万,增速超过Facebook,每一门课程都有超过10万人参加,学生年龄从16岁到89岁不等。

MOOC成功在于其独特的价值。首先,它提供的是世界顶尖大学的教育资源,整合了世界名校名师的最优秀课程;其次,它强调互动性与参与性,用视频、在线测验、线下作业、国际化学习社区等方式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授课方式;再次,MOOC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技术支撑与服务平台,并有专业的公司和技术团队提供更新服务,面向全世界免费开放,所有课程都不收取任何学杂费用,任何人只要能上网并有一定的英文基础,不需要托福或GRE成绩,就可以聆听世界名校名家大师的授课,并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讨论、分享。这样的公开课程,具有颠覆性的气质,与我们之前熟知的各大名校的视频公开课截然不同。

结合国情,要解决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共享问题,我们认为:应在借鉴MOOC、MITOCW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采用协同创新机制和方法,建立统一的技术支撑平台、资源规范和服务标准,形成一套公益化加市场化的建设和共享机制,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优质资源共享道路。

2.协同创新的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协同创新的概念和思想是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他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他特别强调高校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积极推动协同创新”。这一重要论述对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协同创新的本质是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关键在于建立起以大学为核心、企业参与、面向社会需求的一套责权利共享体系。协同创新的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的要点在于:

(1)转变和提升学校老师对于知识产权和自我价值的重新认识。真正的精品课程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并只有通过开放共享、交流比较等途径发现不足,使老师能放眼看世界,在服务广大学生和用户中得到认可,收获价值。这一点已经被MOOC和OCW等项目所验证。

(2)协同创新机制应当建立在“学校不分大小,资源不论多少,平等互利,自觉自愿,依托企业专业化经营”的基本原则之上。这里,参与的各方均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就高校而言,没有比扩大声誉和社会影响更大的价值,哪位名师的课程如能被认可为世界级的公开课,对于教师本人和所在高校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喜讯;而企业虽然在搭建技术平台、提供专业化支持服务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如能吸引数以万计的网络用户,也将收获巨大的商机。

(3)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应采取“统筹管理,统一规范,注重质量,宁缺毋滥,集中存储,专业维护”的基本思路。该体系应在教育部的统筹领导下,制定统一的资源规范和准入标准,建立一站式、集中化的资源门户网站,由第三方专业机构(企业)集中资源的存储和管理,并提供专业化的支撑服务。资源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多媒体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如流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等;素材库;案例库;网上实验或指导系统;作业、题库;其他合适的网络教育资源。

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应以用户使用的感受为中心,采用先进的知识组织、知识管理、知识表达、知识获取技术,为用户提供同步直播、异步点播、在线互动、交流讨论、协作搜索、群体学习等形式多样的手段,并支持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便利学习。

3.协同创新,建设示范、标志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

很庆幸的是本期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在项目设计时即提出了要明确定位、优化结构,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做好机制创新,实现共建共享。

明后年如何建好“许多门”精品资源共享课,弥补一期建设中的不足,直接关系能否实现本次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目标。文件指出将采取招标的方式,对于原国家精品课程中建设基础较好、使用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以及为满

篇4

摘要:本文提出了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立体教学模式,探讨了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了激励学生提高应用能力的方法,研究了与教学模式相配套的教材编写模式。

关键词:教学模式;计算机应用;主体化;网络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为了快速提高学生通过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提出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立体教学模式,教学从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知道本课程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将这个问题进行分解,最后围绕解决每个子问题,将要讲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展开。这样所讲内容由解决实际问题连接到一起,构成一个立体结构,所有子问题解决后,则应用问题也随之解决。这样一门课完成后,学生不仅学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解决实验问题。

本课题的研究划分了以下三个层次:应用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激励学生提高应用能力的方法;研究与教学模式相配套的教材编写模式。

1 应用教学模式的探索

这一层次就是探索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按照新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模式思想组织教学试验。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课开始时对本课程的应用作阐述并布置课程设计题目,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学习,通过不断的探索性学习,逐渐完成课程设计。在期中左右开始规划,期末交设计程序及文档。为此,我们专门印制了《实验报告》、《课程设计》、教学任务书等手册。每门课要求至少完成五个实验报告、一份课程设计。要求每位专业教师上课前制定教学任务书并上报系教学委员会审批,教学任务书含学生学习后达到的能力要求、教学进度、实验报告、课程设计项目、作业次数、参考资料、网站建设计划等,并作为教学检查的依据,纳入教师期末酬金量化。

2 专业计划的目标控制体系建设

专业教学计划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标,制定了目标控制体系的新教学方案,任课教师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化。原来教学计划的原则是最终控制,结果难以达到目标。

体例:(1) **专业总目标;(2) 就业范围;(3) 第一学年目标;基本技能;基本语言;基础知识;(4) 第一学期:达到目标;安排课程;考研主干课;按如此模式编制教学计划,将学生学习最终能力目标分解到每个学期,通过过程控制来达到总目标,使教学计划更科学、更有可操作性。

3 延伸课堂教学,积极探索立体化、网络化的教学模式

启动系级精品课程建设,并予以奖励。要求各专业课基本实现课件上网、作业上传、辅导答疑等功能,并鼓励老师积极申报精品课程。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6年3月开始以“数据结构”、“C语言”、“网页制作”、“操作系统”、“计算机电路基础”五门专业课为前导制定了课程建设研发团队,并积极申报院级精品课程。第二阶段:2007年1月起所有专业课开始系级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取得较好的效果。

2005年“Delphi程序设计”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2006年“数据结构”、“计算机电路基础”被评为院级优质课程。2007年有“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实训”、“网页制作技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共六门课积极申报院级精品课程。其中“数据结构”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网页制作技术”被评为院级优质课程。

4进行考试方式的改革探索

加强电子试题库建设,改革应用性课程考试方式。向教务处申请对Flash、Photoshop、网页设计及五笔字型应用等四门技能型课程由原来的期末笔试改为学生自主式全自动网上测试,并要求计算机科学系所有学生(含已经笔试合格的学生)毕业前必须通过该测试。该申请被教务处批准,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对网页设计及五笔字型两门课试点,受到学生欢迎,效果较好。针对考试中的问题,投入了更多的精力,考试系统进一步改进,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有计算机应用等五门课程进行了机考,扩大了考试科目,进一步扩充了题库,提高了防作弊能力。

5学生学习竞赛的组织与发动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竞赛,特成立了计算机科学系竞赛组,系主任任组长,我任副组长,下设五个竞赛小组。2005~2007年,除组织计算机科学系网页设计大赛、计算机应用技能大赛、五笔字型大赛、Flash设计大赛、图像处理大赛等,积极参加枣庄学院组织的各类赛事外,共组织学生参加省/国家竞赛5次,项目如下:ACM/ICPC程序设计竞赛、全国数学建模、齐鲁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正保教育杯第三届全国ITAT教育工程职业技能大赛、山东省电子产品设计大赛。在这些竞赛中学生均取得较好成绩,极大地鼓舞、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下表所示:

6计算机应用课程教材编写模式的探索

按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教学模式,探索了计算机应用课程教材的编写,提出应用课程教材编写改革的方向为“立体结构知识层次分布式教材模式”。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立体化教学设计教材章节,教材第一章提出能力要求,并给出总体实现案例设计,每一章设有能力达标要求并围绕整本教材的案例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不再呈现传统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点的线性结构的教学模式。基于新教改思想,我们正按照此模式编写计算机网络实训、数据结构等教材。

7 结束语

篇5

关键词: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教学,课程建设

2011年信息工程系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我作为该课程建设的负责主持人,历经3年的课程建设,经历了由立项-建设-申报的全过程,对精品课程建设的认识有了一个逐步提高和升华的过程;对课程建设内容有一个逐步积累和深化的过程;下面浅谈一下精品课程建设的经历和体会以期与大家共同探讨和共勉。

一、教材的选用

从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要求指标中,我们可以明确的领悟到:

1. 作为被评审的精品课程必须是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基础课或者专业核心课程,同时对其他近似的专业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根据这一要求,我们选择《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作为精品课建设,是因为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是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群中诸多课程的专业核心课程,这门课程的建设直接带动了相关课程群的建设,同时也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起到一定得专业支撑作用。

2.要注意了解省内乃至全国对该门课程的建设情况,学习的途径之一是:通过网上查询了解近3年其他重点大学与示范院校已经成功申报的情况;之二是:请教有关高职学校成功申报的经验;途径之三是:多方联系,请教近几年参加精品课程评选的专家,加强沟通交流。 去年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发现,申报《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作为精品课的多是重点大学,本科院校,而在高职院校中也是省外的知名院校申报的较多,而山东省的高职院校最近3年几乎没人申报,因此,我们申报了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

3. 教材必须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知识最前沿的、知名度高的教材,同时也是我们正在使用的、教学资源比较充分的教材。而且有多名教师对教材能熟练的教学。

二、正确解读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各项评审指标的内涵,掌握精品课程建设的精髓。

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负责人,首先要明确课程建设内容,对课程建设有总体规划,具体实施方案和建设方法。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课程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着人才培养而展开,它体现在申报表的每一项细则中,并对应着精品课评审指标,因此课程建设负责人需要准确解读申报表中各项指标的内涵,把握精品课程建设的精髓,扎实有效地组织精品课程建设。

在国家评审指标体系的建设内容中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队伍,实践条件,教学效果,特色及政策支持等七项建设内容。

我对上述建设内容的内涵与关系的理解与体会是:

1. 教学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关键,是重中之重,只有打造出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有效的实施其他各项内容的建设。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所有建设内容的纲,纲举而目张。必须组建一支敢于吃苦,勇于奉献,德高才众的教师团队。

2. 教学内容是核心。 教学内容建设包括各个教学模块的组织与安排、各教学模块之间的关联与关系、教学中重点难点的处理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组织、各个教学环节的组织与安排等,它是需要教师队伍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研讨实施的。

3. 教学条件建设包括软硬件条件建设,其中软件条件有各种教学文件建设、教材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其中教学文件建设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课件等指导教师教学与指导学生学习的文档资料;教材建设包括课程指定教材的选用与编写,参考教材的选用与编写,教学实验指导书的编写,课外扩展学习资料的编写;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包括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的设计,各种教学资源的链接与使用,除上述教学文件资源、教材资源外,还包括教学队伍中教师承担的课程,教学科研项目,教学科研论文,教学录像、电子习题答案,期末考试试卷与答案,学生学习优秀作品与学生课外科技训练作品等一切可以为学生提供的扩充学习、自主学习、研究型学习的资源。软件教学建设条件要通过教师队伍来完成。硬件教学条件建设要通过课程建设团队与学校共同来完成。

4. 教学方法建设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建设与改革。教学理念指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符合教师教学规律的一些教学思想方法,其中包括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手段指运用教学设备条件进行教学的方式与驾驭教学的能力,其中包括现场实验教学、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运用网络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模式指教师在教学中组织教学的型式,其中包括教师主讲型教学,学做结合精讲多练型教学,分组讨论型教学、研究型教学、项目驱动型教学等。教学方法建设是教学队伍在常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改革项目进行过程中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技训练参加各种学科竞赛中逐步完成的。

5. 教学效果。是指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应该达到的显现指标,包括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与专家评价。其中学生评价是教师教学效果的最好见证。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可以向教务处咨询每学期向学生发放问卷调查打分表,从中了解学生评价,目前学校要求学生进行网评,也可以从网评中了解学生的评价,教师还可以随堂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了解所在教学班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信息,对学生满意的选项在日后教学中继续坚持发扬光大,对学生不适合或不满意的选项教师及时进行调整,从而改进教学,不断完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同行评价指学校教学督导组教师随堂听课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全校教师随机到精品课堂听课后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课程建设负责人和团队教师要随时收集这些评价或通过学校教学质量监测机构收集这些评价,以便不断提升精品课程建设的品质;专家评价指国内同行中的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教学评估组的专家成员等到学校进行评估期间随堂听课或组织师生测评调查的评价。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也可以在参加国内一级学术会议期间向专家或在会议上介绍所负责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从而征得专家的评价,以便使精品课程建设质量进一步凝练与升华。

6. 特色政策。特色是作为精品课程的必要条件,其内涵是具备独有的风格,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内涵;是存在的价值和水平的体现。有一定的稳定性,对提高教学质量效果明显,对进一步深化改革作用大,并得到学校内外多数同行的认可、学生受益。课程的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1)体现在总体上课程体系改革理念、思路;(2)体现在解决课程内容改革中的重点、难点等问题上;(3)体现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是需要课程建设负责人与课程建设项目组全体教师深入探讨和挖掘的本门课程既不同于校内的其他课程又不同于全国各大专院校同类课程的显著特征。政策是指所在学校和系部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给予的政策支持、经费资助和建设指导等鼓励措施,是精品课程建设得以成功实施的有力保证。

结束语:

1 、优化课程设计是精品课程建设核心环节,有很多专家的培训课程或PPT 资源。

2 、充分理解评审指标内涵,开阔思路,撰写内容丰富的申报表(可以多参考别人的申报表)。

3 、课程网站首页简洁、新颖,栏目与评审指标相对应,内容丰富,图片精美。

4 、工作量较大,团队可分工合作,比如可分申报表组、教学资源组、佐证材料组等三个组。

篇6

关键词:操作系统;精品课程;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验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也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自动化等各专业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基础课程。该课程在计算机软硬件课程的设置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打好软件基础的关键课程。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制造技术和用户需求,特别是网络应用的发展,操作系统的理论与设计方面的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操作系统在计算机领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否学好“操作系统”课程,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对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为此,本文从优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实验环境等方面对“操作系统”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提出并实施了以下一系列改革措施。

2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课程体系

“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向学生系统地介绍操作系统的设计原理和实现技术。教学内容包括操作系统体系结构、任务管理模型、资源管理模式、任务调度算法以及资源分配算法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发系统软件的基本技能,使其具有初步分析实际操作系统的能力,为今后在相关领域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加强该课程教学效果,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使内容具有系统性,建成了以操作系统为主干的、多层次、多类型的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对操作系统知识的要求不同,以及所具备的不同的专业基础,开设了:

(1) 操作系统(A)(4学分)――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专业本科学生;

(2) 操作系统(B)(3学分)――针对网络工程、信息安全、自动控制等本科学生;

(3) 操作系统分析与设计――针对软件工程本科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及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生;

(4)Linux操作系统――针对全校本科生的选修课;

(5) 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应用――针对软件工程本科生、计算机应用技术及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生。

以上因材施教的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我院“操作系统”课程已被评为四川省级精品课程。在多年的课程建设中,我们积极探索在新理论、新概念、新技术不断发展情况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的变革。

3.1重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整合,使课程内容跟上学科和技术的发展

为跟上现代操作系统的发展步伐,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了网络操作系统、对称多处理、系统安全性、微内核及线程技术等内容。在进行“操作系统”课程理论教学的同时,重视同步进行主流操作系统的实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九十年代初将Minix作为实例引入“操作系统”教学中,进行剖析,开设相应实验,对Minix相应模块进行修改和更新。2000年后,将Linux作为操作系统的实例教学,在“操作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中,对Linux源代码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并开设基于Linux的相关实验。继而在本科生毕业设计中,引导学生对Linux内核进行深入分析,对调度算法、驱动程序、文件系统等部分进行修改和设计。2005年建成了基于“Linux的操作系统课程”网络实验环境。

3.2加强学生在计算机科技英语掌握和使用能力方面的培养,增强了国际竞争力

自2004年以来,“操作系统”课程实施双语教学。采用国际流行的英文版《Operating Systems: Internals and Design Principles》影印教材,使用英文课件、英文习题和英文命题考试,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使学生不仅牢固地掌握了操作系统知识,而且提高了综合素质和跟踪学习前沿知识的能力,以及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具有较好的示范性。

3.3科学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以带动画效果的直观的多媒体电化教学为主,辅之以板书,对操作系统的重点、难点进行形象化的解释或演示。这种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加大信息容量,以动画生动表现动态过程,以拟人手段讲解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进程的概念及状态变化采用上述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授课效果。

3.4开通“操作系统”教学网站,为学生提供良好与快捷的学习平台

在建设“操作系统”精品课程的过程中,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教学网站是一项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拓宽教学资源使用和学生受益范围的举措。多方位地开展网络化教学,能让学生更大程度地获得需要的信息和知识,了解整个课程教学过程。

2004年起,我们积极开展“操作系统”课程的网络课程建设工作。目前,已经建立了“操作系统”教学网站(/os)和Linux网络实验环境(222.18.54.26)。前者的服务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公告、文献推荐、电子教案、网络课堂、实验指导、习题练习、文件下载及在线答疑等。

Linux网络实验环境(网站)的服务分为教师端、学生端和管理员端三部分。教师端功能包括:

(1) 教学班级创建与删除:根据班级信息为每个用户创建Web账号和Telnet账号,或删除。

(2) 账号管理:完成个别学生的Web账号及Telnet账号的创建、恢复与删除。

(3) 作业管理:教师通过Web方式布置作业,查看学生上传的作业,进行评分;以及对学生通过Telnet登录完成的作业进行统计,包括作业数量及其属性等。

(4) 试卷组卷:可以根据章节内容和难度系数从试题库中组卷,可以添加、修改和删除试题。

(5) 公告:添加公告。

(6) 教学答疑:通过留言板实现。

学生端功能包括Web帐号密码修改、查看本系统中自己的教学班、作业下载与上传、教案下载、Telnet链接以及答疑系统。

管理员端功能主要完成教师帐号管理、公告信息管理、数据库管理以及其他如IP地址、信息过滤等管理。

上述两个操作系统网站的开通,充实和完善了网上的教学资源,改善了原有课堂讲授的单一教学方式,提供了一个基于网络的教学辅导的信息交互平台,学生受益匪浅。

4建立基于Linux的“操作系统”课程网络实验环境

“操作系统”课程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而且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清楚地理解操作系统的精髓,亲自动手参与实践是很重要的。我们希望通过实践教学,将抽象的操作系统概念及原理,形象化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分析理解典型的操作系统,紧跟飞速发展的操作系统技术。

Linux是一个完整的通用操作系统,其源码公开,结构简单清晰,是一个极好的操作系统实验蓝本。因此构建基于Linux平台的操作系统实验环境,可以解决“操作系统”课程理论和实际脱节、理论抽象、实验困难的现象,是提高“操作系统”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我们在不改变用户计算机大多采用Windows系统的前提下,通过提供一个Linux服务器,构建了一个基校园网的、开放的“操作系统”教学实验环境(222.18.54.26)。

在Linux实验环境下,鼓励学生深入Linux内核,分析源代码。在开源Linux系统中,学生可以仔细阅读、分析源代码,可以与书中介绍的原理、方法进行逐一比较,探究它是如何实现现代操作系统常规功能的。基于Linux的主题实验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对课程内容验证的实验。如学习使用Linux操作系统,观察Linux的行为,在Linux系统上实现进程的软中断通信、管道通信、内核定时器等。通过实验,使学生对课堂上讲授的基本原理加深理解。

第二层次为设计性、个性化较强的综合性实验。包括对Linux操作系统内核源代码的分析和修改,如在内核中增加一条系统调用,虚拟内存管理,设计并修改进程调度算法,设计一种新的设备驱动程序等。这些设计都包含对内核的修改、重建或模块机制,过程较为复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设计不同的内核修改方案。一般配合“操作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进行。

第三层次为构建“操作系统”课程实验环境本身,指导四年级的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深入分析Linux内核,修改、设计并实现新的算法或数据结构,开发实验演示系统,为有能力和有兴趣的同学提供了技术提高环节,也为今后从事相关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受到历届学生的好评。

5结束语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它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操作系统”精品课程建设的历程中取得上述一些经验和体会,主要得益于有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学团队。只要我们坚持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更新和整合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就能使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乃琦,蒲晓蓉,刘丹.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操作系统”精品课程建设[J]. 计算机教育,2006(7):17-20.

篇7

关键词:数据结构;精品课程;课程建设;课程教学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1]。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新理念的体现,是新时代教学手段的具体运用,是各种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窗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2]。精品课程的建设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传播和利用,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次大的改革[3]。如何正确理解精品课程内涵、探索实现精品课程的科学途径,对确保这一质量工程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1]。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基础理论课,在整个专业知识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4]。通过学习数据结构课程,不仅要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而且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据抽象能力和程序设计能力。数据结构课程概念多、方法多、逻辑性强、实践性强,这些特点决定了教与学的难度大,其教学水平和效果又将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学生程序设计实践能力的提高[5]。但是许多学生对于数据结构的概念、知识理解不够,思考分析能力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所以不少学生反应数据结构是比较难学的一门课[6]。这些年来,我校各级领导对数据结构课程非常重视,加大力度进行组织建设,特别是在教学内容组织、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环节加强以及共享资源的开发等方面,具体论述如下。

1教学内容的组织

数据结构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核心基础课,主要思想是问题求解的理论与方法、抽象和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等[4]。于是我们将课程内容分为概念表述、构建数据模型、算法设计与实现3个层面,突出数据组织方法与算法的实现技术,以适应不同层次的教学需求。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方法介绍数据结构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贯穿程序设计的思想观点,引入抽象数据类型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重点培养学生的数据抽象能力,突出构造性思维训练,强化程序抽象能力和数据抽象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围绕抽象数据类型,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观点,从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基本方法来讲解教学内容,并贯穿了计算机专业的一些问题求解方法。使用熟悉的C语言作为算法描述语言,便于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算法的理解上。通过给出用C语言实现抽象数据类型的方法,使数据结构的表示容易理解。采用定义、存储以及典型算法实现来展开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提高实际的应用能力。

我们在组织教学内容的时候注意知识点的前后呼应,而不是以简单的流线形式呈现[7]。通过实践证明,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以前的知识。例如有关排序知识,在程序设计课中已经学习了冒泡排序、选择排序,在数据结构课中又学习直接插入排序、希尔排序、归并排序、快速排序、堆排序等;这些排序算法可以应用于现实生活的很多地方,学生成绩的排序、大学食堂买饭菜的排队等;同学们在学习新的排序算法的同时可以复习以前的排序算法;还可以在自己熟悉的应用问题中实现各种排序算法,并对它们分析比较,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学质量的优劣取决于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整体的能力[8]。课程建设需要有一支结构合理、综合能力强的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学术水平高、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是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也是筛选和培养一流教学师资队伍的过程。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我们组建了一支由8名教师组成的结构合理、综合能力强的教学师资队伍,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1人。教学队伍中所有老师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年龄呈现梯队结构,其中30岁以下的2人,40岁以上的2人。

本课程的教学师资队伍中不但有主持过多项科研、教研项目的教授,也有教学经验丰富的主讲教师,并配有动手能力强的专职实验教师。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传、帮、带”的办法,使青年教师走上主讲教师的岗位,逐步挑起教学重担;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相关领域的师资培训学习、参加科研和教研活动等,逐步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3教学模式的改革

我们主要选择并推广精选案例(Selected Cases)、扼要讲解(Briefly Explain)、任务驱动(Task-Driven)的教学模式,简称SBT教学模式[9]。

第一步,任课教师在深入钻研数据结构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课程的教学目的精心选择教学案例。所选案例既能反映教学内容要表达的思想,又能让学生容易理解。因此要求教师明确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目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如何根据问题的需求合理地组织数据,在计算机中有效地存储数据和处理数据[10];通过该课程的实践环节,对学生进行程序设计的训练,巩固加深对数据结构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本课程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1]。

第二步,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概括,结合教学案例进行简单扼要地分析讲解,使学生理解有关概念、掌握有关操作。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第三步,任课教师给学生布置具体课外任务,通过学生独立完成具体的课外任务来实施教学。其中课外任务的提出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兴趣,使学生按自己的需求去学习,从而培养出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自学能力[12]。

例如在讲解哈夫曼编码的内容时,我们一般先讲一个简单易懂的实例。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哈夫曼树的构造过程以及具体的哈夫曼编码形成过程。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哈夫曼树的存储和哈夫曼编码的存储。在学生掌握了这些存储结构之后,再结合实例讲解哈夫曼树的构造算法、哈夫曼编码的求解算法。最后布置课后作业完成一个求解哈夫曼编码的实例程序,大多数学生能够按时完成任务,教学效果良好。

4加强实践环节

数据结构实验应能达到如下基本目标:培养学生应用数据结构基本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计算机问题求解的意识,主要是通过认识数据结构在问题求解中的地位来完成这种认识的建立;训练学生用系统的、规范的观点来进行计算机问题的分析、设计、编码等[13]。

首先,改善实验条件。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更新了计算机专业实验机房;实验所需软件都能在新学期开学之前完成安装调试;每个实验室配备一名维护人员,负责实验室的运行与维护;设备完好率99%以上,实验开出率100%。除了规定的上机实验以外,提倡学生自己课余时间上机练习。为此,学院设有两个开放实验室,配备专门的实验指导老师对学生免费开放。机房内计算机专业学生身影不断,有的在复习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有的在阅读网上的参考资料,有的在下载教师布置的作业,有效促进了良好学风的形成。

其次,加强实验管理。在开学之初,主讲教师与各班学习委员确认课内上机时间,并通知到每一个学生,实验指导书、教材、习题集同时发到每个学生。每个学生必须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8个实验项目,实验成绩占30%;所有实验实现1人1组;实验前安排1次答疑;学生上机前必须完成预习,写出完整的源程序,准备好上机步骤和调试数据。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学生提问时,老师给学生一些提示信息,尽量让学生自己将程序调试通过;实验后要交实验报告;教师批改后评定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必须重做。

第三,注重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提高,是培养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引导学生搞好课程设计的关键是选好题目与做好课程设计的准备工作。而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要和所学知识紧密联系,又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密切相关。通过课程设计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校级省级程序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探索等,以提高学生程序设计能力。

5共享资源的开发

建设精品课程的目的是通过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来提高教育质量。我们在课程建设中使用网络技术手段,建设了精品课程网站。精品课程网站由以下几个部分主成:课程介绍、课程负责人、课程特

色、申报材料、教学大纲、课件与教案、教学录像、教学论坛等。其中课件与教案就是教师上课使用的课件和教案,方便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下载,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化的学习。任课教师还把自己的实验程序、常见问题分析、习题解答等内容放到网上,供同学们学习参考。

6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改革也在逐步深入,这必将对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在今后的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要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不断扩充新的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网站,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教学资源,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侯治富,金祥雷,谷树严,等. 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及实现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06(1):21-23.

[2] 李银芳.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中国高教研究,2007(1):91-93.

[3] 许坦,石. 精品课程发展现状综述[J]. 中国电化教育,2007(5):53-56.

[4] 严蔚敏,吴伟民. 数据结构(C语言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5] 耿国华,王小凤,张德同.“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工程型知识体系研究[C]//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 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9-13.

[6] 顾沈明,张建科,李鑫. 数据结构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C]//浙江省高校计算机教学研究会. 计算机教学研究与实践.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11-114.

[7] 刘雪梅,袁文翠,富宇,等.“数据结构”教学模式变迁的若干思考[C]//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 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35-537.

[8] 耿国华. 数据结构课程改革与教学资源建设[C]//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 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50-153.

[9] 潘洪军.“精选案例,扼要讲解,任务驱动”教学模式[J]. 中国高教研究,2008(11):55-56.

[10] 王玉峰,刘宝旨,王猛刘,等. 也谈“数据结构”的教学[J]. 计算机教育,2007(15):21-23.

[11] 舒坚,刘琳岚,陈斌全,等.“数据结构”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设计与实践[C]//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 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01-404.

[12] 王炳强,张植才. 任务驱动法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5):53.

[13] 李治军,廖明宏,张岩. 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探讨教学资源建设[J]. 计算机教育,2006(2):54-56.

Organiz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Course of Data Structure

GU Shenming, WU Yuanhong, HUANG Haifeng

(School of Mathematics, Phys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oushan 316000, China)

篇8

关键词:科学计算;课程群;精品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1-0050-03

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致力于科学计算方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近年来该专业发展迅速,2010年被评为全国第六批特色专业建设点。

科学计算课程群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群,它包括微分方程数值解、数值分析、数据分析、大型稀疏矩阵数值方法和数学实验等5门课程。该课程群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科学计算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8年立项组成课程群建设以来,教学团队对5门课程进行重新规划和整合构建,解决了单门课程课时不足、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交叉重复等问题。特别是2010年以来,以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围绕精品课程建设,深化科学计算课程群改革。在课程群优化整合,教学模式、方法、手段更新,教学资源库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取得了一些改革成果,以此带动其他课程群改革,促进了特色专业的良性发展。

一、科学计算课程群改革思路

科学计算课程群改革思路定位于立足特色专业建设,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建设精品课程为主线,引导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改革;引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更新;加强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探索教学创新;倡导团队合作,培育团队协作精神。注重课程群改革内涵发展,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为一体,将教学改革设计与课程教学实施有效结合起来,按计划分阶段逐步把5门课程建设成精品课程。通过深化科学计算课程群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科学计算课程群改革措施

着力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需求,采取“系统规划,梯级建设,重点培育,综合改革”策略,改革科学计算课程群教学,按大课程框架进行建设,以此获得专业课程的整体优势,打造学科优势,推动特色专业建设。

1.优化整合课程群体系和内容,切实提高教学成效

遵循科学性、先进性原则,引进学科发展新的思想方法,在“数学基础、数学建模、计算方法、算法设计、程序设计”的大课程框架下,打破传统课程界限,整合课程群体系,按确定性问题、随机问题、基础应用三大模块优化更新课程内容,以适应随着计算机快速发展而产生的更高效的科学计算方法的学习和研究,凸显科学计算课程间的关联性、系统性、有效性和创新性,使改革后的课程群教学体系和内容更有利于知识结构的循序渐进,更有利于课程间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成效。

(1)确定性问题。专业课程微分方程数值解和数值分析研究确定性问题的数值方法,现有教材以理论研究为主,理论体系严谨。课程群改革后,教学内容侧重数值方法的构造与典型问题的应用,并紧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优化更新。微分方程数值解作为数值分析的后续课程整合建设,避免了单门课程建设时迭代法的重复和教学资源的重复,使课程间由原来的相互隔离转变为互为贯通,由原来的相互重叠转变为互为补充。[1]这两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处理和侧重方法的教学改革,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知识面更加广阔,教学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符合专业发展的时代特征,适应学科发展新趋势,是课程群改革的关键所在,重点在于建立科学计算的思想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体现思维模式与创新意识的建立过程。

大型稀疏矩阵数值方法是结合学科发展,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增设的专业课程,主要研究基于海量数据的计算方法、存储方法和最优化算法。教学内容侧重算法和程序的分析与设计,并通过计算机实现高效求解,与微分方程数值解、数值分析两门课程相辅相成,体现科学计算基础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融合。

(2)随机问题。专业课程数据分析研究随机问题,涉及的内容多、知识面广,针对相应实际问题有确定的数学模型。课程群改革将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侧重基本原理的应用和结论的分析来组织和提炼。根据课程实用性强的特点,实验教学课时比例增加到总课时的四分之一,让学生更多地去实践和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基础应用。学科基础课程数学实验利用数学软件,通过计算机编程求解数学问题。教学内容结合数学基本理论和大量简单实际问题,引入数学建模思想,引导学生初步学习数学知识的应用,为微分方程数值解、数值分析、数据分析、大型稀疏矩阵数值方法等4门课程奠定基础。根据加强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实验教学课时比例调整到总课时的三分之二,综合设计性实验课时增加到总课时的四分之一。加大实验教学课时比例,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现代计算工具,实现与后续课程的良好衔接,体现数学知识与数学软件和计算机技术的有效结合。

2.建设精品课程,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质量

遵循开放性、优质性原则,科学计算课程群改革以建设精品课程为主线,在“数学基础、数学建模、计算方法、算法设计、程序设计”的大课程框架下,实行“系统规划,梯级建设,重点培育,综合改革”。率先打造课程条件、师资条件、教学效果等方面基础较好,理论性较强的微分方程数值解,2010年该课程晋升为省精品课程;重点建设应用性较强的数据分析,2011年该课程晋升为校精品课程;其他3门课程借鉴已建成的精品课程模式,结合课程特点,分阶段渐进式推进精品课程建设,2011年数值分析与数学实验评为校优秀课程,大型稀疏矩阵数值方法立项为校优秀建设课程。科学计算课程群全面开展综合改革,优化配置教学资源,强化专业课程的整体优势发展,促进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

(1)理工融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在特色专业建设的系统工程下,教学模式的改革对培养应用型人才起到关键作用。科学计算课程群教学以科学计算理论与方法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以数学软件为工具,依托学校的工科背景,实施“以理为主,理工融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充分发挥理科的逻辑思维优势,工科的技术特点,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注重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注重把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引进课堂,把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以及未来变化趋势及时介绍给学生,[2]将知识、能力、素质教育融为一体,使教学更富有时代特征,推动课程群改革内涵发展。弥补了以往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应用,培养的学生社会适应性差,就业竞争力弱的不足。

(2)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改革。结合课程性质,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改革。微分方程数值解、数值分析、大型稀疏矩阵数值方法等3门课程理论性较强,以启发教学为主,辅以研究型教学。通常采用探究式、问题-模型-科学计算的自主开放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科学计算能力和数学素养。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局面,促进学生去思考、分析和探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锻炼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形成良好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数据分析应用性较强,以问题驱动为导向,采取案例式,研讨式为主的教学方法,教与学良好互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数学实验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理论教学课时少,涉及的基础知识广而杂,采取精讲与示范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除数学基础扎实外,还要熟悉计算机软件及其操作,能够应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实验中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应用能力训练,以教促学,教学相长。

(3)立体化的教学手段改革。根据科学计算课程群信息量大、计算复杂等特点,采取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立体化的教学手段改革,探索最适合的形式反映教学内容。课堂教学理论推导采用传统板书书写,以呈现逻辑思维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内容;基本概念采用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技术,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生动形象地认识新概念;复杂繁琐的计算通过计算机演示,展示动态的计算过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科学计算原理。课后利用课程网辅助教学,学生可以通过课程网教学平台自主查阅相关教学资源,了解课程性质、内容、要求和教学动态;学习更多的扩展性知识;实现课程教学网上交流、讨论、答疑等,拓宽学生学习途径、学习时间和空间,使教与学更加方便、灵活。立体化的教学手段改革的实施,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从多渠道、多方位、多侧面、多领域获取和吸收相关知识,综合了解课程内容,达到基本知识的全面掌握,[3]学习能力的逐步提升,综合素质的拓展培养,教学效果显著。

(4)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利用。依据科学计算课程群教学资源的相关性,构建教学资源库,以利于各门课程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库中的教学资源。首先建设微分方程数值解教学资源库,按精品课程网上资源模块设计,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软件等多种现代化教学形式和手段,最大限度优化整合教学资源,组织提炼教学信息,展现立体化的电子教学内容,达到开放、交互、高效、共享的教学效果。其他4门课程沿用微分方程数值解教学资源库构架,借鉴其精品资源,根据不同课程自身特点整合、扩充、拓展相关资源,构建教学资源库。比如学习园地模块,微分方程数值解教学资源库已介绍了数学建模的相关知识、微分方程模型与实际问题的应用,其他4个资源库的学习园地模块只需增加符合课程内容的数学模型介绍及其应用,重心放在创建和提炼精品,提升资源质量上。[4]资源库的交互构建,既避免了重复建设,又充分利用了相关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专业课程教学达建了整体精品平台,为培养信息与科学计算类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教学保障,突出了特色专业建设的整体教学优势。

(5)特色教材建设。特色教材建设是课程群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保证。考虑到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较理论教学薄弱,着力加强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从理论与实际联系最为紧密的数学实验课程入手,结合CDIO(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国际工程教育教学理念,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编写具有本专业特色且反映最新技术发展态势的教材,充实和更新相对落后的数学实验内容,以适应学科的发展。[5]教材突出三大特点,其一是实验内容的选取结合专业培养方向,源于简单工程背景和生活实际,内容阐述主要反映数学本质的重要思想,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实现计算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其二是理论联系实际,启发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给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三是借助计算机软件,通过循序渐进的实验演示,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逐步熟悉数学理论通过计算机完成的过程。特别是采用大量的图形结果,利用几何图形的直观生成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有限近似代替无限的计算过程的逐步实现,帮助学生重新认识复杂繁琐的计算公式的实际意义。通过教材的实验操作,学生能够掌握现代计算工具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动手能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逐步形成新的思想和方法,引领学生去感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途径,提高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学习能力。

(6)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科学计算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紧紧围绕特色专业建设,打造创新意识强、教学水平高、协作精神好的高水平教学团队。主要突出两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方面,由教授、教学名师领衔带头,引领课程群追求高品质教学,探索创新,建设精品课程,发挥示范作用。另一方面,两个坚持,突出团队协作精神培育。坚持教研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申报教改项目,定期进行教学研讨,促进教学技能、教学经验交流,促使多学科知识相互融合,启迪思维,产生创新性知识,[6]协作探索教学改革,追求教学创新;加强支撑本学科发展的科学研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以科研促教学。坚持教学梯队建设和传帮带,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鼓励他们继续深造,提升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熟练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特长,开发教学资源,建设课程网,使他们能够逐步胜任本学科的科研与课程群的教学,为特色专业建设储备可持续发展的后备人才。通过团队协作,培育团队精神,增强整体意识,优势互补,拓展思维,协同发展,全面提高教学团队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

(7)强化制度管理。建立规范有效的管理制度,为课程群改革提供保障支持。科学计算课程群改革实施课程群和课程二级管理,课程群负责人由学术造诣深,教学水平高的教授担任,负责课程群改革的总体规划、统筹协调,科学管理,并领衔讲授三门课程。课程负责人由教授、副教授担任,负责在课程群体系模块下规划符合专业建设,且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课程改革方案,协调管理课程模块内的教学和改革,一般能胜任三门以上的课程教学。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协助负责人设计规划改革方案,承担两门以上的课程教学。建立有课程群改革评价、激励机制,强化制度管理。一方面,定期检查课程群改革组织实施情况,按照改革设计方案进行阶段性评估,并及时反馈、沟通、充实和整改薄弱环节,注重实效。另一方面,配合学校政策,对取得教学成果和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给予奖励和表彰,弘扬敬业精神,共享改革成果。通过强化管理,有效监督,保证课程群改革良好运行,稳步推进,直至目标实现。

三、结束语

科学计算课程群改革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和教学成果。近几年,获得的标志性成果有省精品课程1门,校精品课程1门,校优秀课程2门,校优秀建设课程1门,校教学名师1名,校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学生专业水平明显提升,麦克斯数据显示,2012届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位居全校第六,较以往有大幅提升。为进一步深化科学计算课程群改革,2013年“基于特色专业建设的科学计算课程群改革”立项为校教改项目。随着项目的实施和推进,需要进一步明确目标,理清思路,更新观念,建设配套教材,加强实践教学,研究扩充教学模式,扩展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完善相关制度和评价、激励机制,以确保课程群改革持续良好发展,培养的人才更具有竞争力,推动特色专业建设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李慧先.论高校课程群建设[J].江苏高教,2006,(6).

[2]高文敏.精品课程建设: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J].黑龙江教育,2009,(1).

[3]陆为群.高师院校课程群建设的原则和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63(11).

[4]刘新阳.基于课程群的生态化教学资源平台设计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12).

篇9

[关键词]高等学校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精品课程

国家启动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一方面是要遴选出一大批代表教学工作高水准的优秀课程,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信息平台,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引导、激励高校搞好自身的课程建设,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中,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建设水平以及对学校发展产生的长远影响,是实现教育部“质量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目标的基础和保障。

搞好精品课程建设的现实意义

从高校自身的办学规律和需要上讲,精品课程建设决不是暂时的短期行为。课程建设作为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的重要依托,始终受到高校及其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体现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的标志作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是高等学校的两项基本任务。课程既是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单元,也是学术活动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体。从概念和内涵上讲,对精品课程的要求更高于一般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在课程负责人及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等诸方面,更突出建设水准的标志性、开展建设工作的系统性和取得教学成果的全面性。对一所高校来讲,其精品课程的数量、质量、级别层次及其结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学校教学和学科建设的最高水准。

对其他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精品课程在建设方向、建设过程和建设成果等方面能够成为学校其他课程学习的榜样,会对其他课程教学工作的进步起到积极、有力的影响、促进作用。科学性、先进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是精品课程最显著的特点。学校根据不同阶段的实际发展情况制订适宜的校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是基础较好的课程经过课程组成员的集体努力可以达到的标准。参照评估指标,与已有的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相比,其他课程容易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明确工作努力的方向。高校应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突破点,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划,打造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和示范、引领作用的高水平课程。

对重要课程教学质量的保障作用。为了保证学校的总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全面促进课程教学水平提高的同时,高校一般都把影响面大的公共基础课程和主要的学科基础课程,以及对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特色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专业主干课程作为建设的重点。建立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开展精品课程的建设、遴选和检查工作,为这些重要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保持提供了稳定而有效的约束与控制机制。精心制订建设规划、设立建设项目、明确建设任务、提出工作要求,采取多种措施遴选并强化建设一批具有相对较高水准的精品课程,会对相关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

坚持不懈,持续搞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

国家启动质量工程建设以来,许多高校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有些学校,由于种种原因也出现了“为精品而突击打造精品”,教学改革力度弱,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验收、评选留于形式,经费投入大而效益差等问题。这不仅背离了教育部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而且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损害了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师、学生中的形象和信誉。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任务任重道远,决不能一蹴而就。

精心制订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完善并实施系统、高效的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精品课程是一个相对概念,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有着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体现着各自的特色。高校要根据本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专业结构和学科布局,把精品课程建设纳入学校课程建设长期规划,把课程建设规划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形成一般课程建设、重点课程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立体化多头并进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格局。对教学建设工作,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进行,既进行立项强化管理,又提倡、鼓励广大课程组教师自发、自主地进行日常课程教学的建设与改革,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地稳步提升总体课程教学水平。学校要加强对课程建设管理的研究和对课程建设实际状况的分析,制订科学、完善的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突出“协议”式责任管理,建立制度化的管理程序和管理体系。

明确科学合理,操作性、指导性强的校级精品课程评估标准。精品课程一方面应该具有多种良好、完善的教学保障条件,另一方面还要在实际教学中体现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显著的教学效果。在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分体系中,每一层次的精品课程都是相对意义上的高水平。正是考虑到这种“精品”概念的相对性,教育部在制订国家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时,绝大部分都采用描述性的弹性评价指标。高校在制订校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时,应根据本校当前的实际办学水平,在参照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标准框架的基础上,对各评估项目进行适当地具体细化,提出明确的量化要求。同时,也可就现时状态下课程教师实际履行教学工作规范情况、教学效果实证材料等对考评项目进行扩充。要使评估项目和指标能在课程建设任务的明确与落实、精品课程评选与跟踪检查方面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简单地套用国家的软性评估指标,会在校级精品课程的管理过程中,较难引导课程建设组明确工作任务和努力的方向,在课程建设项目验收和精品课程评选时也很难确立较为具体、客观、统一的参照标准。

提高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对教学团队的组织、领导能力。课程项目负责人在精品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工作中起着极为重要的引领作用。对课程负责人的个人素质要求体现为“四高”,即学术水平高、教学水平高、管理水平高、职业道德品质高。作为开展课程建设工作的领头人,对外来讲,课程负责人对该门课程在教学和建设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往往代表着课程教学团队的最高水平;对内来讲,课程负责人四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水平,对所在教学团队的其他成员具有极大的影响力。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师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需要课程组全体教师付出共同努力,需要有方案、有目标、有计划、有思路、有重点、有措施地进行;需要任务分解、责任到人。课程负责人的学术水平、教学能力、人格魅力和工作作风,对课程团队全体成员起着重要的示范和感染作用。特别是他的组织、协调、激励、领导等管理能力,决定了课程教学团队的集体凝聚力和教学工作、教学研究、学术研究的方向和活力。实践表明,能够系统、全面地取得较大建设成效的课程,都与课程负责人的全面素质情况有着直接关系。因此,要注重强化课程负责人的集体协作意识

和合作精神,提高其对课程教学团队的组织领导能力。

充分利用精品课程共享教学资源,推进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的内涵发展。作为“质量工程”四个重点项目之一的精品课程建设,是在现代网络技术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广泛应用为背景推开的。自2003年以来,国家、省级财政以及各高校投入巨资用于精品课程建设,经过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六年的共同努力,已遴选、积累出了大量的优质课程网上教学资源。这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共有共享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精品课程建设的最大效益,主要是从全国高校对形成的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利用中体现出来。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些优质资源,更好地发挥国家级、省级乃至高校校级精品课程的示范、辐射效应,最大程度地实现“质量工程”建设的预期目的,是当前教育主管部门特别是各高校要普遍关注、思考并付诸努力的问题。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在精品课程的遴选过程中能够发挥较大的导向、激励作用,而在精品课程优质资源的推广、利用方面,高校的内涵发展意识和对搞好人民教育事业的责任感、自觉性就成为工作成效的决定性因素。目前,高校对“质量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的关注点还主要集中在三级精品课程的建设、申报评选方面,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⑤在“质量工程”建设的后期阶段,高校要特别注重如何充分利用网上优质资源促进本校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上,要创造条件和氛围,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全校教师、学生广泛了解、深入分析各级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借鉴价值,将其优势渗透到具体课程教学工作中。高校应踏踏实实地关注、专注于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的内涵发展,力争使学校成为精品课程共享资源的最大受益者。(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教务处)

注释

①仉志余,王建军:“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认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第8期,第22页。

②张晶:“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1期,第143页。

③李银芳:“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第1期,第91页。

篇10

师资学校重视基础课程的建设和教师梯队建设,注重培养年轻教师,鼓励青年教师继续深造。具体做法是安排年轻教师与主讲教师同讲该门课,授课期间同时备课,共同研究课件、教案、习题,使之深刻体会该门课的特点与精髓,树立精品课的教学理念,形成精品课教学梯队;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以利于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效果明显。教师利用网上精品课程资源,互相学习、借鉴、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学、教、研相结合,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和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队伍在职称、年龄、学历结构等方面的组合都比较合理,教师的科研、教学能力较强,这些都为课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加强精品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为课程组成员提供更多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近年来,精品课程的教学队伍中不断有教师获得学校资助的国内外进修或参加国内各类教学科研交流会议的机会。学校还注重优化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结构,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强化技能训练环节的指导工作。我校4门校级精品课程均聘请了行业、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使我们的教学在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改进教学方法,更新精品课程教学手段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强化创新型教学方法理念,突破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学习、自主研究型创新人才,一是构建设自主学习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营造互动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课堂信息量。学校多次组织教师技能大赛,既展示了教师教学水平、也起到了相互交流、借鉴、共同提高的作用。还通过教学教风建设、教学专项检查和教学研究活动,督查促进了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鼓励教师采用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的灵活多样的先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学校配备了能满足教学需要的多媒体教室、专业计算机房以及相应的模拟实训软件系统。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推进多媒体、网络媒体的建设,要求在课程网络上建立友好界面的,美观大方的课程专题内容、提供课程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习题集、案例集、相关信息以及参考文献等等。为学生提供平台,让学生接触到大量的优秀教师资源和优秀教材资源,并能够使用到优秀的课件,体验先进的教学方式,获取大量的学科前沿信息。使学生的知识面更为宽广,能更快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完善管理机制,强化精品课程管理,在对精品课程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