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2: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从上世纪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通过积极引进国外科技、加大国内科技创新力度,逐渐形成了我国特有的科技发展体系,并为我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但是相比较同时期发达国家科技发展和对社会的保障能力,我国科技发展水平还比较有限,而且在科技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大国,科技的发展从资金、人才、系统性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只有及时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有效的解除科技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和问题,不断完善我国科技发展的范围和内容,为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保障。
一、我国科技发展的成就
科技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词汇,也同时代表着各行各业的水平,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1.科技发展体系化更加明显
科技发展的体系化代表着该行业科技发展的长久性以及继续研发创新的保障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科技发展的体系化正在加深,比如在某一领域的科技创新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创造,而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这种源源不断的发展方式能够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积累科技创新的厚度。
2.涉及领域更多
现代科技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不论是衣食住行还是办公交流都需要运用到现代科技,另外不论政府部门、学校等单位,还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或者个人都在通过现代科技进行活动,而且除此之外,科技涉及的领域不仅仅在范围上更加广泛,而且在深度上也有明显进步,高精尖技术成为现代科技发展的重点。
3.科技的专业化程度更高
进入二十一世纪,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开始体现专业化的程度,传统技术的特征发生了变化,比如某一领域的技术不仅仅在该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运用的专业化程度更高,能够体现出科技的重要发展方向。科技的另外一个专业化就是在各项技术之间的联合运用程度更高,虽然技术的使用领域具有专业性,但是其涉及的专业领域已不再单一。
二、我国现代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科技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但是结合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来看,我国现代科技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人才基础有限
任何力量的对比最终都会落到人才的对比方面,科技的发展也是如此,最终科技的进步与创新都需要人才来完成,因此具有良好的人才储备是发展现代科技的重要力量,但是现代我国科技的发展在人才方面还存在基础薄弱的问题,一方面是我国现代人才培养的环境存在一些问题,另一方面是高层次人才国外流失严重等。人才基础有限的问题现在也必是长时间影响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阻碍因素。
2.研发资金方面存在问题
科技的发展除了要求专业的人才之外,还需要有相应的资金作为保障,我国在近些年来一直不断加大资金的支持,以促进我国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但是相比于国外发达国家的对科技的资金支持力度,我国的研发自己数量还不足;另外我国研发自己的利用程度也存在问题,比如一些科研院所、学校等对于研发自己的利用率有限,造成有限的资金无法运用到更广的领域。
3.科技产出不足
科技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现代科技产出的问题,只有不断的通过产出的方式才能逐步的促进科技的发展和更显,这种产出不仅仅只技术方面的创造和更新,而且包括理论科研文章的发表和被引用问题,我国近些年不断加大科技产出,并且规定了明确的目标,但是仍显不足。
三、应对措施
针对我国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
1.加大人才培养
人才强国是现代许多国家选择的发展方式,我国也应当继续坚持培养高水平的人才,为我国科技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力量,一方面是改善我国当前的教育环境,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都应当更加贴近现代科技发展的实际;另一方面是加大人才回笼政策,鼓励更多的人在国内发展,促进我国科技的发展。
2.优化资金支持
资金是开展科技活动的重要基础,很多国家对于科技发展规划给予了明确的资金保障。我国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资金对科技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就是加强对于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保障资金的使用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对资金使用的每个环节等进行管理。
3.进一步实现产学研结合
产学研合作是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一些国家的科技发展规划中提出要推进和加强产学研之间的合作,以便让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我国科技的发展在也应当坚持这种思路,促进三者的良性循环。
篇2
【关键词】农业科技管理,现状,原因,解决办法
作者:何东东
一、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
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是运用现代科技管理手段,合理组织、策划各项农业技术活动,在最合理、最有效的经济和时间范围内达到预定的农业技术发展目标,进而实现农业经济功效最大化。我国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重大成绩,但是传统的农业技术管理手段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并不是农业强国。建国初期,为了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实行的是以农促工的策略,大力促进工业化生产,完成大量工业化积累,在工业化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长期以来农业发展不受重视,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虽然在改革开放以后,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措施,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规范农业科技专利成果交易,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但是因为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尚待改进。
二、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缓慢的原因
1.农业科技管理主体不明确。现代农业就是走出传统农业发展的老路子,依靠科技、人才、资金、管理走新型农业发展的路子。我国长期以来农业科技管理的主体都是各级政府,但是管理主体地位一直没有有效实施。与此同时,部分科技投资主体、收益地位不明确,就很容易导致管理上出现问题,制约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影响农业的长远发展。
2.地方农业科技管理资金缺乏。国家政府在新时期虽然不断重视农业的投入和发展,都会将农业发展的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同时下面各级政府也会加大农业专项资金投入。但是我国依然是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地方的主动权不是很大,用于农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并不多,因此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管理的投入效果就不明显,现代高新农业发展就会因为缺乏资金错过良好的机遇。
3.农业科技宣传不到位,农民采用新科技的热情不高。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体要素,科技的具体实施还是要靠农民的支持和推动。我国现阶段农业科技管理依然是政府主导,政府并没有加大农业新科技的宣传,这样就难以形成良性的农业科技交易体制,农业科技难以转化成实际生产力。同时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较低,规模化农业发展程度不够,也使得农业科技难以推广。
4.农业资金匮乏,总体机械化水平较低。资金匮乏严重制约农业科技的研发,也影响了现代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业机械自动化程度不高就难以发挥农业新技术规模效应,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三、现代农业科技管理的对策
1.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农业科技发展长期规划的制定,进行科技管理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国家、地方农业科技管理部门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为农业科技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首先要明确科技管理主体,打破原有的科技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科技管理的法律制度管理体系,有效保护农业知识产权;其次还要建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将技术市场和资本市场有效结合起来,加强成果转化,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最后还要加强农业科技投入,将科研投入作为农业发展持久的内在动力
2.进一步贯彻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强农业科技转化。科技转化现实生产力需要经过一段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件和机制,所以要建立健全良好的科技转化体系,加强各类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和农民必须建立良好的利益关系,有效发挥科研成果的推动作用。农业科研机构与农民、企业的有效联系,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避免中间资源丢失,信息误差。
3.不断促进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以农兴国的根本在于高素质的农业人才。现代社会,人才是竞争、发展的关键,因此必须加强同各级人才机构的联系,加强科技转化力度,实现“政、企、校、研、资”良性互动。政府还需要建立人才储备库,在这种长效机制下建立一支文化、技术、管理兼备的现代化农业队伍,同时还要加强各种农业科技培训活动,加大对农技推广人员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良好的农业人才发展机制,这样才能有效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
4.改革农业推广机制,完善农业推广体系。现代农业体制改革的成败关键就在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设程度。但是在我国长期以来没有建立切实可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即使有一些农技站,也早已变成了空壳子或者变成单纯的营利性机构。为了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就必须大力建立基层农业推广站,有效解决三农问题。那么首先就需要不断深化农业改革,建立适应市场发展的农业推广体系,积极应对加入世贸后对我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冲击;其次还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追求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尽力挖掘各地农业发展潜力,建立健全良好的农业风险抵御机制,不断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5.建立现代化的农业信息平台。现代社会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农业的发展也必须依托于现代信息平台,这样才能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各县市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同时还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还要转变政府的观念,建立和完善合理的科技科技管理机制;最后还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高水准的农业情报信息体系和有效的农业预警机制。
篇3
关键词:现代科技;二难困境;理性;责任主体
一、现代科技发展凸显的二难困境
科学技术是人类进步的产物,也是人类在改造世界行动的外化形式。它从产生之日起,就以其特有的威力不断地为人类谋取福利。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它理所当然地被视为人类现代文明的组成要素和内在的原动力。然而,人类获得的科技进步,实质上是以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不可再生资源、甚至是以人类自身的生命健康为惨痛代价的,人类社会持续进步发展受到严重威胁。科学技术发展给我们带来日新月异、幸福舒适的生活的过程,也是人在安逸的生活中逐渐与人自己类本质异化的过程,是人与人关系、人与自然关系逐渐紧张的过程。现代科技发展带给我们的双重效应,让人们在做出科技发展决策和评价科技发展成果时陷入了二难困境。
二、二难困境背后的实质
(一)工具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
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指出,现代文明的全部成就和问题都来源于价值合理性与工具合理性的紧张和对立。韦伯认为,所谓工具合理性行动,是指以能够计算和预测后果为条件来实现目的的行动,是排除价值判断或价值中立的行动,是非理性的行动。价值合理性行动是指主观相信行动具有无条件的、排他性的价值,而不顾后果如何、条件怎样都要完成的行动,是引入价值判断的行动。对价值合理性行动来说,行动本身是否符合绝对价值是重点关注和要解决的问题,至于行动可能会引出什么后果,则不会加以关注。
工具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是现代生活两难处境的根源,由此伴随而来的人的两难处境贯穿在经济、法律、政治各个社会生活领域里,统摄了整个社会生活。从形式合理性角度看事物必然引出实质非理性,从实质合理性角度看事物必然引出形式非理性的结果,这就使现代人在面对生活做出抉择是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然而,那两种合理性之间的冲突也仅仅是抽象的理想概念而已,在现实生活中必须实现两者的辩证统一。
(二)工具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韦伯心里,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价值合理性与工具合理性并非绝对对立,它们彼此互为前提地共存于同一事物之中,是同一事物属性的不同方面。工具合理性以透过理性计算去选取达到目的的有效手段,专注功能而排斥价值理想,在这里人通过服从理性而旨在控制外在世界。价值合理性行动,以满足主观信仰的要求为行动目标,重理想而牺牲理智,缺乏达到目标的手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对于人这个既有情感又需要理智的存在物来说,工具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都是不可缺少的。
(三)现代科技发展突出问题是工具合理性过分张扬与价值合理性缺失的结果
如上所述,一个具有真正自由人格的人,能以价值合理性为动力,以工具合理性为行动准则,将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辩证统一地完美地结合起来。然而,现代社会使人难以在获取工具合理性行动的同时又服从价值理性,在这二难抉择中,现代人张扬了工具合理性而忽视了价值合理性,这一绝对化的行动必然导致现代人所面临的困境。在工具合理性行动指引下,现代社会将人的生存目的、社会责任和人类命运问题置之度外。一方面,片面强调工具合理性、逻辑性和规律性的重要性,强调操作系统的客观有效性,忽视人性、尊严和人的价值合理性,从而导致了人的普遍物化和畸形发展,导致了现代社会的诸多问题。另一方面,工具合理性对于功利化、技术化的追求,对于物欲、占有性的强调,导致人对自然的奴役意识,是人类在征服自然中忽视这自然固有的生态系统的本性和规律,造成人类对自然无节制的开发和利用,从而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
三、解决二难困境的根本立足点----作为责任主体的人
(一)作为责任主体的"人"
对于如何解决二难困境的问题,既需要形式上的方法,又需要实质上的内在信念作支撑。如论如何,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评价和做选择的根本立足点。在此,笔者将其定位为作为责任主体的"人"。第一,作为具有类本质特性的"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无论科技如何发展,都要使人能够在遵守社会规范的前提下,真正使人在社会发展中能自由全面的发展,保证人的生活的丰富性和人格的完满性和完善性。第二,作为人类一员的"人"。人具有社会属性,个人的生存发展始终与他人、社会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科技的发展不仅要关注个人,也要保证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同步发展,符合全人类的利益,同时更不能因为个人的发展危害到他人或整个人类的利益。第三,作为自然界一员的"人"。人类不是自然的主宰者,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处于统一个系统之中,人与自然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以上三点,第一点是处理人与自己的关系,保障人的自由自觉发展,维护人之为人的类本质属性,是"点"的开始。第二点是处理人与他人的关系,保障人类共同发展,是"点"在横向上的延展。第三点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发展,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根本上是保证人的持续性发展,是"点"在纵向上的延伸。作为主体的人必须在行动决策前、行动中以及做出事实的评价时必须考虑的前提和出发点。
(二)作为 "责任"主体的人的确立
1、实现工具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辩证统一
工具合理性片面强调逻辑性和规律性的重要性,强调实用性和有效性,剥夺了个人主体性、意志自由和创造性,把人的生存目的、社会责任排斥在理性之外,忽视人的价值和尊严,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终极关怀。价值合理性注重对目的本身的合理性进行反思,从人的价值、利益等方面考察合理与否,重视终极价值,而忽视实现的手段。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是辩证统一的。正是她们的内在辩证统一,才能构成人的完整本质。对人的存在来说,无论是单纯的工具理性还是单纯的价值理性,都无法唯一地规定或实现人的全面本质。因此,既要注重实用性、功利性又要实现人之为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人的全面发展。
2、作为"责任"主体的确立
为了弥合工具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之间的冲突,作为主体的人必须按照须按照责任伦理行动,确立自己的责任意识。责任伦理使工具合理性具有伦理意义,使工具合理性的认识对实践的价值判断发生影响,成为实践主体形成独立人格的依据,从而通过工具合理性认识,使行动与道德责任相联,自觉地过着既是合理性的又是符合道德的生活。这就意味着人一方面要忠实于自己,要有不屈服外在强制的坚强意志,把自己既定的价值作为参照决定行动的取向,本着对自己选择负责任的态度果敢的行动。
通过责任伦理的实现,力求使价值合理性的观念通过工具合理性行动落实到责任伦理上,完成独立人格对社会历史的自觉意识。面对现代科技发展带给人们的二难困境,人们在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策略和进行科学技术发展成果评价时,既要注重科学技术的实用性、功利性又要实现人之为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篇4
关键词:室内美学;社会变迁;角色;意义
前言:很多年前,家中只有简单的黑与白,很多年前,衣服的颜色也是偏向于暗的颜色,现在,大街上的颜色很多是叫不出名字的,这是科技发展的结果,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颜色的调配逐渐走进室内设计者的眼中,走进千家万户,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室内美学的美好。
1.室内美学的涵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精神逐渐得到了满足,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的满足,室内设计成为人们的生活的新要求,舒适的室内居住环境可以为人们带来美好愉悦的生活状态,可以影响人们身心的愉悦程度,室内设计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是一种文化时尚的审美体现。室内设计根据认得思想和意识而改变,因此,室内设计是需要个性的充分发挥的艺术。
设计美学是社会发展变化对室内设计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设计发展的必然要求。设计美学随着历史的变迁涵义在不断地改变,不同的学者之间对其的解释也是不尽相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特别是艺术设计的审美性与实用性的双重关系上往往会忽略美学上的存在。设计美学是受到社会、文化、经济、心理、生理、卫生等诸多因素影响而存在的艺术,考虑设计美学要充分考虑这些外在的因素,室内设计是一门整体艺术,它要充分体现人与空间,物与空间,空间与空间之间的整体协调性,形成一种视觉、触觉的整体美感的效果,达到完美的室内设计,其中将艺术、设计、美学等诸多因素穿插其中,共同完成空间的布局和色彩的整体效果。室内设计美学反映了居住着的审美意识与需求。
要想达到完美的设计效果,必须充分考虑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因素,社会美学对室内设计的影响。室内设计从一般用途的性质而言,可以分为住宅室内设计和公共室内设计两大类。室内设计人员必须依据现有的水平设计出符合用户居住、审美的效果,这种感觉是建立在科学实用态度中产生的脱净意志和抽象的心理活动,我们称之为美感直觉。把美感直觉所得意象以最大的可能,与空间环境联系起来结合一定的物质、科技手段、设计出功能合理,形式美观,个性鲜明,符合人们的活动规律! 适应使用者生理和心理需求良好的室内环境。
2.室内设计的关键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室内设计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变化,实用、美观、经济成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住宅室内设计的普遍要求。但是如何调配三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室内设计的关键问题,要结合个人的生理、心理、生活特点、职业特点等各种因素,
现代室内设计形式审美又必须要协调于时代新要求,现代的室内设计体现的一种文化、民族的美感与情趣。满足用户的要求,达到共性中有完美的个性,让每一个用户满意是每一个室内设计师的职责。
3.室内设计的现象与后果
室内设计是决定室内生活环境优劣的客观条件,是判断室内生活环境价值的基本依据。因此,现在我国的室内状况均是由设计师你好图纸后工人具体施工。过去,由于我国经济条件的限制,根本无从谈起室内设计,更不用说室内设计的效果,随着经济的发展,室内设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合理的设计使室内环境能为人们的生活内容提供便利、舒适,为人们的身心提供安全、健康的保障。从而创造个性特征的室内空间。室内设计得益于现代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新的工艺和材料等物质手段的提高。
现代是个性的时代,是多元化发展的时代,人们的要求变得多种多样,追求个性的同时也在追赶潮流,这为室内设计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有难度才有发展,追求更高的艺术,追求更深层次的情感是每一个设计师得梦想。室内设计不是一般的理论性学科,他是与哲学有着相似的学科,吸纳各个学科的优势,寻找不断创新的灵感。随着经济体系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室内设计也要接受挑战,达到雅俗共赏的新审美标准,当然,国际化脚步的加快,也为室内设计的发展提供了现代经济的舞台和激烈竞争的设计市场。
现在室内设计已经成为一门发展迅速并热门的学科,在市场经济和社会需求的驱动和互动中,成为当今学生钟爱的学科之一,成为热门的职业之一。时代的脚步不断地前进,社会不断地发展,室内设计的步伐也要不断地加快,一切守旧的设计,一切循规蹈矩的设计都会被时代的浪潮所,只有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发展,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成为弄潮儿,才能在国际化得设计脚步中站稳脚跟。
我们要树立新的设计价值观时,同时要注意不要把室内设计的技术与物资等变成技术和物质的奴隶。过去的室内设计偏重与物质的炫耀,经济的夸张,所谓的风格也只是一种对物质的炫耀,盲目的模仿,物质的高造价,材料的昂贵就是前期的室内设计,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新的美好的材料,但是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不止是好的东西,还包括那些糖衣炮弹,美好的东西一般都是带有副作用的,这些副作用是对人身体有损害的,据调查现实,因为室内设计而中毒的人占中毒现象的百分之二十,其中油漆工更高,材料中的物理、化学作用更是加剧了环境的威胁,室内设计在带给人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威胁,因此,人们应该正确认识室内设计,在美的前提下更应该追求的是健康。
篇5
关键词:科学技术;发展;环境;影响
引言:
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给社会生活带去了便利,但同时也给环境带去了不利影响,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有义务去保护环境,实现生态平衡。一方面,科学技术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改善了交通、通信等等的方式,促进了整个社会向着高科技化方向发展;另外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兴起也让社会环境受到了影响,导致了部分地区出现生态不平衡,动植物濒临灭绝的现象,这些现象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出现,因此,这就需要人类合理的利用科学技术,同时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整个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以此来起到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活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对环境的有利影响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新的发展时期,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和创造的第一生产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已经成为了经济的驱动力,各个国家也在不断的推进科技创新,以科学技术来推动整个国家经济的进步。在我国也是如此,难以离开科学技术的支持,我国在大力支持发展科学技术,并且也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号召,以此来推动我国经济的进步。在现代社会中,社会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科技已经永存在人类的生活和工作中,人类也需要利用科技来生存和发展。所以,科学技术作为整个社会的第一生产力,对于经济、政治、人文、环境等等都有着一定的有利影响。
2、科技发展改善人类生态环境
科学技术不仅仅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合理的利用科学技术可以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因此,对于整个社会都是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我国合理的利用科学技术对一些稀缺资源进行开发,增加了我国的可用资源,实现资源的多样化,满足我国经济对于资源的利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也受到了影响,而科学技术就利用较好的科技去改善生态环境,例如在空气污染方面,相关的部门就利用科学技术去改善环境中二氧化碳和尘埃含量;在工业污染较重的地区,也利用科学技术去改善环境和污水等等方面,让人类生活在干净的地球环境中。气候的变化、资源的稀缺浪费等等问题的出现都有利用科学技术去进行改善,利用科学技术可以让人类减少对大自然的索取,从科技方面去探索新的资源,改善整个社会的需求所向,实现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
二、科学技术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对于任何事物的兴起和发展都对整个社会起着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对于科学技术也是如此,科学技术的利用虽然给社会经济和环境带去了有利的影响,但是同时也给整个社会的生态环境带去了不利影响。人类过分的利用科学技术去开采地球环境,导致了生态失衡,最终受到影响的还是人类自身,在使用科学技术的时候,的确有给人类带去了好处,但是大多数人都只是看到了好的一面,科学技术对环境的开发给社会带去的破坏远远比人类想象的要多得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使用,科学技术带给整个社会的危害将会大于好处,科学技术所产生的破坏性也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越来越明显。
例如,在农业上使用科学技术,在短时间内的确增加了农产量,让整个社会的人类得以生存,但是从长期上来看,对农产品所使用的农药、化肥等农业科技会让水质、土壤受到影响,而且过于使用农药去杀害害虫的时候也让益虫的生产受到了危害。随着对社会的征服力度增强,对于自身生命的追求欲望也更加强烈,因此,许多的医学院开始利用科学技术研制医药品,以此来保证人类的生命健康,而过于的采用这些技术最终导致了人口加剧增加,人口的增加只会导致人类对社会的需求也将增加,最终就会去对环境采取更加强烈的开采和索取,影响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对于环境的不利影响在随着时间的延长不断的展现出来,全球变暖、动植物灭绝、核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等等这些都是与人类过分的使用科学技术有关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需要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整个社会的有利和不利影响。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如果人类过分的使用科学技术只会导致环境遭受破坏,最终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地球环境与人类是一个整体,人类需要利用科学技术去改善环境问题,而不是利用科学技术去制造更得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何秋洁.科学技术对环境影响的必然性及对策思考[J].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3)
[2]王振军.关于科学技术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其解决方法[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03)
篇6
【关键词】对话;科技;意识形态;批判;伦理
哈贝马斯首先对于科技理性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哲学所研究的基本问题也就是理性的问题,因此他通过对于思辨理性的批判转向了实践理性,通过对于工具理性的批判过渡到了交往理性,从而对于理性进行了一种新的定位,试图实现“被扭曲为工具理性的理性”之本真含义上的复归。而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本来是应用于外在客观世界的实证主义之认识方式以及机械论之自由观也就开始深入到精神和文化的领域之中,这体现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之中所产生出来的制度框架结构的一系列改变。韦伯认为随着科技发展和工业化的不断提高,这种工具的合理性也就渗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并且会在整体上来推动现代的工业社会在结构上的合理化。
哈贝马斯继承了韦伯的合理化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技意识形态化的理论。意识形态也就是通过一种合理性而实现进行统治的目标。在哈贝马斯看来,合理性具有两个方面的概念,对于生产力来讲,合理性是一种批判性的标准,同时它也是一个辩护的标准。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合理性的批判标准逐渐地被其辩护功能所取代。因此科学技术现在已经不是对于统治的合法性进行批判,反而成为维护统治合法性之基础了。因此哈贝马斯提出要恢复合理性的双向之维度,并提出“劳动”和“交往”的新范式。劳动就是一种目的理性活动,也可以称之为是工具活动,它是一种合理的选择;而对于交往哈贝马斯是这样解释的:“另一方面,我把以符号为媒介的相互作用理解为交往活动。相互作用是按照必须遵守的规范进行的,而必须遵守的规范规定着相互的行为期待,并且必须得到至少两个行动的主体所理解和承认。社会的规范是通过制裁得到加强的;它的意义在日常语言的交往中得到体现。”目的工具理性的活动遵循的基础是技术性的规则,而交往理性的活动所遵循的规则是社会规范,因此这两种合理性的根基是不一样的。以规范为基础的交往理性构建起来的是社会的制度性框架,这些规范指导着人们通过语言中介而进行的相互沟通和作用。而以目的工具为理性的人们的活动所遵循的就是工具性的活动模式。前者之理性化带来的是自由和解放以及每个人个体性的实现,而后者理性化所带来的就是生产力之提高和科技作为一种支配性力量的扩大。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作用和地位的变化,也就反映着社会生活之中这两中理性的力量的此消彼长。
哈贝马斯率先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并且指出在晚期资本主义的社会中,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起着意识形态的作用:“在工业发达国家,科学技术不仅成了创造用来安抚和满足目前存在的潜力的主要生产力,而且成了与群众脱离的、使行政机关的暴行合法化的意识形态的新形式。”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之后,也就改变了剩余价值的主要来源,科技从而构成了社会劳动基础之中的最重要的部分,作为生产力之中最主要影响因素之科技已经成为了独立性的剩余价值的源泉,也就是说,科学技术能够自己进行价值的创造,价值也就主要地来源于机器生产,劳动者通过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在生产力中也就沦为次要的位置。而这种来自根基的合理性的变化必然会导致上层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之变化。也就是科学技术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哈贝马斯随着对于这种情况进行了批判。
“意识形态”(ideology)这个词是来自于希腊语中“观念”和“学说”这两个词语的组合的,指的是“研究人的心灵、意识和认识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及其普遍原则的学说”,台湾学者也翻译成为“意底牢结”,也就是在人们内心中占据主要位置的意识。哈贝马斯指出,在晚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并且开始执行意识形态的功能后,技术统治论之思想在社会上也就开始成为主要的趋势。技术统治论不再是一种批判性的理性,而成为对于晚期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合法性辩护的工具,这样对于科技发展的谨慎和担忧也就被盲目性的技术乐观主义所替代,也就失去了其积极意义。“当今那种占统治地位的、相当呆滞的、在幕后起作用的、把科学变成偶像的意识形态,较之旧式的意识形态更加不可抗拒和无孔不入,因为随着对实践问题的掩盖,它不仅仅为一种占统治地位的特殊的阶级利益作为辩护和压抑另一个阶级的局部的解放需求,而且又侵袭了人类要求解放的旨趣本身。”这种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所有的人和领域都无法逃脱它的控制。
哈贝马斯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科技占据意识形态的担忧是深刻的,他看到了科技的滥用所带来的一系列的严重问题。哈贝马斯认为要对科技进行合理化的转变,就必须将科学技术理论知识与民众的民主对话相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构造起一个开放的和信息交流的社会。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科技与政治以及社会之间能够建立起一种对话的机制,而这种对话性的机制是在一个公共性领域之内进行的,这个公共领域所依靠的基础就是公众舆论。通过这种“交往对话”的方式,科技专家、政治家以及民众之间能够达到一种话语上的共识,从而校正科学技术发展的轨迹,使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成果能够真正地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李黎,郭官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篇7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老年人犯罪;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071-02
一、社会转型期老年人犯罪问题突出
社会转型期是社会形态转换时社会各个方面发生重大变化的一个过渡时期。中国的社会转型期,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进而向知识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历史变迁和发展[1]。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中国的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建立,现代社会的各项制度正在发展,但是基础依然没有打好。在社会保障制度并不健全的条件下,中国已进入老龄社会,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特别是老年人犯罪案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社会和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对犯罪主体老年化的社会根源分析及其防范与解决措施的研究,越来越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犯罪主体老年化的社会根源
犯罪根源是指犯罪存在于人类社会的终极原因,是犯罪起源的决定性要素[2]。犯罪现象的发生要从社会根源寻找起因,必须将其置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动静变化之中进行考察。犯罪主体老年化趋势上升也不会脱离社会根源的影响。
(一)社会结构的整体转型
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3]。社会结构的变化因素是多方面的,科学技术、社会规范、政治体系、经济制度的任一变化均会引起社会结构的整体变化。这种社会结构的整体、根本性变迁带来的影响巨大,不同地区的人适应或者接受力是不同的。城市地区接受现代文明较早,在日益增长的国际交往背景下,这些地区的人民可能在思想、行动上接受、趋向现代社会的程度更高;但是在偏远的农村、落后地区,有些传统思想、习俗根深蒂固在人们脑中扎根,部分人把现代文明当作对传统规范的挑战和破坏,他们不愿意接受现代文明甚至把现代文明当作对抗传统文化的元凶,会在思想上深埋反抗现代文明的毒瘤。这些情形在年轻的一代身上反应比较浅显,他们受传统影响的年代较短,对新奇、现代的事物向往而容易接受,也容易通过教育更能理解和追求现代文明带来的优势。所以社会转型的负面影响就会在这些地区的年长者心中越积越深,也是引发老年人犯罪的一个诱因。
(二)经济体制的变迁
中国当代已经是市场经济的时代,但是某些地区很多人依然保留传统的手工业,他们过去从事的行业在过去的年代是社会必不可少的,他们通过这种手工业获得生活来源,但是随着科技发展这些手工业已经被淘汰,而深谙这些手工业的又是年纪较大的人,在他们的时代他们娴熟的技艺必然受到当时人们的称赞和尊重,可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使他们生活来源不能再依靠自己的技能,其社会地位也不如从前备受尊敬。例如传统的铁匠业,再高超的打铁、焊铁技能也抵不过利用现代科技建立的大型钢铁厂。现实与心理的落差自然也是刺激老年人诱发犯罪的一个潜在因素。
(三)社会文化的发展
传统型社会文化异于现代社会文化,现代社会文化自然是在传统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向前发展。由于社会制度不同,很多在传统社会中被视为理所应当的文化在现代社会已经是有违人权了,但是在传统社会生长的老年人受那些“糟粕文化”影响深远,他们难以接受现代文明带来的文化取向。他们可能还在信奉世袭制,他们不赞成民主,他们一味给子女包办婚姻,他们甚至反对一夫一妻制。他们不理会人权,自然就不会赞成人人平等的言论。从传统社会走到现代文明社会的部分老年人,一味坚持他们认为可以保护他们利益的弊端文化,当现实使得他们的利益不能满足的时候他们对现代社会的厌恶和仇视情绪也可能成为他们犯罪的导火线。
(四)老年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老年人在过去处于一种全民尊重的地位,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不管老年人处在什么岗位,青年一代对于长辈都是本能的尊重。而随着现代化发展,整个社会的重心偏向青少年,在各方面给予青少年特别保护的关爱,而且国家重心偏向经济发展,自然大量发展和培养现代经济型社会青年。而老年人在这种背景下被社会忽略不可避免,但对年纪越大心理越敏感的老年人而言,这种社会重心的偏移给他们带来的打击很大,此种现象也会成为老年人走向犯罪的潜在因素之一。
三、老年人犯罪的防范与解决措施
犯罪的社会预防是指以防止和克服犯罪为目标而进行的发展经济、制度与文化建设以及社会组织管理的活动与过程[4]。老年人犯罪的防范与解决措施在以下方面:
(一)社会保障
国家对老年人养老践行的是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宗旨。虽然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也已经颁布和实施,但是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并不完善,老年人权益显然没有充分实现。社会保障真正要发挥其功能,一定要制定统一的《社会保障法》,在社会保障上给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同等待遇,实现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让城乡居民有平等的社会保障权。社会保障的核心是社会公平,自然应该是所有公民都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
首先,解决城乡居民共同的养老问题。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都可以享受养老保险,国家财政在这一方面应加大投入,而且在农村偏远地区理应简化申请的程序,一切以便利城乡居民办理养老保险为目标之一。
其次,则是解决城乡居民医疗问题,医疗合作社在农村建立实施的困难应该由各地政府出资金、人力、物力来解决。交通不便就加大公共设施的投入;村民对医疗的不理解,应派专业人员加强对村民的宣传教育讲解;在村民支付困难的时候,应该有其他救济措施,比如让条件更差的一些村民分期给付或者建立社会保障基金会。在农村或更贫困的地区,针对那些即便申请医疗保险报销一部分医药费的居民仍然无力支付剩余费用的居民,符合申请条件则由社会保障基金会支付剩余费用。
再次,是针对老年人的公共设施,城镇老年人的交通、娱乐、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相对来说比农村老年人要好得多,但是对农村老年人来说就太缺乏,这是当地政府没有重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老年人有了自己的活动场所,晚年生活不再是枯燥无味,生活有了新的追求,自然会增长他们生活的乐趣,也就会降低违法犯罪的可能性。
(二)法制教育
法律途径重点是要加强对老年人的普法教育,我国普遍的现象是全民的法制教育欠缺,青少年接触法制教育的机会也就多,但是社会整体忽视了老年人的法制教育,很多老年人犯罪正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触犯法律的。加强老年人的法制宣传是一种约束老年人行为的方式,老年人知道哪些行为是违法的,哪些是法律禁止的,自然在思想上形成规范自己行为的观念。
我国虽然制定了《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但是却对这部法律的宣传不够到位,很多老年人甚至不知道这部法律的存在,老年人法制观念淡薄,必然会影响老年人自我维权和老年人遵纪守法。对老年人的法制宣传更应该坚持长期性的原则,老年人接受知识理解知识的能力没有年轻时那么迅速,只采取形式宣传并不能达到效果。而且老年人的法制宣传不仅仅是面向老年人本身,更应该面向那些敬老养老的主体——中青年人,对防止部分中青年虐待老年人的现象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政府可以鼓励群众自发组成法律学习组织,也可以建立老年人学法机构,安排法律人士定期给老年人进行普法教育,在各个小区、各个村庄,设立固定的学习场所,定期派人任职进行法律宣传,印发法律法规条文给老年人阅读或讲解,建立老年人图书馆,便于老年人阅读各种书籍。
(三)民间力量
民间力量的积极参与是在国家机器之外的个人或者组织开展老年人权益保护的工作。政府应当鼓励这些行为,有一些民间自发的团体组织给贫困老年人派发物资、进行文化教育、给老年人进行基础的医护检查。政府应支持鼓励发挥壮大群众力量,例如,建立全国性的老年人权益保护协会,这对老年人的权益保护将会发挥非常有力的作用。群众组织存在散乱的现象,这需要政府部门规范统一这些组织,建立相关的规章使之规范化,有一套从上到下的管理模式,这样使得这些组织更好地发挥作用。当老年人的权益受到侵害或者老年人从事违法犯罪行为时会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出面协调解决。老年人找这些组织比找一些政府部门、法制机构更容易些,这些组织代表老年人和其他部门沟通也更容易。
(四)精神拯救
很多老年人犯罪基于心理因素的影响很大。老年人身体衰老,反应迟钝、感官功能降低,使得老年人在心理上发生较大的变化。老年人由于年龄的问题变得更不易控制自我情绪,心理上的细微变化也难让人察觉。精神拯救一方面要加强社会对老年人的精神关爱和尊重,老年人除了物质生活丰富之外,由于年老体迈更需要亲人的陪伴和社会的尊重。家庭、社会对老年人应该给予更多地关注,防止老年人的孤独感更甚。这需要家庭成员时刻关心老年人的精神状态是否健康,心情是否愉快等。另一方面则是定期给老年人心理辅导。政府和社会应当鼓励专门从事心理工作的人为老年人提供服务。重点在于社区对老年人的心理辅导,扩大社区的心理辅导范围。社区定期派心理医生给老年人检查,和老年人多交流,多了解老年人的内心世界。很多情况下给予老年人精神慰藉比物质更有助于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从心理意识上消灭犯罪的根源。
参考文献:
[1]林默彪.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分析框架[J].与现实2005,(5):124-125.
[2]张小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与犯罪[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9:75.
篇8
一、 美国生态文学作品所蕴涵的生态意识
(一)生态文学蕴含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生态文学与其他文学有着很大的差异,主要表述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生态文学中人和自然的关联具有极为深刻思想内涵。充分挖掘生态文学思想内涵是当前生态文学研究的重要工作内容。
1. 对于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盲目发展的批判。在19世纪,现代工业与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破坏自然和生态平衡问题。[1]生态文学通过文学作品形式对现代工业发展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批判,其中生态文学对于工业和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贡献持有肯定态度,但是对于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暗示和批判,从而让人类对于工业发展和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自然环境问题进行深入反思,并在未来发展中开发出节能环保的科学技术。
2. 人类在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中应当承担的生态责任。作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中的一员应当具备着社会责任和保护生态责任,其中生态责任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应肩负的责任。在现代工业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时,同时也给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类应当肩负着保护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责任,从而维护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关系。
3. 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和自然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人类在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中衍生的生态系统问题和自然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类自己造成的。因此,人类在发展经济中应当充分考虑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整体利益,并不断约束自身的行为准则,减少对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破坏,并维护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关系。重新回归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整体中去,充分认识到人类发展和自然整体和谐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
(二)对美国生态文学进行研究
在对美国生态文学进行深入研究时,需要先对美国早期的“荒野”进行研究和分析,其中“荒野”是指自然环境和原野。保护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生态学和文学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原始自然不需要倚赖人类生存,具有较为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都有着微妙的联系,所有事物和生物间的能量相互影响。
不同社会阶段和社会角色对于自然的定义都有所差异,其中美国浪漫主义时期作家定义自然为“热情、敬重、回归”,美国当代灾难影片中隐喻了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理论。[2]美国著名影片《狂蟒之灾》展现出自然不再遵循着人类的思想意识而存在,自然有时也会不顺从人类。正如人类捕捉的自然生物也会奋起反击,让人类手足无措。譬如人类热带雨林中游走时,即使涂抹了防虫液也无法彻底消除原始生物的叮咬,自然生态环境下的巨蟒袭击使得人类产生无限恐惧。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也多次对大自然的奇妙进行诠释,尊重自然的客观发展规律,不干预大自然的自然发展,是当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原始自然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的身份和地位都是相等的,包括人类生命,自然生态系统不倚赖于人类生存,因此也并没有赋予人类最高的生存权利和地位,并且当人类做出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事情时,自然生态系统会惩罚人类作为破坏自然的代价。
知名小说家家福克纳所创作的文学作品《熊》中,同样表现着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破坏影响,厌恶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始作俑者,急切渴望回归洁净而美丽自然。该部小说结尾通过阐述现代社会发展历程来暗示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其中影响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主要因素是大面积地破坏森林植被,这对自然生态系统未来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从中可以看出小说作者对于大自然的热切关注。
二、 灾难影视作品和生态文学作品的密切关联
(一)文学和影视作品有着极为密切关联
当前来说,绝大多数经典影视作品都是改编自文学作品,其中文学作品中包含了作者对于现代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发展的认识和思想观念,影视作品具有着极为鲜明的特点,借助影视动画和声音给观众塑造出鲜明的事物特征。通过结合静态文字与动态影视作品,从而让电影生动形象的展现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3]文学发展史源远流长,世界各国都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同时给影视作品提供了更好的创作思路,还赋予影视作品更加丰富的思想内涵。对于观众来说,仅有内容的影视作品是无法从内心深处引感共鸣的,还需要具备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影视作品通过借用文学作品表现手法改编出具有文学特色的影视作品。影视作品具有着许多价值,其中观众通常容易忽略的是情感价值。为了凸显出影视作品中的情感价值,可以精炼文学用于电影创作,通过文学来表述思想情感既是直接的亦是含蓄的。在影视作品创作中,采用文字形式来表述思想情感并获得观众情感上的共鸣。无论是处于何种社会阶段中的影视作品,都具有时代意义和现代社会意义,不仅包含着对现代社会的反思,还包含有对未来的期望,并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影视作品的材料大多取材于F实生活,并在电影中表述自身的思想情感,从而表达出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影视作品中融入文学能够使得影视作品内容更加具有连贯性和逻辑性,从而凸显出电影作品的现实社会意义,并让观众能够深层次的领悟到社会发展意义。
(二)生态文学和灾难影视作品之间的密切关联
1. 美国灾难片具有生态文学背景。西方许多文化运动和政治运动都起源于生态文学意识和生态思想,同时还掀起生态意识和生态思想不断蔓延的狂潮,生态文学思想也逐渐演变成“回归自然”。在美国文学历史上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都涌现出许多具有时代意义和政治意义的文学作品,其中,文学作品写作风格包含有唯美的和惊悚的。而这种文学作品所采用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是指对生态系统环境破坏的讽刺和惋惜。
2. 生态文学和灾难影片相辅相成。一是灾难影片的创作素材主要来源于生态文学。其中生态文学给予灾难影片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资料和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影视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内涵都需要生态文学作为思想宣传基础;二是生态文学与灾难影片两者相辅相成,生态文学能够给予灾难影片创作提供更多的创作素材和思想内涵,生态文学的快速发展也推动着生态思想渗入,灾难影视作品能够不断拓展生态文学空间和领域,从而大力宣传生态文学知识和思想内涵,生态文学和灾难影片相互辅助,并完善自身的结构体系。[4]美国灾难影视作品与生态文学意识和生态文学思想互相融合,并通过高新技术科技向观众展现着未来可能面临的生态系统破坏和生态危机,并让更多的人开始注重到保护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此外,美国灾难影片还展示着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价值观念。
三、 灾难影视作品体现的人文意识和精神内涵
(一)对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批判
在现在经济化时代下,虽然现代工业与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人类保护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意识却有所下降。譬如核技术和基因工程等,这些先进技术不仅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进化贡献,还给人类带来了生态系统不可抹去的灾难性问题。由于影视作品具有信息传播的特性,灾难影片也因此而完型。通过灾难影片来展示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危害,并让人类从影片中真切感受到生态系统破坏带来生态危机,若是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不注重与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相和谐,就有可能会出现电影中的生态危机以及世纪末日。
美国典型的灾难影视作品《生化危机2:启示录》中,生态危机的起源是“蜂巢”生化实验室中扩散的病毒,这些病毒不断蔓延并控制人类身体和行为,受到病毒感染的人类也会在病毒控制下而肆意杀人,从而导致社会秩序出现极为混乱的局面,人类受到病毒入侵成为吸血鬼,人性的善良已经泯灭。高新技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人类为了控制病毒大范围蔓延,只能牺牲病毒感染者从而保证人类的生命,引发灾难原因是人类还是灾难病毒都值得我们深思。
(二)自然个体应当履行的生态责任
自然环境中的每一个个体应当自觉履行生态系统保护的责任,思考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是否给自然环境带来危害,灾难影视作品不仅给观众带来视觉上和听觉上的享受,还给观众带来无限的反思,并自觉履行保护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责任。
经典的灾难影视作品都有着极为特殊的教育意义,譬如影视作品《10.5级大地震》与《天外来菌》在结尾并没有展示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引发人类无限的深思。在影视作品中只有引爆核爆炸才能彻底阻断灾难,但是人类目前的技术难以解决灾难,如何在灾难中谋生值得人类深思。
(三)灾难影视作品中体现的自然和谐思想
灾难影视作品给人类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和无限反思。国家在战争后可以快速恢复,但在自然生态危机中是难以快速恢复的。因此在面对生态系统危机应当进行不断反思,并自觉履行自然个体的责任。
美国生态灾难影视作品的主要背景是温室效应,其中较为典型的灾难影片《后天》,该电影斥资1.5亿元来构造了冰期中的地球,让人类明白在长期破坏生态系统平衡和自然环境从而引发气候突变,全球暖化后温度突然降低,人类直接进入第二个冰河阶段的后果。恶劣的环境气候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纽约城正面临着死亡灾难。在影片中受到恶劣气候的影响,代表着人类文明进步和权利的建筑物在风雨中淹没和倒塌,美国自由女神像被洪水埋没于地底,代表着文明的国家图书馆也被积雪掩埋,纽约城受到冰河期的严重打击,所有代表着人类文明进步和权利力量的建筑标志都受到破坏,自然生态系统正在彰显着掌控生态个体的威力和主导型地位。在影视作品中所有的个体生命都无法抵抗自然破坏,任其肆意破坏,而带来这种破坏情r和人类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有着密切关联。因此,如何维持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关系,就成了人类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
结语
灾难片是反映当下人们生存环境恶劣,生态意蕴的一种特殊表现载体,能够让人们更多地了解自然和人类的关系,并对自身更好的在环境中生存进行反思。
就目前电影市场来说,当前美国好莱坞灾难影视作品是灾难片中的经典,影片创作内容和手法都值得电影界深入考察和学习。在影视作品单纯的只倚靠先进科学技术来营造生动的视听效果,是无法真正达到教育目的的,应借鉴和学习美国灾难片的经验,在灾难影片中融入生态思想价值和人文意识来不断提升人类保护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岳丽萍.美国生态文学与美国灾难电影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5(4):59-62.
[2]吴亦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美国生态电影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11.
篇9
一、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新世纪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必然选择
大学素质教育的兴起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二十世纪下半叶出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使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促使人类社会正在向着一个与工业经济时代不同的新的经济时代迈进,即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与工业经济时代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对劳动者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在工业经济社会,劳动者拥有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是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对劳动者是否具有创新能力的要求则较弱。
大学素质教育的兴起也是高等教育面对新世纪社会和科技发展挑战的必然选择。新世纪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使人类面临着复杂的局面,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在教育目标上作出重大选择。其一,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和急剧变革,显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以高度综合为主的总体趋势,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其二,科技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丰厚的物质财富和多姿多彩生活的同时,也造成了日益严重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土地退化等危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固然需要依靠科学技术,但更需要人类加强自身对环境、对社会的责任心。其三,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加速到来,使得人类社会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竞争的主体已由军事实力的较量转向以科技和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高等教育由学科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教育思想的转变,而且也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20世纪中叶以后,由于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冲击,大学教育中偏重于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技术人才,忽视人文素质教育成为世界范围存在的共性问题。因此,各国在面向21世纪的战略考虑中,都把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提到了教育改革的议程。
我国大学实施素质教育,除了适应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要求外,更直接的原因是为了改变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在50年代初院系调整以后,我国大学在人才培养上长期存在着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过度重视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培养出来的人才人文素质不高;二是过份强调狭窄的专业教育而忽视通识教育,从而导致培养的人才知识面偏窄,学术视野不宽,学术基础不牢;三是过份强调教育的“工具意识”而忽视了教育的“教化意识”,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基础训练不够;四是注重人才培养的批量生产而忽视教育对象个性的发展,这种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这种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守成有余而创新不足,必须通过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人才。
二、新世纪社会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素质是以个体为考察对象的,是指个体完成一定的活动和任务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特点,是行为的基础和决定行为成败的根本因素。个体素质对个体行为与发展起基础作用,是形成绩效及继续发展的前提和内在条件。人的素质的主要构成要素表现为三个方面:知识素质、心理素质、生理素质。
不同的社会发展时代对人的素质有不同的要求,在知识经济加速到来的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远远高于以往任何时代。
首先,新世纪对人才的自主思维和自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是科技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周期短,在大学学习的知识可能还未毕业已成为过时的知识。这就要求劳动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强的适应能力,并且具有很强的自主思维和自学能力,善于对庞杂的信息进行判断取舍,能够持续地获得新的知识。
其次,新世纪对人才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未来社会里,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在加速发展和急剧变革中,呈现着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以高度综合为主的总体趋势,这就要求劳动者既要掌握综合化的知识和具有综合化的能力,又要学有专长、术有专攻,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所以,未来社会要求的劳动者,是通才与专才相结合、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相匹配的复合型人才。
再次,新世纪对人才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的创新、创造活动要靠知识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交互作用、有机结合才有可能实现。未来社会是激烈竞争的社会,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将会随时出现,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难以克服困难和挫折而获得成功。甚至连生存也是困难的。
最后,新世纪对人才的生理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社会高效率、快节奏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离不开健康、强壮的身体,没有健康的体格.一切都无从谈起。
总之,新世纪要求的人才,应具备这样一些特征:(1)能面向世界,具有在广泛的国际视野和全人类视野上处理事务的知识和能力;(2)能面向未来,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具有较快适应行业转换和改变主攻专业方向的能力。(3)能面向现代化,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既是能够对跨学科、跨领域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通才,又是对专业领域的问题有深入钻研,具有创造力的专才。大学的素质教育必须培养符合新世纪需要的人才。
三、构建符合新世纪要求的大学素质教育模式
素质教育既是一种现代教育思路,又是一种现代教育目标。大学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在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注重人的其他素养的培养,尤其是作为基础性素质的心理素质。素质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即培养学生能够把外部获得的知识、技能内化于人的身心,升华为稳定的品质和素养。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培养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能够辨别各种是非,明确历史使命,以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构筑精神支柱,使之成为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要求并能够为之做出贡献的人才。
(一)培养学生学会生存
学会生存,首先要使学生具有适应复杂社会环境的能力。经济学常讲的一个例子很能说明这个问题。这个例子说的是过去日本的渔民出海捕鳗鱼,很多船回来后鱼都是死的,但有一个渔民却不同,他回来后,船舱里的鳗鱼都是活的。人们很奇怪,船舱里的温度一样,船的装备一样,各种条件都一样,为什么别人捕的鳗鱼回来后都死了,就他捕的鳗鱼是活的呢?人们百思不得其解。后来这个老渔民快死时,把这个秘密告诉了他的儿子,就是在捕了鳗鱼后,再到别的地方去打一网其他种类的鱼,倒到鳗鱼仓里。因为这些鱼跟鳗鱼不同类,进了鳗鱼仓会乱钻、乱咬,这样,鳗鱼也就都动起来防它。这样捕回来的鳗鱼就都是活的了。经济学里用这样的故事说明的是竞争出活力,用在教育学上则说明了复杂的环境能锻炼人的生存能力。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跟社会很少接触,在学校接受的也是理想主义教育,生存环境过于单纯,对社会的复杂性了解甚少,一旦走上社会往往难以适应。这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学会生存,核心是学会做人,即学会做一个符合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所需要的社会化的人,学会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并能够协调发展的人。学会做人所涉及到的较为具体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社会价值体系的判断和选择。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在社会价值的选择上大体有两种:一种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价值体系,一种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价值体系。我们的教育在社会价值体系方面究竟应该做什么样的选择,这是不言自明的。另一个是世界观的差别与选择。千百年来,如何认识对待我们所处的客观世界,一直是众说纷纭。
学会生存,重要的是要求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传统的专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缺乏适应能力,只有把“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宽厚的知识功底以及灵活应变的能力,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这就需要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中强化基础知识,拓宽学术视野,让学生获得解决涉及广泛问题的能力和向多方面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强调系统的知识,使学生具备能够比较全面地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本专业以外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具备能够适应多种复杂局面解决多方面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的本质是学会不断地提出问题进而学会不断地解决问题。它是一个多层次的渐进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从幼儿就开始的过程,一直延续到生命的终结。
学会学习的主体是学习者,因而学会学习主要是学习者的责任,是通过学习者自身不断“学”的实际才能“学会”的,那么教育者的作用在那里呢?韩愈的《师说》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其实,他只说对了一小半。还是朱熹说得更确切些:“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教之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以通俗的话说,教育者的作用是使学习者自己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主思考去获取真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摒弃“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善于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探索未知。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教师的教学活动既要教给学生知识,又要教给学生方法。相比较而言,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最为重要。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就说明了教方法比教知识更重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等于给了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学生就可以自己主动发展。
篇10
关键词:科技发展;需求观念;道家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2-012-02
需求观念是科技发展的根据,由较低层次的社会需求向较高层次的社会需求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以人类社会的基本需求为例,衣、食、住,行四个方面都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其次,我国古代道家在满足自身长生不老,羽化成仙的特殊需求过程中的不断探索和发明,对促进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人类基本需求观念促进科技发展
(一)食物需求促进科技发展
民以食为天。这是人的基本需求当中最基本的一项。当原始的靠采集的方式果腹充饥不能满足人类需要的时候,人们为了生存和繁衍所面临的最重要问题莫过于如何取得食物。当人们从对野火的恐惧中镇定下来,第一次有目的地从自然之火中去探取火种,留为己用时,这时候的人,就早已走上科学性人群的道路上了。“正如工具是物理科学和机械科学的基础,火也就是化学科学的基础。最先出现的是十分简单而基本属于化学实践的烹煮法。从这个看来几乎是偶然的用火法,首先才引出须要更特定地可控制的科学的烧窑法,以及此后的炼制金属法。在枯枝上烤肉,或甚至用灰烬焖植物根茎,都无大困难,但煮沸就给人一个现实难题。由于此问题的解决,就注定跟来几次大进步。最早的聪明立意是用革制的桶,或不漏水的筐,盛水于内,再投入烧热的石块,来烫热水。在史前时代野宿地点周围曾发见因骤冷骤热而破裂的这类石块。可见关键性的发见乃是在筐外涂上厚泥层可以放在火上烤,……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的创造――陶器,就是这么产生的。
人们为了采集植物和渔猎可食动物,在观察和行动中获得的有关植物的状态和动物的习性的知识,就成为现代生物科学的起源和基础。在猎获动物前后的巫术仪式上在地上和墙上绘的兽画,后来又出现的雕塑和雕刻中不仅有动物的外型,还有骨骼、心脏等器官。这意味着解剖学的诞生。“我们确实依靠原始生活中生物学方面t才有用图达意的一些技术。这不但是视觉艺术的源泉,也是图形符号、数学和书契的源泉。后三项具备,才使唯理科学成为可能。”
(二)服饰需求促进科技发展
在“衣”方面,圣经里说亚当和夏娃是因为偷吃了“禁果”知道了羞耻而穿了树叶遮体,虽然这只是神话传说,但也有其现实的基础。衣服,哪怕最初简陋到仅仅是树叶和兽皮,也是因为人类遮体和御寒的需要而应运而生的。然而,在现代社会,这两个需要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们开始侧重于自身的审美需要,衣服就开始更多地担当起人们装饰自身的功能。人们拒绝单一的样式和色彩,不断变换服饰风格。首先从衣着结构上来看,由过去一衣多季讲究经济耐穿的单一型,转向了追求新颖、高档、美观的多样型;由简单型、单层次、一衣多季,向复杂型、多层次、一季多农的方向发展。其次就服装的式样和型号来说,也由单一化转向多样化:由封闭式、色彩单一、男女不分的情况向开放式、丰富多彩的时装发展。
不仅如此,当代人们对服饰还有安全的需要。因为服装中如果含有甲醛、可分解芳香胺、有害的重金属元素及荧光增白剂超标,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用纯棉布料取代化学纤维,对于人造丝、弹性纤维、人造纤维等非自然材质则强烈抵触。纯棉制品于是大行其道。新科技甚至发明了“彩棉”服饰来满足人们对于安全的需要。
除此之外,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崇尚品牌、追求时尚、注重品位就成为其内心的需要。经济学家凡勃伦的消费理论认为,服装档次的高低是一个人修养、气质、风度的重要体现,关系到社会和周围的人对自己的评价。在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崇尚品牌、追求时尚、注重品位就成为人们的内心需要。现在人们的品牌意识较强,服装消费档次提高,各类服装市场占有率出现向少数品牌集中趋势。
(三)居住需求促进科技发展
在“住”的方面,现在人在居住环境方面已经远远不满足于传统上遮风避雨,安魂入梦的需要,人们的注意力也由传统的卧室,厨房转向起居室,厨卫的设计和设备,房子建筑也由传统的一厅转为两厅,一卫转为双卫。在现在建筑中,扩大起居室,采用地热技术,选地在山水间,都是为了迎合人们对于住的更宽敞,更舒适,更多阳光,更美景致的需要。建筑材料现多倾向于低能耗,绿色环保,也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健康安全的需要。
(四)出行需求促进科技发展
在“行”的方面,人类根据交通的需要,通过科技发展,创造了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火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问世,使千山万水的距离大打“缩短”,电报、电话的发明使用,使全世界的人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道家自身需求观念促进科技发展
(一)炼丹观念促进了化学科学的发展
中国古代化学产生于炼丹的过程。炼制外丹是道家求长生的主要方法,它是用炉鼎烧炼铅、汞等矿石药物或草木药,以制成供服食的仙丹。炼制外丹的过程就是各种无机化合物之间重新组合、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道士们炼金烧丹的同时也在从事着化学工作,在大量的实验中,他们逐步积累了对物质的化学性质的认识,成为实验化学的先驱。炼丹术不仅为中国古代化学的发展积累大量经验,更总要的是,它还发明了火药。
(二)长生不老观念促进古代医药科学学的发展
众所周知,道士炼丹是为了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但往往服食丹丸后会发生中毒事件。古代很多人都是因此中毒而死。不得已,炼丹家开始在丹药中加入草木植物,也因此发现了新的药物以及药物的新药性,丰富了医药学的内容。然而,他们却不知道他们正在开辟一个新的重要科学领域――制药学。
(三)炼丹观念促进古代矿物科学发展
为了成仙,就需炼丹,炼丹就需采集、认识各类矿物质,硫、汞、铅、砷等等。在炼烧过程中更认识到这些矿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例如汞易升华,硫易氧化。为了炼丹还需制备良好的工具,如鼎、炉,二者皆需耐高温。道教徒在炼丹过程中为了防止鼎内的一些气体跑出以影响丹药之仙效,或为了阻止外部的空气进入,与鼎内的丹砂发生氧化反应等,遂想到用一种物质来密封鼎器之口,以达到上述目的。他们发明的这种密封物质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水泥――六一泥。它的主要原料有:含硅、硅酸铝及氧化铁、锰、钙的赤石脂矿石,含硝酸盐、氧化铝、氧化镍等的滑石,含碳酸钙、磷酸钙和硫酸钙等的牡蝠,还有含硫酸铝等的矾石等等。从六一泥的原料配制可以看出,道士们已经了解到某些矿石的性质,并开始利用它发明制造其他物质。总之,炼丹者在炼丹过程中逐渐认识了更多的矿物质,掌握了它们的各种性质。这就为中国古代矿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所以,李约瑟在研究中国古代有没有科技的过程中,曾对道教文化在中国古代科技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加推崇。甚至将“道”与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逻各斯”相提并论,认为它们都是事物的规律。他认为,道教的“无为”并不是要人们无所作为,而是要人们“不做违反自然的活动”。道家对道的把握,要求减少运用通常的知识到极点,达到无为的地步,方能获得大道,这似乎有点要求超出平常的创造性思维的意思。道教依靠对这种思想和追求的把握,通过炼丹发展了中国古代的科技。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