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城市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2: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联网城市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物联网城市管理

篇1

关键词:物联网 城市交通管理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RFID 技术

物联网智能交通系统

中图分类号:U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引言

交通是城市的命脉,是城市的基本功能之一。交通对城市拓展、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快速、便捷、舒适、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提高广大市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也是城市交通管理者追求的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车辆日益增多,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重,现有的交通管理系统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则就迫切需要采用新的管理方法和科技手段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智能化水平。而物联网的出现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契机。物联网技术可以夯实交通管理科技基础,全面提升交通管理智能化水平,提高交通管理效率。

1物联网概述

1.1 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指“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即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可管理的网络。它有两层含义: 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 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的信息交换和通信。从技术角度理解,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 RFID) 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1]。

1.2 物联网体系架构

物联网在体系结构上可分为感知、网络和服务应用3 个层次。感知层包括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传感器、终端、传感器网络等,主要是实现实体的信息获取,即通过各种传感设备采集实体信息; 网络层包括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网络、网络管理中心、信息中心和智能处理中心等,主要完成信息的传递、融合和处理,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通信网络传输到互联网; 服务应用层主要是与行业需求相结合,实现广泛的智能化[2]。

1.3 RFID 概述

RFID技术是一种利用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 其特点为:非接触式双向通信,具有定位,长期跟踪管理及可全天候信息采集等优点,且受环境影响较少。RFID技术与互联网、通讯等技术相结合,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物品跟踪与信息共享。RFID是一种利用电子标签进行数据采集的信息识别系统,RFID一般由3部分组成: RFID阅读器,电子标签( RFID卡) 和天线,电子标签是RFID系统的数据载体,其一般安装在机动车挡风玻璃或机动车车牌上,天线用于射频信号的发射和接收。

RFID工作原理[3]为: 当装有RFID电子标签的机动车驶入 RFID阅读器所发射的频域范围内时,由RFID阅读器发出的信息通过天线发送加密数据载波给电子标签,电子标签的发射天线工作区域被激活; 同时电子标签将加密的载有目标识别码的高频加密载波信号采用某种调制方式经卡内高频发射模块发射出去,从而将电子标签本身所携带的信息传送到RFID阅读器,阅读器接收并解码,并提取出可用的识别码再传送到后台进行处理,完成预先设定的功能。RFID 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RFID 工作原理

Figure 1 Working principle of the RFID

2城市交通管理

2.1 我国目前的城市交通管理现状

改革开放20年,城市公共交通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得以相应的发展,城市居民的出行逐步改善。但长期以来,城市公共交通没有明确的发展政策,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经济发展。中国作为一个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公共交通的定位,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进入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的经济贸易和社会活动日益繁忙,城市交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增长,传统的道路交通设施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当前,我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交通问题极其严重,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和根本治理,必将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这些问题首先表现在交通的规划设计上,规划设计不合理,导致实际的交通运行能力难以达到设计的期望水准;缺乏整体的交通发展战略,城市交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研究交通需求和供应的平衡,还要考虑土地和财力的可能,是一项决策性很强的工作;运营管理有待改善,交通管理技术水平低下,当然这也是地理和历史因素的综合影响;相关的指标和评价体系不完善,不能很好的预测和评估交通管理质量的高低。

2.2 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智能交通管理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System,ITMS)是面向道路交通管理部门的先进的交通控制、交通管理和交通决策系统,通过先进的交通信息采集技术、数据通信传输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和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把采集到的各种道路交通信息和各种交通服务信息传输到交通控制中心,交通控制中心对交通信息采集系统所获得的实时交通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并利用交通控制管理优化模型进行交通控制策略、交通组织管理措施的优化,交通信息分析、处理和优化后的交通控制方案和交通服务信息等内容通过数据通信传输设备分别传输给各种交通控制设备和交通系统的各类用户,以实现对道路交通的优化控制,为各类用户提供全面的交通信息服务[4]。

通过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建设,交通管理者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卫星定位技术等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实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当前交通状况,预测交通流动向,制定合理的交通诱导方案,实现快速反应,准确、及时地处理交通突发事件,提前消除交通隐患。增强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对城市交通的管控能力,改变城市交通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城市交通系统的整体性能将得到根本改善。但是,由于ITMS建设工作多由各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自行开展,缺乏统一指导和技术标准,存在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盲目发展和重复投资等问题,亟需改善和提高其建设水平。

3 物联网技术在城市交通管理的应用

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代表的物联网技术在城市交通管理中的应用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大有广阔前景的,这是因为首先信息系统与物理系统是融合的,而不是分立、分割和分别运行的,信息虚拟世界与物理实体世界是联通的,互反馈的,人类完全获得了通过“虚拟世界”来全面感知并智慧(理智)地操控物理世界的能力,从而也使人类开始创造出了一个支撑其与自然和谐共处并可持续繁荣昌盛地创造财富的新体系。

篇2

关键词:城市照明;能源管理;深度应用

中图分类号:J914 文献标识码:A

1 城市照明与能源精细化节点管理需求

1.1 城市照明的节能降耗需求

另外由于城市照明线路的供电线路电压是波动的,在市民活动相对频繁的前半夜,由于城市用电总负荷较重,城市照明线路的电压偏低,而在市民活动不频繁的后半夜,城市用电总负荷降低,照明线路的电压上升明显,灯具在高于额定电压状态下工作,将导致能耗大幅度上升和灯具加速老化的不良后果。调光控制具有恒压恒功率控制的功能,适应输入电压范围从160V至260V,可以根据需要实现50%~100%的可调功率无级变频输出,节约大量能源。

与此同时由于传统的照明技术只有不到0.6的功率因数,而基于单灯的恒压恒功率控制技术将大大改善照明系统的电源品质,将功率因数精确修正到0.97以上,能效大幅度提升。

1.2 城市照明的精细管理需求

我国城市照明大都是采用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即使是经过最近十几年的发展有不少城市不同程度地建成了路灯无线监控系统,也只是实现了基于配电管理的远程控制和数据采集,无法对分布在城市各处的照明设施其工作状况进行数据采集和精确分析,而照明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就是能够及时发现和修复老化和损坏的灯具,保证城市照明系统的正常运行。

基于单灯控制技术的城市照明调光监控系统可以实现精细管理,能及时发现老化和损坏的灯具及其它照明设施,并提交精确的空间地理定位信息和灯具信息,明显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精细管理同时也具有进一步的节能效果,管理者可以在系统中设置满足需要的照明控制预案,并且可以不断地对控制预案进行优化,以达到一个既能满足动态变化的照明需求同时又具有最佳节约效果的照明控制方式。

1.3 城市照明的设施防盗需求

随着有色金属价格的日益上涨和城市照明系统的覆盖不断向城市边沿拓展,照明设施被盗的风险在不断增加,盗损日益严重,以至于有不少城市不惜花费巨资来安装各种各样的照明设施防盗系统。

2 城市照明物联网子系统的概念

2.1 城市照明与能源管理系统物联网定义

城市级别照明与能源管理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协议控制网络等的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它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3个重要特征。

2.2 城市照明物联网子系统的构成

2.2.1 照明私有物联网(Private IoT): 一般面向单一机构内部提供照明管理服务。

2.2.2 照明公有物联网(Public IoT):基于互联网(Internet)向公众或大型用户群体提供照明管理服务。

2.2.3 照明社区物联网(Community IoT):向一个关联的“社区”或机构群体(如一个城市政府下属的各委办局:如公安局、交通局、环保局、城管局等)提供照明管理服务。

2.2.4 城市照明混合物联网(Hybrid IoT):是上述的两种或以上的物联网的组合,但后台有统一的城市级别照明运维实体。

2.3 城市照明与能源管理物联网单节点中“物”的涵义

这里的“物”要满足以下条件才能够被纳入“物联网”的范围:

2.3.1 照明终端我们指的是每一盏路灯要有数据传输通路。

2.3.2 照明终端控制设备要有一定的存储功能。

2.3.3 照明终端控制设备要有处理器。

2.3.4 照明终端控制设备需要有后台统一的操作系统。

2.3.5 照明终端控制设备要有专门的管理单节点控制应用程序。

2.3.6 城市级别照明能源管理必须遵循物联网的通信协议。

2.3.7 城市级别照明控制设备在世界网络中有可被识别的唯一编号。

2.4 城市照明与能源管理系统物联网的发展趋势

业内专家认为,城市照明物联网子系统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目前,美国、欧盟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我国也正在高度关注、重视物联网的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正在开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

此外,普及以后,用于动物、植物和机器、物品的传感器与电子标签及配套的接口装置的数量将大大超过手机的数量。物联网的推广将会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驱动器,为产业开拓了又一个潜力无穷的发展机会。按照目前对物联网的需求,在近年内就需要按亿计的传感器和电子标签,这将大大推进信息技术元件的生产,同时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

要真正建立一个有效的城市照明物联网子系统,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规模性,只有具备了规模,才能使物品的智能发挥作用。二是稳定性,城市照明设施通常都是在室外露天的,必须保持设备在露天的各种严酷环境状态的正常运行,甚至气候极端环境下状态下都能随时实现对话。

2.5 城市照明与能源管理系统的技术参数

2.5.1 系统容量

主控中心:1个。

监控终端:无数量限制(使用GSM模块组串列号做为设备ID,全球唯一标识,系统规模超过5000点时需要建立服务器群来保障通信效率)。

子网容量:每一个监控终端下辖一个子网,每个子网可以接入最多384个单灯信息装置,最多控制1152个调光模块。

子网防区:每个子网最多设置8个独立防区进行防盗监控。

2.5.2 性能指标

篇3

【关键词】教、学、练 任务驱动 提升能力

对于应用型本科教育来说,加强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能够直接从事解决实际生产问题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本文以网络服务与配置课程为例,研究“教、学、练”一体化教学方法在应用型本科教学中起到的作用,并探讨这种教学方法的开展与实施。

一、当前应用型本科教育方式的现状

(一)课程体系设置没有特色

有调查显示,当前高校的培养目标不明确,仍是一些传统的专业和培养计划,没有准确定位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因而在课程设置上仅仅是传统本科课程的简单增删版。

从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基本上已将实践环节从课程中剥离出来,设置实验课程、课程实验,但课程的实践环节仍然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同时也突显不出应用型本科课程的特色。

(二)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基本上采用常规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模式,情况稍好一些的会配备一定的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对应,但缺少实践案例教学,不能针对学科中的理论课程的教学环节结合当前实际加入实践教学。这样使整个课堂比较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甚至会出现学了就忘最后什么也不记得的尴尬结果。

二、“教、学、练”一体化教学方式的内涵

(一)“教”:是教师针对知识体系,选用合适的项目作为示例,在生产实际环境下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按实际工作过程,演示完成过程,并寓理论知识穿插其中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学”:是在教师讲解和示范的基础上,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应用于项目从而理顺项目思路,复制、熟悉教师操作的过程。因此,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施教的过程。

(三)“练”:是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项目的相关知识、工作方法、操作技能的前提下,独立和以团队形式完成教师给出的类似项目工作,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记忆,最终达到真正理解、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目标。

三、《网络服务器配置与管理》课程“ 教、学、练”一体化教学方式的应用

(一)课程设计

根据课程的定位与要求,以及本课程在网络专业的地位,将课程的内容分解为三个项目7个“学习型任务”,每个任务都以“迷你项目”的形式提出环境要求和标准要求。理论教学穿插于解读项目要求的过程中,将项目中出现的新名词、新技术进行介绍,最后进行技术知识总结和技术要点分析,从而总结出项目的工作流程和注意事项。这样既保证学生掌握了必备的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

(二)“教、学、练”一体化教学模式设计

网络服务器配置与管理课程教学在校内专用虚拟环境实验室进行,采用“教、学、练”相结合、课堂与实验地点合并,以项目为导向,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由老师进行项目任务的布置,然后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任务解读,期间介绍新的专有名词和新技术,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在逻辑上理顺项目的思路。之后由老师进行演示,演示的同时学生可以跟随模拟或进行要点记忆,之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在临摹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关键点,请老师进行指导和解答。在此之后学生练习一个与演示项目类似但不完全相同的项目,通过教师的检验之后进行任务总结、填写实验报告。

(三)“教、学、练”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该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营造创新的课堂环境,注意调动“教”与“学”的双向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这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

2.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

该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采用了很多的实际项目,学生经过几轮的练习之后会形成一套针对服务器管理的比较固定的逻辑思维方式,有利于以后学生的能力拓展。

3.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

该课程强调应用型、操作性,有利于学生毕业实习和参加工作,可以让学生顺利进入工作角色和工作状态,顺利完成学生由学校到企业的对接。

四、结束语

本课程使用了 “教、学、练”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了在企业中一名网络工程师的工作流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项目分析、方案规划、项目实施、项目总结等一系列的操作和练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大大提高,也真切地进入角色,毕业后能够很快地融入工作角色中,凸显出专业技能的绝对优势。

【参考文献】

篇4

智慧城市的内涵及发展

据联合国报告,全球人口中有一半生活在城市,在2025年前,将新增8个千万人口城市,到2050年,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口将从当前的33亿增长到64亿,全球城市化进程急剧加快。城市化进程意味着更大的资源需求、更复杂的城市管理和社会关系,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交通阻塞等已逐渐成为制约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云计算、物联网、3G等新兴技术逐渐成熟并开始投入商用,对推动城市信息化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让城市更加智慧。面对城市发展挑战和信息技术变革,实施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共识。据统计,全球超过1D0个城市正在进行智慧城市的试点和实验,其中欧洲和亚洲是智慧城市开展较为积极的地区。

智慧城市的概念、目标与价值

“智慧城市”是指按照科学的城市发展理念,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泛在信息全面感知和互联的基础上,实现人、物、城市功能系统之间无缝连接与协同联动的智能自感知、自适应、自优化,从而对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商务活动等多种城市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形成具备可持续内生动力的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带来的改变不仅限于理念范畴,它将使城市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换方式、公共服务、政府决策、市政管理、社会民生等方面产生巨大和深远的变革。为此,中国电信建立了智慧城市架构全视图(见图1),安全、便捷、高效、绿色是我们要实现的智慧城市目标,其中最关键是要有高效的政府管理,否则智慧城市无从谈起。

信息泛在基础是构建智慧城市的基石

信息泛在基础是通过在传统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上,增加感知、交互、智能判断、协同运作等能力,使得原有城市基础设施具备信息化能力,是实现智慧城市的必要条件。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下,信息泛在基础包括四个层面,从下至上分别是感知平面、网络平面、信息平面和交互平面。

智慧城市在技术层面可以概括地看成是由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这三大技术为主。物联网当中也谈及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没有基础的感知绝对不可能做到顶端的智能。智能的另一个前提是必须要有有序的管理和规范,感知体验逐渐成为智慧城市的新概念之一。同时,网络平面和信息平面必须要和感知平面结合起来。无论感知、信息网络还是应用,现在都要通过手机、PC等终端设备,以多种多媒体手段呈现出来,这就体现了交互平面的重要性。在以往各界所提出的构架系统基础之上,我们综合了这四个平面,布置出一个更为全面、适用性更强的新平台(见图2)。

我国政府关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应用,各级政府对“十二五”期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要求建设由传感网络、通信设施、网络超算、智能软件构成的智能基础设施,按照可靠、低成本信息化的要求,构建泛在的信息网络体系。在上海,要构建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成为国内带宽和服务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在广东,在无线城市、区域物流信息交换枢纽、智能传感网等领域建成国内先进的物联网基础设施,实现城乡网络全覆盖;在深圳,建设六大基础设施重点工程(无线城市、三网融合、全面覆盖的感知网络、智慧应用集成平台、以超算中心为基础的基础设施共享服务平台、信息安全技术体系)。

2010年以来,在IBM“智慧地球”和各地物联网发展的推动下,以“智慧城市”为主题,国内大中城市相关规划、项目和活动渐次推出,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城市管理、改善城市服务、完善城市功能,探索“智慧城市”建设模式。中国已超300个城市计划建设智慧城市。截至2012年6月底,三大运营商已在全国320多个城市,与当地政府合作建设智慧城市,“十二五”期间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将启动2万亿元的产业机会。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共性与特性

如今,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已有许多典型实践案例值得借鉴。台湾,通过泛在、高速的网络基础设施构建,发展优质网络化社会。新加坡,从无缝政府到智慧国家,全民参与信息化战略从制定到实施的整个过程。首尔,智慧城市建设全力支撑首尔清洁且充满魅力的国际大都市城市发展战略。香港,政府以身作则,鼓励全民参与,结合香港特点,推进信息化持续发展。总而言之,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智慧城市建设都有一些共性特征可循,第一,数字化向智能化演进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趋势;第二,围绕城市发展战略和总体发展目标展开是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第三,网络、终端、数据中心等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不可跨越;第四,以城市为视角的基础数据的完备与共享是信息创造价值的突破口;第五,围绕政府关切、公众关心的核心诉求部署应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核心城市,智慧城市建设要做到缓解城市持续发展矛盾,增强城市国际竞争能力;在二线城市,要突破传统经济增长瓶颈,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新兴城市,则要加速优势资源转换,推动区域跨越式发展。

中国电信助力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智慧城市首先要建设好由光网城市和无线城市组合而成的宽带城市。中国电信目前在全国WiFi的覆盖点,到上个月为止突破了100万个AP,而光网更大,现在已经覆盖到600万用户,70%的用户接入了20兆网速,光纤到户很快将会实现。在光纤和无线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搭建宽带、泛在、协同、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信息化应用。

网络发展――推动网络由传统管道向智能管道转变

无线网络能有效地扩大3G覆盖和WiFi热点地段部署,通过网络优化、C+W协同、增强型技术引入等提升网络容量和频率的使用效率,同时可对网络进行全IP化改造。

有线网络将会完善新一代宽带网络,提供差异化的端到端网络质量保障,全面实施光网络演进,部署业务感知和策略控制系统,提高全业务综合化、智能化承载能力,推进IPV6的试点和推广,协调发展传输网与IP网,推动100G波分技术试点和商用,加快FTTH的进度。

物联网能力平台――传感层的智能管道平台

物联网基础构架已被业内认可并得到大力推广,但在国外,处于传输层面关键环节的运营商们是联手的,他们统一建立一个公共平台,共同提供传输智能管道。我们要借鉴的也是这样的内涵,而不是把传感器简单地联系起来就可以的,物联网时代对协同性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只有联合,才能打通关节。

云计算――提供公共服务的计算能力

在建立物联网平台的同时,云计算平台也被建立起来。智慧城市建设的实际问题和当前的迫切需求,催生了云计算,云计算也是避免智慧城市建设空谈化的保障。因此要构建包括应用云、平台云、资源云的整体云服务体系,打造智慧城市综合平台,开放四大能力域,形成产业生态环境(见图3)。

IPV6――有效解决互联网地址不足的困扰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IP地址。互联网业务流量每年以60%的速度在增长,省际带宽已超过11T,宽带用户数超过6000万,全部具备8M以上接入带宽,20M以上支持能力超过70%。而它不仅仅是个简单的IP地址,还应该包括标识层面的管理,智慧城市的建设,物联网建设,如果没有标识层面的管理也很难行得通。

中国电信助力智慧城市应用

智慧城市的根本目标在于使城市运行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绿色,其功能范围覆盖了城市的政务、经济、民生三大领域。国内智慧城市发展具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国家相关部门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出台扶持政策,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源动力,主管部门牵头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地方城市纷纷出台智慧城市规划,扶持智慧城市建设,同时智慧城市相关专业机构出现。在国家引导下,地方政府推动下,产业链各方蜂拥而动,但在智慧城市发展初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政府期望值过高,存在过热风险和忽悠成分,缺乏有效的指标体系指引等,需要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得以改正与提高。

目前中国的智慧城市主要体现在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智慧城市应用在各地百花齐放,主要集中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工业,智慧农业等领域。智慧城市应用相对集中,缺乏创新性与广泛性。智慧城市需要构筑足够丰富的应用,以规划为先导,要以需求为导向,并且要创新应用,创新模式。中国电信以自身优势和资源为基础,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一系列解决方案。

智慧安全,打造平安、和谐的城市生活。保障城市中人、财产、城市生命线和其他重要系统的安全,涉及到社会多个领域,如公共卫生、基础设施、通讯、环境、商品供应、社会稳定、灾害防控等;智慧的公共安全解决方案有助于打造平安、和谐的城市生活。

智慧交通,打造便捷的城市交通。以交通信息中心为核心,连接公共汽车系统、城市出租车系统、高速公路监控系统、电子收费系统、道路信息管理系统、交通信号系统、汽车电子系统等的综合性协同运作,让人、车、路和交通系统融为一体,为出行者和交通监管部门提供实时交通信息,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快速响应突发状况,为城市大动脉的良性运转提供科学决策。

智慧政务,打造高效的服务政府。政府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其管辖的环境、公用事业、城市服务、公民和本地产业发展中,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其在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职能过程中的相关活动与需求,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服务满意度和美好生活感知度。

智慧环境,打造绿色的城市生态。实现集空气质量、环境噪声、烟气排放、水污染、放射源、城市积水、城市雨量、河道湖泊水位、气象参数、污染事故应急响应和环境综合管理、网络办公为一体的综合监测与监管协同。

篇5

渝中地处长江、嘉陵江交界处,有3000多年悠久的历史,是重庆的“母城”和重庆文化的“根源”。同时也是重庆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和开放窗口。站在新的起点上,如何继承巩固既有优势,突破日益凸显的土地、载体和交通等瓶颈制约;如何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高民生幸福指数,这都需要渝中寻找和创建新一轮发展的新优势。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区长唐英瑜表示:“传统城市发展理念是建立在规模扩张和区域生产总值增长的基础之上;而‘智能城市’发展的目标是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民众幸福指数,其检验标准是城市(包括企业、人)的发展能力有没有提高。为此,渝中作为特大城市的核心明确提出创新、升级、品质、幸福的发展理念,通过打造智能城市,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人为本,民生导向,加快建设智能渝中,五年基本建成框架体系,十年打造成为西部领先的智能之城、幸福之城。”

渝中区希望通过智能城市的建设,来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公共管理服务水平,最重要的是提升民生幸福指数。

根据王植的介绍,“智能渝中”建设主要有3个任务:推进“光网城市”、

“无线渝中”等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实现宽带网络“随时随地随需”接入;以建设智能产业基地为抓手,加快推进智能产业发展,发展壮大智能经济;推进六大智能应用示范工程,促进“智能城市”应用体系建设。其中,六大示范工程是整个“智能渝中”建设的重中之重,涉及政府、行业、企业和民众等城市管理和运行的方方面面。

智能政务。深化电子政务建设,构建开放、协同的“云政务”信息平台。完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行政审批、企业信用、食品药品监督等信息系统建设。建设公共资源交易信息系统,实现对工程建设招投标、政府采购和国有产权交易的电子化管理。实施电子监察系统二期工程,实现对公共资源交易、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的电子监察。优化政府门户网站枢纽功能,开设政务微博,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智能平安。加快推进平安渝中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数字城建、数字城管平台建设,着力推进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加油加气站等危险源实时监控系统、建筑工地施工安全监控系统、建筑工地施工人员平安卡管理系统、特种设备动态监管平台,提升城市安全防控水平。

智能交通。结合气象、路况、车辆、人流量、位置、线路等信息资源的整合应用,加快推进交通诱导系统、智能出行服务系统建设,完善交通服务和管理、交通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形成“数据采集+综合调度(管理)+市民感知”的立体、互动的公共交通管理体系,实现道路交通精细化管理,改善车辆通行效率,提高交通流畅度,进而优化交通流量、优化市民出行体验。

智能健康。重点推进以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应用、实时医疗影像等信息整合和共享为核心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建立集健康远程教育、医疗在线咨询、医疗健康信息分享、网上互动社区为一体的医疗健康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医疗信息服务。加快推进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和应用,实现网上远程诊断、专家会诊、在线检查等应用。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进一步增强防疫监控、应急处置和救治能力。

智能社区。以街道和居委会为依托,构建亲民便捷的社区服务信息综合平台,促进社区管理和服务方式转变。开展“智能社区”应用示范,围绕终身教育、社区安全、居家养老、环保节能等重点领域,应用物联网、三网融合等技术,让居民享受到智能、环保、便捷、高效的生活服务。开展“数字家庭”应用示范,通过家用电器和社区公共设施的信息互联,实现实时远程控制、安全监控等,提升居住的舒适性、便利性、娱乐性和安全性。

篇6

【关键词】广电网络;智慧城市;三网融合

近年来,智慧城市建设成为诸多面临城市管理、资源利用、发展转型难题的大中城市的共同选择。目前,对智慧城市的信息源、感知层及其应用层面的研讨可谓热火朝天。但是,对信息网络的讨论却仅泛称三网融合的大平台,且更多谈论的是通信网的开发利用。

无论是城市运行管理、居民服务还是产业服务,都需要以信息化为基础和支撑。为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有必要加大公共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大规模智慧城市应用成为可能。但是,智慧城市的信息网络,应该基于“利用和建设并举”的原则,不应忽视对原有网络资源的利用。

在传播网络多重化、运营主体多元化的现实面前,广州智慧城市建设有必要对现有信息网络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利用策略,达到最优效果。原有信息通信网络已经为智慧城市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尤其是覆盖城乡的广播电视网,应该充分加以利用。

智慧城市建设中有效利用广电网络的意义

广播电视一直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宣传阵地,多年来扮演着“喉舌”角色,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智慧城市建设中重视利用广电网络,不仅有利于加快广电网络的市场化,促进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也有利于智慧城市战略的顺利推进。

平台构成多元化。智慧城市信息采集、传输和使用要求网络容量更大,信息处理能力更强,信息使用更安全。但目前在智慧城市信息网络建设利用中,更多考虑的是诸如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通信网络,而忽视了三网融合中另一主力大网——广电网络。

我国现有广电网络覆盖面广,遍布城乡。资料显示,至2010年,全国电视机家庭拥有率达98%,拥有2台及以上电视机的家庭达29.7%。另据美兰德全国电视覆盖及收视状况调查,2010年全国卫星频道累计覆盖人口再创新高,达到390.7亿人次,较上年增加22.7亿人次;省级地面频道在本省的平均覆盖率也再创新高,达到62.1%,较上年同期增长5.2%。

但是,广电网络目前仍是一个功能较为单一,有待在智慧城市网络建设中开发利用的大平台。

服务人群广泛。广播电视作为家庭媒体,传播内容经过严格把关,适合所有人群收听收看。2011年,国家广电总局先后“限广令”、“限娱令”,规范广播电视传播中的广告播出和娱乐节目制播,要求加大新闻节目和道德节目数量,以防止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化。可以说,在当今众多媒体类型中,广播电视媒体的内容最为健康,负面影响最小。

2010年电视仍然是传播最为广泛的媒体类型:85.7%的观众每天都会接触电视,平均接触频次达到5.2天/周;而发展迅猛的网络媒体则居第二位,平均接触频次为1.8天/周。

智慧城市要面向全体居民,为居民服务的最终目标应是使居民能更加便捷地、高效地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在政府公共信息传播、智能医疗、智能家居等涉及面广的应用层面,广播电视作为接收终端具有明显优势。

可减少建设投入与消费支出。上海、武汉等地建设智慧城市方案出台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建言:智慧城市建设不能变相成为一种“被服务”、“被宽带”的工程,要考虑校区、政区的差异化群体的需求,以公益性、服务性为主。如果费用跟着智慧化步伐提高,将会加重百姓负担。

在广州,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后,广州市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由原来的17元/月提高到26.5元/月。虽然整体转换后传输节目增多,但市民对提高收费不满,投诉较多,甚至有省政协委员也对此提出质疑。增加广播电视服务内容,可适度缓解用户的不满情绪。

同时,智慧城市建设点多面广线长,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长期性工程,以信息采集为目标的感知层建设任务繁重,资金投入庞大。因此,充分利用广电网络的闲置传输能力,减少网络平台建设投入,能有效缓解智慧城市建设的巨大资金压力,并减少因新建网络系统给广大市民带来的服务使用支出。

有助于拓展广电网络发展空间。长期以来,由于广播电视承担着党和政府宣传喉舌的重任,主要履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职能,产业化起步晚,企业化、市场化程度较低,导致以传输广播电视信号为主的广电网络虽投入大、覆盖面广,但功能较为单一,蕴藏着很大的开发利用潜力。利用建设智慧城市的契机,推动广电网络运营主体转变经营观念,实现从单一业务向全业务运营转换,将极大地提高广电网络利用效率,推进广播电视的产业化进程。

通过参与市场竞争,改善经营业绩,为广播电视内容生产、安全播出提供强有力支持,有利于强化主流媒体的主导地位,引导广电媒体积极主动投入三网融合,为广电媒体、广电网络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

现有信息网络及其对广州智慧城市建设的参与

智慧城市信息化需求将促进信息网络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需求包括:大量的互联网应用,需要高宽带保证用户的使用体验;智能分析技术的发展,可以实现远端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物联网的应用,海量机器之间的信息交互,更需要信息传递与交互的实时性。

因此,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加大公共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但是政府并不是每个项目都直接投资,更多的需要采取“政府主导,牵手运营商”的模式,调动所有运营商的积极性,加快信息网络建设。为此,需要在深入分析现有信息网络构成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引导与合作。

现有通信信息网络的总体格局及其参与广州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情况是:

中国电信宽带网络优势突出,深度参与广州智慧城市建设。目前,中国电信的宽带网络已经实现普遍覆盖:骨干网络带宽达到22T,国际出口带宽达到760G,宽带用户数超过7000万。随着“宽带中国·光网城市”工程的启动,未来三年,所有城市都将实现20M~100M到户的接入能力。

2011年5月30日,广州市政府与中国电信广东公司签订“加快转型升级,建设无线城市、智慧广州”十二五信息化合作框架协议,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和更长时期内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致力于推动新一代互联网IPv6、光纤到户等下一代网络的演进升级,扩大光纤到户规模,提高互联网入户带宽。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注重发挥中国电信在网络、技术、服务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着力提升和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协调信息资源共享、专项资金安排、补贴优惠政策落实等事项。

中国移动称霸移动通信领域,推出“信息广州”战略规划。2012年4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数据,一季度全国电话用户净增3149万户,移动用户净增3257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新增3672万户。截至2012年2月,国内近10亿手机用户中,中国移动占6.614亿户,“移动第一网”地位牢固。

早在2009年7月,广州市政府就与中国移动广东公司签署共建“信息广州”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通过政企合作,加速建设“网络无所不在、信息随手可得、服务随时获取、网络经济发达”的网络化城市。根据协议,中国移动广州分公司将投资100亿元,新建TD基站约1.2万个,实现广州市全境7434平方公里无线宽带网络100%覆盖。

中国联通不甘落后,积极参与智慧广东、智慧广州建设。目前,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分享目前国内的宽带业务牌照和骨干网,以及90%的国际互联网出口,并拥有1.6亿2G用户及4590万的3G用户。

2011年12月21日,中国联通广东省分公司与广东省经信委签署协议,重点实施“861”工程,共同推进“智慧广东”建设。广东联通将在十二五期间投资395亿元,加快实现全省21地市在WCDMA网络的HSPA+覆盖,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将3G网络速度提速至84Mbp/s,2012年投入将超过110亿。

2011年8月9日,广州联通与广州市交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智能交通为平台,助力数字化智慧广州建设。针对交通运输领域的个性化需求,推出交通应急调度指挥系统、智能公交、智能汽车、移动警务等一系列行业应用服务。

广电网络整体转换基本完成,但主要还是用于传输电视信号。2006年5月,广州启动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2009年,广州主要城区即已完成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有线电视用户超过250万户,出租车、公交车、户外大屏幕安装的移动终端达20000多个。

2008年12月29日,在原广州市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的基础上,组建广州珠江数码集团有限公司。集团成立后,积极推动双向互动电视建设,已建成互动电视业务平台,并加快高清交互数字电视的推广,力图将家庭电视机变成多媒体信息终端。

但珠江数码参与智慧广州建设举措不多,力度不大。2010年5月17日,珠江数码与中国移动广州分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出三屏合一业务,市民可通过手机、电视浏览广州无线城市门户网站——智慧广州,了解政务信息,查询手机话费余额、公积金、车辆违章等信息,订购珠江数码的电视节目及点播节目。

广电网络现存问题及其发展空间

广电网络运营体系“各自为战”、“市场化程度低”向来被在市场化方面走在前列的电信方所批评。各地广电企业产权复杂不易整合,筹划中的国家有线网络公司组建工作也进展缓慢。在广州,目前市区同时存在广东有线(省网)与珠江数码(市网)两个网络系统,其中省有线在广州市区直接管理的数字电视用户超过90万,接入网覆盖广州市所有的区域,与市网重合。省内网络尚且各自为政,建立统一的全国广电网络难度可想而知。

从内容供应看,目前频道编排节目和可供点播节目都很难说令人满意。双向改造前广州有线网络共传输58套节目,宣传资料称改造后能传输500多套数字节目,但实际上,目前只有100套左右的节目,与网络视频服务相比,其点播节目总量更是少得可怜。

除上述网络系统和内容供应方面的问题外,广电网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接收终端。目前,市场上智能电视机厂商大力宣传云电视、互联网电视,但实际上,智能电视总体接通率偏低。究其原因,首先是家庭带宽严重制约了智能电视的联网率,即使广州目前比较普及的4M甚至8M的ADSL也很难保证互联网视频在大尺寸平板电视上的播放流畅度。另外,操控复杂也是诸多消费者抛弃电视联网的主要原因。互联网电视需要消费者靠一个遥控器完成上网甚至发邮件等复杂操作,众多消费者试过之后都知难而退。

然而,正是由于广电网络存在上述诸多不足,其未来开发才具有巨大潜力,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首先,中国有线电视经历近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有线电视用户国。截至2010年底,我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达1.89亿,有线电视干线网络超过330万公里。有线电视以其频带宽的特点被世界各国专家公认为“信息高速公路的最后一公里”,具有巨大的产业开发价值。当前,中国的有线电视正在向数字化、多功能化、产业化和全国联网的方向发展,有望成为国家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次,广电系统致力于打造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也为广电网络增强了参与三网融合的实力。2009年7月31日,国家广电总局、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联合举行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启动暨上海示范网合作协议签字仪式,标志着中国NGB建设正式起航。目前,上海有线电视网络已完成更新换代,NGB示范网用户总数达到200万户。未来三到五年内,全市500多万有线电视用户将基本实现NGB改造,网络承载能力达到“T级骨干,千兆到楼,百兆到户”,成为上海“智慧城市”的主要信息基础设施之一。

此外,广电网络新业务模式也在不断探索之中。在广州,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珠江数码集团已成为华南地区最大规模的广播电视网络运营商之一。宽带用户超过16万户,高清互动电视用户数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宽带信息网络实现了城区全程全网的双向覆盖,为广大市民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高清互动电视、移动数字电视、CMMB手机电视等新业务。例如,CCTV为满足高端用户需要而开辟的付费电视频道,通过频道专业化、受众细分服务,将排斥广告的电视观众从广告中分解出来,采用观众付费的方式经营,形成新媒体。[5]

我们相信,只要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大力推动,广电网络运营企业自身积极介入,在智慧城市信息网络建设和开发进程中,广电网络必定大有作为。

(本文为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三网融合对城市广播电视台运营机制的影响及对策”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0B22)

参考文献:

[1]中国广告协会网.美兰德全国电视覆盖及收视调研成果揭晓[EB/OL].http:///news/nationalNews/2010/11/5/4d1ec387-abe0-4801-9c3a-73664f6584d5.htm.

[2]广州市新闻中心.智慧广州五个新 引领广州未来发展[EB/OL].http:///node_1816/node_1834/2011/12/30/13252480489252.shtml.

[3]珠江数码[EB/OL].http:///channel_433.jsp.

[4]东方早报.上海百万家庭接入下一代广电网络百兆带宽[EB/OL].2011-12-2.http://.cn/news/html/2011/12/2/2011122842501281.htm

[5]樊娜.新媒体对广电传播模式的影响[J].新闻爱好者,2011(5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