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2: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篇1

一、经济增长理论的反思及问题的提出

人类的知识不论怎样区分,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关于自然的知识和关于人类自身的知识两类,前者是人类探知和改造自然的技术性知识,而后者是关于人类自我组织的知识,可分别称之为技术知识和制度知识。如果说各种经济增长理论中涉及知识的作用,大体都是指技术知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论是李嘉图强调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传统经济增长,还是马歇尔的新古典主义增长,最终都只是把知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局限于技术知识的作用。直至当前,人们在研究知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时,大都是指技术知识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如往往将信息技术作为知识的典型代表。这种认识的主要原因,不仅在于经济增长分析中的新古典主义倾向,而且在于人们注重于从定量上确定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而技术知识更容易量化。

但是,从现实经济增长来看,人类的制度知识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制度的形成和有效性(张尚毅,1998a),进而影响甚至决定经济增长的方式和成果。新古典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特征是在经济分析中不考虑制度对经济的影响,将经济制度视为经济分析的外生因素;而李嘉图的传统增长理论虽然涉及制度因素,但是并没从知识的角度进行这方面的分析。事实上,我们从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发展脉络可以看到这点。

二、经济增长的知识基础

当我们依赖于自然资源推进经济增长时,自然会得出增长存在极限的结论(米都斯,1997);而新经济增长理论对增长极限进行了否定,提出由知识所决定的增长递增效益。今天,在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更多地依靠技术知识而相对较少地依靠其他资源推进经济增长的现象,正如罗默所说的那样,从本质上来说只不过是人类对于自然界认识的深化以及运用这些技术性知识推进经济增长。但是,由于主流的经济增长理论继承了新古典主义传统,虽然指出了知识对经济增长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却不能用人类全部知识的进展来解释经济增长,也正因为如此,无法解答我们前述的一些基本问题。

奥地利学派学者哈耶克在他的有关论著中将人类知识作为经济分析的基础,指出均衡仅仅以人们在试图执行可能达到均衡的初始计划的过程中确实获得的知识为基础(哈耶克,1989),从而将知识完全融入整个经济分析中,这种无区别地将人类关于自然的知识和人类自身的知识融入经济分析,与国际经合组织关于知识经济中知识的基本认识是一致的。用人类全部知识解释经济增长所要说明的问题是,社会经济均衡并非如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假设的是具有同质性经济主体的均衡,而是具有异质性经济主体(拥有不同量和质的关于自然和自身的知识)的均衡,这就必须解决异质性经济主体相互耦合的问题,必须明确具有不同知识的经济主体之间为什么存在相互冲突,怎样才能相互耦合,进而达到均衡,保持一个经济态的稳定与发展(张尚毅,1998b)。从制度知识的角度,我们可以比较容易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不同的经济主体不但具有不同的个性知识,而且具有作为耦合基础的共性知识,这些知识就是我们所称的知识传统;知识传统决定了一个经济态可能具有的经济制度优化水平,从而也就决定了该经济态可能接受或者拥有的技术知识水平,进而呈现出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增长水平①。正如诺思所指出的那样,制度框架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诺思,1989)。总之,具有不同知识水平(包括制度知识和技术知识)的经济主体决定了经济均衡状态的不同,从而使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三、制度知识:人力资本第二特征

篇2

关键词:知识经济;企业管理;企业制度结构;公司治理

中图分类号:F23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01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知识资源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潜力。知识经济不仅影响和改变着我们学习和生活的方式,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影响着企业经营的成败。企业作为市场的基本要素,为了适应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须要从内部做出根本性的调整,才能够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取得竞争的胜利。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是工业经济时代的巨大飞跃,在工业经济时代中诞生和成长起来的现代企业,必须要对知识经济有全面的了解,才能够找到科学的应对方法,客观的解释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一、知识经济及其特征分析

知识经济时代的提出,在上世纪90年代,国际联合贸易明确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概念,从此知识经济便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各国专家学者对知识经济的概念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对多方研究理论的深入分析,知识经济应该概括为:以知识为基础,以智力资源作为生产的第一要素,通过知识和智力实现对自然界资源的合理运用和配置,以此促进其潜能的充分发挥。

与传统的农业俄经济和工业经济相比,知识经济具有自身显著的特征,在不同的研究文献中对知识经济的特征总结有着不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0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基本观点:他们认为知识经济的发展以科学技术作为根本的基础,而信息和技术应当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并且处于中心的位置,通过优质的服务,为现代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在《知识经济问题研究》中,对于知识经济的特征进行了如下的描述:知识经济时代下,经济结构逐渐趋向高级化,知识作为一项基本的企业资产体现出无形化的特征,知识的存储与运用也更加量化,通过科学和技术的运用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不同研究成果的分析,笔者认为,知识经济作为新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生产要素,其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其以信息化经济为主要的特点,利用知识和智力实现一种创新型的经济形势,并且为现代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因此,从某种以上说,知识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对于现代企业而言,知识在企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企业对于知识的作用和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来源于企业的知识资产,而不是物质资产。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知识在社会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也日渐增强,人员的素质和技能逐渐成为了知识经济发展的根本影响因素,知识产权也成为了最重要的产权形式。总之,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企业以往的竞争环境,对企业内部管理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考验,这对于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果必然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现有的企业制度必须要进行不断的调整,才能够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

二、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企业制度结构与公司治理

知识经济的产生,对全球市场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我国企业带来了更多机遇的同时,也使得我国企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竞争形势,如何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更多的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并且取得胜利,是当前国内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而知识经济背景下,我国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方面产生的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知识经济对企业制度的影响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制度结构由以往的资本逻辑型逐渐向着知识逻辑型转变,知识资源正在成为企业中最具影响力的资源结构,而企业内部的权利关系,也逐渐向着知识拥有者或者是知识管理者的方向转变。知识背景下,企业的权利、利益的分配逐渐由知识的拥有者所控制,而且知识资本也逐渐成为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的基本特征。在这一特征影响下,企业制度也由以往的单一结构逐渐转变为综合逻辑结构。总的来说,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资本的重要性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所重视,其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果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物质资本对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影响会逐渐下降,但是其在企业中的作用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无论是具有专业操作知识的劳动参与者,还是具有协调管理能力的知识参与者,在企业生产与经营中的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

2.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在现代企业经营中,对于股东的管理逐渐成为公司治理中受到重视的因素,而这一思考方式与企业剩余产品中的相关思想具有一致性。关于公司治理理论的相关研究中,关于单边治理结构和多变治理机构的理论被更加深入的研究。单边治理结构指的是企业只有一种类型的生产要素对企业具有剩余控制权,而其他的生产要素则只能在该管理者的控制下参与生产和利益分配,比如合伙制企业、带股份制企业等。多边企业治理结构则是由多种要素共同实施对企业的剩余控制,管理者的重要性也就越来越重要,因此很多股东和集团共同支配企业剩余控制权的现象存在于当前很多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企业管理者与员工共同实行剩余控制权。内部治理结构对企业内部决策过程和各要素参与企业管理的方式方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3.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通过对知识经济的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企业制度是从理论上对不同时期企业的资本参与者和知识参与者分别作为企业不同关系主体的情况进行体现,由于在理论主体上的数量不平均,因此只能依靠代表对经营管理能力和知识进行权力的行使。在实际的企业管理工作中,理论体系在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中无法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反而被其他的运行主体所取代。在这种情况下,公司治理便通过对权利权益理论主体的明确,充分发挥企业制度的主体作用,并且有效的协调企业运行过程中实际主体与理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公司治理包括以下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方面是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其主要是对其企业的理论主体和实际主体进行分别和确定,并且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主体权利分配问题进行明确,也就是说,对委托人和人之间的配置问题进行明确。另一方面则是公司治理体制的问题,在明确理论主体和实际主体的地位以及权利之后,则要在运行机制方面确定如何选择实际主体或者是人机制,如何将该主体运用到企业实际的经营管理活动中。

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也提出了不同的逻辑关系下的企业制度,这对于企业制度来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便产生了资本逻辑型的公司治理结构、劳动逻辑型的司治理结构、知识逻辑型的公司治理结构、综合逻辑型的公司治理结构。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制度的发展趋势是,企业制度结构正从“资本逻辑”的企业制度转向“知识逻辑”的企业制度:最终的趋势是企业制度从“单一逻辑”转向“综合逻辑”。因此公司治理结构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即由“资本逻辑型”的公司治理结构向“知识逻辑型”的公司治理结构转变。最终由“单一的逻辑型”治理结构向“综合逻辑型”的公司治理结构转变。

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我国企业制度结构也不断趋于完善,企业制度结构正是影响企业内部各个逻辑主体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我国国内市场的竞争环境和企业环境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依靠的资源类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适应不断发展的新的市场环境,也是目前大多数企业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正是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企业的制度结构和公司治理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对于促进我国企业制度结构和公司治理模式不断发展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剧杰,陈效林.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制度结构与公司治理关系探讨[J].现代管理科学,2011(01).

[2]马力.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公司治理危机启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05).

[3]刘峰.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企业制度结构与公司治理[J].现代管理科学,2010(04).

[4]魏明.制度环境、制度结构、制度安排与公司治理的演进[J].湖北社会科学,2011(06).

[5]周灵峰,董芬,安文斌.公司治理中的趋同与存续的影响因素——基于全球化背景的考量[J].知识经济,2010(21).

[6]冯根福,赵健.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新分析——兼评国内外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研究的新进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2(11).

篇3

[关键词]知识经济 就业增长 经济增长 知识创新

一、传统就业增长理论的主要缺陷

传统就业增长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影响就业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是市场机制还是政府政策,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就业增长的,工资率、通货膨胀率是否会对就业增长产生影响以及如何产生影响等。尽管对就业增长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发挥作用的方式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传统理论在分析就业增长问题上有―个共同点:认为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研究就业增长问题必须以经济增长为中心。也就是说,影响就业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增长。但是传统就业增长理论是以工业社会为出发点的,而工业社会的经济增长理论则把资本的积累看作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哈罗德一多马模型认为,资本的不断形成是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唯一原因。因此不断地增加资本投资,即保证经济增长,也是保证就业增长的唯一支撑。不过,这里所讲的资本投资主要是指物质资本投资,如机器、设备、厂房、建筑物、交通运输设施等方面的投资。由于物质资本投资存在着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因此其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推动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工业社会的生产规律强调对产品的大规模复制,强调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技术进步表现为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呈现资本替代劳动的趋势,因此,从长期趋势看,就业增长的前景并不乐观。也就是说,传统就业增长理论的致命缺陷在于无法解释就业增长的长期趋势,面对知识经济社会出现的资本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技术进步速度不断加快的新局面,更是无法回答知识经济条件下能否实现就业增长,以及如何实现就业增长的问题。

二、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按照经合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1996)一文中的定义,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知识经济是一种可持续经济

工业经济对自然资源高度依赖,随着这些自然资源逐渐耗竭和稀缺,这些资源的使用成本将大大增加,经济的可持续性也将受到影响。知识经济是一种自然资源节约型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能够摆脱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主要靠知识资本的投入促进经济增长。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知识资本的投入,大量高新技术的使用,能够替代和节约稀缺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生产要素的组合,降低经济发展对稀缺性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从而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另外,知识经济也是一种资源开发型经济,随着人类社会所拥有的自然和社会知识的迅速增加,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人类将开发出更多更经济的自然资源。

2、知识经济是一种知识资本型经济

在知识经济社会,起主导作用的不再是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所注重的物质资本,而是知识资本。工业经济使生产资料和人力资本高度分离,而在知识经济社会则呈现两者一体化的趋势。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性资源是知识资本。

3、知识经济是一种知识产品型经济

工业经济所生产的产品主要是物质产品,物质产品对稀缺性资源的依赖性比较大,随着稀缺资源的耗竭,这类产品的供给将会受到限制。知识经济所生产的是知识产品,产品中的知识是可以重复使用的,这些知识并没有因为产品的出售而丧失,而知识产品则不存在生产的制约因素,使得知识产品有可能大量生产和迅速扩散,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典型产品。

4、知识经济是一种知识分配型经济

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和信息越来越丰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占有知识和利用知识的能力将成为知识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的重要依据。

三、知识经济对传统就业增长理论的挑战

1、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代关系消失。菲利普斯曲线失效

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经济出现了高经济增长、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同时存在的现象,连续近10年的时间,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是朝着同一方向变动。因此,许多经济学家以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数据为依据,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已经不适用于新的经济时代。他们从知识经济的边际收益递增性、信息技术产品及服务的价格变动趋势、互联网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传统的经济理论在知识经济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菲利普斯曲线已经失效。

2、知识资本成为影响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主要因素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资本在经济增长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知识经济需要大量的知识资本的投入,知识资本是知识经济的基础。所谓知识资本是相对传统的物质资本而言的,是指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所有无形资源的总和。最早提出知识资本这―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他于1969年首次提出知识资本概念,他认为知识资本不只是一种静态的无形资产,而且是一种思想形态的过程,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方法。美国学者托马斯・斯图尔特于1997年提出了知识资本的“H-S-C”结构,即企业的知识资本价值体现在企业的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客户资本三者之中。从知识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关系来看,知识资本的提出是人力资本理论研究深化的结果。为了解释经济增长之谜,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由舒尔茨、贝克尔等人提出并建立了人力资本理论。在对人力资本理论展开进一步研究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同样作为人力资本,智力因素比体力因素更具有增值作用,智力因素是财富增长的主要源泉,在经济增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许多知识型企业的市场价值比其账面资本价值要高出很多,知识型企业市场价值增值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巨额的无形资产价值。因此,人们将这部分能够为企业带来市场价值增值的无形资本称为知识资本。在对知识经济的研究中,知识资本的提出很好地解释了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

当我们进入21世纪的时候,曾被称为信息社会或后工业社会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到我们身边,而推动这个时代到来的力量正是知识资本。世界经济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发展形态也随之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化。知识资本是知识经济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力量。在这个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飞跃的新时代,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从有形的物质产品的竞争转向无形的技术、智能与知识的竞争。产品中的技术、知识含量成了竞争的基础和决胜的关键。因此,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纷纷将知识资本的投入、获得与应用作为自己的战略法宝,知识资本成了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焦点。工业经济时代是以物质资本为主导的时

代。工业经济的发展,强调资本的积累和投资,强调对自然资源的控制和利用。资本家主要依靠对资金、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控制来积累财富,在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理论方面强调资本的主导作用。资本在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中处于核心地位。如著名的哈罗德一多马模型认为,资本的不断形成是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唯一原因。该模型认为,通过投资可以增加就业和有效需求,引起企业生产能力扩大,导致下期供给大于需求,为了弥补需求缺口,就需要更多的资本。因此,不断地增加投资,是保证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唯一源泉。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资本主为导的时代,知识经济不再依靠对稀缺资源的占有,物质资本的数量、规模不再是市场竞争中决定胜负的关键。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切都以知识为中心,知识经济的资源基础是智力资源和知识,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利用。知识资本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和创造物质财富的源泉,是影响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主要因素。

3、内涵式就业增长成为主要就业增长方式

传统的工业经济是以数量扩张型和粗放的速度型为主体的经济,它对增加直接就业的作用明显,但潜力有限,甚至在出现前所未有的高经济增长和高投资增长时,也不能带来相应的、较高的就业增长,就业增长弹性系数较低。而知识经济是质量提高型和高度集约型的新型经济,它对增加直接就业的作用,对增加关联就业的作用明显,潜力无限。在传统工业经济条件下,就业增长理论强调以外延式就业增长为取向,即通过刺激物质生产和投资要素扩张,由生产规模的扩大带动劳动就业量的扩大。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就业增长转变为以内涵式就业增长为取向,即依靠人的智力资源和脑力劳动,通过知识的生产、分配、传播和利用及其关联产业的发展带动劳动力就业量的扩大。有学者认为,在就业增长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的过程中,国家扮演着重要角色,国家可以通过加速知识经济发展进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传播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新的市场,从而引起内涵式就业机会的增加。在知识经济时代,要解决劳动就业问题,必须走内涵式就业增长之路,这样,才能在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有效创造就业机会。

4、知识生产领域成为吸收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

农业经济时代,人类把自身的生存需要放在首位,以食物生产为基础的农业是一切生产的前提,因此,劳动者大多沿袭小农经济的自然就业方式,依靠人力或畜力在土地上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第一产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工业经济时代,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下和市场化的拉动下,以机器的机械力量帮助人的体力劳动并越来越多地取代人的体力劳动,导致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依靠机械力从事生产,从而拓宽了劳动者的就业领域,劳动就业^、口的增长和就业结构的变化使工业成为吸纳社会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知识经济时代,大批新兴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兴起和部分传统产业的衰落,使依靠智能从事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劳动力需求越来越多,大量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传统就业岗位“消亡”,从而引发一场就业危机,其特点是知识结构性失业人口不断增加。也就是说,在知识经济时代,依靠智能从事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就业者越来越占据有利地位,而劳动力从知识含量低的主导产业部门向知识含量高的高科技产业以及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大规模流动。从根本上实现了就业结构的升级。在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直接在车间从事生产的工人,逐步被机器取代,占劳动力的比例不断下降;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对有高度熟练技能的知识型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加,就业机会增加。美国是知识经济的先锋,美国高科技行业每年提供几十万个高薪就业机会,同时我国的国家级和地方高科技产业开发区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不过也有学者指出,高技术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仍然有限,对人员素质要求又很高,对于解决大量失业问题的直接帮助不是很明显,关键还是要通过大力发展知识服务业来解决就业问题。

篇4

[关键词] 知识经济 会计 知识经济时代

一、引言

会计假设是会计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前提。知识经济的来临,使会计所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因而对会计环境所决定的会计基本假设产生极大的冲击。及时完善和修正会计假设并加以创新。2003年陈共荣指出企业目标、财务目标与会计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选择,然后结合企业的所有权安排对它们进行深入的分析。分析指出了关于我国会计目标定位的几种观点,研究了新经济对我国会计目标定位的影响,最终提出新经济条件下我国会计目标应定位为决策有用观。因此研究知识经济对财务会计的影响与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知识经济的定义及特征

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对知识经济下的定义: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本质上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和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及消费(使用)为重要因素的经济。我们可以发现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知识、信息、经济和产业一体化,生产力要素将主要由资本、劳动力转化为知识和人才,知识和人才将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

三、知识经济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1.知识经济对会计目标的影响

根据决策有用观,会计目标的确定,应充分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而知识经济时代,除了对原有的传统会计的信息要求外,还对企业知识资本输出拥有量和知识创新能力的信息也提出相应的要求。因而财务报告的目标,不仅要求满足使用者对企业资本,物质财富资源增长和创造的兴趣,也要满足他们对人力资源知识资源的信息要求。

2.知识经济对会计假设的影响

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的四大假设都将受到冲击:(1)会计主体假设。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革命突破了地域、时间对经济交往的限制。以网络为依托兴起的虚拟公司没有有形的办公场所、固定资产、雇员等,仅仅是以一个抽象的集合体存在,导致会计主体假设的模糊。(2)持续经营假设。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主体面临竞争日趋激烈、风险日益加大的经济环境,企业随时都有被清算、中止的可能。同时虚拟公司本身对“持续经营假设”提出了直接的挑战。(3)会计分期假设。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充分性、及时性、准确性成为决策者取胜的关键,会计分期满足不了使用者随时利用信息做出决策的需要。(4)货币计量假设。由于不同货币引发的外币业务和物价变动实质都是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冲击。而且由于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非货币信息的重要性都导致了未来收益难以用货币准确计量。

3.知识经济对人力资源会计问题的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劳动力结构已发生了极大地变化,劳动者主要从事的不是体力劳动,而是脑力劳动,因为知识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于是那些拥有先进技术和最新知识的劳动群体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知识型企业中,工人和技术人员受到很高程度的教育和培训,并由他们操作和管理先进、复杂的技术设备,而培训这些人才,要花费巨额投资,其金额可能大于某些设备的投资,人力资源成为反映企业竞争力、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企业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宝贵的财产。人力投资应作为企业资产计列,在会计报表中有必要反映企业人力资产的变化情况,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劳动主体是智力劳动,智力劳动的知识价值如何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应是知识经济时代财务会计的主要内容。

四、知识经济下财务会计的对策

1.改进会计的确认与计量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智力被认为是资产的重要要素,它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大大超过了有形资产,所创造的价值也大大超过有形资产.因此,无形资产,特别是人力资源是企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资产。显然,仍将人力资源排除在企业的资产形态之外,不加以反映和核算,是与客观经济环境相背离的。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各种新现象,新问题不断涌现,员工素质、市场份额、企业背景、行业资料等许多无法以货币量化的信息将进入会计信息范围之内。

2.管理规范化,行为电算化

会计的规范化管理主要是通过会计准则来进行,通过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根据现实需要所颁布制定的具体会计准则,来指导会计业务处理,达到规范会计行为的目的。在会计电算化还处于试行阶段时,通过一些条例规定来管理是可行的,当会计电算化已经普及时,通过会计电算化相关的具体会计准则来规范企业的电算化行为,就显得很必要了。

3.重视内部管理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必须重视内部管理。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满足企业内部经济机制的需要,建立企业会计管理系统。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对违反会计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事项,有权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予以纠正;要正确处理与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外部财政、审计、税务、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对单位监督的关系,进而全面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

五、总结

知识经济给会计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同时又给了会计一个创新的机会。我们有理由相信,会计不会束手无策,它会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中极为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周旭: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务会计[J].集团经济研究,2007,(04)

篇5

关键词:知识经济;科技期刊;知识创新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168(2016)02-0072-02

1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知识创新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高低决定了这个国家能处于什么样的世界地位,强大的核心技术能在国际竞争中展现良好的竞争态势,知识经济时代表现得更为明显。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国科学研究院提出了重大的建议,那就是建立健全我国的创新体系,并且将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到国家发展的层面上来,这样为我国知识的创新、传播及应用能力提供了发展的“土壤”。因此,我国以知识经济发展为背景的社会发展,其根本就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这样的人才必然成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因此知识创新的建设才是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2策划创新更能体现科技期刊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知识经济时代里,策划才能激发科技期刊人员的创意,有效地、高超地运用所掌握的资源、设计规划科技期刊的选稿、审稿和编辑、发表等环节,率先把握市场,充分利用信息的时效性、传播性和可增值性,将科技期刊与科学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知识经济是以信息产业为基础,以现代高科技为核心的。而科技期刊是信息产业传播的主渠道之一,也是现代高科技的推广方式或途径之一。因此,要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应具有创新意识,超前意识,加快科技期刊对创新的传播速度,及时更新知识,提高编辑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创新为知识经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资源,但是说到底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前沿国家的最根本原因还是我国开展了人才战略这一重大决策,国与国的竞争最后还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素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创新素质,文化专业素质,应用文化专业知识的能力。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其中,文化专业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应用文化专业知识的能力是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的,人才素质的第一位是创新素质。因此,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条件是人才的策划创新能力,更能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

3知识经济的发展促进编辑知识的积累和专业技术知识的更新与提高

科技知识与科技期刊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知识经济以人才为第一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从事科技期刊工作的应是高素质的人才,应是真正的学者、专家。质量是期刊的生命,而期刊质量是指期刊的内容和形式的整体质量。现在所强调的期刊内在质量,是需要提高编辑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将编辑人员的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出版等环节的工作协调起来,用系统的观念来完成科技期刊编辑。这一系列的工作要求科技期刊编辑人员专业基础扎实、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广博。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及时了解本学科最新发展动态,组织报道本学科具有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编辑人员要能果断地选择有效信息,与他们知识的积累是分不开的。只有自身具备了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知识,掌握了新信息,才能传播给读者更多、更有效的信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21世纪,要充分发挥科技期刊在传播科技知识中的重要作用,要求科技期刊编辑人员不仅要具备精深的编辑学专业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更要具备某一领域的学科知识和相关的科技知识,以及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知识经济是以创新为发展动力的,而创新首先是技术的创新。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与发展,对稿件处理、编排过程中也体现了编辑的专业技能。编辑应不断具有创新性,以适应知识经济对科技期刊的编排要求;应缩短编排周期,提高期刊对创新信息的快速传播能力;编辑应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掌握操作和运用计算机技术的基本技能。在知识经济时代,掌握计算机编排技术掌握了人类交流的语言。以《贵金属》期刊电子排版为例,现已实现计算机排版和作图,绘图采用Photoshop为主进行图像处理,采用Word编辑、排版:且图形易与文字混排,输出效果精致完美,在图像制作过程中,对图像模式的选择,图像文件的存储格式选择、外设备分辨率的合理使用,都需要贵金属期刊插图制作者首先应熟练掌握的业务技能,对图中的每一点、每一条弯曲的线条都要反复通过多次摸索的过程才能完成,制作出高质量的图像,从而达到版面图文并茂,确保了书版排版格式和图像处理准确无误,实现了排版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这一技术大大提高了期刊质量和缩短期刊出版周期,很好满足现有期刊编排需求。

知识经济的兴起将对编辑工作的整体排列结构产生深刻的影响,编辑工作的网络服务,诸如在线投稿、在线审稿、投稿模板,等工作的阶段性开展加快了编辑的信息化进程,编辑工作不再是单一的编排稿件的工作,现已逐渐形成一条信息化产业链,知识经济的创新能力为加快编辑内容的传播起到了带动作用,《贵金属》的所有期刊能够通过网络及时的传播给各位读者,读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行业新信息,也就获得了信息的最大价值。另一方面,读者接收到期刊之后,能够通过网络快速、直接地及时反馈给编辑和作者,使双方能够达到有效的沟通,从而促进了行业知识体系建设,为知识经济的创新能力提供科学的促进支撑作用。与此同时,随着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新型的知识经济模式,信息化提升为新型信息化,促使知识经济与信息化相互配合达到良性循环态势;通过双方共同作用实现编辑工作的跨越式发展。综上所述,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对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编辑人员必须具备不断开拓进取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丰富知识是培养提高创新素质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才能具有宽阔的视野,敏捷的思维,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提出疑问,去粗取精,求新求异。只有这样,科技编辑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思想品德修养,提高做好编辑工作所需的各项业务能力,为了更好地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科技编辑应站在知识经济的前沿,积极拓展思路,更新知识,更新观念,促使自己在实践中不断勇于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实践,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以适应新时期科技期刊的发展对编辑提出的各项要求,从而做好其本职工作,为办好《贵金属》期刊做出自己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魏丽娜,曾永珠.论知识经济及其对社会和信息服务业的影响[J].图书情报知识,1993,(3):

[2]邱均平.论知识经济与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J].情报学报,2000:19(1).

[3]王启林,郝晋萍.知识经济发展与科技期刊编辑[J].云南科技管理,1999,12(增刊).

篇6

关键词:知识经济;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识码:A

1、知识经济时代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1.1知识经济时代的概述。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就是把知识的运营作为主要的经济增长方式,把知识产业作为企业发展的龙头产业,使得知识经济成为一种新型企业发展主导产业的经济时代。

1.2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首先,知识经济是投资无形资产的为主要方式的经济,在这种经济条件下,对企业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企业的知识含量和底蕴、智力的高低以及无形资产投入的多少。其次,知识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协调自然地新型经济模式,其主要的指导思想为如何能够使用科学的方法 合理、综合以及高效率得使用已经开发的资源,其同时也在开发那些从未被人类使用过的自然资源来取代那些稀有的自然资源。然后,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是以全球经济一体化为背景的,所以保证知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是全球市场的发展。最后,知识经济的指导方向是知识的决策,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科学的宏观调控对知识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适应知识经济的管理创新

2.1管理理念创新

这主要表现在这样的基本概念:首先是观念的知识革命。主要包括3个方面:

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协作(协作不是那种简单的工厂),它使得更广泛的知识和思想交流和共享,从而提高知识的生产和利用效率,

二是一种非集中式或如企业陷入经营分散,各自负责经营业绩单位,即企业自我管理的“内部市场”,企业领导各个部位的协调效率总体而言,三是知识产权的基础设施建设(知识生产和利用使用智能基础设施的硬件和“软件”),为整个组织系统管理的知识服务;第二个概念。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知识:如何发展,共享,使用和测量的知识,以便为客户,员工和股东创造更多的价值。

三是“管理”的概念。作为生产商,分销商,客户和消费者之间的界限开始模糊,实际上是由于技术,通讯发达,他们要求的信息交流和联系更加紧密,消费者可以直接参与设计和生产的部分产品,第四个是“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比如企业鼓励多样化,建立企业之间的共生关系,既合作又竞争,可以提高生存能力。五是整体的战略构想。资源,业务,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如企业考虑发展什么样的资源(知识),在什么样的业务(服务对象或领域)的竞争,以何种形式的组织战略。

2.2管理体制创新

管理体制创新系统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资源,两个之间的系统和知识,系统很可能成为一个“瓶颈”,知识(技术)生产的限制,发挥有效的作用。系统一个不错的选择,将推动知识创新,知识创新会导致远离经济发展不是一个好的控制系统,或知识创新的轨道。由于管理制度的创新知识型经济的条件下,具有广泛的内容(这是不可能一一列举)。

如宏观的社会管理和国家管理系统,创新,尤其是科研创新和教育的宏观管理系统是更重要,更迫切。如高科技是有风险的,风险基金的需要。根据美国的经验,在南加州和波士顿的高科技投资,只有10%的成功概率。如此高的风险谁承担?是要承担的风险基金,并通过再保险分散风险,失败的投资者,企业家承担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但我们中的一些具有良好的项目或技术,但找不到资金,银行基金也怕风险。因此,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对应的市场体系和投入机制的创新是不可能的。人才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人才还是太少,人员素质低,我们需要做世界一流的大学,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和正在运行的系统,作业系统会的变化,而不是像现在这么不要紧,企业和市场。有一个知识产权的问题,如我国深圳华为通信公司也承认,他们的技术在企业中的股份。比如微软拥有超过10000名员工2000多人,其中有超过一百万元的财富。从企业的联合努力,需要依靠全体成员。这从我们的人才流失,并采取结果的现象可以证明。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如果劳动力产权定义和保护创新的积极性,只能靠一点点零星的自发的和不太可能成为一项经常性的一般。

2.3组织结构创新

(1)工作小组。目前,我们的企业由于网络平台的信息技术,要求一个更加合作,合作,相互鼓励,使之形成一小群接近。组织结构组成的队伍结构紧密的集团。队伍结构主要是打破部门职能界限,直接面对市场(国内市场),也有相对的利益和权力。因此,团队结构通常可以被分成几个工作组,解决问题的团队和自我管理组和组,自我管理制度的主要形式,业务流程的情况下,通常负责。

自我管理团队的设计有以下原则:

1)为中心的业务表现,因为一般是直接面向市场,所以它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可以测试或测量。即便是不直接销售产品或服务,那么他们的劳动成果可以量化的。或分配的任务和工作安排,应尽可能考虑定量要求。如某产品或服务组。

2)一体化和集成任务的任务。运用价值流为导向的组织设计。价值流是一组有明显的原因,现有的活动,提供客户或最终用户,它的目标应该是满足客户对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即价值流是针对特定客户之间的接口的活动。如:共同开发的产品,原来是:市场调研的产品设计过程中,设计一个试生产的原料供应组装测试营销交割结算的财务分析。我们必须把这个为了完成计划,改变为一组同步发展的工作平台。用户还可以直接参与(通过互联网),技术工人,是由一个项目经理,市场研究员,金融分析师,产品设计师,技师和几个不同的项目开发组,工作方法电脑,客户要求,设计,技术,财务要求是没有文字的形式在不同的部门去,但由计算机工作平台也提供给所有参与者。讨论,修改,瞬间完成。然后,各部门需要不存在,项目经理也没有最终确定。决定是两个原则,客户的要求和企业的利润,而不是个人。工作效率大大地提高。

3)组自主。工作组有行政自。也就是说,新的软人力的组织和管理,独立的管理人员。一方面,员工有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另一方面,工作人员拥有极大的权力,在一定范围内。每个人都需要也必须作出决定。与此同时,还设置了组协作和工作量平衡的机制。

(2)建立内部市场结构。内部市场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组织结构模式。这是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制度的内部,所有的特点都在企业的外部市场,从而创造一个市场经济。由于中国的钢铁企业市场机制。国内市场需要解决3个问题:

1)从层次结构内部的企业(集团)的单位换算。所有内部企业享有经营自,但必须接受控制性能。不仅使内部企业的经济效益负责激发创造力和创新的企业精神。

2)经济基础上建立的决策结构,高层管理人员,公司可以集中精力设计出一种性能控制和刺激经济结构,提高财务会计与通信系统,发展的企业文化,建立了一套根据市场规则,而不是由行政指挥引导企业决策规则。

3)除了设计组织系统,企业管理者必须作出协调一致的努力,使公司成为一个群体,化解矛盾,促进合作,以落实领导。

(3)系统集成。以工作团队,国内市场需要的子系统的协调,解决冲突,以确保可持续发展和有效的合作,因此,需要整合的系统。一般系统集成方法,建立了员工队伍,制定规则和程序,设定目标和计划,整合的正式职务,配电,评估和奖励机制。

2.4商业信息管理创新

商业信息管理创新手段-新的商业模式。企业信息化是电子业务,包括电子金融,电子商务和电子信息服务。电子金融的目标是银行,金融服务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实现。企业只要上网,将被介绍给世界,你就可以参与国际竞争,增加贸易机会。

3、结束语

知识经济时代已经逐渐取代了工业经济时代,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企业要抓住这次机遇,加强企业的多元化经济管理模式的建设,要不断地创新,紧跟时展的步伐,这样企业才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向知识经济的变化过程需要重新思考一些经济基本原理。知识与其它商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具有公共物品的许多重要特征,实际已具有全球性公共物品的重要特征。政府对保护一切产权起着关键的作用,而其对知识产权所起的作用就相当复杂了:甚至对这些权利的确切定义也不清楚。在知识经济中,垄断的危险甚或比工业经济时代更大。这说明在知识经济中政府的作用与我们已熟悉的上个世纪工业经济中的作用截然不同。

知识经济的文化

转变思维方式

比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很难定义它,但一个公认的变化就是人们认识到,深陷好几个世纪的贫困不再是不可避免的和必然的,也许最重要的是对知识和教育的普遍重视,尤其对科学和技术的重视。确切无疑,甚至在最发达的社会,科学尽管对我们所有的人都有利,但与其打交道的,还是集中在相对小的范围里——这一现象我们这种从校园到政府的人看得十分清楚。发展的过程可以看作是这些基本思维方式的触角延伸的程度以及这些思维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主动学习与制度转变

发展就是关于最终影响人们如何思维的社会转型。外部机构不能强迫人们改变其思维模式和信仰。人们只能被强迫采取某种行为或说出某些言语,但人们很难被强迫改变其心灵和思想。那只能靠自己来改变。

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要伴随着至上而下的等级制度的结构向诸如半自治团队式的平面结构转变。泰勒制的垂直结构是为了实施和协调某些身体行为,而以知识为基础的劳动组织则涉及更多的对自治的认同及思想的自我导向。知识的最佳获得不是通过死记硬背的记忆化,而是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学习是通过做,而不是通过观看或记忆。

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现在十分清楚知识经济的成功离不开文化的改变。在有些方面,知识与普通商品存在根本区别,这些区别不仅对应该如何组织知识经济有重要启示,而且对与之相关的公共政策有很大启示。

知识的公共性与无限性

首先,也许是最基本的事实是前面提到的——知识是公共物品。托马斯·杰弗逊用如下的方式描述了知识和信息的非竞争性:“他从我这儿得到了一种思想,是在没有减少我的思想的同时,他自己得到了引导;正如他在我这儿点蜡,在没有暗淡我的同时获得了光明。”知识动态过程的特征最终来源于知识具有向稀缺性挑战的无限性或非竞争性特征。知识一旦被发现或公开化,对于增加的更多用户来讲,绝对是零边际成本。

这里有必要从概念上区分知识的纯粹非竞争性和传播的低成本。信息革命通过现代技术的大幅度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加工和传播信息的成本降低。但任何信息的物质载体或编码都是有竞争性的。就象在图书馆常见的,不同位置上的两个人不可能同时使用同一本书。还有象从因特网上下载东西时等待的时间也可以证实电话网络上的电子邮箱是竞争性的,而且能带来拥挤后果。只有非物质的(“无载体的”)知识、信息、思想、概念、功能及其它思想的抽象客体才是纯粹非竞争性的。那是在人(学习)与事物(运用)中知识载体化的过程,总有一天它会值钱,并且是资源。

知识产权的产生与保护

纯粹公共产品是一种非竞争的,并对某用户来讲没有排他性。但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又具有排他性,因而可以被认为是非纯粹公共物品。如果有效的使用完全无代价的话,企业和个人将没有生产知识的动机。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是私人提供的,特别是一些有实用价值的发明创造,应有某种形式的保护。知识创造不能简单地公开化。有些时候商业机密有必要保护。但在其它情况下,需要对知识产权的更宽松的保护。

知识经济的竞争

我认为有必要提醒,当世界面临新挑战的时候,有些关于过去资本主义的争论被遗忘了。30年代,人们对垄断资本主义极其担忧;那个担忧就是在任何经济中为了相当少的企业的高效,新工业技术需要很大的生产规模,由此带来经济(接着是政治)力量的集中。亚当·斯密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断言过竞争的存在。但竞争是否在以新的方式出现的工业经济中始终如一?

可以肯定地讲,知识会带来规模收益的增加,而这又可能削弱竞争基础。那些联合使用计算机“语言”的大型网络的外部效果强化了这种观点。这些网络的外部效果还有均衡和动态两个方面更深远的影响。然而,我担忧垄断资本主义正以国际规模卷土重来,此间微软成为人们注意的中心。不用过早判断审判结果,很明显的是,微软涉嫌企图在PC操作系统中开拓出接近垄断的地位,而且其扩张影响的企图也显而易见。如果微软的做法并不违法,那么问题就是,兴许法律应该修改了[2]。

为知识经济服务

发展科学教育,培育创新力

知识经济中成功的关键是受过教育的劳动力。有那么多的国家致力于改善其教育制度,这都值得肯定。观察的结果是:

其一,从长远看,知识经济的成功需要创新能力,即基本能力之外的较高层次的认识能力。那些寻求培育这种创新力的国家因而在知识经济的竞争中更能成功。

其二,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培训对于知识经济成功也是关键的。政府有充分的理由补贴科学教育:因为那些从事研究的人从其工作中所获甚少,正如我们在前面提到的,它存在很强的外部效果。

其三,教育部门未能如我们所愿强大起来的原因之一就是,教育部门的竞争是最受限制的。

支持基础研究,改善产业政策

事实上,政府无论是支持农业研究(19世纪的核心产业),还是支持铺设第一条电话线(巴尔的摩和华盛顿之间)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功。前者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巨大增长,而后者带来了因特网的发展。

政府的目标不是去挑选优胜者,而是要识别产生外部性的创新。当产业政策的批评家们认识到政府支持基础研究的必要性时,他们还没有注意到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没有明确的划界;许多应用研究也能产生很大的外部效果。政府政策的目标是要识别能够带来巨大外部效果的优胜项目。

我有以下观察结果:

其一,成为知识经济典型特征的许多创新是依赖于基础知识——这一全球性的公共产品。存在两种倾向,不仅低估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还要企图搭上别人的基础研究成果的便车。结果将是灾难性的:至少是要放慢发展的进程。

其二,政府有一种对花哨项目的癖好,就象空间站,它可以吸引大众的联想,但不一定是运用研究基金的最佳途径。

其三,大家可以盯住其它的支持新技术的项目,以评价其增值效果。有一些迹象,比如美国小企业研究支持计划,尽管用心良苦,但在研究增长方面没有取得任何显著效果。

适当竞争,加强合作

前面我强调过在知识经济中有效竞争所面临的现实危险。我们必须回到适当竞争法和知识产权制度两个问题上来。让我再提出一些观察结果。

其一,当我们步入全球化经济时,竞争的议题就提升到全球的水平上。当政者们当然会期望在竞争中产生更大的企业带来更高效的竞争规格,并能把这种规格提升到最高水平。世界也将从这一更好的竞争市场中获益,世界中的所有国家也要为实现这一目标协调运作。

其二,在减少关税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的同时,包括倾销和反倾销在内的非关税壁垒呈现出越来越大的重要性。这两者

不仅都能削弱竞争的基础,而且也能削弱支持新知识经济的产业政策。

其三,鼓励合作,但合作能够转向勾结,也能为心照不宣地达成一致的反竞争或至少非竞争政策提供依据,对此应提出足够警示。

实施优惠创新的税收政策

在美国,有一些鼓励创新的税收规则,也有一些不是。最近实施一项鼓励新小企业(免资本收益税)的规定,但谈到其效果还为时过早,也难说它多大程度上帮助了新的知识为基础的企业。

研究,从其根本特性来讲,就是冒风险的。它就象钻井探油一样。成功的度量是根据一个人能否在十次试验中成功一次。一个能分享风险的伙伴才能够鼓励冒险,但只分享成功而不分享损失的伙伴似乎不能鼓励冒险。

在美国,资本收益的优惠措施一直保护下来,就是因为它鼓励与知识经济紧密相联的冒险和企业家制度。但大多数税收优惠没有偏向这种企业家制度,而是偏向投机的不动产贷款。我在前面已提及文化改变的重要性。那种以奖励真正创新的办法去奖励投机不动产收益的税收体制,不是在支持创新的文化。

参考资料:

篇8

Abstract:Economic scholars believe that knowledge has become an invisible "first factor" with basic features: it gradually become the main driver of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source of capital allocation and other production factors. Owning the knowledge means owning dominated economy power in a large extent. Knowledge-intensive high-tech industry has become a major industry and so on. Knowledge-based economy has played a role in development in China;This article briefly discusses the knowledge economy's influential ways to our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关键词:知识经济;产业结构;经济增长;调整

Key words:knowledge economy; industry structure; economic growth; adjustment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9-0007-01

1知识经济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形式下,经济增长是经济结构(核心是产业结构)的升级,经济增长的实质性内容是结构高一档次的优化,经济增长是结构升级的一种表现。

1.1 需求结构变化快,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知识经济是以高科技知识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不仅使增长高质量,人均收入水平也稳定快速提高,从而导致了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消费方式、消费结构的变更。需求结构的变化通过市场这个中介环节影响生产和供给。对生产的直接作用就是资源配置结构发生变化,在总产值来源的产业分布上知识密集的高科技产业和知识密集的服务业的份额相对上升,农业和传统制造业的份额相对下降。可见,需求结构的快速变化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1.2 科技发展迅速,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基石。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研究与开发、在职培训的投资不断增加。由于教育的发展,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而且提高了全体劳动者的素质,因而知识的生产、分配和应用具有可靠的人力资源保证。由于研究和开发活动积极活跃,经费也充足,使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科技进步速度加快,而技术进步是影响产业结构的首要因素,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正相关,科技进步越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就越快。

1.3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知识经济,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由于经济一体化,使国际间的经济联系很紧密。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加快各类要素、商品在国际间的速度,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在国外消费示范作用的冲击和带动下,必然引起国内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从而导致企业的生产、技术结构的变化,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一国对于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发生变化时,不仅推动了本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而且由于国际贸易活跃,引起其他国家出口导向型企业的生产的变化,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2知识经济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2.1 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新技术发展迅猛,为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了可能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新技术产业不仅起先导作用,而且将成为第一支柱。高新技术产业由于其高附加值有力地支撑着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增长。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决定着知识的生产、传播及应用的能力和效率。知识的生产是无穷无尽的,非消耗的,通过知识、信息和技术的投入,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使高新技术产业无可非议地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第一支柱产业,从而改变了工业经济时代下经济发展从萧条、复苏、繁荣到衰退的周期性,使经济可持续增长成为可能。

2.2 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成为主体资源,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知识经济时代下"资源"这个概念的内涵被大大地扩展了,工业经济时代,资源原来是指自然资源,随后扩大到社会资源、经济资源等。在知识经济时代下,资源已经成为生产活动和经济活动得以进行和开展的外在条件的总称,可分为信息资源与实物资源两大类。经济活动是永远离不开实物资源的,但信息资源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实物资源,信息和知识不仅成为辅助资源,而且成为主导资源,甚至在一定情况下成为主体资源。信息和知识不仅用它来辅助与支配物质生产,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资源,进行独特的生产,形成独特的产业即信息产业和知识产业。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经济资源,遵循效益递增规律,即在提高资源效率方面投资越多,获取的边际效益越多。知识资源与物质资源相比,具有四个特征:①非消耗性。知识可经无数次使用而自身并不减少,在使用过程中还会增值,可以被用来创造新知识,知识越用越多,使用的成本越来越低。②共享性。知识较少受时空的局限,可为公众共享并可反复使用和同时使用而价值不被削弱,与其它生产要素结合可大幅度提高劳动力和资本的使用效率。③非稀缺性。物质资源是稀缺的,尤其对不可再生资源来说,它们只能绝对地减少,而知识则可以在使用中产生知识,人类可以无穷尽地创造知识。④易操作性。知识更易于传播和处理等等。

3经济增长推动了技术进步,加快了知识经济的发展

经济增长对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篇9

关键词:知识经济;会计;创新

知识经济,是指以对智力资源和知识的占有、配置、生产和消费为基本要素的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基础之上的新型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主要基础而发展起来的知识密集型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会计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反映经济发展的会计体系,也将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知识经济是发展趋势,对会计的挑战是严峻的,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经济结构,彻底改变了经济增长和经济运行的形式,但同时给会计提供了发展创新的机遇。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的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职能、会计核算内容以及会计报告等方面产生了冲击和影响。我们要与时俱进,应在财务观念、会计核算内容、会计核算体系等方面进行创新与变革,这是发挥会计对知识经济的监督功能、创新会计业务和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笔者拟就知识经济的特点及会计的创新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知识经济的特点及其对会计工作的要求

(一)知识经济的概念

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6年经合组织明确地将知识经济定义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所谓知识经济,是指以对智力资源和知识的占有、配置、生产和消费为基本要素的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基础之上的新型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主要基础而发展起来的知识密集型的经济。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将逐步占据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联合国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所有成员国的科研经费的近2/3投向高新技术,该组织主要成员国的5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完成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事实表明,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确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

(二)知识经济的特点

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1.知识经济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知识经济产生在多种自然资源几近耗绝、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时代,其将科学与技术融为一体,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科学全新的认识。2.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放为主的经济:传统工业经济需要大量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起决定作用,而知识经济则主要依靠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起决定作用。3.知识经济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经济:知识经济依靠无形资产的投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依靠世界经济一体化。4.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决策和管理必须知识化,科学决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在知识经济中呈日渐增强的趋势。

(三)知识经济影响下的会计新环境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会计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反映经济发展的会计体系,也将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会计要素的概念被赋予新的内容;会计职能由核算为主向预测管理决策为主转化;会计模式将得到改进;会计研究对象范围拓宽,向综合化、边缘化方向发展;财务报告体系更趋完善;会计核算日趋规范化、国际化、法制化;会计人员应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与创新能力。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又是一个财务信息的处理系统,其依存于一定的客观环境又受一定时期特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因此会计必须适应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并为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服务。知识经济下的会计必须重新构建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会计模式,这样会计才能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增长。

二、知识经济下的会计变革与创新

(一)会计核算观念创新

1.确立新的财务资源观念。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企业必须确立新的资源财务观念,并以此拓宽理财的范围。既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传统的财务资源等能被企业利用的有形资源,又要确立和利用以智力为基础的或无形的资源,包括知识资源和时间资源等。

2.确立“融智”或“融知”比融资更重要观念。知识经济的主体是知识型企业,其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已不再是自然资源和有形资源,而是知识资源和时间资源。企业从事生产活动所需要的资金、员工、技术、市场等,均以员工的知识能力为基础,由此而决定了“融知”或“融智”的重要性。企业在理财时应确立知识和时问资源第一的观念,并通过合理的资金运作,培育和扩张知识和时间资源,以此优化企业资源结构,顺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

3.人本财务观念。人本管理是与以物为中心管理相对应的概念,其要求将人作为社会人或文化人而不是经济人看待,要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会计核算内容创新

1.改革无形资产的相关内容。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正在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主要驱动因素。从这个意义出发,可以将基于价值创造的无形资产定义为:无形资产是指由企业创新活动、组织设计和人力资源实践所形成的非物质形态的价值创造来源。鉴于无形资产在企业盈利过程中的作用,继续采用历史成本原则核算无形资产,特别是将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进行费用化而不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上进行反映,就不能准确地向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相关信息,甚至有可能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因此,对于无形资产特别是自创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需要进行改进。

2.建立管理核算型会计模式。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生产活动、经营活动、研究开发活动、采购活动等都要运用高科技进行管理,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这就要求会计管理发挥核算过去、控制现在、参与决策、预测未来等职能作用,用会计特有的方法了解和分析市场,评估各种经济的和非经济的、有利的和不利的、内部的和外部的因素和风险,以便采取对策防范和化解风险,达到预期经营目标。

(三)改进以交易为基础的会计核算体系现行以交易为基础的会计核算体系提供的信息,大多数是一些有产权交换关系的法律意义上的实物交易,如销货购货、利息支付和资本支出等。这种以交易为基础的会计核算体系的优点在于其可靠性,依据某一项具体交易活动或业务发生的实际金额,作出相应的会计处理,确认销售收入、存货、应付利息的减少或资本的增加。然而在无形资产占主导地位的新经济环境下,创新能力成为资本,智力资本产品化、商业化了,这种方法不能够及时反映无形资产增加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会降低决策的效率。因为无形资产可能在瞬间取得,也可能在瞬间消失,再加上网络技术的高速传递,任何影响公司价值的事项可能在瞬间传遍全球。而以交易为基础的会计核算体系,只有在取得可靠计量的数据时(即交易发生时),才会对该事件进行确认和计量,这显然落后于事项的发生及企业价值的相应变动,事项和交易的不一致是投资者和管理者决策相关性低下的主要原因。

(四)探索风险会计体系和评价体系

篇10

关键词:会计教学教育理念教学模式

会计教育的研究是现代会计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内会计教育界正在着手于深化会计教育改革。我们知道,目标是行动的指南,会计教育改革要有成效,首先必须结合时代特点并立足中国实际,确立适宜的教育目标,才能为会计教育改革指明基本方向。而教育目标的确定,又离不开恰当的会计教育理念。本文就会计教育理念的更新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传统的会计教育的特点及不足

1、偏重于教育会计专业知识。传统的会计教育往往通过设置一系列会计课程来完成,这些课程的课时数占总课时的比重通常在50%左右。其他课程不但课时数少,而且经常是相对固定不变的。这种格局与经济发展快速多变的特点是不相适应的。

2、教会学生理论知识,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在传统的会计教育模式下,学生也许学会了怎样编制分录、怎样编制报表,但在如何利用这些生成的信息帮助解决日益复杂的企业与会计问题方面则显得不足。

3、侧重于教育国内会计制度,忽视了现代企业向全球性发展的趋势。在大多数高校的会计专业课程里,对其他国家的会计制度进行介绍或研究的课程几乎没有,最常见的是仅仅开设一门《国际会计》。这种框架显然不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

4、传统的会计教育各科目之间各自为政,忽视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包括课程数量、授课内容等方面。如《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两门课,在授课内容上有很多重复之处,而在课时上却按完全独立的两门课安排,教师之间在这方面往往也交流不够。《经济法》与《税法》也存在类似问题。

5、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按部就班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讲授课本知识,等到课程结束时学生也不一定能够形成对该门课的一个总体认识。甚至会有这种情况:会计专业学生完成专业学习后,竟不能系统地回答什么是会计,会计的作用是什么等问题。这不得不让我们对传统会计模式究竟教会了学生什么产生了疑问。

二、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教育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正面临着企业环境和会计行业本身的快速变化,会计职业界提供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广泛,专项服务越来越专业,业务创新层出不穷。相比较而言,会计教育长期以来却无大的变化。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会计教育的改革,以减少教育与实务的差距。

1、从社会需求看

根据对国际性及地区性的会计师事务所所作的调查发现,在国际性的事务所第一次面试时,最重视的因素依次为应试者的领导能力(leadership)、整体平均成绩(overallgradepointaverage)、会计学成绩、会计工作经验,地区性的事务所在第一次面试时,最重视的因素依次是会计学成绩、会计工作经验、整体的平均成绩及领导能力等。而对会计师的调查显示,目前大学会计教育最应有效加强的会计课程依次为税务、审计、财会、成本会计、资讯系统及管理课程等。这些需求有的是我们已经满足了的,而有些则是我们做得不够的。

2、从经济发展的趋势看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们需要不断地创新,包括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理论以及各种创新的相互结合。只有持续创新和全面创新,才能保持经济的不断发展。发展知识经济,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传统的会计教育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匮乏的。

3、从对会计专业认识提出的要求看

199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针对进入会计业界的新人提出了三项核心素质能力要求,一是专业职能素质(functionalcompetencies),包括建立决策模型、评价风险、选择相关可靠的度量标准、报告、研究等方面的能力;二是人格素质(personalcompetencies),包括适合会计行业的个人特质、解决问题和作出决策、与人合作、沟通、领导、项目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三是宽广的商业视角素质(broadbusinessperspectivecompetencies),包括全球视角、战略思维、行业观念、市场/顾客导向、资源管理、法律观念等方面的能力。会计职业界对会计人员需求的压力也促使会计教育的变革,要求会计教育界从自身内部进行会计课程的战略性重构。

《台湾会计研究月刊》中的〈2011年会计师专业远景何处寻〉一文中提出了会计应具备的五大核心能力,其具体内容是:沟通和领导技巧(communicationsandleadershipskills)、策略性和关键性思考技巧(strategicandcriticalthinkingskills)、以顾客、客户与市场为主要焦点(focusonthecustomer,clientandmarket)、整合咨讯之阐释(interpretationofconverginginformation)、以及技术娴熟性(technologicallyadept)。

这与AICPA的提法有着惊人的类似,我们对此加以关注不难发现,这些要求在中国的社会经济大环境中也同样存在着。

三、改革后会计教育理念的基本特征及教学改革设想

(一)、基本特征

1、注重于培养知识全面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会计教育,应当在培养专业意识的基础上,拓宽知识口径,扩展学生基础知识范围,使其具备较为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和较为宽广的考察社会经济现象的视野,真正构建起金字塔式的定量分析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未来日趋复杂的会计工作需要。

2、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创造能力。

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应当学会如何运用这些知识为企业处理纷繁的事务。企业的会计人员将不再是仅仅担负着核算、监督等功能而是能提供五大核心服务。其中五大核心服务分别为:确认与资讯正确(assuranceandinformationintegrity)、技术服务(technologyservices)、管理顾问服务与绩效管理(managementconsultingandperformancemanagement)、财务规划(financialplanning)、以及国际化服务(internationalservices)。

3、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密切联系。

传统的会计教育,许多年来一直沿用相同(似)的教学模式,近年来教学内容虽有较大变更,但从总体上讲仍然偏重于照本宣科式的传授,而在如何与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密切结合方面做得还不够,各地的高校,应本着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思路,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一些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或讲座,为学生今后更快地融入社会打下一定的基础,学生的适应性将得到大大提高。

(二)、教学改革的基本设想

1、教学模式的改革

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应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动因,以问题为基础,进行发现式、探索性的学习。以往的教学,绝大部分是面对面的教授,在学生对将要学的内容几乎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要他们提出相关的需求,这无疑是相当困难的。因此,我们在每一门课程开始之前,应先给学生一个整体认识,然后再分部分讲解。比方说,在学生已有一定专业基础时,大二时先开设为期二周的"计划"课,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设想自己作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描述自己的新产品、进行企业与市场分析、制定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策略,并作出书面与口头的报告。通过这个短课程,既可以使学生了解职业界对会计人员能力的要求,以及自己对会计课程的要求,又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可开设《中级会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让学生针对自己两周时间内所发现的问题快速补充"营养"。当然,这种短课程的开设并无参考教材或范本,在学生整体减负的趋势下,也不允许我们在这上面花太多的时间,所以,更为现实的做法是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做一些企业的调查实践,到一些部门(如税务、财政、金融等)去实习。作为教师,则在授课时多结合一些实际的案例,或许这也能起到类似的作用。

另外,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使授课变为学生直接面对真实的事件,进行真实的核算、决策、咨询,而教师在其中起到一种中介作用。这样,学生的学习将会变成一种主动的自发的要求,而不再是一种被动的接受。不过,这需要企业的大力配合,需要教师对相关的知识比较熟悉。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有许多大学尝试利用国际互联网络、电子邮件或闭路电视来进行远程教学。这些做法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而另一方面又大大增加学习时间的机动性。这与我们目前实施的有关学籍管理办法中的学分制是不矛盾的。

2、会计课程设置的改革

首先,适当加大基础课程(尤指〈基础会计〉、〈管理学原理〉等)的课时数,并强调学生利用节假日外出实习,专业基本理论与方法应作为教育的重点之一。

其次,应根据会计结构的新变化、会计新的发展领域,全面设置相关课程,加强会计战略与策略的研究、经营风险与会计风险的研究、加强信息技术知识的应用。在具体操作上,可通过开设专业讲座的形式来完成上述内容的学习。不过,这也要求教师在这些方面深有研究。

第三,会计教学不仅需妥善运用资讯科技,同时亦需与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及统计分析等领域相结合,使学生具备科技整合的能力以适应实务界的需求。

不论会计教育改革的方式如何,其理念始终应该与会计教育的需求为依托。使其能确实掌握时代变化的脉动。这不仅关系到整个专业未来的发展和前途,同时对中国国际竞争能力的提升有所帮助。会计教育的供给方---高校应如何应对会计教育趋势的挑战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主题。

参考文献:

[1]中国会计教授会2000年年会观点综述.上海会计,2000(9).

[2]石本仁.21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与中国会计教育的转向.会计研究,2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