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2: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技术专业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篇1

目前,物联网的发展非常迅速,它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即通过各种传感设备(如RFID、WFN、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扫描器等技术)来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物与物、人与物的信息交互,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为加快物联网发展,培育和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物联网被列为《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 年)》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中的重点研究领域,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各级部门也相继出台物联网发展相关战略规划。各地高校积极申办物联网相关专业,全国物联网相关机构也积极开展物联网研讨交流会议,国家教育部成立了物联网及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小组,全国各地物联网研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物联网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产业基础。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正式将“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纳入重点产业振兴计划。目前,我国物联网在安防、电力、交通、物流、医疗、环保等领域已经得到应用,且应用模式正日趋成熟。从应用层面来看,中国物联网产业在公众业务领域以及平安家居、电力安全、公共安全、智能交通、环保等诸多行业的市场规模均将超过百亿元甚至达到千亿元。

2 黑龙江省适合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与就业岗位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重点发展与物联网感知功能密切相关的制造业,支持与物联网通信功能紧密相关的制造、运营等产业,着力培育物联网服务业,重点支持物联网在工业、农业、流通业、交通、电力、环保、公共安全、医疗卫生、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应用示范。在传感器、核心芯片、传感节点、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中间件、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系统集成、传感器网关及信息通信网、信息服务、智能控制等各领域打造一批品牌企业。黑龙江省将针对智能农业、乳业、煤矿、林业、石油等龙江优势领域规划引导示范应用项目建设,重点推进煤矿安全生产物联网、森林防火应用物联网、乳品安全应用物联网等,以此为试点,探索应用领域不断向广度扩展的途径,以此为牵动,促进相应制造业的跟进发展。争取五年内,引进和培养一批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物联网工程师,初步满足黑龙江省物联网产业化发展需求,力争五年内,在智能城市、智能生活、智能产业、智能环境监控、智能暖气供热等试点示范领域内实施示范应用工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农业强国战略的关键首先在于农业的信息化来促进农业的现代化,智能农业的各类专业人才在现代农业十二五当中的缺口1000万人以上。充分发挥黑龙江作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加工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大省和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的农业优势地位,发展农业物联网应用,打造龙江优质优价的绿色生态农业品牌。

发展黑龙江省物联网战略新兴产业,人才是关键,应具有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模块应用与网络技术、维护和销售、RFID相关设备的应用、操作管理和维护智能终端设备的应用、应用软件开发、维护和销售、智能农业等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高技能职业人才。这为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3 黑龙江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设置

3.1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黑龙江省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能够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了解物联网主要技术标准,RFID 技术、嵌入式系统、无线和有线系统技术、无线通信组网技术等,具有物联网应用方案简单设计能力。具有较强的通信技术、传感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物联网岗位操作能力,具有良好服务意识与职业道德的系统集成技术员,能够从事石油和煤炭安全智能环境监测、绿色智能农业、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等工程施工、安装、调试、维护等工作能力,具有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对物联网的应用不断创新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未来物联网发展的需求。

3.2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以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导向,根据物联网的技术体系框架。“物联网”产业的技术支撑体系主要分为三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是物联网的底层基础,包括了RFID、二维码、智能卡、传感器等等数据采集和感知技术;网络层是“物联网”互联互通关键,包括无线传感网络,WiFi自组网、远程控制、机器间通信(M2M)的移动通讯网络等通信技术;应用层是具体应用的系统集成技术,包括数据融合、数据挖掘、商业智能、GIS、工业监控、云计算平台、中间件等软件技术。依据物联网的技术体系框架,下面列出了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初步建议,算是抛砖引玉,其主干课程: C#语言程序设计、 数据库应用、CAD工程制图、物联网技术概论、局域网组建与管理、微机组成与接口技术。核心课程: 传感器网络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无线传感网络、物联网安全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物联网软件、物联网软件、标准与中间件技术、RFID系统安装与调试、专业综合课程设计等组成。另外配合专业综合课程设计(包括RFID系统设计实践、基于Web的数据库设计实践、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实践、小型物联网综合设计与实现),在第五学期的教学周内,根据社会需要学习适应性强、覆盖面宽的专业课及专业选修课,开设小型物联网综合设计实践,要求学生利用IEEE802.15.4标准和ZigBee协议,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和RFID技术结合起来组建简单的物联网并实现相关应用,具体包括:智能物流管理系统、智能环境监测(比如温室大棚的温度湿度管理,智能家居的应用),完成设计报告。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和设计报告进行考核。

目前黑龙江从事物联网行业的专业人才极为稀缺。毕业生能够在信息、物流等部门从事物联网相关领域的运行维护与管理工作,在智能农业、智能交通、智能物流、环境保护、智能环境监测、智能家居、智能暖气供热、石油和煤炭安全、公共安全、政府工作、远程医疗等多个领域中的工作。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出物联网方向的职业高技能型人才,加快推进物联网在东北地区的应用与发展,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将形成自己的“职业教育特色”,走集团化、专业基地化、基地产业化的办学理念,并结合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规律,为立足于服务市场培养新型的、复合式高技能的物联网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海滢,刘昭等.物联网应用启示录——行业分析与案例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5.

篇2

随着生物技术的产业的高速发展,我国生物技术产业也处在快速起飞的阶段,在不断的将科研成果转换为生产力的过程中,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炙手可热。目前,我国众多高校都开设了生物技术专业,但多以培养科研型、学术型人才为主,而对于具有营销、管理方面才能的生物技术学生则存在培养空白,直接导致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企业实际需求无法相匹配,存在上手慢、对接困难的困境。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摇篮,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由于一般的专业课程体系与实际生产间还有一定的距离,对于适应企业需求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课程体系。因此,高职院校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在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人才培养上,通过产学结合的教育体系,培养出适应社会、适应企业的专业性人才。

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人才培养与实践

1.深入“基本能力——核心能力——综合能力”三个阶段人才培养。高职院校在遵循教育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的基础上,将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划分为三个阶段,既“本能力——核心能力——综合能力”。在支持生物制造业、与企业对接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培养目标与需求相通、教学活动与生产实际相通、岗位实习与就业相通,只有遵守以上原则进行教学,在不同的阶段树立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才能让高职学生由学生转变为专业人才。

2.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由于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实践教学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重要方法,在其专业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实践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生物工程专业的总体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因此,笔者着重对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实验教学进行研究,希望通过以下几点对实验教学进行加强和改进。第一,加强实验教学意识,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针对生物技术及应用的专业教学中,我们可以大胆的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的实验进行独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实验意识,同时提升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从实验所需药品、仪器准备等到亲手操作实验,再到实验结果分析,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的能力,教师在旁做好引导和辅助的作用。第二,实施产学结合、项目式教学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依据社会需求、生物技术岗位的工作特点等,需要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产学结合、项目式教学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选择典型的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并将项目任务进行分解和整理分配给学生作为学习任务。项目教学法是以实际的项目作为任务的载体,在教学中除了完成基本知识和技能、专业知识、专项能力的学习任务外,通过任务教学法中实际任务综合实践,达到岗位能力培训的目的。第三,强化顶岗实习管理,加强学生技能培训。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以及技能的实际应用,除了在校期间设置实验课以外,还需要进行实际技能的综合实训,即模拟企业岗位的操作——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可以通过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案,通过综合实践顶岗训练,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保证学生将专业技能与企业岗位相融合。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关联性,建立满足顶岗实习要求的培训基地,让学生切实接触到生产的具体情况,完成顶岗需要完成的任务,形成校、企、生三赢的合作机制,做到企业选学生、学生选企业的互惠互利的培养机制。第四,强化校企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高职教育的最总教学宗旨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因此,除了在教学计划上遵照这个教学宗旨以外,还应该在实践教学中处处与社会企业的需求相联系,并且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校企的合作可以帮助学生们有固定的与社会接轨的实习机会,更有效的培养出应用型人才。各高职院校可以加快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步伐,在教学计划中,每年留出固定的实践时间,与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生产学习和毕业实习等项目,以满足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

3.课程改革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各高职院校自开办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以来,在课改促进下,正在不断的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案,突出生物技术应用专业的特色,基本实现了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了进一步适应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应改变传统的学术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加进更多的实践,引入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和目的去学习,构建“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特色课程”这一创新课程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不断适应就业的压力,毕业后很快的适应岗位的需求。

三、结语

篇3

关键词:生物技术;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学分制

学分制既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也是建立在学生学习自由基础上的一种教育理念。学分制有完全学分制和学年学分制之分。目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多数实行的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而是学年学分制。随着我国高校不断推进的教育体制改革,许多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由以往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变。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自主选择所修课程,因而较学年制有较大进步。为此,临沂大学自2008年开始全面实施学分制改革,推进课程的小型化建设,并制订相应的本科培养方案。

一、生物技术系列课程组成及课程开设简介

生物技术系列课程是临沂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其系列课程主要包括《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与蛋白质工程》及《生物技术大实验》等。通过系列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掌握生物技术各项技术和成果在发酵菌种选育改良、细胞培养、酶制剂研发、蛋白质改造等领域的应用;熟悉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作物改良、新品种培育、疾病诊断和治疗、新药研发等领域的重大作用。通过综合性的生物技术大实验的设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设计和创新能力及实验操作技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及专业技能,为以后的专业实践学习及毕业后走向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工作岗位打下基础。2004年,《生物技术导论》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首先面向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两个专业开设。后来随着学科的发展、师资力量的壮大以及实验室建设的日益完善,2006年,生物技术专业的《生物技术导论》扩展为《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与蛋白质工程》四门课程,并开设相应的实验,充分体现生物技术及其下游应用特性。而生物科学专业继续以《生物技术导论》的综合形式开课,作为本专业的方向选修课。

二、学分制下生物技术导论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改革实践。

①教学大纲的制定及授课学期的安排。由于生物技术系列课程具有涉及学科多、实用性较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特点,其基本理论和应用研究一直是非常活跃的领域。学分制下,教学大纲的制定应结合专业特色,将课程小型化、精致化。因此在课程内容选择上,我们精益求精,在制定教学大纲前,生物技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共同讨论,集体拟定教学大纲,充分结合专业的特点和定位,结合培养方案,既能体现学科特色,达到培养目标,又避免内容重复。生物技术专业的《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与蛋白质工程》的理论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大纲分别制定,为了突出实验技能训练,各门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实行1∶1的学时设置,各32个学时(共3学分)。生物科学专业制定《生物技术导论》教学大纲,实行模块化教学,实验方面开设综合性的“生物技术大实验”,根据教学内容,理论学时为48学时,实验学时32学时。在学期安排上,生物技术专业在第四学期开设必修课《基因工程》及其实验,第五学期开设《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与蛋白质工程》等系列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分情况进行选课。对于生物科学专业,在第五学期开设《生物技术导论》和《生物技术大实验》,既能与前面学科衔接,又能为后面的考研、就业提供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训练。②教材建设。教材建设必须以服务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提高教材质量为核心。学分制的实施和教学计划的调整,教材建设需走在前列。本课程在选择教材时优先使用近5年内出版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以这些教材为基础,设计教学内容,编制教学讲义,实现立体化授课,同时指定几本相关教材作为参考书,并利用专业网站进行课外学习资源。

2.教学方式的改革实践。

①采用多元的课堂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选择和组合,要同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及教师自身运用教学的能力联系在一起。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主要是以教师单向授课为主,学生多为被动听课。为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根据生物技术系列课程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的知识采用讲解—教授式,如《基因工程》中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过程、目的基因的克隆和筛选等内容,通过教师的精心编排,尽量使抽象问题具体化、繁杂内容简明化、同类问题规律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而在讲基因治疗时,采用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启发性问题,运用引趣、设疑、类比、联想等方法能刺激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考,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例如,在讲基因治疗的作用时,先举一个乙肝病毒的例子,提示例子关键性,提出怎么办,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主动积极独立地思考,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快提高。翻转课堂是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师生角色转换的重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结合本组成员的兴趣,自主选择一个主题,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在课堂教学期间走上讲台为大家讲课,以此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表达沟通能力,增加师生之间的理解互信。对于一些较容易理解的内容,采用自学—辅导式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认知前提较好的内容,先由学生自己看教材,总结笔记,针对普遍问题和教学大纲要求讲解,然后归纳总结,使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方面受到实际锻炼,掌握自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②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生物技术系列课程内容具有信息量大、抽象、应用性强的特点,如果使用传统教学手段,学生很难深刻理解这些内容。而使用媒体、影像资料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在有限时间内提供给学生最大的知识信息量。如基因工程中限制性内切酶、载体、重组DNA构建、PCR的原理等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比较困难,在讲授的基础上配以动画演示,把这些要素的应用展示给大家,生动直观形象地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③改革实验教学,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如科学安排实验内容,根据学生反馈信息,调整实验指导方法、改革试验考查方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着重考核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安排上主要分为3个层次:基础型实验、设计与综合型实验和研究型实验。通过基本实验技能训练,掌握基因工程最基本的实验技术及操作方法;掌握常规仪器设备原理及应用,培养数据处理和表达实验结果的能力。通过综合实验培养学生多实验方法手段综合、多途径信息获取,以及科学分析推理的综合实验能力和独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实验,使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正确的进行实验设计,按自定实验方案操作、观察,获得实验数据,正确分析结论及解决实际问题。研究型实验是将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到实验教学中。引入科研、教改成果,使实验内容与科研应用项目密切联系,充分体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相结合。如综合型实验“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转化与筛选”中,将以前单一分散的三个实验,按照其内在联系组合为综合性实验,不但使学生学到了感受态细胞制备方法、LB培养基的制备、质粒DNA的转化与筛选等3种基本实验技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技术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基本技术和方法综合运用的能力。发酵工程实验中带领学生亲自操作发酵罐生产酸奶、米酒等产品,既掌握了发酵罐的结构,还体验了生产产品的乐趣。细胞工程实验中让学生自己取材,进行植物组织培养,观察植物是如何从一个愈伤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植株,体会植物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三、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效

在学分制指导下,通过对生物技术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对生物技术相关课程的学习兴趣。在酸奶发酵和米酒发酵实验中,学生体会到生物技术并不是深不可测,在蛋白质改造和基因工程药物设计中,在显微注射和动物克隆原理和技术的学习中,学生认识到现代生物技术的博大精深。在实验课中,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积极设计自己组内的实验方案,并顺利完成一种植物的组织培养、完成酸奶制作和米酒酿制,实验结束后,学生们在实验报告的结尾都写出了自己的实验心得,体会收获的快乐。在教学互动环节,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讲授自己所撰写的课程论文,通过此环节的锻炼,学生的总结及自我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先后申请了如“创新实验设计探究盐胁迫下纳离子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离子毒害效应”、“低糖保健型石榴汁酸奶加工工艺的研究”、“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抗逆性研究”等多个国家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基金,实验“叶用芥菜和白菜型油菜之间体细胞杂交体的RAPD鉴定”参加第十二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获得三等奖。目前生物技术导论申报校级特色课程,正在建设中。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显示,教学改革效果良好,并符合新世纪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现代生物技术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江天肃,张洪波,杨军,等.关于完全学分制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9,(6):6-8.

[2]戴小珍,王兰,李红《.生物技术导论》课程特色教学模式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2,(10):166.

篇4

从大的环境方面上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但从目前毕业学生实际就业率看,生物技术人才市场供给和需求信息是非常不对称的,而且相关的专业人才就业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不对称的。一方面企业需要人才,但是在另一方面上,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却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这充分说明,传统的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存在欠缺和不足。

1.1理论教学中的不足众所周知,生物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理科专业,学科专业交叉性强而且涉及领域非常多,所以学科内容涉及的范围广,内容比较杂。这就对任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很多开展此专业培养的高校却并未建立一支属于生物技术专业的专职实验教师队伍,使得大部分的教师既要承担理论教学,又要承担实验教学,任务繁重,教师没有充分的时间去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去思考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1.2实验教学中的不足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性较强,所以实验课程较多,仅利用上课时间完成略有勉强,不利于学生充分吸收实验课程的内容。有一些实验耗时较长,在规定时间内可能无法完成,须利用课余时间来继续完成,学生急于求成,难免将实验当成一种负担,粗糙的任务式完成。同时,由于学生多,教师少,教师对于实验教学的监督力度也是不够的,对于实验考核方面也缺乏严格合理的制度来促进学生对实验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2“导师制”的实施方案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使得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符合,笔者提出“导师制”培养实施方案:①本科生在读期间,每个学期均可报名参加学校老师的科研课题。②根据学生自愿及老师挑选的双向选择下,每个课题安排一至两个组的同学。每个组6个同学。③课题的主持人为导师。④课余及寒暑假期间,课题组学生跟随导师熟悉实验器材的使用、实验室规则,以及动手协助老师完成科研课题。⑤导师定期组织课题组学生开组会。组会内容为汇报一段时间内的实验成果,对完善实验提出各自的意见并讨论,指导、组织大家从理论上学习1~2种实验方法,形成互相监督,互相学习的氛围。⑥导师将学生的组会发言,动手能力,积极程度等方面进行考核,给出评分,计入毕业成绩总评。

3“导师制”培养方案的探索

3.1优势①教师方面:“导师制”的实施由于需要对学生进行实验的具体指导,以及组会的组织,对身为“导师”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必将促使教师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科研素养,并锻炼教师的管理组织能力。②学生方面:“导师制”注重理论结合实践,要求学生参加到具体的课题设计、实施中去,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锻炼其动手能力;而定期组会的开展,要求学生不但要对自己的所学进行总结,还要能洞察其他同学的不足之处,因此要求学生做足会前准备,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效率。③资源方面:“导师制”的培养方案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学习和使用实验器材,使实验资源得以优化利用。

3.2不足及解决途径①“导师制”需要学校有合适的科研课题,并且其数量要满足学生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要出政策鼓励教师申报科研课题,甚至鼓励学生申报科研课题。在教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上,学校要宏观调控,避免出现各课题组成员人数的失衡而导致的课题资源的浪费。②“导师制”要求课题组的同学一直跟进一个课题,而每个课题的研究方向、涉及的实验方法都有局限性。可能导致学生接触的知识点不全面。因此,学校应允许学生在读期间每个学期都可以根据学习任务及自己的学习情况申请参加不同的课题研究。考核也应放在毕业总评中,而不是放在特定的某个学年。

4总结

篇5

l专业建设

1.1专业结构与布局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隶属新余学院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由生物教研室负责具体组织并落实各项教学工作。为配合江西省生物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支持新余市生物技术发展,该专业于2003年正式设立,招生规模逐年增加,从最初的20人发展到最多时的72人。截至2011年7月.已有300个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学生毕业。生源质量不断提高,专业建设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为加快“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建设发展,改变传统的“小本科型”人才培养方法,积极探索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之路,生物教研室于2004年底在全校率先开展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并分别于2007年成功申报校级课题“基于网络环境的高职高专《普通生物学》教改探索研究”;2008年成功申报江西省教育改革课题“高职高专生物类专业综合野外实习改革与实践”,并成功申报新余高专科研创新团队和《药用植物学》研究中心;2010年成功申报江西省教改课题“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环境下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和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指导研究——以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为例”。目前,该专业已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开展了“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工作。

1.2培养方案

为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适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市场的需求,我们在新余市、省内外开展了“生物行业从业调研”工作,涉及生物医药、食品、环保和饲料等多个领域。在调研结果的基础上。制订了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并请生物行业教育专家、生物行业技术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审定。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有别于传统的“小本科”型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它更面向生产第一线。在培养规格上。突出强调了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者结合,以能力为主,突出了生物技术的知识与能力。在培养时间安排上.采用在校培养和在企业顶岗培养的方式,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

2课程建设

2.1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环境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必须、够用、实用”为原则,按照生物行业标准和生物技术岗位(群)能力,合理设计、优化重组教学内容,构建了理论、实践与素质教学课程体系。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环境下的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规格与要求,现已对部分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如《解剖生理学》改革为《生理学》;增加了生物技术类课程,如《酶工程》、《发酵工程》。《生物化学》课程已开始探索项目式教学方式,《普通生物学》课程已开始探索创新式教学方式等。目前,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课程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比例达60%。

2.2教材建设与选用

根据专业特点选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教育部推荐的优秀高职高专教材,以及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采用优秀教材比例大于80%。在教材建设上,现已按理论教材、实验教材与实践教材三类开展教材建设工作,正在积极编写校本教材(主要是实践教材),努力形成具有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的高职高专特色教材。目前我们已初步开展实践教材的编写准备工作,包括《普通生物学实验指导》、《生物化学实验指导》、《生理学》实验手册、《遗传学》实验手册、《发酵工程》实验手册、《酶工程》实验手册、《生态学》实验手册等。此外,该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科学出版社组织的生命科学类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并承担了《细胞生物学考研精解》、《基础生物化学》、《动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实验》等教材的编撰工作。

2.3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在常用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启发思维式教学方法和开放式教学方法.并积极采用双语教学。在理论教学中,尽量启发学生的思维,对问题进行发散式思考,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试行开放式创新教学体制,在教师指导下,将部分实验教学时间用于课外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的机会。其中,《生态学》和《环境生态学》课程由博士毕业的教师担任.采用“双语教学”授课。

3实践教学

伴随着该专业的迅猛发展,学校加大了对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尤其是进一步完善了实践教学条件。能满足实验教学的正常要求,每年购买实验耗材能满足正常实验教学与服务社会的需要。

3.1实习

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积极与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开展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工作。随着该专业的发展,学校将进一步加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力度,以满足该专业未来教学的需要。通过实地参观、实习等实践活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2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

本着突出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原则,突出了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我们探索与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尤其加大了集中实践教学的比重。实践教学学时占总教学计划学时比例从过去的20.5%提高到3O.2%。为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我们加大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步伐,分别与新余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17家单位联合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并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

3.3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充分发挥生命科学的特点。让学生走出实验室,走进大自然。如带领学生在国家林科院自然保护区野外考察种子植物的形态特征.到橘子园进行果树嫁接实验,去湿地公园观察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和湿地生态系统的作用等。同时开展了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评价、水污染环境调查、土壤环境污染调查等设计性实验。

3.4开放实验室

针对原来实验室只有实验时才开放的问题,我们将根据实验需要将其改建成“开放式”实验室,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效率,提高学生的实验热情。

4构建多模块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中培养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

通过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体系,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建设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学师资队伍,满足新时期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4.1创建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平台

改革原有的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单一实验教学模式,重新合理定位实验教学;整合实验室。优化资源配置,创建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平台。

4.1.1教师参与实验教学,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紧密依托

学科带头人的力量,改进实验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摒弃计划性、封闭式实验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形成自主性、合作性、研究式的学习方式。促进高水平的科研项目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积极开设一些高水平的、紧跟学科前沿的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实验,且将每个实验分为基本部分和提高部分,丰富和充实教学基地的实验项目,并鼓励学生在现有实验项目下进行大胆创新.开拓新的实验项目或课题,形成一系列多层次、递进式的教学实验内容。同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进行分层次培养,既避免了传统实验教学“一刀切”的缺陷,使得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又使得能力较弱的学生也不会因为完不成实验任务而气馁,更好地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脚。

4.1.2开放实验教学中心.鼓励学生自主创新生命科学

实验教学中心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雄厚的科研力量、稳定的科研方向和充足的科研经费为实验基地的开放创造了条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发挥自主创新潜能的舞台。中心建成后,以新余学院局域网为支撑、教务管理系统为平台.实现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网络化.所有基地仪器设备、开放式课题、科研人员研究方向全部在网上公布,对学生全面开放,学生可以随时登录实验平台网页,浏览和下载网络教学课件和多媒体影象资料。学生可在网上预约实验.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申请自己的开放式创新实验课题和指导教师。同时,提倡学生自带课题进入实验教学中心,鼓励大胆创新。学生可组成科研小组,提出科研思路,自行选题,自行确定研究内容及设计实验方法和技术路线.撰写正式格式标书,由专家审核、论证其可行性。如果方案得到专家认可,可申请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资助.遵照实验中心的管理规定,按照正式科研程序,自由地进行实验工作,并将其实验结果进行总结汇报。写出论文,力争公开发表。通过“开放式”实验教学中心,让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实验.不仅可使学生初步建立科研思路.进行科研工作的整体体验,培养了科研团队协作精神,并在初次的研究实践中学习到了文献检索、资料收集的方法和学术规范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优秀者脱颖而出,对培养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4.1.3提供毕业实习基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目前大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是属于综述性的论文。没有原创性试验数据。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D不仅是教学、科研的主阵地,同时也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毕业实习基地。学生进人实验中心实习后,老师给出基本课题并启发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课题进行补充,为学生留有思考创新的余地。

4.2强化毕业专题实践.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4.2.1重视毕业实践,加强“模拟实践”环节毕业实践是学生学习深入与升华的重要过程,因此新余学院非常重视毕业实践环节。在学生毕业时间前.组织学生进行为期二周的强化训练,将大学阶段所学专业课程引导学生进行“串烧式”回顾与总结,并根据学生的实践单位性质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配备一位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模拟实践”。

4.2.2调整教学计划,提前并延长毕业实践时间我校根据实际况进行了教学计划的调整.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提前1学期进行。一是避开学生频繁参加各类人才交流会的时段,学生可安心进行毕业实践、毕业论文的撰写;二是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为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做准备,写出质量较高的毕业论文。

4.3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积极挖掘开发创新性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扎实培养创新人才。为更加有效地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我们积极挖掘开发创新性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形成以“挑战杯”学生科技作品展为龙头,以“创新创业大赛”为主体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体系,并在一系列的科技实践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和渴望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实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分别于2008年新余高专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2009年新余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荣获二等奖和三等奖。

4.4结合科研、面向社会,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

4.4.1创建“零距离”产、学、研结合示范实践教育基地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利用新余的工业城市优势,建立和完善实习基地,创建“零距离”产、学、研结合示范实践教育基地。在已有的野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特点,拓展新的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定期组织学生更广泛的开展野外实践教学工作。按照教学计划安排.每年与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开展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工作。

篇6

关键词 任务驱动教学法 生物技术大实验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1.048

Application of Task-driven Teaching Method in Biotechnology

Big Experiment Course Teaching

LI Jianan, ZHOU Shili, ZHOU Liho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of Jiang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56)

Abstract Task-driven teaching method is a teaching mode in constructivist theory, the teaching design principles emphasize student learning activities must be combined with a task or problem, to explore the issues to guide and maintain learner interest and motivation , so that students with a real task to learn. Students learn not only from outside to inside knowledge transfer and delivery of more activ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their own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through new experiences and existing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of interaction, enrich their knowledge and skill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task-driven teaching method application in Biotechnology large experimental teaching curriculum.

Key words task-driven teaching method; Biotechnology big experiment; teaching reform

生物技术是生命科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一门高新技术,生物技术大实验是一门系统综合性很强的实验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目的基因的获得、目的基因与克隆载体连接形成新的重组DNA分子、用重组DNA分子转化受体细胞并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和遗传、对转化子筛选和鉴定等。该课程在生物技术本科专业课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以往的教学中,授课教师将完整的实验分解为单独的实验项目,教师负责完成所有实验准备工作,并将每个项目的实验时间都做了安排,学生只需按教师的要求完成指定的实验操作即可。同时,课程的考核为开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及是否能够从理论上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获取的信息是零散的,片面的,无法了解重组DNA技术的整体设计思路,对每个实验项目的成败不必承担责任,因此完全没有紧迫感和危机感。如此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上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且对实验的整体情况没有概念,更不要说举一反三并应用于实践。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本文主要介绍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生物技术大实验课程教学中的试点应用情况和效果。

1 精选教学内容

生物技术大实验即重组DNA技术,其基本流程包括目的基因的获得、目的基因与克隆载体连接形成新的重组DNA分子、用重组DNA分子转化受体细胞、转化子筛选和鉴定、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的表达和目的蛋白的鉴定。这一技术流程是本专业教师科研工作中的常见技术过程,亦是生物公司生产研发部门的主要技术流程。我院现有的实习实训基地企业有大量现成的科研成果和产品可作为实验教学的内容供选择,因此,在10级学生的实验教学时,我们选择了3个目的基因(小鼠B-Cell CLL/Lymphoma 2 Like Protein;小鼠Caspase 3;人神经生长因子);在11级学生的实验教学时,我们选择了4个目的基因(小鼠Pentraxin 3;小鼠Protein Kinase C Delta ;小鼠B-Cell CLL/Lymphoma 2 Like Protein;小鼠Phospholipase A2),以这些基因的克隆及表达作为实验教学内容,分别拟定了名称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实验项目作为任务,提供给学生自由选择。在确定项目任务后,我们通过班级QQ群项目任务信息,由班长和学习委员负责组织学生选择项目,自由组建研究团队,然后带着任务完成基因序列的查找,通过相应的软件进行引物的设计,利用教师给出的信息选择表达载体,拟定初步的研究方案。在该环节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文献检索与筛选有用信息的方法,掌握相关学习软件的操作运用,通过对比分析了解选择实验材料技巧,这一环节任务的完成有助于学生了解科研工作的选题过程,为毕业论文的选题及今后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 完善教学过程

学生拟定初步的培养方案经教师审阅后,教师会引导学生制定并撰写详细实验方案及实验进度安排表,并上报研究所需的实验试剂及耗材。该过程能让学生对整个实验有个总体认识,能对实验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进行关注,同时锻炼对实验所需的试剂和耗材数量有个基本估算的能力。

在首次实验课上,各研究团队需按项目申报形式制作开题汇报PPT,由选出的代表汇报实验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并进行答辩。各研究团队会在在此过程中,相互学习补充各自的不足,完善实验方案,同时教师需把握其中可能遗漏的重要信息,并做相应讲解。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相互讨论,指出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探讨解决的对策和预备方案,从而完善各团队实验方案,使之切实可行。

确定实验方案和流程后,各组分别行动,按计划完成各个环节的实验操作,出现问题时可及时与教师沟通与探讨,比如RNA提取效果不好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操作获得更理想的中间产物,使后续实验更顺利进行;又如蛋白质电泳凝胶制备遇到不聚合怎么办等等。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得过渡干预学生的实验操作,只能在一旁认真观察,并在关键步骤上做适当的提点。第一次进行基因克隆实验难免会遇到各种失败,因此,我们允许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反复重新尝试,直到成功为止。这样既能保证学生掌握完整的实验过程,也锻炼了学生百折不挠的毅力,为充满自信地开展后续的学习及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改进考核方式

在完成实验任务后,研究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份研究报告,研究报告需以毕业论文的格式和要求撰写。包括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总结、参考文献八个部分。研究报告的撰写要求学生能对实验过程有详尽的描述,并对已完成的实验进行结果分析与讨论,如此能让学生对整个实验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对毕业论文的撰写有了初步的了解。从研究报告的撰写情况来看,大多数研究团队能全面归纳总结已完成的工作,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判断,加以讨论和设想,并对后一步的工作作出预期和展望。

4 问题与展望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在科研工作中严谨的作风,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实验知识及实验技能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但在实施这一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分组合作虽然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但也给那些对本专业毫无兴趣,完全不愿意做实验的同学提供了便利,他们可以坐等同组同学的实验结果。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再次出现,我们拟对考核方案进行改进,通过操作考核的方式对每个学生进行动手能力考查。此外,现行的排课体系使得上课时间安排上不够合理,有部分实验是需要等待机器完成的,因此会有一些等待的时间比较空闲。同时,因为是设计研究性实验,所以全部实验集中于一周内完成有一定难度,实验失败了就必须重新做,直到获得结果为止,因此学生在实验课程结束后利用了大量的课余时间继续完成实验工作。针对这一问题,在后续的培养方案中,我们将生物技术大实验更名为生物技术综合实验,放在了实践环节中,教学安排为两周,这样安排给了学生更多的缓冲时间,能确保实验得以顺利完成。

总之,基于任务驱动的生物技术大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独立探索的基础上,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最大的空间,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改革,任重而道远,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把教学工作开展得更有生气、更有效果,为培养更高素质的合格人才而加倍努力。

基金项目:武汉市教育局教学研究重点项目: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3004)

参考文献

[1] 雷刚,杨雄,陈禅友,等.生命科学基础实验课程结构改革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1).

[2] 韩晓云,赵辉,李秀凉.生物工程专业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实验教学体系之建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

[3] 夏觅真,薛绍礼,王怡,等.生物技术大实验教学改革的若干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2010(3).

[4] 刘长建,王艳,颖姜,等.改革实验教学方式提高生物工程学生应用能力[J].微生物学通报,2008(9).

[5] 张磊,王会岩,姜勇,等.生物技术本科的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西部科技,2014(13).

[6] 季更生,陈爱春,赵敏,等.积极推进生物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J].2011(11).

篇7

1.修订完善培养方案。生物科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有一套符合教育规律和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案。为21世纪适应生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满足国家对生命科学与技术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本着“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强化实践、注重能力、优化体系、提高素质,坚持以学生为本,融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思想观念,以加强实践教学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构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相互衔接的科学、合理、优化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在现有生物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通过与相关学科、教研室沟通协调,建立三个水平的综合实验课程,即宏观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使学生在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能够体现在实验课程中。本教研室针对所任教的课程群,主要建立分子水平的综合实验课程。针对这部分综合实验课程,修订的培养方案中在大学二年级完成理论验证实验、基本型实验,保证学生基本专业素质和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大学三年级上完成探索性实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实际科研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大学三年级下完成创新型实验,增加实践环节,突出综合创新性实践内容,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并继续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调查,使培养方案适用社会经济发展需要。2.构建了独立系统的实验课程体系。针对生物科学专业课程的特点,将原有的高级生物化学技术、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实验课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门“生物技术综合实验”实验课程体系。覆盖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高级生物化学技术、基因工程等课程的核心内容,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优化与重组实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实验技术与技能训练。第二部分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基因工程技术为主线,内容涵盖分子生物学、高级生物化学、生物化学三个专业领域。在第一部分实验课同时查阅资料选择实验内容。主要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对不同实验进行整合。如怎样在体外获得神经生长因子为例,把聚合酶链反应,基因重组、基因导入、发酵罐培养、蛋白质分离纯化和性质测定等实验串成一个整体。在此基础上,后续开设了“探索性实验”,并于2011年启动实施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旨在培养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探索未知的兴趣,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在全校范围内选拔具有博士学位与副教授以上职称的骨干教师担任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指导教师。以指导教师在研科研项目为依托,按照“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自主实验、自主管理”的原则,择优遴选项目予以立项,项目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基金和省级科研项目,内容涉及神经生物学、肿瘤分子生物学、病原微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等多个学科。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从而进一步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

二、改革教学模式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方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自主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均有着重要的作用[3]。我们在对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增加教学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1.实施实验室小班授课。边讲边做,使教学由原来的形式简单、内容枯燥变为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对知识点的剖析由表及里,深入浅出,一目了然,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实践的完美统一。2.PBL式实验教学方法探索。开放实验室,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完成实验把以前学到的理论、技术融会贯通地用到实际课题中去,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提高学生创新性思维和独立分析并运用科学实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3.将科研项目融入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中。学生参与青年教师或研究生课题讨论和操作中,提高了生物技术的实践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锻炼了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和辅导学生撰写科研论文,锻炼学生论文撰写能力。4.转变考试内容和方式,建立一体化学习评价体系。将理论知识考核与综合能力考核相结合,全面地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动手能力的掌握情况。平时考核成绩占20%,期末进行占30%比重的实际操作综合能力考核和比重占50%的试卷考核,使学生重视平时各知识点的学习和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使学习评价体系更加合理和完善。5.生物技术综合实验课程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为使实验教学更直观,本课程所有实验操作全程录像,制作成网络格式课件。本课件在安徽省第一届教育软件大赛中获三等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分子生物学网络课程。6.综合性实验教材建设和应用。在开设这些实验课程中,我们深感实验指导教材的重要性。但由于当时国内还缺乏系统、有针对性的适合我校生物科学专业、实用的实验指导教材,所以我们编写了一套简明实用、适合学生和初学者使用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2006年12月,学校出版)和《生物技术实验指导》(2008年8月,学校出版)。目前仍在继续采用《生物技术实验指导》作为生物科学专业、研究生和医学检验专业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教材。

三、加强科研训练

本着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创新实践的能力培养水平的目的。将探索性实验列为必修课程,通过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科研项目自主选择并分组,采用“教师点拨为辅,学生自主实验为主”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从教材和参考书中寻找有关原理作为实验设计依据,制定实验方案,自己确定处理因素、实验对象和仪器设备,自定实验方法和步骤,最后完成实验并撰写科研论文,教师在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辅助,使实验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己研究探索的过程。在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资助下,全系60%学生参与创新性实验研究。探索性、创新性实验的开设,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获得一定的科研成果;参与的大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实践技能突出,极大地提高了其就业竞争力;人才培养质量得以提升,用人单位满意度较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了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形成了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教与学双向互动的良好氛围;

四、创新性师资队伍的建设

篇8

关键词:生物技术;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5-0175-02

生物技术是由多学科高度交叉融合形成的综合性学科,该专业的本科生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应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1]。高校的实验教学作为本科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湖南工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始建于2009年,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已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实验教学平台,为应用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生物技术本科实验教学的现状及改革的必要性

为了培养“理论基础好、动手能力强、创新能力佳”的新型本科人才,本专业一直在努力探索实验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但由于成立的时间不长,教学、管理经验欠缺,仍存在一些不足[2]:(1)实验项目编排不合理。实验教学大纲中的基础性实验较多,而方向性综合实验则很少。基础性实验项目对于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但其本质都是验证性实验,缺乏趣味性和挑战性,不能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积极主动性,更不能满足培养生物技术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而方向性综合实验所需时间长,实验环节紧密相扣,能极大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受到实验总学r数的限制,此类实验很难排进实验教学,被列为选做甚至不做。(2)实验教学设备及耗材经费不足。本科教学专用的设备更新较慢或台套数不足,导致每组实验学生人数偏多,严重阻碍了学生实验操作水平的提高。同时,由于受到实验耗材经费的限制,学生感兴趣的前沿性、研究性实验往往无法开展,严重制约了学生科研水平的发展。

二、生物技术本科实验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依托优良的科研平台资源,建立实验教学新模式。“绿色化学与生物纳米技术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省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5年,一直致力于生物相关专业硕、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也是本专业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平台。我们将省重点实验室的优良资源与本科实验教学相结合,开设大量方向性综合实验和创新性实验项目,不仅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的能力[3]。以往的《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实验课存在相似或雷同的实验项目,经过新版培养方案的协调和整合后,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单独开设了为时三周的《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综合实训》,由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设计并独立完成一套方向性综合实验方案,包含样品DNA的提取与检测、目的基因的克隆、感受态细胞的培养与制备、目的产物的连接与转化、目的产物的筛选、阳性克隆子的鉴定与扩增、基因图谱的分析、目前基因的表达与分析等,使得实验资源得到更好地整合、优化[4]。另外,实验课教师从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入手,结合省重点实验室的前沿研究方向,按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实验步骤、结果和注意事项、思考题六大部分编写了独具特色的实验指导教材,丰富了实验内容的趣味性和目的性。如《发酵工程》的实验课教师结合自身的科研背景,将红曲霉菌种的分离和筛选、菌种扩大培养、红曲霉代谢产物的分离与纯化、色价测定、相关酶活力测定等实验内容编入实验教材,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固态发酵的流程、微生物发酵产物的提纯工艺及活性测定方法。

2.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我们改变了过去完全以“教师主导、学生模仿”的教学方式,只在课前对实验方案进行统一性讲解,把学生凌乱的知识系统化。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进展提供针对性的辅导,启发学生在实验现象中见微知著,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遇到实验现象与预期不符时,教师会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将各种想法通过新一轮实验来印证。在《生物医学材料方向综合实验》等综合性设计实验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制订实验方案,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材料准备、试剂配置、实验步骤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结果的检测与分析、实验报告的撰写等系列工作。此外,实验教学中还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与常规教学有机结合,学生通过在课前观看视频或PPT课件中教师的实验操作演示,更直观地了解实验内容,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增强了实验教学的示范性和趣味性。一些由于条件限制而不能开设的实验也通过多媒体影像引入了课堂,使学生更生动地接触到本专业科研领域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科学思维[5]。

3.树立本科生的科研意识,尽早接纳他们参与科研课题研究。由实验教师推荐理论基础好、动手能力强的本科生进入省重点实验室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先由大四学生根据兴趣进入相应课题组进行毕业设计选题研究,通过大四学生的“传、帮、带”作用使大三学生也参与到大四学生的课题研究中去。同时,大三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实施研究计划,并进行每周一次的工作汇报,制订出下一步工作方案。在此过程中,鼓励大二学生加入进来,提前熟悉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完成过程,为后期毕业设计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科研基础。在本科实验教学平台尚不完善、实验室设备更新较慢的基础上,尽早接纳本科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树立他们的科研意识,消除他们对科研工作的敬畏感和神秘感,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本科生进入实验室正确操作或管理仪器,能大大提高仪器的利用率,避免因长期不开机而导致仪器损坏、报废的现象。

4.努力提高科教水平,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随着生物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和各学科领域之间的交融、渗透,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科研实力雄厚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是实现本专业科教合一的重要保证[6]。为此,本专业积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倡和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或从事博士后研究,同时还为教师创造条件进入美国加州大学、美国阿克隆大学等国际名校做访问学者。为了提高本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由高职称、高学历的学科带头人按不同的研究方向分别组建科研团队,将大型科研项目中的子课题分配给团队中的每位教师,尤其是新进博士和科研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为科研能力较弱的教师提供良好的锻炼机会,形成了本专业活跃的科研氛围。目前本专业中95%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近5年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发表3大检索论文100多篇。

参考文献:

[1]谭树华,袁志栋,刘文海.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4):98-100.

[2]关淑艳,姚丹,王秀然,等.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坛,2014,(52):135-136.

[3]龙石银,田英,李斌元,等.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教坛,2012,(2):116-117.

[4]韩寒冰,韦明肯,刘杰凤,等.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6,44(13):168-169.

[5]马纯艳,卜宁,李h莹.生物技术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实践[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2(1):120-124.

[6]郭玉娟,学年,付莉,等.生物技术专业科教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肇庆学院学报,2013,34(5):56-60.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 of Biotechnology Specialty in Universities

MA Liang1,ZENG Xiao-xi1,XUE Qiong2,DENG Jing2,ZHANG Jing-jing2,LI Wen1

(1.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and Chemistry,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Hunan 412007,China;2. School of Packaging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Hunan 412007,China)

篇9

关键词:生物技术 课程体系 教学模式 实践技能

生物技术作为一门涉及领域宽、涵盖范围广、基础性强、多学科交叉的新兴生物学科,被认为是21世纪科学技术的核心,可为人类解决人口、资源、能源、环境等领域面临的难题提供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近年来,国内生物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科技进步需雄厚人才资源作为支撑,高校作为人才重要的培养基地,学科或专业发展与对应产业发展息息相关,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随着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国内开设生物技术专业的院校数目迅速增加,有的新增此专业不久,有的已有悠久的专业历史。但开设此专业的高校层次各不相同,有“985”“211”的国家重点高校,有省属的重点高校,有省属的一般高校(二本,三本类),还有一些职业技术类院校。所有开设本专业的院校类别也呈现多样化,有医学、师范、农林、理工等类。因此,采用多角度的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优化,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实践的有用之才,使我国的生物技术更快速发展,已成为高校培养高质量生物技术人才的神圣历史使命与重要职责。

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能不能在有限的几年时间内,把自己塑造成一名合格的生物技术人才,与专业课程体系密切相关。因此,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否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否具有系统性、创新性、前瞻性,将决定培养对象是否符合行业的需要,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应用型才能。课程体系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基本环节,是培养目标的直接反应。专业课程建设是专业教学建设内容的重中之重,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然而,大部分高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设置却没有随着时间推移和产业发展发生明显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同时,对理工科学生的培养,实践经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与积累十分重要,特别是对于将来准备攻读研究生继续深造的学生而言更加如此,这种能力的锻炼需要课程体系中设置专门实践环节来完成。但是目前还有许多地方本科院校没有专门设置集中实践环节,或者虽然设置了但是学时占总学时比例偏低,如山西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另外,大部分地方院校的课程体系不能体现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思想,甚至与企业脱钩。基于此,山西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对课程建设工作展开了积极探索。

一、本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根据人才培养模式及生命科学发展的需要,依据本学院现有的办学条件和发展潜力,学校将我院生物技术专业定位为师范类教学研究性专业,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生活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本学院制定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不仅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扎实的生物科学及生物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管理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还能胜任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及其管理的专门人才。目前,本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指向明确,注重基础理论教学、英语水平、计算机应用及实验技能的提高。毕业生可到高等院校、研究所、生物工程、医药、食品、农林等行业,从事与生物技术相关的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工作。

二、对本学院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合理的课程体系为前提。随着学院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教师教育、科研成果的不断积累,我们对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在修订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强调实践环节,适当扩大实践课的比重,整合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时比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目前,我们队生物技术专业设置的课程体系基本结构如表1所示,总共170学分。

1.加强课程体系与地方经济之间的联系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以及长远战略需要,国家对高等教育赋予的使命已经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地方性本科院校为更多的年轻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为我国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撑。对于地方性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

山西师范大学地处临汾,位于山西的南部,离省城太原较远。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为培养生物技术专业人才设置的课程体系应该紧密联系地方经济。临汾有大小规模的酒厂、药厂、醋厂等相关企业,为了利用好这个优势并使得我们的课程体系更贴近地方经济,我们开设了《生物仪器分析》《生物制药技术》《乳品工艺学》《软饮料工艺学》等相关课程。当然,这只我们根据目前实际情况所做的一点改进和尝试,专业的课程能体系还需要根据需要而做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2.改革教学内容,调整不同模块课程之间的比例

国家教育部对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核心课程是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各校必须严格按课程设置来执行;不属于核心课程范围的专业课,各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取舍,并根据自身特点适当增加一些相关课程,逐步建立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鉴于此,我们对本专业各个课程的教学计划重新进行了审定和调整,着重考虑了以下几部分:①注重教学内容“少而精”,做到“精讲多练”。②教学内容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突出重难点,淡化一般内容,删除臃肿内容。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能力训练,如自学能力、分析能力等。我院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师向学生公布自己的研究课题,让学生按自己的意向申请,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科研实践,并将有较高理论或实用价值的实验成果及时总结成论文、专利等,这不但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还提高科技论文写作能力。④利用学院现有生物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等优势,建设特色的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课教学体系,所有专业课程实验课程独立设课,且要求所有专业实验必需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⑤注重实验课与毕业及生产实习的地位。⑥注重课程论文与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训练和要求。

另外,要想培养素质全面、视野开阔、有专业特色、实践能力强且适应地方经济需要的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则要求我们提高集中实践环节以及选修课模块的比重。因此,我们需要在有限的学分总数条件下,对不同模块之间的学分之间进行适当调整。在对学生和各课程教师进行调研和教研室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合理的对已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进行内容整合或者课程合并,这样积压出课时可以用来增加实践环节和地方经济密切相关的选修课比例。如将《生物化学》中“DNA的复制与修复”的与《分子生物学》中的“染色体与DNA”合并,“RNA的生物合成与加工”“遗传密码”“蛋白质合成及转运”与“生物信息的传递”合并;《基因工程》课时从原来的33课时增加到42课时,实验课时从原来的15课时增加到30课时。

3.调整教学计划,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的学期安排基本情况是:第一学年主要开设公共课程及少量专业基础课,第二学年主要是开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第三学年开设专业课程和少量选修课,第四学年开设的是则全部为选修课以及毕业论文。从课程的指导性计划可以看出留给学生按照自己兴趣进行专业相关选修课程选择的机会并不多。因此,可以尝试把主干课程的开课学期跨度压缩,我们初步认为在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全部结束所有主干课程还是比较合理的。相对以前的安排可以增加一个学期的自主选择机会。

4.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与考试改革

任何事物的发展和改革都不是简单的单因素问题,一般会牵涉到多个相关方面。课程体系改革也不例外,要想进行富有成效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中所涉的全部或者大部分课程的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是必要的。

目前,多数院校的教学模式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老师考、学生背”,学生与教师之间缺少互动,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缺乏思考、创新的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提高本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我们学院推行课堂教学改革,推行“翻转教学”等模式,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出来,课堂不再以教师为主,而是以学生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由被动学生转变为主动学习。

随着高等教育目的和理念的革新,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不能全部以学期末的一次考试成绩来度量,我们学院还分A卷和B卷来判定学生学习的质量。在此过程中不仅伴随着试卷难易程度的困扰,还可能有其他非卷面方面的能力无法得到测量。所以,只有推进考试改革,学生才能更有效地接受教师所采用的新课堂教学方式。在考核过程中,对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实行半开卷或开卷考试,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作业成绩占20%、课堂回答问题成绩占20%、出勤成绩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50%,总分值为百分制。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撰写综述论文、研究报告等形式进行考查。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制品学等,主要考核学习态度、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

地方性高校能否履行好自己的责任,培养出适合社会、经济需要的专业人才,融入到地方的经济发展中去并做出自己的贡献,使所在地区能真正感受到地方高校的存在,是地方高校自身能否健康发展和实现存在价值的重要标准。因此,与时俱进地构建新的与地方经济紧密联系的课程体系就显的十分必要和紧迫。当然,本文只是从目前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认为在今后一个阶段需要尝试推进的一些改革思路。

参考文献:

[1]廖阳,闫荣玲,刘小文,李尊华,张敏.地方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43(3):50-52.

[2]韩荣玉.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J].教书育人,2011,(9):11-13.

[3]蔡袁强,戴海东,翁之秋.地方本科院校办学面临的困惑与对策高等工程教育研究[J].2010,(1):98-101.

[4]韩俊艳,齐淑艳,杨雪莲,王剑峰,冯典兴,姜燕,金昊.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探索.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34(9):58-59.

[5]谢青梅,吕红霞,付晓兰,等.动物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3,(6):173-174.

[6]赵凯,唐艳,孙晓丹,马春权,李海英.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和创新型人才培养.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3,3(3):16-19.

[7]陈万光,押辉远,张耀武,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0(8):113-115.

[8]章金章,张晓丽,吴越,等.生物技术实验课教学质量的探索与思考.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2):1908-1909.

[9]薛绍礼,白亮亮,周胤.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些体会.科技创新导报,2011,(35):159.

[10]刘志明,吴磊,满亚辉,等.夯实本科基础,加快生物技术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4):98-101.

[11]孙健,姜毅,付晶晶,等.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思考.轻工科技,2013,(6):165-166.

[12]谢洁,徐水,杜华茂,等.校企合作培养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蚕学通讯,2012,33(1):46-49.

篇10

关键词:生物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生物技术是一门宽领域、基础性和实践性强的学科,除生物学外还与食品学、医学、药物学等相关的学科联系密切。生物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复合型专业[1]。培养体系已较成熟[2]。但由于毕业生的知识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限制了该专业的发展。衡水学院定位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应对原有模式进行更新和完善。

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衡水学院生物技术专科专业始建于2003年,本科专业于2007年开始招生,现设置了食品营养与检测和发酵工艺2个专业方向。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依托地域优势,围绕服务面向地方定位,不断优化和完善课程体系,改革实验和实习教学的方式及内容,探索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1.1调整优化课程体系

为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衡水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依据地方经济需求,有针对性地增加了一些特色课程。如与衡水老白干相关的课程,《发酵工程》、《发酵工程大实验》、《发酵设备》、《果蔬加工工艺学》和《酿酒工艺学》,与衡水湖相关的课程《湿地植物资源学》、《衡水湖鸟类资源学》、《湿地生态学》、《水质监测与评价》等,在第二学期增加了行业市场调研见习课,同时加大课程群的建设力度,丰富课程资源。着力打造一批精品课程,并开发网络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优化课程设置,将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变为以“学”为主,理论课向讨论式、案例式转变[3]。

1.2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1.2.1实验教学实验课增加创新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4]。在制度保障上,除了确保教学经费外,还须在教学计划制订上保证足够的学分,建立适合的考核制度,避免实际操作形式化。1.2.2开放实验室衡水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学实验室对学生实行全开放,其他实验室根据学生预约情况定时开放。本专业不断加强开放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制度,保证充足的实验条件、实验时间和实验经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课题和指导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和团队合作精神[4]。1.2.3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基地生物技术的专业设置为从第二学期到第六学期每学期末都有1周的实践教学,第七学期为专业实习。要求学生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在实践过程中,独立完成任务。根据地域优势,衡水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目前已经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如衡水老白干酿酒集团有限公司、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北养元智汇饮品股份有限公司、葵花药业集团(衡水)得菲尔有限公司、衡水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根据各单位管理的不同特点及对工作人员的需求,建立短期与长期两种实习基地,聘请基地人员参加学生的实习指导工作。1.3考核导向功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决定了考察应注重对能力的考核,是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结合。比如学生实习期间,应由所在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指导教师共同评价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实习日志、报告按比例综合打分。1.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要发展,加大以学科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根据学科的发展,我系积极从国内外招聘优秀博士、博士后充实教师队伍,聘请企业人员指导学生实习工作,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现生物技术专业共有专任教师43名,其中百人计划教师1名,省级青年拔尖人才1名,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教师2名,双师型教师4名,具有副高职以上职称的教师占51.2%,博士占23.3%,硕士占62.8%。

2.构建“一中心、两轨道、闭环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衡水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基于本专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改革,形成了“一中心、两轨道、闭环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2.1“一中心”———以创新的应用型能力培养为中心,培养拥有现代科技知识,善于理论与实践结合,具有创新能力,能在相关领域的生产和管理岗位上解决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2.2“两轨道”———理论学习和实验、实习、实践学习双轨并行。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在坚持基础教学的基础上,突出技术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并构建不同的选修模块。实验课程更多地围绕衡水老白干和衡水湖、养元饮品等地域特色增加专业实验内容,将实验与科研、生产等密切联系。双轨并行强调的是理论课和实验、实习、实践课两轨之间强大的互融性、整体性,任何一个单轨独立运行,就割裂了理论与应用的联系,就无法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2.3“闭环式”———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环节都一直贯穿在整个大学阶段。理论教育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及专业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又分为专业必修课程模块,专业任选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限选模块。实践教育包括生物技术行业市场调研、衡水湖动植物资源调查、烟台海滨动植物实习,生物技术专业见习,生物技术专业实习,毕业论文、专业作品等。在课程的运行过程中,“闭环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大一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可以依托实验室开放的平台随时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课的训练,还依托第二学期的行业市场调研见习课进行行业市场调研,首先建立了对生物技术专业的感性认识,为理论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其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边理论学习,边实践。最后通过专业实习,让学生深入工厂的实际工作环境,巩固学过的专业知识,并培养其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就业奠定基础。

3.结语

衡水学院正处在向应用型转型的历史时期,生物技术专业“一中心、两轨道、闭环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更符合衡水学院立足衡水,面向京津冀,服务区域经济的定位,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通过不断充实和延展“一中心、两轨道、闭环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并进一步完善其运行模式,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明显增长,满足社会对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郑明顺,柴军红.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应用性技术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5):152.

[2]徐彪,张海燕,王建明,等.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0,22(4):81-83.

[3]谢旭辉,胡忠.21世纪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6,1: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