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校园文化环境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2: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色校园文化环境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特色校园文化环境设计

篇1

突出校园文化特色,明确校园无障碍软硬环境设计的理念,明晰校园无障碍软硬环境设计体系,对现有环境设计的改造———与现实环境的结合,以普适设计为设计核心,结合校园现有的各类环境,突出校园环境的特点与功能区划,包括利用并改造现有的软硬件设施,达到公共空间的无障碍设计,包括教学楼、生活区等环境的各种普适设计,尤其针对软环境设计的研究。依据不同的校园功能区域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方案,构建校园无障碍软、硬综合环境(建筑及其附属物、公共设施、导向系统、声光电控制系统、网络系统等);并依托原有硬环境设计,充分发挥无障碍软环境的视觉导向作用,对视觉、听觉和语言能力损伤等感官损伤人群,在设计中要能够建立足够多的交流媒介确保所有人可以通过沟通系统获得信息及自我表达。对使用手、手指上有局限的人,在对调节装置及硬件的操作中进行设计,确定设备和控制装置的位置,使它们在轮椅上或者身材矮小的人能够方便使用。而对活动性损伤的人群要在空间和交通系统中进行设计,保障他们的通行以及通道对于所有人都能方便且安全地从地段周边到达并且通过建筑所有区域。同时弥补不足,加强并突出校园无障碍软硬环境设计———在均衡校园软硬环境整体化设计中,进一步加强软环境设计,突出校园的特色,体现校园文化中的“以人为本”、“博爱”的文化本质,凸显独特的校园文化设计理念,更好地满足人的情感需求,在大胆创新和标新立异之间取得平衡。同时,在校园无障碍软硬环境设计中,充分了解校园各类适用群体行动特征的分类,以及各种非安全环境因素及非导向环境因素,在校园建筑外环境、道路、室外坡道、台阶及其扶手、停车场、广场等区域选择适合的造型、色彩、表面细部处理以及材料,最大限度利用场地的环境潜力来达到设计效果。例如将校园设想为曲线和点两种类型的空间组成,线在校园空间里为行人或车辆流动提供条件,这不仅要求便于驱车或步行,而且能有助于引导人们在行动中确定方向和寻觅途径。线包括穿越校园的一系列人流或车流的路线网,点是指在路线上提供人停留的一些结点。充分体会每条线和每个点的不同功能、尺度和特性,充分体现我校具有特点的无障碍软硬环境设计。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完善校园无障碍整体环境设计

在研究校园文化整体特色的基础上,结合“普适设计”、“无障碍”、“环境”、“导向系统”等前沿设计理念,对校园软硬环境进行分析,加强校园功能区域的划分与融合,从信息交互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角度分别进行研究;在深化现有校园无障碍硬环境建设的基础上,加强校园无障碍软环境建设,特别是校园文化体系建设、多媒体导向系统设计、信息交互系统设计、硬件设施的设计与使用规范;南京特教学院校园文化核心是博爱塑魂,办学理念中突出了特色立业,加强校园文化的广泛性和认同度,有效提升我校校园文化与特色体现公平教育、特色办学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对于学校办成具有示范性高等特殊教育院校有着促进和提升作用,将办学理念和文化特征通过软环境建设转变为随处可见、可听、可触的,普适于残障人群和普通人群的无障碍的校园文化环境。各种生活舞台上的人群;有视觉和听觉损伤的人;轮椅使用者和有其他肌体差异的人;以及所有在紧急情况下的人。应利用现有的校园无障碍硬环境,结合软硬环境的整体建设,需要进行综合的,从信息交互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角度分别进行研究设计。

三、结语

篇2

【关键词】 校园文化 环境文化 校园环境文化设计

教育学原理指出:“儿童是在同周围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交往过程中认识世界的,认识能力、情感、意志、兴趣、才能、性格、理想和信念都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境对于儿童的生长发育以及个性和才能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说明了好的环境可激发人的内在潜能,使人进取奋进,尤其是校园是育人的地方,它需要担负起育人的责任,通过校园环境体现出育人的精神,可见校园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多么的重要,

一、对校园环境文化的理解

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事业的基础,是学校的精神生命和灵魂。而校园环境文化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环境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环境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师生们每天很早就来到校园,当他们回家的时候接近傍晚,可以说大部分时间都在接受着校园文化的熏陶,校园的每个角落为他们编织美好的梦想提供着素材。所以我认为校园环境建设特别重要,我们应该重视校园中的每一个角落,让环境处处育人。

二、校园环境设计理念

首先明确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是一种大智慧》这本书中说:“教育就是生长,其本质是人的发展,也就是说,教育的过程就是发掘人的天性、潜能以及潜在价值的过程。但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教会孩子做人,培养‘人’比培养‘才’更加重要。教育必须立足于培养一个具备健康人格的现代人,所以,教育决不仅仅是某一种技术,而应当是一种素养,是一种大智慧。”那么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质就是通过校园环境体现教育的精神。校园环境需要把教育的精神贯穿始终,寓教育精神于环境之中。我在设计学校的整体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了“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以主题空间环境为主营造育人之境,每个空间环境之间又互相贯通,彼此产生联系,组成一个整体的校园文化环境。

三、校园环境设计实施

㈠综合教学区设计

1.教学区

走廊墙壁设计,一楼名家诗词欣赏,二楼名人百传,让学生追寻名人成长奋斗的足迹,三楼墙壁设计民族文化瑰宝,让学生感知民族文化。四楼古人名言警句,让名言警句成为学生成才路上的指路灯。教室设计:每个班级门口设有班风特色展示牌,提高班级的凝聚力。教室黑板正上方国旗两边是八字的校风,体现庄重肃穆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室后墙是班级展示版。

2.办公区设计

办公室体现严谨、庄重、每个办公室的墙壁上都配有教工展示板,内容有师德师风展示及才艺展示、诠释了广大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和对生活的领悟。

3.实验区设计

机器人实验室、综合实践室、自然实验室设计合理规范,使学生在这里逐步接触各方面的科技知识及综合知识培养了他们热爱科学的浓厚兴趣。

4.立意深远的长廊设计

⑴德育长廊。一楼有长幅画卷《百子图》再现可爱的孩子们的童真、童心、童趣,美德少年榜美德少年的动人形象,二楼主题是师德师语,由木雕竹简韩愈的《师说》和教师对教育的感悟。楼梯部分是《清明上河图》《陋室铭》、我爱家乡图片等等。三楼道德讲堂,背景是以清明上河图为内容的背景墙,墙上悬挂竹简老子的道德经,后面是以仁义礼智信为文字的浮雕字,让学生认识儒学中华传统美德。四楼是竹简《道德经》。⑵外语长廊。外语长廊,墙面上是外语活动图片展,西走廊拐角处是外语角外语书吧构成,同学们课间可以到这里交流外语,长廊向北延伸至室外长廊配有漂亮的欧式椅子,供同学们看书休憩。⑶科技长廊。三楼楼梯至西走廊为科技长廊,走进这里仿佛走进了科学宫,门口由绿色植物构成,一进门就能看到一个巨大的地球仪模型,墙壁上挂着图片有科学家、科学发明等等。北面是一个的指南舵。同学们在这里感受科学的奥秘。

㈡多姿多彩的多功能活动区设计

一楼读书世界长廊,长廊两侧的墙上中外文学名著及小学生必读书目介绍,爱心书吧。二楼体育世界长廊有各种体育项目介绍、奥运冠军事迹展板、还有学生及教师的体育活动照片。三楼美术天地长廊展示着同学们创作的作品。四楼音乐时空长廊。

各功能活动室设计:阅览室:体现“雅、馨、静”,给人清洁畅快之感;墙面是高尔基的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毛笔等装饰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充分享受学习的愉悦和获取知识的快乐。美术教室、书法教室、国画教室环境设计优雅,合唱教室,以流动的音符为背景,阶梯式台阶设计。古筝教室古色古风。舞蹈教室:舞蹈教室宽敞明亮、以“让舞蹈艺术注入每颗心灵”为主题,红木的地板、落地的衣柜、玻璃排镜、固定的把杆等。会议厅布置庄严、简洁、大方。

篇3

关键词:幼儿园;入口;校园文化;沟通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5-41-2

幼儿园建设近几年颇为大众所关注,校园环境及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心理养成及成长培养。因此,在幼儿成长已成为家庭和社会关注焦点的当下,对幼儿园环境设计及师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大多数父母们为幼儿选择校园的两个重心。许多幼儿园也将校区的文化建设放在了重要位置。而作为关联校园内外的主要联系载体――校园人口也承担起重要的安全、沟通、展示、宣传等角色。

幼儿园人口设置一般分为外人口大门及内入口门厅,二者分别承担不同的区域,本文仅就幼儿园外人口大门空间进行分析、讨论,探讨幼儿园入口空间的文化环境打造要点。

幼儿园是幼儿离开父母迈向社会的第一个独立场所,进入幼儿园的孩子要克服分离焦虑心理,对陌生环境建立安全信任感,能够离开父母及亲人融入到小集体的校园生活,校园的场所打造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校园文化环境塑造的重心,也是幼儿园校园文化环境打造的首要条件。而作为校园人口的文化环境打造需从以下几点来进行探讨。

一、需注重人性化设计

(一)幼儿园外入口大门需远离城市主要干道,人口设置做到主出人口与杂物供应分离。根据“托儿所、幼儿园建设设计规范”第2.2.5条规定,托儿所、幼儿园宜在供应区内设置杂物院,并单独设置对外出入口。由此可见,校园内外出入的主要进出通道需与供应通道分离,以免造成交通干扰,保证幼儿安全。

(二)外出人口大门处需设置满足幼儿接送的停留空间。目前我国各大城市幼儿园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为公共大型幼儿园,容纳幼儿数量较多,幼儿来源区域较广。另一类为区域性幼儿园,主要容纳一定小型区域范围内的幼儿,如居住小区内幼儿园、特定单位内部幼儿园等,幼儿数量较少,幼儿来源区域较单一。第二类幼儿园的接送停留空间较为简单,家长一般以步行或非机动车接送,接送空间要求不大。第一类幼儿园接送方式较多样化,机动车、非机动车及步行均有。因此,对此类幼儿园人口大门的接送停留空间的设计需考虑详细、周到,设置一定的机动车及非机动车停留车位及回车通道,大门处还需设置一定的家长停留等待区域。目前较多幼儿园对此都比较忽略,导致幼儿上学放学时间段,校园人口前交通拥挤,人车混杂,时有安全事故发生。而入口前的家长接送等待区也缺乏人性化设计,无停留等候设施,无绿化遮阴、幼儿交接空间狭窄等,大大影响校园文化品质的体现。

二、营造如家的温馨场所。增强幼儿的安全感

幼儿从出生开始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便是从家庭开始的,在他们进入幼儿园之前,所有的视野都局限于家庭之内。因此,对于2-5岁的幼儿,家庭才是能为他们提供安全感的唯一场所。而当下,几乎所有的幼儿园的人口大门都是单一的交接空间,一道关闭严实的大门和围墙毫无情感地将幼儿和父母分离在校园内外,极大地影响着幼儿对空间的认可和信任。进入幼儿园的幼儿,既对新场所充满了好奇,同时又对缺乏亲人的陌生场所充满了畏惧。在幼儿的心理中会因为对需要上学不得不与熟悉的亲人分离而产生较大恐惧,也由此对校园这个特定场所产生较长时间的不好记忆。有的孩子甚至每天被家长送到幼儿园时看见学校大门就开始哭泣。由此可见,校园的安全场所感极大的影响着幼儿的心理。校园的入口大门更是每日影响幼儿心理情绪的首要环节。笔者认为可适当在校园入口设置较温馨的小型设施,如孩子可进入玩耍的温馨小房子、有流水的小桥、开满鲜花的围墙、布满孩子和朋友们或孩子和父母们的照片的围墙等,使孩子对此空间产生亲切感,尽量避免单一、苍白的幼儿交接空间。以一种温馨如家的方式体现幼儿园的校园文化,增强幼儿对非家庭环境的认可,以一种良好的方式培养幼儿的心理发展。

三、造型色彩自然、明快。符合幼儿喜好

幼儿是一个极具丰富想象力的群体,校园入口的设置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还应该满足幼儿富于想象和色彩丰富的空间需求。近年来,较多高品质幼儿园在此方面都有所改变,入口大门设置大多以卡通造型或简单几何形为主,色彩明亮、艳丽、跳跃,空间较有趣味性,符合幼儿心理特征。同时也是界定幼儿园空间环境属性的重要标志和幼儿校园文化最佳形象体现方式。但笔者发现,幼儿对待色彩的喜好更多来自于自然环境中的色彩配置,并非成人所认为的只要是艳丽,对比度强的色彩即为幼儿喜爱的色彩。幼儿空间的色彩选择应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比如红绿对比色的搭配,应该以自然界红绿的存在形式和自然的比例关系进行搭配,而非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现在大部分的幼儿园采取的色彩多为对比色的使用,但值得深思的是这样的对比色的环境是否是幼儿真正喜欢的自然界的明快色彩呢?

四、校园特色展现

目前,城市中各类高端幼儿园越来越多,幼儿园的品质建设以自己的特色教育为主。如双语教学、蒙氏教育、外教资源、生态教学等各具特色。怎样才能使幼儿园的特色文化展现在大众面前,使家长和社会了解幼儿园呢?校园入口处即是最好的展现空间。家长们停留时间最多的地方即入口处的接送空间,孩子放学前的无聊等候时间可成为家长详细观察、了解幼儿园的最佳时间。因此,人口大门处可设置幼儿园的特色宣传栏,展现幼儿园的特色教学文化,及教学成绩。

五、放心校园的营造

篇4

因为学习与生活的最终指向,是对美的创造与享用。我想,这个美既包括知识之美、品格之美、生命之美,也包括艺术之美、创意之美、品位之美……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教育过程最微妙的领域之一。”中国自孔子以降的教育思想家,大都以“席山枕云,依松傍竹”为最佳的传道授业场所,据山水之美而结庐开院,正是取其静雅怡情,借天地之造化、融物我之共存,而助学业精进。

因此校园的地域地貌特色、建筑设计形态、文化艺术格调、环境生态品质等,不仅具有功能的实用性,更应该具有文化的象征性与审美的传达性。校园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场所,也是师生陶冶性情、享受美感的生活环境;学校不仅能通过教师与讲台来达成我们的培养目标,更应以最美的校园环境设计传递思想、价值观与教育内涵,并潜移默化于师生的精气神……

通过发起这次评选活动,我们所倡导的是,校园应当是一部与学校课程、育人目标、文化传统巧妙嫁接的“立体教科书”,并以“经典的内容编辑”和“精彩的视觉传达”,吸引、感染、影响全校师生。校园中理应有会说话的墙壁,会流动的色彩,会弥漫的诗性,才能带给孩子们会留恋的学生时代。

当前,中国共有四十余万所学校,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数量届全球之首。而正是这一座座并不太大的校园,构成了中国一代代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土壤,孵化了孩子们最初的人生美感,奠定了他们从3岁到18岁,并必将影响其一生生活品质和创造能力的审美基石。而今天,当人们评论、赞叹大学校园之美时,却很少有人走进中小学幼儿园,去追踪那里别样的建筑、可人的景观和最美的文化与课程风景,造成高品质的环境建设缺乏研究、提炼与升华,而走在改进之路上的同类校园又总是无本可循。

篇5

①某些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与职业培养目标相去甚远,未能体现其职业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需求脱节。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一般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共同特点,同时又有独自的特色,它需要融入更多的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质。部分职业院校一味地复制和模仿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导致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严重脱节,在专业课教学中不能从职业、企业工作环境的角度出发,使得学生在毕业进入后缺乏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加重了企业的二次培训负担。

②某些职业院校把校园文化建设仅仅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把主要精力放在日常招生、教学、就业、抓硬件条件建设等常规性工作之中,仅仅在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处、团委、招生就业处等管理部门下功夫,却将专业教师和专业建设抛去不谈。这体现了职业院校对校园文化的内涵、目标、意义等认识不够深刻,建设校园文化的方法和途径不够深入。

2校企文化对接的方式方法

2.1培养“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对专业课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即要求专业课教师同时要具备两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及教学能力;二要像企业技术人员那样,有较深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从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来看,把学生培养为企业所用的实践型人正是职业院校的方向。职业院校在教学中要注重与生产实践的密切联系,重视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的实用性。而双师型教师正能够满足职业院校的要求。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首先要走出去,积极地将专业教师送到企业一线锻炼或顶岗实习,增加专业老师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要请进来,即从企业招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充实到专业教师的队伍中来。学校自己的教师可以通过挂职锻炼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职业院校的教师大多是从院校毕业的,对校园文化有着较深的理解,又由于有了企业工作经验,在再次进入校园后进行教学、管理工作后,会无形中将企业的管理和工作态度带入到学生管理和教学工作中来,从而会进一步影响原有的院校办学思想、管理体系等,这种思想还会持续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业方向等。

2.2将企业引入到校园

职业院校学生的最关键的竞争力主要在实践和动手能力上,因此,必须引企入校。一要加强学校实训设备建设。应尽可能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建立理实一体化实训室,营造出尽可能真实的职业环境;或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促进校企物质文化的融合。二是参照企业需求建设实践课程。各专业在课程实践课程建设中要广泛采纳行业专业和企业专业的建议,课程的编制应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突出实训环节;在教学中要采用案例教学、任务教学法等。要以毕业生就业的企业为导向,及时调整和更新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实时地将新技术新方法更新到课程中来,让专业设置及课程开发与企业社会零距离,使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深度融合。引企入校,更要把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到学校和课堂,校企联合办学。定期邀请企业高级管理层或者技术人员来校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和技术以及规章制度教育,甚至可以外聘一部分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学校实训教育。学生在校园的课堂中就可以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也可以尽早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真正实现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企业管理理念和教育理念的紧密结合,营造了全新的校园育人环境,促进了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良好交融和对接。

2.3工学交替加强企业文化认识

近些年来职业院校不断地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其中工学交替是很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使学生在一定的企业实践中去感悟企业文化。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学生带着从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对知识的疑惑去企业,企业给了学生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真实的职业环境,缔造了一个完整的职场氛围。学生通过在工学交替模式下的锻炼,吸收了企业文化,进一步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消化。职业院校应用工学交替模式,让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培养和熏陶学生,为企业培养直接所用的高技能型人才。学生在工学交替模式中,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在具体实践中,接受了企业一线人员的的教育和指导,学生通过企业的管理,无形的企业文化渗透,提高了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了自身的团队意识。在企业生产和服务过程中,每名员工都有自己的分工,从接受任务,到生产过程,到完成任务,所分担的部分都应当保质保量完成。能够保证总目标的顺利完成,是因为从事这项总任务的人都要具有团队意识。学生在工学交替模式中可以培养出良好的职业品质,从而更好地向职业人过渡。

3校企文化对接的意义

3.1校企文化对接为校企合作提供了重要基础

职业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摇篮,而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的有效方式。所以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实施校企合作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但推行校企合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校企合作必然要经过校企文化对接这个过程,没有经过校企文化对接的过程和环节,急功近利而简单搭建的校企合作,没有牢实的根基,只有将校企合作上升到与校企文化对接的基础之上,才能形成长效的合作机制。

3.2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校企文化融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企业文化氛围和企业当中激烈的竞争,体会到企业文化的内涵,认识到专业技能在企业的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不能完全从传统教育方法中获得,但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交汇融化的过程中逐步领会。因此,让学生在真正的企业文化环境中发展,使学生自身清晰地认识到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总结

篇6

一、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是育人的重要途径。为此,我校充分挖掘潜力,广泛运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包括:

1、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

根据新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目前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我校创设了三大主题班会:养成教育(主题有:做一个讲诚信的人、做一个有责任的人、朋友与友谊、我心中的偶像、自信与成功等);感恩教育(主题有:感谢父母、感谢老师、关爱、名人激励我成长等);心理辅导(主题有:如何适应新环境、克服心理压力,做生活的强者、心理调试——相信自己、如何正确对待失意等)。有时还邀请家长参加,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如黄太福老师的主题班会——感谢父母,生动精彩,父母和子女相拥而泣,班主任及前来听课的兄弟学校的老师也留下了感动的眼泪,并响起了阵阵掌声。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已成为我校德育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得到了家长、社会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

2、国旗下的讲话,庄严的正面教育。

我校坚持每周一的升旗制度,充分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如爱国主义教育、前途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文明礼貌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等等。话语虽不多,但非常注重实效,在庄严的国旗下,严肃的氛围中,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国旗下的讲话已成为我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高效的渠道。

3、发挥媒体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我们充分利用好广播、橱窗、黑板报等校园文化设施,充分发挥其宣传作用,努力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学校广播室每天广播时间1小时,除了宣传学校好人好事、扶正贬邪外,还根据学生年龄和兴趣特点,在不同时段设计了不同的广播板块,大大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橱窗、黑板报也成为学校专题教育的宣传窗口,学校和社会的重大事件、评论及学生对专题教育的体会都能够在校内橱窗和黑板报中得到直接的体现,有力地配合了学校工作,提高了教育效果。

4、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搭建个性发展平台。

我们充分广泛地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为全面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搭建起一个又一个发展平台。如“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珍爱生命,拒绝”、“拒绝管制刀具进校园”、“节约从我做起”、“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等专题活动,既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又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祖国在我心中征文比赛”、“元旦文艺汇演”、“手抄报比赛”、“书画大赛”、“六一游园活动”等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表现舞台,展现了学生的个性特长;“消防应急演练”、“地震应急演练”等实践活动,让师生学会面对突发事件紧急自救的知识,大大增强了师生的安全意识。

通过广泛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进一步净化了校园文化,抵制了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抑制了低级、庸俗的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了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也推动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二、扎实抓好品行养成教育

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是德育工作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德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反映学校德育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我们突出抓了两个方面:

一是完善“他律”,倡导“自律”。

通过《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实施及校规、班规的制订与实施,使学生熟知并达到学校生活中具体的行为要求;建立良好的奖惩与激励机制并及时分析总结学生品德行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在班级中创设产生良好行为的情境,形成健康的舆论,杜绝不良行为的发生,形成“他律”。有了严格的他律,还要辅之以受教育者的内心自律。因为一个良好言行习惯的养成通常都需要经过自觉地练习和实践才能定型。我们鼓励并提倡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通过树立榜样,创设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懂得人要做自己言行习惯的主人而不是奴隶。良好的言行习惯形成的过程是一个人将外在的要求内化为自身需要的过程。

二是扎实抓好生活细节,促进养成教育。

在师生中广泛倡导“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等古训和格言,提倡“寓卓越于平凡,寓成功于细节”等理念,及时运用表扬与批评、肯定与否定等集体舆论手段,并与家庭教育达成共识,让学生真正“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经过不懈努力,我校全体师生讲学习、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已蔚然成风,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人人是赤小形象,个个是赤小环境的保护者”的局面已经形成。

三、创建优美的物质环境

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硬件”,没有完备的“硬件”系统,校园文化就得不到健康的发展。为了优化育人环境,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从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学校历史、发展规划、师生规范等方面综合考虑,形成特色鲜明、统一和谐的校园形象。

1、加大经费投入,科学规划校园整体布局。

我们以优化育人环境为切入点,以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为突破口,以创建“县级名校”为发展目标,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对校园进行了布局调整,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已完全分开,新建了特色鲜明、寓意深远的学校大门和硬化了宽敞美丽的校道;美化绿化了整个校园,使学校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美丽幽雅。

2、重视人文建设,提高校园文化品位。

“处处是教育之地”,是我们力求让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体现出学校文化特有底蕴的校园建设原则。走近校门,“改变自己从今天开始,良好习惯成功的起点”的大型标语,激励着师生拼搏进取;进入校园,“文明、自信、求实、创新”的校风,“厚德、博学、自强、奋进”的校训,“博爱、严谨、敬业、奉献”的教风和“自主、好问、乐读、精思”的学风,庄重、醒目,催人奋进;“奋斗改变人生,拼搏创造辉煌”等警句,耐人寻味,时刻激励着学生的斗志;文化长廊中的《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时刻提醒着学生;巨幅《中国地图》、《世界地图》让同学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时刻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学生作品展,展示了我校素质教育的成果。润物细无声,墙壁会说话,花草也赋诗,设施能启智,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为知识的载体。通过精心设计,把教育目的和科学文化知识,融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3、人人参与,构建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

教室是学生在校园里感情最深、影响最大、最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对他们潜移默化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的育人环境,也为了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才华,挖掘潜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在校园整体规划的同时,学校还创造性的让全校学生共同参与年级、班级文化建设。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的班级环境,凸现出班级特色和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教室的墙壁变成了学生学习创造的天地。走进教室如同走进了知识的海洋,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栏目。一扇扇别具特色、富有新意的班门脱颖而出;彰显个性的班风折射出班级特色;室内的环境设计别有新意:名人画像、名言格言、学生书画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社会一角”使学生对社会多一份关注、多一份了解、更多一份责任;“学习园地”展示了学生各类优秀作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知识的魅力;“心里话”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拉进了师生间的距离;“班级之星”带动了全班,坚定了信心,每一颗“星星”都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骄傲的告诉同学和老师:我能行,我最行;“父母的叮咛”让孩子们读懂了父母的融融爱意、良苦用心,知道“可怜天下父母心”;“巧手慧心”展示学生的个性、才华。经过一年的实践和不断完善,班级文化建设又成为了我校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得到了教育行政部门的充分肯定。

四、树立可学的师生楷模

篇7

关键词:校园;氛围;建筑空间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7-0092-03

1 前言

建筑空间是指人们人为的为了满足生产或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建筑要素与形式所构成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统称。它包括墙、地面、屋顶、门窗等围合建筑的内部空间,以及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中的树木、山峦、水面、街道、广场等形成建筑的外部空间。小学建筑空间,就是指能够代表小学校园和小学生精神风貌的空间氛围。它的是由校舍建筑、校园小品,校园绿化、校园的空间架构等因素组成,体现了校园内在精神品质和风貌。

2 项目概况

宁乡县城郊乡中心小学坐落在宁乡县县城内。校园规划24个小学教学班,学生总人数为1200人左右。校园总占地面积1.85hm2,规划新建建筑面积10000余m2,其中包括综合楼、教学楼、食堂兼风雨操场、学生宿舍等几个分项工程。校区地形较复杂,最低点至最高点的高差约有6m左右。校园规划结合地形地势精心设计了一组具有现代风格的建筑群体,平面布局紧凑、造型典雅活泼,充分展现了教育建筑的书院气息及小学建筑的特色。她的建成为宁乡县增添了又一文化教育新景观。该设计在2010年获得2010年度湖南省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

3 校内建筑设计

从定义上来讲,建筑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作为备料、施工组织工作和各工种在制作、建造工作中互相配合协作的共同依据,便于整个工程得以在有限的条件下、在预定的投资限额范围内,按照周密考虑的预定方案,统一步调,顺利进行,并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作为小学来说,校内建筑应该具有满足小学生勤奋好问,活泼可爱的特点,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师生在教和学的使用上的合理性和便利性。

3.1教学楼设计

宁乡小学教学楼分南北两栋设计,楼体南、北栋均为四层,教学楼设有普通教室和教师办公室。该南北两栋教学楼的室内正负0.000相差0.9m,用连廊作横向联系。

基于该教学楼的定位,它既要在校园色鲜明,造型独特,又必须与周边建筑风格和手法协调。建筑形体在整体性强的基础上,进行凹凸,退缩等变化,使空间具有通透性,流动性,室内外环境相渗透。最大限度地使建筑与自然环境取得完美的统一,大大提升该教学楼的品味和气质,达到“外整内通,步移景异”增加了建筑的内涵。在建筑造型设计中,结合小学立面设计特点进行整体设计,以橘黄色三色面砖、乳白色面砖为主饰面。以完整的形体介入,在造型上显得简洁,明朗。

3.2综合楼

综合楼以一字形的主楼和圆形的附楼两部分组成,主楼设为四层。通过连廊连接三层附楼。主楼设计为自然教室、劳技教室,美术教室,音乐教室,电脑语音教室,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等教学用房。附楼为行政办公区,利用地形高差设计了架空层(车库),设有联校之办公室、会议室、小餐厅及厨房,设有教务总务室、财务室、档案室、校长办公室、书记办公室等行政办公用房。因为该楼所座落地块前后高差较大,又正对校园大门,设计将主楼中间架空,作为学校的一条步行要道,人流通过此楼便可便捷的到达位于该楼北向的教学楼、学生食堂及学生宿舍。该综合楼还在东北端设置了一个两层的连廊与教学楼相连。基于该综合楼面向校园主人口的重要性和地标性,其造型既要体现该类型建筑的突出性,又要在符合小学建筑设计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与相临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协调。在建筑造型上,该综合楼采用了与现代风格相融合的处理手法,以橘黄色三色面砖、乳白色面砖、灰白色真石漆为主饰面,通过一字形体块的主楼和圆形体块的附楼的组合,直通屋面飘板但截面上变化的前排圆柱、与圆柱呼应的圆形附楼,里外两种色调的深浅对比,挺拔的塔楼(楼梯间)等元素,赋予该楼富有个性而灵动的现代小学教育建筑的全新形象。

3.3食堂兼风雨操场

一层设计为食堂,二层设计为风雨操场,并设有简易舞台,可容纳720人在其内观看演出。该楼北面为学生宿舍,南面为200m运动场,东面为教学区。总图布局符合小学建筑设计基本原则,在功能上方便学生日常生活需求。在建筑造型上,以橘黄色三色面砖、乳白色面砖为主饰面,屋顶采用螺旋球节点网架蓝色彩钢板屋顶,造型简洁,明快,并与校园内其他建筑相协调。

4 校园小品来展现育人的环境场所

校园小品是增加校园文化韵味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绿化、香化、净化、园林化、知识化,让校园的一景一物,每堵墙壁,每个角落都能无声地“说话”。而且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的保证。“领导+长者+朋友”型的领导角色,“师长+父母+朋友”型的教师角色,互助互爱、情同手足的同学角色是现代教育中的新型角色,颇受学生欢迎。让他们在一种和谐的、民主的氛围中,从小懂得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关爱他人,形成崇高的道德情操。优美的自然环境具有陶冶学生心灵、熏陶学生行为、启发学生美好想象的作用。在教室的长廊上布置学生优秀的作品,在校园的橱窗里挂上学生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的照片,在校园内开辟生态园,让学生置身于知识的时空,徜徉于欢乐的海洋,陶醉在美的意境中。

5校园绿化及自然环境传达良好氛围

保护环境,维护大自然生态,爱护我们的家园,已成为世人瞩目。

在宁乡县城郊乡中心小学,花草树木随处可见且往往自成一景。植物是大自然生态环境的主体,在室内布置绿色植物,使人们接近自然,接触自然,生活在自然中。通过绿化室内可以把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休息的空间变成“自然空间”,不但美化环境和有益生态的平衡,并对身心有着很大的健康作用。当学生们置身于有绿色、有生命的室内空间里,看到浓浓的绿意,鲜艳的花朵,闻到阵阵的花香,可以使他们的思想更加地敏捷,精力更加充沛,也可以使学生们心情愉快,消除烦恼,减轻压力。

6丰富的交流空间表现朝气蓬勃的校园形象

众所周知,处在一个清新整洁、文明优雅、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中,就会令人心旷神怡、积极进取;而处在一个零乱污秽、灰暗粗俗、单调乏味的生活环境中,则易使人情绪低沉、颓废。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

也创造人”。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作用。所以说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学生的活动是校园生活中最富活力的景象,而学生各种各样的丰富活动也是校园精神的表现,因此校园精神环境的营造当然也要包括构筑各种交流空间来体现校园精神。学生校园生活本身的丰富多彩性,决定了交流空间要多层次性的空间,空间设计应从建筑单体渗透到外部空间的各个领域中。

只有创造出多样化的空间形式才能创造出富有生机的校园环境,才能满足学生不同的交流娱乐活动。具体来讲,交流空间可分为以下几种:

6.1打造书香校园,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环境是一位无声的老师,校园应成为学生诗意栖居的教育乐园。在校内修建含有丰厚人文底蕴和科学内涵的校园活动空间,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的陶冶教育,让学校成为人文素质教育会“说话”的“书”。给人以美的启迪与享受,使学生在校园内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

6.2营造优美和谐、富有个性特色的校园生态环境

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进行植树、栽花、种草,根据季节和品种对花木进行合理搭配,形成了疏密有方,错落有致,深浅有度,文化寓意深刻的绿色景观,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给人一种异彩纷呈的愉悦,令学生们引以为豪,珍爱万分。使校园真正成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使学生享受到美学意识和人文道德素养的教育,处处体现育人理念,从而潜移默化地陶冶师生的品格,提高了师生的审美情趣,促进了师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6.3班级文化让学生在展现灵性中升华自我

班级文化为学生展现生动活泼、健康和谐的自由灵性提供了广阔天地,而且让他们的能力和人格在这个天地中得以提升。在紧抓教学的同时,更加注重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学习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优良的学风教风校风,催人奋进的学校精神等建设,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校园文化真正发挥育人功能,使学校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高层境界,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从本质上实现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去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7建筑单体及空间设计

建筑组合丰富多样,造型活泼,设计元素充满时代气息。空间上预留学生交流、休息和远眺的阳光空间,便于景观开朗、活泼、富于变化,符合小学建筑的特点和可识别性。建筑艺术创作立意轻快,活泼自由,能反应学生朝气蓬勃的天性特征。入口柱廊的庄严,不但丰富了视觉层次,还有培养栋梁之材的寓言。通过这些画龙点睛的手法运用,赋予了建筑韵律感、艺术魅力、个性和文化内涵,构成了学校之门的独特景观。塑造了现代教育建筑的艺术形象,位于主人口处的综合楼造型新颖、活泼,极富现代感,对校园景观起到景上添花的作用。

8结束语

开放的校园空间能给学生提供随时交流的学习机会。一个优秀的学校规划设计,其开放空间的重要特点就是减少间隔墙或空间之间的明确分隔,增加校园开放空间的弹性空间运用,从而影响到学生在学校里的校园行为。开放的校园空间在学习目的方面,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机会。开放的校园空间赋予学生的“第二课堂”可以去学习更加丰富的知识内容。

参考文献:

[1]张宗尧,李志民.中小学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06

[2]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篇8

关键词:图书馆文化 新校区 校园文化建设

近年来,为适应高校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国内不少高校开始建设新校区或分校。新校区的建设,不仅需要配置现代化的大楼,更需要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新校区的建设也应该是建设优质校园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2011年4月,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时明确把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高校的第四大职能,将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提到了新的高度。

高校图书馆是为师生教学和科研服务的重要基地,是师生从事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更是学校的文化中心。图书馆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体现。因此,在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图书馆应处于引领地位,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笔者所在学校两次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图书馆文化建设实践,总结了图书馆在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要作用,并为进一步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提出了具体建议。

1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高等学校生活的存在方式的总和。它以生活在校园内的大学生、教师和干部为主要群体。一般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在各高校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着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精神氛围。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色、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这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的根本要求。

自1999年起,我国高校开始大幅度持续扩招,出现了学校校舍、设备和师资力量等严重短缺的现象。在这一背景下,全国许多高校纷纷设置新校区或分校。新校区通常是在地理位置偏远,相对陌生的地区拔地而起。作为承担“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大学,在新校区建设中本应充分融入自身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所积淀的校园文化。然而现实情况是,相当多的高校在新校区建设中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文化建设,出现了“屋新树不古”的校园文化危机。

究其原因,一是对校园文化认识不到位,投入不足。有些高校认为校园文化只能靠积淀形成,既没有主动去传承老校区的文化,也没有积极去设计和营造新校区的文化,只是任其自然生长;也有部分高校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生搞的文体活动,没有认识到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是提高学校凝聚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二是校园文化传承受阻。主要是师生间交流互动减少,代表学校文化传承的标识不足。三是校园“文化生态”失衡。例如: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缺乏互动。由于新校区位置偏远,学校周围缺少自然的社会生态,阻碍了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的互动。四是一些学校本身文化基础薄弱,校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不够协调。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不仅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在于文化的熏陶哺育。面对新校区位置偏远、成立时间短、文化积淀薄弱的现实问题,着手研究对策以加强新校区文化建设是高校的当务之急。图书馆是高校的文化中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责任,因此,加强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是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2高校图书馆在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资源中心、文化中心和公共活动的重要社区,不仅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殿堂,也是开展素质教育的窗口。图书馆文化体现着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师生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行为习惯、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等。图书馆在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2.1图书馆是学校物质文化的标志载体

物质文化是指校园的物质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等。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其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及物质基础,校园文化发展初始阶段往往直接通过不同的物质层面表现出来。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化中心,在校园物质文化方面,是学校文化景观的重要体现,是师生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一方面,图书馆建筑本身是校园文化的巨大载体。图书馆建筑不仅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也是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物质载体。一般情况下,大学图书馆都处在学校校园的中心位置或者是醒目位置,图书馆的建筑风格和特色以及内部环境的装饰,代表着学校的物质文化特色,是学校物质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体现。

另一方面,图书馆内的报告厅、会议室、读者服务中心、多媒体音像室、阅览室、培训中心等区域和空间,是师生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人们常说大学“非大楼也,而在大师”。但是,一所现代化大学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也很难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创建健康、高雅的学校物质文化,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责任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

校园文化育人就是“要让校园里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走进一座设计高雅、环境优美的高校图书馆,感受着泛舟书海的乐趣,这本身就是对大学生很好的教育和熏陶。

2.2图书馆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

精神文化主要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等。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决定着学校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决定着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教风,归根到底决定并制约着学校文化系统的取向和性质。图书馆的理念、馆风、馆训、馆藏以及知名度和影响力等,都体现了所在大学的精神价值追求。

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资源中心,是广大师生汲取知识营养的供应站。图书馆“收藏什么”,影响着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文化修养。图书馆文献的整理排序方式也会“自己说话”,体现了所在学校的历史和特色。以特藏为例,特藏是体现图书馆及所在高校文化传统和特色的重要指标。按北京大学图书馆对特藏的定义:特藏是指按照一定的主题,遵循一定的收藏原则,经长期积累而形成或者经购买等渠道收集的比较完整的或具有相当数量的藏书,这些藏书在相关学科领域内造成一定的影响。随着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特藏的概念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的善本古籍。学校的硕博论文、教职工论著、各学科专业历届考题、专题电子数据库等也成了具有某种重要性的特殊收藏。这些收藏记录了学校的文化发展历史,体现了学校的学科特色。例如中国计量学院图书馆所独有的“质量检验特色文献数据库”就通过浙江省数字图书馆平台,面向全省高校提供服务,既彰显了学校的计量办学特色,又扩大了学校的影响。

2.3图书馆是学校制度文化的组成部分

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一系列校纪校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校园文化主题长期以来对学校某项制度甚至整体制度的价值判断以及在制度环境中的行为方式,是高校文化价值观的形式化和固定化。主要由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生管理、行政管理、干部管理等各项制度因素构成。图书馆的系列制度是学校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新校区建设是在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和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实施的,建设完善过程也是一个制度不断创新的过程。现代大学制度要为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四大职能服务。作为服务学校教学、科研的重要机构,高校图书馆员是学校“三育人”工作中“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主体,图书馆的制度文化也生动体现了所在学校的制度文化。

2.4图书馆是学校行为文化的支撑力量

行为文化是指全体师生员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社团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主要包括:学术文化、艺术文化、科技文化、网络文化等。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和空间,为学校行为文化提供了支撑力量。

图书馆作为活动空间,提供了师生学习、讨论的重要场所,师生们在图书馆中的行为习惯和方式展示了所在学校的校园行为文化。图书馆作为校园文献情报信息中心,为学校的大量文化活动,包括政治性、学术性、娱乐性等活动,提供了信息资源支持。图书馆宽敞的大厅、报告厅、阅览室等,为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了空间支持。图书馆组织开展的“读书节”等各类文化活动,丰富和繁荣了校园文化。

总之,图书馆本身既是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代表,同时又以自己的文献资源、文化设施和馆员本身去支持和推进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的建设。因此,加强图书馆及图书馆文化建设是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3加强新校区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措施

图书馆文化是指图书馆在其存在和发展过程中,由广大馆员和读者共同创造、认同,并自觉效仿和奉行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它通常包括图书馆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3.1提高文化自觉,充分认识图书馆文化在新校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文化自觉,是指人们对自身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提高图书馆文化自觉,关键是要全面认识图书馆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文化是大学的灵魂,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的中心。文化传承与创新应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职责所在。高校教育工作者不仅把图书馆当作搜索文献信息情报的工具,而且把图书馆当作校园文化的重要标志、文化育人的重要场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文化创新的领航者。

图书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但是,图书馆发展以后,又会以自身文献的搜集、整理、保存和利用的独特方式反作用于它所属的文化,促进了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例如,我国古代藏书楼,已不仅是一幢建筑物,而且还积淀着独特的文化,蕴藏着浓厚的人文精神,体现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高校图书馆产生于所在学校的文化环境,并参与和塑造了校园文化,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者。例如,和五四前后由革命先驱任主任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在传播新文化思想,宣传方面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当时的图书馆不仅是相关文献资源的传播地,也是教师学生参与运动的重要场所。

现代高校图书馆应担当起传播先进文化的责任,以其高雅的环境设计、浓厚的学术氛围、周到的互动服务、系统的资料索引、生动的文化活动带给师生员工深刻的审美体验、求知乐趣,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成为校园文化的中心。

3.2坚持以人为本,做好新校区图书馆的整体文化设计

新校区图书馆文化建设的优势在于是“在一张白纸上作画”。构建符合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高品位的图书馆文化,应当高起点谋划,全方位运作,并且由校园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共同设计、共同构建。

3.2.1坚持以人为本,构建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符合师生员工需求的环境文化

标志性的建筑是形成图书馆文化品味的重要物质基础,而内部设计、区域分割、通风照明、色彩基调、家具布局、饰品摆设、提示标语等,烘托和强化着图书馆的文化品位。

首先,图书馆建筑本身应该是校园里位置最中心、外观最气派、体量最庞大、设计最用心的标志性建筑。通过建筑来传递高校“以生为本、崇尚学术”的理念,讲述学校办学历史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成绩。近年来落成的高校图书馆中不乏这样的作品,例如: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图书馆以一本翻开巨著的形状寓意“书山有路勤为径”,深圳大学城图书馆造型像一艘即将远行的豪华邮轮,重庆大学图书馆像一架红色的钢琴,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图书馆恰似座落在一幅水墨画中,这些建筑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品,时刻熏陶和感染着校园师生。

其次,图书馆的内部格局、空间设计、家具布置等都要体现“以人为本”。对于大学图书馆来说,方便师生对图书馆的使用应是第一位。因此,在设计上要符合读者使用文献和馆员管理工作的需要,符合使用者基本生理、心理、行为和文化特质的需求,同时,设计中要有超前的眼光,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种种迹象表明,在新世纪第二个10年,大学图书馆将发生第三次革命,逐渐进入到“数字资源海量的科技和艺术体验美妙的学研空间”的新阶段。其特征是:书架将大量地退回到密集书库,留下更多的空间供学生使用家具、电子设备,完成学习、研究和小组讨论。因此,大学图书馆要设计更多的活动空间,在馆内的装修、家具、色调等都要体现大学的文化品味,满足师生的阅读需求、情报需求、教育需求、沟通需求、审美需求和休闲娱乐需求,使其成为存储文化和传播文化的中心,成为终身教育和文化娱乐的中心。

第三,图书馆的环境要高雅肃然,给读者以心灵上的安抚和激励。高校图书馆是学生在教室、寝室以外驻留最多的场所,这里的一物一景,应在美感中体现教育意义。因此,走廊墙壁上的壁画、阅读桌上的温馨提示,每一个细节都应结合学校的特色加以精心的设计。例如:中国计量学院邵逸夫图书馆一楼大厅设置了人文长卷浮雕,以浮雕的形式表现了中国的悠久计量文化和人文渊源,沉稳、厚重地展现一种历史文化韵味,与图书馆的文化属性和氛围相契合。为纪念邵逸夫先生为我校图书馆建设项目捐资之善举,图书馆大厅还立着刻有邵逸夫先生头像的玻雕立屏。整个玻雕立屏背景为一棵桃树,上面共结了111颗桃子,象征“桃李满天下”与硕果累累,意寓学校办学与邵老助学的丰硕成果。

3.2.2精心设计图书馆文化活动,形成图书馆文化活动品牌,引领校园文化活动

在大学校园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也充斥着一些简单化、娱乐化、媚俗化的活动。高校的中心工作是人才培养。校园文化活动不能简单地娱乐化,还要体现出知识的高雅性、学术的生动性。“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应该树立自己的文化活动特色和品牌,引领校园里高雅深刻的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的师生参与到图书馆的文化活动中来。例如,近年来许多高校图书馆开展的“4.23读书节”活动已逐渐形成品牌。以我校为例,搬迁至新校区后,图书馆联系团委和各二级学院共同开展以“推进大学生阅读,浓厚校园学习文化”为目的的读书节活动,坚持多年,影响广泛。活动从开始时单一的活动陆续发展到“图书漂流”、“读书报告会”、“专家讲座”、“读书征文大赛”、“学业规划大赛”、“诵读经典”等系列活动,吸引了师生广泛参与,营造了愉快阅读的良好氛围,带动和丰富了新校区校园文化。

3.3适应时代要求,提高服务水平

办好图书馆等于办好学校的一半。图书馆对于大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所图书馆的好坏最重要的还是体现在服务上。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高校图书馆不仅要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源,还要有“人性化”的服务。

3.3.1以丰富的图书资源,建一个知识的宝库

纵观国内外知名的大学图书馆,我们不难发现具有庞大的藏书量是衡量图书馆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在现今的信息化网络社会,图书馆除了要不断扩充丰富自身的文献资源外,还必须与外界接轨,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所有可以使用的资源。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数量不断增大的师生队伍的需要,才能将图书馆的文化力量更好地辐射到整个校园甚至社会。

多年来,我校图书馆除了加强书刊资源的采集和特色文献的选订外,还积极开展高水平数据库的引进与试用,并被成功列为CALIS虚拟参考咨询示范馆建设单位,使我校图书馆在参与全国高校文献保障平台上取得重大突破。此外,我校图书馆还大力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推进信息资源共享,积极参与了浙江省高校数字图书馆(ZADL)项目,继续开通了ZADL文献传递系统,推进全省高校数字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3.3.2以多样性的服务,提升服务层次和服务成效

有了充足的资源、丰富的馆藏后,如何使这些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用,就必须依靠不断提升的“人性化”的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使图书馆真正活起来。北京大学图书馆王波先生在接受《大学生》杂志记者采访时说,“大学图书馆将向着自身越来越复杂,使用越来越简单的方向发展,由‘矿山型’向‘智慧型’转变”。“未来的图书馆,资源只会更庞大、服务只会更精细、功能只会更广泛、岗位只会更繁多,将实现艺术无死角、科技无死角,是集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教育技术馆为一体的校园核心建筑。”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要借助先进科技开发更精细的服务功能。我校图书馆近年来就推出系列个性化导读服务,设立“导读专柜”。重点推荐经典图书和学生喜爱的图书并定期更新,并通过QQ、电话、馆长服务信箱、微博等回复解答读者资源建设与服务的问题。图书馆还定期举办毕业生读者沟通座谈会、师生图书现来活动,让师生直接参与文献采集,激发读者的阅读需求。

此外,我校图书馆还开通了网上图书预约和图书续借,扩大图书到期手机提醒业务,本部和东校区间开通图书通还,延长阅览室开放时间等。通过这些举措,扩大了图书馆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3.4重视发挥馆员的主体作用,建立图书馆“学习型”团队

作为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图书馆员每天面向读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师生产生影响。图书馆员的精神面貌和工作态度,也代表了图书馆的文化品位。因此,“人”始终是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动力和支点。

目前,高校图书馆员队伍中既有事业单位编制的专业馆员,也有非事业编制的聘用馆员。图书馆员队伍的整体结构、业务能力、知识水平及综合素质等距离新时期图书馆业务的高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在新校区,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直接服务师生的图书馆员中,聘用人员所占的比例较高。图书馆要发挥馆员的主体作用,可以吸收学习型组织的有关方法,建立图书馆“学习型”团队。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阐述了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团队学习、共同愿景和系统思考五项修炼,称它们为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作者还就团队做了详细论述,提出“团队是最佳的学习单位”,“团队智慧应大于个人智慧的平均值”等观点。引入到图书馆团队建设中,可以借鉴以下方法:

3.4.1建立共同愿景,进行目标激励

图书馆员在高校中是平凡、普通却必不可少的岗位。馆员如果缺少目标,容易产生职业厌倦,影响个人能力提升和图书馆形象塑造。要让图书馆员意识到,每一个成功人士成长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图书馆员的陪伴。馆员每天服务和影响的师生是社会的栋梁,图书馆工作看似简单的借书、理书的背后,承担的是一份光荣且重要的育人工作。

3.4.2强化团队意识,鼓励不断学习

高校图书馆是以服务师生教学、科研为导向。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师生对图书馆的服务需求也趋于多元。图书馆不仅为文献收藏机构,而且要作为信息咨询机构,图书馆员要成为网络导航员、信息专家和信息素养教师。于是,学习能力成为图书馆员的一个基本能力。

针对图书馆员专业背景不一,非事业编制岗位流动性大等特点,可以将馆员中按专业、岗位等搭配组成小组,建立事业编制馆员联系非事业编制馆员的“师徒制”,强化团队学习。从学习图书馆服务人员举止和语言规范等基本制度,到学习先进文化、理念和前沿信息,通过鼓励全员学习,提高图书馆的服务形象和水平。

篇9

1.1内涵

高职教育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千万计的服务于生产、建设和管理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这表明了高职院校的社会使命.百所国家示范高职和骨干院校建设项目标志着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已进入转型提升内涵的关键时期,在政府主导举办的高等教育框架内要充分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等要素.文化建设既是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高职院校特色与品牌的表征.因此,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应当是包含多元主体要素、多样文化生态的一种特定的社会亚文化生态.是在特定的校园环境里,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这一文化核心目标,由学校师生员工长期以来自主共同创造的、体现学校特色的,并为全体师生共同认可、接受、信守和发展的价值观念、校园形态和行为方式.体现了高职院校文化与行业、企业、区域和社会等文化环境互相适应和发展.从构成主体要素来讲,高职文化生态系统以校园为特定时空条件,简单分为内部生态秩序(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等要素)和外部生态秩序(政府、社会、行业、企业等要素).而和谐的高职院校文化生态各要素应当与相关文化生态之间的相互关联制约而形成动态平衡结构状态.多元文化和谐共生、协调发展,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基本诉求,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文化体现.在和谐的文化生态中,高职教育的育人根本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人才能获得充分全面的发展;在和谐的文化生态中,高职教育的职业文化属性才能得到彻底的张扬,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联通现代职教体系;在和谐的文化生态中,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才能充分的发挥,提升教育服务产业的能力;在和谐的文化生态中,高职教育才会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有更大的自觉和担当,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1.2结构

高职教育的高等性与职业性也决定了高职文化生态结构特征,既不是一般意义的高校文化,又不能是企业文化,它应当是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等文化群落相互交融形成的具有高等职业教育属性的文化生态系统.它的动力结构可简单归纳为“双主双核,螺旋发展”.“双主”指高职院校文化生态建设的承载主体,学校师生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主体,学校师生之间的文化传承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双核”指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核心驱动力,高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相互驱动融合,共同塑造了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文化;“螺旋发展”指高职院校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与周边其他文化群落的交融中互为环境,在能量、信息和物质交流过程中,通过同化和异化、遗传和变异等方式建构着文化生态的螺旋上升式的发展平衡.其横向结构(空间结构)主要指高职院校文化生态内部不同类型文化圈层(如从主体来分有教师、行政、服务和学生4个文化圈层,从层次来分有物质、行为、制度和精神4个文化圈层等)以及外部不同文化群落之间(如区域、社会、行业、企业以及政府等)的相互关联,纵向结构(时间结构)主要指高职院校文化生态系统的历时性,即时代特征,体现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高职院校文化生态失衡

我国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形式,经过近30年尤其是近10年的涅槃发展,作为新的高等教育文化形态已经得到了实质性的确立.无论是院校所的数量还是在校生的规模,高职教育已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决定性地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实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应用性高技能人才,促进了国民文化素质的提升,也为我国人力资源强国的实现进行了基础的铺垫.据麦可思调查数据推算,2009—2011年,高职教育为全国近850万家庭实现了高等教育学历“零”的突破,让更多青年“在家门口上大学”,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与薪资连续上升,2013年更是“逆袭”最难就业季,就业率仅次于985院校.这些利好的消息从侧面印证了市场对高职教育的刚性文化需要.尤其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深度转型,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时期,对高技能人才的旺盛需求也为新时期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与品牌发展提供了百花齐放、百舸急流的机遇与挑战.高职教育的深圳模式、宁波模式、苏南模式也代表了目前高职教育一些特殊的文化生态的发展.因而,政府、社会、区域以及行业企业等对于高职教育寄托了更多的希望.高职院校文化大观园的春天将会是群芳竞妍,但这个冬天将会更冷,对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对于个体的高职院校的文化生态建设将会有更多的课题等待大家去研究,有些可能是关乎到个体生态的生存.在实际的文化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依然有着很长的路要走.人类所创造的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动态的生命体,各种文化聚集在一起,形成各种不同的文化群落、文化圈,甚至类似生物链的文化链.正如自然生态通过遗传与变异的途径来维持平衡一样,文化生态亦通过文化的创制与保持来尽力保持自身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性动态平衡.正如前文所述,高职院校作为近30年尤其是近10余年来形成积聚的一种文化生态群落,其自身价值体现与作用发挥已得到了充分的现实性印证.在表现出强劲的文化张扬力与发展正能量的同时,高职院校文化生态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其与外部其他文化生态群落之间也间或出现了失衡的现象.

2.1外部文化生态环境

外部文化生态环境主要包括政府、社会、区域、行业企业等,高职的良性发展依赖于政府的指导、社会的认同、区域的支持与行业企业的参与.高职教育举办主体是各级地方政府,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省市地方政府,近年来对职业教育在顶层体系与制度设计、资金信息投入、质量评估等诸多方面给予了更多的宏观的政策性指导,激起了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的内在活力.从政策支持角度来说,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是职业学校,主要由教育部门统筹管理,发展过程中有着强烈的政策性诉求.但其中最为重要和迫切的问题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跨界的教育,任何一个部门都无法有效地解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跨部门、跨领域的现实问题,因此,需要从国家层面统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进行顶层设计,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国家主导模式.虽说高职的迅猛发展为社会文化的进步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但是整个社会对高职教育的价值与文化的认同错位.这主要根源于社会对高职教育价值的传统认知偏差、现行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层次性以及高职教育自我探索发展的曲折.而这种文化认同的失衡在遭遇到适学人口拐点时,便以生源危机的形式在全国渐次地典型性表达出来.立足于区域行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的基本共识,这也是高职文化生态建设所必须的基本路径.换句话讲,在高职这个文化生产场域内,要使其产品的生产规格与价值要和产品的市场和使用价值无缝对接,这才是高职教育的真正生命力的体现,也是高职教育服务的导向、高职学生就业的宗旨.也只有这样,才能建设成有人气、接地气、合行业气、融企业气的高职院校文化.但在文化建设实践过程中,学校文化的公益性与企业文化的利益性却形成了矛盾.两者虽然合作的政策目标是育人,但是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职业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而企业的政策目标虽然也是育人,但其最重要的则是追求利润.两种文化的融通尚处于简单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的融合,对于制度文化或文化理念的学习交融还未深入.

2.2内部文化生态环境

从内部构成诸要素来分析,也存在一些失衡的现象.就建设主体来讲,主要是教师和学生.但在当前形势下,这种失衡现象既包含于建设主体内部,同时亦显现于主体之间.如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与工程服务能力的协调问题,即“双证”能力问题;学生类型多样化与学生个性化发展问题;教师队伍的职业化发展与学生职业成长的问题等.就建设内容来说,主要包括物质、行为、制度与精神环境等方面.因为高职院校多数都是新建院校,因而在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积累比较薄弱,但是这又是优势,可以结合自身发展特色充分体现后发优势,精心策划与实施提炼,并经过师生员工的长期行为积淀,形成特色的文化内涵.但在实践过程中,却往往存在“四化”现象,即内涵简单化,狭隘于校园文化建设;价值功利化,重职业技术轻人文素养;倾向泛职业化,强化职业属性,弱化教育属性;实践零碎化,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实施.

3高职院校文化生态建设路径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生态工程,它既反映了与周边文化生态的信息、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同时也体现了自身历时性的文化历程与积累.因而,高职院校文化应当是动态性与发展性相统一、包容性与独特性相结合的生态,是文化自觉与责任担当的有机统一.高职院校在自身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充分激活内部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充分利用外部有效性资源,在保持自身发展优势的同时要创制新的文化生长点,打造新的文化发展点,积极构筑内外和谐、动态平衡的文化生态.

3.1激活内部主体的创造性

高职院校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有自觉性,要充分激发学校师生员工的文化自觉意识,适应经济转型与区域发展的需求,促成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构建和谐的内部文化生态秩序,形成文化自信,引领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师职业发展上,教师应当具备相当的职业岗位工程经验与较高的专业教学水平的“双师”素质,基于“工学结合”的理念实施课程教育,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研发和社会能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与技能.在学生职业成长上,学生要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能力,能够得到个性化的成长辅导,习得良好的职业发展技能与迁移能力,最终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的梦想.在文化环境设计上,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建设,都应突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充分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要凝炼学校的精神,以办学理念、目标定位等形成师生共同的发展目标与精神激励,这是核心、灵魂;要规范学校的制度,以运行有效的管理机制来激活学校内生力,如结合教师成长的关键点设计辅发展政策,针对生源多样化的特点实施分类管理分层教学等;要引导师生的行为,尊重人格,营造良好的氛围与良好的活动设计,满足于学生的多样化成长需要;要形成良好的物质环境,无论是校园自然环境的摆设,还是教学实训环境的设计,要充分体现情操的培养与职业的熏陶.

3.2利用外部资源的有效性

高职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与资源价值.

1)学校的办学目标要切合于社会经济与区域发展的要求.学校的发展方向应与区域经济、行业发展规划相切合,专业的开发与建设应与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和行业发展相适应,人才培养的规格应切合市场与岗位的要求.

2)要开门办学,寻求校企合作的瓶颈突破与互利共赢,最终使学生受益,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社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要更多地寻求政策性支持,充分抓住发展机遇,促进学校的层次发展.

4)国家层面要形成多部门联合支持高职教育发展的局面,而不是由教育部门唱的独角戏;区域政府也应把高职教育纳入到正常视野而做好与地方产业对接,从政策落实等诸多方面支持产业的发展.

5)通过法制与税收政策的完善与制订,引导行业企业深度融入到学校发展中来.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