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对学生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2: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创新对学生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创新对学生的意义

篇1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多学科协作 创新团队

一、依托科技创新活动及多学科协作对是创新团队发展的诉求

(一)营造创新氛围,促进专业学习。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我们要思考如何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尤其是工科毕业生更需要专业技能及实践经验,因此,鼓励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锻炼个人素质,而且科技竞赛是对知识深入理解、系统整理和实践运用的全过程的检验,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动手能力。因此,将科技竞赛、科技创新和教学改革三个方面协调发展,整体推动,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学生培养措施,努力形成“竞赛与教学互动,学生与教师相长”的新局面,对学生的工程意识、科研能力、协作精神和综合竞争实力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二)整合学科资源、发挥专业优势。

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中我们发现,单一专业的学生在完成一个科技创新活动项目的组织、策划、实施、撰写论文及成果答辩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而多学科专业知识的碰撞往往会产生出极具创意的思维,并且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各自发挥所长,能够产生出高质量的科技创新项目。因此,利用多学科大学的优势,为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科技创新的平台,整合校内外资源,进而打造高质量多学科协作型的科技创新团队,为高校的学科发展及课程设置提供现实的理论依据,同时,为国家培养高尖端的工程技术人才及产学研成果转化提供重要的资源保障。

二、创新团队的培养体系探讨

(一)所谓“创新团队”是指为了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实现科研和学习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这个群体主要由教师和学生组成,团队成员通过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共同研究解决科学问题,共同形成科研成果,为实现团队目标而相互负责、彼此依赖。组建课外科技创新团队就是要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以及团队协作精神进行系统培养。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让学生以“科研小助手”的身份进入实验室,协助专业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在实验中亲自实践、观察思考,学会主动应用书本理论知识去理解实验中的问题。为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搭建平台,促进学生将书本、课堂知识与科研实践相结合。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生可借助教师资源将产学研顺利转化。

(二)建立健全创新团队管理制度。

1.完善教师参与创新团队的激励机制。教师的积极支持是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保障,而如何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创新团队指导的积极性是高校做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前提。在学校建立科技创新活动的校内外指导教师队伍,指导竞赛团队或学生社团,明确指导任务,保证指导质量。针对多学科协作型的学生创新团队,自然要配备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从不同领域给予指导,但要注意分工明确,切不可产生因分工不明确导致的矛盾。

2.形成符合创新型团队培养的理论课程体系。

高校应加强对创新团队培养而开设的课程,以“兴趣引导、渐进培养”为原则,将创新教育平台作为培养方案的补充,形成相对独立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增加选修课种类和数量的形式构建专业类的创新教育课程平台。根据创新团队构造途径和社会需求,可进一步将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分为创新知识类、创新能力和素质类两种类型,嵌入到创新团队培养计划当中,形成创新课程平台。其中,创新知识类可以与以往的理论课程、通知与基础课程相结合;创新能力和素质类可以与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相结合学生将根据自己的兴趣、个性和阶梯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块,体现出培养模式的个性化和渐近培养的原则。

(三)探索校内外创新实践平台。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终目的还是服务社会生产,因此,建立开放型创新实验室和稳定的校内外实践基地显得尤为重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学校可以充分整合校内现有的人力与物力,让学生能够人尽其才,学校资源能够物尽其用。校方应该积极发展与本地政府、企业的关系,在各个学术机构、科研单位、行业企业为学生设立实践实习基地、培育创业市场,借助学校外部力量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在教学活动中实现产、学、研相结合。通过与行业企业、学术团体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各类创新实践活动。例如,行业科技创新竞赛、大学生创业咨询活动、生产实习等,使学生、校方、社会三方都能够受益。

综上所述,利用多学科大学的优势,为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科技创新的平台,整合校内外资源,进而打造高质量多学科协作型的科技创新团队,为高校的学科发展及课程设置提供现实的理论依据,同时,为国家培养高尖端的工程技术人才及产学研成果转化提供重要的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卢卫娜.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团队培养体系的构建[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09,(4).

篇2

【关键词】研究生;协同创新;环境

1 环境类研究生协同创新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国民生产总值跃居全球第二。与此同时,我国资源的土地、环境和劳动力的使用率成本不断上升,传统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已经逐渐弱化,因此,经济发展方式需加速向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轨道转型,创新越来越成为国家发展的当务之急。创新发展的根本在于人才。作为国民教育顶端的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来源,是人才第一资源和科技第一生产力的重要生产力的重要结合点,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是我国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2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创新是人们长期从事实践活动总结出来的成果,是科学认知的突破,是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断认知、了解、积累和突破的结果。目前我国研究生突出表现为课本知识丰富,但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不足。而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主要以导师个人为主体,没有形成协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环境。这种培养方式对于创新能力偏弱的地方高校,由于导师个体的培养能力、培养方式及培养条件的限制,没有形成协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环境,导致高校创新能力建设水平较低。2011年,我国在高等教育系统协同创新推进“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协同创新计划)。通过有效汇聚创新资源和要素,突破创新主体间的束缚,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进而实现深度合作,达到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这胆大主体任务之间如何互相协调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是协同创新的重中之重。

在创新要素聚集过程中,重点学科、创新平台、创新团队都是凝聚创新人才的主体,而行业产业又是环境类创新人才的需求主体。环境类学科作为具有重要产业依托的学科,需要通过与产业协同,构建“学科―平台―团队―产业”相协同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提高环境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通过“学科―平台―团队―产业”协同,开展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科研更好地实现环境类研究生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

3 环境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特点

3.1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深度聚集学科、平台、团队等创新要素

以重庆工商大学环境类硕士生培养为例,现有的环境类5个硕士点分散于多个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进行培养,通过聚集创新要素,可以实现高校创新能力提升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协同互促。

3.2 环境行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新的创新能力要求

环境相关行业和产业已经得到进一步发展,要求环境类研究生具有与时代相符合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也为环境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3.3 学科―平台―团队―产业协同的机制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目前,重庆工商大学已经建设了“环境与能源化工协同创新中心”,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协同创新中心的三大任务之一。这需要从协同创新体的建设入手,建立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学科、创新平台、创新团队与行业产业之间的协同机制。

4 学科―平台―团队―产业协同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建议

4.1 学科素养培育

依托环境与能源化工协同创新中心所在的环境科学与工程重庆市一级重点学科,由学科点对本学科内的5个环境类硕士点的学科素养培育进行整合,制定5个环境类硕士点的大类学科基础培养方案,协同培养环境类研究生宽口径的环境学科素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让研究生对自己的方向有更准确的定位,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具备从事本行业研究的基本职业素养,善于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4.2 平台交叉实验

整合环境与能源化工协同创新中心的两个省部级创新平台,以协同创新体统一消除不同创新平台之间的界限,统一分配5个环境类硕士点的研究生在不同的平台进行分组实验,组织创新平台的环境类研究生进行交叉实验培养,有计划的在科研平台进行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科学问题再不是单一的专业知识,往往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综合知识,因此,传统的仅仅依靠单一的学科知识解决科学研究的问题已经不太现实,这就需要培养研究生多学科交叉融合知识的能力,锻炼研究生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的方法。

4.3 团队融合创新

多学科导师组成的科研团队的培养模式必然会产生多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能够将多学科的背景、专业知识、思维方式及科研能力相结合,以发挥其最大优势,这种培养模式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前形势下研究生培养的需求。

融合环境与能源化工协同创新中心的4个省部级创新团队,结合创新团队融合承担的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的实施,鼓励5个环境类硕士点的围绕跨团队的重大科研任务开展创新研究,进一步拓展研究生的重大科研创新能力。

4.4 行业协同对接

根据协同创新体中重庆化医集团、重庆远达环保等行业产业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需求,凝练创新方向以实现与环境类行业产业的需求对接互动。有计划地组织环境类研究生在行业产业的企业工程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开展创新研究活动,培养符合行业产业需求的创新能力,实现创新成果向行业产业的转化。

5 结束语

多学科、多平台的协同创新方法培养研究生是一个系统而且复杂的过程,高等院校是这一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高等院校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国家培养新环境下需要的综合性研究生。

【参考文献】

[1]王玉龙,曾庆军,薛文涛,等.跨学科研究生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中,2012(9):16-17.

[2]高永毅,唐果,李鑫.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研究的研究方法[J].中国电力教育:中,2013(3):8-10.

[3]季晶.推进高校协同创新提升科研服务能力[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12: 024.

[4]杨胜,方祯云,蔡金清.研究生创新团队的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5):44-47.

篇3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在国内外经济严峻及其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开展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研究,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校推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创新热情,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1.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指导工作

1.1 参与项目人员的选择

我校每年进行一次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申报工作。下半年开始组织申报工作,每年3月份公示通过评审的结果。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给广大学生提供了参与科学研究机会。在项目申报过程中,教师按照自己的研究方向选择优秀的学生参与项目的研究工作。

一般选有一些专业基础的大二大三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平时的教学中了解和发现自学能力强、有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强的一些学生。通过与这些学生的交流,让他们学生了解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具体工作和教师的研究方向,权衡自身的专业方向、兴趣志向、以及业余时间个人计划,确定是否参与项目研究。最后,挑选3-5人组成创新团队,选出一名学生做项目主持人。

1.2 项目选题

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选题、撰写申请书。项目申请书里有院系、人员、名称、金额、等级等信息,学生通过项目申请对创新项目有全面的理解。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发挥,提出项目,和教师一起讨论自己的想法,进行可行性论证。选题要有创新性、专业性、实用性,并且工作量适中。讨论过程要明确目标,确定具有创新性的申报内容和题目。

如果学生选的题目不可行,教师可以在自己的研究方向提供学生项目选题的参考意见。指导学生通过查找文献或者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专业和感兴趣的问题,找到可创新的亮点。

确定项目题目后,学生撰写申请书。从一开始的表述不清,到最后清晰的表述了项目的背景、研究意义,制定了基本可行的研究方案,确定了研究中需要研究方法,制定研究计划并确定研究目标、分析项目可行性、估算经费,明确规划出了研究进度和成员分工。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反复的修改讨论。修改项目申请书时,教师可以将自己做过的的科研项目申请书给学生参考。直到最后项目组成员共同确定了研究思路,写出合格的申请书。

1.3 项目实施

项目运行中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和组织实施,教师定期组织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立项项目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对学生前期做的工作给予肯定,总结研究成果,布置后期工作,并且指出研究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促使项目进行过程中的问题得到及时发现及纠正,从而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这是大学生科技创新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放手指导,引导和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使学生具有持续的学习能力,更好的开展和完成大学生创新项目。如果教师对学生指导过多,就会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挥。教师为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在探索创新工作中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2.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对人才培养的意义

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给广大学生提供了参与科学研究机会,通过科研和实践,理论与实际结合,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接受科学研究的训练,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因而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载体。

2.1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是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已成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是一个以培养创新意识作为出发点,希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团队为单位进行科研创新项目研究的新型大学生培养方式。从实践中发现,成员参与度与团队工作质量成正比。对于一个团队,项目的各个阶段需要所有成员的一齐参与,团队要时刻拥有一定的凝聚力。只有团队成员相互协调,取长补短,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激发出更多的灵感。学生培养了自己的团队协同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处理协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才会为自己未来走入社会打好基础。

2.2 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

在项目研究活动中,教师的勤于思考、善于观察、不怕困难的精神和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培养了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

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申请、实施、结题,能让大学生了解什么是科学研究、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如何处理分析科学研究中的相关数据与资料、如何整理与总结研究成果,从而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养成与提高。

2.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生是项目实施和创新的主体。学生在兴趣驱动的基础上,自主进行创新项目实践,学生自主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训练。让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研究活动,才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我们发现那些工作上手快和组织协调能力强的综合素质好的毕业生,往往就是在校时参加过老师的科研工作或课外科技活动的学生。

3.总结

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学生巩固了已学过的知识,掌握了新的知识和技能,开阔了思维,得到了科学研究与创造的训练,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姚文轩,腾召胜.运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6).

[2]杜新强,冶雪艳.从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1).

篇4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069-02

一、引言

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质上是高校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是社会实践的一部分。在这项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开展学习与创新的实践活动,它是提升大学生自身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要。人类的今天有赖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更是一个国家持久发展的动力。

二、科技创新活动对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大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性的特点,自学能力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大学扩招后,相当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欠缺学习主动性和正确的学习方法。笔者在指导大学生创新项目时发现,学生开始都挺茫然,有热情,有想法,却不知从何下手,怎样去获取更多的资料。而创新活动是一项复杂的实践活动,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还需要高端的专业技术,必然经历大量的新知识学习、构思设想和实践三个基本过程。在经过科技创新活动锻炼之后,学生们在查阅文献资料和专业书籍,分析、整理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方面大大提高了,这是学习前沿科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在整个创新科技活动过程中,就选题与开题、项目分析、实践动手操作、撰写科技文章以及申报专利等多方面都得到相应的锻炼,为日后增强其创新实践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2.培养大学生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现在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一定程度上会出现团队意识不足、合作精神不够的问题。科技创新活动的选题、申报、立项,都会与校外、校内多个部门与人事进行沟通,凭一己之力做好这些工作是不可能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既应尊重并激发学生的个人创新意识,又需群策群力、团结协作,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把科技活动做实做好。如何处理个人与创新团队的关系是每个课题组成员都要面对的问题。现在社会用人单位,不仅仅看重学生个人知识是否全面、技能水平是高还是低,还特别看重该学生有没有团队合作精神,能不能与人良好沟通。经过科技活动的锻炼,将大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与合作精神。

3.科技创新活动有力提升了大学生的科研、实践动手能力。高校科技创新最好能接地气,就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将学校发展及当地的企业、市场结合起来,力求选题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当前,国家设立一系列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系统竞赛等,以及各省市及高校为层层选拔参加国家级比赛而设立的各种科技活动平台。这些活动在社会上、在校园内,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学生参加这些活动必须有设计作品才可以参赛。这就要求学生想尽一切办法,亲自动手做出模型或实体来。这促使学生去充分利用好学校现有的实验室仪器和设备,经常到企业、到市场寻求解决办法。学生在反反复复地研究、制作过程中,动手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

4.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首先,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学生逐渐培养正确的思考方法。其次,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科研精神,在科技活动中,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遵循自然界的自然规律,学生学习、积累经验,追求创新活动的实用性、合理性和科学性。第三,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科技创新活动中,学习、研究、动手操作等等,这些过程都是很辛苦的,甚至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会非常苦恼,且一般会经历多次失败,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应对。第四,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创新活动是群体的活动,研究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出去交流或比赛,学生为了维护集体荣誉感而顶住巨大的压力,发挥自身应有的水平,为集体争得荣誉。我校在每年的省级大赛中屡屡获奖,学生们都特别自豪。

三、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良好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准确定位,努力营造科技创新的学术氛围。各高校办学条件不同,培养目标也不同。在科研型的高校和教学型的高校,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及参加人数不可相比,实验室的开放与利用,科技活动经费的支持,都不相同。通过宣传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如竞赛、讲座,努力营造科技创新的学术氛围,让更多的学生和老师了解和认识科技创新活动对学生自身完善和对学风建设的积极影响,激发学生和老师的兴趣,吸引他们积极加入创新团队。高校应根据实际条件,结合当地发展需要,合理选题立项,最好能使科技创新活动的立项具有延续性。创新团队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指导,为科技创新团队配备德才兼备的老师,不断提升创新的科技含量,使学生体会到课本上得来的知识终是浅,知识只有在应用中才能发挥效用。学生团队应有梯队建设发展的意识,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施行分层教育培养,如一年级学生尚未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可以进行兴趣培养,加以引导;二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逐步介入课题活动,从认知、有兴趣开始进入有思想、有目的的实质性实践活动;三、四年级在专业知识较为完善的基础上,开始进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研究、开发,由此形成一个不断更替、良性循环的创新团队。

2.在现有实验室条件下,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创新团队活动需要一个固定的场所,需要一定的硬件支持,所以很有必要建立、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大学生创新基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发掘学生创新的潜能,最终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创新基地既可以通过设立创新实践学分等形式成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也可以组织各种科技竞赛活动以逐步发展成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科技开发中心。全校实验室都可以作为创新活动的一部分向学生开放。在创新基地,成立以相关主管领导组成的基地管理组织,负责对外联系和宣传工作,制定基地管理的规章制度,建设评审专家队伍、指导教师队伍和创新学生团队。基地还应配备日常管理的专职人员。加大基地的硬件投入,争取得到社会力量的支持建设,同时也对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给予经费上的支持。我校领导高度重视,针对专业学生的需要,分别建有两个科技活动中心,分别由相关的两个二级学院单独管理,如果将来条件成熟,希望学校考虑整合两个中心,形成一个综合性质的科技创新基地,集中建设。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为激发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对各类不同级别的创新设计和竞赛设立一套规范、科学,行之有效的奖励机制。如学生课程成绩加分与减免、综合测评、奖学金评定等采用不同的加权加分形式,以及综合考虑指导教师如评职定岗各方面的考核方式方法等。奖励机制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好,有助于创新科技动的良性发展,利用得不好、不合理,势必打击创新团队的积极性,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将科技创新活动与学生学业成绩与毕业就业联系起来,是学校对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一种鼓励和认可,对学校学风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学生可以看到科技创新活动给自己带来的学习效益,将进一步激发他们参与科技实践活动的热情和兴趣,对后续的学生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现我校对在竞赛中取得成绩的团队中的成员采取的是物质奖励和减免一门课程的考试的办法,笔者认为后一条的合理性有待考量。对免试课程的性质是否有规定,是全部课程范围内任选还是有条件的选择?因为免试很可能会使学生学习免试课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影响,现学生挑选免试的课程往往不是其学得好的那门课程,而是专业知识难度较大的课程,这不利于学生自身知识系统性学习的完善需求,对学生个人反而是不利的,在同学中更没有起到其应有的榜样示范作用,更有可能产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享有特权的负面影响。而对参加创新活动的指导教师,希望学校在工作成绩考核、工作量核算及评职定岗时给予适当地考虑,以此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四、结论

高校应为大学生科技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使科技创新活动落到实处,充分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需要,不断探索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方法,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科技创新活动对高校、对社会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对大学生个人自身能力的培养的意义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白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12,18(6).

[2]李晓宁,罗正祥,蒋宁,等.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大力开展创新教育[J].2006,25(10).

[3]蔡苇,余波,兰伟,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6).

篇5

关键词 大学生;科技创新;创新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4-0070-03

Research on Establishment Model of College Studen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eam//LI Guofang, CHEN Lidong, CHEN Xiuhong, ZHANG Liang, SHI Lei, ZHENG Lixin

Abstract The significance of construct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eam of college students was presented, and the carrier to carry out the activities of colle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was analyzed. The type of organization college studen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eam was studied, and the resear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system reform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higher school.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novation team

1 前言

创新能力培养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多层次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全方位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业就业能力。构建优质、高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作为本科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2 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构建意义

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是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团队合作是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科学研究和创新发展的趋势。尤其是对于科学研究领域,实力雄厚的团队相互合作,才能站立在学科前沿,取得研究突破。总理对大学生的创新和创业寄予厚望,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指出“大学生是最具创造力的群体,也处在最有创造力的年龄段”。将处在创业的最好的环境、最好的时机、最好的时代的大学生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给有志青年创造创新、创业机会,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的个人梦、中国梦。

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有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除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团队合作精神也是创新团队建设中需要培养的优秀品质。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团队,团队有明确的团队目标,成员间相互包容、尊重,团队产生聚合力,发挥出强大的团队力量,促使成员为团队荣誉而努力工作。这样既提高了团队成员的沟通、协调能力,也有利于他们迅速适应日后的工作。

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有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养成 团队成员来自不同年级和专业,大家互助互补,学术环境宽松,提高创新效率。团队活动中,题目涉及宽泛的专业领域,队员为解决某一领域的问题,被激励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拓宽学生对不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激发探索性学习,增强创新意识,培养科学素养,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养成。

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有助于延伸课堂知识,锻炼动手能力 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中有明确研究方向,有统一课题指引,引导团队将课堂知识深入理解并进行转化。创新活动中一般要求制作出实物或写出论文或报告,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无形中得以提高。报告或论文的写作中,调研活动促使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提高了语言表达与社会沟通能力。因此,创新团队的活动将课堂知识、动手能力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综合能力得以提升[1]。

3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依托载体

高校开展创新活动所依托的载体主要有开展科技作品竞赛活动、设立课外科研班、开展创新训练研究计划、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机构等。

篇6

随着“科学素质教育综合示范校”建设的落实与实施,学校进一步制定了“科技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培养和引进了一批在全市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科技与学科教育领域的专家型教师,同时聘请中科院、国家天文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和国外著名大学的专家、学者作为学校的兼职导师,并以9个优势科研领域为核心,建设了30多间创新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科学体验和实践平台,超前达到适应高中新课程发展和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的标准,同时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

实验中学的历任校长都始终倡导、支持科技创新教育工作。学校连续18年被评为市级科技活动先进校,获得“全国科技活动先进校”、“全国创建绿色学校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校”、“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实验学校”、“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基地”、“全国电脑机器人教育实践基地”等称号。培养了许多在各级大赛中获奖的科技特长生,多名学生在各级科技竞赛中创造佳绩。

从2010年起,学校在天津市率先组建了“科技创新实验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基础教育阶段科技创新型未来人才培养的科研与尝试。随着天津市特色高中建设项目的实施,学校出台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积极稳妥地推进学校科技创新教育工作的开展。

构建目标策略体系

培养目标

培养未来的科技创新型人才,是实验中学贯彻“以人为本、力行创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实验中学的教育者认为,科技创新教育最需要体现的是“三创”,即创意、创造、创业。创意表现为新观念、新思想、新设计;创造是指动手能力,表现为新发明、新突破;创业是指开创新事业,所以,把未来的科技创新型人才可以定义为“有创意,能创造,善创业”的人。

实验中学“科技创新实验班”采取“双主线”教育模式(即育人教育和成才教育),紧紧围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育人目标和“坚实的基础,良好的素质,发展的潜能,广泛的特长”的成才标准,培养未来的科技创新型人才。这类人才除了具备坚定的信念、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科学的思维与研究方法、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外,还应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科学研究兴趣浓厚,具有无尽的求知欲、探索欲和责任感;逐步培养向往科学、探索科学、敢于革新、不怕失败、坚忍不拔、善于合作的精神;在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新知的同时,在创新感知力、创新记忆力、创新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力等方面也表现突出。

计划分解

实验中学的科技创新教育具有鲜明的研究性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主要通过宏观与微观、理念与实践、横向比较与纵向梳理、整体与局部四个维度的对比研究,探究国外发达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和制度,对比分析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客观条件,力求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型未来人才培养模式。该计划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基础教育阶段培养模式的研究。根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特长,进行“案例式”和“项目式”培养方式的研究,以项目带动方式,让学生参与整个科研流程,在科研过程中提高学生沟通、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潜能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二是课程设置与科技创新型未来人才培养关系的研究。整合课程资源,突破现有学科知识框架,构建新型的课程结构,实施学分制自主型管理模式,并尝试对课程设置与培养模式的关系加以研究。根据不同项目组学生的不同需要,创设科技创新型课程设置模式。

三是校本课程研究。立足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化学工程、生物工程、人工智能、地球与空间科学这9大科技创新优势领域,学校构建了科技创新型人才校本课程体系,开发出1~2门科技创新教育课程。

四是评价体系研究。根据未来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潜力和特长,积极为学生搭建交流成果与展示能力的舞台,采取开放性、流动性的动态管理和评价方式,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尽早进入带有个性色彩的科学研究领域,力争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培养策略

第一,改革新生遴选机制。

打破传统的选拔和培养机制,探索科技创新型人才早期培养的普遍性规律,培养一批具有良好创新素养、科学精神与人文底蕴的优秀学生。“科技创新实验班”学生的选拔和培养改变以往传统意义上的“理科班”、“特长班”模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自愿报名,每年5月,符合条件的学生集中培训、活动3~5天。成立专家组,以科技论文、动手实验、技术设计、基础知识综合测试等方式确定初选名单,再由专家组面试、组织答辩,确定最终入选名单。

篇7

【关键词】科技创新 管理保障模式 三三模式

大学生科技创新是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点和特色的项目。建立科学的、符合大学生发展实际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保障模式,对推进科技创新的开展和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具有保障和推动作用。

科学的管理保障模式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很宽泛,并且正在不断丰富和扩展的范畴。就其一般意义而言,主要是指大学生所从事的与本专业以及其他相关专业有关联的科学研究活动及科技推广应用活动。其一般形式主要有科技立项申报与发明创造、社会调查与研究、科技作品展示、科技竞赛、科研讲座、科技论坛、科技参观、科普宣传、发表学术论文、科技开发、科技咨询和服务等。①

构建科学的管理保障模式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具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和价值。一是营建浓厚的科研创新氛围。刘献君教授在他的专著《人类之治》一书中提出了“泡菜理论”:泡出来的白菜、萝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汁的味道;同样,学校育人氛围与环境决定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素质。这个理论应用在科技创新氛围营造上同样适合。有了良好的氛围,学生会受到科技创新的熏陶,引发科研创新兴趣,进而参与科技创新工作。二是规范科技创新工作。通过建设科学的管理保障模式,形成“机制建设为引导,制度建设为保障,规范流程为重点”的体系,使得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更加规范。三是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②为此,我们倡导大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建构了科学的管理保障模式,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大大提高,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笔者认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定位应重点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对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一是为学生进行科研活动打下基础。

构建科技创新管理保障模式的探索

基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及长远发展,笔者所在学院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保障模式来推进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三三模式”:即完善三项服务的管理体系,构建三个平台的保障体系。

管理体系:构建三个平台。第一平台――专业训练平台:包括改良专业教学、强化专业教育、深化专业知识等。通过推进课程改革,改良教学平台,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培养,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扩大知识面,强化专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学院在建筑学、城市规划两专业的建筑、规划设计主干课程实行导师组负责制,依据导师组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的结果,将学生纵向分至各导师组、二至五年级混合后共同教学。每个导师组由不同年级的同学组成,师资、教室、所属学生基本固定。导师制拉近师生之间、各年级学生之间的距离,充分激发专业教学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明确教师、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应负责任,为学生专业学习的成效提供责任保障。

第二平台――实践拓展平台:社会实践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与延伸,是让学生自觉奉献社会、服务社会、深入实践的良好途径,对于提高同学的动手能力、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该平台突出“真题实做重实战”,在日常教学和毕业设计中,重视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倡导真题实做,把参与实战当作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的毕业设计80%为实际项目,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学生参与完成了120余项规划和建筑设计项目。

第三平台――能力提升平台。为同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供支持,努力使科技创新行为转变为科技创新能力。分三个层次打造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一是以氛围营造和常规技能训练为基础面向全院学生建立科技创新的“基础团队”;二是通过科技社团的组建、实验室的开放和教师科研助理的招聘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正规团队”;三是通过精心选拔并配备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进行专门培训的以备战竞赛项目的“精英团队”。三者之间既互相联系又各有侧重,每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身阶段性的实际情况在三者之间取舍流动。

第一平台和第二平台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专业训练巩固了学科知识,为实践拓展打下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拓展,运用所学知识,深化专业学习,提高综合协调处理能力,反过来推动专业训练的开展,增强学习知识的主动性。

保障体系:做好三项服务。第一是机制保障。形成“机制建设为引导,制度建设为保障,规范流程为重点”的体系,使得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更加规范。学院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由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党总支副书记担任组长,团总支书记、教研室主任、辅导员为成员。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阵地作用,学院重点建设了建筑科技创新协会、手绘画协会、摄影协会、学生会学术部等团体,成为开展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学院制定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奖励条例》,为学生提供各类科技创新的条件和机会,对于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类相关竞赛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对获奖者给予奖励。自2006年开始,每年召开一次大学生科技创新表彰大会,表彰过去一个学年里在科技创新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累计发放科技创新奖金5万余元。

第二是活动载体。丰富多彩的活动推进科技创新。科普活动方面,结合课堂教学和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各种讲座、报告、研讨、展览、演示、咨询和参观等多种形式,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相应学术活动,经常性地开展“筑之韵”系列讲座、学术沙龙、学生论坛,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加相关学科的知识。每年出版一期学术性刊物《海巢》,由学生担任主编、编辑,目前已出版4期,成为学生开展学术活动的一个良好平台。学科竞赛方面:每年举办一届创新设计节,业已形成了模型大赛、快题设计竞赛、手绘画大赛等传统竞赛项目,组织开展多样的课外科技活动,吸引众多学子参与。积极组织参加“挑战杯”及各类建筑设计竞赛,鼓励同学积极组队参赛,学院积极创造条件、提供经费支持,团总支协调组织、聘请指导教师,同学们积极参与的良好工作局面已经形成。

第三是个。重点支持建筑科技创新协会等科技社团组织和各类学生科技小组的科技活动,向学生提供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项目资助,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发展。学院建立了指导教师团队,供学生选择,提供指导服务;支持同学建立科研创新团队,学院提供研发经费,开放实验室,创造科研条件;依托学校科技创新基金,在已有科研团队的基础上申报科技创新项目,争取学校的基金支持,推进重点项目的开展。

管理保障模式收到良好成效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在各类竞赛中多次获奖。近三年来,累计在省部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127项,国家级奖项58项,省级奖69项。近四年,学生在全国高校大学生建筑设计优秀作业观摩与评选活动中获奖27份,获奖总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在2008年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奖8份,获竞赛教师组织奖一等奖,设计内容为都江堰市抗震纪念馆,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关心国家、勇担社会责任的精神。几年前,由8名大学生经过三个月的努力,用细致严密的设计征服了评委和甲方,把一个青岛市政府投资10亿元准备进行国际招标的“城阳蔬菜批发市场”项目“领回”学校,《中国教育报》等媒体以“八个大学生与十个亿项目”为题进行了多次报道,这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充分肯定。

提升了学生综合竞争力。通过对在校生和毕业生调查发现: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不仅不会耽误正常的学习时间,还会对专业课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有所帮助,有益于大学生的成长。参赛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既丰富了知识储备,又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高了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也赢得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动手能力强、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学生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近年来,来建筑学院招聘毕业生的岗位数与毕业生数近3:1。多途径、多层次地积极开展各种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培养和营造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达到以有形的活动培养无形的精神的目的,培养了创新精神,增强了动手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竞争力,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目的。

当然,科学的管理保障模式必须建立在符合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学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不断地探索和完善,改革教育方式,才能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注入活力,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的深入开展,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成才服务。(作者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注释

篇8

关键词: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化学学习 创新能力

一、青少年科技大赛对培养学生化学创新能力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推动学生的创新实践

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文化知识的不断充实而不断地进行增长,随着对化学知识的不断掌握和积累,就能够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和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并呈现出主动性和现实性的趋势,抽象的创造性思维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在化学的创新意识上也得到极大地提高,并且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主要是在中学时期形成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青少年科技大赛的辅导能够促进学生在化学的创新方面的能力。[1]

2.学生通过比赛增强阅历,提升创新的实际性

对于一个新的作品的判断,主要是看其是否具有新颖的创意和良好的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而所谓的社会价值也就是作品所代表的意义和对人们的社会观起到的积极作用,好的作品的社会价值要与生活息息相关,而化学也是如此,化学是一门贴近生活的学科,中学的学生在进行自主创新时,其想法和创意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能够得到肯定的,但是由于生活的阅历较少,很难具备社会价值和实用价值,而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举行,不仅仅只是创意的较量,更多的还是让学生能够有机会得到锻炼,通过比赛的过程,能够学习到一些好的知识,让作品更加具有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通过辅导学生创新科技大赛培养学生的化学创新能力

1.质疑求异,激发创新思维

科技创新需要学生多多进行思考,多提出一些问题,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拓展学生们的思维,而中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也非常需要学生们多提出疑问,多对化学实验进行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们的思维不断得到拓展,进而培养学生们的化学创新能力。另外,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需要学生们对问题进行一步步的推理、分析,直至到问题最终得到解决才算结束,这样一步步、循序渐进的拓展学生们的思维,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从而大大提高学生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又是学生中学化学所必须的能力。例如,在对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进行测定实验过程中,书本上讲的是用玻璃棒来引燃红磷的,教师可以问学生们有什么疑问吗?这是让学生们多多进行思考,充分发挥思维,问学生们:“在空气中将红磷点燃放进集气瓶中的那一瞬间,瓶内的空气会空气膨胀,总有一部分空气会排出,从而引起实验的误差,那么该怎样避免呢?有学生提出用将红磷用白磷来代替,那么白磷又怎么才能在瓶中燃烧呢?有学生会说可以用放大镜来进行聚光,从而引燃白磷,那么要是在没有阳光的情况下怎么办呢?又有学生会说可以用热水浴来加热集气瓶。所以,中学化学教师可以通过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拓展学生们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化学创新能力,使学生们对学习化学充满兴趣,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 [2]

2.发挥想象,提升创新欲望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就是鼓励学生们大胆进行想象,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而中学化学学习也需要学生们多去想象,而学生们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们化学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良好的想象力能够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尽可能地发散自己的思维,通过大胆的想象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因此,中学化学教师可以通过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来培养学生们的想象力,从而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比如,教师在讲解“中和反应实质”这节内容时,所涉及到的离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非常抽象,因此,学生们要想学会这节内容,就需要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在自己的脑海里绘制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在溶液中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从而对中和反应的实质能够理解的更深。因此,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对培养学生们的想象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学生们的想象力又是学生们创新能力的重要先导,对培养学生们的化学创新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结论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能够促进学生在化学创新方面的意识和能力,推动学生进行创新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创新作品的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教师要在辅导学生的科技创新大赛时,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充分的调动起学生进行创新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敢于提出质疑的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化学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独立学院 科技创新 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2014年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独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可持续性发展研究――以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为例”(课题编号2014B28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81-01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实意义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也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其不断前进的动力,而创新主要依靠人才。高校作为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地,肩负着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又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种新生办学模式,本身就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创新,以其独特的优势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问题上,没有形成完整的模式和系统的培养方法。因此,如何在独立学院大学生中形成良好的科技环境,探索其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学生方面问题。

首先,学生学业基础不扎实,缺乏自信心。多数独立学院的大学生与重点高校的大学生相比,高考分数相对较低,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缺乏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所需的知识储备和研究的自信心。在培养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基础知识的补漏,还要对常识性知识进行点拨。其次,兴趣不足,创新精神欠佳。独立学院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不高,许多学生只是一时冲动参加,只有少部分学生能持之以恒的走到最后。整个创新过程从早期的资料搜索、计划制定、实践调研,到中期的方案实施,到最后形成总结报告,时间相对较长,导致部分参与学生半途而废,浪费了先前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学生有新思想、新想法,在实践中容易轻易放弃,缺乏坚持到底的创新精神。另外,学生存在认识误区。学生普遍认为科技创新太高深,只是单纯的学术行为,远远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即便是参加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愿意花在创新活动上的时间也较少,通常只是为了参加竞赛来获得成果,一有阶段性成果就急于报奖,这种科技创新活动属于短期行为,并没有激发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很难实现重大成果的突破。因此,要开展好科技创新活动就必须克服学生对于科技创新的畏难情绪和急于求成心理。

2.教师方面问题。

独立学院办学时间一般较短,年轻教师是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主要力量。一方面,这些教师除了要承担自己的教学任务以外,还要承担科研任务,精力有限。另一方面,即使他们有时间和精力去辅导学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由于缺乏有经验的专家教授的传帮带,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能力仍然有限。

3.学校方面问题。

大多数独立学院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只是把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个别学院制定了培养计划,也基本是照搬母体学校,效果较差,没有实际意义。部分独立学院没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健全的管理制度,管理部门不明确,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没法形成长久的支持。一些独立学院在科技创新奖励方面,缺乏足够的经费支持,教师的工作量得不到落实,学生做出了成绩没有奖励,导致很多学生和教师没有兴趣投入到科技创新活动中去。此外,没有配套的硬件设施,学生没有办法顺利的开展实践研究活动,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独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应该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

三、促进独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1.加强科技创新队伍建设。

在学生队伍建设方面,建议打破传统模式,跨学校跨学科合作,融合所有人的智慧,进行学校和学科之间的优势互补。例如: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小组可以将机械设计、工业设计和市场营销有机结合起来,工业设计的学生将机械设计学生设计的作品进行美化,由市场营销的学生做市场调研,最终将其推入市场,形成成果的转化。另外,学生组队时,最好由高年级和低年级的学生共同组建,起到更好的传帮带的作用。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加强教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训,使其为学生提供扎实宽厚的学科基础知识和理论前沿,努力建设具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学校可以选派青年教师利用假期时间,去相关院校进修,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借鉴其他院校的教学经验来改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去工厂和相关企业进行实地培训,弥补实践经验的不足。要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尽可能减少教师的工作量,使教师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访学进修、科学研究,来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创新性教学水平,更好的指导学生。

2.成立科技创新协会。

成立专门以科技创新活动为主的大学生社团,为学生搭建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良好平台。采取多种渠道进行宣传,让学生了解科研申报的基本程序,了解各类科技竞赛活动,让更多的学生投身到科技创新活动来。例如可以通过科技创新网站、微博和微信等信息手段,宣传科技创新活动开展情况和相关信息。以在科技创新上取得一定成绩的同学为榜样,在学生中大力宣传,吸纳更多对科技创新有兴趣的同学进来。社团定期组织一些科技创新活动,包括举办校园科技文化节、创新课题讨论、校外实习基地参观、学术讲座等。

3.制定完善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教学体系。

建议各学校将科技创新相关教学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对教学计划进行优化,避免与正常的课程教学相冲突,建立一个以培养科技创新能力为主线的课程教学体系。低年级学生掌握的知识相对较少,先进行科技创新实践基础知识培训,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基础,主要加强科技创新实践应用阶段的培养,逐步实现从简单到复杂,从单纯模仿到独立创新的过程。在实践教学环节,适当增加科技创新专题,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课程设置上,增加科技创新相关的选修课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寻找创新新途径。

4.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

首先,以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为载体,开放实验室,鼓励大学生走进实验室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其次,加强科技创新专用实验室建设,有计划的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不仅是对专业实验室功能的补充和拓展,也为学生从事重大学科竞赛活动提供了固定场所;最后,加快科技创新实习基地建设,包括培训基地和交流基地等,有效弥补了高校里学生科技创新所需设备、场地等方面的不足,为学生的创造潜力营造广阔的发展空间。

5.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制度保障。

首先,独立学院应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用于资助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不应局限于大学校园,可以通过与知名企业合作,达到共赢的模式,学校可以从企业获得科技创新基金,企业也可以从活动中选拔到科技创新精英,最终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其次,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评价机制,制定标准,适当的可以计入学分,给指导老师计算科研工作量,发放课时酬金,在科技创新竞赛中取得成绩的学生,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励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来;最后,院校要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从政策上保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循序渐进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田养利.独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J].长江大学学报,2011,(8).

篇10

高校的科技创新体系主要包括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创新资源,科技创新成果以及高校科技创新的管理体制。目前在我国高校开展的以各类比赛为主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于大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各个方面的问题,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1 大学生自身创新意识的欠缺

近期对安徽地区部分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具有参与创新的想法。然而在科技创新项目申报时临时组织,部分学生只是具有一时的热情,没有把科技创新作为自己创新能力培养的机会。通过调查了解大学生对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学生获得科技创新活动的信息渠道较少,通畅性较差。(2)大部分同学对创新的兴趣高、持久性较差。(3)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概念模糊。(4)学生科技创新与基础学习不能均衡发展等一系类问题。

1.2 指导教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力度不够

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专业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模式化,教学过程中往往与学生缺乏互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学生受到中学阶段的灌输式教育影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专业课教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重视度不高。(2)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科技创新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3)对学生的指导持续性较差,往往都是突击指导,科技成果较差。

1.3 高校工作的相关制度不完善

建国至1985年期间国内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经历了“行政体制”期,“停滞和倒退”期,“逐渐转轨”期,1985年至今高校进入“全面改革与发展”期,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在发展中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健全,虽然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学科配套、专业配置合理、组织及管理机制科学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1],然而由于各种因素影响,高校科技创新体系仍需要不断改进。

2 推进高校科技创新保障体系的构建

发挥专业指导学术优势,科学规范科技创新活动制度发现我国高校科技体系已经得到不断完善和健全,逐步形成了学科配套、专业齐全、资源丰富、组织结构较合理、管理机制较科学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中国高校在我国科技、经济、创新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2.1 增强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相关制度建设

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在改进工作理念的基础上,要积极的创新与之相配套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建设以及奖励机制,把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2]。建立完善的组织和管理机制:目前高校的技创新工作的制度尚未形成理想的管理政策环境,高校要不断探索和建立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环境管理体制,激发进行科技创新积极性,要进一步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相关配套政策,及时跟踪大学生在科技创新培养过程中的政策落实情况,从科研立项、科研研究成果、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等各个环节保障创新活动的有效进行。

2.2 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