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影像技术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2: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医学影像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医学影像技术

篇1

生物工程技术是人们以现代生物科学为基础,根据生物体的结构、特性和功能,运用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设计构建具有预期性状的新物种或新品系,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一种综合性技术体系。生物技术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它包括所有对生物进行干预的技术手段:重组DNA技术、基因治疗、生物制药技术、克隆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等。生物技术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包括蛋白质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和细胞工程。生物工程技术的兴起为现代科学发展和工农业、医药卫生事业的进步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同时也给人类带来的丰厚回报率,因此,生物工程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重点和世界高科技竞争的焦点。

1 我国生物工程技术产业的现状

1.1 制造生物活性蛋白 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在医学上最重要的成就表现在治疗用生物活性蛋白或疫苗的生产和使用,利用基因工程生产有药用价值的蛋白质、多肽产品已成为当今世界一项重大产业,并将有望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2000年我国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年销售额已达近120亿元人民币[1]。现代生物技术制药有别于传统制药方法,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不仅可以开发更加精确有效、不良反应更小的新药和新型疫苗,更重要的是可以预防和治疗一些应用传统治疗方法无法克服的疾病。

1.2 医学科学研究 1990年10月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我国科学家承担了人类基因组1%的测序,是惟一加入该计划的发展中国家。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现代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成功应用,随着大量与人类健康有关的基因的定位、鉴定分离,遗传诊断和基因治疗都将成为现实,现代生物技术将使医学领域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3 疾病诊断 人类绝大部分疾病都与基因密切相关,包括自身基因的变异与外源基因的入侵。因此,从基因水平探测和分析疾病的起因,从基因水平干涉和矫正疾病造成的紊乱,是近些年来基础和临床医学新的研究方向。现代医学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尽早检测出在人、动物体内的病原性物质,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基因芯片是生物芯片的一种,可一次性对样品大量序列进行分析与检测。目前科研人员已分析出各种遗传病的基因序列,并根据其序列合成出基因探针,用于各种遗传病的检测以及优生优育,还可用于遗传病的防治和治疗,基因诊断可望成为临床的一项常规的检测诊断技术。

1.4 疾病治疗 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生物学和医学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时代。目前,基因治疗的关键技术实现了突破,ADA缺陷病、B型血友病、恶性肿瘤、梗塞性外周血管病等5种治疗方案已进入临床试验。其中,应用移植造血干细胞来治疗白血病和一些遗传性血液病已较为普遍,另外干细胞在肿瘤和免疫系统疾病治疗中也有很好的疗效。器官移植是现代医学的重要领域之一,但是目前供移植用的组织器官非常短缺,转基因猪有望为人类提供移植所需的器官。此外,随着转基因和克隆技术的成熟,解决安全性和异源组织排异反应的问题成为可能,并且为防止新病原带入移植器官或组织做出更大贡献[2]。

1.5 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的一大领域是环境监测和环境净化,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在此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已发挥了重大作用。基因跟踪法鉴定带菌者以预防流行病的蔓延,基因探针能快速灵敏地检测水中病毒含量,生产生物农药和生物肥以减少环境污染以及利用基因工程菌消除污染水面的石油以净化环境等,生物技术在此领域显示出了光明的前景,提高了环境质量。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总体水平已经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未来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生物技术产业实力依然不强、技术转化能力差、产业化规模小、产品少、支撑技术及生产装备落后、研发与产业化脱节、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化大企业、产业发展的整体环境有待改善等方面。同时,我国生物产业内部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现有人力资源偏重于理论研究,实用型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创新创业型人才。

2 生物工程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渗透及影响作用

生物工程技术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次飞跃,它不是单一的传统化学、生物学、遗传学、医学、微电子学的交叉与融汇,关键是它的每一个具体的研究成果都有可能导致一种产品生产技术上的革命。

2.1 生物工程技术知识渗透到医学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必然性 生物工程技术的学科内容显著不同于传统学科,从本质上讲,生物工程技术是人类对生命过程的观察、研究和认识,然后将这些生命过程中所包含的一些非常微妙、精确、高级的反应用于制造出人们所需要的产物,创造出对人类有益的所需要的动植物新品种。医学教育是培养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且能够从事疾病的诊治、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宽口径医学专门人才的一类专业。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已广泛渗透到医学各个领域,在今后10~20年里将使医学领域的各个重要方面发生根本性变革,事实上当今从事医学研究的各类科技人员都深感生物技术知识和手段对它们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但是从目前来看,许多医疗从业人员对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了解比较肤浅。原因是我国的医学教育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为主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习公共卫生及与医学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有关知识与方法,缺少与医学相关的生物工程技术课程。着眼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把生物技术知识渗透到医学学科知识中,具有时代的紧迫性。知识的分化是为了更好地对某一领域进行研究,分科教学并不是目的,它只是让人们具体地了解某些领域的知识,知识的综合运用才是最终目的。渊博而丰富的跨学科知识教学能够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的作用,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创新动力。可以说学科内知识综合转化为学科间的知识,必将成为各学科教学发展的趋势。

2.2 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对我国医学教育课程设置的影响 尽管我国医学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然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进步、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卫生事业改革的需要。为此医学教育课程设置必须进行改革,把生物学的主干学科,如分子生物学、遗传学贯穿在整个医学课程中。选修课程体系要以拓展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加强前沿、新兴、交叉学科知识为出发点,构建与素质教育相配套的选修课课程体系。适当减少必修课授课门数和学时,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新型交叉学科:分子生物学、临床遗传学、分子病理学、流行病学和计算机科学至关重要,特别是由基因组学和信息学融合形成的新学科-生物信息学将开创整个生物医学教育和研究的新时代。

2.3 构建与培养医学人才综合素质相适应的教学内容的时代紧迫性 构建以体现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类知识向医学基础知识,医学基础知识向临床知识,临床知识又向基础前伸的渗透、互跨式整合课程。采用以学科为中心模式、以问题为中心模式和模整合课程混合型课程模式,最终达到专业基本教学内容的要求。在医学教学中尝试利用学科间横向迁移、渗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工程技术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医学问题,同时,又运用生物工程技术知识去解释医学中难以解释的现象,这样可极大地鼓舞学生,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去体验、探索、研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对学生毕业后继续医学教育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总之,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正在对医学教育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内容涉及到确立新的培养目标,医学教育课程设置必须进行改革,构建医学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教学内容等。这些在国外已经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我们不能等闲视之。

参考文献

篇2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BiomedicalEngineering,简称BME)是一门由理、工、医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多种工程学科向生物医学渗透的产物。它运用了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从工程学的角度,在多层次上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揭示其生命现象,为防病、治病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其目的是解决医学中的有关问题,保障人类健康,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最大的特点即是一门高度综合的交叉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它与医学工程和生物技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发展非常迅速,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主要领域之一。生物医学工程学这个名词最早是出现在美国。1958年在美国成立了国际医学电子学联合会,1965年该组织改称国际医学和生物工程联合会,后来成为国际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工程学除了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外,还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前景非常广阔,是目前各国争相发展的高技术之一,现今市场规模可达1000~2000亿美元。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学科内容包括了生物信息学、生物力学、各种医疗仪器装备、医学物理学以及医学材料等,它的发展将随着世界高技术的发展,如航天技术、微电子技术等的发展而得到长足进步。

随着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高速发展,对相关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为此,我国有大量的医科、药科大学、综合大学和理工科院校都设置了生物医学工程从本科到博士的专业及领域。在2008年4月北京举行的“亚太生物医学工程国际会议”上,各种院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专业教育、课程建设等问题被提出并进行探讨,对于交叉学科教育教学模式的创立进行了研究,说明这一问题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对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特色、对医科药科、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办学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于在各类院校中设置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特色建设进行阐述。

1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内容特色概述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综合了工程学、生物学和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各层次上研究人体系统的状态变化,并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去控制这类变化。其学习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探讨敏杨禹陈国明刘盛平(重庆理工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1.1医学影像技术

即通过X射线、超声、放射性核素、磁共振、红外线等手段及相应设备进行成像的技术,现还有正在兴起的阻抗成像技术等。

1.2医用电子仪器装备

分为诊断仪器和治疗仪器两大类。诊断仪器主要是用以采集、分析和处理人体生理信号,现在使用较多的是心脑电、肌电图仪和多参数的监护仪等,而通过体液来了解人体内生物化学反应过程的生物化学检验仪器也已逐步完善并走向微量化和自动化。治疗仪器设备则是采用X射线、γ射线、放射性核素、超声、微波和红外线等仪器设备,如X射线深部治疗机、体外碎石机、人工呼吸机等。手术设备如γ刀、激光刀、呼吸麻醉机、监护仪、X射线电视等。现代化医疗技术中还将设备功能更加多样化、复杂化。

1.3生物力学

主要是研究生物组织和器官的力学特性,人体力学特性和其功能的关系。其中包括生物流变学(血液流变学)、软组织和骨骼力学、循环系统动力学和呼吸系统动力学等。

1.4生物材料

即人工器官、组织工程所需要的物质与材料,其大多数是需要植入人体,需要具备耐腐蚀、化学稳定性,需要具有与机体组织的相容性、血液相容性、无毒性。作为材料,根据所需还应满足各种器官对材料的各项要求,包括强度、硬度、韧性、耐磨性、挠度及表面特性等各种物理、机械等性能。需要掌握的知识包括金属、非金属及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工艺条件和表征、成型制备、性能等。

1.5生物效应与生物控制

生物效应是指在医疗诊断和治疗中,光、声、电磁辐射和核辐射等能量在机体内的分布、变化等作用。而生物控制则是机体自身的调节控制现象。采用生物、化学的方法对这些情况加以认识。其他还有介入式诊断、治疗等。生物医学工程最为竞争激烈的领域在医学成像技术上,其中以图像处理、阻抗成像、磁共振成像、三维成像技术以及图像存档和通信系统为主。而对医学信号的处理分析,包括心脑电、五官、语言、心音呼吸等信号和图形的处理与分析,以及神经网络的研究处理也是目前世界各国研究与学习的热点。作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将从业于该领域的研究、设备研发及制造、使用、维修养护等。所具备的知识体系是从物理化学基础、工程学到医学,十分广泛,仅四年内进行如此庞大的知识学习,学生将会呈现基础知识欠缺而专业知识也不深入的问题。为此,我们就医科大学、理工科大学、综合性大学各自特点进行了调研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物医学工程本科学习建立特色课程体系的见解。

2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特色的研讨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分别在医科类大学、综合大学与理工科类大学中均有设置。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具有典型交叉特性,该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有运用医学影像学技术、医学信息学技术等在医院进行疾病诊断及治疗,有运用基础数学、物理、化学知识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更多的是运用工程技术进行医疗器械、设备装备的研发、制造与维护管理等。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庞大的知识体系,无法由某一个从业人员掌握,需要各方向的协作与合作,由此认为,设置于医科类大学、综合大学与理工科类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应有各自的特色。

2.1医科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特色

2.1.1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医科大学,其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医学特色与优势。医科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相关专业的人才,其就业方向更多应以进入医院从事常规放射学、CT、核磁共振、DSA等的操作及计算机操作,运用各种影像、信息等诊断技术进行疾病诊断或治疗,所以其培养的人才首先应学习并具备医学的专业知识,然后才是具备基于医学专业领域需要的现代医疗仪器的研发与使用、管理能力的知识体系的学习,成为拥有工学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医学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毕业后所从事的仍是医药卫生领域工作,在医院设备使用、维护、管理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其课程的设置应该与工科类生物医学工程侧重点不同。如在一般医科大学中都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以及与此相关的医学影像学专业、医学信息学专业等,其培养目标就应以“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如影像学、信息学等)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能力,能在医疗卫生单位从事医学诊断、治疗(或信息管理等)和医学成像(或医学信息等)技术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为主。相应的培养要求应在于“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或信息学、医学超声学等)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常规放射学、CT、核磁共振、DSA、核医学影像学、信息学、医学超声等操作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超声治疗和介入放射学操作基本能力,基本的仪器(装备)维修保养能力”上。#p#分页标题#e#

2.1.2课程设置

基于医科大学的特色,其主干课程应注重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同时开设基于医学特色的工学、工程学课程。具体如基础类的基础数学类、物理类、化学类、计算机类,如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基础和临床医学类课程,如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药学、中医学、中药学、卫生管理等课程,然后按照各高校侧重设置传统生物医学工程的工学类、工程类课程,如模拟电子、数字电子技术、传感器、数字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医用仪器原理、医学影像仪器、检验分析仪器、临床工程学、人体形态学等,部分专业可设置如力学类、机械工程类、有机材料或金属材料类课程。虽然是同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但需要按照本校特色来设置课程,切忌大而全无特色,或各高校均设置同样课程。这是违背了生物医学工程高度交叉学科的学科特色的。

2.2综合性大学工科以及理工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特色

2.2.1人才培养目标

现今综合性大学工科以及理工科大学基本上都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如北京大学工学院、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各具特色。以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为例,其前身是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系,创建于1984年。学院的科学研究及学生培养方向就是强调生命科学与电子信息科学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应用电子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解决生物医学领域中的科学问题,发展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其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培养掌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知识,掌握分析与健康相关的生物医学工程问题的方法,并具备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具备健全人格和远大理想的工医结合复合型优秀人才”。即更加注重于培养工程与医学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专业人才的从事的工作更多是在用于医学诊断、治疗的仪器设备的设计、研发及制造、维护等上面。而四川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按照其特色制定为“以工程为主,以从事生物医学工程教学科研的相关学科为依据,培养从事生物力学、生物材料、人工器官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开发、生产的高级专门人才。”,偏向于材料工程学。由此可知,在综合性大学工科以及理工科大学中,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应更注重工学、工程学内容,其培养目标就应以“培养具有现代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如机械、电子、材料、计算机在医学中应用等)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能力,能在医疗设备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设备(或装备)设计研发、制造、维修维护、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为主。相应的培养要求应更多的学习工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常规医疗装备、设备等设计、研发、操作、维护维修、管理技能的基本训练并具有相应能力”上。

2.2.2课程设置

基于工科特色,其主干课程应注重工科基础理论的学习,了解医学基础知识,同时学习机械、电子、材料、计算机应用于医学中而派生的专业课程。如将特色定在医疗设备制造等方向上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其基础类课程更加强了基础数学、物理的学习,设置了较多学分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及实验等,医学类课程设置了基础医学与实验,涵盖人体解剖学知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了生物医学数学基础、电路及模拟电子技术及实验、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及实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及实验、VisualC++程序设计及实验、信号与系统、EDA技术、计算机硬件控制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医学成像原理、医学影像系统、生理信号检测、生理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医学仪器设计与实现、医学传感器、医学光学、医学超声、医学材料等,同样,课程设置也应按照本校特色加以取舍。

篇3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26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医院和民营医院的大量出现是近几年我国医疗行业一个喜人的重大变化,已逐渐成为医疗市场不可轻视的有生力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民营医院的临床检验、临床输血作为疾病诊疗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备受医护人员和患者关注。为此,对通辽地区26家已开展临床输血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医院)和民营医院的检验人员及与输血相关的护士掌握输血基本知识、临床检验基本知识情况做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依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实用临床输血指南》、《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及《体检结果导读》等自行拟题[1~4]。

调查对象:护士与临床检验工作人员。

调查方法:每单位随意选出护士和检验人员各1人,现场发问卷调查题(多选题10题、单选题10题和10道是非判断题)。采用百分制,得分≥86分为良好,61~85分为一般,得分≤60为较差。发放52份,收回52份。

调查内容:检测样品留取、采集的基本知识及对检验的影响、常用项目检验结果如何解读;有关临床输血程序、你所了解的有关临床输血的国家法律法规及你单位哪些有关临床输血的规章制度;临床输血基本知识,查看输血前的安全检查[ABO血型正反定型、Rh(D)定型、ALT、HBsAg,HCV抗体、HIV抗体、梅毒抗体]的执行情况。

调查和评估标准的依据:主要依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实用临床输血指南》、《医疗机构实验室管理办法》及《体检结果导读》等有关法律法规文件。

结 果

不同调查单位护士、检验人员对输血、检验基本知识掌握情况,见表1。

讨 论

随着疾病诊疗技术不断的发展,检验医学、临床输血的作用也日益突出。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医院和民营医院能否正确合理地使用血液及其成分,减少不必要的输血,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及熟练掌握临床检验、临床输血基本知识就显得十分重要。表1结果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医院和民营医院护士、检验人员对相关临床检验和临床输血基本知识掌握情况较差。临床检验基本知识和输血知识差主要体现在对《医疗机构实验室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实用临床输血指南》等不熟悉,对临床输血、临床检验相关法规的知晓率低,输血概念较模糊或混乱,输血风险意识缺乏;对生理、标本采集、化学、物理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了解不够。临床护士、检验人员除应该了解检验科常用项目的临床意义外,更应熟悉检验科对不同项目采集标本的具体要求,以使检测更准确地反映患者的实际情况。

开展临床输血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医院)和民营医院越来多,但输血量差异较大,年用血量较大近2万U,有的则不足10U,导致较多单位忽视对临床输血管理及输血前的安全检测,更不会主动投入临床输血所需的人力、物力,阻碍了临床输血的规范化建设。不管用血量多少,也要配备必要的设备和加强软件建设,尤其要规范输血前的安全检测、规范输血医疗文书(输血申请单、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记录单和输血反应回报单)、完善各种输血制度和各技术操作规程等最基本的工作。不能漏检输血前规定的检测项目,四项免疫检测项目,检测要求采用酶免疫法测定,酶标仪判读结果,对不能开展酶免疫检测的单位允许外送检测,但受委托检测机构硬是具备相应检测资格的医疗卫生单位,并索要和保留检测原始记录。

卫生行政部门尽快按照临检、临床输血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制定出适合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民营医院临床输血、输血前安全检测规范或标准,对规模小又需要输血的乡、社、民营医院,要求达到血液检验、贮血、配血等最基本硬件设施,并对检验、输血相关人员进行基础知识、技术培训,完善输血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乡、社、民营医院临床检验、临床输血才能得以保障,并能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0.

2 蒋冬玲,李志强.实用临床输血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篇4

1.1研究对象的选择

我国现有127所高等学校开展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专科人才培养工作,其中96所为综合性或单科性理工类院校,31所为单科性医科院校。所有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中都开设了人文社科类、医学类基础类、理工类基础课程、工程类核心课程及其相关选修课程,不同院校的课程体系结构不同,在学分、学时及其实施等多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偏颇。一般来说,多数综合性或理工类高校偏向于电子类、计算机类等理工方向,多数医科类高校侧重于生物材料与生物力学、影像工程、医学物理、医学仪器等领域。我们从10所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高校中选择了“单科性院校———南方医科大学”和“综合性院校———湖北科技学院”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物理方向)的课程体系进行比较分析研究。

1.2研究资料的主要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的研究资料来源于该校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提供的专业培养方案的电子版和该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主页;湖北科技学院的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原咸宁学院教务处编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0年版)、学院主页及其他查询调研。

1.3主要研究方法

基本研究方法参照笔者前期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的思路[2],文献材料的收集研究采用系统研究法、比较法、统计法对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等多维要素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分析,找出特点、规律,发现存在的问题,以求得启示。

2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物理方向)本科课程体系

2.1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简况

南方医科大学(以下简称南医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及其相关专业有医学影像工程、医学信息工程、医学仪器检测、医学物理、电子信息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办学方向,还有“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007年成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并建设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和研究生示范课程多门,出版了国家级教材多部,多次获广东省教学成果奖。

2.2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物理方向)核心课程群

南医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医用X线机系统原理、现代医学成像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大型医疗设备质量保证、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放射物理与防护、放射治疗学、肿瘤放射物理学、医学影像学、核医学等。

2.3生物医学院工程专业(医学物理方向)课程结构

南医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分为政治理论与人文素质课程、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四段式课程构架模式。课程总学分/总学时为150学分/2668学时,其中理论课与实验实践的学时比例为2199∶469(1∶0.21),必修课与专选课的学分比例为102.5∶47.5(1∶0.46),学时比例为1804∶864(1∶0.48)。

2.4集中实践训练环节

南医大的集中实践训练折合为32周、1280学时。其中,模电课程设计1周、40学时;数电课程设计1周、40学时;信息技术、放射治疗计划、软件工程等课程设计各2周,均为80学时;生产实习4周、160学时;毕业设计(论文)14周、560学时;军训与劳动2周、80学时;创新课程4学分、160学时。

2.5本科毕业生基本就业方向

课程体系中的主要课程及其相应目标决定毕业生未来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向。南医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物理方向)本科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是在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医学物理师的工作,也可在医学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从事医学物理方面的研究、教学、开发和管理工作,还可攻读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硕士学位。

3湖北科技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物理方向)本科课程体系

3.1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简况

湖北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湖科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及其相关专业有医学仪器、医学影像工程、医学物理、医学信息工程、听力学、眼视光学(注:医学信息工程、眼视光学、听力学方向没有正式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中)6个培养方向。2007年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获省级品牌专业,2009年成为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并建设有3门校级精品课程,出版了医用传感器、医学影像设备、医学物理学、医疗器械营销实务等多部国家级教材,多次获得湖北省教育厅、市级教学成果奖。

3.2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物理方向)核心课程群

湖科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有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医学成像系统、基础医学概论、放射肿瘤学、生物物理学、放射物理与防护、医学影像学、核医学、医用传感器、放疗与核医学仪器、放疗物理与放疗技术等。

3.3生物医学院工程专业课程结构

湖科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课(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三段式五层次课程构架模式。课程中的总学分/总学时为158学分/2810学时,其中理论课与实验实践的学时比例为2260∶550(1∶0.24);必修课与专选课的学分比例是121∶37(1∶0.31),学时比例是2180∶630(1∶0.29)。

3.4集中实践训练环节

湖科院的集中实践训练共47周,其中专业实习26周、毕业设计(论文)10周、就业实践8周、军训3周;而劳动教育、社会实践、课程实习分散安排,放疗技术、医学仪器设备、模电、数电等课程设计教学团队分散实施,没有记入训练周。

3.5本科毕业生基本就业方向

湖科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物理方向)本科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是在二级以上医院配合放疗医师制定放射治疗方案,实施治疗方案;在其他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从事医疗仪器、设备使用维护与维修;也可攻读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硕士学位。

4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物理方向)本科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

4.1专业课程体系架构的比较分析

南医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物理方向)本科课程结构由政治理论与人文素质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四段式课程构成。公共基础课程只开设必修课,其他每段课程均开设必修课、选修课,段内必修课与选修课交织在一起。而湖科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物理方向)本科课程结构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段式五层次课程结构组成。学科基础课程没开设选修课,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均开设必修课、选修课二层次。南医大是为数不多的没有开设医用化学课,却把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纳入核心课程的院校,未开设医用化学课程表明专业远离生物或高分子材料类的发展方向。南医大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学列入公共基础课程可能是因为该校属于单科性医科院校,故将其列入所有专业的公共课。南医大公共基础课程没有选修课,湖科院则是学科基础课程中未设选修课。这意味着在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段建立大一统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课程教育平台有利于实现大基础、宽口径、后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与创新,适合于拓展专业培养方向,而南医大更能体现出平台宽口径。从医疗市场及其个性化课程来看,湖科院没有开设临床医学概论课程,而南医大开了56学时,这显示出湖科院面向市场的个性化课程存在缺陷,没有很好地研究未来就业岗位需要的人才。两所院校的共同缺点是均没有开设放射治疗剂量学课程。

4.2课程体系教学任务备配的比较分析

4.2.1专业课程总学分、总学时、理论课与实验学时比例的比较分析经过比较可以看出,湖科院的学分、学时、理论课与实验学时比例分别高出南医大8学分/142学时,比例高出1∶0.03,但差异相差无几。上海交通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总学时为1831学时,实验课学时为243,占总学时的13.3%[3]。与上海交大相比,两所院校的比例均高于上海交大,这显示了211工程大学人才培养重理论教学与实践研发、重自主学习之源。4.2.2必修课与专选课的比较分析选修课是课程结构中必要的组成部分,是对必修课的优化性的适时、适宜性补充,可弥补教学计划中课程内容的不足,调和、衔接课程内容的顺序性,也可适应市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南医大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学分、学时比例分别是1∶0.46、1∶0.48,而湖科院则是1∶0.31、1∶0.29。这表明南医大的选修课学分、学时比例高于湖科院,且选修课偏重于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容易造成学科、课程与教材建设方向性不明,专业建设稳定性差。笔者建议,开设选修课学时数以不超过必修课的10%为宜,有些课程还可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4]。学科基础课程不开选修课最适合建立宽口径的专业培养平台,以保持课程稳定,在这方面湖科院做得较好。4.2.3学科基础课程学分、学时、理论与实践学时比例的比较分析学科基础课程学分、学时分配数据从表1和表2中可看出,湖科院的学科基础课为67学分,高于南医大的54.5学分,高出12.5学分;湖科院的学时为1161,高于南医大的950,高出211学时;南医大的理论∶实践的学时比例是808∶142(1∶0.18),而湖科院的理论∶实践的学时比例是896∶265(1∶0.30),高出1∶0.12。如果从学科基础课的学分、学时占总学分、学时的比例看,湖科院为40.7%、41.3%,南医大是36.4%、35.6%,两所院校差异相差无几,但是理论∶实践的学时比例高出1∶0.12,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显示出湖科院在学科基础课教学中重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这种差异性反映出湖科院是综合性院校,涵盖医学、理学、工学等十大学科门类,组建了18个教学院部,给实践教学创建了良好的条件和丰富的共享资源。4.2.4医学课程学时的比较分析南医大开设的医学课程是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放射生物学、放射治疗学、医学影像学、核医学、临床医学概论,总学时为336学时。湖科院开设的医学课程是基础医学概论(解剖、生理、生化)、细胞生物学、放射生物学、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核医学、放射诊断学,总学时是37时。从学时比较来看,湖科院的医学课程学时高出南医大43学时,两所院校开设的医学课程门数与学时数相差不大。两所院校的比较分析与赵娜等人报道的“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学基础课程比例高于理工院校,能够为该专业的学生提供较为系统的医学类课程教育,完善学生的临床知识体系,有助于该专业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论点不符[5]。从邓军民等人的报道资料看,首都医科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开设的医学课程有6门,共472学时[6],远高于同质同类院校的南医大的260学时,也高于综合类院校的湖科院的175学时。

4.3专业课程与就业方向的比较分析

从整体上讲,主要课程的设置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支撑着就业方向、就业岗位。两所院校对就业方向的总体整合表述主要是在医疗卫生机构从事放疗方案的研制与放疗技术工作,也可攻读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硕士学位。南医大的就业方向偏重在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医学物理师的工作,也可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医疗科研机构从事科研、教学、开发和管理工作。而湖科院则偏重于在二级以上医院配合放疗医师制定放射治疗方案,实施治疗方案;也可以在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从事医疗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与维修。这些都是对各高校的办学特色的理性表述。

4.4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比较分析

实践教学环节是集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措施。南医大的集中实践训练为32周,与湖科院的47周相比,从表面上看少了15周,但由于各校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方式、方法与途径各异,比较的实际意义不大。两所院校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虽各有长短,但都没有达到高等学校理工类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标准。但与泰山医学院应用物理学专业(医学物理学方向)的实践教学环节为59个训练周相比,两所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训练周太少。湖科院的微机在医学仪器中的应用、放疗仪器设备的设计、放疗与核医学仪器、放射物理与防护、放疗物理技术等课程设计在操作层面上分别由医学仪器、医学物理教学团队分散安排,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5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目标的几点建议

通过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依据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需要,借助生物医学工程教育专业本科国家标准建设的向导,配合专业评估与专业认证的实施为载体的课程体系,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5.1坚持办学理念创新,探究专业培养创新的前沿,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理念创新与目标要求可参照东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综合利用中外优秀的办学资源,发挥国内外企业、集团公司的科研、教学和市场优势,实现“产、学、研”合作与合作教育,培养适应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前沿的科技领域的发展需要,精通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

5.2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优化、纯化课程知识结构

(1)当代课程体系改革宜突破传统三段式的课程结构,建议建立新三段式九层次课程结构,每段课程均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以西安交通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为例,通识教育课程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国防教育、大学英语、计算机等不断教育课程和公共基础通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分为基础科学教育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课程;集中实践教学分为毕业设计、课程设计、放疗技术实践、课外实践(社会实践、科技与竞技活动)。(2)必设临床医学概论、放射治疗剂量课程,且其课程教学时数不低于180学时,有利于提高放疗计划方案制定的参与性、科学性和临床放疗的合理性,提高放疗质量与效益。(3)学习清华大学,结合本校特点探索夏季小学期制,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课程选修,拓展实践的时间、空间,采用多元教学及实践活动设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3明确课程体系改革思想,规范课程主导原则

课程体系设置可参照浙江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主要课程设置有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电子电路设计、传感器与仪器设计、信息与图像处理、生命科学类五大模块。要求在课程体系的结构、内容之间,其知识容量应该有合理的比例,淡化学科自身的重要性,打破学科界限,避免结构与知识出现较大的偏颇局面,也应避免面向市场、就业岗位的选修课冲淡学科基础或主干课程,对开设的选修课一定要突出个性化。另外,鼓励将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快速引入主要课程内容中,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5.4谋划课程体系策略,控制课程教学时数比例

根据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质量工程评估体系的要求,四年制本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课程总学时应控制在2600~2800。课程学时分配应适度减少专业课学时,相对增加实践教学学时,适量增加选修课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减轻学生负担。对理论与实践课学时的比例控制,原则上要求研究型高校在增加学科基础课理论学时的同时,宜将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控制在1∶0.3左右,专业课控制在1∶0.4左右;而教学型高校宜适度减少学科基础课,把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控制在1∶0.35左右,专业课控制在1∶0.45左右。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所有课程都必须以不同程度、形式、方法开展实践教学,尤其是要注重专业课。

6结语

篇5

【关键词】循证医学;医学影像学;互联网;资源

在过去的近三十年间,生物医学领域越来越支持临床实践应该基于医学科学研究取得结果的关键评价原则。如今,互联网促进了最新出版物提供即时在线访问以获取这种评价,甚至在他们印刷出版之前。越来越多的信息通过互联网和通过有质量与相关性过滤二级刊物的完全访问。这种根据给定的结果(证据)而进行的临床实践研究,逐渐行成了一种学科———循证医学(EBM)。它正在日益渗透到医疗保健,并且医生的教学学习、临床实践和作出决定发生明显的变化,甚至影响到管理人员和政策制定者决策。

1什么是循证医学

上个世纪下半叶,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戈登•亚特和戴夫•萨克特提出运用现有的最好的临床科学研究证据指导临床实践研究决策,同时也重视结合个人的临床经验。基于证据的医学,被称为循证医疗或循证实践[1],也就是应用最佳的证据系统,设定可用的选项和策略以衡量在临床管理和决策,即临床研究与最佳可用的外部临床证据和临床专业知识一体化结合[2]。戴夫•萨克特认为:循证医学是明确和明智地使用当前最好的证据在对患者做出认真的决策。意味着循证医学实践中坚持个人的临床专业知识与最佳的可用外部证据系统相结合进行研究。但是,循证医学不只是当前最佳外部可用证据和临床专业技术相结合。还要把患者的价值观和选择必须列入循证医学的第三个因素。因此,循证医学是研究证据、临床专业知识和患者的价值观和选择的组合体[3]。循证医学通常建议应用下两种情况下:一是当学术研究中心为医疗机构的特殊专家群体或专门组织的专家提供高质量的初步研究,所做的系统评价、荟萃分析和决策分析等步骤,都是坚持以证据为基础的指导方针,并努力将他们融入实践中。二是当医生在日常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而进行文献搜索和评价,然后设定为当前最好的应用证据。在实践中有可能发生这两种模式同时提供给医生在决策分析、荟萃分析和指导方针时使用的外部证据。任何一情况下都会改进患者的医疗服务的质量。无论如何,必须发挥临床专业、外部证据和患者的价值观和选择的关键集成作用。然而,循证医学也受到质疑和批评的困扰。被指出:证据未经证实;简化了研究议程和限制了患者的选择;查找证据浪费了昂贵时间;专业自和临床研究自由受到威胁[3-4]。由于这些困扰限制了循证医学的发展和应用,而不是根据循证医学本身的内在问题。戴夫•萨克特做出了客观的评价:循证医学的关键作用是通过利用个人临床专长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医疗服务成本可能会提高而不是降低[3]。应该铭记循证医学的价值,作为循证医学的目的是使用的概率推理为每个患者提供最好的选择,循证医学的支持者们投入大量精力在努力提高当代医学。

2延迟发展的循证医学影像学和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影像学特点

循证医学影像学(EBMI)是基于证据的医学影像学,也称为基于证据的成像。近几年才在文献中首次出现。医学影像学被循证医学包含在范围之内,萨克特在1996年指出:"循证医学并不仅局限于随机试验和荟萃分析。我们需要通过找到与临床疑似病症患者相符合的横截面进行研究,做出准确的临床诊断,而不是一项随机试验"[3]。放射科医生是医学影像的翻译和解说员,需要了解现有的文献证据对他们的研究结果和报告的影响。从2001年开始,出现了几篇介绍了循证医学影像学方面的论文。2006年出版了第一部由圣地亚哥•麦地那和克雷格布•莱克莫尔撰写的循证医学影像学著作,书中表示:只有30%临床影像可以通过可靠的科学探究得以证实[5]。而其他作者估计,不到10%左右的临床成像支持足够的随机对照试验,荟萃分析和系统评价的证实。循证医学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推广因此推迟。从这个角度来看,医学影像学是明显落后于其他医学专业。

3循证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延迟的原因还在于医学影像学学科自身的特征

首先,影像学检查诊断的性能评价必须基于用于图像生成和后处理技术知识。在临床实践中应用临床专业技术知识与最好的外部证据相结合,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不断发展最好的外部证据也在发生变化,临床影像学的发展本质上是依靠新技术的发展。一直以来临床影像学的发展与新技术的开发息息相关,比如CT由单螺旋发展成多排探测器螺旋扫描仪,从而使开展了心血管CT和冠脉CTA一样,这一新进展开拓了磁共振技术的临床应用,正如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研发新序列时由于硬件和软件的创新,使其获得了更高信噪比和对比信噪比、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而同步更新最新技术知识对于影像医生是个挑战,并且在日常读片时间之外需要贡献一定的时间用于学习新的成像模式或技术,在影像学研究中,每一个市场上出现的新技术都应该对其性能加以测试。其次,在影像诊断中通常会面临无法确切诊断的情况,随着他们越来越多的出现,不断涌现新技术由发展到成熟。新技术创新发展不仅需要理论研究和新设备为基础,而且还反复进行技术性、诊断性和可重复性的研究,新技术的推出必须在临床诊断的需要和患者的切实利益之间取得平衡。新技术的发展更好地提高了影像诊断能力,显著的改善了影像治疗计划,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循证医学影像学(EBMI)的一般分五步:1)提出需要解决的EBMI问题:提出好的问题是循征医学影像学研究的关键,EBMI问题都是有利于医学影像学发展和提高,并产生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所有工作和内容也将围绕其展开和讨论,密切相关。这些问题往往是来源于临床医学影像学上的疑难问题,提出问题需要运用临床经验和技巧去发现和提取的;2)运用精确关键词获取决策依据:检索相关文献获得证据十分关键。现如今相关证据文献的分布既广泛又分散,涉及到较多的数据库和期刊,查找获取证据是一个耗时费力的过程。其目的是通过系统检索得到证据,为获取可靠证据奠定基础。要求检索者既能熟悉准确、规范的应用医学主题词,还要熟练运用检索引擎;既能熟悉医学影像学相关网站,还要灵活使用检索技巧;3)甄别所获的文献依据:经检索系统获取的有关文献信息并非与你的初衷相吻合,因此,应用系统评价和分析对得到的有关文献进行具体的研判和评价,筛选出指导临床决策的结论来。①文献的研究结果是否是真实可靠地反映情况;②文献的研究结果是否具有实用临床价值;③文献的研究结果是否具有推广适用性价值,是否是特指的环境和人群。这些可以让医学影像人员决定每篇文献是否可以用作最佳证据起到重要的作用;4)得出最佳解决方案:EBMI的最终目的是做出正确的诊断或治疗方法。要求医学影像人员不能仅凭文献评价得出结论,应把评价结论与患者的临床生物特征、自身专长等结合起来。必要时候依据具体患者意愿,与患者或亲属仔细讨论,在了解、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运用获得的证据结论用到患者的诊疗方案中,处理优先的问题;5)效果总结评估:追踪实践总结评价再评价在开展EBMI的实践中也很重要。通过认真细致的分析、评价和总结,以达到总结经验并积累目的,不断提高了专业技能和促进了学术水平,提高医学影像学水平和质量更好的服务大众。美国医药研究所的临床指南中循证医学原则是运用最好的外部证据,结合涉及的临床专业知识和患者具体情况而从事的研究。世界卫生组织所指出:“准则应为利益的平衡和参与各种诊断和治疗提供通用的、关键的和准确的信息,使医生可以在个别情况下发挥最严谨的判断”[6]。

4循证医学影像学的网络资源

篇6

1. 针对目前高校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中存一些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创新

1)教育理念创新

创新的教育理念,其突出特点表现在:一是强化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及手段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二是增加现代工程设计思想和方法的教育以及解决工程活动中非技术问题的能力培养。三是强调工程整合教育。

2)教育模式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单一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长期以来,虽然高等工程教育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基础扎实、有一定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但同时也存在着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不满的现状。这和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综合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学生能力和整体素质为主,课程设置采用多元化、多学科交叉方式。教学评价采用以过程为基础的综合评价。国外工程教育的创新实践中,有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案例教学、发现式学习等教学模式,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施教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而应该是采用综合型的教学模式。

3)教育机制创新

加强产学研合作,形成企业、大学、科研单位“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新机制。为了充分发挥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在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上要加强产、学、研的合作,努力形成产、学、研“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的新机制,以便培养出能将新知识、新技术运用于企业技术创新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4)保障制度创新

高校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需要一个制度来完善和保证工程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保障制度创新可以通过高等工程教育的微观与宏观环境创新来获得支持。

2. 实现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1)构建面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

依托医学院校特有医学背景的优势,结合我国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急需大量创新型应用人才的特点, 我校对本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进行多次微调, 经几年的探索和实践,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 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四大类必修课程加应用型选修课程组成。

在公共基础课方面, 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数据库语言部分去掉,直接开设专业基础课C++程序语言,以适应时代要求; 理论课整体学时压缩,加大实践创新学时。考虑我校是医学院校,医学资源比较丰富,所以将生理、病理等医学基础课程设置成选修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方面, 为了突出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专业方向, 将信号与系统课程的考核方式由考查调整为考试, 增加了微机原理,将电工学由80学时增加为90学时,把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的课时调整为60学时。这些课程改革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电子技术、计算机硬件知识方面得到提高。同时将医学影像学由48学时增加为64 学时;医用电子工艺实训增加了应用知识,这些课程改革可使学生更加熟练掌握医学电子技术、医学影像、, 掌握医用传感器、医学仪器与设备以及虚拟仪器的原理知识, 提高设计、调试、维修等专业基本技能, 为成为从事医疗仪器设计与开发、管理等创新型复合应用人才打下坚实理论基础。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创新型教学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条件, 为了改变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普遍存在的师资力量薄弱,重理论,轻工程的人员结构搭配不合理现象, 我校采取多种措施, 努力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先后从深圳大学引进2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科班硕士研究生,从四川大学引进一名生物医学工程科班的博士生, 从三级甲等医院影像设备科聘请具有较强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和实习实训指导老师, 另外,邀请相关医疗设备生产企业的工程师来校对在校老师进行实践培训,然后通过到名校进修、参加培训、读博、出国留学等多种方式,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目前, 本专业已有高级职称6人,讲师4人,工程师1人, 其中硕士9人, 博士3 人, 形成了稳定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同时,学校计划在2018年申格为医科大学,其要求之一就是扩大理工类专业的招生数,因此,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必然需求。

3)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学生实验教学质量和实践能力

在实验室建设上, 我校依托专业发展的需要,应进行了如下改革:

一是加大资金、人力投入。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如:核磁共振、彩超、多普勒等实验设备。同时, 成立医疗器械实验室, 含电子技术实验室、医用传感器实验室、医学影像设备实验室和医学信息实验室, 拥有生物机能实验系统,生理虚拟采集与分析仪器、心电图机、医学电子实验箱、显微镜、医学信号医学图像分析处理软件、计算机等设备。

二是改革实验内容。对验证性实验进行删减, 增开一些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型实验。按照基本技能-综合技能-设计技能-创新技能四个层次建立创新科研实验训练体系。

三是采用开放式实验和分组分批集中实验等多元化实验新模式。实验中心配备专职实验人员, 实行全天开放制度, 实验时间和实验内容由学生自选, 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实验和科技制作等活动, 实验室提供技术资料、实验设备、实验材料, 并有实验人员指导或协助,以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对于某些课程, 由于仪器台套数不足, 实行分组分批集中实验方式, 如医用电子与设备学课程实验开设有心电放大器设计性实验, 要求2-3人一组, 每组都要完成电路设计、元器件选择、电路制作与调试、设计与调试报告、答辩与演示等环节的任务, 由任课老师和实验员指导答疑。每组设计的具体电路可以不同, 以突出创新性。

4)开展课外综合创新实践活动

课外综合创新实践活动可以巩固、扩展课堂教学内容,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培养和锻炼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以及自我学习、独立工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目前有医疗器械模拟销售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制作大赛等,积极鼓励本专业学生参加,配备指导老师并提供设施。另外在大二学习电子技术课程后,进行普通电子装置小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目前,经过几年的实践,已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获省三等奖1项,省电子设计制作大赛中分别获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随着课外综合创新实践活动在学生中系统有序地开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4)构建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应依托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优势,在保障体系、激励政策、体制机制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在保障体系方面,应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办学条件、健全管理体制、提供政策保障等方面的支持。

5)建立绩效评价体系

在创新型工程应用技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中,评价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从过程和结果方面进行教育技术工程建设的绩效研究,有利于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可操作的教育技术工程绩效评价方法,对教育技术工程建设起到决策、管理、监督、评价的作用,以减少学校投资的浪费,提高学校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促进教育信息化持续、有效地发展。

结束语

在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通过对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验教学改革、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及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改革与创新, 能很大程度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水平、创新意识及综合素质等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源,王翔,胡闵华. 浅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J];教育与职业, 2007(5)

篇7

学医建议不要选什么专业

1、生物医学

首先,各位要注意生物医学专业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并不相同,前者是正儿八经的医学类专业,而后者则是工科专业,且属于基础医学类。同时,该专业就业前景并不是很好,毕业后想成为医生较难,大多数毕业生更适合科研工作。因此,如果学历不高,就业形势是比较严峻的,学生至少要有博士学历,才有相对多的选择,如科研、高校教师等。

2、药学

目前很多人都认为药学专业是一个“坑”,因为虽然是医学专业,但基本是做不了医生的。该专业本科毕业后多数人都会选择医药代表这种工作,而研究生专业方向更多,但大多毕业后也都是从事科研、学术类工作,学历要求高前景也很一般。

3、医学技术类

医学技术类是医学专业中的一大类,包括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眼视光学等等,其中经常被家长、考生与口腔医学混淆的莫过于——口腔医学技术。不过虽然只是多了两个字,但却大不一样。前者是当下最热门的学医专业之一,而后者则是相对冷门的医学专业。从医学技术类专业毕业后,即使能进入医院工作,但想要成为医生同样很难,更多的人只能去到一些工厂,做一些技师工作。

学医选什么专业好

1.临床医学

临床医学顾名思义就是在病房床边的医学,它其实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像内外妇儿等多个学科都在临床医学的范畴内。可以说,大致上除了基础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医学等之外,在医院直接给病人看病的都属于临床医学。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的,只要自己能够坚守本心,真心踏实的喜欢自己报考的专业,对自己所做的行业负责任,报考这个专业未来不仅受人尊敬,而且发展前景也不错。

2.口腔医学

因为近些年来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就医也不仅仅只是局限于一些比较重和急的病症。人们更加重视身体全面健康的理念,因此口腔医学逐渐发展了起来。所以说这可以说是一个新兴的医学专业,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

篇8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 教学效果;教学策略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多种成像技术和诊断知识的专业课程,其显示各类组织、器官的生理或病理形态图像。而医学影像学又是在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中技术更新最快的领域之一。而作为介于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课程,要适应新世纪现代医学发展和社会需求,培养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理论知识扎实、专业素质达标、能力强的医学人才就必须进行影响学教育的改革。而高质量的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扎实基础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就需要教师对影响学教学策略在实践中不断探究,积极改进。

一、明确医学影像学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工作中为辅助临床诊断的作用,将其与病人的临床表现、化验检查等其他相关资料相结合,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结论。而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学摆脱了单一的传统的放射诊断学,成为包括X线、CT、MRI及超声的现代医学影像诊断学和介入放射学形成的集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为一体的诊治并存的综合临床学科。因此,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工作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迫使我们在要为临床培养出专业能力强的影像学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积极提高教师和学生知识水平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涉及学科知识面较广的综合学科,早已从单一依靠形态变化进行诊断成为集形态、功能、代谢改变为一体的综合诊断体系。[1]知识面的广泛,要求任课教师就需要对各方面的知识都达到相应的水平,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基础医学、电子学基本理论、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的各项技术、计算机等技能都要求教师具备;对于放射防护的理论以及相关的伦理学都要求教师熟悉。教师应当对当前临床上影像学的动态变化做相应的了解,积极参加相关专业的学术会议,以便在教学过程中为同学们提出合理的学习建议。因此,教师需要进行不断的学习,以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在教学实践中进行高质量的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具体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首先,教师应明确教学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要让课堂时间充分得到利用,就应该明确教学的目标。在具体的教学章节中,明确具体应该掌握、熟悉、了解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让学生主动的融入到学习中去,并能够学以致用。

其次,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学习特点,进行不断的改进。例如,学生在学习影响知识如CT、MRI等较难理解。[2]造成难易理解的原因有缺乏对相关知识的整理、归纳、总结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相应的知识进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性的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总结、综合记忆和应用。而对于难以理解的知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对该部分的知识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引导,循序渐进的将复杂的知识拆分成容易理解的知识。

再者,在教学中,还可以改进教学方法。例如在课堂时间,可以将具体的案例穿插于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思考的动力。在适当的时机将之前学习过的基础学科一点带面的与影像学知识联系起来。

对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可以建议在学习期间阅读相关的书籍、做相关的习题练习。并要求学生在学习相关章节前进行影像学知识的预习和对将要涉及的基础知识的复习。例如在进行呼吸系统相关章节的学习时,就要求学生对组织学、病理学以及解剖学进行复习,以便于在教学过程中对相应的影像学图像有更深刻的印象。

三、完善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和大纲

医学影像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在快速的发展,而面对这快速的变化,现有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几乎不能够适应。同样面临这一现实的还有这一学科技术人员的专业独立性,陈旧的教学计划和大纲让专业人员在临床的工作中要进行大量的学习。教学计划和大纲对该专业的学生在将来从事临床工作、融入临床工作有一定的影响,直接关系到未来影像科的发展。因此,教学计划和大纲的改革实在必行。医学影像学的培养主线应该是将学生培养成为有能力专业人才,这就要求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以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在调整和优化后,既遵循教学的规律又符合时代科技的发展。

四、更新教学手段,实现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的现代化

随着医疗界各项设备、技术的更新,影像学也出现了新技术,如心脏和脑的磁源成像等。再加上电子设备的不断更新普及,医疗设备也进入了数字化、网络化的阶段,但是医学影像学的教育却依然在传统滞后的阶段,已经不能够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数字化教学在影像学上有较为显著的优势,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数字化教学的出现,改变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数字化教学利用多媒体等进行教学,能够给予学生以直观的图像显示,形象生动、文字清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还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进行引导教学,例如推荐相关的学习网站等,学生也能够利用多媒体进行资源的获取,拓宽知识面和视野。另外,数字化多媒体还可以以三维立体影像展现给学生,且能够储存,容量大、不易丢失,让学生进行反复的学习。

五、结语

综上所述,医学影像学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临床上有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能够在疾病的诊断中起辅助作用,随着科技的更新也在疾病的治疗中大展身手。医疗设备不断更新,又随着网络化和数字化的发展将设备与之相联系,有了超越传统的功能。基于此,医学影像学的教育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不仅要随科技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的内容,更要在教学的方法、策略上进行改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医学影像学的课堂教学策略改革,可以提高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郁文明.提高医学影像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体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143.

篇9

关键词:医学影像专业;就业形势;就业前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028-02

一、近几年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情况

1.影像专业的市场需求仍然很大。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提高了对医疗水平的要求,许多患者倾向于选择医疗水平较高的单位,从而增加了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迫使医疗机构不得不通过扩大医院规模、争创“三甲”等途径取得优势。因而大型先进医疗设备,特别是医学影像设备的引进成为了其中的重要手段,而对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契机。

2.就业方向和去向逐渐成熟。从学科的角度来看,医学影像学由影像诊断学与介入放射学两大部分组成,因而相应的就业方向有:(1)影像诊断,包括传统的X线诊断、CT诊断、MRI诊断;(2)超声诊断,包括胎儿超声、腹部超声、泌尿系统超声、血管内超声等;(3)介入放射学,包括穿刺引流、灌注栓塞、成形术、取出异物等;(4)核医学,包括全身骨成像、甲状腺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等;(5)影像技术,包括X线检查技术、CT检查技术、MRI检查技术、超声检查技术、DSA检查技术、核医学检查技术等。此外,医学影像工程作为一个新的分支,其需求量大、创新性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近年也受到了相关领域的重视。而医学影像专业目前的就业去向主要有2个:一是在医院等医疗机构从事诊断、检查、设备管理和医学科研等工作,二是在西门子、飞利浦、通用等大型医疗设备公司从事技术研发或管理工作。

3.本科生需求逐渐下降,研究生需求明显提升。由于高校扩招导致了影像专业学生人数的增加,就业市场上已呈现出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过于求的态势。目前三甲医院(尤其是大学的教学医院)主要引进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本科只能从事影像技术工作,而大、中型医院已不再引入本科以下的毕业生。

4.影像诊断就业明显优于影像技术。在如今的医疗环境下,医院影像科普遍存在“重诊断、轻技术”的现象,大多数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影像诊断方向的毕业生,这是由于影像诊断更贴近临床,未来发展较好引起的。相反,即使是在大医院技术工作的地位也相对较低,而且存在辐射问题,这种差距使得毕业生在心理上难以接受。

5.综合能力强、一专多能的学生受到欢迎。在毕业生逐渐增多和医疗水平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逐渐增高。在能力方面,医疗机构看重的是综合素质,需要的是厚基础、强能力、有专长的临床应用型人才,因而只具备一般知识的毕业生不再抢手,而具有诸如“神经影像诊断专长”、“心脏超声专长”、“介入放射专长”、“核医学专长”之类的人才却备受欢迎。

二、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前景分析

1.影像技术发展速度迅猛。影像技术是一门新兴技术,短短几十年其发展就出现了质的飞越,而且还未达到极限,这种现象导致了人才的极度欠缺。就长期而言,就业形势取决于技术发展速度和人才增长速度哪个更占优势。如果技术发展更快,则需求量较高;如果人才增长更快,则需求量相对较低。因而就业前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2.临床诊疗越来越依赖影像设备。临床医学的发展有几百年的历史,如今已到达了难以逾越的瓶颈,传统的“视、触、叩、听”已经不能满足于现代医疗的诊断需求,在治疗上也暴露出许多局限性。影像医学的出现巨大地影响了传统的诊疗体系,并迅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临床医学已经无法离开影像设备,并且随着医学影像的发展,临床诊疗将越来越依赖于影像设备。这种形势有利于影像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影像人才的需求量也将有所增加。

3.毕业生质量逐年提高。随着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情况逐渐被认识,生源质量也有所提升。另外,由于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和用人单位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影像专业学生也正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甚至包括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因而在这种背景下培养的高质量毕业生自然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4.影像工作细分化、专长化。由于就业市场的发展和医疗需求的提高,影像诊疗工作正在向细分化、专长化发展。因而今后每个影像工作者都应该要有一个或多个自己擅长的方向,以分担日益增加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在这样的情况下,医疗机构就需要更多的影像专业人才能满足社会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这种趋势将一定程度地促进毕业生的就业。

5.医学研究需要大量影像人才。影像技术的发展不仅为临床诊疗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成为了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如今新的疑难杂症不断出现,针对这种现状临床医学一筹莫展,目前攻克这种疾病只有依靠基础研究才能实现。相比于其他手段,影像学方法因其非侵入、无创伤的优点而广受关注。从这个角度来看,医学影像人才的需求量也将因此大大提升,这种需求不仅仅局限于医疗机构,还体现在西门子、飞利浦、通用等大型医疗设备公司的用人需求上。

6.影像体系正在与国际化接轨。如今的影像科已经成为了拥有CR、DR、CT、MRI、DSA、PET等一系列大型医学影像设备的现代科室,相比于传统临床科室其优势正在不断地突显出来。随着影像技术与国际化接轨,未来国内的影像体系将与西方发达国家保持一致。在国外,影像科是最优秀的科室之一,影像医师的地位很高,且收入优于大多数临床科室。而且技术在不断发展,检查设备不断更新换代,诊疗手段日益先进,这使得影像人才的需求大大提升。据Nishie等人报道,当前日本的影像科医生就非常欠缺,这和他们高度发展的影像技术是密不可分的。因而可以推断,随着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深入,国内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前景也会有很大的改善。

三、医学影像专业就业前景对学生的要求

1.提高综合素质。随着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就业市场对影像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要求逐渐提高。如今,影像医师要面对内外妇儿各科的检查申请,这就要求毕业生有广博的医学知识,还要掌握一些非医学专业(如物理、计算机等)的相关内容。因而要达到精英水平,影像专业学生还需不断刻苦学习、钻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说,学生应主动深入临床,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提高英语水平,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提前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应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技巧,加强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努力成为基础扎实、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一专多能的影像人才。

2.培养人文精神。当前,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任何医疗活动都应本着对病人负责的态度,时刻考虑病人的利益。虽然影像医生与病人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少,但诊断结果将对临床治疗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影像专业学生同样应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责任意识,同时应当注重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地去体察病人的疾苦,给予病人更多的理解、同情和帮助,这种人文精神能够大大提高工作质量,也将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和追捧。

3.调整就业策略。近年来影像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较高,都希望能到大城市去,到待遇好、条件优、规模大的单位工作。毕业生的心情应当得到理解,但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通过考研、考博等途径提高学历,增强就业竞争力;对于其他学生,适当地转变就业观念,到基层医院去服务于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此外,影像专业学生应该重视学校的就业指导教育,积极参加就业相关的讲座和师生座谈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客观准确地为自己定位,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同时应以敏锐的眼光洞察市场形势的变化,主动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慎重、理性地选择就业去向,这种观念将使毕业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4.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由于医学影像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影像设备更新换代的周期正在逐渐缩短,如果影像专业学生不时刻保持认真学习的态度,就将落后于时代潮流而被淘汰。因此学生应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再学习能力,积极探索,深入了解知识动向,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技术和新设备,从而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四、小结

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问题与影像专业毕业生今后的发展密切相关,是学生和老师关注的热点话题。在此背景下,结合近几年来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情况,本文客观地分析了其就业前景,并进一步探讨了就业前景对学生的要求,为学生、老师和该领域的关注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本文认为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形势较好,对未来的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

参考文献:

篇10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 BME)是将工程学与生物、医学紧密结合而形成的新兴的交叉学科,旨在利用工程技术手段开发各类以高新技术为特征的现代医疗器械及系统,为疾病的诊断、监测、控制、预防和治疗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1]。生物医学工程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人工器官及生物材料、医疗仪器及设备、电子信息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等[2]。从其研究领域可以看出,生物医学工程是现代工程技术与生物医学相结合形成的交叉学科,涉及生物、电子、信息、材料、药学等多个领域,具有很强的交叉性和综合性[3],同时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如何培养出兼具工程技术研发和生物医学基础能力的专业人才,已成为本学科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现有培养模式的不足

生物医学工程学在我国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我国高校中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设置分为两种:①设置在理工科大学;②设置在医学院校。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60余所综合或理工科大学和30余所医学院校设立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从本科到博士各层次的专业人才。由于是新兴学科,我国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现有的培养模式通常存在以下不足[4]。

(一)理论与实践脱节

在国外,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十分注重多学科的交叉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国高等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是以理论为基础、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一种重理论轻实践,或是实践缺乏实用性,局限于书本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是,学生在实践中不能很好地将专业理论知识同实际应用相结合,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同时部分高校开展的实验方法和手段陈旧,内容简单孤立,绝大部分属验证性的实验,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最终均导致的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难以满足于市场的需求。

(二)培养模式差异较大

从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大学开设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至今,大约有70余所高校通过了美国工程与技术认定委员会(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ABET)的评估获得授予生物医学工程学士学位的资格。ABET的准则鼓励各种教学计划的一致性,这对于推动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发展时间相对较短,专业培养方向较多,不同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又由分别来自不同学科和专业的教师组建,因此造成不同院校的专业建设基础、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均各有差异。工科背景较强的院校以工程学为基础,辅以少量医学课程,这类院校的学生工程学知识相对稳固,而医学知识相对薄弱;医科院校则多以医学为背景,工程学知识教授相对较少。这种医工结合不紧密的问题造成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与社会要求差距较大的弊端,同时又进一步导致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招生和就业难等一系列问题。

(三)实验设备相对落后

医学专业同工科专业一样,均须以实验为基础,否则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如纸上谈兵,教师无从教学,学生也无法学习和理解。而专业实验室建设要求高,建设经费投入多,实验室的建设、设备的更新换代均需要大量的经费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而一些高校实验经费紧张,仪器台套数不够,特别是在初始发展阶段,困难较多,专业培养往往出现投入大产出少的现象,给经费有限的高校带来了建设上的困难。

(四)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复合型师资

生物医学工程作为“朝阳学科”,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很多教师都不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出身,虽然对所授课程知识驾轻就熟,但其知识领域相对于生物医学工程这样一个交叉性很强的学科而言,仍旧过于窄浅,对如何带动学生实现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还缺少丰富的经验。与此同时,目前国内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师资队伍中,具有理工科教育背景或医学教育背景的教师比较多,而既懂医学又懂工程技术,能将工程技术与医学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的复合型、交叉型师资比较缺乏,教师与各相关学科交叉融合能力较弱,这一状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五)学校、社会对专业的了解与重视不足

一些医学院校的教师对此专业的了解就是把它分类在工科,这就导致传授医学、生物学知识的教师对待此专业的课程重视不够,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学好电子、工科类课程就够了。而学生也并未得到工科的专业教学,与科班的工程类学生同样存在差距。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得本来应形成优势与合力的“生物”、“医学”与“工程”专业,非但不能很好地融会贯通,反而处于“两不管”或者“两不精”的尴尬境地。而社会对于此专业的认知也很有限,有相当多的人把此专业简单理解为维修、销售仪器,仅把毕业生当作技术工来看待。

(六)学生思想不稳定

生物医学工程在我国作为一门全新的专业,其涉及的学科领域跨度大,专业知识体系复杂,就业方向不确定。很多本科生对所学专业缺乏深层次的认识,对自己的前途也缺乏一定的自信,部分学校也只是按照固定思路教学,导致学生思想不稳定,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使学生在就业时处于劣势。

三、培养模式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