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1 09:08: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

篇1

【论文关键词】 绿色壁垒绿色发展道路可持续性发展

一、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的作用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一国以保护人类及动植物的健康或安全,为保护生态环境,而采取直接或间接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法律、法规、政策与措施。它是技术壁垒的形式之一,目前已成为技术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 当前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是根据各国国内的环保水平和标准来设置的,由于发达国家的产品科技含量和公众的环境意识普遍较高,他们对环境标准的要求非常严格,这样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常常难以达到发达国家所要求的环保标准而拒之门外,这给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设置了很大的障碍。目前,我国每年因“绿色壁垒”而受阻的商品价值近100亿美元,这种影响将随着绿色贸易壁垒的不断提高和我国出口的增长而不断扩大。从这一层面上,绿色贸易壁垒的确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衣食住行中的“绿色消费”已成为新的时代潮流,消费者的环境意识在不断提高,人们更注重“绿色消费”,因为这种消费适应了人们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得到了各国消费者的认可。

而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上的一股强大的潮流,各国政府的环境保护措施必然会反映到对外贸易上来。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积极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因为它将使我们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走向绿色发展道路

二、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1.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性 21世纪经济的主旋律是绿色生态经济,这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经济生活的具体要求。现实中,世界环境危机和能源紧缺问题已严重制约世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节能、环保已成为世界性的趋势,随着“绿色壁垒”愈演愈烈和消费者“绿色意识”的不断提高,这都要求企业必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用“绿色意识”来制造环保的“绿色产品”,以“绿色制造”来提升竞争力,突破国际贸易壁垒,广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2.如何让企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发展方向是否正确首先取决于发展观念正确与否。随着中国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在发展中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目前在许多方面也呈现出难以持续的迹象: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资源生产率过低。这也就说明了我国企业环保意识较淡薄,我国经济的发展仍然停留在以消耗自然资源、牺牲环境质量发展经济的模式上。

因此,要确立全方位的绿色发展观念这就要求企业树立绿色营销的观念,注重把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重视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一,要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环保意识。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企业的“绿色意识”,从而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思想;第二,我国要健全环境保护法规、标准。国家要建立统一、规范的环保认证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和检查,促进环保产品认证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从而,迫使企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第三,加强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工作,加快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的步伐。我国的企业也必须认识到ISO14000认证的重要性,让外部竞争的激烈性变成自身发展的动力,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行业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走绿色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绿色发展道路,就是指低消耗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持续循环的资源体系,稳定高效的经济体系,不断创新的技术体系,更加开放的国际贸易金融体系。 如何走向并走好绿色发展道路呢?

篇2

关键词:生态设计 循环经济 书籍设计 再生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1-116-02

1 书籍设计的生态现状

1.1 书籍设计的国内外生态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首要问题。现阶段,设计领域也开始把关注焦点集中到生态设计上。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书籍装帧设计上,由此引发的各种环境问题、社会问题,都是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在装帧设计过程中太过注重使用新技术、新材料,而忽视文化内涵价值,没有考虑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造成资源大量消耗,出版成本提高,出版效率降低,读者经济负担增加。

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于上世纪60年代末发表其著作《为真实世界而设计》,这本书在当时引起强烈反响。他认为,设计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资源有限问题,设计应当服务于环境保护。在当时,很少有人支持这一观点。然而到了70年代,人类面临全球性资源危机,巴巴纳克的“资源有限论”才被人们广泛认可。自此,很多人都开始逐渐关注绿色设计理念。

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在他的著作《设计中的设计》中谈到“RE-DESIGN”也就是再次设计。其内在追求在于回到原点,重新审视我们周围的设计,以最为平易近人的方式,来探索设计的本质。这也是生态设计理念的核心,通过改变思维方式来实现循环利用。降低油墨使用量,防止造成环境污染,很多书籍都是采用白色,这也能够体现出日本文化特色。此外,日本书籍设计家杉浦康平也指出:“书籍是一种生命”。即强调关注书籍设计各个环节,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了书籍再生设计。

最近几年,我国越来越重视环境资源问题,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下发文件《关于禁止出版发行“黄金书”等包装奢华、定价昂贵图书的通知》。同时,我国著名书籍设计家吕敬人指出,现阶段,我国书籍装帧存在很多问题。最近几年,一些装帧低俗、过于追求形式的书籍开始进入图书市场,因此,怎样解决该问题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主要课题。

1.2 基于生态设计原则下的书籍的再生设计研究价值

(1)促进书籍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从整体上看,书籍产业属于商品经济范畴,所以书籍设计发展必然会影响到商品经济发展。基于生态设计原则是先书籍再生设计,这是书籍设计家为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做出的重要贡献。从局部上看,这是对传统书籍设计理念的一次改革创新,把生态设计原则融入书籍设计中,有利于提高书籍设计档次水平。

(2)增强人们适度消费观念。作为一项重要文化消费,书籍设计为我们提供良好阅读环境,因此我们应当树立适度消费观念,提倡节俭生活,避免铺张浪费。人类生产活动、消费活动不能超出资源环境承受范围,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

(3)突出书籍设计根本内涵。目前,我国书籍设计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了书籍设计根本内涵。基于生态设计原则下的书籍再生设计研究,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书籍设计根本内涵。设计本质在于服务人类,这也是书籍设计理念的核心所在,不仅要为读者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和感官体验,还要防止环境污染,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

(4)进一步扩宽书籍设计渠道。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基于生态设计原则实现书籍再生设计,减少书籍浪费,尽可能循环再利用,把生态环保理念落实到设计过程中,让书籍设计体现生态思想,不断丰富书籍设计内涵,改变原来单一消费的资源利用模式,实现循环再利用,促进出版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5)打造书籍设计新形象。基于生态设计原则,为打造书籍设计新形象,提高人们审美品位。通过书籍再生设计方式,即改变原来单一的文本书籍设计模式,提倡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和想象力。经过再生设计后形成新的书籍产品,可以供人们使用,体现出书籍的生命力,通过设计全过程来传递书籍价值。

(6)开发书籍新功能。从生态设计原则出发,重新评价书籍设计开端、过程和结果,实现书籍再生设计,使得各环节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并开发出更多新功能,延长书籍寿命。

总而言之,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对于书籍结构、材料、版式等有了全新认识,在此基础上对书籍进行再生设计。实际上就是把生态环保理念融入设计中,这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书籍再生设计为设计者提供了新思路,进一步扩宽了创作渠道。

2 书籍的生态设计原则

2.1 注重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把生态元素加入到传统审美艺术中。阅读环境营造更加注重生态自然美,不刻意描绘,突出简洁、淳朴。同时,它要求遵循生态自然规律,基于审美规则,通过技术手段来改造加工出版物,实现自然、人文、艺术有机结合,用人工方式呈现生态美。它倡导人工绿色环保媒介应当融入书籍文化内涵,让人感受到的并非一时视觉刺激,而是长时间停留在人们心里的快乐享受,带给人们持续的精神愉悦。

2.2 倡导节约

把资源循环利用理念融入生态化书籍设计中,这是实现现代设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体现了生态化书籍设计本质。基于生态理念进行书籍设计,不断丰富书籍装帧设计内涵,提高设计档次品位,改变原来单一消费的资源利用模式,实现循环再利用,促进出版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3 适度消费

作为一项重要文化消费,书籍设计为我们提供良好阅读环境,虽然书籍装帧设计目的在于带给读者舒适的阅读体验,但同时也要重视适度消费理念,提倡节俭生活,避免铺张浪费。人类生产活动、消费活动不能超出资源环境承受范围,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

2.4 注重功能设计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设计也应当更加智能化,书籍装帧设计要基于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智能化设计。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生活环境存在差异,所以功能需求也不同。生态设计要求关注功能变化,满足读者实际需要。现代书籍装帧设计强调体现功能优越性和人文主义关怀。

3 基于生态设计原则下的书籍的再生设计

3.1基于循环经济的书籍再生设计条件

(1)再生设计主要针对废旧书籍和未使用过的书籍;(2)再生设计主要通过设计方式,对书籍进行重新定义(通常是在书籍未使用时或者在使用寿命结束后进行),从而开发出更多新功能,但不过于依赖技术手段;(3)书籍经过再生设计后要符合生态设计原则;(4)再生设计出来的新书籍应当具有实用性。

3.2 基于生态设计原则下的书籍的再生设计方法

3.2.1 减量化设计

减量化是指重新定位未投入使用的传统书籍,通过改变部分功能来减少书籍纸张使用量和工艺环节,防止材料浪费、重复劳动。

(1)书籍材料的减量化。

书籍材料减量化主要通过书籍版式设计来表现。通过各种元素合理使用,使书籍文字疏密有致,搭配相应的插图,丰富书籍内容,增加更多情趣,这才是理想的版式设计。书籍版式在保持书籍原有功能、结构前提下,摆脱传统思想束缚,对内部版式进行调整优化,提高空间利用率,减少纸张消耗。

(2)书籍结构的减量化。

所谓结构型是从书籍结构出发,纵观我国书籍设计发展历史,我国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印刷术对于书籍装帧产生了深远影响。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书籍装帧形式不断改变演化,从最开始的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到后来的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精简装等。其中,蝴蝶装仅利用糨糊来粘贴,不用穿线,十分牢固,能够有效节省材料,不仅提高了空间利用率,而且书籍造型精致、新颖。

3.2.2 再利用设计

所谓再利用就是多次反复使用。从书籍再生设计角度说,再利用就是在开始制造书籍时就要考虑经过一次使用后再利用问题,延长书籍使用寿命。

(1)书籍结构的再利用。

书籍再生设计融合了创新性和实用性,例如一些书架、搁板都是用废旧书籍做成的,设计者用木板来支撑书页。有趣的是,这些书籍被做成书架后,书籍名字可以起到很好的分类作用。像一本书的名字叫做《魔戒》,显然这一层书架上主要是奇幻类书籍。另外,一些书籍再生设计还运用了一些装饰创意。

(2)书籍材料的再利用。

倡导一物多用。全面评价分析书籍功能,综合考虑书籍结构、材料、版式等因素,开发出更多新功能,为废旧书籍回收再利用创造条件。书籍再生设计要体现创新性和实用性,像把一些材质相当硬的废旧书籍的整个封面可以用钢链进行连接固定,从而再生设计成为新颖的座椅。

3.2.3 再循环设计

再循环指的是废弃物循环再利用,涉及到两方面,首先是在保持原有形态基础上,通过加入其它物体实现再循环设计;其次是彻底改变原有形态,重新循环再利用。

改变再循环书籍形态指的是基于保持废旧书籍原有形态,加入一些其他元素,对废弃环保材料进行降解处理,同时合理设计废旧书籍循环再利用,这是再循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书籍再生设计就是把生态环保理念融入到设计中,并渗透其他艺术领域,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一方面,书籍再生设计融合了创新性和实用性,对书籍形态进行重新塑造,基于三大结构原理把废旧书籍制作成其他物品,像书架、座椅等;通过对书籍内页纸张的重新定义,文字类的纸张可以用于灯罩来创造出渐变灯光,图片类的纸张可以通过重新构图加之后期制作可以产生另外所需要的插图,这些都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另一方面,书籍的再生设计基于装饰性的创意设计,书籍通过改变它的结构可以用作立体墙装饰品、室内花瓶等等,具有一定的装饰价值。

4 基于生态设计原则下的书籍的再生设计的现实意义

真正能够吸引读者的书籍,除了内容精彩外,还包括装帧、材质等。书籍再生设计应遵循减量化原则,实现循环再利用,不仅体现生态环保理念,也要体现人文主义关怀,这是未来书籍设计发展的主要方向。

书籍设计应立足于人本主义思想,不仅要为读者提供舒适的阅读体验,还要尽量做到绿色环保,促进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发展社会经济文化过程中,也要注重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研究生态化书籍设计是十分必要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将生态引进书籍装帧设计领域,向印刷行业和书籍设计从业人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点,开辟了一个新的创造空间。作为设计师更需要在这一领域的技术体系和美学思想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提倡书籍设计的绿色生态化,营造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和人性化的文化氛围,必将成为书籍设计的主流。

参考文献:

[1] (日)杉浦康平.造型的诞生[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2] 贺克,李越恒.关注绿色包装和绿色设计[J].包装与设计,2002(6).

[3] 岁月铭记论文集[C].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篇3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都是以粗放式发展道路为主:出口产品高耗能且附加值低,且某些进口资源过度依赖国外市场。粗放式发展道路与循环经济产生了诸多矛盾,面临着很多制约因素,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在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循环经济的国际大背景下,要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条紧迫而有效的路径。本文在深刻剖析我国传统外贸增长方式与循环经济的种种矛盾以及所面临的外贸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一、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的内涵研究

1、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流通环节,它要求一国通过制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相协调的外贸战略与政策,促使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实现对外贸易的长期、持久、稳定、健康地增长。

2、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建立在资源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资源重复利用、循环利用、永续利用为核心,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二、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后提出的全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的可持续性保持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标志,它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而循环经济是人们在可持续发展思维的引导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为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空间,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因此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实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一致的。

2、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循环经济追求的是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它强调资源的重复利用、循环利用。循环经济一方面通过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减轻了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压力,使得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通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降低环境的污染程度,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等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而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为目标。可见,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强调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三、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长期以来,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实施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数量型发展模式,外贸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引导下,一味追求规模和速度,很少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问题。这种增长方式导致了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对环境的肆意破坏,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以及发展后劲的削弱。

2.低层次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在出口结构方面,我国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额最大的五大行业分别为:机械、电子、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化工原料及化工制成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采掘业,其产品出口额占当年出口总额的2/3以上,这些行业大都是污染严重的行业,并且,各行业在出口迅速增加的情况下,环境污染程度有所上升。在进口结构方面,进口商品中能源和原材料不断增加,如原油、化工材料、铁矿石、钢材等,这些作为投入品的原料型产品都是高能耗的,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危害。更为可怕的是,近年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我国陆续发生进口工业垃圾和有害废物的事件,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四、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面对我国传统的外贸增长方式与循环经济之间的种种矛盾以及在循环经济下我国外贸所面临的环境,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而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面临着国外循环经济发展趋势的外在约束。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协调我国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的关系,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1、正确认识循环经济与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关系。这是正确处理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部分,我们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把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纳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统筹考虑,追求贸易、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科技进步,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从而促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从整体上来看,要逐步改进大进大出的粗放式贸易战略,调整我国外向型经济政策,在重视对外贸易工作的同时,要加快国内贸易和国内市场的建设,加快培育国内循环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2、调整我国的产业政策和产品结构,逐步改变资源型出口导向战略。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对出口产品来说,就是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对进口方面来讲,就是要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减少对石油、铁矿石等的进口。整体来看,就是要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减少对外贸易发展中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一是要遏制对部分地区和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要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三是政府要制定环境保护产业发展规划,确保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培育环境保护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四是政府要制订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倾斜政策,比如政府直接投资、信贷优惠、税收优惠、出口退税、加大研发投入和鼓励环保科技创新等。

参考文献:

[1]余敏友,左海聪,黄志雄.WTO争端解决机制概论[M].上海出版社,2001

[2]李树.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与我国的策略选择[J].改革,2003(6)

[3]孙敬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2005年

[4]麦文伟.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新趋势及策略选择[J].中国检验检疫,2006,(7)

篇4

【摘 要】 本文以延安市为例,利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建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探讨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认为必须使本地区经济的发展逐渐摆脱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适当的升级产业结构,增加产业多元化,同时,在资源红利期就应该考虑利用资源产业高速发展提供的资金优势,为发展有成长潜力,技术含量高,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做准备。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资源要素;内生增长模型

资源型城市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和消耗,一方面为资源型城市的兴起创造了条件,但是另一方面,随着资源基础的削弱和退化,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困境,本文依托对资源型城市——延安市的可持续发展的课题研究,从理论的角度探讨如何在有限资源的约束下实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现有的经济可持续增长研究主要采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但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把经济的持续增长归因于无法解释的技术进步,因此不能揭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内在机制。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则克服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不足,以Romer、、Grossman and Helpman等一批经济学家为代表,通过运用“干中学”模型、人力资本积累、R&D理论等将技术进步内生化,由此揭示出了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机制。如果将资源变量加入内生模型,是否可以探讨出在资源约束的情况下经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找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一、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困境

资源型城市顾名思义就是依托于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城市。学术界对资源型城市并没有很明确的定义。张秀成(1999)认为资源型城市是指其主要功能或重要功能是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工品等资源型产品的一类城市。张米尔(2002)认为资源型城市是其主导产业是围绕资源开发而建立的以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为支柱产业的城市。总之,在资源型城市中资源产业必然是其支柱产业,例如延安市,其石油和煤炭化工产业的生产总值占其总体生产总值的80%左右,其经济几乎完全依托于资源产业而发展。

由于资源型城市所依托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型城市的兴衰是由资源储量决定的,其发展呈现明显的生命周期特征。可以说资源型城市是因资源而兴,也因资源而败。当资源储量丰裕时,资源的开采难度小,开发利润高,资源型城市就处在生命周期的成长和成熟阶段,资源产业边际收益也处在递增阶段。而随着开采时间的延续,资源的储量也会与日俱减,资源的开采难度逐渐增大甚至面临资源枯竭,大部分资源产业的生产成本增加,边际收益递减,以资源为主要生产要素的产业均会处于停产临界点甚至停产状态,资源型城市也处在了生命周期中的衰退阶段,主体产业停滞,城市经济困难,因此如何降低经济对资源的依赖程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并在模型中考虑到资源要素与经济产出的关系,以理论推演的方式试图找出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为延安市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模型分析

在资源型城市中,自然资源的投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可假设在此类地区资源的投入对经济产出是必需的,S为资源的存量,Y为经济产出若:so则Y0;若s=0,则有:Y=0。资源要素与经济产出之间的关系同其他要素与经济产出的关系相同,即经济产出是资源要素的增函数,且资源要素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设R为生产中使用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经济必须逐渐摆脱对自然资源投入的依赖,即在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下,R的增长率应当随时间递减。为了研究如何实现以上目标我们可以利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建立以下模型:

由此可得出:为了降低gR必须提高技术的产出弹性γ,通俗的说就是要提高科技水平才能保证经济逐渐摆脱对资源的依赖,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结论

由模型分析可知,提高技术的产出弹性(γ)可以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使用率(gR),当 γ无限大时,gR就会无限趋于0,此时经济就摆脱了对资源的依赖。这可以作为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方向,即提高经济体的科技含量,降低资源使用率,走集约型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道路。

但现实问题是,资源型城市实际的经济增长方式恰恰是科技含量低,资源消耗量大的粗放型增长。这也是由于资源产业技术结构普遍偏低,新技术应用程度不高,技术进步速度较为缓慢,因此资源型城市的经济不可能拥有较高的技术产出弹性。另外,资源部门扩张又导致了传统制造业萎缩,新型制造业发展不足。而制造业作为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的沃土,其萎缩必然也会阻碍资源型城市提高本地经济体的科技水平,不得不继续依赖过度开采资源发展经济。

因此,资源型城市应适当的升级产业结构,改变单一依赖资源产业发展的现状,增加产业多元化,同时,在资源红利期就应该考虑利用资源产业高速发展提供的资金优势,为发展有成长潜力,技术含量高,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做准备。

本文的结论为延安市优化产业结构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实证检验和具体优化措施有待进一步研究。

【】

[1] 徐霞,王育红.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 王海建,耗竭性资源、R&D与内生经济增长模型[J].系统理论工程方法应用,1999(8).

[3] 刘海洋.资源禀赋、干中学效应与经济增长[J].经济经纬,2008(1).

[4] 陶磊.能源要素与经济增长模型及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05.46-49.

篇5

【Abstract】The existing coal production has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high pollution,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policy constraints and others, these characteristics have seriously restricte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so the implementation of cleaner productio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become a pressing matter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per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status, influence factors and evaluation of the clean technology of coal industry in Xuyong county.

【关键词】煤炭行业;清洁生产;问题分析

【Keywords】coal industry; cleaner production; problem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3-0139-02

1 课题研究背景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煤炭是不可或缺的燃料资源。但是对于煤炭资源的开采,挖掘,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没有注意煤炭行业附近的生态环境,使得在煤炭开采完成之后,煤炭行业附近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1]。

这种发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不符合当今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越来越重要,目前,世界范围内都在倡导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煤炭资源的发展也急需做出改变,如何改变,怎样利于生态平衡,利于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这些问题摆在政府、企业面前,因此急需做出相关调整[2]。

2 国内研究现状

2.1 煤炭清洁生产的必要性及存在问题研究

曲格平学者在其发表的论文《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中,在煤炭生产的行业层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详细地论述了煤炭行业开展清洁生产的必要性。

杨文澜、李多松在《煤炭行业推行清洁生产的紧迫性及对策研究》一文中,通过对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破坏的现状分析,指出了“煤炭开采造成的生态破坏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了煤炭行业推行清洁生产的必要性,并根据当前煤炭行业清洁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2.2 煤炭企业清洁生产的可行性研究

张明慧在其硕士论文《煤炭清洁生产和利用的经济分析及对策研究》中,从企业的经济效益、技术保障及国家相关政策支持等三个方面分析了煤炭清洁生产和利用的可行性,建立了煤炭清洁生产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清洁生产和利用相关措施和政策建议。

3 叙永县煤炭行业清洁生产现状分析

3.1 基本情况

四川省叙永煤矿隶属于四川省煤矿产业集团,是以煤炭生产为主导产业的国有大型企业,2015年年末总资产3亿元,矿井属于古叙矿区中段落叶坝井田,开采煤层分别为C19、C20、C24三层,平均煤厚为0.8~1.2m,煤质为特低硫、特低磷、低灰、高发热量的优质无烟煤,矿井属高瓦斯矿井,无煤尘爆炸危险。矿井总面积8.3434平方千米,截至2015年年末,占有资源储量为3800万吨,可采储量2560万吨。

3.2 自然环境概况

井田位于永宁河水系,井田地处山区,内河流不甚发育,仅在井田西部有后面河、水落坡河两条小溪,流量较小。区内属亚热带气候,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季炎热,常有雷雨和暴雨,冬季及初春常阴雨绵绵,有短期积雪和霜冻。年将雨量1000~1300mm,年蒸发量909~1067mm,4~9月为雨季,降雨量约占全年的90%,最高气温为40.8℃(1991年5月24日),最低气温为-1.9℃(1993年1月24日),年平均气温为17.6℃、相对湿度为79%。风向受地形影响较大,局地风场明显,主导风向为N(白天),次主导风向为S(夜间)。

矿区周边虽然有画稿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黄荆自然保护区、古蔺二郎自然保护区等风景名胜区和保护区,但这些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均远离本矿,矿井开发不会对其产生直接影响。

4 废气排放及处理现状

在叙永煤炭生产活动中,所a生的气态污染物主要是烟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其产生的来源为燃烧煤炭进行供电供暖的工序。根据相关的环境保护条例规定,所制定的标准要求,叙永县的供暖设备不再由燃烧煤炭加热锅炉来实现,而是采用一种更为节能并能循环的方式来实现,即采用发电煤炭燃烧后的废气进行供暖,这种技术的采用,有效地降低了当地大气污染气体的含量。

5 生态保护方面问题

据现场统计,井田及周边0.5km范围内共有2个村7个小组,320户,1300人受到地下开采诱发的地表沉陷影响,工业场地的空地、道路、选煤厂地表有,堆煤场无防护措施;煤矿矸石场占用耕地,目前正在使用,场内矸石大部分未覆土也未及时绿化,不符合环保要求。

6 产业结构问题

叙永县的煤炭生产行业当中,对于煤炭的开采挖掘以及筛选清洗的作业,占了煤炭产生利润的90%以上,相对于其他产业如煤炭发电产能,煤炭化工行业等的利润而言是巨大的,因此,可以分析得到叙永县现今的清洁生产面临的重要课题就是对于其煤炭生产产业结构的转型。产业结构转型的问题制约着煤炭产品附加商品价值的提高,也影响着煤炭行业生产清洁化的发展道路。

7 人才机制问题

制约叙永县煤炭行业生产清洁化生产的问题还有人才选拔机制的问题。一个企业的发展需要创新力的带动,而创新能力源于人才的提拔和使用。而因为当今叙永县的煤炭生产行业,乃至全国的煤炭生产行业都处于一个发展的转折点上,一个从原有的粗放型生产模型向高效益的生产模式的转变,而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面临种种体制问题以及经营问题,致使企业难以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进而利用人才力量进行产业结构链的扩展与外延,这种人才机制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叙永县煤炭生产行业的发展。

8 管理体制问题

经过了解叙永县煤炭行业生产行业的发展历程,我们知道其前身为国有企业,现今也有地方政府的控股,因此,其在管理体制结构中很大一部分还是沿用了国有企业的经营制度方式,这种管理的制度方式导致企业的经营陷入管理僵化、制度冗余,生产效率低下等管理局面,严重地制约了叙永县煤炭生a行业的产业结构升级以及转型的发展,降低了生产的有效性,以及清洁化生产的效率。

9 提高清洁生产的对策措施

根据叙永县煤炭行业清洁生产评价结果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叙永县煤炭行业清洁生产水平的对策措施如下:

①延伸煤炭生产加工产业链。加快瓦斯发电建设和产业结合,提高废物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

②强化污染防治措施。提高储煤场及矸石场洒水等设施使用效率,矸石堆场周边设置固定绿化带,对于破坏的耕地、林地等,采取耕地或林地补偿措施,采空区上方采区适当措施增强稳定性[2];

③建立清洁生产的制度、政策和管理方针、提高生产信息化管理水平等对应的清洁生产决策。严格管理,建立岗位责任制,保证正常生产,避免不必要的停产、失控造成的污染和损失。另外,加强清洁生产宣传,定期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及管理意识教育,定期进行清洁生产审核,将清洁生产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篇6

论文关键词:再生混凝土,研究现状,发展前景

 

0引 言

再生混凝土是将废弃的混凝土块进行回收利用,然后再经破碎、清洗与分级后,按一定的比例与级配混合重新形成的再生骨料,部分或全部代替砂石等天然骨料,再加入水泥、水或部分天然骨料配制而成的新的混凝土,也叫做再生骨料混凝土。如果能够有效合理的地利用再生骨料或再生混凝土,可很好的地节约天然资源,这对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具有很重要意义。循环再利用废弃混凝土被看作是发展绿色混凝土的重要措施之一,具有很明显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1 再生混凝土概述

将废弃混凝土经过清洗、破碎、分级和按一定比例相互配合后得到的“再生骨料”作为部分或全部骨料配制的混凝土即为再生混凝土。,再生混凝土按骨料的组合形式可分为:(1)粗细骨料全部采用再生骨料;(2)粗骨料采用再生骨料,细骨料采用天然砂;(3)粗骨料采用天然的碎石或卵石,细骨料为再生骨料;(4)再生骨料替代部分粗骨料或部分细骨料,或者再生骨料同时替代部分粗骨料和细骨料。跟据有关研究成果已表明应工程结构上采用再生骨料是可行的,但对其经济性尚存疑虑。当利用废弃混凝土作再生骨料时研究现状,石灰石资源可节省62%;而当废弃混凝土用作制造水泥的原料时,除可节省62%石灰石资源外,还可节约制造水泥的优质石灰石60%、黏土40%和铁粉35%,同时可减少20%的废气排放量;在欧洲共同体、美国、日本这些发国家,其每年混凝土废料超过3.6亿t,对混凝土废料再加工得到的再生骨料所需能耗只是开采天然碎石的1/10,并且成本可降低25%。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应用解决了用量最大的混凝土人造材料对自然资源的占用及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保证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它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混凝土。

2再生混凝土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不断的快速发展,环保、生态、资源已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瓶颈”,可再生资源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人类跨入21世纪前夕,中国政府在《中国21世纪议程—— 中国2l世纪人口、环境和发展白皮书》中,对世界面临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从2006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国政府制定的中长期科教兴国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加紧对再生混凝土的开发利用进行立项研究,并大力支持和鼓励废弃物研究和应用。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工作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资助,并且已经着手对再生混凝土的性质和应用进行初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3再生混凝土的经济效益分析

“循环经济”的经济发展模式,是通过回收利用废弃物再生利用水平,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减少废弃物,它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是对传统“大量生产、大量浪费、大量废弃”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的建立是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行为原则。废弃混凝土的回收利用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一个地区废弃混凝土回收利用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地区人口密度和城市化水平、天然集料富余程度、废弃混凝土回收利用的设备及工艺技术水平,以及国家和地区对废弃混凝土回收利用的政策法规和财政税收上的扶持程度。

1)地区人口密度和城市化水平。地区人口密度和城市化水平决定着城市废弃混凝土的数量,城市规划中规定了建筑垃圾堆放场所的位置和数量其直接影响到废弃混凝土的清运和处理成本,对废弃混凝土的再生利用产生影响。

2)天然集料富余程度。天然集料的富余程度和贮量是推动再生集料和再生混凝土应用的最大动力。日本、丹麦、荷兰等国家石料紧缺,因而十分重视从废弃混凝土中回收利用再生集料站。同时,废弃混凝土的回收利用程度也和环境保护意识有关研究现状,如果无限制的开山采石,虽然可以获得价格较低的天然集料,但是无疑会破坏环境,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环境保护,更不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

3)废弃混凝土回收利用的设备与工艺技术水平。废弃混凝土的回收与再利用,都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来实现,工艺技术水平、设备选择将影响废弃混凝土的可回收性和回收效益。便捷高效的废弃混凝土破碎筛分工艺、科学合理的再生混凝土技术将决定回收利用的成本和利润。

4)国家和地区对废弃混凝土回收利用的政策法规和财政税收上的扶持程度制定对废弃混凝土的回收利用和施工现场的零排放(无垃圾)等有关法律是必须的,以促进废弃混凝土及其他建筑垃圾的再利用。目前可以借助国家鼓励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和财政税收上的扶持,减少业主和拆除单位拆除旧建筑的费用支出,降低再生集料的生产成本,使再生集料的成本能与天然集料具有同等的竞争力。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发利用废弃混凝土,需要尽快就再生混凝土集料制定集料标准、再生混凝土制品标准等。

4再生混凝土的发展前景

1)随着建筑业的发展,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发展和利用再生混凝土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据有关资料粗略统计,在每万平方米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仅产生建筑废渣可达500~600t。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在2005年首届周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上指出,预计到2020年我国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 。照此推算,我国现有建筑面积将至少产生20亿t建筑废渣。近20~30 年来,建筑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旧建筑物被拆除,就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至2012年,我国城镇有约50% 的房子是上个世纪建造的,将被拆除,专家估计,随之而产生的建筑垃圾将达到5~7亿t,这是一个令人震撼的数字。而我国的垃圾处理技术还比较落后,建筑垃圾的综合处理利用仅处于初探阶段,所以大多数建筑垃圾只是进行简单的填埋。如此大的建筑垃圾产生量再加上如此简单的处理方式,长此以往研究现状,给城市和居民带来的危害显而易见。

2)再生混凝土的有效利用,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有效途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它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人类对于自然的态度,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必须注重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据统计,我国每年浇注混凝土约l5—2O亿m3 ,而混凝土中砂石骨料又占总质量的70% 以上,用量十分巨大。据中国砂石协会统计,近几年我国的建筑用砂量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由于对建筑骨料的需求量巨大,大量开采山石、淘挖河砂、掘坑取土等行为不仅会造成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危害高速公路、桥基、河道的安全,而且会加速资源的消耗。加快城市化进程,既是我国现代建设的历史重任,也是有效解除阻碍我国现代化推进的“瓶颈”约束,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实现高速、持续和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可见,如果能真正得以推广应用再生混凝土技术,这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建筑垃圾的综合处理起到积极的作用,也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郭峰.浅谈再生混凝土的发展和研究前景.山西建筑,2009年第23期:178.

[2]郑远.再生混凝土的强度研究.低温建筑技术,2010年第11期:8.

[3]薛文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再生混凝土技术的发展.黑龙江水利科技,2009年第5期。

[4]裴辉.再生混凝土技术研究发展的现状分析.黑龙江交通科技,2009年第5期。

篇7

关键词:公益性;非盈利组织;可持续发展;探究

中图分类号:C2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02

引言

民间公益性非盈利助残组织是指在政府部门和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之外的,以非营利为目的、从事公共事业的志愿民间助残组织[1]。随着公民意识的兴起,民间公益组织在残障服务的特殊性下营运而生,成为社会保障体系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它弥补了政府在承担残障群体收养、救济等各种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不足,更加灵活、敏锐的应对如今残疾人的多样化的现实需求,维护着社会的发展。然而享受它们为社会带来的进步的同时,人们也不得不去思考如何实现民间公益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这将对于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我国民间公益性非盈利助残组织的现状入手,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通过分析总结,就如何实现其可持续发展路径进行了探究。

一、我国民间公益性非盈利助残组织的发展基础

我国民间公益组织相对于其他组织,呈现出效率高、行动力强的特点。相比于其他的组织,在人们面对困难急需解决的时候,民间公益组织能够更快的根据社会需求提供帮助,人们将自己的能力不断注入到微公益的团队之中,能量的汇聚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也是其他组织所很难满足的。随着大学生范围的扩大、素质的提高,以及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投身于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过程当中,年轻化、专业化也成为了民间公益组织发展的一个必备趋势。其主要有以下几点发展基础。

1.大众媒介的推动。在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过程中,媒体等传播媒介一直起着推进作用,媒体对民间公益组织的报道不仅有助于社会对民间公益组织的认知,而且也有助于民间公益组织社会合法性和社会资本的增强,对于民间公益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媒体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2.社会体制及法律的支持。政府在制定民间公益组织管理条例的思路方面有很大的变化。此外,新的《慈善法》则可能以促进慈善事业为目的,明确了以募捐机构的主体资格、规范劝募行为为主要内容。未来中国将会逐步完善有关民间公益组织的法律法规,对民间组织依法培育与依法管理,也就是说,民间公益组织发展的法律环境将会更加宽松。

3.专业学术界的认可。近年来学术界对社会公益的关注程度也是其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近年来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已成常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会将亲身经历写于自己的论文之中,并发表于社会。实际上不仅仅是大学生,社会上其他学术组织也会做类似的调查。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公益组织也为人所知,学术界可以起到媒介传播的作用;另学术界提供的管理办法,也可为公益组织使用。在这两个方面,将会促其发展。

二、我国民间公益性非盈利助残组织的现状及发展优势

1.资金来源多元化。维持运转的资金可以来自社会人士或者其他组织的捐赠,政府将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补贴。对于这种非盈利性组织,其维持运转的收入是免税收的,可以用来提高残疾人的生活水平。

2.组织的活动将更加灵活。在不违反法律的情况下,民间公益组织组织活动将没有繁琐的申请过程,机动性强,可以根据残疾人的需要及时调整。

3.公民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好心人参与民间公益活动,将给此类非盈利性组织给予一定得人力物力财力资助,促进非盈利组织的工作,同时促进其发展。无数好心人善意的馈赠,涓涓细流却也滋润万千心田。

4.名人效应。社会上越来越多的活动让我们将目光聚集在慈善上,从李连杰发起的壹基金,王菲、李亚鹏倡导的嫣然天使基金会,到众多明星、成功人士为保护环境、关爱失独老人的公益广告,很多民间公益组织的成功离不开名人效应的推动。在这些名人参加的活动中,我们将目光聚集在名人身上,也将关注到某些群体。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会和这些名人一样,关爱社会公益,投身社会公益。

5.创意公益。近年来,公益为人所知的来源除了名人效应之外,还有创意公益。“冰桶挑战”让大家记住了渐冻人之一群体;“光头行动”,我们一同体会白血病患者的心理…这些非传统的公益让慈善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实际上,很多商家亦在自己的商品下行善公益,现在很多计步app推行每走1000,由某企业捐赠某公益组织一元钱。社会上的创意公益让人们觉得,公益活动,实际就在自己身边。

6.自力更生。每一区域都有主要的经济来源,而民间非盈利性公益组织可以自我采购原料,教予残疾人以技术,来创造商品。产生的利润可言供这些人的衣食住行,也可以用来维持组织的资金运转。同时,这种方法也可以给残疾人提供自信,让他们坚定“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日后或步入社会,也可凭一技迈入。

三、我国民间公益类非盈利助残组织的发展路径

1.提高自身影响力。地方要加大对本地救助组织的宣传,唤起市民的爱心,并吸引更多的人热衷投身公益,扩大民间公益的覆盖范围,实现全民投身公益的目标,如此而来本地救助组织的压力也大为减轻。

2.加强与政府的合作。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合作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这将为残疾人提供优质满意的服务。中国自古都有官商合作的传统,而这一次刚放与非官方的合作也可为彼此带来好处,实现双赢。对于助残组织,可以在政府得到一些救助物品以及政府的官方宣传,而政府得到的是一方土地的威信。

3.信息化管理。对于这些公益性组织,需要构建一张强大的网联系起来,这样既方便了与官方的合作,也方便了助残机构的合作。将机构帮扶对象的基本数据记录下来建立数据库,也可方便机构本身的管理。故而引入信息化管理,将更好的提高服务意识,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

4.强化自身组织建设。各组具体办事人员构成执行层,分工明确合理,执行力强。我国民间公益组织在不断完善的管理组织架构的基础之上,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制度,规范管理制度,加强组织文化建设,都为实现民间公益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5.明确法律地位。法律法规体系,为我国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准入制度,健全和完善相应保障和监管制度,实现民间公益组织的良好和谐发展。

四、总结

至此,我们对民间非盈利性组织的研究就结束了。

自民间非盈利性公益组织成立以来,对民间非盈利性公益组织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探索就从未停过。规范公益事业的管理,提高其公益事业的公信力,不断增加其公益事业事业的透明度,增大宣传力度,提高法律保障,都将是实现我国民间非赢利性公益组织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方法。当然,实现民间非盈利性组织可持续发展还有很多其他必备条件,这都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所在。我们立足于我国民间公益性非盈利助残组织的发展基础,分析该组织的优势,经过小组讨论,提出一套近似合理的发展路径。在讨论中,我们或争执不休,或埋头沉思,或引经据典,但我们在这个过程中队民间非盈利性公益组织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此次研究过程,我们也暴露出来许多缺点。对于很多信息的获取,我们参考于网上,而网上的介绍或略有不同或大相近庭,需要我们进一步考证,造成,数据引用不准确,对路径的提出,亦可能造成影响。我们也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完善自己,也以更加严谨的作风参与研究,锻炼自己的研究探索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丽君.残疾人社会保障中政府与营利组织的合作模式探究[M].法制与社会.2012,07(中).

[2]吴丽纯.中国民间公益组织现状和发展探究[M].青年文学家・文化论坛.2013.

[3]包鑫,刘志强.浅谈信息技术在社会保障领域的应用.劳动保障世界.2013.

[4]孙雅慧.我国民间公益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M].经营管理者.2015,6(中).

篇8

关键词 抚州市;耕地集约利用;DPSIR模型;改进熵值法

作者简介廖 娟(1988—),女,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江西南昌 330013)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部分耕地非农化已成必然,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在短时期内难以逆转。只有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同时,在耕地利用的过程中走集约化道路,注重内涵挖潜,才能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耕地集约利用是基于区域耕地资源科学和优化配置的前提,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相关生产要素投入,以最大限度提高耕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充分挖掘耕地利用潜力,从而在耕地利用上走内涵挖潜和持续发展道路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1。

二、耕地利用的DPSIR模型

DPSIR?穴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雪模型是由EEA?穴欧洲环境署?雪提出的一种评价模型,它是作为衡量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指标体系开发出来的。它涵盖了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多个领域,可以将土地利用及其环境问题、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政府政策导向等方面按照因果顺序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为评估农业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提供了较好的研究思路2。DPSIR模型在自然资源的评价过程中能够反映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普遍联系和特征,对造成环境变化的原因以及人类对此做出的响应等多个因素综合到一个模型中,使事物更具有条理性和整体性3。

三、抚州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

抚州市位于江西省东部,抚河上中游,总面积18817平方千米。2011年抚州市耕地总面积为311293.95hm2, 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6.54% ,主要分布于临川区、东乡县、乐安县、金溪县和崇仁县。抚州市是国家区域性商品粮生产基地,因此,研究抚州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抚州市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提高利用效益、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在综合参考了相关成果的基础上3-5,考虑到数据等资料的可获取性,结合抚州市实际情况,基于耕地利用的DPSIR模型,遵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综合性与主导性、系统性与层序性等原则,建立了反映抚州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共18个指标因子(表1)。

(二)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为了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使指标权重更加具有科学性,本文采用客观赋权法中的信息熵值法来确定指标权重6。在熵值法的计算过程中,运用了熵和对数的概念,根据相应的约束规则,负值和极值不能直接参与运算,应对其进行一定的变换,即应该对熵值法进行一些必要的改进,本文采用标准化变换法对熵值法进行改进7。

步骤如下:

1.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

式中,X′ij为标准化处理后的指标值,Xij为第j项指标的算术平均值,Si为第j项指标的标准差。

2.为了清除负数,进行坐标平移:X″ij=X′ij+H,式中,X″ij 为平移后的指标值,H为指标平移幅度。

3.计算第j项指标下的i个样本值的比重:

4.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熵值越小,指标间的差异性越大,指标就越重要。ej=-k∑PijlnPij (k=1/lnm),0≤ej≤1。

5.计算第j项指标的信息效用值:hj =1-ej。

6.计算第j项指标的权重:wj=hj/∑hj (j=1,2,…,n),按照改进熵值法确定抚州市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表1)。

(三)耕地利用集约度计算

运用功效函数评价法对影响耕地集约利用的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得到耕地利用集约度8。假定耕地集约利用各评价指标为uj(j=1,2,3…n),aj,bj 分别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指标值xij对耕地集约利用的功效Ui(uj )由下式确定:

然后,根据确定的各指标的权重wj,计算出耕地集约利用度Fi,Fi=∑wjUi。

四、抚州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分析

(一)抚州市耕地集约利用动态分析

按照表1确定的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根据集约度的评价方法,得到耕地利用集约度评价结果(表2)。从总体上看,2002—2011年抚州市耕地集约利用指数不断增长,从2002年的0.411上升到2011年的0.737,年均上升3.26%。

由表2可知,驱动力指数从2002年的最高,持续下降,2011年为五个子系统最低;压力指数2002年仅次于驱动力指数,10年间呈缓慢波动下降态势,2011年仅高于驱动力指标;状态、影响和响应指数除个别年份短暂下降外,呈快速上升趋势,状态指数连续几年位居第一;从影响指数看出农户在耕地利用过程中的经济收益和挖掘耕地生产潜力的能力都在持续提高;响应指数增幅最大、上升速度最快,从2002年的0.035上升到2011年的0.265,说明人对耕地集约利用的响应增强,通过提高对耕地投入促进耕地的集约利用。

(二)抚州市耕地集约利用空间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抚州市各县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差异不十分明显,从空间分布看,中部各县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高,最高的是南丰县,主要是南丰县状态、影响和响应指数均位居抚州市各县区首位,南丰县对农业的投入较大,农业产值及农民收入均为各县第一位,反映南丰县耕地利用效果很好;金溪县、临川区、黎川县和崇仁县各项指标都属中上水平,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相差不大,高于抚州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宜黄县、乐安县、南城县等其他各县与抚州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相比较低,其中,广昌县最低,影响耕地集约利用的四个子系统分值均很低,致使广昌县耕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最低。

五、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对抚州市耕地集约利用提出以下建议: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大力开展土地整理项目,增加耕地数量;加快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扩张规模,规划好村镇建设,控制农村宅基地占用耕地;加强科技投入和农民的科技培训,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增加资金、机械等各项投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利用效率;优化耕地的用地结构,促进现代农业的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卫华,唐国滔,刘微微.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湖南省永州市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

2于伯华,吕昌河.基于DPSIR概念模型的农业土地资源持续利用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08.

3邓超.武汉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

4陈珏.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J.科技促进发展,2008.

5安玉娟.河北省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2009.

6陶晓燕,章仁俊,徐辉,等. 基于改进熵值法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

篇9

关键词:生态经济学 经济发展方式 生态化转型

围绕经济可持续发展形成的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即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根据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社会生产和自然界生产进行相对等的物质能量循环,有助于人类社会摆脱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的生态危机,走上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人和自然界之间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关系是生态经济的内在特征,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质要求。当前中国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制约,亟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此要借鉴生态经济学思想,大力促进经济生态化转型。

生态经济学的实质

生态经济学相对于传统经济学而言是巨大变革。经济学家把生态环境看作是经济的一个子系统,生态学家则把经济看作是生态环境的一个子系统。这种思想观念的逆向转变,将推动形成深刻的环境革命、经济革命和技术革命。生态经济基本理论的关注点在于社会经济发展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条件与生态需求,生态价值理论,生态经济效益,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等,对于指导可持续发展具有传统经济学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生态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生态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正式创建的,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他的论文《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次使用“生态经济学”这一术语,成为生态经济学的最早倡导者。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将生态经济作为1981年《环境状况报告》的第一项主题。1989年,《Ecological economy》的出版和国际生态经济学会的成立标志着生态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中国生态经济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1994年《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的颁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引入,扩展了生态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框架。在应用上,生态经济学逐渐在生态园、生态城市、生态农业的建设中发挥了指导作用。

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全面深入地认识生态经济学的内涵,认识生态经济的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特征关系,是促进经济与生态可持续性协调发展的理论前提。纯粹意义上的生态经济是一种理想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在现实社会发展阶段,即使最发达的国家,生态经济也没有完全实现,各国的生态经济还处于经济生态化阶段。

(二)生态经济及其基本特征和要求

根据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经济是不破坏环境、不污染环境的经济,是不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基础的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具有生态学特征和经济学特征。生态经济的生态学特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系统性,即生态经济作为一个系统,包含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两大子系统;二是整体性,即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三是循环性,是指整个系统中存在着“资源—产品—废物—资源”的双向网状的经济运动循环,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从事高产量、高质量和高效益生产;四是价值性,是指随着人类生产的扩大,当自然的再生产能力无法满足人类需要,人类社会需要投入必要的劳动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对自然物质进行社会再生产。

生态经济的经济学特征主要有两个:一是公平与效率;二是外部性与内部化。根据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发展生态经济需要实现四个转变:发展目标从增长型经济转变为稳态型经济;物质流动方式从直线型经济转变为循环型经济;能量来源由从化石型经济转变为阳光型经济;生产与消费模式从产品型经济转变为功用型经济。生态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需要借鉴的重要理论。

中国发展生态经济的现实紧迫性

(一)自然禀赋相对不足

自然禀赋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包括了自然的环境属性、资源属性和发展条件属性。中国在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制约下,与庞大经济总量迅速发展对于环境容量的需求相对应,自然禀赋相对薄弱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无法回避的客观条件和制约因素。

1.自然资源的匮乏。作为世界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却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是典型的人口大国、资源小国。我国的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都严重不足,其中最基本资源如水、土、树、气、矿,人均水平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生态容量不足。环境经济学理论认为,自然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大量资源,也是经济发展的承载空间。“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扩散、贮存、同化废弃物的机能,从而保持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状态”(徐康宁,2006)。生态足迹理论是研究生态承载量的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生态足迹是指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Wackernagel M,Rees W E,1996)。中国人口众多,生态足迹需求巨大,生态足迹供给(即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与之相比,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形成了根本制约。

(二)经济发展的生态代价过大

在社会维度上,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表现为粗放型经济增长的生态代价过大。中国人口众多,而且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人均水平较高,生态损失成为经济发展的代价,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篇10

【关键词】 建筑设计节能材料应用

中图分类号: TE08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在建筑设计中采用新型优质的建筑节能材料,一方面使得建筑物的使用功获得有效改善,使房屋环境质量和居住舒适度都能显著提高;另一方面,采用新型的循环利用的建筑节能材料,还能将各类工业固体废物“变废为宝、重复利用”。在建筑领域加强研发并推广应用以固体废物为原料的新型建筑节能材料,是提高我国资源利用率、改善环境、节能减排、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建筑节能设计是我国大型公共建筑设计的重要环节,也是今后居民住宅建设发展的方向,但建筑节能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节能材料的质量。伴随着节能减排工作在建筑领域的不断深入开展,节能措施的实施质量检测成为确保建筑节能的效率和质量,实现建筑节能目标的重要环节。

二.建筑节能的含义以及重要性。

1.建筑节能的含义。

所谓建筑节能,是指在保证建筑可以正常使用,并能提供舒适温度的环境下,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通过利用新型建筑材料和节能技术把建筑物中的采暖能耗和降温能耗降低。

2.建筑节能的重要性。

我国地域辽阔,冬季处于低温状态的占地面积大,建筑物多。由于我国在早期的建设环节中对保建筑物的保温性能,隔热性能以及密闭程度不够重视,导致我国百分之九十的建筑物都属于高耗能建筑。随着近年来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建筑物拔地而起,如果建筑物设计过程再不采取节能保温措施的话,居民还是会通过安装空调或地暖的形式来进行采暖,这样必定会增加建筑物的能耗,造成我国的能源紧张。全面的建筑节能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供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有利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长远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三.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建筑结构保温隔热层的设置方式取决于其围护结构,建筑围护结构的设置一般都需满足结构承重和室内保温两方面的要求。通常情况下,采用单一构造的砖砌体作为围护结构,如加气混凝土墙体或屋面等;另外,在有特殊功能要求的情况下,在结构承重墙体的基础上增设附加围护材料以达到建筑室内保温隔热效果,一般则选用一些轻质材料作为保温材料(如珍珠岩棉、泡沫聚苯乙烯等),以尽量减少墙体结构的承重负担。

在建筑围护结构设计时,对于永久性的机械锚固、水电设备、暖通空调的穿墙管道,或者建筑外墙上的附着物固定支撑等,都会造成围护结构上的局部热桥导致热量散失。所以,在建筑节能设计和围护结构施工过程中,应力求使建筑外墙上的热桥散热对围护结构保温性能不致产生过大影响。

四.我国建筑设计中主要节能材料的应用。

合理选用建筑节能材料可以实现建筑节能。建筑材料的选择应遵循健康、高效、经济、节能的原则。建筑节能材料可以从墙体的保温节能出发,通过采用新型的材料来增强建筑外墙的保温隔热,也可以从建筑的门窗和幕墙等出发,最终达到节能的效果。

节能墙面(轻质隔断)。

墙面受建筑室内使用功能要求的制约,考虑墙面造型时不能存在明显的凹凸,在确保满足建筑室内防火等级要求的前提下,应选择采用保温性能好的节能环保材料,最大限度地减少室内热量的散失。在采用轻质隔断墙体的区域,特别是在严格控制热量传导的区域分隔时(如办公室与仓库隔墙),为有效减少热量不必要地传导到无需控温的房间,应选择采用新型的节能环保墙面材料,如在轻质隔断内加入保温材料,在轻钢龙骨纸面石膏板隔墙中加入保温材料或在需保温的房间墙面进行保温处理,以最大限度地减小热量散失。

建筑物门窗的保温节能。

建筑物中需要耗能来增加热量,更需要采取措施来改善建筑物的热环境来防止热量散失。门窗是建筑围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筑物开口部位,也是房屋室内与室外能量阻隔最薄弱的环节。有关资料表明,通过门窗传热损失能源消耗约占建筑能耗的28%,通过门窗空气渗透能源消耗约占建筑能耗的27%,两者总计占建筑能耗的50%以上,所以在建筑物设计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门窗的保温设计。目前,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建筑物的窗户常采用双层玻璃的塑钢窗来进行保温隔热。采用这种窗户可以降低屋内向外界的热传递,且密闭性良好,具有很好的隔音效果。近年来,一些具有节能、环保、防火等技术特性的材料,如Low-E玻璃、具有保温隔热性能的铝合金型材、真空玻璃、各种人造幕墙板材等,这些产品的应用大大促进了传统幕墙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节能、环保、降噪等技术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为实现我国建筑节能的总体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节能外圈护材料 。

建筑节能的65%主要由建筑围护结构体系承担。目前,大面积玻璃幕墙仍然是大型公共建筑外部围护结构体系的主导形式,应尽量选择采用透光率高、保温隔热性强的玻璃材料,或者采用能够合理利用太阳能等新能源的玻璃材料。如北京南站的主站屋顶采用了大量的太阳能光电板,其整体面积约6700m2,占整个建筑屋顶采光面积的50%左右,总发电量达320kW。大面积玻璃采光屋顶的应用,可有效增加建筑室内白天的采光面积。通过利用自然光达到节能省电的效果;大面积太阳能光电板的应用,还可以发电供其它电气设备利用,是真正意义的建筑节能材料。当前,我国居民住宅的节能护材料使用不多,但也正朝着轻质保温复合材料的方向发展。

节能玻璃幕墙、门窗 。

大面积玻璃幕墙的应用是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和潮流。但是,玻璃幕墙和门窗作为建筑围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筑室内、外进行热量交换、热量传导最敏感、活跃的部位,相关研究资料表明,建筑物通过门、窗传热损失的能源消耗约占建筑总能耗的27%,通过门、窗部位的空气渗透导致的能源消耗约占建筑能耗的25%,两者合计超过了建筑运行维护总能耗的50%,是墙体热损失的6-8倍。可见,门、窗节能是建筑节能的关键部位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做好门、窗和玻璃幕墙的节能措施,能使建筑节能40%左右以上。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采用的节能玻璃材料主要有:节镀膜玻璃、真空玻璃、中空玻璃和带薄膜型热反射材料玻璃、Low-E光化玻璃等。另外,建筑围护结构的门、窗和玻璃幕墙要不断加强保温隔热等节能技术特性,更应该把节能和合理利用太阳能、地下热(水)能、风能等新型节能技术结合起来,开发并利用节能省电(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相结合的新型门、窗及幕墙材料。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居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能源的日益匮乏,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球得到普遍认同,在我国也得到包括各级政府在内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发展必须要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力求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到底,使我国在建筑设计中节能材料的使用走向国际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张松 Zhang Song浅谈我国建筑设计中节能材料的应用 [期刊论文] 《价值工程》 -2010年12期

【2】陈超 果海凤 周玮Chen Chao Guo Haifeng Zhou Wei 相变墙体材料在温室大棚中的实验研究 [期刊论文] 《太阳能学报》 ISTIC EI PKU -2009年3期

【3】吴健敏 节能材料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现状不足和对策分析[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16期

【4】王海红 商彪 节能材料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1年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