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城市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2: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与城市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与城市的关系

篇1

关键词:城市文化;大学文化;互动关系

一、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概念

城市文化与大学文化,作为文化分层意义上的中观文化和微观文化形态,无时无刻不发生着相互作用,具有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相融相生、共存共荣的互动关系。

(一)大学文化

大学的本质是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是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机构既相互关联又鼎足而立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术的高等学府。它不仅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还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大学文化。

大学文化主要凝聚在大学拥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积淀和创造的大学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的总和,它们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有机的整体。

(二)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是相对于村落文化而言的一种文化形态,是一种更高级的文化形态。城市文化的内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城市文化,是指城市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城市文化是指城市人在城市长期的发展中培育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共同思想、价值观念、基本信念、城市精神、行为规范等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关系

城市文化与大学文化,作为文化分层意义上的中观文化和微观文化形态,无时无刻不发生着相互作用,具有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相融相生、共存共荣的互动关系。

(一)城市文化沉淀和培育大学文化的形成

第一,城市文化赋予大学文化独具个性的地域特征。每个城市所处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历史变迁、经济形态和文化传统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城市发展建设的历程中逐渐形成风格各异的具有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城市文化,成为城市的文化表征。而这些文化表征,自然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使得其域内大学从大学校园环境设计的基本风格、文化脉络以及审美情趣,到大学精神的传承与继承,再到大学制度的模仿与设计都天然地被打上城市文化的烙印,突显出当地城市精神文化的内涵与特色。

第二,城市文化成为大学文化枝繁叶茂的根植土壤。大学校园处于城市中,城市布局、建筑、道路、通讯设施、公共住宅、水源及给排水设施和市场上流通的各色商品,以及行道树、草地、花卉等人工自然环境,这些物质文化环境都能为大学人的科研、教育教学、社会服务和生活提供便利。同时,大学校园又处在整个城市文化的浸染中,城市文化的中心作用既体现为对大学文化的辐射作用和推动作用,也体现为对大学文化的吸收作用和消纳作用,不断推动着大学文化在城市的进一步聚焦和发展,为大学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二)大学文化反哺和推动城市文化的发展

第一,大学文化为城市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精神示范。大学是社会、城市的思想库,是社会和城市主导精神的发源地。大学人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的团体意识和气质特征,这种意识和特征经过长期的积淀就形成了大学文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文化的社会参与性空前加强,并为社会主流文化提供人本的、超前的新文化要素,引领城市文化的发展。

第二,大学文化建设有助于增强城市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城市文化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代表和展现城市形象的概念要素,内化为人们对这一城市的理性理解和感性认知。大学文化以代际相传的耕哺模式,使大学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学术交流、产学研结合等方面与生俱来的优势得以充分展示,在提高城市物质文明的同时,不断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引导各类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人才流源源不断地汇聚到城市之中,增强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城市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当前城市文化与大学文化互动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化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只有城市文化与大学文化实现良性互动,融合共生才是互动发展的关键。

第一,城市文化建设滞后,使得对大学文化滋养不足。一座城市的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神旗帜,精神源泉和精神动力,它体现了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城市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些城市由于土地资源紧张和投资成本巨大的限制,符合现代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大型文化基础设施仍然缺乏,人才和资金的欠缺更是成为制约发展的软肋。

第二,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存在隔阂,缺乏有效沟通交流。大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单元,它有自身独特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活环境,这决定了大学必然与校外社会存在某种程度的差异,容易导致与城市之间的沟通障碍。相互沟通不足,造成双方心理隔阂,阻碍了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相互渲染。

第三,大学在文化传播中的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大学在提升城市形象、凝聚城市精神和塑造城市灵魂方面的作用还有待提升。大学作为城市中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吸纳的各种知识、信息、人才是城市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源泉。

四、基于城市文化与大学文化互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是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就一座城市而言,它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和文化发展水平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城市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及其他各项文化建设的基础,良性的城市文化建设为大学文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资源,滋养着大学文化建设。大学文化的繁荣生长是城市文化建设不断进步发展的具体表现。进行城市文化建设,要结合地理、环境、资源各种优势展开,力求提高城市的文化形象和文化品位。

二是构建开放性的大学文化建设模式,增强城市文化整体实力。受传统自我封闭体制束缚,大学往往惯于把校园文化活动局限于校园之内,无形中筑立起了校园和社会之间的藩篱。恩格斯说过:“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大学还可以面向城市,化解城市发展难题,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城市发展动态,加深对城市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增加沟通交流渠道,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传播媒体宣传大学文化。

三是加快大学文化建设,增强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发展先进文化,支持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御腐朽文化,以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大学师生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尤其在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客观需求形势下,大学更应以其先进的文化引领城市文化的发展,成为城市文化发展的推助器,最大程度地形成和体现大学共同文化价值观念,形成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学校氛围,以大学锐意进取的精神焕发城市勃勃生机。大学文化建设要在本身已有基础的上,传承优良传统、借鉴其他城市和大学文化建设经验,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凝练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代校园文化。(作者单位:大连大学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 尹建华.杭州大学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发展研究――以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为例[EB/OL].http:///portal/n1203c93.shtml,2010-04-29.

[2] 金顶兵,闵维方.论大学组织中文化的整合功能[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

[3] 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篇2

[关键词]文博事业;文物保护;文化传承

吉林市地处东北腹地,位于长白山区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环山亲水,颇具形胜。明朝女真乌拉部在这里建立为“乌拉国”的政权。明万历四十一年,吉林归属努尔哈赤统治,成为后金领地。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吉林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独特历史风貌。1994年吉林市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旅游名城,与甲级开放城市和全国32个特大城市之一。

一、城市发展需要文博事业兴旺推动历史繁荣

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指标的攀升,它更体现在深厚的城市文化。没有文化人城市是可怜的,没有历史人城市更是可悲的。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文化事业的影响下,吉林市先后进行了三次吉林地区大范围的移动和不可移动文物的全面普查[1],搜集及整理了大量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历史文物、地方性文物、民族性文物,为日后的城市历史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吉林市拥有博物馆见表一:

实践证明,历史文化的传承需要在良性的经济发展中进行。吉林市政府在取得了经济发展的同时,着眼未来,打造城市文化建设,先后恢复了代表吉林历史沿革的阿什哈达摩崖博物馆,兴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满族文化博物馆,以增强城市历史文化积淀,并从1999年开始陆续四次对陨石馆进行展览的整体改造工程,进行高科技的全面提升,以求人们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感受世界之最——吉林陨石的风貌,采用声、光、电三维立体式科技体现陨石雨降落及脱离轨道到达地面溅起的烟云腾空而起所产生的真实效果。

同时,更多的外地观众可以通过吉林市的博物馆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从明清造船工业的发展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从茹毛饮血的旧石器时代到孔子博大而精深的儒家思想,从天外来客吉林陨石到物华天宝、从清朝“长白祭祖”的历史到满族的“萨满文化”,从明清时期的“船厂”到民国时的旧火车站,从牛子厚与京剧艺术的发祥地到皇族金意庵的书法艺术,从经历过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化的吉林浪木艺术到变废为宝的现代易拉罐艺术,这些文明代表着每一时期吉林市的发展壮大,见证了吉林市伟大的时代巨变。这不仅仅是城市的历史,更是一代一代吉林百姓的文化。

二、城市发展需要文物保护利用推究历史积淀

(一)遗址类文物

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楼大厦几乎每天都在拔地而起,面对着一座座历史的丰碑,文博人员最为忧虑的就是文物的保护与利用问题,现代化的建设怎样与历史的文明相生而不排斥。当然这些需要政府与文物部门的密切配合与协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吉林文庙、龙潭山山城、阿什哈达摩崖石刻、桦甸苏密城城址、西团山文化遗址、帽儿山古墓群和完颜希尹家族墓地等7处,占全省的1/4[2]。以上这些遗址都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保护与利用。

阿什哈达摩崖是明代两摩崖文字碑,刻于断崖绝壁上,距水面高约10米,摩崖碑文证明吉林市是明朝造船运粮基地,对经营黑龙江流域和开发东北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吉林市在历史上又称“船厂”。2012年吉林市文化产业又推出了一个重点项目——吉林水师营博物馆,其展厅分为两层,馆内陈列由吉林水师营的兴起、吉林古城的兴建、康熙东巡检阅吉林水师营等六个部分;还通过实物、图片、景观复原、雕塑、视频等手段直观地展示了吉林水师营的兴衰历史[3]。

遗址类文物的有效保护,丰富了我市历史文化名城内涵,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扩大了我市在国内外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充分发挥了城市历史文化的作用。

(二)馆藏文物

吉林市博物馆目前拥有上万件文物藏品,包括:陶器、石器、瓷器、铜器、书画、杂项等。自1995年后,吉林市博物馆先后组织人员多次到西团山、冒儿山及吉林周边地区进行考古挖掘工作,搜集并整理了本地区文物万余件,均为新石器时代吉林地区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工具。冥器的大量发掘,有利于研究吉林地区历史文化提供了有利的证据。

(三)社会文物

俗话说“圣世收藏”,随着近几年文物市场的繁荣,老百姓对文物的收藏也引起了极大的兴趣,经常有老百姓带着各色物件到博物馆鉴定,有时博物馆会根据物件的历史价值或文化价值合理收购,以丰富馆藏,为博物馆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珍贵历史文物。可以说,博物馆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与帮助,社会文物的收纳也极大的丰富了博物馆的馆藏,为博物馆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四)普查文物

近几年,吉林市博物馆多次组织人员开展文物普查工作,经过不间断的多次走访、下基层、上山下乡等形势的搜集、考察、挖掘、整理、建档,收集整理了定级珍贵文物近1000件,更加丰富了馆藏,为研究吉林市历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科学依据,从而加深了吉林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内涵。

三、城市发展需要文化传承记忆推进历史再现

历史是一种文化传承。当下的城市发展,处处能引起文化传承的记忆,那么这记忆就不单是怀旧,还有深浅不同、境况各异的人生感悟,无疑显得弥足珍贵。很显然,这不仅能使吉林市固有的文化习俗传承有序,而且也符合东北江城发展的战略规划。与这个城市一起,怀念过去的岁月,感受文化与民俗的传承,这就是历史传承记忆。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字号

老字号的记忆保护是传承地方文化,保存城市记忆的最主要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再现吉林市文化传承记忆最佳方式。吉林市现存的有代表性的老字号[4]见表二。

“非遗”的记忆传承就是如何延续过去文化的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归根到底是对传承制度、传承环境和传承人的保护。如何保护文化生态环境,培育文化传承新生力量,正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吉林市文化局组织有关专家开展了全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的申报和评审工作,推荐名单向社会公示[5];2009年12月26日吉林市政府正式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0大类106项。这再现了吉林市城市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文化展览活动

吉林市博物馆每年不定期组织各类书画、瓷器、科普文化等展览活动。有效地采取引纳民间文物,展现吉林地区精品。如2012年6月22日 “松江墨韵”吉林市首届书画名家精品展在吉林市博物馆举行。这次文化展览再现了吉林地区名人名家书画作品,如清代“吉林三杰”、“吉林四老”的作品,“清四大书法家”之一的铁保的作品。期间,举办了作品研讨、书画交易等活动,并出版了《“松江墨韵”吉林市首届书画名家精品集》。

四、结论

综上所述,城市发展离不开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城市发展又带来了文物保护利用、文化传承记忆乃至博物馆事业的繁荣兴旺。探究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以城市发展底蕴去理解其历史文化积淀,以文化名城去引纳社会及招商引资,以强市富市这一载体去加快城市整体经济文化建设,因此其结论是一个城市的文明离不开历史,城市的历史文化也同样成就了城市的健康有序地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洋,马健.吉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几个相关问题[J].博物馆研究,2009(2).

[2]吉林经济信息快讯网http://218.62.26.202:9993/ ReaMarkArticle.aspx?PSubjectId=654&Id=21119.

[3]吉林水师营博物馆揭开神秘面纱[N].江城日报.2012.06.16.04.

[4]吉林市档案信息网0:http:///meili07/ show.asp?id=18014.

篇3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原则;现状;措施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is to science to the city's development, space layout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has the important problem. In this paper, the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concept, principle,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suggestion and so on several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practical value and value for reference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Principle; The present situa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什么是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这样一个过程,它依据城市发展目标和对城市的整体研究,通过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预期安排,制定城市发展的行动纲领。通过城市建设活动改造城市的空间状况,以引导城市有序发展。城市规划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现代城市规划是社会改良运动,政府行为和工程技术的结合体。但究竟什么是城市规划,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对此均未获得过共识。我们认为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讲,城市是一种客观现象,而规划则是一种意识或意志的表述,两者相互关系的整理,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城市规划的本质和内涵。

2、城市规划要坚持的原则

城市规划是一项牵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诸多因素的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只有把城市规划好,才能逐步建设好、管理好。我认为城市规划工作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2.1是城市规划要坚持科学性

规划是龙头,规划是前提,规划是保证,因此城市规划编制要坚持科学性。对城市要进行科学的定位、定性、定向。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专业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要科学,要符合当地实际。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使城市规划具有战略性、广域性、前瞻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要科学编制近期规划和长远规划。局部规划和总体规划,有效地指导城市建设,以免在一个城市、一个区域重复建设,避免今年起楼,明年炸楼,今天铺路,明天挖坑的现象而导致的资源浪费。

2.2是城市规划要坚持超前性

也就是说城市规划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要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竞争的需要,着眼于新经济时代对城市发展带来的新挑战,高起点筹划城市的发展格局。用先进的规划技术指标来指导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避免城市建设重复运行。在利用规划对各种城市资源进行配置时有效地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的杠杆,以集约合理为条件,最大限度地释放城市资源资本的潜能,使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发挥最大的效益功能,成为创造财富的龙头。坚持城市规划超前性。确保城市规划“至少50年不落后”。

3、中国的城市规划的现状

中国城市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发展期,城市规模不断膨胀,城市的社会问题已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城市发展的结构性变化引发的社会问题

在城市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受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工业化发展和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会导致城市传统工业的衰退和居民失业率的上升,在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的条件下,很容易对居民的生活产生影响。

3.2城市的盲目发展引发的社会问题

城市中心区由于人口过分集聚而产生过分拥挤、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和交通条件恶劣等问题,导致居民的生活居住条件差;由于中心区人口密度过高而导致教育设施严重不足;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由于生产用地和居住用地布局不平衡导致居民上下班花费的时间过长等。

3.3“城中村”和“边缘村”的存在而引发的社会问题

“城中村”是因快速城市化引起城市包围乡村的现象。由于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和长期得不到整治,这些地区往往成为城市管理的盲区,社会治安极其混乱。“边缘村”是指大城市城乡结合部大量低质量住宅区,这些住宅区多为打工者的集中住所。

3.4城市更新等社会问题破坏原有网络

城市中心区大规模房地产开发和城市更新改造引起社会分化并破坏了原有城市社会网络,大规模开发迫使中心区居民迁往郊区,而边缘社区由于缺乏商业服务、教育等设施,仍存在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不够、城市中低收入居民住宅供应明显不足、城市资源分配不公等现象。

4、做好城市规划的管理工作的措施

城市规划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工作。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改革的精神、科学的态度、求实的作风,努力提高规划制定和修编工作水平。

首先,要加强领导和协调工作。规划是城市管理的第一要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特别是城市人民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把城市规划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具体的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发挥规划在城市管理中的龙头作用。

其次,要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培养规划人才。培训现有工作人员,提高城市规划的科技含量。城市规划的编制要有长远眼光,提高战略性和前瞻性,为经济社会发展留有余地。要改进城市规划编制的组织方式,完善城市规划的公示、听证制度,考虑建立规划委员会制度,就城市近期建设规划、详细规划以及重大项目建设等问题。

第三,要依法制订和实施规划。进行规划修编的地方。首先必须对现行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定修编的目标和任务,并按法定程序认定、报批和备案。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定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服从,保证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第四,引导公众参与。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城市规划管理的客观要求。这是因为,城市规划管理涉及到城市所有不同方面的利益关系,而且政府、投资者、开发商、市民等与城市规划管理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在推进城市规划管理进程中,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的信息公开制度,让公众了解参与程序,不断构筑起不同群体都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充分参与的体制机制,进而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合理与可行。此外,政府可以通过法律法规手段,尽量研究制定一些城市规划管理公开信息的范围、时间、方式等体制机制,进而保证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管理的时候,能够充分了解、掌握和听取社会公众有关利益群体的意见建议。

第五,坚持量力而行。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可以科学合理地决策城市建设的各项目标。对于一些涉及城市规划管理的重大问题,要认真地组织开展综合调研,在深入调研考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具体的方案,尽量避免造成重大的损失。同时,要坚持从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公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入手,不断摸索出一套适合城市自身发展的规划管理新模式。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在开展规划管理与建设过程中,浪费现象比较严重能源消耗量比较多。因此,我们在开展城市规划管理与建设时,必须要坚持树立节约资源的原则,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管理布局,最大限度发挥城市的整体功能,认真对城市规划管理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预测,进而不断实现城市的科学、和谐、全面与可持续发展。

第六,要完善城市规划的体制。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统一规划城区、各类开发区、卫星镇及城市地下空间。要发挥省级城镇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作用。保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效实施。

5、结论

城市规划需要吸收其他学科的科研成果,但它理应建立在更扎实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我国目前城市规划中面临的一些难题,不是仅借助于其他学科的科研成果可以解决的。它面临整体观念和结构的转变。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已经揭示了这一点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的城市规划出路在于创新,在于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的自主创新,在于结合中国实际基础上的创新,只有这样,中国的改革开放才能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约翰・M・利维著;张景秋,等译.现代城市规划(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篇4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设计;重要性;原则性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属于宏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城市和城市所在的区域,如何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设计,又如何设计出特有的城市理念,是摆在城市建设设计人员一项紧迫而富有挑战性课题。

2 搞好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极大地推动区域内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国际来看,伴随城市化的发展,西方国家各主要大城市都出现过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等为特征的“城市病 ;二战后 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也曾重蹈其辙。

国外在城市管理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为我们提供了借鉴。我国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供水紧张、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不足等问题,有的问题已成为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我国属于城市化的后起国家,应避免重蹈城市化先行国家曾付出过沉重代价的覆辙。这就要认真研究,着眼于跨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搞好现代城市规划与管理。在以往的城市管理中,往往“重生产、轻管理,重经济职能,轻社会职能”,以单纯的片面的经济增长指标,作为考核和评价城市政府政绩的主要标准。于是 政府在完成各项经济指标的过程中.无暇顾及城市经济、社会 生态、人文 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导致城市管理处于较低层次状态。这样的管理模式与现代城市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建立科学有序、先进高效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已刻不容缓。

3 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规划设计除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一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3.1 “以人为本”原则

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个人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城市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古典的城市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城市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城市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城市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行政中心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

3.2 地方特色原则

城市的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也包括其社会特色。首先城市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如广东新会市冈州城市营造的是侨乡建筑文化的传统特色。济南泉城城市,代表的是齐鲁文化,体现的是“山、泉、湖、河”的泉城特色。西安的钟鼓楼城市,注重把握历史的文脉,整个城市以连接钟楼、鼓楼,衬托钟鼓楼为基本使命,并把城市与钟楼、鼓楼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中心城市的规划设计注重对历史文化素材的挖掘,结合具体的地形特点合理布局,既符合长远发展的战略思想,具有超前意识,又因地制宜,建设以地方文化为背景,赋予行政中心公园以全新的历史文化内涵。其次,城市还应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等。

3.3 突出主题原则

城市无论大小如何,首先应明确其主题。围绕着主要功能,城市的规划设计就不会跑题,就会有“轨道”可循,也只有如此才能形成特色和内聚力与外引力。在城市城市规划设计中应力求突出展示城市形象、满足人们的活动需要与改善城市环境(包括城市空间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的三大功能。并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旨,整体考虑城市布局规划。

城市的规划设计都应精心创造实用而突出主题特色的城市个体,要和谐处理城市的规模尺度和空间形式,创造丰富城市空间意向。特别注意空间距离的远近和时间的长短,以方便市民使用城市。既要讲究观赏性,但主要还是要讲究实用性。

行政中心城市的规划设计以体现“行政中心文化”为主题,在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城市、喷泉、雕塑以及景观小品等园林要素,完美展现佳木斯市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让人们在享受园林美景的同时,缅怀过去、把握现在、憧憬未来。

4 如何搞好城市的建筑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是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在建设方案中的具体体现。因此在管理实践中十分重视把好规划设计关,主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抓好方案的审核和确定。审核一般项目的设计方案.主要审核规划设计总平面图和建筑方案设计图,特别是影响主干道城市景观的项目不管大小都要严肃认真地把关,确保了城市主干道规划设计格调的一致性。

(2)抓好设计单位的市场选择,引进竞争机制,逐步放开规划设计市场,鼓励引进高资质、高等级规划设计单位参与城市基本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

(3)规划设计对于城市建设与未来发展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城市总体规划下,是否优化.如何优化规划设计等处决与城市规划设计者本身的专业水准,因此,抓好设计单位的资质审定,优化设计方案,对于提高城市整体规划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城市规划设计单位及设计者对本城市的规划发展规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5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面对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城市急剧扩张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等诸多变化。作为现代化的城市,应具备三大功能:展示城市形象、满足人们活动需求、改造城市环境(包括城市空间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中心城市的规划设计应全面考虑,以使城市成为一个生态型、文化型和生活型的市民城市。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威海市 城镇化 文化建设

城市化或城镇化是乡村人口不断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是指第二、第三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

文化建设作为城镇化战略中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步骤,在城镇化建设大局中发挥着积极而深远的作用。一方面,文化是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城镇化的过程就是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活动,是社会生活全方位的发展变化,城镇化的发展必然要求文化建设;另一方面,文化建设能推动城镇化的发展,文化作为一种新兴产业,还可以创造出经济价值,正逐步成为城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一、城镇文化建设的现状

图 威海市1999年至2008年经济、文化、人口相关数据

注: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经济信息网”和威海市文化局统计数据

从走访调查情况可见,城镇文化设施明显不能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城镇文化建设观念滞后

一大批基层乡镇政府对文化工作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地位认识不足,特别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下,相当多的人认为文化工作是软任务,是花钱多效益少的社会公益事业,可搞可不搞,又不愿意花钱投入,致使城镇文化阵地建设滞后,文化工作者心灰意冷,缺乏积极性。

对城镇文化建设观念滞后也直接体现在是否形成建设主体合力上。调查中发现,以一些艺术馆为代表的“高端”文化建设脱离了普通百姓的日常文化需求,这明显暴露出了文化建设主体对象上的极端性与片面性。只有社会全体成员都吸引到文化建设中来,才能使文化建设得到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2、基础设施落后,服务体制不健全

从威海市基层文化建设来看,虽然建有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但建设标准与当地实际也相差较大。“新农村文化大院”作为城镇化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也是威海市城镇化战略中文化方面的特色内容,也出现了“一缺场所,二缺设备,三缺管理”的“三缺”局面。

文化基础设施是保证文化方针落实效果的重要保障,是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服务硬件上的落后也暴露出了管理制度上的不健全。从实际情况来看,威海市城镇文化管理体制基本实行的是混合式管理模式,由市文化局负责管理文化站人员的工资和服务范围,而具体文化工作则由城镇政府负责,即“市局管人,城镇管事”。这种传统的文化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文化建设的创新式发展,往往会出现互相推诿的低效运转状态,其必然后果就是文化建设始终落后于城镇化的整体步伐。

3、文化产品不足,文化消费能力低

实地走访可见,小到农村文化大院,大到社区文化站,文娱活动并未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而得到明显改善,时间上依旧局限于节庆活动等传统时段,内容上伴有低俗化倾向,而体现时代特色的创新成分较少。此外,在文化站、馆建设中,报刊杂志类读物数量明显多于科技文学类读物,且普遍存在着借阅程度低、更新速度慢的情况。

同时,拥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建设不足,文化经济潜力没有被充分挖掘,导致大批文化资源的浪费。虽然物质生活的改善极大地刺激了原农村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但从其生活消费支出的安排来看,除购房、看病、保子女读书及日常的生活开支外,基本没有剩余来供居民进行文化消费。

二、城镇文化建设的意义

1、加强城镇文化建设,提高居民科学文化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居民持续增收,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首要任务。使城镇居民,尤其是普通农民,持续增收最有效的途径,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严格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所谓现代农业,就是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标志的农业。所谓市场经济规律,首先是产生的产品要适合市场的需要。市场经济有两个显著特点,即具有契约经济和法律经济的特点,并且市场经济有严格的市场运行规则。所有这些,对刚刚由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且从总体上看文化水平还不高的广大农民来说,的确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这时,城镇文化建设,尤其是针对广大农村的文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2、加强城镇文化建设,提高居民思想道德水平,是经济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城镇化建设不仅要大力发展经济,不断改善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还要与时俱进地推动居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努力培育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从目前广大农村地区的一些地方和农民来看,集体主义思想,团结互助精神有些淡化,法律意识淡薄,诚信度不高,发展意识、竞争意识不浓,文明意识、健康意识不强,一些传统陋习,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新风尚、建设乡风文明要求格格不入。必须通过加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推动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康顺利进行。

3、加强城镇文化建设,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农村文化建设是城镇文化建设的基础,农民不仅要富,农民还要有乐。从农村的实际情况看,虽然我们党和政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农村文化建设还是相对滞后,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要。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城镇文化建设的建议

1、正视农村现状,展望城镇未来

随着社会发展,农村在社会体制建设和机制运行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为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带来新的机遇和新的思考。但是,除了正视农村政治、经济状况外,还应正视农村自然状况和文化现状,因为农村自然状况和文化现状对社会和个人的潜移默化影响将伴随着城镇化的整个过程,从而使城镇文化建设呈现出特殊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展望城镇化未来,小城镇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消失,这些必然给农村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民间习俗带来深刻影响,这种未来城镇化发展的继承性与创造性并举的状况,为系统筹划城镇化建设大局提供了历史经验,应从城镇文化建设起步开始就立足长远。

2、以创新机制为保障,有效推进建设步伐

文化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组织城镇文化建设现状调查,有针对性地走访有代表性的城镇综合文化站。同时,应在健全了投入保障机制的同时,把城镇文化建设工作列入镇、村领导任期责任目标,把文化建设工作同干部工资、奖金挂钩。

城镇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化工程,离不开方方面面力量的参与和支持。威海市乡镇一级的文化建设应被纳入全市文化建设中进行统筹规划,从而使其从城镇化建设之初就被凸显出来,避免出现“先搞经济,后顾文化”的滞后状况。在建设改造资金上,借鉴其他地区经验,如“各级财政补一点、有关部门帮一点、村集体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的灵活性办法,多渠道筹措;在实践模式上,采取结对帮扶的形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城镇文化建设。

3、激发主体能动性,突出个性特色

注重激发和引导城镇居民作为文化建设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既是政府职能部门的责任,也是城镇化整体建设的强力支撑。城镇文化建设,固然离不开政府的投入,但城镇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投入和精神文明水平的稳步提高,关键要靠人自身。

篇6

一连串的排比,一层层的递进,决非一般性的由感而发所能信手拈来,透露出的是新一任市长对上海水问题的战略思考、理性判断和情感抒发。由此,引起方方面面的广泛共鸣,也激发我们去应和时展的脉膊,研究水的文化,思索水的内涵,挖掘水的魅力。

本文尝试侧重从水文化的角度对水与上海城市发展的关系,进行粗浅的描述。

1、水与上海历史

水是生命之源。远古时期人类的逐水而迁、傍水而居,造就了后来一座座生机勃勃的城市。

水,成就了上海得天独厚的城市形象。上海位于长江之箭与弧形海岸线的搭接处,背靠太湖,面临东海,北挟长江口,南濒杭州湾,内有黄浦和苏州河浩浩荡荡穿城而过、往复奔流,千万条支河如脉动的血管、滋养生息。特定地理环境的自然造化,加上历代人民的勤劳创造,织出江河湖海之风水,绘就江南水乡之风貌。

水,塑造了上海独特的城市品格。上海从无到有,因水成陆;从小到大,因水而兴,以河口般开放的姿态和海纳百川的胸怀气魄,迎来送往,吐故纳新,从本土走向世界,从过去走向未来。她从来不是封闭的、保守的,而是充满着创造的冲动和激情;她的开放与发展的品性与生俱来,与时俱进,富有朝气和活力。

水,扩大了上海的外延,也丰富了上海的内涵。黄浦江上的汽笛应和着海关大楼的钟鸣,陆家嘴的和谐夜色映照着朱家角的粉墙黛瓦,苏州河的今昔见证了城市发展理念的升华和回归。水,流淌在上海的历史文化中;历史文化,也将溶进上海水的时空变幻。

水与历史同在,水与历史俱进。上海的历史,是否也可以因此说是一部充满水的韵律和动感的历史?

2、水与上海小城镇发展

水,浸洇、渗透了郊区老镇的文化和历史,也焕发、延续着阡陌街巷的生命和活力。谈及水与小城镇的关系,不由人不想起典籍中记载的青龙镇循水运兴而勃发、因水运衰而没落的一段旧话。

历史上,上海曾有一条青龙港,青龙港边有座青龙镇,在唐宋鼎盛时期,繁华直逼苏杭,有22桥、36坊, 还有3亭、7塔、13寺,商贾云集,文人汇聚。北宁诗人梅圣俞作有《青龙海上观潮》诗:“百川倒蹙水欲立,不久却回如鼻吸。老鱼无守随上下,阁向沧洲空怨泣。……”这一切,后来都随青龙港的淤塞而湮灭了,至今只留下少许遗迹供人凭吊、引人深思。

透视水与小城镇的现实,令人冷静和忧虑。随着人口的增长,生活方式的演变,发展取向的偏移,郊区水系的功能和作用曾一度被忽略、被没视、被弱化、被异化,人弃水而去,水也离人越来越远。当我们面对一条条变窄了的河面,变硬了的河岸,变黑了的河水,我们不能不冷静反思,深刻检讨。

但江南水乡的余韵一直在点燃着人们亲水的渴望。站在石湖荡的杨柳岸边,坐在朱家角的石拱桥头,行走在金泽、枫泾、南翔、练塘的水边街巷,小桥,流水,飞雨,人家,梦一般的江南水乡,诗一般的古典风情,断断续续,若隐若现,成为人们心向往之一片片净土,润泽着浮躁的心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心里,充满了对恢复生态、重塑自然、光大历史文化憧憬、向往和认同。

今年5月,以“古”文化、“水”文化旅游为核心,以休闲度假和生态居住为特色的朱家角中心镇建设正式启动。位于淀山湖畔、具有千年历史的朱家角镇,水文化底蕴深厚,保留有明清特色的古镇、古街、古桥以及粉墙黛瓦的临水民居,拥有童天和药号、泰安桥以及江南名园课植园等20多处景点。此次开发性、保护性建设,将采取以新促老、新老联动的方法,古镇区修旧如旧,凸现旅游功能;老镇区协调过渡,为旅游配套服务;新镇区拓展提升,彰显现代江南水乡民居特色。有理由相信,经过3—5年的开发,朱家角镇将建成展示上海历史文化,凸现水乡特色风貌,生态环境一流,人水和谐相依的小城镇样板。

3、水与上海高校人文

上海的高校众多,环境优美,名师荟萃。其间,大多都水绕流转,点缀校园,丰富了导师们的才思和智慧,也活跃了学子们的生活和情感。许多人走上社会甚至远渡重洋后,念起美丽的校园、可敬的导师和可爱的同窗,不由得会想起那些焕发着自然气息和人文魅力的河流。在众多高校河流中,最著名的要数华东师范大学的丽娃河。

华东师大号称远东最美的校园,苏州河襟带于右,丽娃河蜿蜒其中,有古木清辉、荷塘挹翠、水榭观虹、夏雨飞烟、书海掇英、石径花光、校河远眺和园丁小筑,并称师大“八景”。其中有4景与校园里的一大一小两条河流有关。大小两河因清道光年间治理吴淞江时将北新泾地区河湾截直而来。上世纪二十年代曾有沙俄落难贵族在河岸建有花园别墅, 他漂亮的女儿丽娃爱上了一位中国穷书生。由于遭到父亲的极力阻绕,丽娃最后在一个下雨的春夜跳进了这条河里,小河因此而得名。

丽娃河现尚存近700m,河宽35m,水深约1.8m,南北横贯校园中部,成为这所名校的象征。2001年6月14日下午,烟雨蒙蒙,一位不同寻常的贵客悄然来到风景如画的华东师大校园。她就是俄罗斯第一夫人柳德米拉?普京娜女士。这是她第一次来到上海,访问的第一站就是华东师大。来访前,普京娜女士早已听说华东师大有一条美丽的丽娃河,以及俄罗斯姑娘和中国小伙的故事。

许多爱情在那里起源,又有许多爱情在那里终结。现在的丽娃河,成为流淌在一代代师大学子心中的青春之河、记忆之河、灵感之河。常会有因记忆而激发的灵感,促使他们把丽娃河写入文章、谱入乐曲、绘入画中,日积月累,年复一年,赋予这条河流越来越多的人文色彩。

曾经和正生活在丽娃河畔的人中,有人创作了长篇小说《丽娃河》,有人谱写了小品乐章《丽娃河》,都颇负盛名。从这座象牙塔里走出来的人中,有位诗人宋琳,在与美丽的法国妻子一起定居巴黎数年之后,在给朋友的信中这样写道:“如果这世上真有所谓天堂的话,那就是丽娃河边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友人读了,先觉夸张,后因共鸣而流泪。

4、水与上海园林景观

上海的园林景观,既嗅得到江南传统式园林的神韵,也可见域外开放式公园的风情。不管是古典型的,还是现代式的,都能从中体会到因水成景、以水造景、水中有景、景中有水的巧妙。

转贴于

300年历史的松江醉白池,以一泓池水为中心,池周古树参天,楼、堂、轩、榭错落有致,草堂跨于池上,廊、亭依水,鱼乐池中。

450年历史的南翔古猗园,以“十亩之园”的规模,建有逸野堂、戏鹅池、松鹤园、青清园、鸳鸯园、南翔壁6个景区,以绿竹猗猗、曲水幽静、建筑典雅、韵味隽永的楹联诗词以及优美的花石小路等五大特色闻名。

500年历史的嘉定秋霞圃,有桃花潭、凝霞阁、清镜塘、以邑庙等4个景区48个景点,有亭台楼阁,华池曲径,茂林修竹,低栏板桥,断岸滴泉,假山奇洞,园内有园,景外有景,山具丘壑之美,水揽幽邃之胜,为江南古内园林精品。

还有市区的豫园、青浦的曲水园等等。在古典园林一步一换景的格调,一瞥一首诗的精巧意境中,水的灵气、水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现代园林因规模和布局的不同,而更显大气。植物园、动物园、森林公园、东方绿洲、长风公园、世纪公园,还有延中绿地、大宁绿地、虹桥绿地、太平桥绿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无水不成园,无水不成景。溪流、湖泊与坡地、草坪、密林、竹丛,高低起伏,迂回错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画着这座城市的风水和景色。

5、水与上海道路桥梁

上海的河流众多,桥梁也众多。河流以黄浦江、苏州河为标志,横跨苏州河、黄浦江上的桥梁与河流互为衬托,相映成辉,共同成为上海的形象代言人。

苏州河口的外白渡桥,是上世纪初外国人设计,许多中国人是在反映旧上海风情故事的影片中认识它的, 与老外滩一起成为旧上海的标志。桥上人来人往,桥下水进水出,桥边海鸥上下翻飞,外白渡桥至今与河流、与周边建筑和谐映照,充满了动感和生机。

在上海的现代化桥梁中,最著名的要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黄浦江上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南浦大桥、杨浦大桥。乘电梯而上,驾汽车而行,俯瞰浦江上下,桥高水阔,江风劲吹,云苍苍兮飞扬,水澹澹兮生烟;侧览浦江两岸,沧桑变幻今非昔比,万千高楼,伸手可及。

黄浦江,上有大桥飞架,下有隧道穿梭。黄浦江,本身也是一条路,她承载着上海这艘巨轮乘风破浪向前。站在南浦大桥上阅读浦江,历史与现实、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时间与空间、具象与抽象,相隔竟是如此之近,让人陡生雄心万丈。

6、水与上海人居环境

临水而居,与水为邻,其实是以故乡为邻,以诗意的精神家园为邻。伴随上海人居住条件的日益改善和黄浦江、苏州河的日显旖旎,市民心中的亲水渴求日渐高涨,市中心的水景绿地、水景住宅不断诞生。

有部门统计,上海正在开发的1000多个住宅楼盘中,沿江沿河而建的亲水楼盘有近60个,人工打造的水景住宅近80个,另有百余个楼盘不同程度“有水流淌”。翻开日报、晚报,房产广告充满“水分”,对水景住宅的描述和泻染极富冲击力和感召力。

开发商热衷于水景住宅开发,无疑基于上海水景住宅的良好市场需求。有关部门的抽样调查显示,高达75.6%的受访者认为“水景能提高居住品质”,87%受访者还认为“水景是高尚住宅的必备条件之一”。已有43.6%的受访者表示,如果遇到景观与朝向不能兼得,会优先考虑水景景观因素。

水对资源、财富的积聚效应“看涨”,来源于市民对政府加大治水力度、改善生态环境的信心和预期的不断增强,来源于市民对水文化魅力的情感归依。水岸有限,商机无限。不少开发商表示,即便是小区不能亲水而建,也将通过人造水景提升品质。

随着人水和谐共处的新型人水关系的不断调整,水文化理念逐步扎根于人们的思维之中。河流自然化、人文化将促进人居环境品位的提高,给人们以教育、以熏陶、以舒适的生活。水与坡、光与影、绿树与湖泊、鲜花与河流与我们朝夕相伴将不会是遥远的梦想。

7、水与上海城市未来

浦江百年,千帆过尽。在新世纪第二个元月,一条船在黄浦江巡视而上。当时的市委书记黄菊和代市长就在这条船上,黄菊同志指点两岸,浦江开发的宏伟蓝图浮出水面。上海向全世界宣告,将立足“百年大计”,瞄准“世纪精品”,打造集金融贸易、旅游文化、生态居住于一体的黄金水岸。

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这一世纪性工程进入实质性启动,这是上海继浦东开发开放之后的又一部宏篇巨制,手笔之大,起点之高,气势之宏,令人瞩目!消息传出, 群情振奋。新的世纪,新的百年,水与城市,黄浦江与上海,正以崭新的姿态,给世界一个惊喜。

让我们从人们口中那些热切的话题中来感知上海水与城市的未来:

“开发浦江两岸撬动滨水经济”。按照规划,黄浦江两岸将成为金融贸易、文化旅游、生态居住为一体的滨水长廊。浦江开发的“号召力”所引发的城市功能转换效应、形象提升效应、财富积聚效应、产业辐射效应,不仅能使黄浦江沿岸地区受益,而且将由“滨水经济”带动整个城市经济的跨越式大发展。

“开发浦江两岸拉动城市升值”。浦江开发为上海房地产业发展搭建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以水为媒,得天独厚的景观优势、市场前景赋予了两岸房地产开发极大的吸引力;运用“经营城市”的理念,把市场运作的机制引入进来,以浦江两岸的整体规划促进土地升值,以土地升值吸引房地产开发,以房地产开发拉动整体规划的实施,产业链条环环相扣,上海的房地产业也将在这一历史性机遇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勾画高低错落有致的滨江轮廓线。

篇7

辽河油田/EPC工程/施工/HSE管理

一、前言

现阶段,伴随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我国的工程公司在服务好国内建设项目的同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为更快与世界接轨,部分单一的工程设计院正在或已经完成向设计、采购、施工(EPC)总承包工程公司转型。由于我国的工程公司相对国外先进的工程公司起步较晚,纳入到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健康、安全、环保(HSE)管理体系尚处于探索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尤其在EPC总承包模式下,工程量大、工期紧、分承包单位多、施工能力差别大、管理人员与施工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等多种因素,给项目施工HSE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

二、全员参与HSE管理落到实处

1、项目领导层和一线管理人员定期参与项目HSE活动,起到领导表率作用

项目HSE管理活动概括起来包括:HSE会议、HSE检查、安全奖励活动、工具箱会议和班前安全会、事故调查和分析、应急演练的组织和实施、绩效测量及体系审核和评审等。

在项目前期HSE管理策划阶段,体系文件中即明确要求包括总承包商、分包商在内的各级项目部各级领导以及一线管理人员必须亲自、定期参与HSE管理工作,详细规定了其参与的管理内容和频次。

2、施工管理人员对本责任区域内的HSE事务负全责

施工管理人员在计划施工进度,安排施工任务和资源的同时,须同时计划和安排HSE资源,落实HSE保证措施,确保施工工作按照审核批准的工作方法陈述以及工作安全分析来进行。施工管理人员对HSE保证措施的有效落实负全责,专职HSE管理人员给予施工管理人员提供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并对施工安全措施落实情况实施监督。

3、施工班组长负责每日班前对作业工人进行安全教育

施工班前会是对工人进行教育的一道关键环节,这是一个管理层和基层工人面对面的双向交流通道,也是工作前最后一刻进行的风险分析。是目前世界上所有先进工程公司最基础的安全活动,每日班前会施工班组长、施工负责人、HSE负责人都必须参与其中。

4、设备供应商对提供的施工机具、设备的安全性能负责

由于施工设备、机具大部分都属于租赁设备,由外部供应商提供,则外部设备供应商对他们所提供的设备的安全性能负责,外部供应商需保证所提供的设备是国家认可的合格产品,并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要求年检合格。

三、组建高素质专职HSE管理团队,职责分明

现场专职HSE管理团队在部门经理的统一协调下,给施工管理团队提供指导性意见和建议,使施工管理团队在进行施工活动或者决策时,把HSE放在第一位来考虑,并以施工现场监督检查为重点,以教育培训为基础,以宣传、活动为手段,以绩效考评为保障,建立起功能强大的HSE管理网络小组以及明确各小组职责,给现场施工管理人员提供全方位的HSE意见和建议,以确保既定的施工现场的HSE标准。现场HSE监督检查组成员全天候工作在施工一线,对施工全过程实施监控,及时纠正人的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的施工环境,监督现场作业人员在工作许可的范围,安全审核批准的工作方法陈述和工作安全分析来进行施工作业,检查、发现、处理安全隐患,确保分包商的安全管理工作满足当地政府的安全管理要求。通过各小组分工与合作,让整个项目HSE管理处于受控状态。

四、HSE教育培训体系完善并执行有力

大型工程项目参建各方可能来自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风俗、文化、教育、信仰、语言等各方面差异成为HSE管理不容忽视的障碍。通过教育培训,可以让项目全员认清同一个HSE目标,了解现场安全管理标准,增强安全意识,形成统一的安全文化。先进工程公司为取得良好的HSE业绩,往往在项目开工前,建立起完善的HSE培训体系。

1、组织保证

项目HSE组织机构内设立培训教育组,并任命一名组长,负责整个培训体系的策划和运作,对现场HSE经理负责。

2、资源投入

硬件上,项目现场建设若干培训教室,配备多媒体投影讲课设备,提供学员休息、饮食场所,培训教室内用生命线、安全带、脚手架、手持工具等实体展示,方便实物教学。软件上,配备各专业培训师,精心准备培训课件和考试题。

3、精心策划

对培训体系的精心策划主要体现在项目参建各方各层级人员入场HSE教育培训的培训需求分析上,项目初始阶段便明确规定了各岗位人员强制参加的培训课程,完成培训课程并通过严格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场从事相关岗位工作。

五、大型机具、设备、车辆等入场检查制度严格

大型项目施工现场各类车辆、施工机具设备繁多,控制带病车辆、设备进场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在项目开工动土前,业主或总承包商即成立专门的设备入场检查站,配备合资格检测工程师和检测设备。申请进场的车辆、大型机具设备通过检查合格后 ,张贴醒目合格标签后允许进场使用。

六、结论与启示

HSE管理体系文件是项目HSE管理的依据,为整个项目的HSE管理工作指明思路和方法;合理的项目管理组织机构是保证HSE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明确的责任划分则是全员参与HSE管理的重要保证,项目HSE管理的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是施工管理层,而专职HSE管理团队的主要职能是对项目HSE体系运作进行监督,对施工现场的HSE状态进行检查,对项目全员的HSE意识和能力进行培训,对施工管理层落实HSE责任进行考评。这种监督与管理分离的模式,有利于促进现场HSE管理水平持续提高。

篇8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监理;优化措施

1现阶段工程监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 1工程监理无法规范建设单位的行为

建设单位本身的行为是不是规范,会给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造成影响。在建设项目中,建设单位是出资方,这也导致了有些建设单位干涉了监理工作,甚至有些出资方会不经过监理工程师而将命令直接下达给承包商,这样会导致误解和纠纷的出现。对于那些大型项目,建设单位还会组织人来对投资以及工程进度进行控制,这会导致不良后果的出现,甚至会形成恶性循环。从理论方面而言,在进行建筑工程项目现场管理的时候,监理人员负责监理任务,监理工作应该由其完成,建设单位有新的决策或者意见的时候,也应该通过监理工程师来进行实施和管理,但是在项目实施的时候,很多建设单位规范缺乏,会给工程监理更加顺利的进行造成阻碍。

1. 2工程监理中人才缺乏

工程监理制度实施之后,在进行监理费收取的时候,费用在不断的降低,特别是低价竞标的出现更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费用,甚至有些工程在进行监理费收取的时候,还没有达到相关标准的三分之一。监理费比较低也会影响其行业的发展。很多专业素质比较高的专业人才都不愿意进入到监理行业中来。即便是有些素质比较高的技术人才愿意进入监理行业,很多中小监理企业也不愿意花高薪进行人员聘请,这些人才在其单位一般都是临时工,在项目需要的时候将其招聘到企业中,在项目结束之后就会马上被解除聘用。

1. 3工程监理成为了质量监理

现在在进行工程建设的时候,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体制方面的原因,监理单位的职责被拆解,监理单位原本的任务没有做到位,而不属于监理单位的任务,其却必须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的工作只能被弱化,甚至,很多单位仅仅负责质量监理方面的内容。如监理工程师负责质量检查工作,对于需要监理的设计(前期设计、施工图设计及实施过程中的变更设计)、设备材料采购等内容却基本没有涉及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工程监理企业成为了业主聘请的工程质量监督人员。甚至还有些建设单位,认为聘请监理工程师进行监理仅仅是为了满足国家的相关的要求,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也正是因为前期阶段的监理比较缺失,导致了设计、策划以及可行性研究等方面不够完善,这会导致施工的时候,设计变更比较的多,工期控制起来比较困难,导致成本超出预算,工程质量很难得到保证,这会直接给工程建设造成影响。

2建筑工程监理进行创新管理优化的措施

2.1创新施工阶段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

首先应该根据需要不断地提高各个程序质量监督方面的力度,减少隐蔽部位漏洞的存在,在施工之前必须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强化对施工质量保证措施方案的审查,强化方案预控。在施工的时候应该根据施工方案进行,使用动态管理的模式来进行管理,督促施工单位根据方案施工,强化过程控制,若是需要变更施工,那么必须在变更的方案审批通过之后才能够进行,强化标化管理。在进行验收的前,施工单位应该利用自检的手段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只有整修合格之后才能够进行验收。其次,重视质量监理方案的制定,提高其力度,在这个基础上还应该进行监理职责的明确,做好监理工作。此外,还可以将集体式管理运用进去,避免因为一个人的失误而给整个工程造成严重的影响,在进行监理报告签发的时候,必须逐级负责任地进行,不能够出现越级的情况,从而不断的提高监理程序本身的严肃性和严格性。

2.2创新工程成本管理方法

在进行工程成本管理的时候,应该将动态管理运用进去。首先应该进行成本管理组织机构的健全,并进行专业管理人员的配备,将管理责任制运用进去,很好的控制工程成本管理;其次,想要更好的创新管理成本,便必须重视配套设施的管理,这能够让成本管理更加的合理和科学;最后还应该根据需要合理界定责任成本,培养更多的管理人才,帮助其掌握成本管理的相关知识,了解流程,让其参与到项目管理和策划中去。此外,还应该进行人才培养机制的健全,不断的提高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质量管理水平,给房屋工程监理更好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 3创新工程进度的管理方法

首先应该根据需要进行进度控制方案的制定,并保证其合理性,在进行工程实情调查的情况下,做好工程部署工作,确保工程施工顺序和时间的正确性,安排好各个工程单位施工的先后关系,杜绝出现因为职责不明确而导致进度交叉而出现干扰,甚至出现质量安全事故,对于可能存在的材料自身性能问题、气候问题等不可预见因素进行控制和预防,并根据需要定期的进行工程进度检查对比,及时采取纠偏措施。

其次,保证工程方案能够得到合理的执行,保证工程施工顺序本身的严密性,认真审核并管理好每一个层次的施工计划,跟踪了解下一级方案是不是存在与总方案存在脱节的情况,特别是材料供应商、时间以及工序方面,确保每个部门在施工的时候都根据计划进行,并对部门的施工责任进行明确,掌握其实际执行情况,了解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合理的调整施工进度。

3结束语

做好房屋建设工程施工监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监理工作是不是到位,会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若是施工质量存在问题会影响人民的居住,给其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很严重的隐患,所以,必须根据工程监理工作的需要,采取措施做好工程监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彭国标. 房屋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 江西建材,2015,07:275.

[2]刘保国,殷凤环. 建筑工程监理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02:229-230.

篇9

关键词:教育人类学 音乐文化 传承 教育

人类文化传承肩负着传递先人创造积累的一切知识、精神、经验的历史重任,文化传承只有通过文化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得以实现,这无疑体现出文化传承所包含的教育属性,即教育是文化传承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和形式。

教育人类学将研究的视野投向文化中的人,把人放到广阔的社会和历史文化背景中去研究,反过来用研究人的理论来研究教育,寻找在文化传递和社会变迁中使人获得和谐发展的教育。①其注意力集中于文化视野研究和文化生成历史性研究,真正体现了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以及人的本质和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一门运用人类学方法来研究教育的交叉学科。

在教育人类学“以人为本”“以文化为基”的研究中,文化传承与教育之间存在着盘根错节的联系,凸显出不同的内涵和外延。音乐教育作为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也彰显出有别于西方音乐体系教育的特质。为了弄清二者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我们有必要对音乐文化、音乐文化传承和音乐文化教育进行词义上的解构和重组,有助于重新认识二者及其相互关系。

一、音乐文化的词源语义

音乐文化是什么?关于文化的概念,据有关学者统计,“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文献中的文化定义已达到250多种”。②中国古代对文化的理解,一开始是分而解之的,春秋战国时期,《荀子・礼论》云“文理繁,情用省,是礼之隆也;文理省,情用繁,是礼之杀也”,指个人的一种修养德行。对“化”的解释,《礼记・中庸》云“可以赞天地之化育”,泛指事物形态或本质的变化,同时又指教行、感化之意。“文”与“化”并用早见于战国末年《易・贲・传》:“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本义为以文教化,表示对人性情品德的培养,偏重于伦理道德的精神领域。

在西方,“文化”词源来自于拉丁语cultura,意为耕种,到16世纪逐渐发展为栽培、培育、有教养等意义。18世纪后,人类学的兴起引发人们对文化概念的广泛关注和使用。此后人类学家A・L・克劳巴和克拉克综合各家观点,归纳出近年来较完美的概念:“文化由行动的或是为了行动的、明示的以及隐示的范型组成,它通过象征获得并且被传达,成为人类各个集团具有特征的业绩,其中包含范型具体化的文化。构成文化本质的是相传的观念,特别是它所具有的价值。”③

音乐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一切音乐活动相关联,并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的声音、观念、行为三个层面的事物。狭义的音乐文化指人类后天习得的并为一定群体所共有的音乐观念和音乐活动行为,一般指广义音乐文化中的精神层面。④而广义音乐文化则包含了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一切与音乐相关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音乐文化的思想观念和价值、音乐文化的语言符号,也有音乐文化的规范要素和音乐文化的物质产品,可以说与音乐相关的一切文化事项都包含其中。

二、音乐文化传承的词源语义

前文提到文化具有传承的基本属性,作为人类文化有机组成的音乐文化同样具有传承的基本特点。文化传承一词在国外出现较早,自19世纪中叶起,就有学者引用该词并对文化传承问题进行研究。在古代汉语中,“传”与“承”则是分而述之。《论语・学而》云:“传不习乎?”其意为传达、传习。《说文解字》:“承,奉也,受也”,解释为奉、受,即顺从、奉承、接受。而“传承”一词在我国直到近现代才出现,根据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现代汉语词典》的“传承”词条,其意为:传授和继承。

作为教育人类学核心词之一的文化传承,是人类文化的内在属性,人类在文化传承中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社会文化要素的交接和传递,不断增减文化因子,对文化进行着生产和再生产。⑤文化因传承而保存,因传承而发展,因传承而创新,这个过程受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制约而具有强制性和模式化要求,逐渐积淀成为文化的传承机制,它强调文化在一个共同体的社会化成员中做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⑥强调文化在时间上的传递和演进过程,并且突出文化传承机制中传递者与承接者之间“传”与“承”的因果关系,进而揭示文化传承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加减原则。

现在,我们再来看音乐文化传承什么。根据文化机制“接受文化―创造文化―再接受文化―再创造文化”的循环过程,可以将音乐文化机制理解为“感知接受――应用创造――再感知接受――再运用创造”的循环过程。同样,音乐文化传承既是音乐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也是与音乐相关的一切文化在一个文化共同体中做纵向接力传递的过程。

三、音乐文化教育的词源语义

当代,一些学校音乐教育“文化”的缺失,使我们不得不对音乐教育的本质和内涵进行理论上的再认识,什么是音乐文化教育⑦,音乐教育是教音乐的教育吗?

“教育”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字》分而解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里强调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边关系以及教育的道德伦理教化功能。在西方,教育(educ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的educare,该词又出于动词educere,由前缀字母e和ducere两部分组成,分别代表拉丁文“出”和“引”,合起来便是“引出”之意。⑧近现代西方教育家对“教育”的定义呈现多元化,多半将视野局限于学校教育领域,局限于教育对个体发展所起的作用,而对于教育的文化传递属性以及教育对社会生活的延续和发展则关注不够。

对于教育一词的理解,人类学家有自己坚持的教育文化观,他们认为:一是教育是一种文化传递过程;二是人生活于文化之中,人的发展是接受文化传递,适应文化变迁的过程;三是文化变迁与教育变迁是一致的。⑨按照上述观点,教育便是社会整体与整体之间、整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一种文化传承形式和手段,教育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音乐教育本身既是一种音乐文化现象和音乐文化载体,还是传承、传播和发展音乐文化的最主要途径。因此,在界定音乐文化教育时,广义上讲它是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音乐教育行为,内容包含了与音乐相关的一切文化,它与人类生产实践、社会文化生活紧密结合;狭义的音乐教育则是指有组织、有目的、有选择的教育,包括学校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

四、音乐文化之传承与教育关系辨析

实践总是先行者,理论总是走在实践之后,用以总结和反思实践活动。本文对音乐文化传承和音乐文化教育词义的解构是为了研究它们的本质属性,明确其不同的内涵和外延,而对二者的建构⑩过程则有助于增进对其本质属性的再认识和对二者关系的理解和认知。

1.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1)文化传承是教育的文化目标

文化无法自身复制,它需要一个有效的手段和途径来传递自我,而文化传承则具备这样的功能和条件,通过文化机制循环往复的传递过程,不断增减自身的文化因子,通过一代代社会成员的纵向交接传承下来。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之根本属性,其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是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内涵,可以说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传承文化。而教育本身也是文化综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所具有的对文化的传递性和作为传递文化的形式、手段和工具,成为人与文化之间的介体。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教育的实质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媒体向受教育者传播知识、技能与情感的活动。⑪而媒体则是传播意识、文化、思想的载体和工具,具有文化传播、传递的根本属性和功能。因此,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传递性、工具性、手段性。传递什么?传递文化,传递人类文明,传递人类劳动和智慧的一切成果和结晶。⑫

(2)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表现形式

教育作为当今社会文化传承的主要手段和工具,具有对文化的传递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如果对文化传承进行细分,可以发现当代文化传承的主要手段和工具是教育,它是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文化生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表现形式。人类早期的文化传承可以说是一种自在⑬的非正式教育,文化通过在民族共同体内的社会成员中做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而得以世代传承,这种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通过物质、文化、精神意识交往得以实现,这也是传统音乐主要的传承形式和渠道。当代文化传承的表现形式更多的体现在文化教育方面,文化通过教育这一有效途径和手段,经过筛选、凝练、组合和创造,被有准备、有组织、有目的、有选择地传递给社会和人,使得文化传承的过程更系统、规范和程式化,凸显文化传承的时代特征,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教育发展内在的要求。

不可否认,文化传承的方式和手段有很多种,而教育成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表现形式绝非偶然,这与历史的积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息息相关。传承与教育作为文化传递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表现形式,文化传承则是教育的文化目标,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

2.音乐文化之传承与教育的关系

音乐文化传承是以与音乐相关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语言符号、规范体系和物质产品为传承内容和对象的,其在当代传承的主要手段和表现形式主要依靠教育和传播两方面的通力合作和努力。从教育学的视角来看,音乐文化传承和音乐文化教育有根本的区别,音乐文化传承是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过程,具有自然自发的行为特征;而音乐教育则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活动,是一种自觉的行为过程。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活动过程有无意识、是否自觉。

教育人类学视音乐教育为一种音乐文化的传递,强调这种传递过程不仅限于正式教育,还包含了非正式教育的成分,这种音乐文化教育对人和群体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可以是知识技能上的传授,也可以是情感精神上的启迪,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教育的过程可以是有系统、有目的的,也可以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而后者对社会和人的影响更深远、更持久、更丰富。

音乐作为一种审美领域的艺术文化,其自身体现出有别于其他非艺术文化的特征,如音乐材料非语义性、非视觉性、抽象性、时间性等,民族音乐文化特别是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往往依靠口头语言、副语言⑭来传承,讲究浸润、熏陶、感悟的过程。

因此,音乐文化之传承与教育并无天然鸿沟,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民族音乐文化所体现出的文化传承的属性,使我们在讨论民族音乐教育时,不能简单套用学校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的眼界和视角需更加开阔。

结语

本文对于音乐文化教育和音乐文化传承关系的粗浅分析和研究,目的在于通过教育人类学对教育和文化独特的学科研究视角,明确传承与教育不同的功能和属性,以及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传承间的互通关系,从而为民族音乐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特别是学校音乐教育中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注释:

①⑨冯增俊,万明钢.教育人类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0,39.

②林耀华.民族学通论(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379―380.

③马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M]. 顾建光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136.

④刘正发.凉山彝族价值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18.

⑤王军,董艳.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53.

⑥⑪李峰.论多元文化观中的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传承[J].艺术百家,2008(8):298,297.

⑦本文所说的音乐文化教育主要突出音乐教育的文化属性,强调音乐教育的“大文化”视野,是除包含音乐本体外,还涵盖了与音乐相关的一切物质、精神、符号、语言、规范、制度等内容的音乐教育。

⑧ 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277,478.

⑩建构是一个借用自建筑学的词语,原指建筑起一种构造。在文化研究、社会科学上的使用,建构是指在已有的文本上,建筑起一个分析、阅读系统,使人们可以运用一个解析的脉络,去拆解那些文本背后的因由和意识形态。建构着重于系统的建立。

自在:指物体客观存在,但主体对其并无意识。

副语言:语言学对其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

“副语言”指有声现象,如重音、声调的变化,以及哭、笑、停顿、气喘,嗓子沙哑或者尖溜溜,整句话带鼻音,某个字音拉得很长,压低嗓音打喳喳,结结巴巴说话等。这些是伴随话语而发生或对话语有影响的、有某种意义,但是那意义并非来自词汇、语法或一般语音规则。广义的“副语言”指无声而有形的现象,即与话语同时或单独使用的手势、身势、面部表情,对话时的位置和距离等,这些也能表示某种意义,一般具有配合语言加强表达能力的作用。心理学家称非语词的声音信号为副语言。

篇10

关键词:强化 城市 大气环境 管理 思考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124-01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高速时期,一方面经济的高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推进了国家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过于追求高速度的经济发展也造成了我国能源的损耗以及污染扩大,特别是人口密集度高的城市地区。

1 目前我国城市大气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思想意识落后

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处于国家大力发展阶段。因此,绝大部分的政府部门都会将工作重心放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上。受我国计划经济的影响,使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以集中粗放型为主,致而忽略了经济发展中对城市大气环境的管理[3]。如此,导致了我国城市大气环境污染严重,各种因空气污染而引起的疾病发病率也不断增加。因此,要提高我国城市大气环境管理水平,解决我国城市大气环境问题,就必须改变城市大气环境管理意识,从根源上要改变我国大气环境管理方式。

1.2 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

造成我国城市大气环境管理问题严重的直接原因还是因为我国环境保护部门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在现实生活中,对于超出国家规定的城市大气排放标准的企业,环保局往往只能采取制止措施,却不能对企业相关负责人采取有关的行政措施,导致污染超标企业一而再再而三的对城市大气环境进行污染。虽然近几年将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方法纳入环境管理方式,却仍不能有效的制止企业对城市大气的污染。因此,环境保护部门应该建立一个惩罚与奖励并进,制止与监督同行的一个系统的、完善的城市大气污染管理机制。

1.3 大气环境管理与经济管理脱节

目前,我国的环境管理工作与经济管理工作是严重脱节,经济有关部门并不能跟环境保护部门进行有效的衔接。甚至可以说,环境保护部门的工作受经济管理部门的影响,并不能有效的将工作施展开来。因此,导致了企业在环境保护部门吃了闭门羹就去经济管理部门求情的不良局面。然后,只有将环境管理与经济管理相辅相成,组成一个双轨式的管理方式,才能从真正的改变我国经济粗放型的现状。

2 有效改善大气环境管理问题的措施

2.1 提高思想意识,建立完善的大气环境管理机制

大气环境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 难度大, 技术性强, 涉及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 仅靠环保部门一家的努力是不可能办到的[1]。笛卡尔曾说“我思故我在”,由此来看,意识决定了人的行为。因此,要改善我国城市大气环境问题,就一定要从思想上有所认识及提升。特别是进行环境管理工作的环境保护局的工作人员,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坚持保护环境这个中心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统筹兼顾起来,建立出一个完善而有效的大气环境管理机制,最终建立出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我国目前乡镇发展迅速,不少企业有将企业逐步转向乡镇的趋势,在建立大气环境管理机制时一定不能忽略乡镇大气环境管理部分,要将环境保护工作分层到级,落实到人,避免大气环境污染的转移。

2.2 制定完善的城市大气防治规划及清晰的治理目标

环境污染是多年积累的结果,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认识到环境污染治理额长期性和艰巨性[1]。因此,针对城市大气环境污染这个问题一定要从宏观上做好长期的污染防治规划。随着近几年人大代表会议的召开,大气污染防治管理工作也逐步走上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进程上。在制定城市大气防治规划时,应该同“五年计划”一样,将长期治理污染的过程分化为数个阶段,以阶段规划为主要目的,逐步实现对大气环境的治理。并且,将阶段目的的具体目标由上而下分致各个省、市、县,将环境保护也纳入到对政绩考核当中去。

2.3 提高环境保护立法力度和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法律是国家最有效的管理手段,也是国家强制力最有效的体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也主要秉承着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因此,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环境保护工作更应该要得到法律的支持,更应该不断提高我国环境保护立法力度,更应该不断完善我国环境保护法制建设,不断来来规范和指导人们的行为。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我国地广辽阔,天气气候多变,在大气环境保护立法的时候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依据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具体情况设立灵活性强的法律法规。

2.4 以经济为杠杆,撬动环境保护大石

环境保护的直接原因是人们发展经济的盲目性,反过来,经济调控也是保护环境最有效的手段。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对于煤炭,逐步出现了能替代的其他环保能源,比如核能,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甚至是潮汐能。国家对于这些环保能源都会予以一定的国家经济补助。而市场的优胜劣汰也逐步突显了这些环保能源所占有的市场优势和经济效益,以此运用经济调控手段来促进对城市大气环境的保护。针对因汽车尾气而产生的城市大气污染,目前已经研究出用电力或者天然气代替汽油的方法,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城市大气环境污染。由此可见,运用经济的手段有时甚至要比法律规定强制措施更加具有灵活性,也推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3 结语

以上探讨了关于我国城市大气环境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几点措施。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与人和谐、与社会和谐,更应该要与自然和谐。城市,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也应该是环境保护的主要对象[2]。环境不仅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城市的发展。为了城市、国家的长久发展,城市环境管理应该要重视环境保护,坚持环境保护,并在最终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赵以忻,仲良喜.关于强化城市大气环境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0,2(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