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文化素养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2: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核心文化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核心文化素养

篇1

关键字:终身学习;关键能力;核心素养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于2014年3月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的一个词很醒目:核心素养体系,它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这项历时三年权威出炉的研究成果,更是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笔者正处于细细品读揣摩之际,有幸拜读到钟志贤的新著《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与培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版)一书,觉得其中理念不少与其相通,醍醐灌顶一般令我忍不住写下这篇述评。

钟教授这篇新著是《中国远程教育学者文库》重要成果之一,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社规划项目,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研究丛书。该书的标题简明扼要,让读者一看便明了本书将从两个方面来对终身学习来加以论述,一是终身学习所需的关键能力,二是将从哪些方面来培养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文章的整体结构清晰,一目了然。在数字化时代,知识以指数级增长,其更新周期与半衰期不断缩短,对人类的学习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如著者所言,终身学习是人类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的不二法门,面对知识的激增,如何审视和塑造相应的学习能力以适应终身学习的需求,是学习者、教育者和教育组织机构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该书的形成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背景:其一是策应我们当今时代的需求,终身学习时代是一个“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个个善学”的时代,前三者是必要条件,个个善学是关键,而关于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与研究,就是致力于提高每个学习者善学之善的一种努力;其二是水到渠成的过程,钟教授围绕终身学习形成了大量相关的文章与著作,为这本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三是机缘成熟的结果。

《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与培养》一书围绕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要素,培养胜任终身学习的的关键能力。本书的主要内容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是建模: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构成。在国际视野下,检视了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研究状况,分析了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概念,比较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欧洲联盟,以及欧美地区、亚洲地区和其他地区等关于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的研究结果。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的维度和德尔菲法的维度,建构了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模型,认为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包括七大要素:思维能力、自我管理、信息素养、问题求解、团队协作、交流沟通和学会改变,并对该七大关键能力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下篇内化:掌握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针对终身学习的七大关键能力,从理念引领、技术支撑和方法导航三个维度,从引导学习者自学和自我修炼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如何掌握或培养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其中,理念引领部分包括顺乎个性、学以致用、自觉反思、榜样参照、与时俱进;技术支撑部分包括理解技术与你的关系、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学习工具的应用、用技术促进有意义的学习;方法导航部分包括上下两部分,针对终身学习的七大关键能力及要义,为学习者提供了方向、内容、方法和路径方面的指引或启示。最终使我们的终身学习者学会 “自学”,成为得道的自学者,即自己的、自知的、自律的、自求的、自足的和自得的终身学习学习者。

谈及本书的特点或贡献,除了前文所述已经有所表露的,笔者着重想指出以下两点。 一是本土化和国际视野的紧密结合。提倡本土化在表面上似乎有违开放的理念,但是对于任何终身学习问题研究者而言都至为重要,甚至是研究的前提。因为只有寻求适合我们国家的终身学习理念,才能使得我国的教育得到更长足的发展。当然,这种本土化是立足于全球的,并不局限于中国。实际上,也正是因为这种国际视野纳入了丰富的案例和经验,才能更全面地终身教育体系的完美构建框架。二是具有融合性、技术性和实用性。该书融合了世界上很多其他国家的终身教育理念,运用国际比较的维度分析探究关键能力的要素。同时也介绍了多种掌握关键能力的技术支撑工具,让每一个看到本书的读者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本书贯穿的是理论与操作相统一的写作风格,不仅阐述了终身学习关键能力的要素,更加论述了终身学习关键能力的掌握方法。目的是希望学习者通过真正有效的实践来掌握这些方法。在这方面,作者可谓是用心良苦。例如,书中论述的发展思维能力、修炼自我管理、提升信息素养、学会问题求解、习惯团队协作等,无一不凸显了如何掌握终身学习关键能力的一面,都是作者符合学习者的实际,通过思维转化,运用朴实的语言、故事化的情节,让读者更加容易的内化。

篇2

[关键词]文化 职业心理素质 高职 企业

[作者简介]何霞红(1981- ),女,浙江绍兴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发展心理学。(浙江 杭州 310018)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087-02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走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产学研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共识,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但是据初步了解,高职院校毕业生进入企业后的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仅40%左右的毕业生能在半年或一年内独立开展工作,一半以上的毕业生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胜任工作,而那些从学生到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十分困难的毕业生往往职业心理素质较低。因此,如何从企业对员工职业心理素质的要求出发,联系高职校园文化下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现状,探讨学生在校期间职业心理素质培养途径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现代企业文化重视并着力培养员工的职业心理素质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它重视人的价值,珍惜和培养人的感情。企业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种形态,其中精神文化是基础和核心,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是形式和结果。就其本质内容而言,企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社会延伸。

自20世纪末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很多企业越来越重视对企业文化的建设,逐步建立起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很多企业家认为,随着竞争的加剧,产品质量和企业的服务已经不足以制约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员工所具备的社会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自律意识越来越成为企业在国际化竞争中的决定性因素。很多企业越来越重视改善员工的心理环境,如世界500强中至少有80%的企业为员工提供心理帮助计划;联想集团定期邀请心理培训机构的专业人士为员工进行心理培训。当前,在很多企业中员工的职业心理素质培训成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实践证明,良好的心理训练,可以提高员工的自我解压与自我激励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团队精神。

社会各行各业对员工的职业心理素质有不同的要求,但是有很多共通之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有正确的职业态度。拥有正确、积极的职业态度,就可以有好的心态,正确接受和处理工作中的各种挑战、困难,表现出持久积极的行为方式。二是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指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与向往,它决定人们的职业期望,影响人们职业选择的方向与目标,决定人们的工作态度与劳动绩效,并最终决定人们的职业发展情况。三是较高的职业情商。包括能洞察和了解自身的情绪,控制情绪,较强的自我激励能力,理解别人的情绪和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四是善于自我管理。这种自我管理能力是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表现进行的管理,同时这种管理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紧紧围绕工作目标、任务,自觉并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最终实现自我奋斗目标,取得好的工作业绩。

二、企业员工职业心理素质要求与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断层

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高职生的就业面临很大的挑战,很多企业不愿意录用高职毕业生。原因在于,一方面,新人入职成本高。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但对企业的经营业务不熟悉,从投入工作到派上用场还需要进行业务培训,企业为了减轻成本核算,避免培训投入和新员工入职初始阶段工作低效的损失,会选择有工作经验或者技术水平更高的员工。另一方面,毕业生职业心理素质不能到达企业要求,短期内无法扭转,存在一系列的后续问题。

在对大学生毕业上岗后的调查访谈中发现,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心理素质评价并不高,很多企业负责人和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认为毕业生自身存在许多问题:部分毕业生择业态度不端正,到岗位一段时间甚至几天后因为不喜欢就离岗,忠诚度低;缺少职业规划,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导致在岗期间不珍惜岗位,不热爱企业;缺乏主人翁精神,斤斤计较,索取得多,奉献得少;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先考虑自身利益;缺乏吃苦精神,拒绝一线的技术类岗位,认为太脏太累;心浮气躁,心比天高,有点不满意的地方,在他们心中会扩大到对企业的不满意。从目前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学校对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机构,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影响着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很多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实用主义倾向,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轻视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2.学校对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尽管现在很多高职院校注意到了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学生的专业教学中提及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并在毕业前的就业辅导中加以强调,但是多是局限于点到为止的浅层次方式方法,并没有根据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心理素质要求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养。

3.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尽管目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尤其是随着《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的出台,心理健康教育已纳入高职院校的必修课,但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两者并非同一概念,其目标和任务各有侧重,不能混为一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是学生具有良好职业心理素质的基础条件,在未来的职业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着眼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引导和行为培养,而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在择业从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培养他们在从业过程中处理好付出与收获、现实与理想、约束与自由等各种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从学生顺利过渡到职业人打好心理基础。

三、校企一体化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

1.重视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将其融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为核心的大学文化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职责,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也应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心理素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所秉承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规范等传播、辐射到社会,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文化。因此,高职院校应对企业所要求和重视的、有利于学生终身职业发展的职业心理素质进行系统的研究,明确提出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目标和任务,把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建立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体系,该体系应包含各行业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心理素质要求,同时兼顾不同专业从业者的心理素质特点。基于目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各行各业对员工职业心理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调整,因此,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体系需要不断作出调整。总之,学校在学生课堂学习、课外实践、实训实习的各个环节中,应始终把优化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放在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创设良好氛围,提升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2.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让学生走出去,把企业请进来。专家认为,高职教育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跳出以往传统教育的框架,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实行工学结合,健全学生实习制度,引进企业高技能人才,采用导师制和项目驱动教学法,并在管理模式上考虑如何与企业对接,在校内创设加强对学生敬业精神、团队意识、人际交往等能力的培养,以便工作后能更快地融入。走出去即利用定岗实习和实训的机会,把握和理解企业在日常工作和管理中对员工所需的职业心理素质。请进来一是邀请企业的管理者、决策者到学校作有关企业文化的专题报告,让学生在意识形态领域感受企业文化,主观上加深对企业的了解,进而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对将来相应岗位所需的职业心理素质进行梳理、拓宽和加深。二是学校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创设让学生充分感受企业文化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企业各方面的活动,与企业员工共处,真正理解企业所需的人才与自身存在的差距,从而明确今后仍需努力和改善的地方。

3.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对学生进行普遍的心理素质训练。一是采用职业发展式、自我发展式、能力拓展式心理辅导模式来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如开设相关的情绪、时间管理等课程,不仅仅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相关知识,同时,通过与学生探讨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理想与自我实现、学习方法与策略、时间管理等一系列困扰学生发展的问题,提高学生在自我成长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团体辅导等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的能力、责任意识等。二是引导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认知和评价,挖掘职业规划能力,树立目标,激发动力。利用职业倾向问卷等手段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自己的兴趣、爱好、气质类型、创造力水平、优点与缺点等,引导毕业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与社会的需求,规划将来职业发展方向,主动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职业心理素质。

4.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健康文明且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会对学生的心理品质产生潜移默化的优化作用。高校校园文化最基本的核心就是教师、学生所追求的价值。这种价值浸润、投射在校园和校园活动的各个层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形成,从而实现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因此,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落脚点之一。学生通过学校文化的熏陶后走出校园,个性之中便具有某种共同的、可以明晰辨识的内涵属性,这就是校园文化所应发挥的作用和功效。因此,高职院校应融合各行业共有的文化,引工业文化进校园,引企业文化进课堂。除了在自然环境的布置上要突出高职教育的理念,创设良好和谐的育人氛围和学术氛围外,更要在校园文化心理环境的营造上下功夫:

一是要建设富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风和学风,创设良好的校园氛围,培植良好的高职院校大学精神;二是要培养一支专业技能和职业心理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在日常的教学、实训、活动和生活过程中感染、影响学生,以真正的身教为学生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促进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认知和养成,进一步完善学生的人格;三是要重视集体建设,尤其是以班级为单位,从班干部队伍建设、班级规章制度、班级活动等方面切入,不同专业的班级营造各自具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提升学生的归属感。

5.强化专业教育与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相结合。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并不仅仅等同于开设相关课程和开展相关活动,同时应该与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设置相结合。每个专业应该对本专业学生今后从事的岗位群进行深层次的社会调研,将实践性突出的企业文化与理论倾向明显的校园文化进行对接,将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一步在专业课程中设置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内容和环节,按照一种职业要求持续地给予规范、强化以及内化,使学生毕业后具备合乎要求的职业习惯和心理素质。因此,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应向专业教育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渗透,这是一项全员化的工程而不是仅仅流于课程化。

职业选择不是个人面临就业时的单独事件,而是贯穿于个体生命的全过程。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应该作为发展个体并健全其职业观的手段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因此,高职院校应着重对高职生进行全程性的、全员性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博雅精专之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昀.论企业文化在高职专业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7).

[2]张军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引入与融通[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3]许晟.略论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及其实施方案[J].教育与职业,2007(2).

篇3

【摘要】 目的 观察温阳益心法对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其防治AS的机制。方法 将72只雄性Wistar大白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及温阳益心复方低、中、高剂量组。采用高脂饲料喂饲及腹腔注射维生素D方法建立大鼠AS模型,制模成功后给予相应的药物6周,分别测定各组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浓度。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CRP和IL-6均明显升高(P

【关键词】 温阳益心法;动脉粥样硬化;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大鼠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precautionary mechanism of atherosclerosis by observing the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of warming yang and supplementing heart qi on inflammaory factors levels in atherosclerosis rat serum. Method 72 rats were pided into 6 groups randomly:normal group, model group, simvastatin group and three groups with different dose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An animal model of AS was established by injecting vitamine E in high fat-fed rats. When the model was established successfully, corresponding medicine were supplied for 6 weeks and then the contents of CRP and IL-6 in rat serum were measured. Results The levels of CRP and IL-6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model groups than the normal group (P

Key words:the treatment of warming yang and supplementing heart qi;atherosclerosis;CRP;IL-6;rat

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形成是由多种危险因素损伤内皮而发生的一系列炎性反应,内皮细胞(EC)损伤是最早的启动环节。研究发现,EC通过分泌炎症介质或调节白细胞在其表面的粘附而具备潜在的炎症作用[1],并在引发和扩大动脉炎症反应中起了关键的作用。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作为重要的炎症免疫因子,参与了AS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既往研究表明,CRP和IL-6是AS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重要的预测因子,CRP和IL-6水平的高低与疾病的预后及心血管事件的再发生紧密相关[2]。课题组前期对温阳益心法治疗冠心病作用机理开展了大量科学研究,证实温阳益心法具有降脂、保护内皮功能、改善微循环等作用[3]。本实验旨在观察温阳益心法对AS大鼠血清CRP和IL-6的影响,探讨本法抗AS的作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

雄性Wistar大白鼠72只,体重(200±20)g,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编号:黑动字第P00102004。参考文献[4-5]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和腹腔注射大剂量维生素D的复合方法,建立AS大鼠模型。

1.2 药物

温阳益心复方由人参、黄芪、桂枝、薤白、半夏、川芎等药材组成。按处方比例称取中药材,浸泡2~3 h,共煎煮2遍,每遍煮30 min,分别过滤煎液,合并2次煎液备用(含原药材3.51 g/mL)。高、低剂量组各在此浓度基础上浓缩或稀释1倍。辛伐他汀,5 mg/片,海南海灵制药厂有限公司,批号040614,实验前研磨,生理盐水溶解后,制成浓度为1 mg/2 mL悬液备用。胆固醇,上海生物化学试剂公司,批号050312;丙基硫氧嘧啶,上海复星朝晖药业有限公司,批号H31021082;胆酸钠,上海久福药业有限公司,批号040928;维生素D3 注射液,上海通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041107。

1.3 分组、给药及取材

将72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2只,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辛伐他汀对照组及温阳益心复方低、中、高剂量组。空白组普通基础饲料喂养,其余各组动物高脂饲料(2%胆固醇、10%猪油、0.2%丙基硫氧嘧啶、0.5%胆酸钠、87.3%基础饲料)喂养。4周后,禁食12 h大鼠内眦眶静脉取血,抽查各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含量。高脂饲料喂养各组大鼠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之后,各治疗组分别开始灌胃用药。空白组、模型组大鼠每日灌服生理盐水10 mL/kg,西药对照组灌服辛伐他汀悬液5 mg/kg,高、中、低剂量中药治疗组根据公式计算给药量,dB=dA×RB/RA×(WA/WB)1/3。其中dB表示大鼠公斤体重剂量(mg/kg);dA表示人的公斤体重剂量(mg/kg),RA为人的体型系数0.1,RB为大鼠的体型系数0.09,WA表示人体重(kg),WB表示大鼠体重(kg)。根据每只大鼠的公斤体重计算其给药量,并根据其体重变化调整用药剂量,连续给药6周。末次灌胃给药前12 h,各组大鼠禁食。晨起空腹,3%戊巴比妥钠40 mg/kg腹腔注射麻醉,眶静脉取血测定血脂、CRP、IL-6,按测定指标分装不同试管中。之后,剪开腹部正中皮肤及肌肉,分离并摘取胸主动脉组织。

1.4 组织形态学观察

将摘取的胸主动脉置于4%多聚甲醛液中固定,常规酒精脱水,石蜡包埋,切片厚度5 μm。进行HE染色。染色结果:细胞核呈紫蓝色,细胞浆呈粉红色,红细胞呈桔红色。光镜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变化。

1.5 血清CRP和IL-6的测定

采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中CRP和IL-6含量。试剂盒IL-6,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CRP,美国B.D公司产品,进口分装。BIORAD酶标仪450 nm处读取各孔的OD值。最后根据标准品浓度和OD值绘制标准曲线,并计算样品含量。

1.6 统计学方法

所有实验数据应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组织形态学改变

光镜下可见空白组胸主动脉壁层次清晰,血管内膜光滑,中膜无增生,不伴有炎性浸润。模型组血管壁内膜粗糙有纤维斑块形成,可见大量泡沫细胞,伴见炎性细胞浸润,有的粥样斑块突出管腔,中膜平滑肌增生。温阳益心复方高剂量组血管内膜光滑,仅见局部内皮粗糙。

2.2 温阳益心法对AS大鼠血清CRP和IL-6的影响

(见表1)表1 各组大鼠血清CRP、IL-6含量比较(略)注:与空白组比较,P

3 讨论

温阳益心复方针对冠心病心阳不足、血瘀痰阻病机而设。立法组方以补为通,补中寓通,通补兼施。方中药物配伍重在温补心阳治病之本,兼顾活血化痰祛病之标。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冠心病是AS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AS发展到一定程度,冠状动脉狭窄逐渐加重,若病情持续发展,狭窄部分形成血凝块、粥样斑块破裂或冠状动脉完全阻塞。因此,防治和消退AS是治疗冠心病的根本措施。本实验观察了温阳益心法对AS炎性因子的干预作用,以期为其防治冠心病提供实验依据。

IL-6、CRP作为重要的炎症免疫因子,参与了AS的形成和发展过程。IL-6在急性反应期的主要功效是刺激肝细胞产生急性期反应蛋白,主要是CRP;CRP通过促进单核细胞向血管壁粘附,促进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生,激活内皮细胞NF-κB等机制,从而促进AS的形成与发展。既往的研究表明,IL-6和CRP水平的高低与疾病的预后及心血管事件的再发生紧密相关[2]。本实验光镜下显示,空白组血管内膜光滑,中膜无增生,不伴有炎性浸润。模型组血管壁内膜粗糙,有纤维斑块形成;温阳益心复方低剂量组血管内皮粗糙,管壁增厚;西药对照组部分血管内皮粗糙,中膜平滑肌纤维轻度增生;温阳益心复方高剂量组血管内膜仅见局部内皮粗糙。模型组及温阳益心复方中药组主动脉形态改变证实高脂、高胆固醇喂养大鼠,AS造模成功,温阳益心法能有效防治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实验结果还显示,模型组以及用药组的CRP、IL-6水平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以模型组最为明显,提示模型组炎症反应程度最重。西药对照组、温阳益心复方高剂量组IL-6、CRP含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但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提示温阳益心复方与辛伐他汀均能干预AS的炎症反应。说明温阳益心法通过显著降低血清IL-6、CRP含量,抑制炎症反应,保护血管内皮,起到抗AS的作用。温阳益心复方低剂量组CRP上升较高,推测可能由于温阳益心复方低剂量组对血脂的调节作用不理想,药物作用浓度不够,对AS无干预作用。另外,本实验中CRP值未升到很高,可能原因是:CRP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本实验于第10周时检测CRP的水平,它的高峰期已过;本实验CRP的检测灵敏度较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低,给实验结果带来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 徐也鲁.动脉粥样硬化——一种慢性炎症过程[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1,9(2):93-95.

[2] Bermudez EA, Rifai A.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in circulating interleukin-6, C-reactive protein, and traditional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women[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2,22:1668-1673.

[3] 曹洪欣,殷惠军,张 腾.温心胶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态学研究[J]. 中国中医药科技,2001,8(1):39.

[4] 杨鹏远,芮耀诚.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实验模型的建立[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3,24(7):802-804.

篇4

(一)核心素养

(1)何谓"核心素养".经过学者专家的研究与辨析,核心素养较为通行的定义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身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的动态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核心素养不仅能够促进个体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 [1] 在上述描述中,核心素养提出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而评价方法则指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2)何谓"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表述最为权威的是最新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下文简称新课标)中的表述,新课标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表述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并在阐释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时将之进一步细化,语言建构与运用细化为:语言建构与积累,语言交流与沟通,语言梳理与整合;思维发展与提升细化为:发展形象思维,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细化为:增进对祖国语文的美感体验,鉴赏文学作品,美的表达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细化为:传承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文化,关注参与当代文化。 [2] 纵观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及课程目标的表述,其基本指向是强调语文学科教学的中心任务应围绕"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展开,而学校教育就应当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中心任务指向。

(二)教学目标

(1)何谓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需要达成的某些目标,在描述过程中一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角度进行描述。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是连接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主要联结点,是教育理想在教育现实中的具体呈现,不仅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影响着教育理想的实现程度。因而教学目标的确定对于教育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

(2)教学目标确定的现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课堂教学目标提出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要求,但由于教育理念等各方面的转型,教师实际的课堂教学目标处理过程却产生了许多困惑,课堂教学目标实践出现了诸多"虚假"的现象,如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研究的忽视,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形式化和机械化现象,在实施中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倾向等,进而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对于教学目标确定的研究就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无疑为我们研究教学目标的确定指明的新的方向,开辟了新的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下面将就核心素养对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几点启发展开论述。

二、几点启发

(一)教学目标确定的原则

(1)原则一—体现学科特点。新课标在阐述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时其中心词为"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对我们的启发是语文学科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紧紧围绕学科特点展开。语文课堂就应当围绕语言文字展开,以语言文字为基本依据培养学生的思维,进而涵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最终使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体悟到祖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美好。"语言,思维,审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确定教学目标之时我们不能强行将这几者割裂,更不能因强调某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这都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原则二—运用系统观念。新课标在阐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后进一步将之细化,提供了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可行路径,这些路径又构成了语文核心素养这个整体。以"语言"为例,新课标将培养学生"语言"的核心素养目标定为:语言建构与积累,语言交流与沟通,语言梳理与整合。统观这三个目标,三者之间是一种递进的整体关系,对教学目标确定的启发便是:我们在确立整体教学目标是要系统观念,将语言素养的培养分步骤有条理的展开,而在确立某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则要突出重点,重点突破,而在确定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则要"实打实","精而细".

(3)原则三—具有可操作性。新课标在描述语文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时给出了明确具体的教学建议,具备强烈的操作性。以"思维"为例,新课标将培养学生的"思维"核心素养确定为:发展形象思维,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这一要求首先明晰了培养学生的思维主要着力点为三: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思维品质;而提出的目标则是将前二者定为"发展",将后一者定为"提升",不同的主体定为的目标也不同体现了可操作性,赋予了一线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时有力的抓手。

(4)原则四—有强烈的情怀意识。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点在于语文不仅需要传授给学生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文化归属感,因为语文学科所依据的文本是用我们民族曾经或正在使用的母语写就的,因而更多了一份传承的意味。当下的中国正处于激烈变革的时期,各种文化正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激荡,我们的母语大有式微之感,作为传承母语文化的主阵地的语文学科,在确定教学目标之时理应有强烈的情怀意识与危机意识,敢于担当与作为,在教学目标中深度体现"审美"与"文化"的因子,而非紧紧围绕"高考指挥棒",用考试说明而非课程标准作为确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如此方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完成本学科"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

(二)确定教学目标时的要求

(1)对教师的要求。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围绕"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展开,对我们语文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若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首次就必须具备完备的核心素养,具体而言便是具备较高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素养,只有在对前此几方面有深刻领悟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准确把握其精神内核,进而外化为在确定教学目标时的笃定与明智;同时因为核心素养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并具备内在生长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做一位终身学习者,不断获取占有新知,如此才能在知识洪流中屹立不倒。

篇5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文素养

一、现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现状

1先做事,后做人

现代教育体制奉行“成绩至上”的原则,学生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都是文化知识的教育。某省曾做过关于“学生对于课外书籍阅读情况”的调查,发现仅有14%的学生读过课外书籍,由此足以看出现在的学生缺少人文科学方面的教育。到了大学才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教育课程,此时,学生的思想观念已经形成,很难再接受新的理念。所以在我国,人文科学的教育一直缺失,导致我国大学生都是先学做事,再学做人。

2信息化时代的人文素养缺失

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的沟通方式也越来越倾向于网络交流。当代大学生追求网络信息的文化,但这些文化大多是娱乐八卦、游戏资讯,很少有大学生会主动关注国家时事、社会新闻,这种情况导致大学生缺少对我国文化、科学的了解。我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究“文明和谐”,然而网络文化中的糟粕却在荼毒我国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3物质高于精神

经济是生活的基础,现代人就是追求经济生活、追求娱乐生活,却不注重精神追求,忽略了我国“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是促进我国经济进步的主力军,但现代企业招聘人才也不是全看能力,而且更看重人品。所以,大学生在追求提升文化技能的时候,也要注重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1增强民族凝聚力

人文素养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念。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每一时期都为人们创造了宝贵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且从未放弃对“文明和谐”的追求,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使大学生在不断学习人文科学的过程中,更加了解中国文化,热爱祖国,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

2提升人力资本优势

人文素养包括方方面面,对于历史、科学的学习,对于人的价值观的提升等都属于人文素养。大学生提升人文素养可以增强自身的文化素质和精神追求,形成自身特有的人格魅力,在走入社会时,有自己的优势,能以睿智、文明赢得更多的掌声。

3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文明的建设。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而大学生也从不断的学习中汲取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提升了自身的人文素养。并通过自身的人文素养折射出国家的文明与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三、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1新媒体的促进

虽然新媒体使大家过于关注网络世界而忽略了人文情怀,但这种方式也有它的优越性。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上,也应运用新媒体的优势,让人文情怀深入其中。现在很多人喜欢将网络用语古风化,比如:“我去写张卷子冷静一下”转变为古风就是“红尘三千墨,不如卷上繁华皆凉薄,一字一成酌”,以优美的风格转变网络用语的庸俗。

2课堂形式的多变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主要还是在课堂上,在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时,很多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所以,老师在讲课时,应该结合课外实践或课堂辩论等多种形式给学生授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3实践活动的开展

现代大学校园有很多社团组织、文化活动,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上有很大帮助。学校应该多开展这样的活动,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英语课堂;核心素养;语言交流;思维认知

多数国家、地区与国际组织都认为,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取代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

而教育也要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我们的英语课程也需要回归到语言课程的本质。那么在思考改变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核心素养是什么然后再思考构建核心素养的途径。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语言能力就是用语言做事的能力,涉及语言知识、语言意识和语感、语言技能、交际策略等等;思维品质是思考辨析能力,包括分析、推理、判断、理性表达、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等活动。文化意识重点在于理解各国文化内涵,比较异同,汲取精华,尊重差异等方面。学习能力主要包括元认知策略、交际策略和情感策略。

那么,构建什么样的课堂,能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语言情境,发展语言能力

在英语课堂上,培养核心素养的基础阶段是对文本符号进行意义的解码和建构,在这一阶段,学生主要进行搜集和理解基础信息。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范式,创设大量的真实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使用语言。这一点在现阶段的英语课堂中完成得比较好,大多数老师在英语课堂上都能做到创设真实情境,让孩子使用所学的语言。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发展语言意识和英语语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并在语境中整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口语、语篇所传递的意义,识别并赏析其恰当表达意义的手段。

二、启发学生思考,培养思S能力

学生搜集、理解了基础信息,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后,就需要通过推理来理解语言背后的真实意义。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教师应在英语课堂模拟真实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模拟的情境中使用语言,谈论各种日常生活话题。常常出现这种情况,学生根据老师PPT上出示的情境的例句来交流,但是缺少了思考,缺乏思想内容上的东西。因此,在我们的英语课堂上,应该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培养思维能力。例如,在译林版三年级下册第6单元What time is it?中Story time的学习中,分析学情,让学生在听录音时,根据图片和录音内容来选择每件事发生的合适时间。其实其中有一个录音中是没有提到时间的,这个时候让学生根据情景来思考,发生上学这件事情最合适的时间是什么。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理解也不是仅仅停留在听、读上,而是要通过上下文和图片来思考分析。同样在这课备课时,我想过很多的巩固环节设计方法,最后还是选定了让学生给之前学的绘本No,David中的小主人公David的一天一些帮助,这样孩子就需要思考如何更合理地使用今天学习的内容去帮助大卫,而不会出现每个人都是7点起床,8点上学,12点睡觉这样如出一辙的自己作息时间的介绍。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开动脑筋,选择最合适的句子帮助David,甚至在课后,还出现了许多孩子将帮助David的语言进行改改编来帮助其他孩子。真正做到了发展核心素养的思维品质维度,即发展学生思考辨析能力,包括分析、推理、判断、理性表达、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等活动。

三、培养文化意识,培养文化品格

丰富文化内涵,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文化意识是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程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这种自觉性和敏感性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通过了解文化特征,分析文化冲突,深入体验各种文化,学会设身处地从目标语文化的视角看问题,达到视其所视、感其所感的理解。我个人觉得核心素养中提出的对学生文化品格的培养在全球视野、开放精神、尊重差异这些方面是与其有重叠的,但文化品格更注重的是文化的自信与自尊、理解与宽容。

篇7

关键词:核心素养文化理解教育信息化

一、文化理解素养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内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基于此要求,美术学科提炼出五大核心素养,即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五大核心素养既各具意义,又有所交集。图像识读和美术表现是美术学科特有的核心素养,而文化理解则不然。文化理解主要指从文化的角度看待美术作品和现象,认同中华优秀文化,尊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文化是跨学科的,可以将很多学科领域的知识整合其中。通过信息化的美术课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观大”,透过特定时代的作品感知当时的社会文化,理解具体作品的内涵,从而帮助学生“像艺术家一样创作”。

二、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学生文化理解素养的策略探究

当下,很多博物馆、美术馆为观者提供了高效的互动展示方式,新兴技术在博物馆、美术馆互动展示中的应用,以及观者亲身参与的体验,让博物馆、美术馆的展示变得更加生动。信息技术在当下艺术展示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这提示了美术教师在核心素养时代下,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创新美术教学方式。1.立足课本,紧跟时代。美术课程具有很强的直观性,特别是在“欣赏•评述”模块教学中,教师如果单靠教材或普通照片开展教学,往往会影响学生的欣赏感受。通过线上博物馆、美术馆提供的资料,教师可为学生展示经过高清扫描的传世名作,让学生感受名作的细节,使学生获得更好的体验感。如,在《盛世•汴梁》一课中,教师可利用《清明上河图》的高清扫描图,将图中各建筑、车马、人物等全方位展示给学生。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还可以放大画面局部,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观察画面的细节,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教师也需要保持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敏感性。2019年,故宫博物院与凤凰卫视联合推出的《清明上河图3.0》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开幕。该展演借助多种高科技手段,让《清明上河图》画中的814位人物、83头牲畜、29艘大小客船、13辆交通工具、180多棵树等都“活”了起来(图1)。相比于高清的细节图,故宫博物院最新展示的技术将给学生带来更加震撼的视觉效果。在情境还原的过程和虚拟的场景中,学生将身临其境般地领略艺术的魅力。因此,教师紧跟时代信息化浪潮,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对学生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的提升有较大的帮助。2.集思广益,激发可能。在信息爆炸的当代社会,现代媒介材料和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已经十分常见。人们平时在浏览美术类网页、公众号文章时,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大师名作以新的视觉形式得到呈现。如:南宋马远《踏歌行》中的几位老农带着醉意欢娱歌舞的形象以动画形式出现,观者仿佛能听到他们的吆喝声;齐白石笔下的虾突然拱起了背,“蹿”出了画面;《至爱梵高•星空之谜》中,《星月夜》《麦田上的鸦群》等油画的画面“动”了起来;等等。又如,波兰人卡杰坦•奥巴斯基根据巴洛克时期的一些名画制作出幽默风格的动态图,甚至赋予其剧情,从静止到动态,使画中人物变得更加亲切,大量现代元素的运用,更让画面荒诞感十足。当文物遇上故事,当油画遇上电影,古代与现代文化的结合,让原来纸面上的形象“动”了起来,将枯燥难懂的艺术文化转化成大众语言,以轻松有趣的方式向大众普及着中外艺术。这些与现代信息技术碰撞出的动态画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探寻名画的文化内涵。3.创新媒介材料,突破限制。美术学科的文化理解素养是从视觉角度出发的。在美术教材的各学习模块中,学生可以看到古今中外各类艺术作品。在对比中西绘画差异、感知大师作品的细节时,媒介材料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文化理解素养的发展。教师应用虚拟媒介材料可解决这一问题。如,在中国画、素描、书法等传统文化课程中,一些学生在使用传统媒介材料时会存在以下问题:因为落笔失误或不满意,不愿意再次尝试。基于此,在创作过程中,学生运用数位画板等相关硬件和软件,能够积极尝试,更好地体会中国传统文化,大胆地尝试不同媒介和材料带来的全新感受,进而表达自己的艺术创意[1]。鉴于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电脑、平板电脑等设备可以模拟媒介材料的质感。如:当下人们使用率较高的软件Procreate(图2),可以模拟铅笔、蜡笔、喷枪等的笔触和肌理效果;软件ArtSet(图3)能够较为逼真地模仿油画的质感;等等。这在无形中降低了绘画的难度,可以为学生带来新的艺术体验和创作思路,也有助于学生获得创作中的愉悦感和美术表现的自信心。而在体验不同媒介材料创造出的质感的同时,学生也可以更方便地感受到中国画的笔墨与西方油彩之间的差异,促进学生文化理解、美术表现等核心素养的提升。4.更新观念,敢于尝试。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其出发点归根结底还是在于美术教师。文化理解素养的内涵就是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信息技术也可被视为现代文化的一种产物,美术教师要想真正实现教学信息化变革,需要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文化理解素养。这样,在信息技术发展大环境下的美术教学就可以借助技术形式,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当信息技术参与到美术教学中时,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会逐渐发生转变。教师依托信息技术产生的多种学习方式,会促进美术学习网络生成,让学生在技术的辅助下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也是核心素养时代下教学追求的重要目的。现代文化在更新,信息技术在发展,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美术教师应不断学习,利用网络资源与世界互联、互通,获取各类新鲜、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关注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美术教育的融合,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激发更多的教学可能性。

核心素养时代下的美术教育强调让学生通过美术的方式解决问题,“像艺术家一样去创作”。学生是身处在时代之中的鲜活的人,在艺术生活中,学生在解决问题、创作的过程中往往要借助信息技术搜集材料等。因此,实际上,信息技术已经或多或少地参与了教学。有了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知艺术、体验艺术、理解艺术的机会和平台,并且为学生呈现基于多种感官的艺术体验[2]。美术教师在以开放的姿态迎接信息技术走入课堂时,将为美术教学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可供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及更多优秀创作产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篇8

2014年,我国教育部提出了核心素养概念,由此拉开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之序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旨在使学生具备能够适应社会发展以及终身发展之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所需具备的能力包括各种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具体到英语学科而言,英语核心素养主要体现为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文化品格等多个方面。其中,语言能力指的是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思维能力指的是学生以英语思维进行信息的搜集、处理、分析、判断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化品格指的是学生所具备的国际化意识以及开放的心态,能够理解接纳不同的文化,尊重文化的差异性以及多样性,能够开展跨文化交流。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各阶段英语教师的共同努力,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后指导有效发展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初中英语教学是对小学英语教学的承接,也是为高中英语教学奠定基础的阶段,更需要教师重视学生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更好发展。

二、初中英语教学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1.组织学习探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学生学好一门课程的关键能力。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采取有效方式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特别是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有效的引导,使学生掌握分析、推理、判断等多种思维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多种思维能力。以外研版英语教材八年级下册的“Hobbiescanmakeyougrowasaperson”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DavidSmith因热爱写作而成为了成功作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通过问题设计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探究,即根据文章脉络设计表格,并提出对应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分析文章的主题,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完成表格的填写,从而回答教师的提问。此外,教师也可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探究活动,分配学习任务,共同探讨文章的内容,使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发展思维能力。

2.丰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英语学习之基本能力,也是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培养之重点。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英语语言知识,具备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后续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全面把握初中生的英语学习基础、能力水平以及性格特点,组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共同成长。对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在课堂上点名让他们朗读课文,增强他们的语感,培养他们读的能力。对于英语基础一般的学生,教师可让他们在课堂上复述课文,或是回答一些基础问题,以发展他们的英语语言能力。而对于英语基础好的学生,由于他们已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能力,教师则可让他们以英语进行话题探讨或辩论,培养他们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发展其思维能力。此外,教师也可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分组改编课本剧,根据自身的语言能力进行角色扮演,通过多种活动的参与来获得自我提升。

3.深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文化品格

学生文化品格的培养也是英语核心素养培养之重要内容,毕竟英语是一门国际性语言,培养的是具有开放意识以及包容意识的人才,这就需要学生能够理解他国文化,并尊重他国文化,能够礼貌沟通,接受文化的多样性。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介绍他国文化,渗透文化与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包容并蓄的文化品格。例如,在教学“Publicholidays”一课时,课文中提到了“IndependenceDay”,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补充美国独立日相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那段历史,进而认识到该节日对于美国人民的重要性,产生认同感与情感共鸣,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

篇9

关键词:创新 丰富 完善

【中图分类号】G420

由国家教育部在2014年就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这个概念。核心素养主要有以下四大方面:能判断会选择,能理解会反思,能包容会合作,能自律会自主。在此基础上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又如何的将核心素养转化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上来。前者很多的教育专家也做了大量的论述与论证。也发表了关于核心素养如何转化学生素质的很多的文章。我在这里就结合我的工作实际来谈谈我工作中的做法。

一:创新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学生发展的幸福乐园。

一位教育家说得好:“学校要让年轻的人心情激荡,走进学校应让人能够感受一种神圣的魅力和诗意。”他的魅力在于它有丰富的智力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此,我们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在建设中抓住校园文化宣传,丰富墙报、宣传窗等素养内容,教室的布置也突出核心素养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本,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完善我们校园的文化建设。为了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营造就一种“无痕迹教育”和“处处是教育”的育人境界。W校结合实际办出了弘扬人生价值观的鲜活内容黑板报,让校园充满爱,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

学校为把文化建设做细做实,课间操也时常对学生宣传正能量。国旗下的讲话、师德知识的讲座、星级学生的竞赛与评选等具体活动,都承载着学校优质文化建设的环境,会在无声中熏染着师生。校园文化的建设,其实就是育人课程的开发,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鞭策着学生们执着追求,健康成长。校区的楼道间,分别悬挂着《三字经》、《弟子规》和学生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句,并配有释文。校园里有古朴大气的国学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国家”二字,作为一个中国人,应传承经典,“仁义礼智信”篆体字的设计阐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仁爱是学校的校魂,仁的核心就是爱,让爱充满校园也正是设计的初衷。正是这种创新的校园文化建设,紧扣着时代脉搏,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感到校园大家庭的幸福,从行为中自律自主,也从素养中实现了学生素质的转化。

二:丰富课程内容,发挥学生个性特长满足学生差异性需要。

学生都是世每个上独一无二的,都具有学习、创造的潜能。教育教学中我们必须围绕“保护天性、张扬个性、完美人生”来展开。因为学生个性的和谐、全面、健康的发展,不仅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多样化的社会,必然要求教育培养多样化人才。然而,传统的教育教学过分强调“同一性”,忽视了个性的培养。用同一样的标准培养学生,用统一目标规范学生,用统一进度要求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教育学生,用统一的试卷操练学生。这是一种不公平,也不公正的教学,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使学生失去了独特的个性,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必做的工作,课堂结构的改进以学生合作学习为主的方式,培养学生会学、会说、会交流的个性,为成长改进课堂结构丰富课堂内容的必要举措。在教学中老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创设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核心素养强调的是判断、理解、合作等能力。要让学生在这些能力都展现出来,课堂中就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丰富课堂结构内容,特别要建立学生在学习中的讨论小组,在学习中开展学习与学法的讨论。让课堂学生自主化,课堂教学还可以延伸到课外,根据学生爱好成立各学习小组。这样在丰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发挥其自己的特长,不同性格的学生都有可以发挥其作用。这也体现出核心素养中的学生素质的提高。

只要我们在教学的实践中,努力去探索,一定能发现学生个性发展的规律。只要我们确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的个性就能得到和谐、全面、健康的发展。

三:让学生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来成为提高素养动力。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怀抱崇高、远大的理想,对我们每个人都是非常必要的。修身养性,完善人格。一个人要健康成长、成才,离不开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修养和身体心理素质的有机结合。培养自身的高尚情操,提高自身修养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心理健康是人才成长的基石。要做到这一点学校就要搭建好这样的平台,创建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教学中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开 展探究性学习,积极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素质教育要求老师不能做领路人和带路人,而应 当做一个指路人,给学生指明正确的方向, 让学生独立去探索和发现。在教学中不但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要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各科老师在教学中都要注意帮助学生改变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灵活运用多动手勤动脑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这样让学生从行为中来提升自己,已达到超越自我的目的。通过对自己的完善也铸就了学生提高自己核心素养的动力源。

总之,核心的素养中的学生在能判断会选择,能理解会反思,能包容会合作,能自律会自主的基础上,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创新教育内容,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来完善学校建设,学校在建设中要明确各个环节的重点创设出优越的教育环境。通过环境的改善与教学中的改革让学校很快走出自己特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光明日报》教育版《核心素养如何转化学生素质》

一文。

篇10

问题提得都很好。不过,我以为对核心素养不必这么神秘。它的确是个新概念,其具体内容却不是现在才存在的,它一直存活在学生的心理结构和行为中,一直存活在课程教学中。最近参加“像斯霞老师那样教语文”研讨会,怀念斯老师去世10周年,又一次阅读《斯霞文集》,重温斯老师的故事,突然发现所谓核心素养,原来就在斯霞的童心母爱中,在她的语文教育中。

斯老师告诉了我们何为核心素养,又如何落实。其实,斯老师就是关注、研究和培育、发展核心素养的典范。从《斯霞文集》中去寻找、发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吧。

斯老师告诉我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教学,不是教语文,而是教儿童学语文。教语文,往往只有语文书,只有语文教学,只有语文作业,可恰恰没有儿童。教儿童学语文,是儿童自主学语文,语文成了儿童自己的语文;语文不只是老师教的,而是儿童自己学的,准确地说是教师教儿童学的。当斯老师讲雷锋故事时,无意中说了句:“可惜雷锋叔叔死得太早了。”马上一位男同学站起来说:“不能讲‘死’,而是‘牺牲’。”斯老师问为什么,这位学生说:“因为雷锋叔叔是为人民利益而献出生命的,他牺牲了。”斯老师马上承认了用词错了,词语里有爱有恨,有感情有温度,鼓励大家向这位同学学习。在这里,知识、能力、态度不就整合在一起了吗?核心素养不是知识、能力、态度的综合体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