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2: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它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最终目的,推崇人的个性和谐发展;着重强调培养人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创造性;提倡在教育过程中应用人本化的课程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开创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对美国以及世界的教育实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盛行的一种教育思潮。它秉承西方历史悠久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推崇人的个性和谐发展,深受20世纪复兴的各种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以现代人文主义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着重强调培养人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创造性;提倡在教育过程中应用人本化的课程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创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西方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概述
西方的人文主义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总体来看,它经历了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新人文主义教育和现代新人文主义教育这四个发展阶段。古典人文教育强调把理智的发展当作教育的最终目的,对儿童的情感和理智进行陶冶。人文主义教育的出现是针对中世纪封建神学泯灭人性、压制人性,其核心是恢复人的地位。人文主义教育强调个性自由和发展,强调用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来陶冶心性、启迪智慧,但是对自然科学却持冷漠态度。新人文主义教育的最高原则是发展个体的自由,强调用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来陶冶和教育人。
二、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一个融合了众多教育流派的体系。广义上说,进步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存在主义等教育思潮以及教育人类学,法兰克福学派和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都可以称为现代人文主义教育。从狭义上说,现代人文主义教育特指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一种人本化教育思想。
总的来说现代人文主义教育经历了两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初产生的新人文主义教育倾向。它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继续和发展,具有尊重历史文化及调和发展的特点。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人本化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产生是由于二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异化为物的现象逐渐加剧。人类成为科学技术的奴隶,面临着外部价值体系的瓦解,随之转向内心世界寻求价值目标。
三、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哲学基础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在人性论、认识论之上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核心内容是“人的存在”。同时,把人的存在视为是不断发展的过程。此外,现代人文主义把丰富发展人的情感生活看作是人整体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家贝尔提出的著名的“我与你”关系理论重视师生间良好关系的培养,认为情感发展主要得益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二)心理学基础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它认为人具有完整的人格,因此不仅从直觉的角度去把握整体性,而且要“从意识经验自身这一整体去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在教育的过程中,主张发挥人的整体性,使身心的发展协调一致,同注意人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统一。
四、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
(一)注重个人的“自我实现”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重视教育在培养人的过程中的作用,强调培养身心两方面和谐发展的“新人”。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以人的“完美人性的形成”和“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为最终的目标,即人的“自我实现”。认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应该在其人格特征上体现出人的整体性和创造性。所谓整体性是要达到人的内外统一。
(二)强调学校教学内容的扩展
教育的目的决定教育内容。现代人文主义教育内容注重满足学习者的个性特点和整体协调发展需要。在课程的安排上富有弹性,注意课程内容的思想性与情感性的相互渗透,要求课程内容的安排以学生为中心,考虑为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相适合的课程。它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施以相应的教育,是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掘。
五、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是在美国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给人们的精神带来危机的背景下提出的,主要是针对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课程改革中,只重视学生的知识结构,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继承了西方人文主义教育传统,尊重学生的价值、自由、道德、理性、情感,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出了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教学方法。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学生的需要为核心,注意课程内容的统一性,使学生的情感发展与自我认知发展协调统一。
我国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使学生不仅具有专业的学科知识、专业技能,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适应瞬息万变社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潜能的发挥、高尚道德的培养、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学必须适应人的需要,强调以人为本,而不是人去适应教学过程。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提出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为我国现阶段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斌贤、褚洪启等.西方教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篇2
[论文摘要]倡导职业人文主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继承我国近代职业教育优秀传统、顺应国际职业教育改革方向的客观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从转变观念、确立核心价值、设计课程体系、加强师德建设、注重知行统一等方面构建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创新体系。
在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诸多论题中,如何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成为众多有识之士讨论的焦点问题。但是,绝大多数论者依然强调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差异与对立,没有看到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与普通本科院校人文教育的区别,认为只要借鉴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文教育模式就可以实现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本文提出,应当把职业人文主义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诉求,在职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以人文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构建基于职业特性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体系。
一、职业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职业是人们所从事的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相对稳定的工作。职业本身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性质,具体体现在:第一,职业具有社会性。职业本身是社会分工的产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分类也越来越细化。只有在社会之中提供社会发展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职业才能存在,才有它自身的意义。第二,职业具有历史性。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变革与发展,社会生活中的每一种职业都经历着一个产生、发展和变革的过程。第三,职业具有道德性。作为社会分工的产物,职业是社会生产实践的表现形式,也是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和纽带。因此,职业必然与社会伦理相关,强调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服务于社会,从而获得合理报酬。第四,职业具有“生活”性。任何职业都必须由具体的人来承担,每一个人也都必须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从事一份职业。因此,职业不仅关乎社会,而且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人来说,职业本身就是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之所在。总之,职业的内涵具有丰富的社会意义和鲜明的人文主义性质。
我们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应当以职业人文主义为基本价值诉求,就是要突破“专业学习训练+人文(通识)课程=融合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框架,以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属性为基点,全面构建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科学体系和创新模式。具体来说,职业人文主义教育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建立职业社会使命。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社会化生产网络上不可或缺的纽结。每一种职业都以其专业化的劳动和贡献服务于社会的良性运行,推动着国家的不断发展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这是每一种职业的社会使命和责任。选择一个职业,就是选择一个直接服务社会的舞台,也是选择一种社会使命和责任。崇高的职业社会使命,体现着具体职业和社会整体的有机联系,也为每一个劳动者提供努力工作的不竭动力和意义源泉。
2.理解职业历史文化。在职业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那些影响行业兴衰的典章制度文献、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职业技术革新事件、成就卓越的行业先驱人物等构成了每一种职业或行业发展变迁的轨迹,积淀为每一种职业或行业的独特历史文化。只有理解职业的历史文化,才能真正理解当下职业选择的社会意义。
3.培养职业价值意识。特定职业既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也包含着特殊的职业价值意识。职业价值意识具体体现在:每一种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精神、职业信仰、职业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凝结为每一个从业者的职业是非观、善恶观、美丑观、荣辱观。职业价值意识的教育,就是要培养从业者的内在价值理性和道德自觉,这是职业人文主义诉求的核心内容。
4.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活是人生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亦是一种人生教育。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连续性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职业理想实现的过程。人生需要引导,职业生涯需要设计规划。设计职业生涯的目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结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特点,确定人生的目标,设计合理可行的职业发展方向。职业生涯设计,真正体现着职业教育的人文关怀。
二、倡导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依据
1.倡导职业人文主义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核心是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就是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好、实现好、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利益;第二,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人文主义为价值诉求,正是以人为本的切实体现。职业人文主义的目标就是要努力彰显职业的人文主义性质,真正把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融为一体,使社会需求、职业特性和人的发展紧密结合,培养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职业人”。一方面,通过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实施,实现受教育者全面素质的提高,使受教育者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各行各业现实需求;另一方面,通过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实施,为进一步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提升职业水平和职业形象提供人才支持。
从文化角度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两个必要条件:第一是全社会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第二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个体。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人文主义为价值诉求,就是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地渗透在职业教育之中。职业人文主义具有强大的整合作用。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使学生能够全面地理解自己所即将从事的职业的社会意义,为专业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训练提供强大而持久的内在驱动力,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乃至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始终保持良好的方向感与和谐稳定的心理状态,才能够很好地处理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关系,开拓和谐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这样,高等职业教育就能够通过培养和谐发展的“职业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对技术学校来说,这也是正确的,尽管技术学校的学生将要从事的是一种完全确定的专门职业。”
2.倡导职业人文主义教育是继承和发扬我国近代职业教育优秀传统的要求。在近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倡导和关心职业教育的教育家都特别强调职业教育目标的人文主义取向。
著名教育家、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创办人黄炎培对于职业教育可能存在的弊病有着清醒的认识,指出“办职业教育,最易犯两种病。其一,学生误解了‘自尊’的一个名词,于是不知不觉看轻一切作业。随你学什么工艺,都成为贵族的工艺。除掉规定工作课程以外,不愿动手。其二,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一些儿没有自动的习惯和共同生活的修养。这种教育,顶好的结果,不过造成一种改良的艺徒,绝不能造成良善的公民。”为了防止这两种弊病,在中华职业教育社所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生入学时一律要写誓约书。誓约书的内容是:“一、尊重劳动(学生除半日工作外,凡校内一切洒扫、清洁、招待等事,均由全体学生轮值担任);二、遵守规律(校中有全校学生组织自制团,自订一切规律而自守之);三、服务社会(学生除校内服务外,兼于校外从事一切相当之服务)。”此外,黄炎培明确提出职业教育的宗旨是:“职业教育,将使受教育者各得一技之长,以从事与社会生产事业,藉获适当之生活;同时更注意于共同之大目标,即养成青年自求知识之能力、巩固之意志、优美之感情,不惟以之应用于职业,且能进而协助社会、国家,为其健全优良之分子也。”他认为,大学教育的真正使命在培养崇高的人格及深博的学术,而以职业教育为主要任务的“专科学校的使命在造就实用人才,同时亦须重视人格训练,以免由实用而流于功利化。”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职业作用之所在,即职业教育主义之所在。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生利有二种:一曰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是;二曰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无,医生治病时。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生产虽有事物之不同,然其有利于群则一。故凡生利之人,皆谓之职业界中人,不能生利之人,皆不得谓之职业界中人。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凡不能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他还强调“生利主义”对师生之精神的指导作用:“生利主义侧重发舒内力以应群需,所呈现象正与衣食主义相反。生产一事一物之时,必自审曰:‘吾能生产乎?吾所生产之事物于群有利乎?’教师学生于不知不觉中自具一种利群之精神。”这种“利群之精神”就是一种超越一己私利、以满足社会进步的要求和族群共同福祉为价值理想的人文精神。总之,黄炎培、陶行知等教育家都强调必须把正确价值意识的培养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只有把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统一起来,实现职业教育的工具价值和人文价值的有机融合,才是真正健康的职业教育。
3.倡导职业人文主义是顺应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新趋势的要求。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英国出现了新职业主义思潮,主张把职业教育纳入主流教育,构建一个以培养高技能的、弹性的、富有合作精神的劳动者为目标的全新职业教育体系。其指导思想是:职业教育定位不再局限于固定的职业训练,而是要从“培养工人从事单一的、刚性的和细琐任务的泰勒主义和福特主义”中摆脱出来,以培养“核心技能”为目标。所谓核心技能,是指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度专门化的、狭义的技能。它具有通用性、可迁移性和工具性,通常包括“共同的知识与理解”“与民主社会相关的共同的价值观”“可迁移的学习内容”“共同的学习经验”等。显然,这里强调的“共同的价值观”就是职业素质中所包含的人文素质。英国新职业主义教育思潮对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的职业教育都产生了影响。美国职业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兴起过一项以提升青年的学术成就和就业能力为主旨的“学校向工作过渡”(简称STW)改革运动,进入21世纪之初,这项改革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持续。在其基础上,当前美国职业教育正在进行“学校向生涯过渡”(简称STC)改革。从STW到STC的转变,绝不是单纯的名称的改变,而是反映出美国乃至世界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倡导学生本位,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个体,着眼于个体职业生涯的持续终身发展。很显然,从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看,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努力沟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职业训练和人文教育,使职业教育服务于劳动者全面素质的提高和终身发展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大势所趋。
三、实践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策略
1.确立职业人文教育理念。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随着经济生活的市场化和社会阶层逐步分化,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趋向于多样化、世俗化和功利化。我国教育的人文主义传统呈现出式微之势,教育目标也越来越功利化和工具化。特别是在高等职业教育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重实用轻人文、重技能训练轻道德养成、重专业成长轻全面发展成为普遍现象。“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被误读为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技能训练、学生上学的目的就是找个工作,而作为人的发展必需的知识结构的完善、和谐人格的塑造、全面素质的培养被置于次要的地位。这些都极大地制约着高等职业院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的长远持续发展。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较,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科相对比较单一、人才培养周期较短,不可能完全照搬普通本科院校大量开设人文通识类课程的人文教育模式。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应当立足于自身的实际,从职业教育的特性出发,消除“职业/人文”二元对立的思想,充分挖掘“职业”本身的人文内涵,确立职业人文主义理念,探索基于职业特点、面向职业生活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创新模式,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这应当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根本价值诉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理念。
2.构建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核心价值。高等职业院校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不同的行业在劳动对象、工作任务、工艺流程和生产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其从业人员的人文素养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办学所面对的主体行业的职业岗位要求,确立自己的职业人文素养核心价值目标理念。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是一所面向首都第三产业特别是商业服务业、以财经贸易类专业为主体的高等职业院校。财经贸易类职业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为人们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对从业人员的职业人文素质有更高的要求。根据财经贸易类职业的特点,我们把“爱心、责任、诚信、严谨、创新”确立为职业人文素养的核心价值目标。“爱心、责任、诚信、严谨、创新”这五个要素组成的财贸职业人文素养核心价值目标体系,是根据时展对职业人文素养的要求提出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具有鲜明的职业针对性、简明性和整体性,构成了一个从情感层面到认知层面再到行为规范层面,紧密衔接、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完整系统。
3.科学设计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课程体系。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实施需要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支持。我们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要注意其职业性和全面性,主要包括: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社会和职业生活实际,发挥对学生职业学习的理论指导作用。第二,职业历史文化课程,主要介绍职业发展的历史和独特文化。例如,根据行业和职业特点,我们筹建了中国商业文化教学中心,就中国古代商业、中国十大商帮、京商、中华老字号、中国商业街、中国货币史、中国广告文化史、立信会计文化等专题编写教材,开设通选课程,使学生理解财贸职业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第三,职业道德和法规课程,使学生全面理解并牢牢掌握所选择职业的核心价值理念、职业道德规范和基本法律法规。第四,职业心理学课程,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普通心理学常识的基础上,了解并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第五,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生活与人生价值、人生幸福的关系,了解职业发展的规律,使学生把职业理想与生活理想紧密联系起来,积极主动地把个人职业选择与社会发展趋势统一起来,按照“社会所需、个人兴趣所好和力之所能”的原则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长远思考。
另外,我们也十分注重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我们在校园里设立以“丝绸之路”“运河通商”“郑和下西洋”“茶马古道”为主题的雕塑,举办中国货币史的展览,张贴古代著名商人、现代财贸行业先辈和模范人物的画像和格言,邀请知名商贸企业家开设专题讲座,使学生在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中加深对职业的理解。在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的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渗透职业精神、职业伦理的教育内容,使学生确立“做人先于做事、正确的价值观重于娴熟的职业技能”的意识。在学校日常管理中,我们精心设计了“爱心、责任、诚信、严谨、创新”五个教育板块,开展经常性的学习和教育活动,构成了职业人文素养教育的第二课堂体系。
4.注重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要想实现职业人文主义的教育目标,从事职业教育的人必然首先要培养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因此,我们十分注重加强以师德建设为核心的教师人文素养教育,把“爱心、责任、诚信、严谨、创新”作为学院师德建设的主题。我们要求所有教职员工都要真诚地爱学生,以对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做诚信的表率、严谨的模范和创新工作的标兵。我们相信,只有师德优秀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才能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
5.注重知行并重。职业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只有体现在学生的实际行动中,才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因此,职业人文素质的培养必须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要利用校内实训、企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努力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职业情景,使学生能够尽可能多地体验职业生活,逐步培养清晰、自觉的职业意识,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认同职业价值、体验职业精神,切实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人文品格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千朴.职业素养基础[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2](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4]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
[5]余祖光.学会做事:全球化中职业教育的价值观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4).
[6]石伟平,等.新职业主义:英国职业教育新趋向[J].外国教育资料,2000(3).
[7]刘春生,等.美国基于新职业主义的职教理念及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7).
[8]付雪凌.从STW到STC:世纪之交美国职业教育改革走向[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10).
[9]丁继安.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10]高宝立.职业人文教育论[J].高等教育研究,2007(5).
[11]陈新文.从人文学科到人文教育[J].辽宁教育研究,2005(8).
[12]武任恒.人文主义的职业教育价值观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16).
篇3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在西方,“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
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
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按照我对这一传统的理解,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可以确定为三个层次:一是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是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是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人文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陈旭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徐志坚在《人文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所说:“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们关于“人应当如何生活”,“人之为人的价值标准”等一系列命题的自我意识,这便是人文本体,人文本体是决定着人文世界向正确方向发展的客观依据。”而人文本体——人文精神的核心也正是不同时代和历史背景下使用的人文精神的概念和内涵有所区别的关键。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依然承继了人文精神在西方文化中的发展传统,是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桎梏的对治和超克。故此时的人文主义还是停留在外在比照之后的补救,而不是人自身的自觉自立。Renanissance的本来意思是“人的再生”,即把人从神的蛰伏之下解救出来。所谓“再生”,就是:对于现实的人生,现实的自我,个性的自我,有一种春天之情的喜悦感,而且有一种现实的人间爱。这样,因重视个性的自我,人的普遍的理性的一面被忽略,而特别重视人的气质性的一面。因此,可以说,此时的人文主义因对治基督神学而标举的人的再生,实乃对人的才情等气质之性的肯定。所以,文艺复兴时期有很多在才情上表现其创造力的科学家、艺术家。
二、舞蹈艺术中的人文精神元素
作为一种最古老的、接受范围最广泛的、影响力最大的艺术门类--舞蹈,其本身蕴含着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可以想象,在远古社会,必定会有反映先民最原始、最自然、最本质的精神状态融在先民的舞蹈之中。在近现代和当代社会,舞蹈自然而然地融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文精神成为舞蹈艺术不可或缺的灵魂支撑。
(一)远古时期舞蹈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元素
远古时期我们的先民们最早产生的舞蹈,大致可以分成两类:
一类是自娱自乐型的游戏舞蹈。舞蹈的目的就是一种情感的渲泄,就是为了引起异性的注意而加固族群的力量。
还有一类巫术型舞蹈。这类舞蹈的目的具有较强的社会性,比如祭祀,以求风调雨顺五祈望丰收;比如驱邪,以求上苍保佑四季平安;比如逐鬼,以求消除瘟疫人口康宁。
我们在远古先民的舞蹈中不难发现一种人文精神的元素。比如,在自娱自乐性的舞蹈中,他们需求的正是一种维护种族内部秩序、牢记先辈种族之血统、诱惑异性、增强团结等等方面的情感渲泄。而在巫术类型的舞蹈中,就是要让上苍神灵保佑丰收、平安、康宁、族群兴旺等等。在中国北方,有一种相传已久的《萨满舞》,据史料记载,这《萨满舞》非常盛行。舞者头插翎毛,腰挂一圈响铃,赤脚,手持一面萨满鼓,表演时先要祭祀神灵,然后请神驱逐邪魔,口中一边念念有词,一边舞动双臂,敲击萨满鼓,围观者甚众。建国初期,有关部门把《萨满舞》当做"封建迷信"加以打击;改革开放以后,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些舞蹈工作者与老艺人合作,把《萨满舞》挖掘整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萨满舞》中所传达的人文精神元素和历史积淀是不言而喻的。
(二)现代舞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元素
篇4
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则是人们对校园这个特定的空间中,参与运动的主体通过体育活动所传递的教育信息附带的价值观念并施加于运动者自身所形成的价值体系的认识和看法.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已渗透到教学、管理以及师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校园体育文化的魅力来自其本身所蕴含的真、善、美.这种真、善、美被校园体育活动的主体———师生在体育活动中通过运动实践而折射和彰显,其受一定的社会文化符号而制约,并将个人意志及社会伦理、风俗形态通过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则向大众传播,同时能够唤起师生共享的文化记忆和情感认同,淋漓尽致地诠释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向社会辐射的魅力,以此达到校园文化和社会的人文化及和谐进步.校园体育文化这种行为文化对师生的影响比政治、哲学都来得更为直接和广泛,它对道德和法律规范之外的社会生活和行为的调节、控制和引导也非常行之有效,这是因为校园体育文化能促使不同价值观、道德观的人,甚至是不同意识形态的人,汇聚到一个共同的体育理想、共同的体育价值观、艺术价值观之下,实现各种矛盾的缓和协调,促进师生身心全面发展和校园的和谐.从中西方体育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方面来讲,体育承载着人类不断进取、完善自身、超越自我的精神.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无疑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性的完美以及校园的和谐进步服务的.育人就成为校园体育文化价值的核心和灵魂.校园体育文化与人的发展倾向于实用主义的中国传统的体育文化将人的发展规范于社会伦理道德和个人修养的至善至美领域.即通过身体活动,达到个人强身健心;通过身体活动的不同形式,展现“天人合一”的修身理念;通过自身的肢体运动,向社会及他人传达一种安身立命的生命真谛以此达到身心健康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基于身体活动而衍生出来的体育文化不但规范着身体活动的内容、形式,同时还制约着“人”作为文化一份子存在的要求.在体育意识、体育思维方式、体育价值观等方面,东西方体育文化的表现截然不同,西方体育文化中的个人奋斗精神是一种主导精神,它充分肯定个人奋斗和个人价值,早已渗透并上升到人生哲学的高度,形成了一种生活价值标准.文化的模仿始于行为的模仿,校园体育文化更是如此.校园体育活动中的主体—以青年学生为主要组成的群体通过模仿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环境、不同历史内涵的体育运动形式而参与校园体育文化的实践,以此达到领悟不同运动形式所蕴含的文化魅力,继而感受不同运动形式所附带的审美价值观念,达到享受不同运动所带来的快乐体验,最终体会自我完善、超越自身的体育人文精神诉求.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模仿、交流、沟通快捷而方便.校园体育文化发展方向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中西方不同价值观念的影响.校园体育活动中的主体———师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实践,需要全面汲取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精粹,既要体现体育是作为主体的自我对客体的自身的一种身、心、群的修炼过程,是对健康人的最直接、全面关怀[1]的东方体育文化的内在诉求,也要体现倡导个体的自由、竞争、个人充分发挥自身的生命潜能和智慧的西方体育文化的人文精神要求.将校园体育文化上升到运动文明的高度来认识体育的人文价值和教育价值,中国校园体育文化以人的运动为依托,注重于向“内”发展,“內修心”———内容以社会伦理、个人修养为主,这与学校教育目标相辅相成.西方校园体育文化以人的运动为依托,注重向“外”发展,“外塑形”———内容以形体健美、个性完善为主.基于人发展的观点,可将“內修心”“外塑形”统一于人文观念和教育观念之下,以“內修外塑”作为参与运动的主体的终极价值选择.
校园体育文化与社会的发展个人是现代社会的组成部分,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基石.人作为社会的人,人的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4].现代校园体育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谐校园的构建需要体育的参与.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反过来,相对独立的校园体育文化与外界不可避免会形成沟通和融合.这种沟通和融合从内容、形式、制度、观念等方面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内涵、表现形式都会形成影响,从而影响到参与体育实践活动的个体,使个体在身体活动中体现社会价值观和彰显社会主流发展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讲,校园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呈现出相辅相成的态势.中国传统校园体育文化强调社会伦理道德,从而显现出轻个人发展的倾向.事实上,社会哲学并不排斥人的精神独立性,它不是用否定人为代价来求取人的社会价值,而是强调用人的价值和目的来建构社会的伦理、道德和规则[5].中国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受到社会现实基础的制约和规范,使参与体育实践活动的人“内向化”,用修养自身,完善人性作为参与体育活动的衡量标准.西方校园体育文化受西方社会大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将彰显自身、超越自然作为一种体育活动的审美情趣,是参与体育活动的人的个性的“外向化”,用健美的体格、激情而张扬的个性诠释体育的真谛.不同社会环境下的校园体育文化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及其意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全球化语境下的校园体育文化交流促使校园体育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日益扩大,校园体育文化对社会环境的改良以至于促进社会形成良好文化氛围的作用日益显现.这种正向积极的价值观对建设和谐社会、规范人的行为的促进作用正是校园体育价值的核心体现.校园体育文化的终极选择一切人类文化活动的主体是依据不同的价值取向及文化背景进行文化实践的,不同的价值取向及文化背景造就了属于它特定的文化实践方式及结果[5].
基于人发展的观点,可将“內修心”“外塑形”统一于人文观念和教育观念之下,以“內修外塑”作为参与运动的主体的终极价值选择.师生的全面发展和校园的和谐进步则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核心.作为人文主义核心部分的人文观是以推崇个体的自我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为主要内容的,以此审视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可以确立这样一个观念:人文视野下的校园体育文化价值选择必须结合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校园文化教育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将二者统一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人文环境之下,使不同的体育活动形式和不同的身体运动所蕴含的人文理念在校园这个育人基地有机整合,服务于运动的主体———人的身心全面发展,同时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建设及社会的和谐进步.
作者:张宝文 单位:内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篇5
神性
西方传统艺术理想就是希腊艺术理想与基督教艺术理想彼此作用而催生的产物,而希腊艺术理想既是希腊艺术美学的核心内容,也是西方传统艺术理想的首要基础。
早期希腊文明被称为“爱琴文明”。希腊人创造了神,在希腊人的心中最完美的人就是神,因此希腊人尊重人,神和人同形同性。希腊的重要思想家柏拉图认为,艺术与神、理念具有实际的联系,由于神与理念的性质和地位,所以艺术应该具有神与理念所分得的荣誉与地位。比如在他看来,诗人写诗,画家作画,都是灵感的产物,是神谕的呈现,是神力的体现。如果得不到源自神的灵感,即“神灵附体”,艺术家就不能陷入神灵般的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艺术。
神性艺术主要包括宗教性艺术和类宗教性艺术,宗教的本义就是那些不能掌握自身命运或自身命运被别人掌握的人们,借助某种超自然的力量作为自己理想寄托和精神归宿的一种社会活动,而宗教艺术正是宗教活动的工具,它往往作为宗教仪式和传播宗教的工具。西方的宗教艺术主要以基督教艺术为代表,其影响最大、范围最广,延续千年,至今不衰。基督教艺术的主要形式是教堂建筑、壁画(蛋彩画、油彩画和镶嵌画)、雕塑、插图、赞美诗及音乐,都竭力表现基督教神祗们的慈爱和威严。
中世纪时期,由于基督教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决定了艺术浓厚的宗教色彩。中世纪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建筑的发展,无论是拜占庭式教堂高大的圆穹还是哥特式教堂火焰般的尖?,都充分显示出封建宗教的权威。中世纪后期,随着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人们重新关注热自身,艺术作品中宗教情绪越来越少,世俗精神越来越多,这意味着一个时代即将结束,一个伟大的时代即将拉开序幕。
人性
随着新兴城市资产阶级的壮大和教会僧侣阶层的衰弱,人性艺术逐渐兴盛起来,十四至十六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美术以坚持现实主义方法和体现人文主义思想为宗旨,在追溯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精神的旗帜下,创造了最符合现实人性的崭新艺术。文艺复兴的实质是复兴古希腊艺术来摆脱宗教艺术的束缚以张扬人性艺术,从政治的角度看,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利用艺术来反对神权、神学和神性艺术的一场政治运动。运动首先在资本主义手工业经济比较发达、市民资产阶级比较集中的意大利等城市共和国兴起,首先在意大利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初澜,他们鲜明地提出了反对神性、人性至上的人文主义口号,反对宗教哲学的禁欲主义和封建道德的愚昧残暴,主张享乐主义,肯定世俗生活,颂扬人性自由和个性解放,得到了欧洲各国学者、艺术家广泛的响应,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性解放运动在欧洲大部分地区蓬勃展开,产生了许多杰出的艺术家和优秀的艺术作品。
篇6
[关键词]人文主义 理性 节制 和谐
[中图分类号]BS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8)12-0038-06
一提起人文主义,人们总会想到文艺复兴,认为人文主义是始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文化思潮,甚至认为两者具有同一性,“这是每一本大学和中学教科书以及导游书中不断重复的陈词滥调。”就连一些哲学百科书在解释此条目时也写道:人文主义是于14世纪后半期发端于意大利,随即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成为近代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类似的表述无论是普通读本还是在严肃的学术出版物里俯拾皆是,不胜枚举。这种拦腰一截的方法不仅忽略了这一术语的历史性,更是在内涵和精神气质上使人文主义一词大为逊色。人文主义其实是起源于古代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它的主旨是对人的本性的认识、分析和探究,对人给予理性的教化和培养,对人们如何更好地生活给予精神指导。对古代希腊人来说,人是城邦的动物。城邦个体公民的福祉取决于城邦的兴衰,城邦的兴衰取决于道德的兴衰,道德的兴衰取决于城邦公民灵魂之善恶。因此,希腊人文主义者全部激情的焦点在于对灵魂的塑造、对心灵的关切以及培养人的理性的高贵,以实现理性基础上的个人与自身、个人与城邦、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状态。古典人文主义的初衷是解决雅典城邦危机,但在这一过程中,在对人性的深刻认识基础上,它确立了人之为人的普遍性原则,创立了一种理性精神的美。这种普遍性原则使希腊人文精神不仅属于希腊民族,而且成为了世界性的文化遗产,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持续。
一
希腊人文主义是在对人性的探究与思索中逐渐形成的,其对人性的基本理解是身与心、灵与肉、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其对人的基本理想和总的追求是塑造身心俱美的人,既是世俗的,又是神圣的:是“具有躯体的精神”和“精神化了的感官性”的和谐统一。这项宏伟事业的起点是荷马,终点是希腊古典时代辉煌的“三哲”。
盲诗人荷马无疑是希腊人文主义之父。令诗人永垂不朽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在古代希腊被看成是智慧的宝库,“所有城邦都把它当作学校教育的基础”。荷马生活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9至8世纪,上承希腊米诺斯一迈锡尼古风时代的爱琴文明,下启希腊黄金时代的雅典文明。荷马是当时许多游弋在希腊各地的行吟诗人之一,之所以至今依然不朽,在于他把各种各样的传说、神话,通过自己富有诗意的想象用文字记录了下来。别林斯基写道:“荷马的艺术才能是座熔炉,通过它,民间故事、诗歌和诗的片断的粗矿石炼成了纯金。”荷马生活在人类的早期,人类文明的生长时期,也是希腊个性形成阶段,崇尚的是自然主义,精神生命呈现出“青春的新鲜、欢欣的状况”。荷马笔下的希腊人生命纯朴、热烈、奔放而自由,在自然的天性中尽情享受生命的愉悦。史诗中那些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整日宴饮。直到日落时分”,“宴会上还有阿波罗持有的漂亮的七弦琴和用美妙歌声相和的文艺女神们。”荷马对躯体的健美、相貌的俊俏、欢宴的场景、感官的享乐真是不惜笔墨不加掩饰,史诗充分展示了人的自然本性的无拘无束。荷马不愧为是人性美的讴歌者、颂扬者和倡导者。
荷马的人文主义集中体现在神人关系上。荷马的诸神既有神的特性,又与人同形同性,有人间的喜怒哀乐,有时很难区分到底是奥林匹斯山上的神还是希腊凡间的人。也许这正是诗人的理想,要按照神的样子塑造人:既有人性的丰满与热烈,又具有神的力量与克制。在荷马这里,神愈近人,人更像神;神与人同乐,人与神共欢。但拨开人神共舞的场面上的热闹,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本能与理智的较量。荷马史诗中所包含的人文主义元素是希腊人不竭的泉源,“希腊世界生息在荷马这个元素里,就像人类生息在空气里一样。”但荷马的人文主义更关心的是人的自然本性,在这一时期,人类理性刚刚走出襁褓,只显露出微弱之光,非得借助神力才能唤醒。作为深刻影响欧洲文明传统的希腊古典人文主义,不是仅由希腊的神话、诗歌、悲剧来完成的,荣誉的花冠更应属于希腊古典时代的哲学。
二
希腊历史进入古典时代的标志是希波战争的胜利。任何战争的胜利本身都是值得欢庆的。希波战争的胜利对于希腊的伟大意义除了在于其结果决定希腊人是做奴隶还是做主人的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在于其影响――成功抵制了东方专制政体向西方推进,“使亚细亚的原则失掉了一切力量”,从而“挽救了文化和精神的权力”。此后希腊,特别是雅典,进入了最辉煌的时期。植根于西方文明的希腊人文主义的理性智慧诞生在雅典城邦民主政制的鼎盛时期,完成于雅典城邦由强盛转为危机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古典人文主义的发明者、完成者、完善者。
众所周知,希腊文化一转而至于哲学便开出了异常绚丽的花朵。荷马以来的希腊文化到了苏格拉底时生了转向。荷马为希腊人发明了一个神的世系,要在神性中发现人的理性,这种理性往往表现为“神异奇迹”。任何文明的起源首先是宗教,希腊也不例外。荷马史诗中的神成百上千,希罗多德的《历史》中处处是求神问卦、请求神谕的记载。处在文明早期的希腊人对鬼神显灵之类的事情是很在行的,“只有苏格拉底不受它们的吸引,因为他深知科学和艺术不是神异事迹的产物,而智慧也决不是在秘密之中。真实的科学宁肯说是在公开的意识里。”苏格拉底把视线从神界转向了人事。 “苏格拉底之所以受到特别的尊敬。正如西塞罗所说,是因为他把哲学从天上带到了地上。人文主义者不断反复要求的就是,哲学要成为人生的学校,致力于解决人类的共同问题。”由于专注于人事,对人事的关心,苏格拉底不但实现了由神界向人界的转向,更进一步地完成了对人的本身的转向,即关注点由人的外在的感性对象转为内在性的灵魂。希腊人生命力的勃勃生机决定了他们从来就不是禁欲主义者,希腊的古风流韵即使是苏格拉底也不能免俗。他对俊美的面容、矫健的躯体也会投以惊羡的目光,但他认为惟有高贵的灵魂才会使人尽善尽美。苏格拉底确立了一个原则,灵魂的善对于人来说是更为根本的问题。
什么是善?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善。什么是美德?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为帮助雅典人获得关于美德的知识,获得精神的启蒙与教养,苏格拉底确立了一种方法:诘问。他不知疲倦地行走于街市,向所遇到的任何人――无论是贵族还是鞋匠――不断地询问、讨论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正义,什么是不义;什么是虔敬,什么是不虔敬;什么是谨慎,什么是鲁莽。他认为,“对这类问题有知识的人是有价值的。善良的,而对此一无所知的人则可以恰当地被称为奴隶”。诘问方法的深刻意义在于。它不仅仅使人做有道德的事情,还要使人知道什么是道德,为什么这样做就是道德的。比如说,中国孔子之学教人以伦常,君臣关系位于五伦之首。这炉火纯青的君臣理论如果到了苏格拉底的手里,他
就会向他的讨论对象诘问:为什么要忠君尊王?因为人有君臣之伦。再问:如果君臣之伦为人之本性,是否世界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必有君臣之伦?显然不是。人类社会莫不有父子夫妻,莫不有长幼朋友,这才是人类天赋的关系。苏格拉底就是在这种诘问中让对方反思其行为的依据。孔子是教人做什么。苏格拉底是教人为什么要这样做。黑格尔高度赞扬苏格拉底“是道德的发明者”,“苏格拉底以前的雅典人是伦理的人,而不是道德的人;他们曾经做了对他们的情况说是合理的事,却未曾反思到、不认识他们是优秀的人。道德将反思与伦理相结合,它要去认识这是善的,那是不善的。伦理是朴素的,与反思相结合的伦理才是道德。”伦理是风俗、习惯、训诫、神谕或上帝的箴言。在伦理的状态下。个体行为也许是道德的,但却意识不到。伦理是直觉,而道德是个体意识的自觉,是理性的指引。在理性状态下,个体知道什么是善恶美丑。如果理性意识到行为的恶则会放弃,避免恶的可能性变为现实。苏格拉底在乐此不疲的追问中,促进了被问者自我意识的形成,增长了理性思维的水平。
苏格拉底为了雅典人能过上有德行的幸福生活(灵魂的善才是幸福)耗尽了一生的激情和智慧。就在对他执行死刑的时候,他还在教诲人们不要只专注于尽力获取金钱、名声和荣誉而不注意思考真理、理智和灵魂的完善。他劝谕人们不要“把实际利益看得高于精神和道德的良好状态”。苏格拉底是道地的人文主义者,他用他的思想和行为铸就了西方理性的典范、人格的楷模――“一个恬静的、虔诚的道德形象”。希腊精神在苏格拉底这里发生的转向同时也是世界精神的转折点。此后,理性精神像基因一般深深植根于西方文化和精神的传统里,尽管时代不同会给出不同的解释。但不管未来时现到的问题是什么,“在原则上、基本的特征上都已包含在古代的学问里了。”
柏拉图沿着苏格拉底的方向继续前行。他是苏格拉底学说和思想的忠实记录人和继承人,并在继承中发展和超越了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在讨论城邦与人的关系时,重点认为城邦个体公民自身、个人灵魂的善和理性节制是城邦正义的基础。柏拉图的关注点首先在城邦本身,以城邦政治和伦理哲学为中心。哲学思想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城邦国家是古典人文主义产生的基础。在古代希腊,城邦共同体是公民身份的基础,失去城邦身份,甚至不能称之为人。个人不能单独生活,不能单靠个体力量达到自足,因此城邦共同体的公共秩序和共同精神就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城邦的正义对于个人的正义具有优先性。个人的正义是从城邦正义中教化养成而来的,即对个人的道德教化依赖于城邦制度本身的正义性。个人品质的好坏,个人德行的善恶,灵魂的高贵与卑贱端赖于城邦制度本身的优劣。这其实就是我们常常提起的一种现象:在一个好的制度里,坏人能变成好人;在一个坏的制度里,好人也会变成坏人。
什么是城邦的正义?在回答问题之前,柏拉图提出国家应具有三个美德:一是智慧,具有治理国家的才智,属于少数统治者;二是勇敢,属于有力量保卫国家的军人;三是节制,是对感望的控制,这一美德不像以上两种只限于一部分人,而是一切人应具有的美德。正义看起来似乎是第四个美德。但是它并不是以上三者之外的另一个美德,而是统摄节制、勇敢、智慧的力量。“无论何处,只要你发现了其他的美德,你必然会碰见正义本身也已经在那里。”这就是说,正义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关于外在的、单个的、具体的行为,而是自身内在的本质规定性。柏拉图认为,“真正的正义不是关于外在的具体行为,而是关于内在的、正义本身的本质规定性。真正的善也不是一个一个善的行为,而是善的普遍原则,善的相。”“只有共相、理念、善是本质性的东西。”由于正义不是具体的行为,而是关于内在的普遍性的规定,当一个具体的正义行为结束后,正义本身的内在规定性依然存在,正义或善又是永恒的。因此,正义的总体特征是普遍的、单一的、永恒的。发现正义或善的普遍原则,即相,是柏拉图对苏格拉底的超越。苏格拉底在永不停息的追问中,讨论什么是真正的正义或善,探究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但苏格拉底并没有给出答案,柏拉图完成了老师未竟的事业。
确立正义或善之普遍性原则也就是确立了城邦正义或善的普遍性标准,同时也为城邦确立了道德和价值方向。但是,怎样实现城邦的正义?节制、勇敢、智慧的品质从何而来?柏拉图认为:“除了来自个人而外城邦是无从得到这些品质的。”个人的这些品质又从何而来?这进一步的追问直逼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人的教化。教化就是在善之普遍性指导下,对人施以教育,培养与陶冶人之为人的性情,使其具有城邦所需的道德品质。教化是人文思想的重要内容,而对人的理性的培养和灵魂的塑造又是教化的核心。人文主义者认为这是一种使人完美不可缺少的更加内在更加深刻的精神修养。要塑造灵魂就要先认识灵魂。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人们用以思考推理的。可以称之为灵魂的理性部分;另一个是人们用以感觉到爱、饿、渴等等物欲之骚动的,可以称之为心灵的无理性部分或欲望部分,亦即种种满足和快乐的伙伴。”灵魂中的这两种品质既有较好的部分,也有较坏的部分,由此决定人既是“自己的主人”又是“自己的奴隶”。当较坏部分受较好部分控制的时候就是“自己的主人”。而当一个人的欲望在力量上超过了他的理智,就是“自己的奴隶”。柏拉图认为欲望是最大的外在敌人,一方面它占每个人灵魂最大部分,另一方面它最贪婪。真实的存在,即正义或善的“相”寄寓在灵魂的理性部分。是永恒的,最接近于上帝。教育的目的是训练培养人的灵魂的理智部分,使人具有理性力量去控制、支配人的感望,以防止感官的混乱影响灵魂的清澈。这正是柏拉图哲学的特点。他“把哲学的方向指向理智的、超感性的世界,并且把意识提高到精神的领域里”。在柏拉图看来,肉体及感性存在是暂时的、变动不居的、有死的,而灵魂是永恒的。但灵魂的永恒性不是自动产生的,只有当灵魂摆脱了外在欲望的诱惑,处于澄明、宁静的境界,灵魂的理性部分才能区分判断什么是正义与不义。才能认识把握真正的善和真理。灵魂通过精神而达到不朽。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古典人文思想的发明者、原创者。柏拉图之后的西方哲学家对他产生了后裔般的依赖,连最反对他的亚里士多德也不例外。活跃于英国和美国的哲学家怀特海曾说过:“两千五百年的西方哲学不过是柏拉图的一系列脚注。”如此评价,未免不包含哲学家个人的特殊偏好,但是谁也不会否认柏拉图的精神哲学所具有的开创性意义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正因为这样,本文不打算把来自遥远马其顿的亚里士多德当作继续讨论的对象,尽管他是“古代世界最博学的人”,但这里重点是从原创意义上讨论古典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
三
古典人文主义的精神原则是理性,伦理原则是理性指引下的节制与适度,目的是社会的正义或善,终极意义是人的更幸福美好生活。在此我们能感受到古典人文主义最形而上的关注也就是为了形而下的目的。这意味着古典人文主义既指向哲学,也指向生活;它既是一种哲学精神,也是一种生活方式。那
些古代先贤不是隐居山林僻野的修道士,他们不做无聊的玄思与冥想。他们的思想是现实的、活生生的。黑格尔评价苏格拉底说“他的生活和他的哲学是一回事;他的哲学活动决不是脱离现实而退避到自由的纯粹的思想领域中去的。”而柏拉图“归根到底是一个雅典人,这意味着他身上所有其他人类兴趣都要服从他对于政治的兴趣”。他们对灵魂和精神的迷恋,对普遍原则和一般概念的钟情,并不是为了满足于精神世界的概念游戏,而是要解决人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人文主义者强调对灵魂的诊疗和精神的教化并不是否认更不是弃绝感官的生活,也不是贬低生活本身的幸福快乐,只是认为有节制的、适度的生活才是最幸福的生活。“有节制不在于把享乐减到最少,不在于有目的地保持头脑清醒和压抑欲望,而是一种意识的力量,这种意识能在过度的肉体享受中保持清醒。”我们不能以空洞虚伪的道德教条来设想希腊人。希腊人旺盛的生命力使他们从来不提倡更不崇尚禁欲主义。完美的人是感性的美与灵魂的善的结合,完美的生活是在禁欲和之间保持节制的适度。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墓前著名的演说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希腊精神的中庸、节制与适度。他说:“我们爱‘美’,而不流于奢华和挥霍;我们喜欢哲学思想,而不趋于文弱和无为(因为一般人在‘思想’方面用心以后,每每远离‘实践,――离开公共的和普遍的活动)。我们勇敢活泼,然而这种勇气,没有使我们轻举妄动;其他国家的人民就不同了,尚武必致轻文;我们深知怎样去区别什么是舒服,什么是困难,然而我们从不逃避危险。”这是一种由教化而产生形成的道德的美、精神的美,实乃人文之美!
古典人文主义既热爱生活,更崇尚理性。身与心、灵与肉、理智与情感在这里处在理性支配下的和谐状态,是世俗性与神圣性的和谐统一。古典精神所包含的这两个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希腊文明诞生之后,西方人一直在希腊人的影子中思考。
希腊化时代的罗马全面吸收希腊文化的各个方面,从政体制度到艺术作品。似乎要把整个希腊搬过去。但是罗马人不得希腊文化的精神要领。他们有技术,却没有科学精神;他们引进艺术品,但缺乏艺术精神。在希腊的神话、史诗、悲剧、雕塑等文学艺术中对美的描绘与讴歌是永不衰竭的主题,但希腊哲学的理性智慧告诉人们这些美虽然是必需的,惟有灵魂的善才是最高的美。在罗马,由于没有一个精神世界的普遍原则,希腊的美在这里剥去了神圣的一面,走向了它的反面――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当罗马足够强大之后,整个帝国陷入了庸俗的物欲与之中。灵魂被感官享乐所腐蚀。道德自然是无暇顾及了。“纲纪逐渐废弛,道德可以说先是倾斜。继而愈加下滑。”财富没有精神的指引,必然带来更大的贪婪。“泛滥的逸乐带来了因奢靡、而毁灭自身与毁灭一切的欲望。”罗马在穷奢极欲中耗尽了旺盛的精力,导致的第一个结果是帝国自身的灭亡,第二个结果是基督教禁欲主义的报复。对此海涅似乎有些幸灾乐祸,他写道:在这罗马人的世界里,肉身已变得如此肆无忌惮,看来需要基督教的戒律,来使它就范。吃了一顿特利马尔奇翁的盛宴之后,是需要一次基督教似的饥饿疗法的。
基督教的本质精神是灵魂与肉体的二元对立。作为一种起源于东方的文化,基督教得以从精神上征服西方人,与它对希腊哲学的妥协密切相关。从希腊哲学中寻找思想根基与理论支撑,从而实现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链接,完成了基督教的西方化。柏拉图的灵肉二元论为基督教提供了有力的信仰依据。教父哲学家奥古斯丁的柏拉图主义统治基督教800年,如果说基督教是披着宗教外衣的柏拉图主义并不为过。但基督教把柏拉图灵魂哲学推向了极端,把灵肉对立无限夸大到灵肉撕裂的程度。认为肉体欲望是一切邪恶的渊薮,灵魂被拯救的唯一出路是弃绝尘世的一切欲念。肉体越是被压抑越是受尽磨难就越接近上帝,灵魂就越能得救。希腊哲学的理性智慧表现为灵肉二元对立中的和谐统一,基督教则把它绝对对立化,把谦卑、压抑、弃绝世俗欲望当作人类最高品质,实质上与希腊精神格格不入。
文艺复兴把人从上帝的世界中解放了出来,重新确立了人的世俗地位,充分肯定人的世俗欲望和感性追求,明确提出要“回归古代”、“回归人性”。“那时候人们觉得自己好像一下子就摆脱了上千年来的压迫;特别是艺术家们,似乎觉得基督教的恶魔已从胸膛上滚走,就重又自由呼吸了;他们热忱地投向希腊欢快的大海。”古代希腊文化中所包含的感性化原则通过文学艺术作品又得以重现。在雕塑与绘画中张扬人体的力量与俊美,在文学作品中用粗俗不堪的语言描写之欢,以对抗基督教对肉体的扭曲、丑化与诅咒。文艺复兴对消解神权、确立人权、重建人的价值与尊严以及对思想束缚的解放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由于文艺复兴的主题是人,并打着回归古代希腊的旗号,后来人们认为文艺复兴就是一场人文主义运动。但本文认为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与古典人文主义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其一。表现领域不同。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与文学艺术是同一回事,主要表现在文学、诗歌、雕塑、绘画等领域,而古典人文主义是希腊哲学的产物。其二,内涵与精神特质不同。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是针对上帝的绝对权威提出的,其核心是从神权到人权,从神性到人性。它是一个解神圣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凸显人的世俗性诉求。人不再为上帝而活着,活着也不再是为死后的世界做准备,应该尽情享受和追求此生的尘世的快乐。因此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特质是世俗的、感性的,至少不是那么节制。与此相反,希腊古典人文主义推崇理性生活,教化的目的是把人从纷繁复杂乱象丛生的感性世界提升到心灵的世界,以达到理性的高度,其精神气质是理性的节制、中庸与宁静。
正因为激发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是古代文学艺术在视觉上的美感,而不是哲学的真理,使这场运动显得有些轻浮和不节制,没有真正重建理性的权威,欧洲人决定再一次向古代希腊世界寻找模范和灵感,这就是启蒙运动。什么是启蒙?康德回答说:启蒙就是理性的苏醒。从启蒙运动的中心法国到它的辉煌的顶峰康德,理性一直致力于解决人类的道德和社会问题。从精神特质上看,启蒙人文主义最接近希腊古典精神。然而近代启蒙理性在近代科学的加盟下,把希腊的理性精神推向了绝对的权威,导致了理性主义的专制。从此,源于希腊的古典理性发生了根本转折,从人文理性与价值理性转向了科技理性与工具理性。科技不断挤占人文空间,从前的人文主义者为塑造全面的人而主张的通才教育在近代开始分科化、专门化,这一价值观念的转向持续影响到今天,而且愈演愈烈。当科学开始物化,运用于生产。变为技术,而技术又与商业“合谋”,这个世界真是天翻地覆了。科技主义必然导致两大后果。一是人与自然的异化。在科技理性支配下,人自以为变得无所不能,对自然肆意掠夺,必然导致自然的报复。今天。天灾人祸此起彼伏,气候变暖、生态恶化、环境污染以及核威胁,足以让人生活在对未来可能造成的惊天浩劫的惊恐、忧虑与不安之中。二是人与自身的异化。由于科技与商业共谋,科技不断生产财富,商业不断制造消费和制造新的欲望,人们对身外之物的不断占有和永无止境的追求必然导致心灵空疏、人性阻塞、精神无家可归。财富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幸福的感觉却越来越少。这让人们不得不去重新思考究竟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真正幸福美好的生活,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篇7
【关键字】语文教学 人性化 内涵 细则 注意事项
一、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性化理念的内涵
发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提出的弘扬个性解放,倡导个性自由的口号,再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以人为本、提倡人权、尊重人格、等终极意义,虽然现行阶段教育理念中人性化的内涵与之相比有一定出入,但归根究底当前的人性化教学也是在追求教学过程中的人性解放。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要求,要“将教学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并积极构建“自主、探究、互动”的高效课堂。可见,在教学过程当中实施人性化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因此,当前中职语文教学中人性化理念的核心内容可以归纳为:1.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人格、思想的独立性,寻求广泛规则下的人性解放和个性培养。2.尊重教学关系的客观存在,并积极探究和利用教学关系的作用,推动和谐教学环境的构建。3.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实现学生的普遍提高。4.努力释放情感,以人的感情元素带动教学过程。5.注重师生角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断发挥其各自的主观能动性。
二、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性化理念的实施细则
1.让学生真正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将教学的每一个阶段,各个方面的的选择权都交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觉得有必要的进行学习。例如,在教师交代学生积累词量的时候,没有必要让每个学生都完全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在某些学生已经熟记了大部分的情况下,可以让这些学生自主选择对自己来说比较生疏部分进行强化记忆,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已经毫无必要的抄抄写写上。适当地减少教师对学生的强制性引导,将学习的选择权尽量返还给学生,不仅能够使学生找到学习中的乐趣,摆脱了传统教学的阴影。还能便于学生的查漏补缺。此外,欲归还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利,还需要建立起及时、真实的信息反馈渠道,以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需求,进而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
2.加强人际关系建设。人性化管理是一种新形势下的人际关系管理,是对制度管理的修正与创新,它将传统制度管理中主客关系进行调整。在传统制度管理中,管理者是主体,被管理者是客体,主体管理者始终处于管理关系的主导地位,而客体被管理者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接受管理者的指挥和领导。人性化管理强调人的平等性、社会性,突出人的个性化,注意人的个性需求,因而就能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使管理者与教师之间形成互动关系、合作关系和协调关系,从而形成教学管理的人本化环境。
3.改革评价机制,突出人性化特点。(1)增加评价内容,实施分层评价。应当改变传统评价中重视对学生成绩的单一评价体制,在人性化教学理念下,应当以全面科学的眼光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应当包含: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拓展性语文知识积累等,将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组成环节和因素进行分层评价,最后再实现评价的整合。(2)创新评价方式,开展动态评价。中学生的精神状况和学习情况均因受到教学活动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变化,加上中学生涉世未深,容易受到社会中的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而就职高语文教学而言,亦需要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因此,除了要通过定期评价对学生及教学活动进行把握之外,还应当开展跟踪式的动态评价,随时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
4.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就是要重视学生个体间知识基础、接受能力、自学能力、学习技巧等方面的不同,并且根据这些不同的信息对学生群体进行科学的分类,进而对分类的学生群体进行差别式教育,使他们各自都能够得到提升。这样科学分析、精细照顾的教学下,学生必定能够得到广泛性地提升。
四、总结
人性化教学理念,是依据时展需求和人类社会客观规律而提出的,符合教育改革的中心思想,能够起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优化教学环境,改善校园人际关系,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人性化理念与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结合,是一项需要长期探索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改革,不但需要发挥学校的统筹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指导作用,还应当重视其他教育参与者的能力,努力构建广泛的评价和教育平台。经过无数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当前我国教育正呈现出一片蒸蒸日上的状态当中,因此,人性化理念的运用也应当乘此东风,争取以更快地速度实现与中职语文教学的融合。
参考文献:
[1]刘学政.高校落实“以人为本”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
[2]范冬梅.中职语文课程改革诸问题略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
[3]胡晓.语文课程改革:反思与建议[J] 课程.教材.教法.2006.
篇8
关键词:黑死病;文艺复兴;社会影响;
一、 黑死病的起源
要了解黑死病与文艺复兴的关系,首先就要了解黑死病,关于黑死病,一直都是学术界感兴趣的话题。
黑死病(the Black Death)以携带鼠疫杆状菌的老鼠和跳蚤为传播途径。将鼠疫传染到人体,导致疾病发生。有关黑死病,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身体发黑而渐渐死去,而是由于它的传播速度与致命性让中世纪的人们无法接受。“黑”代表的是“恐怖”、“可怕”。因而使用用了“黑死病”这一词。
关于黑色病的来源问题,学术界的争论很多,“印度起源说”“中国起源说”“中亚起源说”[1]都是其争论的焦点。但是无论怎样那就是从东方传入到欧洲的,流传最广的要数“马可波罗带回了黑死病”。关于起源问题我们不在此做更多的争论,总之,黑死病使当时的欧洲成为人间的“炼狱”。
二、 黑死病对社会的影响
(一) 对于教会的影响
黑死病发生之时,正处于欧洲社会的转型时期。基督教生活对于当时的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由于教会的集会以及一系列的活动,使得病菌更加容易的传播,大约使2500万人失去了生命,这里也包括了皇宫贵族,甚至是皇帝。这使人们重新认识了死亡,感觉是如此的震撼。在死亡面前,人们开始对基督教本身的教旨作用产生了怀疑。人们认为这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上帝不再是人类的保护者。
在当时,拿英国来说,教会死亡人数达到了50%以上,一般死亡率为40%。由于死亡人数的过多,教会发起了救治运动,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使之更多的救治之人感染了病毒。教会人员大量短缺,于是教会采取了紧急补充的办法。但是原先的教会人员都是具有专业素养和经过培训的人员,随着黑死病的来临,人员的急剧补充,这必然导致教会人员素质的下降。更甚者,他们改变了教会的一些传统以及仪式。同时,由于“阿维农之囚”的出现,是教会的威信日益下降,其奢侈与腐化更加昭著,收取更高的苛捐杂税,以及种种附加在贫民身上的负担,人们对于基督教改变了看法,就这样,人类的“救赎者”变成了不折不扣的伪善之人。
教会的地位一落千丈,再也不是以前的那个人人敬畏的“教会”。把“万能的神”变为了“人”。这与人文主义精神完全相吻合。
(二) 对于政治的影响
在中世纪时期,教权与皇权一直都是争论的焦点, 13世纪,教皇的权力已经凌驾于世俗权力至上,并且掌握了生杀大权。世俗权力从而感到不安,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于是发生了多次教权与皇权的冲突。这次瘟疫的到来,恰好帮助了世俗权力,使得教权的威信日益下降,大批教士死亡。人们普遍认为世俗权力才是他们所要求的,趁此机会世俗权力也统一了所在地的民族,为后来发展打下了基础。
同时,世俗化的政府办事效率也大大提高。统治阶层为了更好的稳定社会,从而把压力施加到了下层人民身上,这样疾病与贫苦就困扰着穷人并且队伍不断的壮大,各个城镇成为了难民的落脚点,穷人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他们与富人的所要求的是根本不一致的,平等和自由的思想在底层人民中开始传播。这似乎就产生了一丝的人文主义倾向,但是这不足以带动社会意识形态的前进。
(三) 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
在黑死病发生的初期在中世纪的城市,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黑死病使许多市民大量死亡,活下来的则为躲避灾难而去了偏远的地方。此外,城市的状况更是令人担忧,整个经济的发展处于停滞的状态。[2]
由于人口的减少,消费人群也逐渐减少,这就使得货物大量的存积,使得物价下降,东西更加便宜,尤其是在粮食价格方面。这是因为,黑死病之前,特别是在公元1000年---公元1340年这段时间人口总量翻了一番,劳动的优势逐渐大于土地的优势,开始多样化的种植,特别是在经济作物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3]在黑死病来临之后,谷物的种植投资多回报小,使大量农场主放弃了谷物的种植,做起了其他产业。加之东欧的农奴制农业,也为西欧的粮食产量提供了充分的保证,因而粮食价格变得极其便宜。但是要在此说明的一点是,在前工业社会,人口与粮食是自然增长的,即使没有黑死病,人口总量依然会变化,这是人口的自我调节机制。
此外,物价的下降并不代表所有的物品价格都在下跌。特别是在奢侈品方面,价格已经高的离谱,于是一些幸存者对生命有了重新的认识,他们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追逐富裕的生活。这也与教会的传统背道而驰。
黑死病过后,西欧通用的拉丁语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方言的兴起,即英语,法语开始在社会上流行。教会人员会拉丁语的也相应减少,方言也在教会之中开始传播。随之而来的是兴办大学的热潮。
在生活条件方面,随着十字军的东征,东方的“沐浴”传入到西方。要知道,再此之前,西欧人的生活中很少会出现沐浴的现象。黑死病也带来了医疗的进步,出现了隔离措施,国家开始介入到公共医疗系统之中。
从这方面来看,似乎就更加贴近了人文主义,使其渐渐的趋向于文艺复兴时代。
三、 黑死病成为文艺复兴的一个契机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黑死病的发生不但促进了宗教和政治的变化,就连经济也发生了变化。这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的改变。
教会无法改变黑死病的现状,从而使人们不再信任宗教的力量。宗教的影响力也随之减少,人们在意识形态方面也渐渐的回归到了“人”的状态。基督教在思想的专制地位在瘟疫的重创下走向全面衰落,相伴而来的是人文主义、个人主义。
教权的渐渐衰落,世俗权力开始统治社会,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成为主要力量,基督教大一统的局势一去不复返。这带来的是世俗主义的诞生。于此同时,城市的经济发展也趋于平等,不论贫富贵贱,在人的层面都是平等的。
在意识形态方面,人们面对死亡,无法选择,于是他们就尽情的享乐,随之而来的是享乐主义的出现。这与原先的禁欲生活方式完全不同。中世纪的神学教旨以为:在上帝面前,人类极度渺小,惟有谦卑的态度,才能得到上帝的安排。但当人类面对死亡时,所处的情境都是一样的,一种新的精神诞生了。
这些东西,导致文学以及绘画艺术的再次兴盛。在文学方面从薄伽丘的《十日谈》到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特拉克的十四行诗等。在绘画方面米开朗琪罗的雕塑,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等,这些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情怀,而人文主义则是文艺复兴的核心内容。
在这要说明一点的是,在以往人们认为,文艺复兴是反宗教,反教会的活动,但是为何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和文学艺术都出现在教堂之中呢?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文艺复兴到底反对的是什么?他们反对只是教会的迷信行为。在某些方面,人文主义也受到了教会的支持。这往往发生在教会实力最雄厚的地方,这也就是说教会与文艺复兴并不冲突,教会的慈善也为国家做出了一定的关系。
四、 结论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黑死病虽然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但是在另外一方面也带来了社会的进步,加速了社会的发展,成为了文艺复兴的助力之一。但是,黑死病的爆发是偶然的,它既不是当时欧洲历史发展的动力,更不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助推器,它只是成为了“催生文艺复兴的最后一根稻草”。我们绝对不能将黑死病从当时欧洲经济社会和政治大环境中分离出来,过分夸大它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即使没有它,根据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人文主义的出现也会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历史不容假设,既然黑死病出现了,那我们也不能抹杀掉它对文艺复兴起到的作用。
注释:
①李化成:《瘟疫来自中国?---14世纪黑死病发源地问题研究述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7月
②赵红:《是灾难,更是契机和动力----试论黑死病对欧洲社会的三大影响》,《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十期
③马忠庚:《论黑死病对中世纪欧洲社会变迁的影响》,《聊城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李晓光:1348 年黑死病的起源及传播,《黑龙江史志鉴研究》,2010.11
[2]赵红:是灾难,更是契机和动力----试论黑死病对欧洲社会的三大影响,《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10月
[3]李 荷:灾难中的转变:黑死病对欧洲文化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4]潘树林:浅谈黑死病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关系,《社科纵横》,2011 年 10 月。
[5]邵晓莉:试论中世纪黑死病对欧洲社会的影响,《西安社会科学》 2011 年4 月。
[6]薛国中:黑死病前后的欧洲,《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7][美]约翰・巴克乐著,霍文丽等译:《西方社会史》,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8]李化成:《瘟疫来自中国---14世纪黑死病发源地问题研究述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7月。
[9]李化成:《试论黑死病爆发的偶然性》,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第1期。
篇9
关键词:儒家文化;人本管理;“仁”学;以人为本的思想;管理
1儒家文化中人本管理思想的基本内容
从人性出发来分析、考察人类社会中任何有组织的活动,就会发现人类社会中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以人性为中心,按人性的基本状况进行管理,这就是所谓的“人本管理”。“人本管理”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而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个体心理目标结构的发展与个性的完善。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仁、义、礼”三学就反映了人本管理的要求。具体表现在:
(1)突出人的主体性。所谓人本意识,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弘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而这也正是儒家所津津乐道和汲汲追求的东西。儒家从人性的普遍性出发,把人看成是一种社会性的类存在。同时,儒家立足于人的家庭血缘关系,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故而人的社会价值较之人的自我价值或个体价值更重要。
(2)注重管理的道德性。如何激励人,调动人的积极性,使之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地、顺利地实现组织目标,始终是管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儒家运用“道之以德”的管理方法,来实现其管理目标,最根本的目的在于通过文化教育和道德的教化,使人性不断的升华,保持人格的完满,树立建功立业的价值观。
(3)创立知人善任、选贤任能的用人机制。儒家在用人标准上,提倡德才并进;要修身立德,要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任人之道就是“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在德才二者中,首先是德行,其次是才能。同时,儒家还认为,在举贤时,要不论贵贱,要不分亲疏,唯贤是求,有才必举。在用人时,要因能授职,量才授官,扬长避短,用其所长,不要求全责备。
2儒家文化中人本管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个多世纪以来,无数位管理学家和企业精英在理论与实践的交互作用中得出结论:“修炼企业,人本为大”。无论是什么样的企业,只有从人入手,充分考虑人的社会性,实行人本主义管理,企业的管理才能够有效实施;企业的经营目标才能够最终实现。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搞好企业管理实现效益上之最大化,不仅要改造设备、改进技术;更重要的是要努力创建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企业文化,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鼓舞员工,使员工能够以主人翁的精神投入到企业的发展之中,提高管理效益;既要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更要充分发掘和利用祖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管理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家思想中所蕴含的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即对我们今天建设精神文明、创造企业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现实作用。
(1)有利于形成反映时代要求的人本管理新模式。纵观人类发展,人本思想贯穿于管理学的历史。西方管理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发端于古希腊的人文精神。近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基于古希腊独立人格基础上的人文主义得以恢复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文艺复兴所宣扬的人文主义思潮和宗教改革所兴起的新教伦理所体现出来的追求个人精神生活的自由解放和个人成就需要的价值取向,到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了著名的“经济人”的思想。20世纪初以来,人际关系理论、“参与管理”即Y理论以及“权变理论”先后出现,他们提出的“经济人”、“社会人”和“复杂人”等假设,都反映了人本管理思想的新成就和进步。随着日本在二战后经济上的迅速崛起,美国企业界及管理理论界人士在挖掘日本企业的管理的奥秘之后,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表了大量的以人本管理与企业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论著,从而把西方人本管理推向了文化管理阶段。在这一阶段,提出了人是最重要的资源、最宝贵的财富,提出了更多依靠员工的自我指导、自我控制以及顺应人性的管理等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可以说,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之一。(2)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重大借鉴作用。作为贯穿于儒家文化人本管理的“仁爱”思想,它在经营管理中的功能,一是实现企业最有效的价值选择这一宗旨。产品上乘、良好的售后服务,生产者对消费者付出的爱,消费者也会以爱回报生产者,这样企业必将获得很好的效益;二是企业加强企业的团结和凝聚力。在企业职业道德建设中,将儒家的仁爱思想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相结合,有利于在企业中形成尊重人、信任人、爱护人的氛围,有利于创立一个以爱换取被爱、以奉献换取感恩的良好人际关系环境。从而使全体员工不断增强无私奉献精神、知恩报德精神、热心服务,真诚奉献。仁爱思想要求管理者坚持仁爱、仁义、善待下属。要求企业员工之间精诚合作、相互爱护、乐行善事。只有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相互尊重、友好融洽的工作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和组织的活力。
(3)适应了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人本管理适应了信息化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从工业制造业企业生产方式的演进过程中可以看出,人本管理将成为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必然选择。同时,企业所处环境、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发生变化,经营管理方式也将随之变化,企业越来越认识到知识信息和人才是企业战略资源。在新的生产方式下,企业迫切要求统一使用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资源,简化流程,优化组织实体,强调“人”是诸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以人为中心,实现人与技术相互结合的路线,这就把人本管理摆在了首要位置。在学习型组织中,管理的重心是发挥员工的创造力,要按照员工的特长将其放在最适宜发挥创造智慧的专业工作岗位,这正是人本管理的精髓。所以,人本管理是关键。中国儒家文化的人本管理思想可以和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相适应,焕发出新的生机。
(4)可以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企业绩效,实现企业目标。现代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那种既有创新意识,又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我们知道,人本管理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情感是影响人们行为最直接的因素之一,任何人都有渴求各种情绪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的领导干部不断地关心群众的生活,要建立起正常、良好、健康的人际关系、个人与群众的关系;要营造出一种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互相支持、的同志氛围、朋友氛围。所有这些都需要在儒家文化的人本管理思想中寻求智慧,以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主人翁责任感,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悠悠管理,人本为大”。如果我们能够对儒家文化去粗取精、兼收并蓄,充分发掘人本思想的内核,让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扬光大,为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服务,这必将会对我国企业的长远发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王慧明.儒家文化与中国当代管理[M].北京:言实出版社.
[2]亚伯拉罕.哈罗维德马斯洛(Abraham.H.maslow).人本管理模式[M].呼合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篇10
关键词:高职;体育;人文教育;渗透措施
体育教学对学生强身健体有着决定作用,在学生的每一学习阶段教学开展都是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在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修养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然而由于根深蒂固的应试教学思想,使得教师在实际教学开展中存有思想误区。我们应当注重人文教育在高职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的渗透,一方面与当前时展需求相呼应,培养更多更好的社会需要的新型全面人才,另一方面促进学生自身身心素质及人文素养的培养提升,为其将来步入社会更好生存适应打下良好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尤为重要。
一、高职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教育针对的就是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培养教学,人文素质具体指的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教学开展下对人文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设计学习领悟,从而潜移默化中塑造形成稳重内在的优良品质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开展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师在实际教学开展过程中,应当贯彻落实可持续反战观,坚持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强化学生的人文亲挂。教师应当勇于摒弃传统教学陈旧教育理念及方式方法,力求营造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教师作为教学主导的新型课堂氛围。体育教学开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凸显强调以人为本的学习观念,更为注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冲中收获自身个人相关经验积累。
二、高职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价值
有效渗透人文教育于高职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首先明白清楚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内涵,实施开展人文教育是当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高职院校是传播先进文化、塑造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故而,教师应当深刻意识到开展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在具体实际开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开展进行人文教育重视程度,深入挖掘人文教育潜在价值,提升强化学生自身文化素质和综合修养,充分凸显展示人文内涵价值。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在开展进行过程中注意有关人本主义学生观的树立,强调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地位吗,制定科学合理的相关人文教育,立足于学生年龄特征及发展特点,力求做到因材施教从而利用适当符合学会说呢个的教学方法有效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及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利用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有效推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以学生为主体,落实人文主义教学观
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长期处于知识填鸭灌输的被动学习状态,学生按部就班的仅仅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内容,长期以往,很大程度的影响阻碍的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开展。新型高职体育教学具体过程中,教师应当强调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学生学习特点从而设计构建相关教学开展的人文教育环境,制定科学学习目标以及正确选择布局具体教学内容,贯彻落实人文教学观的教育理念,体现强调高职学校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的人文思想以及实践价值。教师应当熟悉掌握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从而具体针对展开制定具体教学策略,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人文教学内容要丰富
单调的人文教学内容难免使得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降低对科目学习兴趣,影响具体人文素质培养提升。教师应当丰富人文教学内容,拓展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从而有效促进推动人文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渗透。教师应当在制定合理体育教学目标基础之上,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相关技能水平入手从而制定相关教学策略,当前体育人文素养及人文价值观的培养教学现状处于低迷状态,教师应当做好体育课程教学的人文环境构造。
(三)从各方面实施人文教育
开展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从各个方面进行人文教育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渗透,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其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相关知识的同时注重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培养,挖掘开发学生创新意识及想象思维能力,强化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及竞争意识,将人文教育紧密贴近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开发,开展教学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堂上的人文教育。总而言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渗透人文教育对于当前时代教育大背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修养有着不容小嘘的重要影响作用,教师应当端正认知态度从而真正重视开展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更好的将人文教育渗透应用于实际开展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国家建设新型全面人才奉献自己一份力量。
作者:周佳斌 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