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治理体系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2: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创新治理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科技管理 体制创新 信息化建设
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浪潮涌起,国家之间、行业之间、公司之间竞争的前沿已从资本、规模等逐步转移到科技实力竞争,科学技术与创新研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科技管理体制问题是关系到科技工作全局、关系到现代化建设中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科技管理体制是否合理关系到科技政策能否得到认真正确贯彻,科研机构和队伍的潜力能否充分发挥,科技规划、计划能否顺利实现。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应该确立与之相适应的科技管理体制。回顾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的二十几个年头,探索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与信息化建设,将有利于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为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一、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发展到今天,仍然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解决,包括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符的科技管理体制所需要的基本法律框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科研院所的治理结构,社会力量的发挥,政府在国家科技发展中职能的定位,科技资源的使用和监督等,这些都是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仍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第二,科技创新的宏观决策体制机制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宏观调控能力不足,科技管理体制官僚化,科技和经济在国家层次上的决策机制中存在许多弊端;缺乏高层次的科技决策咨询、评估、监督机构,不能就科技发展和科技体制的总体设计、战略重点提供政策建议与咨询意见。第三,各创新主体适应制度变革的基础薄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研院所的运行机制还不适应科研活动多样化的特点。科技管理僵化,人才活力难以激发,无法适应科技创新的规律。
分析我国目前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旧制度的问题和制度变迁引出的问题。只有逐步探索、研究和解决好这些科技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走一条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企业科技管理之路, 我国的科技发展才会有一个更健康、稳定的发展基础。
二、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发展方向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主要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重建科技体系、促进科技自身的发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中国国情的科技管理体制,对科研活动分层次管理,以商业运作模式促进科研活动的发展应该成为未来改革的重点。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从其核心内容来讲,主要是设定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如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理清政府、市场和科技创新主体的定位与功能,整合创新资源,形成创新价值链,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分工合作、联系紧密的创新体系,构建具有灵活的、可调整的科技宏观管理的作用机制。
在确立新的科技管理体制中,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原则,确立政府与市场在科技发展中的职能界限,通过立法维护科学技术活动的正常秩序,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引导科技发展方向及社会资源配置,确立国家在重大平台技术、共性技术、公共技术领域的供给作用,确立国家宏观科技管理制度,规范科研机构体系,建立起对科技计划、重大科技项目和研究单位进行监督和评估的制度。同时,动员社会资源发展科技,包括科学共同体或各级科协的作用,利用企业家和富有的个人的捐助资金作为科技投入的重要补充,鼓励非营利研究机构和民营科技单位从事科研。
在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中,人是主体、是最活跃的因素,让人实现“人尽其才”的和谐状态,也是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使命。适应体制完善、经济转型和新科技革命要求的科技管理体制, 在设定行为主体关系时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全面的覆盖性与强有力的粘合性、以及比较宽松、有容忍度、开放性等特征, 有助于加强科技创新与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机结合, 促进创新活力。
三、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的信息化建设
目前的科技管理体系是基于传统的工业化时代的工作模式建立起来的,随着现代科技的日益发展,信息化是时代的发展趋势,在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大力推进信息化是必然选择。实行信息化管理后必然会由于手段的创新而有创新的科技管理方法,这将导致科技管理改革,提升相关部门的科技管理能力和水平。一个信息化的科技管理体制,既能实现对科研管理信息的高效、全面管理,满足决策者对科研信息的把握决策。同时又能了解掌握科技工作者的动态,提高科技竞争的能力。因此,科技管理信息化除了解决目前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解放科技人员生产力、提高行政能力以外,必将起到引领未来的作用。
信息化战略思维是推动科技管理创新,提升组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也是实现科研机构高绩效的直接动力,为科技管理体制创新增加了有效的手段。
综上所述,科技管理创新应遵从市场经济法则,包括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符的科技体制所需要的基本法律框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科研院所的治理结构等。依靠市场导向,注重发挥社会力量,为科技与经济结合创造条件。在科技管理制度的创新方面,信息化构建了开放式的科技管理体系,也为科技管理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梁建伟 马文建:管理绩效与科技管理创新[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6
[2]张克军 科技管理创新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5,16
篇2
关键词:小学课程 信息技术 教学策略 兴趣质量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创设和谐环境,保持良好兴趣
在实践教学中,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抵触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手段。现在每班学生都在六十人左右,绝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要一个一个教根本忙不过来,肯定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到的同学的积极性,因此在分组的基础上,采用“兵教兵”的教学方法。我让几位电脑基础好,掌握快的同学先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辅导,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负担,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惧怕老师现象。从而使所有学生不会的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友情,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二、教学方法多样,培养自学能力
1、尝试“任务驱动”组织教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2、构建“主体—互动—探究”教学设计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老师先布置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自主的参与教学,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必要的社会性品质;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教学人际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使学生智力得到较好的发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获得知识,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被动的接受者。其教学设计为:简述操作要领操作尝试启发引导操作学习反馈指导巩固练习归纳总结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方法,一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二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如在学习word制作表格时,学生学起来很简单。但是否很简单,通过布置一个任务(制作课程表),学习效果就一目了然了。至于巩固练习和归纳总结,道理是很显然的。这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操作时间密切结合的教学设计。教师在此过程中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为目的,适当的引导讨论方向,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主动研究,学会创新,并通过师生交流的互动作用和情境探索的学习,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实现学生主动发展的目标。
3、精心处理教材,分层次教学。
首先要将教材研究透选彻,要将学生了解清楚。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了。要注意精讲多练,精选内容,对容易的知识点的讲解可粗略一些,让学生探究学习;对难度较大的内容要想办法化难为易,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听讲边操作,实行手把手教学。其次,要让学生多动手,学生对动手操作非常感兴趣,要给他们百分之七十的时间练习。再次,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程度不一样,所以布置操作任务时不要“一刀切”,对基础好的学生,除完成基本操作任务外,可布置较高层次的额外任务,让他们去完成,这样既节省老师的教学时间,也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
三、集中注意精讲多练,加强课堂教学互动
精讲多练加深印象。精讲多练就是多一些上机操作的时间。俗话说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多练习,学生自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我在做“文字编辑”练习时,采用了使用多种文字编辑练习软件的功能对比,使学生对word2000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为了增强课堂效果,在教学中,先熟悉word工具,再熟悉软件。接着就进行文字录入比赛,使他们在玩中练,练中学。我还及时总结他们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准确性和速度不够,不能盲打等是他们失败的主要原因。进入指法综合练习后,我提出了操作要求和技巧,许多同学接受了挑战,课堂学习氛围即活跃又充满竞争性。每节课的开始,我都会让学生讲讲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操作技巧。逐渐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同时也给别的同学树立了学习电脑的好榜样。对操作不理想的人,我解决的办法因人而异,有时我个别指导,有时让"小老师"指导,还有时让他观看其他同学的精彩表演,他们在一点点进步,当听到老师鼓励赞扬的话语他们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篇3
床旁新生儿护理技能指导作为我国临床医学领域中的创新性产科护理模式,在实践环节往往能够极为有效地提高临床康复护理工作的质量,特别是在产妇分娩的护理服务当中,能够有效减少产妇出现不良情绪的几率,帮助产妇顺利生产。这种优质化的临床护理模式在实践环节强调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具体的技能指导过程中秉承以患者需求为己任的服务模式,具有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1]。本文主要对床旁新生儿护理技能指导在住院分娩产妇临床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探究,以此为我国今后的分娩产妇临床康复护理优化与创新提供可行性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8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20例入院分娩的产妇为研究对象,产妇年龄分布为17-34岁,平均年龄(23±4.7)岁;身高分布为150-172cm,平均身高(158.25±13.21)cm;体重分布为51-86kg,平均体重(61.25±7.21)kg。将120例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两组在平均身高、体重、年龄等方面资料上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产妇接受优质化护理,给予床旁新生儿护理技能方面的指导,并在对照组护理服务的基础上进行一对一护理,根据不同产妇的实际情况,为每一位产妇进行新生儿护理母乳喂养技能方面的指导与培训,帮助产妇更好的掌握新生儿母乳喂养的方法。同时,医护人员还需要根据新生儿的精神状态、喂奶后情况、皮肤情况、排泄情况与四肢活动情况,相应安排新生儿护理。
1.3评价指标
在临床护理服务实施前后,分别对住院患者及家属发放问卷形式的调查,由患者对医护工作进行评分,得分越高说明护理效果越好。具体观察指标为,≥85分为非常满意: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消失,心理状态积极乐观,85-60分之间为满意:症状明显好转,护理效果良好;
2结果
实验组60例产妇在接受床旁新生儿护理技能指导后,焦虑抑郁及常见病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临床康复护理的总满意度为97.2%;对照组60例患者在接受常规护理后,大部分病症消除,部分患者仍有较强的焦虑抑郁感,临床康复护理的总满意度为81.5%;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随着我国临床医疗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优质化护理服务模式逐渐成为临床医疗领域关注与重视的重点内容。优质化护理模式具体指的是以患者为中心,在医疗行为与思想层面上处处为患者考虑的一种新型医疗护理模式[2]。为了进一步深化临床护理服务的专业内涵,我国医务工作者及相关研究人员理应在传统护理模式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创新,让患者真正得到优质、满意、放心的医疗服务[3]。针对我国住院分娩产妇的临床护理情况进行分析可知,产妇的临床护理与其他疾病症状患者的护理服务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分娩产妇在临床护理干预的过程中需要多方面。多角度的关注与看护,不仅局限于身体健康层面的护理服务,更需要对产妇的精神状态以及情感焦虑等情况进行实时监督与指导,以此才能确保产妇临床分娩以及新生儿母乳喂养的安全性,充分提升产妇临床康复护理的整体满意度。
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问题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有不少学者对于模式的创新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并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如开放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等,这些形式上的创新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提高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轻理论、重表象等种种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是没有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的核心与灵魂,是主要方面,教学形式和手段则是次要方面,无论如何变化都要以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为主。如果不能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例如,课堂上讲笑话或播放视频,如果教师能把握一定的度,采用这些形式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也能使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但是,如果一味地滥用这些形式,也可能起到反作用。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讲的故事或笑话连篇以博得学生的注意,或大段时间播放长篇视频,有的教师的故事、笑话或视频与教学内容相关性不大、针对性不强或过多,就可能会冲淡教学内容的主题,看起来课堂上笑场不断,非常热闹,但久而久之反而会让学生生厌,或者是一堂课下来还无从抓住教学中心内容,出现心理学上的后摄抑制负效应,这样会使这些教学手段适得其反,达不到预定的教学目的。各种教学形式无论如何花样翻新都应当以教学内容为中心,如故事或笑话应当围绕教学内容而安排设计,而不仅仅是让学生一笑了之,而应当让学生从中有所感悟或被引入教学的主题进而深化对主题的理解,多媒体视频的选取应当短小精悍,针对性强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这样才可能真正地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反之,过长或过多的视频内容不仅容易使人分心,还无法使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最终会失败。关于内容和形式关系上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轻视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教学具有引人深入思考的特点,成功的理论教学会让学生受益终生。有的教师轻视基本概念、原理这些理论基础中重要的内容,片面地强调案例教学的作用,认为只有案例教学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几乎抛弃了理论教学,代之以案例教学。没有一定的理论储备,任何创造性思维都将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学生连基本的概念和原理都未厘清,缺乏对理论的透彻学习,那么,案例教学中学生就缺乏深入分析的理论武器,这对案例教学是有害无益的。在开放式学习和案例讨论学习等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才有可能将分析推进到一定的逻辑深度,否则虽然引用的案例引人入胜,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引起学生关注的是案例本身,学生参与时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而就事论事,而无法真正理解案例中包含的重要哲理,无法实现知识的迁移,更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也达不到教学目的。教学形式的创新必须为促进教学内容的掌握服务,否则就会流于形式,也就失去了教学改革的意义。
二、“放”与“收”的关系
教学模式的创新,一方面要解放思想,打破传统的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单向输出模式,不断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潜能,开拓他们的思维,改变原有的单一的思维模式,变集中思维为发散思维,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培养批判精神和批判思维。批判思维是创新的先导,如开放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讲解教学内容,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接收教师传递的信息为主动搜集和学习内容相关的信息,并对搜集到的各种素材进行综合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讲解,学生会对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案例讨论教学则让学生们展开头脑风暴,针对某个案例集体讨论,各抒己见,各种思想的碰撞、交汇与融合促进了他们对于案例及相关知识的深入理解。这种教学模式上的“放”无疑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但是我们也应当注意到这其中也有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出现多元化趋势,文化冲突不断,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些都容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干扰,加之由于认识水平和能力的限制、价值观的偏差等原因,部分学生可能会在认识上走入误区,出现一些偏激的甚至是错误的观点。作为以为指导思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应当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这时教师应当对学生的错误思想采用适当地方式和方法加以正确地引导,而不应当纵容错误思想的滋长和蔓延。要做到“放”中有“收”,尽可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让他们拥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为之奋斗的崇高精神。
三、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又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师生配合,教学相长这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好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否取得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任务,组织教学过程,传播理论,为学生答疑解惑等几个方面。但当前一些高校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进行积极的引导和精心指导,采取了“放羊”的做法,如案例分析讨论课上让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没有进行总结或点评,指出发言中的优点和缺点甚至是错误观点,这样会削弱讨论课的实效,精彩的点评能对讨论课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既能体现教师主导作用,也能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问题上容易出现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教师“一包到底”的现象,即从主题确立、计划制定、活动开展、实践总结、成果汇报,都由教师主持进行,没有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角色定位,这种问题在实践教学中尤为突出,这种教师大包大揽的作法会导致学生学习主体的能动性无法充分地发挥出来。一项关于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的主体性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体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做法还没有得到大学生的普遍认可;大学生参与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还不强,与大学生主体性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主体能力还不完全具备。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就应当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给全体学生足够的思维和练习时间,学生才能真正有可能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要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参与,让学生享受当学习的主人的乐趣,享受探求知识的乐趣。其次要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学生的思考过程,只有引发学生思考的活动才能称为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到学校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真正的学校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因此要启发引导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主动地探讨索取知识,获得成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上,一方面既要扮演好主导者的角色,精心安排教学内容与形式,与学生展开互动,积极合理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各个环节中来,另一方面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一定的思维和活动空间,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对基本理论、基本原理进行深入学习与理解并能在实践中具体地灵活地加以运用,使理论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逐步地渗透到他们的头脑中去。
综上所述,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放”与“收”的关系以及教学中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这就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课堂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中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要不断提高理论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坚定的者,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自觉地不断学习与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教学艺术修养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才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具有的特殊的政治教育功能,才能做好理论的传播者,大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
参考文献:
[1]朱宝荣.应用心理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篇5
关键词:知识流动;职业教育集团;绩效管理;机理;体系
科研管理的内涵式发展对高校科研内容和科研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崭新的、更高的要求。以往职业院校科研单位采用“单兵作战”形式的科研管理,受个体的职业领域、专业能力、地域资源、学识背景等方面的约束,很难出色地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近期,职业教育集团建设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深入,职业教育集团成为科研合作的重要载体,而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对科研管理创新绩效的影响,是当前内涵式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集团科研合作管理领域的重要方面。
一、职业教育集团科研合作模式的创新绩效管理的机理
(一)科研合作与知识交流的概念互
Beavr早在本世纪初的国际科技合作网络组织COIJNeT会议上指出,当前科学与技术也将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变化相应的经历一场新的变革。尽管人类社会的未来前景还不是很明确,但随着国际化和全球化的继续推进,政治、经济、教育等更多的领域将更加强调合作与团队,而不是个体的竞争。科研合作是知识交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科研合作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知识交流不断深入的发展。按照科研发展的需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科研合作的态势只能在知识交流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科研合作的相关领域与合作范围的自身研究也将备受关注。在这样的概念互联的背景之下,理清科研合作和知识交流的关系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二)知识交流与创新绩效
知识是职业教育重要的战略资源,职业教育对知识的获取、转化和应用能力决定职业教育的创新绩效。其一,具备效率的知识交流促使科研创新主体把握相应的市场需求知识、科研技术知识和社会文化流行趋势知识,这些知识因素转化到科研技术设计中以达到突破式研究创新;其二,全面而有效的知识交流可让科研创新主体迅速感知内外环境的变化,研究及应用符合最新流行趋势的科研成果,从而帮助职业院校在动态环境中及时调整教育教学和科研技术的创新战略;其三,全面而有效的知识交流同时也是各级各类职业院校进行知识创新的补偿机制,新知识、新理念的获取将来自于一种自由开放式的学术环境中。
(三)职业教育集团科研合作创新绩效管理的互联
构建管理互联型绩效研究平台依托牵头组建科研合作方向的职业教育集团,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最大限度整合资源,促进信息链、资源链、人员链、管理链、成果链等方面的良性互动,从而形成“政府主导、专业指导、行业参与、集团组织”的多方联动机制,逐步实现研发、教学、培训、沟通、生产的融通。相应的管理体系也促进职业院校配套健全完善的科研团队工作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将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办学模式具体化,渐进性推动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探索职业教育集团科研合作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的具体举措
(一)整合优化资源,构建虚实结合的管理平台
职业教育集团形式中的各类教育机构、科研机构、企业单位协同创新的需求在信息化、数据化的时代,科研机构作为最为主要的科技学术指向性供给方,科研合作绩效管理能够使科研信息实现精度、高度的共享。一方面,科研合作绩效管理相应部门利用网络为各级职业院校与科研机构、企来单位的协同创新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充分发挥信息数据技术优势,解决职业院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单位问存在的科技信息不对称相关问题。另一方面,科研合作绩效管理部门也及时的更新双方需求信息或技术支持,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以信息数据的形式上传到网络平台,实现集团性科研信息供求的快速交流。科研实体管理平台与信息虚拟管理平台的相互补充与促进是资源合理充分建设与利用的前提。科研实体管理平台以各级职业院校具体科研学术的情况进行自身项目化管理,学校每两至三年组织专家评审一次,对实体管理平台的人员、设备、效力等进行评估修订。
(二)多渠道筹措科研经费,实行项目化竞争机制
将筹措科研经费是各级职业院校科研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科研学术活动开展过程中科研经费严重不足是制约科研绩效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解决职业院校科研经费短缺的问题,政府主管部门主动拨款是主要措施,职业院校自身的积极筹措也是重要辅助措施。职业教育集团整体性的建立更加突出了筹措研究经费是职业院校科研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职业教育集团的科研合作管理部门要积极向政府相关部门申请科研经费,并向研究方向所对应的企事业及民间项目专业基金争取援助与合作的方式来筹措更多的科研经费,以集团的名义选派沟通能力强的员工到相对应部门、单位专门负责专项工作,从而更好地满足职业教育院校的相关科研经费需求。职业教育集团科研合作管理平台设立年度的“职业教育研究日”,展示每年集团范围内教师的最新科研技术研究成果,展览各级院校所属人员的著作期刊、科研专利、学术报告、研究心得等,向社会各界和同类院校宣传职业教育集团的学术形象与科研实力,从而树立和激励职业教育集团成员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三)精化科研学术专业,设立同专业绩效评价体系
职业教育院校对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绩效评价仍局限在各级各类期刊发表的论文或完成的著作、课题、专利等科研成果的简单统计。因为很多同级学术期刊上论文的发表水平是良莠不齐的,所以职业院校科研工作在绩效管理中的评价也存在“重量不重质”的现象。为此,职业教育集团的科研合作管理可以使科研学术的专业评价更加趋于精化、专向,引入同专业评价绩效体系,对科研成果的质量进行全面评价。
(四)实现科研休假,建立激励机制
2012年4月,吉林大学建立了“吉林大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行动计划(2011-2020)”,计划提出设立教师科研学术休假制度,每年拣选20名教师全薪学术休假一年。在当前经济社会形势下,“科研休假”机制的建立使科研学术研究过程创设一种相对宽松的环境,让研究人员静下心思、解除功利,激发灵感,创造经得起时间考验、有研究价值的研究成果。这在职业教育集团化的职业教育科研管理中科研合作绩效管理的激励机制构建的背景下具有积极而有意义方向发展的。职业院校的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可以利用休假期间的纯研究时间,在科研绩效方面获得较大的提高。
篇6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实现安全是人类最大的也是永恒的哲学命题。人人渴望安全,国家治理安全,人类呼唤安全,世界共需安全。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相继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不断加强安全生产工作。
1 推行安全创新管理的必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搞好创新工作,既是形势的要求,时代的呼唤,也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更是开创我国安全生产工作新局面的迫切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煤炭企业的所有制结构、管理体制、经营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煤矿开采条件日趋复杂,水患、火灾防治、瓦斯治理、顶板管理难度加大。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永远保持蓬勃向上的发展生机,就必须牢固树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必须将创新贯穿于安全工作的始终,运用发展新思路促进安全工作新突破。
2 安全创新管理的内容
2.1安全工作思想观念的创新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观念决定做法,必须以转变观念为先导,努力探索和掌握现代安全生产的客观规律,跳出习惯思维和传统套路,运用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新的观念指导生产,始终站在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站在讲政治、讲党性的原则立场,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持做到不安全不生产。
近几年来我们以企业文化底蕴为基础,突出以人为本,优化人文环境,整合员工队伍,实现从传统管理向文化管理的过渡,提炼出了核心理念“安全第一,生产第二”,以及“安全工作是煤矿永恒的主题”“带着感情抓安全”等一些言简意明,内涵丰富的安全理念。
2.2 安全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要勇于打破陈旧思维和管理模式,由注重传统管理向推行科学管理转变,大胆推进管理体制创新,积极推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从企业的整体出发,把管理重点放在事故预防的整体效应上,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等安全管理,实现对安全生产全过程的控制,逐步建立起系统化、程序化、自我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
建立和完善科技贡献激励机制,有效地激发广大员工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大员工发挥聪明才智,积极开展安全科技攻关活动,对有关人员及时给予奖励,积极营造“机制用人、环境留人、制度管人、培训育人”的氛围,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在安全管理干部的任用方面,制定了严格选拔办法,选拔了一批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作风扎实的管理人员充实到重要安全岗位,把安全工作做为考核干部的主要指标,实施“安全一票否决制”,发生事故的单位,对区队干部免职。
2.3 安全管理制度和手段的创新
围绕《安全生产法》的实施,结合安全生产的实际,在规范安全管理的基础上,创新安全管理制度,丰富完善安全管理手段,使安全管理工作常抓常新。特别是淮南全国煤矿瓦斯防治工作现场会议召开后,出台了《瓦斯治理责任制》、《瓦斯管理考核办法》、《关于派驻安全监察员的决定》、《管理人员下井上岗安全管理的规定》等9项规定和办法,进一步明确瓦斯治理责任,严格瓦斯管理制度,强化责任落实,形成了瓦斯治理投入、装备、技术、检查、考核体系,为瓦斯治理工作提供了制度保证。
在方法创新方面提出了安全工作突出人性化管理的新理念,积极探索创新安全方法手段;提出安全工作“六化一落实”新方法,“六化”即安全管理军事化;安全制度依法化;现场管理标准化;安全责任全员化;安全技术科学化;安全教育素质化。“一落实”即安全工作强落实,做到安全工作有安排,有检查,有落实。“六化一落实”安全管理手段有力地提高了安全工作质量,对安全工作健康、有序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深入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突出以人为本,强化基础装备、基础设施、基础资料的建设,按照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基本理论,建立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质量标准化长效机制,规范机制的运行程序,程序分四个步骤:工作现状评价、策划、运行、再评价。程序运行从工作现状评价开始,依次进行到再评价,完成一次循环,同时开始下一次循环。生产矿井每月循环一次,公司每季度循环一次,并通过明确职责、完善制度,保障投入,加强培训,强化监管,确保各专业达到目标要求。
2.4 安全科技的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不断依靠科技进步,经常更新技术结构、技术装备,开展技术创新,才能永久保持企业旺盛的生产力,企业才有生存发展的可能。加强科技创新,关键是要建立和形成符合科技创新规律、适应当前市场经济要求的机制。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机制,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企业为主体,明确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加强企业开发机构建设。
在科技创新上,要着重解决安全工作的难题和挡手问题。对重点课题积极组织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攻关、技术创新活动,要紧紧围绕发展和解放生产力、提高劳动效率、方便员工操作这一核心去运作。对有价值的创新成果,尽快转化成为生产力。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定期组织安全研讨、专家调研活动,交流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经验,为全面推进安全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大力推广和应用安全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加快了安全监测信息网络的建设,矿井安全监测实现了三级联网,采用先进的制氮灭火设备和罗克休等新型材料对火区进行治理;采用汽雾阻化措施,预防放顶煤工作面的自燃发火。引进了大采高、低位放顶等十多项综采新工艺,引进了先进的薄煤层开采刨煤机,生产矿井装备了综采顶板连续监测记录仪、传感式斜井防跑车装置等先进设备,提升了安全装备水平。
2.5 安全文化的创新
安全文化建设对企业管理起着核心作用。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一个重点就是不断提高全员安全文化素质,强化员工的安全人生观、安全价值观和安全科学技术的教育。建设安全文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丰富安全物质文化,完善安全的制度文化,充实安全的精神文化,正统安全的观念文化,不断赋予安全文化新的内涵,提高现代安全文化水平,使人的安全行为符合生产和生活的需求,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现代企业生产的需要,营造全员、全社会关注安全的氛围。
安全培训是提高人员素质的主要手段,是安全工作的重要基础,同煤集团建立了以安全技术培训中心为核心,以大同煤炭高级技工学校、北岳职业技术学院为基地,以各二级单位培训部门为基本培训单位的安全培训网络,不断加强“现代化设施、教材、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全员培训,强化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
3 推行安全管理创新的效果
篇7
创新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创新生态系统则是创新高效和可持续性的重要保障。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受到极大的重视,其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发挥着引领和带动作用。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第一大经济区,是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国际门户。创新生态系统建设能够实现构建服务体系完善、高端创新要素聚集、富有创新活力的长三角区域创新目标,对国家和社会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能够聚集国内外高端企业、创新要素、研发机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等资源,帮助长三角地区构筑自主创新高地,形成创新生态优化的发展系统。
构建长三角区域创新生态体系,有利于长三角地区在政策、特色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等方面形成良好发展。为此,本文提出了建设长三角地区创新生态体系运行机制和发展路径,以便推动长三角地区中各创新主体耦合互动、合作良好,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本研究还进一步拓展了国内外科技资源向长三角区域聚集的主要途径和渠道,为深化国内外科技合作,加快科技资源的聚集和落地转化,使得长三角地区在制度创新、产业发展、开放创新、转型升级等方面形成示范提供参考,并为高水平建设新型创新生态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1. 创新系统概念的提出及发展。创新系统很早就受到了关注。国家创新系统(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NIS)最早于1987年提出,主要由政府部门、大学、中介结构、企业和科研机构构成,是创造、散播、传递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内部相互交流的网络系统。制度是影响国家创新系统发展的重要因素,应重点解决国家创新体系激励机制、企业、金融和财政制度安排。知识产权保护也可以有力地促进国家创新系统的建设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主流经济学认为是社会能力(Social Capability)异同导致了各国保障技术进步的制度在变迁上产生了差别,从而使得各国经济的增速不一样。在此背景下,国家创新系统迅速扩散。在过去的30多年中,国家创新系统对各国决策界和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创新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创新生态系统(Innovation Ecosystem)最初是由美国竞争力委员会于2004年提出。随着创新的发展,创新主体的创新模式和之间的互动都形成了新的竞合态势,创新生态系统从而也受到许多国家的关注。
在市场环境多变和创新技术不断涌现的背景下,企业往往是创新最活跃的单元。大、小企业在创新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和获利能力各不相同。West提出一套分析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框架体系,包括关注企业的动机、生态位、创新战略、成果等。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应不仅能够使企业获得和使用系统中的循环资源,还应该使企业自身具备一定的独立性。企业家的创业过程与企业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密不可分,企业家的创新意识、知识经验对实现企业创新有很重要的作用。
企业创新的实现,离不开与产业的互动。何向武(2015)分析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特征、结构和功能。林婷婷(2012)探讨了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运行和演化。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联系、竞争与合作会形成一种创新文化,对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至关重要。企业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获取政策、资金、教育和文化等支持,企业间的平衡决定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国家创新生态系统不基于特定的研究对象,而是关注创新生态整体在保持国家创新能力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具有自组织性、多样性、平衡性等特征,其更注重宏观系统整体的栖息性、动态性和生长性。
从以往的研究成果来看,对创新系统和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大都聚焦的是从内涵、结构、特征、绩效和政策等方面探讨企业如何做大做强、产业如何发展等问题,在如何推动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方面研究很少,尤其是产业集群发展、开放创新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因此,本文在充分借鉴前人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演绎、文献分析以及实地调研等途径,结合创新生态体系理论发展最新成果和长三角区域创新发展现状,提出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路径模式,保障其竞争能力的提升。
三、 长三角地区发展现状
长三角地区目前的发展现状中存在一些共性。首先,对于不同地域的企业地理布局,有些相对集中,有些相对分散,专门的管理委员会和专业管理人员还较为缺乏。其次,有些区域的产业特色较为集中和突出,但有些同产业下的各企业分布相对分散,使得同区域内的协同创新受到影响。再者,对于合作,企业与上下游产业链的互动多自发进行,缺乏深度和广度。此外,科技服务机构多处于独立提供服务的模式,应对这些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进行统一规划。最后,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战略目标较为宏观,还没有特别清晰详细的发展路径和运行机制。
为使长三角地区成为国际一流、竞合协同、开放自主、可持续的高科技生态区,应建设并完善创新生态体系,有针对性地出台创新激励政策与制度、构筑良好的创新环境,促进包含政府、企业、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科研创新服务机构等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
四、 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路径与运行机制
长三角地区需创建国际一流、具备创新文化、多样共生、竞合协同、开放自主、可持续的高科技创新生态示范区,充分发挥标杆作用。其价值在于实现科技创新各主体竞合共生,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充分就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获得核心竞争优势。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发展战略地图。
首先应确定利益相关者及其职能。政府主管部门应利用自身与各方联系较为紧密的优势有效衔接产学研,为创新生态实施提供保障;高校科研机构应做好科研创新,提高与企业交流互通的能力;高科技企业应加强自身的科技创新与互动协调,保证创新生态化和创新产品持续涌现;科技服务机构应强化自身的服务性,保证科技创新的顺利进行,帮助办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实施所需的各项手续;科技金融服务机构要扩宽科技创新的投融资渠道,保障科技创新的资金始终充足;服务社区则要起到辅助作用,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为创新科技人才提供舒适的办公环境,保障水、电、网、气等各项基础设施正常运营。
其次,要建立长三角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阶段性发展目标,不能急于求成,应按照自然发展路径逐步建立完善创新生态體系。包括构建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升级能量流、整合资本、产生创新模范型企业;促进主体耦合、打造主导产业;促进区域耦合、打造区域性创新生态系统;形成自身不断演化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也就是发展路径"五步曲"。每个阶段都有自身的发展主题。在第一阶段,构建良好的内外部环境,要重点围绕构建现代化创新治理体系、构建高校的创新服务平台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三个主题进行建设;在第二阶段,升级能量流、整合资本、产生创新模范型企业,要注重企业内外部关系的转变,合理配置创新资源,使创新环节分工更加专业化;在第三阶段,促进主体耦合、打造主导产业,要使相同产业内的企业竞争合作,聚集创新资源,联合创新,加强企业与环境互动协调,共同形成产业优势;在第四阶段,促进区域耦合、打造区域性创新生态系统,合理安排产业结构和布局,有机连接产业链和价值链,支撑区域创新生态体系发展;在第五阶段,形成自身不断演化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企业、产业、区域各种群竞争共生、持续进化,整个区域生态体系协同互动、开放循环。
最后,要为目标的实现和发展路径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撑保障和促动因子。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在政策上创新,建立高效的领导班子,使得管理本身生态化,为长三角区域创新生态体系的建立保驾护航。同时,还要建立优秀企业、人才、项目引入机制、自主创新资源平台数据共享机制和利益激励创新动力机制“三维一体”的运营机制,不断促进和激励创新向着生态化演进。要引导和鼓励大型先进企业在区域内设立分公司、工厂或办事处。现有公司在区域内建分公司和子公司,政策要有一定的倾斜。充分加强产学研合作,将高校重点、优秀的项目引入区域,进行合理的投资运营。高校项目一般都有很强的技术研究作支撑,有很大的潜力。高校优秀项目的运营可以使其得以充分实践并发挥带动作用,引领行业一些技术的创新或更新。此外,鼓励大型领先型企业创新,利用现有机制加强创新。培育新的项目,要有一定时间和资金的投入,有一定的容忍度。鼓励研发新的产品线,充分利用已有成熟的管理体制来促进新项目的运营。制定完善的人才吸引政策措施。允许有意向社会人士入驻并给予一定的科技创新优惠和期限。应完善现有科技创新企业大数据库及相应的科技创新企业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应设立专业的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部门和人员,使得该大数据库及数据信息共享平台能够规范化企业对相关科技创新数据的统一填报过程,并保证各数据收集部门所收集数据的一致性。科技创新具有投入高、风险大的特征。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都起步不久,对于市场风险的承担能力较弱,从而极大的制约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和科技创新的发展。应制定适合发展的创新风险分摊政策,保障企业大胆的进行科技创新。同时,应合理调整税收结构,对新兴战略性高科技企业给予适当的税收倾斜。
通过上述战略地图的布置,长三角区域的现状会从本质上开始转变,通过各利益相关者、各体制机制、各条件基础等共同作用,逐步在完成每一个阶段性目标基础上最终实现创新生态发展。
篇8
【关键词】化工企业;环保管理;绿色
1.以“绿色化工企业"为目标的发展
在化工企业发展的同时我们推行“以建设绿色科技化工企业”为目标,实施全面环保管理的重要举措,弘扬“绿色”企业文化。企业通过各种手段和多渠道宣传,“绿色”企业文化,加强绿色化工企业的认识,提高环保管理意识,达到“绿色化工企业”的目标。进一步增强节能减排的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企业要深刻认识理解绿色的内涵、意义和作用。
在企业内部形成了重视技术进步、重视绿色环保、重视人文和谐的浓厚文化氛围.使广大职工在认知上、观念上和行为上形成了高度共识和一致.摒弃了“先发展、再保护”、“先污染、后治理”、 “边污染、边治理”等陈旧发展理念,为企业实施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绿色管理奠定了坚实的文化思想基础。
随着新的企业文化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企业制定提出以建设绿色科技化工企业的全面环保管理的战略目标和措施。
战略目标:主要污染排放物完全达到国家标准。
战略措施:1、注重科技创新;2,坚持综合治理;3、建立管理组织和评价体系。
2.建立和完善环保管理体系
一是建全企业环境治理机构.实施三级系统控制。
①级控制是在决策层企业成立了环境保护委员会,负责贯彻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建立环境保护机构。
②级控制是在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于环保安全部,负责组织企业学习和贯彻国家环保法规及上级有关环境保护规定、条例;组织开展企业的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工作。
③级控制是在各具体生产单位设立环境保护员,其主要职责是把环保工作纳入生产管理轨道,做到环保管理与生产管理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和评比。“三级控制”确保了全面环保管理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落实。
二是按照IS0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标准,制定了《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和《环境因素识别、评价控制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控制程序》、《不符合、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环境监测、测量和合规性评价控制程序》等23个企业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程序性文件。应用持续改进、过程控制、数据分析、风险识别、满意度评价、能力评估、绩效考评等现代企业先进管理手段,对企业从原材料采购、产品设计、产品生产到产品销售、使用、报废、回收等整个过程进行控制管理.全面提升企业环境管理的整体素质和管理能力。
三是根据环境污染后果的严重性和发生的可能性.采用矩阵法对环境因素进行可接受风险、需关注风险、不可接受风险评价,清理出环境因素,针对需关注风险、不可接受风险因素,制定管理方案,明确具体管理、整改措施。针对重大环境因素和危险源,制定明确管理预案,有效地减少和杜绝环境和人身伤害事故发生。
四是建立企业环境动态管理制度,企业环境管理委员会坚持每个月要召开一次会议,听取安全环保部的工作报告,研究决定环境管理的重大问题。安全环保部环境检测站每天要定时定点对水、气、渣等排放情况进行检测.对污染超标排放情况在第二天企业生产调度会上进行公布和曝光,督促各生产经营单位加强环境管理。
3.建立全面环保管理评价考核体系,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完善了全面环保管理评价考核体系,该考核体系把环境监测指标、环保设备运转率、生产设备跑冒滴漏状况、原材料能源消耗情况.COD排放量、SO:排放量、责任事故与各单位.班组、个人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考核。节能减排指标与企业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同步下达,在年度目标责任书中予以明确,层层考核、每年对在环境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企业要给予公开表彰和奖励,对取得明显环境治理成效的技术开发人员要给予重奖。全面环保系统的激励约束措施,极大的调动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绿化环境,构建园林式生态企业
建设园林式生态企业,为职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加强企业生态建设为目标,以创建山水园林企业为载体,加大绿化投人,加快建设步伐。
5.科技创新、为建设“绿色化工企业"提供技术支撑
把技术进步放在突出位置。发挥传科技具备的基础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优势。大力发展环保技术、清洁技术,开发应用投资省、消耗低、污染小、效益好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降低减少原材料能源消耗,实现污染物质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其措施:
一是抢占国际、国内技术创新制高点.开发环保工艺、研制环保产品。结合市场新产品开发、技术成果产业化竞争要求,企业每年用于技术进步的投入加大,开发了一大批既有利于节能降耗、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又有利于企业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
6.“以建设绿色科技化工企业目标的全面环保管理”初见成效
6.1企业实现了持续、稳定、健康、快速发展。
企业始终保持了年平均两位数以上的发展速度,而环保指标如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水耗和约束性排污指标却逐年下降,企业主导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得到持续提升,企业产品国内市场,成为全国第一的产业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6.2“环境友好型企业”
经过环境治理后,企业实现了重大环境事故为零、污染扰民事故为零、“三废排放”全部达标的阶段性目标.企业受到高度赞扬。减少排放的废水有95%可回收用于再生产、厂区绿化、冷却水循环每年减少取水量120万吨,削减COD排放量580DE,削减SS排放量406吨,减少尾气排放量20万立方米.减少酸性废水排放量5.6万立方米,相当于每年节约原材料能源消耗1868万元.实现环保经济净收益近710万元,给整个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突出,整体污染物排放完全达到国家标准,国家标准标均实现提前实现。“环境友好型企业”已成为化工企业的称谓,环保管理的作用至关重要。
7.结语
实现绿色化工企业,需要企业全面实施环保管理,建立完善的、科学的管理体系,互相配合、协调,总体实现企业的绿色发展,提高企业标准化管理,更好的发展化工企业,绿色企业文化是我们传承的。
参考文献
[1]梁娟,张盈珍.化工百科全书第4卷:分子筛[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3.
篇9
关键词: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国际市场;案例研究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和纳米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先导力量,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成为国际贸易新的增长点。本文对湖北鼎龙化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鼎龙公司)进行个案分析,总结其依托科技创新开拓国际市场的经验,为我国中小型企业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开拓国际市场提供借鉴。
一、鼎龙公司依托科技创新开拓国际市场的策略
湖北鼎龙化学有限公司是专业制造碳粉用电荷调节剂和专用着色剂的化学品新材料高新技术企业。鼎龙公司始终坚持技术前沿化、市场国际化的企业发展战略,以科学的管理和质量控制为依托,走外向型市场经济之路,产品90%以上销往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国际市场,主要客户均为国际知名跨国大公司。鼎龙公司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年均递增50%以上,成为武汉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骨干企业之一。目前,该公司从一个注册资本仅为数百万元的小企业,几年时间发展成为年出口高新技术产品过千万美元、位居世界第三大电荷调剂类产品的供应商,同时拥有国内市场90%以上份额。由于该产品可替代进口,因此减少了国内碳粉行业对国外的依赖,并大幅度降低了原材料成本,促进了我国民族碳粉产业的发展。鼎龙公司作为一家中小型民营科技型企业,结合自身情况,依托科技创新,不断研发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产品,并建立自主知识产权体系适应国际竞争,从而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其成功经验做法值得我们总结。
(一)以国际市场为导向,重视研发高附加值产品。电荷调节剂类产品作为碳粉中不可缺少的组成成份,产品附加值高,每吨价值数十万元人民币,但长期被日本企业垄断,全球仅日本东方化学及堡土谷化学两家公司生产,因此鼎龙公司率先在国内进行研发生产。2001年,鼎龙公司研发出水杨酸系列电荷调节剂新产品并成功实现工业化,以“鼎龙”品牌进军国际市场,一举打破日本企业在该行业二十多年的垄断,并得到欧、美等许多著名碳粉制造商的认可,成功进入国际市场。可见,该公司研发出发点不是先从自有技术开始,而是根据国际市场需要,选择市场潜力大、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立项研发,因此一旦研发成功,较为容易进入国际市场,且产品附加值较高。
(二)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走“产学研”结合之路。鼎龙公司坚持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充分利用武汉市丰富的高校院所等技术资源,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公司通过国际市场确定研发目标和研发思路后,将许多技术细节及子课题分拆给相关高校院所完成,高校院所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支撑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公司通过委托开发、合作研究、共同投资组建研发中心等多种形式与相关高校院所合作,通过“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同时充分利用高校院所的科研条件和人才优势实现产品的快速开发,降低了开发成本。
(三)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建立自主知识产权体系。鼎龙公司在技术开发的同时,及时在国内外申请专利保护。目前已申请7项中国发明专利(其中4项已授权)、2项日本专利和3项美国专利;同时公司陆续投入数百万元完成了4个产品的欧盟ELINCS、美国TSCA及日本MITI认证注册,2006年再次递交6个产品的认证申请,并计划陆续完成所有产品的国际认证注册。鼎龙公司通过建立专利、标准、国际认证等多种方式建立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成功打破国外同类企业的技术封锁,有效地消除欧美市场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取得产品通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四)以科技促环保,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由于全球化学品新材料领域十分关注产品生产、应用及处理中环境保护、对人体无害等安全性因素,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均以法律法规方式对其加以控制和管理。为此,鼎龙公司以科技促环保,将保护环境和人体安全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所有产品从研发小试阶段就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加以控制,与国内相关院所联合进行安全、环保等方面的检测控制。由于鼎龙公司产品在环保、卫生检疫等方面达到国际标准要求,并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及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等一系列认证,保障了产品顺利进入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同时,鼎龙公司投入数百万元进行工艺改造和污染治理,通过回收利用等方式减少污染物排放,并对全部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实现“对环境友好,对人体无害”的开发理念。
(五)建立高效的研发和市场开拓团队。注重以柔性引进等不同方式从国内外引进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建立高效的研究开发和国际市场开拓团队。目前鼎龙公司特聘3名国际碳粉行业的资深专家为公司的技术顾问,长期为该公司提出战略性的指导意见。同时公司拥有一支二十多人的高、中级技术职称的专业团队。鼎龙公司通过项目负责制及相关的奖励制度激励科技人员不断创新,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打造了一支高效的研发和市场开拓团队。
二、鼎龙公司依托科技创新开拓国际市场的启示
(一)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是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工具
1.健全知识产权体系是产品进入国外主流市场的必备要素。鼎龙公司在公司成立的次年即研制生产出一种电荷调节剂产品,最初以为只要价格低廉、质量可靠就可以打开国际市场。但在向国外客户推销时,国外客户首先不是问价格和质量问题,而是询问该产品为何中国公司也可以生产,有没有抄袭日本公司的技术,同时明确表态作为国际知名的公司,不会采购知识产权存在异议的产品。鼎龙公司正是在国际市场开拓初期不断遇到知识产权方面的障碍,促使该公司成立了知识产权部,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工作。
2.知识产权体系不能狭义理解为专利申请。发达国家对知识产权体系的理解与国内是有很大差别的,其理解相对更为宽泛。发达国家认为知识产权体系不仅包括专利,还包括认证、标准等多项内容。因此,公司在成立不久即开始进行国内国外专利注册,为澄清其技术来源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为使产品在环保、卫生检疫等方面达到国际标准,适应欧盟、美国等公司的要求,不仅通过国内的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及ohsasl8001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等一系列认证,还专门聘请国外机构国际认证,为该公司产品在欧美等国顺利销售打下重要基础。更重要的是公司注意到发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最高层次其实是行业标准或产品标准,因此不仅申请将企业标准上升为国家行业标准,另一方面也计划将最新研究成果联合国外大公司申报为国际标准。
3.健全的知识产权体系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国外大公司在原材料采购时十分谨慎,不愿承担技术、环保或知识产权等方面的风险。但其主要工作人员不可能亲临中国进行现场考察,当他们看到许多由国际机构出具的认证证书以及国际专利时,逐步对这家以前名不见经传的中国公司开始产生信任感,并愿意尝试采购和试用中国公司的产品。另一方面,公司在专利、认证以及标准等方面构建的知识产权体系,有效地抑制了竞争对手。截至目前,国内尚没有出现另外一家企业生产销售电荷调节剂类产品。可见,知识产权体系的构建提高了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保证了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稳步增长。
(二)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自主研发模式是成功开拓国际市场的关键
1.以国际市场为导向、消化提高国外技术。国内多数企业通过寻求高校院所现有技术,然后引进该技术实现产业化。鼎龙公司充分借助同行业国外专家的指导,以国际市场为导向、消化提高国外技术为主的思路进行开发,因此该公司从研发一开始就立足面向国际市场和技术未来发展方向,而不是在国外公司的研发之后亦步亦趋。因而新产品开发一旦成功,与国际市场需求十分接近,与同类产品相比较也具有一定竞争优势。
2.以企业为主体,同时借助高校科研资源。鼎龙公司创业初期,曾数次将具有较好国际市场前景的项目委托给国内高校进行研发,但效果不佳。原因是国内的高校更注重理论研究,其研究结果与生产要求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是国内高校对国际科技发展动态有所了解,但对国际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缺乏了解,因此相对缺乏开发适应国际市场新产品的经验。鼎龙公司将研发战略调整为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逐步建立企业自有的研发团队,由于该团队长期跟踪电荷调节剂这个细分领域,并与公司内部频繁出国的市场部人员经常交流,研发目标和过程控制非常明确。同时,公司注重借助高校的人力及设备资源,将部分检测、分析、合成等工序分解出来由高校的研究人员完成。这种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借助高校资源的研发模式能够节省开支,保证研发的顺利进行。
3.政府扶持对中小企业技术研发起重要推动作用。鼎龙公司自成立以来每年投入数百万元用于研究开发和仪器购置。公司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申请免税进口一批精密的检测设备,国家及省市各级政府部门分别给予科研项目补贴、产业化项目支持、贷款贴息、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各种形式的支持,直接弥补其研发阶段的资金不足缺口,在研发关键时刻政府支持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不断研发出新产品,并能实现国际市场销售,因此政府也不断加大对该公司扶持力度,并形成“企业研发——政府支持——企业再研发”的良性循环。
篇10
要害词:成本治理
成本治理作为企业治理的核心,如何适应新时期企业经营治理的需要,成为企业兴衰的主要课题。笔者针对施工企业成本治理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对如何搞好成本治理提出几点思考。
一、施工企业成本治理的缺陷分析
1?缺乏成本竞争意识,市场应变能力差。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建筑市场招标竞争激烈。面对市场竞争的沉重压力,不少施工企业盲目揽任务,不惜赔血本中标,使企业陷入越干越亏的境地;有的企业不计成本盲目铺展,贷款垫资施工,结果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危及企业的生存发展。这些企业在经营决策时,忽视最基本的市场调查,缺乏最基本的成本治理意识,导致大量的无效成本增加,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成本治理意识淡薄。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少施工企业成本治理普遍存在着:重事后轻事前;重静态轻动态;重短期轻长远;重数量轻质量;重局部轻全局;重具体轻宏观;重现象本质;重内部轻外部;重战术轻战略的弊病。有的企业受“成本无法再降低”的思维定式的束缚,习惯于按传统思想观念想问题、办事情,靠完成产值,扩大投资,谋求业主多计价来实现成本盈利。忽视了企业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组织,以及企业的成本治理具有追求极限的基本特征。
3?成本治理在企业中的地位严重削弱。一些单位在经营成果的考核兑现中。不能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反映成本治理的真实水平,被一时的“大规模、高产值、高效益”的虚假繁荣所迷惑,只看一时效益高低,不问效益来源,只知盈亏多少,不知盈在何处,亏在何处。不进行成本分析考核,离开成本治理抓效益的做法,是造成一些单位治理粗放、效率低下、潜亏严重、发展缓慢的主要症结。
4?成本核算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传统的施工企业成本治理,主要是根据财务部门的决算报告。这种核算体制经常因业务人员提出报告的时效性滞后而无法发挥成本治理的作用。由于缺乏成本治理中的事前猜测和过程控制,只能靠制度被动地“卡”。一旦反映在财务帐面上成本失控,已是既成事实。这种治理模式,与现代企业治理的要求相差甚远。
5?成本治理的内容不全面。一些企业对成本治理内容的熟悉仍然局限于传统观念之中,认为成本治理就是管施工过程中的制造成本费用(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现场治理费、独立费等)核算。缺乏对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成本治理,造成非制造成失控。工程成本直线上升。
6?成本治理的方法落后。目前,有不少施工企业工程干完后成本才被反映出来。这种成本治理方法不能及时收集、传递、处理、储存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大量数据信息,对成本信息做到正确的选择与使用;不能及时准确的发现成本治理中所存在的根本问题及原因,难以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成本,使效益大量流失。
二、加强施工企业成本治理的几点思考
1?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益”的市场竞争观念。
首先要树立以优取胜,以精品工程占领市场的观念。要把建筑产品的工程规模、科技含量、内在质量、外在观感度作为创造精品工程的基础,变为全体员工的一种自觉行动,改造吏锪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精品工程,获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其次要树立效益第一的观念。确实把企业的各项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上来,用效益第一的观点来统领企业的各项工作;以效益评先进、用干部、形成人人讲效益,环环抓效益,事事增效益的良好气氛。
三、正确处理好成本与质量、规模、方案设计、猜测、决策及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实现最佳结合,追求成本治理的极限效应。
四、是树立科学决策,化解市场风险的责任意识。
科学决策是决定一个企业能否适应市场、获取市场份额的头等大事,也是衡量各级领导干部水平的试金石。同样的市场,同样的环境,不同的决策,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的命运。因此,决策前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认真进行可行性分析;决策中集思广主,分析深透,对市场可能出现的风险及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要有充分的思想估计,把风险降低在可控范围之内。同时,建立起谁决策准负责的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决策不失误。
五、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成本治理思想。
成本治理的主体—人,是决定成本高低的要害因素。因此,必须重视挖掘人力资源,极大地调动人在成本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要鼓励和保护员工展开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更有效地利用和节约能源,降低消耗,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精打细算,精耕细作,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做出贡献。
六、施工企业的产值规模是取得经济做益的前提。
1没有产值规模,就没有效益;但有了产值规模,不等于就有了效益;当企业的产值规模达不到企业经营的最佳需求时,势必造成资源闲置,人、财、物的浪费;反之,当企业的产值规模超过了经营治理能力时,势必造成企业治理粗放,成本上升,效益下降。因此,施工企业一方面要防止因产值规模而造成资源浪费,出现投入少,产出也少,使企业长期处在贫困线以下,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因盲目扩展规模,“广种薄放或广种不收”,使企业陷入粗放治理的困境。
2?必须树立新的成本治理理念
施工企业从工程信息跟踪、投标中标开始,经过组织施工生产到全部工程完工,项目解体为止,整个运行过程都将影响成本的变化。而现代企业成本治理正是紧紧围绕影响成本变化的各个环节,从传统治理模式向成本的事前猜测决策、事中控制调节、事后分析考核兑现转变。成本治理范围的变化,决定着成本治理质的变化,而这种范围和质的变化则是成本治理创新上的一次飞跃。因此,成本治理由生产经营决定成本,逐渐向成本干预生产经营的开拓型成本治理方向发展;向企业的猜测决策领域渗透;向技术质量治理等方面扩展。成本治理对象除生产成本外,已逐步扩展到猜测决策成本、技术成本、质量成本、安全生产成本、方案设计成本、体制机制成本、人才培养成本等:既有事前事中的成本治理,又有事后的成本治理;既有对已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核算,又有对未发生的成本或可能发生的成本进行猜测;既有以财务收支数据为依据的成本报告,又有以方案、工期、质量、安全、技术、无形资产等数据为依据的成本报告。这些新的成本治理理念,必将从生产成本扩展到企业的各个领域,并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因此,树立新的成本治理理念将是搞好企业成本治理工作的前提条件。
3?必须搞好工程式项目成本的测算评估,推行目标责任成本治理。
建立工程项目成本猜测评估制度,科学合理地确定各项目标成本指标、是现代施工企业成本治理的又一特征。因此,工程项目一开工,必须由法人、项目经理部按照下管一级、谁管谁测评、评干谁测评的原则,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对工程项目成本客观公正地进行测评。测评的主要内容;
(1)测评投标报价的科学性。通过广泛深入的市场调查、论证和具体的现场核算,来检算投标报价是否合理,有无错编错列,漏算漏项现象,将报价成本与现场测算成本进行对比,测算评估出经营效益,指标项目目标成本的分解。
(2)合理测定目标成本。通过施工方案的优化,科学设定项目成本治理体系,按作业层直接成本费用(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现场独立费);项目部间接治理费;上级机关治理费(利息、税金、基金等)进行分层测评。按单位工程、分项工程和施工工序所耗用的实物量,测算出市场能够接受的成本单价,科学确定各项成本指标。
(3)合理测定资金流量。工程项目资金治理,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是搞好成本治理的主要内容。因此,要科学合理的编制现金流量表,按与业主签订的合同保障条款为基础。量入为出,最佳产出,保证施工生产需要的原则编制。资金使用要集中控制,合理调配,适当补充,加大资金的回笼力度和筹措运作力度,盘活存量资产,加快资金的周转。同时,要强化监督约束机制,防止乱借、乱投、乱用工程资金问题的发生,保证项目所需资金不受影响。
(4)建立目标责任制治理。根据项目测算评估指标,对项目工期、质量、安全、利润、银行上交款、科研项目、现场及队伍治理等按项目工期、年度进行分解,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位的目标成本治理体系,签订纵向到企业法人——项目经理部——各作业层、工班、个人;横向到企业法人(项目经理、书记)——各分管领导——各业务部门——个人的目标责任合同,按照奖罚对等的原则,实施重奖重罚。将优胜劣汰的市场竟争机制引入企业成本治理之中,真正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立体式动态成本治理,不断提高成本效益,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
4?必须建立以“成本否决”为核心的成本治理制度。
(1)模拟市场,实行“成本一票否决”。上至企业的第一责任人,下至各责任成员,都必须树立成本第一的责任意识,必须从思想上确立不懂成本治理的企业领导不是合格的领导;不会成本治理的企业班子不是好班子;不搞成本核算的干部不能任项目经理和工程队长。在干部任用、职工考核、工资晋级,奖金发放等方面都要实行“成本一票否决”制度。
(2)强化成本的猜测控制。不深入市场调查,不通过科学的成本猜测所确定的成本目标就是一个盲目的、脱离现场院实际的目标。因此,必须建立生产经营过程中与成本相适应的猜测监控和即时信息反馈系统,实施对生产经营全过程各环节的成本控制调节,及时分析猜测企业成本治理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机遇,不断发现问题,采取调整措施,保证“成本一票否决”的科学性、权威性。
(3)做好成本治理与其它各项工作的最佳结合。凡是影响成本的一切因素,不论是技术、行政、对外承揽,还是党群治理等方面,都应纳入成本治理的范畴,都要进行成本和功能、成本与方案、成本与资源、成本与工艺、成本与质量、成本与规模、成本与体制机制、成本与市场竞争等可行性论证、客观上要求成本治理必须与生产经营的动态因素相结合。把企业治理集中在成本治理上,用成本效益作为检验企业其它各项工作的标尺。
5?必须完善内部成本治理体系,走科技创新增效之路。
首先,要建立法人——项目经理部——作业层三级成本治理体系,正确处理三级之间的关系。法人为经营决策、成本利润、资金控制中心;项目经理部为工期保证、质量创优、成本核算、资金回笼中心;作业层为施工生产、现场治理、队伍治理中心。建立以企业法人为核心,项目治理为重心,作业层治理为基础的成本治理体系。重点是搞好工程项目“一级治理、两层分离”,一个项目只答应设一个银行帐户,一本财务预算总帐,一本成本物资总帐。作业层建立规范的成本核算台帐,实行日清月结,能核算出当日成本收支,及时调整估算出当日成本盈亏的的治理机制。
其次,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成本治理运行机制,努力形成责、权、利相统一,决策、运行、控制机制相配套的成本制衡机制。完善内部的成本激励机制,按岗位责任、工作目标、成本内容与每个人的工资奖金挂钩,上下浮动,促使全体员工在实现各自成本责任目标的同时,实现整个企业的成本利润目标。法人机关实行岗位责任制治理,即按岗位风险责任的大小确定奖罚数额;工程项目部推行绩效结构工资奖金分配制,即按每个人的岗位职责、完成进度、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成本效益、实际出勤等确定合理基数,进行分配;作业层实行工效挂钩分配制,即按成本超节、完成劳动定额、安全质量等确定工资收入,按计件分配。通过激励机制的建立,促使企业各级治理者主动参与成本治理,关心企业效益。完善内部的成本控制机制、利用改制机会,鼓励职工按比例配股、通过不同形式参股等,实现股权多元化,让职工能够而且愿意以某种方式参与企业的监督控制,在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对每项成本支出部建立严密的内控制度,所有都代表以及全体员工提供真实准确的成本数据报告及偏离目标成本的信息,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三是依靠科技创新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本治理正在从经验型走向精密治理,降低成本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科学时代下的施工企业成本治理必将与施工生产、技术工艺、企业信誉等交融在一起,在改进技术,提高工艺,降低成本消耗的同时,又通过强化成本控制,提高经济效益来促进科技进步。这就需要把科技创新增效的重点放在高、精、难、险的工程上、放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开发应用上;放在制度创新、治理体制机制的创新上;放在提高现代化治理手段上;从而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