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班级文化的策略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2: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立班级文化的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立班级文化的策略

篇1

关键词:教育治理;班级文化;文化建设

一、班级文化的特征

班级文化能够团结和激励学生,增强集体凝聚力,促进班级学生共同进步。班级文化有着自己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独特性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集体的文化,不同的班级有自己独特的班级文化,形成班级的价值观,班级之间的文化是互不相同的,因此,班级文化具有独特性的特征。

(二)不可互换性

班级文化应该是被班级学生都认同的文化,但是甲班级的文化不一定也能被乙班级认同,也不适用于乙班级,班级文化具有不可互换性。

(三)难模仿性

一个班级的环境、配备的设施等物质层面的东西都是可以模仿的,但是班级文化却不能被模仿。班级文化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是班级发展的原动力,是由班集体的学生共同创造出来的,具有难模仿性。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营造班级良好的文化氛围

教师要从教室的布置抓起,营造班级良好的文化氛围。教室里的每一样布置对学生都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学校的各种活动都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契机,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踊跃参加。

1.“美化”墙壁

教室的墙上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利用进行墙壁“美化”。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进行装饰,可以悬挂名人名言,也可以展示学生的优秀作业,还可以张贴班级内的评比光荣榜,提高学生对班级活动的参与度,营造氛围。

2.“美化”课桌

可以在学生的课桌角落设计座右铭卡片,学生可以写上自己的座右铭或者自己的目标,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前进。

3.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

班队活动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意义重大,其作用远胜过教师对学生按照书本进行空洞说教。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促进班级文化的形成。

(二)建设班级制度文化

一个班级必须制定班级制度才能更好地发展,制度的设立也是班级文化建设发展的保障。教师要本着平等、民主的原则与学生共同商议制定班规,使学生能够认同制定的制度。

1.强化学生的规范意识,让学生在规范中成长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对很多事情和道理都没有明确的认识,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规矩的道理。例如,学生一起做游戏的时候,游戏是有规则的;在街上走路的时候,我们必须遵守交通规则;在学校里学习,学生就要有规范意识,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养成好的习惯。只有让学生树立规范意识,学生才能在规范中成长。

2.建立切实可行的班规

班规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是班集体内学生都必须要遵守的制度,包括在班级内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班规制定的过程和最终确定都是学生亲自参与的,这样有助于学生从心理上对班规认同,能够更好地遵守班规。教师要制定相应的考核细则,进而可以约束学生按照班规的要求学习、生活。

3.建立有效的班干部队伍

班干部要做好教师的帮手,按照分工做好班级内的各项工作,同时学生可以对班干部的工作进行民主测评,形成学生和班干部之间互相监督的C制,促进学生共同进步。要安排班干部分组进行值日,对班级内学生的表现进行记录、总结,从班级内部选树先进典型,通过榜样的力量调动班级学生的积极性。班干部在班级内的工作中要做好带头作用,促进学生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通过班规规范学生,但是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一视同仁,为班级营造一个人人遵守规则的文化氛围。

4.充分利用班会,建立沟通渠道

班会是班主任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的重要渠道之一,教师可以通过开班会了解学生的思想,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在班会中要充分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关心,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这也是一种教育途径和教育资源。教师要丰富班会的形式,班会能够凝聚班级的向心力,对于学生的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重视学生主体作用

教育治理背景下更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学生应该摆在主体的位置,教育要引导学生参与到班级活动中,充实学习生活,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教师要切实转变传统在班级活动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仅仅是配合教师,得不到锻炼的方式,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团结同学,共同进步。

总之,教育治理背景下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目标,而班级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基本的环境,班级文化促进学生个性培养、素质锻炼。建设一个特殊班级文化对学生发展影响深远,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但是仍然存在对班级文化建设认识不到位的问题。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注重班级文化建设的创新,通过“美化”墙壁、“美化课桌“以及组织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为班级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强化班级制度的建立,建立切实可行的班规,树立学生的规范意识,促进班级形成良好的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陈瑞君,赵冰.解析组织的共同愿景[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董军胜.优化班级管理 创设开放学习环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2).

[3]陈志刚,孙长清,赵永吉.探析当前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1).

篇2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策略方法

班级作为校园建设发展的基本单位,其核心内容就是班级文化的建设。班级文化的建设、发展,本质上就是班级中全体学生共同塑造的班级环境、班级氛围。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影响。它的建设、发展对整个班级学生精神风貌、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班级文化作为班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老师可以通过班级文化来凝聚、激励每一名学生,从而实现班级的管理。如何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塑造班级环境,是每一个中职院校班主任老师面临的问题,探讨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方法是班级管理过程中的一个应该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加强班级环境建设、班级氛围的布置

1.班级教室作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交往的重要场所,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最前线。教室的物品摆放、环境风格都是对学生产生影响的直接载体。在管理过程中,首当其冲的要做好班级物品的整齐划一,课桌板凳的横平竖直,学习用品的规范摆放,这是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的最直接的感官冲击。好的班级布置有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2.干净清洁的教室环境有利于学生积极阳光心态的培养。日常教室常规的卫生工作的整理固然重要,教室卫生的保持更能体现一个班级的文化。班级卫生也应该成为班级文化的重要体现。保持教室的整洁,需要每一个同学从心理上认识到教室卫生与自己的息息相关。窗明几净的保持,课桌椅整洁的维护,教室清新空气的流通等等都应该成为学生日常工作的一部分。长期处在这样的教室环境里,对于构造温馨和谐的班级氛围,塑造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

1.凸显班主任的引导作用。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是形成班级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任课老师肩负着教授文化知识的责任。班主任除此之外,也有塑造学生健康性格,传授德育知识的义务。在中职院校,学生年龄偏小,每个学生对班主任有较大的依赖。班主任的言行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在班级文化的构建过程中,班主任老师应更多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其在积极向上的轨迹中成长,处处展现出班主任对学生的关爱,让学生在校期间有依靠感和安全感。2.加强班级活动的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对学生性格的开发及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班级文化的构建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打开学生的眼界,开拓学生的思路。让每个学生参与进来,体现自己在班级中的价值。文娱活动之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也是班级文化不可缺少的方面。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增加其面对困难的自信心。这些都是班级文化的重要体现。

三、班级制度的建设

“无规矩不成方圆”,结合中职院校学生年龄相对较小的特点,班级制度的建立在班级文化塑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只有建立合理的班级制度,实现对每一个学生的约束,才能更好的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进行把握。班级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使每一个学生养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意识,对其今后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更好的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同时发扬品德。1.建立班干部管理制度。班干部是班主任管理班级过程中的小助手,在与同学相处过程中,班干部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身份,在同学和老师之间起到桥梁纽带的作用。在落实班级管理制度,督促同学积极努力方面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好的班干部不但可以有效的协助班主任对班级进行管理,更能起到以点带面,以局部带动整体的效果,实现班级管理的“事半功倍”。好的班干部对班级文化的塑造有良好的促进作用。2.建立公平、合理的奖惩制度。奖励制度可以将榜样的效应发挥到最大。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争强好胜”的内心,努力学习,努力为班级做贡献的班级文化氛围就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与奖励制度对应,严格的惩罚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对违反班级管理、违反学校规定的学生进行制度上的规范与惩罚,即可以起到惩前毖后的效果,又可以使犯错的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深刻的认识。

四、塑造学生之间人际交往的能力

班级作为最小的单元,也是社会微小的一个体现。在学生人际交往方面,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文明礼仪方面的要求,提倡学生文明语言的使用,通过奖励等措施对其强化。通过讲座、视频教育、开展活动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共同发展意识的形成。进一步加强其情商的培养。学生情商的培养对于班级文化的塑造有着积极的影响,有助于班级积极阳光氛围的构建,培养自身好的人际关系,增加其自信心,从而增强其班级的凝聚力。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影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班级班风的建设也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班级文化建设是学校对学生教育教学过程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在日常教育与班级管理中不断开拓新思路,打开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段锋.论新时期初中班主任的班级管理[J].科技资讯.2011(30):16-17.

篇3

--海玲名班主任工作室培训学习心得

牛首一中: 李晗    

2020年7月23日在网上学习了海玲名班主任工作室培训,这是一场班级管理文化与精神的盛宴。我在此开阔了教育的眼界,学习了班级管理的技能,提升了班级管理理论素养,受到了教育新理念的洗礼。

李先军老师的《做一个勤于思考的班主任》,他提出的立德树人,全面育人要考虑学生地全面发展,教师是德者智者美者,他的随时思索与记录让我对自己深觉惭愧。自己每天忙碌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感觉自己就是一位优秀的教师,然而教学中思考了吗?探索教学的创新方式了吗?猛然顿悟,自己所做还远远不够,也许平时有困惑,有思索,但没在意,没用心记录,就稍纵即逝了。

张力化老师的《班级管理的智慧》,他提出班主任既是教育型的管理者,学生学习指导者,学生的平等对话者,本身又是一名学习者,心理工作者,家庭教育指导者。现在的学生精神需求更高。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更关注学生心理感受,同理心的作用、心理疗法侧重学生内心世界的研究和引导会使我们的教育更有效。把心理学和教育学于恰当地结合,这给与我展示全新的教学理念,对我的传统教学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日不学,便会面临被淘汰。

李华楠老师的《做个“懒”班主任》,她的“懒”是善于充分调动班干部主观能动性,在接受班主任前2个月,花大功夫组建班级干部,注重班干部选拔和任用,建立班级日志,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自我管理。

刘海玲老师的《班级管理的情境策略》中谈了班级组建阶段的指挥策略,班级磨合阶段的教练策略,班级规范阶段的支持策略,班级成就阶段的授权策略。对于每个阶段刘老师做了一一阐述,并结合自己班级管理的经验举了一些实例。提出班级管理应有长期目标(遇见最美的自己,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幸福)、中期目标(身体、情感、思考、习惯、人品、学习)、短期目标(周目标、月目标)班级管理做到人人有岗,人人定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学生从自主走向自信,从自信走向自如,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岗位上,找到幸福感和成就感。“师生沟通是一种教育能力”,沟通是传递信息,交流情感和思想,并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尊重学生的尊严底线、内心感受、认知规律及需求。我们的教育才会成功。海玲老师站在更高更长远的格局谈了班级管理建设和对学生地管理。。

篇4

摘 要: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文章分析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以及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对高职优秀班集体建设的启示,并进一步研究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在高职班集体建设中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TQM;高职;优秀班集体;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1;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7-0022-02

教育革新与教育质量的提高,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适应新时代要求,激发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与人相处的能力,进而开发大学生的潜能与创新能力,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刻不容缓的问题。在追求卓越与精致教育的浪潮中,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为高职优秀班集体建设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及启示

全面质量管理(TQM)是美国著名统计学家W・爱德华・德明(W.Edwards Deming)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它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全面质量管理(TQM)的三大核心概念是:“顾客至上”“持续改进”“全员参与”。TQM理念运用甚广,而其成效也甚为显著。高职院校班主任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期望的是通过这种科学的管理思想来提高班级的管理效率,实现各项教育目标:让大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能够更好地适应学校与社会生活,能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本文基于全面质量管理视角,研究高职班级管理。第一,质量最后裁定者是内外顾客。顾客至上是TQM最重要的思想。启示:在高职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满足内外顾客的需求。班级管理中的外部顾客为“班级学生”“学生家长”,内部顾客为“行政人员”等校内工作人员。第二,质量持续改善在于组织过程。TQM认为,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上游阶段”,即制造过程中原料质量决定最后产品的质量。启示:大学生偏差行为、班级不好苗头的处理,要遵循第一时间处理的原则。第三,质量基于企业文化。启示:班集体建设,也要善于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第四,质量掌控在于预防而非检视。启示:教师要重视预防性的常规工作,如果教师一直做改正性的工作,就会浪费许多时间与精力,效果也不会理想。第五,质量效能重视集体共识。提升质量的关键在于团体、组织体系,在于制度设计,而不是个人。启示:班级制度的确立,要由多方共同讨论,大学生有共识才会认真遵守。第六,质量推动是由上而下的承诺。实行TQM不单是某个部门的职责,更是所有成员的共同责任与承诺。启示:在高职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以身作则。

二、全面质量管理与高职班级管理的对接

(1)多方形成共识,建立共同班级愿景。班主任、大学生、家长共同商定班级活动c班规,全班要形成共识,建立班级共同愿景。愿景是引导大家共同努力的动力,大学生若能参与班级愿景构建,就会尽心尽力,不会将自我排除在班级活动和班集体建设之外。

(2)不断学习,持续创新教育教学策略。教育创新是一种工作态度,高职班主任应该清楚当前教育的任务与趋势,坚持“变”与“不变”的原则。要改变的是教学方法、管理策略、沟通方法及班级管理能力,不变的是教育的热忱与对学生的爱心。唯有如此,才能成为合格的班主任。

(3)保证制度化进修,促进班主任成长。班主任工作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变动性与不确定性,班主任要通过持续的学习与探究,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与管理能力。班主任除参加校内外的研习进修活动之外,也可以与同仁组成读书会,相互交换心得,或是利用空余时间研读有关班级管理、沟通互动的书籍。

(4)管理主体转向高职大学生,满足大学生成长需求。要以大学生为学习主体,充分尊重大学生,鼓励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相信大学生能为其行为负责。以大学生为主体,并不是说凡事完全由大学生做主,而是说要尊重大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与班级事务管理的权利。在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

(5)双向沟通渠道畅通,建立彼此间的情谊。有效的沟通是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沟通是双向、多元、民主的。班主任要利用沟通策略,与大学生、家长等平等对话,将信念、意见、态度传递给他们,并耐心倾听别人的看法,以接纳、关怀等方式建立彼此间的情谊。

(6)资源共享,重视信息互动流通。在高校校园,班主任之间不应恶性竞争,而应相互合作,共同提升大学生的竞争力。班主任要将个人的内隐知识通过讨论、书写等方式转为外显知识,友善地与同仁分享班级管理经验,取长补短,提高个人的专业技能。

三、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在高职班集体建设中的具体实践

在高职班级管理工作中,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具体实践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高职班级管理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班级管理目标与组织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相同,在于高质量的追求。高质量目标转化于班级管理行为中,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让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发展。一要具有“知”的意愿,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二要具有“情”的胸怀,能从求知中得到愉快,喜欢探究问题、参与班级活动;三要具有“意”的价值,能肯定自身能力与自我价值,促使自己认真学习;四是具有“行”的实践,能积极进行实践活动。

(2)高职班级管理的启动在于班主任的正确领导。领导者唯有进行正确领导,才能使全体员工有求变、求新的心态,迈向更高的目标。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有宏观的视野、开放的胸襟、丰富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要以身作则,才能带领大学生习得时展所需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3)高职班级管理的过程与结果要经得起他人检视。内外顾客,是质量的最后裁定者。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人格特质、形象操守、教学方法、常规管理,皆要透明、公平、开放,经得起他人检视与批评。班主任经常反省自己的班级管理行为,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满足内外顾客的需求。

(4)高职班级管理的成功建立在优秀班级文化之上。全面质量管理内涵之一是企业成功基于优秀的企业文化,优秀组织文化的建立,与高质量目标达成有密切关系。优秀班级文化的构建,能够促进大学生行为的正向改变、大学生潜能的开发,达到全人教育的目标。

(5)高职班级管理关键在于事情协调沟通的过程。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之一是组织过程的改善,即组织内部的沟通协调。班主任要扮演好沟通者、协调者、咨询者、指导者的角色,增加大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管理的机会,让大学生的工作意愿得到提高,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在班级活动中,师生之间要进行互动沟通,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要进行友好沟通。不论沟通对象如何,沟通者都应有民主素养、开放胸怀,能够接纳对方的不同意见与看法,并以理性态度协调出最为合理的方案。

(6)高职班级管理策略在于形成大学生集体共识。重视集体共识,才能提升质量效能。大学生群体若形成共识,自然就形成一种团体约束力,就对班级组织活动有了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有利于班级常规管理、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大学生集体共识建立在对班级组织的认同上,当班级氛围和谐、师生关系良好,大学生群体就有了共同努力目标。

(7)高职班级管理的动力在于促成大学生持续努力。在高职班级管理中,师生所要追求的是高质量的教育。要追求高质量的教育,唯有不断学习、持续努力。以班主任本身的职责而言,就是不断进修,持续吸取新知,以身作则影响大学生。全体大学生均有不断学习的精神与行为,才能使班级成为学习型班集体。

四、结束语

学习型组织是组织转化与升华的动力,而TQM是迈向学习型组织的有效策略。在高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更新教育观念,唯有师生群策群力、全体动员、全体参与,才能促使TQM理念付之行动,提升高职班级管理质量、形成优秀班级文化,从而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作者简介:许杭建(1979-),男,江苏海安人,硕士,高校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黄启兵,毛亚庆.从兴盛到衰落:西方高等教育中的全面质量管理[J].比较教育研究,2008(03).

[2]程海东.大学优秀班集体建设初探[J].教育探索,2010(02).

篇5

关键词:班级服务管理 现实意义 指导理论 原则 任务 策略

一、班级管理现实意义

在中小学《教育学》教材中,有班级管理专门章节的阐述,按照教材阐述的班级管理原则、方法、策略去组织班级管理,应该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可义务教育学校班级管理现状反映出很多问题。

教师都不愿意当班主任,认为难以应对家长,不好管娃娃,学校压的任务太繁杂。实际班级管理中,许多班主任没有明确的班级管理目标,立足安全不出事,在管理内容上,大部分只满足安全、清洁、纪律等,很少用心、用思想管理班级,全校一个模式,没有创新,没有班级特点。管理方式上,大多班主任处于权威地位,从班规的制定、班委的确定、管理的实施、过程的监督、学生的评价,都班主任说了算。大部分学生是被管制的奴隶,没有参加班级管理的机会,学生循规蹈矩,依赖性强,创造性和独立性差,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无从谈起。班主任自己也常常陷于杂务之中,疲惫不堪。再者,管理方法上,班主任大多仅凭经验,凭主观意愿来管理班级,没有或很少考虑学生感受,常用批评、辱骂、惩罚等教育学生。很多学生没有班风学风概念,目中无班规、班纪,起立时不站不坐,集合时慢条斯理,比赛时无激情,无所谓输赢,上课铃声已响,无动于衷,边走边说。班主任做了很多工作,但效果并不佳,事倍功半。

班级管理中,没有发挥任课教师的作用,也没有充分发挥少先队、团组织、班委会的力量,争取和利用家庭不够。同时,有的学生父母双双外出,他们寄居亲戚朋友家,或由隔代祖辈监护,给班级管理带来很大负担。

基于理论与实际的不吻合,笔者作了一些实践探索。

二、班级管理理论基础

关于班级管理研究理论,早有专家学者论著,利用网络手段搜索,很快会搜到很多名家名说,如魏书生著有《班主任漫谈》,周达章、金莹主编有《21世纪班主任工作案例精粹》,季成钧主编有《班主任工作基本技能训练》等,对班级管理已有深入研究。还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思品新课程标准》等政策性文献。这些著作,用于我们进行应用性研究作理论支持,非常丰富。

在班级管理中,对笔者影响最大的是魏书生的《班主任漫谈》,以“博爱”为动力,坚持“以人为本”育人理念,信奉“一靠民主,二靠科学”思想,具体工作中,遵循管理原则,明确管理任务,研究管理策略,从而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博爱”源于生存的价值取向,源于对国家民族、对教育事业、对班级每个学生的责任追求,这种“爱”需要建立在不计回报的“付出”基础上,没有这种“爱”,很难做好班主任(班级管理),或者说做好班主任工作很累。

“以人为本”指管理班务,一切以学生为主题,以尊重学生为起点,以服务学生为目的。

“一靠民主,二靠科学”是魏书生班主任工作精髓,“民主”含四个方面: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建立互助关系,互相帮助,发展每个学生的人性和个性,决策过程一定要民主。“科学” 包含三个系统:计划系统,监督检查系统,总结反馈系统。

三、班级管理基本原则

1、坚持方向原则。1994年1月24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指出:“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这是我们新时期班级管理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

2、坚持生本原则。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管理目标的确定,班级文化的定位,管理体系的建立,管理机构的确定,活动载体的选定,等等,都以学生发展、成长为出发点和归宿。

3、坚持民主原则。民主,民众主见也。班级管理以服务学生、发展学生为宗旨,这要求我们在管理服务中,不能为难学生,各项管理活动不能强加于学生,要尊重和遵从学生认知基础,尊重学生情感努力方向,遵从学生对服务管理方向认同,即使一时不达,也得遵从和尊重,只有通过努力逐步影响和提升。班级服务和管理,要充分听取学生主见,学生意见当然不统一,这就有集中过程,形成统一“主见”,这形成统一主见的过程,就是影响提升的过程,教育的过程,成长发展的过程。影响统一学生认知的过程本身也是服务管理过程。

4、坚持科学原则。即讲究方法原则。要求管理服务宏观上树立“有法”观念,树立 “无定法”思想,更要求服务管理微观上讲究策略,讲究细节。科学方法可以省力,可以省事,事半功倍,细节决定成败。科学性,还包括全面管理全面服务原则,注重全体,注重全面,关注个性和后进。也包括协同管理,调动群团力量,团结学科教师,利用家长社会等。另外还有情感管理和心理管理原则,建立沟通机制,走进学生内心,让学生可敬可亲,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5、坚持超前原则。反映班级管理服务者驾驭班级能力,源于充分掌握学生和学校、社会、家庭,对学生知根知底。要求班级管理具有超前预见性,选择科学方法,合理的推进程序,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意外,以便有效矫正。

四、班级管理基本任务

篇6

文化是一个极富人文意义的概念,可以说至今仍没有统一的定论。《辞海》中分别从广义和狭义上对文化做了解释: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而对于班级来讲,这种班级文化则是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所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集合体。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它是“硬文化”和“软文化”的综合。“硬文化”就是一种物质文化,如教室内的文化墙、标语等。“软文化”则是一种隐性文化。然而大学的班级文化因其独特性而缺少硬文化的部分,相反更多地强调的是“软文化”,它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

所谓制度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实现班级管理目标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准则的总和,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观念文化则包括班级成员的价值取向、道德认识、成员对班级的认同感等方面。它可以使成员更好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以此来促进个人与集体的和谐共进。除此之外,由于目前大学多以专业为准划分班级,所以班级成员所表现出来的专业敏感度及思想倾向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视为班级观念文化的体现。那么因制度和观念等引发出来,在成员身上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则是行为文化。

总的来说,这种大学班级文化就是“班级性格”,它内化于大学班级成员的价值追求、思想信念和精神风貌中,外显于班级的规范体系、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上。它不仅代表着班级的整体风貌,更是使班级得以稳固和发展的基石。这种“班级性格”一旦形成,它的影响便不再局限于学校、班级,而是迁移到成员的整个社会生活之中,对个人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当前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知识经济、信息经济背景下的大学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专业知识,更要有健全的人文素养。然而作为引领学生价值观有效方式之一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目前尚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今天的大学集体精神已经不那么清晰,这种破碎的集体找不出属于集体的独特文化、独特的精神支柱,有的只是集体的形式,却没有集体的内在精 神[1]。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既有来自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中的现实矛盾,也有市场经济以及“互联网+”教育时代客观上带给班级文化建设的新挑战。具体来说有以下五点。

1.对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必要性缺乏重视

自20世纪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但更多体现为规模的扩张。在这种特定的背景和条件下,政府和大学往往将主要精力用于拓展发展空间和加强硬件建设,而在文化建设方面投入的精力和财力相对不足,功利主义倾向比较严重[2]。再加上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和效果的潜在性,更使得大学班级文化建设陷入了边缘化的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负责学生思想引导工作的高校辅导员本该积极挑起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养等德育工作的重担,可事实却是一些辅导员试图借助网络媒体取代现实班级管理,所有事物一概用网络传达,缺少了实在的行为与后果。建立的大学虚拟班级文化仅仅是拇指与文字上的文化,没有任何指向性[3]。

2.成员对班级缺乏归属感

归属感又称隶属感,是一个个体或集体对一件事物的认同程度。成员对班级归属感的缺乏就使得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丧失了精神根基,也使学生对班级的间离感愈来愈深。

究其原因,一是班级缺少集体行动的机会。班级成员常以个人身份参照个人兴趣自主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再加上大学通常没有固定教室,所以“班级”这个概念更多的是被他们当作形式上的存在。这种“班级意识”的不稳定性给大学的班级文化建设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二是成员个体的差异性对班级归属感的削弱。大学的班级汇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同龄人,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形成了自己较为稳定的交往圈子。另外,班成员在宗教、兴趣、性格上的不同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班级归属感的形成。

三是时代原因带来的挑战。自2016年9月开始,大学全面进入“95后”时代,这一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在他们身上表现得相对明显。再加上互联网给他们提供了独立解决问题的平台,所以在“集体意识”方面缺少由他人提供的科学和及时的引导。

3.班级的感召力下降

班级的感召力集中表现为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显著标志。然而近年来,大学班级中的“边缘人”越来越多。他们通常表现为日常交际中的沉默者、课堂环境中的隐形人、公众视野的躲避者和班级决策的低参与者[4]。

这种班级感召力的下降有成员主观因素的影响,也与班级相关机制不健全相关。班级活动内容以及形式如果无法满足更多成员的期待,那么班级的感召力便会大打折扣。另外,缺乏有效组织成员的激励机制,也会使班级成员参与活动的热情降低。

4.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特色不鲜明

如果班级文化不具有特色,那么它对成员的感染力是不持久的,也是不深入的。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从宏观上看,是学校没有建立起班级评价的多样化机制,班级活动缺乏自。从微观上讲,一方面是班级管理者对班级自身属性挖掘不够,没有能够在基于对全体学生了解的基础上发掘出班级特有的文化特征。另一方面它也与班级核心成员的影响力有关。班级中一个富有感染力、个性突出的人,会对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促进特色文化的形成。

5.受“互联网+”教育的冲击

近年来,慕课、微课等新型教育方式正在大学中悄然兴起,这种“没有围墙的学校”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冲击一方面在于它使班级成员的流动性进一步加大,班级作用进一步削弱。另一方面,碎片化的知识学习模式使得教育的育人功能弱化。如新型教育不能给学生提供面对面学习交流的机会,也没有给老师赋予学生人格成长引导者的角色,以慕课为代表的网络开放课程的模式模糊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界限,导致教师无法充分把握教学过程,其权威性也遭到极大的冲击[5]。

三、加强大学班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虽然问题较为突出,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在现实与挑战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可以重新审视大学生成长的需要,不断探索加强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新出路、新理念,从而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1.加大对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视力度

21世纪的大学不仅要朝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而不断改革创新,更要加强大学文化功能的建设,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作为大学宏观管理者的政府要尽量避免直接干预大学的文化建设,依法落实大学自,让大学真正成为文化建设工作的主体,扭转目前大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的重视不够和主动性不足等现象[6]。同时学校也应该为班级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建立科学和完善的多样化监督体系和评估机制。

2.开展班级文化活动要“走心”

富有感染力的班级文化活动,能够使成员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个人思想境界,完善品格。这就要求一方面及时开展班级文化活动,不断强化班级意识,培养成员的团结协作精神,如定期召开主题团日活动、心理班会等。另一方面要有效开展班级文化活动。重形式轻内涵,只会使成员对班级的隔离感越来越深。文化建设离不开所有人的共同参与,因此要充分结合班级具体情况,不断赋予班级文化活动以新的内涵,让班级精神发扬光大,开辟班级文化建设的新出路。

3.加强集体意识教育,让大学班级“形散神不散”

学分制、选课制、“互联网+”教育带给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新挑战,使得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的创新和改革成为必要。学校应该在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对学生加强集体意识教育,弘扬主旋律,不断完善学生品格,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

另外,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也应注重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强化集体主义教育,对班级进行生命化提升与改造[7],充分创造条件发展人,关注“班级边缘人”的成长。通过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双管齐下,让大学班级“形散神不散”。

4.加强班级网络文化建设,多方面把握班级特色

网络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把班级扩展到了网络空间。如果不对班级网络文化的建设加以引导,那么网络环境的随意性将成为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绊脚石。

第一,班级管理者和核心成员应明确内部分工,共同协作,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建立与成员有效沟通的交流机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第二,要与班级成员一起建立共同遵守的网络公约。如建立班级QQ群或微信群聊规范等,打造特色的线上交流平台,作为辅助班级文化建设的工具,从而把线上线下的班级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总之,在这个充满现实与挑战碰撞的时代,大学的班级文化建设值得大家多加重视。它不仅关系到个人人文品格的完善,更是弘扬主旋律、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虽然大学只是学生成长阶段中一个很短的时期,但是真正有灵魂的班级对人的影响一定是恒久的。所以,面对现实与挑战的冲击,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唐汉卫,吴秀霞.大学生活:困惑与反思[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2][6]钟秉林.大学的走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3]曲建辉,路西昆.基于文化学角度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探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5).

[4]陆 韵.文化社会学视域下的大学班级边缘人:内涵、困境及转化策略[J].高教探索,2015(8).

篇7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管理艺术;创新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5.1

引言: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内容虽然平凡,但是在他们繁琐工作的背后,却有着高超的班级管理智慧和管理艺术,更实现了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班级管理的成效主要得益于班主任老师的辛勤付出,班主任的管理艺术创新是其作为班级领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职责。班主任工作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进行课程学习,完成学校教学计划,更为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灵魂的艺术工程。不可否认,班主任工作在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发挥班主任的管理艺术创新。

一、在日常管理中渗透"慎独"的道德观念

慎独是我国优秀道德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品质,慎独是指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没有外人的监督,虽然有可能会违反普通的道德规则,但是能够做到严格要求自己而不去做违规的事情。慎独是一种较高的思想道德境界,完全可以应用到我们的班主任管理工作中,是班主任管理艺术创新的重要实践形式。慎独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如果得到学生们的认可并能在日常学习中一以贯之,这将会提高学生们的道德品质和修养,这也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初中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发展和成熟的关键时期,该段时间的思想道德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着后续的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创造性的发挥培养学生慎独意识的管理艺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强化这种优秀德育品质,引导学生们自己践行这种道德品质,在各种有效的德育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感受慎独道德品质的巨大魅力,转化为学生们的自觉行动。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进行,以春秋卫国的贤大夫蘧伯玉"夜车止阙,见信宫闱"为例进行,还需要在通过各种班级主体活动、课外活动、班级讨论等活动形式,强化学生们对慎独品质的认识。通过对学生们慎独道德观念的渗透,班级管理就可以达到无为而治的良好效果,学生们在没有教师上课的自习课中会跟教师在教室一样安静学习。学生们在这样的班集体中,可以有效塑造班级和谐文化和良好氛围。

二、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并因材施教

近年来,素质教育的改革进程不断推进,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的呼吁也不断加强,在班级管理中表现为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最终需要落实到班主任的因材施教策略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尊重学生们的个性特点,注重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给每一个孩子自主发展和成长的机会。班主任教师在实施班级管理的因材施教策略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学生们在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层次不齐,不同的学生都有各自的擅长学科和薄弱学科,这就需要班主任教师充分了解情况,引导学生们分析原因,适当调整学习策略,不断实现均衡发展的目标。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发展的巨大差异性,不同的孩子具有不同的特点,比如在学习成绩、个性特点、音体美特长等方面都不相同,这就要求班主任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情况采取个别化的指导策略。

例如,我们在当前的初中班级管理过程中发现,每一个初中生都具有自尊的需要,他们的自我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和转移,其"成人化"的表现倾向比较明显,这都是需要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密切关注的问题,也成为班主任班级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班级管理艺术的重要目标。针对上述这种情况,需要班主任教师改变单一的管理方式,而是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了解问题的根源,有针对性的采取各种个性化教育措施。而并非是针对全班同学实施相同的管理策略,这是一种懒政的思维,无法达到解决学生问题的目的。

三、以学生发展为本,关爱每一个孩子

班主任管理艺术的核心是对每个学生的尊重和关爱,体现在班主任的各项管理工作都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办事态度,为学生们树立良好的榜样,建立班主任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地位。对于部分初中学生来说,班主任要尽量避免误解学生的问题,尤其是不能出现冤枉学生的情况。

例如,当班主任在处理学生之间的部分矛盾时,如果不能公正客观的处理,如果对部分学生存在着误判的情况,则会引起学生们对教师的反感甚至仇恨,如果学生们对教师的感情态度变得冷漠和憎恨,则会严重影响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实际成效。通常的处理方法也比较容易,这时候就需要班主任教师主动降低姿态,敢于承认错误,及时向学生们道歉,争取学生的谅解,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实现了共赢。

另外,要关爱每一个孩子,充分尊重每一个孩子的自尊心。每个人都只有自己的自尊,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自尊心刚刚建立,极容易受到打击,而且缺乏基本的调整策略。在当前的班主任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部分教师以讽刺学生的方式惩罚学生,从而造成了学生的自尊心受挫,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也损害了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这就要求每一个班主任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孩子的自尊心,要通过关爱每一个孩子来得到多数学生的认可和支持。

四、要建立与学生及家长的良好沟通机制

为全面提高班主任管理艺术水平,还需要积极建立与学生及其家长的良好沟通机制,充分发挥学生及其家长的辅助作用。通过与学生及其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一方面可以全面了解到学生的多方面信息,为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提供信息基础。另一方面还可以与学生家长配合有效解决学生在学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学生的心理障碍。与学生们建立良好的关系,首先需要教师转变姿态,以一个学生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们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得到学生们内心的承认和信任,只有这样,才能与学生们建立真正的沟通关系。此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与学生家长的良好关系。班主任教师要时刻保持与学生家长们的联系,及时通报学生在学校中的各种表现。

例如,对于部分问题学生,我们通过与家长取得了联系,将学生的动态向家长一一反映,并委婉的批评家长疏于对孩子的管教造成这样的结果,希望家长帮助学生改掉看电视、上网的不良习惯。通过建立与学生及其家长的良好沟通机制,可以有效提高班级管理的水平。针对部分学生在学校中的不合理表现,需要通过与家长沟通来说明问题,了解问题发生的各种原因,尤其是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情况,与父母合作共同教育学生,帮助学生。

五、结语

总而言之,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不只是一项管理技能,更为重要的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学问。上面提到了新形势下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创新策略探索,虽然具有较高的代表性,但是并不够全面,需要在今后的相关研究中继续探索。班主任不只是学生们的老师,更要做学生们的知心朋友,用一颗真挚的心来感染学生。在以后的班主任管理工作中,要积极探索班主任管理实践,不断学习先进的班级管理经验,掌握更多的班主任管理艺术,把班级办的更好,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团才.班主任的管理艺术[J].改革与开放,2009,(9).

[2]曾红英.怎样提高班主任的综合管理艺术[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6).

[3]周晓霞.深入解读初中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艺术[J].群文天地,2012,(16).

篇8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不断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办学内涵,提升学校品味,满足家庭和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不断培育、提炼、彰显学校办学特色,进一步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制定学校特色建设指导方案。

二、特色建设目标

今后的五年,挖掘学校发展潜力,拓展学校发展空间,在名师队伍、教科研、班级文化建设及课程开发商有新突破,并彰显出学校特色。

三、具体目标及主要举措

第一,名师队伍要进一步扩大到各个学科,各个部门,形成精业务、善研究、有特色的骨干教师群体。

1.加强师德建设。全方位开展师德教育活动,让每位教师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坚持师德考核和业务考核并重,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用、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2.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将以“每人一绝”、“教材解读”为突破口,提升全体教师的专业素质,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对“一绝”训练力求找准优势,加大训练力度,力争每人保证一绝。继续采取“多点联动、研培一体、骨干辐射、全面推进”的校本研修模式,以课堂实践为基本点、专业习练为着眼点、系列培训为积淀点、教科研为提升点、骨干教师为引领点,多渠道开展校本研修活动。

3.做好名师培养工作。建立名优骨干教师培养规划,完善名师培养制度,通过定机制、定任务、定目标、给机会、给平台、给空间,充分培训骨干教师,尤其是抓好第二、第三梯队建设,发挥骨干作用,带动和引领一大批教师快速成长。

第二,构建有特色的教研文化,逐步建立学习型组织。通过学科论坛、同课异构、案例交流、分层教学等方式引导教师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思想,使教师都能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开展有效教学的深入研究。在主题教研、集体备课、教研模式上进行有益探讨,形成优势,形成特色。让教学研究逐渐成为广大教师学习与工作的一种习惯。

第三,将班级特色文化建设打造为学校的精品工程,使每个班级都形成富有个性的班级文化。

通过建设有特色的班级文化,给全体班主任一个展示创新能力与个人才华的“舞台”,给全体学生一个“我们的天地我们做主”的广阔空间,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要不断创新班级管理方法,拓宽育人渠道,在全校班级推广、升级班级博客这一新型的网络育人平台,建立师生互动、家校联动新通道,拓宽了班级文化建设的辐射面,逐渐形成“一班一品”的班级文化格局。

第四,构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特色课程体系。在选修活动课和语文素养提高工程上进行卓有成效的探索实践。

1.发挥学校优势和教师专长,将开设电脑机器人创意、电脑绘画、拼贴艺术、剪纸、版画及各类声乐器乐、语言艺术等选修课,并通过科学设置内容,精心组织活动,实时展示成果,实现创造潜能向现实能力的转换,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在大阅读特色课程基础上,营造书香氛围,启动语文素养提高工程,通过早读、课前三分钟、写字课、语文素养课等形式,将语文知识积累贯穿于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从而让每个孩子都能达到“字写得好,话说得好,文作得好”。

篇9

【关键词】智优生 班级分流 心理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32-01

班级分流教学的探索目前被认识是有价值的,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目前的班级分流制度还不完善,许多相关的管理问题没有跟上,特别是“智优生”在班级分流后产生的心理变化是常被老师忽略的。那么,如何看待班级分流后给“智优生”带来的心理变化呢?

一般来说,“智优生”都是被分流到所谓的重点班级里面,这有利于给“智优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但不可否认,班级分流后也会使他们“水土不服”,产生许多心理问题。

首先,“智优生”学习的心理压力会越来越大。由于班级分流以后,“智优生”和“智优生”同在一个班级,没有了原来的优势,竞争激烈,无形之中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处理好了会“化压力为动力”,没有处理好,就可能引起“智优生”压力过重,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等,甚至引发厌学、考试焦虑症等严重心理问题,最终可能导致“智优生”变成“后进生”,这显然与班级分流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其次,“智优生”虚荣心导致的盲目自信。一般的“智优生”从小就生活在顺境中,习惯了老师的表扬、奖励,比起普通的学生意志更薄弱,禁受不起挫折和失败,心理承受力差。班级分流以后,“重点班”的名号可能促使部分“智优生”虚荣心更加膨胀,如果这时候老师没有进行有效引导,有可能使他们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所在的环境,盲目自信,最后在激烈的学习竞争中被淘汰。

第三,“智优生”高傲心理引发适应性偏差。高中阶段“智优生”经过班级分流走进重点班级以后,往往意味着一个好的大学在向他招手,周围长辈和同学的赞扬和羡慕往往使“智优生”感到自我满足,极易形成自负、傲慢的心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表现为不虚心请教老师和同学,轻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不顾及别人的需要、兴趣和心理感受;与人发生矛盾时,从不找自己的过错,听不进别人善意的劝告等等。这些都会使“智优生”产生孤独感、被冷落感和消极退缩的心理,造成“智优生”边缘化。

基于“智优生”在班级分流之后产生的“水土不服”,学校和老师有责任和义务去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笔者认为主要要从防范和疏导两个方面入手。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预防和疏导。

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身能力和客观环境。高中阶段学生的心智还处于向成熟过渡的阶段,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影响,往往不能正确地评估自身的能力,出现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和盲目自信。因此,学校和老师有必要帮助“智优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身边的环境及自我能力,学会情绪调节,充分挖掘自身潜能,正确面对重点班级高手林立的现实,迎难而上。老师如能对学生做出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可增进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另外,学校和班主任可通过家长会向家长阐述,使家长正确对待考试成绩、高考竞争压力等问题,从而减轻学生来自家庭的压力。

其次,要建立有效的心理引导机制。班级分流造成学习环境变化,“智优生”们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震荡”现象是不可避免的,通过疏导提高“智优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尤为必要。建立一种良好的学校心理疏导机制,不只是直接关系到学生个人发展,还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发展和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在学校建立心理疏导机制,使学生的负面消极心理得以释放,是保持学生生活和学习稳定的重要条件。因此,学校要成立以德育处、团委及班主任为主体的心理调解员队伍,出台了相关的心理疏导制度,强化对“智优生”心理素质的训练,增强竞争意识和自信心,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同时对“智优生”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对有心理危机的“智优生”,注意追踪了解、交谈,帮助他们建立克服危机的信心;特别是要与家庭配合起来,共同做好“智优生”的工作。

第三,加强对“智优生”的学习指导,化解心理压力。学习方法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的捷径,谁掌握了高效率的学习方法,谁的学习就是高效率的。学业压力无疑是“智优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掌握更科学的学习方法,以适应班级分流带来的环境适应压力显得特别重要。因此,学科老师要加强“智优生”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指导,完善“智优生”的准备学习策略、课堂学习策略、巩固应用策略,引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合理利用时间,注意劳逸结合,学会科学用脑,使学生不会感到学业压力过大,减轻学生的焦虑情绪,以最少的脑力与体力投入取得最大的成效,从根本上消除“智优生”的心理压力来源。

篇10

关键词: 小学班主任 工作创新 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种有关小学教育的新型的教学观、学生观和评价观正在逐步形成。新的课程变革倡导课程功能的多元化,倡导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倡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及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倡导评价的发展等。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在各个方面都离不开班主任工作的支持,小学班主任承担着儿童的组织、管理、教育的重担,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搞好小学班主任的工作以适应新课程理念的需要已成为学校全面改革所必须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就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工作创新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在教育理念上的创新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是教育者最基本的教育教学观,是开展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宗旨,这就要求教育者树立崭新的,基于每个个体全面、健康发展科学的学生观,从而使教育活动有“据”可依。

首先,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班主任作为对学生发展全面负责的人,应该积极摒弃陈旧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学生观,树立以尊重每个学生为基础、注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科学的学生观,并以此为开展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要尊重学生人格,倾注爱心。爱心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情感基础,对后进生,班主任既不能歧视,也不要当众讥讽嘲笑,而要主动亲近,热情关怀帮助他们,要经常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共同探讨发展的突破口。同时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不吝啬自己的赞赏与表扬,要用百分之一的闪光点激活百分之九十九的向善潜能,使其有所表现,树立信心。

其次,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再以课程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权威自居,教师应当以平等之人格、除伪之语言同步实行与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心灵交流。其内容除了曾被视为人类力量之表征的课程知识外,还应该包括激活知识、导向创新的态度、情感、意义和价值生成。其形式也不应该是含有强加性意味的“灌输”,而应该是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地位的共享型“对话”。因此,班主任要从人的一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在教育的每个环节中都体现出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课程理想。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工作内容上的创新策略

首先,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新课程要求班主任必须将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要摒弃那种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班主任一方面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另一方面要善待差异,从研究学生的差异入手,正视学生的独立性、可变性,为他们创设适当的教育环境,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选择教育的内容应依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班主任要善于挖掘蕴藏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及每一个活生生的学生身上的教育资源,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出发,主动建构与社会、世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对已有的教育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对新的教育资源敢于开发和利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其次,在新课程理念下班主任要由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转变成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促进者。传统评价观内涵窄浅、标准单一,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重表面课程分数轻内在主体性人格发育,教师其实只是扮演着最终的课程分数的评判者,致使学生总是处于被测试、被区分、被选拔的评价客体地位。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其纲要中就明确提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这一价值目标,将教师评价角色推向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要求班主任对学生评价时应遵循发展性、多样性和情感性等诸原则。如此,班主任就不再是用评价的筛子去淘汰学生,使之气馁,而是激发其建立在自主性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三、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的创新策略

班级管理是体现小学班主任工作艺术的重要途径,结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小学班主任应该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小学班级管理的创新:

首先,在新课程背景下班主任要根据学生实际和一定时期内的教育重点,在广泛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教育规律、适合本班情况的班级规章制度,以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新课程改革倡导教育适应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班主任要改革班级管理制度,建立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班级管理机制,实行自主化班级管理方式,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发挥个性潜能、展示特长。如实行“班干部竞选”、“科代表竞选”、“班干部轮换”等制度,变革原有的干部设置,尝试建立班级事务委员会,并引导学生自我选择、自主管理班级事务,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管理和服务的机会,同时学会从其他同学提供的服务中汲取经验,培养锻炼学生的自我教育和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为学生的发展营造宽松肥沃的土壤。

其次,班主任要给班级营造良好氛围,做到环境育人,要有计划地开展德育活动,构建德育载体,要想方设法在班级内部开展丰富多采、内容充实、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思想产生碰撞,心灵得到洗礼,灵魂为之震撼,实现“由他律走向自律”的目的。班主任要给学生构建一个充满爱心、团结协作、自由快乐、积极向上的家园;要重视班级文化建设与管理,积极创设班级的精神氛围、文化环境来培育和熏陶学生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商韬.论新课程背景下的班主任培训[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