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系统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2: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洋生态系统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海洋生态系统的作用

篇1

关键词:海洋浮标 海洋生态系统健康 动态监测 海洋管理

中图分类号:TP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7-096-02

随着环境监测技术和管理需求的不断发展,海洋环境监测已经逐步从费时费力的现场观测往自动在线连续监测的方向发展,我国海洋环境的在线自动监测系统也不断得到管理部门的重视和认可。与此同时,由于海洋环境水质评价自身的缺陷以及污染物的不断增加,海洋和环境管理对于环境评价也由原来的水质评价往生态系统健康等环境综合评价方向发展。因此海洋自动监测系统如何在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监测中发挥作用,对海洋环境保护和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我国海洋多参数在线连续监测浮标现状

海洋多参数自动在线监测系统是一个以在线海水分析仪器为核心,运用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传输技术以及相关的专业分析软件所组成的监测体系,该系统具有投资经济、功能强大、数据量大、响应及时、公正客观、稳定可靠、操作简单、维护量小等特点。为了实现对调查船难以做到的海洋环境长期、定点、连续、多参数的现场实时自动观测,国内外上世纪80 年代开始将资料浮标作为海洋环境监测的一种常规手段。尤其是在上世纪90年代,随着现代海洋环境自动监测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直接毗邻经济告诉发展都市的近海港湾,针对海洋污染或生态环境的水质自动监测网络纷纷成立,据统计1992年9 月一个月内, 全世界通过ARGOS 定位和数据传输的在用的锚碇浮标就达352 个。

多参数浮标主要由仪器设备载体、能量供应系统、海水水质分析仪器、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岸站监控中心、安全防护系统、固定锚链系统等六大部分组成。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引入YSI等国外多参数浮标,我国部分海域开始布设多参数自动监测浮标。“九五”和“十五”期间,依托863等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我国开始自行研制海洋自动监测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无人自动监测站与生态浮标系统”等,涌现了一批海洋自动监测科技成果。近年来随着监测数据技术集成技术的发展,多个自动监测浮标/探头集成性越来越高,自动监测浮标所囊括的监测项目得到不断补充,项目包括气象、水文、水质以及生态等方面。多参数浮标已经发展成为集成了传感器、数据处理、数据通讯等多项高新技术的测量项目齐全的海洋自动观测系统。

单个多参数浮标只能监控一个较小区域的海洋环境变化。近岸海域环境复杂多变,因此单靠一个或少数几个浮标难以监控较大或整个海区的海洋环境变化,需要建立多个浮标组成的自动监测网络系统。2004年起,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在厦门湾陆续投放了5台海洋水质连续在线自动监测浮标,被成功应用于厦门同安湾赤潮短期预报,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自动监测系统在海洋生态灾害防治应用积累了经验。2008年起,广西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陆续在广西近岸海域投放了16台海洋生态多参数在线自动监测浮标,形成了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海洋自动监测网络系统,为较为准确的监控广西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变化提供了良好平台。

自动监测系统应用中最关键的是传感器。以目前国内常用的海洋生态监测浮标系统为例,其可以监测海水的几个方面:(1)温度、盐度、pH、溶解氧、溶解氧饱和度、浊度、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和光合有效辐射等基本物理参数;(2)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正磷酸盐、硅酸盐等营养盐化学参数;(3)叶绿素和蓝绿藻含量等生物参数;(4)风速、风向、气压、气温、湿度、雨量、光照度等气象参数;(5)流速、流向、非方向波等水文动力学参数。此外国内外还在生态浮标上积极探索和应用COD、BOD、硫化物、浮游生物类群以及生物传感器等,拓展生态浮标的监测项目,为多参数自动监测系统的应用拓展提供了基础。

2 海湾生态系统健康动态监测发展概况

由于海洋水质评价方法的局限性以及海洋生态环境的被重视程度提高,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近年来不断受到科学家以及政府部门的重视,成为了海洋生态学和海洋管理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之一。然而由于海洋生态系统以及海洋环境本身的复杂性,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一直处在争议当中,未能达成共识。祁帆等(2007)在综述了前人观点后提出了健康海洋生态系统的概念,指在特定的自然边界范围内,可维系其正常的结构和功能的海洋生态系统。

目前,海洋生态系统评估方法主要包括指示生物法和指标体系法两大类。相对而言,指示生物法比较简便,但容易遗漏重要信息,难以反映复杂的海洋生态系统;指标体系法可以更综合地反映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其中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尤其侧重在:(1)评估海湾富营养化状况;(2)评估入海污染物;(3)赤潮等生态系统病症等方面。

许多国家以及我国相应启动了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项目。随着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在海洋研究与管理领域中被越来越多的应用,海洋生态系统健康中关键指标的动态监测将会被逐渐重视和应用。如澳大利亚开展了“生态系统健康监测计划”,对河口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估和监测。可以遇见,在当前以及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将逐渐重视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并对其进行动态监测。由于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体系囊括很广,采用船只航次调查将会较大的费时费力和费财,从经济角度上来看操作性较难。因此,从指标体系中选择部分重要指标,采用生态浮标系统进行连续动态监测,进而指示生态系统健康的变化情况,将为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动态监测提供了一个可行方向,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3 多参数浮标在海湾生态系统健康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篇2

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采取集体大课、分组教学以及分学科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方式。本文将以“海洋生态系统与澳洲文化探索”部分(以下称“海洋组”)为例,呈现统整项目课程中集体大课设计和具体实施。

教学定位:导入课程,激发兴趣

集体大课通常安排在统整项目课程的初始阶段,采取由同一老师集中教学、全年级学生统一在同一个地点、同一时段学习的形式。

集体大课是统整项目课程的概览课程,也是导入课程,其主要作用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某一问题、某一主题进行探究,并为后期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分组教学作铺垫。因此,集体大课追求的是广而不深、全而不细,立体认知、系统学习。

开发设计:主题引领,问题驱动

1. 教学目标

集体大课中的每个组别都需要将课程总目标进行科学细化和具体落实。

“海洋组”的教学目标为:

(1)初步认识海洋,知道海洋生态系统与海洋的区别。

(2)了解并学习海洋生态系统,知道海洋生态系统的构成,并能够初步区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深海和浅海。

(3)认识澳大利亚,了解澳大利亚地理位置、历史由来、国家情况等,认识澳大利亚国旗。

(4)了解澳大利亚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美丽的人文风景。

(5)了解澳大利亚大堡礁及其环境问题。

(6)学习并深入认识海洋生态系统及澳大利亚当前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7)树立保护海洋、爱护地球的意识。

2. 教学内容

“全球生态与世界文化”课程内容包括两大板块――科学和人文。科学板块即生态系统相关知识,人文板块即世界文化相关知识。与之相对应,“海洋组”课程主要内容分别是海洋生态系统和澳洲文化(以澳大利亚为主)。

其中,海洋生态系统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海洋。以“什么是海洋”“海洋和海洋生态系统有什么区别”两个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主要驱动,贯穿整个课程学习。

(2)海洋生态系统。包括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构成,初步区别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地理构成,学习深海、浅海等。

(3)海洋环境问题。了解海洋垃圾、海洋污染(石油污染、赤潮)、海洋生态系统破坏(生物死亡或灭绝)等海洋环境问题。

澳洲文化(以澳大利亚为主)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版图及历史由来。

(2)澳大利亚基本的国家情况,如国旗、国徽等。

(3)澳大利亚的自然资源:动物、植物、矿产及地理景点。

(4)澳大利亚环境问题:大堡礁被破坏,土地荒漠化等。

具体教学内容设计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如图1所示。

具体实施:学生中心,体验感悟

1. 课前导入:绘本共读

师生共读“叮铃和叮铃铃”系列绘本之《叮铃和叮铃铃 一起去海底》。教师带领学生到奇幻的海底世界“探险”“寻宝”,让学生在有趣的故事中初步了解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想象力。

2. 兴趣激发:假如我是海底的一只鱼

(1)教师明确要求:孩子们,请想象你是一条鱼,来到了海洋世界……你会看到什么?闻到什么?听到什么?触摸到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请你写一写、画一画。请使用铅笔和彩色笔,在4分钟内完成。

学生在填写学习单时,两名授课教师巡场指导,巡场时打开iPad拍照功能并实时将学生填写的情况和完成的作品分享到大屏幕。

(2)学生分享:请学生上台分享作品,个别学生iPad投影展示。

学生在自主分享时,教师不组织学生点评而用语言不断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帮助学生发散思维。顺应儿童天性,发挥儿童的童真、童趣,进而引导学生回归对大自然美好的向往和热爱。

3. 初识海洋(教师引导为主)

(1)教师过渡:亲爱的孩子们,刚刚大家的分享都非常有趣,同学们说在海底会看到鲨鱼跳舞,会闻到咸咸的味道,会听到鲸鱼的歌声,会摸到柔软的海草……那么,老师想问一问,你们知道海洋里都住着谁幔浚ㄇ胙生举手回答)老师听说,海底里住着海龙王(简单介绍海龙王的传说)。

(2)认识海龙,了解海洋:孩子们,海龙王的故事讲完了,其实这海龙王可能真的存在,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海龙的图片)是的,这是海龙,它生活在美丽的大海里,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着它,一起到它的家园――真实的海洋去看看吧!看看海洋里到底住着谁?(播放纪录片《地球脉动》之海龙和海洋概览的剪辑片段)

4. 认识海洋(学生讨论为主)

(1)认识海洋生物。孩子们,谁来说一说,你看到海洋里都住着谁?(请学生回答,根据回答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同时将学生的答案贴画在白板上)

(2)认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假如说海洋也是一个大城市的话,那么住在海洋里的这些动物和植物都有一份工作。第一种工作叫生产者,第二种工作叫消费者,最后一种工作叫分解者。让我们通过一个简短的动画来看看,这些工作究竟是做什么的吧!(播放纪录片《海洋》鲸鱼捕食及海藻进行光合作用等剪辑片段)

(3)区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请学生根据纪录片内容,在课件上连一连、画一画,帮海洋居民们找到对应的“工作”――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并说一说什么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教师相机指导。

(4)认识陆地与海洋、深海与浅海。课件出示陆地与海洋的对比图片,深海与浅海的对比图片,请学生思考并说明陆地与海洋、深海与浅海的地理区别。课件出示居住在深海、浅海的“动物家族”和“植物家族”,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深海、浅海的生物区别。

(5)认识浅海的瑰宝――澳大利亚大堡礁。播放《地球脉动》之深海、浅海大堡礁的剪辑片段,课件出示大堡礁,教师简单介绍地理位置、生物种类、具体情况等。

5. 认识澳大利亚(学生讨论为主)

(1)教师过渡:我们一起到美丽的大堡礁游览了,孩子们,请一起告诉我,这么美丽的大堡礁在哪个国家?是的,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是一个美丽又特别的国家。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个国家吧!

(2)了解澳大利亚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课件出示谷歌地图,点击澳大利亚版图,引导学生从全球视角认识澳大利亚,发挥想象认识澳大利亚的版图(抽生回答),了解澳大利亚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国家。

(3)认识澳大利亚国旗。课件出示澳大利亚国旗,引导学生同桌讨论,通过观察法认识澳大利亚国旗,说出澳大利亚国旗的图形、色彩等。课件出示英国国旗,引导学生继续通过观察法和对比法,说出两国国旗的异同,分析国旗图形、色彩等背后的含义,认识到澳大利亚是英联邦国家。

(4)认识澳大利亚国徽、动物和植物:课件出示澳大利亚国徽,引导学生类比认识国旗的方法,通过观察法认识澳大利亚国徽。并通过认识国徽上的代表性动物、植物,如黑天鹅、袋鼠、金合欢等,理解澳大利亚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

(5)了解澳大利亚代表城市和著名景点。课件出示澳大利亚代表城市和著名景点的图片,在音乐声中带领全体学生坐上“小飞车”,“游览”澳大利亚。随后介绍绘本《这就是澳大利亚》,鼓励学生到绘本中进一步了解澳大利亚。

6. 认识海洋环境问题

(1)课件出示澳大利亚海洋环境受污染的图片,与游览时美丽的景色图片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说一说――“我看到了什么”(海洋垃圾、被石油和废水污染的黑色海洋、海洋生物死去、大堡礁珊瑚礁退化等)。

(2)教师介绍当下海洋环境问题,并播放保护海洋环境公益片,留下问题――“保护海洋,我们能做些什么”(这一问题不在课堂上做详细讨论,留待分组教学深入研究)。

7. 课堂小结

请你根据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和了解的信息,画一画真实的海洋世界。

8. 课程评价

本次集体大课的评价以多元评价和自主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才是评价的主体,儿童始终被置于中心位置。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并进行自我反思和学习评价,是统整项目课程集体大课评价的重点。

首先,教师以丰富的语言、亲近的态度参与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随时关注学生学习状态,提高学生注意力。

其次,评价以学习单为主要工具。其中,课程学习单是学习支架。学习单写、画结合,以画为主,形式新颖、充满趣味,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在完成学习单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想、自己写、自己画、自己评,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后续延伸:性兴趣,自主选择

当6个组别的老师依次上完集体大课,学生对整个课程的内容框架有了整体的学习、了解、体验之后,回家与家人进行分享、交流和讨论,最终做出自主选择,自愿参与到六个大组中的一组,开展深度的主题学习和探究,即为期4周左右的分组教学和分科教学。

篇3

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海水中CO2固定成为有机碳,是为海洋生态系统的碳汇(Marineecosystemcar-bonsink)过程。进入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再经过浮游植物死亡沉降和以浮游动物为主的各营养级消费者摄食后粪球打包沉降作用,或各种海洋生物死亡后的有机碎屑沉降,汇总为从海洋表层向真光层以下深层海洋的有机碳输出,该过程称为有机碳的生物泵,或软组织泵(SoftTissuePump),是生物泵的主要部分,即海洋生物碳汇的主要途径。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海洋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所产生的生态系统碳汇只有其中很少部分(1/1000~1/100)会最终通过生物泵到达大洋深处被长久封存(Sequestration)下来(Trujilloetal.2011)。浮游植物形成的海洋生态系统碳汇绝大部分会经过各级消费者和分解者———海洋细菌(真菌)的分解和再矿化作用,释放为水体中的CO2,再次进入食物链循环系统(孙军2011)。但是,自从人类产生以来,一直在对海洋生态系统进行着越来越显著的改造运动,渔业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活动,其对海洋碳循环的意义在于,部分截断海洋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将浮游植物形成的海洋生态系统碳汇直接移出,形成一种新的生物碳汇形式,又称为渔业碳汇(Fisherycarbonsink)。这一概念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促使我们从生态系统概念框架到方法学层面,对人为干预的海洋生态系统碳循环进行重新的考量和评估。海洋浮游植物处于海洋生态系统营养阶层的底层,而渔业生物往往处于食物链的高层或顶层。通过全程食物网关系,浮游植物和渔业生物成为海洋碳循环与生物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的海洋浮游植物生产的有机碳经过长短不一的食物链进入顶级海洋生物,这些碳在食物网中流动的过程中会逐渐损失,因此海洋生物碳汇最大量的部分处于浮游植物一端,到渔业生物会根据食物链的长短和各营养级之间的生态转换效率,最终归结到不同量级的渔业碳汇中。不同渔业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群落以及渔业食物链组成结构不同,最终的渔业碳汇量值是不同的,但是最初的浮游植物生物碳汇量对整个渔业碳汇量的值具有重要影响。对于渔业生物来说,生态系统中的颗粒有机碳是其食物的主要来源,因此与颗粒有机碳生产相关的浮游植物碳固定过程,及其计量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2海洋生物碳汇总量

海洋生物群落的总碳汇输入实际上就是初级生产力,因此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是海洋渔业碳汇最重要的参数,它的测算方法有很多,先看一下其机制。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其实质是自然群落增长的结果。这里面有两层含义,从有机碳的生产来看,主要为颗粒态有机碳(POC)积累,其次还有一小部分是溶解有机碳(DOC)积累,DOC生产在热带海区会占到相对较多的比重,大约在30%;从POC生产来看,一部分是浮游植物细胞本身大小的增长,另一部分主要还是浮游植物种群的增殖。

3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测算

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测算是一个经典命题,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解决。基于光合作用的原理,从测氧(O)和测碳(C)两个方面着手有很多直接方法,也有一些间接方法,本文只给一个简单框架和基本的几个方法,具体可以参考相关教科书或文献(Stricklandetal.1968;Krameretal.1992;Knapetal.1996;孙军2003)。

4浮游植物碳生物量计量

浮游植物碳生物量(Carbonbiomass)是另外一个重要的参数,它是海区生物碳汇的基础,浮游植物的碳生物量测算是个经典而复杂的工作,可以根据浮游植物生物量的不同参数进行转换(孙军2004)。浮游植物碳生物量,目前为止除了单细胞分离培养后可以直接测量,对于自然种群无法直接测量,因为很难将浮游植物从其他生物种群和有机碎屑中分离出来。常见的碳测量方法有:CHN元素分析仪高温催化氧化法、辅助湿法氧化法、电阻法、电导法、臭氧化发光和非分散红外吸收法等。下面介绍两种常用的浮游植物自然种群碳估算方法。

4.1叶绿素a估算法

根据“碳/叶绿素a比值”(C∶Chl-a)这样转换关系,可以直接将水体中实测的叶绿素a浓度转换为浮游植物碳含量。这是一个无量纲的值,因此直接可以将叶绿素a浓度单位用于碳含量单位。通常C∶Chl-a的值介于1~300之间,常见近岸水体中此比值介于20~80,一般浮游植物生长迅速的水体该值偏小,例如在水华区、河口区等,而在开阔大洋该比值则较高,近海环境相对稳定的水体中该值偏高(Banse1977)。我们在中国近海已经做过一些初步的工作,一般来说近岸水体这一比值稳定在40~50,超过200m等深线的开阔海中,可以用80(孙军等2009)。该方法的优点是快速简便。叶绿素a是应用非常广泛的生态参数,测定方法多,规范准确,卫星遥感使得该参数可以进行大面积实时监测。但是,由于叶绿素a这一参数本身的局限性:随环境因素变化大、变动快、数据分辨率低、不能了解生物群落的微细结构等,使得叶绿素a估算法计算浮游植物碳生物量时受到很大的局限性。

4.2细胞体积估算法

Mullin等(1966)最早于1966年发现了浮游植物细胞体积与碳含量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后来Strick-land、Eppley、Smayda等著名浮游植物生态学家纷纷提出自己的经验公式,然后,国外许多浮游植物生理学家进行了大量浮游植物细胞体积和碳含量之间关系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结果(孙军等1999)。最后,大多数工作者分析发现浮游植物细胞体积和碳含量的关系具有稳定性。这样,可以利用浮游植物细胞体积与各种转换生物量(Conversionbiomass)的关系,将浮游植物细胞计数资料转换为碳含量。该方法被正式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浮游植物手册》(PhytoplanktonManual)中。随后,波罗地海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1988年制订的生物调查规范(BMEPC-HC1988)(BalticMarineEnvironmentalProtectionCommission1988),1992年欧洲共同体科学、研究与发展委员会制订的欧洲河口区联合调查规范(JEEP92)(Krameretal.1992)等都将此方法作为碳生物量计算基本方法。中国海域浮游植物细胞体积转换生物量及相关研究正处于初步阶段(孙军等1999;Sunetal.2003;孙军2004)。细胞体积转换生物量方法的关键是选用测算浮游植物细胞体积适当的方法,另外,浮游植物细胞体积转换成生物量的经验公式也是很重要的。各海区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和生理状态都是有差别的,所以研究本地海域浮游植物生物体积和转换生物量的经验公式是十分必要的。现在的研究都是处于资料积累阶段,随着资料的增多,更准确的经验模型才能提出。目前相对成熟的一些的计算方法为:C=aVb或log10C=a+b•(log10V)式中,V为细胞体积(μm3),C为每个细胞碳含量,用皮克(pg)表示,a和b分别为常数。对中国海区,推荐使用Eppley方法(孙军等1999),硅藻:log10C=0.76•(log10V)-0.352;非硅藻:log10C=0.94•(log10V)-0.60,也可以采用我们综合其他模型后统计的经验公式:log10C=0.7656•(log10V)-0.3259,细胞体积则建议使用几何体积模型进行批量估算(Sunetal.2003)

5浮游植物比生长率

篇4

1 海洋环境污染的元凶

海洋污染是指人类改变了海洋原来的状态,使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造成海洋污染的主要原因是:陆地污染源流入海中、石油污染、人类无节制的捕捞活动等。

海洋污染的特点是:污染源广,污染物质种类多,影响范围大,危害深远,控制复杂,治理难度大。

1.1 陆源污染

陆源污染是指陆地上产生的污染物进入海洋后对海洋环境造成的污染及其他危害。人类长期以来不可持续的生产、消费与生活方式使海洋环境遭受严重污染,其中,陆源污染成为全球海洋环境持续恶化的罪魁祸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为蒙特利尔环境部长会议预备的一份报告中指出,80%的海洋污染源于陆源污染。

《防止陆源物质污染海洋公约》中对陆源污染的界定:陆源污染是:1)通过水道;2)源于海岸,包括通过地下水或其他管道的引入;3)源于公约所适用区域内一缔约方管辖内所铺设的人造设施对海洋区域所造成的污染[1]。

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工业污水大量排入近海水域,成为陆源污染的主因;而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将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通过地表径流或者河流流入沿海水域;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也成为主要的污染物。随着大量的陆源污染物流入海洋,致使海水中重金属含量升高,直接导致海产品重金属超标。

1.2 石油污染

随着我国石油进口量和海上运输量的逐年增长,我国近海石油污染日益严重,对海洋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据统计,全球每年生产的32×108t石油中,约有320×104t进入海洋环境[2]。

石油流入海洋的途径包括:

1)海底油井开采开采过程中溢漏和井喷;

2)油船运输中泄漏或发生事故;

3)炼油厂含油的废水直接流入海洋。

石油污染海洋环境,危害海洋资源,破坏生态平衡。通常1t石油可在海上形成覆盖12km2范围的油膜,油膜会使透入海水的太阳辐射减弱,从而影响光合作用;油膜影响海水复氧,石油的分解,会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使海水本文由收集整理缺氧,据研究,1kg石油形成的浮在水面的油膜完全氧化需要消耗40×104l海水中的溶解氧[3],造成海洋中藻类和微生物死亡,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失衡;石油流入海洋后,会产生光化学反应,生产綑、酮、酚、酸、硫的氧化物等,危害海洋生物[4]。

1.3 过度捕捞

过度捕捞是指捕捞超过系统能够承担的数量的鱼,使整个系统退化。捕捞了太多的某种鱼类,让它们的数量不足以繁殖和补充种群数量。

据《中国区域海洋学——海洋环境生态学》书中指出:近海的过度捕捞正造成一个恶性循环:生态系统中价值高、个体大的种类被过度捕捞后,人们的捕捞目标必然转向其他一些价值较低的物种,而当这些价值较低的物种生物量枯竭后,捕捞目标随之又转向价值更低的种类,这样依次将使生态系统的所有物种都被过度利用,造成渔业资源的系列性枯竭和物种品种的退化[5]。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海鲜成为了我国百姓餐桌上常见的美味,为了满足人们餐桌上的需求,人类大肆从海洋中捕获渔业资源,现代渔业捕获的海洋生物已经超过生态系统能够平衡弥补的数量,导致整个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2海洋环境保护

治理海洋环境污染的关键前提是要求我们增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意识。海洋环境的污染,制约了人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海洋环境污染范围的扩大,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如何保护海洋环境,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2.1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法制体系,保护海洋环境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07条规定:各国应制定法律和规章,以防止、减少和控制陆源污染,包括河流、河口湾、管道和排水口结构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同时考虑到国际上议定的规则、标准和建议的办法及程序[6]。

在海洋环境保护法制建设中,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通过法律的形式,坚持把陆源污染防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行重点规划。严格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破坏海洋环境的违法行为。

2.2 多管齐下防治沿海城市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

随着沿海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沿岸海域环境压力加剧,我们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治海洋污染:

1)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

2)制定排污指标,严格控制污染源排放总量,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3)加强截污和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治理;

4)加强沿海城市防护林建设,保护滨海湿地;

5)强化污染物的资源化再利用,治理工业废弃物,减少海洋环境的污染。

2.3 突出科技手段,加强海洋石油污染的防治

目前对海洋石油污染的处理主要包括:

1)物理方法。包括围油栏、吸油物质(如麦秆、泥炭、聚苯乙烯等)、沉降和磁性分离等;

2)化学方法。包括投放化学处理剂(如乳化分散剂、凝油剂、集油剂等)、燃烧处理等;

3)生物方法。通过投放噬油微生物,进行人工石油烃类生物降解。

其中,生物降解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具有迅速、无残毒、低成本的优点。据研究,海洋中存在大量能够降解石油的微生物,目前能够降解海洋石油污染物的微生物有200多种。

2.4 保护海洋渔业资源,防止过度捕捞

海洋渔业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但是要科学利用,如果过度捕捞会导致资源匮乏,最终无鱼可捕捞。防止过度捕捞,保护渔业资源,促使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1)渔业法规需要被重视起来,要加大宣传这方面教育的工作力度,增强渔民依法兴渔的法律意识,提高广大渔民的自觉性;另外还需要治理水产品的销售市场,要扩大宣传面,让社会广大群众都能认知到保护渔业资源的重要意义,并参与保护市场,共同抵制违法水产品的销售;

2)制定休渔期。我国每年的6至9月,相关部门会对从事海洋捕捞作业的渔民实行2到3个月不同的休渔期,以此来保证海洋水产资源正常繁殖、生产与发育;

3)规定渔网最小网目尺寸、可捕标准、幼鱼比例,限制对幼鱼的捕捞是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的最基本措施[7]。

3 结论

21世纪是海洋世纪,随着经济的增长,世界各国纷纷调整本国海洋政策,加紧争夺海上战略利益,海洋产业的发展和海洋战略部署都出现了强劲的势头。海兴则经济兴,面对世界各国的形势,我们必须加快发展和壮大海洋事业。

篇5

关键词:海洋生态文明 生态补偿 补偿机制

进入新世纪,人类为了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危机,开始进军海洋,海洋开发与利用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而维护海洋生态平衡是发展海洋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础。山东省政府2011年1月6日对外通报,国务院已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规划为加快推进我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海洋生态文明与生态补偿机制

(一)海洋生态文明的内涵

在人类中心主义环境观指导下形成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生态文明便得以兴起。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形式,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上的具体体现。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为主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追求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关系协同进化,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以环境的承载力为基础,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

海洋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原生态文明的起源和基础,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及海洋开发利用影响巨大。对于海洋生态文明的解释,人们的理解并不一致,大致从两个方面概括:“一是人类遵循人、海洋、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二是人与海洋、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文化伦理形态。”[1]人类起源于海洋,海洋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海洋不仅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物质产品,还在气候调节、水分平衡、自然循环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生态服务作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既不能一味地追求海洋为人类服务,也不能单纯地强调海洋绝对保护,而应以海洋经济开发的繁荣来推动海洋生态环境的平衡,以海洋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促进海洋经济的更大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和谐共荣的海洋生态文明局面。

(二)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一词最早使用主要是在生态学和经济学领域,近年虽有一些关于生态补偿的研究,有个别省市也进行了实践探索,但就生态补偿的定义而言,由于不同学科的学者研究角度存在差异,对生态补偿的理解侧重点不同,至今还没有较为公认的概括。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生态补偿应该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以经济调节为主,综合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调整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更清楚具体的阐述,生态补偿机制就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2]

在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背景下,针对区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我们把对生态补偿的分析放在海洋生态文明视野下,以克服在海洋生态资源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问题。作为生态补偿的一个具体、个别类型,海洋生态补偿的目的在于达到人与海洋和谐共处、经济与海洋可持续发展。它既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关心人与海洋本身的关系,是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改善海洋等一系列活动中,为了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对海洋生态进行补偿和对海洋生态保护作出贡献者以及因海洋保护和利用而利益受到损失者给予资金、技术、实物上的补偿。[3]海洋生态补偿直接针对的对象是人,但最终归宿是海洋生态环境,是以恢复失衡的海洋生态系统为出发点。同时,通过海洋生态补偿,可以实现环境公平,最终保证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现实意义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离不开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经济的发展,必然依赖于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随着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与海洋原有生态系统间的矛盾将愈加突出,必须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作为指导,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矛盾,构建海洋生态补偿机制。

(一)有助于协调海洋生态保护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矛盾

我国一直以来都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问题,忽视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海洋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和产品的价值。这种错误的认识,直接造成了对海洋生态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人类的经济活动严重干扰和破坏海洋生态。虽然我们可以通过采取法律和行政手段强制保护,对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实行禁止,但由于忽视了为其寻找可持续的替展途径,致使海洋保护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总是处在不断的冲突之中。要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应当通过基于公平利益分配的经济政策与经济机制,平衡各方的利益,化解海洋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进而为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一条和谐发展之路。

构建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正是调节海洋保护与经济发展困境的有效手段。通过海洋生态补偿,能够建立起海洋有偿使用制度和海洋生态环境补偿收费制度,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对海洋资源优化配置的约束机制,形成有效的向海洋生态保护倾斜的管理制度,从而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协调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

(二)有助于积累海洋生态保护资金,提高政府海洋生态管理水平

目前,我国的海洋保护工作主要是靠政府财政拨款为资金支持来运作的,缺乏其它有效的资金来源。没有其他资金来源,海洋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受到严重制约,而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恰好可以通过经济激励手段解决海洋保护资金问题。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总体框架是“受益者付费、破坏者赔偿、保护者获益”,在这一总体框架下,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资金渠道得以拓宽,保证为海洋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筹集到充足的资金。同时,海洋生态补偿机制能有效的激励生态环境的保护者,改变传统的行政强制手段,既可以有效地解决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保护的冲突,着实地提高了政府的海洋管理水平。

(三)有助于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海洋是一个整体,具有永续流动性,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既不是某个人或某些组织的责任,其建设的收益也不能由某个人或某些组织独享。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明确了污染者和破坏者的责任,增强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促使所有主体把治理海洋环境污染和其发展生产结合起来,为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条件。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通过实行责权利相统一,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有利于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原则

浙江省是我国第一个以较系统的方式全面推进生态补偿实践的省份。2005年8月浙江省政府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确立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原则,即“受益补偿、损害赔偿”、“统筹协调、共同发展”、“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多方并举、合理推进”原则。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结合我省海洋环境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构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时应当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公平负担原则

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排污谁付费的原则,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生态补偿机制”。2007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印发了《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是“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等。国家高度重视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我省在积极开展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应该贯彻国家的政策方针,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确立海洋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

在国家生态补偿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我省在发展海洋经济,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过程中,应确立海洋生态补偿的公平负担原则。海洋是人类起源的发祥地,海洋生态资源作为人类共有的财富,任何人都享有平等利用的机会和分享的权利。海洋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者要承担相应的生态环境成本;海洋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受益者要为海洋生态保护与建设者所付出的代价给予合理补偿;因开发环境资源而造成环境资源的破坏者,应该对其破坏的海洋环境负有恢复整治的责任。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只有遵循公平负担原则,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对海洋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建设。

(二)权、责、利明确原则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过程中,海洋开放与利用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由于海洋生态补偿涉及多方利益博弈,要想实现海洋生态保护的最终目标,只能通过合理分析和界定各利益主体的权、责、利关系,才能有效地协调各方利益。按照这一原则的要求,一个主体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就有义务进行修复补偿;开发利用环境资源者,不仅有依法开发自然资源的权利,同时还有保护环境资源的义务。我们在确定参与海洋生态补偿的各方面主体时,必须通过制度安排使应该付出代价者支付应支付的成本和费用、应该受到补偿者得到相应补偿,确保各利益相关者的责、权、利真正实现统一。

(三)灵活性创新原则

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是我们在建设蓝色经济区发展中提出的一个崭新课题,因此,一方面要总结已有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也要结合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突出海洋生态系统特点,科学论证、积极创新,建立海洋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的标准体系,探索多样化的海洋生态补偿方式,制定海洋生态补偿实施的流程,从而为海洋生态补偿工作的实施提供新方法、新经验。例如我们在遵循“谁破坏、谁补偿”原则时,就应灵活适用,不一定必须要求其在原地进行修复补偿。如果在经济区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允许到生态区进行修复补偿。这并不意味着在经济区可以随意破坏,不进行任何修复。必须努力把破坏降到最低限度,只是在经济区无法完全修复的部分,才到生态区进行修复补偿。投资者和建设者在项目上马之前就必须做好补偿安排和预算,投资总额必须包含适当比例的补偿费用。

建立和完善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政策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因地制宜选择生态补偿模式,不断完善政府对生态补偿的调控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逐步建立公平公正、积极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努力实现生态补偿的法制化、规范化,推动我省各区域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人类通过海洋生态补偿,恢复海洋生态平衡、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海洋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刘家沂.构建海洋生态文明的战略思考[J].今日中国论坛,2007(12).44-46.

[2]李锋.无居民海岛生态补偿机制初探[J].海洋技术.2010(9):125.

[3]吕忠梅主编.环境法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391.

篇6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发现只有遵循生态原则的经济才是可持续的,因而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探索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生态经济模式。海洋生态系统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平台,与人类经济活动相叠加而耦合成海洋生态经济系统,而海洋生态经济则是在海洋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通过挖掘海洋资源潜力来建设的海洋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产业经济。

1.1天津市发展海洋生态经济拥有难得的发展机遇

发展海洋生态经济,拥有国家的政策支持,与环渤海区域发展战略相一致。一方面,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海洋经济,为天津海洋生态经济发展创造了难得机遇。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建设海洋强国。国家海洋局指出要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规划用海、集约用海、生态用海、科技用海和依法用海,推进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提高海洋生态承载力,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到海洋工作的全过程。另一方面,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天津海洋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加快实施,环渤海经济圈迅速崛起,对于天津来说,要充分发挥环渤海中心城市的作用,辐射和带动周边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全力构筑现代海上丝绸之路,这些都为天津海洋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了空前的机遇。

1.2天津市发展海洋生态经济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近年来,天津在探索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为全面发展海洋生态经济奠定了基础。例如,在汉沽建立了以北疆电厂为代表的国家循环经济试点,打造了集海水冷却、海水淡化、浓海水制盐、海水化学资源提取、废物再利用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实现“五位一体”的良性循环,真正将海水“吃干榨净”。其中,一期和二期工程分别采取摊晒制盐和工厂化真空制盐的方式进行,对浓海水进行综合利用,在有效避免浓海水直接排海而造成生态破坏的同时,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另如,天津临港经济区作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规划建设按照远近结合、长短结合原则,集约节约利用岸线资源,形成了产业聚集,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建设,目前已建成了具有生态修复和污水处理功能的临港生态湿地公园,据统计每天可对1.75×104t污水进行生态净化,并将其全部作为景观用水,实现了污水“零”排放。

2天津市发展海洋生态经济的主要路径

进入21世纪,随着海洋开发热潮的不断掀起,作为沿海超大型城市的天津,也在不断探寻海洋经济发展的捷径,坚持海洋开发与保护并重,协调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由此可见,在天津海洋经济发展中引入生态模式,已是大势所趋。按照海岸带不同区域,有针对性地打造特色鲜明的海洋生态经济体系。

2.1在潮下带———浅海区域发展海洋生态经济

在潮下带———浅海区域发展的海洋产业,主要有海水增养殖业、海洋捕捞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其生态经济模式主要体现在这三个产业各自内部的节能减排方面。例如海水增养殖业的生态经济模式,其本质是遵循生态学原理,利用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共生关系,形成鱼虾贝藻立体多元养殖体系,目的是增加有益成分,减少物质残留,减少海水污染,目前主要有贝藻套养、轮养、循环水养殖、立体化养殖等模式。同时,积极研究高效、低污染的规模化养殖模式,推广无公害养殖,包括养殖水域水质监测,养殖生物疫病测报防治,技术示范基地建设和技术服务网络建设等,降低养殖的技术风险。此外,以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为方向,适时建立沿海养殖基地、海水产品开发基地等平台,促进海水养殖业向基地化、规模化发展。

2.2在潮间带区域发展海洋生态经济

在潮间带区域发展的海洋产业,主要有海洋盐业、滨海旅游业、海水利用业,其中循环产业链主要有海水综合利用产业链条。一直以来,天津是我国水资源较为短缺的沿海城市之一,近年来随着沿海大开发战略的加快实施,临海工业用水量进一步加大,进而造成淡水紧缺的形势更加严峻。因此,应提高海水利用率,特别是在电力、钢铁、化工等行业增大海水利用量。近年来在电厂中,天津市广泛采用了热电联产方式,已经有了较大突破,首先利用海水作为直流冷却用水,尔后对海水进行淡化处理,并将淡化水用于供热,同时还可将淡化后的浓海水进行制盐,进而提取海水中的化学资源,延伸了产业链,由此构建了高效的海水综合利用产业循环链,与传统热电分产相比,此产业链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形成了一种高效的生产方式。

2.3在潮上带———陆地区域发展海洋生态经济

在潮上带———陆地区域发展的海洋产业,主要有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化工业、海洋装备制造业等产业,它们均是对环境污染较大的产业,且地处沿海地区,致使废水、废气、废渣的产生严重威胁着海岸带生态系统。因此,对于此地区的产业,要发展生态经济模式,关键在于控制废弃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提高对废弃物的利用率,由于产业链条较长,可通过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发展,重点建设废物代谢链条,在产业内部、产业之间建立有机联系;二是,要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首先是从源头上降低废弃物的产生量,通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大力开展清洁生产,同时要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有效降低废弃物产生的可能性。总体看,要从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等多方面入手,着力打造海洋生态经济产业链。

3结语

篇7

老师:我们知道现在吃鱼翅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而且还成为了一种时尚,很多饭店也都会提供鱼翅这种菜肴。你见过身边有人吃鱼翅吗?你也跟着一起吃过吗?你觉得鱼翅到底该不该吃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欢迎大家积极提问、踊跃发言哦:

小朋友 A:我认为还是不要吃的好!你想鲨鱼们得多疼啊!

B:鲨鱼都能吃人,我们为什么不能吃它们?

C:对嘛,鲨鱼那么凶残,吃掉也无所谓吧!

老师:这是人们在对鲨鱼和鱼翅的认识上存在的误区。

请小朋友们看一组资料:(此处幻灯片―下同):

90%以上的鲨鱼对人类是不具危险性的。尤其是现在摆在各大酒店橱窗中的“天九翅”,它的主人名叫鲸鲨,是目前世界上已知体型最大的海洋鱼类,性情温和,主要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中,虽然它们有宽大的嘴,却主要以小型动植物为食。

老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全球究竟有多少条鲨鱼?每年有多少鲨鱼被捕杀吗?

鲨鱼的种类有400多种,据数据显示,全球在2000年~2008年期间,每年平均有近82.44万吨鲨鱼被捕捞。每年约有2600万~7300万条鲨鱼因为其贵重的鱼鳍成为牺牲品。

小朋友们:哇,好恐怖、好残忍!

D:可是我听爸爸说鱼翅有丰富的营养……哦对了,妈妈还说它能美容呢!

老师:嗯,鱼翅中的确含有胶原蛋白等营养物质,但它的氨基酸构成比例与人体蛋白质相比差异非常大,而且其中所含的必需氨基酸也仅占氨基酸总量的20.5%,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所谓优质蛋白。它的营养价值其实与蹄筋、肉冻差不多……

E:哈哈,我知道了!吃鱼翅还不如喝牛奶,吃花生、黄豆呢。

老师:更重要的是,如果长期食用,会对我们的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濒危状态的鲨鱼处于海洋生物链中的最高层,对保持海洋生态平衡起着关键的作用。有很多的科学数据表明,如果这个物种灭绝了,食物链下游的物种也会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从而进一步威胁到全球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老师:小朋友们,现在你们知道要怎么做了吗?

众小朋友:以后去饭店点餐,坚决不再吃鱼翅!

F:对,谁吃谁小狗!

老师:不仅如此,我们还要起到监督和劝告的作用哦。

G:嗯嗯,我要告诉爸爸,让他也别吃了!

众小朋友手拉手:让我们来做小小监督员!

“保护鲨鱼、拒吃鱼翅”,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美国、加拿大、智利国家和地区相继出台海上切鳍禁令

--民间环保组织发起的“争创零鱼翅城市、寻找零鱼翅饭店”行动

--国际海产品可持续基金会(ISSF)已经通过了鲨鱼割翅禁令

--全球多城市半岛酒店开始停售鱼翅, 获国际环保组织赞扬

你知道吗?

目前,每年约有至少1亿鲨鱼被打死,只为了鱼翅。

鲨鱼在被割掉鱼翅后,一般在海底挣扎数小时甚至数天后死亡。

鲨鱼是海洋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鲨鱼对吃浮游生物的鱼的控制,地球上的氧气会很快耗尽。

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看,鱼翅并不含有任何人体容易缺乏或高价值的营养。

篇8

国际海洋科技的发展动向

目前初露端倪的“新一轮蓝色圈地、新一轮资源开发、新一轮海洋探索”,在“十二五”期间会愈演愈烈,而且高精度、深层次的海洋调查勘探支撑蓝色圈地,引领资源开发。根据新世纪10年的发展积淀分析,未来5年海洋科技将围绕着如下几个全球性的重大命题在世界沿海大国掀起新一轮科技竞争。

“蓝色圈地”成为科技竞争热点

进入新世纪,新一轮“蓝色圈地”在世界舞台上愈演愈烈,“十二五”期间有可能会掀起一个小。首先是海洋大国抢占国际公共海底。俄罗斯在4500多米深的北冰洋海底率先插上一面钛合金国旗,暗示该区域归俄罗斯所有,各发达国家纷纷效尤,引发了新一轮国际公共海底的争夺战。如果说过去的5年还处于准备窥视阶段的话,未来5年可能会付诸实施。二是抢占“外大陆架”海洋国土。澳大利亚率先获得了250万平方公里的外大陆架,引发世界各国争相申报,争相宣称自己拥有宽广的外大陆架,导致了一系列难以调和的海域之争。三是海域划界矛盾重重。过去可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海域,因为国际上的蓝色圈地而使海域划界变成“白热化”的竞争,甚至有可能使“睦邻友好”演变成“拔刀相向”。蓝色圈地说到底是一种国防实力的竞争、科研水平的竞争、保障技术的竞争、调查手段的竞争。

深海探测成为海洋调点

广袤的海洋,平均水深接近4000米,推想可知,深度4000米左右的“深海洋盆”占据了绝大多数海洋面积。而这些深海洋盆的绝大多数又是国际公共海底。美国、加拿大率先推出深海探测体系(001)计划,在面积近5万平方公里、深度4000米左右的深海洋底布设_个庞大的、网络化的、实时的、连续的、多学科的海底观测系统。沿海发达国家积极回应,纷纷围绕各自的深海目标,建立各具特色的深海观测系统,目的是通过海底装备的先进性来显示科学数据的先进性,表明科学认识的超前性。同时通过深海资料的占有和积累显示海洋强国的作用和地位,以期在未来战略资源划分上取得优先权。

战略性资源开发成为海洋科技亮点

国际公共海底蕴藏着储量巨大的、全人类共有的未来战略性资源。譬如深海油气藏、海底可燃冰、热液硫化物矿床、大洋多金属矿产、深海生物基因资源,相对于捉襟见肘的陆地资源,特别是油气、煤炭等化石燃料资源来说,相对于目前人类的年消耗量来说,可以说是储量丰富、增速极快。对其调查勘探、先期开发是当前海洋科技发展的动力和竞争热点,谁科技实力雄厚,谁率先勘探开发,谁就率先取得了掠夺全人类未来战略性资源的钥匙。

全球气候变化成为海洋科学研究热点

地球系统科学的新概念、新理论,成为“十二五”海洋研究的重要方面。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海气相互作用”以及“海地相互作用”等重要机理研究使人们在一个地球综合系统的新视野内重新认识海洋,最终落脚在全球环境变化上。

海洋生态系统研究迅速发展

未来5年,从分类学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到海洋极端环境的生态系统;从分子水平的海洋生物技术到生态系统水平的海水养殖;从海洋生物资源修复技术到海洋生态灾害防治,在一个大生态系统的框架下成为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重要的海洋科学研究领域。关于生态系统的研究将跳出单纯的海洋生物学范畴,形成一个包括环境、地质、化学、水动力在内的大的综合科学系统。

蓝色经济成为沿海各国的重要目标

依靠海洋科技进步和创新来引领支撑海洋经济发展变成了沿海国家的发展主脉络。海岸经济逐渐向海床经济延伸,沿海经济逐渐向涉海经济发展。以基础性、公益性为主的海洋调查研究逐渐转为面向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研发。

我国海洋科技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海洋科技事业在未来5年内一定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不凡的业绩。概括起来,发展的焦点集中在提高“五大能力”。

控制能力如何保证和提高我国海洋国防安全的控制能力,国家海洋权益的保障能力,对中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认知能力人类虽然经历了几百年的探海历程,有了海量的知识积淀和数据积累,但对茫茫海洋来说,人们的认识还很肤浅,甚至还很陌生。探索海洋、认识深海、了解深海,特别是探索远离大陆的深海洋盆依然是我国海洋调查研究的重要方向。

开发能力相对于人炸和陆地资源匮乏来说,海量的海洋资源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必须取之有道、用之有序,这就是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的大问题。

篇9

一、相似概念,举例辨析

描述生物群体的概念有“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如何有效区分不混淆?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步骤,首先将这些概念按照描述对象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出来: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然后引导学生举例进行辨析,如一个池塘里所有的鲤鱼属于一个种群,池塘里所有的生物属于群落,一个池塘就是一个生态系统,而全球所有的生态系统就构成生物圈.通过举例辨析,学生能了解生态系统就是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共同组成的一个系统,这只是一个表观认识,我们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

二、构建概念模型,逐步深入

生态系统的类型有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等,这些生态系统里的生物和环境、生物和生物之间并不是互不影响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可将学生尝试分成多组,让每组以不同的生态系统为例,以概念图模型的方式画出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防止学生画图时不能确定方向,教师应提出以下要求:①因各生态系统里的生物种类众多,只要写出各种类型的代表生物即可;②物质和能量是生命活动存在的最基本条件,要求画出每种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来源;③生物和其生存的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要求图中体现出生物与环境中的关系.

对于各小组完成的概念图模型,可通过设计问题组来进行概念的深入,第一组:①生态系统包括哪些成分?②生态系统中哪些成分是必不可少的?③捕食链包含生态系统中的哪些成分?通过第一组的问题学生会了解生态系统包含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大成分,其中生产者能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了物质和能量,分解者能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见,如果没有生产者和分解者,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将停止,生态系统就会崩溃.捕食链是食物链的常见类型,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第二组问题串:①生产者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来自哪里?②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什么?③能量在生物之间传递的形式是什么?传递效率是100%吗?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什么特点?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可单独进行吗?⑥生态系统中存在信息传递吗?通过此组问题,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不可分割的,能量主要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输入群落,并以化学能的形成随有机物在营养级之间传递,但每种生物都会通过呼吸作用散失部分能量,这样能量流动具有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可通过碳循环的例子简要说明物质循环具有循环利用、全球性的特点.另外,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发生在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它能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第三组问题串:①生态系统是一个静止的封闭系统吗?②不同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相同吗?与什么有关?③尝试构建生态系统概念的通用模型.第三组问题旨在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保持动态平衡的系统,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决定了系统的动态和变化,开放给生态系统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最后将各组绘制的模型整合成生态系统概念的通用模型,在通用模型里包含了生态系统的四大成分,展示了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篇10

关键词:国家海洋公园;概念;特征;建设意义

中图分类号:K928.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2.03.016

2011年5月19日,国家海洋局了首批国家级海洋公园名单,共7处,分别是:广东海陵岛国家级海洋公园、广东特呈岛国家级海洋公园、广西钦州茅尾海国家级海洋公园、福建厦门国家级海洋公园、江苏连云港海洲湾国家级海洋公园、山东刘公岛国家级海洋公园、山东日照国家级海洋公园。然而,有关国家海洋公园的系统研究在我国尚不多见,明确国家海洋公园的概念、特征以及建设意义等问题更是迫在眉睫。

1 国家海洋公园解析

1.1 国家公园的概念及特征

在研究国家海洋公园的概念与特征之前应首先明确“国家公园”这一概念。

1.1.1国家公园的概念

国家公园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公园,各国政府和学者对其形式和内容有着不同的理解,表1列举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定义:

表1 国家公园分类体系

和国外相比,我国尚未对国家公园进行明确定义,类似于“国家公园”这一概念在我国有这样几种类型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以及生态示范区等。国家公园的概念与上述几种类型区域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尽管各国管理当局和学者对国家公园的定义各不相同,但其中具有许多共同点,鉴于此,笔者将国家公园定义为:国家公园是建立在对区域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严格保护的基础之上,由国家通过立法划出的具有明确地理边界和一定面积的陆地、水域空间,满足人类的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以及游憩娱乐等需要。国家公园通过一定范围的适度开发实现整体地有效保护,既排除与保护目标相矛盾的开发利用方式,以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保护以及适宜的旅游开发为基本策略,达到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目的,又为国民提供了游憩、教育、科研等机会与空间,是一种能够科学协调生态系统保护与资源利用之间关系的保护与管理模式。

1.1.2 国家公园的特征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定义,一个国家公园应具有以下特点:

(1)它有一个或多个生态系统,通常没有或很少受到人类占据或开发的影响,这里的物种具有科学的、教育的或游憩的特定作用,或者存在高度美学价值的景观;

(2)国家采用一定的措施,在整个范围内阻止或禁止人类的占有或开发等活动,尊重区域内的生态系统、地质地貌及具有美学价值的对象,以此保证国家公园的建设;

(3)该区域的旅游观光活动必须以游憩、教育及文化陶冶为目的,并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

根据各种类型保护区的性质差异和管理目的不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国际上各地区设立的各种保护区归纳为6大类[11],见表2。

表2 IUCN规定的保护地分类体系

1.2 国家海洋公园的概念

国家公园是各国目前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国家海洋公园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类型[12]。国家海洋公园通过建立以海洋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和海洋景观保护为主,兼顾海洋科考、环境教育以及休憩娱乐的发展模式,使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等目标共同得到较好的满足,因而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成为国际上海洋环境保护区设立和发展的主要模式。

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海洋公园发展中,由于不同的地理区位、自然环境以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各国国家海洋公园的类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名称也不尽相同,如: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国家海洋公园(National Marine Park)、国家海岸公园(National Coast Park)、国家海滨公园(National Seashore)、国家海洋保护区(National Marine Sanctuary)等(见表3)。

表3 国家海洋公园的名称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参考文献[13],略改动。

多数的海洋保护区以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要目的,并不适宜开展大规模的休闲游憩等活动。然而,也有相当数量的海洋保护区能够在确保生态系统保护的前提下,面向公众开展一定规模的休闲游憩活动,这些保护区成为了国家海洋公园的主体,例如:美国的国家海岸公园,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国家海洋公园等[13]。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仅对于国家海洋公园的称谓不一,而且在概念界定上也没有一个较为一致的标准。例如,澳大利亚政府认为[14]:海洋公园是一个多用途园区,旨在保护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兼顾各种娱乐和商业活动,为此实行了分区计划,在海洋公园内划分避难区、环境保护区、一般用途区和特殊用途区,并分别为这些不同的区域设定了具体的目标和特殊条款。我国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环境保护处处长陈刚则认为[15]:国家海洋公园具备两个性质,从资源上看是一种允许面向公众开展生态旅游的地方;从自然资源的保护上看,国家海洋公园也是保护区的一种类型。

在归纳不同国家和地区关于国家海洋公园的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国家海洋公园可定义为:由中央政府指定并受法律严格保护的,具有一个或多个保持自然状态或适度开发的生态系统和一定面积的地理区域(主要包括:海滨、海湾、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等);该区域旨在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矿产蕴藏地以及海洋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等,供国民游憩娱乐、科学研究和环境教育的特定海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