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诈骗的注意事项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2: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网络诈骗的注意事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留宿期间注意事项
1.明火危险要杜绝,火灾事故重预防
冬季天气干燥,容易出现火灾隐患,寒假留校的同学要严格遵守学校关于宿舍管理的规定,切忌私拉乱接电源线,不使用各种违规电器、不在宿舍内抽烟、酗酒、燃用蜡烛等。不要在宿舍内存放易燃易爆危险品,春节期间更不要在宿舍内外燃放烟花爆竹。
2.贵重物品妥善存,防止扒窃和偷盗
假期校园里流动人口增加,又时值年末,是盗窃事件的高发期。在校同学要注意保管好个人财物,出门锁好门窗,贵重物品妥善保存,尤其是电脑、手机等,切忌宿舍存放大量现金,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3.日常安全无小事,健康快乐每一天
假期留校的同学,少了几分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帮助,更要特别注意自己的生活安全。首先要妥善安排每一天时间,不沉迷网络游戏,不熬夜,不听信和传播网络谣言,注意网络安全,讲求网络道德。其次,天气寒冷,注意加衣保暖,饮食方面,注重食品卫生,生病应及时就诊,以免延误。宿舍内,不留宿校外人员,与同学和谐相处,互相关心和帮助。
二、离校期间注意事项
1.离校门窗要锁好,关闭插座和电源
同学们离校时,要注意锁好门窗,防止由于麻痹大意造成的个人财物失窃现象,最后一名离开宿舍的同学要检查宿舍内电源和插座是否关闭,以免出现火灾隐患。
2.长途出行要结伴,谨防受骗和上当
外出活动注意出行安全,长途出行要结伴,并及时告知家人,不乘坐非法运营车辆;旅途中提高警惕,与陌生人交流要慎重,不要将自己学校、家庭、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轻易告诉陌生人,以防上当受骗;旅行要注意了解当地治安情况及风俗习惯,做好自我防范工作,遇到意外应妥善处理,并及时与学校、家人联系。
3.个人信息保存好,电信诈骗要预防
犯罪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诈骗的事件屡有发生,寒假期间同学们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不要轻易透露自己的身份和银行卡的信息,更不要向陌生账户汇款。如果有疑问的话,及时打电话向公安机关询问。
4.同庆佳节合家欢,安全为本记心间
冬季寒冷干燥,对于持续性的雾霾天气,同学们要做好全面防护。节日期间要切忌暴饮暴食,小心燃放烟花爆竹,春节期间有很多庆祝活动,同学们要注意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谨防踩踏等意外事故。不到未开发的旅游点探险、游览、观光,不到未开放的江河湖泊滑冰或冬泳。日常生活中,遵纪守法,崇尚科学,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
亲爱的同学们,寒假期间,我们将迎来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在普天同庆、其乐融融的节日里,希望同学们都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做好各项防范工作,不让隐患有可乘之机。
最后祝大家度过一个安全、健康、快乐、充实的寒假。
篇2
作为检察机关公诉人, 于2015年参与办理李某某等十七人电信诈骗案。2016年6月, 本院又受理陈某某等150人特大电信网络诈骗案, 该团伙实行公司化管理模式, 内设回访部、话务部、财务、人事行政、仓库等多个部门, 通过网络、电视等平台推广相关减肥瘦身、美容丰胸产品, 由接线员或者话务员负责一次性销售及收集客户资料, 并将获取的客户资料输入电脑系统进行流转。回访部人员根据公司相应的抬单剧本, 互相扮演不同角色, 互相配合进行诈骗。案件被害人涉及全国各地一万余人, 涉案价值高达1.5亿余元。该案范围广, 金额大, 取证难, 本人提前介入指导公安机关取证, 固定证据, 并审查起诉和出庭公诉上述电信诈骗案件, 对于该类诈骗案件侦破、批捕、审查起诉、裁判中的难点以及注意事项进行研究, 以期对以后办理该类电信诈骗案件有所指引。
一、电信诈骗案件的主要特点
电信诈骗在作案方式上传统诈骗不同, 是利用通讯工具 (固定电话、移动电话) 、互联网等技术手段, 虚构事实模板化, 作案人员团伙化, 远距离、跨区域 (甚至跨国、跨境) 实施的非接触式诈骗犯罪。
(一) 诈骗手段多种多样, 且翻新速度快
诈骗方式系诈骗团伙根据各地诈骗版本精心设计, 诈骗行为人人手一份, 定期和不定期培训学习, 且根据经济、时事等情况, 不断更新, 电信诈骗方式从以前中奖信息、电话欠费、冒名顶替、办理证照, 已更新到紧贴时事的补贴退税、投资理财, 甚至银行卡涉案 (洗钱、贩毒、涉黑) 等, 到冒充主任、教授等以推销减肥产品为幌子, 后虚构被害人身体有毒素, 不排毒可能得癌症死亡等事实, 诈骗被害人钱财的游离于民刑交叉案件中的新型电信诈骗模式。
(二) 诈骗流程的标准化、模板化, 职业化水平较高
前期通过电视、网络、微信等媒体广泛撒网, 到被害人主动联系, 登记个人信息, 行为人冒充各类身份联系被害人并相互配合, 后通过仓库发货, 使用套卡取款转移赃款等进行诈骗。团伙成员之间系按照公司化运作, 各部门之间分工明确, 相互之间一对一联系, 互不交叉, 甚至互不谋面, 且相互之间称呼化名。
(三) 诈骗对象的广泛性
电信诈骗行为针对的是不特定对象, 通过短信群发、电话随机拨打等方式来散布诈骗信息, 但部分犯罪团伙设计虚假商品宣传网站, 有的甚至通过媒体播放虚假广告, 在广泛的群体中等待不特定的人上当受骗。这种犯罪行为使得被害人的范围更加广泛, 社会危害性更加严重。
(四) 诈骗行为隐蔽性强
电信诈骗犯罪主要利用电话、手机、网络等通信工具进行远程诈骗活动, 同时, 行为人从虚假信息到诱使被害人处分财物的整个诈骗过程均发生在虚拟信息空间中, 行为人与被害人并没有面对面接触, 是一种远程的、非接触性诈骗, 且一般不诈骗本地被害人, 这使得案发后对行为人的指认造成困难。行为人得手后一般使用银行卡套卡及时将诈骗资金取出、转移, 并在被害人报案后, 就不再使用用于诈骗的银行卡套卡、手机卡等, 使得警方查控、追踪此类犯罪难度很大。
二、电信诈骗犯罪证据体系的构建
(一) 高度重视电子数据取证工作
鉴于电信诈骗的特殊性, 要根据两高一部《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收集提取和审查判断电子数据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一时间和依法做好电子数据提取工作, 包括诈骗的文字、语音聊天记录、资金流向和被害人的信息等。
(二) 及时做好现场勘查和扣押工作
通过现场勘查, 诈骗团伙一般均集中办公, 没有相对独立诈骗场所, 就是聚集在一大间隔成的数个工作区域内实施诈骗行为, 相互之间对对方行为均知晓, 没有隐私和秘密, 对证实行为人主观上存有诈骗故意具有较强证明力。扣押的作案电脑、诈骗剧本、低价劣质保健品等物证, 通过后续侦查提取诈骗记录, 鉴定产品是否假冒、低价劣质等, 以印证整个犯罪团伙主观上存在诈骗故意。
(三) 全方位固定工商登记、银行卡、物流、产品等证据
为逃避打击, 犯罪团伙一般冒用他人身份注册公司, 公司实际注册地和经营地也不一致;使用购买的套卡收款, 并及时转移资金;使用虚假发货地址和发件人;产品几乎全部系假冒低价劣质产品。
(四) 注重言词证据和诈骗记录细节审查
电信诈骗系非接触性犯罪, 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未见过面, 电信诈骗次数和人数也众多, 务必对作案细节仔细审查, 犯罪细节描述的一致性对证据认定非常重要;犯罪嫌疑人实际身份和冒用身份情况不一致, 被害人被骗时自报身份和实际身份也可能不一致, 应就银行转账记录、电话记录等相关证据进行收集和审查。
通过固定上述证据, 以证实诈骗团伙主体的身份, 在诈骗团伙中作用地位 (主犯、从犯) 、诈骗的主观故意、诈骗的客观行为。
三、电信诈骗犯罪法律适用疑难问题研究
(一) 管辖问题
《刑事诉讼法》第二十四条规定, 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如果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审判更为适宜的, 可以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规定, 犯罪地包括犯罪行为发生地和犯罪结果发生地.《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十六条规定针对或者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的犯罪, 用于实施犯罪行为的网站服务器所在地、网络接入地以及网站建立者或者管理者所在地, 被侵害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及其管理者所在地, 以及犯罪过程中犯罪分子、被害人使用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所在地公安机关可以管辖。根据上述规定, 刑事诉讼法上的地域管辖以犯罪地为主, 而电信诈骗属于通过电信、网络等媒介的财产犯罪, 所以在电信诈骗案件中, 犯罪地包括犯罪行为发生地和被害人被骗地。但因被害人遍及全国各地, 一个地区的被害人可能仅有一名或几名, 且犯罪团伙为逃避打击, 一般不诈骗本地被害人, 本地公安机关受理诈骗团伙案件几乎为零, 如何合理利用司法资源, 打击涉及全国范围电信诈骗犯罪。本人认为为节约司法资源, 提高打击效率, 应坚持主要犯罪地管辖为原则, 被害人所在地管辖为补充。
(二) 诈骗罪和民事欺诈区别问题
电信诈骗案件也有产品, 表象上也有交易行为, 诈骗罪与民事欺诈在主观故意和客观行为等方面有很多相同之处, 但也有质的区别, 如何甄别两者区别, 揭开诈骗的丑恶面纱非常重要。
在诈骗罪中, 行为人意图通过被害人履行获取被害人财物, 而自己根本不履行义务, 或者仅是象征性履行义务, 交付部分低价劣质产品仅是用来掩人耳目或迷惑对方的手段, 这种表面履约行为并不能改变行为人整个行为的诈骗性。
在民事欺诈行为中, 行为的主观目的虽然也是为了谋取不当或不法利益, 但这种利益的取得, 行为人是通过民事履约行为实现的, 只不过这种履约行为是有一定瑕疵的, 但总体上, 行为人还是支付了一定对价的。
具体到个案, 应从行为人的主观目的, 客观行为, 以及该犯罪团伙的运作模式、行为人假冒的身份、销售产品是否为假冒低价劣质产品、资金流向等诸多方面来认定。
(三) 诈骗罪和销售伪劣产品罪区别问题
销售伪劣产品罪系通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行为实施犯罪, 电信诈骗罪中往往也有假冒低价劣质产品的销售, 两罪的行为具有一定相似性, 因此在司法实践领域很容易将二者混淆, 导致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情况。对二者进行区分, 需要我们结合交易意图、交易价格和被害人受骗原因及犯罪客体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四) 单位犯罪和个人犯罪问题
辩护人和被告人辩称, 诈骗团伙公司规模巨大、管理规范, 自己仅是普通员工, 并有底薪, 认为诈骗行为系公司实施, 和自己无关。本人认为, 单位犯罪, 是指单位在正常经营业务外存在犯罪行为, 而非以为实施犯罪或主要为实施犯罪而成立。具体在诈骗团伙成立的公司, 往往一开始就是假冒他人身份成立公司, 成立公司目的也主要为实施诈骗, 在诈骗行为以外无其他实质性经营业务, 公司仅是诈骗团伙华丽的伪装。故认定是否系单位犯罪, 应从诈骗团伙公司成立目的、运行情况等多方面分析。
(五) 共同犯罪问题
电信诈骗往往由多人共同实施, 其中以犯罪团伙作案为主, 电信诈骗团伙的组织者、领导者等首要分子应对所实施的全部诈骗犯罪承担刑事责任。实践中争议较大、比较疑难复杂的问题是电信诈骗案件中具体诈骗行为人如何承担刑事责任。电信诈骗的实行犯最常见的两种行为模式是平行式和渐进式, [2]渐进式与平行式区别在于平行式多个行为人针对的是不同的诈骗对象, 而渐进式一般是多个行为人针对同一诈骗对象。
1、平行式诈骗中实行犯的刑事责任。
平行式诈骗指多个犯罪人受同一人指使或多个行为人共同预谋实施诈骗行为, 但多个行为人不是针对同一对象实施诈骗行为, 而是各自针对不同的被害人, 互相之间没有交叉。在这种情况下, 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诈骗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但对其他人实施的诈骗行为是否承担刑事责任则争议较大。需要从是否存在共谋以及共谋内容的明确程度、行为人事前或者事中的表现、是否具有共同分赃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判定。如事前无共谋, 事中无帮助行为, 事后未分享诈骗收益, 不认定为共犯。对于无共谋, 也无帮助行为, 仅为业绩考核而分享部分诈骗收益, 因无具体诈骗行为, 也不认定为共犯。
2、渐进式诈骗中实行犯的刑事责任。
渐进式诈骗指针对同一对象, 先由部分行为人实施诈骗行为, 之后为了非法占有更多的钱财, 其他行为人加入继续实施诈骗行为。在这种情况下, 应从后行为人是否利用了先行为人造成的状态、分赃情况、先行为人是否完全退出等多方面研究。如先行为人因实施前行为为后行为人的诈骗作了铺垫, 并分享全部业绩, 对整个诈骗行为承担刑事责任;如先行为人在后行为人加入后完全退出, 并不分享后行为人实施诈骗产生的收益, 对后行为人实施的行为不承担刑事责任;如后行为人和先行为人事前无共谋, 也仅分享自己实施诈骗行为的收益, 仅对自己实施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反之则承办全部刑事责任。
(六) 帮助取款行为人行为定性问题
在帮助取款行为的定性问题上, 争议主要集中在是诈骗罪, 还是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目前关于电信诈骗犯罪的多数裁判文书对此没有进行说理性的论证, 而直接将帮助取款人的行为认定为具有共同犯罪故意和实施共同诈骗的行为。[3]辩护人或被告人提出的意见主要有两种:一是被告人仅知道帮助取款的钱来源不合法, 但不知道所取的钱是何种性质, 其主观上不清楚所取款项是诈骗得来, 其事先亦未与电信诈骗行为人进行共谋, 只为赚取少量佣金, 帮助取款的行为不符合诈骗罪共犯主观要件, 客观上也未参与实施任何电信诈骗的行为。二是被告人帮助取款时诈骗犯罪已经结束, 成立既遂, 被告人仅是在他人诈骗行为完成后, 实施帮助转移赃款的行为, 被告人事后帮助取款行为不构成诈骗共犯。
电信诈骗中, 对于帮助犯证据审查与实行犯不同, 其审查证据重点在于主观方面, 即是否存在共同故意, 审查可以采用推定的方法, 重点审查的基础事实主要包括: (1) 通过帮助犯供述、同案犯供述及其他证据, 审查双方之间有无共谋或者在实行犯共谋时帮助犯是否在场; (2) 是否曾参与过其他类似的诈骗犯罪; (3) 办理银行账户 (是否套卡、银行卡数量等) 、汇取钱款 (是否在凌晨、有无伪装等) 的具体情况; (4) 帮助者与实行犯是否系亲属、朋友或者是单纯的雇佣等等。通过基础事实, 特别是细节方面的审查来推定帮助者与实行犯是否具有共同故意, 从而确定是否构成诈骗犯罪共犯。如果确实无法证实有共同故意的, 但其行为构成其他犯罪, 可以按照相应的罪名定罪处罚。
(七) 假冒低价劣质产品和物流成本是否应从诈骗金额中扣除问题
在审查起诉和庭审中, 部分人辨护人辩称部分保健品是真的, 部分被害人陈述使用后有效, 这些产品成本和物流成本应从诈骗金额中扣除。本人认为, 各行为人主观上均有诈骗的犯罪故意, 所涉相关产品均系为实施诈骗而采购的低价劣质或假冒产品, 是为实施下一步诈骗犯罪所作的铺垫, 且各行为人通过虚构事实, 让被害人限于错误认识购买产品而受骗, 故假冒低价劣质产品和物流成本仅是行为人诈骗的工具, 金额不应扣除。
参考文献
[1]最高人民法院通报电信诈骗犯罪典型案例[J].人民法院报, 2016-10-8.
篇3
Stations and Control Strategies
Zhong Hem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anjiang 524022,China)
摘要: 目前,成品油销售企业对网络发展和布局作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进行,在发展加油站网络,特别是在收购、租赁、参股等方面,合同的规范和合同存在的风险问题日益突出。本文试图从一家成品油销售企业法律事务的角度,对加油站网络发展中关于合同签订过程的法律风险作出分类,并提出相应的控制策略,从而为成品油网络发展的人员提供启示和策略。
Abstract: At present, product oil sell enterprises' important task is the work of development and layout of network, and the contract specifications and contract risk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developing network of petrol stations, especially aspects, such as acquisition, leasing, equity participation and so 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lassify the legal risks about process of signing contract in developing network of petrol stations,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ntrol strateg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gal affairs of one product oil sell enterprise, so as to provide inspiration and strategies for the persons of developing network of product oil.
关键词: 加油站 网络发展 合同 法律风险 控制策略
Key words: petrol stations;development of network;contract;legal risks;control 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274-02
0引言
笔者所在的企业为一家在本区域(广东)规模较大的成品油销售企业,在工作中对加油站网络发展别是加油站收购、参股、控股、租赁等合同有所接触,本文就本单位的案例,探讨在加油站网络发展中合同签订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及其控制策略,为同行销售人员分享相关业务的法律依据与实操体验。
1合同主体合法性的法律风险及控制策略
主体合法性主要是指合同主体的身份和授权是否合法。依照《合同法》第九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据此规定,合同主体如为自然人,应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如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则应具有相应的经营资质。由于在实践中,可能存在假冒他人身份、通过利用已过期、作废的或假造授权委托、公章、证照等进行合同诈骗的行为,也可能存在合同主体不是真正或完全的权利人导致合同无效。
如某油站为个人独资企业,业主死亡后,油站有其3个儿子接管,我方与业主的3个儿子谈妥了收购条件,但在主体审查时发现业主的配偶仍在,还有一个非婚生儿子,油站的最大权利人是实际业主的配偶,而不是3个儿子。若我方直接与业主的3个儿子签订合同,就可能因此而导致合同无效。最终经过协调,由业主的4个儿子共同委托业主的配偶与我方签订合同,避免了法律风险。
因此,应对合同主体是否具备法定的签订、履行合同的能力和资质进行审查来防范合同主体合法性法律风险,下面对实际工作中主要面对的合同主体不同提出不同的风险控制策略:①主体为自然人的法律风险防范及控制策略:主要审查其是否为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其身份证明文件的真伪,其是否是该网点的真正业主,若通过继承获得的权利还需调查其继承的情况。②主体为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及控制策略:主要审查其是否具备法定的经营资质,授权委托是否符合法律要求。具体审查事项包括是否具备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等经营证照,相关经营证照是否在有效期内,是否按期进行年审,授权委托手续是否真实、合法有效,公章、合同章等是否真实有效等。
2合同主体适格性的法律风险及控制策略
合同主体不适格(如没有处分权的人签订处分标的物的合同、超越经营范围签订合同等),合同效力是待定的,在有权人不予追认或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情况下,合同将归于无效。比如曾出现因承租人未经所有权人同意转租加油站,导致发生法律诉讼,最后以转租人和承租人支付高额补偿费告终的案例。在该案中,如通过事前审查,解决合同主体适格性问题,就可以有效避免诉争和企业经济损失。因此,应对合同主体是否具备签订、履行特定合同的资格、权利进行审查来防范合同主体不适格的法律风险。
对合同主体不适格风险防范及控制策略:采取合同主体适格性审查。根据合同类型的不同,合同主体适格性审查可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全资收购、股份转让和出租合同。该类合同的共同点在于其均涉及对合同标的的处分,因此合同主体适格性审查主要针对主体是否具备法律规定或认可的对合同标的的处分权进行审核。
①全资收购合同。该类合同的适格主体应为合同标的的所有权人或土地使用权人。因应标的物的不同属性和企业性质,需要获得以下机构或自然人的同意,主要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制企业的全体股东或股东会或董事会(依工商局备案章程的规定的权限);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会或董事会(依工商局备案章程的规定的权限);联营企业的全体联营方;国有独资公司的上级主管单位; 其他非公司制企业的上级主管单位;分支机构的总公司;合伙制企业的全体合作人;房地产的产权登记权属人;通过买卖、竞拍、司法执行等途径取得标的物所有权或处分权的人。
②股份转让合同。该类合同标的一般为公司制企业或联营企业,其合同主体主要是公司股东或企业联营方,以及通过买卖、竞拍、司法执行等方式取得公司股份或联营企业出资份额的人。
③租赁合同。该类合同的主体有两种,一种是依法对租赁标的享有所有权的人,其主体范围及适格条件与全资收购合同相同;另一种是通过租赁、授权经营等方式取得标的物经营权,并经所有权人、授权经营人及(或)前手出租人同意转租的人。鉴于该类主体的适格条件均为对合同标的享有处分权。因此其主体适格性审查主要以有关政府部门的登记情况或合同约定为准。
第二类:合作或委托开发建设加油站项目合同和服务补偿类合同。该类合同由于不涉及标的的处分,因此一般对其经营资质和范围、委托资质进行审查即可。合同审查中,如发现合同主体不适格的,应要求与适格主体签订合同,或要求合同对方补足相关法律文件,完善相关手续。
3合同主体履约能力及资信的法律风险及控制策略
合同主体的履约能力直接关系到合同主体是否能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合同,特别各类合同的首期款和先期支付的补偿款,签订合同后即支付,若合同主体无履约能力或履约能力不足,就可能出现先付的款项被其它债权人查封或是在油站土地房产过户前被业主的债权人查封拍卖,致使我方失去油站。合同主体履约能力及自信的风险防范及控制策略主要是进行合同主体履约能力的审查。在我国商业信用体系有待完善的情况下,主体履约能力及资信情况的主要由企业自身或委托中介机构,通过查阅财务资料,参观经营场所,访谈有关人员,以及到工商、税务、行业协会、与调查对象有经济交往的其他企业等了解情况进行审查。由于网点投资合同的特殊性,可在系统内部设立合同主体信用系统,对合同主体过往交易记录、合作项目、可供抵押、担保或执行的资产和预期利益等进行登统,作为设定合同权利义务、风险控制措施的参考。
4合同标的合法性的法律风险及控制策略
合同标的的合法性风险,主要是合同标的因不具备法定的转让、出租等条件所带来的风险,若不具备法定的条件可能会带来合同无效、合同无法履行致使失去油站等风险。主要可区分为以下两种类型:①合同标的为加油站的合法性法律风险。对于加油站而言,合同标的的合法性风险主要是油站是否符合规划要求及是否具备法定的经营资质进行。即要求其必须符合当地加油站布点规划和环保要求,并领取营业执照、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环保证等经营证照。如加油站存在不符合规划,或经营证照不齐的情形的,则需对合同履行风险进行评估。②合同标的为房地产的合法性法律风险。对于房地产而言,合法性风险主要针对其是否已办理相应的产权登记,领取房地产权证,集体土地出租是否经过村民委员会2/3以上通过、是否是耕地等法定可出让/转让/出租条件。
5合同标的权利瑕疵的法律风险
合同标的权利瑕疵风险主要是因合同标的物存在抵押、查封、权属争议等权利瑕疵给我方带来的风险。如油站房地产在签订转让合同时已抵押,业主无能力偿还银行贷款解除抵押,就可能使我方无法过户获得油站产权,甚至会因金融机构行使抵押权致使我方失去油站。主要的应对策略是对合同标的进行权利瑕疵审查,主要是对合同主体对标的物是否具有完全的处分权,合同标的是否存在权利瑕疵进行审查。
根据审查结果,可做如下处理:①履约风险较大,难以控制的,要求对方消除标的物权利瑕疵后,再行处分合同标的,并在合同生效和资金支付条款中予以控制;②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如合同相对人因资金紧张等原因无法通过自身能力消除权利瑕疵的,本单位可直接介入有关法律关系,通过与合同相对方、主张权利的第三方达成和解协议或签署三方合同的方式,将部分合同款直接支付给第三方,消除权利瑕疵。在实践中,本单位曾遇到拟全资收购加油站被法院查封的情形。在该案中,经调查发现标的物被查封所涉案件金额远远小于合同总金额,于是,通过法院居间协调,本单位与油站权属人、申请查封人达成和解协议,由本单位将相应款项划拨到法院指定账户,油站解封后法院将相应款项划转给申请查封人,最终达到既控制风险又将油站产权顺利过户至本单位名下的效果。
篇4
关键词:微时代;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落实
一、问题的提出
2016年,新一轮课改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定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总目标,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方面组成。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信息素养培养的前沿阵地,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培养效果不尽人意,新的核心素养的,引发了一线教师广泛的学习和讨论,而讨论最多的是在学科教学中将核心素养如何落实的问题。微时代是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练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它具有流动的、迷你的、瞬时的、扁平化的传播特点,对于信息接受者而言,消化信息的时间短,而信息内容与数量却异常丰富。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它给人类传播活动带来的变革,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渠道、方式、资源和平台,来促进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究竟如何利用微时代环境来促进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就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二、微时代的新媒体特点
随着微时代的不断发展,微信、微视频、微课、微电影等新媒体也日渐成熟。它们共同的特征是:扁平化瞬时性传播,冲击力大,突破时空局限,极速吸引受众,符合人们“快餐式”的文化消费方式。以上各种新媒体各具特点:微博是一种“点对面”传播,社会化信息网络,用户关系多向度错落,信息内容开放扩散,差时浏览。微信则是“点面结合”的互动沟通方式,它基于个人社会化关系网络,构建双向、对等信息交流平台。包含微视频、微课、微电影在内的微视频则带有鲜明的“普众化”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各种新媒体各尽所长,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是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三、微时代下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根据信息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结合微时代新媒体的特点,本文探讨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促进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一)微时代能够促进学生的信息意识
本文认为要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和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必须具备较丰富的信息获取渠道,能够经历大量的信息冲击。微博这种媒体平台运行形式和信息量可以满足这一需求。教师可通过微博的某一热点话题,让学生全面查看该话题的前因后果,相关衍生报道以及大众评论,进而将自己从中获取的信息和同伴们进行讨论分析,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针对这一话题展开课堂交流。开展这样的活动,一是能够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快速的海量的信息源,对微博为代表的信息源大数据有感性认识。二是有助于增强学生信息研判可靠性、准确性的能力,不断改进信息查询,筛选,分析处理的方法。三是通过讨论,合作促进信息传播,团队成员及团队间共同分享信息价值。例如,在讲授信息获取这一章内容时,首先,布置学生在课下进行一个探讨活动:以近期的“2017年韩国总统大选”为主题,通过网络和微博查看韩国总统大选活动的前因,大选的候选人特点,大选过程和结果,讨论最终人选能够当选的原因,以及大选结果对中国会有怎样的影响。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利用课下的碎片时间进行信息的获取、整理、判断、加工,然后再利用有限的上课时间进行交流、讨论,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
(二)让微时代成为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帮手
笔者对所在学校学生进行了调查,92.82%的学生对微信的基本功能能够熟练操作,将微信运用于教学中已经具备了基础和条件。课前教师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将图片、音频、视频素材上传至素材库,然后运用素材制作成图文、语音和视频信息,完成之后推送给学生。这样的方式能够保证给学生的知识内容是新鲜的和有质量的,符合学生学习需求,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另外,教师还可以将按照学生的程度推送不同的课程,利用微信的“自动回复”功能,将一些重点难点知识和学生易错的部分进行提前编辑,学生只要回复关键字,系统自动回复学生,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能为教师减负。微信平台的“面对面建群”等功能,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协同工作、知识分享提供了非常便捷的平台。例如,《IP地址及其管理》一节,属于理论概念型,动手实践比较少,学生兴趣没有那么浓厚,但知识内容却很重要。笔者结合微信移动学习这样进行了设计。课前:教师用Camtasia制作微视频讲解IP的格式及分类,将视频上传腾讯视频。登陆微信公众平台群发图文和视频链接,学生再通过建立微信群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完成自学任务单,通过微视频的学习心得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微信与他们共享或者寻求帮助。
(三)微时代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笔者对所在学校进行了翻转课堂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通过实验,发现通过翻转课堂教学的学生制作的作品更有特色,主题更加丰富,技术运用也会突破教材的范围。能够运用时下最新的最便捷的软件工具、创作出符合大众欣赏水平和需求的作品,最后用当前最便捷的平台和方式交流,这样的创作流程能够提起学生对创作的热情。例如:《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节,教师以创作微视频或者微电影作为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定好主题,写好剧本,定好演员,用手机或者其他数码设备进行拍摄,用Camtasia、会声会影等软件进行后期编辑,最后通过微信、微博进行。教师用微信推送优秀微视频作品、剧本撰写的方法、拍摄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各种软件的使用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的方式掌握相关方法。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历时一个半月做出了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微视频和微电影作品,当他们看到自己的作品在同学、家长、教师中的传播和评价,成就感和自豪感就写在他们脸上。这种方式虽然用时长一些,但所得到的收获往往比传统教学一个学期要多。
(四)微时代对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微时代信息传播特点对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微信诈骗,朋友圈的不实报道、不负责任的言论和“山寨”科学知识常有发生;微博中也存在很多为了博眼球和点击率的“标题党”,有很多喜欢发表“个人正义感”的“键盘侠”盲目跟风,成为他人利用的对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推广微博、微信的运用,也必须关注这些负面的内容对学生各方面的影响。例如在《信息安全》这一章的学习中,推出一节以微信、微博使用注意事项和制定使用公约的课程。该课程在课前通过微信平台关于微信、微博使用情况的调查问卷,并向学生们共享该问卷调查结果。让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学生使用微信、微博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讨论整理使用微博、微信应该注意的事项,最后制定了使用公约分享在微信群里,并打印出来贴在教室和宿舍里,让大家共同监督和遵守。
篇5
在信息社会里,客户信息就是无息的财富。于是,一些专门收购和买卖个人信息的“生意人”和中介机构出现了,信息泄露和交易变得专业化、行业化:一份完整的小区所有业主资料,售价2000元;一份手机VIP用户的详细资料,售价5000元;一份30万条股民名单的报价为人民币1500元……而且,只要你的真实信息从一个渠道被泄露,就会被作为含金量高的信息四处转卖。
而蒙在鼓里的你,早已成为透明玻璃缸里的金鱼,当你还在纳闷手机怎么会收到那么多的垃圾短信时,更多的商家已摸清了你的底细,开始了无休止的骚扰,甚至不法分子也开始蠢蠢欲动,让你成为诈骗、绑架勒索的受害者。
大学老师喜做妈妈,名
目繁多的邀请不期而至
2007年12月,29岁的山东师范大学教师王蓉和丈夫刘云轩沉浸在即将为人父母的喜悦之中。搂着妻子,刘云轩兴奋地说:“我们去给孩子买张漂亮的小床吧,还有小衣服小鞋子……”王蓉嗔笑道:“你也太心急了吧?才怀孕两个多月你就开始采购,等到孩子出生,你不是把商场都搬回了家啊!”
然而,王蓉没有想到,此后不久,一群比他们夫妇更心急的人不断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
2008年元旦过后,王蓉在丈夫的陪伴下来到医院进行孕期检查。医院妇产科的医生拿出一张表格,王蓉按照要求和提示详细填写了自己的年龄、工作单位、家庭住址、联系电话、怀孕时间、预产期……建立了一份孕妇联系册。
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检查之后,医生一边嘱咐怀孕期间的注意事项一边提醒道:“孕期检查是准妈妈怀胎十月的必修功课,一定要定期进行哦。做丈夫的这段时间要体谅妻子,尽可能为妻子创造一个安宁轻松的环境。”夫妻俩连连点头,那一刻,王蓉感受到一个准妈妈所得到的特别关爱。
孕检之后的第四天晚上,王蓉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王老师吗?我们是‘音乐之声’组委会的,周六晚上有一场音乐会,特别邀请您和您的爱人来参加。到时,您凭借我们发给您的手机短信入场就可以了。”
王蓉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手机又响了,果然是一条短信:音乐是心灵的朋友,以纯净的和声愉悦人的感官。愿我们的关怀像音乐一样让您感到生活的美丽和多彩。
王蓉惊诧不已,拿着短信和刘云轩琢磨起来:“是不是学生知道我喜欢音乐,特地给我安排的啊?否则怎么开口就称王老师呢?”刘云轩想了半天,最后笑道:“别猜了,反正周六也没什么事,我们过去看看,真要是你学生的一片心意,你可不能辜负了啊。”
周六那天晚上,夫妻俩来到剧院,只见剧场里已有不少人,许多都是挺着肚子的孕妇。夫妻俩面面相觑,刘云轩打趣道:“原来是孕妇大集合呀!”
直到看到剧场里的宣传海报,两人才知道,原来这场音乐会是一家知名品牌的奶粉厂家举办的。虽然音乐会开始之前需要耐心地听一大段厂家的产品介绍,但此后一个小时适合孕妇听的舒缓音乐,还是让王蓉如痴如醉。
回家的路上,王蓉挽着丈夫感慨不已:“真没想到,做个准妈妈还能有这样的机会。到底是知名企业,比较有品味,以后咱们宝宝的奶粉就是这家了。”刘云轩默默地走着,没有搭腔,他总感觉有点不对劲,想不通奶粉厂家是怎么知道自己家电话的。见妻子快乐满足的样子,刘云轩欲言又止,将自己的疑惑放在了心里。
转眼大学里放寒假了,抚摸着尚没显山显水的肚子,王蓉不禁怀念起没有怀孕的日子,今年放假不能出去旅游了!
正当王蓉有点失落的时候,一个电话不期而至:“王老师,我们是‘爱婴’公司的,有一场孕期保健讲座等待您的光临。您现在怀孕三个月了,此时是胎儿最易致畸时期, 也是您早孕反应加剧的时期。我们的讲座可以及时为您提供这方面的保健知识。祝您有个快乐充实的寒假!”
对方如此详细地了解自己的情况,让王蓉隐约感到一丝不安,但对方甜美的声音和热情的关心让人如沐春风,那一丝疑云还没来得及出现便在王蓉的求知欲中一扫而空。
那天,王蓉听完讲座回到家已经天黑了,早已下班的刘云轩正焦躁不安地在阳台上观望,见妻子回来终于松了一口气:“你怎么到现在才回来啊,我担心得快疯了。”
王蓉有点疲惫地笑道:“我去听孕期保健讲座的,确实学到一些知识。只是她们不停地推销各式各样的婴儿用品,有点让人受不了。”刘云轩给妻子端来一杯水,心疼地说道:“外面天寒地冻,你要是不小心着凉感冒了,或是碰着磕着,那就麻烦了。我们每个月都去医院检查的,需要注意什么医生都说得清清楚楚啊,而且还买的有书。千万不要再出去了!”
王蓉点点头:“嗯,我知道了。其实不管是音乐会还是讲座,就是商家想方设法将人请到他们的活动现场推销产品,没有多大意思。听老公的话,保证不受诱惑啦!”
然而,让王蓉夫妻俩始料未及的是,此后,各种各样商家“嘘寒问暖”的电话和短信不断袭来,家里的安宁被彻底打破了。
“热情”商家嘘寒问暖,彬
彬有礼的骚扰烦你没商量
“王老师您好,您听说最近婴儿奶粉将要大幅涨价吗?您为您的孩子储备下足够的奶粉了吗?”
“从您的孩子降临的那天起,我们将为您和您的孩子提供最周到最专业的月嫂服务,您不会因为没有育儿经验而手忙脚乱,有我们在,您安心做您的月子吧。”
“给您的宝宝定做一支胎毛笔吧,让这支笔见证孩子的成长,伴随您的孩子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
和音乐会、报告会、讲座相比,这些推销电话直奔推销主题。此起彼伏的电话和短信让王蓉夫妻俩不胜其烦、疲于应付,无尽的骚扰让假期变得混乱起来,那脉脉温情的电话似乎随时都可以响起,搅得人心烦意乱。一天晚上8点多钟,刘云轩加班还没有回来。正在卫生间的王蓉听到电话响,等出来接听时,电话已断了。王蓉见是外地的号码,以为是自己外地的同学打来的,立刻回拨了过去。谁知和对方寒暄了半天,才知道是推销尿不湿的,王蓉没好气地挂断了电话。
因为怀孕身体消耗大容易疲倦,王蓉早早就上床休息了。可刚刚睡着,电话铃声又令人心惊肉跳地肆意响起来,竟又是商家的推销电话!
王蓉终于失去了内心的平静:“你们能不能不要在别人休息的时候打电话,烦不烦啊?”电话的那端依然温柔有加、彬彬有礼:“对不起对不起!只耽误您一分钟……”王蓉气愤地说道:“一秒钟都不行,我不想听你唆!”说完“啪”的一声挂断了电话。
随着情绪的波动,王蓉感到腹中的胎儿也开始躁动不安起来,她紧张地打刘云轩手机,一边哭一边说:“老公,你快回来,我发了一顿火,肚里的宝宝好像不舒服。”
刘云轩急忙打车飞奔回家,得知事情的原委,又气又急,赶忙将满脸泪水的妻子送到了医院。一番检查后,医生安慰道:“别紧张,一切正常!怀孕的女人原本情绪就很不稳定,遇事容易激动、也容易伤心。不过,情绪波动多多少少会影响胎儿的发育,甚至会影响胎儿将来的个性。以后要注意调适,有些孕妇就是因为没有调适好,得了抑郁症。”
回到家中,刘云轩立刻给自己在公安部门工作的朋友打电话咨询,朋友听了情况后也无能为力:“你们只是接了一些推销电话,也不存在诈骗等情况,不属于公安部门管辖的范围啊!”
为了让妻子避免骚扰,刘云轩将电话线拔了,将手机关机。王蓉说道:“要是父母和朋友打电话找不到我们怎么办啊?”刘云轩无奈地说:“以后我不加班了,晚上休息的时候就把电话线拔掉。我明天跟父母说一声。朋友们都知道你怀孕了,轻易不会打扰我们的。”
王蓉止不住又掉下了眼泪:“老公,我觉得我们被一群特别熟悉我们的陌生人盯上了。不要说电话号码,人家甚至连我是干什么的、预产期是哪一天都知道,而我们却根本不知对方是谁,我觉得我活在别人的监视中。”
刘云轩沉吟片刻,说道:“老婆,别担心,我明天就去把电话号码换了!”
更换了电话号码,家里终于清静下来,正当刘云轩为自己的当机立断暗暗得意的时候,没想到,商家竟“追踪”而至。
春节过后,家里的防盗门上经常被塞些小广告,起初夫妻俩并没有在意,早已见怪不怪了。一天,夫妻俩正在吃午饭,门铃响了。打开门一看,是一个年轻的女孩上门推销奶粉。
王蓉目瞪口呆,结结巴巴地说道:“你……你们竟找上门来了!你是怎么知道我家住址的?”
女孩温柔地笑道:“是听朋友说的。”一边说一边拿出了奶粉海报。刘云轩见状,立刻制止:“我们孩子还没出生呢,现在用不着这些。奶粉也有保质期的,对不对?”
女孩依然一脸温柔的笑:“我知道,我是给准妈妈推荐孕期喝的奶粉的。怀孕期间,准妈妈需要补充大量的钙,才能保证宝宝健康发育。您怀孕四个多月了,现在开始补还来得及。我们公司专门……”女孩开始喋喋不休地介绍产品的优点,仿佛一只苍蝇在耳边“嗡嗡”地飞着,赶也赶不走。
看着女孩说话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王蓉皱着眉头,不耐烦地打断道:“是谁告诉你我怀孕四个月了?你别说了,我们该有的都有。快走吧!”女孩立刻说道:“那您试试我们的产品吧,比较一下,您会发现我们的产品口感更好、营养更全面。”
刘云轩见妻子情绪已开始激动,便将女孩往门外推:“好了好了,我们知道了。你也不容易,也是为了工作,我们尊重你的工作,可你也不能干扰我们的生活是不是?”女孩依然不情愿离开,做着最后的努力:“我送您一袋小包装,请您品尝一下!”刘云轩用力将女孩推出了门外,“啪”地关上了门。
“这都什么人啊?怎么什么都知道啊?我们还有隐私吗,还怎么生活,难道要我们隐姓埋名吗?太可怕了!”看着丈夫精心为自己做的饭菜,王蓉已没有了一点食欲。
刘云轩心疼地安慰着妻子,内心却焦虑不安,他不知怎样才能终结这样的骚扰,总不能卖了房子啊。
2008年4月16号下午,王蓉因为没课,早早回到了家。到家没多久,还没来得及喘气,有人敲了敲虚掩的门,然后推门而入。
“王老师在家吗?”王蓉诧异地看着来人,对方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西装革履,文质彬彬,手里夹着公文包。
“你是……”王蓉在脑子里搜索着,想跟自己的某一个学生对上号。
小伙子热情地说:“王老师,我是保险公司的。您有没有想过给自己和肚里的宝宝买份保险呢。我们有一些专门为孕妇以及胎儿设计的母婴健康类保险。”
王蓉感到头皮发麻,脱口而出:“你怎么知道我怀孕了,怎么找到这儿的?”小伙子微笑着看了看王蓉隆起的肚子:“王老师,我应该能看出来的。”
王蓉下意识地护住了肚子,下起了逐客令:“我不需要这些,你请吧!”小伙子不屈不挠,从公文包里拿出了一叠资料:“王老师,您可以先看看啊。其实买保险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您规避风险,像这种为妇女在孕期免受意外伤害提供保障的险种,就可以对孕妇的妊娠期疾病、分娩或意外死亡进行保障,也可以对胎儿或新生儿的死亡、新生儿先天性疾病或者一些特定手术给予一定的保险金赔付。而且这类保险因为是针对特定期间的保障,所以费率通常不会很高,但保障范围较广,很适合投保。”
小伙子说的话,王蓉一句也没听进去,她只感到人身已经没有保障,家也不再安全,知道自己一切情况的陌生人随时都能出现在她面前,而这些人,自己根本不知道是好人还是坏人。王蓉烦躁地摆摆手,示意小伙子快点离开自己的家。
小伙子似乎不为所动:“我想,您可能没明白。打个比方,比如,您生孩子的时候难产……”
王蓉再也忍无可忍,小伙子的话气得她浑身发抖:“你走不走?你再不走,我报警了!”说着,她掏出手机,手指颤抖地开始拨号。
小伙子终于意识到王蓉的愤怒,一边慌乱地收拾公文包一边不停地道歉:“您别生气、别生气!”然后夺门而逃。
谁泄露了我的信息?
隐私被贱卖维权却难
刘云轩下班回到家的时候,只见王蓉正呆呆地坐在沙发上,双手抚摸着肚子,嘴里喃喃自语:“宝宝别怕、宝宝别怕!”
刘云轩吓坏了,急忙把妻子搂在怀里。王蓉放声大哭:“老公,这些人非把我逼疯了不可!这个家没法待了,人家知道我一个怀孕的女人在家,入室抢劫怎么办啊?”
怒火攻心的刘云轩再次找到了公安部门的朋友:“那些商家都找到门上了,难道你们不能管管吗?”朋友无奈地摇摇头:“人家没做违法的事,也没有造成严重后果,没法管啊。再说,管了一家,能管了两家三家吗?是不是你们的个人信息在什么地方被泄露了?我处理过一个案子,就是因为个人信息泄露、被不法分子掌握了,结果引发了一个绑架勒索案。”
刘云轩心里大骇,到底是谁泄露了妻子怀孕的消息?回到家里,刘云轩和王蓉仔细地回想了一番,除了曾经到医院进行孕期检查、填写过个人资料外,似乎没有对外透露过个人信息,而且那些商家推销的针对性那么强,对妻子怀孕的时间了如指掌,也只有医院泄露,才可能这么详细。王蓉越想越气:“难道几个月来无休止的骚扰,元凶竟是医院?”
找到了症结,却并不能阻止骚扰的继续。王蓉终于愤怒了:“我去找医院,一定要讨个说法。医院口口声声说孕妇要有一个安宁平静的环境,可怎么能随随便便将孕妇的资料泄露出去!”
然而在医院,王蓉夫妻俩却碰了个软钉子:“保护患者的隐私是医生的职业道德。对所有患者的个人信息,我们都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不可能泄露出去的。”
王蓉愤愤不平地说道:“如果不是医院,商家怎么可能知道我的预产期?要知道,这预产期还是你们医生计算后在孕妇联系册上填写的。”
“如果你们能找到证据证明,你们的个人信息确实是从医院流出去的,我们医院愿意承担法律责任。”医院的态度也强硬起来。
刘云轩生怕妻子情绪激动,急忙拉起妻子就走。王蓉边走边说:“我们会弄清楚的!”
此后几天,只要有上门推销产品的,王蓉都要询问对方:“我怀孕的消息,你是怎么知道的?”然而,所有的人不是笑而不答就是岔开话题,几天下来,王蓉一无所获。
2008年4月25日,王蓉在办公室接到了一个电话:“王老师,您不是想知道您的信息被泄露的事吗?其实,这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了。出卖他人个人信息已成了一些人的生财之道,个人信息有价有市,目前在济南的市场上,一份包括500名孕妇个人信息的资料价格是1000元。买主大多是商家,用来做商业推销。”
王蓉惊得张口结舌:“原来是这样!你是谁?能和我见面详细地谈谈吗?”对方沉默半晌,说了句“一个有良知的人”便挂断了电话。王蓉急忙回拨过去,对方用的却是公用电话。
回到家里,王蓉急切地告诉刘云轩:“你知道吗?我的个人信息可能是被人以2块钱的价格贱卖了。真的没想到,这个社会已经沦落到这种地步。这是对我权益的侵犯,就算为了我未来的孩子,我也要维护我们的权益。”
第二天,王蓉夫妻俩来到律师事务所,想通过诉讼维权。律师张磊听了情况后,说道:“如果知道谁泄露了你们的信息,可以根据侵犯隐私权的规定追究其民事责任;但如果不知道是谁泄露了信息,或者没有确切的证据,那就没有明确的被告,则无法主张自己的权利。”
王蓉抚摸着已经六个多月的肚子,感慨万千,自己的私人信息被泄露,生活受到了严重干扰,可想维权真的有点难。她不知道那个神秘的电话能不能再次响起……
在我国,民法通则中虽然也有关于个人隐私的条例,但它所能起到的作用却很小。这些条例不仅个别、零散、抽象,在现实中缺乏可操作性,而且,旧的法律系统在信息时代层出不穷的新问题面前,也已经漏洞百出。针对个人信息保护法规的缺失,国务院有关部门启动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程序,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成立课题组起草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中,个人的手机号码、家庭住址、医药档案、职业情况等等,都在保护范围之内。不论是名片店私自留底名片、单位乱扔应聘者的简历,还是医院管理不善导致病人病历泄露等,都属违法,将被追究行政责任、民事责任或是刑事责任。
新联链接
信息被泄露,
数万股民遭遇诈骗
2007年年底,一个针对股民的诈骗团伙被上海南汇警方一网打尽。在侦破此案过程中,警方惊讶地发现,该诈骗团伙竟然拥有全国各地无数股民的姓名、手机、家庭电话、住址、股票资金等详尽个人信息,并据此拨打电话行骗……
他们谎称自己来自上海国海证券或华夏证券,是注册分析师或业务员,可以给股民推荐“包赚不亏”的股票,引诱股民成为他们的会员,骗取5800元到28800元不等的高额会员费。
该团伙的所有成员都不炒股,对股市也都一窍不通,但因掌握股民的私人信息,能对股民“量身定做”一套说辞,诱骗股民纷纷上当。12名业务员每天给几百个私人信息被泄露的股民打电话,在累计三四个月的时间内,他们打出几万个电话,诈骗近200人,涉案总金额达80余万元。
被泄露的信息网上公布,
百余女子身陷“案”
2007年5月,一网站论坛上,一则题为《保安数十女子,有请全体网友参于侦破――全线揭秘如下》的帖子中,公布了百余名上饶女子包括单位名称、姓名及手机或电话号码的详细信息,并称这些女子可以为一桩“案”作证。
上饶市这百余名女子立刻陷入莫名其妙的案中,因个人信息在网上公布,周围的同学朋友亲属都开始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她们,百余女子的名誉因为网上这则已被多处转载的帖子而受到了严重的损伤。
可这百余名女子怎么都想不通,发帖者是通过何种途径获取自己的个人信息并公布到网上,还与一宗案件联系在了一起。
个人信息泄露渠道:
物业泄露业主信息;
废旧电脑磁盘恢复数据时信息泄露;
名片代印机构储存的大量个人信息被泄露;
一些商家或个人通过问卷调查、网络注册、会员登记等方式收集用户信息;
网络登录申请邮箱、注册进入聊天室或游戏厅时填写的个人信息被非法搜索或链接;
消费者在就医、买车、买房、买保险,或办理手机卡、银行卡时填写的个人信息被出售;
日常防泄露手册:
不参加需要提供个人资料的商场促销活动或调查;
不在网上随意公开姓名、出生日期、电话号码等个人资料;
在不了解对方意图的情况下,不要盲目填写涉及个人不宜公开的信息;
在需要填写个人资料时能不填的个人信息尽量不填,能少填的信息决不多填。(压题风景图摄影:刘青)
诚信才有安全感
日前发生的移动、联通泄露门事件中,拥有2亿多个手机号码资源的分众无线传媒技术有限公司浮出水面。作为一个为20余万家商业广告企业手机广告来营利的短信群发公司,分众无线以不正当的手段大量购买了手机客户的个人隐私信息,如手机号码、家庭住址、工作单位、职务等等,分门别类地划分为小区业主、工商企业主、职业经理人、车主、银行贵宾、房地产投资者等9大类手机用户,利用中国移动和联通等运营商的发送通道,将广告精确地发送给指定的手机用户,以此成就了分众无线引以为豪的新兴盈利模式,使之一跃而成业界新宠。于是,中国几乎每一个手机用户都被迫收到过垃圾短信,而在垃圾短信的背后,其实是公民个人信息的泄露和买卖。
当商业逐利的天性使得个人信息成为一种肆无忌惮的交易时,折射的其实是社会诚信的困局。无论是以2元钱贱卖孕妇信息的医院,还是出卖客户信息的手机运营商,都对保护、不泄露客户个人信息的义务嗤之以鼻,个人信息的保护措施如同虚设,在利益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利益面前,也可以立刻奉上职业良心。这种诚信的缺失,最终引发的将是整个社会的道德危机和信任危机:没有人愿意为他人遵守应尽的义务,没有人愿意相信还有社会良知。
无数种信息泄露途径让我们防不胜防。当我们的隐私在自己毫无知觉的情况下被来回买卖、广为人知,变成了“公共”资源时,我们已经完全失去了安全感。即使足不出户,我们也会因陷于“被监视状态”而变得越来越惶恐,无法预测那一群熟悉我们的陌生人会在何时、采取何种方式突然发动何种攻势。当我们享受着现代生活的种种便利时,我们也承受着现代“野蛮文明”顽固而执着的骚扰甚至生命威胁。而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因缺乏直接的证据难以诉诸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安全,在透明的个人信息面前,已经脆弱得如同狼群中无法突围的羊羔。
篇6
一、银行电子化业务与传统法律之间的不和谐
银行的传统业务使用的是纸质的流通工具,与此相适应的,传统法律也同样是建立在对纸质流通工具进行调整的基础之上的。而电子化银行的业务使用的是以电磁信息为载体的流通工具,因此,电子化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的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显得已相对滞后甚至无能为力。
民法的原则规定和基础,是以平等自愿性和互换性为基础的传统法律,由于业务的电子化发展,已明显地越来越不适应以集中交易、不特定主体为基础的金融发展的需要,传统民法中的主体平等,契约自由原则正受到限制。在金融法规领域,金融机构和客户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不仅表现在主体之间实力的巨大差异上,而且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拥有法律授予的特许经营权即行业垄断,以致于客户不得不与银行等金融机构打交道。同时,在经济民法中,交易和交易主体都是特定的,因而民法确立了契约自由原则,并且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承诺为核心的合同法规。而电子化银行业务金融监管机构为防范风险,进行了严格的监管和权力干预,从而产生了新的调控领域的规章制度,而正是这种监管和权力干预,都对私法自治和契约自由进行了限制。
许多电子化银行业务交易都是采用金融电子化数据交换,也就是无纸化的电子合同的方式进行,即在电脑网络上按事先约定的编码进行,这与传统的法律中的书面和口头合同有着显著的不同。合同形式往往是作为民事法律行为能否产生预期法律后果的形式条件,但传统合同法中并未对这种电子化的合同形式作出明确规定。同时,基于因特网上金融业务没有地域限制,在因特网上达成的金融电子化合同通常难以确定合同的签订地和发行地,从而很难确定电子化合同纠纷的管辖权;而且即使确定了合同纠纷的管辖权而在选择依据时也会发生强烈的法律冲突,这就向因特网上交易适用一国国内法律提出挑战,从而迫切需要立法明确。
银行业务电子化对法律带来了空前的挑战,法律只有改变自身才能适应银行业务的新形势,只有通过法律的规则,才能严格把好基于银行电子化产生的新金融产品的市场准入关,才能确保不致于产生法律真空,才能有效地保障银行电子业务的正常发展,才能严厉打击破坏电子化业务的犯罪分子,从而确保银行电子化业务的安全,保证银行电子化业务走上良性运行轨道。
,我国尚没有专门调整银行电子化业务的法律,仅有的相关金融行政规章也局限于对银行的约束和管理,而对电子化银行业务中银行和客户的权利义务关系则基本未涉及。在实践中,电子化银行业务一般都是依据银行的一些内部规章,银行制定的格式合同进行的,但银行内部的规章和一些格式条款的法律效力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而电子银行业务涉及内容较全,法律关系复杂,涉及当事人众多,包括客户参与电子资金划拨的金融机构,通讯线路提供者,计算机软件、硬件供应商,电力公司等。一旦发生纠纷,如何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法律责任是比较棘手的。目前在电子银行业务实践中已发生了不少的纠纷,其中较多的是银行卡纠纷和电子汇兑纠纷,如同是银行卡存款在银行被冒领或在特约商户被冒用而产生的纠纷案件,有的法院判决银行承担全部责任,客户不承担责任,还有少数的法院判决银行和客户共同承担责任,立法的滞后,法院判决的不统一给银行电子化业务带来了较大的法律风险。
二、银行电子化业务法律风险的防范
由于我国银行电子化业务立法比较滞后,银行电子化业务存在较大的法律风险,因此银行应加强电子化业务法律风险的事前防范,防患于未然。
(一)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信息技术大大拓宽了银行服务的范围,使新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从而降低了客户的交易成本,缩短了交易时间,提高了客户的资金收益,增强了交易的灵活性。给客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电子化银行业务的开放性,无边界性也削弱了交易的可控性,因此,一定要注意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
(二)高度重视完善业务章程及业务协议
电子化银行业务改变了传统银行的运营模式,改变了银行交易的过程和方式,客观上就要求有新的立法点来规范新的业务行为,没有相应的立法,行为各方当事人权责不清或权利义务不清等,不仅业务的快速发展,客观上也容易造成大量纠纷,并且在纠纷处理中司法裁判容易产生随意性,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制定专门调整电子化银行业务的有关法律,在实际操作中,银行电子化业务一般都是依据银行的一些内部规章,格式合同等一系列契约性文件进行,对客户和银行权利义务进行事先约定和明确,这是银行和客户之间的重要权责依据,具有法律效力。
对于我国银行业在当前所面临的风险,银行可通过与各当事人之间一系列的契约性文件将其分摊出去:
1、银行与用户之间的协议,尽可能详尽地规定双方的具体的权利和义务,合同条款应重视银行与客户之间有关责任分担的规定。
2、银行与网络服务商之间的协议,应明确约定对于由网络服务系统的故障引发的有关损失应如何处理。
3、银行与硬件、软件供应商之间的协议。对因硬件、软件原因引发的事故,对客户或银行造成损失的责任问题进行约定,必须注意的是:《合同法》为防止一方当事人滥用交易优势订立不公平的格式合同,规定了若干限制性条款,所以银行在拟定合同文本时,一方面要分摊分险,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条款的公平性和合法性。
(三)向客户公开交易规则
银行电子化业务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业务,用户对一些交易环节及应注意事项并不十分明确,银行作为交易主体负有告知义务。
(四)适当进行客户准入控制
客户资格的准入是银行电子化业务风险的第一道防线,银行对电子化业务的客户应予一定限制。如在客户的信用、收入、经济活动等方面加以合理的条件限制。一方面有利于掌握客户资料,培养优质客户群,另一方面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客户欺诈。
银行电子化业务的纠纷实践表明,银行与客户之间的纠纷的发生常常与犯罪行为有关,而犯罪分子在实践犯罪行为过程中常常利用伪造的客户资料开立账户转移资金,为从源头上防范电子化银行业务的欺诈风险,银行在为客户开立账户时应注意对客户身份的认证,在实名制下,银行如果末识别出犯罪分子伪造的身份证件,受到法院加重银行识别客户身份证件责任的趋势影响,银行极有可能被法院认定有过错而被判承担法律责任。
(五)增强证据意识,注意保全证据资料
在诉讼中,一般举证原则是“谁主张、谁举证”但银行与普通消费者之间的电子交易纠纷,法院可能会将主要举证责任加在银行一方面,这是因为在结算银行业务模式中,交易双方通过打印的存折,客户填制的纸制单据等证明交易的内容,这些证据除银行留存外,大部分都有交客户收存的正本,但在电子化银行业务的交易中,交易数据只储存在银行,交易过程的记录完全由银行制作掌握,银行在交易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因此举证责任往往要由银行承担。这种以交易行为的特殊性为由,改变举证责任的做法,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判例中已被承认。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文件对于金融电子化服务中发生的案件规定今年发生诈骗案件,银行如不能证明存款人或持卡人有过错,且不能证明无纸化制度不存在缺陷,就很有可能被判承担责任,这就对银行数据管理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在电子化业务中,银行的电子化记录属于数据电文,在《民事诉讼法》及到目前为止的司法解释中,关于证据种类的规定中尚无数据电文这一种。但数据电文的法律效力在《合同法》第11条中有所规定,该条规定:合同的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以及数据电文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合同法》主要在两方面明确了数据电文的法律效力,此外,人民银行《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第38条规定:“发卡银行依据密码等电子信息为持卡人办理的存、取款,转账结算等各类交易所产生的电子信息记录,均为该项交易的有效凭据。发卡银行可凭交易明细记录或清单作为凭证记账。”据上所述,银行的电子数据记录在银行电子化业务纠纷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此,银行应该高度重视计算机及其他机器设备的运用,维护及管理,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加强管理,明确保存和管理电子数据的有关措施,采取适当方式,妥善保存各类电子数据信息,同时,加强员工技术培训,避免操作失误,防止因数据丢失致使银行的权利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最高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若干的规定》第21条规定,对于证据,仅有本人陈述的其主张不予支持。另一方面,在证据的外在形式上,根据民事诉讼及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非原件的书证、物证不能单独作为定案证据。由于电子银行交易数据记录完全由银行自行制作,在严格意义上,这些记录应被归入本人陈述一类,这对电子银行纠纷中证据的证明力有很大影响。因此银行在保存好电子数据记录外,还要注意保存其他证据。如电子化银行业务中,除保存好电子记录外,还要注意保存录音资料,每日电脑打印的日结单,以及银行定期向客户发出的信函,传真等书面材料。这些资料是日益趋向无纸化的电子化银行中仅存的书面材料,在处理电子化银行业务中,除电子数据证据,客户签名的申请书外,其他证据十分有限。为避免银行在日后的纠纷中处于被动地位,最好在电子设备上加装摄像设备。某银行与客户的几起纠纷,就是因为银行的录像资料证明客户在取款过程中疏忽大意被他人偷看密码而使银行得以免责。
考虑到诉讼时效问题,银行在保全证据中,应按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资料至少保存两年以上。
(六)支付密码的风险防范
化银行业务中,对客户身份的确认,在现阶段私人密码是银行识别客户身份的唯一方式。人民银行《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第39条规定:“发卡银行依据密码等电子信息为持卡人办理的存取款、转帐结算等各类交易所产生的电子信息记录,均为该项交易的有效凭证。发卡银行可凭交易明细记录或清单作为记账凭证。”上述规定基本确定了本人行为原则。如某银行信用卡业务章程规定:凡使用信用卡密码进行交易,发卡银行均视为用户本人所为,依据密码等电子信息记录办理的各类结算交易所产生的电子记录均为该交易的有效凭证。
在电子银行业务中,客户只要提供正确的密码,银行就视为该账户的合法客户,由此引发的后果应由客户自己承担。因此,密码的正确使用与否是银行与客户划分责任的界线,但在实践中,客户密码被冒用时,在银行和客户之间如何确定过错方并进而确定责任承担主体十分困难。为避免上述情况发生,银行应加大对银行电子化业务中密码重要性的宣扬,使客户具备基本的自我保护和风险防范意识,应告知客户密码设置尽量避免简单化,并尽量不委托他人办理。在银行的营业场所、业务章程、ATM机等处提醒客户设备密码时应注意防止密码被破译,在使用密码、保存密码时注意防止密码被泄露。同时,银行员工要树立密码的防范意识,并在业务操作中注意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范客户密码被泄露。
(七)强化内部管理
电子银行业务能否健康,能否减少业务纠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业务的安全保密工作是否到位。为做好安全保密工作,银行应注意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强传输过程中的加密、解密,设置严密的安全防火墙,加强银行内部管理,对业务管理人员应进行保密工作训练,并设计合理的数据管理岗位,专人、专岗、做到管理人员之间相互制约,互相监督。
三、银行电子化业务法律风险的化解
电子银行业务已经出现了一些纠纷,出现了法律风险。
(一)高度重视已发生的案件,包括未遂案件。
从银行电子化纠纷的实际来看,相对于银行其他类型的案件而言,电子化银行业务纠纷的涉案金额比较小,多在百万以内,尤以几万几十万居多。但银行电子化业务是建立在一定的电子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上的,而犯罪实践表明,犯罪手段的发展几乎是和的发展同步发展的,高科技早已被运用到犯罪行为中去。因此银行对电子化业务中发生的案件均要重视。而不论案件是否给银行造成损失及造成损失大小。银行对此类案件的处理不应该仅仅立足于个案,而应着眼于整个电子化银行业务。因为个案的发生极有可能是犯罪分子运用一定的电子信息技术造成的,及时查清案情并弄清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法,有利于银行及时采取技术补救措施,反之,如果没有对发生的案件采取有效措施,将助长犯罪分子的犯罪气焰,造成纠纷的蔓延,给电子化银行业务的正常开展带来冲击。
(二)尽量与客户协商解决纠纷
鉴于我国电子化银行业务方面的立法相对滞后,存在较多空白,现行法律对电子化银行业务中的多数纠纷没有明确规定,在此情况下,协商解决纠纷是一个较好的选择,一旦发生纠纷,银行应首先查明事实,判别各自过错,在分清责任后主动与客户协商按事前协议的约定公平合理地解决纠纷。
(三)积极利用司法机关破案并协助银行解决纠纷。
在较多的电子化银行业务中,密码是银行识别客户身份的唯一方式,密码的正确使用与否是银行与客户划分责任的界线。对于因客户自己保管或使用不慎等原因泄露密码或被欺骗等原因将密码告诉他人而导致客户资金损失的,理应由客户负责。但客户却常常隐瞒自己的过失,要求银行承担责任,欲将损失转嫁银行,而银行又缺乏足够的证据予以反驳。在此情况下,银行要充分利用公安机关的协助,促使客户承认自己的过失,化解银行的风险。
(四)加强银行系统内对案件的协助
现阶段,我国各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内部机构的电子化银行业务多已实行了电脑联网,而不同商业银行间的电子化银行尚未跨行联网(银联的业务除外),因此犯罪分子针对电子化银行业务的犯罪行为多数是在同一商业银行系统内进行的。但常常涉及该商业银行系统的不同地方分支机构,往往是民事诉讼纠纷中必定是一家分支机构是在异地诉讼,一家在本地诉讼。基于上述原因,对因犯罪行为引起的电子化银行业务诉讼纠纷,银行不同地方的分支机构应从统一法人整体利益出发,充分利用当地分支机构在当地的便利条件,加强对案件处理的协助,对异地分支机构发生的案件充分配合、协助。
(五)诉讼中加强与法院的沟通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一项基本法律原则。事实的认定主要靠证据,但在电子银行业务纠纷中,证据的数量极其有限的,同时证据的证明力亦存在一定局限性;而我国与电子化银行业务纠纷的有关法律又几乎是空白的。因此,在审理电子化银行业务纠纷过程中,法律的自由数量相当大。此外电子化银行业务与传统银行业务所使用的流通工具有所不同,传统银行所使用的是纸质的流通工具,与之相适应的是一系列调整纸质流通工具的法律,而电子化银行业务使用的是以电磁信息为载体的流通工具,传统的法律原则,规则并不一定必然适用,因此在电子化银行业务纠纷解决过程中,银行与法院的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
:
1、刘颖 《电子资金汇拨法》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
2、唐应茂 《电子货币与法律》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
3、刘军 《银行法律事务》
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
4、林金文 张晨颖 《试论银行电子支付纠纷的处理原则》北京法律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