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的相关理论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2: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逻辑思维的相关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逻辑思维的相关理论

篇1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城乡规划专业;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1创新人才培养视域下城乡规划专业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

1.1教学体系结构不合理,忽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大多数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使用的是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原则,然后通过不同的专业训练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实践,从而使学生在对不同种类型的设计当中获得经验和设计技巧。有很多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可过学习建筑当中的问题进行解决,可是城乡规划专业所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学习内容也比较繁杂,所以这对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庞大的专业内容进行了解和掌握是具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在这个过程当中学校应当加大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不同的思维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从而在学习城乡规划相关知识便会更加轻松。在实际教学当中,建立教学体系结构时只侧重了专业课程的设置,对逻辑思维的培养严重缺乏,这既不利于学生快速轻松的学习本专业知识,同时也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城市规划专业的人才。

1.2教学内容太单一,忽视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

城乡规划专业需要将不同的建筑体形进行结合,同时要对当地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等不同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城乡规划专业对学生进行培养的时候太注重空间形态、建筑功能以及形体的学习,教师会将规划设计任务书直接给学生,学生在没有对设计条件和项目策划的内容进行提前分析和了解的情况下,并不能充分地认识到设计书当中的设计理念。因此,学生也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只能根据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主观意象进行设计创作,而缺乏了理性的综合分析。这些都是学生缺乏逻辑思维能力的表现,因为没有对此专业当中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解和掌握,就不能更好的对设计的社会价值进行思考,由此以来不利于城乡规划设计综合素质的提升。学生也因为受到空间设计的限制而不能对环境的综合因素充分考虑,这样一来学生所设计出来的的内容不能达到教师预期的目标。因此,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有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进而为社会培养出创新性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2创新人才培养视域下城乡规划专业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

2.1提高逻辑教育在教学任务当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学校接受教育,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相关知识,而更关键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培养起自主学习能力。学习能力的强弱是以逻辑思维素质为基础的,因此在很多发达国家选拔人才的时候,会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重点考察。目前,我们国家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程度相对较低,因为我们国家的逻辑传统并没有西方那么悠久,同时受到传统思想的制约导致我们国家很多人的逻辑性和论证性相对比较薄弱。同时,在很多高校当中,逻辑思维素质培养的课程也比较少,很多学校的专业课非常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系统学习逻辑学知识,其中城乡规划专业亦是如此。所以很难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提升,但是从我们国家的公务员考试、MPA等考试内容来看,国家所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性的、具有较高逻辑思维能力的人才,所以很多学校应当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起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意识,正确认识逻辑教育的重要地位和现实作用。在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当中,增加逻辑教育课程来提高逻辑教育在高等教育当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也就要求专业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的培养就是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够在学生提出问题、确定选题以及进行研究等学习具有积极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逻辑思维能力的增强对创新人才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在高等教育当中提高逻辑学培养的地位和作用,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十分重要的一项措施。因此,这就需要在高等教育当中专门设置相应的逻辑学课程,并且应当是一门必修课程。学生在接受逻辑学教育的时候,就能够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逻辑思维训练,从而培养出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除此之外,在培养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时候,可以通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逻辑与实践和生活之间的必要联系,从而通过逻辑分析来解决现实当中所遇到的问题。

2.2注重逻辑知识基础的夯实与逻辑精神的培养

在对课程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和城乡规划专业的特点相结合开设逻辑学课程。在对学生进行高层次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当中必不可少的是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逻辑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因此可以将逻辑学课程进行分阶段教育,在大一的时候开设逻辑学导论课程,并作为专业基础课或者必修课程,由此来帮助学生培养逻辑精神和逻辑意识;在大二至大三阶段的时候,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这个阶段的学生所接受的城乡规划知识已经到了更深的层次,所以此时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并且可以更好地解决学习和生活当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理科学生可以在大二至大三阶段开设数理逻辑课程。从教学内容上来说,需要不断提高学生逻辑知识的系统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逻辑相关方面的基础知识,并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在接受逻辑学导论课程的时候以传统逻辑为主要教育方向,这可以让学生在刚开始接受逻辑教育的时候更加轻松,并且能够快速的掌握逻辑知识和技巧,树立起逻辑观念。在对批判性思维课程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当中能够做出合理的决定,以及树立起更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对城乡规划专业当中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解和分析,掌握学习技巧,对庞大繁杂的城乡规划内容进行有序的整理和系统的学习,思考问题时逻辑思维更加清晰。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将批判性思维品格转变成独有的思维能力,不断顺应时展,学校也可以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城乡规划人才,从而加快社会进步。

2.3运用多种形式的专业实践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为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则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在此过程当中,专业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引导来启发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一起,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讨论来碰撞出更多的想法。在发现问题的时候,通过理论进行指引从而解决问题,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理念,融合先进的网络技术,为学生搭建起高效的学习平台,让每一位学生通过网络参与到学习当中。除此之外,城乡规划专业课教师应当注重案例教学,不仅是教师,学生也可以通过观察身边具有典型的、生动的案例和老师与同学讨论,对案例当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式进行归纳总结,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同时可以要求每位学生都进行思维论证,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对案例的理解程度,还能够将所学的逻辑学理论知识与专业课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组织辩论赛,专业课老师可以提出与专业相关的某一话题,让同学以辩论的形式开展讨论。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会大量的搜集材料,列出自己的观点,并根据自己的观点提出论据,同时通过严密的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在辩论的时候,学生会快速运转大脑不断思考,为自己所提出的观点加强论证。无论是为辩论准备材料还是在辩论的过程当中,学生会都对所学内容理解更加深刻和透彻,不仅能够熟练掌握所学专业知识,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

3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对城乡规划应用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一来,才能为城乡规划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进而推动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符娟林,赵春容,向铭铭.城市规划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0):106-108.

篇2

人们了解世界,探索未来,总是想要在保证正确率高的同时提高效率。假如没有专业的逻辑知识作为基础,单凭自身的想法,那就连最基本的与思维相关联的特点也很难被反映出来,更别说进一步了解与探索分布在当今逻辑学分科各个方面的不同学科。唯有努力钻研逻辑学这样的可以成为认知手段的科学,了解逻辑常识,特别是学习当代逻辑理论和推演方法、各学科与逻辑相关的内容,才能够提升思维素养和认知水平,使自身做到严谨、自律和理性,并且高效地获得新知识。同时,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教学生书本上的内容,更为大家关注、需要引起重视的是要发挥学生的特长、提高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逻辑在学习过程中起到基础性作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与学生是同一个体,学生再无老师的指导,这需要自我教学者具备更优秀的逻辑思维素养。自我教学者之所以需要具有较高的逻辑思维素养的还因为,各个学科发展迅猛,愈来愈高端,越来越难以被具象化,所以它们的逻辑性显得愈加明显。上述情况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很多学科正朝着公理化、公式化前进,可以在各个学科中见到更多的特征符号,符号开始渗透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学科越来越形式化,生活中越来越多符号的出现,已经无法避免。假如个体学生的逻辑思维素养较低,就很难理解上述事物;他们很难通过一系列符号进行沟通,更说不上有没有兴趣和自信进行自我教学。我们必须承认,学生在本科时期的学习与自我教学能力十分相关。现实表明,优秀的逻辑思维素养是自我教学能力的基石。

二、逻辑学加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与发达国家相对比,我国长期以来缺乏批判性思维,特别是把它当做教改的内容,当做一个具体的课程,更是比发达国家落后很多年。批判性思维在很早之前就是西方国家教改的中心。中国人最初关注批判性思维是在上世纪末期,个别学校试着设置了相关课程。批判性思维是人思考的模式,“上世纪末期,西方国家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普遍指出,批判性思维是具有目标的、也是自身进行评价反省所必须的。具体表现在理解、研究、评判、推测并判别已知的证据、观点、手段、标尺和环境。”也可以说,它是对已知的思维、概念、行为等一系列事物根据特定的方法和标尺做研究、评判,并给出确切的是判别。所以,在上世纪末期颁布的《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中,首先就明确了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独立和批判性的思维”。

在信息量巨大的当代社会,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需要拥有对快速更新的新知识、资源决断、理解和应用掌握的能力,现代学生学会想要吸收当代社会爆炸的信息,就需要拥有在鱼龙混杂的内容中挑选出最富价值,起码没有消极影响的内容,这同样要求优秀的判断能力。校园生活相对较为简单,思想纯洁,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还非常容易被自身以外的世界左右,特别是刚进入大学、还处在高中教育方式中的学生,他们面对的是自身价值观想法的激烈碰撞,这会让他们更难以克服困难,走向正确的方向。这时,假如没能培养他们对信息分辨的能力,有可能会导致他们生活方向的偏离,结果难以预料,所以拥有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就显的尤为关键,所以说具备对信息辨别的能力是大学生素养的体现,也是他们紧跟知识经济迅猛发展时代步伐的显著表现。这种能力的培养,一是帮助大学生形成主动思考的习惯,二是向他们传授实践和应用的能力。

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对国家及社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高校学生毕业后,有的直接工作,走向社会,有的继续深造学习,都需要他们为进一步的研究发展打好基础,无论是就业还是继续深造,要得到成就,学生们就要有非常高的素养,特别是要具有其中的批判性思维。要从各方面提升人们的素养,就要进行素质教育,经过教育系统细致、全面的教育,可以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想法提炼融入内心,形成自己独具个性的心理素质,这样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要搞创新就必须学会批判性的思考问题,所以学生必须具有自己的批判性思维。高校的老师们特别要教会学生们怎样独立理解问题。特别是要让本科生能有批判性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育要改革、要调整,重点是要批判性的思考问题,它处在二十一世纪世界的核心地位,批判性思考能力的教育并非独立的教育活动,它和交流、处理信息、创造性思维、合作以及学生的自我意识紧密相关。

三、逻辑学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逻辑学与言语学同样是亲密相关的。人类的语言是独一无二的,在人的日常活动中,任何时候都无法离开表达和讨论。不论何时,语言通常都是在人类日常生活中产生,并且它具有重要的实际功能,是一项最基础的能力。学问交流仅靠文字没有言语作交流桥梁是不可能正常停止的,言语表达曾经成为人类社会理论活动中不可短少的重要才能,而目前言语也需求逻辑停止标准和梳理。现如今,口才如何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人和人在各方面的思想交流和往来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就好像一个技术专利,专利者若不能很明晰地把它解释清楚,就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并且不管是写作还是讲话,都需要把主体思想表述清楚、明确,有自己的特点。但是要很清楚、严谨的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就要思路清晰、有条有理、推断具有逻辑性,这样就要学习、了解、知道逻辑学知识,特别是当今的逻辑学理论。只有掌握了逻辑学,思考问题的方法才能恰当而严谨,判断力才能得到提升,讲话、写作才能条理清楚、意思表达准确,使人信服,才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要讲的道理。没有逻辑的表达,不管用词多么华丽,都无法使人信服。所以说逻辑是说话的基础,语言表述力的好坏最关键的就是看逻辑思维能力的强弱。纵观当今大学生的言语才能,的确不是非常悲观。许多大学生连最根本的文书等应用文写作都存在很大艰难,更别说是毕业设计时论文的撰写和学术报告的。从某种意义上讲,逻辑学教育能够标准学生的言语组合才能,能够培育学生无论是口头或是书面的言语组织才能,防止日常自然言语中潜藏的歧义和悖论问题,防止在语句的表达中井然有序、答非所问,便于大学华诞常生活中的本身学习、从事学问消费和思想交流的顺利停止。

篇3

关键词: 物理 逻辑主线 教学

1.引言

无论是高中物理还是大学物理,在教学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问题[1-5],由于高考的重要性,使高中物理在教学中偏向以题海战术为主,通过大量做题理解相关物理规律及问题,但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虽然会做很多题,对物理课到底介绍了什么内容及主体框架没有清晰的认识,使学生变成做题的机器,逻辑思维并没有培养多少。大学物理教学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学生学完大学物理,问他们学到什么东西,只能说出相关的公式,对课本内容没有多少认识,物理课变成了公式课,导致学生没有通过物理课教学学到相关逻辑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逻辑主线教学方法的介绍

物理课有着很强的逻辑框架,逻辑主线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逻辑主线指贯穿物理教学的逻辑思维的一条主线。我们在认识整个物质世界的过程中是有一条主线的,如我们对物体机械运动的认识过程。首先看到的是物体运动的现象,人在运动场上跑步,篮球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火箭发射升空等,看到这些现象后,我们会思考这些运动有什么样的共通特征,都是物置的变化,接下来就要建立一个数学抽象模型[6],这种模型是理想化的,主要用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主要特征。模型不同,描述的特征就不同。选定好可以描述的模型,还想做一些定量计算,就是计算出相关的数据结果,我们需要相关物理量,物理量主要指描述物质特性的量。当然,对于复杂的运动,不可能一个物理量就可以描述清楚,可能需要多个物理量。通过引入相关物理量,猜想物理量之间是否存在一些联系,毕竟对同一现象的不同侧面描述引入的物理量之间必然存在内在联系,这样我们就找到了关系表达式。接着通过关系表达式,可以进行相关物理量定量计算。这样就可以解决问题了,通过解决问题可以验证整个逻辑思维主线是否可行,能否完美地描述物质的运动。所以物理课教学中可以引入这种逻辑主线:现象抽象模型物理量关系式解决问题补充及验证。一旦学生掌握了逻辑主线,对物理的认识除了在原有基础上有很大提高,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在物理教学中可以潜移默化地讲授这一逻辑主线,将此教学方法应用在实际教学中,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帮助。

通过这样一个具体实例给大家展示如何利用逻辑主线将物理课的具体内容介绍清楚,除了让同学们掌握相关计算关系式,更重要的是通过逻辑主线的介绍使同学们对于物理课的逻辑更加清晰,有助于提高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对物理课如何学好有全面的认识。

对于物理其他内容都可以这条逻辑主线介绍,由于大学物理[7]内容较多,因此选取部分内容制作表2。

4.教师和学生反馈

通过该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得到学生和老师的好评,一方面老师通过该方法应用对物理课程的逻辑性有了进一步认识,讲授课程变得更清晰易懂。另一方面学生利用该方法学习物理课程的过程中,不但会做很多题目,而且能很好地概述及理解物理内容。同时学生将此方法应用在物理相关课程学习中,为后续课程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5.结语

本文介绍了“逻辑主线”教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通过此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使物理教学方法得到补充,实际教学中得到明显效果。当然,任何教学方法都存在一些不足,所以今后教学中要不断摸索将其完善。

参考文献:

[1]王稼军.关于大学与中学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的思考[J].物理与工程,2016,26(4):7-12.

[2]展凯云.大学物理教学中应用演示实验的教学方法思考与实践[J].物理与工程,2016,26(Z1):202-205.

[3]罗文华.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对策[J].物理与工程,2013,23(4):34-36.

[4]王乐新,关晓燕,王畅等.以拓展教学内涵为主线的大学物理教学设计[J].高师理科学刊,2010,30(3):112-114.

[5]罗兴垅,罗颖.独立学院大学物理教学研究[J].大学物理,2010,29(1):54-56.

篇4

【关键词】 中医教育;非逻辑思维

基金项目: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课题(项目编号:XJY10017);《中医养生学概论》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XJY11038)

作者单位:100029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逻辑思维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概括的反映,是具有因果关系的线性思维方式。目前的中医教育以培养医学生的逻辑思维为主体。例如中医的辨证就是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中医古籍中记载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也体现了逻辑思维的运用。然而,单纯对逻辑思维的培养可能使思维固化,缺乏创新,难以满足对学术创新的要求。非逻辑思维是根据事物提供的信息进行整体处理、综合判断的一种辐射性思维方式,它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跨越较大。在提倡学术创新、促进中医发展的今天,重视非逻辑思维的培养显得尤为必要。

1 中医教育需要培养非逻辑思维

中医学习需要培养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能力,这是由中医这门学科的特点决定的。中医自身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医理论的理解需要运用非逻辑思维。例如,五行学说认为大自然由木、火、土、金、水五种要素构成,这五种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到自然界,也影响人体。《尚书·洪范》有“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的记载,开始把五行属性抽象出来,推演到其他事物。中医学认为“木曰曲直”代表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功能,在人体代表肝胆属性;“金曰从革”代表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在人体代表肺和大肠的属性;“水曰润下”代表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的性质,在人体代表肾和膀胱的属性;“土曰稼樯”代表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在人体代表脾胃的属性;“火曰炎上”代表温热、向上等性质,在人体代表心和小肠的属性。古人运用联想和想象,创造性地将五行与五脏联系在一起,脏腑学说运用至今。再如,中医诊断学望诊中的望神,其神的概念和外在表象,绝不仅仅是依靠书本中所描述的那样,很多时候是凭借医生的直观感觉,这种直观感觉已经不是逻辑思维所能概况,主要依赖于非逻辑思维中的直觉思维。而中医对于脉象的描述,如“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夹似毛轻”,这仅仅依靠逻辑思维是无法体会的。同时,无论学习中医还是西医都强调悟性,这种悟性不仅仅是基于基础知识上的逻辑推理和判断,还有一部分是依赖于学习者的直觉思维、联想、想象等,即依赖非逻辑思维。

然而许多医学生在运用非逻辑思维时遇到了困难。习惯于逻辑思维的医学生,特别是刚从高中数理化逻辑思维中走出来的大一新生,在学习陌生而古老的中医知识时常常感到困惑。如果不能得到正确、及时的引导,他们极易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让其明白非逻辑思维在中医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学会利用非逻辑思维来思考问题,这对于其学习专业知识、坚定专业思想是十分重要的和必须的。

2 中医的创新需要非逻辑思维

非逻辑思维主要包括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强调的是感性认知,通过自己的想象、联想来领悟研究对象的本质及规律,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有理有据的发散思维。非逻辑思维是创新的起点。历史上,非逻辑思维在创新中发挥了突出作用。例如,凯库勒在睡梦中梦见了首尾相接的蛇,他抓住这梦中的一闪念,提出了苯分子的六角形环状结构。牛顿站在苹果树下,被落下的苹果砸中脑袋后,思考出来万有引力定律。虽然牛顿和苹果的故事在2010年被证明是后人根据牛顿和他朋友的一段对话“演绎”而来,但是,牛顿与苹果的故事已经成为了激励人类想象力的最好读本。牛顿的母校剑桥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都移栽了一棵牛顿苹果树到校园里,意在激励学生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这都是非逻辑思维对于科学的贡献,说明非逻辑思维对于科学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古代的中医人才既学习医术,还必须通晓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这些内容构成了中医人才医、哲、文、史四位一体的知识结构。[1]当前的中医教育存在盲目模仿西方医学教育模式的问题,中医人才的知识结构主要有专业知识构成,而文、史、哲的素养明显不足。造成中医学生对于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不如古人深,创新亦不多。而中医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的问题,与目前中医教育缺乏非逻辑思维训练密切相关。因此,中医教育需要重视对医学生非逻辑思维的培养,这不仅是学习中医的需要,也是创新中医的需要。

3 时展需要非逻辑思维的培养

概念时代是近年来新兴的话题。美国现代知名作家丹尼尔·平克在其所著的《全新思维从信息时代迈向概念时代》[2]中告诉我们,世界许多发达地区正实现着经济和社会从以逻辑、线性、类似计算机能力为基础的信息时代,向建立在创造性思维、共情能力和全局能力基础上的概念时代转变。“右脑”形象思维的能力创造性、执著、快乐感和探寻意义,将越来越能决定世界的未来。概念时代要求我们开始重视对医学生非逻辑思维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创新精神。

2 培养非逻辑思维的方法

在中医教育中开展非逻辑思维的培养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2.1 重视文、史、哲等学科知识的学习 在知识结构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方法和手段,加强中医学生对于哲学、美学、文学等人文科学的学习及熏陶。如开展校内相关的选修课、鼓励学生跨校选课和辅修、加强校际交流、名家讲座、文史哲知识竞赛、电影播放等。在美国耶鲁医学院,学生们会去耶鲁英国艺术中心学习艺术,来锻炼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因为那些学过绘画的学生更善于洞察患者的细节情况[3]。

2.2 改革教学方法 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成为教学的主体,这有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将学术沙龙引入课程教学,在学术沙龙过程中,运用头脑风暴法,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抛出议题,让大家充分发挥想象,自由发表言论。通过静听其他人的思想,进行发散性思维,在思想碰撞中产生思想火花,这些新思路对于未来的科学研究可能起到关键作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也有助于非逻辑思维的培养。如利用BB教学平台,开展课外知识的普及,将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加以展示,让学生自学,以利于培养学生的非逻辑思维。

2.3 建立将非逻辑思维转变为逻辑思维的可行途径 尝试将非逻辑思维转化为逻辑思维,便于一些习惯于逻辑思维的医生更好地掌握中医。例如应用国际量表学原理建立中医量表,量化诊断和评定中医证候;依靠临床和实验研究,验证非逻辑思维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通过循证医学寻找支持非逻辑思维的证据等。

当然,非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是不能截然分开的,需要将二者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学习中医、思考中医,进而推动中医的创新。

参 考 文 献

[1] 蒋开平.当今中医人才成长的比较.医学与哲学,1993,(4):4950.

篇5

【关键词】高中生物 教学设计 逻辑思维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092-02

辩证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思维、逻辑思维都是思维方式,而逻辑思维是各种思维能力的核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生物课堂教学的重要指标和追求。逻辑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分析、比较、判断、推理。普通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才能激活学生逻辑思维呢?这是我们要重点探究的课题。教师不妨精选经典案例,促使学生介入逻辑思维意识;设计悬疑问题,成功启动学生逻辑思维引擎;细化分析过程,强化学生逻辑思维训练;开展多种实验,历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一、精选经典案例,介入逻辑思维意识

在普通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找出典型案例,并围绕典型案例展开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介入逻辑思维意识。所谓典型案例,是指教材核心内容中的经典推理、理论成长过程、科学家探索历程等,让学生从典型案例中感受逻辑思维的强大力量。特别是典型案例中的科学家,不仅在探索中有极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有坚韧不拔的科学研究精神,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教师先引导学生对孟德尔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对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过程进行探讨,最后给出思维过渡。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孟德尔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形成共性认知:豌豆是自花授粉而且是闭花授粉的植物,不会受到外来花粉的干扰,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比较纯正,实验结果也会更真实可靠。豌豆的性状容易区分,也是被选入实验材料的重要原因。在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过程探究时,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然后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给出统一性认知总结。成果展示时,有学生分几个步骤整理学习认知。第一步,表述杂交实验:孟德尔用纯种高茎豌豆与纯种矮茎豌豆进行杂交,其产生的后代都是高茎的,再利用子代进行杂交,结果生成二代时,既有高茎豌豆又有矮茎豌豆,其比例比较固定,为3:1,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第二步,对分离现象进行解释: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基础是通过假设来确定生物体的基因型,然后用相关实验加以验证。

教师引出孟德尔豌豆实验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对这个实验展开深入分析,先找出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然后对分离定律展开讨论总结,学生思维跟随孟德尔实验不断推进演绎,最终认知这个实验结果。在这个思维历程中,学生逻辑思维意识逐渐介入,并从典型案例中获得更多思维契机。

二、设计悬疑问题,启动逻辑思维引擎

高中学生有一定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思想大多比较活跃,有积极探索热情。教师要做好学情调查,根据学生关注现实情况,精心设计悬疑性问题,利用问题调动学生学习思维。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其思维水平也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师要针对不同群体学生思维实际设计思考问题,关注学生思维起点、思维特质、思维启动方向,给出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思考的问题,并提出个性要求和提示,促使学生思维顺利启动。

设计悬疑问题时,教师不仅要深入分析教材内容,而且要对学生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取向等进行调查,以提升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在学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时,教师在课堂导入阶段便投放问题:性状受什么控制?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是怎样的?染色体是由哪些化合物组成?作为遗传物质的应该是哪一种物质?猜想一下,作为遗传物质可能具有什么特点?20世纪早期,人们普遍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这种认知科学吗?为什么会有这些认知?学生快速行动起来,展开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自主查阅资料、阅读文本、自发讨论,寻找正确答案。教师检查学习效果时,学生大多能圆满完成相关问题探究,学习效果显著。

教师在课堂初始阶段设计众多思考问题,激活了学生学习思维,学生积极展开学习探究活动,说明教师问题设计引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课堂思考问题设计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注意掌握好深度、宽度。只有提升文本生本思维契合度,才能成功激活学生逻辑思维。

三、细化分析过程,强化逻辑思维训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展开相关内容的学习和探究,特别是对典型例题展开解读分析时,教师要注意及时纠正学生逻辑思维偏差,让学生从失误中找到思维出路。课堂师生互动和谐热烈,其探索效果会更显著。教师作为互动主动方,要对互动形式、互动频度有正确设计和把握,通过精细化讲解、直观性展示、科学性对比、关联性联想等,强化学生逻辑思维训练。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学习时,教师先利用窗台上的一盆花进行导入,展示课堂学习目标,然后是师生互动,了解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实验一: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时,弯向光源生长;实验二:切去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实验三:用锡箔纸罩住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实验四:用锡箔纸套住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单侧光只照射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仍然弯向光源。师生共同对实验进行解读分析,总结出实验结论: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够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

教师对多个实验展示进行分析,积极吸引学生参与共同讨论,从向光性实验现象中,学生学习思维逐渐被理顺,逻辑性认知逐渐形成。四个实验从四个角度验证植物具有向光性特征,与植物生长素有重要关联。教师实景导入、介入实验、实验解析、得出结论,课堂教学设计具有较强逻辑性,对学生逻辑思维成长有重要帮助。

四、活用生物实验,历练逻辑思维能力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的自然学科,教师在主导生物实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逻辑思维现实,针对性设计实验内容、实验形式、实验过程、实验展示、实验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观察、分析、归结、整合、操作,形成完整思维链条。生物实验有学科个性特征,教师要从实验材料准备、实验操作要领等角度展开引导,特别是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操作时,教师要跟进辅导,促使学生尽快建立逻辑思维体系,以提升实验操作效果。

在学习《人类遗传病》相关内容时,教师根据名著《红楼梦》设计教学案例讨论:《红楼梦》中有金玉良缘、宝黛之恋之说,这是指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恋情。贾宝玉和薛宝钗是亲姨表兄妹,贾宝玉和林黛玉是亲姑表兄妹。如果从现代遗传学角度来分析,你认为哪一段婚姻更合适呢?学生展开热烈讨论。有学生认为:我们从个人情感出发,非常同情林黛玉的遭遇,心理上自然倾向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结合。但不管是姑表还是姨表,都属于近亲血缘关系,他们之间的婚姻都可能产生遗传病,利用现代人认知观念,这两对婚姻都不是理想选择。也有学生认为,如果要从这两对婚姻中挑选更合适的,我选择第一对,贾宝玉与薛宝钗,他们是姨表亲,遗传病出现几率小一点。

教师利用名著婚姻案例作为讨论实体,激发了学生参与研究的兴趣。学生在具体探讨中,自觉介入现代遗传病相关认知,对这两对婚姻进行科学评价,最后给出比较理性的探索结论,这个思维过程有比较鲜明的逻辑性。这是教师对生物实验的活用,从不同角度历练学生逻辑思维。由于设计巧妙,学生参与热情很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能够对生物学习形成重要促进,而且可以塑造良好思维习惯,对学生认知成长有重要意义。生物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重要课程,教师应正视学生思维实际,展开多种形式的激发诱导教学实践,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打破常规教学束缚,抓住逻辑思维教学切入时机,给出科学性设计,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吕红岩.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16)

篇6

逻辑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也是支撑人类思维大厦的基础性学科。在大学教育中,它是培养求真精神与创新水平的重要手段。大学教育旨在培养创造型人才,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和语言表达等能力,而这些都是以逻辑思维素质为基础的。但就是这样一门重要学科,在我国的地位并不高,它有时被当作形而上学加以批判,有时被当作形式主义而饱受歧视;而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它也同样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境况。“在高等教育中,普通逻辑作为一门课程大有被驱逐出课堂之势。逻辑学教师的数量与学术水平急剧下降。”“我国许多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已经没有逻辑学了。即使部分高校的部分专业设有逻辑课,但他们已经把逻辑学由原来的必修课改为选修课。有些专业虽然把逻辑学作为必修课,但教学学时较以前有所减少;师资队伍状况堪忧;逻辑教学的观念、内容、方法与素质教育要求不相适应。”而这些都与逻辑学基础学科的地位极不相称。尽管造成我国逻辑学教学和研究不景气的原因很多,但与人们尚未充分认识逻辑学的地位和作用不无关系。因此,要促进逻辑学教学与研究的繁荣和发展,重新认识逻辑学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逻辑学是一门古老且极具生命力的科学,在其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在古代、近代还是在现代,也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曾有过辉煌时期,都曾涌现过丰富的逻辑思想、逻辑学著作和一大批逻辑学家,为人类思维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正是由于逻辑学对现代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发展的重大影响,所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4年编制的学科分类中,明确地将逻辑学列为相对于技术科学的七大基础学科的第二位,即:数学、逻辑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在1977年版的英国大百科全书中,逻辑学被列为知识的五大分科之首,即:逻辑学、数学、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历史学和人文学(主要指语言文字)、哲学。由此可见,逻辑学的地位之重要,影响之深远。

一、逻辑是各门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必要工具

在人类知识系统中,逻辑是最早产生的知识之一。逻辑理论和方法对其他各门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均有着重大的影响,逻辑是促进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进步的基础科学。即便是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尽管科学的门类众多,内容不同,研究方法各有所异,但它们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逻辑。因为任何一门具体科学都是由一系列的概念、命题、推理构成的理论体系。同时,随着科学不断地向前发展,其理论体系也要随之不断地进行修改或者重新建构,而这都离不开逻辑学的参与,离不开逻辑知识的应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曾引用黑格尔的话说:“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因此,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都要运用逻辑以形成具有严密、科学和逻辑性的理论体系。没有必要的逻辑知识,没有良好的逻辑训练,人们就不可能创造出高水平的理论。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和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教训就充分说明了这一道理。法拉第曾经首次对光的电磁学说提出过基本理论,但由于他的表述缺乏合乎逻辑的论证,一直没有引起学术界的注意。而在他之后的另一位物理学家麦克斯伟,在表述光的电磁学说基本理论时,由于概念准确、判断恰当、论证合乎逻辑,很快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成为光的电磁学说基本理论的创始人。丹麦著名的天文学家第谷,长期观察行星绕日运动,三十年如一日,共观测750颗星,并记录了它们的相对位置的变化,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但由于他不善于理论思维,缺乏逻辑素养,终究未能揭示出行星运动的规律。正如恩格斯所说:“当真理碰到鼻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而他的学生和助手开普勒,精于理论思维和逻辑推演,因而能够借助老师所积累的宝贵资料,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可见,任何科学理论都必须以逻辑为基础,必须合乎逻辑,不合乎逻辑的理论绝不是科学理论。如果没有逻辑的参与,所有科学的产生都将成为不可能。严复在介绍逻辑学时曾说:“是学为一切法之法,一切学之学”。

此外,逻辑学的昌盛与否在某种程度上还决定着整个科学事业的发展状况和发达程度。如我国近代科学落后于西方的重大根源之一,就是我国在逻辑学研究和应用方面一直落后于西方。爱因斯坦认为,近代西方科学的发展是建立在两大基础上的:一是亚里士多德创立的演绎逻辑体系,二是近代实验科学家创立的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即培根为代表的归纳逻辑)。正是由于有了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西方近代科学才得以稳步发展,也正是由于缺乏逻辑基础,缺乏逻辑传统,尽管中国有引人称羡的悠久文化,却没有产生一门系统的自然科学。尽管我们历代科举制度培养了500多名状元,还有不计其数的进士、举人、秀才,却没有培养出一名牛顿或爱因斯坦式的科学家。著名历史学家、美国最富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费正清教授在论及中国近代科学不发达的问题时也认为:“中国科学未能发展同中国没有订出一个更完善的逻辑系统有关”。

二、逻辑是获取新知识的重要工具

恩格斯曾经指出:传统形式逻辑“首先是探寻新结果的方法,由已知进到未知的方法”174。逻辑对获取新知所起的作用,主要是靠演绎、归纳和类比等推理方式实现的。具体地说:我们可以运用演绎推理,将已知的一般原理、规律的知识应用到个别的特殊事物上去,从而得出新的结论,获得新的知识;或者运用归纳推理,由已知的个别性的知识概括出一般性知识,从而扩大我们的知识面,获得新的知识;我们还可以运用类比推理,通过从个别到个别认识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获得新的知识。

在人类文明史上,依靠逻辑推理获得重要科学发现与发明的史实比比皆是。欧几里德几何学就是根据已知的若干公理,运用演绎推理,推导出一系列人们原先未曾发现的科学定律的。爱因斯坦为此曾感慨地说:“我们推崇古代希腊是西方科学的摇篮。在那里,世界第一次目睹了一个逻辑体系的奇迹,这个逻辑体系如此精密地一步一步推进,以致它的每一个命题都是绝对不容置疑的——我这里说的就是欧几里德几何。推理的这种可赞叹的胜利,使人类理智获得了为取得以后的成就所必需的信心。”著名的化学家门捷列夫运用归纳推理,发现了化学元素的周期律,创建了元素周期表;同时他还根据元素周期律,运用演绎推理,推导出了当时尚未发现的3种元素,即在元素周期表上序数为21的钪、31的镓、32的锗。类比推理在科学发现与发明中具有开阔思路、触类旁通的特殊作用。人类许多重要科学理论的创建往往是通过类比推理触发的。如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卢瑟福的原子模型理论等。同样,许多重大技术的发明也往往是通过类比推理触发的。如鲁班对锯的发明、瓦特对蒸汽机的发明、计算机技术、克隆技术等。德国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康德曾经强调:“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由此可见,逻辑是获取新知识的重要工具。

三、逻辑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手段

据有关专家预测,发达国家将在2010年建立起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国家高新技术体系,发展中国家将于2030年达到这个目标,整个人类将在21世纪下半叶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这一时代的到来,知识创新将成为社会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创新人才将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此,我国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占有一定的地位和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就必须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逻辑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手段。

逻辑思维作为文明人与野蛮人的根本区别之一,是人类不断发展进步的表现。在创新人才的综合素质中,严谨而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说是最主要的带有基础性的素质。逻辑思维能力不但具有创新功能,而且还是创新思维形成和发挥作用的坚强后盾。一个人如果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就容易出现概念不明确、判断不恰当、推理不合乎逻辑、论证没有说服力等诸如此类的逻辑错误,就难以对事物的本质属性作出正确的判断,即使他的创新意识非常强烈,也难以使其思维准确严密地反映客观实际。从一定意义上说,创新思维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逻辑思维的基础能力。所以,创新人才只有掌握了必要的逻辑知识,受到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具备了较高的逻辑思维素养,才能运用创新思维进行创造。

篇7

关键词: 研究性教学 非逻辑思维 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2)03-0041-04

收稿日期:2012-02-06

作者简介:王龙(1959-),男,安徽安庆人,上海政法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一、非逻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一些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完全遵照形式逻辑的规则来思维,在许多时候都表现出非逻辑的一面,似乎有另一种大家公认的心理逻辑。但是,非逻辑并不意味着非理性,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很多时候心理逻辑具有理性的一面[1]。非逻辑思维可分为形象(直觉)思维和灵感(理悟)思维。从直觉能力的层次上来考察直觉思维,可把直觉思维划分为可能性直觉思维、联想性直觉思维和美感性直觉思维。所谓可能性直觉思维是指一个新想法、新结论从直觉上看是否可能达到,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去发展等等;联想性直觉思维是指需解决的问题是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似性问题,是已知领域与未知领域之间可能联系的问题,特别是如何最简洁、最快速地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的问题;而美感性直觉思维是指要解决的数学或其它学科问题或一个新的想法是否满足“美感”的问题。显然,从层次上来看,此三者是由低到高、由弱到强的思维能力。灵感思维是指“形象思维扩大到潜意识,从显意识扩大到潜意识……人的中枢系统是有层次的,而灵感可能是各个自我,是脑子里的不同部分在起作用,有时僵直不动,有时却忽然接通,问题即告解决”[2]。事实上,灵感的很大成分就是顿悟,是人在科学或文艺创作过程中的,是突然出现的、瞬间即逝的短暂思维过程。进一步地说,灵感就是在人的脑海里将相关的现象、期望进行“浓缩”,并在瞬间“闪电般”地将“阻塞”研究目标的通道打通,同时在思考问题的途径或方向上有所创新,是方法论方面上的“飞跃”。灵感思维在整个科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灵感思维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创造是人类发展、科技进步的根本动力,创造过程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协作的过程。逻辑思维主要运用在创造过程中的准备和验证阶段,其作用是引导思维的深入,在创造完成后对创造结果的证实。而非逻辑思维则是创造的源泉,是产生创造的必经环节。在创造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一切形式的思维活动总称为创新思维。创新思维主要经历了新思想的提出和新思想的论证这么前后两个基本的思维阶段。前一阶段以非逻辑思维为思维活动的主要形式,后一阶段则以逻辑思维为思维活动的主要形式。从本质上来说,创新思维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思维方式,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也是多种思维方式的互补和有机组合。显然,创新思维是相对于传统性思维而言的。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创新思维是人人都有的,但因人而异,如果常规性的思维占主导,那么其创造力就发挥不出来。因此,非逻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关键,只有提出了新思想或新问题,才有逻辑思维求证或解决问题的起点和动力。

二、培养创新思维是大学研究性教学的 主要目标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中明确提出高校“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3]。研究性教学是教师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性,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4]。研究性教学理念的产生有其思想渊源和长期的发展历程。从孔子“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到苏格拉底的“层层诱发”与辩驳的“产婆术”,无不蕴含着研究性教学的萌芽。学界对现代大学研究性教学的关注发轫于美国的博耶委员会1998年《重振本科教学: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报告中提出的“基于研究的学习”,其理论来源相当丰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后现代教育理论、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理论都包含了研究性教学的思想, 共同构成大学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基础[5]。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认为,从学生一入学,大学的主要努力方向就是使他们能够成为参与发现、解释和创造知识或形成新思想的人。这正是研究性教学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在研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思中学、做中学、失败中学,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主题和步骤,把握学习的节律,成为学习的承担者和反思者,使学习成为学生有意义的生命存在及其活动,促进学生知识、心理、品质、自然天性和生命意义的自我建构, 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由此衍生出大学研究性教学具有自主性、开放性、过程性、探究性、体验性、生成性等特征。这些特征突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标示着研究性教学形态的复杂、灵活与不确定性[6]。研究性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发展、学生的成长和完善。教学内容一般是具有研究价值的,是值得师生共同去探讨、探究的一系列具有不确定性的问题,学生在老师引导下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性教学和学习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科学涵养,培养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

可以看出,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宽广的视野,这是创新型人才的知识基础;具备创新的勇气、想象力和表达的能力,这是创新型人才的文化基础;富于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这是创新型人才的方法论基础。因此,培养创新人才除了要考虑智力性因素外,意志品质、思维模式、文化素养等非智力因素格外重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还真正需要从鼓励学生提问题、发表不同见解开始[7]。研究性教学让学生参与探究,为学生提供运用创新能力的机会,对学生的创新成果表达前所未有的尊重,认同学生的创新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研究性教学是把学习建立在学生能动性的层面上的。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从他律到自律,它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极力张扬学生的主动性。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非逻辑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尽管如此,目前大学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仍普遍存在“偏重知识传授,忽略思维能力培养;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教为中心;教学内容陈旧不适应时代变化”等等弊端。调查研究发现,大学开展研究性教学的状况并不乐观,大部分教师和学生认为进行研究性教学的范围不广,质量不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管理者认识偏差、重视不够,教师认识错位和积极性低、传统心理定势和行为习惯制约、素质滞后、工作时间和精力限制,学生学业负担重、依赖授受式教学、缺乏科学研究素养、实践中的畏难心理,学校教学管理不完善、评价机制不合理、教师培训不到位、课程与教材体系僵化[8]。因此,大学研究性教学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主要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研究性教学中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 养途径

创造学有两个基本观点: 一是创造力人皆有之;二是创造力可以训练。非逻辑思维能力是人类的一种非常复杂和高级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获得主要取决于人们后天的习得或培养。培养非逻辑思维能力必须遵循的一条根本原则是: 思维活动要建立在较少的、不充分的知识材料的基础上[9]。研究性教学正好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教学法,不仅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也契合了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之正道。一方面,教师是引向理解的前导;另一方面,学生是走向理解的实践者[10]。大学教师应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观把学生当作“工具”和“容器”,研究性教学观则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实施研究性教学,教师要实现三个转变:第一是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要深刻理解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意义,提高开展研究性教学的自觉性;第二是教学模式的转变,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我讲你听”的灌输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的能力,注意启发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知识不惟课本,评价学生不惟分数,真正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切实达到在教学中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第三是实现由经验型到研究型的转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研究性教学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特点,单靠教师积累的传统经验很难有效地实施研究性教学,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11]。

应该说,目前在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一些误区,主要是忽视培养非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要么就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照本宣科,要么就是过分强调逻辑思维,强调纯演绎式的教学,把直觉、想象、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当作可有可无,由此导致了课程教学仅赋予学生的“再现性思维”而忽视“创造性思维”的误区。为此,在研究性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结合以下途径着力培养大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能力。

1.鼓励想象,进行联想性直觉思维训练。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想象是人们在头脑中对已有事物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因为想象没有任何框框,可以任意飞跃、演变,甚至是无中生有,所以是一种非逻辑思维。在教学中,关键是要破除知识的权威,解除思维定势和惯性思维的框条,教师应以亲切和蔼的态度,充满激情的鼓动语言,创设学生大胆想象的氛围,运用比喻和联想等方法,使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形成创新思维的习惯。

2.启迪猜想,培养灵感思维。猜想是一种想象力,是科学想象与形象思维的巧妙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直觉结果,是“灵感”的化身。而直觉思维恰恰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它也是很多自然科学创造、发明的基点。灵感思维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思维活动,它是因创造力突然达到超水平发挥的一种特定心理状态。灵感思维具有突发性、偶然性、新奇性、独创性和忽逝性等特征[12]。要培养学生的灵感思维,首先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因为它决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在一定知识信息储备的基础上,对疑难问题久经沉思之后不同知识信息之间的突然沟通。其次,还要帮助学生捕捉灵感爆发的最佳时机和环境。灵感往往出现在长期的紧张的思索之后的暂时的松弛状态,所以,要培养学生劳逸结合、有张有弛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在长时间紧张的思考之后,适当放松一下,开展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不仅可以使身心得到休息、调整,而且往往也是灵感爆发的良机。

3.变式教学,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变式教学法的核心是不断地变换问题。变式教学要求通过变式的过程,展示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完整过程;它通过运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对问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研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中探求“变”的规律;它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形成技能、技巧,完成“应用——理解——形成技能——培养能力”的认知过程[13]。逆向思维是有意识地从常规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教师通过变式教学能有效训练大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四、结语

大学教育,不仅是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还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之重任。创新思维的关键是直觉、灵感、顿悟等非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实质上就是一种经由不充分的前提材料就得出结论的思维活动。非逻辑思维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可以得到有效培养,教师在研究性教学中要以生为本,鼓励想象,创设情境,经常采用变式教学等途径,着力培养大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能力。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只有将思维方法的教学与具体的课程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思维方法为载体,才能促进课程知识内容的教学;只有深入地探讨和揭示隐藏在具体课程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史慧颖,等.人类非逻辑思维辨析[J].心理科学,2006, 29(6):1409-1411.

[2] 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6-8.

[3]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moe.省略/edoas/website18/31/info139...37K,2008-05-28.

[4] 姚利民,史曼莉.大学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6):62-65.

[5] 姚利民,等.大学研究性教学理论基础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8(4):55-59.

[6] 严启英.关注高校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 高教论坛,2009(3):73-77.

[7] 李延保.对“研究型大学”和“研究性教学”的再认识[J].中国高校科技,2011(6):7-9.

[8] 姚利民,康雯.大学研究性教学现状与原因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9-23.

[9] 余华东.创新思维的关键是非逻辑思维[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1):1-9.

[10] 胡弼成,陈小伟. 对话—理解:大学教育的本真意蕴[J].教育研究,2010(8):50-52.

[11] 刘智运.论高校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6(2):24-27.

篇8

改革开放以来,在逻辑学教学现代化的召唤下,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逻辑学教材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批以现代逻辑内容为主、并保留传统逻辑精华的逻辑教材相继出版。这些优秀教材,内容颇为丰富,体系各有特色。这些教材的出版,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逻辑学教学现代化和与国外逻辑学教学接轨的进程。然而,这些教材,主要是作为哲学学科基础课的教材,教学对象主要是面对哲学专业的学生。而且,在内容上,比较注重逻辑理论的阐述,内容比较抽象。

日前,高等院校文科非哲学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或公共选修课——“逻辑学”(国内称为“普通逻辑”,国外称为“大学逻辑”)课程,主要是为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好方法论基础,为学生日常生活的正确思维和社会交际提供逻辑方法。我们的教学计划学时只有36学时左右,因此,如果在公共课或选修课中使用哲学专业课的教材,教师只能有选择性地讲解其中的部分内容,势必影响课程体系的完整性。该课程由于抽象程度高,其中包括符号化的形式推演,往往使学生感到难学、费解,教师感到难教。

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讲,在逻辑学教学中使用人工符号来表示命题和推理形式,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讨论命题形式和推论形式时,如果不从自然语言逐渐向形式语言过渡,上来就给出形式语言,就讨论形式语言的语法和语义,或上来就构造规范、严谨的自然推理系统甚至是公理系统(这种方法虽然也是构造现代逻辑系统的一般方法),实践证明,这是非哲学专业大学一年级本科生难于接受的,甚至会造成这样的印象:逻辑学研究的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无多大关系的符号和符号的推演,逻辑学在现实中是无用的。总之,使用理论性非常强的逻辑学教材,教师不好教,学生不好学,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证。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必须编写出符合非哲学专业特点的、以应用为主的符合案例教学要求的逻辑学教材。2007年3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逻辑学基础教程》,就是一部采取案例教学法编写的教材,这是我们在逻辑学教材改革方面所做的尝试和探索。这种尝试和探索,已经在“逻辑学”教学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改变了我国高校非哲学专业“逻辑学”的教学观念、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推进了“逻辑学”的教学改革。

二、在逻辑学教材和教学中采取案例教学的理由

我们在逻辑学教材和教学中,采取案例教学的理由如下:

1教学对象。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大学一年级非哲学专业学生的公共课和通选课,或数学专业学生的基础课。

2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学习其他课程提供必要的逻辑学基础知识,为学生识别、分析、重构和评价日常语言中的论证提供理论和方法。

3教学内容。和任何科学一样,逻辑学也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对国内外逻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给予引进、吸收最新成果,只要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尽量囊括在教学内容中。

4教学方法。逻辑学理论与人们的日常思维和社会生活紧密相关,教师注重收集生活中的示例(笔者称为逻辑学课程案例)讲授逻辑学课程。这种方法,被国外非形式逻辑学者称为“基于实例的方法”(example-basedmetllod)。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的案例,教师通过分类、筛选、加工,形成逻辑学教学的案例库,以供教学时参考。

5教学定位。该课程的教学定位做到理论联系示例,符号化的形式推演与生活或社会实际案例相结合,极大地克服了以往学生认为难学、费解,教师难教的状况。

6教材的编写原则。根据该课程的教学对象及课程定位,在教材的编写原则上,我们确立了“三个为主”的原则,即“以现代逻辑、案例教学和逻辑应用为主”,把逻辑学的教学和应用紧密挂钩,把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三、《逻辑学基础教程》的结构和特点

在结构上,我们这部教材具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在这部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案例”和“案例分析”具有突出的地位:“基本知识”和“知识拓展”是通过“案例”和“案例分析”而展开的;而“逻辑趣话”则是留给学生分析的“案例”:“习题”和“参考答案”则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案例”和“案例分析”。因此,我们的这部教材,在教学方法设计方面,是围绕案例教学法展开的。

与其他逻辑学教材相比,我们的这部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以现代逻辑为主。在教学内容方面,我们提倡“以现代逻辑为主”。众所周知,传统逻辑的知识无疑是有用的,但是,传统逻辑的知识在日常思维中也是远远不够用的,而现代逻辑是逻辑学发展的必然阶段,现代逻辑对概念、命题、推理和论证的研究,无论从深度和广度方面讲,传统逻辑根本无法相比。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给学生讲授传统逻辑的知识,而是要以现代逻辑的精神来整合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的内容,反映逻辑学对概念、命题和推理条分缕析的逻辑分析精神,这是我们在逻辑学教学中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至于怎么贯彻这个方针,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和措施。特别在引入多少现代逻辑知识,怎么引入,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采取的方针是,使现代逻辑与传统逻辑有机融合,并在传统逻辑的基础上自然延伸到现代逻辑,并且尽可能使到两者的有机衔接起来。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我们还吸收了“非形式逻辑”和“语用论辩学派”关于论证和论辩的最新成果。从宏观方面来识别、分析、重构和评价论证与论辩。

2以案例教学为主。在教学方法的设计方面,我们强调了“以案例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方法,由于其生动活泼的讲授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学生好学、老师好教,因此,受到了普遍欢迎。

逻辑学、特别是现代逻辑给人们的一般印象是,抽象程度高、枯燥难懂,远离人们的日常思维实际。以数学方法和形式化方法研究人类日常活动,例如,谈话、演讲和论辩后面的思维规律、特别是推理的规律,固然有其抽象性的一面。然而,逻辑规律既然来源于人们的日常思维实际,它就必须能够回到日常思维中去指导人们的思维实际,否则,逻辑规律只不过是空中楼阁。我们的教材,采用大量来源于人们日常生活实际中鲜活的案例,希望把似乎抽象程度高、枯燥难懂的逻辑原理和方法讲得新鲜活泼,生动有趣。

3以逻辑应用为主。在逻辑理论和逻辑理论的应用方面,我们强调了“以逻辑应用为主”。“以案例教学为主”是教学方法,这个方法要达到的目的,则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如果我们的学生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通过反复应用逻辑知识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可以使逻辑知识转化为逻辑思维能力,并且最终内化化为较高的逻辑思维素质。而逻辑思维素质,在人的各种素质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以案例教学为主”,改变教学方法,实行逻辑学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素质。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素质,在我们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逻辑学的生命力在于逻辑学的应用,在于能够提供分析和评价人们日常论证的原理和方法。在人们的思维实践中,论证是用日常语言表达的。因此。我们在教材中增加了“语境和预设”、“合作原则和准则”等涉及日常语言的语用推理方面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吸收了非形式逻辑和语用论辩学派的研究成果,把对自然语言表达的论证纳入我们的教学体系,从而大大丰富了逻辑学关于论证的内容,从语用层面丰富了关于论证的知识,在大学逻辑课的教学中实现了逻辑理论和逻辑应用的有机结合。

四、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初步成果

《逻辑学基础教程》采用了大量来源于人们日常生活实际中鲜活的案例,把似乎抽象程度高、枯燥难懂的逻辑原理和方法讲得生动生动活泼,趣味盎然。而且,在课堂教学中,用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可以时学生深刻体会到逻辑学在社会生活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而且,这些妙趣横生的案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热烈活泼。课后,学生能主动应用逻辑原理去分析和解决日常思维中的种种逻辑问题,真正做到了切实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我们这部教材,只是在案例教学方面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我们希望,将来有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这种方法编写具有自己专业特色的逻辑学教材。我们下一步将采取如下措施,进一步推进逻辑学的案例教学:

1建立案例库。案例教学法要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要建立具有时代特色,符合逻辑学科要求的“案例库”。教师要不辞辛苦,从报纸杂志、电视电台,互联网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收集大量的案例,而不是关在书斋中闭门造车,然后到课堂上讲那些生造的例子。逻辑学要面向社会,面向现实生活,怎么面对?这就需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在人们实际生活中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在读书、看报、听广播和看电视时,搜集人们使用的概念、命题、推理、论证中的例证作为原始案例,回来后经过反复加工整理,精心设计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加到案例的收集、整理工作中来。由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与中国逻辑学会组织发起的“找逻辑与语言病句”活动,其实是进行案例教学的一个好主意,而有的学校的老师,例如,上海师范大学的曹予生教授,则主张把这种一次性的活动常规化。这些活动,已经提出了案例教学法的思想,只不过还仅仅停留在寻找反面案例的范围内。

我们认为,以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搜集、整理、分析正面和反面的案例,对培养国民(尤其是大学生)的逻辑意识,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素养,是十分有意义的。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锻炼了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们的运用逻辑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正是逻辑学的教学目的。因此,这项工作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在搜集案例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案例要为专业教学培养方案服务,应根据不同的专业应用不同的案例。

篇9

摘要:

直觉力在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侧重于逻辑推理,忽视了直觉思维的培养,为此,文章阐述了直觉力在科研与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提出了正确认识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两者的关系,将两者有机结合的思路,从教学、练习、实验及后续环节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力学教学中正确地培养学生的直觉力。

关键词:力学教学;直觉思维;逻辑思维;直觉力

中图分类号:TU-4;G64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1-0017-03

力学是工科学科的专业基础课,被学生视为学习的难点。力学课程在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力学课程的学习

对数学基础要求较高,教学模式侧重于逻辑推理,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这无疑是必要的,因为逻辑思维是科学发展的基础,是学好基础知识的基本功。如果只注重逻辑思维的训练,忽视直觉思维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对力学概念的直觉力将缺失,科学创新也就无从谈起。

一、直觉力在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的重要作用

在心理学中,直觉是第一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第一判断,是一种基于生理、心理和过往知识与经验而对事物做出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本能反应。

直觉思维并不是不假思索地随意猜想,而是以理智的长期酝酿和经验的长期积累为前提的,意味着多种逻辑方法的迅速综合利用,也是对某些严格的固定的逻辑推理模式和程序的简略,它能突破传统逻辑思路的束缚,迅速转换逻辑方法,使认识飞跃到一个新的意境[1]。

例如:在桥梁建设中,常常需要建造临时便桥,便桥的载重量需要根据桥型、材料等因素计算确定,但对一个已经经历过多次计算,有着多年实践经验的老工程师来说,可能一眼就能判断出一座便桥的载重量。这就是一种直觉力。

在理论研究领域也有类似的例子。许多科学家富有创造性、突破性的成就往往来源于灵感的突发,这实际上依靠的就是直觉力。如: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提出历经了十年的苦思冥想,在与好友贝索偶然的一场讨论后,突然顿悟而出现了灵感。爱因斯坦显然是一位直觉型的科学家,他的“我相信直觉和灵感”对想象力和直觉在科研中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

尽管力学与生活密切相关,现实中有很多生动的工程实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现实情况是,相当多的学生在学过力学后一知半解,概念模糊,很难做到对该课程有深刻的领悟。在学习后续课程和毕业设计时,对基本的力学概念已经淡忘,对所遇到的力学问题没有一点感觉。究其原因,是由于在力学教学中忽略了直觉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对力学失去了直觉力。教学从整体上来说是一个系统的逻辑的过程,但从局部来看也有许多直觉的因素。应该说,教学是一个逻辑和直觉辩证统一的过程。爱因斯坦把直觉与逻辑作为一对范畴,他指出:“从特殊到一般的道路是直觉性的,而从一般到特殊的道路则是逻辑性的。”

二、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事实上,一方面,由于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对逻辑思维的训练已相当充分;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学者喜欢用整体、直觉、意会的方式理解问题,对直觉思维的应用也并不缺乏。关键的问题在于,能否正确地认识两者的关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注重前者势必造成缺乏创新的书呆子,只注重后者则可能会对问题一知半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中国古代科学领先于西方,很多重大发明和科学发现都是靠直觉形成的。但由于缺乏用逻辑和实验方法对知识进行检验和论证,导致中国古代科学的逐渐衰退。胡克定律是力学基本定律之一,是由英国力学家胡克于1678年发现的。实际上,东汉经学家、教育家郑玄(公元127-200)早在为《考工记·马人》一文的“量其力,有三钧”注解中写到,“假设弓力胜三石,引之中三尺,驰其弦,以绳缓擐之,每加物一石,则张一尺”,正确地提示了力与形变成正比的关系。因此,许多学者将胡克定律称之为“郑玄–胡克定律”。遗憾的是,郑玄并没有真正提出这一理论,相比之下,胡克为了证实这一定律,做了大量实验,制作了各种材料构成的各种形状的弹性体。

由此可见,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是两种既互补又不同的思维形式,两者辩证运动推动着思维过程的不断发展。而直觉思维以知觉为基础,以想象为出发点,非逻辑推理为方法,因而更富有创造性,它代表了创造思维的本质特征[2]。作为理智的直觉思维是可以分析其理性结构的,不要给直觉随便加上非逻辑的断语,也不能把直觉与逻辑完全割裂开来[3]。

三、在力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直觉力

直觉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在力学教学中,通过直觉思维的训练,可以使学生的直觉力不断得到提高。

1教学环节

首先,应在教学中给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力学基础,建立起深厚的知识功底。直觉不是靠“机遇”,直觉的获得虽然具有偶然性,但决不是无缘无故的凭空臆想,而是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若没有深厚的功底,是不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的[4],因此,加强基础训练,适当加大练习量,尤其是与力学基本概念有关的基本练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次,在教学中应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进行直觉思维的训练。例如:在理论力学的教学中,有不少内容学生在物理学中已有所了解,这时可适当减少讲课时间,并在教学中对学生略有了解的内容鼓励他们凭直觉大胆判断。如各种约束可能会有什么样的约束力,约束力的方向可能会指向哪边等等。在其他章节中,凡是前后有呼应的内容都可以采取此类方法进行训练,以不断提高学生力学的直觉力。此外,直觉也可从生活经验中获得。如:图1示梯子长度L,重量G,与地面夹角,梯子与地面摩擦系数为fs,墙面光滑。问:重为P的人,能否爬到梯子顶端A,而不致使梯子滑倒?在解题之前,先提出两个问题:(1)人在沿着梯子向上爬的过程中,是在底部还是在顶端更危险?(2)梯子对地面倾角α越大越易滑倒还是越小越易滑倒?对于这两个问题,微有生活经验的学生都能给出正确答案,特别是第一问,从题目的提法中就能找出答案。然后给出结果:FB=(P+P1/2-Px/L)cotα,给出两相变量:x和α。提出两个讨论:(1)xFB?(2)αFB?通过讨论学生找到答案,并能在这一参与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学习兴趣自然就提高了。

另外,还可讲述中外科学家,尤其是与课程有关的力学家们的逸事,通过他们取得成功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变被动思维为主动思维。

2练习环节

在课堂练习、课后习题以及考试中,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上加以选择,有意识地培养直觉力,以强化训练效果。比如:可多设置一些选择题和判断题,并在适当增加一些根据所掌握的力学知识和概念就可以加以判断的题目。容许通过合理的猜想寻找答案这一考核方式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3实验环节

在实验环节中,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判断,这对培养直觉力也是非常有利的。如在材料的破坏试验中,可让学生对各种材料的破坏形式先做一个直观的判断,然后再在试验中仔细观察。有条件的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相关的小实验,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书本知识以及已知的实验结论大胆地利用直觉力进行推测。如在梁的弯曲实验中,可增加相应的叠合梁进行同样的加载实验,在实验前,请学生对胶合与不胶合叠合梁的弯曲形式进行判断,然后再进行实验观察和对比。这在无形中提高了力学的直觉力,

使学生的力学基本概念得到了强化。

4后续环节

在课程结束时,或者在后续的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环节中,精选一些具有工程背景的小问题,让学生的力学直觉力在更综合、更实际的环境下得到强化和锻炼。如前述的便桥就是一个例子。这对学生今后的工程设计、科研创新等无疑都是非常有益的。

四、结语

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是人们认知过程中思维活动中的两种不同形式。它们相互补充、相互依赖,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将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发展。作为教师,我们应在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实现直觉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宜开展研究性教学,多设计开放性问题。由于开放性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不够明确,因此,可以有多个正确的答案。答案的发散性,有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对学生直觉思维积极性和直觉思维悟性的肯定和保护。

参考文献:

[1]司季勤.从直觉思维到逻辑思维——浅谈西方逻辑在中国的输入及其影响[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5):6-8.

[2]任樟辉.数学思维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3]迟维东.逻辑方法与创新思维[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4]武裕臻,方莉君.浅谈数学直觉思维及培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6,20(4):65-66.

Students’ instinct ability cultivation in mechanics teaching

LIANG Jindong, GU Aijun

(College of Hydraulic Science & Engineering,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9, P. R. China)

Abstract:

篇10

关键词 高职高专 工程制图 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中图分类号:高职高专工程制图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基本能力。随着高职高专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深入,既要保证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质量又要学以致用,这就要在教学观念上有所突破,改革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特别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关键环节,意义十分重大。

1 教学内容

工程制图课,是以几何学为基础,以投影理论为方法,研究几何形体的构成、表达及工程图样绘制、阅读的主干工程技术基础课。工程制图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工程制图和计算机绘图两部分。

1.1 工程制图部分

工程制图要求学生掌握用正投影法表达空间几何形体和图解空间几何问题的方法,这部分难度较大,只需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一些常用的、和机械工程相关的内容即可。比如,直线和平面部分,需详细讲解特殊位置直线平面的投影特征,因为工程图中绝大部分都为特殊位置的平面和直线。组合体视图部分是将三维立体模型用二维平面图形来表达,这部分要求学生掌握绘制和阅读组合体投影图的能力,学会投影图的尺寸标注,这部分是本课程的重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应加强重点训练,特别是组合体的阅读尤其重要。在教学中对这部分不能削弱,如果学时较少时,可适当降低难度。

本课程对于一年级新生来说,要求能抄绘简单的工程图,能阅读较复杂的工程图即可。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掌握在抄绘过程中遇到的符号、图例、画法并能够提高学生的尺规绘图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结合PowerPoint和Flash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介绍一些和课本结合的工程实例,以此可以形象地模拟一些复杂形体的形成过程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1.2 计算机绘图部分

随着各种先进的绘图软件的推出,工程制图技术必将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今,将计算机绘图内容引入传统的工程制图教学中已经不是问题,深刻探讨计算机绘图与传统内容之间的关系,把握好两者之间的衔接,科学地、系统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当前工程图学教学改革实践中觅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计算机图形学及计算机辅助几何造型技术的成熟,为现代工程图学的教学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工程图学教育增添了新内容。如何把传统图学和计算机绘图、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我们不断深入探讨的问题。

传统的绘图与识图知识在现代AutoCAD绘图技术的冲击下,正在不断丰富和发展。此外,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高职高专院校工程制图课程的重心也在不断下移,识图能力与AutoCAD操作技能的培养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尽管空间思维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也应该是制图课程的重要内容,但在目前条件下,空间思维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似乎已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潜在能力的组成部分。而AutoCAD绘图能力已成为学生工程制图动手能力的重要标志,已逐步演变为职业资格考试乃至各类CAD技能比赛的热门话题,成为不少高职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支柱。在这样的客观形势下,如何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工学结合、实训结合的课程改革;如何在培养绘图能力、识图能力以及空间思维与想象能力方面找到最佳平衡点,是摆在广大工程制图教师面前的一道多解题,也是一道常解常新的课题。

2 教学手段

2.1 注重思维能力特别是形象思维能力培养

工程制图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培养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能力、对三维物体形状及其相对位置的空间思维能力。思维的基本形式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二者相辅相成,密切配合。工程图学的思维活动中既有形象思维又有逻辑思维,一般是形象思维起着主导作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形象思维能力培养。

工程图学的思维过程就是三维形状-维图样、二维图样-维形状的相互转化的过程。在这种物体与图样的转化中,通过分析、综合、想象、验证、抽象、概括等步骤,完成画图、看图过程。受过工程图学训练的人在其头脑中积累了大量的形体形象(记忆表象),包括物体的三维形象、二维投影形象、分解形象(如,体分解为面、面分解为线及各分解部分的几何、拓扑关系)及其对应关系。这种记忆表象构成形象思维材料,对其存储、掌握得越多,空间想象能力就越强,工程图学思维能力就越强。记忆表象的累积又为联想和想象的丰富打下基础。工程图学思维中的图样、物体都是形象,在二者相互转化中,需要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但这些判断、推理都是以形象为对象和结果。学习困难的学生根据图样想象不出形体的空间状况,其主要原因是形象思维能力较差。形象思维能力培养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

2.2 坚持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协同培养

多年来,我国的教育强调理论的严谨、体系的完整、推理的严密,学生主要是受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较少,这种思维训练片面性的结果是我国大学生一般都有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创造性思维能力并没有随着教育的深入得到相应的提高。

当前,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要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不败地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就迫切要求高等院校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科学技术需要逻辑思维,这是毫无疑义的。然而,对科学技术也需要形象思维,人们的看法和重视程度就不尽一致。实际情况是形象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表象、联想、想象在科学创造中都得到广泛的应用。甚至在数学、化学等一些比较抽象的科学领域中,要想完全离开一定的图像形象,仅仅用概念、数字来进行研究也是不可能的。法国数学家阿达玛尔和心理学家黑堡曾经作过一个调查,在100个数学家中有98人认为他们的创造性探索是以形象为基础的。

在科技活动中,人们提出新观点、新技术的思维形式主要是形象思维的联想和想象,尤其是想象,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产生新思想的具体方式主要有综合、类比、直觉和灵感。但要把综合、类比、直觉和灵感产生的初步想法变成新理论、新技术,还需运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对其进行充实、加工。通过形象思维得到的某个直觉的解或假说,必须用逻辑思维进行严格的推理和论证。仅靠逻辑思维提不出假设、猜测,不能突破已有的框架,就不可能有创造性;而仅靠形象思维可能只能得到不确切的、有局限性的、甚至是错误的结论。正如著名学者钱学森所说,创新思维的全过程就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综合应用的过程。

2.3 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效果

工程制图作为一门实践性和空间概念很强的课程,对于一些空间结构比较复杂的问题,仅靠教师的讲授是很难说清楚的,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弥补实物教学的不足,因为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包括视频影象等特点。

多媒体课件(CAI)可以把一些复杂的、不易想象的机件、机件内外构造等形象生动地模拟出来,能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具体化。此外大多数非机械类学生没有金工实习,缺乏机械设计工艺制造等专业知识,多媒体CAI可以用视频、动画把机械加工制造过程演示出来,有助于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随着计算机科学、认知心理学、教育学的发展,智能多媒体教学(ICAI)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它能够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因材施教,可以动态地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不论是机械类还是非机械类的学生都可以按照个人的兴趣和需要来学习。ICAI是以认知科学和思维科学为理论基础,综合人工智能技术,教育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一门新的教育技术,体现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其目的在于通过研究人类学习思维的特征和过程,寻求学习知识的模型,使学生获得个别化自适应学习的获取知识方法,学得更快、更有效,使个别化学习和因材施教达到新的水平。

2.4 网络技术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近些年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校园内部的网络也十分普及,利用网络教学也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很好的手段。

首先可以将自己的教学课件按照教学进度放到校园网上,供学生课后复习使用。另外结合精品课程建设,将相关的资料也一并放到网络上。其次,课后的和学生互动利用网络也十分方便。由于校区增多,新专业增加,师资力量的不足等这些因素决定以前传统的面对面答疑收到了一定的约束,利用网络可以增加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机会,每周安排固定时间在网络上和学生沟通,这样显得更加便捷。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做一些模型,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比开放以前传统的模型室更加便捷有效。再次,建设各专业的题库,可以让学生课后自测,也便于学生复习。同时题库的建设对于教师标准化命题也十分有利,根据各专业的性质不一样,将考题模块化。基础部分相同,不同专业的专业模块不相同,这样也可以减少教师的工作量。

3 结论

工程制图课程教学体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所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应有较高质量的新教材,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优秀的师资队伍和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是教学过程的整体改革,而不只是对某一成分的局部改变,只有对上述讨论的各个方面进行全局优化,才能实现整个课程的优化。

参考文献

[1] 庄泽,王莹.浅谈如何提高《工程制图》课的教学质量[J].辽宁师专学报,2005(1):6-7.

[2] 朱萍,沈荣辉,徐淑慧.提高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效果的研究与实践[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5(6):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