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的最基本要求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设计的最基本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设计的最基本要求

篇1

Abstract : residential area landscape desig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ity greening, therefore in modern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of residential community, usually based on local characteristics is introduced with local features landscape trees ecological landscape.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ctual work experience, talk about landscape design of residence community understanding and views.

关键词:小区住宅园林景观设计应用

Keywords : residential area landscape design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 目前小区园林景观的现状

园林景观发展的历史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适应现代园林景观研究只有四十几年。所以, 很多人对园林景观的认识很肤浅。他们认为园林只是种花种草, 挖湖堆山,置石理水。 改革开放以后, 很多人有

了出国的机会,看到欧洲的几何对称的园林, 开阔的大草坪很壮观。于是出现欧陆风、 草坪风。 随着房地产的兴起, 中国园林风、 欧陆风吹进了居住小区, 他们不考虑小区人性化空间和功能性空间, 也就是只注形式不注重功能。 不理解东方园林的风格和特色, 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服务的对象。

二、园林景观设计的分类

按照风格的不同,当前我国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

(一)古典中式风格

古典中式的小区景观主要沿袭了我国古代园林建筑“以画入园,因画成景”的设计原则,其主要特点表现为: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具体来说中式风格景观重视筑山和理水,两者和谐统一、相辅相成,加之植物的巧妙布局,使整个景观如诗画般优美。

(二)西式传统风格

西式传统风格的园林景观则主要沿袭了古代西方的建筑特点和精华。根据其特色不同又可分为古希腊风格、罗马风格等等。这些景观融合了欧洲古典庭院的设计布局,将花鸟鱼虫和水自然的布局在―处,体现了和谐、活泼,华丽大气的风景之美,极富情调。

(三)现代小区庭园式风格

现代小区庭园式风格的园林景观则着重于人文感受,以小区马路为纽带,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布局花草树木,同时引入喷泉、水池等景观,低灌木和高树,红花与绿草相称,符合现代人居前卫、新潮的特色。

以上三种风格的景观设计各具特色,在改善人们生活环境的同时给予人们不同的美的享受,但是通过发掘这三种风格景观的内在特点,我们不难发现,三者又是有机的统一在一起的,都体现了生态型景观设计的特点,三者最基本的要素是“绿色”和“水”,“绿色”既指景观中的花草树木,更是一种现代环保生态意识的体现,是人们崇尚自然、热爱自然观念的集中体现。而水能够帮助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干净清澈的水能给人带来愉快柔和的美感,抚平浮躁的心灵。因此“绿色”和“水”的完美结合,既美好又环保,在给了人们不同的美的享受的同时还改善了小区的生活环境,为人们创造了观赏的艺术空间。

三、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要求

(一)设计主轴线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城市污染也日益增强,人们渴望远离尘世、目归自然,对绿色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住宅小区的园林化也就成为了园林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这里所指的“园林”是宏观、大尺度的景观。任何一个小区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都应该首先确实一条明确的主轴线,然后以主轴线为中心组织整个的园林景观设计,使主轴线贯穿整个设计的始终。据笔者经验,近年来许多园林景观的设计都采用这一方式,围绕主景轴线将现代化风格的条形住宅与各楼空间连为一体,从而组成一个完整和谐的绿色园林景观,既满足实用性,又满足了居民对绿化环境的需要。

(二)人车分流,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近年来随着各地经济交流的日渐频繁,国家对公路、桥梁的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我国交通系统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与此同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更新也使得汽车和旅游的消费成为又一个经济增长点。对于小区而言,日益增多的个人汽车也逐渐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解决好小区内机动车行驶和停放问题,确保机动车与行人都能安全出行也成为当今小区环境设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住宅小区作为人们生活、休息的主要场所,环境设计要求安全、温馨、宁静、充满人情味和富于家的气息,而其中安全性无疑是放在首位的,因此笔者认为要保证居民出行安全,人车分流是一个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国“健康居示范工程”在处理小区居民出行问题上就采用了“车在周边行、人在中间走”的分流方法,这样一方面方便机动车行驶,另一方面也防止人们出行受机动车的干扰,各取所需,保证了居民安全宁静的绿色

共享空间。

(二)因地制宜,人性化设计

小区园林环境设计应该充分适应当地风俗,尊重居民的生活习惯。因此设计者要把小区住宅当作家庭生活载体这一整体来进行考虑,营造出生活气息浓郁的家庭氛围。具体说来,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应解决几个问题:首先,要放大设计空间,充分考察小区周围环境和小区内部环境特点,制定出和谐不突兀的整体结构框架,比如要考虑小区周围建筑及绿化的特点,小区内部各建筑、不同户型的走向等等,使小区内部的绿色生态环境能和周围城市的大环境、周围建筑对接、融合,否则,就很容易引发审美和使用上的矛盾,一则得不到和谐的美感,无法与整个城市和周边环境和谐统一,另一则影响实用性,无法充分发挥园林景观的实际作用。其次,要搞好规划设计,将园林环境和周围的自然、景观、交通、人文以及经济环境进行协调,营造出回归自然和亲近自然的氛围,使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能够彼此沟通,这样一方面能够遵

循人们正常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另一方面也满足了人们工作之余休闲娱乐的需求,在轻松、安逸的氛围中享受生活之美。

四.如何满足居住环境景观设计中的人性需求

(1)遵循生态原则

人居环境最基本要求是生态结构健全,适宜于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先着眼于满足生态平衡的要求,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为营造良好的住区生态环境服务。生态设计思想的引入,使环境景观设计从单纯的物质空间形态设计转向居住区整体生态环境的设计,其设计不仅仅停留在生存、生理需求的生物层次,而是迈向心理和精神愉悦的高尚层次,是对美和情的追求。

(2)注重人文环境、体现地方特征

居住区是城市的组成部分,也是居住区文化的凝聚地与承载点。环境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征和当地的自然特色,要因地制宜,将原有的景观要素加以利用,从中提炼出代表性的设计元素,体现出主题化的设计思想,营造出独特的社区文化、体现居住区的人文精神、表达对某种生活情调的追求,使居住区环境景观形态成为表达自身形象、特色以及可识别性的载体。

(3)创造人性尺度

居住区环境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营造人的视觉景观效果,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居住者感受和使用,必须是“实用性亲近环境”,这就要求环境设计具有人性尺度。环境设计者要更多的从人体工学、行为学以及人的需要出发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并以此作为设计原则,创造出宜人的景观尺度,这样才能拉近与观赏者之间的距离,易于被居民接受。

(4)确立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人性化设计必须以人为核心,注重提升人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使居住区环境设计由单纯的绿化及设施配置,向营造能够全面满足人的各层次需求的生活环境转变。人是居住区的主体,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求,为人们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物质环境及精神环境,才能使居住小区的活力得以再生,因此应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贯穿于居住区的环境设计规划中。

(5)安全性原则

居住区环境设计的安全性由环境安全、社会安全两方面共同组成,其中环境安全又称为“绿色安全”,而居住区的“绿色安全”就是要求其设计能使住区避免因环境恶化而造成对居民生存的威胁,它是住区安全中最基本的安全要求。

结语

综上所述,当今城市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要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设计中充分利用水和绿色这两个要素,营造出山水景观氛围,这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回归自然的渴望,也体现了现代家居环境的设计理念:以人为本、亲近自然。

参考文献

篇2

设计之初,房主对居所的功能、室内环境提出了舒适、高雅、简洁、现代的基本要求。

这套住宅本身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具有一个L型大开间的公共空间――客厅,但是建筑层高仅2.8米!这就给宽阔的空间带来了低矮的感觉。由于大开间设计在结构上以梁来承重,在顶棚上结构梁纵横交错,加之上层卫生间的下水管线又暴露在顶棚上,这就使原本不高的空间又增添了几分的压抑和零乱。不论是建筑本身的特点还是弱点,都给室内设计带来了相当的难度。难怪业主对此房型也喜忧参半,“进退两难。”

“我们不能改变风的方向,但我们能调帆。”同样,面临建筑本身的一些不足,设计师就如同一名舵手来调整方向。在这套住宅环境设计中,设计师还是运用了一些最基本的设计要素,点、线、面、肌里、色彩、光影效果来创造一个新天地。

在这套寓所中最显眼的有两件陈设,它不是大屏幕的背投电视,也不是一架高雅的钢琴,而是在客厅北墙上的一组照片,这一幅幅合影,记录了这位新闻工作者的荣誉与自豪,这是一个个值得纪念的瞬间,这个“背景墙”是独一无二的,无法临摹的。另一处是餐厅的北墙上镶嵌着的一幅巨大的现代油画作品,从远处望去,是那样的耀眼和充满活力,同样也体现了业主的个性与审美情趣。前者是业主本身拥有的,而后者则是设计师把艺术融入到了这个空间。

在空间组织上,以地面材质的变化与吊顶高低错落来限定餐厅与卧室、还有客厅的空间:餐厅地面采用了人造白色大理石,客厅则运用了复合地板,体现了现代环保意识。在界面处理上,墙面以局部利红棕色木饰面与大片的白色乳胶漆相组合,来体现一派简洁。并在部分乳胶漆墙面上运用了细竖条状的装饰线,在阳光的照射下使平淡的墙面富于变化,增添了几分韵律感。天花板上,将梁以凹凸的线面装饰,淡化了结构件,将下水管线以一片片悬浮的吊顶予以妆点,并通过灯光减轻了低矮的压抑,又多了一份层次感。整个空间以淡雅的米白色作为背景,并通过蓝色的沙发、布帘的点缀来形成冷暖的对比,活跃了空间的气氛。以古朴简洁的红棕色的木壁、壁柜炉、餐台给人以温暖与亲切。在这里,没有任何拖泥带水和故弄玄虚的成分,只有当人走进去,风吹过来,阳光洒进来的时候,空间才会活,空间才会亮。

篇3

一、室内设计中形式因素对人的心理影响

室内设计中的形式因素包含了色彩、空间、材料、风格等一系列的内容。例如:心情不好的话到郊外走走散散心,看看田间的油菜花或是庄稼,看看青山绿水这样可以舒缓心情,这有能够改善人们心情的环境因素外,更多的是大自然中的色彩起到了主导作用,让人有种安定心情、放松精神的作用。从而可以发现色彩在空间环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对人的身心都有着一定的影响。然而,室内色彩它又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和室内每一物体的材料、质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室内物体的固有色和采光照明的方式决定了室内色彩的大体趋向。生活中我们发现有很多的设计师在考虑房间墙面颜色时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浅色系墙面。这主要原因是浅色墙面可以让空间看起来更加的宽敞;浅色不像深色墙面那么容易吸热,也不容易因为颜色过深、过暗而抢走空间其他元素的表现。再者,我们说到室内空间,指的是建筑的内部空间,是建筑环境的主体。按现代人的生活内容和方式,室内空间可划分为:居住空间、展示空间、办公空间和娱乐空间等。因此,对空间容量的考虑上一定要充分,这样才能符合人最基本的空间流通关系。然而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某些室内空间存在过高、墙面过大、柱子过细、柱子过粗等一些缺陷,从心理上会给我们带来一种很不舒服、堵得慌的感觉,这里我们可以用色彩来弥补它,如用近感色可以减弱空间过高的空旷感,提升亲切感;墙面过大宜采用收缩色;柱子过细宜用浅色;柱子过粗宜采用深色,减弱粗苯之感等。这其中只有充分考虑到人,以人为本才能设计出符合现代人在生理、心理要求的舒适空间。

二、物理环境对人的心理作用

物理环境设计是对我们室内空间环境质量以及调节的设计,主要是对室内采暖、通风、温度调节等方面的设计处理,是现代设计中极为重要的方面,也是体现“以人为本”和“绿色设计”思想的组成部分。生活中我们对室内空间的感受可分为:色彩、空间、构造、质感等,所有的细节主要是依赖视觉感受来完成的,如果有一天没有了光,也就没有这些感觉了;此外,人在室内空间的大多数活动都依赖于一定条件的采光和照明而展开的;其次,不同的采光和照明方式,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室内设计效果。随着现代生活要求更趋于多样化和舒适化,人工照明技术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地位也是日趋重要了。一个好的室内照明设计,应当充分满足实用和审美两方面的要求,缺一不可。

三、界面装修给人留下的心理印象

在室内设计中除了上述方面所谈到的能对人心理产生一定影响作用的,还有就是在界面装修这一部分上了。界面装修也就是对其空间里的六大面以及门、窗上等一系列的装潢修饰。近几年家装设计风格似乎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生活中我们可发现,家居文化艺术开始大张旗鼓地进入了普通居民的生活,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个人的生活方式又会使自己的家居环境多多少少带上点个性色彩。这种风格体现在家装设计上,就是更加注重设计的文化和艺术内涵。譬如,是华丽复古的风格时,在设计中讲究从容稳重、华贵内敛,现代中渗透出浓郁的古典气息,具备古典与现代的双重审美效果。一些细节的处理要耐人寻味,如沙发上的中式靠垫、门上的中国结等一些装饰物。在运用现代技术、现代材料表现绚丽、舒适的贵族生活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主人追求优雅生活的品质。

四、室内设计与心理关系的现实意义

篇4

【关键词】教学楼 建筑环境 建筑心理

【引言】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我国的高等院校以由建国初期的205所,在校学生11万余人,校舍建筑面积345万余平方米;发展到1995年的1075所,在校学生232万人,校舍建筑面积己达1.1亿平方米。但其中在70年代以前建成的约占40%,至今己40年,由于当初建设时期经济条件有限,那段时期所建的校舍及设备如今已经日趋陈旧和老化,大批的校舍急待改造、扩建、更新。当前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基本国策指导下,高校建设随之蓬勃发展。在短暂的大学教学楼建筑与环境建设过程中如何实现大学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造,以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

二、 高校学生的行为、心理与教育空间环境

1.建筑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

建筑环境是一个物质和空间的环境 ,它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对外界刺激做出适当的反映是所有生物系统的特征 ,而人受到刺激后会产生意识、情感 、情绪和心情的波动,这种波动可以理解为建筑环境功能对人的心理影响的产物从而导致行为。它是人潜意识里的尤物。不管你是否意识到 ,你都已经感知过它 ,并由它引导着你的心境、你的状态和你的行为。建筑所营造的环境气氛 ,最成功的莫过于能合适宜的引领人的意识 ,适应人的心理需求。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谈到:“人创造了环境,环境也创造人”。学校建筑虽然是由物质构成的具体实物,却能够对心灵产生作用,而且对心灵的陶冶,多是由实物而生的抽象影响。就教学楼建筑的形式而言,如果学校建筑雄伟,便可能使学生因对建筑的感受而养成恢宏的气度,如果学校建筑幽美,便可培养学生文雅的风范。这是由于久处其中,不知不觉的感染到环境的风格造成的。

对照现代行为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可以相应列出教学建筑中整体行为的五个不同层次的需求:

人类的行为需求:

(1)生理的需求

(2)安全的需求

(3)社交的需求

(4)尊重的需求

(5)自我成就的需求

教学建筑中的行为需求:

(1)基本教学的满足

(2)教学活动的保障

(3)交流知识、社交活动

(4)自由选择、自由支配

(5)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

五个层次中第一、第二层次是最基本的需求,即保证教学楼中学习、科研、活动基本行为的实现,相应的建筑环境设计首先就是为了实现基本功能(如保温、隔热、采光、遮阳等),并建立满足特定需求的基本空间(如教室、画室、实验室、报告厅等),以及连结这些空间的交通疏散空间(楼梯、通道等)。其次是使这些活动场所不会由于干扰而被迫中止,同时也必须考虑到基本行为的安全,如教学楼环境设计上对人流交通的合理组织,对防火、防爆等因素的控制都是最基本的问题。在现代高校教学楼建筑设计中还应考虑新的教学设备的使用和管理,以及布置和安装。

教学楼建筑的使用主体是学生,其空间环境的设计需着重依据学生的心理及行为方式。根据马斯洛的人的需要与心理发展的理论,需要的层次越高就越涉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高校学生对环境的心理需求主要有两方面的特点:社会化的需要与自我确定的需要,反映到对环境的需求为,对公共活动空间的向往和对个人空间的需求。公共活动空间为人们提供社交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及集体精神,具有从属于集体的归属感,缺乏这些社会环境,容易造成心理上的孤独感,产生与外界隔离的精神压力;个人空间则是满足人们的自我意识所需的空间,有支配环境及无拘束地表达自我感情的归属感。

2.大学生交往行为与活动空间

大学校园行为模式的空间需求见表1

表1大学校园行为模式的空间需求

行 为

活动类型

环境形态

行为性格

行为性质

受环境的受环境的

上课、实验

必要性活动

静 态

内 向

公共性的

影响不大

读书学习

选择性活动

静 态

内 向

私密性的

影响最大

集 会

社交性活动

动 态

外 向

公共性的

影响较大

交 往

社交性活动

半动态或动态

外向或内向

半公共性的

影响较大

人类对所有活动的基本要求,概括而言,有三个方面:安全、刺激与认同。满足这三个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场所都会产生使人逗留的效果,而人的不同活动类型,对这三方面的需求程度也不同。行为主导着人的活动模式,而活动则选择了空间的形式。学校是提供学生学习与探索的教育环境,就教学楼建筑空间环境设计而言,高等院校活动空间应以个人空间和领域需求为基础,同时进行对开放空间的研究。

学习过程中的交往空间应是多功能、多层次的。因为青年学生的生活、学习和课外活动本身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学生有时愿独自在安闲的角落里读书、思考,有时愿三五成群在一起欢聚或议论,有时则喜欢置身于容量更大的群体气氛之中,激发更强烈的心灵共振。这一切决定了交往空间的多层次性。因此, 交往空间大致应有三种领域:个人领域、小集体领域和公共领域

1)个人领域

个人空间是人们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彼此间所保持的间距量。个人空间的间距需求在年龄、性别和个人性格上,有差异性存在。

教学建筑里的个人活动领域,包括个人所使用的桌椅,走廊的尽端,公共空间边缘的坐凳,草坪边的绿篱,建筑的角落,甚至是电脑网络等等,凡能形成一定的围合、隐蔽、依托的环境,都可使人产生心理上的领域感,愿意在那里滞留。

2)小集体领域

大量的交往活动,往往是以2-6人的小集体形式进行。所以在教学楼建筑的室内外,应有一定的适宜滞留交谈的空间。尤其是在室外应有较充裕的场地、铺地,并设置一些坐凳、台板乃至树木,为师生、同学提供停留、围坐、交谈的可能。

3)公共性活动领域

公共活动领域在教学楼建筑中的表现有:各种教室、庭院(或中庭)、入口大厅、教学楼建筑周边的广场等。庭院或中庭因为是与教室临近的公共空间,所以在课间休息时使用率较高,是一个充满趣味的生动的场所。入口大厅在教学楼建筑里常常是起着交通组织和建筑内地标的作用。

【结论】教学楼设计应打破僵化模式,关注布局关联性,从学生心理、行为习惯出发,使之更加集中、整体,将空间相互整合、靠拢、集中设置公共教学用房,以增进交流、资源共享,减少重要建设造成的浪费,同时还要多提供相对封闭或半封闭的空间供师生建立个人领域或小集体领域,改变以往教学楼封闭、单一的空间形态。

参考文献:

[1]张宗尧. 中小学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指导丛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7

[2]彭一刚. 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07

篇5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住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开发商、设计师及人们自身还存在一定的矛盾。为了追求优美的栖居情境, 该文通过对两代人的交流,自上世纪80年代住宅和21世纪的住宅设计认知,从建筑物的朝向、自然通风条件、功能空间、户内交通方面进行阐述,探寻以上内容设计时的注意事项,并如何有效运用于现代和以后的建筑中,从而对于追求优美、诗意的居住环境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两代人住宅户型设计居住环境

前言

建筑是凝结着人类历史与科学技术的智慧结晶。建筑学行业作为建筑行业的先行官,策划、设计贯穿每个建筑体的形成。为了能与社会发展、时代步伐相适应,建筑学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设计技能技巧以及设计构思等课题已日益受到关注。随着现代化科技与建筑艺术的进步,很多新的建筑设计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地产生。其中如何提高居住环境设计也是建筑学专业所研究探索的重点之一。我作为一名建筑设计人员,通过对两代人对居住环境与空间的调研,以及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如何达到或接近令人神往的,健康、淡定、高尚、优雅的生活方式,提出自己的认识供同行们共同探讨。

对两代人的调研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住宅户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究其原因: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1978 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仅为343.4 元,而到1999年迅速增至5854.0 元。不同经济时期的住宅也随之发生着变化,收入的提高使得居民有了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

经济水平的提高,住房商品化改革以后, 居民有了选房的自由, 不同的家庭对住房的需求也会不一样,一家两代人对户型的认识产生了变化,下面我们就通过与他们进行交谈,调研居民对住宅变化的理解,以及这两个不同时期的户型对居住的人所产生的影响来进行探讨。

1、朝向和通风

在朝向的认知上,两代人的认知是一样的。年老和年轻的一代都认为住宅的主朝向是规划及建筑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主朝向为南向,避免东西向或北向,因为朝南的房间可以获得更多的日照。

在冬季,朝南向的房间在温度、湿度方面具有更高的舒适度。尽管在经济不发达的80年代,人们所需要的户型也尽量使主要的房间朝南,图1和图2均得到了体现,在朝向上不同时期的户型认知是一致的。

但从影响房间综合舒适度的多方面因素来看,朝向并不是唯一的,因为除了朝向以外,如通风、视线、景观,甚至室内功能格局都能对舒适度产生重要影响。过度注重朝向,其深层原因是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良好的朝向是获得

图1

图2

一定舒适度的最为经济的方法。从实际使用角度来分析朝向问题,可以发现其在舒适度营造的多种因素中,并不足以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一些工作在外的人们,白天在室内的时间少,同时房间的景观视线等其他因素也是其影响原因之一。现代的工程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由于不利朝向带来的对房间舒适度的负面影响,这也是住宅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在通风问题上,虽现在的住宅因用地问题,

出现了一梯几户的现象,可是对于通风的问题上,基本上还认同南北通透的住宅是最理想的选择,也是舒服度的体现。因此,应当理性而客观地认识朝向和通风对舒适度的影响。可以理解,朝向的灵活带来的是规划布局的自由,可以创造更加丰富的室外空间环境以及更加生动活泼的建筑形体。

2、住宅的功能空间

对于住宅的功能空间,两代人对于两个时期有不同的理解。

从图1作为80年代住宅的典型, 可以看出,尽管摆脱了“筒子楼”的外廊设计,但是依然因为经济原因,面积过于狭小,同时功能不合理,如客厅面积小, 客厅餐厅混合使用,住宅交通流线互相穿越,动静空间的干扰, 套间的大量使用, 卫生间干湿混杂等。

从图2新时代的建筑来看,功能分区明确,功能之间互不干扰,同时,进深和面宽比例合理,较为舒适。

我们可以了解,住宅的功能空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

1)家庭成员及客人公共活动的空间,如客厅、起居厅、餐厅等。其活动内容包括团聚、会客、视听、娱乐、就餐等行为。按私密领域层次区分 ,它应布置在住宅的入口处,便于家人与外界人员的接触 ,也方便生活垃圾的进出;

2)家庭成员个人活动的空间,如卧室、 学习工作室。活动内容为休息、 睡眠、 学习、 业余爱好等,个人活动空间具有较强的私密性,也是培育与发展个性的场所,是内向封闭的空间,它应布置在住宅的进深处,以保证家庭成员个人行为的私密性不受外界影响;

3)家庭成员的其他地方,如厨房、卫生间、储藏间等。活动内容为做饭、淋浴、便溺、洗面、 化妆、 洗衣备品及衣物储存等。

2.1客厅

客厅是家庭成员活动的中心,联系着各功能空间,合理组织户内交通流线及户内各室的入口。但是在80年代的房子里,客厅摆在次要的位置,有限的面积主要给了卧室。按照健康住宅的标准,客厅的面积25 以上较为合适。现代家庭中的电视已经是29寸以上,人与电视之间的距离应相当于电视屏幕宽度的7倍以上,因此客厅的开间不宜小于3. 9 m,业内人士普遍认为 “3. 9 m 是起步,4 m 以上够小康”。图1虽然达到了基本要求,但是因为作为了交通枢纽,反而使净有效面积下降了。应避免所有房间绕厅布置,从而导致开门过多,完整的墙面减少。这样的厅内部路线交叉穿越,不但不利于摆放家具,而且会影响到休息区域的私密与安静。从装饰和布置家具的角度讲,客厅内至少应有一面不小于4 m的连续的可使用墙面

2.2卧室

卧室,是家庭使用率最高的房间。80年代的卧室,面积很大,老一辈人之所以对卧室的需求,也许是因为过去自己的睡觉的地方太过狭窄,就有一种对大卧室向往的冲动。

居民下班后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卧室度过的,卧室属于住宅中的私密空间,设计起来自然与其他空间有所不同,它不仅仅需要注重私密性,还要考虑舒适性。卧室是静区,应比较深入;卧室主要是休息的地方,活动面较小,需要安静。21世纪的卧室,面积并不要过大,但要力求方正。卧室应分主次。通常主卧室的面积较之次卧室的面积要大一些。以床长2 m计算,加上床前留有0. 8 m的通道,墙体厚度约为0. 2 m,卧室的开间至少应为3 m;小双人床的宽度为1. 5 m,床头柜0. 4 m~0. 6 m,衣柜深度0. 6 m ,这样加起来,进深至少 3. 3 m。目前卧室设计主要尺寸有以下3 种:开间3 m ,进深3. 3 m 的尺度,是最基本的10 的居住空间;开间3. 6 m,进深4. 2 m ,是正常的,15 的居住空间;开间3. 9 m ,进深5 m,是舒适的,20 的居住空间,这时房间的各功能就比较齐全,空间也显得比较大气。另外,在设计卧室的门、窗、墙时,要考虑隔声问题,应尽量减少起居室向卧室开门数量。

图1将有限的面积给卧室较多,虽然面积大的卧室较为舒适,但是正如前面所说,舒适不仅是面积大,还可能通过其他手段来实现,比如灯光,装饰等。

2.3餐厅

餐厅是家庭成员又一个集中的地方,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紧张,能在一个精巧、浪漫的家庭聚餐中缓解放松精神,两代人享受天伦之乐,也是人们的一种追求,所以要求餐厅设计也不能忽视。过去,因为卧室占了过多的面积,餐厅独立设置不好。而如今,餐厅既要靠近厨房又不能远离起居厅,餐厅与起居厅不宜分开,但功能上分区。一般餐厅面积不宜过大,10 左右,开间2. 7 m~3. 0 m。

2.4厨卫空间

厨房是体现一个家庭生活质量高低的关键场所。厨房面积要适中,小于 5的厨房室内热量聚集就会过大,人呆着就会不舒服,而 5以上则是舒适度提高的标志。一般来讲,厨房净宽单排操作时不小于1. 5 m、 双排操作时不小于2. 1 m。卫生间的基本功能是如厕和洗浴,个别还增加洗衣功能。一般来讲 ,卫生间主要摆放洁具3件套,即洗手盆、 坐便器和浴缸或淋浴间。卫生间的进深一般在1. 8 m 时最有利用价值。有两个卫生间时,主卫生间的面积一般在 6 左右,可以从容安排洗手台、坐便器和浴缸。

厨房设计中应尽量按最佳操作流程布置平面形式,应以L 形为准 ,要有机合理地组织管网,操作台上部宜设置吊柜。卫生间紧邻卧室布置,并将洗漱、 洗衣与沐浴、 便溺等空间分隔开来,使之更适合人的行为心理。应按照人体工学的原理确定厨房、 卫生间的尺寸,在厨房、 卫生间内设置必要的贮藏空间,赋予卫生间更多的功能(如安排梳妆空间,更合理地安排冰箱、 洗衣机等设备的位置,将各种管线暗藏 ,改善厨房、 卫生间的通风,排污条件等) 。同时更应注意新材料、 新设备、 新工艺的使用,从而使其功能更加完善。

3、户内交通

户内交通是否流畅也是需要关注的。十字交叉的交通简单明了,对角线交叉的交通是户型设计中的大忌。图1 建筑面积小,有限的面积所以不得不舍弃十字交叉的方式了,只好混合来用。阳台几乎是一套房子里唯一可以与外界自然环境交流、对话的空间,是最开朗、通畅的地方,应与客厅一脉相连。阳台还是将自然风、 自然光引入室内的最佳途径,当然应让全家人都得到这种享受,因而从这个角度看,也应与客厅相连。阳台必须与客厅相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它是我们晾晒衣物的地方,因此只能是与公共空间相通而不能穿过卧室以形成干扰、 影响居家私密性。客厅与餐厅的连接也是个问题。在南方看到多数都是直接连通,而在北方,多数都是有隔断甚至错开。连通会使整个厅显得开阔、 通透一些;错开或隔断则功能分区更清楚细致一些,小餐厅的气氛要雅致一些,但通风性差一些,面积利用率也将打点折扣。此外,玄关是经常不被人们所重视的角落,但其功能不容忽视。入户有一个缓冲的空间,既可以换换衣物和鞋,又可以避免一览无遗,增加了住宅内部的私密性。玄关的面积一般为 3 ~5 ,并配有衣柜或鞋柜。

结论和探讨

通过对两代人对住房的理解,还有对户型的分析,给出了什么样的户型是满足居住者的使用要求以及精神需要。住宅是人类的家,设计者责任重大,舒适的住宅是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的基础要素。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创建一个舒适的高品质的住宅,成为设计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宏.时代建筑――新住宅概念 [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2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编写组。《住宅建筑设计原理》[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 :11.

[3 ]周浩江.住宅建筑设计展望与探讨[J ]、新疆有色金属,2005(4):36-37.

[4 ]王董平.浅谈住宅户型设计[J ]。山西建筑,2007,33 (13):35-36.

[5 ]廉学勇.论中小户型城市住宅及其优化设计D.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08.

[6 ]赵宇.西安地区商品居住小区空间布局与环境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2009.

[7 ]黄晓莺.居住区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8 ]朱家瑾编著.居住区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9 ]「丹麦]杨・盖尔著.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篇6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工程技术

1.引言

工程技术的更新发展给建筑的不断突破创造了各种可能性。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由于能源危机的出现,LED新能源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和地热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建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建筑,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能源建筑和回归自然建筑。

2一绿色建筑的内容与发展现状

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中,以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尽可能地节约水电等资源为主要目的。并月.能够提供适宜的、健康的使用空间,使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相协调。绿色建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和面临的压力,例如如何减少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提高这些废物回收再利用;二是先进科学和技术的使用,新材料、新工艺,采用新的设计理念,并结合先进的能源技术完成建筑设计,使用新能源如沼气,太阳能,地热和其他。

绿色建筑在中国起步晚,发展缓慢,现有的绿色建筑主要分布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些大城市。全国有近12亿平方米新的城市建设区属于绿色建筑的面积

3.绿色建筑的理念

所谓的“绿色建筑”和“绿色”,从三维绿色一般意义上讲,不仅是一个概念或符号的代表,是指建筑对环境无害,并且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只有不破坏自然的平衡,可以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自然的建筑,节能和环保的建筑。

3. 1节能理念

在严重的能源消耗过程中,一般建筑的能源消耗,能够达到50%,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绿色建筑要求在总体架构的基础上使能源消耗尽可能降到最少,并减少水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

3. 2环境保护的观念

一般建筑商品的生产,要求设计标准化,产业化;绿色建筑重视本土文化,尊重自然,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废水,废物处理并且提高室内环境质量,实现环境无污染。

3. 3和谐理念

一般的建筑设计理念是封闭,不考虑外界的设计理念,无法感知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绿色建筑对外部和内部变化可自动调整,不仅对人体健康和社会环境的发展是有益的,更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可持续理念有推动作用。

3. 4回归自然

绿色建筑要强调与周围的环境,和谐,互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4.绿色建筑的设计要点和设计原则

4.1强调主动性

与传统的设计相比,绿色建筑的设计要满足投资方,多个用户,节能和环保的要求,因此为主动性的设计,更强调我们的设计理念。积极与业主和客户沟通,加强合作,有助于全体员工高效的完成绿色建筑的设计。此外,严格按照绿色建筑概念完成绿色建筑设计,放弃不切实际的项目,为优化整体设计贯彻实施了绿色理念。

4. 2注重综合性和整体性

绿色建筑设计的重点应放在一个综合的整体,从规划设计开始建设,中期的建设和运营管理,甚至到整个拆迁的最后阶段,必须完全能够达到绿色建筑和整体环境相互协调的基本要求,即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保护和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把握整体性原则为居民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生活环境,甚至拆除后,能够实现其对环境的最小影响。在绿色建筑设计阶段,应考虑到后期阶段要面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4. 3注重团队合作

由于绿色建筑的设计属于复杂的系统,因此,产业布局的人员是非常广泛的,包括建筑师,业主,用户,结构工程师,施工,咨询等。绿色设计人员是具有较强的认识和设计能力,建筑设计团队应该相互合作。

5.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5.1环境整体设计

对于环境整体设计,针对的当然不止单个建筑,必须在一定的地区内,按照市区规划的总体要求,从地域的基础外形、地貌地形、水文地质、天气情况和动物植物生长发育情况分析设计的可持续性和经济发展,进行整体设计和综合分析。整体环境设计的方法包括绿色建筑理论的引入和绿色环境的强化。

绿色建筑的引入也就是城市开发建设应与当地自然、社会、地理人文等背景互相联系,不但要加快建设,更要开发性地保护和充分利用自身条件。首先,改变不符合的布局状况、地区划分、空间的结构和资源的配置:其次,使城市的历史文化、地理特质得以传承发展。

5.2建筑单体的设计

建筑的体型系数即建筑物表面积与建筑的体积比,它与建筑的热工性能密不可分。直面建筑的热耗大于曲面建筑的热耗小于,在同体积时分散的布局要比集中的建筑热耗大,具体设计时减少建筑外墙面积、控制层高,减少体形凹凸变化,尽量采用规则平面形式。

5.3节能节材设计

能源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物质基础,是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自能源危机以来,节约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就成为全球十分紧迫的课题。我国作为正在崛起的经济大国,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决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能源的消耗与浪费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在建筑上的能源消耗不断攀升。

为了有效地与绿色建筑设计结合,不过分追求视觉冲击和现代建筑艺术风格,主张以实际功能和满足基于绿色建筑设计工程技术的需要为出发点。绿色建筑的发展前景是:第一,建筑能够使用绿色能源,有效防止破坏生态平衡。例如,未来的建筑可以使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天然雨水的收集。第二,未来的建设可以有效地生产和生活废物利用,继续避免对生态的破坏。

篇7

关键词:轨道;站点设计;布局

1轨道站点设计原则

轨道主要是由线路、列车、站点等组成的交通体系。此外还有供电、通信、信号、通风、照明、排水等系统。轨道线路由路基与轨道构成。轨道与铁路轨道基本相同。它一般采用较重型的钢轨,多为混凝土道床或碎石道床。轨距一般为1435mm标准轨距。线路按所处位置分为地下、地面和高架线路3种。地下线路为基本类型;地面线路一般建在居民较少的城郊;高架线路铺设在钢或钢筋混凝土高架桥上,避免与地面交通平交,并减少用地。轨道列车均采用由电力动车组成的动车组。轨道站点作为轨道线路中的一个点,起到一种的相互转换及快捷运送客流的作用,是列车到发和乘客集散的场所。轨道站点一般在市区内会以1km左右设置一个站点,同时会结合地面客流、周边规划条件设置。轨道站点一般建在客流量较大的集散地。

1.1站点功能的合适性

由于轨道担负了大量人流的运送,在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到其使用功能的需要,在站点站位的选择应当与周边规划结合,并且应当考虑轨道与地面交通设施的衔接。并保证高峰时间有序地组织客流进出站点的路线,满足高峰时间客流所需的乘降条件。站点内部设备及管理用房布置的合理性,满足运营管理的要求。使站点建筑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

1.2站点的可识别性

轨道做为城市的重要的交通工具,每天运载着不同的人到达城市的某一角落。轨道标志作为城市轨道的形象和符号,出现城市每个角落。其实本身代表就是城市的特色,城市精神的物化,同时也是城市实力的一种展示。以一期反映城市轨道的标志设计从侧面来展示城市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仅轨道的列车上及线路都标有明显的标志,轨道站点也同时担负了这样的使命,将这个城市的轨道特征展示给这个城市中的每一个人。在这站出入口、站厅、站台上都是有明显、鲜明的标示。轨道站的空间结构大多是线式交通空间及其组合形式,正常提供行为暗示的方法如外部景观等已经消失。因而,必须综合应用各种设计手段,尤其是通过建筑语言与人对话来做好空间导向设计。

1.3站点的舒适性

由于轨道的空间相对封闭。同时轨道作为公共建筑的一种,每天都要承担这大量的人流运输任务。如果设计不当,容易引起乘客对地下的恐惧感、幽闭恐惧症、感觉的丧失和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减弱。因此在设计中“以人为本”作为设计原则,已经被广大人都认可。创造高效的空间环境是轨道站点设计的核心问题,目前国内轨道引进了大量“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来缓解了乘客对地下空间的不适。站点内有精美的装饰画,有完善的各种服务设施、候车座椅、废物箱、公用电话、公共卫生间、残疾人电梯、盲道等,都能够使每一位乘客从心理上带来舒畅的感觉。

1.4站点的安全性

为了缓解日益紧张的城市地面交通,修建城市轨道十分必要,轨道以它高效、安全、方便、舒适的特点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趋势,但作为轨道主要组成部分的轨道站点,因其空间狭小,人流密度大,密封性强,一旦发生火灾,损失严重,因此轨道防灾就显得十分重要。轨道必须贯彻安全第一的宗旨,保证人的生命和健康安全,保证了车和设备运营的安全。轨道的安全防护,应贯彻“预防为主,消防结合”的工作方针。安全防护主要指对火灾、水淹、防雪、防滑、地震、风灾、雷击和停车事故等灾害的防范措施,并以防火灾为主。防灾设计主要由建筑消防、消防给水、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事故通风与排烟、防灾用电系统、防灾通信系统、防灾报警与综合监控系统等组成。

1.5站点的经济性

轨道以其优点倍受人们的青睐,但是轨道投资额非常大,施工工期相当长。北京建轨道一线时,每公里造价约为6000万元人民币;其后上海建造轨道时,造价为每公里7~8亿元人民币;广州建轨道时,每公里造价也与上海大约持平;深圳轨道为每公里5~6亿元人民币。如此高额的投入,必须将轨道及轨道站建设作为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轨道投资巨大,合理降低造价一直以来都是轨道人追求的目标,也是国家多年来慎重考虑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线的主要因素。

2轨道站点的类型和特点

2.1按站台与隧道关系可分为岛式、侧式、混合式岛式站台便于客流在站台上互换不同方向车次,人流动线集中在中间,空间离心感强[5]。但由于站台集中,在规模和结构类型一致时,总体上所需站台比侧式窄。侧式站台轨道布置集中,人流动线分在两侧。特别在采用圆形或椭圆形剖面形式时,空间向心性强。一个站点内既有岛式站台,又有侧式站台,它们之间用天桥或地道相连。仅为多线站点所采用。

2.2按结构形式可分为矩形箱式、盾钩挖掘的圆形或椭圆形

2.3按埋深可分为浅埋、深埋

埋深对出入口的设置及站点内部采光及观景影响较大。埋深浅楼梯长度小,有利于通行;有利于自然采光。同时对结构形态也有影响,埋深大的站点(如前苏联的一些站点)往往采取拱顶。

2.4按所在线路位置及规模可分为始终站、中间站、换乘站

埋深对出入口的设置及站点内部采光及观景影响较大。埋深浅楼梯长度小,有利于通行;有利于自然采光。同时对结构形态也有影响,埋深大的站点(如前苏联的一些站点)往往采取拱顶。

换乘站是位于线路交叉点的站点,换乘站的布置与线路相交的方式有关。当两条线路垂直相交时,多采用垂直换乘方式,路程最短。如两条线路成锐角相交,可使两条线在站台部分保持平行,然后通过天桥、地道或楼梯实现换乘。如两条线路在投影范围内不相交,不重合时,只能通过天桥、地道才能换乘。当相交线路在两条以上,可将其中一两个站点适当拉开距离,采取垂直与平行换乘结合的方式,简化换乘过程。不同的换乘形式、不同的线路相交情况等对空间影响较大。

2.5按规模和是否与城市其他功能综合可分为轨道站点建筑及轨道综合体

轨道站点建筑仅供乘客乘降轨道,或进行简单的不同轨道线路之问的换乘,功能、空间都相对简单。

轨道综合体流线、功能、空间复杂,综合了城市其他功能,集交通枢纽、商务、娱乐、休憩等多功能的的综合体。

3轨道站点内部布局

由于轨道设计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要与线路、行车、信号、通风空调等专业紧密相关,各个专业之间的优化组合对于降低轨道站点造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合理的站点布局设计,可以有效的减少轨道的工程投资建设费用。轨道中所有专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轨道车辆在轨道中安全、准时的运送乘客到目的地,同时在这期间为乘客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站点功能分析见图1。

站点按照使用功能划分为设备管理用房区、公共区、轨行区3个基本部分。

3.1设备管理用房的布置

国内早期建设的轨道站点布置方式为断头厅式的布置方式,设备及管理用房布置在站点两端,近些年新建的轨道站点将原来的站点公共区加大,将站点两端的站厅层相接,使得公共区更加开阔,减少使乘客感觉到地下空间建筑的压抑、恐慌和紧张的感觉。

轨道站点内部的建筑布局的组成部分基本上分为以下及个部分:

乘客使用部分有:出入口、地面站厅、地下中间站厅(公共区)、楼梯、扶梯、电梯、坡道、步行道、售票、检票、站台、卫生间等。

运营管理部分:有行车值班室、站长室、会议室、工务用房、休息值班室、更衣室等。

设备用房有:通风用房、给排水用房、供电用房、通信用房、信号用房、机电用房等。生活辅助用房有清扫间、垃圾间、储藏室等。

由于各个房间的使用性质不同,也决定了这些房间在站点中布置的位置也不同。同时根据房间的使用性质,有针对性的对这些房间设置通风、通信、消防等条件。这些房间在轨道站点内部的布局都是相互之间有所关联和区别。如何将这些房间在轨道站点中合理布置,以做到减少站点规模,降低轨道工程造价,这些首先就要清楚乘客、站点管理人员以及站点各种设施之间的关系,根据之间的关系合理布置设备及管理用房。其次站点设备管理用房还要根据各个系统工艺和相互接口的联系要求,进行综合协商,合理布置,这些就需要了解这些房间的大致用途。下面将简单介绍以上用房的大概用途。

通信用房:主要负责列车调度、电力调度、环控调度、站间行车调度、有线电话、无线电话、有线广播等。

信号用房:主要保证轨道列车安全、可靠的在线路上行驶,并能够满足运营的要求。

供电用房:主要负责站点内及相邻区间在正常及紧急情况下的安全用电。

给排水用房:负责站内一切日常生活用水及消防用水。

通风用房:是站点及区间不可缺少的部分,轨道通风一般以平时使用为主,同时兼顾应急情况下的防护通风。

机电用房:是负责站内其余一切机电设备在日常情况下的正常使用。

运营管理用房:是对轨道的日常管理及维护人员所需要的房间。

3.2站点公共区

公共区布置的最基本要求是保持客流顺畅,无堵塞拥挤,能满足正常情况下客流的通行和紧急情况下的疏散。设计合理的公共区能有序的组织客流避免引起客流交叉而带来的混乱,充分发挥公共区的适用效率。

集中布置形式:集中布置型式分为设置中厅和不设中厅2种型式。集中布置型式站点的公共区空间利用率高,视野开阔,建筑效果良好,站点规模小,目前运用最为普遍。双层岛式和双层侧式站台站点均适用这种布置方式。

分散布置型式:站点两边分别设置公共区,满足乘客的乘降需求,两个公共区采用分离式布置形式。

4轨道站点内部环境设计

轨道站点建设的巨大投入,在公众眼里看到和切身感受到的就是轨道站点公共区的环境设计。轨道站点环境设计应与站点设计一致,首先是保证其安全性、适用、通达、快捷。并在此基础上考虑造型及装饰材料的应用。

轨道站点内部空间形体比较单一,在通长的空间里,柱子形成一定的节奏感。因此在空间上往往以顶面处理达到形体的变化。或者通过装修材料的不同组合显示空间的变化。总之站点内部环境设计是一个综合运用功能技术、造型艺术和建筑装饰材料的设计过程。以人为本也是最后在装修设计中体现出来。

5轨道站点出入口、通风亭

轨道作为公共建筑的一种,其功能和城市空间不是截然分开,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者应相互配合,不能冲突。有时候是城市空间的功能性质要求在它的旁边只能布置某些类型的建筑,有时候某一建筑的存在规定了它附近城市空间的性质,但在很多情况下经常是很难分辨究竟谁起决定的作用,因为二者本来就是统一的。

轨道站点出入口的布置通常是根据设计人员的经验,结合各个站点所在位置的地面建筑及街道的具体情况进行布置。一般都把出入口位置选择在吸引客流量大,与地面交通换乘方便的地方,或者直接利用附近商场,地下人行通道等设施,以节省工程造价。事实上,对出入口的布置不仅要考虑其交通疏散功能、经济引导功能,还要考虑在紧急状态下,对人员安全疏散和救援实施的影响。

由于安全、经济、工程技术等方面的要求,通风亭的进、排风口必须要距离地面有一定的高度,还有设备本身所产生的影响,例如震动、噪音等,也对施工材料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大多数使用的是混凝土结构。要是立面没有经过特别的处理,和周边的环境相协调的话,就能对于周围的景观产生不良的影响。由于轨道出入口和通风亭作为交通建筑,一般都出现在建筑密集的城区,可利用的空间都受到限制,如何跟周围的环境相协调,而且还要体现轨道建筑的形象,是在设计期间需要密切注意的问题。

6结语

篇8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独创性;教学理念;课程观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146-01

课堂教学的转型需要教师把英语教学更多地视为一个学生主动进行言语实践活动的过程,因此英语教师应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英语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如何使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具有独创性构建“真实的”教学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就英语教学而言,英语教学过程可以描述为英语教师通过言语活动促进学生主体对言语对象的内化,从而形成英语运用能力。能力是存在于主体内部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的生成必须通过主体内部的活动,对操作对象进行内化,从而在主体内部形成一种牢固的神经联系。

英语能力的这种内在性决定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的重要性。换言之,学生主体观是能力目的论的必然推论,其内涵是,学生是言语活动的主体,也是言语能力发展的主体;促进学生主体的言语活动是开展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实现英语教学目的的主要环节。

二、确立“言语本位”的课程观

在英语课中,“我们应当做的是教人们一种语言,而不是教给他们关于语言的知识。我们要培养的是使用语言的人而不是语言学家,是能‘用这种语言讲话’的人而不是‘谈论这种语言’的人”。英语教学的一个主要误区是把英语看作与历史、地理、物理、化学一样是一门知识课。而事实上,学习英语是学习语言运用,即言语。也就是说,英语课所涉及的,不是“语言”,而是“语言的运用”。没有注意到两者的区分,是当前英语教学的弊病之一。英语教学长期摆脱不了“耗时较多,收效较小”的局面,其原因就在于我们是在教语言而不是教言语,由此造成学生的学习往往只停留在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上。但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主要不是靠掌握语言知识,而是靠语言实践,即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对英语语言进行感受――领悟――积累――运用。

三、确立“基于实践”的教学观

基于言语本位的课程观,英语课可被视为言语实践课。语言知识课中,学生获得的是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信息;言语实践课中,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的言语实践活动获得英语能力。尽管英语语言知识与言语实践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但不等于说,英语语言知识学好了,言语实践就自然进行了,英语能力就自然形成了。英语能力的形成依赖于言语实践。

言语实践,是学生的实践,要求学生“事必躬亲”,教师是“讲”不出学生的能力来的。我国普遍存在脱离语言实践活动的、单纯的词汇和语法的教学,以致产生费时费力而效率低下的教学效果,这早已从反面证明了语言的实践活动对于语言教学的重要性。

言语能力是“习性”的产物,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习得”的,而不是“学得”的。“习得”是现代语言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个体通过言语活动学习言语的过程。“习得”强调的是言语主体的“亲历性”,这种“亲历性”决定了英语教学必须以言语实践为最基本的方法;英语教学必须有学生主体的操作实践,即通过丰富具体的语言感受和运用,才能最后实现英语教学的目的。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始终突出语言的实践性:

强调学生的体验性和实践性,强调任务型学习(task-based)、语言的输入量(languagein-put)和真实语言(authentic language)实践的机会;强调课堂综合环境(language settings),教师要尽量使用英语(target language)教学,用好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强调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强调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广泛的教育资料,拓展学习渠道。

四、构建“真实的”教学环境

英语的学习,主要在于吸收、积累语言和习得、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积淀有两个心理学前提:一个是主体的亲历性,学生主体必须真实参与言语过程;一个是环境的“真实性”,即为主体的“真实的”言语活动提供同样“真实的”言语环境。因此,为了切实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真正变讲授型课堂为交际型课堂,变知识型课堂为言语型课堂,就要在英语课堂中设法营造“真实的”、“生活化”的言语环境。所谓“生活化”,不是要把英语课堂搬到社会,而是把生活中的某些要素“引入”课堂,从而实现课堂内与课堂外的沟通,变课堂为言语交际的场景和处所。“生活化”的实践活动有:人文活动,如会话、采访、自我介绍、订计划等;解决问题,如描述工作程序、完成指定任务、根据图表进行讨论;游戏,如猜谜、竞赛;学科活动,如报告会、研讨会、新闻广播等等。

篇9

关键词:住宅园林景观 ,天人合一, 因地制宜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the urban construction speed, the real estate of the speed of light warm up, people are more and more concerned about our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especially their of residential areas in the environmen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urrent residential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for residential landscape design method.

Keywords: residential landscap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中图分类号: TU98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当前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居住区绿地植物景观存在的问题

盲目引进,结果栽培的植物因环境不适,成活率不高,从而增加维护费用;小区中使用的树种未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盲目移植大树,结果使用过多,既增加成本,也造成对现有生态资源的破坏。

1.2园林建筑可视性与植物景观协调性差

对于居住区而言,园林建筑的形式主要是以休憩为主的亭、廊、花架等。目前有些居住区,在这些园林建筑的设计上一味追求耐久性和管理的方便性,兴建了大量的设计个性不强,形体简陋的混凝土花架。虽然满足了功能性,但景观建筑的可视性与植物景观的协调性较差。

1.3建筑缺乏地域风格和文化特色

环境设计跟风照搬,缺乏特色和个性。把国外成熟的住宅区景观规划设计理念和一些经典作品不加分析、不分地域地搬到国内来应用,建出一些明显缺乏地域文化特性的建筑。

1.4缺乏文化气氛和“家”的感觉

过多的硬质景观在不属于其生长土壤的环境里孤立的、毫无表情的被复制、拼凑和嫁接。形式上缺少和谐与统一;内容上缺乏生活气息。

1.5追求形式,忽视功能

过分强调视觉的美化性,追求装饰性、豪华性、异域性,缺少实用性。设施不足,无处休闲,忽略了人休息和娱乐最基本的行为心理。

1.6肤浅生态

随着“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通人都耳熟能详的用语,“生态”二字成了房地产的一大卖点。然而目前许多住宅区景观的生态设计仅仅停留在浅层次阶段,甚至成为一些房地产商的宣传手段。

2、优秀住宅园林景观设计作品要素

2.1、了解居住者的需求

当然,设计一个具有人性化空间的居住区首先必须了解居住者的行为需求,生活习惯。居住环境是为人而创造的,是为满足人的需求而设计的。美国心理学会主席A•马斯洛在《动机与个性》一书中提出了需求等级论,他认为人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由物质到精神,有着不同的层次:生理的需要一安全的需要一归属与爱的需要一自尊的需要一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是指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如衣、食、住、行以及人身安全、劳动安全等需要;爱与归属及自尊的需要是指人的心理需要,包话对社会交往、地位、传统、文化的需要;自我实现则是人高层次的发展需要,包括对生命的意义、自我的满足、个性风格的追求等等。当然,不同人需求的层次是不同的,并且这种需求随着时间、地点和场所的不同也有不同的表现。在居住环境建设中,必须从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出发,使环境具备一些基本的特征。

2.1.1安全性

安全是人们生存的首要条件,没有安全性也就谈不到其他各方面的特征。居住环境的安全性表现在日常安全系统、防灾系统、防盗系统等方面。

2.1.2健康性

居住环境健康性指标包括空气、日照、噪声和环境等与人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内容。居住环境空气要保持清新、自然,防止各种有害气体和物质的深度超标。同时,健康性还要求通向健康身心的设施、空间配套齐全,满足居民锻炼身体的需求。

2.1.3舒适性

居住环境的舒适性指使用上和视觉上的感受。使用上的舒适,包括各种设施是否以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创造使用的合理,是否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创造满足人们活动的空间;视觉上的舒适,要满足不同地区居民的传统生活习惯和对环境景观特点的认同。

2.1.4通达性

通达性保障着居住环境各种功能使用的效率和效果,通达的可选择性体现了社会公平与实现多样需求的目标。通达空间的层次决定了通路的性质和等级。私密性强的空间,通路的等级低,交通性弱,通达性也小。

2.1.5识别性

居民是居住环境的主体,居民要求所处的环境具有识别性,让居民分辨出自己的住宅以及自身在空间环境中所处的位置、方向,进而掌握环境的构成模式和组织规律,以便按不同时间和场合需要,以最佳的方式到达自己想去的位置,参加自己想参加的活动。强化识别性,需要赋予外部空间以视觉上鲜明的个性。

2.1.6领域性

居住环境不同于一般公共环境,它的领域性要求强烈,层次多样。美国学者斯卡•纽曼提出的这个空间概念认为,人的各种活动都要求相适应的领域范围。他把居住环境归结为由公共性空间、半公共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和私密性空间四个层次组成的空间环境占有与控制的要求,认为领域在空间上是固定的,不随人的移动而移动。

2.1.7多样性

多样性的要求是基于不同人群的年龄、职业、喜好、修养、文化等要素而产生的,而且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中。空间的创造、设施的设计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中国造园艺术谓之“造园无格、借景有因”,说的就是无需固定的格局、法式,要因地制宜地将景观组织起来,各种景色皆可为我所用。

2.1.8和谐性

多样的外部环境各要素之间做到和谐统一,避免不同形式、风格、色彩的要素产生冲突和对立。同时,环境构成要素作为实体来构成空间,空间才是主角,各要素需要以环境和谐的整体利益限制自身不适宜的夸张表现,使各自的先后、主次、从属分明,共同构筑协调、统一的环境景观。

2.1.9连续性

在居住环境景观空间中,应注意居民在居住区内不同时间、空间、方位的视角和活动方式,进行全方位的景观设计,努力创造步移景异、延绵不断的效果,尤其要注重节奏、形式、色彩与空间的协调。

2.1.10文化性

居住环境的文化性体现在地方性和时代性当中。应当充分考虑传统生活方式的特点,寻找与现代居住空间环境的契合点,以不同的方式,从空间形态、尺度、界面的色彩、细部表达对传统与现代的理解,延续文化脉络。

2.1.11生态性

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是人的本性,引入自然界的山、水、绿化,模拟自然风光,也是居住环境的基本要求。具有生态性的居住环境能够唤起居民美好的情感寄托,人与大自然共生共栖,才能体验到永恒的真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美的最高境界。

2.2 现代居住小区园林设计的原则

2.2.1以人为本

居住小区的建设目的,就是为居民提供住所,提供休闲、娱乐、交流等活动的空间环境和场所。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所创造的小区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综合规划,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层次居民的不同需求。目前很多园林设计一味地强调什么“欧陆风情”、“巴里岛景观”等等。住宅小区的园林是人们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因此,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在园林设计中“欧陆风情”、“巴里岛景观”这些可以借鉴,但是不一定要照搬,因为照搬就很容易与实际情况脱离实际情况,住宅园林设计中,应以当地特色植物为主,这样就更加符合本地人的口味,更加具有人性化。

2.2.2因地制宜

是合理利用立地条件,充分利用居住区原有地形地貌、植物结构等,有效地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降低建设成本。同时在园林绿化工作中倡导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园林植物,既能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又能节省不必要的资金投入。此外,在园林设计时,还应征求住户意见,充分考虑到生活习惯,将生活习惯充分融入到设计理念中去。

2.2.3注重创新

居住区小区园林设计与其他设计一样,要不断创新,才能各具特色,各有立意,更能体现多层次多方位的人与自然和谐。创新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劳动,设计者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灵活运用。在设计构思上,力求自然、协调,体现主题风格与特色。同时要蕴含浓厚的文化气息,景观创造与之相关的文化、民情、习俗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文化建园”的科学内涵。材料运用上,多选用新型、环保的园林景观构成材料。

3、结语

住宅区园林景观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住宅区景观的美是居民更高层次的追求,建设“宜人”、“宜居”的住宅区景观是每个园林景观设计人员的责任。要建设富有特点和具有新颖的居住空间环境的居住区是完全可能的,只要我们每个设计人员在充分尊重居住者各项需要的同时,在设计上搞创新,不拘泥于教条,就能为人们创造出一个自然亲切的居住空间。

参考文献

1马涛.居住环境景观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篇10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环境艺术设计

1 环境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方式

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之初,设计者通过现场调查与分析以及与业主沟通,了解了设计的基本要求后,便会进入创意思维阶段。这一阶段设计者会经历一场头脑风暴,开动脑筋,产生大量的设计灵感,并通过手与脑的配合,将这些灵感进行记录。这是一场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牵涉到的思维方式有以下几种,设计者在设计思维过程中可以综合运用。(1)逆向思维。即求异思维,它是对定式的一种反叛,敢于“反其道而行之”,追求与众不同,希望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现代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中,独特而新颖的构思是设计师的追求,也是衡量设计作品的标准之一。例如,我国国家大剧院建筑方案设计的角逐当时异常激烈,由于其位置特殊,位于天安门广场这一敏感地带,毗邻人民大会堂,周围有很多重要的建筑。很多人都主张采用传统的古典建筑造型来与周围的环境进行协调,而法国建筑师安德鲁的“水煮蛋”方案则一反古典建筑的繁琐,以一个简洁漂亮的椭圆造型脱颖而出,赢得评委的青睐,最终获得采用。伍重设计的悉尼歌剧院采用了船帆的造型,一反传统歌剧院的定式,同时又反映出悉尼这一海滨城市的特色,从而成为悉尼的标志性建筑。解构主义的产生也是设计师运用逆向思维进行创造的产物。景观设计中,解构主义运用最为成功的案例即屈米设计的法国巴黎的拉・维莱特公园在方案。法国的古典主义园林曾经盛极一时,其代表作是巴黎的凡尔赛宫。其特点是巨大的尺度、轴线、林荫道和模纹花坛等。而同样位于巴黎的拉维莱特公园并没有延续这一模式,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抛弃了设计的整体观念,将其裂解为点、线、面等基本元素并将其进行叠加,以体现矛盾与冲突。运用逆向思维取得成功的案例数不胜数,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设计中不能一味追求标新立异而抛弃了设计的实用性和文化性。(2)联想。即对当前事物的分析、综合、判断的思维过程中连带想起其他事物的思维方式,借以扩大思维空间。联想需要依靠考察、记忆、实践及交流为基础。联想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基地分析和设计构思阶段运用最多。设计师明确基本设计目标后,通过实地踏查和对场地及环境的亲身体验,细心感悟,情感交流,将场地在脑海和情感中建立初步印象,同时基于此,结合设计目标、当地人文特征、文化底蕴、周围环境等等展开丰富的联想,罗列与设计主题相关的各种可能的设计趋向,找到尽可能多的设计切入点,为初步的设计构思打下基础。这一过程还包含相似案例资料的收集分析。在设计的形式感、色彩、材料、结构、设计风格取向等多个层面对已有的县类似的案例加以研究、整理、分析,得到有用的参考和借鉴。丰富的联想是设计中产生灵感的火花的前提。美国著名环境艺术设计大师海尔普林设计的罗斯福纪念公园,由罗斯福总统的生平为切入点进行广泛联想,用四个主要空间及其过渡空间来表达“为体验而设计”的构思,这四个空间既是对罗斯福总统长达12年任期的叙述,也是对四个自由;就业自由、自由、自由和免于恐惧自由的纪念。(3)想象。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和幻想性等特点。丰富的想象力是环境艺术设计师最基本的素质之一。可以说想象穿插在整个方案的形成过程中。设计者应将各种想法形象的呈现于脑海和图纸上,这样有助于更好的进行方案的推敲与表达。也正是通过大胆的想象,很多设计师才设计出具有新意的作品,甚至营造出乎意料的动人效果。SWA设计事务所的方案设计师哈格瑞夫斯设计的万圣节广场,大胆利用镜面墙等设计要素创造出一个令人感到意外,有点梦幻色彩的世界,它的不可思议的几何形状和材料创造了一个神秘与变形的世界。(4)灵感。灵感的产生看似偶然,实则是要建立在平时多看、多画、多思考、多实践的深厚积累的基础上。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往往遇到令人头痛的多种问题,如现状与理想的矛盾,形式美的问题,空间的组合与过渡问题,形式与功能的统一问题等,这些问题须经过设计者冥思苦想,等待“灵感”的闪现。在这一过程中,设计者可让思想跳出圈外,转移思考对象,通过不受约束的潜意识思考,来产生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想。这样往往能够充分发挥右脑的思维功能,并摆脱习惯性思维和已有的思维定势,使思路在潜意识中得到重新整理和调整。这时,头脑中的各种知识信息和潜意识观念不断的进行自由建构和组合,一旦思路接通,就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局面,即潜意识思维成果在意识中呈现出来,最终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想。许多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产生都得益于该阶段的灵感闪现。当然这是需要充分的自觉思考造成的处于高度激发状态的心理场作为前提的。(5)组合与移植。将多种设计元素,有时甚至是看似不相关的元素进行大胆组合,常会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例如,现代室内设计流行的混搭并不会产生不和谐的感觉,反而能够使造型、色彩、质感等等更加丰富。巴塞罗那的北站公园在设计时创造性的将雕塑艺术和陶艺纳入思维中去,进行了很好的组合,是雕塑与环境艺术、主题思想与艺术形式多方面同意与融合的结晶。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不乏将一种景观要素通过抽象和变形移植进另一种风格环境艺术中的作法。尤其是日本的枯山水庭园,通过将自然要素高度进行抽象和移植,在小尺度中创造出一片广阔的有着禅宗意味的境界。

2 环境艺术设计中增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

2.1 注重平时的积累和多种能力的培养

广泛的知识积累有助于拓宽思路,激发灵感。设计工作者必须全面提高自身修养,多学,多看,多思。对设计师来说,只要努力刻苦,一般都能达到“再造”的水平,而“创造”却只垂青于有造诣、思维敏捷、善于创新的人,而这一能力的提升则需要不断的进行资料的搜集、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尤其需要亲自深入生活和自然中去用心去体验和感悟。经常画速写是积累素材的一个有效办法。

2.2 注重手头功夫和表达能力的增强

设计师必须具备用笔尖思考,用图形说话的能力。如今,很多设计者太过依赖电脑软件的运用,常在设计之初就运用软件绘图,这样很容易限制设计思维的发挥。相对于软件来说,手绘还是最自由的,最有创造性的,最能够直接的表现脑子的想法,因此,手头功夫是每个设计师必须具备的,应该加以强化。

2.3 注重灵感的诱发与捕捉

平时的各种积累是设计师灵感的重要源泉,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一些设计师总是随身携带纸笔将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和内心感受用图文记录下来,厚积薄发。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在大脑中形成灵感闪现的诱发势态,将自己的兴趣、注意力、思维和情感全部集中在创造目标上,使思维进入一触即发的饱和状态。其次要善于科学用脑,张弛结合。第三要提高机遇的发生概率,善于把平日积累与创造目标联系起来,获得启发。第四要善于及时捕捉和发现灵感闪现的创造性火花。灵感一般只是给设计者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观念或思路,要把这种观念或思路变成创造性的完整方案,还需要大量艰苦的发展完善工作。因而在灵感闪现后应趁热打铁,获得创造的成功。

2.4 注重方案设计的多样化

有时候,面对同一个场地,我们可以试着多做几套方案,而后进行比较,优中选优,取长补短,在这一过程中,常会产生大量新的想法和灵感,我们可以随时将其运用到设计中。这一过程还应多征求他人的意见,注重和他人进行交流,这些人可以是业内人士,也可以是普通人。集思广益可以更好的促进我们的创造性思维,使我们的设计更具有创新。总之,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有意识的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设计是使我们的设计作品取得成功的关键。我们平时应注重培养自己的创造性,而在面对设计实践时,能够综合运用多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使设计作品美观、实用、新颖,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参考文献:

[1]金萱.“反者道之动”―――谈艺术设计中的逆向思维方法[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5(1).

[2]陆宇澄,张胜春.论艺术设计中的创造性思维[J].济南大学学报,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