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业科技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发展农业科技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农业科技 水平 因素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2-0077-01
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良好的农业发展情况是国家社会稳定的基本保障。全球粮食危机后,农业发展已成为全球议题,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我国是农业大国,有超过8亿的农业人口,用不到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1/5的人口,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促进农业发展十分重要。
科技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根本出路,是农I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是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是调节产业结构、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所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尤为重要,不可马虎。
然而,我国的农业科技水平虽然获得了飞速发展,但整体上偏低,还处于初级水平,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较低,农业生产经营的科技贡献率低、农业科技水平的转化率较低,农业资源的利用水平较低等等,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和“三农”问题的解决。
2 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
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下面简要概述其中几点。
2.1 资金投入不足,农业科技研发力度供不应求
近年来,国家更加重视农业的发展,加大了“三农”问题上的资金投入,但是和我国农业人口和农民的比重相比,资金投入还是严重不足,而且投入的资金中,用于农业科技研发的部分很少,导致科技研发没有充足的保障,研发缺乏后劲,阻碍了农产品品种优化改良。
2.2 农村教育水平落后,阻碍了机械化和农业科技的大力运用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我国农业区域发展极不平衡,东部和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农业水平较高,基础设施比较健全,农民的综合素食也较高。但是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偏远的西部山区,经济发展十分落后,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低,文化程度不高,导致农业生产的观念十分落后,而且不善于吸收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农业机械化一方面是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一方面受限于地形条件,一方面农民的素质跟不上没法进行机械化操作和农业科技运用,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十分不利。
2.3 农业科技体制不健全,推广水平低
农业科技运用于农业发展需要健全的制度支持和制度保障,然而很多地区的农业科技发展没有强有力的奖励制度、科研体系、推广规范等制度支撑。另外,农业科技的推广队伍水平也很不足,比如推广队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推广的内容和方式有待创新和丰富,推广的地区和领域需要更深入等等,这些都限制了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造成我国农业技术水平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文章只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进行分析,要想发展我国的农业科技,最根本的还是要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
3 推进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有效措施
发展农业科技,走科技兴农之路是推动我国农业长远发展的根本途径,必须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我国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3.1 增加资金投入,建立新型农业创新体系
要加大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必须加大资金投入,使得农业的科技研发获得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投入最大时间精力进行农业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优化农产品品种、改良种植技术、提高病虫害防治能力,促进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同时强大的资金 保障也是促进农业机械化、专业化、产业化种植的有力保障。
3.2 将科技创新与教育相结合,推动科技的运用和农业机械化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推动科技的重要保证。我国的科技创新不应是单独的埋头研发,而是应和高校、优秀企业、优秀的农业生产实践人才相结合,产学研结合,从理论和实践两面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另外,教育是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唯一出路,只有发展教育,改变农民陈旧的思想观念,提高其文化程度,才能正确认识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力量,并懂得利用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生产和生活,运用先进设备服务于农业生产活动,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反之促进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3.3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提高农业推广水平
农业科技创新离不开健全的制度体系保障。我国应加强农业的科学研究与开发体系,鼓励全国性的农业科技创新,为典型农业科技创新或具有重要意义的农业技术发明提供给予一定的奖励。建立专业的与农民科技相结合的农业推广队伍和服务体系,增强推广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积极进行推广内容、方式的创新和推广领域的推展与深化。另外,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建立农业科技信息网、信息交流平台等,促进农业科技的信息共享和成果转化。
结语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国家发展和安全稳定至关重要,我国是农业大国,促进农业发展是我国的重大使命。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科技兴农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途径。然而我国的农业科技水平虽有进步还十分不足,文章对此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对推动我国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文章的研究具有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许会平,多小珍.农业科技进步对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J].农民致富之友,2016(22).
篇2
一、我市当前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泰州市科技部门大力支持下,我市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两大主题,努力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工作,201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9.6%,为促进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组织实施农业科技计划项目,“十一五”期间先后承担省级农业科技计划项目14项,市级76项,累计引进实用技术115项,引进国内外优良新品种170个,示范推广新技术78项,获得市级以上农业科技成果22项;二是规划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成省级姜堰现代农业科技园,园区规划面积1.24万亩,2010年高效农业面积占比72%,已初步形成以“水稻、家禽、果蔬”为特色优势的园区产业新格局。在各镇分别建有泰州市级、市级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2家和5家。农业科技园区注重科技集成示范,现已成为全市农业科技创新主阵地;三是培植扶持科技型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2家、省级科技型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泰州市农业高新技术企业6家,与省内外12家农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20多名农业专家受聘担任技术顾问,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形成;四是创新农业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初步建立农业科技特派员(聘用本市农业科技人员50人)工作制度,依托农业企业建成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设施蔬菜产业姜堰分店和3家便利店,模拟超市服务形式开展农资销售、成果展示和技术培训,加速农业科技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的引进示范推广应用;五是实施科技推进新农村建设行动,重点在沈高镇河横村集成农业科技和民生科技进行示范已,努力建设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和谐发展的新农村样板;六是开展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活动,“十一五”期间先后组织市内外科技人员560多人次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80多场次,举办农民技能培训班48期,为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培育现代农民作出积极贡献。
二、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存在困难和问题
通过有效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我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得以快速提高,科技对经济的支撑引领作用得以充分显现,但是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两个率先”,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任重而道远。对照现时情况与形势发展要求,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一些人特别是少数领导对农业科技重要性认识不足,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创新型农业科研团队和领军式科技人才队伍缺乏,产学研结合还不够紧密,园区运行机制不够活、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民科技素质普遍不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农业科技支撑作用的全面发挥,有待解决并在今后工作中切实加以改进。
三、“十二五”时期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思考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又好又快实现“两个率先”的关键时期。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在农业科技上取得新突破,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十二五”时期,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与农村科技工作,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按照“高新技术引领、常规技术升级、产业领域拓展”的要求,继续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着力激活科技要素,切实增加科技投入,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各个领域的科技进步,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总体目标是,基本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等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高;稻米、蔬菜、食用菌、家禽、水产五大传统产业取得较大提升,形成20个左右优势特色农产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逐年上升,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以上。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今后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建好农业科技创新平台1、组织实施农业科技重大专项。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作为主攻方向,围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实施重大农业科技专项。在农业新品种及标准化种养技术、动植物重大灾害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及产业化、现代农业工程技术及产业化、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关键技术等五大领域实施重点攻关,力求取得突破。2、加快建设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省级姜堰现代农业科技园,围绕发展壮大“水稻、家禽、果蔬”三大优势产业,不断强化园区集聚孵化农业科技企业、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功能,发挥园区科技示范、推广和带动作用,充分体现园区高效、生态的鲜明特色。建设一批专业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各镇均要围绕农业主导产业,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牵头组建1-2家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农业科技示范园。
(二)大力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各类农业企业参与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引导更多的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培育更多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并努力使它们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积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企业加强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科技研发机构;支持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在我市领办创办各类农业科技企业、科技研发中心、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努力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建成若干农业科技创新团队。
篇3
就当下农业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加强农业科技档案建设,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从而促进农业经济朝着商品化方向进步。农业科技档案建设,也是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保证,它能够为新农村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保证新农村经济建设能有一个科学的依据。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农业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下经济建设的焦点问题,加强新农村经济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本文对农业科技档案与新农村经济建设策略的研究,将注重分析当下农业科技档案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使之更好地与新农村经济建设保持一致性,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2、当下农业科技档案与新农村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科技档案与新农村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农业科技档案建设工作不够重视,档案管理工作不到位,很难利用农业科技档案更好地指导农业实际生产。部分科技人员不注重科技档案建设工作,没有意识到农业科技档案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到的重要性,导致农业科技档案在建设过程中,相关制度不够健全,相关资料收集存在遗漏性,很多重要的农业科技信息没有进行有效记录;第二,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无法落实到位,相关工作没有一定的标准进行,导致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不规范,很难将之应用于新农村经济建设当中;第三,对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手段存在一定滞后性,无法适应当下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形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不能对相关的农业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有效管理,无法对新农村经济建设进行有力指导,这就导致了农业科技档案存在较大的滞后性,难以满足现实发展需要。同时,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待遇水平降低,很难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这就导致了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效率不高,难以真正发挥农业科技档案的现实作用[1]。
3、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有效措施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已经成为我国当下经济建设必须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对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使之能够更好地满足新农村经济建设需要,对新农村经济建设起到较好地指导作用[2]。
(1)对传统观念进行变革,重视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
传统观念的变革,树立新的农业科技档案发展理念,是推动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使之更好推动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举措。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要注重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加强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指导性地位,使之能够在实践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此,农业科技档案工作要注重解放思想,树立市场观念,将档案管理与市场经济发展现状有机结合,积极工作,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符合实际需要。
(2)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切实推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化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化,要以制度保障作为发展前提和首要条件。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制度进行完善,变革当下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可以更好地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化,使档案在整理和编排过程中,能够符合相关标准,在查阅过程中,能够提供更加有利的信息,进而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
(3)提升档案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促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更加专业化
档案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是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更具专业化特征的基础,也是促进农业科技档案更好服务于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注重专业化队伍建设,让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具有较好的专业化水平,能够保证工作的效率化,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符合相关标准,在应用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进行科技知识查阅,指导实践生产。同时,档案工作人员要对农业知识进行有效地了解,对区域种植情况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能够更好地对农业科技知识进行有效宣传,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4)注重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效果,强化农业科技档案对农业经济的作用
农业科技档案是记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档案,具有一定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并能够很好地指导农业生产。新农村经济建设,就是对传统耕作方式的一种变革,使之更好地适应当下经济发展需要,提升农业经济的商品化程度,更好地发展农业经济。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可以更好地指导农业发展,使农业生产能够增产增收,提升农业商品化程度,更好地获得经济效益,进而提升农民收入[3]。
4、结束语
篇4
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传统和基础产业。随着我国农业的基础条件、投入程度、科技程度等的不断改良和进步,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使农民各方面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我国在农业发展中仍然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与挑战。因此,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生态农业含义及其发展意义
生态农业是指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原则下,总结吸收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按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农业体系。它要求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把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把大农业与二三产业发展相结合,利用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种养殖能够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一个地区的其特定的自然条件,形成了特有的生物资源,历经劳动人民选择培育,展现了它的独特农业景观。不仅说明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树适其土”的现实,而且各地区只有充分利用其特有资源生产农产品,发挥地区农业优势,才能调整好农业结构,改变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考虑趋同的弊端,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农业生态种养殖适应了多层次、多样化、多变化的市场需求。实践证明,只有饱和的产品,没有饱和的享受。消费者对农业市场的动态或静态需求无止境,而且是同类农产品的多层次,不同农产品的多样化,数量质量品种的多变化。农产品市场销售的产品产自许多地区,每个地区只有发展特色农业,才能适应市场需求,真正使农业增效、企业增收、农民增收。农业生态种养殖适应了地道产品、绿色天然、营养保健的消费需求以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消费者需求信息说明,地道、天然、营养和保健类的农产品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这也是新阶段消费者对农业的客观要求。只有坚持农业生态,充分利用当地有利条件,才能生产出消费者满意的农产品。
三、当前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1.建设资源节俭型新农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开展理论与模式创新研究,深化我国生态农业科学研究和保障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开展中国生态农业理论与模式创新研究,不仅是推动中国生态农业理论摸索、技巧集成与模式创新的现实需要,具有重要科学价值,而且是改良我国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和农村、农民生活条件等的急切需要,是建设资源节俭型新农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保障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现实需求。
2.加速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严格依法履行非宜农耕地的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杜绝并严惩对天然植被的损坏,同时由国家扶持发展相干产业以解决有关地区国民的生活问题;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工作;国家加大生态环境软弱区(如黄河上中游)的环境建设投资力度;严格把持各种迫害农业生产的污染源,改良农业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大力发展农业职业学校,提升人口素质
大力发展教导事业,提升农村人口素质。完善农村基础教导,最大程度遏制新文盲的产生;在农村广泛推行各种情势的职业技巧教导和成人教导,有针对性地造就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巧,这样既有助于新技巧的迅速推广,也有利于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强计划生育,把持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4.加强法制、宣传,加强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
生态农业建设尽管已有20年的时间,但1993年颁布,2002年修订的《农业法》没有明确实行、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干内容,对包含循环经济思想的农业发展只作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所以还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生态农业的意义和重要性,增强干部群众的认知程度,激发发展生态经济理念和热情,自觉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无公害农产品产业的开发和经营。
5.加大扶持力度,强化政策引导
生态农业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管理原则,建立健全组织领导系统,科学方案,制定目标任务和措施,同时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业主和农户投入为主体,落实生态农业建设的方案及农业执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巧攻关和推广网络建设等必要的投入政策。
6.加强农业科研支撑力度,增进科研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紧密联合
由于农业科研自身的一些特点,决定其不可能实现完整的自我发展,所以国家应有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和奖惩措施,促使农业科研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紧密联合,避免盲目性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率。同时也应加强农业相关基础科学技巧的研究,如污水处理利用技巧、农业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规律、作物抗性育种与生理以及我国北方气象干旱化与全球变暖的农业对策等,以保证农业发展的持续性。加强科技推广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技巧推广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国家应联合土地经营情势的调剂,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的宏大的农技推广队伍,通过增长农技人员的工资、增长和保证推广经费,保证农技推广渠道畅通等道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7.保持可持续发展,做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统一
无论是深化传统产业,还是开发新兴产业,都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到重要地位,绝不能以就义环境来谋求发展.决策部门要高瞻远瞩,开发立项要郑重,不至被短期利益和经济效益所困惑,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观念,重视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联合,以达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路明.建设生态农业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动[J].农村能源,2000(1):1-2.
篇5
【关键词】机械化;农业发展;重要性
现代农业是以农业机械化为物质技术基础的农业。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是国家农业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生物高新技术研究成果得以有效实施和推广的关键载体,对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逐步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1.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
1.1农业机械化是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实践证明,现代科学技术每向前发展一步,其在农业中的扩散与应用,都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是科技的物化,是农业新技术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的主要载体。大面积地推广应用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农业节本增效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离开机械化是不可能完成的;进行抢收抢种、抗旱排涝、大规模病虫害防治,以及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农业生产活动,增强农业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必须依靠机械化作业才能得到较好实施;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单位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也必须借助机械化手段才能得以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可以说,发展现代农业靠科技,科技应用离不开农机。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1.2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和农民收入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因素,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息息相关。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由于农业机械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均小于8%,而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比重为46.9%。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的情况看,农机化水平高的地区,农民收入也比较高,生活相对富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一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增产、增效功能,直接创造财富。二是可以发挥农机的替代功能,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农业生产“增机、减人、增收”的过程。三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吸纳功能,安置部分农民实现农业内部再就业。我省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日益扩大,通过发展农机化可以吸纳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事农机服务业,培育一大批从农业劳动者队伍中派生出来而尚未脱离农民范畴的农机大户、农机作业公司、农机服务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在提供蕴藏巨大商机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发家致富,经营农业机械已经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1.3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农业机械化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综观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均以农业机械化为前提,农业固定资产的大部分是农业机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作业都是靠机械设备来完成的。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形成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
2.现阶段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作用
(1)有利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增产增效。农业机械是优良耕作栽培技术的载体,它拥有人畜力无法比拟的动力和持续力,它可以实现人工达不到的更高的耕作质量,可以实现精量播种、精量施肥以及其它先进技术,可以进行复合作业和联合作业,从而可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生产成本,增加农业效益。
(2)有利于防灾减灾,把因灾害引起的损失减小到最低。
(3)有利于进行规模化生产,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4)有利于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5)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解除外出打工农民的后顾之忧。
因此,无论从解放农业生产力的角度还是从它的实际作用的角度看,现阶段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3.现阶段农业机械机型发展趋势
我国在户均只有7.8亩土地的小规模生产实行了农户承包经营的情况下,小型农机主要是以“手扶”、“小四轮”为主的小型低性能农机,它得以发展的条件和优点是适合大多数农户的收入水平和家庭经营规模的需要。但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小型农机只是起到了代替人畜力的作用,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的需要。
因此,今后农业的发展主要是靠提高单位面积生产能力。除了采用优良品种外,利用农业机械为载体推广农业新技术是最重要的途径。从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要求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主要推广提高土壤生产力的技术如深松、免耕、秸秆还田等;先进栽培技术如精量播种、化肥深施、植保等复合作业;旱作节水技术如覆膜保水和灌溉、秸秆覆盖等;高效收获技术如割晒、收割、脱粒、烘干等联合作业。
当前发展大中型农机的要求和趋势十分明显,但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是与亿万小规模农户的矛盾如何解决?在这个似乎无解的难题面前,中国农民的创造力又一次显现出来,农机跨区作业为解决这个难题找到了一条重要的途径。首先是小麦产区的农民创造了小麦收获机具跨区作业的方式,在经过农户自发探索之后,1996年农业部等五部委首次在北方11个小麦生产省组织开展了跨区机收大会战,之后进一步扩大到所有小麦产区。
联合收割机跨县、跨省转场数百公里,平均单台单季作业面积由在本地作业的400~500亩增加到1000~1500亩,作业时间由5~7天增加到30~40天,高性能联合收割机的有效作业时间甚至能长达50天以上,作业面积达3000~4000亩。我国农户平均拥有耕地面积不及欧盟国家的1/40、美国的1/400的小规模农业的情况下,实现了小麦收获的全部机械化以及超过发达国家的农机作业高效率和高利用率。它在生产方式上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开辟了我国小规模农业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的现实道路,它的历史意义不可估量。
我国未来的农机机型的发展方向应以大型机械为主,兼顾小型机械的发展。
篇6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科技人才;英语水平;提升策略
文章编号:1004-7026(2017)1-0128-03中国图书分类号:HO-05文献标志码:A
现今我国农业的发展进入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全新发展时期,农业国际化发展的趋势愈加明显,其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强,我国农业同国际农业的交流与合作,是当前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我国农业的国际化发展,向相关农业的科技人才提出了较高的标准,除了精通必备的相关农业的专业性知识与技术,还要拥有过硬的英语水平,作为我国农业国际化发展的有力支撑。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0.36%,占有较大的比重,农业的发展情况如何,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当前改革与建设的重点就是解决“三农”问题,除此之外,还要有效地运用国际市场,促进农业发展的国际化。
1我国农业国际化发展的历程
我国农业国际化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8年):我国正处于解放的初期,农业的国际合作重点在于服务国家外交,参加农业国际机构开展的一些活动,当时仅与五十多个国家有相关农业的业务往来,其国际化的农业合作范围仍有所限制。第二阶段(1979-2001年):我国提出“引进来”的农业国际化合作,与一些发达国家进行农业合作,取得丰硕的合作成果;与此同时,我国大力发展农业“走出去”的策略,加大国际化的农业贸易活动。第三阶段(2001年):大力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农业国际化战略,我国农业的多边与双边交往日益增多,农业的国际贸易增速较快,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根据我国农业部对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的数据统计,截至2013年,中国已经同140余国家建立起长期的农业合作,签订农业的多边与双边协议达100多个,此外,还与高达五十个国家成立农业合作委员会。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农业发展战略,有效地加强我国农业同国际间的合作,使得我国农业的资源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资源利用率得到极大的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化发展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2我国农业的国际合作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
2.1我国农业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的现状
我国当前与100多个国家、组织与机构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农业长期合作关系。我国农业的国际化合作涉及对农作物品种及先进技术的引进,推动我国农业科技人才的国际交流。截至2008年,据统计,我国引进的农作物品种高达10万份,为促进我国农业科技人才对国外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学习,从1994年8月起,我国推行“948计划”,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我国外派高达14000人次的农业访问学者、培训人员等,并引进农业外国专家高达三万人次。在我国农业发展“走出去”的策略引领下,输出我国的农业品种资源与技术,在外国建立农业技术试验站和推广站,比如,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兴建农业技术的示范中心,同时不定期地派遣我国农业专家与技术人员去协助其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的对外投资规模有着显著的提升,投资的领域较为广泛,涉及农、林、牧、渔等行业。我国农业投资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投资的主体由国有企业独资,转变为民营企业为主的格局,投资方式也发展为合资、合作等多种不同形式并存的局面。
2.2我国农业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农业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的合作与交流仍有待进一步拓展,我国农业的对外投资仍有着较多的困难,“走出去”政策所面向的农业组织机构的层次不高,尚未具备同跨国企业的竞争能力。境外的一些农业投资项目存在资金投入多、风险管控难度大、回收周期长等问题,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相比较来说,我国与农业相关的投资主体在资金、管理与人才方面仍处于劣势,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我国当前农业科技人才的队伍建设难以满足农业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的需求。基于农业科技人才的专业性来看,我国欠缺对WTO农业知识产权与各国农业技术法规熟识的复合型农业科技人才,知识面不够广泛、适应性较弱;我国有些农业科技人才有着较强的研发实力,但英语水平较为薄弱,农业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不高,严重制约我国农产品于国际市场的推廣。从农业科技人才的英语水平层面来分析,其英语运用能力参差不齐,存在技术人员的知识陈旧,没有创新发展,根本难以满足工作的要求。囿于传统灌输式英语教学的影响,绝大多数农业科技人员无法正常地涉外交流,对英语学习的认可度较低,认为与农业科研没有关系,是不相干的学科,正是由于此,当前我国的农业科技人才有着精湛的农业技术,但英语技能匮乏,严重地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国际化发展。
3农业科技人才英语水平的提升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我国农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离不开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的发展需要借助科技手段,而科技的提升要依托于农业科技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根据我国“十二五”规划,我国农业的发展仍秉持“走出去”与“引进来”政策;大力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完善我国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人才优选机制,选拔技术过硬、外语精通、业务精良的复合型人才。显而易见,在我国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形势下,业务精良、外语精通的农业科技人才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保障。
3.1促进我国农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农业科技人才掌握必要的英语技能,可以有力地保障科研人员进行农业的国际化研究与交流。用英语书写的科技文献约占全世界科技文献总量的三分之二,各种权威的国际性会议用语大多以英语为主,英语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农业科技人才的深造。只有拥有较强的英语運用能力,才能提升科技人员对英语科技文献的查阅能力,从而有效地消化与吸收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农业科技人才突破语言上的障碍,可以更好地分享国际上的农业科技资源,汲取先进的农业管理理念,更加有助于我国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的拓展,促进我国农业国际化产业的升级。
3.2提高我国农业国际化的竞争力
为了质量更优、更快地发展农业,我国必须学习国外的先进农业技术、借鉴其管理经验,以科技发展作为根本来促进农业的国际化。英语作为全世界范围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在我国农业国际化交流与合作上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农业科技人才通过运用英语技能,助力于我国农业的科研成果与农产品真正地“走出去”。具备一定英语技能的农业科技人员可以不断深入地理解国际上相关农业的规则与标准、了解其他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政策,并从中借鉴和学习,并抓住我国农业国际贸易的发展机遇,为我国农业的产业化、国际化发展创造平台,提高我国农业国际化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3.3加强农业科研人员的业务能力
基于我国农业科技人才的自身发展来看,英语水平的提升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我国农业科技人员的晋升机制中,对其英语运用能力有着相关的要求。1998年我国了《关于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等级统一考试的通知》,其中规定:相关专业技术类的职称晋升,晋升人员必须参加与之相对应级别的统一职称外语考试,英语成绩合格者方可参与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
4提高农业科技人才英语水平的有效策略
4.1建立可行性的英语培训机制
4.1.1提高农业科技人员对英语学习的意识。当前存在部分农业人员对英语于农业国际化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象,我国要加强对农业国际化发展要求的宣传,尽可能地创造英语学习的环境,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鼓励农业科技人才有意识地自主学习英语,借助英语运用能力的提升,对农业国际合作深入开展和个人职业发展均有积极意义。
4.1.2农业管理部门借助“外引内联”来整合资源。大多数农业相关的机构或企业在英语培训的设施与师资方面有所欠缺,基于此,一些与农业相关的单位或企业,可以借助我国各高等院校、培训机构的设备与师资,推行联合办学的模式,直接对农业科技人员进行专业英语培训,比如,举办短期的英语集训、英语网络课程等。此外,选拔业务能力强、责任心强的技术人员参加农业发展的国际性会议、出国考察等,尽可能地为农业科技人员提供英语的实践机会。
4.1.3建立多渠道英语培训的资金机制。我国应当加大农业科技人员相关英语培训的资金投入,建立多渠道的英语培训的资金机制,以政府的财政出资为引导,吸纳企业、社会机构等赞助,设立农业科技人才的英语培训基金,保证农业国际化发展的人才储备所需要的经费。
4.2秉持英语培训的多样性与针对性原则
对农业科技人员开展的英语培训内容要秉持针对性与多样性的原则,运用基本技能性的阅读、重点夯实英语听说能力的培训模式,兼具专业性与实用性。在英语的基本功扎实的基础上,还需加入与农业相关的实际工作所需要的课程,比如,国际贸易英语、相关农业科技的英语翻译课程等。农业科技人员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是交流与文献查阅,英语培训应侧重于听说与阅读,培训的内容同时代的发展相适应,语言与文化是有机的整体,与文化相背离的语言交流是盲目的,语言依附于文化,文化负载于语言,基于此,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要导入文化因素。“在语言学习中,文化并不是排在口语、听力、阅读和写作教学之后可有可无的第五种技能,从开始学习外语的第一天起,文化就始终渗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文化知识的匮乏常会制约语言能力的发挥,不利于顺畅的交流。此外,鼓励农业科技人员自学、参加函授等,实现英语培训的多样化发展。
4.3加强高校教育对涉农专业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培养
在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除了对农业科技人员进行工作中的英语再教育,还要加强高等院校学生的英语能力培养,高等院校是我国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重要单位,要不断改革与创新涉农专业学生的英语教育,重点培养英语的作用能力。结束语
篇7
【关键词】农产品市场 市场营销 农产品营销 品牌营销
一、引言
农业企业集群是一种创新的农业组织形式,是指一系列在地理上相互临近的以生产和加工农产品为对象的企业和互补机构,围绕农业生产基地,因共性或互补性联系在一起形成的有机整体。农业企业集群以其特有的集聚效应、竞合效应、区域效应和品牌效应,大大提高了区域农业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力,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湖南省的农业企业集群是在近几年逐步发展起来的,主要采取抓优势产业带和特色产业带建设,目前初步形成了六大农业企业集群的雏形,如优质稻米产业、优质柑橘产业、商品蔬菜产业、肉类奶业产业、家禽蛋品产业及名优水产产业等。但作为农业资源大省,在企业集群发展的同时,尤其要注重农产品的品牌经营策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力争将湖南省由农业大省打造成农业强省。
二、湖南农产品品牌经营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品牌经营意识不强
湖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许多农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但是在省内外享有一定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为数不多,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品牌经营意识不强,重生产轻品牌。农产品生产经营者,除了少数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及地方政府对品牌经营比较重视外,广大的农户、中小型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企业对农产品品牌经营的关注度不够高,只关注如何提高农产品产量。近几年来,虽有越来越多的农产品生产者和地方政府开始重视农产品的质量问题,但对于如何去开展高质量的品牌农产品的经营仍缺乏深入的思考。
2、农产品地理品牌少而弱
我国农业的突出特征是非企业化的小规模。我省农产品生产经营的主要模式是农户分散生产加个体户经营,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不多,具有高度的分散性。我国农产品生产的农户户均经营耕地面积7.94亩,户均销售粮食1047.34公斤、猪肉97.62公斤、禽蛋55.48公斤,是世界上“最小的农户”。这种小规模的农户,难以成为独立进行市场开拓的营销者,而这种非企业化的小规模经营,也难以对农产品进行品牌化经营,而且在经济上也不合算,因为实行品牌化是要付出成本的。如品牌的设计制作和注册、产品包装的设计与制作、品牌形象的塑造及其推广、品牌的管理与维护等,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如果经营规模过小、农产品生产与销售量过低,就会导致单位农产品成本大幅度提高。综合以上因素,导致湖南的农产品地理品牌少而弱、主导农产品缺乏国内国际知名品牌的原因是农业企业集群中,起核心作用的龙头企业的规模小实力弱。如省内知名企业金健米业、正虹饲料和湘大集团等在国内的影响力都不够。
3、农产品品牌经营运作过程缺乏科学性、系统性
由于广大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和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员没有系统地学习市场营销理论和品牌知识,因此对品牌及品牌经营缺乏系统科学的认识,也对品牌经营的运作方式缺乏深入了解,在现实品牌经营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只注重外观不注重食品安全,为使产品外观漂亮而大量使用农药、添加剂等有害物质;加工程度低,深加工、精加工、系列加工农产品的不多,导致农产品加工增值不够,形成了“一等原料,二等加工,三等价格”的局面;包装不科学不合理,有些是轻视包装,只采用低级的包装技术和材料进行包装,造成优质农产品形象受损,价格降低,而有些则包装过度,以包装作为品牌农产品的主要卖点,用高级材料来包装一些本不必特意包装的农产品,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因此,只有各个环节紧密结合,相互协调一致,才有可能使品牌经营获得成功。
4、农产品品牌推广形式单一
现在很多农产品企业用来推广农产品品牌的主要形式是利用社会关系来进行宣传,认为广告是增加销售量的法宝。还有些农产品企业就天天促销,不思考其他推广形式。推广宣传匮乏、缺乏整体策划、传播范围不大,导致农业品牌知名度不高、竞争力不强。虽然出现了一批区域性品牌,比如我省的君山银针和古丈毛尖,但影响力大多只局限于本省,品牌附加值不高。
5、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
商品质量是品牌资产的物质基础,低质量或品种参差不齐必将严重影响品牌资产的积累,甚至会断送已创立的品牌。由于我省农业生产是粗放的生产经营,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操作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农产品的品质分类不严格。不健全的质量标准体系严重制约了我省农产品品牌经营的发展。
三、推进湖南农产品品牌经营的策略
1、强化品牌经营意识
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要充分认识品牌对于增加收益和参与竞争的重要作用,要有创立品牌和经营品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农业创品牌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在树立农产品市场主体的品牌观念方面,则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户三位一体共同努力。首先,政府要转变观念,增强品牌意识,将实施农产品品牌经营战略作为当地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其次,要加强对农户的引导。农民的品牌意识淡薄,这需要政府帮助广大农民改变陈旧的农业观念,树立创农产品品牌是增加收入的重要保障的思想。逐步提高农民的品牌意识,让广大农户真正体验到品牌的重要性,积极投身到创农产品品牌活动中来。
2、实行农业企业集群战略,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
要实施农产品品牌经营战略,就必须要提升农产品市场经营主体的实力,解决我国农业目前生产规模小的问题。其中最为有效的是实行农业企业集群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一要建立现代农业企业,促进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二要成立行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农户积极、自愿参加。目前,我国已认识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的重要性,正着手推进各种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开展农产品市场营销,开拓农产品市场,是专业合作组织的主要职责,这其中也包含着进行农产品品牌建设与推广的内容。三要建立产地品牌农产品批发市场,发挥商业集聚效应,使分散、规模小的农户合力,共创农产品品牌。
3、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与扶持职能
基于农业产业及农业品牌的特殊性,在农产品的品牌建设中,政府的指导与扶持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通过地方科研机构加强区域农产品良种培育及栽培技术的创新,确保区域特色农产品的品质,这是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基础。二是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的指导、引导与扶持,包括骨干成员的培训、协会工作的指导、协会初创阶段的财政扶持等等。三是大力发展“公司+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产业化形式,有重点地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增强品牌的市场推广力度。四是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与经营能力,努力增强农民的品牌经营意识。五是要加强对农产品品牌的保护。完善保护品牌健康成长的法律法规,把品牌的培育和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假冒农产品品牌和虚假广告的违法行为,严厉查处农产品经营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为品牌农产品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4、加强农业科技投入和农产品深加工
提高科技含量是提升农产品质量的必要手段。因此,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的研究与开发。一要明确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和重点领域,优化品种结构;加强农作物的耕作改造、精量播种、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栽培技术,以及畜、禽、鱼集约化饲养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确保生产出营养性高、安全性好的优质农产品。二要建立健全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改善推广条件。三要建立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农产品标准化是在农产品生产和流通各环节中制定、与推广农产品标准的一系列活动,它既是对农产品内在品质的要求,又是对农产品质量评价的依据。我们应按照WTO协议中关于食品安全和动植物卫生健康的标准,积极研究和采用国际标准,并进行农产品品质认证,在市场上树立优异的质量形象。
我省农产品深加工技术落后,尤其不重视包装方面,形成“一等质量,二等包装,三等价格” 的局面,造成长期效益不高。所以要加强农产品的采收、包装、储藏和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通过农产品的精加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通过一体化延长产业链,从而增加农业生产的收益。
5、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品牌管理体系
农产品品牌战略的实施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产品品牌管理体系,进行系统、科学的品牌管理,才能创立在市场上有持久影响的农产品品牌。其一,结合区域资源与市场需求,确定合理的品牌定位。选择那些具有本地优势的、符合市场发展趋势的、可以获得比较利益的农产品进行批量生产。要认真研究农产品市场,进行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结合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差异进行分析。其二,要重视品牌设计。要设计风格鲜明、视觉冲击强烈的品牌图案,并及时进行注册保护。对于区域性的有特色的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可以设计以区位品牌名称加上特定的农产品品牌这一母子品牌设计策略,既共享区位品牌,又利于自身品牌的发展。其三,加强品牌宣传推广工作。以往农产品品牌仅依靠人员推销,推广形式单一,手段落后,推广范围窄,仅限于农业部门和人员。因此,要拓宽品牌宣传渠道和途径,就要有意识地利用媒体广告、公关宣传等全方位塑造品牌形象,尤其要注意利用当地新闻媒体积极宣传和报道。另外,要明确宣传对象,做到有的放矢,不断更新宣传内容,使宣传内容更贴近实际的目标市场。其四,加强品牌维护。要有强烈的品牌保护意识,对品牌及时进行注册保护,对于已投入国际市场的农产品品牌,要在有关国家予以注册,使品牌受到输入国的保护。此外,网络域名是近年来值得关注的一种新的资源,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要积极注册电子域名,获得品牌保护的电子空间。
(注:本文系湖南省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基于企业集群的中小企业成长问题研究”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编号07JJ6153。)
【参考文献】
[1] 刘丽、周静:基于产业集群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2006(11).
[2] 周发明、曾福生:大力推进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建设[J].中国流通经济,2005(11).
[3] 肖万春、邓彬等:湖南省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J].湖湘论坛,2006(6).
篇8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定义特点;问题对策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城市化进程也在加速,“比翼双飞”城乡协调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目的。农村无论是在气候资源、植物资源、景色资源、能源资源等资源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优势。那么如何利用这些资源,让其世世代代为子孙造福?这是我们农业经济者必须回答的问题。纵观近几年,农村经济发展了,资源也同时遭到了严重地破坏了,如何应对这个问题,这也是我想探讨可持续发展的用意所在。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特点
1.定义
80年代初期,联合国在《世界自然资源保护战略》中,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在追求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综合性资源、环境、生态的平衡。我国在90年代初期,也提出了要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近几年,在可持续发展上,还特意强调了生态、绿色、环保。
2.特点
根据定义,我们可以看到一是持续利用,因为资源是有限的,是不能再生的,所以禁止破坏性利用。二是可选择性,对于农业资源,我们一定要选择性开发,不能随意开采,要采取先进的技术,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三是效益性,就是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前提下,提高效益。
二、为什么要提倡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这里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有自然灾害频繁,破坏生态平衡;主观因素有产业结构单一,城乡经济发展不均,农民收入少,素质,进而引发可利用资源越来越少,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具体如下:
1.自然灾害频繁,影响生态环境
全球化的气温变暖,使整个地球环境受到破坏。在我国,沙漠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水土严重流失,地震、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不断,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在逐步减少,这不但给经济发展带来阻碍,也使本来生态脆弱的农业资源受到极大破坏。
2.人为因素使生态环境恶化
首先是人为破坏性掠夺式的对资源进行开采,导致草地“三化”现象十分严重。其次城市的废气、废料、废水大量地向农村排放,严重地污染农村水源。再有现在农作物大量使用化肥与农药,导致耕地土壤被破坏,并且出现了土壤越来越板结现象。另外城乡差距大,农民收入小,为了生存,纷纷融入城里,这样导致农业经济相对城市越来越落后,制约着社会整体经济发展。最后,一些边远山区,由于历史原因,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许多农民利用国家资源发“横财”,他们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破坏性地开采国家资源,影响了老百姓生活,影响了山区的自然环境。
三、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落后将会影响了国家整个社会经济向前发展,因此解决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1.建立环境制约机制
对于农业经济的保护已经不是农民自身力量可以解决的事情了。我们要从全国抓起,所以要建立全国性的环境制约机制。一是对人为的城里垃圾、废气、废水的流入要加大惩罚力度,严重者将吊销营业执照。二是社会媒体多渠道地向农民宣传普法知识以及破坏自身家园生态平衡的危害性,让农民意识到环境保护为自己子孙后代造福的重要性,以及破坏国家资源的违法性。三是实行监督奖励机制,任何人都有权监督社会环境的生态平衡,并对认真监督、检举揭发的人给予保密以及极大的物质奖励。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农民收入
要调整好政府、集体、个人的关系,强化农民意识,矫正农民小农意识,杜绝农民个人的乱砍、乱伐现象。另外要帮助、农民鼓励发展农业经济,给他们更多的技术援助以及贷款帮助,让他们有规模、有计划地发展农业经济,这样一是可以扩大农民收入,二是指导农民正规生产作业,三是政府的参与,有利于社会的监督,有利于农业社会经济的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速。
3.提高农业科技创新
要想发展农业经济,就必须彻底地改变农业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要提高农业经济的附加值,所以要建立“三位一体”的农村科技发展体系。一是要以政府为依托,政府要牵头,要大力鼓励,在经济上和政策上给予支持。二是技术要到位,要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三是人员要到位,一方面高端人才要不断地创新农业科技,另一方面技术管理人员要不断地对农民进行科技指导与培训工作,这样从根本上提升农业技术含金量。
4.发展循环农业经济
因为许多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所以发展循环经济,对资源剩余产品进行再利用,发展深加工,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减少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同时还体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如对果树的嫁接、对黑麦等经济作物进行种植改良、对玉米秸秆进行处理后变成畜生饲料、将互相依托的不同品种的鸭鱼供养一池塘、将粪便处理变成沼气、将矿石资源与大型企业联合开发等,这样就可以做到经济、环境、生态共同和谐。
四、结语
总之,要发展社会经济,必须先发展制约整体经济的农业经济。要发展农业经济,就必须走科学化、市场化、产业化之路。这样才能使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会更好地促进环境、生态的平衡。因此我们要不断地探索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不断总结、勇于创新、勇于实践,让经济、低碳、高效、环保成为人们生活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梅冬芳.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理由浅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3).
[2]秦凤清.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1(14).
篇9
关键词: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档案价值
农业科技档案是在农业科技研究过程中形成的重要信息资料,它不仅是农业技术发展进步的重要见证,同时也是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依据,能够为农业科研单位的技术创新和竞争力提升提供智力支持。
一、农业科技档案的作用
(一)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研发的过程由农业科技档案真实、完整的记录下来,通过农业科技档案,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民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创造良好的条件。特别是农民通过有效地利用农业科技档案,还能够为其提供更广阔的农业生产途径,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为农业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农业科技的发展水平农业科技档案中含有较多有价值的科学数据及经验资料,能够帮助农民对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由于农业科技档案具有成长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农民在利用档案中科技信息过程中,还需要与当地的自然情况相结合,针对档案中的农业技术进行完善,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创新。农业科技档案在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农业科技认识的基础上,还能够使农民在实践中对农业科技进行补充,以此来推动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
二、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管理意识薄弱一直以来农业科研单位都将主要精力放在技术研发方面,对于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缺乏重视,这就导致部分科技档案信息无法及时归档,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无法有效共享。同时,部分科研人员对于自己的研究成果不愿公开,这就导致档案无法持续更新。而且在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还存在部分档案管理人员管理意识淡薄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只是针对档案信息进行简单的收集的存取,档案管理工作技术含量较低。另外,档案管理人员很多都是兼职人员,这就导致没有更多的精力放在档案工作上来,缺乏主动服务意识,这对于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提升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二)档案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欠缺完善性,制度执行不到位,实际档案管理工作中并没有严格按照具体的制度进行,档案管理人员的行为存在较强的随意性,这就导致档案归档不及时、档案信息不完整及档案丢失等问题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档案信息的使用。
(三)档案材料不完整由于各地区在现代化农业发展过程中受制于较多因素的影响,对于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能力也存在差异性,这就需要档案管理工作要根据各地的实际需要来为其提供有价值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但当前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分散性和不完整性的特点,这就导致材料不完整及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得不到保障,影响了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利用。
(四)档案信息利用率低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工作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档案信息收集渠道缺乏主动发掘的意识,而且信息获取时也缺乏畅通的渠道,对于档案信息没有进行深入挖掘。在实际工作中存在档案信息更新速度慢的问题,能够应用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缺失,档案管理系统不完善,这不仅影响了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时效性,而且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也无法实现有效的共享。
(五)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素质较低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先进的档案管理理念和专业技能,能够运用计算机设备熟练进行数据处理和相应信息的查询。但在当前农业科技研究单位不仅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水平不高,而且存在档案管理专业人员缺乏的问题,这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同时也不利于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再加之没有完善的培训、奖惩和考核制度,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这也对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三、优化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策略
(一)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意识单位领导、科研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一个深入的认识,给予档案管理工作充足的经费,同时,科研人员还需要及时将研究成果进行反馈。档案管理人员要具有较强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能够熟悉运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以此来提升档案工作的科学化和自动化水平,实现农业科技档案的高效利用。
(二)完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机制对于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制定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为其提供重要的指导和保障。在实际工作中,针对现有档案管理制度进行不断完善,构建更为高效和先进的档案管理机制,并落实好责任制,将档案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的工作都具体落实到个人,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能够直接追究到责任人。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化档案工作内容,通过优化档案管理流程,明确具体的操作步骤,促进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另外,农业科研单位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为档案管理人员提供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以此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并重视自身专业技能的提升,从而促进档案管理工作整体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三)加快促进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进程利用信息化技术来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进行管理,通过建立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档案信息的统一和集中管理,自动对档案信息进行分类和整理,能够有效地降低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为农业档案信息的高效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提高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利用率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率,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使民众对农业科技档案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明确农业科技档案在农业生产及科研活动中的作用。在实际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重视查询程序的开发,从而为用户提供更为高效和便捷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提升档案的利用率。另外,构建农业科技档案数据库,将农业科技档案集中在一起,为档案信息的利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篇10
关键词:农村经济 经济发展 问题及对策
一、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分析
就目前而言,农业经济发展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农村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现行土地政策不够健全、农业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农村经济人才十分匮乏和农业科技应用发展缓慢五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1.农村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农村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是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之一。长期以来,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现代化进程。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看,许多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受资金、观念、地形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道路交通、供水供电、农田水利等各方面条件都受其影响,直接导致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弱,农业综合生产效益比较低,农业规模经营难以形成。
2.现行土地政策不够健全.现行土地政策不够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
当前存在的诸如短期式承包经营、农产品价格低迷、土地流转困难等问题,都是由于土地政策不够健全造成的。其中,短期式的承包经营造成对土地的掠夺性使用,导致土地质量的下降;农产品价格低迷,土地附加值偏低,土地转包困难大,出现新的耕地抛荒现象;农田水利设施陈旧,造成承包者农业生产信心不足,使土地承包关系难以稳定,土地流转遇到重重障碍;一些地方受城镇化影响,城市规划区在不断修整扩大,但建设滞后,规划区内的农村土地无法流转。这些问题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影响了土地使用效率。
3.农业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亟待优化使得农业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农业产业结构是指农业中各产业的构成比例。从当前农业产业结构上看,单一的农产品种类显然不能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市场对农业资源的配置作用不明显,使得农业资源利用不合理问题突出,从而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农村经济人才十分匮乏.农村经济人才十分匮乏是当前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又一问题。
当前,具备农业经济专业知识的人才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还是极少的一部分,对农民的培训滞后,效果不佳,农村经济发展往往依靠的还是素质较低的农村劳动力,加之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偏低,不能深入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5.农业科技应用发展缓慢。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还表现在农业科技应用发展缓慢方面。目前在我国农村及农业上科技的效果很不明显,农业科技的应用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主要包括:一是科技投入不足,资金问题是限制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的重要因素,也是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的重要原因;二是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与农民和市场的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及诸多的不协调;三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很多农业科技只是停留在了理论研究上或实验研究中,而没有转化为实际产品,没有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因此,探索解决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势在必行。
二、解决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
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在了解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解决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经济要发展,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和前提。持续加大投入,加强农村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整治迫在眉睫。只有这样,才能为加快农业经济发展创造基础性条件。各级政府对此应保持高度关注,整合项目和资金,多渠道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投入,并加强基础设施的后续管理,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到实处,发挥作用。
2.健全现行农村土地政策。
健全现行农村土地政策对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为健全现行农村土地政策,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因地制宜,在实行土地流转时采取更为灵活的机制,既要维护农民的权益,又能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从而提升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土地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健全现行农村土地政策,要把握好三个关键点,一是要将稳定的土地承包与有序的土地流转进行有机统一;二是要出台一系列政策和制定一系列有效的管理办法,对土地流转程序、流转手续进行规范,使土地流转问题有章可循;三是要结合农村城镇化建设,鼓励农民放弃经营土地,向小城镇转移,加快土地流转步伐。
3.优化农村经济产业结构。
优化农村经济产业结构是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实际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要发展优势产业,这时就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对优势产业的支持力度,弱化劣势产业。一般来说,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我们应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对农业结构进行多层次调整,推进农产品的多样化和优质化,发挥传统优势农业产业,培育新的支柱产品,推动农业经济的整体提高。
4.积极培养农村经济人才。
积极培育农村经济人才可以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面对农业经济发展人才匮乏的现状,加大培育适合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型农民,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积极培养农村经济人才,要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增加对农民工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对农村经济人才的培训工作,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上鼓励引导农民创业,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5.加大农村经济应用开发。
加大农村经济应用开发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容小觑。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业效益。我们要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加大农村经济应用开发方面,首先,要增加科教兴农的投入,一方面加大财政对农技研究推广的转移支出,另一方面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科研究推广,促进自主创新。其次,要创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信息体系,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应用开发水平。
三、结语
总之,农业经济发展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发展工业经济的过程中,应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现行农村土地政策、优化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积极培养农村经济人才、加大农村经济应用开发,针对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解决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智杰.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趋势[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42).
[2]张军堂.低碳时代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6,(01).
[3]韩宇鹏.在“互联网+”背景下探索农业经济新发展[J].山西农经.2015,(09).
[4]邢叶东.浅谈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商业.2014,(08).
- 上一篇:水利工程验收申请报告
- 下一篇:环境设计的最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