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评估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1: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 BME)是将工程学与生物、医学紧密结合而形成的新兴的交叉学科,旨在利用工程技术手段开发各类以高新技术为特征的现代医疗器械及系统,为疾病的诊断、监测、控制、预防和治疗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1]。生物医学工程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人工器官及生物材料、医疗仪器及设备、电子信息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等[2]。从其研究领域可以看出,生物医学工程是现代工程技术与生物医学相结合形成的交叉学科,涉及生物、电子、信息、材料、药学等多个领域,具有很强的交叉性和综合性[3],同时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如何培养出兼具工程技术研发和生物医学基础能力的专业人才,已成为本学科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现有培养模式的不足
生物医学工程学在我国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我国高校中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设置分为两种:①设置在理工科大学;②设置在医学院校。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60余所综合或理工科大学和30余所医学院校设立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从本科到博士各层次的专业人才。由于是新兴学科,我国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现有的培养模式通常存在以下不足[4]。
(一)理论与实践脱节
在国外,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十分注重多学科的交叉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国高等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是以理论为基础、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一种重理论轻实践,或是实践缺乏实用性,局限于书本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是,学生在实践中不能很好地将专业理论知识同实际应用相结合,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同时部分高校开展的实验方法和手段陈旧,内容简单孤立,绝大部分属验证性的实验,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最终均导致的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难以满足于市场的需求。
(二)培养模式差异较大
从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大学开设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至今,大约有70余所高校通过了美国工程与技术认定委员会(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ABET)的评估获得授予生物医学工程学士学位的资格。ABET的准则鼓励各种教学计划的一致性,这对于推动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发展时间相对较短,专业培养方向较多,不同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又由分别来自不同学科和专业的教师组建,因此造成不同院校的专业建设基础、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均各有差异。工科背景较强的院校以工程学为基础,辅以少量医学课程,这类院校的学生工程学知识相对稳固,而医学知识相对薄弱;医科院校则多以医学为背景,工程学知识教授相对较少。这种医工结合不紧密的问题造成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与社会要求差距较大的弊端,同时又进一步导致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招生和就业难等一系列问题。
(三)实验设备相对落后
医学专业同工科专业一样,均须以实验为基础,否则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如纸上谈兵,教师无从教学,学生也无法学习和理解。而专业实验室建设要求高,建设经费投入多,实验室的建设、设备的更新换代均需要大量的经费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而一些高校实验经费紧张,仪器台套数不够,特别是在初始发展阶段,困难较多,专业培养往往出现投入大产出少的现象,给经费有限的高校带来了建设上的困难。
(四)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复合型师资
生物医学工程作为“朝阳学科”,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很多教师都不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出身,虽然对所授课程知识驾轻就熟,但其知识领域相对于生物医学工程这样一个交叉性很强的学科而言,仍旧过于窄浅,对如何带动学生实现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还缺少丰富的经验。与此同时,目前国内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师资队伍中,具有理工科教育背景或医学教育背景的教师比较多,而既懂医学又懂工程技术,能将工程技术与医学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的复合型、交叉型师资比较缺乏,教师与各相关学科交叉融合能力较弱,这一状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五)学校、社会对专业的了解与重视不足
一些医学院校的教师对此专业的了解就是把它分类在工科,这就导致传授医学、生物学知识的教师对待此专业的课程重视不够,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学好电子、工科类课程就够了。而学生也并未得到工科的专业教学,与科班的工程类学生同样存在差距。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得本来应形成优势与合力的“生物”、“医学”与“工程”专业,非但不能很好地融会贯通,反而处于“两不管”或者“两不精”的尴尬境地。而社会对于此专业的认知也很有限,有相当多的人把此专业简单理解为维修、销售仪器,仅把毕业生当作技术工来看待。
(六)学生思想不稳定
生物医学工程在我国作为一门全新的专业,其涉及的学科领域跨度大,专业知识体系复杂,就业方向不确定。很多本科生对所学专业缺乏深层次的认识,对自己的前途也缺乏一定的自信,部分学校也只是按照固定思路教学,导致学生思想不稳定,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使学生在就业时处于劣势。
三、培养模式改进措施
篇2
关键词:医学仪器;课程改革;虚拟仪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164-02
一、课程特点分析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跨学科的相对较新的专业,它综合性强,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生物医学工程在生物、医学、工程各个领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所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但在国内外高校中,对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方式则一直秉持着用工程角度来审视生物/医学问题的理念。所以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中,既有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与生物学等生物医学课程,也有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工程类课程。旨在用技术科学的概念和方法来解释和描述人体各层次的成分、结构和功能,以及人体各种正常生理功能与病理状态之间的差异,同时探索防病、诊断、治疗及功能辅助的具体技术和设备[1],因此《医学仪器原理及设计》课程一直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重要的特色专业课之一。
作为生物医学工程系的专业必修课,《医学仪器原理及设计》课程的教学体系的建立对于本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涉及到生物医学工程与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两个专业的知识交叉与融合,所以该课程的特色化建设对于一个学校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尤为重要。现代医学仪器在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和现代临床的诊断、治疗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从简易的数字血压计到大型CT(X射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的结构,都是与现代医学电子技术密不可分的。因此,了解并掌握它们的工作原理、电路组成和设计原则,对促进学科、教学发展,保障学生的培养质量和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现代医学仪器又是现代工程技术的结晶。随着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医学仪器的设计无论是内容、方法还是成本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计算机与传统的医学仪器仪表的结合已成为一种趋势,这项技术来自于虚拟仪器的概念[2]。现代医学仪器系统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可以根据当前生物医学测量技术、生物医学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集成制造技术等的发展,随时改善其系统构成,从而使其永远是一个先进的系统。而借助于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虚拟仪器技术,可以方便地实现这一目标。虚拟仪器强大的功能是传统仪器所无法比拟的:虚拟仪器是在通用计算机平台上,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定义和设计测试功能的仪器系统。也就是说虚拟仪器是由用户利用一些基本硬件及软件编程技术组成的各种各样的仪器系统[3]。现代医学仪器的设计过程必将和虚拟仪器产生交集,所以医学仪器相关课程的传统内容已经远远不够,我们必须教会学生在虚拟仪器的平台上进行医学仪器的设计,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才能紧跟时展的脚步,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近年来在《医学仪器原理及设计》课程上做了一系列的探讨,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基本上有了一定的科学依据。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医学仪器原理及设计》课程知识点多,而且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透彻;并且实践性强,需要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训练。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医学仪器设计方法也已经跟不上发展形式。因此,改变以往单一方式的该课程教学模式,建立一个由医学仪器基本原理介绍、不同种类医学仪器简介及设计原则、医学虚拟仪器设计构成的新的教学体系,是顺应现代仪器技术发展的趋势,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学相长。因此我们对《医学仪器原理及设计》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如下的改革,通过改革,使医学仪器系统的发展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医学仪器系统的框架,最大限度地满足现代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的要求,使学生毕业以后能够在医学仪器的设计应用上有一个质的飞跃,更能适应社会需要。
二、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1.教学内容的优化。医学仪器的概念非常宽泛,涉及到的内容也十分繁复。要在短短的48课时内讲授完所有的医学仪器相关知识是不现实的[4]。所以对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研究了多个高校类似课程的内容设计之后,我们结合本学院专业交叉的特点,对课程的内容进行了优化。《医学仪器原理及设计》要在内容上做到点和面的结合,既要保证知识面广,同时又要重点突出,要有体现较宽专业综合理论和较强实践特点的课程内容。在目前高校常用的教材基础上[5][6],我们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与优化。从基本原理知识出发,了解生物医学信号的特点,通过数学建模方法的讲解,深入医学仪器的设计原则,最后详细介绍各类典型医学仪器,包括:基础生理信号(血压、心电)的检测仪器,临床监护仪器,治疗及恢复设备,医学成像设备,临床检测仪器等。此外,还涵盖了国际和国内关于医学仪器的认证和监管,电器安全评估以及现在医学仪器发展的方向等内容。
2.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这类专业特色课程的需求,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多媒体为主,板书为辅的教学方式。由于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需要借助多媒体的方式形象地展示各种图片与视频文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7]。而板书的融入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使其学懂学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整理以及表达的能力,将学生分为5~6人一组,课外通过对任何一种医疗仪器的学习,在课堂上做一个10分钟左右的presentation,内容涉及该种医疗仪器的原理方法、使用过程、行业前景等内容。这种互动方式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直观地了解教学安排是否合理,效果是否明显,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3.实践环节的设计和加强。《医学仪器原理及设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单一的课堂讲授远远不够,为此,本课程采取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来说,实践环节包括课堂实验和上机课程设计两个环节。课堂实验旨在让学生最直观地接触市场上的医疗仪器,在使用过程中体会学习过的原理知识,感受不同厂家的产品在细节处的差别,以及不同检测原理在测量同一生理参数时结果的区别。主要实验仪器包括:水银血压计,电子血压计,红外体温计,血糖仪,电子刺激器等。上机课程设计环节主要为虚拟医学仪器的设计。基于虚拟仪器的软件开发平台Labview(美国NI公司),使用图形语言,让学生4人一组,共同设计一个能够实现基本功能的医学仪器,并在全班同学前进行演示和讲解。通过这种课程设计,让学生切身体会一下虚拟仪器平台在医学仪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在设计医疗仪器的时候,又把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进行了综合运用,既扎实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建立合理全面的考核方式。以往单一的仅用期末考试成绩反映学生课程水平的方法已经不适用于《医学仪器原理及设计》这类综合性专业课。我们建立了一套多形式、多层面的教学评价方法,既检测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又可以衡量学生的独创性、探索性和分析应用知识的能力。平时课堂表现、小组presentation的质量、课程设计程序的优劣以及期末考试成绩,均成为新考核体系中的一部分。
课程的考核方式和考核结果并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在新考核体系的指导下,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巩固学习到的专业知识、锻炼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公平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才是课程考核体系的不断完善的目标方向。考核不是最终的结果,但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总结
通过一个学期课程实践,我们发现,改革后的《医学仪器原理及设计》课程在多个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与提高。新的课程安排在内容上体现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多学科交叉,课堂内容的讲解和学生自主学习有效融合,实验课程让专业知识不仅仅局限于课本演示,虚拟仪器设计的训练紧跟现代医学仪器发展的脚步,全面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行业竞争力,为他们今后进入社会,从事相关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学生对于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十分喜欢,接受度很高,在实验报告上,经常可以看到他们这样写道:“喜欢这样的课程,很开心也挺有收获”;“第一次接触血压计,比课堂上讲解更直观”;“尝试了很多新东西,很有趣”,“既兴奋又倍感收获”……学生喜爱,教学效果良好,紧贴行业发展步伐,培养行业需要的人才,这正是我们高校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赵佐民,周克元,冯天亮.我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设置《生物医学仪器》课程的意义和建设[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5,(23).
[2]俞铁岳,林建欢,黄宜坚.虚拟仪器和LabVIEW简介[J].福建电脑,2004,(2).
[3]季忠,秦树人.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生物医学仪器系统[J].中国机械工程,2004,(15).
[4]王芳群,和卫星,李天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仪器”课程教学方法分析[J].课程教材建设,2010,(33).
[5]王成.医疗仪器原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6]邓亲恺.现代医学仪器设计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7]吴水才,白燕萍,杨春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信息类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10).
篇3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嵌入式系统;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3-0112-02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s th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of AHUCM Specialty as an example to summarize the problems occurred in the course of Embedded System Course.It condensed out a teaching method which combines the sele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combines the selection of theory course and training objectives, combines the training of practical ability and school run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builds a new evaluation system. It will improve the teaching and practice of Embedded System Course 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society.
Key words: Bio-medical Engineering;Embedded System;Teaching method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BME)是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和解决人类健康、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等的新技术、新方法,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和渗透性强的新兴学科,也是一门结合其他学科和技术快速发展的学科,本身具有高度的前沿性和先进性,高新技术的突飞猛进,要求我们不断调整课程设置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随着嵌入式系统在各个领域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并且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医疗器械中,在本校开设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疗器械方向)本科生教学中增加嵌入式系统的教学内容已势在必行[1]。
根据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的定义,嵌入式系统是“控制、监视或者辅助装置、机器和设备运行的装置”。目前国内一个普遍被认同的定义是: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件硬件可裁剪、适应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2]。虽然侧重点不同,以上两种定义却均体现出嵌入式系统是可以涵盖机械等附属装置的软硬件综合体。鉴于医疗器械自身的特点,嵌入式系统不仅能够在安全性、实时性、控制精度、数据处理能力以及与医院管理系统匹配性等方面增强其性能,并使医疗器械呈现便携式和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如何开展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嵌入式系统原理及设计》课程的教学工作,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我校办学特色,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总结了一些经验。
1 教材选择与专业建设相结合
因为嵌入式技术很强的行业相关性,高校应考虑基于理论且面向应用的教材,教学不会与实践脱节。但由于新技术日新月异,导致很难找到一套普遍适用的系列教材。同时,嵌入式系统兼具软硬件方面的知识与应用,各类教材的侧重点不同。例如,以软件开发为主,包括应用软件和驱动程序开发,放弃硬件设计内容,并且在多种处理器、操作系统中选择主流、有发展前景的ARM微处理器和嵌入式Linux作为主要授课内容,可选择林晓飞等编写的《基于ARM嵌入式Linux应用开发与实例教程》;周立功等编写的《ARM嵌入式系统基础教程》是目前嵌入式系统课程最为成功的教材之一,其配套资源非常全面,但其教学内容偏重硬件,扩展内容和工程案例较少,适合工程人员查阅。生物医学工程既有侧重于电子专业的嵌入式系统硬件电路设计,又有侧重于计算机专业的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对于开展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内涵,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有很好的示范引导用。基于以上,本教研室首先确定以市场主流的嵌入式微处理器ARM9作为教学内容,采用高等院校规划教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出版的《ARM9嵌入式系统设计基础教程》,并结合实验指导书、开发板使用手册、应用程序开发手册、系统移植手册等内容,使嵌入式技术被更多学生掌握,也保证了硬件和软件知识的完整性。为之后开展的医疗器械类专业课,建立了良好开端。
2 理论课程选择与培养目标相结合
目前,嵌入式系统产品应用到医疗器械各个领域。CT、核磁共振等大型成像设备,彩超、经颅多普勒等超声设备,心电、脑电等电子设备,全自动生化分析、免疫测试系统等检测设备,呼吸机、麻醉机等监护设备均需要嵌入式系统的支持[3]。我校生物医学专业主要偏重医疗器械方向,培养学生成为能从事医学电子仪器、医疗器械开发设计和研制、医疗器械质量检测和技术监督管理等工作。那么提高相关专业课与实际应用领域的关联性,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嵌入式系统是如何应用到医疗器械领域的,是我们任课老师应该做到的。
所以,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列举嵌入式系统在医疗器械中的应用实例,不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关理论知识,将两者有机结合,而且为接下来开展的医疗器械方面专业课打下一定基础。例如,基于嵌入式系统开发设计的便携式电子血压计不仅能够有效缩小血压计的体积,还能够实现“傻瓜式”血压测量,所返回的测量结果也更加准确。电子血压计由气袖、气泵、传感器、嵌入式控制器以及显示器等部件组成。在使用其进行血压测量时控制模块主要是与气泵传感器相配合实现控制气压,采集、记录、显示参数的功能。依照血压测量原理,控制器分别记录血压测量过程中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即完成了一次血压测量;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多参数监护仪可以将传感器采集到的人体生理信号转换为可被嵌入式系统识别的数字信号,然后该数字信号经过滤波、放大、量化等预处理后即可被传输到处理模块进行处理和分析。分析时,若信号超出人体正常参数范围则系统将该信号所对应的参数标注为非正常,向相关医护人员进行报警,同时将出现异常的各项数据存储在存储模块中,以便于后续分析和诊断[4]。
3 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与专业办学特色的结合
国家科技部印发的《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要紧密围绕疾病预防、临床诊疗、健康促进的需要,重点开发新型中医诊疗等医疗器械产品和系统等新型医疗器械产品。未来的几十年,随着医疗水平的逐步提高,医疗器械产业将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我校应迎合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将高精尖的现代信息技术与自身具备的丰厚的中医理论知识等专业优势相结合,改进现有的并开发新型的中医诊断仪器[5]。在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具备的不同软硬件基础,也就是对先导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等课程)的掌握程度进行分组,基础较差的学生主要进行基础验证型实验,基础稍好的学生进行设计综合型实验,而基础较好并且对嵌入式系统兴趣浓厚的学生可以进行研究创新型实验,实现分层次教学。划分后,各个层次的学生均能对如何学习这门课做出自我定位,从而产生兴趣,反响良好。设计综合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需与具体项目结合、与相关竞赛结合、与中医诊疗设备的发展方向结合,充分体现出本专业的办学特色使学生深刻了解本专业的优势特色和发展前景,并清楚地认识到其身上肩负的使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可度,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同时,课堂教学不能与具体实践脱节,医疗器械技术和设备发展很快,相关实验设备又价格昂贵。我校的附属医院可以为本专业的学生提供现场观摩学习的机会,其中各个科室配备的各类功能型号的医疗器械让学生们可以看得到、摸得到、学得到,在现场体会嵌入式系统是如何成为医疗器械整体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功能模块,发挥其特有的作用,使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
4 构建“形成性+终结性”评价体系
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不同的是,本嵌入式系统课程的考核采用“形成性+终结性”的评价方式。包括分别占总成绩50%和30%的理论考核和实验考核,此外,平时考核占20%。这种考核方式改变了传统的一役定生死的考核方式,逐步建立“平时表现、理论掌握、动手操作”三者并重的考核模式。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考勤、提问、课后作业、答疑等,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理论掌握的考核主要通过期末考试的形式,其目的是督促学生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动手操作的考核主要是以学生做实验时的表现和实验的完成情况来评估的,制定一套可行的、量化的标准考核方法,定性定量的肯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可以有效提高其积极性和主动性。经过改良后的考核方式更加侧重于评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建立其主体意识,对于改善学习效果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
5 结语
嵌入式系统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涵盖内容广泛、软硬件兼有、产业前沿性较强、对实际应用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不同类型的院校的不同专业,开展本课程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所以,开展嵌入式系统课程的本科教学,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任课老师下一番苦功。总结来看,本专业是中医类院校、医药信息工程学院中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偏重医疗器械方向,培养既有医学基础又有工科背景的专业型人才是我们的办学特色,所以,在嵌入式系统课程中,加入中医理论和医疗器械产业方面的知识内容对于开展教学会有很大帮助。同时,在选择教材、设置课程内容、实验实践教学和建立评估体系等方面,也需要任课老师因地制宜,量体裁衣。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是一个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市场需求十分旺盛的朝阳产业。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产业发展的不足,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强研发的产、学、研结合,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建国几十年来形成的良好基础,人民群众保健康复对医疗器械的刚性需求,医疗器械相关学科技术人才的长期储备,国家对医疗器械技术创新的大力扶持,都是促进医疗器械产业高速发展的保障和动力。我们作为开展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院校和任课老师,应清楚认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与重担,迎着大好的形势,在探索中教学,在教学中成长,紧跟科学前沿,同时脚踏实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产业输送人才,为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安全有序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邓军民,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探讨[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7:166-168.
[2] 黄智伟,等.ARM9嵌入式系统设计基础教程[M].2版.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3:1.
[3] 袁宝芸,等.嵌入式系统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1(22):182.
篇4
(1)虽然医学工程学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但就我国目前的发展态势而言,存在医学工程技术人员业务素质普遍较低的情况。因此,对于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应加强技术培训、提升技术水平是当务之急,应尽快扭转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在医疗机构中的被动状态。同时,医学工程人员应不断学习符合国际科学领域标准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努力构建完善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体系,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医院领导层的高度重视下创造更大的价值。(2)医疗机构应加大对医学工程学科的投入力度,改善其在人员、技术及检测设备上的不足,改变国内医疗机构临床工程科劣势的局面。医院工程部门应参照国际标准体系中的医疗设备管理模式,使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在内涵上都得到提高,真正发挥医学工程在医疗体系中的作用和价值。
2医学工程学科的外部要素
2.1机会(O)生物医学工程学是综合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发展起来的新兴边缘性学科,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支柱。目前,该领域与临床医学相比还存在着比较多的空白,诸多种类的医疗设备还依赖于进口,有许多内容需要进行规范,因此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公开及共享,国内、国外的医疗设备厂商为我国医学工程的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机会和广阔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医院可及时了解世界医疗设备和临床医学工程的前沿发展及最新动态,并有机会与世界一流的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医院有雄厚的实力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交流活动,并进行高精尖医疗器械领域的科研和技术合作。
2.2威胁(T)随着各领域新技术的高速发展,大批高精尖的医疗设备得以发明并涌现,医疗设备的硬件电路及技术组成越发表现出集成和高端的特征。然而,目前医院内的工程师对于新型电路板的维修知识较为匮乏,技术水平有限,这一现象已成为医院工程师队伍建设中的瓶颈之一,并阻碍了医院整体的发展进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临床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3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
3.1学科定位打造技术团队(1)重视临床工程部门队伍的建设及优化,普及其优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给予相应的培训及指导,提升工程技术人员的文化专业知识水平。提高基础能力,增强其专业技术技能,有计划、有组织和有步骤地对医院现有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再教育,提供相应的培训指导,以更好地适应并满足医学工程的发展需求,与国外医学工程的发展有序衔接。培养大批高技术的医学工程专科毕业生,以充实医院工程技术人员队伍,提升整个医学工程团队的素质建设。
3.2把握机遇提升技术水平(1)工程技术人员把握好医学工程学科建设的发展机遇,摒弃以往固化的工作作风,同时应该转变思想观念,改变工作思路,更新知识系统,充分利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日益复杂的维修、维护及计量质量控制等工作。工程技术人员需要熟悉常规的设备管理流程及仪器的工作原理,掌握现代设备管理技术。同时,制定设备的购置战略计划,考虑运行过程中的经济效益和使用率分析,在最大程度上为医院领导的决策提供科学参考。(2)医学工程人员在提高自身修养、丰富相关技术的同时,需拓宽工作的范围,如积极开展医疗设备的使用风险评估等提高安全性的预测或检测工作。有资料显示,当医学工程人员自身业务能力提高时,均能在力所能及的业务及工作范围中得到医护人员或患者的肯定。工程技术人员除了自身熟练掌握设备原理和设备操作过程外,还要为医护人员及时或定期进行培训,并为大、专院校临床医学工程学生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以实践升华理论,同时也使理论和经验被更广泛的传播和借鉴。
4展望
篇5
关键词:医疗机构;临床医学工程师;人才培养
一、临床医学工程师的作用及培养意义
(一)加强科学采购,并在验收中把关
首先,临床医学工程师可以在设备采购时,科学提供相关参数,这不仅有利于医疗机构采购性价比较高的医疗设备,也能确保相关医疗设备的性能最佳。很多医院在采购设备时,都会出现设备功能不全现象,这就是采购时没有加强对关键参数的了解,而临床医学工程师可以提前提供相关参数,这也能加强对相关资金的合理化利用;其次,临床医学工程师可以在验收医疗设备时,加强把关。由于医院了解医疗设备工作原理的工作人员较少,这也导致很多医院在安装过程中,会听取安全工程师意见,而安全工程师为避免麻烦,有可能不会指出设备缺少部件和功能不足,但这会影响后期使用,也会影响诊断效果。因此,医学工程师可以加强把关,全程参与设备安装,这更能确保设备安装、校准、验收等等步骤的合理化。
(二)加强质量控制,提供精准保养和监测
一般医疗设备的使用人员为医护人员,因此临床医学工程师会对其进行精准指导,加强指导不仅能确保医工人员掌握正确的操作技术,也能避免因操作不当而造成设备损坏,还能确保设备处于最佳状态。首先,医疗工作人员正确使用设备时,其检验结果也会更准确,这不仅会减少医疗事故发生,也会加强对患者生命安全的有效保障。同时,设备使用期间的质量安全是由临床医学工程师保证的,这也能体现其工作的重要性;其次,临床医学工程师会对设备进行精准保养和维修,这不仅能降低使用风险,也能对相关设备展开定期监测。定期监测有利于及时发现设备存在的隐患和故障,也能确保设备在日常运行中,保持最佳的运行状态。由此可见,临床医学工程师工作的重要性。
二、医疗机构临床医学工程师人才培养现况
(一)对临床医学工程师培养的重视有待加强
虽然近些年来,医疗机构在不断加强对临床医学工程师的重视,但我国临床医学工程专业起步较晚,这也使得相关专业人才较少。通过对现有医疗机构的临床医学工程师进行调查发现,部分临床医学工程师并非科班出身,还有一部分学历本身较低。这部分临床医学工程师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都较低,这也导致医疗机构没有有效加强对临床医学工程师培养的重视,严重限制医疗机构发展。甚至,目前很多医疗机构没有加强对医疗设备管理的重视,很多医疗机构的医疗设备甚至因故障而暂停使用,这也是由于缺少对临床医学工程师培养而造成的。首先,目前很多医疗机构的临床医学工程师地位不高,其职称晋升也没有专业机构,甚至薪资结构也缺乏合理性,这也导致很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不会选择临床医学工程专业。同时,医疗机构本身也缺少对临床医学工程师的科学培训,很多临床医学工程师没有接受再教育和出国深造的机会。甚至,在医疗机构内部,也缺少对临床医学工程师的奖励,这不利于加强对临床医学工程师的激励。因此,现有临床医学工程师也不会加强自我提升。这些现象都能反映医疗机构对临床医学工程师培养的重视有待加强;其次,部分医疗机构的临床医学工程师并没有明确的编制,其编制不足也导致人才的严重流失。从我国医疗机构的医疗配备比例来看,一般超过千万的医疗设备会配备一个专业工程师,而发达国家超过百万的医疗设备就会配备一个专业临床医学工程师,配备比例不足不仅能体现医疗机构缺少对临床医学工程师培养的重视,也使得很多现有临床医学工程人才不断转行和跳槽,这不仅不利于医疗机构发展,也不利于我国医学工程优化和革新。
(二)对临床医学工程师的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虽然很多医疗机构都会积极主动采购大型医疗设备,但通过对医疗机构的医疗设备使用现状进行了解可以发现,医疗设备采购过程中缺少长远规划,这也使得部分医疗机构存在重采购,轻使用现象。同时,医疗机构对设备的管理也缺乏合理规划。现阶段医院在采购设备时,会充分尊重专家咨询机构的意见和建议,也会遵循院长决策,这种组织结构看似合理,但实际医疗设备在采购时会受申购科室影响,而设备科虽然也属于设备管理部门,但与设备使用部门属于平行关系,这也使得设备管理部门没有权利第一时间获得足够的设备信息,这也说明医疗机构对临床医学工程师的管理体系有待完善。首先,医疗机构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与我国的医疗设备管理法规有关。由于我国缺少完善的医疗设备管理法律,这也导致很多医疗机构在设备管理时,缺少针对性指导,因此设备采购、验收、维修养护等方面都缺少完善的管理制度,这也使得临床医学工程师培养工作杂乱无章;其次,临床医学工程师的本身职责并不明确。以设备采购为例,有负责医疗机构全面设备采购的,有负责消耗品采购的,有负责日常维修管理的,但其中缺少对医院仪器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定期监测,也缺少对医疗仪器设备的开发和科学使用,这也不利于激发临床医学工程师潜能,更不利于临床医学工程师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升;最后,医疗机构的临床医学工程本身也比较混乱。例如,很多医院的器械科、药械科、维修师等都被称为设备科,虽然也有医疗机构将其称为临床医学工程科,但这样称呼的医院较少,这也使得其组织结构无法进行科学划分,严重影响对临床医学工程师的有效培养。
三、医疗机构临床医学工程师人才培养优化策略
(一)积极促进临床医学工程师培养模式优化
医疗机构想要积极优化临床医学工程师培养策略,必须对培养模式进行优化。首先,医疗机构可以根据临床工程师的具体工作范围将其分为不同专业组,不同组别的临床工程师可以加强特长发挥,也能以此提升自身专业性和工作能力。例如,检验组、手术机械组、血液透析组、呼吸麻醉租等。不同组别不仅可以加强对专业性知识的学习,也能加强经验交流,通过交流临床医学工程师可以加强技术总结,这更有利于其理论知识掌握能力和实践工作能力提升,也能帮助临床医学工程师提升问题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例如,不同组别人员可以选派组长分别讲解不同设备的不同原理,也会对维修方式进行简单介绍,最后由记录人员将交流心得,制定成学习手册,这更有利于拓展临床医学工程师的知识视野,也能使医疗机构的相关医疗设备得到更好维护和保养,并深入拓展和使用医疗设备的不同功能;其次,不同小组可以定期进行交叉工作,轮流交叉工作可以使临床医学工程师进行实战交流。例如,临床医学工程师在交叉工作期间,可以加强对设备使用说明书和设备原理的深入分析和探讨,通过探讨可以了解基本故障的解决办法,也能了解不同设备的原理,从而有效提升自身维修技能;最后,医院内部也要加强对临床医疗工程师的定期培训,定期培训可以使其加强对先进维修知识和保养知识的了解,也能使其积极与厂家工程师进行沟通,这更有利于临床医学工程师加强对相关工作的全方位掌握。同时,医疗机构也要邀请相关医护人员为工程师讲解基础医学知识,基础医学知识与医疗设备的原理有关,了解这些知识,不仅能使临床医学工程师加强对不同故障的深入认知,也能使其在与医护人员沟通过程中,提升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积极引导临床医学工程师接受再教育
虽然医疗机构会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临床医学工程师的培养,但医疗机构的教育能力毕竟有限。因此,可以积极引导临床医学工程师积极接受再教育,也要积极推动再教育机构优化和完善。首先,医疗机构可以加强与高校和专业培养机构的合作,通过合作可以直接引导高校和培养机构加强对人才发展方向的了解和认知,也能为高校和培养机构提供实践基地。同时,医疗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现有医疗设备,建立专业的医疗器测检验体系。相关检验体系建立,可以加强对临床医学工程师的正确指引,也能促进其工作体系不断优化;其次,临床机构可以借鉴证书制度,引导临床医学工程师积极考取专业工程师资格证,这不仅有利于临床医学工程师知识丰富,也能确保聘请专业的临床医学工程师。例如,医疗机构可以引导现有临床医学工程师积极考取相关资格证书,招聘时也要招聘拥有资格证书的临床医学工程师,这样才能加强对临床医学工程师的有效激励,促进其积极接受再教育;再次,医疗机构可以尽量从多方面提升临床医学工程师的职业核心素养。例如,可以引导其加强学习,并定期参加维修公司和厂商的培训。但考虑到临床医学工程师属于在职,学习时间可能有限。因此,医院可以引导临床医学工程师积极利用互联网学习相关专业知识,通过互联网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不仅能促进临床医学工程师信息技术掌握能力提升,也能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最先进的临床医学工程动态。同时,临床医学工程师也可以积极加强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并根据医疗机构发展需要对其进行适当革新。并且,临床医学工程师在借鉴经验时,也要加强对评估论证、招标采购、安装验收等等工作的学习,这样才能使医疗机构的医疗设备使用、维护、报废等等工作不断完善。而且,国家也要积极完善医疗设备管理相关法律,这样才能为医疗机构人才培养提供建设性意见。
(三)积极优化临床医学工程师绩效考核体系
医疗机构要积极促进临床医学工程师绩效考核体系优化,这样才能确保医疗机构健康发展。首先,医院领导、管理部门、专家机构可以共同组成管理委员会。这种架构的管理委员会不仅具有较强的权威性,也能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统一指挥和考核,这更有利于促进临床医学工程师工作优化。同时,临床医学工程科工作,也要有管理委员会进行统一指挥。统一指挥不仅能加强规范化管理,也能构建统一的管理机制、评价体系,并加强质量控制、风险评估等等工作,从而有效提升临床医学工程师工作的层次性;其次,管理委员会可以促进临床医学工程师培训体系架构不断完善。例如,管理委员会可以从医学会培训层面,引导临床医学工程师积极接受再教育,这有利于其获取相关资质,还可以从医工部门培训层面,引导其加强对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的学习,更可以引导其加强自学。总之,促进临床医学工程师绩效考核体系完善,可以促进培训体系科学化发展,也能有效提升医疗设备的使用率。例如,医院可以定期举办临床医学工程学术讲坛活动,学术讲坛活动不仅能引导临床医学工程师积极发展,也能确保医工人员加强对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最后,管理委员会可以通过研究,构建完善的绩效考核和管理方案。而制定相关考核方案,可以加强对临床医学工程师工作状态的了解,也能对工作人员进行针对性奖惩,这更有利于激发员工的责任心,也能使临床医学工程师提升合作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例如,要对岗位业绩的评价体系进行科学制定,也要对不同岗位的不同职责进行科学划分,还要促进其薪资水平不断提升,这样才能有效加强职能转变,也能使现代临床医学工程师适应先进的医疗技术。同时,临床医学工程师可以成立监测小组,监测小组可以加强对医疗器械信息的收集和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快速获知医疗器械的使用情况。并且,对监测小组的医疗器械收集状况也要进行考核和监督,对有突出贡献的工作人员要给予嘉奖,对造成严重后果的工作人员,必须进行惩戒,这样才能减少医疗事故发生。
四、结语
随着医疗机构逐步加强对临床医学工程的重视,我国临床医学工程人才正在得到重视和关注,这也使得临床医学工程师薪资水平正在不断优化。同时,目前国家和医院也在积极加强对医疗器械的重视,特别是医院正在对医疗设备管理和监测进行反思,这不仅有利于国家推动临床医学工程发展,也能促进我国医改优化和革新。由此可见,临床医学工程师的春天正在来临,会有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投身到临床医学工程专业中,这也将我国的临床医学工程事业推到新的高峰。
参考文献:
[1]房坤,杨婷,徐国庆,陈怀亮,陈玉俊,沈爱宗.临床医学工程师在MRI设备使用质量监督管理中的职能作用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2016,13(07):100-102.
篇6
关键词:医学工程;医院管理;器材管理与维修
1医学工程科的现状
1.1医疗器械的种类和数量增多
各医院年度设备采购经费逐年递增说明了这一点,例如国内某医院从1987年设备采购经费仅600万元左右,到2007年则高达6000多万元。
1.2医疗器械的复杂性增加
表现为材料、生产工艺、维护和维修复杂;评估选型和采购决策困难;计量和质控要求严格,否则,医疗质量难以保障。
1.3学术和管理界已高度重视该学科
2002年11月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由姜远海主编的《21世纪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一书;2007年1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由杨虎主编的《临床医学工程教程》一书;同年,中国医学考试网公布了《2007年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专业考试大纲》[内容包括:(1)基础知识(医学基础知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2)相关专业知识(管理基础知识、专业英语和计算机基础);(3)专业实践能力;(4)专业知识(医疗设备知识和医疗设备管理)]。
2临床医学工程学主要内容
2.1临床医学工程学基础内容
2.1.1临床需求与论证
临床需求主要包括购新、维修及医疗器械的改造升级等,不论那一种需求,都有必要对其学术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进行全面的论证,其中学术效益是根本。就学科建设而言,可以把学术效益看作春天播种的种子,实际上也就是能否解决特定学科建设及其医疗、教学和科研的问题,同时兼顾医院整体发展的问题;经过夏天的辛勤劳动,到了秋天你才能收获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两个果实。
2.1.2选型与评估
主要是一定要保证所采购医疗器械的技术先进性、可靠性和可维修性,为此对计划购置的厂商的医疗器械产品要进行纵横两个方向的评价;同时,对医疗器械的安全防护、节能性和配套性等问题也应当高度重视。
2007年10月国家卫生部办公厅就城市医疗机构卫生装备评估选型推荐了第二批32品目362种规格型号的医疗器械产品,在选型与评价时可供参考。
2.1.3采购计划
医疗器械购置计划应当有长远规划、中期计划和年度计划。制定医疗器械购置计划应当坚持经济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和先进性原则;其程序应当包括:(1)使用部门提出申请;(2)收集产品信息初步汇总;(3)分析研究产品信息确定方案;(4)拟定方案提出预算;(5)综合平衡确定计划。
2.1.4产品标准
医疗器械产品标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有国家标准(GB)、行业标准(YY)和产品注册标准(有国产、进口两种);国际上一些非营利专业组织的相关标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欧盟和美国标准也往往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2.1.5集中招标采购
可参考《招投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各级管理部门的相关规定。
2.1.6安装、调试与验收
(1)安装与调试:主要内容一是使用环境的技术要求;二是安装调试的程序(验收合格后进行;参加安装调试的人员要做好安装调试的各项准备工作;对大型设备安装调试、使用和维修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调试时要按照说明书进行;调试过程中操作人员要多操作,多熟悉,尽快安排“考机”;安装调试完成,仪器能够正常运转,应予签收;医疗设备的保修)。(2)验收:一是验收前的准备工作:包括:验收资料的准备;验收人员和部门的准备;制定验收方案;建立验收记录和验收报表;做好辅助设备的准备;验收工具的准备;对于进口医疗设备需申请商品检验;对于进口计量设备需申请计量检定。二是验收的程序:包括:开箱;清点;查验外形;检查机内组件;重点检查精密易碎部件;在验收过程中,所有与合同要求不符的情况都应当做好有关记录并拍照、录像以备索赔。
2.1.7维护与维修
(1)维护:一般指周期性地对特定的医疗设备进行的预防性维护(PreventiveMaintenance,PM),这一系列周期性的科学维护工作主要包括:①操作性能测试及调整;②电气安全测试;③外观、控制部件及内部清洁、、更换易耗元件。(2)维修一般可分成下面三种情况:①保修:新机带的,或新机过保后买的,过保后买的则可能采购成本非常高,且服务情况也无标准可言;②自修:一般大型设备较难,主要由图纸、密码和备件供应所引起;③第三方维修:目前,医疗器械维修的社会化问题已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虽成本较低但风险较大。
2.1.8报废
要确定标准的技术鉴定程序和分级审批程序。
2.1.9信息和档案管理
(1)按国家《医疗器械分类目录》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归档;(2)将医疗器械分为:医疗设备、手术器械、医用耗材、体外试剂、病房用具和医疗工程,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建档、管理,管理原则是按I、II和III类进行,以确保医疗质量。
2.1.10计量
加强医学计量监督管理是卫生法规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提高医疗水平、促进医学技术发展的必要手段。医院应将计量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加强法律、法规等文件的宣传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对于计量检定不合格的设备应严禁使用,强制检定器具损坏修复后必须进行计量检定。对于设备陈旧老化、超过使用年限,经计量检定不合格的设备应进行报废处理;对超过使用年限,但计量技术指标仍然合格的设备应缩短计量检定周期,确保使用设备的良好运行。
2.1.11不良事件监测与报告
医疗设备不良事件是指获准上市的、合格的医疗设备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发生的导致或可能导致人体伤害的任何与医疗设备预期效果无关的有害事件。伤害事件分一般伤害与严重伤害。严重伤害的含义是指下列情况之一:(1)危及生命;(2)导致机体功能的永久性伤害或机体结构永久性损伤;(3)必须采取医疗措施才能避免的永久性伤害或损伤。
2.2临床医学工程学要求
前面简述了临床医学工程学的基本内容,随着医院的发展,对该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医疗器械质量安全控制的基本原则是:标准是基础,计量技术是手段,医疗器械的质量安全是目的。内容包括:①例行强检;②验收检测(新设备);③状态检测(日常工作之一);④稳定性检测(日常工作之二);⑤维修后检测(日常工作之三)。(2)充分发挥医疗器械的现有功能的基本原则是:用技术和管理手段保障设备正常和有效运行。(3)积极改进医疗器械的现有功能的基本原则是:应用新技术新方法优化现有性能。(4)积极开发医疗器械的新功能的基本原则是: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拓展其新的应用领域。(5)医疗器械的临床试验。
上述要求,往往受人员水平、硬件条件和管理水平的影响,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达到的。
2.3临床医学工程学高级阶段内容
为满足医院医疗、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对临床医学工程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即设计或开发新设备、新器械和新耗材。是该学科的努力方向。
篇7
关键词:导师团;工程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复合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3-0076-03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由依赖自然资源转向依赖科学技术和人才,现代经济的发展急需各领域培养出高层次的工程应用型复合人才以适应高新技术产业的需要, 适应加快科技成果开发、应用与转化的需要[1]。因此,高等教育须冲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与时俱进,其地位应由游离于经济发展之外, 转向主导经济的发展, 在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大众化、应用型领域寻求发展空间。
目前,应用型人才培育尚无成熟的经验,传统本科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突显。许多学生虽然接受了本科课程学习, 但由于重埋头学习、轻实践创新,造成知识面、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不足,毕业后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以应用型、学科交叉特征鲜明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例,首次提出工程应用型本科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导师团创新培育模式,并对其工作方法和运行机制进行探讨。
一、本科生培养现状
现时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实行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然而,在目前学年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下,我国本科生教育“管教分开”的模式逐渐暴露出弊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管理由辅导员或者班主任负责,专业教育则由专职教师负责,两者像两条平行线一样不相交。专职教师只负责上课,缺乏对学生发展和需求的了解,达不到因材施教的效果,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全方位、人性化的指导,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我国大学开始在现行学分制的背景下引入“导师制”的管理模式。由于导师制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能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此在当前高校教育模式下,国内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本科生导师制作为辅助管理手段的学分制管理制度,使教师在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日常生活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课程的选择,进而在整体上帮助学生对大学生活进行设计和安排[2]。
二、构建工程应用型本科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导师团的意义
科技的发展和国计民生中重大问题的解决常涉及学科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生物医学工程正是新兴的、处在快速发展时期的交叉学科代表。它通过生物、医学、材料、电子、机械、信息等领域的交叉与融合,利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解决生物与医学中的检测、诊断、治疗、康复等问题。
目前尽管在某些本科生培养中已经开始采用单一导师的培养模式,即一位导师指导多名本科生,但该种制度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尤其在工程应用型交叉学科中其局限性非常突出。一是单一导师的知识局限性难以满足培养学科交叉型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导师往往只在某个学科领域有所长,但其学术视野、思维方式及技术方法等受到特定学科领域的限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并不能满足社会对具有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二是工程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应该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化教学法,教学中要行为导向与引导学生团队独立研究、独立设计、独立解决问题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新的热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3]。因而单一导师制不能保证对众多本科生在实践上的指导及其能力的培养。
鉴于上述单一导师制模式的局限性,有必要提出新型本科生导师团模式。新型本科生导师团是由多位导师组成的新型团队,不是高学历、高职务导师的简单叠加,而是针对实际需要进行有机互补:一是成员互补,由不同年龄层、不同职务的导师组成导师团;二是专业与分工互补,由来自不同专业及研究方向的导师通过团队协作完成。上述具有一定年龄、职务、专业方向梯度的新型导师团,其优势如下。
(一)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
导师团成员大都来自不同的专业或同一专业不同的研究方向,具备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技术特长,可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对多”的指导,因材施教,这样有利于本科生接触到更多的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方向,拓展知识面;同时还可以接触不同的学习、思维和研究风格,有利于摆脱单一教师指导时固定的思维模式。其次,由于学生在团队导师的指导下以团队形式开展学习和科研工作,也更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加强同级同学甚至跨年级的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互帮、互带关系,充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凝聚力。
(二)构建教学、实践、科研协同创新机制的需要
多年来,高校人才培养的问题不在过于强调科学研究,而在于过分倚重单一的课堂教学途径。当前很多高校都在推行本科教学改革,但是大部分的改革仍局限于传统课堂教学和学习的改善[4]。该种传统的教授方式对学生来说是被动的吸收过程,抽象的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缺少必要的实践和科研,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创新思维将大大受限。因此,有必要把大学生教育从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转移到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上。导师团的创新培育模式正好可以弥补实践教学不足的现状,能够将教学、实践和科研有机地贯穿起来,通过对学生从入学就开始的实验室训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学、实践、科研的协同创新。
(三)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科学发展特别是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和国计民生中的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常常涉及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和相互渗透。通过导师团指导方式可以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越来越多的交叉学科,不管是应用开发还是基础研究都涉及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学科平台目前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项目也都需要具有不同背景的研发人员。导师团的组成首先对导师来说就是交叉互补的,同时对学生来说也可以通过不同学科专业知识的接触和学习,发现新的研究方向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四)增进项目以及技术交流
导师团的建立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同时可以加强导师间的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导师团的建立实际也为导师们的交流提供了平台。不同职称、年龄层的导师以及学生都可以互相交流、学习。青年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学习到相关的学生指导经验,加快自身素质提升。同时,导师团这个平台也相应地为在研项目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有利于项目更加迅速和顺利地开展。
三、工程应用型本科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方法和运行机制
(一) 成立导师团指导小组
1.导师团结构。以教授、副教授牵头,建立由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包括讲师、博士后、科研助理以及研究生组成的导师团(见图1);在此基础上,还应根据本科生不同阶段人才培养的需求和项目开发需求,适当吸纳校外(如企业)专业人员加入导师团指导小组。为此,最好专门建立校外导师资料库,并且实施动态更新,以保证校外导师人选的增补。同时,根据本科生培养计划的需要,导师也可实行一定的动态流动,以满足学生指导需求。
图1 导师团结构示意图
2.导师团的指导方式。在学生的指导上导师团应打破原有的导师或辅导员与学生之间一对多的指导方式,采用“多对多”的导师团指导形式。为便于导师团管理,每个团设立一位联系人负责组织、协调、统筹安排工作,其他成员以教师、研究生的有机组合构成导师梯队对本科生进行指导。
(二)创新运行机制
为培养能够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本科生,我们需要探索出一套能够实现导师团工作目标的创新型运行机制。
1.明确导师团指导内容。对本科生的培养应该实行从入学一直到毕业的全方位的、个性化的指导。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学习指导、科研指导、生活指导、职业发展指导以及思想指导。导师团的工作应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培养重点和目标设定培养方案:(1)协同创新启蒙教育: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协同创新意识,加强专业方向和前景介绍以及科研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对于专业的认同感及学习的兴趣。(2)基本创新能力培养:对于本科二年级的学生应着重开展核心课程的指导,通过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基本的项目研发能力;同时,还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领悟能力的培养。(3)综合专业技能训练:对于高年级的本科生应侧重于专业核心技能的训练,将本科生创新培育计划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加强高年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际操作等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应加强专业核心课程、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就业前景分析等方面的指导。针对希望继续深造的学生,应加强学生对于项目研发与科研训练的兴趣和理解、研发能力的培养以及外语水平的提高等。针对就业型学生,应从社会需求着眼,明确行业和企业需求,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2.确立导师团工作方式。导师团的指导原则是结合团队集体指导与导师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导师团集体安排本科生学习、科研工作,包括:(1) 确定本科生创新培育计划方案,然后采用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的机制确定导师团和学生团队的分组形式。(2)在学生学习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导师团可以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比如通过开展座谈讨论、项目技术交流、学术报告等形式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科研、生活等各方面情况。(3)日常工作和实验研究中如涉及各个学科具体专业技术问题时可以采取导师(包括教师、研究生)个别指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4)导师团内部导师之间以及导师团之间也应该不定期地交流学生的动态、导师团工作情况和指导经验,实现及时发现、及时沟通、及时解决的目的。
上述创新运行机制明确以学生为本的目标,建立开放、灵活的教学体系和知识获取平台。通过从大学一年级兴趣的培养,到中年级基本创新能力的锻炼,最后到高年级综合专业技能的提高,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梯度式地进行。在教学方式上,注重导师团的引导和学生的研究讨论相结合,更多地采取讨论式、启发式、互动式方式,在强调基础性和系统性的同时,更注重知识学习的前沿性和研究性。学生通过主动实践,培养其创新意识,在参与研究实践的过程中,了解科研项目进行的程序步骤,在实际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应用自己所学的理论,查找不足,积累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5]。
(三)建立管理、评价与奖励机制
本科生人才培养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本职工作,应加强导师团工作的宣传和导向性,提升导师团成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为保证导师团工作不会虚化,同时更加充分调动导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师团制度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考核、奖励机制。
1.制定导师团指导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导师团的指导目标和内容:针对不同学生和项目情况,导师团应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目标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制定相应的、细化的指导内容。
2.构建导师团工作评价机制。首先,导师团定期进行交流或汇报;其次,根据学生项目的进展情况、导师团成员反馈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对于发现或反馈的问题及时沟通和处理。最后,在计划执行到一定阶段时,以学生的就业、出国、参赛以及获奖等指标来评价各个导师团的工作成效。
四、结论
本文所探讨的导师团创新培育模式是中山大学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平台近年来在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提出、实施并总结出的一套新型的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导师团制度在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运行两年以来,已初见成效。本科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得到导师团的指导,便有机会接触本专业相关的内容,加强了对专业的认识及学习的兴趣,逐渐培养协同创新意识,为日后学习打下基础;到大学二年级,在对本专业有总体了解的基础上接受导师团手把手的指导,通过参与项目培养创新能力以及基本的研发能力。随着导师团培养模式的运行,本专业本科生学习成绩稳步上升,所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情况逐年递增,且多次获得省级、校级大学生科技竞赛奖励。这说明本专业学生通过参与该导师团创新培养计划各方面的能力均能得到锻炼。
本科生教育必须结合实际,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在现行学分制基础上,针对工程应用型交叉学科,首次提出工程应用型本科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本科生导师团创新培育模式,采用“多对多”的指导模式,实行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通过学习、科研、生活、职业发展以及思想方面互动性的引导,打破传统教师只教授学生科学知识的局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专业技能,以达到国家对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洪田,吕秋君,张显悦.工程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
的探索与创新[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
(7).
[2]白龙.浅析本科生导师制中突出问题的解决[J].现代物
业,2011,(12).
[3]李国利,刘旭明.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
建构[J].中国电力教育,2011,(34).
[4]周光礼.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深层次探索[J].中国
高等教育,2012,(10).
篇8
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量子化学及高分子化学链理论的确立,为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40年代在各种应用研究领域已呈现出有深远意义的重大进展。例如半导体器件的发明,高分子材料的诞生和电子计算机的研制成功等。此后,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带动了其它工程技术,而且还以其为先导相继涌入了医学领域,从而出现了一门融理、工、医的新型的边缘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学,并推动了诸多医用高新技术的发展。例如20世纪50年代研制出了许多人工脏器(人工肺、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1957年开展了人工心脏的研究。1959年植入式心脏起搏器应用于临床。光导纤维的出现使纤维内窥镜得以发展。
在医学影像领域出现了用于动态观察的照相机,红外成像也开始用于临床。1958年自动生化分析仪研制成功。1960年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问世,不久激光也进入了生物医学领域并被广泛应用[1]。然而,由于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医学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功,在令人倍感振奋之时,也使人们陷入了对技术盲目追求的误区。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一些新的医学技术迅速而不加任何限制地广为传播[2,3]。而另一些人又对医学技术持有怀疑看法。早在1816年听诊器刚刚发明不久,一些使用它的医务人员即对其产生了怀疑和不信任。1827年一位评论家写道:“听诊器的应用程度远远超过了我们对这项技术本身的了解。”1850年甚至有怀疑者将“新的诊断辅助器械描述成危险仪器”[4]。
虽然绝大多数人都肯定医学技术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好处,然而还存在相当多的不确定因素,包括技术本身的特性,以及该技术是否应该使用,使用的程度,使用的成本效益等[5]。在技术的广泛应用中,人们还发现由它带来的众多未预料到的消极影响和不良后果,尤其是新的或不成熟的技术的应用,更是如此。这些不良后果涉及医疗、经济、社会、伦理、法律及政治等等相关领域,例如对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威胁、人口性别比例的失调、生态的失衡、环境的污染、医疗费用的过度上涨、医患关系的淡漠等等。在此历史背景下,人们开始意识到有必要对医学技术进行科学地控制和管理,而其基础即是要对医学技术及其产生的各种影响进行全面性的评估。医学技术评估也就随之应运而生了。技术评估(TechnologyAssessment)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从对技术的重要作用和未知后果的评价开始的。技术评估这个术语是在1965年由美国的EmilioDaddario议员正式提出的。最初技术评估多集中在工、农业等技术领域,评估的题目有海底石油钻探、农药、汽车污染、核电站、超音速飞机等。1972年,美国国会颁布了技术评估法案,并据此建立了技术评估办公室(OTA)[22]。在正式的医学技术评估出现之前,即曾对医学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成本和其它的影响开展过评估性研究。在早期的技术评估中也曾涉及到医学技术,如对人工心脏及多阶段健康筛查的评估等。
于是,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要求下,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将技术评估的概念进一步扩展到生物医学技术领域,实施了体外受精等技术的评估。1974年,OTA提交了一份有关药物生物平衡的报告,1976年OTA卫生计划提交了第一份正式的卫生评估报告,这标志着医学技术评估的诞生[7]。目前,技术创新和医疗费用问题,从正反两方面推动了医学技术评估的发展。首先,在最近的30年中技术创新层出不穷,生物技术、生物材料、手术技能和计算机技术的突破带动了医学领域的进步。据报道,每年就有50种新药推出,新的器械、新的医疗方法和新的卫生保健的提供方式每时每刻都在增加[8]。面对这些众多的已经广泛使用的技术和新兴的技术,医生们、卫生系统的管理者们不知如何选择,才能最大地满足各方面的需求,而医学技术评估恰恰是为这些选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其次,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部分地造成了卫生保健费用的过度增长。
在西方发达国家,其卫生保健费用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长速度,国家卫生总费用已超出了社会经济所能承受的负担。如美、法等发达国家,50、60年代国家卫生总费用占GNP的3%-5%,90年代初增长到10%-14%[6]。据有关报道,美国每年卫生保健费用增长的1/2是用于技术的引入和使用[9]。各国政府都在努力控制卫生保健费用的增长,但是与此同时人们对卫生保健的需求却越来越高,通过对医疗技术进行评估选择适宜的技术,可较好地解决这种矛盾[5]。正因为如此,医学技术评估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并迅速传播。世界各地相继建立了国际性的医学技术评估机构。诸如,1985年国际卫生保健技术评估协会(theInternationalSocietyofTechnologyAs-sessmentinHealthCare,ISTAHC)正式成立,截止1998年,已有来自40多个国家的1200个成员单位[23]。1993年又建立了国际卫生技术评估机构网络(theInter-nationalNetworkofAgenciesforHealthTechnologyAssessment,INAHTA),目前有35个成员机构[11],而且还相继建立了其它的国际组织,包括卫生技术评估加拿大协调办公室(theCanadianCoordi-natingOfficeforHealthTechnologyAs-sessment,CCOHTA),该组织包含10个国家的技术评估办事处,还有为加强欧洲各国医学技术评估的交流与合作,建立的欧洲评估计划(EUR-AssessProject)[12]。在我国医学技术评估起步较晚。80年代引入技术评估的概念,90年代医学技术评估才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1992年4月和9月,卫生部先后在上海、杭州召开了“全国医药科技成果推广研讨会”和“医学技术评估高级研讨会”[6]。1994年1月,在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医学院)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医学技术评估中心,并同时出版了首期《医学技术评估》内部专刊。目前我国共有4家相关的医学技术评估机构,即医学技术评估中心(复旦大学医学院),生物工程技术评估中心(浙江大学),医学伦理学研究中心(北京医科大学)和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华西医科大学)[10]。
2医学技术评估的定义
医学技术(国外又称卫生技术,HealthTechnology),是指应用于卫生保健领域和医疗服务系统的特定知识体系,包括用于疾病的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和康复的药物、器械设备、医疗方案、手术方法、后勤支持系统和行政管理组织[10]。这里的医学技术是广义的,它不仅涉及到所有卫生专职人员应用的全部方法,还包括那些使卫生保健服务提供更加有效的后勤支持系统和行政管理组织。技术的用途也不限于诊断和治疗领域,在疾病的预防、筛查和康复中使用的技术也在其内。医学技术评估有多种定义,随着这个学科的不断发展,其定义也在逐步完善。1981年,美国国家医学技术中心将医学技术评估定义为“对医学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成本、成本-效益、伦理和法律方面的影响进行细致的评估,评估既包括对技术本身的评估也包含与其它竞争性技术的比较”[13]。1994年,英国国家卫生署(NationalHealthService,NHS)的卫生处进一步扩展了医学技术的内涵,定义为“医学技术评估是用来描述对各种卫生专职人员所应用的全部方法,包括促进健康的,预防、治疗疾病的,以及促进康复的和长期保健所涉及的方法的成本、效益和其它广泛影响的评估”。
同年,美国国会的技术评估办公室又提出另外一种定义,主要强调了技术评估的目的,即“医学技术评估是对一种医学技术、一组相关技术或与技术相关问题的结构化分析,为政策制定提供所需的决策依据”。目前,国际上最通用的定义为:医学技术评估是一个涉及多种学科的决策分析领域,它评估医学技术在开发、传播和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医疗、社会、伦理和经济影响[11]。医学技术评估定义的不断完善,恰恰反映了这一新兴学科尚在发展中。
3医学技术评估的目的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HTA是一个决策分析领域,它通过多种途径辅助决策。
3.1为协调机构就药物、治疗方案或手术方法及其它技术能否进入市场,提供决策提据。例如为FDA提供药品和设备批准进入市场的证据。
3.2帮助医学技术的提供者和支付者,决定纳入卫生福利政策的医学技术,并确定合理的费用报销制度。
3.3协助临床医务工作者、医学技术提供者和消费者,做出卫生保健设施合理选择的决策。
3.4为医院、卫生保健网络和机构的管理人员,获得和管理医学技术提供帮助。
3.5协助政府卫生部门的官员,制订公共卫生计划。
3.6支持卫生保健产品生产者,进行产品的开发和市场营销。
3.7制定医学技术生产、使用、维护和再利用等方面的标准。
3.8为政府官员制定医学技术创新、研究、开发、调控、支付和推广等方面的政策提供依据[7,10]。
总之,医学技术评估可为不同层次的决策者提供所需的信息,例如为单位、地区、国家甚至国际间提供决策依据。通过为各种决策提供信息,达到的最终目的是影响医学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和应用,协助医学技术的选择,提高卫生保健系统的效率,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达到在最佳成本效益比的情况下提高卫生保健质量的目的。目前,循证医学发展十分迅猛,实际上循证医学也可视为是医学技术评估在临床领域的应用。
4医学技术评估的内容及类型
4.1医学技术评估的内容技术特性;临床安全性;有效性(效能、效果和生存质量);经济学特性(成本-效果、成本-效益、成本-效用和宏观经济学效应);社会适应性(社会、法律、伦理、政治方面的影响)[7,10]。
4.2医学技术评估的类型
4.2.1按照评估的内容范围可分为:全面评估和部分评估。前者是指一项技术按以上各方面均进行评估;后者是指对技术的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评估。最常做的医学技术评估是部分评估。医学技术评估现状的调查发现,全世界的HTA组织均进行技术的安全性、效能、效果和成本的评估,最多的是对技术效果、效能,其次是成本、安全性的评估。
4.2.2按所评估技术的物理特性可分为:对药品,对医疗器械和设备,对医疗方案和手术方法,对支持系统,以及对行政管理机构的评估。调查发现在美国89%HTA组织评估器械和设备,85%评估医疗方案,74%评估药物。
4.2.3根据所评估技术的用途可将评估分为:治疗性技术的评估、诊断性技术的评估、预防性技术的评估、康复性技术的评估和公共卫生技术的评估。调查显示,全球89%HTA组织进行治疗性技术的评估,84%评估诊断性技术,63%评估预防性技术,53%评估康复性技术,27%评估公共卫生技术[9,10]。
4.2.4按照所评估技术的不同阶段来分类:新型技术的评估,已普遍接受的或标准医疗技术的评估,陈旧技术的评估。全世界93%的HTA组织评估新型技术,83%的组织评价已普遍接受的或标准医疗技术,仅有44%评估陈旧技术[9,10]。
4.3衡量健康结局的指标
要对一种技术的安全性、效能、效果等进行评估,首先要对这项技术所产生的患者健康结局进行研究,通过综合患者健康结局的改变来得出对技术的安全性、效能和效果等方面的评价。健康结局的衡量指标存在一个发展的过程。首先应用的是患病率和死亡率,是传统的结局衡量指标。之后,应用健康相关的生存质量指标(Health-RelatedQualityofLifeMea-sures,HRQL),其特点是反映了技术对患者及其他相关人群的多方面影响,常用于••慢性病治疗性技术的评估。最后出现了生存质量调节年(Quality-AdjustedLifeYears,QALY),它是一种结合了所获得(失去)的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的健康结局单位,其特点是可直接进行技术之间的成本-效益比较。以上是评价除诊断性技术以外的技术的健康结局衡量指标。诊断技术的评价更加复杂,原因是诊断性技术与患者的健康结局之间是间接关系,无法直接应用现有的健康结局指标来衡量诊断性技术的效果,其衡量指标包括技术能力、诊断准确性、对最终诊断的影响、对治疗的影响、成本-效益等[7]。健康结局的衡量指标还在不断发展,这也代表了技术评估的发展。衡量指标越全面,越能更好地对多种竞争性技术进行比较,从而挑选出最为适宜的技术。
5医学技术评估的步骤医学技术评估的基本步骤包括:
5.1确定评估的题目
5.1.1确定备选题目
备选题目的确定在较大程度上是由机构的任务或目的决定的。不过也有机构通过对机构成员进行调查来获取题目,还有的公司或组织通过对各种技术信息资源(新药和新设备数据库、医学/技术期刊以及其它出版物)的广泛查找确定备选题目。
5.1.2设定评估优先级这一步是对评估的备选题目进行挑选的过程,以定出最终评估题目。在设定优先级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对技术及其针对的健康问题、项目本身的一些限制因素进行全面的考虑。最常用的是定性的方法,目前也有应用定量的方法来确定优先级的。
5.2明确评估问题
明确要评估的问题是技术评估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步,它对以后的一系列步骤都有影响。开展一项评估要清楚地理解评估的目的和评估服务的对象,这需要评估小组不断地论证、讨论和澄清。明确评估问题要对所评估的健康问题、技术、评估所涉及的患者人群、医务工作者和卫生保健环境和评估内容进行说明。
5.3确定评估的机构
这一步主要是决定评估项目实施的机构。有3种情况:第1种完全由发起评估的机构本身来实施,这主要见于大型医院、主要的保险公司等。第2种情况是完全依赖专业医学技术评估机构,可免费或交纳一定费用获得评估结果。第3种情况是本身实施一部分,从其它专业机构购买另外一部分的评估结果。在决策时,要考虑所评估的问题、可支配的资金、可获得的专家资源、时间的限制以及其它因素,权衡本身实施和购买的比例。
5.4搜集可获得的证据
证据的收集是进行医学技术评估的重大挑战之一。证据包括涉及特殊评估问题的数据、文献和其它信息。文献的检索和相关信息的搜集,是一项成功的医学技术评估所不可或缺的。对HTA有价值的信息资源种类繁多,包括期刊数据库、临床和管理数据的数据库、印刷版的索引和目录、政府报告和专题研究、专业目录/登记报告、公司报告和信息、研究/综述/Meta分析的参考文献、有关的国际互联网网站以及同事和其他专家。要做到对一项技术的客观评价就必须获得广泛全面的资料,而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不能从经典的信息资源中获得,我们称其为灰色文献。有关文章介绍,灰色文献可以通过查找行业和政府专题研究、专业机构报告和指南、市场研究报告、政策研究机构研究报告、专业委员会的即时出版物、会议记录等等来获取。在利用灰色文献时,一定要仔细地阅读、筛选,注意其权威性和准确性。资料证据收集的越全面,就越能避免出现片面性,这样评估的结果才能越客观、越全面、越有价值。
5.5新的原始数据的获取
通常情况下,收集的现存的各种信息可能对于评价一项技术还不够充分,需要一些新的数据来补充不足的证据,这时就需要进行新的原始数据的收集。但是目前大多数的HTA并不涉及原始数据的收集。新的原始数据可通过临床试验、流行病研究等方法获取。通过在评估中将新的原始数据和搜集的现有的证据结合,来更全面、有效地评价医学技术。
5.6证据解析
从不同质量、类型各异的科学证据中演绎出实质性的结论,这对于任何的HTA都是一种挑战。评估人员需要一种系统的方法,来慎重地评价每一条搜集到的证据的质量。总体上说,证据的解析需要3步。
5.6.1研究分类
原始数据的收集方法种类繁多,但是用不同方法收集的证据其价值也不同,例如前瞻性研究优于回顾性研究,对照性研究优于非对照性研究等。根据研究的基本类型和特征,将所收集的原始资料整理成一个表明证据的表格,表格的项目涉及研究的设计(是否随机、是否是盲法、有无对照等)、患者健康结局衡量指标(患病率、死亡率、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等)和推论的统计学指标(P值、可信区间等)。评估者通过它可以了解所搜集的不同研究的类型分布。
5.6.2证据评分
对证据的评分已经成为目前HTA的标准步骤之一了,但是不同的专业评估机构所用的证据评分体系不同。例如,美国的AHCPR认为对设计较好的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中获取的证据最可信,证据的可信度最低的是病例报告和临床实例。评估成员可通过这些层次来对不同的研究分类,且对所得的证据进行分级。例如,AHCRP规定存在从Meta分析中得出的数据,定为一级(最强);而缺乏证据和只有病例报告、临床实例汇报的数据,定为四级(最弱)。通过对证据的评分可以使评估成员对证据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5.6.3选择证据
在证据评分之后,评估成员可以选择证据来应用于评估。在证据的选择上评估专家们尚未达成一致,有的专家认为除随机试验以外的证据都不可取,有些专家却认为那些可靠性较差的试验可以使用,可以通过给不同的权重来体现证据的级别。
5.7综合证据
由于证据收集的研究类型各异,而且每项研究的目的不同,所以就要求评估人员综合有价值的信息。综合证据的方法有:非定量的文献评述、Meta分析及其它定量的文献分析方法、决策分析、小组决策或专家咨询(consensusdevelopment)。传统定性的文献评述存在许多片面性,目前评估人员更加青睐应用结构化强、定量的、经充分证实的方法。
5.8形成结论和建议
结论是评估的结果,建议是在评估以后得出的意见、观点。建议比结论的操作性更强,它可直接用于临床和政策制定。由于证据的价值不同,结论的可靠性也就有相应的差异存在。目前,评估的用户对于明确结论强弱有确切的要求,所以评估人员可以利用以前对证据的评分来确定结论的强弱。结论的强弱也分为一定的层次,但是它是双向的,支持的结论由强到弱,反对的结论由弱到强。
5.9传播结论和建议
评估的目的是为决策服务的,如何将评估的结论和建议传播给需要的各种决策者,对于HTA的成功也是至关重要的。传播的计划主要涉及3个层面:目标人群、采用的中介和实施的策略。例如,AHCRP采用小册子向患者传播评估结论,用快速的参考指南、临床相关手册的形式向医生宣传结论,通过全面的报告传播结论给研究者和政策分析者。据1995年调查,全球95%的HTA组织通过在公开出版的杂志上发表文献传播结果,美国还通过研究所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如In-ternet传播[9,10]。
5.10监督HTA的影响
HTA的影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正像它评估的技术一样,技术评估也会产生预期的影响和未预料的结果。它受许多因素制约,包括评估的目标组织及该组织的法律性、契约性或行政性的义务,环境因素,评估结论、建议本身,评估结果的传播等。例如,AHCPR进行的绝大多数HTA,其结果直接应用于HCFA的卫生保险覆盖的决策。而有些设计良好或有权威性的随机临床试验的结论和建议却没有被采纳[7]。以上介绍了HTA的10项基本步骤,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一次HTA都要进行所有步骤,它们可以实施其中的部分内容,且进行的顺序也无严格的要求,美国和中国都有一些评估实例可以证明这一点。[18,23]
6医学技术评估的方法
HTA方法可根据评估的内容来分类:
6.1功效与安全性的常用评估方法有,临床前期评价法、非正规的临床评价法、流行病学与统计学评价法、临床对照试验法与正规综合法等。
6.2生存质量的评估方法有,心理测试的健康指标测量和健康效用评价的方法。
6.3经济学评价方法有:成本分析、最小成本分析、成本效果分析(cost-benefitanalysis)、成本效用分析(cost-utilityanalysis)、成本效益分析(cost-effective-nessanalysis)、敏感性分析。
6.4社会适应性的评价方法有,无结构、半结构和全结构访问法、小组访谈法以及观察法等[14]。目前,评估的方法学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原因是评估的用户要求基于证据的评价、所得的结论要尽量减少片面性、要求尽量使用正规的定性和定量方法。同时还要求尽量缩短评估的时间、提高评估自身的成本效益,这些要求对评估研究者提出了新的挑战。最近,由于技术评估国际化的发展,各国需要交流评估经验和结果。在这种背景下,由EUR-ASSESS的方法学项目分组(ProjectSubgrouponmethodology),于1997年提出要建立一种为产生透明的、有力和有效的HTA所需的各种逻辑方法的经典结构。INAH-TA在2000年提出要统一和规范评估方法的议题。可见国际上的组织机构正在积极进行这方面的尝试[11]。
7医学技术评估的实施
7.1实施机构
医学技术评估的实施或发起机构种类很多,包括:调控机构,政府和私人支付机构,卫生职业组织,标准制定机构,医院、管理保健组织和其它卫生保健提供者,患者和消费者组织,政府政策研究机构,私人评估/政策研究结构,学术中心,生物医学研究机构,卫生产品公司,风险投资商和其它投资者。这些机构所进行的评估的目的、内容、方法各不相同。政府的政策研究机构进行的评价,是与国家层次上的技术政策的制定息息相关的;而卫生产品公司的评估可能是为公司的产品营销、公司的经济利益而进行的。
7.2实施所需的人力资源
在定义别强调医学技术评估是一个涉及多种学科的政策分析领域,而且在评估中使用的方法也涉及许多学科,所以就需要各种类型的专家来共同合作实施HTA。所需的专家有:包括放射、化验等在内的临床各科医生,医院、卫生组织的管理者,生物医学和临床工程师,药理学专家,患者,流行病学家,生物统计学家,经济学家,律师,社会学家,伦理学家,决策科学专家,计算机专家/程序号,图书/信息专业人员。对于一项确定的HTA,专家的选择要考虑到评估的目的、所评估的内容、可利用的资源等因素。
7.3实施的时机
实施HTA的时机很难把握,对于一项新技术越早发现它的不利影响,越早控制其传播和误用是评估人员所希望的,但是由于技术本身在发展、临床使用者的技术使用熟练程度在改变,使技术使用早期的评估结论可能产生偏差或错误。要避免这一点,就要对技术进行多次的HTA,不能只靠进行一次的HTA就盖棺定论[7]。
8医学技术评估的意义
HTA开展以来,是否促进了医学技术的合理使用和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呢?答案是肯定的。在临床方面,1995年加拿大魁北克的医学技术评估委员会就21份HTA报告对卫生政策和医疗费用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除3份报告外,其它的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90年建议使用高渗造影剂来替代低渗造影剂,使医疗费用明显降低,净节约近1200万美元。对心导管再利用的建议节约医疗费用约600万美元,而取消术前常规胸片则节约了700万美元,并且,有关高档技术如器官移植、MRI等的HTA报告,对制定卫生政策和临床指南,以及合理配置资源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16]。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分析了4种医疗方案,10年中:内皮细胞显影检查节约为1.3亿美元,精神分裂症的隔离节约为2.46亿美元,癌症病人的热疗节约为2.72亿美元,近视眼的角膜手术节约为4.77亿美元。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公共卫生学院对另外3种治疗方法进行的评估表明,10年节省为:家用氧气600-2000万美元,心脏起搏器的电化监测为0.87-0.97亿美元,风湿性关节炎的血浆提取疗法为100-150亿美元[6]。而且,有些HTA本身就可以产生直接的临床作用,即通过参与评估所进行的临床试验,直接使患者受益[17]。例如某些癌症和艾滋病患者,通过参与HTA的临床试验尝试先进的治疗方法,即可能会直接受益。在预防医学领域,HTA也起着明显的作用。例如加拿大一项有关乳腺癌普查的HTA结果显示,对于50-70岁的妇女进行普查其成本-效果最佳,这使政府改变了过去对所有育龄妇女进行普查的政策,节约了相当的卫生保健经费,优化了卫生保健系统[10]。1978年美国对肺炎球菌疫苗的成本-效果评价,发现成本-效果比最佳的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国会据此修改了老年保健法,规定从1981年开始给老年人接种肺炎球菌疫苗。1988年OTA发表关于在老年人口中进行青光眼筛查的报告。报告中指出,这种筛查成本高,效益不确定。分析结果表明,识别和证实1例青光眼患者的成本在2000-1600美元。通过对技术评估结果的应用,减少一些没有效果的或不必要的医学技术的支出。据报道,美国国家卫生保健技术中心对老人保健项目覆盖政策的咨询工作,使项目开支每年节省几亿美元[6]。总之,在选择适宜卫生技术、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和优化资源配置上医学技术评估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9医学技术评估的障碍
虽然总的趋势是鼓励广泛开展HTA,但是仍然有一些因素和情况不利于HTA,其中包括:
1)技术方面:存在对技术的盲目崇拜,尤其在美国一些人认为“技术是迫切的”,只要是新的就是好的,不管技术是否有效。还有一些技术权威人士在没有可信的证据情况下控制技术的使用。更有些人认为,技术评估的目的是阻止技术的创新和传播[7]。
2)医学方面:医生对于医学实践的惯性,他们习惯了长期形成的实践常规,其医学知识也已过时,且接受科学咨询的机会甚少,同时也缺乏对临床知识的批判态度,故产生了他们对旧的作法的惯性,这对于HTA结论的传播和利用是一种障碍[7]。再者,一些医生希望自己有选择技术的自由,不希望HTA来干涉他们的自由[19]。
3)商业方面:一些生物医学领域的企业认为,HTA限制了他们的医学创新获得最大经济利益的自由。他们一般通过法律程序来限制HTA。1997年加拿大的BMS(BristolMyers-SquibbCanadaInc.)药品公司CCOHTA来阻止其对该公司药品的技术评估报告的发表。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美国的Merck公司。目前国际的经济条例也对HTA是一种威胁,在经济条例中给予商业机构过多的权利。1998年WHO表示要关注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heAgreementonTrade-RelatedAspectsof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TRIPs)的有关问题。这些由商业目的引发的法律威胁,对HTA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包括评估人员在评估中将会过多考虑技术以外的社会因素,研究者、研究机构、出版商和基金组织不愿进行可能引起法律纠纷的评估等不利影响[20]。
4)资金方面:HTA的资金不足。一些医学研究人员不愿意将资金从基础研究转向HTA,还有一方面HTA要花费一定的经费用于应付技术生产商的[19,20]。总之,HTA的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并且这些困难正在扩大且还会出现新的障碍,HTA能否在未来顺利地发展,将需要政府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10医学技术评估的展望
篇9
(一)生物医药
(1)创新药物
以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优势的生物制药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强产学研合作,以基因工程药物、疫苗和诊断试剂、抗生素类药物、化学新药、特色非专利药、新型药物制剂和医药用包装材料及制药设备为重点,重点研发预防和治疗重大传染病、心脑血管和肿瘤及地方常见多发病的创新药物,提升药物的原始创新能力,推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优势品种,并加大对处于研发阶段和临床试验阶段药物的扶持力度,为产业化储备一批新药。基因工程药物。依托哈药集团生物工程公司、圣泰制药、仁皇药业、紫杉科技、众生北药、美华生物等骨干企业,加速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化进程。重点发展基因重组人干扰素α-2b、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抗HER2人源化单克隆抗体、重组抗EGFR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CD20单抗、CD52单抗、高糖化重组人干扰素α-2b、高糖化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肿瘤坏死因子(TNF)融合蛋白、人血管内皮抑制肽、纤维蛋白源、NGF神经生长因子、基因疫苗、转移因子、胸腺肽系列等产品。疫苗和诊断试剂。抓住国家扩大公共免疫计划范围的契机,针对重大传染疾病的快速诊断、预防,建立人用疫苗研发技术中心和诊断试剂研发技术平台,加快推进防控艾滋病、流感、肝炎、肺炎等疾病和治疗肿瘤、乙肝、七价肺炎、子宫癌等疾病的新型人用疫苗,梅毒、衣原体、人瘤病毒(HPV)、肿瘤等诊断试剂和肺癌、胃肠癌、卵巢癌快速检测试剂盒以及生物芯片等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打造国内现代化疫苗和诊断试剂的研发生产基地。抗生素类药物。以哈药集团为重点,继续巩固抗生素原料药和头孢类产品在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培育青霉素系列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引进膜过滤、7ACA及系列产品项目,进一步提高抗生素深加工品种的竞争能力;开发和仿制一批市场需求量大、工艺技术先进、质量稳定可靠、疗效确切、副作用的化学药品;建成全国最大的抗生素生产基地,建设原料药出口生产基地,以规模优势赢得市场。化学新药。依托哈药集团总厂、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誉衡制药、博莱制药等骨干企业,开发替代进口药品的治疗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等的化学药物,重点开发和生产三精司乐平、西维来司那抗感染冻干粉针、厄贝沙坦胶囊、盐酸伊托必利片等一批国家级新药。特色非专利药。加快国际认证步伐,紧抓国际市场一大批畅销药物专利集中到期的历史机遇,有选择地发展高附加值的化学原料药及中间体,大力发展药物制剂产品国际化;以国内市场为重点,优先选择发展抗肿瘤、心脑血管等潜在发展前景广阔的老年性、慢性疾病用药。新型药物制剂。依托骨干企业,大力推广新型粉碎技术、薄膜包衣技术、微型包囊等制剂新技术,加快发展控释、靶向给药、透皮吸收剂、速溶制剂、口腔粘膜给药、透皮控释制剂、微囊剂及渗透泵片等新剂型产品,重点开发胰岛素口服制剂项目。医药用包装材料及制药设备。依托哈药集团制药总厂、纳诺医药化工、红十字中心血站药业、宏立药用胶囊等一批骨干企业,采用国内外技术和设备,开发生产铝塑包装系列产品、药用丁基橡胶胶塞、机制胶囊及胶囊充填设备等先进包装产品和制药机械,提高医药产品包装档次和水平。
(2)现代中药
紧抓国家振兴和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机遇,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药食两用”,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北药开发为重点,积极开展野生与栽培药材的资源调查、种质保藏、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技术的研究,尽快完善中药种植GAP、生产过程GMP标准化体系建设,推进中药传统剂型向现代剂型转变;加强北药应用开发研究的技术平台建设,利用细胞融合、克隆、组培脱毒、转基因等技术加快改良和选育中药材优良品种,应用缓释、超临界萃取、超微粉碎、膜分离等现代制剂技术重点发展抗肿瘤新药、心脑血管特效药、保健药品等产品;完善中药的技术标准和安全用药保障体系,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北药种植。以33家中药厂为依托,建立起北药规范化种植(GAP)基地,扶持一批市县级中药材种植基地。在丘陵浅山区如五常、延寿、依兰、木兰、宾县、阿城等地开发建设五味子、刺五加等基地,在依兰、五常、巴彦、通河、延寿等地建立充山参、西洋参等基地,大力推行GAP规范种植。现代中成药。依托哈药集团中药有限公司、世一堂制药厂、葵花药业、珍宝制药、圣泰制药等骨干企业,努力实现中药产业装备现代化;有重点地培植一批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企业,推动组织培养、细胞培养、微生物发酵、转基因、膜分离、指纹图谱等现代生物及现代制药技术向中药制造领域渗透,促进传统中药产业升级和现代中药开发;支持企业采用超微(含纳米、微米)粉碎、超声波提取、CO2超临界萃取、大孔树脂吸附分离、超滤、膜分离、喷雾干燥等中药提取、分离、纯化技术,提取中药有效成份和有效部位。加大“中药二类新药注射用金森脑泰”、“中药三类新药圣宝肝泰胶囊”、“护肝滴丸”、“双参乙肝滴丸”等中药新品种的开发力度;紧抓双黄连、刺五加、芩暴红、熊胆等具有资源优势的品种,对“世一堂”、“葵花”、“满山红”等品牌产品进一步深度开发,搞全覆盖的剂型开发,尽力做优、做大、做强,真正形成拳头产品和独家品种;重点开发完成加味血栓通缓释胶囊、注射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注射用骨瓜提取物等并推进产业化。中药饮片加工。以市中药优势企业为依托,加强中药饮片炮制工艺及规范研究,鼓励中药原料、饮片、提取物、中成药等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方法、质量检测与质量控制(如利用指纹图谱、生物芯片技术鉴定药材及相关产品)技术研究,建立符合GMP标准中药饮片生产基地,推进中药饮片生产向标准化、可控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加强配方颗粒、单味超微速溶饮片等新型品种的开发与应用。OTC及保健药品。依托哈药集团三精制药、哈药六厂等骨干企业,巩固和发挥原有品牌效应,采用现代生物技术、现代中药制取技术,开发生产促进人体增强免疫力、调整神经、调理胃肠功能以及抗衰老、抗疲劳等独家、特色、系列化的保健药品,重点发展维生素类、蜂产品类、人参类、鹿类等大众健康产品。
(3)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医药服务外包着眼于满足全民基本医疗保健的需求,加强产学研联合,重点发展生物医学材料制品、生物人工器官、医学影像和诊断设备、医学电子仪器和监护装置、现代医学治疗设备、医学信息技术等现代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积极发展包括睡眠医学工程系统和装置、便携式微型生命体征监测和小型生化检测装置(快速微型血压、血糖、血氧、尿液、动脉粥样硬化检测,以及中风等疾病早期预警等装置)、按摩及中医保健器械等在内的康复医疗器械。进一步优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环境,依托市的医药研发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合同研究组织。生物医学工程。引进一批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骨干企业,鼓励采用智能化、数字化、光电一体化技术,扩大国内市场紧缺的常规普及型医疗器械的生产规模,重点发展生物医学材料制品、医学电子仪器和监护装置、现代医学治疗设备、医学信息技术、康复工程技术和装置、组织工程等领域,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生物医药服务外包。发挥市实验室管理系统、仪器分析、技术服务、项目信息、人才培训等各领域优势,依托医科大学、中医药大学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的生物医药服务外包公司落户,整合和完善各类服务资源,搭建生物医药信息、活动和技术平台,初步形成涵盖新药研发各阶段的“外包”服务链,为创新企业提供实验场所、实验设备、实验室服务、新药申报、临床研究等一系列技术外包服务,重点发展包括分子优化,先导化合物筛选、动物试验等临床前研究和包括临床文件、政策法规咨询、生产包装及药品推广、市场销售、药物经济学、商业咨询及药效追踪等药品上市辅助工作在内的生物医药服务外包。
(二)生物农业
(1)生物良种
积极发展优质超级水稻、专用大豆、专用玉米,充分利用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加速农林业新品种的升级换代,扩大优质品种覆盖面积;加强优质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扩展和延长产业链;支持重点科研机构和大型种业公司,提高市生物种业竞争力;逐步形成集资源保护、良种选育繁育和经营推广为一体的现代种业体系。优良品种的规模化种植。重点支持优质超级稻、高产专用玉米、高产(超高产)专用大豆,推进优良品种的自主选育。重点建设双城、呼兰、阿城、宾县的优质玉米基地,五常、尚志、延寿、方正、木兰、通河的优质水稻基地,巴彦、宾县、依兰的优质大豆基地。动物新品种及特色农产品。重点培育奶牛核心群、肉牛优良杂交组合、生猪新品种、转基因鱼等,促进其实现产业化。推进依兰锦灯果、延寿万寿菊、宾县双孢菇、香坊巴西菇等10余项特色产业开发试验示范项目建设,推广“龙头+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实现规模化生产。林木新品种。进行林木育种区区划,建立林木良种科研、推广和生产体系,实现林木基因工程优良新品种、工业用材林良种、能源林新品种等产业化,建立良种繁育基地。以及加强食用菌深加工和菌种选育建设及产业化。
(2)绿色农用制品业
抓住绿色食品市场迅速壮大的良机,重点发展枯草芽孢杆菌、淡紫拟青霉产品及其复配制剂、生物降解高效活性吸水剂、肥料控释剂、酵素有机肥等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产品;并以哈兽研为核心,重点建设包括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在内的、达到国际标准的国家动物医学研究中心,利用其工艺规程和工程化技术数据加速向生产企业进行技术转移,建立和扩大生产能力,形成兽用生物制品的开发、中试和工程化技术研究、规模化生产的产业化体系;推动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生产企业进入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形成1-3个大型龙头企业,建设成为国内领先且规模最大的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研发生产中心、动物疫苗专业化生产基地、动物疫苗兽用生物制品高新示范产业化基地。生物肥料。依托益农生化公司、恒华生物肥料公司、白石生物有机肥料等科技型企业,利用麦秸、玉米秆、高粱秆等农业废弃物生产肥料,重点开发微生物肥料菌种剂、生物复合菌肥、生物有机肥、有机无机复合肥等绿色农用制品;支持农用水资源清洁、高效、安全利用技术和农田灌溉制品研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鼓励开发生态饲料、功能饲料,积极推进动物源性蛋白饲料和秸秆生物颗粒蛋白饲料研发,加强配套技术及生产设备的研究,促进新型饲料产业化;在推广使用大豆、玉米、水稻等专用肥料控释剂产品的基础上,支持建设控释肥料生产基地,改良土壤、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生物农药。依托强尔生化、科润生物等科技型企业,重点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菌剂、除草剂、杀虫剂等绿色生物农药,支持高效、经济、安全农药的产业化;重点支持宁南霉素、淡紫拟青霉和枯草芽孢杆菌项目。加强与全俄罗斯植物保护研究所和全俄罗斯生防所的合作,研制以食虫病原真菌为主要成分的生物制剂用于防治蝗虫,对全俄植物保护研究所研制的治农作物真菌性和细菌性病害的生物制剂、防治蔬菜、果树和观赏作物的有害线虫的生物制剂、防治节肢动物门和致病线虫、蚜虫、红蜘蛛、螨类的生物制剂在我国环境条件下进行试验,力争研制出适合我国的新型生物农药制剂。动物疫苗。依托哈药集团生物疫苗有限公司、维科生物技术开发公司等骨干企业,在禽用常规疫苗规模化生产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禽流感等特种疫苗,同时大力发展牛、猪、羊等大动物疫苗,大力发展兽用抗生素及抗病毒系列产品。研究流行毒株鉴定、基因工程疫苗株分离技术和中草药抗病毒药物筛选、提取技术,开发禽流感系列疫苗、猪流感新型疫苗、猪繁殖障碍病疫苗、牛乳腺炎透皮制剂、兽用长效缓释注射液等产品,并尽快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动物用诊断技术及试剂。依托哈兽研大力开发多种诊断技术及试剂,尽可能扩大病毒亚型鉴定技术、ELISA诊断技术、Dot-ELISA诊断技术等标准在全国推广应用,力争实现重组和蛋白抗原琼扩诊断试剂盒的规模化生产和推广使用。
(三)生物制造
生物基材料。利用丰富的生物质原料,以生物质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为基础,以化石资源的生物替代为目标,以降低成本为重点,加快推进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规模化发展,努力提升大宗发酵产品的生产水平及产品质量,通过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示范,加快相关产品衍生产物的开发应用,重点建设一批生物基材料的中试工程技术平台和环境友好型的生物基材料制造中心。以辰能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优势骨干企业为支撑,大力发展通过发酵生产1,3-丙二醇、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等生物基材料;以工业大学和东北林业大学为支撑,支持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大力发展丁二酸及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聚氨基酸、淀粉基生物降解塑料(多功能可降解液态地膜)、L-乳酸、高分子材料聚乳酸、聚羟基脂肪酸酯等一批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好的生物基材料。微生物制造(酶制剂)。以促进节能减排为目标,以新型生物反应过程为核心,加快微生物和酶制剂对传统化学制造过程的改造,对现有的重要酶种、生产菌种及发酵工艺,进行重点改造。以美华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乐能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美佳娜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为依托,重点开发动物肠道益生菌、果蔬微生物活菌防腐保鲜剂、凝乳酶、大豆肽、大豆苷元粉、工能蛋白等生物酶制剂,加快产业化步伐;以工业大学和东北林业大学为核心进行技术研发,开发研制高产细菌纤维素菌株、亚油酸异构酶、高温酸性淀粉酶、高温糖化酶、碱性蛋白酶、碱性脂肪酶、碱性甘露聚糖酶、木聚糖酶等重要酶制剂产品,重点突破工业酶规模化表达体系技术;建立工业酶制剂工程技术研究平台,开发新型酶制剂,提高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产品的技术水平和产量;建立一批微生物制造示范企业,发展壮大一批专业化的工业酶制剂生产骨干企业,促进酶制剂产业的集聚和发展。功能添加剂。通过利用先进的基因工程及代谢工程技术,加强对传统发酵产业的技术改造,开发新的玉米综合利用产业链,以哈工大集团、华冠科技、大成玉米等企业为依托,以高产γ-聚谷氨酸的菌株发酵制造γ-聚谷氨酸;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发酵生产黄原胶、环状糊精、普鲁兰胶、透明质酸、结冷胶等微生物多糖类产品;以玉米为原料精深加工生产玉米玉淀粉、玉米蛋白粉、玉米胚芽粕和玉米化工醇等产品。糖工程产品。支持以玉米芯为原料生产低聚木糖、木糖、糠醛、低聚木糖醇、木糖醇等糖工程产品,不断完善聚葡萄糖、香菇多糖、海藻糖、壳寡糖、异麦芽酮糖醇、赤藓糖醇、甘露醇等产品的工业化生产技术,实现产品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不断提高产品品质;建立“农林废弃物资源利用—功能糖产品生产—无公害养殖业—安全食品生产”的综合利用循环产业链。大豆深加工。发挥本地产非转基因绿色大豆的资源优势,以哈高科、三乐源生物、惠康食品、禹王植物蛋白、吉庆豆业等为依托,以大豆为原料,生产优质低温豆粕、蛋白、蛋白纤维、大豆皂苷、高纯磷脂、改性磷脂等产品,重点发展大豆蛋白系列、大豆医用保健产品系列等深加工产品。
(四)生物能源
农村沼气建设。依托国家大力推动农村沼气建设的契机,积极推进“一池三改”(改圈、改厕、改厨)、“四位一体”(沼气池与塑料大棚、改圈、改厕相结合)和“八个一工程”(沼气池、太阳能、省柴节煤炉灶与卫生厕所、畜厩、水窖、青贮氨化池、经济林或生态林建设相结合),逐步形成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菜”农村循环经济基本模式,形成较为完整的良性循环生物能源发展链。依托龙能燃气投资公司等龙头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充分利用农业畜牧养殖废弃物和城市有机垃圾,加快规模化沼气技术开发力度,大力发展集约化专业养殖场沼气工程,以满足广大农户需要的新型、高效小型户用沼气池。针对冬天气候寒冷,沼气发酵系统产气能力低的特点,力争采用高效、连续规模化沼气装置及低温菌应用集成技术,加快解决沼气池不能正常产气的技术难题,实现高寒地区沼气的常年生产。燃料乙醇。采用国际先进的酶裂解和微波技术,以各种谷物秸秆、蒙古栎种子等农林业残余物及非粮作物为原料生产生物燃料乙醇。加大利用纤维质原料制取燃料乙醇的科研攻关力度,努力建成万吨级纤维乙醇产业化示范项目,形成秸秆采集、储存、调运、纤维素酶生产制取和配送、纤维乙醇生产与集中脱水加工等较为完备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实现纤维乙醇的规模化生产。同时,研究开发纤维素基的丁醇生产技术。生物柴油。研究以地沟油、煎炸油、废动植物油、工业废油等废弃油和大豆油油脚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的工业化实验装置和生产工艺,加强清洁生产工艺开发,提高转化效率,提高产业化规模。同时,测试和确定生物柴油燃烧和排放特性等指标,制定生物柴油产品和技术标准。生物质发电和供热。按照积极稳妥、合理有序推进的原则,积极探索“直燃做大、气化做小”的不同生物质发电技术的产业发展路径。不断完善以木屑、工业废渣等工农业生产废弃物为原料的发电技术,提高节能效果和环保效益,建立高效、高产的生物质发电、发热工程。充分利用工农业生产废水,大力发展利用有机废弃物的大型工业沼气工程,建设一批高技术、高水平的沼气热电示范工程。
(五)生物环保
水污染治理。依托工业大学、工业大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华化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深深蓝水处理科技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研制具有化学絮凝剂同样性能或性能更好的高性能、高稳定性、无毒性生物水处理絮凝剂;研制强化生物降解无毒化的各种高级氧化/生物过滤耦合水质净化技术与装备;研究提高稳定性有机污染物可生物降解性的预处理技术;开发高效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去除饮用水中有毒有害污染物等关键组合生物技术与装备;开发高效率和高稳定性的复合式高效水解酸化、厌氧发酵和好氧生物处理设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依托工业大学、高维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通过生物工程、再生回收的综合处理方法有效处理城市生活垃圾,使之无害化、资源化,实现节能减排;对城市生活垃圾易堆腐物进行生物炼制,最大限度发挥使用价值,实现节能、减排、降耗的目标,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农业生产过程中污染治理。采取生物工程处理技术,对牛粪、猪粪、鸡粪进行高效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筛选出2种至4种长残留性除草剂生物降解产品,建立长残留性除草剂生物降解产品生产加工的企业标准并进行试验示范;采用现代微生物发酵技术,将生产淀粉过程中产生的废渣转化为无害无毒、营养丰富的高品质动物饲料。
(六)创新体系建设
生物医药研发中心。吸引国际、国内医药研究的一流人才和机构,构建专业化的研究机构和优秀的人才队伍,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库;加快组建生物医药、医学分子生物学、医学细胞工程、医学病原学等重点实验室,协同医科大学、省中医药大学等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及医药企业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新机制,形成企业与院校、企业与科研机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国家动物医学研究中心。以兽医研究所为依托,建设国际一流的国家动物医学研究中心,包括知识创新基地、技术创新基地和后勤保障系统三部分;其中,知识创新基地包括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科研综合楼、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中心,技术创新基地由达到GMP标准的现代化实验生产检验设施组成;力争将兽医研究所打造成我国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防制研究的最重要基地。SPF商品代种鸡群和育种保种中心。依托兽医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暨省实验动物质量监督检验站,扩大SPF鸡种群的饲养保种规模。加强在SPF鸡的环境监控、遗传育种、营养调控、饲养管理、微生物监测等方面的工作,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自身提供品种优良的京白鸡SPF种鸡,建立生产规模达年存栏17000只的SPF商品代种鸡群和育种保种中心,保证新型禽流感疫苗生产的需要。生物医药技术孵化平台。构建新药开发专业技术服务模式,以提高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为目标,为企业提供技术和管理支持,打造专业孵化器的生物医药特色品牌。以高科技创业中心为主体,组建一批医药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如生物工程医药科技创业中心、北药开发创业服务中心、医疗器械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等,建设服务于生物医药企业的技术服务平台;建立专家库,为企业提供项目论证、技术咨询、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服务;建立公共实验技术平台,为已有开发项目的企业提供配套的实验支持和研发支持;建立新药开发中试基地,为孵化项目提供场地、设施、人才、资金、政策等便利条件,推进成果的商品化进程;开展GCP培训,培养熟悉《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及现行管理法规,熟悉试验用药品临床前和临床方面信息的专业人员。生物产业网络信息服务系统。依托亚太传统医药技术与产业网、中医药文献信息中心和孵化器与科技信息网、医药科技产业园共建的生物医药信息网,推动医药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并尽快投入使用。利用网络信息系统创建生物产业资讯技术平台,把握生物产业发展最新动态,使之成为一个国内外信息交流的窗口。建立医药电子商务中心和物流送配中心,帮助企业开拓市场,解决商品流通堵塞造成的产销脱节、供需不符、积压短缺、资源浪费等问题,调剂库存,使市场资源有效配置。
发展空间布局和项目筹划
(一)空间布局依据
统筹协调原则。产业布局要与国家《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行动方案(-)》、《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发展规划》以及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有机衔接,对各产业功能区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工合作,优势互补,明确定位,协调发展。比较优势原则。从市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开发区、呼兰区利民经济开发区、阿城市新华新区以及五常市、双城市经济开发区和科技园区各自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依据比较优势,有选择地培育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优势产业,形成特色经济,建立合理的地域分工体系,实现特色产业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推动市生物产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突出重点原则。充分利用市生物医药龙头企业的产业基础优势,进一步发挥本地资源、区位条件、生产要素供应优势,促进资金、技术、科教资源、人才等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集中,构建完善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培育区域增长极,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相对集中布局的产业基地。立足优势企业和龙头产品,延伸产业链,构建服务平台,增强对上下游产业的吸引力和带动效应,形成良性互动、由点及面的发展态势。可持续发展原则。产业布局要与全市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和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根据生物产业原料、市场、资源依赖程度错落布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产业。
(二)总体布局
根据市经济发展态势以及生物医药产业基础、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和生物环保的项目地域分布情况,从构建产业链群的需要出发,统筹规划生物产业核心区和扩展区的产业布局。核心区、扩展区的布局要充分体现集聚发展、集中投入、以点带面的原则。特色产业链条的打造要以现有龙头企业、主要产品和资源优势为依托,人力、物力、财力和配套设施为保障,相对集中连片布局,形成以生物医药为主导、生物农业为辅助、逐步培育生物制造、生物能源和生物环保的生物产业体系架构和以点带面、点状辐射与点面结合的区域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格局。即:以建设“一极三园”生物医药产业核心区为战略支点,发挥哈药集团、开发区、呼兰区利民医药科技园、新华新区生物产业园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宾县、双城、五常等为拓展,逐步形成“‘一极三园’带动(核心区),扩展推进(扩展区),辐射大庆、佳木斯、牡丹江等毗邻城市(辐射区)”的协调发展布局,促进区域优势互补,产业联动发展。核心区:发挥“一极三园”(哈药集团、开发区、利民医药科技园、新华生物产业园)的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依托其龙头企业、资金、设施、人才、技术、信息较为集中的先发优势和较为便利的交通条件,形成以生物医药为核心的研发、人才和技术成果聚集、国际信息的交流中心。重点加强创新公共服务条件和平台建设,搭建产业化示范基地,发展生物医药为主、生物制造、生物农业和生物环保为辅的配套服务支撑体系,进一步强化和提升“一极三园”作为市生物产业发展的核心地位和作用。以松北科技创新城为中心,以大学、大所和重点生物企业为依托,建设生物产业研发、检验、信息、科技成果评估、中试、孵化、人才培训等产学研平台。“一极”中污染严重的企业,在具备条件时,应考虑向园区搬迁,以减少市区污染,增强生物产业集聚。扩展区:以核心区相邻三市(县),宾县、五常市、双城市为扩展区。发挥相邻拓展区的产业延伸功能,依托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吸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龙头企业入驻,打造、延长生物产业链条。发展与核心区互补定位的生物制造、生物农业。在五常市设立市生物制造产业基地,突出自身特点,重点开发微生物制造、酶制剂有关技术、产品,依托五常市“稻米之乡”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生物农业。建设双城市农用育种公共研发平台和实验室,设立现代农业生产示范中心。辐射区:以市其它县(市)、大庆、佳木斯、牡丹江市等毗邻城市为市生物产业辐射发展区,拓展市生物医药产业链条,扩大产品研发试验、试生产、示范消费半径。
(三)重点产业布局
1.生物医药。主要布局在哈药集团所在中心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利民产业园、新华生物产业园。依托哈药集团、富尔斯特、济仁药业、仁皇药业、完达山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基因工程药物、疫苗和诊断试剂、抗生素类药物、化学新药、特色非专利药、新型药物制剂等创新药物,现代中成药、中药饮片加工、OTC及保健药品等现代中药和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药服务外包。2.生物农业。主要布局在南岗区、五常市和双城市。依托省农科院的技术优势,发挥育龙种业、松粳科技等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依托稻米、大豆等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种植、畜牧、水产等农用良种,生物农药,动物疫苗和诊断试剂有关产品。3.生物制造。主要布局在南岗区、五常市。以大学的先进技术成果为基础,重点开发生物质基高分子新材料、木质纤维素原料生物高效转化等技术和产品,开发微生物资源、传统啤酒类制造等关键技术。4.生物能源。重点布局在南岗区、五常市、双城市和尚志市等其它辐射县区。依托哈工大生物工程研究所、大学、省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重点开发微生物基因工程菌株转化木质纤维素等物质生产能源乙醇、秸秆原料生物高效转化生产乙醇、高能源植物优选及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5.生物环保。重点布局在南岗区,五常市。重点引进、开发生物环保装备与技术,构建生物环保产业链条,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四)重大项目筹划以项目为载体,促进市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是促进已建设完成的项目尽快投入运营;二是“十二五”期间,在项目规划建设上加大向生物产业领域的倾斜力度。
保障措施
(一)建立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市生物产业基地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全市的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协调等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具体负责市生物产业的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管理服务和相关优惠政策的落实,以及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统筹服务基地产、学、研、开发等事宜。2.完善咨询论证。聘请包括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医学、生物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企业界等领域的国内外著名专家,成立市生物产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就生物产业政策、发展战略、发展规划、产业定向、项目筛选、园区建设等重大问题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3.推进行业管理。由核心企业牵头成立市生物产业行业协会,促进行业自律,负责上下游企业的协作,促进会员间交流,协调会员间利益,为会员企业提供信息、技术、对外合作、职业培训等方面服务,推动生物产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4.强化责任落实。市政府各职能部门要根据《市生物产业发展规划》进行分工,加强沟通协商,密切配合,落实和完善各项保障措施,确保实现《市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各区县要按照《市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各自实际抓紧制定具体落实方案,确保取得实效。具体工作方案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报送市发展和改革委。建立奖励机制,对生物产业发展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由市政府予以表彰、奖励。
(二)加大政策扶持
1.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加快省生物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结合生物产业发展具体情况,制定进一步加快市生物产业发展的有关投融资、土地、财税和金融、科技和人才等政策的实施细则,加快生物产业发展步伐。2.向国家和省有关部门争取资金支持。积极推荐我市生物技术企业申报国家和省重大项目,对获得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等项目,市政府给予50万元至200万元的配套资金。3.加大对重点生物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对重点生物企业投资扩能、重大技改等项目在现有流动资金、技改贷款贴息政策基础上,提高贴息比例、延长贴息年限;支持利民医药园区、开发区医药工业园区等重点生物医药园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在现有贷款贴息政策基础上,提高贴息比例;开发区、利民开发区管委会、松北区、呼兰区、五常市、阿城市等重点区域要在土地、规划、财政等方面制定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4.加大对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的投入。整合政府项目计划,逐年加大在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方面的投入,支持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各类市级财政专项资金优先扶持生物企业产品研发、产业化示范、公共创新平台等项目。5.落实国家关于财政性资金优先采购自主创新生物产品制度。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的,应优先购买列入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生物产品。6.加强生物产业的国际合作。鼓励大型生物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和跨国并购,努力培育几个技术创新能力强大型龙头企业。加强对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的招商,积极吸引一批跨国生物企业到投资建厂或将其生物科技成果放到进行产业化。
(三)强化招商引资
1.确定生物产业引资重点。全面、深入分析现有生物产业链,寻找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和优势环节,确定重点支持的本地企业和重点引进的外地企业,增强招商引资的计划性和科学性。锁定重点目标企业,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对生物产业招商引资的重大项目,优先保障用地和能源供应,按照项目固定资产实际投资额给予一定比例的一次性资金补助;采取由政府性投资公司出资、跟进投资和提供融资担保等方式,促进项目落户。2.提高招商服务水平。借鉴合肥缺席默认制、上海全程服务制等先进地区的各类招商引资经验,多方面为企业提供帮助和服务,加快和提高重点项目的建设进度和水平,使落地项目尽快开工投产见效。建立对政府具体办事人员的业务素质考评奖励制度,被企业投诉的工作人员应施行待岗学习或辞退制,以切实提高政府办事效率。3.简化、加快项目审批。对于在同一地点,扩建相同规模、相同工艺、相同产品的同质生物产业项目,项目核准、环评、安评批复手续可以并联办理,部门内部的审查环节可以合并办理,提高审批时效。开发区管委会、利民开发区管委会等特定区域按照市总体规划,行使市级审批权限,对项目进行独立审批。4.组织对相关招商人员的培训和业务指导。努力提高招商人员对外招商的能力,尽快建立起一支懂政策、会谈判、善公关的复合型招商引资队伍,为市招好商、引好资提供保证。要使招商人员在熟练掌握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同时,学习和掌握一些企业和生物产业的政策需求,做到“有的放矢”,并努力学习谈判知识,熟练掌握谈判技巧。
(四)拓宽融资渠道
1.鼓励商业性金融加大对生物产业的信贷支持。扩大银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定期组织市重点生物企业与金融机构的洽谈交流会、项目对接会,及时沟通信贷政策、项目信息,努力解决企业从银行融资难的问题,力争实现银企间的长期合作。建立和完善多种资金来源、多种组织形式、多层次结构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将市生物产业中骨干企业作为金融产品创新的重要试点企业,如在企业资产抵押的基础上推行知识产权质押、土地使用权抵押、家庭财产抵押贷款业务。2.加大政策性金融对生物产业的投入。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对生物企业的扶持,在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积极探索利用低息、小额贷款等方式支持中小型生物企业发展。国家开发银行加大对生物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和生物技术产业化的支持,中国进出口银行加大对生物产品出口的信贷支持。3.支持生物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支持有条件的生物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和可转换债券,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销售能力突出、业绩优秀的生物骨干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推进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主板上市。4.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物产业。设立“生物产业种子基金”,引导创业投资资金发展,支持有实力的金融投资机构和企业设立风险投资机构,加强与国际创业资金的嫁接合作,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加大市生物技术企业的投资。
篇10
1办刊宗旨
宣传贯彻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及时报道本领域内的重大科技成果与最新进展,传播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促进我国医学装备技术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学术交流,服务于我国卫生事业进步和医学科技创新。追踪医学装备发展趋势,汇聚国际、国内医学装备相关领域研究与应用、科技创新、制造工程的学术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研发成果、实验研究及工程技术等,集成构建学术信息平台。
2栏目设置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现开设的主要栏目有:学术论著(生物医学工程学、技术评估、数字医学、转化医学、实验科学、管理科学等)、综述、维修工程及企业风采、专访、专题及简讯等。
3来稿要求及注意事项
3.1稿件要求
文稿应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先进性、实用性,要求资料可靠、论点明确、文字精炼、层次分明、数据准确以及统计学处理表述规范。论著、综述每篇文字不宜超过5000字,研究报告不宜超过4000字,其他文稿限在3000字以内。来稿请附单位推荐信并盖公章,同时将文稿电子版发送到投稿系统。3.2文题力求简明,主题明确;中文文题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英文题名应与中文题名含义一致,以不超过10个实词为宜,第一个实词首字母应大写。
3.3署名
作者应按其顺序依次排列姓名为一行。不同单位者,可在作者名右上角用阿拉伯数字作角注,单位名称按角注序号另起行,单位名称应具体到科室,第一作者单位名称需附有英文名称,两单位之间以分号隔开。第一作者需附作者简介(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历、职务或职称、研究方向或从事专业)、正面免冠彩照一张(像素在300kb以上,照片需要单独发电子邮件)。通讯作者在其姓名后上标“*”,并附通讯作者电子邮箱。
3.4摘要
各类论文需附有中、英文摘要,摘要按目的、方法、结果(给出主要数据)和结论4部分,并以第三人称撰写,文中不可出现“本文”、“作者”、“笔者”等主语。中文摘要字数要求在200~400字。
3.5关键词
论著需标引能充分反映本文主题的3~5个中、英文关键词,并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最新版《IndenMedicus》及中文医学主题词表(MESH)的列词。
3.6参考文献
以最新阅读过的近5年公开发表的文献写作标准为宜,文中引用处以角码标注。论文的参考文献一般不少于15条。参考文献书写格式如下:期刊:序号作者姓名(如作者超过3人者,只列出前3名,后加“,等”或“,etal”).文题[J].期刊名(外文期刊可用标准缩写,不加缩写点),年,卷(期):起止页.期刊文献著录格式示例:[1]蒋东平,何贤国,何燕,等.西门子磁共振射频系统原理与故障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2011,8(9):69-72.[2]KamnikR,ShiJQ,Murray-SmithR,etal.NonlinearmodelingofFES-supportedstanding-upinparaplegiaforselectionoffeedbacksensors[J].IEEETransactiononNeuralSystemsandRehabilitationEngineering,2005,13(1):40-52.书籍:序号作者姓名(如作者超过3人者,只列出前三名,后加)“,等”或“,etal”).书名[M].版次.出版地:出版单位(国外出版物可用标准缩写,不加缩写点):起止页.书籍文献著录格式示例:[1]刘金琨.先进PID控制MATLAB仿真[M].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325-358.
3.7基金文章
文章所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省、部级以上的基金或属攻关项目,应在文题页左下方脚注中证明,如“本题为×××基金资助课题(基金编号×××),课题名称”并附基金证书复印件。凡属基金、课题(国家级、省部级、直辖市级)类文章在本刊优先发表。
3.8推荐信
来稿需附单位推荐信。推荐信应注明对稿件的评审意见以及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端以及无一稿两投等项。
4稿件处理时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简称《著作权法》),并结合本刊具体情况,凡来稿接到本刊回执后3个月内再未接到稿件录用通知单者,作者可投递他刊,请自留底稿,对不用来稿一律不退回。
4.1来稿文责自负
根据《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可对来稿做文字修改、删节,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须征得作者同意。修改稿自收到之日起(以邮戳日期为准)逾1个月不寄回或不回复者,视为自动撤稿。
4.2来稿须交审稿费50元,确定录用后酌收版面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