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1: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孩子厌学心理健康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孩子厌学心理健康教育

篇1

关键词:班主任 心理健康 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孩子的健康不仅仅是身体上没有疾病的困扰,还包括心理的健康。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孩子能否适应上这些变化,会在心理上形成怎样的认识,都将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适应教育事业的需要,同时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班主任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一定要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

(一)在小学教育中,经常会发现有的孩子在课堂上特别爱动,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在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上,这不仅使孩子自身的听课效率降低,同时还影响着周围其它孩子的听课状态。随着人们多动症的了解,孩子的多动问题逐渐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焦点。具有多动症的学生,一般表现为注意力无法集中和活动过度,多动症是行为障碍综合症的一种。这是小学生普遍存在的,而这些都属于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将会对孩子的发展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不仅使他们在学习得不到进步,还影响着孩子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使孩子在人际交往中产生障碍。因此,班主任要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及时给孩子们进行心理辅导,这将让孩子受益一生。

(二)在小学教育中,经常会发现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着对学习厌学的现象。厌学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学生在学习上表现的不积极的状态。小学生的厌学现象主要体现在对学习没有兴趣,不按时完成作业,甚至在课堂上扰乱教学程序。有厌学心理的学生在学习中找不到快乐,而且经常因为学习而情绪低落、焦虑,严重的可能还会产生逆反心理。由于家长和老师没有及时对孩子的心理变化进行有效的引导,导致了一种恶性循环。不但学生的学习成绩无法得到提高,在孩子与家长和老师的沟通上也出现了问题。使孩子厌学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恰当的评价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也或者是由于家长教育的方式使孩子产生了叛逆的心理等等。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教育体制也在不断的适应社会的需要而改革。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开端,一定要打好基础。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新时代人才所必须的一项重要素质。小学生作为祖国的花朵,需要教育工作者用心的浇灌才能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大放光彩。有的孩子刚刚离开父母的怀抱,接受学校的正规教育,难免有些不适应,而产生一些消极的情绪。因此教师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让小问题及时解决,调节孩子的情绪,使孩子与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这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如果小问题不及时解决,就会像滚雪球一样,问题越来越大,最终可能会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甚至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班主任要在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强化班主任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一)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学习氛围。小学生无论从生理成长还是心理成长都处在一个非常不成熟的时期。班主任要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只有在一个孩子们认为轻松自由的环境下,才能充分的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多姿多彩。

(二)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去教育和影响学生。对于小学教育来讲,是孩子刚刚步入学校教育的阶段,班主任在孩子心目中留下的印象直接影响着老师与孩子之前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善自己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加强心理素质。通过教师在教学中的全身心的投入,用真实的情感来教育学生。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学习兴趣以及良好的性格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为孩子创造一个浓郁的集体氛围。通过在班级开展一些集体活动,增强孩子们的集体意识,促进孩子之前的人际交往,培养他们团结友爱的良好品质。通过集体活动,让孩子们在集体活动中体验学校生活的乐趣,不仅拉进老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因此,通过班主任精心设计的一些集体活动,在为孩子们创造了浓郁的集体氛围的基础上,让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四、结束语

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在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点内容。通过增进老师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使老师能够深入的了解孩子的内心所想、所感,从而引导孩子正确的认识一些问题,避免学生出现消极的情绪。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老师要巧妙地使学生融入集体的氛围,用心的感受同学之间的互助友爱,对促进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蔡以东.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 中国校外教育, 2012(05).

[2]张金秀. 不能让孩子成为“易碎品”——谈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11).

[3]魏晓燕,王扬, 郭成. 中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研究述评[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11).

篇2

关键词:心理健康;因素;策略

在高中教育教学阶段,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

1.客观因素

首先,家庭成员关系紧张、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教育方式不当、家庭变迁以及出现意外事件等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对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行为异常。其次,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也很大。例如,校风学风不正、学业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整,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

2.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本体因素。主要包括认知、情绪和个性三种因素。具体说来,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根据教育部统计表明,“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此外,人际关系、青春期心理问题、挫折适应问题等也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中生的心理健康。

二、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教师具备健康的心理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

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不但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心理健康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政治教师必须使自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身心,以良好的心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使自己能够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有效地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逐步掌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政治学科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稳定的心理素质、崭新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

2.结合地情、校情、生情、科情开展教学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所在

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大多数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缺乏主动性,加上政治课不是主科,思想认识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偏差,认为政治课太抽象和过于空洞,从而对学好政治课缺乏兴趣,这就大大地增加了政治课的教学难度。本人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慢慢地改变以往的说理方式,转向理论联系实际,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当地学生的具体情况,本地学生虽然来自农村的居多,但本地农业资源较好,农民收入水平较高,有不少学生很有经济头脑。面对这种情况,我在高一经济生活的教学过程中,讲到“提高经济效益”的内容时,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以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效益,学生反应相当强烈,教学效果十分明显。在讲到“市场交易原则”时,则和学生讨论如何才能把生意做好,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讲“诚信”的重要性。总之,只要结合地情、校情、生情、科情,努力探索,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最终真正学好、用好政治课。

篇3

首先分析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1987年7月通过调查,在2961名学生中,有16.7%的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并随年龄增长而大幅度上升。

(一)学习类问题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绝大部分学生在中学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大学而准备的,实际上升入大学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性还表现出教学内容过难,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目前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大搞题海战术,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于是厌学出现了,焦虑产生了。

(二)人际关系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人和人的交往是一个双方相互接触的过程。学生缺乏正确认识自我,缺乏认识和了解他人。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一些中学生跳楼,扼腕自杀,其最主要的原因也就是这点。

2.早恋。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这是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

(四)挫折适应问题

经调查发现,只有23%的同学对挫折有着积极的反应,77%的同学则会采取消极的态度。学生遇到挫折时,不知道该如何去战胜,大部分的同学会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有的从此一蹶不振。

由此,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抓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倾诉的忠实听众,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二、教师应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改变评价方式。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言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

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有的学生在心理咨询室门外徘徊,不敢或不好意思进去,作为老师要细心观察,经常找他们闲聊,了解他们,往往是由于学习压力过重,致使学习紧张、焦虑,成绩下降,进而产生自卑心理,结果恶性循环。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如何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三、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参考文献

[1] 陈家麟.《学校心理卫生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7月

篇4

青春期在心理学上又叫做“心理断乳期”,这一时期是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中职学生在青春期所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厌学心理

中职学生由于在初中没有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身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在学习上没有动力,甚至对所学科目丧失兴趣和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周而复始,会逐渐产生厌学的情绪甚至逃学的行为。

2.自卑心理

中职学生因为学习成绩较差而未能顺利升学,本身会存在失落感和自卑感。再加上中职学校和初中的教育方式有区别,学生很难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无法融入课堂教学。久而久之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3.网络成瘾问题

大多数中职学生在这一阶段都会有严重的厌学情绪,据调查发现,这些学生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成就感,也无处去宣泄自己的情绪,网络此时成为他们最好的伙伴和发泄情绪的最好工具,只有在虚拟的世界他们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对网络的极度依赖就容易形成网络成瘾的问题,这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更会引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4.情感问题和性心理问题

这一时期的学生具有明显的情绪两极性,容易产生过度兴奋和暴怒的情绪,主要表现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同时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异性充满了好奇,性意识开始萌动,因此早恋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在交往过程中,他们会有很多困惑,容易产生性心理问题。

二、中职学生青春期心理问题的教育管理对策

中职学生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作为一名教育研究者,如何妥善解决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当前研究的主要课题。笔者认为,对他们的心理教育仍然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内在一致性,三者的密切配合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困惑,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1.营造健康的中职生家庭环境

父母在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父母对子女的关注和关爱是孩子形成良好心理状态的基础,我们要充分重视家庭环境对中职生心理的影响。(1)家长应多了解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作为家长应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和学习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如上网或者阅读有关报刊等,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世界观和坚定的信念,正确引导孩子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以及调整自己的心态。(2)家长应重视家庭环境的优化,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也是孩子受教育的主要场所,父母言传身教深深影响着孩子。父母之间应该和睦相处,创建美满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孩子树立榜样,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健康品质。

2.强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全方位开展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各中职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将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渗透在教学当中,通过教师的指导,能够使学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同时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之外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科技的不断进步也使得利用信息媒体进行教育成为可能,这是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2)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不断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学习,努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教师的心理健康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能够起到榜样的作用,教师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可以养成热情、积极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也要时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做一个有心人,和学生真正成为朋友。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积极制定相应的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案,促进中职生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总结

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 小学教育 教育环境 途径

现代小学心理专家认为:小学阶段必须把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和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小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当代小学生的心理负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有资料表明,在我国约有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在小学重新开设一门课,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优化整个教育过程。

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途径。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在学科教学、学校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等多项工作中。

2.进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和开展有关的心理健康文体活动。3.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

4.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等。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和谐的教育环境

和谐的教育环境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它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一种辅助方法。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点。

1.心理辅导室

有专职教师负责,专门解答学生提出的多种心理健康问题,负责指导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心理信箱

学生书面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均可投入心理信箱,然后有心理辅导老师作出解释或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学生书面提出心理健康问题应允许他们不记名,以便于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3.心理健康专题广播

通过学校广播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以提高全校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水平和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能力。还可通过广播公开解答一些学生提出的各类心理问题,这种方式影响大,效率高,不失为一种好的宣传方式。

4.橱窗宣传

运用橱窗的形式,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心理问题,不失为一种简单实用和富有成效的好办法。由于橱窗宣传具有方便、快捷和普及性强的特点,因此最适宜于各班级运用,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要具备心理辅导老师的素质,这样才能发挥好橱窗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校的紧密配合

家长是儿童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家校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育要求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保证。

通过开办“家长学校”,邀请专家做有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向家长宣传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家校联系卡向家长介绍近段各平行班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与操作方法,使他们主动地配合学校的教育。通过家访,了解小学生在家的真实表现,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指导家长掌握教育小学生的科学方法。教师与家长通过面对面的有针对性的探讨,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巩固和促进了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有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胆子特别小,不敢与同伴交往,不愿参加活动,有时甚至上课想小便时都不敢说。我分析了孩子内向的原因,并指导家长平时多带孩子出去游玩,有意识地接触邻居家的小伙伴。带孩子上超市,鼓励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在校园,教师更是关注这个孩子,多为他提供参加活动的机会,找性格外向的孩子与他亲近。稍有进步,我就给予鼓励和表扬。经过两个学期的密切配合,孩子进步很快,能主动与教师说话,和其他孩子一起游戏,“十一”还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文艺演出。

以上是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体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地探索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有效地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带动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维良 齐建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华文出版社,2000年7月。

篇6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学生成长

在现实的教育中,作为班主任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学校里对学生进行苦口婆心的教育,刚使学生在心理情感及思想行为上有了一点进步,但经过周六、周日两天或寒暑假的休息,就削弱或抵消教师几天或几个月的教育成果。究其原因,无非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轨导致的。因此,学校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要快速地取得效果,有必要注重家校合作。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家校合作的原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学生的成长环境、家长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冲击,并在学校生活中彰显出来。而在以往的教育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家庭教育在学生心理教育中的作用。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家长参与意识薄弱、家庭教育失当。对于学生家长而言,他们更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则往往是忽视了或置之不理。②学校教育的形式单调。在家校合作中也会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但是更多流于形式、摆摆样子,随意性强,计划性和连续性很差,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也无法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地渗透进家校合作中去。③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匮乏。在农村县级中学,缺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即一支专业基础知识过硬、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家校合作的必要性

家长与学生有着亲子的血缘关系,其天然的亲子之情是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乃至行为习惯甚或人格素养的影响都是无法预估的,尤其家庭教育失当会导致或加重学生的心理问题。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深化学校教育功能,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将是实现这种结合的一条绝佳途径。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家校合作的途径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我们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寻找多种途径,促进家校合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力度。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1)家校合作,统一理念。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亲密,情感的感染性越强,感化作用越大;反之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有时家长一句话就可能抵教师十句话。在我们班T及家长身上我深深感受到这一点。T同学在初一时成绩还好,可初二上学期,有一段时间她开始爱打扮起来,而且非常前卫。成绩下滑很快。我赶紧做她的思想工作,也初见成效。可过一段时间她又“旧病复发”,注意力无法集中在学习上。我几次尝试与其家长沟通,然而她的家长认为:女孩子爱打扮是正常的。现在,这个孩子成绩平平,我的很多工作都白做了。因而学校不能忽视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和心理发展中的影响力,认识到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只有两者密切合作,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和深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转变观念,措施跟进。曾经我也认为与家长沟通很浪费时间与精力,因此只要联系家长,事情就已经很严重了,解决起来自然就很棘手。于是,尝试在每个孩子问题出现的动向期,就与家长沟通。沟通时,多数时候我会真诚地谈谈我的建议。如初二学年期初,我格外关注学生课堂的注意力,严防厌学心理滋生。一周中,我便发现L连续在课堂打瞌睡。我及时与家长联系,反映情况。家长反映孩子在家正常学习,并且也没有为其提供手机之类的玩具。当然,家长在晚上也没有关注过孩子真正在做什么。我建议当天晚上当孩子熄灯后家长去关心一下孩子。结果发现问题所在:孩子借手机在看网络小说。会后,家长和我几次合作对该生进行心理教育,及时疏导,解决了问题。

其实,家校合作更多的是一个过程,学校和家长应当加强沟通。这种沟通不是教师单方面告状,更不是履行职责,而应该是以爱为基础的教育的合作。同时,家校合作应拓展灵活多样的沟通渠道,共享信息,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比如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网络、通信、家长开放日等一系列活动,将家长纳入到学生教育的体系中,让家长参与学生管理,了解学生在校的动态。同时,也将孩子在家庭中的状态和问题反馈给学校,综合各种信息对孩子有的放矢地教育,更合理地促进孩子成长成才。

当然,心理健康教育是无止境的,家校合作道路也是曲折的。只有合作意识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才能有效提升。

篇7

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种表现

一是厌学问题。调查表明,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导致他们长期跟不上进度,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魂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二是人际交往问题。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再加上许多家长也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教育独生子女常出现大人情绪化、小孩脾气坏的情况。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己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集体(学校)后,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在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这时,如果他们遇到困难就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导致他们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

三是过度依赖问题。由于小学生还没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看护下,因此形成了过度依赖的心理。首先,对长辈的过度依赖。在现今社会,大多年轻父母不带孩子,由爷爷奶奶照看,但他们往往只重视孩子的衣、食、住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是溺爱。因此,造成孩子自立能力差。当他们在日常生活或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时,最先想到的就是家长。在一次又一次向家长求助而得到帮助时,他们就产生了依赖感。这样恶性循环,孩子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其次,表现为自责倾向。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较多,危及着他们的心理健康。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爱感到不安。当学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师、朋友抛弃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如父母、教师对儿童过分严厉、专制,结果挫伤了儿童自尊心,觉不到来自“权威人”的爱,从而出现自责心理。

另外,单亲、留守儿童、家庭暴力等因素造成的心理隐患也非常多。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潜在的,往往被忽视而使得问题堆积,从而导致小问题变成大问题,甚至出现不良事件。所以,在小学阶段我们就要做好心理教育工作,使家长、教师和每个孩子都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提高对问题的敏感性和辨别能力,防止不良心理的产生。

二、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实施办法

第一,要转变观念,正确看待心理健康教育。多年的教育发展及教学实践证明,在学校若能树立起鲜明的心理教育观念,则能使教育改革在更深层次上获得突破与延伸。新时期必须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上至校长,下到教师,只要是学校的员工,都应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我们要彻底清理教育实践中的认识误区及行为偏差,充分认识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并且把它作为衡量学生是否得到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

第二,应加强培训,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可派出全体班主任参加各种心理健康培训。通过培训,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开阔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教育科研方法,提高每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同时还应培训与自学相结合,把外出学习和自学紧密结合起来,如购买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书籍,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此外,还可通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校本培训,定期安排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或者是案例剖析沙龙,进行现场分析与解决,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研能力得到提升,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第三,应积极开展活动,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是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班级。首先,让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班集体建设。让班主任引导全体学生,通过制定班集体共同奋斗目标来培养学生个性心理。这种共同的目标,可以树立正确的集体舆论,提升优良的道德情操,倡导良好的班级、风气,弘扬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对全班每个学生有着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同时,还可在在每一个班级建立特殊学生跟踪档案。

其次,丰富班级活动。有活动,才有生气、有活力、有发展。如我校举行申报的特色班级活动,把心理辅导渗透于班级特色活动中,既使班级活动得到了创新和发展,又使辅导效果得到了提高。寓心理健康教育于班级活动之中,学生能在丰富多彩、愉悦舒心的实践活动中获得心理践行和发展。

再次,优化班级管理。优化班级管理的目的是为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我们通过班级管理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尽可能少地约束人、限制人和压抑人。优化班级管理是在实施民主管理中发展民主意识,在自我管理中发展学生自主,在情绪管理中发展学生情商,在有形管理中发展无形管理。

最后,充分利用班级教育合力。班级不是封闭的,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心理、道德和文化素质都是在班内班外、校内校外、有意无意、有形无形的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形成发展的。因此,班主任需要充分利用班内外、校内外,包括家庭和社会的各种教育力量,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校内外教育资源,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都来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二是让心理教育活动不断延伸。心理教育活动课是在班主任组织下,全班师生共同参与,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交互、联动的活动。活动课一般利用班会活动以及晨会、午间活动时间进行,随时但不随意,体现出主体性、实践性、系统性、组织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并通过游戏、讨论、辨析、观察等方式方法,发展和提高学生心理品质,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活动课有明确的目标,有精心的准备,有确定的内容,有具体的步骤,有恰当的技巧,其方案的设计要根据小学生实际、班级实际等方面做认真细致的处理。

三是让校园文化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如我校的主题文化园(“行为规范园”、“风雅园”等)让墙壁成为了“不说话的心理辅导老师”;随着园林化发展不断创建出“开心园”、“舒心廊”、“交心亭”等;在校园内形成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的“一条龙”服务,如心理信箱(学校信箱、电子邮箱、校讯通)一心理热线(电话、QQ群)一心语导播(红领巾广播)——心语小屋(心理辅导室、心理测量室)。在这些“阵地”的建设中,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一致,形成了教育的合力。

篇8

课堂教学是学生的主要活动,课堂是学生最重要的活动场所。所以,如果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途径。数学教学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若能在数学教学中充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将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取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应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效益观

课堂教学效益观,将直接影响到教育长远目标的实现。一堂好课的标准不只是教师教得有多么精彩、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而要从多元化的角度,从全面素质培养的角度来评判。我们的教师应该认识到:一堂好课,除了知识的传授与被掌握的程度、多少外,还应包括师生在课中积极情绪体验的状况,包括学生由此获得的在生活中的启示以及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技能的兴趣,包括学生在这堂课中心理健康发展的习惯培养与问题的纠正,以及其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动手能力、参与意识、思想教育等各方面都有所体现。教师应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效益观,努力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

二、在备课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点,备普通的教学环节,更要围绕学生的,围绕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效果宋备能只考虑教师应该怎样做,学生应该怎样学,把学生看成配角。而要以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样的反应,学生需要什么为中心来设计教案,同时联系学生现在的水平和学习能力,挖掘出各种知以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切入点。实现这一点,就等于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打下了坚实可行的基石出。那么如何挖掘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呢?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蕴涵在生活中的教育,它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关。因此,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带着新的眼光和思路认真研读教材,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出现的心理问题,便可从数学教学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如我们在教学工作总量、时间和效率的关系时,系学生中出现的懒惰问题,可选用学生自己每天做作业的总量、时间、效率的计算实例,可加入对不同人一天工作总量、时间、效率的计算,从而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改变做事拖拉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元、角、分时,针对学生中的浪费现可通过聚少成多的事例,对学生进行节约意识的教育等。

三、在教学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将对聋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心理氛旧主要决定于人际关系的质量。首先,教师要善于建立同学间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氛闹。有些教师善于进行学生之间的比较,并认为此举可以给学生带来积极的竞争和压力,促进学生的进步。殊刁;加,这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竞争压力,学生被这种压力层层包围,压得喘不过气来,以致恋上严重的考试焦虑症,甚至厌学、逃学。其次,同时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八是学生的指导者,应与学生平等相待,做学生的朋友,而不应该高高在上。

( 二) 在授课的组织方式中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方式,积极创造条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适当增加提问和演板的次数。许多学生自卑、胆小、耐挫力差、害怕回答问题。

多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在小组讨论中,学生没有恐惧心理,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畅所欲言,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克服了自我封闭的心理毛病。

( 三) 针对聋生心理特征结合数学教学特点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聋生不同的心理问题,结合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自卑,教师应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多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逐训练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有的学生基础好,但存在自满、骄傲的情绪,教师则应适当增加他们所答问题的难度,使他们暂时受挫,认识到自己不懂的东西还有很多,从而仪他们逐步纠正自满、骄傲的不良倾向,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 四) 在课外辅导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因此,数学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渗透到课外辅导中去。如有些学习成绩差的聋生,自信心不够,学习兴趣不强,共至出现厌学、逃学、焦虑、抑郁等心理行为问题。教师应通过课外辅导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纠正他们不良的心理倾向。又如有些学生自控能力差,不爱做课外作业,教师应采取教师监督和同学结对帮助相结合的方法,多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同时训练他们的团结合作意识。

篇9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全国许多地方积极探索如何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少地区和学校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如北京、上海、石家庄等地在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组织领导、队伍建设、教育科研和形式途径等方面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这项工作开展得还很不平衡,受教育观念和客观条件等制约,多数中学还没有开展这项教育工作。

一、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保证学生正常生活和发展。针对具有不同心理特点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其健康成长的需要。中学生正值身心发展变化的时期。性成熟的开始,身体的发展,让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使之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是学生正常生活、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2.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种冲突事件,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中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对新事物敏感,接受能力强。他们喜欢怀疑与争辩,不满足于教师的讲解和书本上的现成结论,喜欢探求事物、现象的原因和规律。他们不轻信教师、家长或者书本上的权威意见,而是要独立、批判地对待一切。正因为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叛逆心理,所以他们常常会以自己的方式来宣泄情感。他们大多时候为了吸引教师、家长、同学的注意而上课捣乱,顶撞父母,谩骂同学,更有学生对自己的同学使用暴力手段。

3.是进一步提高当前我国中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科学研究表明,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等个性心理品质对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

二、当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情感问题。进入青春期后,同学们的心理和生理发生较大变化,引起情感波动。异性间好感难以自控,以至走向“单相思”“早恋”等误区,影响学生生活、学习,这就要求对学生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性知识教育,帮助青少年正确对待因青春期性冲动而表现的“自动恋”现象。

2.学习问题。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厌学是目前中学生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3.人际关系不协调。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般比较娇惯,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差,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常常感到孤独、寂寞。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关系僵化,有的同学胆小怯懦而与同学疏远。

三、如何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给学生提供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机会或场所。素质教育十分重视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心理健康在这一点上和素质教育是一致的,只有充分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与人交往。

2.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

3.用集体力量矫正个别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温情的班级氛围,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通过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关怀,帮助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克服心理障碍。

4.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内容。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要备课时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综合实践课、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能力、锻炼意志力。

5.重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们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家长、学校、集体、社会等各方力量联合起来,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创设学生自我调节情境、开展心理教育课程、建立心理咨询室、发动家长等都是可行的且效果显著的方式。

参考文献:

篇10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问题表现

生活在21世纪初小学生,物质生活、学习条件都较为优越,但是,基于快速的生活节奏所导致的影响,现在的小学生经常出现紧张、为一些小事过分担心、同学间关系冷漠、有困难时没倾诉对象、对考试过分紧张等心理问题,由此可见,当代小学生心理存在严重问题。

1、“厌学”心理。由于当今社会竞争激烈,有许多家长把未来希望寄托在了孩子们的身上,社会、家庭、学校受其影响,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却忽略了孩子们自身能力承受程度。极少数学生由此表现为:反应迟缓、成绩低位徘徊、厌倦考试、对学习缺乏信心。

2、“自卑”心理。有些小学生受到家庭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始终认为自己“后进”,自卑感特别重,其表现主要是对外界敏感,胆小怕事,不思进取,尤其喜欢独处,不合群、性情孤僻。

3、“柔弱”心理。当今家庭独生子女多,他们从小娇生惯养,生活在父母的荫庇之下,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自理能力很差,自私心理很重,恒心不强,缺乏“一做到底”毅力,做事经常半途而废,拈轻怕重。

4、“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如今小学生较为普遍的表现,当遇批评、委屈、挫折时,思维狭窄,不能客观对待,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与同学交往时常表现出 “逆反”“小气”的心理。还有的学生不服管教,自行其是,上课时候不遵守纪律、随便讲话、做小动作,严重影响了正常的课堂秩序。

(二)原因分析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虽然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是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具有不可推脱的责任。

1.教育主体模糊不清。谁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在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有相当数量教师有“好生无需教,差生无法教” 的错误观点,简单的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粗化为有人格缺陷的个别孩子,因而在运作上僵化守旧,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化为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安排一定的报告讲座就就是讲课。

2、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塑造完美人性和健全的人格,但是基本理念不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包括德育目标的实施,同时,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又属另一门类。但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时,不少教师将其混为一谈,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不明、理论不足的问题。

目标不明。在课堂上,利用德育方法并不适合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不少教师对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保健,到何种程度比较恰当,对其重要性、必要性不知所以然。

理论不足。关于德育的教育理论明显无法适应于心理健康教育,现成教材及经典教法无法接使用,实践活动在理论上指导方面无法保障。理论基础的缺位也使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业余特色明显,具备专门训练的教师缺少,从事这项工作的专家人才缺乏。

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巨大影响已越来越被人们认可,基于此,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和干预作用,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育,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必将产生积极作用。

(一)基础——学校环境

1、环境建设。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环境应以“新颖、整洁、明亮、美丽”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学生内在的需求。应该把学校各种建筑物以绿化环境为衬托,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花园,也成为学生自由自在成长的乐园。

2、文化建设。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离不开正确的思想导向,学校要有意识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业余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从而达到改善学生心理环境的目的。

3、校风建设。良好的校风校貌能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氛围。在“团结、向上、积极、乐观”风气沐浴下,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

4、家庭环境。学校应该在居委会等社区基层组织协助下,开设家长课堂,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让家长们认识到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对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学生从小能生活在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二)关键——教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依赖于家长与学校环境,它更需要教师的重视和参与。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行为规范的楷模,他们的一言一行必将对学生的思想性格的养成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劳动、成绩、隐私,以父母之爱对待他们;

在教学过程中,“公正”对学生尤为重要,教师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诚信”这词反映了教师个人的素质,在向家长汇报学生情况时,教师不应把把情况夸大或缩小,对孩子言而有信,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

(三)保证——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