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技能训练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1: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技能训练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技能训练课 课堂有效性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目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地理教学改革的核心。什么是有效教学呢?从宽泛的意义上讲,“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
目前,我校将教育教学活动归纳为六课型:新知讲授课、技能训练课、整合测评课、互动探究课、主题活动课、反思建构课。其中技能训练课型,它主要是指地理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例题讲解、习题处理和作业题、试题讲评等教学活动,它贯穿于整个高中地理教学的始终。一堂好的技能训练课,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增加对课本知识的熟练程度,增强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从中汲取广博的实用知识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目前的中学地理教学中,相当多的教师过分依赖“师讲生听”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进行习题讲解教学。简单地依赖某一种教学方式,是不可能全面达成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各种能力,同时课堂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如何才能提高技能训练课的有效性呢?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并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有助于提高地理技能训练课的有效性。
一、切实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本保障
通过长时间的摸索,针对我校学生实际,我对技能训练课的教学模式总结如下:(1)旧知梳理。先进行知识点的梳理提问在反复中让学生重新熟悉主要考点,并且对本节及本单元的内容有准确的把握,明白重难点内容,切实有效地指导课下的自主学习活动,同时为后面的习题处理提供知识准备。(2)分类整合。对所讲练习题进行分类整合,让学生根据前面复习的考点进行归类。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对分类结果进行点评。这样有助于检查学生课前是否完成练习要求,也有利于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让练习有针对性。(3)分组交流。自纠自评,突破难点:根据给出的答案先进行组内交流。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以组为单位提出,教师适当给出补充评讲。这样做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对练习内容记忆更深刻。(4)归纳反思。结合前面所列主要知识点,及所做的相关练习,对各知识点的考查方向及解决方法做出指导性的总结。让学生进行自我的反思,体会知识点的运用及同类问题的答题模式。
二、习题的选择是提高技能训练课有效性的前提
在技能训练课教学中,精选习题是最关键的。教师如果不注重习题的选择,会将学生引入“题海战术”,为此,教师必须注重以下几点:(1)选择知识覆盖面广、具有代表性的习题。精选这样具有代表性的习题组织练习与剖析,从中引导学生掌握方法,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实现从特殊描述到一般法则的归纳,真正使学生学到地理问题分析的方法,完成“授人予渔”的结果。(2)练习易混易错处。许多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熟练,对有些概念理解不到位,对相似的概念容易混淆,对有些题目考虑不周,对一些原理和概念的适用条件不明确或疏忽,等等。所以,应加强学生对容易混淆、容易疏忽、容易出错的题进行练习。(3)习题设计要有层次。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增加梯度。新知巩固,新旧知识的比较与综合,新知的引申发展与思考。只有这样,才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才能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吃得饱”。(4)习题选择要注意可行性。过分简单的习题会影响学生思维的质量,缺乏其应有的激励作用;难度过大的习题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难以获得成功的喜悦。所以,习题的选择要把握好“度”。
三、除了以上两点外,要提高技能训练课的有效性,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要多样化
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指导学生学习,还要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一般方法。技能训练课教学知识密度大、题型多,学生容易疲劳。为了克服这一现象,在技能训练课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育理念,将讲、练、思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疑点启发、重点讲授、难点讨论”的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激发学生全方位地“参与”问题的解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教师要学会等待,让学生自己说题
说题就是把审题、分析、解答和回顾的思维过程按一定准则说出来,这样既能促使学生暴露面对题目的思维过程,以便教师及时抓住要害解决问题,同时又能让教师了解学情,以便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提高授课效果。这种方法在地理综合题的讲解中非常有效。
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能力特征,通过实践总结出说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说命题意图,即考查的知识点。
2.解题的思路。
3.题目所涉及的地理学原理。
4.题目的条件和问题以及条件和问题的相互关系,特别是注意挖掘隐含条件。
5.结论及结论的推广。
让学生说题时,教师要注意认真听,不要中途插话打断学生,在说题结束后对其要及时点评。同时注意调节课堂气氛,调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要把提问集中在个别几个人身上。
(三)尝试让学生自己组题出题
这样一方面减轻了教师的组题工作量,同时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审题能力,拉近学生与出题人的距离,有利于今后学生的自主训练。除此以外,还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选的题或者出的题被教师采用,而且一旦采用出题人又可以转换成讲题人,这样既实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又提升了训练题的质量。
总之,在技能训练课中要精心选题,灵活运用课堂模式,采用多种课堂组织形式,给他们以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要注意指导学生总结习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并使之系统化,总结同类型题解题的答题模式、应注意的事项、容易出现的问题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技能训练课的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5).
[2]河北省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编写・课程与教学论[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12).
[3]王义堂.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7).
[4]朱慕菊.走进新课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篇2
关键词:中职学校;技能训练;教学过程
大多数中职学校生源是初中毕业未考取普通高中的学生,他们生文化基础薄弱,知识水平较低,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持久力,对自身的期望值较低,人生目标不明确。但他们较为好动,比较活跃,动手能力较强。针对中职学生的这些特点,在操作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中职学生较为好动、比较活跃、喜欢手工制作的长处。
一、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对操作技能训练的兴趣,是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技能训练,并在稳定而乐观的情绪中增强学习活动的原动力。
1.创设学习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对操作技能训练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创设操作技能训练的学习情境。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参观,也可以在学校操作技能训练场地进行教学时,模拟企业生产一线的生产管理模式对学生进行课堂管理。
2.让学生充分享受劳动的快乐和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操作技能训练课上,指导老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提前加工完成的作品,让学生观看,使学生产生加工同样作品的动机。注意观察并发现学生在训练中取得进步,并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系统的实训以前,老师先鼓励并带学生去作简单有代表性实物,鼓励学生只要好好地学下去,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赶上和超过老师,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培养“我能”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精心备好操作技能训练课
指导教师的备课工作要求,概括起来主要是:领会大纲,吃透内容,熟练操作,目的明确,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时间合理,讲练结合,精讲多练,检查指导,因材施教,方法得当,有问有答,总结概括,条理清晰,板书工整,教具齐全,管理严格,安全第一。
1.备教学内容
正确理解实训大纲和实训教材,是实训指导教师的基本能力之一。教师要根据实训大纲和实训计划的要求,确定实训内容;要充分理解操作技能训练教材内容,找出重点和难点内容。要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内容,归纳出方法、步骤、动作要领和技巧及注意事项。
2.备实训对象
想要实训有的放矢,需要了解学生以下基本情况:①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②学生的专业理论、技能基础;③学生的毕业岗位要求;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⑤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三、规范实训课教学过程
1.实训课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对实训的学生进行分组。根据平时对学生性格、爱好以及动手能力的掌握情况,将学生合理地分成几个小组,使每一个小组在技能训练中能够团结协作,动手能力强的能带好动手能力差的,从而提高整个教学效果。
2.强调操作安全,介绍课题内容,讲解工艺方法,演示操作要点
在操作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中,一定要保证学生的操作训练安全地进行。因此,首先要强调课题操作中的安全问题。然后介绍课题内容,讲解课题所涉及到的工艺方法和加工注意事项,演示课题的操作要点。
3.指导各个小组编制加工工艺文件,完成工件的加工
在做完上述工作后,指导教师巡回指导各个小组开始编写本课题加工工艺文件。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应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并给出合理的建议。每个小组的加工工艺文件编制完成后,指导教师应对文件进行检查,指出文件中存在的问题,并由学生小组进行修改。接下来各个小组进行工件的加工。
4.评价各个小组的成绩
上述教学过程结束后,实训老师要用5至10分钟的时间对各个小组组内分工协作情况、编制的工艺文件和加工工件的质量进行评价。
5.清理实训场地,养成文明生产的良好习惯
操作技能训练课的最后,实训老师要及时组织学生小组将工、量、刃具按文明生产的要求进行归类、摆放,恢复操作前的状态。然后将训练设备擦拭干净,并进行合理的保养。最后情操训练场地,保持实训场地整洁干净。
6.课后作业――完成实训报告
实训结束后,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即写出本次训练的实习报告。实习报告的内容包括:实训题目、任务要求、实训过程、实训总结等。
探讨、研究中职学生实训课的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作为一名中职教师应从专业实训课的特点出发,结合中职学生的生源特点,注意积累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中心,不断提高技能实训课的教学质量。
篇3
确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教师专业化
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专业性基本技能和技巧,是融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为一体的教育专业课程,是培养师范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环节。基于以上认识,在多年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确立了以现代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突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职业技能训练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逐步构建了科学、系统、高效的高师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体系。
构建“全程多维互动式”高师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体系
这里提出的“全程、多维、互动”是对互动教学的全新理解和实践。“全程”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一节课从开始到结束”或“一门课程从第一节课到最后一节课”[4],而是强调对高师地理师范生自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之初到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整个训练和培养过程;“多维”强调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式的以学生为主体、指导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保障体系;“互动”是基于构建主义倡导的,在教师指导下,不拘泥于时间和空间,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实现对所学知识和能力的系统构建,不断提高教师职业技能水平。建立全程性、层次化的课程体系,实现训练内容模块化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实质性因素,对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具有导向和促进作用[5]。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和师范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教学实际,在传统训练课程的基础上,逐步设置了“教师职业基础技能训练—地理学科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教师职业技能综合训练”层次递进的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体系(见图1),对学生进行全程的职业技能训练和指导。针对地理教师职业技能的多样性,我们以学生需要和认知水平、社会需求为导向,对应四层次的实训课程体系[6],整合相关教学内容,将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进行分解,实现了训练内容的模块化。分别设置了基础性、学科性、综合性和应用性4个训练内容模块。(1)基础性训练模块。第1至第3学期,在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基础上,进行包括口语训练(普通话培训、演讲与写作)、三笔字、简笔画、行为表达、行为礼仪、媒体使用(计算机基础与信息技术)等教师职业基础技能内容的学习和训练。(2)学科性训练模块。针对地理学科的特点,在传统单一的训练内容基础上,逐步增加了地理课程标准解读、中学地理教材分析、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教学设计、教案编写、学案设计、说课设计、课堂教学实施、教学媒体选择与运用、教学评价、教学反思、课程资源开发等)、地理实验技能训练(实验操作、观察、观测、调查等)、地理语言表达、地理CAI课件制作、地理解题能力训练、地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模块接轨、服务于中学地理教学、针对性强的地理学科性训练内容。集中在第4至第7学期开设。(3)综合性训练模块。现代社会赋予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要“育人”,所以在注重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不能忽视其育人能力,尤其是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培养。在第6学期(教育实习前),增设中学班主任工作和教育技术应用两项训练内容,突出班主任工作(班级集体教育、学生个体教育、与任课教师沟通、与家长沟通等)的模拟训练和能力提高,为教育实习做好准备。(4)应用性训练模块。第7至第8学期,为全面测查和评价师范生在第一至第三训练模块各项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主要进行教育见习(研习)、教育实习(顶岗实习)、班主任工作、教育调查(报告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等内容的训练。空间涉及校内、校外、社会等多个平台。通过应用性训练,全面提升了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奠定了教师个体专业化的实践基础。坚持“一、三、四”原则,实施“全程多维互动式”训练方法为了使训练课程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全程性,并充分发挥其在职前教育阶段对地理师范生“对象物模仿”能力有效训练的功能,在实际教学中,坚持“一、三、四”原则。一个目标:教师专业化的训练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三个依据:以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体系、模块化训练内容和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特点为主要依据。四个贯通:①时间贯通,即大学一年级至四年级贯通;②空间贯通,即课堂技能训练平台与课下技能强化训练平台贯通、校内技能训练平台与校外教育实习基地贯通[7];③内容贯通,即基础性、学科性、综合性、应用性训练内容贯通;④能力贯通,即教师职业基础技能、地理学科教师职业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教师职业综合技能贯通。基于以上原则,我们不断创新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的授课方式和训练方法,主要采用案例教学、微格教学和互动教学等高效训练方法。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能够情境化地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际联系起来,大大缩短理论教学与模拟训练、高师教学情境与中学实际教学情境的差距[8]。在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时,我们创新地采用“三维度”案例教学方法。维度一:及时获取中学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创新性、反思性的教学案例,并采用“典型案例观摩—真实情境再现—现象甄别诊断—制定教育方案—践行教育方案(模拟)—评估教育方案”的训练方法[9]。维度二:阶段性聘请中学地理把关教师和优秀班主任、优秀毕业生代表做讲座或专题辅导。维度三:毕业生将掌握的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运用到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并及时总结反思,将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案例整理并提供于新的高师地理案例教学,促进新一轮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效果的不断提高。微格教学微格教学具有“训练课题微小性、技能训练针对性、效果反馈时效性、记录过程真实性”等方面的优势[10]。在实训过程中,将学生组成5~10人的训练小组,按照“确定技能训练目标—训练前理论学习—提出学习目标—示范辅导—微格教学训练—重放录像、集中讨论—反馈评价—修改完善—微格教学训练……”的程式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大大提高了训练效能。互动教学技能训练不拘泥于课堂这一基本场所,提出了“开放、共享、提高”的教学目标和理念。开放,即训练形式开放,训练时间开放,训练空间开放,即在第一至第四内容模块的各项技能训练中,进行师—生、生—生、人—机等多形式的互动教学,同时扩展训练的时间和空间,在课下亦进行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和学习,强化课堂训练效果;共享,即建立学习共同体,学习资源互通共享;提高,即强调通过全程多维互动式训练,在不断的“教—学”相长中,全面提升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同时亦促进指导教师教学理念和训练方法的改进和提高。长期的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热情高,教师自我效能感稳步增强,训练效果明显。形成专兼相济、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为保证训练课程的准确性和适切性、保证高师院校人才培养与中学教学需求接轨、保障模块化训练和贯通式培养的有效实施,设置了“一课两师”、“一生两师”的训练制度。逐步形成了由学院地理教学法教师、教学督导、省市重点中学地理名师和优秀班主任(教师所在学校也是稳定的校外教育实习基地)、省市中学地理教研员等组成的专兼相济、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11]。这些教师均具备扎实的学科教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对基础教学改革的发展和动向、社会对地理师范生的多方面要求了解更为深刻。同时作为有成就的校外专家,他们的工作经验和成长经历对学生更有新鲜感和吸引力,大大提高了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采用全程、多维、民主的评价考核方法考核方法包括学校集中考核(普通话水平测试、三笔字等)和学院自主考核。学院自主考核主要采取以下3种方式:①平时成绩:包括学生课堂状态和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成长档案袋等,占每一训练内容总成绩的30%;②期终考试成绩:针对各单项训练内容的特点,结合教师岗位求职考核的主要方式,制定了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分别采用口试、笔试、操作、现场片段模拟等考核形式,占总成绩的70%;③综合考核成绩:每学期期末以班会或座谈会的形式进行,突出对学生进行“个体内差异评价”。评价坚持“全程、多维、民主”原则,即校内校外指导教师评价、学生间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对学生个体在所有训练内容上的能力形成和发展做客观性全程评价,并确定今后的改进方向和努力目标。学生通过各项技能考核后,方可参加教育实习或顶岗实习,也才能具备申请教师资格证的资格。建立“三层面、五维度”的训练质量保障体系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全程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依托科学的实施方案和可靠的保障机制。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步形成了学校、学院、实习基地3个层面、5个维度的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质量保障体系。(1)思想保障体系。统一思想,提高学院领导、指导教师、管理人员及学生的认识,把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质量作为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生命线。(2)组织保障体系。建立了上下协调的技能训练组织体系,制定教师岗位责任制,明确各级组织的相互关系、各自承担的任务及所负责任。(3)过程保障体系。针对各训练环节的任务、内容、特点及目标要求,实施全程全方位过程监控,切实保证训练质量。(4)制度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微格教室管理、实习基地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责任到人,保证训练的顺利进行。(5)评价保障体系。制定了全面详细、操作性强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种评价考核方法,定期通报评估结果,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篇4
关键词: 小学教师职业技能 职前培养 自主训练
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不仅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以人为本”发展核心理念的重要体现。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自主训练是小学教师自主发展的内源性要求,是提高其职业技能水平,走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由此,本文将从分析当代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入手,探讨新形势下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自主训练的原则和途径、方法,以期为拓展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训练,提高小学教师职前培养质量提供有效参考。
一、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自主训练主体特点分析
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自主训练的主体即当代小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他们是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表现出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共性,同时又处于为特定的教师角色做准备的职前培养时期,因而具有独特的师范特质,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构成了当代小学教师教育师范生的独特特点。这些独特性为其实现自主训练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提供了生理和心理依据。
(一)身体健康,精力充沛。
当代小教专业师范大学生年龄主要分布在18―22岁左右,是生长在我国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一代。其精力充沛,朝气蓬勃,富有活力,身体协调性、灵敏性及耐受性强,这一特点奠定了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自主训练的生理基础。
(二)自我意识的增强与发展。
在现代大学生活自由、开放的环境中,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向成熟。作为小教专业的师范生由于其所处的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大背景及所将从事的教师职业与担当的使命,更能认识到自己专业发展的前途和责任,自我沉思、自我分析、自我反省增多,自主自立意识强烈,渴望独立地走自己的路,为将来的社会适应和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在这一心理基础之上,传统的以外在强加的职业技能训练方法已不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要求,只有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自觉地以教师的素质要求发展自己,由以学生身份被动地接受学习训练向以准教师的身份置于训练情境之中转变,把职业意识转化成自主参与训练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变“要我练”为“我要练”,才能切实提高职业技能训练的实效性。
(三)兴趣广泛,求新求变。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兴趣爱好广泛,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强,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生活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通过互联网及各种媒体的利用,他们的知识面、视野较过去更加开阔,获取知识、信息的手段更加丰富。他们喜欢求新、求异、求变,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一特点为通过多元化的途径和方法以有效提高小教专业学生技能的自主训练质量,达到目标,提供依据。
(四)价值取向多元化。
在当前社会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多元化发展。但是,在这种多元格局中,在我国社会变革发展的宏观背景和客观环境条件下,其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如主体意识、竞争意识、进取意识、开放意识、信息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等仍居主导地位。一方面多元的价值观取向,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在把握教育教学理念时能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另一方面其主流价值的主导,有利于增强其开拓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奉献意识,为职业技能的自主训练提供持续不断的内在趋动力。
二、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自主训练原则
(一)序列化。
小学教师职业技能的习得与熟练掌握是一个渐进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具有长周期性和循序渐进的规律性。因此,在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自主训练中必须贯彻序列化原则,在职前教育的整个阶段将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据其发展的规律性进行科学合理安排,体现出从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由易及难、由单一至综合的逐步深化过程。如,一年级,主要进行听说技能、文字与图形表达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以艺体活动为主体的美育技能的训练;二年级,抓好教学工作技能、学科专业技能、教育反思技能的训练;三年级,以课程研发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的训练为主;四年级,强化教育研究技能的训练及各项技能的综合、提高训练。这一序列化的目标要求学生在开始大学学习生活时成竹于胸,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进行有条不紊的持续开展的自主训练,逐步提高自身教师职业技能水平。另外,序列化原则还意味着通过训练在技能水平要求上的层次性、递进性。学生在自主训练过程中,首先要达到基本要求,即全面掌握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其次要达到发展要求,即技能掌握运用熟练,为终身发展、成长为优秀教师奠定基础。
(二)开放性。
开放性是当今时代的精神特征。开放性教学是当前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自主训练要坚持开放性原则,即在训练内容、途径、方法上做到开放、多元,拓展自主训练的时间和空间,不断寻求规范化、多样化的训练途径与方法。
此外,就教师专业发展而言,其职业技能的职前培训只是其中一个阶段,它与入职培训和职后培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开放性原则还要求做好职前训练与入职及职后培训的接轨,即职前训练不能只是存在于“象牙塔里”的风景,而应当走向小学“实战场”,走向社会,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三)整体性。
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训练是一个由诸多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系统工程。在传统的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训练中,学生的训练是被动、有限的,不同技能的训练缺乏联系,重点在“三字一话一画”等基本功,智力技能等训练被弱化,学生整体技能水平不高,严重影响了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质量。因此,在小教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自主训练中必须确立整体意识,从全局角度来考虑,既要熟悉每项职业技能的特点,又要把握各项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自主训练在内容、途径、方法上的系统性,实现技能水平的平衡发展。
三、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自主训练的途径和方法
(一)课堂训练与课外训练相结合。
课堂训练主要是通过专门的教师职业技能课程课堂教学、相应的专业课程课堂教学及其他各学科课堂教学来实现技能训练的自觉性、自主性。如,在口语课程与写作课程中强化听说表达技能的训练;通过艺术课程和书法课程来实现文字与图形表达技能的训练;教学反思技能、教育研究技能等,则在教育教学专业课程中加强。当然,每项技能的训练并不能因课程的不同只机械地进行分类训练,还要把握课程与教师职业技能的多方面联系,善于思考、多做总结。比如,在每位教师授课过程中,仔细观察、体会教师是如何导课、设计、讲解、小结的,又采用了什么样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有什么优点,如何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等等,并做好总结笔记。课堂教育教学的技能技巧就会在这种不断的思考、分析中得到潜在的提升。此外,还应抓住课堂训练的机会,多实践、多反思,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加以改进,提高自主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课外训练则是指在课堂以外通过多种途径,拓展训练的时间和空间来加强自主训练。比如,很多学校都建有包括有艺体教室、书法教室、微格教室、多媒体教室、心理咨询室等在内的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实训中心,学生应充分利用好这些专门的场所,加强单项技能的训练;建立一个专门的QQ群,搭建网络平台,学生在这里展示技能学习、训练的成果(如书画作品、演讲视频、上课录像、教学课件、研究论文、教案设计等),获取或传递相关信息,相互交流技能训练中的心得或经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收集教育名言,多做课外阅读,写读书笔记,积累教育教学知识,提升研究能力;每学期听取一定数量的学术报告、讲座,汲取新思想、新观念,了解当前教育教学发展新动态;通过到小学的“观摩”、“见习”、“评课”、“实习”等活动积极进行校外实训;在青年志愿者活动及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中着重教育教学的领域,突出师范性的培养;积极参加校内、校外的与职业技能训练存在相关联系的各类竞赛,以赛促训,以赛强训……
总之,将课外训练与课堂训练相结合,使自主训练的内容与范围得到延伸和拓展,实现与教学内容和相应教师职业技能的相互配合、相互渗透、优势互补,构建起自主训练的全方位、立体化网络,从而使每个学生的职业技能都能得到有效的、长足的保质保量的训练与发展。
(二)个人分散训练与群体集中训练相结合。
个人分散训练是学生训练独立性、自主性的体现。学生可以根据小学教师职业技能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合理、灵活地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进行训练,查漏补缺,促进技能的全面发展;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强化某一或某几个方面的技能,在全面的基础上做到“一专多能”。比如,通过临摹字帖,利用小黑板练习“三字”;晨起在校园一角朗读练“一话”;做家教练教学工作及管理技能;写教育教学实践的心得、总结教学反思技能;通过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等方法撰写小学教育教学方面的调查报告,强化教学科研能力等。
个人分散训练的同时还应当与群体集中训练相结合。因为,学生之间通过交往,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群体。群体活动对其成员的智力、能力等发展有着积极的重大的影响。群体的感召力将为学生的自主训练提供持续不断的心理能量。譬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到诸如书法协会、教育协会等各类社团中去,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按一定人数组成若干自主训练小组,定期在组内进行演讲、说课、上课、集体备课等演练;推行班团干部轮换制、辅导员助理制,锻炼组织管理能力;成立如舞蹈、器乐、写作等不同类别的兴趣小组……在群体活动中相互激励,交流经验,切磋技艺,共同进步。
(三)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
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内容丰富,复杂多样,各项技能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贯通。因此,训练的前提和基础是做好单项的、个别的技能训练,根据其性质、特征,依循小学教师职业技能的发展规律,由易及难、由局部到整体地进行。在夯实好这一基础之上,贯彻整体性原则,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技能训练,使各种技能达到熟练与和谐,以形成整体的教育教学能力,掌握扎实、过硬的职业技能。如,教学工作技能可先将其细化为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总结技能、课堂组织技能等专项逐项训练,反复练习,在此基础上,把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就可望有效地达到小学教师各项职业技能的形成和优化。
(四)定期自检与考核评价相结合。
目前,许多学校都已建立起一套从教育者角度出发制定的考核评价机制,成为有效促进学生在校期间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外在趋动力。然而,学生是职业技能训练的主体,如果没有学生内在的发展要求,这种外在的驱动力就无法发挥最佳效果。因此,在学生职业技能自主训练中,应当建立自主评价机制,通过定期自检,进行不断的自我反思与自我总结,加强自我监督,激发内在潜能。具体操作方法是,建立学生技能水平自测记录卡,按每个月、每学期、每年的周期,对各项技能按总目标要求进行自测,将每一阶段技能训练所达到的状态及训练的反思等在记录卡上作相应的记载。学生技能水平自测记录卡,不仅让学生在自主训练中感知自己动态的发展过程,积极进取,而且为教育者的总体评价提供参考,使评价机制多元开放,更符合现代教育理念,顺应时展要求。
总之,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自主训练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职业技能的自主训练也应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过程的始终和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只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和研究,以继承、改革和创新的精神,在教育者的科学、规范的指导下推进学生积极、有效的自主训练,就能更好地发挥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培训对实现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司成勇.当代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途径与策略[J].当代教师教育,2009,(9):26-31.
篇5
1、直观性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
电器教学内容实践性强,在讲授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实物和挂图教学,从电器的基本原理入手,了解电器的共性和个性,以便于同学们理解和记忆,并掌握电器的功能、结构和选用方法,通过技能训练,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工艺,达到教学目的。同样,电工实践性很强,教学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紧密配合,抓住重点,采用讲练结合、讲演结合的教学方法,做到“教中有练、练中有教,教练有机结合”,教的唯一目的是促使学生“学”,教会学生“学”。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实物、示教板进行演示,也可在配电板上直接进行,在一个或几个线路之后.立即安排学生进行安装、检修练习,教师先进行示范,然后巡回指导学生练习,最后教师进行归纳讲评,找出好差板块,进行纵横向比较,以达到教学效果。
以讲练结合为基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分析电器线路的工作原理之前,启发学生根据线路的控制要求,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表达,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动眼,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画出线路图,然后再回到教材的线路图中去,采用问答及讨论的教学方法,尽量让学生自己分析线路的工作原理,让同学们多思、爱思、深思,使同学们在不断质疑、释疑的过程中训练思维能力,发展自学能力。再由教师作最后总结。精讲多练,来培养学生的能力与技巧。精讲就只讲线路要求,及在某些关键性问题对学生进行适当启发。而多练之一是让学生多画线路图,之二让学生独立分析各种线路工作原理;其三是让学生在进行技能训练时,以理论指导实践,反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知识,以提高学习效果。例如。连续与点动混合控制线路实际上就是点动控制线路与具有过载保护的自锁控制线路的组合,其原理、安装步骤、排除故障方法都大致相同,所以启发学生要以具有过载保护的自锁控制线路为基础,让学生思考如何在线路上做一些改动来达到要求,也可根据学生的水平,把连续、点动混合控制线路作为一个技能训练图,先由教师讲明连续正转与点动控制的根本区别是有无接触器的自锁触头后,再由学生画出电路图,明确要在连续正转的控制线路中加入点动控制,就必须利用点动按钮(复合按钮)的常闭触头去断开连续控制电路中的自锁支路。
2、注重培养学生融会贯通地处理问题的能力
电工技能突出同学们综合处理能力的培养,要使同学们熟悉课本中所介绍几种线路的工作原理,常见故障及其分析处理方法外。同时还要培养学生阅读其它的电气线路图、分析线路工作原理、分析故障和排除故障的能力。因为实际生产是多种多样,其控制线路也是千变万化的,而线路故障更是变幻莫测,所以在教学中,要着重从读图方法、线路原理及其故障分析方法等方面对同学们进行训练,要让同学们从具体的线路中总结出一般规律和特点,做到独立思考、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例如,CA6140车床和C5225立式车床电气控制线路,因cA6140车床应用极为普遍,其电气控制虽然简单,但却是生产机械控制线路的基础.这对学生入门来说是很合适的,故作为重点来讲授,讲授主要放在结构、运动形式、控制要求、线路分析(掌握工作原理,独立画出主轴电动机、冷却泵电动机、刀架快速移动电动机的控制电路图)、安装工艺、常见故障分析和检修方法。再者,组织学生现场参观进行讲解与演示,让学生观察车床组成部分主轴箱、主轴、进给箱、丝杠与光杠、溜板箱、溜板、刀架等,观察车床的主运动、进给运动及刀架的快速运动,观察冷却泵电动机的工作情况,密切注意冷却泵与主轴之间的联锁,观察各种电器、开关、电动机及照明、指示灯的安装位置及其配线。而C5225立式车床电气控制线路比较复杂,在学生刚刚接触到机床电气控制线路的情况下,其难度很大,所以只要求学生基本了解,教师在讲授时要充分利用挂图、录像、幻灯、多媒体设备等电化教学方式进行,重点讲清其工作台、横梁、左右立刀架的运动形式及其控制要求,而横梁的上升和下降比较复杂,是这部分内容的难点,需要精心讲解,反复操作给学生看。
同时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情况或者组织同学们参观教学实习点或者制作模拟控制线路板,让同学们进行模拟线路的配板练习,再安排同学们进行检修训练。技能训练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总结规律。先安排简单线路训练,后安排较复杂的线路训练,通过对课本中常见几种线路的维修练习,不断培养学生排除故障的能力。在技能教学过程中要做好示范,注意利用集体指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正确和错误的对比,使学生加深对已学控制线路的理解,还要安排相当一部分时间绘制电路图的题目,以便让学生学会用已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注意检查技能训练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及时检查同学们技能训练效果,抓好项目测试、课题测试,特别是技能训练的考评测试,及时纠正新发现问题。同时注意课本中提供的评分标准只供教师参考,但不是惟一标准,要视具体情况而言。例如,工时定额的制定、试车评分的规定、操作工艺水平的标准等,对刚参加技能训练的同学们就不能按评分标准来定。
篇6
一 高师化学专业学生缺乏从师技能的原因
首先,高师院校办学指导思想存在偏差,重“学术性”、轻“师范性”的倾向较严重。这种倾向突出地反映在高师课程设置上。在高师课程计划里,学科专业课占总课时的2/3,体现师范教育特色的化学专业课(指教育学、心理学、化学教学论、教育实习)所占比例则少得可怜,一般在1/3左右。可见高师院校更为注重学术性课程,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忽视、削弱师范性课程的状况。
其次,化学专业课程任课教师素质不全面,尤其缺乏中学化学教育实践经验及指导师范生进行从师技能训练的能力。现行高师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最大的弊病就是缺少操作性、实践性强的执教技能训练课程。现在高师许多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较差,使师范生难以从其教学中得到良好职业技能的示范与熏陶,更得不到实际有力的训练指导。这个问题应引起师范院校的高度重视。长期以来,在化学专业课程教学及理论研究上,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讲解、轻实验技能训练,重化学基本原理研究、轻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及课堂教学技巧、方法研究的现象。
第三,高师化学学生的从师技能与现在学生群体不相适应。由于高师院校进行教育实习的时间有限,师范生根本没有太多的机会去了解现在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思想状况,导致他们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很难与学生沟通,特别在进行化学实验环节的教学时造成很大的困扰,教学过程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从而使得化学专业师范生缺少教学的自信。
由以上分析可知,造成高师化学专业学生的从师技能差的最主要原因是缺少教育实践实习的经验与教学方法的训练。
二 提高高师化学专业学生从师技能的措施
对高师在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目的是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规范化,这样高师院校的毕业生从师技能就会有很大提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也会应对自如。本文将就以下几个方面对师范生从师技能的提高进行探讨。
第一,加强职业规划教育。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职业生涯的规划对大学生来说显得越来越重要,为此高等师范院校必须培养学生学会规划自己未来所要从事的教师职业,并且时刻关注当前的就业形势。制定大学四年的行动计划,选择需要采取的方式和途径也不尽相同,要根据自己的长期目标因人而异,但一般来讲应如下:
大学一年级为试探期:要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所想从事的化学教师行业,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大学二年级为定向期:应考虑清楚未来是否深造或就业,了解相关的应有活动,并以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为主,通过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
大学三年级为冲刺期:因为临近毕业,所以目标应锁定在提高求职技能、搜集招聘单位信息并确定自己是否要考研上。
大学四年级为分化期:找工作的找工作、考研的考研、出国的出国,不能再犹豫不决,大部分学生的目标应该锁定在工作申请及成功就业上。
第二,构建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就化学学科来说各高校开设的专业课与初高中的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在给学生讲授知识的同时可以和师范生一起探讨研究知识间的连接点,这样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又了解到知识之间逐渐深化的过程,在思想上就会对某一知识点构建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为我们以后的教学工作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重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着重学生对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二是优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途径,每位教师上课时必须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三是增加专门的技能训练课,完善高师院校化学专业课程体系。
第三,注意教师基本功训练。高师化学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包括讲普通话和规范的化学用语、书写规范化学符号和化学实验简图、化学实验演示技能、化学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等五部分。因此我们必须从这些方面加强对学生的训练,这部分是提高高师化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各高师院校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
第四,构建全程式实践模式。一般来说各高师院校的教育实习时间是大四的上学期,对于第一次进入学校实习的学生来说既新鲜又恐惧,因为他们对于学校的教学环节、学生的基本情况是完全陌生的,所以,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大学一年级时,师范院校可以组织学生去学校进行教育学习,学生不参与讲课,只是老师讲课,学习他们好的教学方法和备课方法,并了解现在学生的思想动态。实习结束后,由学生自己对实习工作做总结,老师对学生的实习情况作总结并安排下一阶段的实习计划。
大学二年级时,在老师指导下结合现行的教育改革制度,着重督促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相关知识,并结合现行的初高中教材做一下分析,为大三大四的教育实习奠定基础。
大学三年级时,师范生在教育实习时,前期的主要工作是在指导老师带领下研究教材、分析教材,并做相关的题,加深对初高中化学知识的理解及深化,后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教学设计技能的训练、使用教学媒体技能的训练、写教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教学设计技能的训练措施。一是结合化学教材教法进行训练,把制定教学目标、分析和处理教材、制定教学策略、作业的类型和设计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选择中学化学某节教材的教学内容训练学生制订教学目标、分析处理教材和编写教案,并分组讨论相互交流。三是设计和批改作业的训练,可选择中学化学教材的某节内容,让学生设计练习题,通过讨论和研究建立小题库。
另一方面是使用教学媒体技能训练的措施。一是成立教学媒体技能指导中心,安排教师着重指导训练,学生在此可看到有关资料,并得到个别指导。二是在教学内容上加些教学软件的编制,加大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分量。三是开展各种课外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化学课件的制作。
大学四年级时的教育实习是最关键的一个阶段,是对前两个阶段教育实习的总结和检测,要进行课堂教学技能及其培训、组织和指导化学课外活动技能的训练。一是课堂教学技能的培训。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主要包括:导入技能、板书板画技能、演示技能、讲解提问技能、反馈和强化技能、组织教学技能、变化技能、结束技能、教学技能综合训练。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计划逐步进行各方面的训练。二是组织和指导化学课外活动技能的训练。化学课外活动是化学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发展。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学生开展学科课外活动,由学生自己设计方案,从而得到训练。开展形式有:学科小组、专题报告、化学竞赛、化学晚会、化学展览、教具制作等,训练活动也可结合教育实习进行。
从师技能培养方法的几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抓住问题的本质,在师资市场化的竞争激流中根深足稳,以新的人才培养机制迎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挑战。更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要有创造性的教师。
参 考 文 献
[1]李克东.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1994.
[2]井维华.突出师范教育特色培养合格师资[J].济宁师范
专科学校学报,2002(4).
[3]张庆秀,何文茜.教师的教学技能在创设教学情境中的
运用[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2).
篇7
(一)书法课的教学定位
书法与音乐、美术同为中小学艺术教育学科,在教材与课程的编排中,应该以二者为参考,共同推进艺术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当今中小学校的艺术教育存在着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却忽视技能训练的问题,使学生操作能力不强;社会上一些培训班的教学模式又陷入重技术轻文化的机械训练中,缺乏人文内涵。书法作为实用性较强的艺术类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将技术性与艺术性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具体设置
书法课程的设置包含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是针对全体学生的训练,培养文字书写能力,掌握必备的书法文化常识。选修课主要是针对特长生的培养,为技能训练课,它适用于校内外活动课的设置,为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奠定基础。课时安排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均为每周1课时,共计2课时。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1.课程按九年一贯整体设计,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设置课程、编排教材。体现出书法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2.课程由技能训练、文化知识、书法欣赏三方面构成。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书法素养的整体提高。
3.课程设置主要为必修课教学内容服务,从技能训练、文化知识两方面编排教材,同时兼顾选修课的学习。
基本教学模式
书法课以技能训练课、文化常识课、书法欣赏课三种课型为主,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一)技能训练课的教学模式
技能训练课是书法课的主要内容,通过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书写技巧,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技能训练课常采用“示范模仿式”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示范模仿式”教学是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引领学生进行参与性练习、模仿,从而获得知识技能。
教学方法:示范法观察法分析比较法纠错法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一整体感知一同步训练一展评反馈一课外拓展。其中,教师活动是:情境导入一展示内容一点拨归纳一示范引导一巡视指导一归纳总结一引导拓展。学生活动是:激发动机一自主探究一讨论交流一观察思考一同步训练一展评反馈一迁移运用。
1.情景导入 激发动机
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导入新课,可以采用讲故事、做文字游戏、对对联等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学习“J”时,以“如利剑截断犀象之角牙”的形象描述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更有助于把握“J”劲挺有力的特征。
2.展示内容 自主探究
书法学习不是简单的讲解、传授,更重要的是书写方法的培养。在教师引导下,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培养探究意识,提高造型能力。如在学习字的结构中,学生通过观察例字“禹、禺、尚、高”便可发现这些字都呈“吕”字形,上面的部件小,下面的部件大,下面部件完全可以托住上面。上面部件与下面部件的主体在一个空间内,“门”内的部件不能与两竖相连,能观察到这些有助于理解结构中的虚实和中轴线的掌握,对教学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3.讨论交流 点拨归纳
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讨论交流,把自主探究到的知识点形成统一认识,这也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知识的要点、难点还需要老师予以点拨,提升认识的高度,例字“禹、禺、尚、高”中结构中的虚实关系和中轴线的掌握还是需要老师去点拨的。
4.示范引导 观察思考
学生对于书写的速度和力量一时难以把握,教师要把书写的过程充分的展示给学生,一个笔画可以分为起笔、行笔、收笔,在展示中要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方法、速度和力量的变化。将抽象的难以言说的技巧以形象的方式展示出来,展示以实物投影的形式为最佳,亦可板书在黑板上。
(5)同步训练巡视指导
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示范引导下开始进行训练,教师在本环节要加强指导,在临写时要遵循“观察、临摹、反思”三个环节,养成认真观察的书写习惯。对于书写的难点老师可以对学生手把手的训练,同时要注意书写习惯的培养,书写姿势的纠正。
6.展评反馈 归纳总结
学生书写的效果如何,是否真正掌握,能否把所学知识当堂达标,都可以通过作品练习展示出来。把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让同学们之间互相点评,借此回顾所学知识,总结要点。
7.引导拓展 迁移运用
根据所学内容特点,通过变式训练,使学生对己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迁移,了解知识的联系,发展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建构系统、全面、科学的知识体系。如通过“连进道远述迫近这造通”的学习掌握了“辶”的书写方法、结字特点,然后练习书写“辶”偏旁的其他例字,使其能够灵活运用。
教学说明:“示范模仿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更直接、更形象掌握所学知识,符合书法抽象性的特点,这种方式教学可以使学生手脑并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注意观察的良好习惯。
(二)文化知识课的教学模式
文化知识课主要对学生进行书法文化知识的熏陶与渗透,以培养学生对书法的兴趣,促进对书法的理解。在教学方式上主要采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进行常规教学。“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当堂完成教学任务为宗旨的教学实践活动。
教学方法:自学探究法交流展示法点拨归纳法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一交流展示一教师点拨一当堂检测一能力拓展。其中,教师活动是:出示目标一巡视指导一点拨释疑一检测反馈一课外拓展。学生活动是:自主学习一交流展示一合作探究一达标练习一归纳总结。
1.结合学案 课前预习
教师把编写的学案至少提前一天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学。学生在学案指导下,掌握自学方法,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记录。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方面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哪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另一方面要告诉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疑问做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
2.互助合作 交流展示
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对预习中的难点讨论交流。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解决,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全班同学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学生课上展示学习成果,展示的形式要丰富多样,以导游的形式介绍书法胜地或文房四宝等知识;以小品的形式合作表演书法家学书练字的经历;以小记者访谈的形式与名家对话谈艺术特点等。
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 餐饮服务 技能训练 指导方法
目前,很多职业学校普遍重视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举办技能节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分春秋两季组织技能大赛或进行专业技能抽查,劳动部门组织的各类专业技术等级证的考试等,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专业技能训练是职业学校学生的基本功,是形成学生的感觉技能、心智技能、动作技能和技巧的一项关键措施。餐饮服务技能训练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教育质量关系重大,提高训练效果,完成技能训练大纲需求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笔者在训练工作中,总结出"四定四练四指导"训练法。
1.四定
所谓四定,是指定时、定量、定标、定考
1.1 定时
即确定训练时间,现行各级组织的冬春技能竞赛和专业抽查以及技能等级证、操作证的考试都有时间规定。合理的训练时间应包括技能训练的总时间数及实际服务标准时间数来确定。餐饮服务中的中式宴会摆台训练要使学生训练达到娴熟,应该参考接近该操作类型的实际服务时间定额,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训练时间。我在实际训练中一般按下式确定训练时间:
训练时间=(1.2~1.5)×服务时间定额
如餐饮服务中的客房中式铺床,服务时间定额标准是3分钟,可把训练时间定为3.6-4.5分钟。总训练时间按省颁技能训练大纲标准确定,为防止学生技能训练走过场,挂羊头卖狗肉,学校要刚性把技能训练课排入周课表中。
1.2 定量
即确定训练量,训练量要视课题内容,操作难易以及学生体力和掌握情况而定。训练量既不能大小,也不能太大,以不使学生疲劳为度,允许因人而异。
如中式托盘,我在实际训练中采用托盘托红砖逐渐递进的方法来替代,达到了预期效果。
1.3 定标
即确定训练标准。定标准有两层含义,一是训练的质量标准,如操作规程,安全文明服务规范等;二是技能训练大纲标准,主要是熟练程度的操作,严格要求。
1.4 定考
即确定考核标准,各校都应结合省颁技能训练、技能抽查、技能等级证考试,技能竞赛考试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考试标准。我在实际操作中,对学校组织的期中、期末考试就是组织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考核,不搞理论考试,以增强学生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样便于学生参加省技能抽查考试,工人等级证操作考试以及各项技能竞赛,不打乱战、混战。
2.四练
所谓四练是指反复练习、多样练习、综合练习、模拟练习
2.1 反复练习
专业技能训练的好坏取决于熟练程度,规律之一就是重复。经过反复练习,必要的动作得到强化,多余的动作逐渐消失,技能水平就会提高。如餐巾折花这个训练课题就可以让学生按工艺要求反复折叠某种餐花,并讲解分解动作,进行测时记录,以使学生熟能生巧。
2.2 多样训练
采用各种方式进行练习,其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练习兴趣,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要注意使学生动手、动眼、动耳、动口,以提高练习效果,加速技能的形式。如托盘练习中,可把学生拖到室外运动场单一、二人、三人、四人或一排、二排或全班练习,也可采用上下楼梯进行练习。
2.3 综合练习
综合练习是在反复练习和多样练习的基础之上,把与之相关联的技能衔接起来,内容和难度增加了。综合练习要充分体现调动学生高涨的情绪及感知觉功能,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及创造性。如甲、乙两学生要参加市组织的中餐宴会摆台技能大赛,设计到的内容就有仪容仪表、礼貌礼节、即时演讲、自我介绍、插花、餐巾折花、摆台等,这些内容就需要综合练习。
2.4 模拟练习
模拟练习好像打战时用的"沙盘",完全是真刀真枪的干,通过模拟练习,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具体施教过程就是和县内的星级酒店联系,把学生拉到宾馆分成若干小组,从事前厅服务、餐饮服务、客房服务、宴会服务等,让学生面对客人,如何真正体会当好一名服务员。实践证明,通过学生模拟训练的"打、爬、滚、摸",效果明显。2012年我校10名学生参加市专业技能抽查优秀,我辅导的学生参加省、市技能竞赛获一等奖。
3.四指导
所谓四指导是指入门指导、巡回指导、总结指导、岗前指导
3.1 入门指导
通过讲授、操作演示、碟片观看以及提问,使学生了解技能训练的内容,明确操作要领、方法和技术要求。了解操作的工艺及服务过程,注意事项。在入门指导阶段,还要使学生知道该技能训练的时间定额,训练量及训练标准及考核要求。如学生的站姿、行姿、座姿适合入门指导。
3.2 巡回指导
教师按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练习作好观察与检查,尤其在反复练习中,重点检查学生的操作方法,动作是否恰当到位,随时予以修正和指导。否则,学生错误的操作方法、动作一旦养成习惯,就不易改变,将来会影响练习的效果。在巡回指导过程中,要交替使用个别和集中指导,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技能水平。中式宴会摆台我用此法指导,效果显著。
3.3 总结指导
每结束一个训练课题,要进行综合性总结性指导。根据"四定"要求及学生在不同练习中的表现进行点评总结。让学生写出训练实习报告或体会,巩固已取得的训练成果。
3.4 岗前指导
岗前指导要与模拟练习相结合,学生面对的是顾客,环境陌生,适用能力差。要教给学生如何面对顾客,应急处理措施,酒店员工管理制度等。学校也应安排教师跟班,和学生同吃、同住、同工作,边学、边干、边指导,这样学生和家长也放心。
实践证明"四定四练四指导"技能训练法符合技能形成的规律,彼此之间有紧密的联系,适合学生特点,便于教师施教,能有效地提高综合操作训练效果和技能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岳瑞 岗位技能培训方式[J]职业技朮教育96年1期32页
[2] 彭道贤 机电实习操作技能训练途径 [J]职业技能培训教育99年10期43页
篇9
关键词:教学技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2-0029-03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的复杂的教学动作系统。它既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按照一定方式进行反复练习或由于模仿而形成的初级教学技能,也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按一定方式经多次练习,使教学活动方式的基本成分达到自动化水平的高级教学技能即教学技巧[1]。教学技能具有综合性、专业性等基本特点[2],熟练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是一名合格教师必备的业务素养。面对社会对教育人才的选拔和使用,立志毕业后做一名教师的大学生,都要接受用人单位的面试考核,很多用人单位采用讲课、说课、答辩的形式考察人才。因此,强化对学生讲课和说课的训练,是大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内容。师范类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训练主要依托学科教学法课程向学生传授学科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围绕课堂教学技能进行模拟训练,通过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完成在真实环境中的课堂教学实践,为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打好知识和能力基础。加强训练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帮助学生发现教学实践问题,提高学生对教学技能训练的理解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新思维和新操作方法。
一、教学技能训练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的可行性
传统的训练方式主要是教师布置训练任务,学生选择教学内容撰写教案和说课稿,在课堂上试讲和说课,教师进行点评。这一训练方式将“讲、说、评”活动过程在课堂上来完成,利于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利于实现一对一指导。但是,因班级学生达到几十人,甚至几百人,课堂教学训练的时间明显不足,而且,教师根据学生的现场讲说,给予点评,思考的时间极为有限,降低了指导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 Model”)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课上参与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相互之间以活动形式进行的互动互助学习。微课成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课前学习的主要资源,其设计体现了“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境真实;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半结构化,易于扩充”[3]的特点,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微课内容。以该模式开展讲课和说课训练,学生可以在课外撰写教案和说课稿,录制模拟讲课和说课的微视频,并将微视频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成果展示区,供教师和学生观看,并将发现的问题到交流讨论区,开展交流和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和讨论,直至问题解决。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可以反复播放微视频,再现问题。翻转课堂实现了以微视频为中心的学习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成为微视频的学习者和问题的提出者,讲课和说课者成为学习资源的提供者,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二、教学技能训练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美国人萨尔曼・可汗( Salman Khan) 利用网络视频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并在TED 大会上将“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教学模式介绍给全世界,该模式的实施过程主要是教师将课堂中需要讲授的内容制作成视频,让学生在家观看视频,学生记录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课上教师解答存在的普遍问题,通过练习巩固课前学到的新知识。在美国的大中小学借鉴和应用模式的过程中,对该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表现为将视频教学与Moodle 平台应用相结合;采用基于iPad 的数字化互动教材等,进一步丰富了课前学习的问题解答、讨论、交流和分享功能。国内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基本上沿用了萨尔曼・可汗的教学模式,同时注重了网络教学平台、微信、啪啪等软件的使用,用这些技术手段支持师生间的讨论、互动和交流。
我们在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技能训练过程中,发现萨尔曼・可汗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存在两个问题:①讲课、说课训练的操作性很强,教师只能提供他人的讲课、说课视频供学生观摩,对学生了解讲课、说课的一般程序有帮助,但是,达不到学生自主训练的目的;②课前记录的学习问题不带有针对性,不能反映出学生训练中的真实情况。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改进,构建了适合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布置课前讲课、说课训练任务,学生训练并录制成微视频,微视频到网络教学平台成果展示区,师生观看微视频,展开在线讨论,记录未解决问题,课上教师组织交流解决问题,课后教师再针对不同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将存在同类问题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结合讲课、说课的课题强化训练,再录制微视频,在组内进行反思和改进,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教学技能训练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虽然只对“翻转课堂”学习资源(微视频)的设计和制作者进行了互换(由教师设计和制作微视频,变为由学生设计和制作微视频),但却带来了教与学的深层次变革,首先表现在教学角色的转换。教师扮演学生学习任务的提出者、指导者、组织者角色;学生是资源的设计和开发者、学习者角色;师生共同成为课前的学习者和问题的提出者角色(学生完成课前训练学习任务,教师通过微视频学习学生的成果)。其次,学习资源实现了从预设走向生成。学生在制作微视频资源的过程成为贡献智慧资源的过程,运用有线和无线网络、智能移动学习设备、感知信息学习环境,实现智慧学习[4](Gyu-seong Rho认为,智慧学习是一种学习者自我指导的以人为本的学习方式,它通过智慧信息技术与学习活动整合让学习者容易访问到资源信息,以支持学习者之间或者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有效交互,同时还需要设计自我指导的学习环境)。教师课前的资源提供者角色部分地由学生承担,学习不仅仅局限在教育者提供资源的境域内。第三,学习质量提高,自信心增强。学生在提供微视频的过程中,经历“训练-录制-观摩-修改-反思”的系列学习过程。学生为了展示个人取得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技能,自我激发内部学习动机,展现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获得自我成就感。第四,提高媒体操作技能。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融合,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信息媒体运用能力,以满足信息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学生在制作微视频、微视频过程中,需要亲身实践网络媒体、手持式学习设备、音视频录制、编辑工具和软件等技术,在制作微视频过程中实现了视频资源和技术的融合,为制作数字化资源并应用于教学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技能训练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将沿着以下流程进行:布置任务――自主训练――制作并微视频――师生学习、记录问题――组织讨论交流――问题指导――针对性训练――反馈。
布置任务:教室布置课前关于试讲和说课的自主训练任务,明确学生训练课题和每一项训练时间,讲课需在15分钟内完成,说课需在10分钟内完成,根据需要充分运用微格教室、摄像机、照相机、手机等设备,录制个人感到满意的视频。
自主训练:学生在微格教室或其它学习场所,进行自主训练,通过元认知调节,直至对训练效果感到满意。
制作并微视频:根据现有条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录制个人满意的视频,并将视频转换为.mov、mp4等格式,上传微视频到网络教学平台成果展示区。
师生学习,记录问题:教师和学生登录网络教学平台,观看微视频,并记录下发现的问题。
组织讨论交流:教师课上针对师生记录的问题,展开课堂讨论。
问题指导: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反复播放微视频,找出问题所在,将所有问题反馈给每一名训练学生,讨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针对性训练:根据学生讲课和说课中存在的问题,加强针对性训练,比如:教态问题、普通话问题、仪表问题、教学组织问题、课堂小结问题、教学过程设计问题等,提高教学技能。学生结合小学学科教学内容,反复进行针对问题的训练,录制训练微视频并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成果展示区。
反馈:师生观看学习小组针对性训练微视频,并将训练效果反馈给每一名讲课和说课者,循环往复,直至问题解决。
四、应用教学技能训练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训练要联系教学法课程内容,本着从理论到实践的原则进行,训练方法包括训练前的解释说明,训练中的指导以及训练后的总结订正等环节[5]。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师范生技能训练中的创新应用,改变了教师提供微视频,学生观看微视频的做法,完全由学生课外录制技能训练微视频。这一改变不只是教学流程的变化和学习资源提供者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的改变,由学生主宰自己的学习,教师成为学习者,同时成为学生的指导者,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确课前训练任务和微课录制任务,并针对不同的任务提出明确的要求,指导学生课前应做什么,怎么做。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参与在线讨论指导,在课上解决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训练后的总结和修正。
多次练习,形成高级教学技能。高级教学技能的外在表现就是对讲课、说课经过练习后,基本上达到自动化水平,多次练习是达到自动化水平的基本策略。练习应具备四个特征[6]:①练习的机会应该同学习的结果要求相一致。学习者应不断地界定、辨别正例和反例。②尽量采用分散练习而不是集中练习。每一次练习都为学习者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和应用产生式、连接语义网络提供了机会。③提供形成性反馈以便学习者能监控自己进步的幅度,不断完善自己的产生式。④在多种情境中呈现练习机会,可以保证学习者超越课堂在生活中实现迁移。
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教师应做好多种信息技术手段的培训,指导学生掌握摄像机、照相机、手机、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等视频录制应用技巧和操作规程,掌握两种以上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为制作各种学习视频打下基础。
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作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重点使学生掌握理论观点和知识要点,宜采用教师提供微视频资源的方式,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建立知识框架。对于教学技能训练方面的内容,重在对学生进行如何上课,如何说课的技能的提高,通过创新的教学设计,经过多次练习习得技能,达到熟练的程度,从而逐渐提高教学艺术,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讲课与说课的训练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教学设计,并撰写教案和说课稿,教学设计的过程又体现了学生对教学各个要素之关系的理解水平,理解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教学设计成果的创造性水平。因此,教师提供教学视频范例,往往使学生形成心理定势,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自主完成教学设计并录制自己感到满意的教学视频,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给学生带来学习成就感。
课上解决问题。课上解决问题是教学技能训练的关键,师生对问题的准确把握尤为重要,需要教师在观看视频和交流讨论中发现学生存在的关键问题,课上引导学生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给予学生明确的解答,使学生看到存在的问题,怎么克服存在的问题,教师科学的指导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课后针对性训练。课后针对性训练应以强化学生需要改进的不同问题为出发点,比如:教学语言、教学重点的讲解、教学环节的安排等等,学生通过针对问题的训练,以微视频的形式提供个人训练成果,循序渐进,提高教学技能。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模式,实现了实时和非实时的微视频点播,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为训练者提供及时全面的反馈,充分发挥了师范生自主学习、相互评价的优势,体现了学生主体认知建构的思想理念。同时也方便了教师对多数学生的及时指导,扩大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提高了教学技能训练的效果,也提高了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在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中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淑珍,胡清薇. 教学技能观的辨析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2,(2):21-25.
[2]乔晖,近十年教学技能研究综述[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2):112-117.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4]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5-13.
篇10
关键词:中职;练考评一体化;技能训练;模式;训练小组;全程化考核
中图分类号: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3-0127-03
要掌握专业技能就必须训练。在组织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时,怎么组织,训练什么内容,训练的结果如何,对训练结果如何考核和评价,如何处理“练考评”三者间的关系,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着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是实训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训时必须做好的。
训练:组建训练小组
首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便于学生训练中进行交流、沟通,便于开展组内、组间学生技能竞赛,便于考核评价。小组的划分要灵活,要适时进行调整,可按性别划分,也可按小组平均成绩相等划分,也可按成绩分层次划分。具体按哪种方法划分,应视训练情况的需要而定。
训练方法多样化 在训练中采用什么方法,要根据训练内容、学生情况而定。常用的方法有:(1)讲练结合,即示范演示与规范训练相结合,讲中有练,练中带讲,边讲边练,边练边讲。重点内容、关键技术和工艺应反复讲几次或示范操作几遍,让学生加深理解,加深印象,把握住技巧和关键。要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专业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和具体化。在实习实验课讲解或示范操作时,应根据学生的注意力、表情及时提问学生,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集中学生注意力。这种训练方法能消除学生因训练时间过长产生消极、怠慢的现象。(2)先基本训练后强化,即对于某些训练项目先训练基本技能,待基本技能掌握后再进行强化训练。例如,在元器件焊接训练中,先让学生进行元器件管脚的握制、电烙铁的使用、焊接的基本要领、焊点的要求等训练,当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技能后,让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数量的焊接,比较谁焊的焊点多,谁焊的好(即焊点光亮,无毛刺,无虚焊、脱焊,焊点大小适中,成锥状)。(3)巡回指导、逐个记分法。巡回指导是生产实习教学的主要环节,是观察、了解学生操作情况的有利时机,是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可采用个别指导与集体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违规行为和不足。每次接线后,都要打分,给表现好的学生和有明显提高的学生打高分,对不符要求的学生不予打分,直到改好为止。如在进行电机拖动技能训练时,学生在接线中出现长架空线、交叉现象,让他们重接。通过这一问题的解决,能培养学生认真工作的态度和团结协作精神,从而提高整体授课效果。
训练内容模块化,具体过程项目化 根据本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当今企业的用工需求,把学生要掌握的技能训练内容划分为几个模块,各模块再分成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都要制定训练的目的要求、具体任务、训练步骤、考核评价标准。这样能使学生在训练时目标明确,操作有序,团队协作,展开竞赛。通过考核评价应使学生发现自己技能训练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同时,也看到自己的成绩,产生成就感,激发出再次训练的兴趣。如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专业的技能训练,划分为四个模块:(1)常用电子元器件性能测试及测量仪器的使用;(2)元器件的焊接;(3)常用单元电路的装配与调试;(4)实际应用电路的装配与调试。在模块(1)中,又分为电子元器件性能测试、万用表、示波器、直流稳压电源、低频信号发生器等项目。其他模块同样分为若干个项目。
组织形式灵活化 小组的划分应根据训练情况灵活确定,刚开始训练阶段可按理论成绩划分,待训练一段时间后根据技能训练的成绩平均划分。这样分组的好处是:每组中有技能成绩好的,也有技能成绩差的,在训练中他们可以互相帮助,相互交流。一方面,能降低教师的工作量;另一方面,能提高学生整体的技能训练成绩。待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后,可按技能成绩划分快慢组,其好处是能实现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技能成绩好的小组除完成规定的训练项目外,可适量增加难度,适当安排一定量的选修项目,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掌握更多专业操作技能;技能成绩差的小组只要能完成规定的技能训练即可。这样做,对实习训练劲头足、进步快的学生是莫大的鼓励,对中层生和后进生也是有力的鞭策。如在组织电子电工专业学生技能训练时,初始阶段按理论成绩划分小组,待第一阶段常用电子元器件性能测试和测量仪器的使用结束后,按技能训练成绩平均重新划分小组,待第二、第三阶段元器件焊接、单元电路的装配与测试训练结束后,按技能训练成绩划分快慢组,进行第四阶段实际应用电路的训练。由于组织得当,既提高了全体学生的训练成绩,也使技能成绩好的学生有了更多发挥的机会。在近几年徐州市、江苏省组织的职业学校电子电工专业技能大赛、技能创新大赛中,我校获省级二等奖、三等奖,市级一、二、三等奖多次。
考核:全程考核,方法多样
考核是对学生技能训练成绩的检测,通过考核能发现学生在技能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便于改进日后的教学。
考核要全程化 学生技能训练的过程,也是考核的过程。在训练过程中,从学生的安全文明操作、纪律的遵守到仪器的使用,以及技能训练中的操作工艺、方法,技能训练完成的情况,团队合作情况等都是考核的内容。可以说,只要学生在训练场地,与其相关的一切都是考核的范围。这样,能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职业技能、爱岗敬业精神、语言沟通能力。
考核方法多样化 (1)理论考核与专业技能考核相结合。在技能训练中应结合所学课程内容,针对具体训练项目进行理论考核。考核方式可采取笔试、口试或提问,按照工艺流程分阶段进行,内容应简短,形式要多样化,应避免死记硬背,突出应用性。如对照实物口述元器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默画原理图,写出操作步骤,叙述操作要领和安全操作规程,分析操作工艺是否正确等,从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较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2)平时考核与阶段考核相结合。每一次训练,都要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仪器使用情况、操作规程遵守情况及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情况加以考核,作为平时训练成绩记录下来。一个阶段的训练结束后,要进行阶段考核,了解学生本阶段技能掌握情况。除此之外,还要做好期中、期末两次考核,建立学生成绩考核档案,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对成绩进步快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对成绩下降的学生,要了解原因,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3)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定量考核就是根据训练项目的内容,按其权重给出相应的分值,根据学生在实际技能训练过程中操作情况给出一定的分值。如在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训练中,定量考核分值为:元器件性能检测10分,电路安装50分,电路调试30分,安全文明操作10分。定性考核就是根据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的表现,如工具的使用,元件和器材的选择,使用时的操作方法和操作工艺等进行有针对性评价。通过定性和定量考核能让暂时落后的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优势,增强学习的信心,不断克服自己技能上的缺陷,不断进步;让能完成训练任务、成绩比较好的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鼓励他们改进操作方法和操作工艺,吸取失败的教训,总结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评价:内容全面,方法多样
评价内容全面化 评价内容要“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评价是对学生技能训练成绩进行分析总结,是学生自我认知的过程,是对知识的再理解、再加深过程。通过评价,应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找出存在的问题。(1)知识:指学生进行技能训练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的评价,一是看是否达到了“必需、够用”,二是看学生应用理论知识指导技能训练的能力。(2)技能:是课程评价的重点内容,是学生必备的岗位技能。专业技能又分为基本技能与综合技能。基本技能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技能,如焊接、常用仪器的使用、电路图的识读、电路的识读、电路的安装与调试等。综合技能是学生运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的途径。如在单级低频小信号放电器的安装与调试训练中,提出几种故障如短接集电极电阻、静态工作点设置偏高、输入信号幅值过大等,或发现学生安装的电路不正常时,看学生是如何查出故障原因的,作为该项目的综合技能评价标准。(3)职业素质:是学生在技能训练中安全操作、团队协作、与同学交流沟通、应急应变的能力等。
评价方法多样化 学生技能训练的评价既要有统一要求,也要关注个体差异,要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空间;既要有量化评价的成绩,也要有质性评价的评语,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同时,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使评价对象认同评价结果,从中得到启发和激励。(1)定量与定性的方法相结合:定量,就是根据训练内容和训练目标,确定若干评价项目,确定评价标准和根据权重给予相应的分值,根据学生技能训练的情况,评价出学生的训练成绩。成绩评定能对学生的技能训练进行有效的控制,激励和督促学生对技能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定性,就是根据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的表现,如工具的使用、元件和器材的选择、使用的操作方法和操作工艺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在评价表中写出评价结论。通过定性评价,让暂时落后的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优势,增强学习信心,不断克服自己技能上的缺陷,不断进步。(2)学生自评、小组评定与教师确认的多元主体评价:学生自评,就是让学生对照评价项目和评价标准,自己给自己评定成绩和对自己的技能训练表现写评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技能训练的自评,是对学生的尊重、理解与关怀。小组评定,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有助于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认识问题,有助于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教师确认,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自评成绩、小组评定的成绩,对照评价项目和评价标准,给学生评定技能训练的成绩。(3)过程评价与阶段评价相结合:学生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有不同的表现,有些表现是需要控制的,如违反安全操作规程、违反训练纪律、可能损坏仪器或仪表的线路连接等;有些表现是需要鼓励的,如采用新工艺和新方法、对设备的安装或线路的制作提出新的看法或新的见解、对教师在教学中讲解的操作提出的疑问等。学生在技能训练中无时无刻不在向教师提供信息,为全面评价学生的技能训练,应注重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的表现。每个项目训练结束,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及教师的评定,对学生表现给出一个阶段性的结论,肯定学生的成绩,是对学生的鼓励和鞭策,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再加深。两种评价相结合,既注重了过程,又抓住了结果。
总之,专业技能训练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项工作。训练是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考核是检查学生训练结果的手段,评价是对学生技能训练成绩的肯定,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练中有考,考中有练,考后有评,以练促技,以考促练,以评代考,练考评一体化的技能训练模式,能促进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建立对专业的兴趣,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早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训练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义芳.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黄革勋.电工技能训练实践教学评价的探讨[J].广东教育:职教,2009(2).
[3]裴洪庆.电子技能训练心得[EB/OL].(201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