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1: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服务业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发达的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显着特征,也是衡量城市发展繁荣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区新的城市定位明确提出,xx是*城市发展主轴上的重要新城,建设成为*之间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生态宜居城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加快提升我区城市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新的城市发展定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题目
近年来,随着全区城市化、产业化进程加快推进,服务业呈加速发展势头。
1.规模不断扩张,作用更加明显。20*年,全区服务业完成增加值57.7亿元,同比增长23.9%;占全区GDP比重由*年的34.4%增长到36.9%;从业职员16.4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31.2%,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同时,服务业在提升城区功能、增加居民收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门类日趋齐全,结构逐步优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形成以批发零售贸易为主导,房地产、交通运输、餐饮住宿为支撑,信息中介、金融保险、社区服务等产业竞相发展的服务业体系。20*年,批发和零售贸易占服务业增加值的39%。在居民改善居住条件和会议培训等需求的带动下,房地产业、餐饮住宿业得到快速发展,超过服务业均匀增速。20*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35.2%,占服务业比重11%。
3.大项目建设步伐加快,特色集中发展趋势显现。近年来,随着城市开发建设的加速推进,有力带动了现代商贸设施开发,服务业呈现大项目多、投资规模大、现代服务业投资比重大的新特点。目前全区列进市级29个重点项目中,服务业项目14个。服务业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逐年增加,由20*年的26.7%上升到20*年的54.6%。城区1*国道沿线*时尚广场、优联第六城、华北国际产业品原料城等项目加快建设,贸易商贸主轴带框架基本形成。国际保税物流园“两库”投进运营,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功能基础条件明显提升。随着开发区软体区、中国艺术家聚集区、大黄堡湿地开发等项目建设推进,文化创意、休闲宜居等面向*现代消费需求的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但我区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还存在一些差距和题目。一是总量规模小,发展水平不高。20*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36.9%,低于**市40.4%的水平,也低于全国39.3%的水平;人均服务业占有量略低于全国水平,不及**市的1/3和塘沽区的1/4。在服务业中,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偏低,真正代表现代服务业的现代物流、科技研发等新兴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影响范围广、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服务品牌还比较少。二是集聚度低,结构不尽公道。业态比较分散,产业不够集中,没有形成体现城市服务功能和形象的服务功能区,缺乏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产业结构不均衡,生活业比重大,生产业比重小,为第一、第二产业提供配套和服务的能力薄弱。三是服务基础设施落后,服务业科技水平低。特别是会展场馆、影剧院、体育中心等文化休闲设施欠账比较大,现有旅游景点设施比较陈旧,接待能力差。服务业整体科技含量低,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滞后,信息化程度不高,现代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还不广泛,服务方式和手段还比较落后和单一。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宏观环境的改善和*区域城市化、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全区现代服务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更加有利。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政策措施实施意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进步到战略任务的高度;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制定了专门意见,明确了我市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这为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营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二是产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目前,我区正处于产业化进程由低级向中级迈进的阶段,产业生产规模加速扩大,产业结构加速升级,将有力带动物流仓储、商贸流通、信息科技等直接为生产服务的相关行业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xx新城开发建设的全面推进,将为服务业创造更多的载体和空间,同时进一步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集聚,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支撑。三是*同城化趋势显现。随着*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受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本钱上升的制约,*两地的服务产品价格相对较高,溢出趋势明显。xx作为*重要节点和关键,具有明显的区位、交通和环境综合上风,有条件通过对接*、服务*,承接两大城市服务产业转移,实现服务业发展层次、规模和水平的提升。四是社会消费需求升级。随着城乡居民收进的不断进步,居民消费热门逐步转向文化娱乐、教育培训、医疗保健、旅游休闲等领域,特别是*两大城市现代消费需求潜力巨大,为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我区现代服务业在发展中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对其今后发展形成严重挑战。一是在发展空间上,受*两大服务高度发展城市的抑制性覆盖比较明显,特别是金融、科技、技术服务、咨询等辐射力强的服务业在我区发展空间有限;同时由于相似的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与周边地区在服务业上很难实现错位发展,现代物流、休闲旅游等潜力大的产业面临激烈的区域竞争。二是在观念上,受传统思维限制,有的部分和职员对发展现代服务业缺乏足够的熟悉,缺乏应有的信心和决心,服务业发展难以真正摆上位。三是在体制上,缺乏同一治理、统筹规划和协调推进,特别是对物流、中介等一些行业缺乏有效的治理、服务和引导,影响了服务业的规范和发展。四是在政策上,长期以来注重第二产业的发展,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相对较少,带有导向性的考核和激励机制还未建立起来,影响了乡镇街道和相关部分发展服务业的积极性。五是由于收进、创业本钱、发展机会等方面原因,有些领域存在“自己的人才难留住、外地人才难引进”的现象,造成现代服务业所需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紧缺。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重点
1.指导思想。围绕新的城市发展定位,坚持改造传统服务业与引进培育新兴服务业相结合,发展生产业与巩固提升生活业并举,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培育市场主体,改善发展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创新服务业治理体制和运作机制,进一步做大服务业总量规模,优化服务业结构,打造“借势*、广域辐射、特色鲜明、集群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2.基本原则。一是处理好发展服务业与其它产业的关系,加强服务业与其它产业特别是与制造业的分工合作,形成协同和协调发展的格式。二是处理好发展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的关系,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服务技术和治理手段改造传统服务业,使二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三是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鼓励各种经济成份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进步服务业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
3.发展重点。按照服务业发展规律,围绕发挥xx比较上风,优先发展符合城市功能定位的行业,集中气力在具有相对上风和发展远景的领域突破:一是现代物流业。发挥我区区位、交通上风,依托*产业化大生产需求,通过国际保税物流园、华北产业品原料城、环渤海农副产品物流交易中心等大型物流园区、配送中心以及运输关键和场站建设,形成规模公道、布局科学、功能齐全的物流基础设施和服务系统,引进和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建设辐射能力强、组织效率高、与制造业和商贸流通业联系紧密的现代综合物流服务体系,使xx成为*两大城市物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物流结点。二是现代商贸业。大力实施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商贸业态,形成高效畅通的批发经营网络和业态先进的零售贸易格式。结合xx新城开发建设,以1*国道、前进道开发为带动,加快在建贸易项目建设,引进一批新的商贸龙头项目;加快规划建设一批专业市场和社区市场;进一步提升农村“三进工程”建设水平。三是文化创意产业。依托开发区软体区、中国艺术家聚集区等龙头项目,重点发展科技创意和业务流程外包、艺术品创意等产业领域,大力支持产业链延伸、产业配套和产业集群发展,逐步建成*之间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基地。四是休闲旅游业。发挥xx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上风,通过运河、湿地、森林公园、水库等开发发展文化休闲旅游,通过中国自行车王国、地毯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带动产业旅游,通过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建设促进农业观光旅游,形成旅游产业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发展格式。五是会展业。挖掘*会展服务需求,积极推进会展场馆和设施建设,引进培育专业化的会展经纪、咨询、策划等服务机构,积极承接和举办各类论坛、展会,带动餐饮、住宿、商贸、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
四、强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组织实施
1.加强组织领导。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区域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领导,抓好落实,强力推进。做实现代服务业工作机构,理顺工作机制,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搞好与市有关部分的协调沟通,为项目运作和企业发展解决实际困难和题目。建立健全我区现代服务业统计体系,正确反映发展状况与变化趋势,为决策提供依据。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考核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分的重要指标,调动各方面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积极性,形成发展协力。
2.制定科学规划。坚持规划先行,从我区的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城市功能出发,尽快完成现代服务业布局规划,加快物流、旅游、商贸等产业的专项规划编制,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指导。按照分类聚集、适度集中的原则,规划建设现代服务业的各种功能区或专业街,推动产业集聚,扩大产业影响,形成聚集和规模效应。
3.营造良好环境。加大宣传力度,搞好干部培训,在全区上下形成重视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良好氛围。对重点领域和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促其尽快发展壮大。坚持“非禁即进”的原则,对法律、法规、规章未禁进的行业全部放开,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自由进进,破除行政限制,降低进进门槛。在放宽进口关的同时,加大行业治理规范力度,搞好行业诚信建设,为产业发展创造健康、有序的环境。
篇2
(1)交通运输业营业税改增值税负效应分析
营业税改改征增值税后。交通运输业“税负”有可能增加。按照11%的税率来算,运输类企业和仓储类企业需要抵扣的成本必须达到营业收入的73%和55%。如果达不到这个数字,可能企业的税负是不“降”反“增”的。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了近期对上海市“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的物流企业的调研报告。报告指出,货物运输服务是物流企业最基本的服务,且实际可抵扣项目较少,导致试点后企业实际税负大幅增加。同时报告指出,物流业务各环节税率不统一问题仍未解决。物流企业在实际经营中,各项物流业务上下关联,很难区分运输服务与物流辅助服务。人为划分不仅不适应现代物流一体化运作需要,也增加了税收征管难度。目前快递企业适用税率仍不明确,物流企业集团及其分、子公司无法合并缴纳增值税等方面的问题。
对于交通运输企业来说,那些重资产的企业,比如有大量汽车的运输企业。因为抵扣少,税负会增加。而那些轻资产的企业,税负将降低。从试点方案来看,整体会降低企业的税负,但是对每个行业每个公司的影响可能会不一样,有些企业税收会降低,有些则会增加。
对此,此次改革明确提出对税负增加较多的部分行业,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
(2)交通运输业营业税改增值税正效应分析
也许,在进行具体的操作时,还有一些具体问题出现,但现在国家税务总局对试点中出现的问题都有解释,坚持的最基本原则就是所有试点企业不会增加负担。如交通运输业中一项特殊的业务,即:管道运输。管道运输不耗用油品,且其维修费用属于不动产维修,也不能取得进项发票,因此如果按照11%的税率,其税负明显提高,因此根据相关规定:试点纳税人中的一般纳税人提供管道运输服务,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从而,解决了该特殊问题。
总之,现如今,我们希望的是结构性减税,不是着眼于试点行业。其本质是针对下游企业,减少重复纳税的目的。通过对下游环节减税,反过来会扩大经营业务。从而达到促进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目的。
二、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增值税效应分析
(1)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增值税负效应分析
从目前的实施办法看,对于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企业,由于外购货物含增值税税额较多,将获得更多的抵扣,税负减幅较大;而资本有机构成较低、人力成本较高的企业,进项税抵扣较少,税负减幅较小。而现代服务业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人力资本密集型的特点,劳动力成本无法进行抵扣会使部分现代服务业(如文化创意、鉴证咨询行业等)负担加重,这将有违改革的初衷。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防止改革对服务业投资行为的不利影响。税收是影响投资偏好的重要因素,大多数服务业对税收政策的调整非常敏感。税收政策何去何从直接影响着企业家对现代服务业的投资行为。
现代服务业脑力化、技术化、知识产权化及占地少、能源需求少等特点,决定了其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在上海实施改革试点后,涉及的绝大部分纳税人税负将普遍下降,形成“政策洼地”。优势十分明显。这必然导致其他地区。尤其是上海周边地区的部分现代服务业纳税人转移到上海。
(2)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增值税正效应分析
现代服务业,如会计师鉴证等行业取得进项税额的比例很小,因此试点方案采取了6%的税率,比较起原来5%的营业税税率,税率提高了1个百分点,但由于其设备、费用等能够得到一定的抵扣,其税负不会提高。虽然其他现代服务业的税负不一定降低,但是由于下游环节支付的税款可以得到抵扣,从而可能会大大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是推进现代服务业大发展的重要途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不仅有助于解决重复征税问题,减轻税收负担,优化税制结构,也有利于促进产业分工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
三、总结
(1)“营改增”不等于完全减税,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可能轻税不会惠及所有企业。多重利好:多项减负政策陆续展开。比如从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对小型微型企业免征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等行政事业性收费。
(2)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以来,在实际实施阶段依然存在着许多不明朗的地方,亟待相关部门公布进一步实施细则。某些试点行业具体范围不甚明确。如出口服务适用零税率和免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公布了财税[2011]131号文件,对出口服务适用的增值税零税率和免税服务项目及条件做出了规定。但是对零税率和免税服务的具体操作流程并没有做出规定。此方面还有待相关部门出台进一步规定。
(3)此外,也需要企业根据目前的运营模式测算税改前后对公司流转税税负和现金流的变化情况,对业务流程、会计系统、税务申报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必要的改变。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的通知(财税[2011]110号).[Z].2011(11)
[2]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上海市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1]111.[Z].2011(11)
[3]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应税服务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和免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1]131号).[Z].2011(12)
[4]胡根荣.展望北京“营改增”试点[J].首席财务官.2012(04)
篇3
医养结合调研报告范文(一)
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我国今后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民革中央一直思考的问题。
今年全国两会上,民革中央提交的37篇提案中,《关于大力发展康养产业的提案》引起广泛关注。民革中央认为,健康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养老问题则是当前我国最重要的社会热点之一。健康与养老产业(以下简称康养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头连接民生福祉,一头连接经济社会发展,可以被打造成为我国又一个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这份提案源自民革中央去年的调研。去年4月和6月,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齐续春率民革中央调研组分别赴四川攀枝花和河北秦皇岛,就健康与养老产业发展问题展开调研。
调研组发现,由于我国康养产业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政策体系还不完善,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目前各地尚未形成集养老、医疗、休闲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性健康与养老服务体系,致使相关产业无法得到突破性发展。调研结束后,民革中央在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20xx年12月,由民革中央与四川省政协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在四川攀枝花召开。论坛达成了《首届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攀枝花共识》,并推动240亿元的21个攀枝花康养产业项目成功签约,总计签约意向高达400多亿元,为康养产业发展注入一剂强针。
找准切入点,就能推动经济发展。针对当前康养产业发展面临的难题,民革中央提出,将康养产业定位为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康养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涉及医疗、社保、体育、文化、旅游、家政、信息等多方面,可以成为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健康与养老产业对扩内需、促就业、惠民生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健康老龄化巨大刚性需求的长久之计。民革中央参政议政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目前,国务院已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康养产业顶层设计基本完成。为此,民革中央建议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体系,研究出台产业子领域专项政策,督促政策落实、落地。以科学规划为先导,指导地方结合实际进行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设立国家健康产业投资基金为引导,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以生态环境为依托,以中医药服务为特色,鼓励自然环境优渥地区先行先试;以医疗资源为保障、以规范标准为基础,推进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融合,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新路子、新标准。
康养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如何寻找到合适的突破口?在民革中央看来,医养结合就是最大的突破口。建议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和扶持医养结合的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健全健康保险体系,发展护理保险,鼓励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加强合作。将养老机构所设医疗部门提供的医疗服务纳入医保范围,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采取远程医疗、委托管理、健康管理咨询等多种形式,提高对失能失智老年人的服务能力,提供多样化医疗、慢性病管理和健康管理服务,有力推动建立医养结合体系。
人才是康养事业发展十分重要的条件。民革中央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康养产业亟需的专业人才极为匮乏,直接制约了康养产业的发展壮大。为此,民革中央建议国家重视康养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康养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康养职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康养事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力资源保障。
此外,民革中央还建议设立国家康养产业发展实验区,赋予实验区一些先行先试的相关政策,形成以区内优势产品和服务为龙头的产业集群,为实现康养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探索路子、积累经验,推动我国现代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
医养结合调研报告范文(二)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养老观念的转变,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养老,除了日常生活照料外,更关注疾病治疗、身心健康和精神生活等问题。及时有效地获得医疗保健和养老服务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重要保障。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xx〕35号)、《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xx〕40号)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xx〕39号)等文件精神,调查了解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以下简称医养结合)情况,积极探索推进养老服务新模式,20xx年7月21日-23日,以省卫生计生委党组成员、干部保健局局长兰青为组长的调研组深入无锡市社区、养老和医疗机构,走访考察了南山家园养老中心、江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朗高护理院、滨湖区太湖街道养老院、无锡市社会福利中心老年公寓、市康复医院和同仁康复医院,并召开医养结合工作座谈会针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无锡市开展医养结合基本情况
无锡市是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全国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和全国康复医疗服务分级医疗双向转诊试点重点联系城市。近年来,该市通过政府试点、机构探索、社会协作等方式推进医养结合,取得了较好成效。截至20xx年底,全市拥有养老机构150家,居家养老服务机构1092家,护理院11家,康复专科医疗机构7家,其中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28家,每千老人养老床位39张,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55%以上。具体做法是: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制度建设。无锡市将养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领导,加大投入,超前谋划,统筹推进。近五年,仅市、区、街道三级财政资金投入就超过20亿元。20xx年,制定《无锡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提出到20xx年市区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65%,江阴、宜兴等农村地区不低于55%,2020年护理型养老机构要大幅度提高,在社区形成融老年活动、照料、护理、老年健康的十分钟服务圈。20xx年,市政府制定《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更加突出养老机构医疗护理服务功能的建设。20xx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做好医养融合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主要任务、时间安排及工作要求。去年,市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无锡市养老机构条例》,以地方法规形式,将养医融合、医疗服务、医保定点等养老服务中涉医服务的具体事项作了规定,形成了医养结合发展的法律保障。
二是坚持试点先行,优化服务内容。医养结合是一项创新性工作,无锡市坚持试点先行,点面结合,不断优化,逐步完善。20xx年,在市级层面上,选择滨湖区朗高养老院开展内设老年护理院及医保定点试点工作。20xx年,开放了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门诊医保定点政策。20xx年,又对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住院医保定点政策作了具体规定,对符合要求的,不设门槛、数量,一律纳入住院医保定点范围。这些政策起到了很好的效应,促进了医养结合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该市不断优化医养结合服务内容,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明确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开设老年病科,提倡多学科团队合作模式,规范开展老年常见慢性病诊治,满足老年人医疗和康复需求,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合作,积极构建养老、医护、康复、临终关怀服务相互衔接的服务模式。
三是落实激励措施,加强政策引导。无锡市在推进医养结合工作中,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不断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将符合住院定点的机构,优先纳入门诊定点医保范围。民政部门对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接收护理型老人等实施专项补贴和运作补贴。其中对养老机构内部设置医疗机构的,给予10万元一次性补贴。对接收全护理、半护理老人,按实住老人床位数,分别给予每月180元、120元运行补贴。对收住进市失能老人托养中心的低保、低收入家庭的失能老人,分别给予老人家庭每月每人1425元、1200元补贴。卫生计生部门鼓励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支持各类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机构合作,畅通设置审批绿色通道,推进医养融合信息化建设。其他相关部门积极支持医养结合工作,完善相应的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引导社会各方参与健康养老,更好地促进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发展。
二、医养结合发展模式及存在问题
医养结合服务是以基本养老服务为基础,着重提高疾病诊治护理、健康检查、大病康复、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质量的一种服务方式。从医疗与养老服务关系看,医养结合将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本质是养老服务的充实和提高。目前全省各地医养结合类型和路径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种模式:
一是医养整合模式,即由单一机构提供医养结合服务,包括具备医疗功能的养老机构和具备养老功能的医疗机构。一种是养老机构自办医疗机构,另一种由医疗机构依托自身医疗资源建设护理院。该种模式打破医养封闭分割,老年患者在疾病加重期或治疗期进入住院状态、在康复期和病情稳定期转为养老院休养状态,形成一体化服务。无锡朗高护理院将服务区域分为病理区、护理区和养老区3个功能区,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康复理疗等服务。
二是医养联盟模式,即由一个或多个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互利共赢。以无锡市社会福利中心、南山家园养老中心、滨湖区太湖街道养老院等为代表,这个三个养老机构都和医疗机构紧邻,他们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资源,建立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签约合作关系,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入住老人提供预约挂号、会诊等专业技术指导,并开辟转诊绿色通道,护理院提供病后的护理和康复服务,实行无缝对接。
三是医养协作模式,即医疗机构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开展合作,为居家社区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实现居家式生活照料服务与专业化的医护服务有机结合,筑起一所没有围墙的医养结合模式。我省各地还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居家养老服务相结合,为目标人群提供医疗和保健服务。
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各地在推进医养结合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在服务能力、医保结算、政策引导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亟待研究解决。一是在服务政策方面。康复养老不等同于医疗,入住者多是以慢性病和老年病为多,收费相对低廉,直接经济效益低,在政府投入补偿不到位的情况下,社会创办热情不高。而目前,多数养老机构所属的医务室医疗水平偏低,无法取得首诊资格,也无能力与医疗机构相对接。而诊疗水平高、信誉好的医疗机构,特别是大型医院本身医疗资源十分紧张,缺乏为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支持的动力。二是在医保政策方面。由于养老不属于诊疗项目,即治病的医保钱不能转为养老钱。因医保报销金额和住院时间的限制,造成康复期较长的老年患者不得不连续出院转院,或采取各种方式压床。无锡市具备医疗条件的28家养老机构中仅有8家实行了住院医保定点,即使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中能够就医,也无法享受医保报销。三是在人才政策方面。老年人护理特别是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护理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目前一线护理人员和专业养老服务管理人员十分短缺,难以为老人提供专业康复保健、健康咨询等服务。同时,养老护理员工作劳动强度大、福利待遇低,就业吸引力有限,专业化护理人员不愿从事养老护理。此外,我们调研中也发现,不同部门对医养结合工作在认识上还不完全统一,存在不同程度的部门本位主义。
三、推进医养结合的思考和政策建议
推进医养结合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的重要任务,更是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必然要求。国家已经将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打造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作为发展服务业,推进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改革的优先方向。省委省政府坚持养老服务和医疗卫生相结合,全面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着力解决老年人生活照料和医疗服务需求高度叠加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实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通过实施医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条件显著改善,社区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服务功能得到加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等已实现了制度全覆盖。基本养老、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险已具备互联互通、统筹推进的条件,这些都为今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医养结合工作还处于起步、爬坡阶段,推进医养结合,构建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为老人提供及时、便利、优质的医疗服务,还有许多基础性工作要做。
一是要明确医养结合的服务对象。这是难点,也是重点,涉及到医养结合的服务内容和路径的选择,也牵涉到医保政策的确定。 医养结合机构主要针对需要中长期专业医疗服务的老年人,即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与老年慢病和恶性疾病患者的重合部分,其服务特征是治疗时间长,医疗技术含量偏低,生活照料等劳务费用比重较大。服务的内容以生活护理服务、精神慰藉服务为基础,医疗诊治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为重点。而普通老年慢病中的生活自理老人,可以通过医院门诊解决医疗康复问题。处于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期的老人,由于治疗时间短、技术含量高、药品和检查费用比重大等原因,应采取医疗机构住院治疗方式解决。对于健康老人,以及失能、半失能老人中的未患病人群,由于无治疗项目,养老仍应以生活照料为主,辅之以健康管理、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建议率先开展老年人能力评估和服务需求评估工作,确定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需求类型。
二是要确定医养结合的发展路径。针对不同的养老服务形式选择不同类型的医疗服务,实现医疗机构和养老的有机对接。要坚持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强化政府统筹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发展设置规划,探索建立基本医疗保险支持政策,在科学界定服务对象和服务需求前提下,以整合和利用现有养老和医疗卫生资源为重点,以发挥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在健康管理、家庭病床、老年病治疗方面的作用为基础,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开展双向转诊、远程医疗、协议委托等多种合作,合理引导养老机构、养老居住社区建设医疗机构,以及部分一、二级医院和专科医院转型为老年人康复院、护理院。稳步推进养老机构建设医疗机构,提升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议推进养老和医疗机构结合集团化发展道路,一方面鼓励大型和综合型医疗机构依托现有的医疗资源,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另一方面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提供专业化医疗服务,建立医疗型护理院。
三是要优化医养结合的政策措施。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医养融合的文件精神,统筹基本养老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保险以及商业保险等多方资源,破解制度藩篱。要将医养结合作为养老机构设立许可指导的重要内容,加强民政和卫生计生部门在规划和审批环节的合作,做好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建设的规划衔接。要理清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的责任界限,在规范医保资金监督管理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医保结算方式,将养老护理费用适度纳入医保范围,切实解决部分高龄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长期患有慢性病老人经济负担较重的实际问题,让更多的老年人能够看得起病、养得起老。建议积极推广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促进长期护理保险与医保政策的衔接。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风险分担作用,设计开发适应医养结合需要的商业护理保险,健全寿险、健康险、意外险等多种人身保险险种,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医养结合选择。各级政府应设立养老扶持专项资金支持建设,加大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金融部门加大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人信贷支持,放宽贷款条件,提供优惠利率,给予税费优惠政策。此外,要优先保障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建设用地等。
篇4
>>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推进策略 供给侧改革下的黑龙江省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现状研究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链发展现状及对策探析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研究 黑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 对发展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的思考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黑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金融支持黑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调查研究 “龙江文化”与黑龙江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创新的现状、挑战及路径 黑龙江省石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黑龙江省文化发展与教育发展研究 黑龙江省民族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黑龙江省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现状与分析 黑龙江省乡村林业发展现状及模式研究 浅谈提升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2.09.01
[3]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R].2009
[4]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R].2008
[5]宋魁.建立黑龙江省旅游集散中心带动旅游发展[EB/OL].
[6]胡惠林.关于区域文化产业战略与空间布局[J].山东社会科学.2006(2)
篇5
关键词:营业税;增值税;国际货运企业;影响;对策
一、国际货运企业营业税改增值税概述
原先国际货运企业按“服务业―业”税目依5%税率征收营业税,上海曾出台《营业税差额征税管理办法》,规定其营业额为其向客户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支付给铁路、海运、航空、公路四大运输部门的运费,以及支付给港口码头、机场、铁路等有关部门的港杂费及报关费、出入境检验检疫费、仓储费和货物保险费等费用后的余额作为营业税的计税依据。对国际货运企业将货代业务再委托其它货代单位的,其营业额为货代业务收入扣除支付给其他货代单位的费用。
从2012年1月1日开始,上海试点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政策,国际货运企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物流辅助服务业改征为6%的增值税,试点纳税人原适用的营业税差额征税政策,试点期间可以延续,即试点纳税人取得的非试点地区原属于《营业税差额征税管理办法》扣除范围中的营业税发票仍然可以抵扣。国际货运企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纳入增值税的征管体系,将进一步拓宽了增值税的税基,完善了增值税的抵扣链条。
二、国际货运企业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可行性
(一)有利于增值税抵扣链条的完整性
国际货运行业是生产制造业的延伸,在为客户提供各项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了货物价值的增值。对国际货运企业征收营业税,中断了增值税抵扣的链条,需要进出口货物的企业支付给国际货运企业的运费、服务费、仓储费、保险费等费用却无法抵扣增值税,对于这部分费用占外购货物采购成本比重较大的企业来说有失公平。因此,国际货运企业改征增值税能够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的完整性,实现税收的中性原则。
(二)国际货运业的外购劳务比重较大并能够清楚的计量
对国际货运业来说,外购劳务主要包括:铁路、海运、航空、公路四大运输部门的运费,以及支付给港口码头、机场、铁路等有关部门的港杂费及报关费、出入境检验检疫费、熏蒸费、租借仓库的仓库费和货物保险费或者外包给其他国际货运企业的费等,这些外购劳务费所占的比重较大并能够清楚的计量。因此,国际货运企业改征增值税,它的外购劳务就能在现代的消费型增值税下得到相应的抵扣,将消除重复征税的弊端,有利于减轻企业税负,扶持和促进了产业的发展。
(三)金税工程为国际货运业改征增值税提供了技术支持
原先国际货运企业是通过自开票系统开具营业税发票,开票系统没有实现联网和数据共享,营业税的征管属于相对落后的水平。国际货运企业改增值税后,引入现代化技术手段的“金税”工程基本做到了全面申报、数据完整与网络畅通,加强了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监控管理。由于国际货运业需要给客户提供众多的服务项目,其外购劳务的种类也繁多,企业很难保证取得的大量不同种类发票的真伪性。国际货运业改征增值税后,依托金税工程,通过发票认证系统实现了发票的检查与比对工作,确保了发票的真实性。
三、营业税改增值税对国际货运企业的影响
(一)营业税改增值税对国际货运企业的有利影响
1、减轻了外包环节的税负
国际货运企业依托于分布在各地的机构网络为客户提供几乎是覆盖全球的服务,使货主能在世界上各主要港口城市收发货物,外包环节较多,重复纳税现象比较严重,增值税替代营业税,层层抵扣,将只对增值的部分纳税,消除重复征税的弊端,有利于减轻企业的税负。
2、低征高扣降低了税负
在目前增值税的四档税率17%、13%、11%、6%中,国际货运企业实行6%的低税率政策。若国际货运企业采购交通运输企业一般纳税人的服务,则进项可抵扣11%;若采购外地或上海小规模交通运输企业的服务,则进项可抵扣7%;若采购一般纳税人的固定资产,则进项可抵扣17%。这种税率差,将使国际货运企业的税负进一步降低。
3、增强企业竞争力
由于以前国际货运企业是缴纳营业税的,无法开具增值税发票,导致购买其服务的下游企业无法进行增值税抵扣,当它们改纳增值税后,其下游企业由于可以进行增值税抵扣,实际税负也可能会有所降低,这将刺激上海国际货代行业的发展,使上海的国际货运企业更具竞争力。
4、提高会计核算水平
营业税的征管相对落后,而增值税征收方式和手段都比较先进,采用发达的“金税工程”信息系统和严密的专用发票管理办法。此次改革必然促进国际货运企业提高会计核算水平,完善账务资料,加强信息化建设。
(二)营业税改增值税对国际货运企业的不利影响
1、营业税差额征税制度,削弱了部分减税效果
为了鼓励第三产业发展,上海对于国际货运企业实行营业税差额征税制度,即国际货代业务收入可扣除支付给其他货代单位的费用,支付给交通运输企业的运费,以及支付给港口码头、机场等有关部门的港杂费及租借仓库的仓库费和货物保险费等费用后的余额作为营业税的计税依据,按“服务业-业”税目依5%税率征收营业税。虽然此次试点规定营业税已有优惠全部保留,但由于从5%的营业税到6%的增值税,税率增加了,依旧会削弱部分减税效果。
2、人工成本降低了增值税减税效果
国际货运企业属于人力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然而占成本大头的人力成本却无法抵扣,降低了增值税减税效果。另一方面,相比那些中小型企业来说,大型企业能够通过规模效应进一步降低劳动力成本在企业总运营中的占比,而小规模的企业由于缺乏规模经济则无法通过降低劳动力成本占比来获得足够的政策优惠。
3、运输企业税负增加,引起运价上涨
国际货运企业的主要供应商为交通运输企业,由于运输企业的人力成本等税法规定不能抵扣项目的支出,约占到总成本的35%,再加上有的运输企业过去购置的运输设备一般金额较大,使用年限较长,在本次税改中交通运输企业由3%的营业税税率,改为11%的增值税税率,过去购置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能抵扣,则企业的税收负担将大幅增加,企业内部无法消化,必然引起运价上涨,从而推高国际货运企业的采购成本。
4、发票不规范,实际抵扣进项税比理论额低
由于难以取得增值税发票和试点区域限制,国际货运企业支付的费用在实际操作中可抵扣的进项税额较少。比如,燃油消耗、过路过桥费、修理费、保险费、房屋租金、水电费等。这些支出,在国际货运企业的经营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但多数在实际操作中无法取得增值税发票,也不能作为进项税额抵扣,因此能抵扣的进项税额比理论额低。
5、发票数量多,加大工作量
国际货运企业与传统生产制造企业的业务模式和客户类型差异较大,国际货运企业一般开票金额小、数量大、频率高。很多国际货运企业每月开具的发票数量很多,取得的供应商发票数量也很多。若每笔业务都按照现有增值税发票管理模式开具增值税发票,在发票的购买、开具、比对等方面工作量很大,给企业带来较大的不便。
四、国际货运企业对营业税改增值税应采取的对策
虽然国际货运企业由5%的营业税改成6%的增值税,税率提高了,但允许抵扣的进项税率有可能超过6%的增值税征收率,企业应抓住这次历史性机遇,充分享受营改增带来的税收优惠。笔者认为,在这次营改增试点过程中, 国际货运企业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加强职业培训,尽可能降低人力成本
由于人力成本在国际货运企业所占的成本比例较高,在此次税改中又无法作为进项税抵扣。劳动者的素质在服务质量、企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就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将明显提高劳动力的效率,从而为企业尽可能地降低人力成本。
(二)尽量选择供货商的纳税人身份
国际货运企业在采购供应商的服务时,需要在不同纳税人身份的供货商之间做出抉择。如采购上海试点的一般纳税人的交通运输服务,可抵扣11%的进项税,若采购上海试点的小规模纳税人或外地一般纳税人的运输服务,则可抵扣7%的进项税,因此国际货运企业应从满足一般纳税人认证资格的上海大型交通运输企业处采购运输服务,将能获得更多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
(三)应尽量获取增值税专用发票
国际货运企业在采购供应商的服务或购进固定资产时,应尽可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这样才能享受增值税进项税抵扣的政策。如果采购小规模纳税人提供的货物运输服务,可要求该小规模纳税人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代开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这样企业就可以抵扣进项税。如果国际货运企业将服务外包给上海试点以外的其他货代企业来完成,虽然取得的是非试点地区的营业税发票,但由于原先的营业税差额征税的优惠在此次试点中全部保留,国际货运企业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可以扣除支付给非试点纳税人原属于《营业税差额征税管理办法》扣除范围中的价款后的余额作为销售额。
(四)抵扣增值税时机的选择
国际货运企业应控制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时点,一般来说,企业应在出现大量增值税销项税额时同时将外包服务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实现进项税额的全额抵扣。增值税替代营业税后, 国际货运企业可以进行一定的增值税纳税筹划,根据当期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合理规划采购供应商服务的现金流量和时机,实现增值税销项税和进项税的相互配比,从而避免提前缴纳增值税。
五、结论
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时期,征收营业税的产业已逐渐成长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在这些产业中实施增值税扩围改革,可以消除重复征税,有利于社会专业化分工,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结构性减税措施。增值税替代营业税后,国际货运企业必将获得更为宽松的生存环境,这将有利于激发企业的创造性和成长能力,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推动企业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贾康.为何我国营业税要改征增值税.《财会研究》.2012年第1期
[2]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交通财会》.2011年第12期
[3]黄灏明.简释上海物流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政策. 《广东物流》.2012年第1期
篇6
[关键词]养老服务业 职业培训 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014-01
一、养老服务业
目前,我国并没有关于养老服务业的官方定义。一些学者在研究中根据实际情况作了一些定义。主要如下:
陈谊(2013)在《北京市养老服务社会化产业化发展调研报告》一文中认为,养老服务业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医疗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满足老年人特殊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服务行业”,其涉及领域较广,既包括生活业(如老年护理服务),也包括生产业(如老年科技产品研发服务);既涉及传统服务业(如老年旅游服务),也涉及现代服务业(如养老信息咨询服务)。
于戈和刘晓梅在《论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则认为,养老服务业是集生产、经营、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各链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扩大就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除了包括传统意义的老年生活照料、康复护理、专项用品开发等外,养老服务还包括老年食品、用品、保健、保险、旅游、文化、教育等诸多产业。
学者赵晓征在《养老设施以及老年居住建筑――国内外老年居住建筑导论》中则提到,“所谓养老服务业是指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护理服务,满足老年人特殊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服务行业。发展养老服务业是当前解决老年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保持家庭关系和睦稳定、促进老年群体和谐相处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职业培训
张彦、陈晓强在《劳动就业概论》中认为,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培训是一种按照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对接受培训的人员进行职业知识与实际技能培养和训练的职业教育活动。以把新生劳动力培养训练成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素质的合格劳动者,把具备一定职业经历的人员训练成适应新的职业岗位需要的劳动者,以适应就业和转换职业的需要为目标。本文所涉及的职业培训是指对养老服务业从业人员,特别是指专业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劳动能力的培训,使之具备一定的职业知识和实际技能。
三、养老服务职业培训的研究现状
目前,尽管学术界对于养老服务所存的问题及发展前景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对于养老服务业的职业培训的研究还是相对较少的。在中国知网(CNKI)上进行检索,以篇名“养老服务业”进行查询,显示近十年(2005―2014年)的相关文献共有484篇。相同的检索条件下,查找“养老服务业职业培训”相关内容,却仅有8篇。由此可见,我国目前关于养老服务业职业培训的相关研究还不成熟,处于起步阶段。
四、开展养老服务业职业培训研究的意义
老年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老年群体在日常生活照顾、精神慰藉、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紧急救助等方面的需求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加强养老服务职业培训的相关研究有以下几点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伴随老年人口的急剧增长,养老的压力日益增加,成为国家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我国现有养老机构床位数量严重不足,专业护理人员短缺,以及社区养老服务网络缺失等,这些问题都是我国发展养老服务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加强养老服务职业培训的相关研究有利于促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二)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一方面,养老服务业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护理服务,满足老年人特殊生活需要的服务行业。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使广大老年人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对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另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伴随老年人口的急剧增长,养老的压力日益增加,成为国家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我国现有养老机构床位数量严重不足,专业护理人员短缺,以及社区养老服务网络缺失等,这些问题都是我国发展养老服务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
(三)有利于推动养老服务职业培训
现有养老服务机构专业护理人员队伍流动性较大,整体技术能力较低,学历水平不高,职业培训不足,也是制约着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加强养老服务职业培训的相关研究,通过分析养老服务职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有利于相关职能部门的决策,有利于推动养老服务职业培训。
杜宇(1990-),女,吉林农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与教学。
篇7
一、促发展,确保市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实
常委会坚持围绕中心、超前谋划,把贯彻落实市委重大决策部署、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工作的主线和首要任务。在农业方面,围绕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就新农村建设、惠农政策落实、土地流转、新能源开发、三年大造林等工作开展调查、视察,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工业方面,围绕企业运行、产业结构调整、节能降耗、革新挖潜、融资等进行调研或视察,提出发展对策,帮助企业把握机遇,化解危机,渡过难关。在第三产业方面,围绕商贸流通、旅游开发等现代服务业,就扩大消费需求提出建议,督促落实,助推发展。围绕重点项目工程建设,常委会深入一线、潜心调研、出谋划策、排忧解难,积极推动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发挥大项目拉动效应。同时,常委会积极组织视察滨海新区、罗山旅游等重点建设区域和工业、城建重点建设项目,着力促进重大项目突破。目前,常委会领导包帮的鲁鑫贵金属项目、金泰商厦及绿色生态园开发项目等都已发挥投资效益。在人事任免方面,加强对任命干部的监督,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有力地组织保障。同时,号召各级人大代表迎难而上,抢抓机遇,顽强拼搏,发挥推动经济发展的领军地位和作用。据统计,列入市级调度的重点项目,90%以上的项目负责人是人大代表。
二、惠民生,努力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
加强对群众普遍关注的财源建设、城建环保、三年大造林、农村沼气、计划生育等工作的监督,促进关系民生问题的改善和解决。一是搭建代表信息平台,设立代表联络专线电话,建立代表专用电子信箱,广开言路反映民情。坚持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省、市代表制度,了解代表的心声。二是对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和批评,通过召开专题交办会议、向代表发放办理情况征求意见函、列入常委会议题、跟踪视察等形式,督促部门整改。从122件代表意见中,研究确定了8条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意见作为重点意见进行重点督办,以督办重点意见带动面上意见办理。三是按照“巩固、完善、提高”的要求,对评议部门工作的程序、重点、名次确定和问题整改等进一步探索改进,不断完善评议工作机制,提高评议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切实达到促进部门工作、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目的。
三、保稳定,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加强依法治市工作。着重对劳动法、科技进步法、法官法、检察官法、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贯彻实施情况实施监督,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二是针对农村的干群矛盾,通过建立选民议事、选民说事制度和开展代表小组活动,在代表中广泛开展联系走访一部分选民、宣传一部法律、协助政府或单位推行一项工作、帮助一户贫困户脱贫、为选民办一件实事等“五个一”活动,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三是针对企业的劳资矛盾,关注和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促进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实施,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四是针对人大反映的问题,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及时转办、督办,力争案件处结率达98%以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变上访人为和谐使者。
篇8
【关键词】发展现状 对策
一、合肥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
合肥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地处四大物流通道的交点(东、中部地区南北物流通道,东部沿海与西北、西南地区物流通道),周围500公里范围基本覆盖中国东、中部最发达的7省1市近5亿人口。合肥已经形成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形式并存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是全国“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网络体系规划中的42个节点城市之一。随着铁路枢纽建设的全面提速,机场、港口、出城口道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推进,合肥作为全国重要的区域通枢纽的作用日益显现,为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现代物流业作为唯一的服务行业进入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合肥被确定为全国17个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的形成和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级示范区建设的推进,将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更强的动力、更好的支撑。合肥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为现代物流业提供了更多发展契机。
二、合肥市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管理体制亟需完善
现代物流的发展,要求打破传统的行业与区域限制,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而现状是分行业运输管理和分部门管理体制并存,各部门、各行业各管一块、各自为政。全市物流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造成衔接不畅、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致使物流市场秩序比较混乱。
(二)物流供需结构不平衡,结构化、专业化程度较低
一方面,受观念的制约和信任机制缺失的影响,大多数工商企业习惯于“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经营模式,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少数企业即使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也只是把部分物流服务业务进行外包,导致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需求不足,制约了第三方物流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我市物流企业数量虽然较多,但规模小、实力弱、功能单一,管理水平、信息化程度和技术装备水平不高。
(三)物流专业人才短缺
企业缺乏物流管理和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教育机构缺乏规范的物流人才培育途径,社会上缺乏专业咨询机构,政府缺乏专业物流管理与规划人员。
目前我国还没有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标准,有出自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的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由国家经贸委的物流经理的职业标准,还有中国交通协会的国际物流职业资格认证等等,使得从事物流行业的人员无所适从,缺乏必要的业务技能和和规范的管理水平等的培训。
(四)物流基础工作亟须加强
一是交通基础设施特别是水运条件建设仍需加强,航道等级低、港口基础设施薄弱、分布不合理状况亟须改变。二是全市尚未建立统一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信息化程度不高。三是物流统计工作薄弱,统计指标体系不健全。四是物流园区、货运战场规划建设相对滞后,布局不尽合理。五是全市尚没有一家出口加工区或B型保税物流中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三、推动合肥物流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坚持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的发展思路
一方面,应成立合肥市现代物流推进领导小组,加强对现代物流推进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由商务、运输、外经贸、发展改革、城市规划、土地、招商、财政等部门派员组成,负责现代物流推进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工作。另一方面,政府要为物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强对物流业的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具体包括:合肥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指南,建立物流设施开发运营招标制度;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及外资注入物流业;利用政府贴息、物流园区土地出让金返还等方式,多方筹措物流业发展资金,设立物流业专项基金。
(二)促进物流园区建设
政府部门应站在全国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总体规划与布局,以促进区域物流协调发展以及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和配合为目标,使物流园区的建设规划与国家物流节点城市规划相衔接,解决合肥物流系统中供需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防止目前过于分散或过于集中的上项目、争项目形成的园区规划失衡、过度竞争的重复投资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重点扶持一些具有全国代表性的项目,实现示范引导作用。
(三)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以合肥为中心的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实现客货分线运输,提高货运能力。加强铁路、公路场站建设,提高货物运输和配载效率。
加强水运交通建设。加快建设合肥港综合码头和裕溪、巢湖复线船闸,提升合裕线航道通航等级,打造江淮流域的内河航运中心;推进“引江济淮”工程。
积极开辟国际、国内航线,加快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航空货运枢纽建设。
(四)加快物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
企业应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对于物流建设的重要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用市场竞争机制来促进我国企业物流信息化的发展。特别是中小物流企业在资金不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选择合适的信息化软件,避免盲目建立一些大而全而不能解决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的信息系统。企业进行物流信息化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先进的物流技术的应用,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立足合肥实际,培养物流人才
以教育机构培养为主,科学规划、正确定位物流专业各层次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利用先进的物流系统模拟物流供应链过程,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在企业建立专业实习基地,为学生生产实习提供场所与技术支持,培养具有扎实的物流理论基础、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企业可以通过与院校、劳动技能鉴定中心合作,组织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服务,建立面向未来的“双赢”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空港产业;空港经济;广州
中图分类号:F56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8)06-0034-06
收稿日期:2008-03-25
广州(新)白云机场使用后,其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信息设备,飞机大型化和大规模运输,使其纯粹的“运输中心”转变为临空制造业、综合物流、旅游及服务业、鲜活性农业等空港产业聚集的中心,使空港经济逐渐成为广州经济体系的重要部分。为促进广州白云机场功能转型及空港产业的形成,就广州空港经济发展问题对广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白云国际机场管理公司、花都区和白云区有关部门进行了广泛调研,本文是调研报告的一部分。
一、广州空港经济发展状况
广州(新)白云机场于2004年8月启用以来,机场周边逐渐生成了一些新的空港产业,已经形成了空港经济雏形:一是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管理公司为了引进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落户广州,专门规划了相应的配套产业园区,广州太古(飞机维修)公司、诺富特酒店、UPS、DHL、伯灵顿等物流企业已经进驻。二是花都区规划了包括高新科技园区、物流产业园区、机场商务区、基地服务区在内的约100平方公里的空港经济区。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办事处、广州太古、合和集团、华钜集团、嘉华酒店、深圳航空公司广州分公司、海南航空公司广州分公司、国际航空公司广州分公司,以及一些航空物流服务企业已在机场及其所在地区落户。三是白云区也正在致力强化珠三角经济区北部物流枢纽地位,将白云物流规划为“两圈三带”:综合物流产业圈、机场带动物流产业圈,空港物流产业带、铁路物流产业带和公路物流产业带;并大力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和白云新城的建设(广州市规划局,2007)。
广州经济软性化和产业高级化特征正在催生“空港产业”的形成。2006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分别为145.10亿元、2430.02亿元、3498.71亿元,其比例分别为:2.39%、40.00%、57.60%,已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反映这个阶段特征的基础产业逐步转变为新的空港产业,对广州空港产业体系进行了充实和完善。
(一)商贸、物流、会展、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扩大了空港产业的基础
“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快速发展,其增加值年均增长13.4%;2006年实现增加值3503.52亿元,在GDP中占57.60%。生产服务及物流产业显示出良好的发展空间,各种交通工具2006年完成客运量43777万人次,货物运输量42759万吨,2001~2006年间年均增长率分别是7.33%和9.00%。进入21世纪以来,广交会带动各种会议、会展业发展,促进广州旅游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5%以上;2006年旅游业取得了突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700.51亿元,在全国居第三位。
(二)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要素国际化流动对空港依赖性不断增强
广州2003~2006年出口总值年均增长率23.8%,超过经济总量的增长率;2006年,进出口总值637.62亿美元,其中出口323.77亿美元,进口313.85亿美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1.73倍、1.71倍、1.75倍。外商投资重点逐步转向基础设施、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世界500强企业已有151家进驻广州(张广宁,2007)。
(三)汽车产业拓展了空港产业的发展领域
汽车产业主要分布在白云机场附近的花都、白云、萝岗区等,从化也开始引进汽车产业。近几年汽车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6年产量跃居全国轿车产区第二位,产值1168.20亿元,成为广州市首个超千亿元产业,逐步具有支柱产业的地位。
(四)高新技术产业群初步形成,对空港依赖性不断提高
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和高效节能等五大产业群,涉及约1000种高新技术产品,其中,电子信息制造和生物医药等作为“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支柱产业群。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2187.57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0.1%,已成为广州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广州(新)白云机场使用时间比较短,机场仍以航空运输功能为主,商贸、办公及服务等功能还未得到充分开发,空港产业处于初级阶段,发育不足。白云机场及其近邻地区仍未实现多功能化的发展,机场周边地区相关产业的聚集还需要较长过程。具有空港特性的产业“空港化”程度较低,大批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值农业等产业有待转化为空港产业,受到空港条件的限制。
二、广州空港经济发展定位及产业选择
(一)广州空港条件及基础设施
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位于广州市白云区和花都区交界处,至广州市中心仅20公里,于2004年8月5日正式通航,是我国三大空港枢纽之一;是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际机场,设计建设方案在国内首次注入航空中枢理念,硬件设施和客货吞吐量均居亚洲前列。现正在建设第3条跑道,最终建设规模为5条跑道。3座航站楼,总停机位85个,客运能力达80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400万吨,年。2006年的旅客吞吐量已达到2620.6万人次,货运吞吐量110万吨,国际货运量以100%以上的速度增长(广州市城市规划局花都区分局,2007)。
广州白云机场处于东南亚、南亚与东亚、东北亚民航市场的结合点,民航通航里程约16万公里,已开通100多条国内定期航班航线,53条国际和地区航线,是世界航空物流网络的重要节点。依托广州白云机场的南方航空货运中心拥有各种运输飞机逾100架,经营航线300多条,其中国内航线250多条,国际和地区航线50多条,航线网络连接国内外80多个大、中城市,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覆盖全国,辐射亚洲,连接欧、美、澳的航线网络,其中国内航班频率和航线覆盖面均居国内航空公司之首f广州市城市规划局花都区分局,2007)。
在地面路网衔接方面,白云机场周围密集的高速公路网、铁路、港口及水路、城市地铁(轻轨)使得机场附近地区的人流、物流移动十分便捷。约2个小时车程范围覆盖了包括香港、深圳、澳门、珠海等在内的27个重要的大中型城市。白云机场专用高速公
路与广州市交通网络相连,与广州港和广州保税区相距也只有40分钟左右的路程。2009年地铁3号延长线以及珠三角城际快速轨道开通以后,将进一步缩短白云机场与市区及珠三角城市之间的来往时间,使白云机场发展空港经济的辐射能力更强。
(二)广州空港经济发展定位
广州不仅是广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是华南地区中心城市,也处于亚太地区中心所在位置上。广州是华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和贸易口岸,也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素有中国“南大门”之称。从空间距离看,5个小时的航程可覆盖占世界人口一半的国家和地区,18个小时的飞行时间内可以到达全球各主要大城市。必须发挥广州区位优势。提升白云国际机场的空港定位。
根据广州区位条件、机场及基础设施及其产业发展基础,对广州空港经济发展可以分三个层次定位:
1 国际目标定位: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赋予“亚太地区空港经济的中心”地位,其定位必须成为东南亚乃至亚太地区连接世界各地的空港枢纽。广州依托白云机场逐渐成为国际商务活动基地、国际会展业基地、国际空港物流基地、高科技研发和管理机构聚集的总部中心、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基地等,逐渐成为主导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空港产业的聚集中心,推动亚太地区经济发展。
2 国内“南大门”定位:从国内看,广州白云机场是连接国内外空港的枢纽,具有华南地区乃至泛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空港经济中心地位:具有飞机维修中心、航空物流运输服务基地、以会展、金融和中介服务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聚集中心,并形成国内高端产业聚集区,推动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密切合作。
3 广东内部定位:从广东内部发展看,通过空港产业集群式发展,可以培育成临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把广州空港产业建设成为广州乃至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依托空港带动力整合广州高端产业,推动广州经济结构重大转型。
(三)广州空港产业选择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电子计算机以及微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世界经济出现以下特征:一是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产业结构的主导因素。二是全球化市场使得大量的原材料、零部件、成品、资金和信息等要素不停地跨越国界流动。三是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即时(JIT)生产和交付,不断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率。所以,全球化资源供应和即时生产及交付方式不断创新,为空港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也为空港产业提供了选择空间。航空作为现代化最便捷的运输方式,把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空港经济这种新型经济形态的快速成长。
根据空港辐射区域、空港产业性质和广州市产业发展状况,必须在整个广州范围乃至相邻区域进行空港产业及布局的战略调整,构建广州特色的空港产业体系:
1 空港经济的基础产业体系。这是围绕航空运输形成的基础产业体系,一是为旅客提供客运及地勤服务、航空食品及饮食业、零售商业、住宿等的产业:二是为货物运输提供服务的航空货代、仓储及货物装卸、现代物流业以及提供快速安全运输服务的急送快递产业;三是飞机本身所需的维修、航材供给等服务业;四是为机场和航空工作人员服务的零售商业、购物中心和社区服务业等。
2 为现代制造业提供快捷服务的空港物流产业。广州发达的制造业及其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设施,有条件建成服务珠三角和华南地区、辐射大西南和东南亚、面向全国和全球的“中国南方国际现代物流中心”,成为全球物流体系的重要节点(广州市发展计划委员会,2003)。可见,空港物流是广州物流体系重要部分,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 高新技术制造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有以下类型:信息网络技术,光、机、电、磁、化、软一体化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快速原型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辅助设计及工程技术,以高分子聚合为重点的新材料技术,新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纳米技术,以工业“三废”为重点的环保处理技术等。这些高新技术产业一般需要及时运输工具来配套,其产品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价值高等特点,可以构成广州空港经济的支柱产业。
4 生物医药及现代生物产业对空港依赖性较强,可以培育成为广州空港经济的支柱产业。广州已成为全国生物产业四大基地,经过整合提升,向现代生物产业及生物医药业方向发展。按照生物技术及产业特性要求,对白云、萝岗和黄埔的生物制药产业进行整合,扩大生物产业规模,形成未来空港经济的支柱产业。
5 建立汽车制造业、设备制造业等资金技术密集产业基地。汽车零部件对空港依赖性不断增强。广州汽车产业集群化高速增长,汽车零部件及生产设备制造业将是未来空港产业的主要部分,可以把汽车产业培育成空港经济的支柱产业。
6 整合和完善商贸服务业体系。这主要是指满足旅客商务活动需要的贸易、商务、金融、保险、会展、会议、酒店及旅游服务、呼叫中心、中介服务、数据处理、创意产业、会计及审计、科技及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广州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通过产、学、研进一步结合,把科技研发、信息咨询、中介服务产业培育成空港经济的支柱产业。
7 “总部”将是广州空港经济的重要选择。广州作为华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是珠三角经济圈的重要中心城市,将成为东亚、华南地区、珠江三角洲的区域性企业行政总部、营销总部及研发总部的集聚中心。
8 现代高附加值农业可以培育成为广州重要的空港产业。广州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适宜于各种农产品生产,具有热带特色的农产品需要利用航空及时运输,可以结合白云区“中央大厨房”战略思路,逐渐形成广州重要的空港产业。
三、广州空港产业布局与培育空港产业园
(一)广州空港产业分布状况
广州(新)白云机场启用时间不长,所在地区已有了空港产业规划,但要实现周边地区相关产业的规模聚集还需要一个过程。一是以机场为核心的地区与区域的交通联系还不够强,交通方式仍以公路为主,立体化、无缝连接的快速交通尚欠缺。地面交通条件对外辐射影响范围不够,对区域的经济带动作用不强,主要集中在机场周边几公里范围内,而对交通廊道沿线的城镇辐射还未形成规模。二是潜在空港产业在区域上的布局分散,广州汽车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总部经济及其现代服务业分布在广州各个区域,没有形成聚集优势。
(二)培育广州空港产业园
白云机场处于广州市北部,属于广州市城市空间战略“北优”范围,是北部地区产业升级的重要依托。可以利用广州市城市空间“北优”战略,加强空港产业的集聚,建立“空港产业园”。在规划和培育广州空港产业园区时,科学的产业布局必须遵循产业航空枢纽指向性强度的高低确定相关产业的空间位置,基本思路是:以白云国际机场为中心,大体上从
机场向外实行“圈层规划”,粗略分四个层次(见图1):
第一层是机场所在空港区,是机场基础设施及空港运输服务机构所在地,其范围大约机场周边1公里,布局临空指向性最强的基础产业。这主要为飞机运行、旅客、货物流动服务的基础产业,包括飞机维修及地勤服务、旅客出行所必须的候机及食宿服务、零售商业、货物急送快递、仓储及货物装卸、货运及物流服务业、机场服务员自身所需要的社区服务等。
第二层是紧临机场周边的空港区,在机场周边1~5公里范围内,布局临空指向性较强的产业,主要满足空港运营、空港服务人员、旅客活动的需要,包括仓储业、物流及配送业、商贸、商务、金融、保险、酒店、会展、会计及审计、呼叫中心服务等信息服务产业。
第三层是空港交通走廊沿线区域,在机场周边5~10公里范围内,布局临空指向性一般产业,包括总部经济、休闲旅游业、数据处理、中介及咨询、信息及高新技术产业、电子元件与附件制造、医疗器械制造与供应、药物制品批发及配送、电器配送、公共仓储业等产业。
第四层是辐射区,在机场周边10公里外。主要布局临空指向性较弱产业,一般是指新一代机电仪化产业、光学仪器制造、电子和电器设备制造、工(量)具与控制仪器制造、特殊化工制品制造、通讯器材制造、特殊塑料部件制造、特殊构造金属制品、机械装备制造业、化工业、汽车产业等。
广州空港产业布局分散,必须促使空港产业的适当集聚。根据圈层布局思路及其不同空港产业特性,对现有空港产业进行整合,实现园区化布局:培育专业化空港产业园,按“一区多园”构建多个分工明确、产业特色突出的空港经济区。可以从以下途径构建专业化空港产业园:
1 对物流业进行整合形成“物流园”体系。广州具有“中国南方国际现代物流中心”功能和地位,物流业比较发达。花都区、白云机场管理公司都开始建设“空港物流园区”,必须进行功能整合,合理分工,配合广州城市“南拓、北优、中调、东进、西联”战略,建设和优化北部空港物流园区。
2 构建多个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广州已经建立了以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园,下一步对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进行整合,构建电子信息产业园、生物制药产业园、光机电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精密仪器制造产业园、现代生物产业园等多个产业园。其次,广州软件及信息产业呈快速发展势头,广州市政府正在调整和优化行业机构和产品技术结构,重点开发生产移动通信、数字视听、集成电路三大产品,建设软件、计算机及设备、光电子产业三大基地,同时增强数据、网络、咨询三大服务中心功能,集中发展具有优势的软件产业、移动通信产业和现代信息服务业,进一步增强信息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再次,广州各区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制药基地。按《广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总体发展规划》要求,2010年,把广州建成华南地区乃至全国的生物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最主要的产业化基地,形成1000亿元的产业规模。
3 在辐射区整合或构建多个汽车及其设备制造产业园。广州整车企业有效带动了零部件企业高速发展,逐步形成了花都、白云、黄埔、开发区、南沙、增城、从化等汽车零部件的产业集聚地,必须对广州现有的汽车产业进行整合,合理分工和协作,凭借利用机场便捷的交通优势和口岸优势,构建多个汽车制造、设备制造产业园。
4 构建现代服务产业园。进入新世纪以来,现代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广州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信息服务和创意产业。根据产业特性可以对广告、咨询、法律服务、会计及审计、数据处理等信息密集产业进行整合,构建相应的服务业产业园。其次,全球化带动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凭借广州经济外向度高,人才、物流、信息、资金相对集中优势,可以构建广州外包服务产业园,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和服务外包业。
5 整合总部集聚区,构建总部商务园区。广州已有140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他们在广州建立研发基地和管理中心,其分布相对分散。通过规划和整合,引进更多大型跨国企业“总部”,形成多个相对集中“总部商务园区”。
6 对金融、保险业的整合。抓住国外银行业务“外包”的契机,利用机场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金融及保险服务业,构建“离岸金融服务园区”。
7 构建多个会展、会议及旅游服务中心(园区)。广州会展资源条件比较丰富,对“广交会”、琶洲会展、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以及各区的场馆进行科学合理分工和整合,提升广州“广交会”会展品牌,大力发展会议产业,并依托一批高档别墅区、高尔夫球场等休闲、娱乐设施,构建多个会展、会议及旅游服务中心(园区),促进广州旅游业发展。
8 在辐射区构建现代高附加值农业基地。改造都市农业,在广州郊区、机场辐射区建设优质特色蔬菜、水果、花卉、水产品等农业基地,发展需要航空及时运输的稀有、高值、鲜活性农产品,比如,蔬菜、花卉、水果、水产品等生产和加工业。
四、广州空港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广州(新)自云国际机场运营以来,机场周边逐渐形成了空港产业雏形,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发挥空港对要素和产业聚集作用,促进广州空港经济的发展。
(一)加强空港产业的统一规划和协调
广州区域产业空港化程度不断提高,空港经济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需要空港产业发展规划来指导。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公司、花都区、白云区都在规划建设空港物流园区,并积极为产业园区招商引资,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布局和盲目竞争。所以,需要加强空港产业的统一规划和协调布局,促使良好投资环境的形成和有序招商。
(二)制订空港产业发展的促进政策,并积极扶持空港产业的发展
广州各地为发展空港产业,都采取“优惠”条件吸引外资。必须依据统一规划,制订促进空港经济发展的统一土地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及扶持政策,比如,在土地约束问题方面,对空港产业园区实施宽松的政策;在税收方面实行优惠的流转税、营业税、所得税、进出口税收政策。
(三)强化机场的中心地位,提高机场的集疏运能力和服务水平
一个国际门户枢纽机场的辐射范围相当广阔,广州白云机场涉及周边区域的交通衔接问题。必须以白云机场为中心,构建一个集公路、铁路、轻轨和空运为一体的综合换乘交通枢纽。一是继续完善机场国内国际航线覆盖网络,积极扩大空运航线航权。二是加强白云国际机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空运能力。三是加快机场周边基础设施的建设,扩大机场辐射圈。实现机场与地面交通的立体化、无缝对接,完善机场腹地交通体系,加快货运快线、城市地铁和轻轨铁路的建设;在机场近邻区设立客运站,增强机场陆地集疏运能力;减少广州市内高速公路收费关卡,加快货物流通速度,降低物流费用,促进机场与萝岗、黄埔、南沙以及与佛山及珠三角地区之间的经济对接。
(四)促使海关监管手续便利化。实行信息化一站式监管模式
对国际物流业务,可以设立空港自由贸易区或者设立“保税仓”,把广州保税区政策延伸到机场;创新货物监管模式,比如异地报关认可和对接,延伸保税区范围,简化通关手续,提高通关效率和缩短通关时间;出入境检验检疫环节可以前移到产地实施,通过电子转单方式直接到机场检验检疫机构办理验放手续。
(五)加强空港经济区环境保护
花都、白云作为水源保护地和景观生态控制区,环境保护问题受到广州市政府重视。必须确保空港园区的建设及其人驻企业不能对当地水源及空气造成污染。保障空港经济区拥有良好的工作、居住和娱乐的自然环境。
篇10
(1.广东工业大学 广东 广州 510006;2.广东省轻工业技师学院 广东 广州 510515;3.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65)
摘要:探索建立适应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广州市现代职业培训模式是服务广州市现代产业体系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本文采用SWOT方法,将影响职业培训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通过矩阵列出,对广州市职业培训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三点提升职业培训水平的策略:健全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积极开展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职业培训;优化培训环境,加强培训基础建设。
关键词 :SWOT方法;广州市;职业培训;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2-0010-05
随着广州市政府提出的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目标,原有的职业培训方式已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产业发展的需要,广州市亟须建立能够支撑高科技产业、高附加值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亟须探索构建适应新型城市化发展的现代职业培训模式。
现代产业经济发展与技能人才培养密不可分,技能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手和战略支撑。广州市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格局基本确立,为高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契机。探索建立适应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广州市现代职业培训模式,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成为服务广州市现代产业体系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笔者拟引入管理学的SWOT分析方法,对广州市职业培训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提升广州市职业培训的策略。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广东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网站、广州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网站及对政府、企业、行业协会、院校、培训机构、受训学员的调研。
广州市现代职业培训模式的SWOT分析
SWOT是一种常用的策略分析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已广泛应用于战略研究与竞争分析,分析直观、使用简单、结论具有说服力是它的重要优点。SWOT分别代表分析对象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优势和劣势)被认为是“能够做的”,外部因素(机会和威胁)被认为是“可能做的”,战略和战术是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有机组合,可通过战略战术两个层面调整方式、方法、资源,从而得出改善的策略。将SWOT分析方法引入广州市培训模式的研究中,有利于科学地研究和分析广州市职业培训的现状并提出提升广州市职业培训的策略。
(一)优势(Strength)分析
各类职业培训机构蓬勃发展 广州市的职业培训采取政府、行业、企事业组织等多元化的办学体制,初步建立以就业前培训、再就业培训、在职培训和创业培训为主要形式的职业培训制度。根据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调研报告,广州市职业培训机构的数量逐年增加,如下页图1所示。广州市的职业培训机构从2010年的131家增加到2011年的177家、2012年的191家,再上升到2013年的273家。特别是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数增长迅猛,由2010年的73家增加到2011年的96家、2012年的102家,再上升2013年的154家。截至2013年,广州市有职业培训机构273家,开设职业培训鉴定的专业工种涉及服装类、美容美发类、计算机类、烹调类、汽车类、眼镜类、家庭服务业类,以及人力资源、理财规划、电工、电梯、数控、皮具等130多个。
办学模式灵活,培训方式多样 广州市已初步建立以就业前培训、再就业培训、在职培训和创业培训为主要形式的职业培训制度,形成以企业为主体,技工院校、职业院校为基础,各类培训机构积极参与的职业培训体系。广州市一批培训机构以其敏锐的市场嗅觉和灵活的办学模式,培训以企业为中心,实现了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对接。广州市职业技能培训指导中心采取“打包定制”式培训,即培训机构、派遣机构、用工单位三方合作,按用工单位的需求(人数、技能要求)组织人员到各个相关培训机构培训,雇主要求什么,组织学员训练什么,满足企业要求,达成三方需求合一,效果三方满意。隆信职业培训学校在开展培训时以就业成功率为导向,与10家企业建立定向培训的合作关系,鼓励学员一岗多技能,大大拓宽了参训学员的就业渠道。广州市翰达职业培训学院独创出一套与企业全面接轨的教学模式“翰达模式”,从教学师资、教学内容、教学设备与工具、技术标准及管理规范上全方位与企业接轨,被誉为“车间里的学校”,于2012年获得批准建立汽车类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近年来,粤港两地合作的“一试三证”的人才培养模式备受关注,一次职业资格考试,可同时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香港澳门官方认证和国际权威认证,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已在美容、美发等行业中开展,对于培养国际通用劳动力、提升劳动力国际流动性、增加劳动者就业机会、增进企业竞争力和深化国际经济合作具有重要作用。
校企合作程度高 目前,广州市各技工院校通过“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校企双制”、“职业培训联盟”,构建了多元立体的校企合作新模式,推动企业投入职业培训。例如,北方汽车修理培训学院先后与多家企业合办校企合作班,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与宝马、保时捷等国际品牌共建现代化的校企共用培训中心,广州市技师学院与机床厂合作在校内代工生产机床,都是课程教学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的例子。
(二)劣势(Weakness)分析
职业标准研发相对滞后,考核评价与企业需求相脱节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入发展,有的职业标准与企业岗位的技能需求已经不能有效对接,个别职业标准比行业标准还低,考核评价的标准与企业要求不相适应,使该职业(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得不到企业的认同。
职业培训项目设置不科学 某些职业培训机构的培训项目没有方向,缺乏针对性;培训工种过于集中,一些成本低、技能要求不高的培训工种大量开设,而一些成本较高、技能要求高的培训工种市场需求得不到满足;个别职业培训机构甚至根据自身现有师资、设备来设置培训项目,与市场、企业的实际需求脱节。
职业培训市场存在盲目性 广州市职业培训中诸多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准确的市场信息,未建立完善的培训前指导、培训中调整、培训后反馈的信息服务体系,没有建立职业培训市场供求信息的预测预警机制,缺乏对职业培训市场有效调控的手段。市场信息的缺失和不对称,造成了职业培训机构设立的培训项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位,职业培训机构的培训项目没有方向,缺乏针对性,培训工种过于集中。此外,政府和个人缺乏正确的信息导向。一方面职业培训信息的缺位和不真实使得政府的职能部门针对职业培训工作的管理、决策缺乏科学的根据;另一方面,参训者无法正确了解全市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和职业培训市场信息,参加培训存在跟风性和盲目性。
教材建设滞后,针对性不强 目前,培训教材内容较为滞后,体现不出本行业的最新理念和最新技术,体现不出企业的岗位要求,既没有反映产业发展的最新技术成果,又脱离了实际操作对技术和理念的要求,尤其是高技能培训和新兴产业工种培训标准和教材的缺乏问题更为严重。此外,培训教材还存在重理论、原理内容多,轻技能、实际操作内容少等问题。
师资队伍较薄弱 广州市职业培训师资存在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和结构失衡的现象。对全市105家职业培训机构的调查显示,每个培训机构平均仅有37名教师,师资严重不足,专职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师资队伍多为专科、本科学历,整体素质偏低,缺乏专业和学科带头人,结构失衡。
培训机构的基础设施较为陈旧和落后 大多培训机构的设备设施低水平重复建设多,基础和通用设备多,高、精、尖设备少,适应企业研发设备少,适应高新技术发展需要的设备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开设的培训项目不够广,新工种的高、精、尖的培训项目缺乏。
(三)机会(Opportunity)分析
重视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近年来,广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是人才强省战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稳定和促进就业的重要战略举措,广东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劳动力资源技能培训和配置工作的意见》、《关于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储备计划意见的通知》、《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不断健全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随着广州市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广州市政府提出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目标,广州市急需培养能够支撑高科技产业、高附加值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企业、全体劳动者对技能的提升需求显得极为迫切,为广州市职业培训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契机。
地理区位毗邻港澳,经济发达,开放性、包容性强,国际化程度高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凭借其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的地缘优势和华侨之乡的人缘优势,以“三来一补”、“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起步,并大量吸引境外投资,迅速成为中国经济国际化或外向型程度最高的地区。同时,岭南文化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的精神以及广州人所独具的变革意识、商业意识、务实意识,使得广州市职业培训独具特色。
(四)威胁(Threat)分析
职业培训在社会评判体系中地位不高 职业培训是直接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要求就业和在职的劳动者以培养和提高素质及职业能力为目的的教育和训练活动。但目前我国社会对“职业培训”的理解比较肤浅,认为是专指培养那些不需太多理论知识而主要依靠动作技能和经验技艺在生产、服务第一线的直接操作者的培训。这样的理解造成职业培训和职业培训机构在社会评判体系中地位不高,也导致培训的工种多为含金量较低、见效快的工种,而一些 “高、新、尖”工种的培训乏人问津。我国没有职业培训的专门法律,现行的职业培训的相关法律规定多为目标性和原则性的,具体操作性欠缺,致使很多涉及职业培训发展的实质问题都因缺乏法律依据而无从落实。职业培训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地位问题、责权利问题以及发展中需要的政策优惠支持,亟待国家、省、市相关部门从制度上进一步完善,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
职业培训配套扶持政策制度仍未完善 虽然国家已经制定了包括《劳动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包含职业培训内容的法律、法规,但仍缺乏相配套的政策制度。如针对社会力量办学,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经营模式是自负盈亏,其教学设备购置、场地租金、商业用电用水、人工成本、各种税收等不堪重负。民办培训机构的发展受到较大的制约。
经费投入不平衡 广州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职业培训工作,逐年加大对职业培训的经费投入,但与普通教育相比,政府在职业培训的发展指导和财政投入上仍显得不足,尤其是用于新项目开发、师资队伍建设、支持民办培训机构发展方面更是缺乏。
提升广州市职业培训水平的策略
根据上述对广州市职业培训的SWOT分析,本研究建立了SWOT分析矩阵,制定了四方面的策略:SO策略、WO策略、ST策略、WT策略。SWOT分析矩阵见下页表1。SO策略是发扬广州市职业培训现有的优势抓住外部机遇的策略;WO策略是利用外部机遇改善现存劣势的策略;ST策略是利用广州市职业培训现有的优势避免或减轻外在不利因素的策略;WT策略是克服现有缺点、避免或减轻外在不利因素的策略。SO策略、WO策略、ST策略、WT策略旨在扬长避短,化解威胁,抓住机遇,提升自我,可以归纳成以下几点:
(一)健全政府主导,企业、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政府在逐步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要不断优化投入方式与方向,重点关注基础能力建设;拓宽经费来源,提供开展职业培训政策优惠和支持,吸引社会力量和外资力量参与办学,以公办培训机构为主导,以企业培训为主体,大力推进民办培训机构,形成政府、行业、企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个人等多元化办学体制,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共同振兴;深化粤港澳合作,促进劳动力职业能力的国际对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资格国际互认品牌模式;政府引导,通过完善制度、提供优惠和支持等方式改变以往职业培训一窝蜂涌向“低技术含量、低成本”工种的局面,加大对操作性强、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培训的资助和投入,实现工种调控和级别调控,逐步建立符合广州市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的新型政策资助模式;企业制定年度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使用计划,合理使用职工教育经费用于一线职工的教育和技能提升培训。
(二)积极开展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职业培训
做好人才市场的统计、分析、预测工作,针对用工需求做出前瞻性预测,结合广州市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传统优势产业等重点产业的发展需求,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主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以就业为导向,逐步培育劳动者自我提升职业技能意识和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参加社会职业培训的积极性,从就业技能培训逐渐转变到职业能力提升,从“技能人才”升级为“高技能人才”。
(三)优化培训环境,提升培训基础建设
政府作为公共职业培训制度的建立者,应在职业培训中起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强政府对职业培训的宏观调控和统筹管理,完善职业培训制度,解决职业培训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地位问题、权责利问题。
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开发职业培训标准。由政府牵头组织,政府、行业、学校、企业精英四部分人员参加,建立职业培训研究开发小组。小组针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特色行业开发职业培训标准和项目,并且配套开发职业考核认证标准及相应的技能鉴定题库等。充分发挥行业的引领作用,根据行业联席会议对行业人力资源需求的分析和预测,确保项目开发设置的合理性。
建立职业培训信息数据库,完善职业培训信息的预测预警分析机制,一方面,可引导企业、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根据市场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项目;另一方面,也可引导劳动者选择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培训项目。
加强师资队伍、教材、实训基地等基础建设。制定和完善职业培训全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聘用政策,建立广州市职业培训师资库,向社会聘用有丰富企业经验、技能精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在教材编写方面,要体现岗位实际需求,采用典型工作任务、案例模块化的方法,把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融合到教材中;丰富教材的形式,不仅要有传统书本,还要开发各种形式的实物教材、电子教材,使教材符合劳动者的认知特点,做到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易学易懂;建设公共实训基地,通过装备一批先进的实训设备,免费或低价向社会开放,为企业、院校和培训机构服务,成为职工强化技能的公益平台。
建立远程职业培训网络体系,创新职业培训学习形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远程职业培训,不仅可以解决企业生产一线工人集中统一培训的难处,也可以降低培训成本,扩大培训面,实现优质培训资源共享。充分发挥职业培训师资库中名师的作用,将优秀教师的讲授过程拍成视频并整理成为网络课程,学员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行选择培训项目,自行安排培训时间,提高参训的灵活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赵景华,邢华.政府战略管理的SWOT模型:一个概念框架[J].中国行政管理,2010(5):23-27.
[2]王仰东,安琴,祖立新,等.珠三角高技术服务业SWOT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10):75-80.
[3]马德辉,毛夷康.SWOT矩阵在群体性事件中的运用初探[J].图书情报工作,2010(4):41-44.
[4]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技能人才培养总体情况[Z].[2013-12-20].http://gdhrss.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gdhrss/gzdt/201310/455
05.html.
[5]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加强粤港交流 探索职教新模式[Z].[2014-06-07.]http://gdhrss.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gdhrss/gzdt/20140
4/47266.html.
[6]王群宇.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资源优势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3):251-252.
[7]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粤港合作“一试三证”启动典礼在广州举行[Z].[2013-05-07].http://gdhrss.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gdhrss/gzdt/201303/39704.html.
[8]揭育通,徐琼枝.基于“双转移”战略的广东职业培训发展策略[J].企业研究,2012(6):15-16.
[9]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实施意见[J].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2011(23):2-6.
[10]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J].中国职工教育,2006(8):5-6.
[11]马成荣.创业、创新、创优:职业教育的新视界[J].教育研究,2011(5):58-62.
[12]赵晓东,边颖,蒲筠果.高职院校发展企业员工职业培训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9(18):72-73.
[13]吴术生.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的关系[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3(5):169-170.
[14]张哲.职业培训校企合作探索研究[J].才智,2012(10):213-214.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