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网络诈骗的后果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1: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被网络诈骗的后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被网络诈骗的后果

篇1

 

 

网络诈骗宣传心得1    今天晚上学院组织看防诈骗电影,影片利用动画片的形式用诙谐、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各种诈骗的案例。看完本影片,我深受影响,真切的感受到诈骗真的是无处不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就像影片中常说的一句话“切莫上当。”诈骗形式主要有街头诈骗、网络诈骗等。诈骗人员很狡猾很“聪明”,他们的诈骗对象主要是妇女、老人这些弱势群体,他们无所不用其极,办作假医生,假出车祸者,假出差者,假老师,假朋友,假同桌的你,假女儿等各种身份,骗钱、骗物。他们触碰着道德的底线,直到达到他们的目的,否则他们不会放过你,他们最开始时用好听的语言劝告你,用你的家人的性命危机恐吓你,利用你的善良,你的担心,你的良知,做最没有良知的事情。

   其实,诈骗在学校也是普遍存在的。特别是每年大一新生来校之际,此时诈骗分子便会出来“觅食”,主要以大一新生为目标,利用他们对大学的不熟悉,以及对大学美好的憧憬,利用他们的善良。为了达到他们的目的,骗取新生的信任,对其进行“洗脑”,进而诈骗成功。

   往事不堪回首,遥想当年,我青涩少女一枚,独自一人来重庆上大学。来大学第一天就被学姐学长骗,对我这个对大学充满幻想的小女生来说,是一件很残忍的事。记得当时刚来为自己买完生活用品回寝室,一学姐自称是关心学弟学妹敲我们的门,她进来后就大谈她的大学生活经验,让我们好好学习、好好军训、不要想家之类的。我们当时都觉得学姐真的很好,觉得学姐很亲切。

   但是呢,当她讲完讲完这些后,就开始说让我们买英语资料,考四级、六级各种资料,推荐我们买。可是我们都不知道在我们学校大一是不可以考英语四、六级的。还有就是一份要200块钱,对我们来说数目还是很大的。都怪我们耳朵软,相信她,就买了她的资料,刚开始时,她还有给我们送几份报纸、一本词典,然后就杳无音讯了。

   学姐骗学弟学妹这种事虽然不是什么大事,但是也是一种变相诈骗行为。我认为这种行为和我们影片中看到的诈骗分子欺骗老奶奶、善良的路人、担心孩子的妈妈、怀念旧情的同桌的你一样,是很不道德的一种行为。

   被骗,在很大程度上是诈骗机关的人员太“聪明”,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被骗人员的某种贪便宜的心理,软弱善良的心理。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不被骗,就要练就防诈骗、反诈骗的自我保护心理意识,提高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对人对事,要擦亮眼睛,做到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

防网络诈骗宣传心得2

   “网络诈骗”与“校园不良借贷、网贷”事件在大学校园里频发,已给广大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危害,必须加强教育,引起广大师生警惕.

   网络信贷典型模式为:网络信贷公司提供平台,资金借出人获取利息收益;资金借入人到期偿还本金,网络信贷公司收取中介服务费.一些p2p网络借贷平台不断向高校拓展业务,以“零首付”“零利息”“免担保”等虚假宣传方式和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等手段,诱导学生过度消费,甚至陷入“高xx”陷阱,给广x学和家长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和痛苦

   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存在诸多风险:

   1.多为非法民间借贷组织,借贷手续不规范,不合法,周期短,利息高甚至利滚利;

   2.当学生无法支付高额利息时,便以不法手段威胁甚至勒索学生及家人、担保人;

   3.部分分期平台没有在用户申请分期时主动、明确告知逾期还款后果,导致延迟还款学生的借贷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4.贷款协议诸多陷阱:以专业术语和法律条文隐瞒高利息等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霸王条款;

   5.部分平台要求贷款前先交押金,后却再无下文;或者收取高额“咨询费”、手续费;

   6.部分学生以个人名义为第三方贷款提供担保,当第三方不能如期偿还,借贷公司直接要求学生承担费用.

   如何防范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

   1.树立科学的消费观,不盲从、不攀比、不炫耀,合理、适度、理性消费;不追求超出自己经济承受能力的物质享受,尽量不要在网络借款平台和分期购物平台借款和购物;

   2.保护好自己的个人身份信息,切勿将自己的个人身份信息借给他人借款或购物;

   3.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当有危险或者被不法分子威胁时,学会用正当手段或者动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及时向家长、老师求助,不要因为害怕被批评则酿成大错;

   4.当发现其他同学有异常消费行为时,及时提醒,必要时报告辅导员或学院安保处;

   5.培养节俭自立意识,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财富,不要参以“兼职”为名的校园网络借贷平台宣传活动.

防网络诈骗宣传心得3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但这也促使了许多人利用高科技诈骗钱财,破坏人们的财产利益。现在的骗子无处不在,甚至就在你身边,可要多加小心你的口袋哦!

   当今最为广泛的诈骗方法无非就是冒充“朋友”向你发QQ信息、打电话、发短信,“我遇难了!”拜托你马上“救急”汇款。看在朋友的份上,你汇了款后才得知你的“朋友”已经逃之夭夭。最后,遇难反成自己!

   “你中大奖啦!”这是最为普遍的诈骗方式,骗子往往冒充“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等知名节目,传来佳音,你中大奖,只要交一点“保险费”,“税金”就可以领取大奖,机会不容错过,再不来就没有啦!你付费以后,“大奖”消失的无影无踪。看来,这就是贪小便宜的“大奖”吧!

   令人最不可思议的还是“欠费”,电话欠费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却还是有许多诈骗发生:我是中国电信的工作人员,您的电话、电视、宽带账户欠费了,请缴纳“滞纳金”!没想到“滞纳金”最后进了骗子的腰包。

   “天上掉钱啦!”你在街头发现一大笔钱,跑去捡起。谁知,骗子在假钱上下药,趁你昏迷之时,取走所有的贵重物品,当你起来以后,发现财物被骗子一扫而空,后悔莫及啊!你见过天上掉钱吗?做事还是谨慎为好!

   你发现了吗?网上购物往往要比市场价低得多,许多人为贪小便宜,谋利益,在网上汇款,数月后毫无音讯,“你上当了!”看来,不要总是想着会有好事发生哦,即使市场价贵点,但质量和品质还是有所保障的,可要当心啦!

篇2

关键词: 公民个人信息 法律保护 网络监管 宣传教育

一、案例导入

相信看过陈凯歌导演作品《搜索》的人都会被其故事情节深深吸引。它讲述了一个人肉搜索获取个人信息引发的不可挽回后果的故事。由高圆圆饰演的叶蓝秋在得知自己患有癌症后,由于心情不佳,在公交车上没有为老年人让座。公车事件被王珞丹饰演的记者拍成视频,并被姚晨扮演的陈若兮做成新闻报道报道出来。一个简单的视频,让众网友挖出叶蓝秋的所有信息,并对其本人进行各种形式的攻击。电影探索的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其中涉及了网络媒体、舆论群众甚至人性善恶,联系到本文,笔者想谈的是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因为在现实中,个人信息被侵犯的现象时有发生。

(一)徐玉玉案:嫌犯攻击报名系统盗取考生信息

2016年8月19日,山东省临沂市高考录取新生徐玉玉被不法分子冒充教育、财政部门工作人员诈骗9900元,徐玉玉在报警后因心脏衰竭死亡。案发后,公安机关经全力工作,查明了电信网络诈骗团伙情况和信息泄露源头。经查,犯罪嫌疑人杜某利用技术手段攻击了“山东省2016高考网上报名信息系统”,并在网站植入了木马病毒,获取了网站后台登录权限,盗取了包括徐玉玉在内的大量考生报名信息。

7月初,犯罪嫌疑人陈某在江西省九江市租住房屋设立诈骗窝点,通过QQ搜索“高考数据群”、“学生资料数据”等聊天群,在群内个人信息购买需求后,从杜某手中以每条0.5元的价格购买了1800条2016年高中毕业学生资料。同时,陈某雇佣郑某、黄某等人冒充教育局、财政局工作人员拨打电话,以发放助学金名义对高考录取学生实施诈骗。8月19日16时许,该团伙诈骗徐玉玉9900元,在徐玉玉向嫌疑人冒用他人身份证开设的银行卡账户汇款6分钟后,陈某即操控在福建泉州的犯罪嫌疑人郑某某组织熊某、陈某某等人在泉州市一银行ATM机上取走赃款。公安机关进一步查明,犯罪嫌疑人彭某通过网络多次向陈某犯罪团伙售卖非实名手机卡,供犯罪团伙作案使用。目前,以上8名犯罪嫌疑人均已被抓获。

(二)蔡淑妍案:嫌犯利用钓鱼网站获取个人信息

2016年7月19日,广东省惠来县高考录取新生蔡淑妍收到不法分子假冒“奔跑吧,兄弟”栏目组发出的虚假中奖短信,蔡淑妍回拨短信中的电话号码,被嫌疑人诱骗点击登录钓鱼网站,并填入相关个人信息。随后,嫌疑人又以缴纳“保证金”、“个人所得税”等理由诱骗受害人向嫌疑人提供的账户汇款,分三次共汇入9800元。蔡淑妍从8月28日起失联,29日下午,她的遗体在惠来靖海海边被发现。蔡淑妍留下遗书,称遭遇诈骗,“无颜面对父母”。

案发后,公安机关查明犯罪嫌疑人陈某组织林某、熊某在海南海口设立短信群发和钓鱼网站窝点,指使高某、范某在海南儋州设立话务诈骗窝点。犯罪嫌疑人首先使用电脑软件群发虚假中奖短信,然后由话务窝点人员诱导受害人点击钓鱼网站获取精确个人信息,再以各种理由诱骗受害人向嫌疑人提供的账户汇款。公安机关进一步查明,陈某团伙用于诈骗取款的银行卡由陈某某提供。目前,以上6名犯罪嫌疑人均已被抓获。

二、个人信息的概念与特征

(一)个人信息的概念

个人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年月日、身份证号码、户籍、遗传特征、指纹、婚姻、家庭、教育、职业、健康、病历、财务情况、电话号码、网上登录账号及密码、社会活动及其他可以识别该个人的信息。

(二)个人信息的特征

1.关联性:公民个人信息之所以能成为个人信息,它必然能够与公民个人的特征相联系,能够反映公民某一个部位、领域或全部的特征。

2.专属性:公民个人信息是公民个人所独有的、专属于其自身的信息,如身份证号码、指纹、出生年月及银行账号密码等信息。

3.商业价值性:正是因为公民个人信息具有关联性和专属性,所以对于某些行业而言,掌握这些信息即意味着掌握巨大的资源和商业价值,例如电话营销行业、教育培训行业等。

4.法律主动保护性:我国立法明文规定要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并且对于个人信息的使用,除了公民个人自身同意或国家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外,任何组织和个人均不得擅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

三、个人信息保护存在的法律问题

(一)非法收集、出售信息渠道多样

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对个人信息保护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就是非法收集出售信息渠道多样,让人防不胜防。有一个真实的案例,王某有一次在下班等公交车的时候,看到有一个摊位上写着扫一扫,免费拿礼品,王某本就是个爱占小便宜的人,就凑过去看,原来是让用微信扫一下,然后就可以拿礼品,王某也没有多想,就拿起手机打开微信扫了码,而且填写了手机号。没过多久,王某的手机上就收到了一条诈骗短信,让其给某人汇款。庆幸的是,王某最终没有汇款,但却将个人信息泄露。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如果我们能够提高警惕,注意防备,就会大大降低个人信息泄露的可能性。

(二)通过网络媒体泄露个人信息日益增多

这些年可以称为“网络年”,网络媒体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多的便利,在特定的情境下,如果网络的核心媒体,不管是门户站点、论坛还是博客,对一条新闻或是一个被忽略的议题产生关注,这些网络媒体本身就可以成为主流媒体和人物的聚焦点,形成强大的议程设置力量。目前,网络媒体已经引发了有关农民工问题、司法改革及反腐败等话题的全国性讨论,这是网络媒体的巨大作用。但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媒体曝光个人信息的案件时有发生,轻则涉及侵权行为,重则涉及刑事犯罪,而且通过网络媒体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的行为影响非常广,因为我国现在的网民人数非常之多,如果个人信息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拿去利用,对当事人来说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侵害行为隐秘导致调查取证困难

当代社会科技进步,网络发达,侵害个人信息的行为往往具有技术性、隐蔽性的特点,不易察觉,个人信息被搜集往往是在当事人并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是一种无形的侵害,既找不到明显的侵害现场,又很难判明侵害的时间,甚至通常会出现被害人既不知道犯罪人,又不知道犯罪的源头,网络的介入,犯罪地和结果发生地经常不一致,或者有多个结果发生地,让司法人员取证很困难。

四、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对策

(一)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

当前,随着网络的发展,个人信息被侵犯的事件频发,为了减少此类事件发生,保护个人信息权和隐私权,必须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一方面是要从国家宏观的层面进行立法,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同时要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及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加大惩罚的力度。另一方面则是要细化我们的法律条文,明确规定或列举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种类和特征,以增强执法中的可操作性,避免加强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的法律条文最终成为无法执行的一纸空文。

(二)加大个人信息保护的执法力度

在立法完善的情况下,我们应该着重加强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执法力度,由于公民个人信息的泄露和遭受侵害大多是人们在已经受害的情况下才报案的,故而公安执法机关执法应该更为主动,一方面应加大宣传力度,同时鼓励收到诈骗短信或信息的公民积极向公安机关举报,以便于公安机关提前介入查处相关的犯罪分子。另一方面则是公安机关在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分子进行处罚时应当从重处罚,加大罚款的力度,增加犯罪分子的违法成本,以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

(三)进一步强化网络安全监管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年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大部分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案件都是发生在网络上或是与网络有关,那么公安机关的网监部门应加强巡查,对一些异常的网站和未进行合法注册登记的链接及时进行清理,对网上和传播的一些潜在的可疑的信息进行相应的调查和处理,不给犯罪分子在网络上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留下任何藏身之地。

(四)加大对公民的宣传和教育力度

从近年来新闻报道的相关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案件来看,大多数受害者都是由于两个原因造成最终受害:一个是防范意识较弱,轻易相信网上或陌生的电话或短信的信息内容;另一个则是过于贪心,相信天上会掉馅饼。故而我们在做好立法和执法工作的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公民的宣传和教育。联合街道、社区、学校、各种新闻媒体及其他公共服务提供机构,向公民宣传各种侵犯公民信息的常见手段手法和防范措施,以及提醒公民不要轻易相信网上的各种“优惠”或“中奖”等信息,对于涉及财务转账等信息一定要提高警惕等。

另外,针对时下比较流行的网络反腐,结合本文所谈的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笔者认为应当注意二者之间的权衡。法律赋予公民民主监督的权利,所以公民有权对公职人员的有关信息如其道德操守、家庭收入,以及廉政勤政等方面信息进行了解,从而发挥监督的作用。但公职人员从根本上来说其身份也是公民,和其他普通的公民一样享有自身应有的权利,其有权保证自己的隐私信息不为公众所知晓,自身生活的安宁不被侵扰,这样就产生了一种冲突。要解决此矛盾,国家就应当建立一种平衡机制,在保证其人格不受侵犯的前提下,考虑其隐私部分涉及公共利益的多少,对政府官员的隐私权中的部分内容加以限制,例如与人身权利相关的如个人基本信息、个人道德操守状况、家庭成员及亲属状况等;与财产相关的如家庭财产状况、动产与不动产等;与公职行为相关的如工作表现和成绩等内容,如此才能达到网络反腐与个人信息保护的平衡。

五、结语

公民个人信息遭受侵害的问题已越发严重,对公民个人信息进行保护迫在眉睫。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对于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并不应该仅仅只是一个法律问题,而应该是一个社会问题,尽管法律在其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我们应该从整体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吸纳社会多方力量参与进来,多措并举,减少公民个人信息的侵害,维护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何春中.为何会有大量公民个人信息泄露.中国青年报,2013年6月20日11版.

[2]孙昌兴,秦洁.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问题研宄.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篇3

关键词:信息产业;犯罪;信息犯罪;传统犯罪信息化

信息产业犯罪在近年来日益猖獗,然而我国信息产业犯罪的司法制度研究多数是从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等方面去进行研究。信息产业是一个包含面十分广泛、涉及的社会行业极多、甚至渗透到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快速发展的产业,且信息产业不仅包括了新兴的信息部门,还包括了传统的信息部门。研究信息产业首先要对信息产业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研究,进而研究犯罪与信息产业相结合所产生的新型犯罪行为,以及这些信息产业犯罪的特点,最后总结出我国对于信息产业犯罪司法制度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措施。通过对信息产业犯罪司法制度的研究旨在促进信息产业犯罪司法制度的不断完善。

1.信息产业犯罪的概述与现状

1.1信息产业犯罪的概述

信息产业是一个利用传统邮电通讯业和新兴信息基础设施以生产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以及传播信息为主要功能的旨在满足社会对于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需求的信息部门,信息产业主要包括传统信息产业和新兴信息产业,传统信息产业是以传统的邮电通讯业为主要,包括出版业、新闻业、电影和录音业、广播电视业在内的传统信息部门;新兴信息产业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以满足社会对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需求的新兴信息部门。

信息产业是近几十年才逐渐兴起的一个新兴的信息部门,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犯罪分子钻信息产业的空子利用信息产业或者对信息产业进行犯罪,我国针对信息产业犯罪的法律条文不断完善,但我国的学者对信息产业犯罪的研究多数在信息犯罪和网络犯罪的方面,鲜少对信息产业犯罪的整个法律体系进行制度研究。本文认为,信息产业犯罪不仅包括了信息犯罪和网络犯罪,还包括了对信息行业的犯罪。何谓信息产业犯罪?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从信息产业犯罪的狭义来看,是侵犯信息产业的某种法益的犯罪;根据对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关于信息产业犯罪条例的分析,信息产业犯罪主要是利用信息产业实施犯罪行为,以及针对信息产业实施犯罪的行为,因此,本文对信息产业犯罪的界定为以信息产业为手段和目的,本文认为广义的信息产业犯罪是指行为人实施的以信息产业为手段或目的,侵犯个人法益或者社会法益的犯罪行为。

1.2信息产业犯罪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网络的广泛普及,信息产业犯罪的形势也日益严峻,近年来不断地出现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产业犯罪主要包括盗窃、贩卖个人信息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行为;网络诈骗、电信诈骗、电商诈骗等网络金融诈骗的犯罪行为和侵犯、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等的信息系统犯罪。由于信息产业的便捷性和互通性,许多信息产业犯罪逐步形成一条完整的、庞大的和复杂的信息犯罪产业链。

据2017年最高人民检察院通报的关于检察机关依法惩治计算机网络犯罪的情况,2016年以来,全国检察机关适用涉嫌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等7个涉及计算机犯罪罪名向法院提起公诉727件1568人,其中仅2017年1月份至9月份,就有334件710人被提起公诉,同比分别上升82.5%和80.7%;检察机关对网络电信侵财犯罪案件提起公诉15671件41169人,其中2017年1月份至9月份提起公诉8257件22268人,同比分别上升88.6%和118.6%。[3]。信息产业犯罪的总量在近年不断上涨,多数集中在新兴信息产业部门的犯罪,包括攻击和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修改公民个人密码等犯罪,也包括了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盗窃、诈骗以及在网络上开设赌场等传统犯罪。一些传统信息产业犯罪也逐渐开始利用计算机网络来实施犯罪,如浙江丽水“9·26”传播物品牟利案、江苏无锡赖某等人利用手机直播平台传播物品牟利案等网络传播物品牟利案件。

随着计算机网络与智能手机的普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的兴起,随之而来的针对公民信息犯罪的犯罪率不断上升和犯罪的手段多样化,公民的许多个人信息都被记录在网络上,包括公民的个人基本信息、个人账户、账户密码、银行卡卡号以及银行卡密码等,犯罪分子通过入侵计算机信息系统或者恶意捆绑软件等手段,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利用互联网建立数据平台,对公民个人信息进行非法倒卖和出售。这些犯罪行为成为引发网络诈骗、电信侵犯财产等犯罪的渊源,与非法侵犯和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形成一条巨大的、完整的黑色信息产业犯罪链。[4]

2.信息产业犯罪刑法规范的分类及特征

2.1信息产业犯罪刑法规范的分类

研究罪行各论要以总论的原理为指导,认识具体犯罪的规律、特征及法律后果,从而加深对总论的理解。[1]本文将我国刑法中关于信息產业犯罪的条例进行分类,主要是按照信息产业犯罪的手段、目的进行分类。

以信息产业犯罪中犯罪的角度进行分类,包括了利用信息产业为手段实施的犯罪和针对信息产业为目的实施的犯罪。利用信息产业为手段实施的犯罪包括(1)虚假广告罪;(2)出版歧视、侮辱少数民族作品罪;(3)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4)利用计算机实施有关犯罪的规定;(5)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6)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7)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8)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物品牟利罪,为他人提供书号、出版书刊罪(9)传播物品罪,组织播放音像制品罪。针对信息产业为目的的犯罪包括(1)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2)侵犯通信自由罪;(3)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罪;(4)侵犯公民信息罪;(5)非法生产、销售专用间谍器材、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6)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7)扰乱无线电管理秩序罪;(8)破坏武器装备罪、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罪,过失损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罪。

2.2信息产业犯罪司法制度的特征

2.2.1要求构成实害结果为主

我国对信息产业犯罪的司法规定,主要要求构成实害结果,部分犯罪的成立不以构成实害结果为要件。犯罪的成立要求构成实害结果是指信息产业犯罪的成立要求犯罪行为人的犯罪行为对法益造成现实的侵害事实。由于我国刑法中的法益保护原则要求刑法的立法和司法必须以法益保护为目的,立法要求对法益造成现实的侵害事实的行为规定为犯罪,符合刑法对法益的保护原则。再者与不以构成实害结果的危险犯相比,实害犯的犯罪构成要求实害结果,即要求构成实害结果的罪行若行为人的行为仅制造了危险并没有构成实害结果的刑法不认定为犯罪,因此在犯罪构成要素上,要求构成以实害结果提高了行为人实施行为构成犯罪的门槛。构成要求实害结果既能保护法益不受侵害也能保障人权,达到法益保护和人权保障的平衡。部分信息产业犯罪不要求构成实害结果,如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罪;非法生产、销售专用间谍器材、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物品牟利罪;为他人提供书号出版书刊罪;破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罪。不难看出,以上不以实害结果为要件的犯罪中,行为人实施对侵害法益的危险,以司法上的具体判断或者以一般的生活经验判断都会对法益造成紧迫的危险,故而不需要以实害结果为要件即可成立犯罪。

2.2.2责任形式以故意为主

构成信息产业犯罪的责任形式主要为故意犯罪,个别刑法规范规定过失也能构成信息产业犯罪。我国刑法总则对应负刑事责任的规定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只有故意犯罪,但是对于过失犯罪我国刑法有规定过失犯罪的才负刑事责任。从法益保护机制和人权保障机制的角度来看,构成信息产业犯罪的责任形式主要为故意犯罪,符合保护法益和保障人权的要求并使之处于平衡。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第二款规定:“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此处法条规定不够严谨,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的第一款要求“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和“造成严重后果”为成立要件,因此第二款规定过失犯前款罪,即过失危害公共安全但尚未造成严重后果成立过失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张明楷老师在《刑法学》书中认为此种情形不应当认定为犯罪,与刑法所规定的过失行为只有造成结果的才成立犯罪不符。[2]

2.2.3以保护社会法益为主

我国刑法规定了刑法规范的目的是保护法益不受侵犯。每一条刑罚规范都在保护一个法律利益,这种法律所保护的利益包括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公民个人利益,刑法规范的法益保护机能,即保护国家法益、社会法益和公民个人法益不受犯罪行为的侵害和威胁的机能,从我国刑法对信息产业犯罪的规范中可知,信息产业犯罪司法制度以保护社会法益为主,因为我国仅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下规定了四条是保护公民个人法益的犯罪罪名,分别是出版歧视、侮辱少数民族作品罪;侵犯通信自由罪;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相比保护社会法益的罪名数量,我国信息产业犯罪司法制度对个人法益的保护力度较弱。然而随着近年来侵害公民个人法益的信息产业犯罪的数量愈增,对个人法益保护力度较弱的信息产业犯罪司法制度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我国信息产业犯罪司法制度应当增加对个人法益的保护力度,优化法益组成要素的排序。[5]

3.我国信息产业犯罪司法制度的不足

3.1信息产业犯罪的刑法规范和刑罚不相适应

我国刑法规范对信息产业犯罪中罪名的规定和刑罚不相适应。信息产业具有开放性和互联性,信息产业的发展使得每个公民都能通过计算机网络等快速的接触到世界的信息,每个公民的生活工作与信息产业紧密相连,因此信息产业犯罪的受众将会比传统犯罪更广,其危害性也将更大。我国刑法对罪刑相适应原則的规定要求犯罪分子所实施的犯罪行为,犯罪分子应当承当与其行为相适应的刑罚,即犯罪行为造成的犯罪后果严重的应当承担重的刑罚。例如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其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破解互联网公司设置的验证码安全体系,快速窃取网站数据库和大量的公民个人信息后进行出售。其危害的范围极广,对大量的公民个人法益进行侵害,危害程度深,一些利用QQ微信进行诈骗、电信诈骗等互联网经济犯罪和短信、邮件滋扰等滋扰型犯罪,利用网络实施的犯罪行为甚至与绑架、敲诈勒索等传统犯罪行为结合在一起。通过计算机网络实施的传统犯罪,其犯罪影响比传统犯罪更为严重,然而我国对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的传统犯罪的刑罚规定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我国刑罚规定过轻,如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我国对此刑罚规定最高刑为七年,这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所产生的危害不相适应,刑罚过轻难以遏制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二是我国对于一些利用信息产业实施的传统犯罪并没有单独立罪,仍然用传统犯罪的刑罚来规范,如网络金融犯罪,我国并没有将此犯罪行为立罪,仍然使用金融犯罪的刑罚规范,这与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的

3.2信息产业犯罪刑法规制不合理

我国信息产业犯罪司法制度中的刑罚规制不够合理,面对更容易产生危害后果和危害性更严重的犯罪,刑罚规制不合理,如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我国对此罪名的第一款规定了“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行”的犯罪行为,规定了后果特别严重的情形。但是对“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影响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的犯罪行为,却仅仅规定了后果严重的情形,去年全面爆发的比特币病毒,范围涉及多个国家,危害及其严重,犯罪行为人甚至利用该病毒向众多网民进行敲诈勒索,其后果已达到特别严重的程度,我国刑罚却没有相应的刑罚规制,仅只能适用后果严重的情形。又如上文所提到的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我国刑法规制不明确,第二款规定过失犯前款罪,即过失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形成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但尚未造成严重后果,仍然成立此罪,与刑法所规定的过失行为只有造成结果的才成立犯罪不符。

3.3信息产业犯罪证据收集保全技术不成熟

信息网络的发展,使得对计算机网络实施的犯罪行为也逐渐增多,计算机网络实施的犯罪行为操作便捷且具有隐蔽性,犯罪行为人在实施了犯罪行为之后会对犯罪痕迹进行消除、删除犯罪数据以及改变IP地址等防止追踪的行为,这对我国收集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证据是一种困难的挑战,由于我国收集电子数据的技术仍不够成熟,对犯罪行为人实施计算机网络犯罪的证据较难发现,难以收集到相关证据。电子证据具有易灭失性,有可能因为犯罪分子的删除覆盖行为,或者计算机病毒感染而导致电子证据的灭失,因此对于电子证据的保全需要极高的技术要求,我国信息产业犯罪的电子证据收集保全技术的水平还不够高,面对犯罪行为人实施的电子计算机犯罪存在因起诉证据不足而使犯罪行为人逃脱法律的制裁。

3.4涉外信息产业犯罪管辖不明确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信息产业全球化的趋势也不断发展。信息产业具有互通性,随之而来的信息产业犯罪的全球化的犯罪趋势也不断上涨,如信息产业犯罪行为人可以通过A国的计算机网络入侵、非法控制我国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获取我国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数据的犯罪行为;或者犯罪行为人通过我国的计算机网络到他国去实施侵犯他国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行为、网络诈骗的犯罪行为或者传播物品等犯罪行为,这些涉外信息产业犯罪的行为该由哪个国家来管辖呢?我国的刑法规范对此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如若适用传统的管辖原则也会产生不恰当之处,同一件跨地域性的涉外信息产业犯罪有可能会引发多个国家对于管辖权之争。

3.5信息产业犯罪司法制度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信息产业犯罪的犯罪行为也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快速的更新,一些新出现的新型信息产业犯罪在刑法中并没有明确的刑罚规范,犯罪行为人钻信息产业法律规范的漏洞实施危害社会法益、个人法益的犯罪行为。如利用手机直播平台进行或者直播行为、利用网络借贷平台以身份证和进行借贷等信息产业新型犯罪,这些犯罪严重侵犯了人的性羞耻感,严重侵犯了社会法益和个人法益,但是我国并没有明确的刑罚规范以及司法解释,使得司法人员无法可依,犯罪行为日益猖獗。又如利用网络散布谣言,造成网络语言暴力的案件,这些行为被害人的心理、精神造成严重的侵害,更甚于导致被害人自残自杀等现象,严重侵犯个人法益,但我国对于这些行为并没有入刑,也没有明确的司法解释。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促进电子商务也快速发展起来,犯罪行为人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的日常优惠活动,通过进行虚假交易来赚取电子商务平台的奖励和优惠,将其套现从中牟取利益,但是由于我国对于电子商务犯罪并没有明确的刑罚规范以及司法解释,犯罪人对于自己实施的犯罪犯罪行为并没有会构成犯罪的意识,我国刑罚规范对于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店铺雇佣一些人刷单的行为也没有规定,对于被公诉机关起诉的刷单犯罪定以非法经营罪并不够准确。从以上的例子可得我国信息产业犯罪司法制度跟不上信息产业犯罪发展的两个表现:一是一些传统犯罪利用信息产业实施犯罪行为,其罪行的危害性比传统犯罪更为严重,但是我国的传统犯罪概念也并没有包括利用信息产业实施传统犯罪的刑罚规范;二是我国信息产业司法制度的变化跟不上信息产业犯罪发展的变化,一些新型信息产业犯罪我国刑法没有明确的规定。

4.解决信息产业犯罪司法制度不足的措施

4.1从严量刑

我国对信息产业犯罪的司法制度应当从严量刑,使犯罪人的犯罪行为受到应当受到的刑罚。面对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信息产业犯罪的研究也要加快发展的步伐,信息产业犯罪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危害极大,甚至滋生许多新型犯罪。我国应该结合信息产业的开放和互联的特性,研究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于信息产业犯罪形成的特征以及预测信息产业犯罪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遵循我国刑法罪刑相适应原则,第一,制定我国刑法对信息产业犯罪的规范,刑罚与其危害性不相符的刑罚规范,可以适当增加罪刑,以达到惩罚犯罪和预防犯罪的双重目的;第二,将一些利用信息产业实施的犯罪行为独立成罪,例如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加拿大等国家针对防治金融犯罪,将其罪名从传统的金融犯罪中独立出来,单独立法,我国可以效仿欧美等过,对一些信息產业犯罪专门立法,将信息产业犯罪的刑罚规范章节化。

4.2修改不合理的刑罚规制

我国应当修改不合理的信息产业犯罪的刑罚规制,一些信息产业犯罪的犯罪后果及其严重的情形,应当将其增加其规制,并对其犯罪行为予以惩罚。例如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中制作计算机恶意软件或者病毒并将其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互通性进行传播等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犯罪行为,应当规制其造成特别严重的后果的情形,予以惩罚。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中的第二款应当增加其刑罚规制“过失危害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后果”成立过失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使我国信息产业犯罪司法制度更加合理。

4.3提高电子证据的收集和保全技术

提高电子数据的收集和保全技术对于我国规范信息产业犯罪有极大的作用。首先我国应当加快发展对于计算机网络的侦查技术,设立专门的电子证据的技术侦查部门,对于犯罪分子所做的消除犯罪痕迹的行为,应当提高修复电子证据的技术;其次应当大量培养具有专业素质的技术人才,针对信息产业犯罪的高科技化,熟悉高科技的鉴定人员对于电子证据的收集和保存起到很大的作用;最后,我国应当完善电子证据收集和保存的法律规范,对于鉴定人员收集和保存电子证据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来收集和保存,防止电子证据被修改或者灭失。

4.4主导建立信息产业犯罪公约

在信息产业犯罪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境犯罪行为日渐增多。我国坚持网络空间主权原则的国家,即我国认为网络空间虽然是虚拟的,但是网络的设施设备、使用网络的主体已经使用网络行为的行为发生地都是有主权的,因此网络空间也是应当有主权的。虽然现在有一些国家并不认同这一原则,但是存在这一原则的倾向,认同这一原则将会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联合国全球网络犯罪主管NeilWalsn先生提到:“在联合国,我们目睹着一些全球范围的挑战,并试图共同应对它们,帮助世界各国携手打击网络犯罪,增强网络安全。”“为应对网络犯罪,开展在立法、执法和情报层面的能力建设和国际合作等外交活动,是维护网络空间安全的重要途径。”[6]由此,面对存在的跨境信息产业犯罪,我国应当主导建立信息产业犯罪公约,加强各国间对于跨境信息产业犯罪的合作与信息交流。

4.5完善信息產业犯罪司法制度

我国应当不断完善我国对于信息产业犯罪的司法制度,使司法人员执法有法可依、司法有法可依,从而规范犯罪行为。刑法条文表达刑法规范,是刑法规范的载体和认识来源,刑法规范是刑法条文的内容和实质。[1]我国应当针对不断出现的利用信息产业实施的新型犯罪行为,完善我国刑法规范,保护社会法益和公民个人法益不受信息产业犯罪的侵害。另一方面通过我国对信息产业犯罪司法制度的不断完善,达到预防犯罪的意义,通过严厉的刑罚可以规范犯罪行为,使行为人的行为受到法律规范的规范而不敢实施信息产业犯罪。传统犯罪利用信息产业实施犯罪的总量在近年也不断上涨,但我国刑法体系对于这些利用新型方式实施的传统犯罪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如近期比较热门的利用计算机网络非法出售国家级考试试题和答案,我国应当将将利用信息产业实施传统犯罪行为也纳入刑法的解释之中,更好的完善我国的信息产业犯罪司法制度。

结语:

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我国乃至全世界的范围,信息产业犯罪的形势已经非常严峻,信息产业犯罪对于国家法益、社会法益以及公民个人法益的危害都是及其严重的,但是我国对于信息产业犯罪的司法制度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信息产业犯罪的司法制度还不够完善,不足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型新型信息产业犯罪。我国应该加大对信息产业犯罪司法制度的研究,制定更能合理有效遏制信息产业犯罪的司法制度,不断完善我国信息产业犯罪的司法制度。

参考文献: 

[1]张明楷,《刑法学(上)》第五版[M] 法律出版社出版,2016年7月 

[2]张明楷,《刑法学(下)》第五版[M] 法律出版社出版,2016年7月 

[3]于忠谷,《加大对计算机网络犯罪产业链的打击力度》[EB],http://news.sina.com.cn/sf/news/fzrd/2017-11-01/doc-ifynfvar5651539.shtml , 

[4]《关于依法惩处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活动的通知》公通字[2013]12号 [EB] 

[5]苏永生,青海民族学院法学院《论我国刑法的法律特性及其对刑法品格的塑造——以刑法法益为分析视角》[N],《吉首大学学报》2007年3月 

篇4

关键词:大数据;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问题

一、大数据背景下的计算机网络存在的安全问题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它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信息安全隐患

(一)电脑黑客的入侵

在实际的网络中,仍然有黑客的存在,这就使网络使用者的个人信息存在隐患,大部分电脑黑客都是具有较强的入侵技能,电脑黑客如果存在恶意入侵使用者的电脑,就会通过不正当的渠道获得他们的信息,那么网络使用者就会受到很大的伤害。比如,一个企业的内部网络受到入侵后,就有很大可能丢失重要的文件和商业机密,可能会造成经济损失,也有可能会使整个企业倒闭和破产。

(二)网络病毒的侵害

网络病毒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信息安全隐患类型,尤其在使用个人电脑的时候,更加容易受到网络病毒的骚扰,而且网络病毒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在电脑上点进一条不明链接,就有可能会被感染上网络病毒;安装一些软件的时候,如果不是从正当途径下载的,安装成功之后可能就已经感染上网络病毒了;用U盘插入公共电脑之后,再次使用在个人电脑的时候,也有可能将网络病毒带进自己电脑中[2]。尽管各种杀毒软件持续在开发上线,但是由于网络病毒具有传染性且不断出现新的网络病毒,所以网络病毒难以遏制,甚至会使网络系统存在瘫痪的现象。

(三)网络诈骗的危害

由于互联网有着开放性和互动性等特征,因此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受人为因素的影响非常大,网络实际上是属于虚拟的真人版世界,网络中存在很多不法分子,他们通过网络诈骗来骗取钱财。他们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和受害者防范意识低的特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网络诈骗属于人为操作,他们这种损人利已的行为在社会中普遍存在,他们想通过不劳而获来获取钱财,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却使他人的经济造成损失,严重的还有可能造成家破人亡。

二、大数据背景下改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对策

大数据背景下的互联网中存在各种各样的信息安全问题,我们需要重视网络中个人信息的安全性,一旦泄露被不法分子利用,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加强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安全性。

(一)定期检查计算机网络的系统

面临着未知的计算机系统漏洞,我们大家都要防护好计算机的安全,定期对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进行检查[3]。首先就需要强化网络使用者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对于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定期检查,一旦发现有漏洞或者不法分子入侵,立即在计算机上安装网络补丁程序,可以有效地阻止病毒继续入侵。政府机构为了强化国家的网络信息安全工作,需要有较专业的计算机程序人员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检查,而广大群众可以在官方网站上下载网络补丁程序,解决网站中存在的漏洞问题。

(二)建设有效的防黑客机制

为了能够防范黑客的入侵,国家和网络开发商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建设,开发能够防范专业黑客的机制。首先,网络开发商的技术人员要加大专业网络开发的研究力度,研究出能够阻挡专业的黑客的防火墙,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去分析黑客入侵电脑的渠道,对技术人员研究有效的防火墙有很大的帮助。其次,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加强技术人才的培养,将更多优秀的网络技术人才引入到网络信息安全防护队伍当中,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支撑他们打造成强有力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分队,时刻与出现的电脑黑客进行斗争。他们团队内部也应该相互合作,讨论遇到的黑客入侵形式,有助于他们合力研究出更先进的技术来对抗黑客的入侵。国家相关部门还应该完善法制建设,严厉打击非法入侵网络的黑客行为,也给公民的网络行为提供一定的保障。

(三)优化网络病毒防范机制

网络病毒与电脑黑客比较,危害性能相对小一些,但是也正说明了网络病毒更难剔除。因为网络病毒存在于各个不同的地方,随着信息量的增加和网络范围的扩大,网络病毒也在不断出现,这就需要网络开发商完善网络病毒的防范机制,一些防护网络信息安全的相关技术人员对网络病毒进行整合研究,必要时调动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尽最大的能力来缩小网络病毒的危害范围[4]。在防范网络病毒的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可以对计算机杀毒软件编写代码,这样能够实时监控计算机杀毒软件,保证病毒防范机制有效运行。

篇5

一、网络游戏玩家账号被盗——道具被倒卖

如果你是一名网络游戏的玩家,如果你的游戏账号被盗,那意味着什么?通常,盗用者不会关心怎么玩你的游戏,而更多的是想倒卖你的道具或装备。他们倒卖的方法通常比较简单,即把你本来价值很高的道具或装备以很低的价格卖给他们自己的账号,然后再以较高的价格卖掉,赚取中间的巨额差价。

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装备、货币是有价值与使用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商品,常被不法分子用于谋利。据报道,从2011年5月到2012年春节前,热衷于网络游戏的高先生由于账号先后4次被盗,损失了9万余元。

盗用者可能通过远程控制窃取账号、密码,也可能是用木马盗窃账号、密码等。对于那些随意在网吧登录账号、随意安装和使用来历不明软件以及不重视防病毒及木马的玩家而言,账号被盗的风险其实很高。

二、电子邮件用户账号被盗——重要邮件被窥

电子邮件账号被盗后首先面临的后果就是重要的邮件被窥视。由于电子邮件已经成为许多个人、企业及机构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之一,其中不乏重要的信息,如合同、身份证、银行账号及网站账号申请的确认信息等,这些信息被不法分子看到后,给你造成的损失将难以估量。

且不说不法分子在盗用你的电子邮件账号后,可能用于垃圾广告、传播病毒及敏感信息,就拿其中的合同、身份证等信息来说,就可能被用于诈骗。特别是,电子邮件中的银行账号及网站账号申请的确认信息更是有可能成为潜在危险,并会引发其他几类账号被盗的严重后果。

三、办公系统用户账号被盗——批文被修改

办公系统涉及的功能很多,例如内部重要文件的起草、上报、审批与阅读等。如果你的办公账号被盗,不法分子很可能将其中的重要文件内容修改,或在盗用高权限用户账号后随意决定是否批准一些重要的申请文件,这很可能造成单位甚至行业内的混乱。

通常,办公系统还有相应的公告、通知或公示功能,如果账号被不法分子盗用,他们可能会利用这些功能诽谤、中伤他人的内容,或者虚假的任职公示、加薪通知,所造成的后果不言而喻。

另外,办公系统可能还有会议安排功能,如果账号被盗用后,不法分子在会议安排表中随意修改、增加或删除会议内容,也会给单位造成混乱。更严重的情况是,单位的一些重要文件可能会被不法分子窥视,甚至窃取、倒卖。

四、网上银行用户账号被盗——资金被盗用

2011年11月,易观国际的《中国第三方网络支付安全调研报告》显示,目前在网民面临的各类安全问题中,“账户密码被盗”和“遭遇木马钓鱼”造成资金损失的比例分别达到33.9%和24%。

毋庸置疑,盗用网上银行账号意味着可直接得到钱,自然对不法分子诱惑极大。据美国一家调研公司的数据显示,2011年9月,针对中国内地和香港的钓鱼网站数量达到5734个,而2011年1月这一数字仅为18个。不法分子盗用网上银行账号后,会肆意消费网上银行里的钱或者将钱转到其他账号上,通常会给持有人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为了防止网上银行账号被盗,建议用户尽量使用已经获得牌照的第三方支付企业的服务,因为他们多数有良好的风险防控机制,例如正规的网上银行支付交易通常有多重密码保护措施。

五、图片视频分享网站账号被盗——被坏人敲诈

某著名男明星曾因为自己在维修电脑时其中的隐私图片被盗用并公布于世而搞得狼狈不堪,甚至长期无法恢复人气。而网络上用于存储图片或视频资源的网站账号被盗更不易被察觉,所造成的损失绝不亚于维修电脑被盗用图片或视频所造成的损失。

虽然一些用户利用图片分享或视频分享网站所提供的隐私设置方法,可以将一些隐私图片及视频设为通过输入密码才能查看,但不能认为就此万无一失。黑客可能通过在你的机器中植入木马等方法来窃取你的隐私图片或视频浏览用密码。

有时,你的隐私图片或视频可能有敏感信息,不法分子可能在窃取这些信息后敲诈你;有时,其中有你的亲朋好友的图片或视频,不法分子可能拿去冒充你的名义向你的朋友行骗。

六、即时通信用户账号被盗——Q币被盗用

随着QQ及MSN等广泛普及,使用即时通信的网民越来越多,使得这一领域也经常成为不法分子盗取账号的去处。

目前,我国并未禁止虚拟货币在网络空间的交易,因此虚拟财产仍具有价值性。即时通信用户账号被盗后,首先面临的后果就是Q币被盗用。2011年,23岁的大学生何飞在一家公司见习期间,利用公司账号,远程控制了3家网吧,在3天时间内盗走了2802个Q币,价值近2500元。

另外,即时通信用户账号被盗后,还可能被不法分子用于垃圾广告、传播病毒,甚至冒充你与你的朋友通过聊天行骗,这不仅可能让你蒙受不白之冤,还可能给你带来一大堆麻烦。

七、系统管理员账号被盗——系统后门大开

系统管理员通常拥有相当高的权限,如果他们的账号被盗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因为那意味着盗用者可以随意利用系统管理账号进入相应的系统,通过高权限修改其他账号的权限,增加或删除有关账号,窃取文件更是易如反掌。

特别是,对于一些使用较为通用方法建立的网站系统而言,其后台管理的方式都较为相似,一个对此类系统熟悉的人在窃取系统管理员账号后,就可以按照常规的办法在该系统中为所欲为。可想而知,你家的后门大开意味着什么。

八、社交网站用户账号被盗——盗发敏感信息

现在,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开心网以及其他社交网站越来越普及,这也意味着其传播力越来越强大。此时,如果你的社交网站用户账号被盗,那么就可能被不法分子用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敏感信息。由于社交网站的传播力巨大,很可能给你的朋友、同事和你自己带来重大的伤害。

香港著名歌手、演员古巨基的微博账号遭人盗用,原因是他在微博发图的时候泄露了自己的登录名,而找回密码的提示问题又设置得过于简单——“我最喜欢的歌曲”,从而被别人轻易获得密码。

因此,可以理解,在2011年底CSDN网站的用户数据库被公开的消息传开后,包括人人网在内的许多社交网站紧急发表声明,建议用户马上修改密码,以免账号被盗。其中,人人网提到,担心黑客从CSDN网站泄露的数据中试出人人网用户的密码。

九、系统用户账号被盗——密级文件被窃

也许,系统最受商业或军事间谍的关注。他们通过盗用系统的账号进入这些系统,然后窃取重要的商业信息或军事信息,出售给有关企业或有关国家的特务机关,从中获得经济或其他方面的利益。

通过网络窃取商业秘密已非个案。1995年至1996年4月,北京天讯信息中心经理郑敏杰从某单位窃取全国企业名录数据库,先后制成16万家至438万家不等数量的企事业名录光盘,向北京50多家单位和个人及外省市单位销售,1998年8月郑敏杰犯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

通过网络窃取军事秘密的人其实就是间谍或特务,他们通常被国外特务机关买通并任命相关职务,然后通过非法手段盗用系统账号进入系统,窃取国家重要的军事秘密并出售给国外特务机关,这无疑会对国家安全造成重大影响。

十、网站用户数据库被盗——经常被骚扰

虽然此次CSDN及天涯社区等网站被公开的用户数据库可能是若干年前旧的数据库,但仍然提醒我们用户数据库的安全必须时时小心。一旦用户数据库被盗,其后果十分严重:第一,账号被盗用者获取后冒名登录,引发上述各类不同程度的后果;第二,不法分子通过倒卖这些数据库非法牟利;第三,不法分子利用用户数据库中的电话、住址及身份证等信息骚扰对应的用户,甚至进行诈骗。

篇6

关键词:计算机犯罪;概念;特征

中图分类号:D9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9-0000-01

Computer Crime Concept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Wen Dechun

(Shandong Linyi Municipal Party School,Linyi276005,China)

Abstract:Computer crime and traditional crime is a huge difference,have bright characteristic and great destruction.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computer crime,characteristics,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punish the crime.

Keywords:Computer crime;Concept;Features

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迅猛发展。但是,新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其负面影响。由网络引发的计算机犯罪案件数逐年增长,对社会的危害越来越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计算机犯罪的概念

由于对计算机犯罪的本质和规律还缺乏足够的了解,现实中对计算机犯罪众说纷纭。计算机犯罪的定义及其争议问题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对于这类犯罪的认识态度的变化。我国法学界对于计算机犯罪的定义归纳起来不外是狭义说和广义说两种。狭义说又称为对象说,从涉及计算机的所有犯罪缩小化为对计算机资产本身和计算机内存数据进行侵犯的犯罪。凡是以故意篡改、毁损、无权取得或者无权利用计算机资料或者程序,或者计算机设备之违法破坏财产法益之财产犯罪,始属计算机犯罪。广义的计算机犯罪概念,通常是指所有涉及计算机的犯罪,认为计算机犯罪是指行为人以计算机为犯罪工具,或者以计算机资产为攻击对象的犯罪的总称。从犯罪学角度来看,计算机犯罪的行为类型可以按犯罪对象分为以下三类:数据信息犯罪、计算机信息系统犯罪、网络犯罪。刑法第287条明确规定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窃取国家秘密或者其他犯罪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定罪处罚。

二、计算机犯罪的特征

计算机犯罪作为一种新型的犯罪,即有与传统犯罪相同的特征,又有着巨大的差别,是犯罪主体在虚拟世界中借助高科技手段实施的一种隐蔽性很强的犯罪行为。

(一)犯罪主体年轻化。犯罪主体的年轻化是计算机犯罪的一个突出特点。计算机犯罪的作案人员年龄越来越小,青少年占整个罪犯中的比例越来越高。据调查,网络犯罪主体的年龄区段大多在18-4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2-25岁。如2007年2月,“熊猫烧香’病毒案告破,“毒王”“熊猫烧香”病毒编写者李俊只是25岁男孩。世界头号电脑黑客的凯文咪特尼克在闯入北美空中防护指挥系统的计算机主机时才I5岁。章重华非法盗窃某证券交易所全部信息时也只有19岁。他们主观上多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或者是炫耀自己的才能,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究竟意味着什么。一方面是其年龄较小,认识能力有限;另一方面,计算机犯罪是一种技术性的犯罪,计算机犯罪更类似于玩电脑游戏,是他们主观恶意性能不大的重要原因。

(二)犯罪的隐蔽性强。计算机网络系统不同于别的社会现象与事物,所有的信息都是以0和1的形式储存和显现,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犯罪过程和结果的隐蔽性。首先,犯罪的直接对象通常是一些无形的电子数据和信息网。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犯罪行为已经发生,但是由于该种记录对于计算机本身的正常运行没有影响,从表面上看不出什么变化,作案过程难以察觉。其次,犯罪往往不受时空的限制,网络时代使全世界变成了一个“大超市”,可以随意的在这个“世界”上闲逛。作案时间与发案时间也相对分离,从策划到实施需要一段时间,实施起来只需很短时间,等发现时,案子已经发生了很久了,如某些计算机病毒在输入程序后数星期、数月乃至数年才开始破坏程序。再次,犯罪行为的证据只存在于软件的资料库和输出资料中,而对于一个熟悉计算机能操纵计算机达到犯罪目的的行为人来说,想要变更软件资料,消灭犯罪证据,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三)犯罪的智能性高。计算机犯罪是一种高智商、高科技犯罪,具有极强的智能性。现代网络信息系统,通常都采取多层次的全方位的安全防范机制,因而如果想把计算机作为一种犯罪工具或者想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对计算机技术具备较高专业知识并擅长实用操作技术,才一能逃避安全防范系统的监控,掩盖犯罪行为。因此,计算机犯罪的犯罪主体大多是掌握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专业人员,他们洞悉网络的缺陷与漏洞,运用丰富的电脑及网络技术,对网络系统及各种电子数据、资料一等信息发动进攻,进行破坏,实施盗窃、诈骗、破坏等破坏。

(四)犯罪的危害性大。与传统犯罪相比较,计算机犯罪所产生的影响和后果要严重得多,计算机犯罪所涉及的金额之大通常是普通犯罪所难以比拟的,特别是针对商业秘密、商品声誉或人格权的犯罪行为,造成的恶劣后果是难以估计的。病毒程序可以导致计算机控制的空中交通系统失灵,金融系统瘫痪,卫星导弹失控,工厂生产停滞。据美国联邦调查局统计测算,一起刑事案件的平均损失为2000美元,而一起计算机犯罪案件的平均损失高达50万美元。以黑客攻击为例,平均每20秒就有一起“黑客”事件发牛,仅此美国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超过100亿美元。近几年,我国从1986年开始每年出现几起或几十起计算机犯罪,近几年利用计算机计算机犯罪的案件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果计算机犯罪的危害仅仅限于财产的损失,那么这种危害也不足俱,更为严重的是它可能危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乃至整个国家的安全。

篇7

1.企业信息安全事件发生状况

调查显示在过去的1年内(2012年1月~2012年12月),超过93.2%的被调查企业发生过信息安全事件,其中发生信息安全事件次数超过5次的占被调查企业的13.1%。这一调查结果表明,河北中小企业信息安全形势非常严峻,如何保护信息系统安全已经成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首要面临的问题。

2.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

调查发现,近1年内,82.1%的被调查企业遭受过病毒、蠕虫或木马程序破坏;47.3%的企业遭受过黑客攻击或网络诈骗;33%的企业遭受过垃圾邮件和网页篡改的干扰,还有28%的企业遭受的破坏竟然来自企业内部员工的操作。这一调查结果表明,病毒泛滥、网络诈骗、黑客攻击、垃圾邮件和来自企业内部员工破坏是河北中小企业面临的最主要信息安全威胁。其中,病毒和木马程序的破坏尤为严重,直接造成企业数据丢失、信息泄漏甚至系统瘫痪等后果,严重威胁着企业的信息安全。

3.企业信息安全保护措施现状

调查发现,93.7%的被访企业采用了杀毒软件进行病毒防护和监控,25.1%的被访企业装有入侵检测系统和硬件防火墙,54.8%的被访企业采用了身份认证技术和设置访问权限进行信息保护。同时,通过调查也发现,只有不到29.5%的企业有定期的数据备份,仅有6.9%的企业为重要信息进行了数据加密。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在信息安全技术防护方面,几乎被访企业都采取了信息安全保护措施,但是大部分企业却只停留在病毒防护和身份认证的水平上,而缺少数据完整性和数据加密等保护技术。

4.信息安全管理保障措施情况

调查发现,在信息安全管理保障措施方面,25.7%的被访企业设立了专门的信息安全部门及相应的专职管理人员,44.6%的企业制定了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只有8.5%的企业能够对信息安全状况进行定期的风险评估,而制定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措施的企业却只有5.3%。这一调查结果表明:河北中小企业信息安全保障组织构架设立不完善、缺乏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定期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以及信息安全应急处置预案措施严重缺失。

5.信息安全经费投入状况

调查发现,23.5%的被访企业信息安全方面的经费投入占整个企业信息化总投资的比例低于5%,39.6%被访企业同样投资比例在5%~10%之间,只有38.5%的企业信息安全方面的经费投入已经超过企业信息化总投资的10%。这一调查结果表明:河北中小企业安全意识淡薄,信息安全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低于国外20%~30%的投资比例。

二、对策与建议

通过课题组调查发现,网络环境下河北中小企业的信息安全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认识误区、资金不足、技术薄弱和信息管理制度缺失等方面,要全面解决,必须从法律、技术和管理等几个方面全盘考虑综合治理。法律、技术和管理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才能共同保证中小企业信息系统可靠安全运行。

1.法律法规层面加强政府支持力度和引导力度

仅仅靠中小企业自身搞信息安全防护是远远不够的,在此过程中,政府的支持、鼓励与引导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政府应不断完善信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加快网络安全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打击网络犯罪的力度。同时,针对河北中小企业特点,当地政府应加大企业信息安全重要性的引导和宣传,让中小企业特别是企业的领导者,充分认识到企业信息安全的重大意义与作用,从而在日常企业决策中对企业信息安全建设投资有一定的倾斜,完善企业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从长远发展角度和战略高度来重视企业信息安全。

2.技术层面

设计实施多层次、多方位的网络系统安全保护技术,以提高企业风险防范的技术水平。风险防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技术角度,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建立网络身份认证体系。网络环境下河北中小企业的各种商务活动,都需要对参与商务活动的各方进行身份的鉴别、认证,这就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网络身份认证体系来证实各方的身份,以保证网络环境下各交易方的经济利益。

(2)配置高效的防火墙。在企业内部网与外联网之间设置防火墙,从而实现内、外网的隔离与访问控制,在他们之间形成一道有效的屏障,是保护企业内部网安全的最主要、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之一。

(3)定期实施重要信息的备份和恢复。企业要对核心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实时和定期的备份工作。并把备份数据的副本存储在光盘上,这样就可以避免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关键的应用程序和数据丢失给中小企业带来的巨大损失。

(4)对关键数据进行加密。企业的各类数据和应用程序,是企业多年发展中积累下来的宝贵数据资源,也是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要对这些关键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以提高数据的安全性,防止企业私密数据信息被泄露和窃取。

篇8

关键词:网络;计算机;信息安全

1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概述

1.1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内涵

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主要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个人相关信息进行识别和获取,涉及了邮件、账号、IP地址、域名、身份、地址等等信息,也包括个人的姓名、电话、身份、社交信息、标志、指纹、基因、身份证等,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受到了窃取,本质上是侵犯了个人的隐私权,所谓的隐私权主要是个人的秘密、姓名以及肖像、私生活以及真实的社会形象。很多的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等相关技术对个人信息进行窃取,为了一已私利,不但影响到个人的安全,也是触犯法律的行为。[1]

1.2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侵犯的种类

1)IP地址IP地址属于目前最容易被侵犯的个人信息途径之一,通过计算机服务器记录,犯罪分子便可以据此攻击个人的计算机,进而控制他人的计算机,以便获取所想要的信息,或者植入病毒,损害个人计算机。2)账号密码现在计算机网络用户想要使用互联网提供的服务,一般都需要注册账号,比如求职网站、人人网、微信、QQ等社交媒介、或者会员等账号,这尽管对于规范网络秩序有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不法分子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可以窃取个人的账号密码,导致了个人大量的社交信息被泄露。[2]3)个人的姓名、电话、照片、身份证等泄露这些与个人比较贴近的信息如果被泄露,就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比如推销电话、电信诈骗、广告等信息接连不断,这些信息一部分是人们在生活中需要办理各种业务也无意间被泄露的,大部分是通过网络注册或者填写一些资料而泄露的,这是目前个人信息泄露比较普遍的方式之一。4)社会关系以及职业信息泄露当前很多的诈骗都是通过冒充受骗人的亲戚朋友或者同学同事进行钱财诈骗,现在人们相互之间联系主要是微信、微博、QQ以及一些主流的贴吧等等,很多时候由于疏忽大意,就会被犯罪分子获取到了个人的社交信息以及相关职业信息,以此对受骗人进行诈骗、敲诈、勒索等等,使得受害人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干扰,对受害人的个人身体健康以及心理、精神健康都产生了极大的打击。

2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个人信息安全的主要问题

2.1不正当手段收集个人信息

很多人在进行浏览网页、查询、下载、购物、参与论坛以及竞拍的时候就可能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特别是很多的软件和网站,需要验证身份方可进入,所以在整个过程中就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相关技术软件窃取了个人的信息。同时,也有利用不同的追踪软件进行手机的,这类软件存在着非法检测用户的行为,在访问、浏览、社交聊天等网络环境下,对个人的信息进行记录和追踪,因此造成了人们的个人信息泄露,这些行为极大地损害了人们的个人权益。

2.2不合理利用个人信息资料

对于获取到的个人信息,很多的不法分子对其进行储存,建立数据库,比如今夜,可以用来调查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或者分析市场,或者房地产企业、银行等对消费者进行电话营销,甚至很多的不法分子可以利用这些获取来的信息进行敲诈、勒索、诈骗等等,在日常的生活中,很多的人都会接到莫名的陌生电话,比如办理信用卡、小额贷款、找工作等等,人们甚至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自己的电话、姓名、身份被泄露,因此这类问题如果不加以处理,或产生很严重的后果。[3]

2.3非法交易获取的个人信息

现在由于很多的商业需要,在个人信息方面,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利益链,很多网民在上网过程中浏览安全性较低的网站并在这类网站上注册时留下的个人信息很容易被窃取或转卖。很多的不法分子在获取个人信息之后,找到买主对其进行转卖,而且价格很高,尤其是一些利用电话来进行营销的企业,比如教育机构、培训学校、咨询公司等等,都会利用买卖得来的个人信息进行交易,在行业内称之为“名单”,这样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如果个人信息在未经过允许的情况被转卖,属于违法的行为,因此,必须加强对这类的行为控制,保证人们的个人信息安全,维护社会良好的只需。

2.4未经允许非法传播个人信息

在社交聊天软件盛行的今天,很多的个人照片、姓名、电话、甚至视频都会在网上被搜索到,比如很多明星的“艳照”、视频等,这类信息不但损害了当今社会的文明,同时也对当事人的个人心理、精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再比如“人肉搜索”这是典型的可以利用网络中的个人信息保护不当而进行传播,进而能够使得通过互联网即可搜索到当事人的具体住址、电话、工作单位等等,因此,非法的个人信息传播给当事人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有必要加大对其的惩治力度,建设健康、绿色、和谐的网络秩序。[4]

3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

3.1信息资料用户对个人信息泄露

人们过分的相信网络运营商,相信各大网站以及软件开发者、经营者会坚守协议中所遵循的条例,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少数的软件开发商、运营商因为个人利益或者信息保护不当,很容易将个人信息进行非法的使用或者被盗取,这主要是软件开发商以及网络运营商缺乏对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也不重视管理用户个人信息,比如购物网站、医院、银行、房地产企业,屡屡出现这类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网络运营商以及软件开发者的管理和约束,对于违反法律的行为必须给予严重的惩罚。

3.2计算机相关保护技术运用不足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层出不穷,但是在保护个人信息方面却还是做的不到位,很多的木马、病毒、黑客肆意而为,可以窃取个人的信息、盗用软件,为一已私利进行犯罪,很多的网络环境都是窃取个人信息的地方,因此这为网民使用网络进行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甚至诚惶诚恐,影响了互联网环境和正常的网络秩序,通过网络下载、浏览、局域网、邮件、社交媒体很多的木马、病毒、黑客就会攻击进来,因此给个人的财产和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5]

3.3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欠缺

相对于发达的国家来说,我们的网络起步比较晚,尽管是世界使用互联网最多的国家,但是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却是相对比较落后的,针对于一些个人信息窃取以及传播的行为还没有细化,很多的行为只是进行民事、行政处罚,缺乏有力度的刑事处罚,因此也助长了不法分子的犯罪行为,同时在处罚过程中,很多是以罚金、拘留、协商为主,极少数的犯罪是通过量刑进行处罚的,因此在法律制度方面的缺失,也是导致个人信息泄露行为得不到制止的主要原因。

3.4人们对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强

对于目前新接触网络的人们来说,由于在认识上缺乏很多,所以很少注重个人信息的保护,随意在网站平台上注册账号留下个人信息,主要是相信网络运营商,这是主要原因,其次是对于很多的网民来说,为了能够急切达到自己的需求,也很少顾及自己的个人信息安全,比如注册游戏账号、购物网站、社交聊天软件及网站,在这个时候很多的网民缺乏这种保护的意识,同时,很大部分也是由于没有相关的渠道进行验证或者了解关于个人信息安全或者注册风险等途径,因此导致了很多人在无意中泄露了个人信息。

4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个人信息安全的解决对策

4.1完善网络安全协议、约束管理人员

针对网络运营商以及软件开发者,必须对内部的管理人员进行普法教育,对计算机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进行宣传,企业的管理者也应该担负起这些责任,确保数据信息管理人员能够对用户的信息负责,不要因为个人的利益损害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同时对用户协议也应该有明确的规定,制定相关的泄密惩罚措施,使得有法可依,也在用户个人信息泄露以后,能够依据相关协议规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目前Internet中各网站所采取的安全防卫方式,网络安全防卫方式也就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控制不同主机的网络通道和所提供的服务上,网络安全防卫包括建立防火墙来保护内部系统和网络、运用各种可靠的认证手段(如:一次性密码等),对敏感数据在网络上传输时,采用密码保护的方式进行。

4.2使用先进的网络保护技术,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用户应选取健壮完善的操作系统,这样的工作平台可以有效地避免黑客的入侵,应选取软件工具齐全、丰富、缩放性强,如果有多种的操作系统应选取使用人群最少的一种,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入侵者攻击计算机的可能性。政府应该加大对计算机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技术投入,加强在资金以及政策上给予帮助,鼓励相关的技术人员对计算机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研发出有效的技术,来制止黑客、病毒、木马等程序和软件的攻击,保护人们的财产和个人信息不受到非法的侵害,为人们的生活和正常地使用网络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

4.3加强对侵犯个人信息侵犯的违法犯罪的打击

国家应该在法律上进行严惩个人那些泄露的不法分子,加大打击的力度,对于违法犯罪的行为给予坚定的回击,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法律制度,结合我国目前的互联网环境的具体状况,在个人信息违法犯罪方面,不缺法律的空白,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制止类似事情的发生,这对于保障社会的和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4扩大宣传,培养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在当下社会,每个人都离不开互联网,因此国家应该在教育方面入手,比如在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课本或者课程中,假如关于网络犯罪或者个人信息相关的知识宣传和学习;对于社会人员,在小区内进行相关的宣传,同时在网络上也要给予一定的警示,保证人们了解个人信息的重要性以及了解犯罪分子的犯罪方式和行为特征,将这类事情扼杀在发生之前,数据显示目前有60%的网民受到网络安全威胁的直接攻击,这个数据还在不断增加。所以加强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很重要。

5结论

通过文中对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个人信息安全的问题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随着信息技术逐渐发达的今天,人们的个人信息保护的确是刻不容缓的事情,我们不但要从法律上对其进行管理,也要从道德上对其进行约束,同时加强在技术上的研发和投入,提高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对违法犯罪的行为给予极大的打击,为建设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而努力,保障人们的人身、财产的安全,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同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让人们知道泄露和不合理的利用、交易、传播个人信息是属于不道德且违法的事情,我们要约束好自己的言行,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健康发展做出自身应有的贡献。

作者:朝鲁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参考文献:

[1]叶丽莎.电子商务环境中网络购物个人信息安全现状[J].电子世界,2014(14).

[2]戚爽.计算机网络环境下金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4).

篇9

招摇撞骗 “李鬼”出动

据报道,前段时间,网上流传一段“王安忆”贬低中华文明的文字,被广泛传播后,引起不少网友的愤怒和反驳,而后这段文字被证实为“李鬼”所为。其实,冒名发声的例子并不鲜见,如“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一说这是培根的名言,一说是爱迪生的名言,还有人说它并不是哪个名人说的,只是后人总结出来,安了个名言的头衔而已。不过这种冒名不仅无害,反而有利。

但是目前网络上的大部分冒名者并不按这个套路出牌。韩寒、白岩松、贾平凹等名人经常在自己都不知情的情况下多了很多“”,而且不少“”都奉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准则,借名人的眼球效应达到各自的目的。今年4月,崔永元的微博“崔永元-实话实说”发出打假通告,称已经发现有人用“崔永元团队”的名义到处忽悠,“为避免上当受骗,请直接与我核实”。有网友留言说:“我知道一款叫《抗战2》的网络游戏,就是打着‘崔永元团队’的名义推广的,据说还有机会得到您的《我的抗战》签名书。”崔永元回应该网友:“我的签名都有人模仿,真下作。”

雾里看花 真真假假的名人

笔者在各大门户微博上搜索发现,号称白岩松、韩寒、周杰伦等名人的账号少则几个,多则数十,虽然微博有认证功能,但是有些账号内容比较丰富、粉丝者众,可能会使部分网友犯迷糊。“现在网络上据说有十几个微博都打着‘白岩松’的名号,那可不是我开的。即使比我写得好多了,我也不能夺人之美。比如,‘中国总援助其他人,但没有真正的朋友’,我不知道这是谁说出来的,但我没有说过。我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喜欢模仿我的语调。”白岩松在一次采访中回应道。

除了乱花迷眼的山寨微博账号,不少名人账号还经常“被转发”。年初,归真堂转发了“亚洲动物基金AAF”的一条微博,同时评论“公开财务!”转发内容显示,李开复、潘石屹、任志强等人均同样转发并评论“公开财务!”但是李开复、潘石屹随后在微博上澄清,自己从没有转发上述微博。“不要再用虚假的微博转发来转移视线,用造假的微博来造势,只会适得其反。”李开复称。

制止谣言 用事实说话

篇10

关键词:网络技术;伦理道德;研究

作为当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现象,网络技术的影响力正在日益增强,影响面也不断扩大,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网络技术引发的伦理道德问题进行分析,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在深层机理上对社会伦理道德传承、建构、维持、巩固的作用,是当前社会研究的重中之重。

一、网络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

网络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在此我们仅通过两个案例来阐述问题的几个方面。

1.个人隐私遭遇尴尬。

当今社会,有少数人把他人隐私当作金矿,在网上公开叫卖。个人隐私的任意买卖、交换和组合,使得公众在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中毫无隐私可言。屡见不鲜的手机诈骗案让我们看到,犯罪嫌疑人之所以诈骗得逞,他们对受害人个人信息的准确掌握是一个关键环节。也就是说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也许您的姓名连同您的电话号码、邮箱、家庭住址、职业等个人资料早已成为了别人买卖的商品,甚至有的网站明码标价出售真实有效的身份证扫描件等个人信息。

个人隐私遭泄露,不难解释:刚买了房子,就有人打电话询问要不要出租、要不要贷款;刚买了新车,就有人打电话问要不要入保、要不要办理洗车卡;刚刚开始旅行就收到各种广告短信。

2“。 艳照门”事件。

2008 年1 月,某国外网站惊现疑似香港艺人陈冠希与多位女性亲密关系的不雅照片,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事件愈演愈烈,所牵涉人数不断增加,成为各大讨论区和网站的热点。网络成为这次事件快速传播的关键。

艳照出现后个别网站利用搜索引擎、论坛、博客、相册等方式,大量传播“艳照”视频和图片,使得互联网上一时间出现了一股群体性传播照片的浊流。这不仅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还污染了社会,对未成年人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

1.网络信息把关难,丧失伦理道德的行为难以监督和控制。

网络不像传统媒体那样易于把关,网民具有与传播机构平等的传播权,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向外传播信息。信息传播主体在网络上的虚拟化,是虚无主义和自由无政府主义伦理观盛行的根本。丧失伦理道德的行为难以监督和控制,个人隐私被侵犯,信任与责任就会出现危机。

由于网络隐匿了人的真实身份,使得传播者不必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所以敢于传播一些未经查实、会对社会及个人造成极大影响的信息。例如,香港某杂志由于刊登艺人刘嘉玲的作为封面而被吊销营业执照,取消发行权,而在网上不断此类照片的神秘人物,至今仍逍遥法外。

2.网络自主性强。

网络的自主性强导致网民可以自由复制粘贴或者直接链接各类信息,这就导致许多不良信息在网络虚拟环境和社会现实环境中以网状形式迅速散播,致使损害后果难以估量。手机拍照、摄像头、网络传输都给了隐匿掉真实身份的网民太多的制造话题的机会。

在我们过度强调言论自由的同时,很多污浊的信息正在侵噬着人们的心灵,部分不健康的信息正在污染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环境。很多小网民有意无意之中观看了数量巨大的不雅照片,使得本在正确引导下成长的身体、生理、知识、教育体系被打乱,在好奇心和模仿的的过程中可能会诱导他们走入歧途。

3.网络信息传播具有高速度性。

许多网民用虚假的信息登陆注册后,便可以随意发帖、转帖,一旦传播的信息涉及他人隐私并造成巨大损失时,受害人难以及时查证言论者的真实信息,很难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例如:“艳照门”事件一开始,照片便被网民疯狂转载,直到警方介入,事情才稍有收敛。但有的网民已经把照片下载到电脑或手机上并私下流传,这就使得损害结果无限扩大。

另外,许多网站不会着力删除上传或转载的黄色照片,一味追求点击率、一味追求赚钱,把伦理道德摆在一边,把青少年教育摆在一边。甚至个别网站在接到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通知后依然不采取有效措施,致使黄色、下流乃至的内容在网上长时间停留,部分网站的所作所为不仅超越了社会道德的底线,也超越了法律的底线。

4.信息资源的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

贩卖他人隐私的网站之所以生意兴隆,主要因为他们以低价收集隐私信息,靠增加点击率收取会员费用,同时不断完善资料库。只要客户有需要,他们就可以请网络高手运用“人肉引擎”等手段,搜索到客户要的任何资料。

贩卖他人隐私的网站抓住了大部分网民的心理,只要申请人提交真实信息,获得认证以后,支付相关费用就可以获取他人的隐私;若在网站上公布他人隐私,并博得众人的眼球和点击率就会得到价值不菲的奖金。

三、解决措施。

1.加强立法。

我国对网络信息的立法工作一直十分重视,制定了一批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信息产业部《互联网电子公告(BBS)服务管理规定》第15 条规定:“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应当记录上网用户的上网时间、用户账号、互联网地址或者域名、主叫电话号码等信息,记录备份应保存60 日,并在国家有关机关依法查询时,予以提供。”如果受害人在档案留存期之后提起诉讼,就难以找到信息的直接者。

我们国家涉及到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也制订了一些,但总的来说,现在的立法是分散的,保护的力度也不够,执法的机制也不健全。设立个人信息保护法,有效保护个人信息不受侵犯,已经成为每个公民的迫切需要。

在今后的立法中我们应着力解决法律法规条文内容重复、监管手段单一、缺乏可操作性、各部门之间权力冲突等问题。

2.加强网民伦理道德约束,掀起全民抵制低俗之风。

在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同时,必须做到标本兼治,不仅要从技术上遏制引起伦理道德问题的行为,更要从道德主体的道德意识及其行为等根源入手,既要让网民进行自我伦理道德约束,也要充分做好技术准备;加强大众传媒社会责任感。

抵制低俗之风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每一个网民都应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提高道德操守,真正做到抵制低俗之风从我做起。不低俗信息,不登陆低俗网站,不转载低俗信息,不给低俗之风以可乘之机,同时对于个别低俗信息的网站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造成抵制低俗之风的强大声势,让那些违法网站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每一个网民都有净化网络空气、营造文明健康网络新风尚的义务,每一个网民都有利用网络资源宣传健康文化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