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素质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1: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高学生素质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提高学生素质教育

篇1

素质教育是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旗帜和行动指南,素质教育是一种学生自主教育,也是开放的教育,其宗旨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以发挥学生潜能、提高其整体素质为目的。传统的应试教育以牺牲多数同学保全少数学生,削弱德育与体育教育,加强智育教育,以摧残健康换取高分,严重违背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而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和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师是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师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真实、全面的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为学生的升学、就业、身心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明确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

教师教书的任务不仅仅局限于教会学生多少知识和本领,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会他们如何去发现世界的真谛、善良和魅力;教会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注自然,关爱生命。这就要求教育必须关心学生自身的成长,促进其思想、智能、情感、心理和身体的全面和谐发展。德育是全面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三重三轻”:即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不能很好地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开展德育教学,使得德育工作不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存在着成人化倾向。当前德育教学不能很好地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能很好地将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和家庭教育密切结合起来,将知识传授与行为养成密切结合起来,不适应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要开创教育改革的新局面,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教学工作,全面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德育工作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应当互相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区别以往的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教育教学方法。要想育好人,需要教育工作者用心去研究教育对象,去思考教育方法,用灵魂去感动,用人格去熏陶。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德育网络,从知、情、意、行多方面去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陶冶学生的思想感情,促使构成学生品德诸要素之间相互促进和发展。

二、立足讲台,创造教学的美感

文道结合是教师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美育和德育的关系密不可分。从某种意义上讲,美育是德育的深化。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利用自己的思想、情感、气质、性格、智慧,才能及教材内容,使自己的教学达到一种美的境界,创造一种教学的美感,无疑会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活泼鲜明。能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了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更重要的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一种审美教育。

素质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不甘平庸的勇气和决心,对自己的教学艺术要有执著的追求。在教学中,重视教学美的创造,它包括语言美、情感美、内容美、气氛美等。教学美是教师根据教学规律和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是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的展现。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抓住教学美的功能,以文雅谦逊的气质美、端庄大方的教态美、生动幽默的语言美,工整规范的板书美,博学机敏的智慧美、敬业奉献的心灵美,去影响学生的人格塑造,去影响学生的智能发展。从而使学生获得教学美的愉受,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想象、思维、理解等心理活动,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教学美来源于教师对教材的精通,来源于教师本身的素养和教学基本功。教师只有吃透教材,领悟教材的情境,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教学的美感。相反,在教学中如果是照本宣科,生硬地搬弄书本,那势必会使教学变得枯燥、乏味、毫无美感可言。教师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和学科特点及学生的认识规律,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组织和安排。教学中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复习什么,提示什么,思考什么,解释什么,总结归纳明确什么,每一部分采用什么教具,什么学方法,占用多长的教学时间,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整个教学安排、严密、紧凑、具有逻辑性,又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才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知识间相互联系的整体美。同时,教师应当注意到语言是教学中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语言要求简洁、清晰、准确、生动、形象逼真,甚至还需要有适度的诙谐与幽默。教师在讲解时务必要准确精炼,字斟句酌。关键词句要一字一顿,突出重点。在难点讲解时,要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学生听了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那么就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寓教于乐,能激发学生兴趣,吸引注意力,培养想像力,给以学生以美的感受。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时刻保持饱满的激情,给人以活力四射,生机勃勃的感觉。教师所讲的课要打动学生,感染学生,教师自己必先为所教作品的情感所感染,而且在讲课中,教师由衷地陶醉在所教的内容中,自然地产生深刻的赞美或慨叹,要与作品的人物情感息息相通,该笑就笑,该哭就哭,从而对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学生会被深深吸引,并跟着老师的思维,自觉地进入教学内容的情境。美好的教学气氛可以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吸引到教学的情境中来。通常的教学气氛往往是严肃、认真、紧张、热烈,这些是课堂教学中所必不可少的。如组织教学,学生迅速起立,老师居高临下目视全班,给学生以严肃的美。在讲解过程中,环环紧扣,逐层推进,步步深入,又创造了一种紧张、严密的逻辑美。适当插入相关的故事或幽默的语言或相关影片、音乐会创造一种轻松,愉悦,欢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多变的教学气氛中,轻松愉快地度过45分钟,让学生感到学习的趣味,感到学习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如果老师在教学中,能巧妙地使紧张,严肃、热烈的气氛与轻松,愉悦欢快的气氛有机地交融在一起,就会创造出一种很可贵的和谐、自然的教学气氛美。三、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由于现在不少教师是传统教育下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要真正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就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要重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针对有个性差异的学生,采取有利的教育对策,提高育人质量。

要想教育好学生,必须尊重、了解、理解和研究学生,施以有效的教育方法。要多鼓励、激励、赞赏,增强“我不比别人差,我能行”、“我还有潜力,我会更优秀”的自信心。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的重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关注自己的成长。要教育好学生,光有爱心不行,要研究爱的方式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文明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关心他人。现代教育的核心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只有学生的自主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积极地、乐观地面对生活与世界;才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愿望和能力,以积极的态度去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得到自主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让学生在学校中,以至走向社会,能够健康地生活,文明地生活,有尊严

地生活。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用思想提升教育的品质。教育需要思想,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家,去解释教育的现象,揭示教育的规律,预见教育的未来。为此,更需要有思想的教师,用明确的、宏远的教育理想去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去照亮学生健康成长、持续发展的航程,去追求实现教育的理想目标。作为教师应该坚持用思想提升教育的品质。以德育人,以诚感人,以情动人,以美怡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努力成为学生愉快乐观学习、健康成长、自主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成为学生喜欢的有魅力的教师。一个有魅力的好教师如何尽展魅力,最重要的是提升教师的人格素养。一个好教师应具有的人格品质包括: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缓解学生的焦虑感;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并巩固为人处世的积极态度。一个好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总有追求的愿望。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追求,他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有位教师曾这样说:“我一直追求着这样一种境界:在我们班里,每一名学生都在明媚的阳光中追求真知,奉献爱心,实现自我,感受成功!在工作中,我象保护露珠一样,关爱着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成长。不管是优秀的,还是发展有困难的,不带任何功利色彩。我和学生是朋友,是知己,我们互融互助互爱,共同成长发展。”这也应该是每一个教师的理想境界。

四、注重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篇2

一、抓基本实验操作,培养严格的科学态度。

化学基本实验操作,主要是由仪器的单一至综合使用,操作技能从简单到复杂两方面。在教学形式上,采取了模仿操作与单独练习相结合;课堂训练与课后巩固相结合,在反复的训练中掌握仪器的使用与技能。

如:在药品取用的教学中,用沙子代替食盐及固体药品,掌握药匙、纸槽的使用技能,以水代替液体药品,掌握胶头滴管与量筒的量取方法。从而达到操作正确、动作熟练目的。进而以溶解一过滤一蒸发等综合性操作技能的教学与训练,提高基本实验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一丝不苟、操作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加强教师的规范化操作,为学生树立表率。

教师的示范操作,熟练程度,动作的协调正确,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务必把握好每一个实验的关键,正确地做好每步操作,避免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使演示操作达到理想的效果。

如:在过滤操作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认真地做好每步示范操作,又要讲清操作要领,使学生真正掌握“一贴二低三靠”的操作方法,从被动模仿转变为主动的独立操作,培养对自然科学学习的严格态度。

三、调整实验内容与形式,调动学生实验兴趣,达到提高实验素质的目的。

现代心理学家布卢姆说:“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以更多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既在校内也在校外都完全拒绝学习而告终。”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争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求知、学会劳动,以取得成功的体验,调动学生积极性,逐步提高实验能力。

1、将难度较小,安全性较高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

教师的演示实验,尽管注意了实验可见度与操作的合理性,但总存在一些弊病,只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才能得到真正的体验。

如:在指导学生做简易灭火器的实验时,在Na2CO3溶液中加入少量洗涤剂,浓盐酸与Na2CO3,溶液反应时,迅速喷出大量泡沫,现象明显,便于观察。又如:NaOH与非金属反应的性质中,让学生自己上讲台做NaOH与CO2。反应的实验。当向集满CO2气体的集气瓶中滴入NaOH浓溶液后,使原来插入CO2气体瓶中小像皮泡膨胀,让学生思考小橡皮泡膨胀的原因,培养学生既动手又动脑的能力。全册教材中选择18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加强操作能力的培养。

2、适当增加实验内容,激发学生求知兴趣。

初中化学是学生启蒙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极为重要,我们在绪言课中,增加了魔棒点灯,变色实验,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与探究知识的愿望。

又如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把全班学生分成甲、乙、丙、丁四大组,每组中二个学生为一单元,分别做以下实验。

实验结束后,让各组学生代表汇报本组实验现象与实验结果,既使学生实验能力得到培养又加深了化学反应中“量”的守恒,从而进一步认识质量守恒定律是普遍定律。

3、开展边讲边实验教学。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活动,我们在教学中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机会,学得生动活泼。

如氧气性质教学中,O2分别与C、S、P、Fe的反应,CO2与H2O、CaO的反应及酸碱盐化学性质中大量演示实验全部改成边讲边实验,使学生从自己实验中获得知识。

4、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实验教学。

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大多与化学有关,农业生产上施用的化肥碳酸氢铵,在阳光下会发生分解,降低肥效等等。让学生通过实验提高生活周围充满着化学原理的认识。

篇3

一、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课是以书本教材为指导的形式,按教学课程来教,是书本的执行者,严格按照课程规定设计教学内容和方式,不能发挥教学的灵活性。学生是学习的接受者,一切以教师的讲学为指导,学习死板、生硬。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成了固定的模式,使教与学都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素质教育的实施,促使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紧跟时代步伐。摆脱以往一本书,一根粉笔就能完成的教学,必须思考如何教。教师要把书本作为学习的材料,对内容合理利用,优化教学方法。改变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状况。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改变过去一言堂的教学,让学生参与到讲学中,双方形成良性的互动,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围绕学生来展开教学,真正实现教与学的统一。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认可自己。常有学生对某老师有反感,就不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因此,教师要爱学生,把他们当成朋友看待,语言要有亲和力,家长式的教学让学生有压抑感,不能激发学习兴趣。要平等看待每个学生,尤其对学习较落后的学生,多辅导、多鼓励,树立其学习的信心。教师更新观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放手给学生自行探索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自我发展中发现,在自我发展中创新,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成长有重要的作用。

1、引导学生能够设疑提问。

积极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处理的方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是教学的重要一环,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思考能力。学生首先要能掌握基本知识,进而加深对内容的深入理解。教师要培养学生思维缜密,善于分析课文,发现问题能力。对不懂的知识点要做笔记,有疑问才能引起学生思考。教师教学并不是无懈可击的,要鼓励学生质疑,共同交流探讨,加深理解。因些,通过学生提问,补充了教学中的欠缺之处,教师在教法上能更加完善。提问促进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式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和历史创造思维能力。在课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讨论,才能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合作,借鉴他人的知识,能从不同的角度汲取丰富的知识,拓展思维。学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取长补短。同时培养语言表达的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和所搜集的资料就一定的问题进行争论,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3、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阅读,不能让学生盲目地阅读,给出一个范围、目的,学习才能提高。比如,在预习时,课前让学生预习教材,课上教师只需讲重点知识,从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体现了教师教育、教学的主导地位。教师对学生能看懂的就不用花费太大精力,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籍时,能养成搜集文献资料的能力和甄别资料的能力,同时,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中学历史课文有图文说明,很适合学生自学,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放手让学生去学。通过欣赏图画,来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创造性地学习,将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三、将多媒体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为了适应教育发展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多媒体已广泛地运用于教育领域。传统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听来获取知识,而多媒体是视听结合、图文并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有利于创设历史的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加强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这些都超越了传统的教学媒体。一个历史教师的语言描述能力再强,总是难以使原本单调的历史事实变得生动有趣。如能让历史再现,就可打破课堂的局限性,大大加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其感性认识,使理解更深刻。视、听、触多感官相结合极大促进了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因此,多媒体技术是中学历史教学最佳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将教师、学生和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结合起来,构成三者互动的教学方式。教师若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氛围,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学生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就会产生一种学习的责任感,这就是一种独立性。只有具备这种独立性,学生才能真正地成为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者,而多媒体技术正是学生由听讲者变成参与者的真正媒介。

四、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篇4

关键词:英语教学;素质教育;中学英语

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即逐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逐步改变以往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的状况,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环境中自主地挖掘自身潜能,提高学习能力。

英语教学是中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中,英语教学更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因此,如何把素质教育逐步引入到当前的英语教学中,如何让英语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每个中学英语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本文就此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重视英语情境教学的设计与应用

在英语教学中,反复的说教和灌输不会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只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理解力的发挥。教学是一门独特的表演艺术,教师的表演要根据教学目的来设计,在黑板上用简笔画来表现一个特定的环境会比语言更形象,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容易记、印象深,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根据课文情节进行带有感彩的朗读,会加速学生对语言内容的理解,教师的一个明确、生动的表演手势会使学生立即明白所要讲授内容的含义。

在中学英语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由故事、对话、寓言等组成,学生可以从中受到友情、亲情、爱国之情的熏陶及故事情节的吸引,教师应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将语言知识设置于一种语言环境中,用情节紧紧吸引学生,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表演教学中发挥出最大的学习潜力。如在学到初中第一册Unit 22 What are you doing?这一单元时,教师可设计辅导学生表演几个动词的动作,然后问学生:“What are you doing?”让学生在表演中学习枯燥的词法知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学内容。加强英语情境教学有助于改变过去应试教育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体。

二、在英语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

听、说、读、写训练,历来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教师也为加强听、说、读、写训练做过很多有益的尝试,但是由于以往受应试教育教学模式的束缚,听、说、读、写很大程度上没有真正贯穿到英语教学的全过程。随着英语教育逐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进一步加强听、说、读、写训练应成为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听:应注意引导学生对所听内容反复完整地收听,不能仅仅记住某个单词的发音或某个句子的念法而忽视整篇课文所要达到的语言功能目的,启发学生通过“听”领会英语的语言意境及语言美感。

说:要改变以往教学中“说”成为“读”的一部分的教学弊端,要在教学中大力创设让学生自主“说”的环境,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以多种形式进行自主交流,通过学生自己组织语言、选择表达方式,挖掘学生的自身潜能,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读:在重视精读教学的同时,要注意加大泛读教学的力度,泛读教学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增强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泛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英语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写:在“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中,“写”的难度最大,写的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听、说、读”,但它同时又可巩固“听、说、读”,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有必要加强“写”的训练,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同时根据学生现有英语知识水平,结合教学进度,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写作内容,使学生体会“写”的乐趣,同时巩固所学知识。

三、在英语教学中加强英语的实用性教育

在以往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下,英语教学过多地偏重于向学生传授教材中所规定的各种语言点,而忽视了英语本身的实用性,使英语与日常生活脱离开来。

当今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同时又是一个信息膨胀的社会,对外交往的增多、国际间商品的流通、电脑的日趋普及以及各种高科技手段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所有这些,都使英语正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中。

今天的中学生将来都将是社会各行各业的主力军。他们中的许多人也许并不一定需要通过掌握英语来阅读国外的书刊、收听国外的广播,但是他们中的每个人都需要通过接受今天的英语教育,使自己将来更好地工作,更好地生活,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从更深层的意义上来说,加强英语的实用性教育,也是提高未来公民素质的一个途径。

要加强英语实用性教育,首先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通过一些广告招牌、说明书、商品包装等引导学生注意存在于身边的英语现象,同时,在教学如 “NO”“OFF”时,不仅解释它们作为介词时如何应用,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发散性思维,联想在自己身边哪些地方上标有这些单词,分别是什么意思。这样一来,会使学生认识到英语不单是26个字母的简单组合,而是日常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语言,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四、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背景教育

我们知道,文化是指社会中人们共同具有的精神财富,如价值观、、文学艺术等,它涵盖了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习性、社交礼仪等,是社会文明的集中体现。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与文化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与具体的文化相结合和,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与热情,也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与应用这种外语。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当时的一些英语书籍如《英语900句》、电视节目《Follow ME》等都曾在全国掀起一股学习英语的热潮,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经过多年封闭后,学习英语变为一种通向这新文化、新视野的桥梁。当今的中学生对外面的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文化背景教育正可以满足他们这方面的需求。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好的思想品德和面向世纪、面向未来的意识,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要加强文化背景教育,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英语国家风土人情、社会情况的介绍,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背景的了解。还可以组织学生与一些外籍人士进行适当的交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英语作为一种世界性语言所具有文化氛围,使学生的英语知识更趋全面,英语基础更趋扎实。

五、英语教学中应当以人为本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于开口,勇于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只有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始终保持学习过程中的主动状态、主动观察、主动思维、主动回答,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过程。

总之,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过程中,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功与否。因此,教师应注意更新教学观念,同时重视自身修养,不断学习进取,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需要,真正使英语教学适应素质教育和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改革;体育教学;提高素质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如何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从改革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人结合多年体育教学实践,就如何改革体育教学发表一些看法。

一、确定教材任务的意义

过去的老教材项目内容较多,对运动场地要求也较高,基本上以竞技项目为主,运动项目繁杂。多年级专业教材项目重复出现,教学方法也年年如此。有的教材简单而缺乏锻炼价值,有的教材难度较大,不容易掌握。许多学校不具备场地,因此有些教材不能全面开展,教学课时拖长,任务难以完成,学生练习机会少,达不到增强体质的要求。在学完一个项目后进行考评,学生的体育成绩代表学生的技能和技术的产物,是学校体育教学中“高分低质”的表现,学生身体素质被体育成绩所掩盖,不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的体质,更影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为主要教学的三项基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实际上由于教材内容多,加上我们现今学校的体育教学法基本上还是按照过去的方法而照搬,过多追求形式,不讲自己的实际情况,使教学任务主次不分。现在随着各方面体育形势的发展,各个国家都认识到这个严重问题,并逐步进行探讨,所以现在的教材、大纲都非常强调发展学生素质。美国加快改革的进度,该国奥委会运动医学理事会主席在谈到影响学生健康的社会原因时强调指出,学校体育课内容的开设越来越不完整,美国体育课程的着重点是社会和生活方式,而不是什么身体素质的教学法。当前我国部分学生素质发展与时代的要求也不相适应,我国的体育教学首要任务在一部分学校中是否也存在着“名存实亡”的可能?但在许多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已经出现名存实亡的现象,这种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体育课本身的职能特点,体育课的主要任务是怎样增强学生体质,在这个基础上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同样也是我们的关键任务。

二、结合专业,精简教材内容

根据学生的所学专业不同来确定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应为实现教学的目的任务而服务,要努力达到这一要求,应改革一些不必要的教学内容。现行教材分量重,这种面面俱到、多种兼顾的教材编排,学生不易接受,不能充分发挥为增强学生体质而服务的作用。应去掉锻炼身体价值小和学生不易接受的内容项目,多增加一些和专业对口有辅助作用的内容。如医学院校应多设一些武术养生和耐力项目,水运专业必学好游泳和救护等内容,一些竞技项目内容只需作为了解的作用即可。要缩小一些项目教学的教学时数,如体操的前后滚翻、急行跳远、各种腾越等。特别是在目前许多学校教学场地设备不完整、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更要使教材内容少而精,使教学内容主要为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才较为合理。

三、学生素质练习要加强

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练习,要建立在学生对某些项目的爱好上,采用对学生身体最有影响的项目,能直接发展身体素质的教学和练习,并把这些练习贯穿到学校体育教学中去。如医学的练功十八人法、杨式、陈式太极拳、太极剑和一些长拳、800米、1500米跑、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引体、屈臂等项目,这些项目对身体的某种素质会有直接影响。

四、考核项目的确定和改革

原来我们的考核项目第一学年基本上按照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内容进行讲授、练习和考核,包括速度、耐力、力量、柔韧等运动能力,这些项目运动能力可变性大。从世界发展趋势来看,统一化、规格化的方向越来越明显,考核项目与成绩,能充分显示反映学生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近来我们充分利用体育课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定期定时测验,注意从实际出发,有计划系统地进行练习,注意全面发展学生素质。采用河南省卫生中专体育教材规定的内容,并把教材的内容作为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度的锻炼手段,发展比较差的肌肉群,还根据男女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的生理特点,发展相适应的素质。在教学中要教育学生身体素质练习的重要意义,才能主动进行比较单一、枯燥、费力的素质练习。另外教法要多样化,如多样练习、综合练习、循环练习、转移性练习、辅助练习,多搞些游戏、比赛等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练习的积极性,坚持练习,不断提高。在体育课的各部分灵活运用,达到发展学生素质的目的。同时,注意使一些素质和技能较差的学生也能愉快地参加学习、练习,培养他们自觉参加到锻炼的习惯和行列中来。

在《体育与健康》教材使用三年来,我们感到:(1)重视体育中发展身体素质,应以加强基本技术、基本知识为教学基础。重视发展身体素质,要注意人体基本运动规律,讲究科学的锻炼方法,注意基本技术的教学,并与发展身体素质密切联系相辅相成。发展素质促进基本技术的掌握与提高,因此技术教学要有一定的素质为基础。(2)课的结构不变,并在课堂主要的时间内去发展身体某一项身体素质为主,少部分时间也可作为辅助、游戏、比赛等。(3)身体素质测定的利用、评定学生体育成绩,也不否定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术的评定。体育教学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考核主要是促进学生体质发展的手段,体育考核应该对学生体质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评价。(4)在体育教学中解决重视学生素质发展的问题上,还有许多问题可能出现,尚待探讨。如年龄、性别、掌握运动技术、技能、知识的教学程度,学生上课的兴趣和情绪,教师怎样提高技术、技能及教学水平和积极性,还要区别体育设施好和差的学校等问题。

随着现代体育科学的发展,在体育课教学上愈来愈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国家要求学校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也是我们体育教学的重点任务,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努力造就培养德才兼备、精力充沛、适应高速度、高强度现代化社会生活的人才。怎样改革教学,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怎样根据课程内容、教学设施、专业设置、地区等不同情况也是我们有待共同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6

一、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要在课堂教学

教学是人类传递知识、促进个体发展的最有效形成,政治课教学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在上课时,学生早已接受了各种各样的信息,有了自己的想法,对一些事物一知半解或模糊不清。所以教师要围绕教学大纲,必须吃透两头:一头是教材,一头是学生的实际,再确定教学目标,选好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要求,要正面讲清基本观点,在讲清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再分析错误的观点。要以学生为主体,把教学重心指向学生和期望他们达到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优化各个教学环节,这样抓住了教学这个主阵地,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实施素质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之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每个学生都有创新意识,只要教师注意改进教学方法,给学生以鼓励和帮助,消除自卑心理,他们都能走上探索创新之路。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来考虑问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说明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想别人想不到的问题,鼓励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政治课的辨析题和讨论题中,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寻找最佳的解题思路。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综合素质。

三、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课堂素质教育的实施

在政治课的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素质就无从谈起,而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变。和学生交朋友,以情感人、以正面诱导、以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辨别是非,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能力,以言传身教,以行导果,激励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开展多种活动是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

根据政治课的整体安排,结合实际,组织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例如,每周一早晨全校学生组织“升国旗”仪式,培养学生爱国热情。组织学雷锋小组,为军烈家属、老弱病残送温暖,做好事。从小培养他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与班主任、各种教学相结合,有效地提高政治课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五、社会实践教育,也是提高学生素质形成的有效途径

篇7

挫折教育就是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挫折情境,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正确认识挫折、预防挫折、正视挫折,增强对挫折承受力的教育。①挫折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受挫能力,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奠定心理基础。随着我国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逐步深入,国内学者开始倾向于把受挫能力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将其视为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维度。开展大学生挫折教育,有利于预防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有助于学生社会化和人格的健全发展;有利于提高学校日常教育工作的绩效。

一、 加强挫折教育是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高校实施素质教育,一方面必须从大学生挫折教育发展现状出发,另一方面应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为重点,充分认识受挫能力培养在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高校挫折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需要

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受挫折能力不仅是现代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我国当前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我国已将挫折教育的内容纳入心理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当中,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受挫能力不容乐观,很多学生在遇到挫折不能独立解决时,不会沉着冷静下来思考问题和克服困难,而是采取一种消极回避的对策,这样往往会使他们产生悲观、失望、埋怨和畏难等负性情绪,对挫折进行不恰当的归因方式所造成的后果进一步恶化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就必须重视学生受挫能力的培养,而挫折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二)挫折教育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重大教育决策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相继出台了有关加强挫折教育的文件:(1)1998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2)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到要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力。上述文件,为学校开展挫折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标志着青少年挫折教育决非学校和个人的行为,而是国家规定的素质教育行为,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三)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发展需要挫折教育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在人生的各个发展阶段中,大学时期也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究其原因主要为:

1.大学生自身生长发育成熟,加剧了心理的变化

随着各种生理机能的变化和成熟,必然带来很多心理问题,缺乏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的大学生,往往难以应对突如其来的困难和问题,常常处于矛盾之中。比如由性成熟产生的性需要同性道德的冲突:一方面,性生理成熟的冲动使得他们对性问题感兴趣,向往异性;另一方面,学校、家庭和社会受中国“谈性色变”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大学生的性向往、性探索和性尝试等可能出现的问题缺乏必要的指导,甚至一概持否定的态度。

2.学校、家庭不当的教育方式可能加剧他们的心理问题

如学习就业压力和师长过高的期望值,使大学生承受着超负荷的心理负担,加之家庭和学校溺爱型的教育方式使得独生子女原本脆弱的心理变得更加弱不禁风、不堪一击。

3.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高要求,使尚未步入社会生活的大学生面临激烈的竞争

比如当前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知识经济带来的日趋加剧的竞争,使得大学生本来就不稳定的心理出现失衡。这些都会导致缺乏社会适应和应变能力的大学生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适应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消除,轻则出现偏执、逆反、冷漠,产生孤独感、挫败感,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重则产生自弃、逃避和自杀等极端行为。

二、高校挫折教育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

尽管目前挫折教育在各高校已蓬勃开展,方兴未艾。但由于挫折教育操作起来专业性较强,对大学来讲又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活动,我们在开展挫折教育的过程中应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加强操作的科学性,减少盲目性。因此,挫折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弄清以下问题:

(一)挫折认知教育问题

对大学生进行挫折认知教育是进行挫折教育的首要任务,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开展,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以下三点:

1.正视挫折的客观存在

“没有危机就没有成长”,挫折在人的一生中是不可避免的,一个人在生活和成长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各种危机与挫折。这种危机与挫折在给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与情绪困扰的同时,也给人带来了成长的契机。人们只有在承受和克服挫折的努力中,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而发挥潜力,学习新的技能,逐步完善自我。

2.辩证地看待挫折

“挫折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给人带来痛苦与不幸,也可以使人在与困难的斗争中获得经验与信心。挫折教育并不是教人如何去回避困难,而是教人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挫折,在挫折中成长。三是乐观的挫折心态。“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个人如果没有经过生活的磨炼,是很难对生命的顽强与伟大有真正的认识。如果他能在挫折中奋起,那将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二)受挫行为训练问题

受挫力的强弱反映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素质水平。耐挫力的增强除靠学生在生活中磨练之外,高校也可以通过有计划的目标性训练来进行,如:建立勤工俭学或社区服务基地,鼓励大学生自力更生,挣钱养活自己;组织大学生到贫困山区社会实践,与当地农民一起住,一起劳动,体味生活的艰辛;组织丰富多彩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以磨练意志,加强合作。发展个性为目标,对个别学生可以进行挫折想象训练,即假设一个挫折情境,引导学生,找出解决挫折的方案等等。但是,在开展挫折教育的过程中还必须注意适度问题、适量问题和适时问题,确保挫折教育取得实效。②

(三)受挫心理调适问题

受挫心理调适问题是决定挫折教育成败的关键,在挫折教育中,首先要注重建立健全学生的挫折防御机制。挫折防卫机制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如果运用得当,它能够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减轻或免除精神压力,恢复心理平衡,激励个体克服困难、排除障碍。如果运用不当,则可能出现退缩与恐惧,陷人更大的挫折或冲突情境之中。所以,教育学生正确运用挫折防卫机制,对调整挫折后的心态具有重大的意义。其次,教育学生面对挫折进行自我调适。实际生活中,大多数的挫折都是学生运用自我调适的方法化解的。具体的方法包括:及时校正不合理的认知态度;冷静分析,以进取态度改善挫折情境;运用心理疏导的方法和技巧,减轻心理负担;等等。最后,鼓励学生放弃偏见,主动寻求心理咨询。许多学生基于传统偏见,觉得入大学心理咨询室“丢面子”或“有病”。其实“有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讳疾忌医,最终铸成大错。

三、 科学实施挫折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积极开展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加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教育

心理咨询是一项给来访者以心理指导和帮助的专业工作,它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倾诉内心积淤的场所,能有效地消除其心理挫折所带来的焦虑和痛苦,为大学生实现心理发展,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提供具体指导。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时间不长,但已经显示出其独特作用,心理咨询是心理挫折教育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要大力提高心理咨询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建立一支具有优良素质的心理咨询工作者队伍,建立系统的可操作的大学生心理档案,及时发现问题并矫正。通过广播、宣传栏、校刊等多种途径宣传心理咨询的性质和作用,解除学生疑虑以主动寻求帮助,开展定时、定点和有专人负责的心理门诊咨询,学校要为门诊咨询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当然,“心病还得心药医”。最好的心理医生就是运用心理学技巧发掘自身心理潜能,解决心理冲突和矛盾,维护自身心理健康。因此,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一个自我锤炼的过程,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因此,要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保健,让他们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培养良好的个性,在生活中保持自信、乐观、坦诚、豁达、坚忍不拔的心理品格。

(二)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教学活动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任务,既是发展学生智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主要渠道。从教学活动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要做到:

1.学校课程设置多元化。增强教材中心理健康知识的含量,将学科知识学习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挫折教育。

2.教育者布置给学生的活动或任务的难度要适度但又不能过度。按照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教学“最近发展区”的观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布置给学生任务的难度体现为“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多动脑、多动手,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独立性,将这种外在的求知精神逐渐内化为自身坚韧的意志品质,增强他们承受挫折和抵抗挫折的能力。

3.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接受式教学,提倡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的发现式和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来。

4.改变传统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力求做到评价方式多样化,克服答案单一化和标准化。此外,教师面对有挫折情绪反应的学生时应采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应对挫折和战胜挫折,常用的教育方法有鼓励法、转移法、对比法、宣泄法、补偿法、暗示法等。

(三)教育学生对挫折应对进行自我监控

青少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存在问题解决的自我监控,同样,青少年在应对挫折和战胜挫折的过程中也存在对挫折的自我监控。自我监控就是青少年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将自身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过程作为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它对于个体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与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③有关青少年挫折应对自我监控的实验研究认为,挫折应对需要评价挫折源的意义,控制或改变挫折环境,缓解由挫折引起的情绪反应的认知活动和行为,挫折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对挫折应对进行自我监控。④青少年在进行挫折应对自我监控训练时,必须首先围绕挫折知识、挫折应对知识的讲解和挫折应对方式以及策略的训练来展开。其次,要训练学生挫折应对的自我监控技能。再次,要加强学生挫折应对的自我监控体验。最后,应组织学生进行挫折应对的自我监控实践训练。实验研究表明,挫折应对的自我监控训练需要经历自我认知—动情晓理—策略导行—反思内化—形成品质的环节。⑤

(四)联系本地实际开展挫折教育研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挫折教育的方案设计得如何,是否富有成效,这还要将理论纳入到具体实践中去。挫折教育研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需要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为挫折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建议。挫折教育研究一定要紧密联系本地区、本校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精心选择课题,精心设计,科学实施,为解决本校开展挫折教育中遇到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服务。通过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开设专门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场所,提供儿童与同伴交流的机会以及开展行之有效的科技发明创造活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践中使他们对克服困难和战胜挫折有切身的体验,最终将外在的挫折行为内化为自身稳定的心理健康素质。

注释:

① 李海洲,边和平.挫折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② 张骞,张大均.加强学校挫折教育,健全学生心理素质[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1).

③ 董奇,周勇,陈红兵.自我监控与智力[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篇8

目前,随着改革深入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等形成的关键时期的中学生,由于模仿力强,可塑性大,一部分学生受到不健康思想的影响,道德品质呈现明显滑坡。因而,中学德育如何顺应社会发展进行改革,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的大事。然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以至当前,思想政治课并没有真正发挥他应有的德育功能。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上存在着教育思想陈旧,以直接瞄准选拔性考试,提高中考升学率为目标,重知识传授,轻联系实际,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在教学方法上,偏重于灌输,轻引导,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容器。这种灌输式和简单化的处理,导致的结果是政治课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学生不喜欢也不愿上政治课,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在德育教育中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在教学手段上依然沿用一只粉笔,一本书,一张嘴,忽视教学手段的更新。由此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思想政治课信誉降低,没有真正发挥出思想政治课作为德育主渠道的功能。因此,我认为应从教学观,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上改进,以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从内容,手段,到过程的优化。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要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实效,必须解决教育观念的问题,观念的更新才能引起方法的变革。现代德育观念强调发展人的潜能,焕发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经验。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首先,坚决抛弃“应试教育”下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满堂灌”,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转变。其次,明确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心理过程和实践过程。教师应以自身的素质力量去选择最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内容,采取最合理的方式手段,创造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教育氛围,从而正确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改进教学方法,促成德育内化

1.坚持启发式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努力提高政治课教学的质量

孔子曾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学目的,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处于心求道而为解,几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启迪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创新教学结构,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体现人文精神教育

创新教学结构,在实践过程中我主要是打破传统教学中长期形成的教师一统课堂的教学局面,把学生的表演活动和学生讲解时事的活动纳入教师教学过程中来。我的具体做法有两点:

第一,把学生的表演活动纳入教学过程。充分显示学生 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的知识纳入模拟操作过程或自编自演的节目当中教师作好点评和升华,从中培养学生情趣,陶冶学生情操,培养良好品质。

第二,坚持时效性,增强吸引力。近年来根据学科教学的需要,我大胆地进行了课前3分钟时事评述的教学探索,并把它纳入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由学生自己追踪时事,每节课一人次,按记分册名单由前到后依次进行。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大事,从中培养学生的坚定信念,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篇9

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育 中学生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从总体情况来看,目前中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他们在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呵护下茁壮成长,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主流的背后,也存在着阴影。调查表明,中学生中存在心理异常的约占30%,患有心理疾病的约占15%。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与考试焦虑、心理承受力脆弱、人际交往障碍、性格孤僻抑郁、自卑心理严重、对新环境不适应等等。不良心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可等闲视之。我们把这些归类为以下几个问题:

1.学习类问题。这是中学生心理问题中的主要部分,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过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导致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等。部分学生出现了厌学的情绪,并且高中年级较初中年级呈上升趋势,很多学生经常为自己的成绩没有提高而烦恼。考试焦虑及考试舞弊现象较为严重。心理健康的学生,通常有比较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学习的自觉性强,善于制订学习计划,并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表现出意志力强、学习信心足的特点。在对待考试问题上,他们沉着冷静,灵活应对。

2.人际关系问题。中学生与教师的关系,部分学生对教师有厌烦情绪,甚至还有对抗情绪。有调查表明:62.8的学生不能找到能倾诉内心话语的教师,学生与教师的心理沟通有困难。

中学生之间的关系,部分学生因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紧张而流露出孤独感,想搞好与同学的关系,又不知如何去做。

与父母的关系:有许多学生表现出孤僻、专横,这与家庭有很大关系,家庭中的种种伤痕,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他们在父母那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可能会变得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并且常常使他们对学校作业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一般与同学、老师、父母、朋友等的关系处理得比较融洽,而很少发生冲突。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具有同情心,待人热情、宽容、真诚,而不是胆小、怕羞、不和群、表情冷淡或忸怩作态。

3.青春期问题。青春期是从儿童过渡到成年的中间时期,年龄一般定为10~20岁,这个时期是人身体发育迅猛、心理变化急遽的时期。这一时期表明的心理问题有:

青春期闭锁心理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它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是一种消极心理。这时期中学生的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中学生有时有话想与别人倾吐,可碰到老师或父母却又缄默不语,若得不到理解,会出现压抑心理。这时期中学生的性发育迅速成熟,性心理却相对幼稚,自认为认真的、蒙状态下的恋爱出现,它带有好奇与模仿成分,不能正确对待这个问题。

4.挫折适应问题。中学生的挫折包含有学习方面的:如考试失败、学习困难、升学落第;人际关系方面的:如同学关系紧张、教师的批评指责、来自家庭的期望和压力等等。面对挫折造成困难和痛苦,中学生的反应可分两种:消极的和积极的。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是一种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问题。

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尤其应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促进其他素质的发展,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同时提高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在教学中,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学校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心理发展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优化学生心理品质,健全学生个性心理,提高心理素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心理卫生和健康理论知识,并适时做些实际操作训练,改变一下学习态度,变苦学为乐学,合理安排,张弛结合,把自己从功利的重负下解脱出来,还一颗平常心,用自然的情怀来对待学习,克服紧张、焦虑、自卑的情绪,树立自信心。

指导学生学会调整目标,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调整目标,使目标既有一定难度,但不是高不可攀,前提是自己接纳自己,无条件接受自己的一切现状,才会确立新的切实可行的目标,才会有来自心灵深处的力量。

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使学生懂得挫折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教育学生辩证看待挫折的后果,把挫折看作砥砺人生、增长才干的好机会,就能将挫折变成再生力。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引导、帮助学生把握调适心态的方法和技术,使他们学会如何对挫折作出积极、主动的适应。还要不失时机地加以疏导,排解因挫折产生的心理疾患。

(2)设立心理服务室及“悄悄话”信箱。学校内设置心理咨询室,由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为学生提供服务。心理咨询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是咨询老师要理解信任学生,遵循保密、疏导、交友性原则,如此才能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心理咨询教师要意识地和困于心理问题的同学建立起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并依据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法,减轻或消除学生的不适应的心理现象,做到“防患于未然,治病于萌芽”。

班级设立“悄悄话”信箱,无论同学们有什么想法,都可以通过“悄悄话”信箱告诉老师,老师会及时处理这些信件,教师便于了解学生,也避免了学生面对教师的畏惧感,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引导、疏导、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篇10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围绕素质教育的需求,把握语文教学脉搏,从学生的成长进步,终身发展出发,创新教学策略,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创设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教学情境,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语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口语组织能力和读书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关键词 小学语文;把握脉搏;优化方法;能力素质;提升效率

教师要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深入了解学生,钻研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思路,创设“宽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互动学习,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对于奋战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职责,教师要树立担当意识,提高履职能力,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推进教学相长。

一、把握学情,因势利导,满足学生成长需求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育的初期阶段,心智正在发展,血脉正在成长,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走进学生,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语文基础、情感爱好和感知能力,因势利导,因村施教,针对有的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较弱情况,有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够灵活,有的学生作业应付了事,字迹比较潦草等实际,教师要洞悉学生问题所在,帮助学生克难求进,引导学生学习趣味语文,让学生学得认真、学得细致、学得有味。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催生学生的阅读情感,引导学生学习有用语文,实用语文,全力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和语文素养。教学实践中,我以贺知章的《咏柳》导入课文,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课文,青海高原这株柳为什么神奇?神奇在哪些方面?我抓住神奇这条主线展开教学,通过综合比较、环境渲染、图片展示等方法让学生体会“神奇”之处,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集“说、读、思、悟”于一体,取得了较好地教学成效。

二、开发课程,熏陶情感,优化语文教学过程

小学语文涉及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诗歌、散文、小说、童话等各种文体,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要关心国际国内时政、了解社会,以自身的言行引领学生快乐成长,以自己的行动感动学生,要有独立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在正确深入地理解单篇课文的基础上,还要正确掌握单元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教育结构,从学生的成长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增强自身的履职能力,真正把语文课上得有序、有理、有趣、奇,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风格。教师要博览群书,提升文学素养,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创新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使教学策略符合学生的感知需求,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学过程贴近学生的发展实际。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动活泼、情景交融”的情境学会学习,合作探究,使学生的知识、能力获得“双赢”,升华学生的情感。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教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做到课前认真预习,上课专心听讲,大胆发表见解,作业按时完成,主动读课外书,做好读书笔记。笔者在教学《麋鹿》一课时,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教学伊始,我特意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盐城大丰麋鹿的生活、游戏等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说说我国还有那些珍贵的野生动物?在学生说出现大熊猫、丹顶鹤等野生动物后,让学生通过读读、想想、画画,掌握麋鹿角型、尾巴、蹄子、毛色的特点,让学生理解文章描写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三、放大效用,提升能力,全力促进教学相长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高年级学生通过几年的语文学习,阅读积累,已储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有着相应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在校园里显得比较活跃,他们热情、任性、易冲动,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情感契机,引导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热情,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教师要对自己教学活动进行科学的安排,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引导学生学习有价值的语文。要树立超前的教育观念,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塑造好自己的角色定位,重视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重建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要树立“以生为本、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用语文,检验课本知识,放大语文教学效用,全力促进教学相长。如,笔者在教学《给家乡孩子的信》这篇课文时,我根据课文语言朴实,没有说教和大道理的实际,这封信是巴金老人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是对自己写作经验的提炼,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引领学生读书感悟,让学生读进课文,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切身感受巴金所处的时代,所经历的风雨。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大胆地发表自身的见解,让别的同学进行补充,教师加以点拨,引导,让学生深刻理解“我写作并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以及“想再一次生命开花结果”的内涵,在些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真情实感,撰写读后感,学生由于有先前的铺垫,都能写出自身的情感,写出贴近感知实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