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环境设计方面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1: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环境设计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环境设计方面的问题

篇1

对于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建设以及社会的进步,对于设计行业的重视也在不断的加强,我国近几年的环境艺术教育专业不断的发展创新,不仅在教育的方式上进行改善,还在相关的教学设计上吸取新鲜的形式进行创新。虽然环境艺术设计的形式在不断的进行完善,但是毕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一定的过程的。在完善的过程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并且涉及的领域非常的广泛,不仅涉及到学生与教师,还有校方的相关建设以及制度方面。

关键词: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散发性思维

关于我国的环境设计艺术的教学,是近几年才兴起的教学科目。也是因为近几年我国对于环境设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所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渐渐的受到重视。并且自从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兴起之后,渐渐的得到非常好的发展。并且人们对于现在的环境艺术设计关注的越来越多,并且很多的专家学者对于相关的环境艺术设计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本文就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散发性的教学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以及探讨。

一、现在的环境艺术教学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1、因为受到我国的传统教育的影响以及应试教育的束缚,对于现在的高校的教学来说,考核的制度还在沿袭着传统的教学形势下的相关制度对于考核的形式以及答案,都是具有传统的教育形式,具有固定的模式以及固定的答案。但是这种具有固定的标准答案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及创新的意识。现在的很多的高校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的专业方面都是具有一定的顺序的,按照基本的造型基础、设计理论以及设计基础和专业设计方面的基础进行教导,在这方面就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是需要按照一定的严格的教学标准进行学习,但是这样就会局限让学生局限于现有的教育模式,不能够进行思想上的创新以及发展。不能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及设计的思绪。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导致学生不善于改变学习的思路,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及思维。不管是课程的横向发展还是课程的纵向发展,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

2、限制学生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因为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一直处于固有的学习模式,并且相对的封闭的教育。这种教育形式在环境艺术相关教学中主要体现在学生在进行设计某个项目是,只是单方面的进行相关的环境问题,但是并不能全面的考虑到设计的经济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学生只是接受了教师的相关的意见进行设计,但是并没有自己的创新的想法,所以,在进行设计时,相对的局限性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方向,因为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影响,导致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了单一的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在的经济发展形势。并且学生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将设计的理念以及设计的思维进行有效的结合以及统一。对于这方面的意识也非常的薄弱,还有很多的学生根本不会动用自己的思维进行创新,只是一味的按照教师的教导思维进行设计,这样不仅不利于设计形式的展现,更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体现。

3、禁锢学生的创新性的思维传统的教学形式最不利于学生的就是比较传统,抑制学生的相对的开放性的思维。非常的不利于学生的创新以及对于设计的相关的知识的掌握。当然,并只是体现在的学生的思想上面。教师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也是过于的传统以及教条。很多的教师对于学生的设计作品因为不符合或是比较夸张一点的形式就予以否认,这样就非常的不利于学生的思想创新,并且还会打击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对于环境设计的热情。

二、发散式教学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体现

1)发散式教学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使相关的标准答案可以进行多方向的延伸,这样就会促进环境设计教学的多样化的发展。不管是任何的关于设计的想法,对于环境设计来说都是具有创新价值的。好的创意,好的环境设计的信息点以及一个关于设计的好的想法都是对于环境设计创新的体现。发散性的教学主要体现就是不管是什么样的创新想法以及创新意识。,都有可能成为正确的答案。所以,在进行环境设计得教学中,要重视多多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加重要的设计价值以及关于设计的知识技能,创造出更好的设计产品。并且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具体方案的设计时,将需要讲解的相关的知识以及设计理念在课堂上教授给学生。发散性教学不仅了关于环境设计的基础教学以及专业性的教学之间的差距。并且在面对大型的考试时,可以让学生掌握各个阶段不同的环境设计的状态,在进行考试的同时,不用过于的烦恼与固定的答案不符的现象。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将自己的想法进行充分的展现。

2)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思想,可以让学生的想法得到充分的展现。想象是这个世界上最神奇的东西,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学习中,永远离不开的就是学生对于设计的想象。关于发散性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对于环境艺术的设计,离不开的就是学生的创新性的思想。发散性教学可以让学生打破固有的思考模式,采用创新性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问题。可以改变学生的单向的思维方式,将学生慢慢的引向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中,通过多角度的思考进行创新设计理念。针对于同一个设计方案,需要学生们通过多方面的进行思考,无限的延伸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于设计理念的无限潜能。并且在挖掘潜能的基础上进行多方面的设计延伸,实现设计的效果的最大化。随着现在的经济形式的多元化的发展,对于环境艺术的设计已经不能单单的从表面进行定论,需要学生从多角度的方向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然后进行设计。

三、结束语

发散性思维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丰富现在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教育形式,还可以促进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进行问题的解决。淡化传统的教育形式以及传统的考试答案对于学生的禁锢,鼓励学生通过举一反三的形式进行学习以及设计。打破传统的固有的教育形式对于学生的束缚。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环境艺术设计,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创新。发散性教学可以很好地促进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威+发散性思维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2):187-188.

[2]王莉莉+发散性思维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4(8):90-90.

篇2

【关键词】环境设计;多元性;开放性;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212-02

环境设计专业属于2012年新增艺术学科中设计学下的一个学科,是对人类生存空间进行设计的专业,涉及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人类工程学、环境心理学、设计美学、社会学、文学、史学、考古学、宗教学、环境生态学、环境行为学等,属于一门交叉学科。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重点在于传授公共和私人空间的设计专业知识,具体而言,是如何使室内外空间所共同组成的人居环境具有科学性、宜居性、艺术性等特征。目前,因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飞速扩充,环境设计专业已成为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中生源最多的专业之一。如何跟进人类对生存空间环境的发展需求,提高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完善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是开创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的环境设计教育新局面的时代需要,对于中国当代社会人居空间文化的建设而言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深化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达到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预期目的,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融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已成为当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通过对环境设计专业的现状分析及呈现问题的思考,从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着手,分析和探讨了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特点和性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一角度提出了“多元性”与“开放性”在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

一、环境设计专业的现状分析及问题思考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一方面,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人数急剧上涨但其就业率却呈现逐年下降现象;另一方面,不少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人数虽然很多但是优秀的设计人才却难觅踪影。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多方面,但主要原因则与现有的环境设计专业在专业教学上侧重理论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与实践的相互联系是分不开的。这个问题直接导致了环境设计专业所培养的学生脱离实践,在专业方案设计上仅追求形式上的美观表现,而非着眼于功能上的艺术性考虑。此外,它也从侧面反映了现有的环境设计专业在教育上存在教学认识的片面性,致使学生无法形成完整的整合相关知识的能力。与此同时,专业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形式性、固定模式性,注重理论知识的空泛讲授而对实践教学的忽视,使专业实践课程流于表面,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自由探索的学习兴趣,形成惯性思维,无法按专业培养目标的预期设定培养出符合时代、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

二、“多元性”与“开放性”在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性

从科学认识与发展观出发,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不是单一、孤立的,这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而言也是一样的,尤其是在其实践教学中更为凸显。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不仅仅只是给学生传授一些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它还必须培养学生的自觉创新意识和自主实践能力,而日新月异的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则是学生进一步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专业教学可持续性发展的方向。

(一)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宽泛性、立体性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多元性”

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是实现理论与实践衔接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本身具有宽泛性、立体性特点,这也就决定了其教学内容的“多元性”。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实践教学不仅是整个教学计划有机组成部分,更是整个教学计划中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因此设定为必修课程。该课程最大的特色是“走出课堂”,通过实践性的自主实地调查使学生同时获得感性和理性的专业知识积累,并呈现出“四性”特点:学科的交叉性、现实的针对性、考察的目的性和研习的主动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艺术设计中所蕴涵的人文内涵、传统文化及民间文化的挖掘……这些丰富而多元的设计素材及设计内容融入其中,再加上学生自身的观察、测量、绘制……加深对实体设计的印象和理解,从而极大地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

(二)日新月异的时代与社会的需求决定了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开放性”

现代社会是集物质与经济高度发展于一体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多元化整合的强信息时代。就环境设计专业而言,不仅要从本专业获取信息,更要从其他各门类、各行业的艺术中广泛汲取丰富营养。因此,时代与社会的需求赋予了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必须是开放性的要求。开放性的实践教学,可以促进教学与时代和社会紧密结合。在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上,重视与时代和社会需求相接轨,以培养专业人才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标,将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在实践教学^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要以开放全局的的视野积极与社会各界相互交流、相互推进,其目的是汇聚合力,协同育人。此举不仅符合企业、行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同时亦贴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期望,在开放性的实践教学环境下共同推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

实践教学内容的“多元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自觉获取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将已学理论与现实进行相关联,在调查实践中培养和提高理论分析现实的洞察能力,培养摸索与探讨改造现实环境不足的创新能力,进而使其获得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工作能力;实践教学的“开放性”则将教学与时代和社会紧密结合,让学生能拥有更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从课堂转向实践,领略知识的延伸性和实践的功能性,从而促使他们更好地应用课堂所学知识。

三、总结

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综合性设计人才。在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将“多元性”与“开放性”教学理念融入其中将有助于改变现有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多元性、系统性和开放性的实践训练过程中,切实了解社会、了解行业,提高自己的实战经验、应用动手能力,于“润物细无声”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蒋粤闽.艺术设计专业采风与考察[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2]容华明.关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考察实践课程教学研究[J].大家,2012(12).

[3]陈静敏.环艺专业艺术考察教学[J].文艺争鸣,2010(8).

[4]许丽.关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艺术百家,2007(5).

[5]曹国章.环境设计专业考察实践课程教学研究[J].艺术百家,2007(5).

篇3

关键字:绿色生态;住宅设计;发展

目前在国际上通常将能体现以人为本、呵护健康,节约资源并能与周围环境协调与融合的住宅称为生态住宅。绿色生态住宅设计是指在住宅设计综合运用当代建筑学、建筑技术学、环境学生态学及其他的科学技术成果,使住宅对环境无害且有利于人们居住生活。

一、绿色生态住宅设计的技术策略

生态住宅建造过程中,所涉及的技术体系包括能源系统、水环境系统、声环境系统、光环境系统、热环境系统、绿化系统、废物处理与再利用系统等。在绿色生态住宅设计中,要特别注意节能、节水、节约资源以及废弃物处理等方面。

1.建筑主体的节能设计。绿色生态住宅的能源系统设计不仅要求要对常规能源进行优化设计,同时还要注重对绿色能源的利用,达到建筑艺术与能源利用的完美结合。在具体设计时,可以在住宅的北面设置与厨房相连的封闭凹阳台,减少热损失;合理控制建筑体型系数,减低建筑耗能;对住宅平面设计进行优化,使其有良好的通风性,加强空气对流,创造出比较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还可以因地制宜的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绿色能源,如利用天然热能来供暖。同时建筑的材料最好选用一些可重复使用、可循环使用和可再生使用的材料。

2.声环境设计。绿色生态住宅的声环境设计主要是要进行噪音控制。噪音根据所处的空间有内、外之分。据相关研究表明,如果室内的噪音超过60分贝时,人们就会有烦躁之感。因而在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时,应该保证室内噪音在白天小于35分贝,晚上小于30分贝。在具体的设计时,尽量将卧室设计在与噪声源相背的方向,可以有效的降低噪音。采用隔音帘也可以显著的阻隔室外噪音,同时在住宅区种植一些植物也可以起到降噪的作用。

3.光环境设计。光环境可以分为自然光和人工照明光。在绿色生态住宅设计中,提倡尽量使用新能源提供的绿色照明,如利用太阳能、风能发电满足人们的照明需要。在住宅内部的采光也应该优先考虑自然光,鼓励人们使用节能灯具,节约能源。同时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大量使用各种玻璃和灯饰,在住宅设计时也要注意避免附近建筑物的玻璃折射或是其他的光污染。

4.水环境设计。绿色生态建筑设计中的水环境系统设计主要是节水,并且还要注意水质和水量。我们国家的淡水资源大约占全球的6%,但是由于人口基数较大,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这意味着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比较缺乏的国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合理利用水资源。在生态住宅设计中,可以采用节水型供水设施,配备雨水收集及利用系统,景观用水可以采用中水。并且根据水的用途差别分别设计两套用水系统,一套是饮用水,要求水质必须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另一套是生活用水,利用达到一定水质标准的中水即可,并且中水还可以循环利用。

5.热环境设计。绿色生态住宅的热系统要求在供热中要能人们的舒适度要求,同时还要注意节能和环保。通常冬季室内温度保持在20℃~24℃,夏季保持在22℃~27℃会让人们感到比较舒适。在设计时可以采用供暖、制冷和生活热水相结合或是安装散热器温控阀等热环境技术来保持室内环境并减少浪费。并且住宅的采暖、制冷中应该因地制宜的采用新能源、清洁能源和绿色能源。

二、绿色生态住宅的发展前景

1.设计规范的出台,推动了绿色生态住宅的发展。目前在我国的建筑住宅设计规范中,要求采取高效节能措施,节约50%的空调能耗并强调住宅的遮阳。在设计规范的指导下,居民的住宅将会更加科学、舒适、节能。并且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开放商、建筑设计人员都会越来越重视住宅的绿色生态设计。在住宅设计中如何更好的利用自然资源、清洁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在追求住宅舒适的基础上节约能源、并与周围环境协调是今后住宅设计工作的重点。有专家预测,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在住宅的竣工验收中可能会增加对节能设计的检验这一项内容。

2.绿色生态住宅设计逐渐市场化。早期的绿色生态往往只是简单的技术设计,随着住宅商品化的推进和人们对住宅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住宅设计也快速向市场化推进,其对住宅市场的影响力将会越来越大。并且住宅设计逐渐由粗放型向精密设计转化。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要想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竞争力,就必须引入新的设计理念和新的设计观念,打造精品化住宅。精品化住宅设计不断能够提高住宅本身的价值,同时还能活跃住宅设计市场,促进中国住宅设计水平的提高。

3.绿色生态住宅辅助设计向专业化发展。在绿色生态住宅设计中,如果只是在建筑结构、水、暖、电等方面进行细化,显然是不能满足人们关于健康住宅、舒适住宅的要求的。因此,住宅设计中的辅助设计将会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并逐渐向专业化发展。住宅设计的辅助设计主要包括太阳能系统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和室外环境设计。目前太阳能设计在美国、西欧、日本等国家都开展了大量的推广和应用工作。

4.住宅生态环保设计走向系统化。生态环保是目前世界各国都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住宅设计中,虽然生态环保概念被提出的时间还不是很长,但是已经成为了设计的一个重要工作。住宅生态环保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绿化种植系统;节能系统,使用节能材料、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能源二次利用如利用中水;产品材料系统,主要是一些绿色材料、环保材料和接能材料;污染防治系统,防止水污染、声污染、光污染、电污染、垃圾污染等。住宅生态环保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是未来住宅设计的主要方向。

传统的住宅设计对自然资源消耗多、对生态环境污染大,同时也不利于居民的身体健康。绿色生态住宅能够节约能源、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更能为居民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我国绿色生态住宅起步相对较晚,就更需要设计人员不断的学习、使用和创新相关方面的知识,设计出高品质的住宅,确保住宅建筑与环境相适应,与社会相和谐。

参考文献:

[1]张姝.我国绿色住宅发展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05)

[2]赵婕,张鹏.设计与发展―――绿色生态住宅[J].价值工程,2004(11)

篇4

关键词:空间;环境心理学;领地性;建筑;环境设计

Abstract:Thispaperontheenvironmentandhumanpsychologyofspaceconceptssuchasthedemandforananalysisoftheenvironmentalpsychologyexpoundedontheterritoryoftherelevanttheoriesofarchitectureandenvironmentaldesigninanumberofapplications.AndHunanUniversityasanexample,thetheoreticalanalysisandcasestudies,thecombinationoftheterritoryoftherelevanttheoryinarchitectureandenvironmentaldesignoftheembodimentofthedesignanddrawtheattentionofthecorrespondingprinciples.

Keywords:space;environmentpsychology;territory;architecture;environmentdesign

1环境心理学与建筑及环境设计之间的学科渗透

1.1人的行为心理及其对于空间的需求

在人类的生活当中,空间可以被称为场所,时间则可以被称为场合。人们通过一些行为去创造空间(如建筑设计及环境设计),当其处于不同场所和场合则会有不同的体会。人们通过对外界的不断感知,追求适宜的空间。而人类感知外界的方式主要有四种:本能、认知、意动和技能,当他们身处空间中时就需要该空间有刺激性、需要有安全感,需要有识别性。由于人的心理是先天本能和后天学习的行为的综合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也会对人类的行为及其对外界的意象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对空间的感知。

1.2环境心理学

人类可以创造和改造空间环境,同时空间环境也反过来会影响人类,它们可以组织人们的生活,行为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特别是人的行为心理。而研究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的学科就是环境心理学,其研究范围涉及到了社会行为和人的心理,它属于一门交叉学科。

建筑和环境是承载人行为的场所,在设计时对人的行为和心理因素的考虑是必不可少的。由于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知觉心理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所以其研究成果目前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建筑与环境设计当中来,例如通常在步行街的设计中结合人的心理因素设计流线、景观及空间形态;凯文·林奇通过认知地图作为其调查研究的手段提出了城市的五要素……而环境心理学中有关领地性的理论目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下面就以环境心理学中的领地性这方面的理论为例探讨其在建筑与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2人类的领地性及其功能

领地性主要是指个体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要求占有和控制特定空间范围的一套行为习性。人们通过一些细致的行为或简单直接的方式,如放置一些标志,划分一些区域等,使领地个人化。当前的理论将人类领地性的种类分为三种:(表1)

而领地性对于人类的功能有很多,主要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2.1私密性的需求

人们都是希望能生活在有一定私密性的地方,以此让自己获得安全感。拥有一个可以自己调节私密性和自由控制支配的地方,对人们维持身心健康和正常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人们发现自己没有能力维护自己的私密性,可能自身会产生压力和其他严重的心理问题。而领地正是人类对于私密性追求的体现,比如有了家,人们就感觉有了坚实的后盾,生活中有了安定;有了公司人们就不会顾及其他因素对其工作的影响等等;

2.2组织功能:组织功能主要表现在组织日常生活,提供稳定的社会组织,维持和发展社会组织,比如学校、医院、工厂、火车站、机场等等,将人类各种不同的生活组织起来;

2.3优先居住效应: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在体育比赛上所体现出来的。比如在自己的运动场或国家进行比赛,要比在其他地方比赛发挥更好,即通常所说的主场优势。

3领地性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从领地性的功能来看,其有保护私密性和社会组织作用,体现建筑设计上就是通过空间开放性和封闭性的组织及对空间尺度的把握,形成通常所说的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空间的变化体现了空间的趣味性(刺激性);领域性则形成了一种心理的安全感,使空间成为一个场所,产生归属感(安全性);而空间的变化同时使各个部分产生不同的特征,体现可识别性。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在当前的居住区设计当中,像“社区”,“组团”等流行的概念,都体现了领域性的特点。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说到:“建立起一种社会结构以及相应的,有不同层次空间的物质结构,形成了从小组团和小空间到较大组团与空间,从较私密的空间到逐渐具有更强公共性空间的过渡,从而能在私有住宅之外形成一种更强的安全感和更强的从属于这一区域的意识。”①在设计中通过把住宅区划分为更小的单元(私密),更明确的单元(识别性),并用综合性的分级系统联系起来,通过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空间的过渡,在住宅周围形成一些亲密熟悉的空间,使居民能更快地相互了解,这样就加强了归属感。如果空间的规模过大或是边界不够清晰,人们会对此产生陌生感,自然无法在那里呆下去。此外还有一些其他例子:如医院中病人能够拥有一个可自由支配的空间,有利于其身体的康复;在别墅设计通常设计了会客的客厅和供家庭内部人员使用的起居室,不希望外人进入私人领域,而且两者的装饰风格通常会不一样,客厅相对正式一些,而起居室则相对随意一些;在开敞式办公空间中,座位成组成团的布置,写字台的隔板等都体现了领地性的特点……

在湖南大学复邻舍交往空间的设计当中就可以体现出某些关于领地性的理论。在复邻舍的交往空间中都设置了供人休息的坐椅,但是不同地方的上座率却是不一样的。位于边庭的座椅(图1)虽然比较醒目,但是真正愿意在那坐的人却不多,而位于东南角休息空间(图2)的座位虽然位置隐蔽,但是不少同学都喜欢在那里坐。究其原因是由于位于边庭座椅的区域形成的领域感很弱,虽然通过矮墙划分空间,但是整体比较通透,座椅虽靠矮墙布置,坐在上面背部未受到充分保护,由于处于交通核心区,背后总是感到有人走来走去,难以使人产生安全感,人在那里会显得比较局促。东南角处的休息空间则好一些,只有一个入口,领域划分明确,虽然没有坐椅,但是呆在那里受到的干扰要少得多,所以不时会有人在那里聊天、看书,人气较边庭处旺。而位于半地下室的展厅(图3)则由于基面下沉,四周围合形成了领域,再加上组织了一定的功能,所以经常会有人停留,所以对于公共交往空间的设计在保证其开放的前提下,仍要明确领域的范围,增强人在空间中的安全感。

4领地性在室外环境设计中的体现

就室外环境而言,领地有两个重要的特征,即边界和核心地带。志水英树在其所著的《建筑外部空间》一书中,将外部空间的构成元素分为边界、场所、出入口、通道、标志、周边六项。②室外环境除了应有以上的六项元素之外,更应该有人的参与,应该得到人们的认可,使其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被称为好的环境。而通过对各种要素的形态进行改变,空间所产生的领地性的强弱感觉也会不一样,从而影响人对其所处空间环境的感知。

例如对边界要素进行改变。用墙来划分领域的北京的紫禁城、用列柱来划分的圣彼得广场、通过高差来划分的北京天坛、通过记号来分隔的毛利家族墓地的灯笼群等等。在这几种类型中无疑以紫禁城的领域性最强,私密性最强,给人感觉是封闭、压抑,而天坛则是相对领域性较弱,给人的感觉则是开敞、通透;再例如对场所要素进行改变。如平地型的圣马可广场与凹型的法国协和广场、凸型的卡比多罗马市政广场、坡型的罗马西班牙广场,无疑圣马可广场与周边空间的接触更容易,也更容易进入,领域感则更弱一些。

领地性除了在空间形态的变化中体现之外,在其他一些小的细节方面也有体现。例如在公共空间中对于座位的选择,人们喜欢坐在边上,而不是被人夹着坐;人们在行走时喜欢靠着旁边有防护物的地方走;比如人们通常喜欢呆在比较隐蔽的地方观察别人而不是被人看……

如果观察湖南大学中北楼之间的开放空间(图4),会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现象。北楼、中楼、复邻舍和工业设计系四栋建筑围合而成一个宽敞的院子,加上廊、乔灌木等要素对空间进行再次分隔,其尺度与场所感是好的。院子中央是一块抬高的平台,平台的东面和南面(图5)有一圈依靠灌木布置的休息椅,上面经常有学生在聊天、休息等等。东南面的平台下面由于有平台高差和灌木的围合,比较私密,这是看书学习的地方;而中央平台的空地则是供学生平时举行活动的,比如“英语角”。通过边界、场所等要素的改变,不同环境要素形成了不同领域,也适合不同心理状态的学生身处其中,各得其所。不过中央平台过大,人站在中心缺乏凝聚力,或许通过雕塑或标志再分隔一下可能好一些。平台北面的几个跌落平台(图6)由于高差比较大导致人的可达性太差,容易使人产生畏惧感,难以形成领域,导致无人问津。所以在室外环境设计中要切实考虑各要素的改变对人的行为心理所产生的影响,以人为本,切实地考虑各种问题和矛盾,营造宜人的空间场所,舍弃以往的环境设计中只重美学重“图案”的作法。

5结束语

透过领域性在建筑和环境设计当中的应用,可以认识到在建筑和环境设计当中归根到底还是设计人的行为心理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类创造环境、改变环境过程当中应时时考虑到人的心理和行为,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和矛盾,塑造舒适宜人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布莱恩·劳森著,杨青娟,韩效,卢芳,李翔译.空间的语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2]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3]志水英树著,张丽丽译,慕春暖校.建筑外部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4]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版.4

篇5

【关键词】城市建筑;环境设计;思考

中图分类号:TU972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建筑是城市的构成体,其环境的好坏程度由设计而决定,要想取得最佳的城市建筑形象,环境设计是首要的任务。通过对城市建筑环境设计的研究,能够更好地找到提升城市建筑设计水平的要领,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居住环境。

二、城市建筑环境设计理念的引入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是环境的产物同时也是环境的改造者。城市是人类聚居活动的产物,是由空间系统、交通系统、绿化系统和工程技术等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环境设计的任务就是按照安全、方便、舒适和经济的原则,满足人们不同的使用要求。

环境的允许限度和各个环境因素本身的生态规律,将其妥善组织,有机构成,进而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创造出一个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要求的多维的环境空间,其核心问题即协调人――建筑――环境这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在人为环境中,建筑环境起着突出的作用,而高层建筑尤其处于敏感地位。高层建筑的设计不仅要为人们创造能够满足生理和心理需要的良好形象,还要成为城市总体环境中的重要角色,成为城市景观中的组成部分,创造丰富多彩的形象及艺术景观,给人以美的享受。

目前,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高层建筑的发展已成必然之势,鉴于高层建筑对城市环境的重大影响,除了采取一些强制手段进行限制之外,城市规划设计师、建筑设计师们应该认真思索,以求创造舒适、健康的建筑环境,使城市环境空间质量更为符合人类生存的需要。

三、建筑环境设计具体原则分析

1.建筑环境要与城市整体环境系统和谐。建筑空间的影响力与吸引力是由建筑环境的整体效果产生的。要尽量与城市建设保持一致,换句话说就是与城市外部空间环境和城市交通保持一致,要与周边建筑环境相统一。整体性还体现在公共环境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相统一,现代城市商业建筑要保持与城市外部整体空间环境及自身商业建筑特点进行协调互补,实现整体性的和谐。

2.功能综合化,多样性。公共环境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属于艺术创作,而多样性与统一性是艺术创作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注意公共环境的整体性设计的同时,还要注意公共环境设计的多样性,要注意组成公共环境各个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保证每个单元都能够最大程度的吸引消费者。公共环境设计的多样性要求要基于整体性要求,在保证设计实现整体性的大前提下,要尽量的实现公共环境的多样性,提高公共环境的丰富性。

3.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随着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思想的进一步深入,现代城市建筑中的公共环境也必须强调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保证公共环境实现基本功能的同时,要尽最大程度的提高公共环境的环保效益。在公共环境的设计中要尽可能地多采用现代环保材料,保证公共环境的设计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4.增强人文性。人文性原则主要是体现公共环境的文化设计方面。公共环境是商业建筑与城市文化相互交融的过渡点,商业活动本身也是一种社会活动,也是城市活动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公共环境必须要充分体现城市的人文性原则,要体现出人们物质文化水平及消费观念,要展现出现代城市商业建筑的创新和先进之处。

四、建筑环境设计要点分析

1.环境设计应与建筑设计同步

建筑科学的发展是人类进步与文明的标志,建筑艺术又是文明史中最辉煌的篇章,建筑本来就在城市环境中,环境的改变必然对建筑产生巨大的影响。不同的建筑环境处理也会有不同的情调,侧重建筑的性格、兴趣、心态、感情和传统的内在加以表达建筑的精神气质。如住宅的宁静、别墅的清幽、商场的热闹、宾馆的雅致、餐厅的兴旺,还有纪念的古朴、旅游的趣味、文教的文雅等都要因势利导,各尽其妙,营造一定的意境情调。在这里,环境具有很大魅力,其总体设计和具体处理应与建筑同步。建筑中大小空间与绿化的穿插,内外环境的渗透,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交融。山泉流水与水面的映射,这种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设计方法,将为建筑增添无穷的活力。从生态节能的角度来看,当今建筑主要考虑的有通风、采光、保暖、减噪和增湿等。除了建筑本身运用特殊的结构、材料和机械装置外等,建筑师要周密地考虑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提高建筑艺术的感染力。

2.建筑创作与环境相协调

不少人对环境理解的片面性在于只看到外表形式,而没有体会到建筑的内涵。建筑设计必须从环境出发,这不仅为人们创造一个适宜的活动空间,同时还必须作为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组成部分,协调统一。必须周密地考虑到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并力图使所设计的建筑能够与环境相协调,甚至与环境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大大提高建筑艺术的感染力。建筑环境美的奥妙在于结合,协调是一种结合,对比也是一种结合。建筑环境艺术的主旨不但要创造和谐统一,而且要创造丰富多彩。

五、城市建筑艺术性分析

建筑艺术不是一般的艺术,它和音乐、美术、文学不一样。建筑艺术是依托于具有实用价值的建筑物实体上的艺术,它是实用的艺术。建筑艺术又是一种公共的艺术,一个建筑一旦建成,它就常常让人们去欣赏它,你不欣赏也得欣赏,如果做的不好就会对不起观众。大多数建筑是在城市中的建筑,城市是整体,建筑是单体,单体应该服从整体,而城市规划是在城市中国家建设活动中的工作,它就成为协调当地建筑以形成城市总体形象的关键环节,来完成对单体建筑的协调。”前我们研究城市规划与建筑发展和建筑艺术所要注意的问题,应当从国情出发,认真研究城市的发展、城市的规划、建筑的发展和建筑艺术发展的经济社会大环节的变化,认真研究客观条件对我们的要求,努力使我们的工作跟上形势发展的需求。在我国,尽快开展加强城市设计和提高城市设计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

当前,雕塑艺术与建筑环境关系日趋紧密。城市的广场、街心公园、公共建筑内外以及住宅庭院都有形象生动、寓意深刻的雕塑艺术作品传达出建筑实体的内在语言与内涵,把人类的思想和对社会的认识一并表现于雕塑艺术作品之中,给人以美的陶冶和启示,显示出现代文化、文明的精神力量,构成自然物质与工业物质的融合,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为人们造就了精神上的生态环境,塑造了城市的形象,使建筑不仅仅局限于使用功能,使环境艺术更好地体现高层次的审美愿望和追求。

在照明设计方面,专业的照明设计队伍和机构尚待培育。照明设计单纯依靠电气工程师或照明器材供应商或装修公司完成的局面应当改变。根据国外经验,重大的照明工程,特别是景观和装饰照明工程的设计大都是具备照明专业知识的建筑师,艺术家主持完成,从方案构思开始,贯彻到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当前我国建筑师,规划师的照明专业知识不足,特别是缺乏参与光环境设计的意识和主动性,因此现实的照明工程中设计精品寥寥无几。

六、结束语

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促进城市建筑环境的设计水平,是每个建筑设计师都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这既能提升城市形象,也能促进良好的市民居住环境。总之,多措并举提升城市建筑环境设计的水平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谢浩.遵循建筑与环境相协调的理念[J].中外建筑,2013年,第6期:88-89.

[2]许鑫.高层屋顶绿化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12-13.

[3]韩福元,张建华.美国高层建筑管窥与思考[J].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23-24.

篇6

一、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人性化处理原则

(一)理论性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性化,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纵观中国社会,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注重自身的居住环境。古代的人们,在长久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总结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现今,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急需解决复杂的城市设施配套、住区功能相关等问题,而人与居住空间的协调发展,也成为今后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新方向。

(二)创造性室内环境的艺术设计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首先应满足基本的居住需求,在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再综合利用各种装饰及装修技巧及方法,实现室内环境的美化改造。这些方式及方法,主要有光线及视觉效果的运用、结构原理及色彩的综合运用。通过与住宅所有者进行有效沟通,结合居住者的心理及环境特点,充分融入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可有效提升设计的层次性。

(三)实用性在室内环境的艺术设计中,实用性的根本就是将设计能力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一方面,室内设计师需具备良好的室内设计知识及技能,在实现人性化上,既要注重美观又要确保实用性。另一方面,设计上的实用性,需要设计师充分了解居住者的根本需求,从居住者的角度出发,满足不同居住者的不同需求,在具备美感观察力的基础上,精准把握居住者的需求特点。

二、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人性化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室内装饰装修设计需注意的问题室内装饰装修设计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在实际设计过程中,需遵循以下几点:首先是按照具体的设计要求,正确处理好室内装饰品与家具之间的关系,例如: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满是古典家具的房间内,布满现代化的装饰品是怎样的格调。其次是,根据房屋的结构设计,选择合理的顶棚结构,例如:根据建筑物的实际层高,确定顶棚的设计高度,以避免住户产生压抑感。再次,在关于室内地面的设计上,既需要考虑到实用性,又需要考虑到实际的视觉效果。这样,地面效果才能与整个室内空间相和谐。最后,在针对室内空间的分项设计上,同样需要结合整体背景效果,将整个室内空间与家具的摆设、色彩的搭配相融合。

(二)室内陈设艺术设计需注意的问题所谓室内陈设艺术设计,主要是指室内的艺术品、家具的陈设、室内装饰设计、照明及绿化设计。例如:在室内的照明设计上,应尽量确保白天的自然光线,使室内照明与自然光线相统一。在针对卧室的设计上,应确保光线不能过于明亮,在针对于客厅的光线设计上则需要保证光线不能过于暗淡。充分利用自然光去烘托室内,同时对于那些安静的空间及私密性的空间,则要保证光线的暗淡和柔和,对那些热闹及宽敞的公共空间,则要保证光线的充足。在光线的处理上,还可以充分发挥好天窗的作用,可借助于窗花、花格子等,将自然风或光线引入室内空间,屋顶还可以增加绘画、装饰品,增加艺术性。

(三)室内物理环境设计需注意的问题室内物理环境设计更倾向于环境质量、调节的设计。其设计方面主要包括室内温度、采暖、通风、空调等。这些是保证居住者最直接感官的关键所在。在屋里环境的人性化设计方面,关键在于优质材料的选择。例如:针对光线暗淡的地方来说,可以选择质感较低的材料,针对光线明亮的地方,可以选择质感较高的材料。因为利用质感较粗的材料可给人以稳重及浑厚之感,从侧面来说又能将光线变得柔和。质感较为细腻的材料则能给人以精致之感,其又可以增加室内环境的明亮色彩。因此,对于室内面积较大的空间环境,则应采用质地较粗的材料。在关于物理环境的设计上,还应充分利用色彩效果,通常就室内来说,可以采用低纯度,而局部则可以采用高纯度,这样,在明亮对比中,可体现出鲜明的色彩感。

三、人性化设计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笔者所从事的行业正是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在从业期间也接触到了大量的案例。以笔者在某一小区所接触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为例,此住户为三室一厅、一厨两卫,总面积达到了150平方米,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总造价在18万左右。根据业主的喜好,其喜欢暖色调。

(一)室内设计装饰装修的人性化设计根据业主的意愿,其希望整个室内空间在装修完成后,可以增加具体的使用范围,扩大空间的同时还要凸显实用性。因此,在设计时可将室内走廊与大厅有效连接在一起,在扩大室内空间的同时,又能降低整个装饰装修造价成本。此外,在传统的客厅与餐厅设计中,餐厅与客厅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中间通过扶手隔断进行隔开。在此次设计中,设计师取消了客厅及餐厅的中间扶手,这样就将客厅与餐厅有效结合在了一起,有效提高了住居的品位。此外,通过将客厅与餐厅结合在一起,能够更显客厅空间的大气。此外,在对于室内的设计上,很多年轻人都比较喜欢简约风格。但是简约不等同于简单,在针对于该业主的顶棚设计上,顶棚以双层叠压的曲线造型为主,起到了立体的空间效果,活跃了室内的环境氛围。

(二)室内陈设艺术设计的人性化设计应用从业主本身对于“功能至上”的角度出发,同时结合业主家具本身的特点,应充分满足业主的根本需求,这样才是设计人性化的体现。业主此前已经购买了部分家具,室内的物品陈设较多,其家具及陈设的色彩也以暖色调为主,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设计师总选了多个方案,汲取各个方案的精华部分,在坚持分层设计原则的基础上,着重突出人性化色彩。在设计实施中,设计师充分利用好室内陈设物品的作用,着重利用家具及物品陈设突出“家”的主题,同时根据业主的实际需求,明确分清主次关系,充分考虑陈设品的线条及色彩与整个设计环境相协调,实现色彩的统一,为业主提供了符合时展的室内居住环境。

(三)室内物理环境设计的人性化设计应用前面笔者讲到过,室内物理环境设计主要是指通风、采暖、温度调节等。在这一设计上,彩色的搭配及应用也同样重要。根据业主喜好,业主比较喜欢沉稳的暖色调。在综合业主意见的基础上,设计师选取了市面上比较流行的胡桃木工艺。在业主对于室内光线明亮度要求不高的前提下,为了使得整体居住空间较为明亮,设计师对室内的顶棚、墙面还有地面采用了较为统一的色彩。同时,根据室内空间的大小,设计师在装修材料的选择上,更倾向于质地细密的材料,有效实现了室内空气的流通,合理的布局设置,有效满足了采暖及温度调节的需求。

四、结语

篇7

关键词:幼儿园;交往;安全性

幼儿园的创设是专门对3~6周岁儿童集中进行保育和教育的学前教育机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系列关于幼儿园环境设计的理论不断出现,但是能够从儿童自身特点出发的实际设计与理论还相差甚远,尤其是针对幼儿园环境设计中的安全性考虑较少。幼儿无论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游戏还是自由玩耍,都会存在师生交往以及与同伴之间的嬉戏、打闹、追逐等各种互相交往的情况,而有些交往行为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潜在性,为了能使儿童在幼儿园开心快乐地成长,细节的安全性在整个幼儿园的规划和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

户外和室内托幼环境的共同目标在于为儿童的正常发育及促进其发育的各类活动提供有益的环境,而环境的有益性也进而体现在安全性方面:

1 场地规划的安全性

户外活动是儿童最喜欢也是同伴之间进行普遍交往的主要场所。安全性受每一块区域的功能、面积以及位置等因素的制约。如儿童在嬉戏中突然跌倒,不同区域中玩耍的儿童彼此影响,儿童不经意间的碰撞等情况都是由于儿童自身的灵活性较差以及缺乏一定的安全意识所致。所以经过精心设计和组织的空间能更好地促进合作和建设性的行为。所以必须按照使用人数的比例设置每一块功能区的大小,应根据功能以及特点合理安排每1组或每1件游戏设施的数量和空间尺寸。

2 游戏设施的安全性

游戏设施是儿童最直接的交往工具同时该区域也是安全事故频发的场所。一方面是游戏设施本身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设施本身的每一处尺寸是否适合适龄儿童,设施的设计从某些角度观望是否存在盲区或者儿童无法辨别是否为可通行的空间,并且当儿童困于器械中时,能否有把握将其拯救出来。另一方面是游戏器械之间的安全间距。即便是新建幼儿园也很少会请设计师来设计,往往都是自行安排。那么在受到场地空间大小的限制时,游戏设施之间的间距也会存在一定的不合理。大型综合性游戏设施往往是孤立存在的,主要原因是使用人数居多,其他中小型游戏器械与其共处同一区域,会造成儿童之间无法交换空间来使用游戏器械。其他中型器械之间的距离应以不造成二次伤害为主要原则。儿童在使用游戏器械时难免会从器械摔下或者刮蹭以及会与其他儿童发生碰撞等情况,当危险情况发生时,应避免儿童与周围的器械再次发生接触,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3 其他基础设施的安全性

根据《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JGJ 39-87》中第5条对踏步的规定:踏步的高度不应大于0.15m,但是在实际的幼儿园案例中,真正参考规范进行设计的特别少。除了尺寸方面存在安全隐患,在整体踏步的形状上也存在一定的设计疏漏。在幼儿园内,室外踏步一般是出现在室内联通室外处,踏步的形状非常重要,大部分的室外踏步都会被设计成直角形状,这符合一定的功能性,但是从行为学和心理学角度来讲,并不适合儿童使用。儿童对户外活动的向往促使他们会冲向室外,直角踏步的安全隐患随之出现,由于拐角处的踏步宽度要比平行处的长,所以会阻碍儿童的行进速度,加之人数较多时,便会出现推搡的情况,造成危险。所以户外踏步的形状应以弧形为最佳,所有的踏步都处于平行状态,自然安全系数也会增加。

护栏的使用在幼儿园环境中起到保护、阻隔以及美观的作用,但也同时也要兼顾到儿童的安全。有些幼儿园为了使环境看起来更加整洁美观,以此来选用pvc板材的顶部为尖形的条形护栏,但是这类护栏并不适合幼儿园,儿童的好奇心理会促使他们跨过护栏探寻护栏另一侧的事物,所以他们在活动中会造成扎伤的情况。为了更加符合幼儿园交往环境特点需要,可以选择一些软质的材料作为护栏,如轮胎等,也可以选用顶部更加平缓的护栏。另一种就是石质护栏,它的尺寸往往较低,这类护栏存在的安全隐患是直角的出现,尤其是水平面与垂直面的交界处,如果儿童跌倒时恰好碰到护栏,就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这就必须进行倒角处理,将伤害降到最低。

在幼儿园的设计过程中还存在一个失误,就是平面图看起来美观,但是当儿童亲身经历时却难尽人意,这便是设施尺寸存在问题,他们在奔跑、走动、爬行、攀爬时受到视线的阻碍,从而也会造成一定的安全事故。

儿童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幼儿园环境的设计必须从儿童的自身特点出发。儿童的安全问题关乎其未来的发展,也牵扯到每个家庭的幸福以及社会的安宁,所以设计师在进行幼儿园环境设计时要严格把好安全这一关,为儿童创造一个优质的学习交往空间。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人机工程学 人性化 可持续发展 关怀

中图分类号TB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4-0045-01

一、人机工程学与人性的关系

人机工程学是关于正确使用人的治理和体力的学问,是研究“人――机――环境”系统中人机环境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为解决该系统重任的效能、健康问题提供理论与方法的科学。人机工程学是一门包含了多个学科的交叉性学科,其中包含了生理学、医学、心理学、艺术和工程技术的多个领域,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各学科知识的应用,对工作工具、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的设计和改造进行指导。使得我们在工作时更加的安全、快捷、舒适。是研究人、机、环境三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学科。

所谓人机工程学中的人性,就是对我们人所应用的人机工程学方面的产品,要尽量的把人机工程学应用到产品的设计中去,产品的外观设计与人因工程学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可以将它们描述为:“以心理为圆心,生理为半径,用以建立人与物(产品)之间和谐关系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综合平衡地使用人的肌能,保护人体健康,从而提高生产率”。我们在进行在设计和制造时都必须把“人的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来进行思考。

二、古人的人机环境的思想

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工艺美术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中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反映出中国古人精湛的技艺。如《考工记》中“天有时,地有气,才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造物思想。其中“天时”、“地气”是指来自大自然方面的客观因素的制约,而“材美”和“工巧”则是来自主体方面的主观因素的作用。主张人与自然得相互沟通与融合,把顺应天时与地气作为造物的重要依据之一,所以中国古人素来讲究运用天时地利之运气。强调在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前提下进行改造自然的,是强调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进行改造活动。这也是我们现在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则。也就是中国古人常常说的“因材施艺”、“适材加工”与“合”的思想,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造物思想并非是对自然的彻底摧毁和破坏。《考工记》中的这一思想意味着在一种和谐的基础上开始创造活动的,这些同样是人机工程学所考虑的内容。

中国造物思想的这四项基本内容最终可以归结到“天人合一”上。因此,《考工记》提出“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一个“合”字集中体现了中国造物思想的最高简直准则,只有合乎“合”的要求造物,才能符合人和环境,才能真正意义上的造物。这是现代人机工程学中“人――机――环境”系统思想的体现,也为现代的人机工程学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同时,中国传统的“合”的观念,在对我国保护自然形态与人文历史景观,对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可以理解为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早在中国古代儒家的思想中,就有很多这些方而的体现。共至有些人进一步将“天人合一”这一观念推定为当代环境保护的理论观点和生态哲学的理论基础,强调人类如果想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应当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中吸取生态保护的思想。虽然把这个观点理解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可能过于简单。但是,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可行的理论性依据,来指导我们现在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实现。

古人“天人合一”思想的提出,对我们现在的“人――机――环境”的研究和设计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今天我们的研究应该充分吸收古代设计中的人机学思想,从中指导我们今天对于人机工程学的研究,以及对环境的保护。

二、人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人与自然与社会之间寻找一种平衡点,这样即使我们人得到很好的发展,但是又不对社会,对自然环境形态做出伤害。让自然环境同样的以保护,得以和谐的发展,这也符合我们中国古思想中的“合”的观念。在人与环境中寻找相和谐的一点,使人、环境和谐发展。

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加快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步伐。曾经西方国家为了尽快的实现工业化的进程,只片面的追求经济增长。所以他们一味滥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使地球资源过度消耗,生态遭到破坏,环境日益恶化,如果我们任由它发展下去的话,将来我们将会无资源在可以利用,人类必定无法再继续发展。所以,我们必需要在人与自然之间寻找到“合”的平衡点。这种以天、地、人和谐统一为重要内容的系统思想是对自然既要合理利用有要积极保护的发展模式,是要求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处在一个良循环的平衡哲学思想。与现代环境提出的要求现实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不谋而合。对现代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有理论指导意义。

(二)人机环境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人机工程学就是研究人――机――环境系统中的相互作用的各组成部分(效率、健康、安全、舒适等)在工作环境下,在家庭生活中中如何达到最优化的问题。归其本质,人机工程学就是研究人和环境的科学。

在工业设计中,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很多的解决方案,在人机工程学这一方面。人们提出了绿色人机工程学设计方法思想,绿色人机工程学的提出是在结合人机工程学了绿色设计特征要求下提出来的。把环境因素作为一个积极的因素,形成一个保护环境,生态的全系统的绿色人机工程学。它从环境问题的所具有的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整体特性上来考虑环保问题和解决方案。是在产品整个生命周内,着重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就(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修性、可重复利用性等),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功能、使用寿命、质量等。它是要求我们在设计的时候,要注重产品设计过程中的绿色及材料的回收和处理,使得最大限度的利用材料,节约能源。从这些方面来达到保护环境,防止地球资源的枯竭,减少废弃物。这一些都是一个设计师在设计产品是必要考虑的,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下,我们设计师也应履行环境保护的义务,在设计我们的产品时要注重环境对产品的要求。我们设计的产品要满足人们需要即人性的同时也要满足环境的需求。绿色设计、人性化设计都是时代留给我们的两大课题。也是目前环境给我们的最急迫的要求。同样人们提出的绿色人机也是顺应可持续战略的要求。

人机工程学,是为一切设计、创造活动服务的。如果缺少了相应的物质基础――环境,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无论哪门学科,为了人类的环境与发展形成共赢,我们必须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精神。

人机工程学在环境设计中也有巨大的作用,在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今天,人机工程学位环境设计同样也提供了可靠的原则,对我们环境的设计有理论指导意义。在环境设计中,运用人机工程学可以密切环境和人的关系,通过对人自身的特征及活动规律的深入研究,可以加强环境的有效利用,使环境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在进行环境设计的时候,我们要考虑人与机所处的使用环境,人对机的要求,机对环境的要求,例如绿色环保材料;设计是否利于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和长寿命设计等要求。材料的选取和结构是否有利于周围环境。是否与周围的环境相和谐,同时符合人性化的设计。

三、总结

篇9

近年来,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普遍关注。目前国内对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也做了大量的研究,截止到 2017年 11月,使用关键字“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百度网页搜索中可以检索到大约1,570,000个相关记录,但大多数研究缺乏理论性、系统性,理论深度不够。

我国著名教育技术学者何克抗教授提出了“教学目标分析—情境创设—信息资源设计 —自主学习环境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强化练习”的任务驱动教 学过程;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教育室的郭芳提出了“创设学习情景一呈现任务一讲 解演示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完成任务—总结评价”的教学顺序。北京高级教师郭善 渡在《信息技术课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研究中得出:“任务驱动”适用于学习操作 类的知识和技能,尤其适用于学习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可以培养 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能力。综上关于“任务驱动”教学的各种研究,可以总结出“任务驱动”教学的几点共同之处:

①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教学中任务情境的创设和小组的协作学习;

②新的知识点隐含在一个或若干个创建的任务情境中; ③学习活动以创建的任务为中心展开教学; ④任务需要有一个具体的目标指向;

⑤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和任务的完成实现意义的建构。

篇10

〔关键词〕 水彩 教学改革 应用型 环境设计

目前,国内高校设计类专业的色彩课程主要以水粉绘画为主,但水粉颜料存在透明性差、易粉和易脏等缺点,不易画薄、画透,限制了设计类专业所需的绘画表达效果。另外,国内外学者关于色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色彩艺术家及其绘画技法方面,常采用个案比较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主要侧重在绘画作品中技法材料和意境营造方面,而关于色彩在国内高校设计类专业教学方面的探讨相对较少。由于水彩颜料具有透明性、色薄和轻快的特性,更利于设计类专业表达设计效果图,因此,本文以设计类专业中的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在色彩课程中采用水彩替代水粉的可能性,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践环节方面展开说明,为艺术类专业色彩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同时也为更好地诠释设计效果图的内容提供参考。

一、课程体系的调整

闽南理工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原有色彩课程依据艺术类培养方案,与素描课程融合,体现为绘画造型基础课程中部分内容,依据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被安排在大一上学期完成。在执行教学计划过程中,绘画造型基础课程中的色彩部分被安排为36学时,课时较少,2014年的绘画造型基础课程中的色彩部分仅能讲授水粉的基础技法,不能较好地掌握水粉的用笔技法、形式感及画面氛围;2015年绘画造型基础课程中的色彩部分对水彩传统技法中的干湿画法掌握不熟练,对撒盐法、涂蜡法及对印法等特殊技法课堂内无法尝试,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手绘表现技法课程的学习。

在2016年的环境设计培养方案中,通过将绘画造型基础课程拆分为素描和色彩课程,各48学时,同时,在大一下学期的建筑速写课程中安排24学时的色彩课程,可以充分讲授色彩知识,并提高学生的手绘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更新

色彩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绘画造型的基础知识、造型设计的要素、构思方法、表现技法,并且能够结合理论知识,进行造型设计的构思、美感和表现技术的实践训练。

在2014和2015学年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时安排较少,对色彩的表现技法讲授不全面,同时,对造型设计的构思、美感及技术表现训练也较少,学生作品点评次数较少,不能及时掌握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熟练程度。通过与讲授建筑速写和手绘表现技法课程的教师沟通发现学生在画面美感、技法表现及颜料特性掌握方面存在不足之处。

在2016年的教学大纲中,色彩课程重点讲授色彩基础知识、水彩的表现方法与步骤和水彩课题训练,同时在建筑速写课程中通过大量的训练,使得学生在水彩绘画过程中对水的控制更加熟练,色彩技法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中国当代教育中,无论水粉还是水彩课程的教学方法都存在些许弊端,仍需进一步改进。在当代各高校的课程安排上,水粉课程的教学方法大多数采用临摹与写生的形式进行授课,缺少创作和应用于相关专业的环节,从而导致学生仿佛回到了高考培训班的学习场景:照着画,不用动脑,甚至有学生戴着耳机,边抖边画,每天只是“混日子”罢了,这种状况的出现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俗话说:“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教师应挖掘学生的无限潜力,而非埋没好的人才。因此,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上采用启发式教学,要多抛出问题,使学生发散思维、多动脑,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总结,在总结中进步,在进步中成长。

以闽南理工学院为例,环境设计专业的色彩课程将水粉改成水彩,由于水粉与水彩颜料的性质不同,呈现出来的画面效果也截然不同。水粉的画面比较粉气,覆盖力强,可以画很厚,水彩画面透气,覆盖力弱。然而在环境设计专业中,不管是室内方向还是景观方向,设计稿图均不需要厚重感,薄薄一层透气的色彩表达最佳。由于二者的材质不同,教学方法也不能按照之前色彩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首先,对大多数学生从未接触的课程进行导入,引导学生对此好奇、感兴趣;其次,在课程安排上需层层递进,依旧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再次,教学不要过于强调水彩的技法,应使学生更加注重绘画内涵的表达,作品要有自己的个性和情感。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使课堂氛围更佳,师生交流与生生交流更顺畅。

四、实践环节的加强

现今各高校设计专业的色彩课程更加重视表现技法的教学探讨,在课上,学生需要不断探索水彩颜料的特性,并且根据自己所知的理论知识发现水彩绘画的“新大陆”。事实上,色彩探究的最直接方法莫过于室外写生,不管是色彩的倾向还是色彩的变化都是随着光源的变化而变化的。印象派画家就十分喜爱光色的变化,因此,他们经常背起画箱,走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变幻莫测的色彩。比如,印象派画家莫奈在不用时刻、不同季节将同一个教堂、同一个草垛表现出不同的色彩。因此,现在各高校不仅组织美术学专业的学生外出写生,设计专业的学生也要外出写生。闽南理工学院每年组织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大二上学期外出写生。就环境设计专业而言,无论是室内方向还是景观方向的学生,都需要走到自然中寻找美的、创新的设计稿图,因此,环境设计方向的学生外出写生均以水彩为表现形式,将自己的所感所想表现在画面中。写生结束后带队教师评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览,这也是对学生外出实践成果的肯定,从而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热忱,也可以激励下一届外出写生的学生努力画出更好的作品。

课程改革需从学生所学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注重培养学生在设计中的实际应用能力。但许多设计类专业教材滞后于实践,理论性较强,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情况脱节,从而导致学生的理论能力与实践运用能力失衡,对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与内容,侧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例如,闽南理工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色彩课,该课程在2015年之前均以水粉课的形式讲授,只是一味地传授学生色彩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绘画技巧,并未与他们的专业运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就造就了学生认为的“又回到了培训班的学习”。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对色彩课程教学内容不断进行改革,补充新知识、新技法,同时要使学生知道该课程对他们设计专业课程有所帮助。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将他们带出课堂,走进大自然,使学生亲身感受自己所画的场景,亲身感受自己画面中的每个描绘对象,这样能更直观、有效地辅助教学。

总结

目前,水彩在设计类专业中的使用程度不断提高,并以其优异的表现效果形成逐渐取代水粉的趋势。在色彩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学生专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本文通过探讨环境设计专业色彩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四个方面展开探析,通过合理安排色彩课程,提高教学学时,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及增加实践训练等形式提高色彩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作用,为探究色彩课程在艺术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钟尚联.水彩画技法新探[J].艺海,2007,(2):71.

[2]刘媛媛. 设计专业中水彩表现技法教学探讨[J].大众文艺,2011,(24):284-285.

[3]曾毅,吴中师.水彩技法的审美[J]. 艺海,2012,(8):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