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消毒灭菌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1: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消毒灭菌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消毒灭菌方法

篇1

【关键词】消毒灭菌技术;自然灾害;医学救援

【中国分类号】R1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024-02

1. 野外条件下消毒灭菌技术保障的作用与难点

消毒灭菌技术在灾害医学中应该完善创伤救治工作中灭菌的保障工作。在野外的一些伤害中由于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容易造成医源性感染甚至会危及生命,此时运用消毒技术能更好的发挥流动医院医疗技术的优势及其保障作用。要建立实际需要的符合不同救援工作的消毒灭菌保障模式,无菌器械等卫生资源的配置要标准、合理、确保在有需要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资源的配置、补充。

野外救援携带物资设备的运力有限,进行消毒灭菌工作有一定的困难。(1)硬件不足。消毒灭菌设备只能携带小型的煮沸锅,小型的快速灭菌器等,限制了消毒灭菌工作的正常开展,工作质量直接影响了医疗救治效果。(2)水源问题及操作、储存空间也是制约消毒工作的因素。(3)在特定的环境下护理人员对消毒灭菌技术理论、灭菌设备的准备等缺乏系统的了解和掌握,承担不了消毒灭菌的工作,很难保证消毒灭菌的安全。

2. 野外条件下消毒灭菌术的原则与保障措施

消毒灭菌直接关系着医疗救治安全的问题,制定的方案中内容要具备实用,突出责任性、清洗、消毒、效果评价等,消毒灭菌方法很多,选择合理的消毒方法很重要。(1)首先可以根据待处理物品的用途和危险程度,来确定采用的消毒、灭菌方法,尤其是一些高度危险的物品,必须选用严格的消毒灭菌法进行处理。如若是一些中度危险的物品,如只接触人体完整的皮肤和黏膜的物品,需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2)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危害来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一般可以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三种方法。对有较多有机物的物品或污染较重时应该加大消毒药品的剂量和延长消毒时间来彻底的行消毒灭菌。(3)依据消毒物品的性质来选择消毒方法。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待处理物品不受损害以及使得消毒方法较易发挥作用。根据物品的不同材质来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

在消毒灭菌的过程中,影响效果的因素包括消毒灭菌方法本身需控制处理的内在因素和微生物、待处理物品、周身环境等外在因素。在野外条件下选择适合灾区流动医院及消毒灭菌的要求,要实际的因地制宜进行消毒灭菌的工作,以最大的力度来提高野外条件下消毒灭菌技术工作的开展。

消毒灭菌方法很多,包括煮沸灭菌法、流通蒸汽灭菌法、化学消毒剂浸泡法等。煮沸灭菌法:将彻底清洗的金属、玻璃等物品浸入水中,从水沸腾时60分钟可以杀灭芽孢,如果在水中加入碳酸氢钠溶液,可以将沸点提高,更可以增加其灭菌能力,来缩短沸腾时间,流通蒸汽法:利用流通的蒸汽,30分钟至1小时可以杀死一般的细菌,通常的情况下在水沸腾后在持续加热60分钟可以达到灭菌的效果。化学消毒剂浸泡法:在野外的条件下可以采用化学溶液戊二醛、碘伏、酒精等化学药品浸泡,但是在此之前应将物品彻底清洗干净,还得需要打开关节部位,将全部物品浸没于化学药品中,严格控制化学药品的浓度、浸泡的时间,最大程度的保证消毒灭菌效果。此外还包括高压蒸汽灭菌法和火焰烧灼法等。

在野外环境中医护人员要做好自身的消毒隔离与保护。在野外的条件中易发生传染病,医护人员必须有把任何患者和伤员的血液、体液等作为感染和传染性的观念,加强自我的保护意识。严格的落实医护人员的消毒隔离,医护人员必须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在操作的过程中严格实行无菌的原则。医护人员接触到细菌的机会大,成为传染源重要途径。肥皂水洗手细菌清除率达86%,消毒液洗手细菌清除率达92%,洗手是预防医护人员手污染、控制病原菌传播、降低感染率的重要手段。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或分泌物时要带手套,之后还要严格的洗手消毒。如果在救治伤员的过程中皮肤意外的接触到血液或体液,要立即使用清水或肥皂水清洗。在野外救援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行自我保护,加强自身的防护意识,完善相关措施。最多的是出现手的损伤,在发现手破损后先在伤口的远端挤压,将污染的学挤出,然后用肥皂水、清水反复冲洗,还需使用75%酒精消毒,如若手上有伤口必须包扎或戴手套,防止细菌或病毒从伤口浸入。

完成消毒灭菌的效果监测 在使用了最适宜的消毒灭菌方法后,要进行严格的检测,以来保证消毒灭菌效果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常规监测 每次灭菌时都应该检查物品的包装、装放、排气情况、灭菌温度等。化学监测 每次灭菌时进行包外指示和放置消毒指示卡。

3. 对消毒灭菌术作用的探讨

在进行野外的救治工作时要制定一套完整的计划。(1)制定方案 在野外条件下建立一套完整的消毒操作流程,使得消毒灭菌进行顺利及合理制度化。(2)完善装备。运用便携式的灭菌器及灭菌术,来适应野外条件的医学救援的应急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3)专业人员的培养,注重非专业人员的医疗技能的培训。在现场实践过程中提高操作能力,结合消毒灭菌知识、掌握消毒器材的操作,更大限度的发挥人与装备的效能和保障作用。

自然灾害的发生不可预测,不可预防,但是当灾难发生后我们也无须畏惧,要勇敢的去面对,保持一颗涌流激进的心。灾难发生后容易发生传染病,整个救灾的野外的环境病房都是帐篷代替的,给消毒、隔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要及时的制定消毒隔离的措施,避免和预防疾病的传播。医护人员要依据当时的环境来制定最为简单、方便、实用、有效的原则,以此来适应野外条件下的需求。救治伤员是医护人员的责任,提前是医护人员做好自身的防护。针对灾难后出现的或是可能出现传染病进行防疫培训,早期针对疾病做出相应的一系列措施。野外条件下物资环境缺乏、环境恶劣,这就对医护人员提出了很大的要求,要求医护人员灵活的运用现有的物资材料,尽最大的努力来完成救治工作。因地制宜的建立和执行消毒与隔离制度,最大程度的控制野外的感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化学指示卡;变色不标准;原因;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我院消毒供应室承担着全院各科室的各种无菌器材、敷料和其他无菌物品的消毒灭菌工作,采用压力蒸汽灭菌、环氧乙烷灭菌、低温等离子体灭菌等消毒灭菌方法,首选是压力蒸汽灭菌。为保证医院供应室灭菌合格率达到100%,确保医疗护理质量,有效的控制医院感染,灭菌效果监测尤为重要。供应室人员必须学习掌握对监测指示物的学习和认识,并且正确指导全院临床医务人员判断包内指示物的有效性。因为包内指示卡受其他因素干扰较大,在消毒供应室不可能每包抽查,只能由医务人员在开包用时观察化学指示卡变色是否均匀,一旦浅于标准黑色就不能使用。为了保证灭菌合格,供应室全体人员均应规范操作,临床医务人员要严格把关。消毒灭菌效果按照3M公司的说明书判定:灭菌后标准指示卡应变成黑色,若指示卡未达到变色完全或浅于标准黑色,表示未达到灭菌条件,即为化学指示物不合格,该包不能使用,应重新灭菌。

2 结果

2013年1月~4月,我院消毒供应室采用上述的方法灭菌共150炉次,敷料包合格率100%,有小包布的手术包指示卡合格率100%,无小包布包的手术包有2个指示卡变色浅,临床激光室切开包有2个指示卡变色浅。

3 讨论

3.1原因分析 我院消毒供应室经过在科室定期寻访,每天每周每月抽样检查,在电话随访中,得到一些意见和建议。消毒供应室发出产品是看包外指示卡合格,只能说明灭菌器是完好的,但包内指示物无法检测,由于包内的指示卡有水分、压力、位置的影响,变色可能会不合格[1]。经检查发现,变色不标准的包内指示卡被器械压在最底层或指示卡紧贴弯盘壁,而蒸汽灭菌过程中,蒸汽发生了从气态到液态的变化,产生大量的蒸汽冷凝水或者以水滴的形式附着在非吸水性材料表面上或者被吸收性材料所吸收。

3.2 对策 针对上述原因,我院消毒供应室积极讨论,采取对策进行改进:①用吸水纸包好化学指示卡再放入器械包内,盆与盆之间放吸水纸。②用小无纺布包指示卡放于器械边上面,尽量避免放中下部。③激光的切开包和环切手术包把包内指示卡放在无菌纱布里再放入器械上面,避免指示卡被重的金属器械压变形,避免直接接触金属物品或方盘壁[2]。④定期检测压力蒸汽灭菌器的性能,保持功能完好性。⑤正确使用和识别3M压力蒸汽灭菌化学指示卡。⑥规范物品包装:供应室人员应加强学习,重视包装的正确性,敷料、器械、布类体积不超过30cm×30cm×25cm,若有特殊物品超过30cm,要有专人负责包装并记录,器械重量大于7kg要分包包装[3]。⑦合理装载:有多层架时,上层都应铺垫吸水巾;将敷料布类包放在上层,金属器械或搪瓷类放下层,并避免物品接触灭菌炉门,炉壁及炉顶等;摆放物品之间应留有间隙,以利蒸汽流通,装填量不得超过拒容积的80%[4-5]。⑧排尽灭菌柜室内的冷空气。

通过供应室每个岗位的规范操作和临床老师使用时认真审核,我院消毒供应室2013年5月~8月经过临床调查、电话随访、科室定期抽样后,效果明显,无菌包使用合格率达100%。

参考文献:

[1]钟晓明,杜静环,邱醉然. 灭菌包内化学指示卡变色不标准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8):264-265.

[2]吴玲,巫凤娇,陈喜珊.观察化学指示卡变色不标准的原因及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3(10):54.

[3]黄镜连,罗连彩,石凤群.化学指示卡在消毒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现代医院,2005,5(8):76-77.

篇3

【关键词】医院感染 消毒供应中心 医院感染管理

消毒供应中心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核心科室,其回收清洗间是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场所之一。为了,有效地控制和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供应室可重复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工作,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医疗质量和患者的安全。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作好各类物品的洗涤、包装、灭菌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是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科学化管理的根本。为强化对消毒供应中心的各室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我们进行了以下工作。

1 材料与方法

1.1 化学监测 要求在每个待灭菌的包和容器中放置化学指示卡(山东利尔康消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包外黏贴压力蒸汽灭菌化学指示胶带(山东利尔康消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经一个灭菌周期后查看指示卡及指示胶带的颜色变化,指示胶带由米黄色变为黑灰色,此包裹可以向科室发放;指示卡达到或深于标准色表示灭菌合格此包裹可以使用,否则应退回消毒供应中心重新灭菌处理。

1.2 B-D试验 每天进行正式灭菌处理前对灭菌柜进行B-D试验,将测试图水平放入试验包的中央层布巾之间,外用纯棉包布包扎,封口处用化学指示胶带固定,将测试包放在灭菌器排气口上方,当温度达到134℃时保持3.5-4min,测试图由原来的浅黄色变为均匀一致的黑色,表示此灭菌柜各项性能符合要求,可以进行灭菌处理[4]。

1.3 使用中的化学消毒液 根据不同消毒剂的性能,现配现用或每日更换或检测,每次配制后用化学试纸测试有效浓度,以保证化学消毒液的剂量、浓度精确,并每月对使用中的消毒液抽样1次,做染菌量监测,细菌菌落总数≤100cfu/ml为达标。不达标者立即更换。

1.4 紫外线消毒效果监测 每季度进行1次紫外线灯管强度监测,要求照射强度≥70μw/cm2,不合格者立即更换。

1.5 对医疗器械每周进行1次细菌内毒素法热源监测和微粒分析,而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均按规定每批号作热源监测和无菌试验,结果阴性。微粒数200ml洗脱液中含15μm~25μm的微粒≤1个/ml,合格后方能进行发放。

1.6 蒸馏水质量监测 每周进行1次,要求蒸馏水pH5~7,无热源反应,氯化物、硫酸盐、钙盐、易氧化物、重金属监测,结果阴性,保证蒸馏水质量。

1.7 空气、操作台、工作人员手细菌培养 每月常规进行1次,要求做到空气培养细菌菌落总数≤200cfu/m3;操作台、工作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5cfu/cm2 [3]。不符合规定时进行管理干预。

1.8 生物监测 将两个湿热脂肪杆菌芽孢菌片分别装入灭菌小纸袋内,置于标准试验包中心部位,分别放在灭菌器的上、下、前、中后,每层以进气口为前点,排气口为后点,前后之间为中点,共设9个监测点[4]。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在无菌条件下取出标准试验包中的指示菌片,投入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中,经56-60℃培养24~48h,观察培养基颜色变化。每个指示菌片接种的溴甲酚紫水蛋白胨培养基均不变色判定为灭菌合格。

2 结果

自2005年以来我们严格执行《消毒技术规范》及《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行业标准》,对灭菌物品、使用中的化学消毒剂及灭菌柜和消毒供应中心环境进行定期监测,每包化学监测、每锅B-D测试、每周生物监测、每日配制化学消毒液、每周蒸馏水监测、每月紫外线监测,并对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空气培养物体表面监测,避免了过去重治轻防的不良倾向。自加强管理后,院内未发生一例因消毒供应中心原因造成的医院感染。通过落实以上管理措施,使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工作逐步达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确保了无菌物品质量,有效地防止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3 讨论

在新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健全管理制度、加强消毒灭菌质量检测、确保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环境清洁灭菌物品绝对无菌是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保障。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应以质量管理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变事后把关为事先预防,强调过程管理,环节控制,才能使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达到质量保证和持续质量改进,达到灭菌物品零缺陷。(1)强化提高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实施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合理布局,严格操作程序,从污到净制定强制性质量控制措施是防止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2]。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感染的“源头”,医院感染严重影响医疗质量和医院声誉,增加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严把质量第一关,加强工作人员技术操作规范管理、强调工作人员细节的一致性是提高灭菌率、防止医院感染的关键。(2)化学指示卡作为物品是否达到灭菌条件的判定依据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能及时判断每个包是否灭菌合格,已经成为医疗机构进行灭菌控制的主要手段,在使用指示卡的过程中要检查指示卡的有效期,选择优质可靠的指示卡,可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防止因指示卡的质量问题造成错误的监测结果。(3)强化制度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内部管理规章制度,按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操作规范、监测规范和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制定各项符合本院的规章制度、操作规范、工作流程[1]。科室经常组织理论学习和法律法规培训,定期进行理论与技术操作考核,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服务技巧,积极培养和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团队精神,加强和临床科室的沟通,使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贴近临床、方便临床、服务临床。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4): 1-3.

[2]黄淑萍.加强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控制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8): 1005.

篇4

第一条为规范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的消毒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综合医院口腔科、口腔医院、口腔诊所等开展口腔科诊疗科目服务的医疗机构。

第三条开展口腔科诊疗科目服务的医疗机构,必须将口腔诊疗器械的消毒工作纳入医疗质量管理,确保消毒效果。

第四条各级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基本要求

第五条开展口腔科诊疗科目服务的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落实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消毒管理责任制,切实履行职责,确保消毒工作质量。

第六条从事口腔诊疗服务和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掌握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及个人防护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知识,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严格遵守有关的规章制度。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口腔诊疗器械的危险程度及材质特点,选择适宜的消毒或者灭菌方法,并遵循以下原则:

一、进入病人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者灭菌”的要求。

二、凡接触病人伤口、血液、破损粘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口腔诊疗器械,包括牙科手机、车针、根管治疗器械、拔牙器械、手术治疗器械、牙周治疗器械、敷料等,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

三、接触病人完整粘膜、皮肤的口腔诊疗器械,包括口镜、探针、牙科镊子等口腔检查器械、各类用于辅助治疗的物理测量仪器、印模托盘、漱口杯等,使用前必须达到消毒。

四、凡接触病人体液、血液的修复、正畸模型等物品,送技工室操作前必须消毒。

五、牙科综合治疗台及其配套设施应每日清洁、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

六、对口腔诊疗器械进行清洗、消毒或者灭菌的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当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第八条医务人员进行口腔诊疗操作时,应当戴口罩、帽子,可能出现病人血液、体液喷溅时,应当戴护目镜。每次操作前及操作后应当严格洗手或者手消毒。

医务人员戴手套操作时,每治疗一个病人应当更换一付手套并洗手或者手消毒。

第九条口腔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条口腔诊疗区域和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区域应当分开,布局合理,能够满足诊疗工作和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工作的基本需要。

第三章消毒工作程序及要点

第十一条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工作包括清洗、器械维护与保养、消毒或者灭菌、贮存等工作程序。

第十二条口腔诊疗器械清洗工作要点是:

一、口腔诊疗器械使用后,应当及时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其方式应当采用手工刷洗或者使用机械清洗设备进行清洗。

二、有条件的医院应当使用加酶洗液清洗,再用流动水冲洗干净;对结构复杂、缝隙多的器械,应当采用超声清洗。

三、清洗后的器械应当擦干或者采用机械设备烘干。

第十三条口腔诊疗器械清洗后应当对口腔器械进行维护和保养,对牙科手机和特殊的口腔器械注入适量专用剂,并检查器械的使用性能。

第十四条根据采用的消毒与灭菌的不同方式对口腔诊疗器械进行包装,并在包装外注明消毒日期、有效期。

采用快速卡式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器械,可不封袋包装,灭菌后存放于无菌容器中备用;一经打开使用,有效期不得超过4小时。

第十五条牙科手机和耐湿热、需要灭菌的口腔诊疗器械,

首选压力蒸汽灭菌的方法进行灭菌,或者采用环氧乙烷、等离子体等其他灭菌方法进行灭菌。

对不耐湿热、能够充分暴露在消毒液中的器械可以选用化学方法进行浸泡消毒或者灭菌。在器械使用前,应当用无菌水将残留的消毒液冲洗干净。

第十六条每次治疗开始前和结束后及时踩脚闸冲洗管腔30秒,减少回吸污染;有条件可配备管腔防回吸装置或使用防回吸牙科手机。

第十七条口腔诊疗区域内应当保证环境整洁,每日对口腔诊疗、清洗、消毒区域进行清洁、消毒;每日定时通风或者进行空气净化;对可能造成污染的诊疗环境表面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每周对环境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洁、消毒。

第四章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

第十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对口腔诊疗器械消毒与灭菌的效果进行监测,确保消毒、灭菌合格。

灭菌效果监测采用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工艺监测包括灭菌物品、洗涤、包装质量合格;灭菌物品放置灭菌器的方法合格;灭菌器的仪表运行正常;灭菌器的运行程序正常。

第十九条新灭菌设备和维修后的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应当确定设备灭菌操作程序、灭菌物品包装形式和灭菌物品重量,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在设备灭菌操作程序、灭菌物品包装形式和灭菌物品重量发生改变时,应当进行灭菌效果确认性生物监测。

灭菌设备常规使用条件下,至少每月进行一次生物监测。

第二十条采用包装方式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者环氧乙烷灭菌的,应当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采用方式进行压力蒸汽灭菌的,应当对每次灭菌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按要求定期进行生物学监测。

第二十一条使用中的化学消毒剂应当定期进行浓度和微生物污染监测。

浓度监测:对于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易挥发的消毒剂应当每日监测浓度,对较稳定的消毒剂如2%戊二醛应当每周监测浓度。

篇5

供应室是各级医院消毒、灭菌的重要科室,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医疗护理质量和病人安危。因此,规范供应室工作制度严把供应室工作质量关,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

1 加强供应室护士职工道德教育

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大力普及医院感染知识,做到人人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人人执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认真贯彻《消毒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

2 供应室的建筑应符合卫生学的标准

供应室应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周围环境应清洁、无染,采光、通风良好。室内布局和人物流向合理,禁逆行。明确划分污染区、清洁区和无菌区;各区标志醒目,区域之间设有实用屏障隔开。清洁区与无菌区之间设有压力蒸汽灭菌室。

3 加强业务素质和岗前培训

加强对护理人员业务素质和消毒灭菌知识培训,是能有效地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前提,要使其掌握消毒知识,并牢固树立消毒灭菌观念,严格执行《消毒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做到消毒、灭菌方法的不断改进,供应室护理消毒人员业务知识不断提高。

4 熟练掌握各种灭菌器、蒸馏器的操作程序

供应室工作重点是消毒灭菌。在我国医院内压力蒸汽灭菌器使用最为普遍。适用于医疗卫生工作中对棉布、金属、陶瓷、玻璃、橡胶,耐热塑料等制品与水溶剂等不畏湿热药品的灭菌。油剂、膏剂、粉剂等类物品不宜用压力蒸汽灭菌处理,需用干热灭菌器。供应室护理、消毒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各种灭菌器、蒸馏器的操作程序和消毒方法。

5 认真做好消毒、灭菌效果和环境卫生学监测

5.1 压力蒸汽灭菌监测:(1)工艺监测:又称程序监测,每锅必测。即按经过试验所确定的灭菌工艺和有关参数进行检查,以判断灭菌是否按照规定的条件进行。检查的主要项目有:①物品的包装:包装材料应具有良好的蒸汽穿透性,能隔离外界微生物的侵袭。包装体积不超过30×30×25cm3,重量不超过5kg,捆扎不宜过紧,也不宜过松,以不松动为度。用化学指示胶带封口。②物品的装放:总体原则为:大包在上,小包在下,布包在上,金属包在下。同时注意物与物之间的通气,防止“小装置效应”和容器的上下放置不当而影响灭菌效果。③排气情况:观察排气器处的温度计,空气排尽时,温度应为100°C;在排气管出口处接一皮管,将另一端插入冷水盆中,应无气泡产生。④灭菌温度:常用留点温度计测试法、热电偶测试法测试锅内温度。⑤灭菌时间:当天菌器柜室达到规定温度后为达到灭菌要求所需的持续时间。(2)灭菌后应对包装完整性;水份含量;是否再污染;灭菌处理标志等进行严格检查。

(3)化学指示剂监测:做到每锅必测,每包必测。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必测B-D试验,每天至少一次。

(4)生物监测:每周一次,新设备启用前或旧设备维修后必测3次合格后方能使用。

5.2 环氧乙烷灭菌监测:要求同上。

5.3 紫外线灯监测:每3月或6月测定一次。

5.4 热源监测:输液器、注射器、针头和一次性输注器每月每批至少测定一次。

5.5 微生物监测:保洁区域空气、物表、使用中的化学消毒液、无菌物品保存液每月监测一次。工作人员手指每月监测一次。无菌物品每月抽查一次,抽查量≥2%。蒸馏水质量:每月监测一次。

篇6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42-01

为控制医院感染发生,对消毒供应室从科学管理入手,进行规范化管理,加强各环节物品质量控制,为临床科室提供放心合格的灭菌物品,从而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1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意识完善组织机构

我院设立医院感染办公室,医院感染委员会全面负责医院感染的监控管理工作。医院感染办组织的全员培训和科室学习相结合,普及医院感染知识,强化意识,由护士长,医院感染监控护士、科室业务骨干组成的医院感染控制小组,充分调动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关键,使医院感染监控与管理的各项制度,措施得以具体实施和顺利执行。

2健全各项制度,严格质量监测

2.1消毒供应中心布局。我院消毒供应中心设在住院大楼一层,靠近蒸汽源,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工作间的设置标示醒目,严格区域划分,明确划分“三区”即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人由洁污,物由污洁,空气流向由洁污的工作流程,符合由污-洁-无菌的发放路线原则。

2.2污染物品的处理。严把清洗质量关,从临床回收的一切物品,先分类浸泡消毒后再按各类物品操作常规进行处理,清洗步骤包括冲洗,洗涤,漂洗,终末漂洗。清洗彻底是保证消毒或灭菌成功的关键。清洁物品与污染物品严格分开放置,标志明显。传染病患者或可疑传染病患者用过的物品,严格按消毒隔离要求分别处理。各类物品采用封闭式专用专车,每次使用完后均要用高压水枪洗净,消毒毛巾擦拭,污染车不能进入清洁区。

2.3严把包装质量关。器械和物品清洗后用高压气枪或不掉屑的擦巾进行干燥处理,包装前严格检查器械表面及关节的清洁度,应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无损毁,功能完好;各种导管是否通畅,管腔有无污染等,清洁质量不合格,应重新处理,有锈迹应除锈,器械功能损毁或锈蚀严重,要及时维修或更换。包装时,盘、盆、碗单独包装;剪刀和血管钳等轴节不完全锁扣;管腔类物品盘绕放置等;各类物品在包装前均由两人认真检查。包内放化学指示卡,包外用化学指示胶带贴封,灭菌包标识清楚,注明名称、灭菌日期、有效期、责任者。

2.4严把灭菌关。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专职人员每日对设备运行前进行安全检查,进行灭菌器预热,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应每日灭菌运行前进行B-D试验,合格才能用。为有效的蒸汽穿透和防止湿包的发生,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的装载量不应超过柜室容积的80%,≥10%,预真空和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的装载量≤90%,≥5%。每批灭菌完成后记录灭菌物品种类、数量、灭菌器编号、锅次、灭菌程序、温度、时间、压力、日期、操作者。

2.5灭菌物品存储及发放的管理。无菌物品存储及发放区由专人管理,严格按照无菌物品质量控制流程操作,存放区应清洁干燥,合格的灭菌物品存放入无菌间的柜内,灭菌物品应分类放置,位置固定,标识清楚,并按有效期顺序排列。严禁过期物品发放,在发放时应做追溯记录,内容为发放日期、科室、物品备称、规格数量、发放者、接受者等内容。发放物品的运送车应为密闭式,运送车应每日清洁消毒后专区存放。从无菌物品存放区发出的物品不能再退回存放区,过期灭菌物品经从存放区取出,重新清洗包装后灭菌。对发出去的物品不论是否使用,均视为污染物品,均应重新灭菌。无菌间每日通风1-2次,空气消毒机消毒3次,每次1h,规范各种记录。

3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是供应室质量和安全控制的重要内容。①B-D试纸监测该类指示物:用于检查灭菌器内物品包中是否存在着冷空气团,每天对脉动真空灭菌柜作空锅B-D试验,以测试其冷空气排除效果试验。②工艺监测:既按灭菌工艺有关参数进行检查,以判断灭菌是否按规定的条件进行。③化学指示剂监测:化学指示剂是用于间接指示灭菌效果或灭菌过程的监测方法,可于灭菌后立即报告结果。指示胶带指示是否经过灭菌处理,不能指示灭菌效果。指示卡可以指示灭菌温度和持续作用时间,以间接指示灭菌效果。④生物指示剂监测:是直接检测灭菌效果的方法,压力蒸汽灭菌指示菌为嗜热脂肪杆菌芽胞,环氧乙烷灭菌指示菌为枯草芽胞杆菌黑色变种芽胞,该类指示物都有菌片和带培养基的自含式生物指示剂,通过专用检测器或是否显色来判断结果。

篇7

    为观察压力蒸汽灭菌PCD批量放行监测的准确性及方便性,我们将生物指示剂与爬行式化学指示剂同时放于自制PCD(按规范规格材料,棉布制作)监测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效果,评价其应用价值。

    1 方法

    1.1监测方法选择容积为0.6m3、1.0m3山东新华双门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作为监测对象。

    每日灭菌工作开始之前对两灭菌器进行常规B—D测试合格后,按照消毒技术规范装载灭菌物品,按规范常规生物监测及移植物器械包每批次生物监测,PCD包内中央放置爱斯牌生物指示剂与3m第5类移动式化学指示卡(爬行卡),将监测包放在灭菌器排气口,选择常规灭菌程序,灭菌温度132℃,灭菌时间10min。

    1.2监测结果灭菌结束测试包打开散热10min后取出生物指示剂,同未灭菌同厂家同批号的生物指示剂(阳性对照管)放在56℃-60℃恒温箱培养,查看结果时间:第一次24h,第二次48h,阳性对照管液体变为黄色,灭菌后生物指示剂液体变黄色的为阳性,灭菌过程不合格;灭菌后生物指示剂液体不变色仍为紫色为阴性,表明灭菌过程可以接受,见表1。

    灭菌结束后通过肉眼观察取出的移动式化学指示卡的染料标识爬行距离来判断,只要染料进入规定区域,就可以判定灭菌参数合格,可以放行本锅次灭菌器灭菌物,反之不合格。

    2 结果

    经过480包生物性与化学性灭菌过程实际监测,其包内中央放置生物指示剂全部无菌生长,合格率100%;包内全部爬行式化学指示剂内染料均进入规定区域,合格率100%。

    3 讨论

篇8

一、加强制度化管理

我们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按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和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制定了消毒供应中心消毒隔离制度、质量管理制度、监测制度、设备管理制度、器械(包括外来器械)管理制度、职业安全防护制度、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及质量控制与可追溯制度。科室经常组织理论学习和法律法规学习,定期进行理论与技术操作考核,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服务技巧,积极培养和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团队精神,加强和临床科室的沟通。定期下科室了解临床医疗护理工作的需要,进一步改进工作,同时根据切实有效的规章制度规范日常工作流程,做到日有检查,月有计划,年有目标。每年年初制定质量标准,每月月初制定月工作计划和周工作重点,月末总结计划完成情况以及有待改进的地方,并做日常监测及定期抽查。如:复用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处理完成后,要求在检查包装时进行目测或借助带光源放大镜检查,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检查各关节的灵活度、锐利器械的锋利度及对锐利器械尖锐部位的保护措施。在打包时,必须要求两人查对,高度危险性物品灭菌包内还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包外应设有灭菌化学指示物。灭菌包外应有标识,内容包括物品名称、检查打包者姓名或编号、批次号、灭菌日期和失效日期。按照器具的不同功能,分类按顺序摆放(待消毒包按要求在4h内进行消毒)。

二、合理布局供应室的功能区域并完善各项工作流程

从布局着手管理,供应室的管理布局是避免交叉感染,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提高工作效率,保障顺利供应的前提条件。消毒供应室布局科学合理,严格划分为去污区(污染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清洁区)、无菌物品存放区(清洁区)。采取规范性的路线,物品由污到洁,不交叉、不逆流。空气流向由洁到污;去污区保持相对负压,检查包装及灭菌区保持相对正压,不准逆行。各区有明显的标志和界限,有利于防止污染,方便工作。整个工作流程强调按回收、分类、清洗、消毒、干燥、检查保养、包装、灭菌、储存、无菌发放等顺序运行,不准逆行,各区域分别由专人负责落实,做到工作区与辅助区分开。检查包装及灭菌区之间设实际屏障;并分别设洁、污物品传递通道和人员出入缓冲间(带);缓冲间设洗手设施,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开关。无菌物品存放区内不设洗手池。检查包装及灭菌区的专用洁具间采用封闭式设计;工作区域的天花板、墙壁无裂隙,不落尘,便于清洗和消毒;地面与墙面踢脚及所有阴角均为弧形设计;电源线插座采用防水安全型;地面防滑、易清洗、耐腐蚀;地漏采用防返溢式;污水集中至医院污水处理系统[3]。合理的布局流程再造是对原有工作流程的薄弱环节和隐患实施流程改造,对不完善的工作流程实施重建,使流程趋于更加合理。我科选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完成回收、分类、清洗、消毒、干燥、检查保养、包装、灭菌、储存、无菌发放等工作流程,从而形成比较规范的消毒供应中心程序,也便于管理并保证质量控制。同时借鉴现代管理模式的优点,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流程,使之更加人性化,节约人力,减少能源消耗,使工作人员在各项操作中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三、加强复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质量管理

3.1严格物品回收回收的医院器械其性能是否达标,是保证医疗器械质量的关键。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与一次性使用的物品分开放置,重复使用的要直接置于封闭的容器中,由CSSD集中回收处理,回收工具每次使用后应清洗、消毒,干燥备用。

3.2重视清洗质量关器械清洗是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重要环节。我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方法包括机械清洗、手工清洗;机械清洗大部分的常规器械,手工清洗用于精密、复杂器械的清洗和有机物污染器械的初步处理。并配有清洗消毒机、半自动化内镜清洗操作台、手工清洗操作台、超声清洗机及干燥箱等清洗设施。严格执行清洗步骤:预处理初洗无机物处理精洗烘干检查洗涤质量,达到程序化、科学化。

3.3严把包装质量关包装是保持灭菌物品在无菌状态下进行存放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确保包装的物品经灭菌后、打开使用前保持无菌状态。要求做到:包装前应仔细检查清洗的质量,器械的功能,做到物品表面洁净,包内物品齐全。

各种敷料器械包装正确,标志清楚,灭菌日期及失效期、责任者和查对者等清晰可见。每一个步骤必须达到标准,对各种器械包、穿刺包必须由两人检查核对无误后方可包装,不合格不能进入灭菌室,包装松紧适度,规格齐全,数量准确,尺寸规范。

3.4应用正确的灭菌方法灭菌是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重点。我们遵循《WS310.3-2009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灭菌器按《消毒技术规范》进行操作,灭菌过程中坚守工作岗位,正确掌握灭菌器操作规程及检测手段,注重灭菌的三大要素:灭菌温度、时间、饱和蒸汽。消毒无菌物品是否合格必须通过消毒效果的监测方可放行,高压蒸汽灭菌监测严格按照国家卫生部颁布的《消毒技术规范》执行。消毒效果监测是评价其消毒运转是否正常?消毒药剂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达标的唯一手段,因此要求消毒供应中心质控员掌握灭菌质量监测技术。对灭菌质量采用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和生物监测法进行,监测结果应符合《WS310.3-2009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压力蒸汽灭菌的监测每次进行物理监测法,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温度波动范围在+3℃以内,时间满足最低灭菌时间的要求,同时应记录所有临界点的时间、温度与压力值,结果应符合灭菌的要求。

进行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具体要求为灭菌包包外应有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如果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则不必放置包外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化学指示物颜色的变化,判定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每周进行生物监测1次;采用新的包装材料和方法进行灭菌时进行生物监测。制作生物测试包或生物PCD,置于灭菌器最难灭菌的部位。生物监测不合格时,立即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并分析不合格的原因,改进,连续3次生物监测合格后再使用。每日开始灭菌运行前进行B-D测试。BD测试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BD测试失败,及时查找原因进行改进,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3.5质量控制过程的记录与可追溯要求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建立清洗、消毒、灭菌操作的过程记录,内容包括:①留存清洗消毒器和灭菌器运行参数打印资料或记录。②记录灭菌器每次运行情况,包括灭菌日期、灭菌器编号、批次号、装载的主要物品、灭菌程序号、主要运行参数、操作员签名或代号,灭菌质量的监测结果等,并存档。③对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的日常监测和定期监测记录本进行记录。并有可追溯性。④清洗、消毒监测资料和记录的保存期≥6个月,灭菌质量监测资料和记录的保留期≥3年。

四、提高人员素质

4.1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消毒供应中心工作重要性,消毒供应中心日常工作虽然简单、繁琐,但都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医院内的消毒、灭菌是避免和降低感染率的重要手段。特别是随着近几年消毒供应中心服务宗旨两大转变,即从原来的辅助科室转为功能科室、由消毒间变成用高新技术装备的无菌产品生产及发放“车间”。

4.2搞好人员配备加强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从控制医院感染的角度出发,搞好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配备,把好入口关。本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人员50%以上具有护理专业学历和技术职称,以中青年为主,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供应室人员“学历低、素质差”的状况。针对现状,我院加强了针对供应室工作人员的学习培训,要求工作人员熟悉消毒消毒供应中心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掌握操作规程,各种包内物品目录及质量标准,各种软件的规范记录;选派工作人员参加上级主管部门举办的消毒供应中心管理学习班,以取得上岗证,并从手术室选调一名经验丰富的护士长到消毒供应中心从事管理工作。这对提高人员素质、保证工作质量、控制医院感染有着重要作用。

五、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材的管理

5.1储存一次性无菌器材做到专人专管,专人专放,库房保持洁净、干燥,空气含菌量≤500cfu/m3,温度保持在(20±2)℃,湿度保持在60%±10%,无腐蚀性气体,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物品放置于离地面20cm的铁架子上,离墙壁5cm,离屋顶50cm,专管人员要登记物品到货日期、数量、型号、失效期,合理安排供应,避免物品积压,造成过期浪费。

5.2下送管理一次性物品下送管理,我们采取全面下送临床,每天由专人下送,下送人员每日对下送车进行整理,下送回来的车要进行消毒、冲洗,放于存车间。无菌物品已经发出,即使未用也视为污染物品,按照污染物品处理规程处理。

六、防护措施

6.1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消毒供应中心制定各项操作流程并落实到细节,各类流程图上墙,严格按消毒供应技术操作程序回收污染的器械和物品,根据器械的不同材质、形状、精密程度与有机物污染状况进行分类,根据器械类型和性质采用手工清洗或机械清洗。特别注意锐利器械如:刀片、缝针、针头用血管钳夹取。

6.2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和感染控制意识,积极开展预防自身职业暴露感染知识的培训,明确各类物品、器械的处理要求,操作流程并进行评价监测。根据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特点,组织学习医院感染基本预防知识。

6.3防止职业暴露感染认识自身防护的重要性和规范性,把所有的重复使用医疗器械都要看作是传染源,做好隔离和预防措施,防止接触传染和周围环境污染。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在接触使用后的重复使用医疗器械时必须做好标准预防,正确的使用标准预防不仅保护了周围环境更保护了工作人员自己。

6.4加强操作时的监督指导由于保洁公司对细节的管理乏力,护士长应做好工作人员的培训、指导、监督工作,充分发挥全体护理人员的集体智慧,进行操作时的细节督导,使工作人员既能完成工作量,又能保护好自己,避免职业暴露感染的发生。同时理解和尊重工作人员,管理以人为本,尽量采用标准化、可依靠的机器清洗,降低人员伤害、污染的风险。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人员维持相对的稳定,促进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工作的规范化。

七、讨论

医院感染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个部门的忽视或个别人员的失职,将会造成医院感染所带来的危害。同样无菌物品的质量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我们的做法是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人人参与管理,从我做起,强化责任心,互相把关,注重无菌物品的全程质量管理工作。因此,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对预防院内交叉感染起到重要作用。

总之,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中各种病菌污染物集中的场所,同时又是各种无菌物品的供应基地,做好消毒供应中心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管理,提高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群体的整体素质,可以有效地防止医院内感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4):1-3.

[2]黄淑萍.加强供应室管理控制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8):1005.

[3]李洪运,勾年慧.加强供应室工作预防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7):951.

[4]孙雪莹,王华生,宋婉丽,等.消毒供应室对再生医疗器械的全程质控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6):205.

[5]谢绪兰,姜赵花,黄志明,等.加强供应室消毒灭菌监测预防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8):1160.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19(15):1-3.

篇9

【关键词】 手术器械;消毒供应中心;标准化管理

手术后每台器械的清洗消毒等每一个环节的处理都直接影响到手术后病人的预后和医疗效果。术后器械消毒处理不当,可危及病人生命。如何通过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将污染在器械上的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清除到安全的水平,对保证灭菌的成功和控制交叉感染具有重要的作用[1]。

长期以来,国内许多医院手术室一直采用传统的流程,即对使用后的手术器械均由手术室护士进行手工清洗、分类、干燥、、包装后送供应室进行灭菌、发放[2],消毒灭菌现状不容乐观,存在比较严重的医院感染隐患。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术量的增加以及新的形势对手术室后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的器械清洗消毒流程已然很难满足新形势的需要。我院自2009 年7 月开始,对手术室和消毒供应中心原有的流程进行了较大的改进,将手术器械全部采用集中供应消毒模式,对手术器械、敷料的准备、消毒、灭菌等形成一套标准化管理流程,现将管理体会总结如下。

1 实施方法

1.1 术后手术后器械常规在40℃以下水温流水下初步冲洗[3],去除粘附在器械表面的血迹及污物,核对数量无误后,签名并注明器械包的名称,及时送消毒供应中心清洗灭菌。

1.2 手术室与消毒供应中心互建手术器械交接登记本,交接时实行每个包、每个器械应答式查对,认真记录器械包的名称、数量,接收器械的时间、器械的完整性,如有破损的器械及时与手术室沟通,不能使用的器械由手术室更换。

1.3 消毒供应中心再根据手术器械污染程度进行分类,先消毒浸泡冲洗超声洗涤清水冲洗纯净水或软化水精洗(水溶性剂)烘干检查洗涤质量打包高压灭菌发放。带有机物污染的器械初步处理不及时,易导致其产生锈蚀。回收的污染器械首先将已生锈的器械采用专用手术器械除锈剂进行除锈处理,然后进行常规清洗。这种处理方法不仅有利于压力蒸汽灭菌,还可对器械起到保养、延长其使用寿命的作用。器械的防锈使用器械专用油,它主要由三种天然硅树脂组成的无粘性、无毒性的水溶性剂,它可在器械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保护膜可被灭菌因子穿透,防止空气中的氧与器械表面接触,从而具有、防锈、抑菌三重作用[4]。取缔传统的石蜡油涂擦来金属防锈及器械的养护方法[5]。对于有管腔、轴节不合适机械洗刷或机械刷洗后质量不合格的,由人工刷洗。人工刷洗时,先用手术器械多酶洗涤剂浸泡,除去器械上的血液、污垢等有机物质,器械有轴节、齿槽、缝隙的应尽量张开或拆卸,用毛刷沿齿纹方向及关节处用力刷洗;对有管腔的吸引器头、穿刺针、气管套等,可先消毒浸泡,后用手术器械多酶洗涤剂浸泡,超声洗涤后,再用高压水枪冲洗,清洗完毕后用蒸馏水冲洗,烘干。器械清洗干燥后应检查有无残留物质,如血迹、水迹、锈斑,不合格的重新处理。同时检查器械的完好性、灵活性、咬合性、刀刃器械、穿刺针的锋利度等。对有特殊污染的器械必须遵守先消毒后清洗再灭菌的原则。在相关消毒技术规范中,只要求对有非凡污染的器械方采用含2000mg/L 有效氯消毒剂浸泡[6],其余使用后的医疗器械原则上采取先清洗后消毒的方法,既采取标准预防的原则[7]。

1.4 器械包采用两张双层棉布打包、根据消毒规范要求,器械包体积每个不能超过30cm×30cm×50cm,器械包的重量不能超过7kg,敷料包重量不能超过5kg,松紧适宜,金属器械、盆、碗间用吸水布(纸)相隔。

中央应放有化学指示卡,所有包外都应贴有物品名称、科室名称、打包者签名、有效期、失效期、消毒者签名、锅次、炉次8 项信息的3M 化学指示胶带,打包后在2 小时内高压灭菌。器械包灭菌后检查包的完整性,器械包有无潮湿或破损、化学指示胶带的色泽、灭菌包掉落在地上或放不洁处等均视为污染,必须重新灭菌,有效期内使用。

2 体会

2.1 转变手术室工作人员思想观念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诊疗技术的日新月异,手术器械的更新换代,对器械的处理、消毒和灭菌要求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而手术室人员因手术量大,经常连台手术,加之专业的限制,使手术器械使用后在处理上无法保证清洗消毒质量,从而影响灭菌物品的质量,针对这种现状和医院的决定,加强科室人员思想教育,充分认识到手术器械送消毒供应室处理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使大家的思想观念逐步有了改变,认识到目前情况下手术器械送消毒供应室处理才能为患者提供合格的手术器械。

2.2 减耗增效,合理利用资源

将手术器械纳入消毒供应中心标准化管理,不需要在手术室再建供应室及购置清洗消毒设备,节约成本;增加了手术房间,可以开展更多手术,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充分发挥了消毒供应中心的作用及专业特点,使消毒供应中心的清洗消毒灭菌设备得到了充分利用,保证了手术器械的消毒灭菌效果。

2.3 各尽其职,专业划分明确

手术室与消毒供应中心相互合作,明确各自的任务和责任。术后手术室器械统一交消毒供应中心处理,减少了手术室护士非直接护理性的操作,确保手术器械消毒灭菌的专业化、程序化。一方面保证了手术器械的清洗灭菌质量,为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手术器械,另一方面也减轻了手术室护士工作压力和劳动强度,使手术室护士从处理器械的繁杂工作中解脱出来,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手术室的专科业务与技术。同时充分发挥了消毒供应中心的作用,扩大了消毒供应中心的服务范围,使其专业内容更全面,从而促进了消毒供应中心专业学科的发展。

2.4 简化流程,规范技术操作

加强环节质量管理,是确保无菌物品质量的关键,也是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重要保证。按照手术器械的清洗要求,由供应室护士完成器械的标准化清洗、分类,根据手术的具体要求打包,使手术器械和物品的管理更加规范化,保证了工作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2.5 保证质量,控制院内感染

没有很好的洗涤势必会影响手术后器械消毒灭菌效果,术后器械通过消毒供应中心采用标准化管理流程,将过程贯穿了整个清洗消毒灭菌流程,保证了手术器械处理过程中的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保证了手术器械清洗灭菌质量,减少人为因素。有效地控制了医院感染。

参考资料

[1] 王华生,孙雪莹,梁树森,等.影响医疗器械清洗质量的因素[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553.

[2] 罗维英,师清莲,李华喜.新形势下对消毒供应室工作定位的思考[J].中华医学感染杂学,2006,16(7):794-795.

[3] 曹秋莲,刘英,赵玛丽.再生器械灭菌前物品的质量控制[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25.

[4] 曾卫红,李文霞.手术器械保养的方法比较研究[J].现代医院,2007:771.

[5] 白芬兰,于立新,王秀卿.浅谈外科手术器械的养护[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9(17):1722.

篇10

【关键词】手术室;消毒;灭菌;管理;感染控制

手术室是医院的重要部门,是为病人进行手术和抢救的场所。手术室空气、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的消毒灭菌是控制手术感染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手术切口的愈合等级[1]。因此加强对手术室消毒灭菌工作的管理是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医院感染控制的关键;是衡量手术室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降低医院内感染率、防止交叉感染、预防和减少手术过程中可能诱发切口感染因素的具体工作[5]。2010年3月以来,院手术室通过对消毒灭菌工作的严格管理,有效预防医院感染,取得了满意的成效。现介绍如下:

1 手术室人员管理

1.1培养良好的护理职业道德、熟练的技能、全面的专科知识、高度的无菌观念。消毒灭菌工作是手术室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两年来,我院手术室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每月定期组织学习卫生部下发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等,加强了我院手术室护士的无菌观念,使她们掌握了消毒灭菌知识。手术室护士还应做到慎独,无论有人无人都要遵守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无菌观念。

1.2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责任。制定各级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使工作井然有序;手术室护理工作涉及面广,室内流动人员多,无菌要求严格,必须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实行有效的管理。做到事事时时有人管,把消毒灭菌工作和职责落实到每个岗位。

1.3 加强手术室护理人员的业务学习,通过外出进修、自学等各种渠道,提高手术护士的业务能力,使她们在明确责任的同时,更进一步地熟练掌握各种手术的术中配合,更好地降低和控制手术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2 手术室区域管理

手术室必须严格划分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限制区包括无菌手术间、洗手间、无菌室等。半限制区包括急诊手术间或污染手术间、器械辅料室、消毒室等。非限制区设更衣室、标本间、物处理间、麻醉复苏室、护士办公室、手术病人家属等候区等。值班室和护士办公室,应设在入口处。

2.1进入手术室的人员必须更换手术室专用衣、帽、口罩、拖鞋等。工作人员暂离手术室外出时,必须更换外出的衣和鞋。手术后清洗、消毒备用,拖鞋用2%的8-4消毒液浸泡后备用。

2.2 用空气消毒机对手术间进行空气消毒,它既能实现静态无人条件下的空气和物品表面消毒,又能进行动态(有人在场)的环境空气净化保洁,从而弥补了传统消毒方法一旦去除消毒因素,环境空气中的细菌数则很快开始复升及对人体损害等弊端[1],研究表明空气消毒机在开启30分钟后及 手术过程中空气内细菌总数可保持

2.3 手术室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明确无菌观念,无菌物品和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经消毒灭菌的手术包,包外贴三M胶带,注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及姓名,以便查对。经消毒灭菌的无菌物品,放置时按有效期由前到后由左到右的顺序分类放置,灭菌手术包的有效期为七天,定时对过期的物品进行查对、消毒。对污染手术后的器械及物品必须先清洗,然后用2%84消毒液侵泡、再清洗、擦干上油后用高压蒸汽灭菌法消毒。

2.4高压蒸汽灭菌工作由专人负责,严格按照要求,包布装层数不少于两层,各种包的体积不能超过30×30×25CM大小,金属包不超过7kg,敷料包不超过5kg,灭菌包每大包内和难消毒部位的包内放置化学指示卡,包外贴三M胶带,胶带上应保证有3条斜纹以上,消毒后的指示卡和三M胶带上的乳白色条纹变为黑色,表示达到灭菌的效果;并于每周对灭菌物品包内物品进行细菌培养一次,以不得检出细菌为标准。

3 感染控制

对手术室的空气、物体表面、手的消毒灭菌工作定期进行监测,严格把好感染控制关,手术室有关感染控制的任何环节都要严,决不能省、松、丢、少。在护理管理中,护士应加强医院感染、消毒灭菌方法的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强化感染控制观念,及时更新知识,保证护理质量。两年来我们对手术室的消毒灭菌工作做了以下监测,效果满意。

3.1 定期对手术室的工作人员进行消毒灭菌理论知识培训、考核,合格率为100%。

3.2 手术人员的手做细菌培养24次,计48人,无菌率达100%。

3.3 手术室应每月进行一次空气采样,细菌培养共24次,其中2011年7月连续做三次,细菌数少于200cfu/m3,符合要求。

3.4 对灭菌物品做细菌培养共48次,计144件,均未培养出细菌,灭菌率达100%,在每次检查中均未发现过期的灭菌包。

3.5 高压蒸汽灭菌的监测:必须进行工艺监测、化学指示剂监测、生物监测[3],工艺监测应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化学监测应每包进行,手术包尚须进行中心部位的化学监测;生物监测应每月进行,新灭菌器使用前必须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对拟采用的新包装容器、摆放方式、排气方式及特殊灭菌工艺,也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采用。

4 体会

手术室是院内感染的重点科室。手术室消毒灭菌的管理是手术室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手术室感染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2]。 手术室的空气、物体表面、手的消毒灭菌是控制手术感染的主要环节。 因此,做好手术室消毒灭菌工作是手术室护理工作流程中的关键。如何正确而有效的做好消毒灭菌工作,既能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又能提高医疗质量,降低手术感染率,这就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的实践,不断地创新。我认为要做到如下几点:

4.1 手术中的无菌操作是预防切口感染、保证病人安全的关键之一,也是影响手术成功的重要应素,所有参加手术的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其重要性,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并且贯穿与手术的全过程。

4.2 医院必须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合格率必须达到100%,包括对手术室的空气、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的监测。

4.3 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制度,医务人员应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参考文献

[1]刘一鸣 手术室空气消毒的新进展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8月第4卷第15期

[2] 史翠玉 项明杰 《医院常用皮肤消毒剂的抗菌实验观察》 [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998.8(4):235

[3] 马凤英 李华英 宋琦 手术室消毒灭菌监测结果分析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