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新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1: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创新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教育;重要性
数学教学是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发展的重要过程,是学生构建自身知识体系,理解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重要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将知识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如何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这都需要教师进行创新教育。但是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开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创新教育发挥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创新教育的影响因素以及重要性进行研究与探讨。
一、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影响因素
1.课堂教学气氛比较沉闷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采取“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处于压抑、束缚的状态,课堂教学气氛非常沉闷,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对自己内心的想法也不积极主动地表达。同时,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单一,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沉闷。
2.课堂教学结构不利于学生自由地学习与表达
数学是非常关键的学科,教师、家长往往比较注重学习成绩的提高,忽视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提升。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教学结构的创新,在教学中恨不得将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忽视学生学习需要自由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1.创新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有利于将学生的学习从被动状态逐渐转化为主动状态,从教学手段、教学形式上进行创新、更新教育教学的理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学生的好奇心逐渐提升为求知的动力。同时,创新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作用。创新教育的实施,有利于调动课堂教学的气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施创新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身心综合发展,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学生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思维方式出发,引导学生从全新的角度思考问题,对新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提高学生学习的灵活性。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这种全新的教学手段,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创新教学情境,将枯燥的知识融入一定有趣的情境中去,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多媒体教学这种全新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将声音、图片、文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一些难以操作的数学细节可以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有利于学生用更广阔的思维思考知识,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创新教育的实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数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甚至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能力的提高,对于其他理科的学习具有关键的作用,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这些能力都会促进学生走向更高的层次。当今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就是创新,创新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上具有灵活性、敏捷性,在工作中发挥出自己的创新能力,也有利于社会的前进与发展。
4.创新教育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创新教育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分析能力、逻辑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些能力都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教育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有利于逐渐提升教学质量。
总之,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创新教育对于激发学生的W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还有利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教师应该多层次、多渠道地发展创新教育,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晓立.巧用激励性语言,开启学生智慧――例谈“激励”在数学教学片断中的运用[J].青春岁月,2012(23).
[2]汪兰.关于数学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思考[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1).
篇2
关键词:创新理念;初中数学;传统教学;主观能动性
数学是一门专业性、实用性、思维性很强的基础学科。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数学作为一种分析和应用工具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方面得天独厚而受到很多领域的重视和发展。而作为最基本的基础教育学科——初中数学教育更是影响深远,越来越受到社会和人们的关注。然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发展潮流,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已经是大势所趋。初中数学教育也必须改革,走创新型道路,因为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领域的质量和总体素质,也是培养新一代人才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重要途径。
一、传统初中教育模式的弊端
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一言堂”“填鸭式教学”,主要强调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老师以严厉的姿态教学,死板地遵循着教学大纲,依赖课本机械地讲解,使得课堂教学气氛紧张。学生没有了积极性,得过且过,没有发言权,只靠死记硬背。加之,初中生普遍面临着作业多、学习负担过重的现象,如何实现减轻学生压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是目前初中数学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亟待创新的研究课题。另外,传统教育的教案设计太过粗糙,难易混杂,使学生陷于要么“吃不了”,要么“吃不饱”的教学困境中,很难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二、创新理念在初中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1.创新理念对于老师的重要性
老师思想的创新是初中数学教育进步的关键原动力。老师不仅要把创新理念融入到数学教材及方案中,更要因材施教,从周围的生活视角引申出数学的理念,捕捉生活数学实例。现在的学生视野和思维空间都很广阔,如何深刻地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施以教学策略及方法,也是中学数学教师创新性思考的一个方向。
2.创新理念对于学生的重要性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的核心。初中数学教育就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生活,并在生活和数学的联系中发现并解决问题 。创新要从学生的提问开始。新课程大纲提出:“数学课程的中心环节是探究, 探究发源于问题 。”初中生心智还在成长期,对事物好奇心重,乐于探究,正处于求知欲高涨的阶段。积极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培养其自信,开发其潜能,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首先,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打破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次,建立宽松温馨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勇于表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课堂紧张感;再次,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会提问题、敢提问题;最后,激励创新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开始。老师要不时地鼓励和提倡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善问、好问的兴趣。
三、创新理念的应用
1.“学案导学”理念
“学案导学”是在“导学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提倡学生先学后教,培养学生会学习、爱学习的良好习惯。它体现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思考以及自身价值的培养,其特征表现:①“先学后教”,体现学生的思路;②教与学相依相辅,探究性学习;③层次化教学的新理念有张有弛。
2.“生活化教学”理念
初中数学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积极面向生活化和实践化。生活化教学更加发扬寓教于乐的思想,通过老师积极地引导和设置情景,挖掘生活化的数学模式,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热爱生活的同时爱上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爱好和兴趣。
3.“分层教学”理念
分层教学法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质,有层次地把学生归类并制定相应的适合同类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其表现:①多媒体教学结合实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②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导学方法;③开展多样有趣的数学活动和比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高红利.关于初中数学创新教育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2(1).
篇3
【关键词】小学汉语;创新教育
小学汉语文教学的对象是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小学生,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会导致课堂的枯燥乏味,降低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教育创新,致力于营造出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出学生的求知热情,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汉语文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为小学生在未来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为我国培养出适应经济政治发展的高等素质人才。
1.小学汉语文教育创新的优点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汉语文教育创新在各类小学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小学汉语文教育创新从三大根源出发: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情境教学的开展,教学活动的设置,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地分析小学汉语文教育创新的优点:
1.1 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因为小学生的注意力是比较难以维持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枯燥乏味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没有任何吸引力,甚至很多农村学校的小孩觉得,外语是一门天书。为了全面提高小学汉语文的课堂学习效率,在小学汉语文教育创新的过程中,引进了感官刺激的方法。教师利用很多新鲜的漂亮的教学道具,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保证小学生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情况下学习的更有效果。教师还通过丰富的体态语言促进和小学生的交流,模仿课文中的人物特色,使同学们很快记住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在文本内容上,加入了更多朗朗上口的儿歌,教师自由选择一些耳熟能详的曲子引导学生进行演唱,并且在演唱的过程中,加入恰当的肢体动作,营造出了载歌载舞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们在游戏中,高效地掌握了课文内容。
1.2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创新首先改革的就是教学环境,课堂作为小学汉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在创新型的教学过程中不再局限于教室,而是由教师根据课堂内容选择适合情境教学的地点。比如说在开学第一课的授课过程,教师可以带领同学们参观学校的阅览室、计算机房、乒乓球馆等地,用汉语文向学生一一介绍场地名称和场内设施,在不知不觉中,就将课程的新词汇交给了学生,并且学生们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环境的创新,解放了学生的固定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的学习印象,这种通过感观的刺激,产生记忆的教学方法,使得同学们在新鲜的环境中形成了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
2.传统小学汉语文教育方法分析
当前的小学汉语文教育创新主要体现在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上取得进步、在情感上获得信心、在语言运用上得到提升。传统的小学汉语文教学倾向于记忆性的培养,主要以背课文、记单词和学语法为主要教学内容,任课教师的主要目的只是局限于对于小学生汉语文成绩的提升,死记硬背成为一种硬性要求,给学生们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汉语文课堂上的延伸内容少之又少,教学活动很少开展,创新思维更是无从体现,局限了学生们的思维广度。"捞干的"成为应试教育的普遍现象。这种传统的汉语文教学方法在延续了多年之后,出现了"哑巴汉语文"的尴尬局面,即使是汉语文高分的学生,也很少有人能够用汉语文进行流利的交流,这有悖于素质教育的理念,也不利于实用性人才的培养,所以,小学汉语文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优化建议
小学汉语文的教育创新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确实是为小学生的汉语文课堂学习效率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是,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也正是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所以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
一方面,汉语文学科教育创新的理念在各类小学是普及的,但是,在有些学校的课堂实际应用中,由于学生们过于积极,很容易影响到课堂的教学秩序,从而打乱了学习的氛围,很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忽略了课堂的重心。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具备创新型的思维,更要具备全局把控的能力,正确指引学生们的思考方向,把握住课堂内容的重点。
篇4
(盘县火铺镇沙淤小学贵州盘县561600)
【摘要】教学创新,也是我们每个体育老师所要思考的,只要我们多尝试、多实践、多用心,敢于突破常规,从学生、教材、组织、老师自身等方面来考虑,来探究,崭新的体育课就在你的面前。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学实践;创新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形式,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思维方式,挖掘教学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智力、技能和技术的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目前小学体育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变换队形提升创新欲望
小学生好奇心强,我们应保护好这种好奇心,所以我从简单的、平淡的集合队形入手,用不断变换队形的方法,来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培养创新意识。体育课集合队形一般常规采用4列横队,时间一长,学生觉得单调。为此我引导学生去想一想,在集合队形上能否变化一下,于是,同学们很高兴,个个想办法、出主意,每次课后根据学生提出确定下次课的队形,这样,每节课都有新的花样,而且这样一来,学生兴致高、集合快、精神面貌大大好转,学生们早早的排好队在等待老师的到来。对创新也充满了信心,对体育课的关注大大提高。
二、精心的组织分组的变化
在教学中可以从改变教学的分组形式入手,通过学习小组形式的重新组合,来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和学习的实际需要,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兴趣,具体的方法有:
(一)自由组合的分组。在教学中,改变过去一般按男女学生高矮的分四组的形式,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八个小组。目的是让兴趣一致、关系良好的学生结合在一起,营造一种愉快、和谐、团结互助的课堂气氛,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和奋斗目标,有利于学习和体育竞赛的顺利进行。
(二)互帮互学的分组。教师根据学生身体素质优劣情况和对体育动作、技能掌握的程度,调节各小组人员的组合,使各小组都适当安排一部分好的学生和稍差的学生。在学习中通过组员间的互帮互学来提高学习质量,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如在跳绳的练习中,组员之间互相帮助,好的学生在技术上对差的学生进行指导,充当小老师,让差的学生学有榜样、学有目标,提高他们的体育成绩。
(三)分层次教学的分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男女八个小组。结合因材施教和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目标,实行因材施教。
三、教学情景的设置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想象力丰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认知和情感变化的规律,进行生动活泼和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以迎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的需要。因此,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如在游戏练习中,将"障碍接力"改变为"小八路送情报"这一情景游戏,将游戏内容故事化。将游戏过程的各个障碍改为为绕过"敌人的哨岗"、跳过"小河"、爬过"山坡"、最后奔跑到"目的地"等,使学生在练习中置身于故事情景之中,身临其境的练习使他们兴致高涨,乐趣无穷,既学会了动作,又培养了克服困难的精神。
四、兼顾分层教学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因为身体素质的不同一节课中有的吃不饱、有的吃不了,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在教学中,结合分层次分组,尝试了分层次教学的实践。目的就是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教学中,先按学生水平的差异分好层次,再因人而异地制定学习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各自不同的要求和教学方法,有效地解决课堂上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的发展,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如在"跨越式跳高"的教学中,将学生按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高低分为男女各四个小组,各分为a组(素质好)、b组(素质中上)、c组(素质中)、d组(素质差)。练习中,"横杆"的高度根据各小组学生层次的不同而调节。这样,使到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各自的要求,获得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五、评价要细化
篇5
一、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是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质受后天因素影响较多的精神素质即人的毅力与动力,它主要基于后天的培养,与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正是这一点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依据与可能性。实践经验和科学实验证明:培养人的素质的一条根本途径就是教育。
人的素质受环境的影响,这里的环境概括起来不外乎社会地位、阶级属性、时代背景三方面。在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转变的当代,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渐渐消失,对男女的素质要求也不再界限分明。当今时代对人的素质要求是全面发展综合型人才。所谓全面综合主要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技术素质、文化素质、艺术审美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社会行为素质等。
创造教育是将创造学的理论方法、现代心理学、教育学、哲学、思维科学、方法论科学等学科的最新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种以开发学生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现代教育。创造教育对学生品格的形成、能力的提高,对学生早日成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中等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中,教师应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目标,通过开设创造性课程,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个性,开发其创造能力。只有以创造教学为核心目标的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创造性人才的创造素质应包括:(1)创造意识和创造动机(进取心、责任心、求知欲和创造欲)。这表现为有所探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2)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的基础知识、娴熟的专业知识以及创造技法等方面的知识是创造力的源泉;(3)智力结构。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利用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性格结构。包括自信心强、敏感、果断、直率等;(6)感情结构。包括正确认识自己和估价自己,自控能力和同情心;(7)意志品质。为既定目标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从上述七个基本要素出发,则要通过如下十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创造教育:(1)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他们的创造动机。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精讲多练,教与学互动,启发学生的灵感;(2)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职业指导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其学习积极性;(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的培养;(4)传授创造技法和科学方法,逐步将网络技术和多媒体课件引入课堂教学;(5)因材施教,尊重并培养学生的个性;(6)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7)让学生了解生产实际和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8)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开展科技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实践;(9)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包括吃苦耐劳和对挫折与失败的抗挫能力;(10)创造一个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自信心。
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校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经过精心的准备,把情商教育引入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来。素质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的应试教育而言的,表明社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提出了新的要求,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基础上,以全面提高全体受教育者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全面人格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通过职业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这是教育的一个目标性要求。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应具备以下素质: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素质,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具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创新精神、实践技能和创业能力。
3.掌握良好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表达、理解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篇6
关键词:职业高中;政治;教学方法;探究;创新;必要性
职业高中政治课教学与普通高中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职业高中致力于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职业性人才,因此职业高中政治课教学内容丰富,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注重素质教育。普通高中连年扩招,导致职业高中学生生源差,学生综合素质较低,学习能力不强;政治课本身具有概念性知识点多且抽象晦涩、记忆量大等特点。综上可见,职业高中政治课教学任重而道远。加强和改进职业高中学生的政治教育,提升职业高中学生的政治素养非常重要。职业高中政治课教师应当顺应社会发展与时代需要,还要在更新自身教育理念、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要求、优化教学成果等方面多做努力。笔者从事职业高中政治课教学多年,致力于研究职业高中政治课教学方法的探究与创新,在此就其必要性做一浅谈,以期与同行交流提高。
一、职业高中政治课教学目标
职业高中学校应着力培养“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职业高中学校学生应当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得到全方位提升的同时,将自身价值的实现与服务国家和社会相结合。
职业高中政治课是职业高中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门课程。政治知识是职业高中学生的精神食粮、思想支柱,是职业高中开展其他学科教学的基础之一。职业高中政治课教学有助于提高职业高中学生的思想品德、社会责任感和法制意识,帮助职业高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能在毕业之后顶住当前社会的就业压力,凸显出职业高中毕业的竞争力,体现出职业高中毕业生的优势。
二、职业高中政治课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职业高中政治课的教学任务是艰巨而意义重大的。作为一名职业高中政治课教师,笔者曾多方丰富教学内容、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以期能更好地进行职业高中政治课教学。期间,笔者尤感创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因为知识是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中慢慢融会贯通的。教学方法是一种途径,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接受教师教授的知识并为其所用。需要明确的是,无论多么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只有教师教授给学生知识、学生从教师那里学到了知识才是教育目标。因此,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教学环节。
三、职业高中政治课教学方法探究与创新的必要性
职业高中政治课教学方法对其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学生的政治素养。纵观传统职业高中政治课教学方法,已渐随教育改革而弊端百出。转变传统教学方法以适应当今职业高中政治教育势在必行。
1.传统教学方法以教材为中心,探究创新有必要
传统教学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政治教师备课是围绕政治教材做理论性梳理,上课是围绕政治教材做重复性讲授,考试是围绕政治教材做目的性考核。政治几乎等同于枯燥的文字与晦涩难懂的概念知识点。学生上政治课之前对其缺乏兴趣甚至有厌恶情绪,上课时啃教材内容,下课后记教材知识点,努力记住而非理解政治知识。这样一来,政治教师只注重教材知识的教授,而忽视学生政治素养的提升。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培养,这与职业高中教育的理念是相悖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如能转变教学方式,在以教授教材内容为主的同时辅以学生认知度高的新方法、新知识,学生便能乐学、乐思进而亲其师信其道。看来,传统职业高中政治课教学方法亟待创新。
2.传统教学方法形式单一,探究创新有必要
在素质教育大环境下,政治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理解仍未与时俱进,传统灌输式教学仍占主要地位。教师只负责“教”,学生只负责“学”。看似各尽本份,但并未尽到责任。教学相长的道理要被拿出来再好好温习一下。满堂灌的方法终无法带来满堂彩。学生是有差异的个体,课堂学习接受知识的过程也因人而异,互动尤为必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与学生交流探讨,运用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手段力争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容易被接受,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与创新能力。如果一味地灌输教学,是无助于学生能力提升的,也无法适应素质教育下的职业高中政治教学要求的。探究与创新职业高中政治课教学方法迫在眉睫。
3.传统教学方法禁锢学生思维,探究创新有必要
囿于传统职业高中政治课教学方法的狭隘模式,职业高中学生也被禁锢在政治教材知识内容内。这对职业高中学生毕业之后的发展极为不利。多数职业高中学生在毕业之后会直接进入社会工作。传统教学方法以课堂为主阵地,不切合实际,学生学习是减法式学习。创新非常必要。教师要开放教学模式,将阵地扩大到课堂之外――社会中去,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社会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社会大背景中学习到更为形象的经济、政治、道德、法律知识,并学有所用,直至学有所成。这既在无形中提高了职业高中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实现了职业高中政治课教学的目标,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思维成熟、政治素养高的职业高中学生。创新职业高中政治课教学方法更适合当下职业高中教育的要求。
总之,探究与创新职业高中政治课教学方法是顺应职业高中教育趋势并极具现实考量意义的教育改革措施,且让职业高中政治课重获新生,让职业高中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求职竞争力。
篇7
[关键词]:创新型园长;创新素质;角色扮演
从幼儿园内部管理的角度来说,培养创新型教师,其关键是要有创新型的园长。园长的行为不仅仅为自己负责,还要为自己所领导的团体负责。聪明的园长会为他的下属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氛围,在自己所领导的幼儿园内建立形成激励每个人都能发挥巨大潜能的机制,使每个人都能充分有效地施展自己的创新才能。这样的园长需要具备以下的素质:
一、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园长必须树立创新思想,把握好办园方向。
创新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种新尝试,需要有相应的理论与观念作支柱,而幼儿园领导是这些先进理论的实施者、贯彻者。作为幼儿园办园决策者的园长首先必须树立适应创新教育的新观念并要把学习这些先进教育理论摆在突出位置,以指导幼儿园的教改实践。在学习过程中,园长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本地区和本园的实际情况,研讨可操作性较强的创新教育模式与实验方法,以把握好幼儿园教改方向和原则。尤其在当前幼教交流日趋频繁,各种教育模式(目前较活跃的就有瑞吉欧教育、蒙式教育、主题网络教育、生态式教育研究等)相继推广的形势下,园长的理论素养及理性分析对于幼儿园来说尤为宝贵。
二、改进管理模式
(一)对教学的管理
一是建立民主开放的幼儿园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教学管理的民主性和“人情味”。
美国的霍伊和阿普伯里曾通过研究发现,具“人情味”的上下级关系比“监督式”的上下级关系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创造性。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在她的«21世纪的学校管理创新»一文中提出:21世纪学校管理体制创新重在激励。管理工作因时、因地、因事而异,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人。“以人为本”的管理创新坚持将工作重点放在建立激励机制上,;坚持科学的义利观、坚持将逻辑的力量与情感的力量结合,坚持将真理的力量与人格魅力相结合。
所以,园长应尊重教师的人格,尽量创造条件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愿望,实施合作式、民主式管理。给教师教学的自。在教学的时间、空间、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尊重教师的选择,让教师大胆、放手进行创新,建立一套有利于培养、开发教师创新行为的制度,包括教师选聘制度、教师教科研究制度、教师进修学习制度、教师评估制度、教研推广制度等,鼓励教师著书立说,支持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二是加强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模式。幼儿园可以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要求教师对孩子做到因材施教,以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让孩子发展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为原则精选教材,删减教材中不合适的内容,甚至可以自编教材。
三是以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完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把好导向关。例如评价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可以依据以下的标准:
第一、是否正确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教师的提问是否是开放式的,是否得当、新奇、有启发,是否富有魅力及指导意义。是否能调动幼儿进行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认识杯子的活动中,教师指着不同的杯子问:"你看到了什么?"这种开放式的提问让幼儿既可回答杯子的名称,又可回答杯子的数量、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第二、是否创造条件使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如是否创设良好的、宽松的心理环境,鼓励每个幼儿积极探索,主动创新。如在《认识音色》的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准备了大量的各种不同的乐器,让幼儿自由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去试验乐器的声音,使幼儿在积极主动的探索中获得了知识经验。
第三、教师与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交往是否和谐融洽,是否积极主动地相互交往。如在《一切都在变》的活动中,教师以自身怀孕的形象融入到活动里就取得不错的效果。
第四、幼儿参与活动的态度如何。他们是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还是被动地参与,甚或是成为旁观者。如中班的老师在科学教育中,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入手,引导幼儿去观察周围的大自然。孩子们从动物的分类中,了解到动物的种类,并能根据其特征进行分类。孩子们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有了探索的兴趣。他们提出的问题,如“蚯蚓有鼻子吗?它怎么呼吸呢?它有眼睛、嘴巴吗?它吃什么?”等等,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
(二)对教师的管理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告诉我们,管理的根本目的不是约束人而是激励人。21世纪的幼儿园管理应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能动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园长在教师管理方面应做好以下工作:
篇8
【关键词】 四川留守儿童 农村美术教育
美术本身是儿童非常喜欢参与的一门学科,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尊重儿童个性的表达,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感悟和发现,用美术工具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所以作品往往隐藏着他们的情绪,他们通常以着轻松的心态进入课堂,愿意敞开心扉。笔者从长期的城市儿童美术教育和农村留守儿童美术教育的实践中总结并得出经验:在美术创造的过程中,农村留守儿童由于自身独有的境遇,有着与一般同龄儿童截然不同的心理特征,他们用画笔真实地表达着自己的情感,作为教师,能够从中看到他们作为一群特殊群体所呈现出来的作品有着鲜明而共同的特点,在表达相同中心思想的作品中,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儿童在画纸上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心理特征。
1.观察力强,造型能力和组织画面的能力差
农村留守儿童不同于城市儿童,他们普遍没有上过美术培训班,没有受过专业的美术指导,虽然大多热爱画画,却都是信笔涂鸦。
有一堂课课后教师给孩子们布置了家庭作业,要求他们回家画一棵树,要求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树画得漂亮,画得最漂亮的有奖品。第二天孩子们带来的作品,在造型上,孩子们在没有征求老师同意的情况下不敢有大一点点的突破,画面也很单调,甚至连颜色都没有涂完就觉得自己的“任务”完成了。相比之下,同样的家庭作业布置给城市的儿童,学生回家能够抽出时间作业,家长会监督孩子完成,学生又普遍受过美术培训,知道自己的画面要完整才是好看的,所以绝大部分孩子的作品都很完整。 他们的作品不仅H停留在《一棵树》上,为了让画面更加丰富,他们这棵树都被安放在一个故事情节当中,处于一定坏境里边,这棵树一定是具有了某种神奇的功能,让它既美观又实用,而不是单单一棵简单的树。
2.好奇心强,缺乏创意性思维
另一堂课,教师简单示范一张画,告诉他们要让自己的画看起来更加丰富 ,需要给物体加上背景,告诉他们主体物需要有伙伴,慢慢的,孩子们的画开始出现背景,出现多个物体……可是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孩子们不能为物体创造有趣且多样的环境,大部分的作品背景跟教师所画一样,教师提及一点,学生就多画一点,只要教师没有提及的,孩子们不敢独自创造,这就造成了所有的画面几乎都是一样的成分,一样的单调。从中,教师能够发现他们观察能力是很强的,教师的示范画看了一遍,大部分画面成分都能够记住,可是在创造力的表现上却是薄弱的,教师的示范画成了“创造力的魔咒”,只会跟随教师的步伐,孩子们不敢独立思考自己的想法,不敢独自表现独特的东西。如果要全然跟着教师的步子临摹,只画现有的东西,这对于儿童的美术教育全然无益。对于四川的留守儿童而言,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不了解孩子绘画的重要性,认为绘画只是孩子的游戏,即时孩子作品当中有创造力的萌芽,由于得不到成人的正确引导和鼓励,长此以往创造的激情就会有所减退,孩子绘画会变得越来越拘谨,所画的内容也会越来越空洞狭窄,这些都违背了他们智能和心理的发展规错律,强烈制约着留守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内心孤独,想象能力弱
在四川农村,由于父母外出,缺失成长过程当中必要的关爱和教导,留守儿童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因为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温暖,孩子就感到寂寞和孤独。在《我的爸爸妈妈》一堂课中,孩子们普遍不能够画出自己爸爸妈妈的样子,不是没有用心观察,是根本不知道此时的爸爸妈妈是什么模样,妈妈否留着长头发,爸爸是否留了胡子……他们只能画出自己印象中甚至想象中爸爸妈妈的样子。在画到身体部分,孩子们几乎全都停了下来无法再往下画:“老师,我不知道他们该做什么。”对啊,一般的孩子都知道自己的爸爸是警察、是司机、是画家,知道自己的妈妈是老师、是上班族、是家庭主妇,知道他们会穿西装,会穿裙子,孩子们脑袋里会浮现郊游的情形,会出现家里的画面,会有家长会的场景……可是作为留守儿童,他们对于父母的概念十分模糊。
在四川,留守儿童作为农村儿童的主力军,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由于亲情的缺失和监护的不力,他们的情感和心理健康和一般儿童呈现截然不同的表现。并且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得不到父母正确的引导,相对而言更容易形成两种极端的性格:一是坚强勇敢,懂事上进,生活虽苦,知道乐观面对生活,在该年龄段却表现得过早的成熟;另一类是内心封闭,性格柔弱内向,脾气容易冲动,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这两种性格都需要得到情绪上的释放和表达,对于缺乏情感交流,学习压力大的农村留守儿童而言,美术课相当于是一种精神体操,适当的利用可以使他们压抑的情感得到释放,封闭的内心得到放松,所以说美术教育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至关重要。美术作为美育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它让孩子们从生活当中发现美、欣赏美,它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美术技能的训练,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在美术作品的完成过程中,能够释放和展现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使良好的心理得到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简.尼尔森 琳.洛特 斯蒂芬.格伦《教室里的正面管教――培养孩子们学习的勇气、激情和人生技能》,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2014年.
[2] 郜莉琼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2010年.
[3] 陆春燕 张威林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重庆科技学院报 2007年.
篇9
那么我国需要什么样的建设者,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作为大学工作者,我们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一、我国教育的现状与令人忧心的科技竞争力
中国科技人才总数居世界第4位,但其形成的国际竞争力却不够强,状况堪忧。我们不妨看看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
(一)落后的国际科技竞争力。
由于创新不足,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很少。我们的发明专利只有美国的1/30,韩国的1/4。而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在我国受理的有关计算机、医药、生物、通讯和半导体等高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中,国外的申请分别占了70%、61%、87%、92%和90%。我们的电子产品,尤其是技术含量高一点的,绝大多数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生产费了很大劲,但是没赚什么钱,让外国人通过专利把钱基本上拿走了,甚至技术方一卡,你马上就没法生产。这就是我国企业国际竞争的基本态势。由此可见,教育创新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基石。平凡的教师使学生模仿,出色的教师让学生创造。
(二)科学研究原创甚少。
原始性创新孕育着科学技术质的变化和发展,体现一个民族的智慧及其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原始性创新能力和高科技产业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一项研究的重大突破往往会带来应用技术的群体效应,从而带动一个行业、一个领域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据统计,现代技术革命的成果约有90%源于原始性创新。应该说,我们的基础研究这些年在一些重要领域取得了一批成果,但大多数的创新仍属于跟踪性的,真正原创性的重大成果不多。美国的《Science》和英国的《Nature》是世界公认的最权威的学术期刊,能否在这两个杂志上是衡量高水平基础研究成果的重要标志。美国哈佛大学近年来每年都在《Science》和《Nature》上发表80篇左右的论文,而我国所有的大学每年在这两个杂志上的论文仅为几篇至十几篇,可见差距非常大。另外,单单一所哈佛大学每年在《Science》上的论文几乎超过中国前20名的高校《Science》论文的总数。
二、教育创新是我国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方向
从总体看,我国的科学技术仍然比较落后,创造性人才仍然相当缺乏,这不仅成为制约我们民族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最大障碍,而且如同一个巨大的问号,摆在了中国教育界的面前。
教育创新本身有着广泛的外延和丰富的内涵。高等教育的创新可分为国家教育制度的创新和高校人才培养的创新。前者是在宏观层面上的,主要是由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而制定的新的改革举措,包括招生制度的改革,办学经费筹措方式的改革,办学机制的改革,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等等。高校人才培养的教育创新主要包括:教育观念的创新,培养目标与模式的创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等等。其中,观念的创新是先导,培养目标与模式的创新是关键,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是核心,体制与机制的创新是保障。大学教育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
三、现行大学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障碍
(一)模式单一,专才教育。
对于同一层次的教育,各所高校几乎都用同一标准和要求,年复一年按照相同的方法复制学生,造成了百校一样,千人一面的沉闷局面。严重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原本弹性可塑的学生经过教育这一“生产工序”都变成了“标准件”。此外,在专业教育中多强调“专”和“深”,而忽视了“宽”和“广”,使学生“坐井观天”,思维方式单一而封闭。
(二)内容陈旧、方法呆板和手段落后。
在美国,大学教科书的内容更新很快,所使用的教材一般都是近一、二年内编写或修改后再版的。此外,教师热衷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最新的信息(包括新观点、新理论、新技术、新设计和新工艺)以提供给学生不少课外学习的参考资料。同时,教师善于把自己的科研内容与体会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我们现在的大学教育方法仍是“单向向学生灌输知识”,“仓库理论”依然故我,仍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忽视教学过程中“学”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大脑仅仅作为储存知识的仓库。创新思维被压抑了,最后只成为了一个跟随器,缺乏创造的原动力、勇气和能力。
(三)重书本,轻实践。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实践训练不足。
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普遍存在实践训练不足的问题,包括第一课堂的实验、实习,第二课堂的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
2.实验类型呆板。
实验室本来是一个想象空间而并非模仿空间的世界。我们的大学开设的实验基本上还是验证性的,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实验器材和试剂用品都是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在这种类型的实验中,学生只能掌握一般的操作办法和得到较为肤浅的感性认识。相反,美国大学对本科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开设不少设计性、研究性和综合性实验,学生必须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步骤,从而能很好地培养在失败中磨练、在悬念中探索、在探索中求变、在变化中创新的勇气。
3.科研训练匮乏。
中国的大多数本科生目前难有机会在课外参加教师课题组的研究工作或是学生自己组织的科技活动,不能及早地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对创新能力的培养缺少一个重要的途径。
综上所述,我们强调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创新人才的教育模式。观念的创新为教育创新的先导[1]。可以说,以人为本是一个最为重要的教育新理念[2]。它要求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线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其目的在于唤醒人的主体意识,活跃人的思维,开发人的潜能,以及发展人的个性。大学的教育活动应直接体现这种理念,一切以人为出发点,一切以人为归宿点,一切以尊重人、实现人、完善人、丰富人为落脚点。
四、教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应有所突破,构建创新人才的教育模式
(一)一个优秀的大学教师,必须边教书,边搞科研。
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创造知识。一个好的大学老师首先能给学生讲授本门课程的前沿与热点,这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不开展科学研究,就无法实现这一目标。在如何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上,钱伟长院士有一个著名的观点:“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
(二)有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要使学生对事物保持好奇心,并善于提出新的问题。在每一个科学发现过程中,科学问题就像一粒粒待开发的“种子”。许多概念的产生和规律的发现,都是源于“科学问题”的提出。爱因斯坦说过,他的科学成就来自对问题的好奇心。他还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的技巧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和想象力。”所以要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要启发学生多问“为什么”,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教师提出尖锐的问题,少说“Yes”多说“No”,要善于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潜在的创造品质。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不疑就没有异,没有异就没有新。改变对知识的“复制、继承、传递”为“怀疑、批判和创造”应当成为当今教育思想的变革之一。在教学中善于设疑、质疑和释疑,采用互动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思维空间;倡导教学民主,深究教材疑点,挑战学术权威(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科学无绝对权威),欢迎学生以独立的角色、建设性的姿态对教师作出理性的质疑、争辩乃至批评,营造超过老师、超越书本的教育氛围。从而促进学生学会批判性学习,敏于生疑、敢于生疑,学会在吸收中批判,在批判中创新。
(四)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位教师出了一道题,题目是“雪融化后变成什么”,标准答案是“水”。可是有位学生回答是“春天”,这本来是充满想象力而富有诗意的回答,但被教师判错没商量。学生头脑中想象的窗口就这样被无情地关闭了。不少学生受教育越多,思维越单一、视角越狭窄、想象力越有限,而直觉和想象才是发现的工具。爱因斯坦说过,科学研究中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默里博士说,想象力是极为重要的创造力,一定要想象,也许事实并不完全是这样,但是想象可以使你接着往前研究,才可以从新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因此,要很好地培养创新思维,应当加强“文理融通”。在讲课中兼顾文科的生动性、丰富性和理科的精确性、简约性,综合运用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今天我们的教育不能再培养墨守成规的人,培养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人才才是学校的目标。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进行变革,必须进行创新。在大学阶段,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每门理论课、每次实验、每项实习和每个教学环节都能为创新素质的养成作出贡献。所以,每位教师都在创新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角色改变“过去自己怎么被教现在就怎么教学生”的惯性做法,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快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教育理念;个性与创新;意识
一、当前高职美术教育思考
根据目前高职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需求来看,各个行业都需要创新,不同岗位工作能力的创新深度不同,为了同学们提前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在此我们老师可以提前把创新搬上课堂,让学生少走弯路,更容易融入到社会,去建设各行各业大显身手。当前我们高职教师通过努力挖掘学生个性,才能彰显学生社会就业的丰富性,丰富学生在各行各业创造社会价值的能力,如果高职学生没有自身个性的存在,没有自身个性的表现空间,就无法走向社会去创造和实现价值。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逐渐成熟,在高职美术设计相关专业这块更凸显学生的个性和创新发展,其重要性正在为学生就业实践日益深刻领会。大学生的个性以及创新方面,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我们如今的美术教学,确实应视大学生的个性及创新能力为素质教育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内容。从事美术教育是一门很深、很专业的学问。当前高职专科美术教育不再是单纯的学科教育学科,它再不是简单的学习画画,而是通过对美术的学习来提高审美观念和创新的精神的培养,高职美术教师需要重新来定位自己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学科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一个心灵发育的传播者。
二、培养学生个性与创新的肩负重任
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个别化的趋势,而教育的个别化则重视发展学生个性化的品质,只有每个人都具有丰富而自由的个性,社会才能迸发出丰富而巨大的创造力。作为美术教育者要充分发挥美术的独特教育功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个性,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潜能,这是我们美术教育者的重要任务。因为美术课被公认为是对创造力的培养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在所有的基础教育学科中,美术学科对发展学生个性、强化学生创新品质培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培养学生的个性是现今教育中提出的新课题。“实施创造性教育的基本途径其中一点就是侧重培养个性品质”这句话更体现了个性培养的重要性。在高职美术教学中这一点同样重要。高职美术教育不同于研究型的专业美术教育,它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服务,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如何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
高职美术教育要结合各个专业的特征,结合学生基础实际能力查漏补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整个教学中要要为学生专业发展和实用学生就业发挥积极的作用,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作业得到较准确的反馈而对症提高学生能力。课堂作业是美术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在物质层面的重要评价依据。课堂教学中各个教学环节设计展开的轨迹都会在学生的作业里真实的留下来。无论教师在各环节安排上如何多姿多彩,课堂语言如何生动丰富,但若无法在学生作业上得到真正的落实,便显得其“精彩”内涵的苍白无力。因此作业作为课堂教学设计评价的重要标准,是符合美术学科的特点和教育价值取向的标准。
四、美术教学中的创新引导
狭义的创新是指创造、发现新的东西,突出前所未有的新内容;而广义上的创新则包括利用现有知识技能去重现前人已经探索的发现过程。培养当前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国家建设开发智力的需要。创新能力和想象力等的发展有助于当前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协调,对学生适应就业和社会需要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教育观我国的传统教育。
五、如何突破高职美术教学中的创新
实现教学创新突破,是课堂教学突破的重要目标,为此,在课堂教学上我们教室要确立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应体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为主要途径,以训练为主要方式。突破高职美术教学创新总结如下:
1.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设立广阔的思维空间
具体的创新对专科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更主要的是在专科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或精神,这就需在日常教学氛围中慢慢形成。美术课堂氛围可影响高职学生的绘画情绪,轻松愉悦氛围的高职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所以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是培养高职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教师可在抓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在传授美术课过程中,可留给高职学生更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使学生在创新的力点上发挥极致。高职美术教师可以创设情境,鼓励告知学生大胆创新、猜想、假设,引导他们自己去发挥自己的思维方式,引出创新的高质量作品。
2.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
心理学认为,积极的情感为有效的机能作用和创造提供了背景动机,消极的情感则反之。如果当前高职学生负载着积极的情感,那么挖掘高职学生智慧所表达的内容就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在这一系列环节中,教师是关键,所以教师自己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新教育观念,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从而更好的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新的教师气焰,教书育人不是一份简简单单的工作,它是一份承载着太多期望的艰巨责任,这份责任,催促着我们教师不断严格要求自己,教师深吸一口新鲜空气,可以唤醒学生无限的潜能,教师在学生研究上不断进步,学生却能在教师的言行中成长。当我们关闭古老陈旧的信息大门时,开启的就是一扇光芒四射的大门,这扇大门永远向我们大家敞开,只要我们愿意去发现,愿意享受成长与进步,新的信息时代能带给我们巨大的惊喜。
作者:万正强 单位:江汉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透析基础美术教育》作者:周信达,人民美术出版社;第1版(2009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