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理教育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1: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孩子的心理教育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孩子的心理教育方法

篇1

作者:李寒潇

在当今社会的教育对象中,面临着一个特殊的群体――单亲家庭子女。造成单亲子女的原因主要有父母离异和父母双方有一方亡故。在校生中,这个特殊的群体占有的比例相当大。单亲孩子有不少还是比较优秀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由于家庭的破裂,使他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变,心灵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形成了心理上的残缺。很多单亲家庭学生无法面对现实,无法走出阴影,从而导致各种不良心理的产生,造成心理偏差。

随着近年来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单亲子女不断增多,给未来的教育敲响了警钟――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如何通过教育,帮助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好地面对因家庭变故带来的伤害,调整他们的心态,使其尽快达到平衡,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课题。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笔者认为,首先要对单亲家庭孩子心理状况进行认真研究分析。

在家庭结构中,家庭成员的完整与残缺对子女教育有着很大影响。单亲家庭由于其家庭结构的特殊性,在子女教育等诸多问题上也有其特殊性。单亲家庭最大的受害者,当然是失去父爱或母爱的孩子。在一个家庭中,他们是弱小的,除了父母,他们一无所有。所以失去父爱或母爱对他们的打击和心理压力就可想而知。有研究表明,单亲家庭中,许多孩子在家庭变故几年之后,其心理创伤仍难以愈合。在多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发现,单亲家庭学生主要有以下心理特征:

1.内向自卑。父母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骄傲,特别是父亲,在幼小的男孩心中,是百事通,是万能者,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处在一个没有父亲或母亲的家庭里,孩子就自然没有了这份优越感,再加上单亲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以及离异父母对子女的互相推诿,家庭中的长期冷战或争吵都是造成子女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比如有的孩子觉得父母的吵吵闹闹让同学或邻居看到、听到是很丢人的事,自己脸上很不光彩;自己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如以前,因而产生自卑感。由于自卑而缺乏自信,甚至于有的孩子会常常萎靡不振,自暴自弃。

2.抑郁冷漠。有的孩子对失去父亲或母亲十分痛苦,不能自拔,或是由于生活动荡及父亲或母亲的不负责任,心灵受到极大伤害,于是表现出经常闷闷不乐,容易悲伤,情绪低沉,甚至见到别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撒娇,自己心里就非常难受。在学校,他们不敢谈论自己的父母,在这个“小社会”中,长期怕接触,情感、意志、情绪脆弱,于是自我封闭,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甚至产生冷漠、反感、敌对的心理,最严重的导致与集体不合。

3.充满憎恨。有的孩子对父母的离异充满憎恨,他们讨厌父母争吵,憎恨父母不顾自己的成长和感情。憎恨不提供抚养费的父亲或母亲,或站在父母其中的一方,憎恨另一方。这种憎恨久而久之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进而扩展到对学校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甚至对他人、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他们认为既然没有人关心我,我又何必去关心别人呢?所以对同学、对集体的事缺乏热情,对公益事业表现冷淡,还有的故意破坏纪律,损坏公物。

4.暴躁易怒。有些单亲家庭孩子,由于家庭的缺陷,使自己郁闷的心情无处渲泄,于是表现为性情暴躁,遇事易冲动、好斗,所以会出现打架、斗殴等行为。

5.嫉妒敌对。因为家庭的不完整,他们嫉妒同学谈自己的父母,谈自己温暖的家。嫉妒使他们产生了一种羞于启齿而又十分强烈的憎恨心态。他们不相信周围的人,排斥周围的人,没有爱的情感,与周围人缺乏情感交流,常常把他人的善意批评或好言相劝,看成是恶意的举动,他们轻则Z若罔闻,重则寻机报复,经常挑起一些带有恶作剧色彩的事端,有的甚至以对他人的戏弄或殴打为乐。

心理学家分析,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忧虑、失望,往往情绪低沉,心情浮躁,性格孤僻。这种心态如不及时矫正,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严重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发展。

那么,怎样才能使单亲家庭的孩子形成积极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的人格呢?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方面进行:

1.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从入学起,就应当着手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进行深入地了解和跟踪,并详加记载。对他们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上的关照,行为上的矫正,定期与家长联系,及时掌握单亲家庭孩子在家中和社会上的情况。家庭的教育方法如何,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影响。因此,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就必须先当好孩子、家长的“知音”,单亲家庭的孩子更需要如此。

在教育工作中,力求做到细心地观察、仔细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了解这些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注意掌握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融洽点、疏忽点,以便架起老师、学生与家长三方面之间沟通的桥梁,达到相互了解,相互信赖的目的。

2.使单亲家庭孩子融入班集体生活,消除忧郁心情。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篇2

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最早的启蒙教育,也是我们一生都要经历的教育,它的影响可能会渗透到孩子的方方面面,家庭教育就像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块基石,一幢房子的坚固与否,和它的基石脱不了关系,没有牢固的基石,房子则会变得不堪一击,一丁点的风吹雨打都可能让它瞬间坍塌,如同那些心理脆弱的孩子,永远只能在顺境中成长,一旦遇上挫折,就会因承受不住压力而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甚至可能放弃生命。

所以,我们有必要认真分析一下当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以此为依据,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笔者经过认真调查后发现,在当代家庭教育中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 家庭教育的方法不当

很多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一直延用老一辈的教育方式,即所谓的棍棒式教育,所使用的教育方法往往是简单粗暴的,动不动就对孩子打骂,在此过程中,有可能还会酿成一些不可挽回的家庭悲剧。

社会在变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孩子们所处的社会也在变得越来越复杂,特别是随着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孩子们能获取的信息越来越多,但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生活阅历又决定了他们难以对这些信息进行鉴别和筛选。同时,由于孩子们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以及对未知世界强烈的探索欲望,他们可能会在这个信息社会无意间学会一些不好的行为,或是习惯。对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不同问题,用一种陈旧的方法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征对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或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2 心理教育缺失

在当代的家庭教育中,家长们关注的最多的是孩子能力的培养,即孩子是否成才,是否比别的孩子优秀。于是帮孩子报各种培训班、补习班,而孩子在此过程中,是否愿意接受这些父母强加给他们的东西,是否快乐,没有得到足够的关心和重视。这种缺失心理教育的家庭教育,最终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轻则使孩子心理脆弱,难以承受压力,重则可能会使孩子形成偏激或扭曲的人格。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名校的学生仅仅只是因为一些小事,或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理由,就会跳楼轻生,有的甚至伤害周围的人。我想,这些现象的发生,与家庭教育中心理教育的缺失是不无关系的。家长们往往只注重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正确的人生态度的树立。

3 忽视挫折教育

每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都会碰到困难,遇到挫折与迷惘。在学校教育中,可能更多的是关注如何给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而家庭教育则需要更多的承担起孩子的挫折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在遇到挫折,面对压力时,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缓解压力的能力。

然而,在笔者的调查和访谈中发现,大多数家长由于太过溺爱孩子,舍不得孩子吃一丁点的苦,受一丁点的累,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忽视了孩子的挫折教育,导致孩子日后没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挫折和压力。

4 存在隔代教育的问题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由于父母大都要忙于工作,所以与孩子相处最长时间的可能是爷爷奶奶,而这些老人往往喜欢溺爱孩子,对孩子过分宠爱,护着孩子,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要求。

而作为父母,由于工作原因,又不能经常在孩子身边,短暂的相处则会带有一种补偿心理,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即使孩子有一些过分的要求也会盲目的满足他们。

在这种家庭教育的环境下,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养成“别人就应该依从我”的心理,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往往是自私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同时,由于家长的宠爱而没有对孩子进行正确的道德品质的教育和好的习惯的养成,让孩子过分地注重自己,容易衍生出自负的心态。这种心态可能会让孩子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却将别人的缺点无限放大,从而导致与周围的人很难友好相处。其实,我们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明白对孩子的爱并不是没有原则的爱,这种隔代教育中的过分顺从孩子的问题有可能会使孩子养成一些不良的坏习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5 不一致的教育态度

有些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观点不同,方法不一。一个往西,一个往东,有时甚至让孩子面对相互矛盾的教育方式。这种不一致的教育态度,会让孩子自动偏向有利于自己的一方去寻求安慰或保护,使孩子的一些坏习惯无法得到及时纠正,有的甚至使孩子养成任性、不讲理的坏习惯。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成员之间有必要及时沟通,达成一致,这样才能让孩子感到是非明晰,他们的行为也才会有了明确性和稳定性,让他们的任性没有了滋生空间。

6 人生目标的迁移式教育

在当代社会,我国的很多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许多父母都会把希望寄托在唯一的孩子身上。有的父母都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及父母都把关注放在一个孩子身上,可想而知,孩子的负担将会多重。

有的家长在年轻时由于受到家庭条件或是社会环境的制约,失去了很多学习和发展的机会;有的可能因为自己年轻时没有足够的努力和奋斗,导致现在的一事无成而追悔莫及,于是希望自己唯一的孩子不要重蹈覆辙。这些家长都会产生一种共性,即把自己没有能够实现的人生目标和追求迁移到孩子的身上,希望孩子能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自己心理的遗憾。这种情况,很容易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或者强加给孩子的东西太多,给孩子造成过重的压力和负担,有的甚至适得其反,使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

7 忽视了家庭氛围的影响

篇3

关键词:独生子女;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291-02

1979年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作为一种特殊群体存在于社会中。进入二十一世纪,“独生子女”群体比例更是越来越高。他们在父母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父母恨不得把所有的爱都给他们,导致这些孩子存在着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冷漠孤僻,情感闭锁的心理问题。比如:学习目的不明确,积极性不高;面对考试,他们经常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事事依赖父母,不能独立做事。在学校里与同学的关系处不好,不会相互关心爱护,不会理解和同情别人,缺乏责任感。本文旨在对影响独生子女心理的发展因素及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健康心理的策略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一、影响独生子女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

1、家庭不良因素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不正确的家庭教育、不和睦的家庭氛围,是导致孩子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

(1)过分的呵护和溺爱。由于独生子女成长环境比较特殊,他们成为整个家庭的轴心,父母家人整天围着孩子团团转,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孩子养尊处优,俨然是家里的“小皇帝”。这样造就了小孩子心高气傲,孤芳自赏,瞧不起任何人,大有“天下之大,舍我其谁”之慨。

(2)过高的要求和期望。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考试要争第一,分数要得一百,比赛要获冠军。他们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忽视了选择和自主的权利。不切实际的要求和日趋升高的期望,导致一些独生子女长期隐蕴着一种愤怒、反抗、冷漠的心理,致使人格的扭曲。

(3)不良不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的分歧、敌对情绪,争吵不休,紧张冲突,甚至家庭的离异破裂,让孩子长期处于矛盾、困惑、焦虑、心神不宁的状态中,从而导致心灵的孤独、疲劳和逆反心理的形成。

2、学校不良因素影响

学校也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教师单调、乏味的施教,偏激的教育教学方法等造就了孩子逆反的心理。

1、教师的“偏爱”与“偏恨”。优等生常生活在教师“和颜悦色”、“和风细雨”的教育环境中,而劣等生的处境则是“横眉冷眼”和“风霜雪夜”。这样的遭遇与家庭中的待遇竟有天壤之别,学生身心受到严厉的打击,情绪一落千丈。长此以往,学生产生了对教师的不满和排斥、背离,甚至反道而行。

2、教学方法不合理。教师不能因材施教,而搞满堂灌、一刀切,许多孩子像机器一样,每天都重复着“上学—书本—作业”的单调生活。久而久之,往往导致基础差的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从而使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信心,感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获得良好成绩,消极情绪占了上风。

二、培养独生子女健康心理的策略

1、家庭教育的对策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的摇篮教育,是最微妙、最细腻、最有感情的爱的教育。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父母要特别注重对孩子优良心理品质的培养和训练,要做以下几点:

1、改变观念,摆正家长与独生子女的关系

在家庭中,千万不要把孩子置于家庭的特殊地位,不要让孩子在思想上形成“自我中心”的意识。平时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量不要使孩子产生特殊感,要使孩子感到他和其它成员的地位是平等的。

2、降低期望值,让孩子个性全面发展

家长要避免对孩子期望过高,应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降低期望值。在对儿童提要求时,要注意从孩子的实际水平及发展状况出发,制定发展目标计划,确保他“跳一跳、能够得到”,让他尝到成功的喜悦,实现小的目标,然后家长再一步一步地提高要求,使他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让孩子自由健康地成长。

3、对独生子女应该严格要求

在实际生活中,要舍得让孩子吃一点苦。要从小培养孩子养成热爱劳动和独立生存的能力,让孩子自己学习吃饭、穿衣。督促孩子多做一些家务劳动,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又能锻炼生活自理能力。家长还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和困难的环境,让孩子去经受锻炼。从小让孩子吃一点苦,正是为了使孩子将来经得起各种艰苦环境的磨练,同时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

4、对孩子的教育要坚持一致性和连贯性的原则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一致,就会使孩子无所适从,难以收到积极的教育效果。只有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坚持一致性,才能让孩子感到教育的合理性、坚决性,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学校教育对策

学校教育不仅是教孩子一些基础的知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常规的学科教学活动中渗入对独生子女心理教育的内容,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促进独生子女心理的健康发展。

1、课堂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课文都渗透着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例如:学习《蓝树叶》后知道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不要小气;学习《校园里的画》学会克服嫉妒心理,与同学们和睦相处;学习《丰碑》懂得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学习《放弃射门》学会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高尚体育精神;学习《窗前的红气球》体会同学之间真诚的感情等等,会起到非常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在品德课中,教育学生在交往中要宽容,要主动,如:懂得帮助他人是一种美德,主动和别人交朋友,对于每个孩子都非常重要。在劳动课、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劳动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随力,锻炼意志力,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2、课外活动

丰富的课外活动既扩大学生视野又丰富学生的知识,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活动的能力。学校可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等形式,组织有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等活动来进行,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独生子女是在特殊的家庭生活环境中成长的,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共同努力互相协调,通过平时的点点滴滴,来培养、引导,一定能培养出具有优秀的健康心理的下一代。

参考文献:

[1] 谢杨. 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 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11).

[2] 祝卓宏. 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指导系列[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3] 若海. 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J]. 独生子女, 2005(12).

2012年 10期《 教育科研论坛 》

篇4

关键词:幼儿教育 幼儿家长 团结 自信心 独立性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278-01

1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园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家庭以及学校教育对于幼儿自信心以及独立性教育的忽视

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幼儿的心理健康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幼儿家长以及幼儿教师的重视,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一直以来都没有被家长以及幼儿教师重视,家园合作的时候对于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以及养成独立性的习惯有所忽视,采取的教育工作并不能从根本上发挥出幼儿教育的意义。出现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在于幼儿教师对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不足,多数幼儿教师掌握的心理教育知识是零星的、不能形成体系的,多数的幼儿家长认为孩子的心性简单,家长采取的教育措施不能真正帮助幼儿成长,多数的幼儿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无法从系统的心理教育的知识体系指导之下,对于孩子进行恰当的引导以及教育,幼儿自信心以及独立性的培养在家园合作教育的过程中只是一句口号,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践,使得我国幼儿的心理健康街教育水平一直无法得到真正的提高。

1.2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教师与家长的交流不足

作为幼儿教育中不同的个体,幼儿家长与幼儿教师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机制,例如:多数的幼儿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的许多做法都没有得到家长的切实支持,多数的幼儿家长对于幼儿教师的教育方式产生了很大的不信任感,并且幼儿家长与幼儿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机会很少,使得双方对于幼儿采取的教育方式体现出了适得其反的教育效果,例如:一些幼儿教师看到孩子的闪光点以及天赋,多数的幼儿家长都没有看到,使得幼儿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得到了家长“恨铁不成钢”的教育信息,多数家长对于孩子的鞭策与幼儿教师之间的教育方式相反,对于完整的塑造幼儿的自信心以及独立性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1.3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多是随意且不成体系的

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之间的交流机会是较少的,建立的家园合作的教育方式多数都是停留在口头的口号之上,没有切实的落实到实践之中,多数的幼儿家长参加家长会的时候都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的与幼儿教师达成合作教育的体系,使得幼儿教师的教育方式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家长采用的家庭教育方法没有真正的契合科学的教育理论,无法与幼儿教师形成良好的心理教育默契,也使得幼儿教育的环境无法得到切实的改善。

2 完善幼儿教育家园合作的措施

2.1 幼儿教师与家长应当转换幼儿心理健康的观念,重视幼儿心理健康的引导

在幼儿教育阶段,幼儿园教师与家长应当认识到从小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以及独立性的重要性,在这一阶段应当积极地学习幼儿心理教育的理念,对每一个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以及个性发展肩负起责任,使得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新鲜事物乐于探索,对于陌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拥有自信心以及乐观的心理品质。不仅如此,幼儿教师也应当加强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增强家园合作在幼儿教育阶段的实际地位,经常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组织幼儿家长参加学校创办的“家长接待日”、“家长育儿教育沙龙”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等活动,使得幼儿家长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在与幼儿教师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得幼儿家长的视野不断扩展,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之间的合作合作教育行为能够为幼儿的成长带来积极的引导,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2.2 幼儿教师与家长共同合作,创造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

作为幼儿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幼儿家长应当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在家庭生活之中树立作为家长的榜样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做好榜样,使得孩子形成健康的个性,并且幼儿家长可以在科学的教育理论之上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在家庭生活中为幼儿的成长创造温馨、自由以及仁爱的情感环境,鼓励孩子大胆的创新,积极地探索未知的环境,树立起自身的自信心以及生活的独立性。在幼儿园内,幼儿的教师也应当积极的配合家长的教育方式,在幼儿园内,为孩子的成长创建积极的条件,在幼儿园的学习使幼儿感受到学习环境的和睦氛围,幼儿教师对于每一个孩子都平等以及关爱,这样幼儿在学习的时候,不仅能够学知识,还能够感受到自由、舒畅以及温暖幸福的情绪,从而使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健康的人格,对于任何事物都有自信心,勇敢地适应陌生的环境,自信地对待之后的学习生活。

3 结语

在幼儿成长的阶段,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对于幼儿的成长有非常重要意义的,为了真正地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应当建立切实的合作关系,帮助幼儿自小便养成自信、独立自主的个性,使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 G6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1―0022―01

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不到位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品德、心理和安全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他们往往会成为学习上的“差生”,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学生”。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打工,家庭没有合适的监护人,有些孩子因此变得任性、自私或性格孤僻。由于亲情的缺失,无助感、被遗弃感、失落感的逐渐产生,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本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一些问题做一些探索。

一、问题成因解剖

1. 父母亲长年在外,亲情关怀缺失。“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许多的烦恼和问题需要有倾诉的渠道和正确的引导。但由于父母在外,长期不在身边,不能满足孩子情感交流的需要,即使父母一方在家,也因为忙于家务和其他劳动,无暇顾及他们情绪情感的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机会,影响他们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2. 监护人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教育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良好的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而留守儿童所受的家庭教育是残缺不全的。单亲教育精力不到位,留在家里的一方既当爹又当妈,上有老,下有小,里外家事一大堆,常常自己忙得不可开交,很难再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孩子的教育和培养。 祖辈监管力不从心,祖父辈老人文化水平低,对事物的认识与教育方法有局限性,并且与孩子存在较大的代沟,难以沟通与交流。而且隔代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溺爱、过度照顾、过度担心,这无疑会对孩子的发展起到不利的作用。

3. 父母思想认识有偏差。在和留守儿童及家长的交谈中,我了解到,大部分留守儿童家长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挣更多的钱,为家庭生活和孩子成长提供坚实的经济和物质保障。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关注和考虑得较少,往往停留在学习有没有进步、考试成绩等浅层问题,没有全方位、深层次地思考家庭教育的问题。有的家长则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文化照样能挣钱,大学生照样打工,孩子读书好坏无所谓。他们给予孩子的往往都是物质的东西,缺少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关怀,没有从孩子长远发展的角度去教育孩子。这种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很容易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子女的情感的饥饿,严重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4. 学校、社会方面的因素。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加之农村、社区缺乏相应的组织机构,有些留守儿童问题未列入村、社区关注对象。周边社会环境未能有效管理,都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

二、教育措施探索

1. 架设“心桥”,加强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我们要动员家长多关注孩子的情感问题,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学校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亲子沟通提供条件。即开通“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的农民定期与子女通电话;开通“师长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在家长与“留守儿童”之间产生隔阂或关系较为疏远的情况下,教师理应担当起“扭转乾坤”的角色。

2. 举办“特色家长学校”,提高监护人的家庭教育素质。学校或班级可以专门举办“祖辈家长学校”,向他们介绍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推荐典型成功的家庭教育范例。通过培训,引导老人们逐步接受新的观念和方法,能够了解和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与教育,从而更好地履行监护人的责任。

篇6

一、 从教师自身做起营造一种温暖的气氛

首先幼儿教师应加强自我的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例如:教师性格古怪,脾气暴躁,性情多变,固执偏激等,都可能造成幼儿心理上的紧张,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第二,对幼儿来说,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会对幼儿人格发展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三,教师要无条件地爱孩子,不论美或丑,无论聪明或愚钝,充分接纳、尊重幼儿。

二、 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

教师应该从幼儿早晨入园的那一刻开始,以饱满的热情迎接幼儿,对幼儿在园一天的表现,教师应该适时的指导。对爱发脾气、稍有不顺心就哭闹的幼儿应及时引导、帮助并与家长沟通找出更好的更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办法教育幼儿。

三、改善心理教育环境,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1、为幼儿心理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环境。

可以说,由于在不同的家庭背景下成长,每个幼儿都有着不同的性格,智力潜能也不尽相同,有的幼儿先天聪慧,口齿伶俐,有的幼儿活泼开朗,爱好广泛,有的幼儿则孤僻保守,不善言谈,教师应细心观察记录,了解幼儿,用心接纳每一个幼儿。让幼儿感受到爱,关心和呵护,作为教师也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活动当中,以严谨、细腻、冷静、宽容的态度对待幼儿,并要预防幼儿抵触情绪的产生。

2、给幼儿以尊重和必要的自由空间,为幼儿心理得到更好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身为教师,首先要学会尊重幼儿,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幼儿,幼儿能否身心愉悦的投入教育活动中去,关键在于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和教育方式,严格的限制、过分的责骂都会严重挫伤幼儿的积极性甚至会让幼儿丧失自信心,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及必要的自由空间可以很好的维持师生关系,让幼儿的心理得到更好的发展。

3、给幼儿一个自尊、自信的心理发展环境。

幼儿园的环境是为幼儿更好的成长服务的,应该使每个幼儿感到欢乐,感到被尊重,感到被理解,感到自尊、自信,感到获得成功的喜悦,给幼儿一个自尊、自信的环境,幼儿才能无忧无虑的快乐成长。

四、以科研促改革,实施幼儿健康心理教育

我园自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课题以来,坚持学一点,用一点,做一点,总结一点,不仅在幼儿心理健康方面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并且将研究思路拓宽在宏观领域,在管理方式、教师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了完善,逐步走出了一条切合本园特色的科研改革之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体小结为:

1、成立课题组,酝酿课题。制订目标,目标是实施的纲领,根据教学内容和幼儿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总目标,课题组成员每人制定子课题目标,并设计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步骤,以使课题组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有的放矢,多出成果。

2、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学习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心理问题行为为矫治措施。学习了《让幼儿心理保教走进每个园所、家庭》、《领会[纲要]精神,关注幼儿心理健康》、《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等有关文章。其中重点学习《纲要》、《指南》等文章,转变教育理念。向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身必须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教育技能。比如,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以及实施途径和方法等问题,教师必须在理论上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实施过程中如何疏导幼儿心理上的问题,在心理教育过程中,承认和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心理教育与其他方面的教育相互结合,选择有利于幼儿多种感官参与的教育形式和方法,通过各种活动、游戏,促进幼儿的心理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自我心理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学习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为更好的实施教育工作,奠定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3、组织教师设计“心理健康活动”方案,并汇编成“心理健康活动教案集”,探索采用心理辅导方式纠正幼儿不健康心理,并促进幼儿更健康地成长。

五、家园携手,共育幼儿

家园共育幼儿,是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最佳途径。由于幼儿每天往返于家庭和幼儿园两个生活场所中,因此,如果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受到的教育在家庭中得不到巩固,幼儿良好的个性培养就得不到衔接,就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幼儿就会出现“两面性”的倾向。这不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另外有些家长过分强调尊重孩子的个性,一味地欣赏鼓励孩子,造成幼儿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对老师纠正幼儿不良习惯的严格要求也当成不尊重孩子,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心理发展。为此,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工作:

1、向家长宣传“理性”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帮助家长客服溺爱孩子的心理。

2、真诚的向家长提供有关家教方面的书刊。

篇7

一、家庭方面。

这些孩子大多数家庭结构不正常,父母离异多,单亲家庭使儿童经常性产生失落感。有的家庭气氛不和协,父母经常吵架,让孩子时时感到焦虑不安。不少的父母,尤其是从事经商或人体企业等行业,终日忙于外头的工作,经常外出,孩子或独自在家,或交给别人看管,缺少亲情,时常感到孤独寂寞,同时,由于竞争激烈,风险系数增大,父母在外面经受了更大的压力,困扰与挫折,家庭往往成为其宣泄压抑的场所,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引起孩子严重的内心冲突和紧张。一方面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好,家长在物质上是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要求;另一方面,家长又望子成龙,对子女的期望很高,压力很大。前者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承受能力低下,难以应付挫折;后者又使他们面临重重挫折,经受种种压力,让孩子在无休止地陷于较严重的心理不平衡之中而难以自拔。

二、学校因素。

孩子虽然年纪小,但同样有自己的人格,有自尊心,教师对学生随意发表否定性评价,如笨蠢猪等,使学生形成低下的自我概念,产生自卑感,并引发退缩,破罐子破摔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又如,教师对学生过高的期望和要求,也会对学生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

三、社会环境。

从社会环境方面来看,通过每天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社会上的不良风气都对儿童心理造成负作用。由于社会的不良观念与他们所接受的学校教育不协调一致,儿童心理和谐也受到不利影响。

心理教育者在培养学生完善、健康的人格。它力图"使当事人发展成为一个健康、成熟而能自我实现之人"(马斯洛)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心理教育更加有效和持久地开展。正如马卡连柯所说:"一个人不是由部分因素的拼凑培养起来的,而是由他所受过的一切影响的总和综合地造就成功的。"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给他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非常重要。

一、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亲子之情不可代替,父母重视子女的教育,善于运用教育方法,善于处理家庭问题,对孩子既温和,又严格要求,让孩子在一个充满关心、爱意、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成长。

二、形成良好的班风班纪。

良好的班风班纪有助于学生形成强烈的成就动机,激发求知欲,形成合理竞争与会作的态度和方式。建立一个团结、活泼、文明、进取的班集体,同学间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孩子在集体中去寻求归属和依托。儿童的友谊、集体的活动促进着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俗话说:"情不通则理不达。"心理教育需要爱的情感,需要对孩子的满腔热情。教师要从平等尊重的立场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努力和他们建立朋友式的友好信赖关系,用爱的情感去打开孩子的心扉,让他们吐露心中的积怨与秘密,解除其心理负担。

四、帮助获取有利信息。

篇8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变革,成长中的儿童面临着日益增长的社会心理压力,在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许多孩子追求物质上的享乐,对学习提不起精神,好高骛远,缺乏毅力,精神寂寞,甚至个别出现逃学、吸毒、自杀等现象。如何帮助这些孩子走出困境呢?孩子们的这些心理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呢?追根溯源,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从社会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改革。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对儿童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也带来了不利影响。一般说,社会对个体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家庭、学校、环境等渠道来实现的。

一、家庭方面。

这些孩子大多数家庭结构不正常,父母离异多,单亲家庭使儿童经常性产生失落感。有的家庭气氛不和协,父母经常吵架,让孩子时时感到焦虑不安。不少的父母,尤其是从事经商或人体企业等行业,终日忙于外头的工作,经常外出,孩子或独自在家,或交给别人看管,缺少亲情,时常感到孤独寂寞,同时,由于竞争激烈,风险系数增大,父母在外面经受了更大的压力,困扰与挫折,家庭往往成为其宣泄压抑的场所,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引起孩子严重的内心冲突和紧张。一方面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好,家长在物质上是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要求;另一方面,家长又望子成龙,对子女的期望很高,压力很大。前者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承受能力低下,难以应付挫折;后者又使他们面临重重挫折,经受种种压力,让孩子在无休止地陷于较严重的心理不平衡之中而难以自拔。

二、学校因素。

孩子虽然年纪小,但同样有自己的人格,有自尊心,教师对学生随意发表否定性评价,如笨蠢猪等,使学生形成低下的自我概念,产生自卑感,并引发退缩,破罐子破摔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又如,教师对学生过高的期望和要求,也会对学生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

三、社会环境。

从社会环境方面来看,通过每天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社会上的不良风气都对儿童心理造成负作用。由于社会的不良观念与他们所接受的学校教育不协调一致,儿童心理和谐也受到不利影响。

心理教育者在培养学生完善、健康的人格。它力图"使当事人发展成为一个健康、成熟而能自我实现之人"(马斯洛)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心理教育更加有效和持久地开展。正如马卡连柯所说:"一个人不是由部分因素的拼凑培养起来的,而是由他所受过的一切影响的总和综合地造就成功的。"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给他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非常重要。

一、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亲子之情不可代替,父母重视子女的教育,善于运用教育方法,善于处理家庭问题,对孩子既温和,又严格要求,让孩子在一个充满关心、爱意、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成长。

二、形成良好的班风班纪。

良好的班风班纪有助于学生形成强烈的成就动机,激发求知欲,形成合理竞争与会作的态度和方式。建立一个团结、活泼、文明、进取的班集体,同学间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孩子在集体中去寻求归属和依托。儿童的友谊、集体的活动促进着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俗话说:"情不通则理不达。"心理教育需要爱的情感,需要对孩子的满腔热情。教师要从平等尊重的立场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努力和他们建立朋友式的友好信赖关系,用爱的情感去打开孩子的心扉,让他们吐露心中的积怨与秘密,解除其心理负担。

四、帮助获取有利信息。

篇9

关键词:幼儿教育; 心理健康; 无形渗透; 心理氛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家庭结构、教养方式的改变, 竞争压力的增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 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 这导致儿童的心理问题有明显的逐年增加的趋势。据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发现, 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达13%。另据某地区对当地5000名4—6岁的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9.7%的幼儿有不良行为, 14%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 8.9%的幼儿忧虑、紧张。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我国的社会问题, 同时也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一、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实践证明, 规范幼儿教师的教育行为, 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不仅有利于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而且有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相反则有可能给孩子的心里留下阴影, 使孩子向着不正确的方向发展。请看下面两个实例:

实例之一:在某大学附属幼儿园里, 小朋友们正在进行晨间活动。一个小朋友高高兴兴地跑到“建筑角”准备拿积木拼搭, 一不小心, 一筐积木全倒翻在地上。老师生气地大声说:“你怎么回事?光会调皮捣蛋, 真讨厌!快把积木捡起来!”这个孩子呆呆地望着老师, 等老师视线转移时, 他悄悄地走到活动室一角的桌边。

实例之二:一个小女孩走出活动室, 恰好一个小男孩往里跑, 小男孩把小女孩撞倒在地上, 小女孩忍不住大哭起来。老师忙跑过来, 对小女孩说:“哎呀, 他不小心撞到你了。”接着老师转向小男孩问:“怎么办呢?”小男孩说:“对不起, 我不是故意的。”此时小女孩想哭又忍住了。老师对小女孩说:“脸被泪水弄脏了, 来, 老师用手帕替你擦擦。”老师帮小女孩擦干净脸, 整理好衣服后, 说:“让老师看看, 哟!真漂亮。”小女孩笑了。

从以上两个实例中, 我们不难看出, 这两个幼儿在遇到意外情况以后的心境是完全不同的:一个受到责备惊慌失措, 一个得到安慰破涕为笑。可想而知, 这两个幼儿接下去的情景:一个处于惊恐状态之中, 而另一个则能以一种愉快的情绪投入新的活动。两位教师不同的教育方式产生了正反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 可见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行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是相当关键的。

为了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幼儿园教师必须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师要不断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 不要把个人的不良情绪带进幼儿园。同时, 教师要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 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都应该作深刻的反思, 避免不经意中使幼儿稚嫩的心灵受到创伤。

二、教师的关爱是滋养幼儿健康心理的重要基石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小孩的体力和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 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 否则创造力就会被削弱, 甚而至于夭折。”关爱会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信任感, 同时也会形成幼儿对教师的信赖关系, 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热爱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 相信孩子是教师对教育对象应有的信念, 了解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 尊重孩子是教师必须遵循的教育原则。成人和孩子的关系, 首先是爱的关系, 只有透过爱, 教育幼儿才有可能。幼儿是先感受到成人对自己的关爱, 进而才能发展到关爱他人的。教师以真诚关怀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 耐心细致地观察、分析、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 接受并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 将自己爱的情感传递给幼儿, 与幼儿的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 幼儿就会逐渐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安全感、信任感。教师则又在这种情感中体验到理解、成功与自我人格化的存在, 从而在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过程中,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艺术与修养。

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 正确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幼儿有不良情绪时, 他们一般不愿意正面对他人表露出来, 但大多数孩子会以比较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 对着洋娃娃倾诉, 自言自语或者对着其他一些事物发泄。针对这种现象, 老师就在美术课堂上指导孩子们制作“表情卡片”。让他们画出自己在心情高兴、心情沮丧和心情一般时的卡通脸, 然后利用这三张代表心情的脸谱图制成三张卡片。在孩子们制作好卡片之后, 告诉他们, 这三张卡片就代表自己, 以后每天早晨来到幼儿园, 如果很高兴就在自己的学号下面挂上表情快乐的卡片;如果不高兴, 就挂上一张表情沮丧的卡片;心情一般, 就把表情一般的卡片挂上。孩子们心纯如水, 加之卡片是他们亲手制作的, 因此他们就很乐意地用卡片来代表他们自己, 间接地表达自己当天的心情。这种在孩子眼中间接的表达方式却可以让教师轻而易举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如果发现某个幼儿连续几天都不高兴, 就应该追寻其原因并对症下药, 尽快解除孩子心中的结。通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实践, 我们深切体会到, 以关爱幼儿为出发点, 以“表情卡片”为切入点, 准确掌握孩子的心理状态, 结合其他的辅助手段, 可以很有效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入到幼儿的一日活动当中去。

三、无形渗透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笔者强调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 但不是要求教师对孩子们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不但会增加教师的负担, 而且如果让幼儿园教师在无任何专业培训的情况下担任此项工作其结果会适得其反。因此, 切实可行的做法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去, 使其融入幼儿园日常教育的有机体之中。要达到渗透的目的, 就必须创设“尊重、信任、理解、关爱、激励、愉快”的心理氛围, 以自然而然的方式,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班上有一个叫静静的女孩, 是一个活泼可爱懂礼貌的孩子, 但有一段时间却发现她脾气很暴躁, 情绪很低落。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撞到了她, 她不但又哭又闹, 而且朝着撞到她的小朋友吐口水。其实, 上课前我就已经发现她的“表情卡片”是沮丧的, 而且已经是连续第三天了。我知道静静的反常表现肯定有特殊的原因, 通过进一步的了解, 得知静静近来有了一个小弟弟。小静最近发现爸妈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小弟弟身上了, 对自己不像以前那样疼爱。她错误地认为有了弟弟之后, 爸爸妈妈再也不喜欢自己了, 于是心里产生了不舒服的感觉, 这种感觉由于没有被父母及时发现, 不断的积压使得静静由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变得忧虑不安起来。

其实, 小静的问题是目前大多数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多数独生子女在特殊的关爱环境下, 养成了自私、任性、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的不良心理, 更谈不上去关心他人, 照顾他人。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开展了一次“大带小”活动:让大班里的孩子当一回“小保姆”、“小老师”照顾小班幼儿。具体任务有三个:第一, 当“小保姆”, 照顾小班幼儿吃饭, 哄他们睡午觉。第二, 当“小老师”, 指导一名小班幼儿共同完成一幅图画。第三, 进行一个合作性游戏。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我刻意给静静物色了一个长得可爱又听话的小弟弟, 静静很喜欢这个可爱的小弟弟, 小弟弟也听静静的话, 两人俨然就是一对黄金搭档。活动结束了, 评出了表现最好的前三名, 静静得了第一名。我毫不吝惜地赞美了获奖者一番, 特别表扬了静静, 让其他小朋友以她为榜样。当然, 最后我也没有忘记鼓励其他小朋友, 肯定了他们今天的优异表现。

“大带小”活动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孩子们或许还体会不到付出自己的爱心和关怀比得到别人的疼爱更加幸福。静静笑了, 比以前那个活泼快乐的静静笑得更加灿烂。在后来的日子里, 她再也没有因为有了弟弟而不快乐, 反而常常主动向我提起弟弟是多么的可爱, 她又是如何逗弟弟开心的。这一实例充分说明, 无形渗透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四、营造健康温馨的氛围为幼儿健康的心理成长创造条件

幼儿教师应该从幼儿早晨入园的那一刻起即开始, 为他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心理气氛。无论孩子美抑或丑, 也无论聪明抑或愚钝, 都应该无条件的平等对待他们。充分地接纳和尊重幼儿。教师在与幼儿的接触中, 要通过积极的带鼓励性的语言, 对幼儿的注视、微笑、点头、肯定性手势以及身体接触, 使幼儿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和接纳感, 沐浴在温馨和谐的气氛里。在这种健康和谐的氛围, 就可以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 行为教育, “成功”教育。情感教育主要是使幼儿明辨是非善恶, 培养幼儿关心、爱护、尊敬等良好的情感素质。前面介绍的“大带小”活动就是情感教育很有效的方法之一。行为是心理的表现, 行为教育就是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包括日常的生活习惯以及保护环境的习惯。“成功”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幼儿自信心最有效的途径。让幼儿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体验快乐, 增强其自信心和进取心。“成功”教育必须符合每个幼儿的实际, 适合幼儿的性格和爱好, 让其跳一跳才能摘取成功果实的效果更好。在“成功”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和小朋友的赞赏会对幼儿建立良好的自信心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我们在班里开展的“赞美十分钟”活动就是“成功”教育的一种手段。当然, 就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手段是多种多样的, 但都应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那就是貌似游戏、活动却在无形当中对幼儿的心理健康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幼儿时期是心理教育的关键时期。幼儿教师的教育行为对幼儿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关爱是培养幼儿健康心理的最重要的基石。但幼儿教师也必须认识到教师对幼儿的心理教育, 需要有正确的对策和方法, 即无形渗透法, 同时营造健康、和谐的氛围为幼儿健康的心理成长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刘艳.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与应对[J].学前教育研究, 2015, 03:70-72.

[2]童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3~6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 2015, 05:83-84.

篇10

关键词:学校教育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班今年12岁的女孩张艺馨是一名农村的学生,由于父母长年在外打工,艺馨跟爷爷奶奶在家生活。“十一”前夕,艺馨突然“失踪”了,两天两夜不回家。爷爷和邻居找了很久,才在一家网吧找到她。爷爷惊奇地发现,跟小丽在一起的居然还有一个比她大几岁的陌生男孩。艺馨说,她已经跟这个男孩出来玩过好几次了,非常开心,自己心里有什么话都可以跟他讲。

8岁的小男孩由星,是我校二年级学生。刚上二年级时活泼可爱,喜欢学习,成绩也不错,可两个月以后,由星越来越不爱说话,作业也完不成,甚至有时几天都不上学。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爸爸、妈妈出外打工,爷爷奶奶只能管吃住,有时爷爷、奶奶生病就不送他上学……

从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来看,一般由他们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来带养。由于隔代人之间的亲情关系,使得监护者在养育和管教方面过分溺爱,缺少必要的限制,容易让孩子养成不良习惯。其次,由于隔代人年龄相差甚远,老人的文化局限性使他们没有能力去教育孩子。尤其是个别寄居在亲戚或朋友家的“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变得沉默寡言。监护人也往往对他们的管教比较松散,从而使他们因缺乏约束而变得放纵。而一些没有人监护的 “留守儿童”基本是无人管教,他们容易养成自由散漫、好吃懒做等不良的行为和习惯。这种种因素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表现出孤僻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和焦虑、任性、暴躁等性格特征,有的存在叛逆、怨恨等情绪。这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正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怎样才能让他们和大多数同学融合在一起?学校对他们该怎样进行心理教育呢?

笔者认为,开展学校心理教育有如下几条途径:

一、积极开展集体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心理教育

可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学习、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其健康发展。留守学生由于心情抑郁,所以教师可利用班队、团队组织的各种活动进行心理教育。如在班队活动中让每个同学发言,说说自己现在的想法,可以开展像“我们是非常好的朋友”、“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等交流讨论活动,让他们觉得生活在大集体中,人人都相互关心、相互理解,使他们从心理上少一些抑郁和依赖,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使学生进入特定情境,有更充分的情感投入。

二、注重教师对学生的个体心理援助

针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可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防止心理疾病,使其保持心理健康。学校可安排专任教师或班主任在平时适当时机对其进行思想工作,让他们知道自己现在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不良思想行为,让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关爱。“透过学生的眼睛看世界”,要把对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反馈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理解和接纳,从而抛开心理上的防范,把自己内心世界的东西都说出来。要注意对这些学生个别差异的了解。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的共性,更要注重了解学生的个别性、差异性,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接触真正了解一个学生,恰当处理学生的害羞、自卑、防卫心理带来的沟通障碍。同时教师也能通过反馈了解学生所遇到的困难及思想状况,便于和学生交流。在交流中要多运用同感的态度和交流的技巧加深对学生的理解。 转贴于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他们一个“空间”

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培训,利用教师团队在各学科教育中进行相互渗透,充分发挥学校各科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时教师应从旁协助,提供建议,在辅导交流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宣泄情感、探索解决所面临问题的办法。教师应避免说“我告诉你”之类的话,应用鼓励性、商量式的语气说话,如“我能体会”、“我能理解你的处境”等,使他们能真正感到教师的关爱。学校还要开设心理健康课,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驿站”,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理解、无处倾诉的问题,解开他们心灵的“疙瘩”。

四、通过上辅导课,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这对学生非常重要,要通过辅导教给他们学会调节自己的现状,就是正确对待自己的父母,理解父母亲为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所付出的努力,化解他们的情绪,确立自己合适、正确的理想,保持轻松的精神,“适应”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保持健康的人与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消除人际交往障碍,和同学们共同进步。

要帮助留守学生了解自己的潜能,认识自己身体上、智力上、人格上有利和不利的方面,扬长避短,确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目标;还要注重“学习方法”的学习,指导他们在学科学习中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策略,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同时形成积极进取而又乐观的学习生活态度。日常生活辅导中,要指导他们养成整齐、清洁、有序的生活习惯,培养自理能力,注重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改掉不良行为习惯。

五、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环境可以分为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作为学校,要进一步转化教育观念,树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教育观念,把如何提高综合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长期抓下去。学校附近的社区环境和社会大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隐形的、不易察觉和潜移默化的。学校附近的游戏机室、网吧等,对孩子的诱惑力极大,容易使儿童误入歧途。要协同公安、司法、法院、文化等部门,加强校园周边环境和娱乐场所的整治,彻底根治精神污染源对孩子的毒化,严防关口前移,定期开展法制教育宣传,采用以案说法、现身说法形式,进行警惕教育,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等各个方面的关注与协调合作。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畸形心理,进行矫正型教育要比防范教育更难。因此,学校要以主人公的态度积极争取有关单位、社会各界的支教助教,把强大的教育合力渗透到留守少儿生活、学习、成长的各个方面,让“留守孩子”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