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的超声诊断学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1: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前列腺的超声诊断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R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013-01
随着国内人口老龄化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前列腺疾病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以往前列腺检查主要经腹部充盈膀胱检查,这种检查可发现前列腺增大,但对炎症、增生结节、肿瘤等细小病变难以显示。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国内大医院以经直肠前列腺检查作为一种常规的检查,对于类似我院的基层医院开展这项工作,我们做了一些探讨,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40例,同意并能耐受经直肠前列腺检查,年龄42-85岁,平均年龄64岁。
1.2 仪器与方法 经直肠组(Rectum,RE):采用GELOG-5超声诊断仪阴式探头,面显示,频率5~10MHz。排尿排便后即可进行,留少许尿效果更佳,探头前套一次性,前端放适量耦合剂。患者左侧卧位,右腿弯曲,左腿伸直,让患者深呼吸放松状态,也可采用膀胱截石位。把探头缓慢插入直肠5-8cm即可清晰显示前列腺图像,常规测量前列腺大小,观察前列腺包膜、内部回声、内外腺比例及局灶性病理改变,并用彩色多普勒显示其血供情况。经腹组(Abdomen,AB):GE LOG-5腹部探头,频率2.5~5MHz,检查前适度充盈膀胱,测量前列腺大小,显示内部回声、内外腺比例、包膜、局灶性改变及血流信号。
1.3 统计学方法 测量数据及发现灶性病理改变例数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
2 结果
2.1前列腺增生的患者前列腺各径线均大于正常值,全部病倒都在两种检查时同时测值,经直肠组测量前列腺平均横径46.2 mm,前后径41.5 mm;经腹组测量前列腺平均横径45.8 mm,前后径40.5 mm,其数值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经直肠组诊断前列腺增生伴结节25例,前列腺炎4例,精囊炎8例,前列腺占位性质待查4例;经腹组发现增生结节10例,余未显示明显异常。
2.2 前列腺增生声像图特征:经直肠超声显示前列腺内回声结构更加清晰,以内腺增大为明显,回声不均,呈增生样改变或小结节样,内外腺比值超过1:1,严重者达5:1,使外腺变薄有时呈带状结构。对较小的结节也能清晰显示,同时能发现仅数毫米大的前列腺结石及前列腺小囊肿。
2.3 彩色多普勒能显示前列腺增生后及急性前列腺炎的血供状态,典型者前列腺内部见丰富血流信号,频谱多普勒多为低速血流信号。部分增生结节周围见抱球样血流网,这和肿瘤难以鉴别,需超声引导下组织活检才能做出诊断。
3 讨论
经直肠前列腺超声探头可分为旋转辐射式、扇式、线阵和凸阵式、端扫式等,经直肠前列腺超声探头价格昂贵,作为基层医院为前列腺检查购置专科探头不现实,但很多前列腺患者又必须要有一种方便有效的检查。阴道探头是一种端扫式高频探头,与前列腺直肠端扫式探头功能和结构相似,很多基层医院都配备有此探头,可用来做经直肠前列腺检查。
常用的切面有:(1)前列腺横切面:探头伸进直肠约5cm左右,指向脐方向,探头紧贴直肠壁,切面与身体长轴垂直,调整方向获得最大横切面。此切面是常规测量前列腺及诊断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前列腺肿瘤等疾病的基本切面。正常前列腺为左右对称栗子形,包膜清晰光滑,内部回声均匀,CDFI可见点条状血流信号,分布均匀。 (2)前列腺纵切面:前列腺最大横切面(顺)逆时针旋转90°即可,正常可见尿道内口微凹状,整个后尿道呈带状回声,它是诊断前列腺中叶及管等病变常用切面。(3)精囊长轴切面:在前列腺底部,正中矢状面左右旋转约45°可得出左右精囊长轴切面,正常精囊为2~3cm不规则条状低回声,精囊炎时可见精囊扩张,内部积液等。
由于经腹壁、经会阴前列腺检查的探头频率低,加之受膀胱充盈度及肠气干扰的影响,超声难以发现早期的前列癌,对增生结节及小囊肿微小结石不及经直肠超声显示清晰。TRUS对前列腺疾病的早期发现和诊断起到积极的作用,前列腺癌的显示率超过80%[1]。
用阴道探头经直肠前列腺超声检查对细微病灶及血流显示效果满意,由于探头紧贴前列腺后方,距离缩短,可以不受气体干扰,分辨力提高,经直肠前列腺检查对前列腺、精囊腺、后尿道和直肠括约肌的显示极佳[2]。彩色多普勒血流信息的提供,无疑是超声诊断前列腺疾病的另一个有效依据。正常前列腺彩色血流显示呈星点状,且很难获取血流频谱,而当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前列腺肿瘤时,前列腺膀胱动脉及前列腺周围间隙的静脉丛血流增加,CDFI显示血流信号增多,可测得低速动脉血流。这些改变可作为诊断前列腺疾病的另一有力佐证。
综上所述,根据目前现有条件,应用阴式超声探头经直肠前列腺检查为超声诊断前列腺疾病的最佳方法。
参考文献:
篇2
【摘要】 目的 探讨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的MRI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经病理证实的前列腺增生27例、前列腺癌12例患者的MRI资料,分析总结MRI表现。结果 前列腺增生组:前列腺增大变形,球形15例,椭圆形12例。均见中央叶增大,周围叶受压变薄。T2WI、压脂中央叶4例为等信号,6例为稍高信号,17例斑点状、结节状高信号。DWI等低信号22例、稍高信号5例。合并膀胱壁增厚19例。前列腺癌组:前列腺形态不规则,边缘凹凸不平。T2WI、压脂周边区增大并见低信号结节,DWI结节为高信号。合并精囊腺侵犯9例,膀胱侵犯7例,周围血管束不对称7例,盆腔内淋巴结增大5例。结论 MRI对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病变征象及周围结构显示良好,应用价值重大。
【关键词】 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癌 磁共振成像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MRI in diagnosis of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 and prostate cancer(PC). Methods 27 cases of BPH and 12 cases of PC confirmed by pathology we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BPH groups: prostates are enlarge and deformation, spherical 15 cases, oval 12 cases. The central leaf increase and the peripheral leaf compressed thinning.4 cases central leaf are isointense, 6 cases slight hyperintensity and 17cases speckle and nodular hyperintensity on T2W and SPIR . 22 cases are isointense or hypointense and 5 cases slight hyperintense on DWI. The wall of bladder is thickening in 19 cases.PC groups: Prostate irregular shape, uneven marginal.Peripheral leaf increased and nodular low signal on T2W and SPIR, hyperintense on DWI. Seminal vesicle invaded in 9 cases, bladder invaded in 7cases,7 cases of peripheral vascular bundles asymmetry, pelvic lymph nodes enlargement in 5 cases. Conclusion MRI can show the features of BPH and PC lesion and the surrounding structures well, which has important value for application.
【Key words】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prostate cancer MRI
前列腺增生(又名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癌是中老年男性常见的生殖系疾病。以前者最常见。前列腺癌是欧美国家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国内发病率也在逐步上升[1]。前腺增生预后良好。前列腺癌早发现早诊断,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MRI以多方位成像、多序列成像、组织分辨力高等优点,为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诊断提供更多信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近2年经病理证实的前列腺增生27例、前列腺癌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前列腺增生组:年龄45-76岁,平均63.5岁。前列腺癌组:年龄52-65岁,平均60.1岁。病史半年至10年不等,主要症状为排尿障碍和血尿。血尿以前列腺癌组多见。
1.2 检查方法 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采用1.5T 高场机及腹部线圈,常规盆腔加前列腺薄层扫描;扫描序列有T1WI、T2WI、SPIR、DWI,取横轴位、矢状位、冠状位扫描。
1.3 前列腺增大标准[2] 左右径≧4.4cm,前后径≧3.6cm,上下经≧4.0cm。
2 结果
(1)前列腺增生组:前列腺增大变形,包膜完整,球形15例,椭圆形12例。前列腺各径线增大,13例左右径增大明显(达5.5cm),8例上下径增大明显(达5.2cm)。均见中央叶增大,8例见增生结节(图1,2)。T1WI前列腺为均匀稍低信号。T2WI、压脂中央叶为等信号4例,稍高信号6例,斑点状、结节状高信号17例。DWI为等、低信号22例,稍高信号5例。周围叶受压变薄,信号基本正常。膀胱底壁受压变形呈双叶或山峰状改变12例。膀胱壁增厚19例。(2)前列腺癌组:前列腺形态不规则,包膜不完整,边缘凹凸不平,T1WI前列腺为不均稍低信号,T2WI、压脂周围叶增大并见低信号结节(图3),DWI结节病灶为高信号。精囊腺信号减低9例(T2WI)。膀胱壁不均匀增厚伴壁结节7例(图4)。周围血管束不对称7例。髂血管旁、盆壁淋巴结增大5例,其中3例融合成块状。
3 讨论
前列腺面积分三部分:周边区、中央区和移行区,最大部分是周边区(约占95%)。前列腺增生主要发生在移行区及中央区;主要类型有基质增生、纤维肌肉增生、纤维腺瘤增生、纤维肌肉腺瘤增生,以纤维肌肉腺瘤增生为常见;病理可分为腺型结节和基质结节两种。前列腺癌主要起源于外周带,从腺泡和导管发生,以腺癌为多,其次为移行细胞癌、鳞癌和肉瘤。前列腺癌容易发生转移,可直接向附近组织或邻近器官浸润,侵及输精管壶腹、精囊腺、膀胱颈和后尿道;经淋巴道转移可至髂内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等;经血行转移最常累及骨盆、脊椎、股骨,其次是肝、肺、胸膜、肾上腺、脑等内脏器官[2]。
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主要影像检查方法有直肠探头超声、CT、MRI。直肠探头超声,能够显示前列腺内部结构,可用来指导穿刺活检,费用也较低。但近年来研究发现[3],24%~40%的前列腺癌超声不能发现病灶,其精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仅分别为58%、66%和56%;因显示野较小,不能评价盆腔淋巴结情况。CT对前列腺病变与周围结构关系显示较好,如淋巴结增大、病变内钙化及骨骼转移情况。因前列腺癌病灶本身密度与正常腺体相似,CT对局限在腺体内的病灶显示有限。MRI是目前前列腺病变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采用高场磁共振机,直肠表面线圈结合其他线圈,薄层扫描,可获得高质量的图像;其诊断准确性明显高于超声和CT,敏感性可达70%~90%[3,4]。(1) T2WI序列薄层扫面,对前列腺形态大小、内部结构显示最好。前列腺中央叶增大,T2WI为等信号或稍高信号,一般为基质增生;T2WI见斑点状、结节状高信号,一般为腺体增生。前列腺癌,T2WI信号减低,周围叶内可见更低信号结节。(2)常规盆腔T1WI、T2WI、压脂序列扫描,能够全面观察盆腔内结构情况。
可观察精囊、周边脂肪及静脉丛、膀胱及直肠,盆腔淋巴结、骨质的情况。淋巴结增大,为等T1、等T2信号,压脂为稍高信号。膀胱受侵,可见膀胱壁不规则增厚或呈结节状,其信号与膀胱内尿液信号对比明显。精囊腺受侵,血管束不对称,T2WI、压脂信号减低。压脂成像对骨转移、软组织改变特别敏感,病变表现为高信号。(3)对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的鉴别,DWI序列具有价值。前列腺增生,DWI为等、低信号,前列腺癌,DWI为高信号。骨转移病灶DWI呈高信号[6]。(4)对前列腺癌术前分期,MRI具有重大意义[6]。高场强MRI由于扫描速度快,信噪比更高,能较清楚地显示肿瘤对周围组织结构侵犯及远处转移情况,对分期作出较为准确的评判。
参 考 文 献
[1] 郭应禄.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31-134.
[2] 高元桂.磁共振成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625-633.
[3] Walsh PC,Lepor H.The role of radical prostatectomy in the management of prostate cancer.Cancer,1989,60:526-537.
[4] 欧阳寄,黄永新.前列腺癌MRI诊断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09,6(23):188-189.
[5] 杨颖,胡建新.MRI扩散加权成像在前列腺疾病诊断中的价值[J].河北医药,2009,31(4):446-447.
[6]达,马周鹏,毛旭道等.MR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与分期[J].放射学实践.2009,24(10):1125-1126.
1.图片及其说明如下:
篇3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最常见的肿瘤,男性发病多于女性。临床症状多为无痛性血尿,晚期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和排尿困难。膀胱肿瘤分为上皮性和非上皮性两类。前者占95%~98%,且以恶性居多,其中移行上皮癌占90%左右,少数为鳞状上皮癌和腺癌。非上皮性肿瘤仅占2%~5%,有血管瘤、纤维瘤、平滑肌瘤、嗜铬细胞瘤、肉瘤等。肿瘤好发于膀胱三角区,其次为侧壁,发生在顶部者很少。膀胱状瘤属于良性,常多发并有癌变倾向。膀胱癌依据浸润程度可分为以下几期。Tis期:原位癌,病变局限在粘膜内;T0期:状带蒂,无浸润;Tl期:病变累及粘膜层或粘膜下层;T2期:病变突破粘膜浸润浅肌层;T3期:病变浸润至深肌层(全肌层)或至膀胱周围;T4期:病变浸润至膀胱壁以外或膀胱邻近脏器、淋巴结转移。
1 超声检查
1.1 膀胱肿瘤的声像图表现
膀胱肿瘤多数表现为膀胱壁限局性增厚或隆起。隆起呈结节状或菜花状,向腔内突出。肿物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表面不光滑。有蒂肿瘤可随变化摆动或“漂动感”。膀胱肿物以高回声或中等高回声居多数,少数呈中低水平回声。极少数膀胱肿瘤呈弥漫性壁增厚。
早期病变基底部狭窄或有蒂与膀胱壁相连,膀胱壁回声正常(提示未侵及肌层),振动腹壁可见肿瘤在尿液中漂动。晚期病变侵犯膀胱浅层或深层肌层时,肿物基底部增宽而固定,局部膀胱壁增厚,其层次模糊不清,常使膀胱壁回声的连续性破坏,轮廓不清或缺损,甚至侵犯至膀胱周围组织或器官。
个别膀胱肿物瘤体表面附有小结石或钙化斑时,后方可出现声影。较大的肿瘤后方可有轻度声衰减。
1.2 膀胱肿瘤的声像图分期
现代高分辨力超声能够显示膀胱壁的各层结构,故对膀胱肿瘤的分期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认为,精确的声像图分期可通过膀胱镜,应用高分辨力的经尿道探头。经腹部超声扫查对膀胱肿瘤精确分期尚有一定困难,但是适当降低增益和调节聚焦,对于清楚显示膀胱壁的层次,大致估计膀胱肿瘤有无浸润及其程度,对于初步判断其病理分期仍有相当帮助。
1.2.1 非浸润型膀胱肿瘤(T0、T1) 肿瘤基底部局限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声像图表现为肿瘤基底窄,可见纤细的瘤蒂,膀胱粘膜光滑,各层次连续性好。
1.2.2 浸润型膀胱肿瘤(T2、T3) 病变侵犯至膀胱浅、深层肌层及更深组织。声像图表现为肿瘤基底宽大,肿瘤周围膀胱壁不规则增厚,粘膜回声紊乱并有回声中断现象。
1.2.3 侵犯至膀胱壁外及远处转移型膀胱肿瘤(T4) 超声表现除膀胱壁高回声中断外,病变与周围组织或脏器不易区分,呈不规则的中低回声。肝脏、腹腔淋巴结等处可见实性占位病变。
膀胱肿瘤超声检出率和声像图分期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受仪器的分辨力和超声扫查技术方法的影响。有时,肿瘤直径小于5mm可能被漏检。位于膀胱前壁的肿瘤可能由于经腹壁扫查产生的伪像(混响)而受到限制,改用5~7MHz近场聚焦探头,或采用经尿道或经直肠超声检查可能有帮助。彩色多普勒显像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二维超声的敏感性,一般在瘤体内或癌肿浸润的部位血流信号明显增加。
2 鉴别诊断
2.1 良性前列腺增生 增生明显的前列腺可突入膀胱,横断时易误认为膀胱肿瘤。注意显示尿道内口图像,采用纵断面和全面检查有助于鉴别。
2.2 膀胱内血凝块和结石 膀胱内血块在改变病人时,血块常有较大幅度移动,与膀胱壁不相连。彩色超声检查膀胱内血凝块不显示彩色血流。膀胱结石具典型强回声和声影,一般容易区别。
2.3 腺性膀胱炎 腺性膀胱炎结节型与膀胱肿瘤声像图极相似,前者表面光滑,回声均匀,基底较宽大,不累及肌层,不影响输尿管出口。彩色血流图在病变处不显示血流,而膀胱癌即使较小的瘤体,其基底部常显示点状彩色信号,中等以上肿瘤除基底部外,在瘤体内也有彩色血流信号出现。腺性膀胱炎的最后诊断仍有赖于膀胱镜检和组织学活检。
2.4 膀胱壁子宫内膜异位症 二维超声很像基底宽的膀胱肿瘤,但月经期前后声像图有变化;彩色血流图检查在肿块内无血流信号。
3 临床价值
膀胱镜检查可以发现直径1mm的膀胱肿瘤并可进行活检,此为超声检查所不及。但是,在无创性筛选手段中,超声检查可以作为膀胱肿瘤影像诊断的首选方法。对于直径大于0.5cm的肿物,检出率高达90%以上,还有助于膀胱肿瘤的分期。
CT检查对本病诊断与分期和超声内镜相似,总的衡量未必比经尿道超声更为优越。对于小病变和位置隐蔽者以及术后随诊中的早期肿瘤,超声检查常有一定难度,不及膀胱镜检查;对于膀胱肿瘤病理性质的确定仍需依靠膀胱镜检和组织学活检。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经腹超声 大肠癌 定位诊断
大肠癌是胃肠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占肠道肿瘤的98%[1]。大肠癌有多种诊断方法,超声检查可作为筛查大肠癌的首选方法[2]。本文回顾性总结并分析经手术或肠镜病理证实的37例大肠癌患者,是在无任何肠道准备的情况下,经腹超声检查进行定位诊断,旨在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7例病例中,男性17例,女性20例,年龄17~77岁,平均年龄60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或便秘,便中带血或脓血便或无便血,腹痛,腹胀或不适,发病时间为3天至1年不等。少数无临床症状和体征,多数临床查体未扪及肿块,少数可扪及肿块。
1.2 使用仪器和方法 检查仪器为美国“菲莎”B超诊断仪和飞利浦HDI-5000彩超诊断仪, 频率为2.5~5MHz。受检者检查前无任何肠道准备,随机进行超声检查,直肠检查,查前适度充盈膀胱,检查中,沿大肠走行,以肠腔气体及内容物的强回声为定位标志,观察肠壁增厚的程度和范围,并根据大肠的解剖走行特征,确定增厚肠壁的部位,并扫查周围组织和腹部实质脏器有否转移病变。
2 结果
本组结肠癌18例,超声定位诊断13例,符合率72%,直肠癌19例,超声定位诊断15例,符合率78%,总计定位诊断28例,总符合率75%。其中,升结肠5例,结肠肝曲4例,直乙交界4例,直肠中上段15例,漏诊、误诊9例,漏诊、误诊率25%,其中升结肠2例、结肠肝曲1例、降乙交界1例、乙状结肠1例、直肠下段4例。检查中其声像图表现为肠壁局限性环周或侧壁增厚,厚度为1~3.1cm,增厚段范围3~12cm,肠腔不同程度变窄。
3 讨论
正常情况下,肠道内含有大量气体和内容物,肠壁厚度1cm时即可被超声探及。由于大肠癌主要环绕肠壁浸润,使肠壁不规则增厚,肠腔不同程度狭窄,局部肠腔气体减少从而增加了超声对肠道检查的敏感度[3],形成了大肠癌的特征性声像图表现。通过37例大肠癌经腹超声检查定位诊断,笔者认为,大肠癌的超声诊断,检查者须遵循以下三点:(1)密切结合病史。(2)掌握大肠癌的声像图特征。(3)掌握经腹超声检查对大肠癌的定位方法。则能提高诊断符合率减少漏诊和误诊。
3.1 密切结合病史 大肠癌患者大多数有反复性排便紊乱,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或脓血粘液便或便条细、不成形,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等消化道症状,注意病人有否体重减轻或贫血,临床查体有否肿块。
3.2 大肠癌的声像图特征 (1)病变环周浸润肠壁时,纵切显示“假肾征”(见图1),横切显示“靶环征”(见图2)。(2)病变局限性向腔内或腔外生长时,表现为偏向一侧的不规则低回声肿块及肠腔气体和内容物的强回声(见图3)。(3)直肠癌声像图表现为子宫、阴道(或前列腺、精囊)的后方纵断面显示“假肾征”(见图4),横断面显示“靶环征”。
图1 升结肠癌:肠壁环周增厚,肠壁厚度约1.4cm,纵切呈“假肾征”(略)
3.3 经腹超声检查对大肠的定位
3.3.1 结肠定位 (1)升结肠和降结肠由于其前面及两侧被以腹膜,并与腹后壁相贴,位置较固定,扫查定位较容易。检查时首先定位结肠肝曲和脾曲,于右、左肋间扫查,在肝缘后下方、右肾之前显示肠腔气体及内容物强回声为结肠肝曲,在脾和左肾的尾侧显示肠腔气体和内容物的强回声为结肠脾曲。然后沿两侧腹的外侧,相当于腋前线内侧向下追踪扫查,以见到肠腔气体及内容物的强回声为升、降结肠定位标志。(2)横结肠和乙状结肠,横结肠全被腹膜包裹,并形成较长系膜活动性较大,乙状结肠除髂窝一小段无系膜外,全被腹膜包裹,活动性较大,可降至盆腔及右下腹,故横结肠和乙状结肠定位较困难。横结肠扫查时可自结肠肝曲向脐部方向及结肠脾曲方向沿横结肠走行进行扫查,乙状结肠沿降结肠走行向下在左髂嵴处向内下方扫查,见到肠腔气体和内容物强回声为定位标志。
图2 升结肠癌:肠壁环周增厚,肠壁厚度约1.39cm,纵切呈“假肾征”,横切呈“靶环征”(略)
图3 升结肠癌:肠壁非环周增厚,肠壁厚度约1.33cm,肠腔气体及内容物强回声偏向一侧(略)
图4 直肠癌:女性“UT示子宫”肠壁厚度约1.46cm,其后方显示肠壁增厚,呈“假肾征”(略)
3.3.2 直肠定位 适度充盈膀胱后,在耻骨上进行纵、横切扫查,在膀胱子宫、阴道(或前列腺、精囊)后方,显示直肠,见到肠腔气体和内容物强回声为定位标志。
3.4 漏诊、误诊原因 (1)肥胖、腹壁较厚声像图显示不清。(2)乙状结肠癌可能由于其活动性较大,定位不准。(3)直肠下段癌距较近,在盆腔底部,膀胱充盈后显示不清。
3.5 经腹超声诊断大肠癌的价值 本方法对大肠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笔者认为, 其实用价值包括:(1)可作为大肠癌筛查的首选方法。(2)不需要肠道准备不受病情和任何条件限制,随机可查。(3)适用于体型较瘦,肠气较少患者的检查。(4)适用于腹部和指检扪及肿块者检查。(5)在确诊肠道肿瘤的同时,可进行周围组织器官的检查,了解有否侵犯和转移。(6)无创伤,无痛苦,价格低,可重复性好,易被患者接受。其局限性包括: (1)肥胖和肠道积气较多的患者容易漏诊、误诊。(2)早期病变,瘤体较小者容易漏诊、误诊。(3)横结肠、乙状结肠、直肠下段由于解剖特点,定位诊断较为困难。(4)由于肠腔内容物及仪器分辨力的限制,可造成假阳性,甚至出现“假肾征”,可经导泻复查或灌肠复查排除假阳性。随着超声诊断仪器性能的改善和检查技术水平的提高。超声检查对大肠癌的诊断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贾译清,临床超声鉴别诊断学[M].第2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650~655.
篇5
【关键词】阴囊急症;二维超声;CDFI
Ultrasound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alysis of acute scrotum
LIU Dan-dan,XIELi-mei.Dept.of Ultrasound,Shenyang No.4 People’s Hospital,Liaoning 11003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cute scrotal ultrasound in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practical value.Methods Direct detection of 4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scrotum and the contralateral side of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Results 25 cases of acute inflammation,7 cases of testicular torsion,2 cases Scrotum hernia,hydrocele testicular damage in 12 cases.Conclusion Two-dimensional ultrasound and CDFI can be rapid and accurat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common types of acute scrotum.
【Key words】Acute scrotum;Two-dimensional ultrasound;CDFI
阴囊急症是泌尿外科的常见急症之一,通常表现为阴囊疼痛,可向腹股沟处放射,有者可伴高热,寒战,甚至休克。因此快速准确的判断疼痛原因,对治疗方法的选择,疗效及预后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回顾分析46例阴囊急症的超声诊断过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46例患者均为2004年9月至2008年9月因阴囊疼痛,急诊来院,并收留住院。年龄7~82岁,疼痛时间:20 min~2 d。病史:有外伤,有无诱因疼痛,有前列腺术后等。采用GE-Vivid 4及GE-Voluson 730彩色超声成像系统,7~12 MHz线阵探头,采用直接探测法。患者均取仰卧位,充分暴露,将上提贴于腹壁,应用二维超声检测双侧阴囊及内容物,仔细观察其形态,大小,内部回声及周围积液情况,然后应用CDFI显示血流情况,进行局部对比分析及双侧对比分析。
2 结果
46例经超声诊断后收留住院的患者中,25例经临床试验性治疗及超声复查证实为炎性改变;7例经临床手术证实为扭转;2例经手法复位和手术证实为阴囊疝,12例为损伤鞘膜积液。回顾超声检查的声像图表现,分述如下。
2.1 急性炎症:
2.1.1 炎
2.1.1.1 超声诊断 增大,边界模糊,实质回声明显粗糙不均,有不规则片状低回声,阴囊内可见鞘膜积液。CDFI:局部血流明显增多,可呈短条状,RI
2.1.1.2 鉴别诊断 肿瘤:一般呈无痛性肿块,病灶稍大,有占位效应,内部回声有者均匀,有者伴液化,钙化及粘连。CDFI:>15 mm者其内血流信号极丰富,甚至呈穿枝状,RI=0.6~0.7与健侧明显不同。
2.1.2 附睾炎
2.1.2.1 超声诊断 大小正常,但附睾,尤其头部或尾部明显增大,回声光点粗大不均,部分肿大的尾部中心呈不规则液性暗区(坏死液化),多伴有少量鞘膜积液。CDFI:肿大的附睾内血流信号显著增加。
2.1.2.2 鉴别诊断 ①扭转:CDFI:急性期可出现患侧精索内血流增粗,或附睾内血流较健侧减少甚至消失;②附件扭转:及附睾显示正常或轻度肿大,二者之间可见结节状回声不均的团块,其内无明显血流信号。
2.2 扭转
2.2.1 扭转
2.2.1.1 超声诊断 急性期:轻度增大,内部回声略减低。CDFI:患侧内血流信号略减少,周边,尤其精索内血流增粗,增多。早期:及附睾均增大,多数位置抬高呈横位,内回声呈不均匀低回声,甚至可出现不规则液化坏死区。CDFI:患侧内血流信号消失或极少。
2.2.1.2 鉴别诊断 ①急性炎,附睾炎:最易与扭转混淆的阴囊急症。超声主要依靠 CDFI进行鉴别。急性附睾炎变时,实质内血流信号明显增多。结合感染史,生化检查等与之鉴别;②挫裂伤:有明显外伤史,内回声不均,可有局灶性片状中等回声及液性暗区。鞘膜内可见积血征象。CDFI:内血流信号分布不均,液化区内无血流信号。
2.2.2 附件扭转
2.2.2.1 超声诊断 及附睾显示清晰,大小正常或轻度肿大,两者之间可见结节状回声不均的团块,其内无明显血流信号。其周围的局部血流信号增多。
2.2.2.2 鉴别诊断 同扭转。
2.3 阴囊及内容物压力性挫伤
2.3.1 阴囊壁水肿样改变
2.3.1.1 超声诊断 双侧对比:一侧阴囊壁明显不均匀增厚,回声略低,阴囊内有少量积液。CDFI:显示患侧阴囊壁血流信号丰富。
2.3.1.2 鉴别诊断 ①变态反应性水肿:一般无外伤史,有全身性水肿改变,尤以颜面部眼睑处明显,阴囊壁增厚,但阴囊内容物不受累积;②特发性阴囊水肿:阴囊壁增厚,但血流信号极少。
2.3.2 阴囊疝
2.3.2.1 超声诊断 阴囊肿大,内见不均匀肿块回声,有呈管状的肠道及内容物回声(嵌顿肠管),有呈团状高回声(嵌顿网膜),经腹股沟管与腹腔相同,常伴鞘膜积液,附睾被挤压于一侧。
2.3.2.2 鉴别诊断 ①隐睾:患侧阴囊内无回声,腹股沟管内或腹腔内可见椭圆形实性肿物,,边界较清晰,较健侧略小;②交通性鞘膜积液:阴囊内液性暗区,内无脏器影像。
2.3.3 挫裂伤
2.3.3.1 超声诊断 患侧明显增大,内回声明显不均,可见不规则中低回声或无回声区,裂伤时可见包膜回声中断,裂口周围及下方可见不规则高回声和液性暗区。鞘膜内可有积血征象。CDFI:正常附睾组织内仍有血流信号显示,异常回声处无血流信号。
2.3.3.2 鉴别诊断 ①扭转:见扭转一节;②急性炎症:见急性炎一节;③阴囊疝:通常阴囊内见不均匀肿块,上端与腹腔相通,多数可手法还纳。
2 结论
阴囊急症在临床诊断治疗上一直持有争议。以往推崇早期手术探查,使约80%的患者因急性炎症而接受不必要的手术治疗[1]。而常见病因中的炎症,扭转及压力性挫伤,即使很有经验的泌尿外科医生也很难在早期做出明确的鉴别诊断。尽管核素及磁共振成像有其独到之处,但因放射性辐射及价格昂贵等原因,临床实用价值不高。而彩色超声检查能同时显示附睾的形态学改变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因此彩色超声检查有助于诊断伴有血液循环异常的阴囊疾病[2]。近年的研究认为,彩色超声检查对缺血的敏感性达90%~100%,特异性达100%[3]。
在诊断中发现,附睾炎和扭转容易误诊,诊断要慎重。炎除影像学特征外,一定要注意结合临床症状和化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而扭转,其实是精索扭转导致的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缺血或坏死。精索扭转从发生到血供完全中止有一个过程,当扭转角度在180~360之间时,最初只是静脉回流被阻断,而动脉继续存在供血并逐渐中断[4]。因此认为内存在血流信号即可除外扭转是危险的。必须双侧对比分析,必要时还可以采用流速分析和RI测值分析。同时,在扭转早期,周围组织可能反而血流信号增多,也不能误诊为附睾炎。总之,在扭转问题上,宁可出现假阳性,也决不能出现假阴性,据报道扭转的治疗最好是在4 h内手术处理,在 24 h后手术,存活的可能性极小[5]。
本研究中,炎症25例,占总病例数的54.3%,全部经超声确诊,抗感染10 d后复查,19例痊愈,2例肿块明显减小,1例肿块略变小,回声仍不均匀,但鞘膜积液量明显减少,追问病史,其有慢性附睾炎,本次又急性发作。扭转7例,其中1例17岁患者首次超声检查未能明确诊断,建议常规静脉抗感染注射后约20 min,重复超声检查,改为站立位,显示变为横位,血流信号进一步减少,鞘膜积液增多,随之明确诊断。经手术证实,术后复查7例内血流信号明显增多。
彩色多普勒超声既能显示内部结构,又可提供血流灌注变化情况,可成为阴囊急症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最佳方法[6]。检查中要注意检查手法。适当撑托,手法轻柔,以不产生探头压力性血流信号为佳。同时要充分发挥超声检查的可重复性,可变换性以及无创性,无放射性等优点争取在最短时间内为临床治疗赢得时间。
参考文献
[1] Cass AS,et al.Immediate exploration of the unilateral acute scrotum in young male subjects.Jurol,1980,124:829.
[2] Ralls PW,et al.Color Dopplersonography of the scrotum.Seminarsin Ultrasound,CTandMR,1991,12:109-114.
[3] 王建宏,钱蕴秋,袁建林,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阴囊急症中的应用.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8,14(3):58-60.
[4] 张缙熙,姜玉新.浅表器官及组织超声诊断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56.
篇6
关键词:影响学;诊断;发展前景;影像技术
一、前言
在医学诊断中,影像学还是一门新兴的科学,但是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作为诊断的依据,影像学诊断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加科学的依据,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从伦琴发现X线开始,到人们历史上的第一张X线片,从CT、MRI、介入放射学等技术的新兴,到影像学技术、影像学诊断的普及,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是一个快速而逐步科学的过程。当前,医学影像学技术在诊断中的运用,已经开始了影像学新的数字影像时代,技术不断革新,在临床医学诊断和治疗领域更是不断进步。医学影像学的不断发展,是整体医学发展中的一个热点,也是未来医学发展的一个趋势。在未来,医学影像学的诊断作用将会更加普及,技术也会更加先进,对医学的贡献将会更大。
二、医学影像学的含义
在广泛意义上,医学影像学是指通过X线的成像,电脑断层扫描,核磁共振成像,超声成像,正子扫描,脑电图,脑磁图,眼球追踪,穿颅磁波刺激等现代成像技术,来检查人体无法用非手术手段检查的部位的过程。医学影像学也称医学成像,又因,之前的胶卷使用的是感光材料卤化银化学感光物来成像的,所以其又称为卤化银成像。
三、影像学的发展现状
目前,随着影像的发展,在临床检查中,X线的透视检查已经逐步减少或被取代,X线摄影检查,被推广开来,其中的DR检查运用的最为广泛。传统的X线造影检查也被多排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取代。这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首先是X线的脊髓照影技术被MRI技术取代,其次是X线在消化道造影、经静脉肾盂造影等,被多排的螺旋CT、MRI结合光学内镜成像技术所替代,另外,DSA的诊断价值逐渐开发出来,取代了CT血管成像和MR的血管成像技术。目前,CT已经成为了临床急诊和确诊的重要依据,MRI也因其无创性、无辐射性、成像参数多、承载信息量大等特性,成为了临床重大疾病的诊断技术。超声及其设备也因其价格低、无创伤等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在了影响学筛选检查中。此外,DS A E t成为了介入治疗的工具。从影响学的发展来看,将来,分子成像将是医学影像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之一。
四、影像学的诊断作用
影像学诊断已经被广泛运用在了临床上的各个方面,一般来说,影像学的诊断作用为:检出病灶、病变点定位、肿瘤良恶性鉴别、术前分期评估、介入诊断及治疗、随访观察等,涉及骨科检查与诊断、胸腔检查与诊断、消化道检查与诊断、泌尿系统检查与诊断、妇产疾病检查与诊断等。诊断技术主要包括:透视、放射线片、CT、MRI、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影像学技术的不断更新,目前影像学诊断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价值。
(一)反应局部循环的状况
CT技术和MRI的灌注成像以及MRI的扩散成像等,均可以反应出人体结构的血流量、血容量、循环时间,甚至可以细微到水分子在细胞内的扩散运动等,通过这些技术的运用,在临床上可以给人们提供更多、更详细、更细微的诊断信息,临床主要用于脑、心肌等一些实质性脏器的诊断。
(二)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走形级改变情况
影响学技术中的MR张良成像技术在诊断时可以显示出脑白质的纤维束走形情况和改变情况,MR张良成像技术其实属于扩散成像技术的延伸,更加有利于人们准确的诊断疾病。
(三)脑皮质功能定位
MR功能性成像技术可以实现脑皮质功能定位。随着影像学的发展,此项技术已经从简单的脑区功能识别发展到了神经学、生理学等领域。可用于喉癌术后与发音功能相关的脑区变化观察,有利于发音功能的恢复。可用于某些疾病康复患者脑皮层反应的观察与训练等。
(四)心脏功能成像
通过CT、MRI成像技术在心肌检查中的运用可以显示出某支冠状动脉闭塞后相应心肌供血情况和活性,及观察治疗后的康复情况,指导心肌梗塞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五)检查组织变化,鉴别疾病
影像学磁共振波普可以检测组织的化学成分在磁共振波普上的波形,以此来诊断疾病的类型与组织变化。如,前列腺疾病增生与癌变的诊断、脑肿瘤的诊断与术后复发性诊断等。
五、影像学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与影像学的不断发展,目前集诊断与治疗一体的影响学技术和设备也在不断的发展与成熟中,未来疾病的诊断将会更加快捷与准确,治疗效果也会大幅度提升。此外,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影像学诊断技术奖更加直观与明确,手术范围的确定与病灶切术范围将会更加准确与直接。
在影像学网络化发展的基础上,影像学的图像处理技术也会成为临床上的常规技术,服务器软件也将取代工作站,实现多点化同时处理,提高图像自动处理技术水平。此外,影响学图像的传输也将更加便捷、清晰、准确,甚至医生可以在家里或是度假图中处理诊断图像,完成诊断报告等。
分子成像将会是未来影像学发展的热点,针对多组织、器官特异性的对比剂将会问世,通过特定基因表达、对比增强效果将会更佳,诊断特异性也会更强,在临床上真正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
未来影像学的作用将不单单局限于诊断与治疗,甚至会广泛涉及到疾病的预防与保健、人体健康管理等领域。科学在发展,影像学技术也在不断更新,随着分子技术、基因工程等更加细微与高端技术的发展,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空间将会更加广阔,应用范围也会更加广泛,其前景是我们无法预料的。
参考文献:
[1]唐农轩.矫形外科应用影像诊断学基础[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
[2]林曰增,张雪林 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3年第22卷第1期
[3]李果珍.临床体部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
[4]张雪林,陈贵孝.脊柱和脊髓CT诊断[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
篇7
医院始建于1949年,与共和国同龄,前身是中国人民长春医科大学外科学院。建院50多年来,医院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以外科为优势,以心脑血管疾病、创伤的诊治以及组织器官移植为主的医、教、研特色。1957年,普通外科成功实施了国内首例肝极量切除手术,并于1963年在亚太国际会议上进行手术示范,1980年又成功开展了东北、华北地区首例同种异体原位肝脏移植手术。1962年以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开展蝶鞍肿瘤经鼻手术的治疗200余例。1963年,胸外科全身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成功,填补了吉林省在该学科领域里的空白。1964年,骨科的断臂再移植手术获得成功,卫生部发来贺电。泌尿外科自1978年开创吉林省脏器移植手术临床应用成功的先例以来,现已开展同种异体肾脏移植手术1580余例。1983年以来,眼科开展同种异体角膜移植1600余例。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他们更加重视新技术、新疗法的研究与应用,努力与国际医学前沿接轨。1996年,心血管内科在国内率先成功开展经导管化学消融心肌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填补了我国在该学科领域里的空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使该院成为世界第三家能够开展此项治疗的医院。
1993年,医院迁入位于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新址。由卫生部命名为“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中日联谊医院)”。前卫生部部长钱信忠亲笔题写“中日联谊医院”。新医院是由吉林省人民政府和长春市人民政府拨地、卫生部投资基建、日本政府无偿援助价值26亿日元先进设备而共同兴建的,占地面积20.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81万平方米。新医院的建成,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的结晶。新医院落成后,形成了总部(新医院)、二部(旧址)和三部(分院)“三部一体”的格局。
医院编制床位952张,开放床位1445张。设有急救医学科、普通外科、胸外科、心血管外科、秘尿外科、神经外科、血管外科、骨科、手外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肾病・风湿病内科、神经内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口腔科、皮肤科、中医科、康复科、麻醉科、核医学科、放射科(含介入病房)、电诊科、内镜激光科、病理科、检验科、输血科、中心研究室等39个个临床、医技科室,以及8个达到国家先进标准的ICU病房,门诊部还设有疑难病中心诊室、外宾特诊室,放疗治疗中心将于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
医院在职职工1441人,其中医务人员1048人,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务人员有215人。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专业9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27个,博士研究生导师25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53名。有37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吉林省管优秀专家2名,长春市有突出贡献的市级专家、长春资深名医、长春名医多名。
医院装备有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其中超高档螺旋CT、ECT、1.5T超导型磁共振诊断仪(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DSA)、大型X 光机、计算机放射线成像系统(CR)、彩色多普勒超声系统、自动生化分析仪、流式细胞仪等万元以上先进医疗设备998余台(套),建有完备的医院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和独立网站(网址:省略),加入了国际互联网和中国医院信息网络。医院日门诊人数1500人次,年入院人数2.4万人次。年门诊、住院手术人数1.24万人次,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12.89天,治疗有效率、急诊抢救成功率等方面逐年提高。医院固定资产以每年平均12%-15%的速度递增。
医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评定为“爱婴医院”,是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亚洲紧急救援中心和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的网络医院、吉林省亲子鉴定指定医院。骨科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是卫生部的重点学科。吉林省外科研究所、吉林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吉林省介入放射学研究所、吉林省创伤骨科研究所、吉林省创伤骨科治疗中心、吉林省人工关节治疗中心、吉林省肾脏移植与血液净化研究中心、吉林省放射诊断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吉林省麻醉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吉林省风湿免疫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吉林大学前列腺疾病防治研究中心等医疗、科研机构设在该院。同时,医院还是《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的主办单位。
作为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第三临床医学院,其临床医学设有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神经精神病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口腔科学、皮肤性病科学、中医学、检体诊断学、实验诊断学、影象诊断学、核医学等14个教研室,在系本科生614人,研究生567名。并与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的一些著名医院、病院建立了友好关系,积极致力于医学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篇8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b)-156-02
胃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钡剂(双对比)造影与胃镜检查,而CT做为一种补充的检查手段,可直接显示胃壁厚度,胃肿瘤性疾病的生长方向和向邻近器官的扩展及远处转移,在术前分期方面也有一定价值。对向胃壁外生长的肿瘤,如胃肠道平滑肌瘤,CT扫描有重要诊断价值,因此必须熟悉胃的正常CT解剖及变异。有一些病人在临床上拟诊为肝胆胰等实质脏器的疾病,而CT检查发现原发灶在胃或合并胃疾病。故阅片时,应同时注意空腔脏器(胃肠道)的CT表现。常规CT扫描由于受呼吸运动、钡剂等伪影的影响,易遗漏胃壁上及周边的小病灶,而螺旋CT扫描则大大提高了病灶的检出率。
螺旋CT(Spiral CT)一次屏气14~30 s就可以完成对胃的一次完整扫描,即避免了呼吸运动产生的伪影,又保证了层面的完整性,无重叠、不遗漏,并可任选重建间隔,有利于小病灶的检出,大大提高了图象的质量。SCT技术不仅可以显示断面图像,而且可进行多平面重建技术,可清楚显示肿瘤的形态及与周边组织结构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在增强扫描时大大节省造影剂的用量,对离子型造影剂来说,大大降低了副作用的发生,而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更快,一次屏气5~10 s就可以完成扫描。
1 资料与方法
1.1 螺旋CT扫描参教
本院西门子多排螺旋CT机常采用200~240 mAs,管电压120 kVp,层厚5~10 mm,必要时2~5 mm,螺距(pitch)1~2。WL 0~45,WW150~350。视患者状态确定一次屏气的扫描范围。本院新引进德国西门子多层螺旋CT机采用120 kVp,160 mAS,最薄层厚为0.6 mm,层距0.1 mm。
1.2 对比剂的应用
为了提高组织间的分辨率,常规空腹,检查前20~30 min口服水或发泡剂或1.5%~3%水溶性腆化剂(泛影葡胶)300~500 ml,上床后再服300 ml,以使胃适度扩张,采用仰卧位或侧卧位扫描。必要时可做增强扫描,多数病人平扫即可解决诊断问题。应视患者情况和诊断要求选择对比剂。本院多采用3%泛影葡胶溶液600~800 ml口服,有文献指出用空气作为对比剂有很大优点,可以发现比较早的病变。也有选用低张药,减少运动伪影。我院同时开展多层螺旋CT扫描,采用空气作对比剂,口服发泡剂1~2袋,仰卧位与俯卧位各扫描一次。显示胃内壁极佳。
2 结果
2.1 胃口的正常解剖
正常胃壁通常厚度较均匀一般小于5 mm,平均4 mm。有两处较厚可超过10 mm,一是食管胃连接处,厚度在0.6~1.8之间;二是胃窦部小弯侧。一般胃壁厚度大于10 mm视为异常,应注意局部改变,某些即使小于10 mm也应视为异常。此外有学者认为大于5 mm即应示为异常。
2.2 临床应用
在胃部肿瘤中,以胃癌最为常见。平扫时即可以发现局部胃壁局限性不规则增厚,厚度大于1 cm,胃腔不规则变形狭窄,并可显示龛影或充盈缺损,胃窦部狭窄还可以引起胃部扩张。螺旋CT对浸润性胃癌具有独特的作用,表现为胃壁的广泛增厚与僵硬,胃腔缩小等。同时又可以显示胰腺、胆囊、肝脏、脾脏、横结肠及食管等的侵犯程度,胰尾最易受累,胃胰之间的脂肪界面消失。胃癌病人容易转移到胃体与胃底小弯侧淋巴结。淋巴结肿大直径一般以大于1.5 cm 为标准,胰后的淋巴结如果大于0.8 cm者称为增大。有文献报道螺旋CT对淋巴结转移的特异性比较高。 术前分期相当重要,关系到手术方案的制定,评估手术可行性及估计预后等。
常见的胃癌分期如下(TNM):
一期:胃壁厚度运小于l cm。
二期:胃壁厚度大于l cm,无肿瘤扩散征象。
三期:胃壁增厚,肿瘤直接扩散至邻近脏器,局部淋巴结转移,无远处转移。
四期:胃壁增厚,有远处转移。同时还应注意与胃平滑肌瘤、肉瘤、淋巴瘤、良性胃溃疡等的鉴别诊断。可结合胃镜与钡剂造影。
3 讨论
由于螺旋CT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并且无伪影影响,既避免了常规CT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又大大提高了肿瘤的检出率和诊断明确率,同时又为手术方案提供了最大的依据。螺旋CT的T分期准确性达49%~71%,而普通CT仅为40%~42%。检查方法为:禁食6~8 h,使胃完全排空,避免食物残渣的影响,故一般要求患者早晨空腹来诊。若要用低张药物,可在检查前10 min肌肉注射胰高血糖素0.l mg或肌肉注射20 mg消旋莨菪碱等低张药物,需注意有心律不齐,青光眼、前列腺肥大或尿潴留者禁用消旋莨菪碱。口服造影剂(水或3%泛影葡胶溶液等)800~1 000 ml,使胃充分扩张。或口服发泡剂1~2袋,使胃充满气体,并能充分扩张。病人常规采取仰卧位,扫描时吸气憋住约20 s左右,即可完成扫描,视需要设定层厚,螺距等参数。完成扫描后即可利用螺旋CT的重建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应用。16层螺旋CT则需要俯卧位再扫描一次(口服发泡剂),以利于后处理,如对VRT技术,SSD技术,透明技术,仿真内镜技术(CT-VE),MPR技术等的应用。
与其他检查方法的比较①胃镜:由于操作人的诊疗水平等人为因素的影响,诊断的准确性首先打折扣。胃镜主要是观察胃内壁的结构形态,对胃炎、表浅溃疡及胃壁内的早期小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CT,同时又可以取病理及治疗等。缺点是无法了解肿瘤的形态、大小及浸润、转移情况,并有可能造成胃穿孔。而螺旋CT则弥补了这些缺点,两者结合是最佳方案。②胃肠钡透:临床常用,但由于部分患者不全都能完全配合,以及重叠影像,故可信性又降低许多,但可以观察胃的运动情况(CT无法观察),提供了辅助诊断资料。③MRI:由于检查时间长,费用高,患者选用的不多。
如前所述,螺旋CT的优势显而易见,但临床采用比较少,尤其是基层医院多倾向于胃镜和胃肠钡透。理想方案应由三者相结合,随着CT扫描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对胃部检查的研究应用会进一步推广与提高。尤其多层螺旋CT的开始用于临床,大大增加了胃部疾病的检出率,它的快速、安全、高质量、非侵入性、无痛苦更能得到患者的认可。胃癌根治术后的病例,螺旋CT应成为主要随访手段。螺旋CT和超声相结合对胃癌术后转移灶的检出率是最高的,如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肝脏转移,腹腔种植转移等。
[参考文献]
[1]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M].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
[2]高剑波,杨学华,李荫太,等.进展期与早期胃癌螺旋CT三期增强的诊断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4):253-257.
[3]吴东,周康荣,彭卫军.不同对比剂用于螺旋CT胃部三维成像的对照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4):258-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