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艺术课程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1: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视觉艺术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视觉艺术课程

篇1

作者简介:胡知凡,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邮编:200234.,

回 应

(7)选择自己创作的视觉艺术作品,根据作品的艺术特点发表见解

·比较自己的视觉艺术作品中所使用的艺术创作技巧。

·确认在自己的视觉艺术作品中是如何表现特定的人、事物或经历的。

·反思在视觉艺术中运用视觉和空间元素,将自己的作品与他人的作品作比较。

综合能力

批判和创造性思维、个人与社会能力、听说读写

(8)认识和描述如何从不同角度来思考视觉艺术作品中的各种图像、事物、形式和想法

·根据自己的经验,从不同视角对照和比较作品中的含义和内容。

·描述和比较不同的媒介、材料和制作方式是如何影响并创造出不同效果的。

·当艺术家为观众创作视觉艺术作品时,了解其创作的动机、思想和技能。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个人与社会能力、听说读写、跨文化理解

(9)探索和诠释视觉艺术作品,并对澳大利亚、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视觉艺术发表评论

·讨论社区中视觉艺术作品其放置的位置和功能,以及它们是如何反映生活和环境、过去与现在的。

·描述视觉艺术作品是如何反映关爱、尊重和负责地对待他人和环境的价值观的。

探索和解释不同时代和地区的美术、工艺和设计作品其社会与文化的含义。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跨文化理解、听说读写、个人与社会能力

课程主题学习

亚洲及澳大利亚与亚洲的关系、可持续发展

与艺术和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

历史

2.三至四年级的成就标准

到四年级阶段学习结束,学生学会利用现有的材料和技术,制作和展示代表自己和他人的视觉艺术作品。

学生认识到选择题材、材料和工艺,以及观念和观众之间的联系。学会描述自己以及他人的视觉艺术作品。

(三)五至六年级学习内容与成就标准

在五至六年级学习阶段中,学生与同学、老师、学习共同体一起,独立地制作和回应视觉艺术作品;研究与表现在现实世界里所见到和经历的创作题材;利用现有的材料、媒介和工艺,创作各种形式的视觉艺术作品,实践有特色的艺术传统,包括素描、色彩画、雕塑、版画、数字作品等;学生对自己、同伴和艺术家的视觉艺术作品作出回应;学习解释艺术作品背后的含义;学习谈论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各种技能;认识到不同的人(艺术家和观众)对艺术作品有不同的诠释方式。

1.五至六年级学习内容说明

创 作

(1)依据想象和对世界的不断认识,尝试创作二维、三维和四维的图像和立体物

·根据个人的经历.知识与个性,创作各种图像和立体物。

·探索视觉艺术家如何从自然和人造世界中形成各种思想来源。

·收集各种材料,用各种方法创作视觉艺术作品, 了解他们所见到和经历的现实世界。

·从独特的视角探索个人和社会感兴趣的主题,包括各种议题、活动和事件,甚至想象中的世界。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信息交流技术、计算能力

(2)选择和使用不同的媒介和技术,探讨各种视觉艺术的观念

·重点关注天然和人造材料的特性,探讨它们是如何影响或改变视觉效果的。

·选择和使用不同的媒才才技术时,结合传统和数字技术、媒介、材料以及工艺。

·探索材料的不同特性,了解所选材料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其安全性和回收再利用的潜力。

·运用不同的艺术概念,例如在解释作品创作的题材时,运用色彩、色调、明亮、比例和抽象之类的艺术概念。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信息交流技术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3)发展艺术创作的技能和技巧,利用各种媒介以及视觉艺术的手法和观点根据特定目的进行创作

·创作和解释各种视觉艺术作品,考虑和尊重作品中所反映的不同文化习俗和道德准则,以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创作视觉艺术作品时,规划和记录新的想法,选择合适的创作过程、材料和技术,例如创作一幅热带雨林的拼贴画,可结合数字技术制作热带雨林环境的图片。

·调查各种艺术创作的技术,探索和发展各种技能,包括传统的以及现代的数字技术、媒介、材料和工艺。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跨文化理解、个人与社会能力、伦理行为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4)使视觉艺术作品作为自我以及跨越地区.时代、文化和社会的体现

·创作视觉艺术作品,研究如何使不同的人、文化、社会思想和方法共存。

·共同创作视觉艺术作品,例如塑造一尊雕塑装置、设计与绘制壁画、制作视频等。 ·调整和改进各种抉择,应对创新挑战。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跨文化理解、个人与社会能力、伦理行为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5)分享视觉艺术作品,用研究和回应的方式将自己和他人的视觉艺术作品与观众进行交流

·对于不同观众,从视觉和空间的角度分析视觉艺术作品,重点是对作品的细节、创作意图和技能进行分析。

·选择视觉艺术作品进行展示,例如在学校、社区或网上举办展览进行展示。

·为使艺术作品能有效地进行展示,要做好规划与安排,例如确定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主题、形式或其他功能。在真实或虚拟的空间展示作品时,还要考虑作品的布局安排。

综合能力

计算能力、个人与社会能力、跨文化理解、信息交流技术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6)结合艺术和其他学科领域,通过视觉艺术交流意图

·用数字技术创建、复制或重新考虑艺术内容,了解不能抄袭他人作品的规则。

·研究更广泛的受众方式,如邀请网络上的观众“进入”艺术作品,促进创作的过程。

·在不同的学科领域里探索各种视觉语言,例如在数学学科中探索线条和尺度等。

综合能力

信息交流技术、计算能力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与艺术和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

媒体艺术、舞蹈、戏剧、音乐、数学

(7)在自己和他人的视觉艺术作品中研究其价值和含义

·比较和对比各种表现形式是如何唤起回应的,注意与自己不同的价值观和意图。

·分析艺术家是如何构建各种创作意图以及认识各种技能、工艺、材料和形式的。

·交流关于自己和他人的艺术作品的偏好原因时,应运用视觉和空间的术语与原则。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听说读写、伦理行为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8)确定并讨论各种视觉艺术作品是如何以不同方式来进行诠释的

·研究视觉艺术作品中的传统和习俗,例如各种风格和技术,以及适合于表现的各种主题等。

·讨论视觉艺术作品的诠释是如何受到文化、社会、环境因素,甚至家庭因素影响的。

·当表达和评论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时,要顾及到艺术家和设计师的权利与责任。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听说读写、个人与社会能力、跨文化理解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土著人历史和文化

(9)识别与分析代表澳大利亚、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社会、文化的艺术家和设计师

学会分析和看待在视觉艺术作品中艺术家所流露的感受、传统、表现方法和创造力。

讨论在社区和各种环境中的视觉艺术作品的功能。

探索视觉艺术作品如何跨越文化、时代和地区形成新的看法。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跨文化理解、听说读写、个人与社会能力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与艺术和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

历史

2.五至六年级的成就标准

到六年级阶段学习结束,学生会运用各种技能、制作过程、材料和工艺来创作和展示视觉艺术作品。学会规划、反思、提炼和记录视觉艺术观念和制作过程。

学生的一些做法和想法能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有所回应。会用视觉艺术的术语,将自己与他人的作品建立联系。

(四)七至八年级学习内容与成就标准

在七至八年级学习阶段中,学生在制作艺术作品时,发展知识、理解力和各种技能,并能将对自己各种做法和想法的认识告知他人;与同伴、老师和学习共同体一起,独立地进行创作和回应;学习利用各种可用的材料、媒介和工艺去创作各种形式的视觉艺术作品,实践有特色的艺术传统;学习探讨材料、媒介、工艺与技术和制作方法的关系;理解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时,有不同的原因和动机;学习认可不同人的艺术观点和不同的诠释方式,以及对艺术作品意义的不同看法。

1.七至八年级学习内容说明

创 作

(1)探讨视觉艺术创作与自己的生活背景和经历有关的各种想法

·选择和运用各种策略、程序或传统做法,创作二维、三维和四维的图像、立体物和空间。

·组合和改变不同来源的图像,依据自然和人类世界所获得的经历进行诠释。

·结合过去和当代的技术,想象和完善视觉和空间世界的表现。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信息交流技术、个人与社会能力、跨文化理解、计算能力

(2)设想与规划时,研究绘画、工艺、设计中与影响审美和表达意图有关的各种策略和观点

·探索各种意图和审美的决定时,研究不同的视角,观点和观众。

·了解各种想法是通过各种惯用的手段融入在实践中而产生的。

·在设计、制造和构建视觉艺术作品时,采用安全和可持续的做法,发展和改进技能和技巧。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信息交流技术、计算能力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3)反思自己和他人的视觉艺术实践过程,认识到安全和可持续利用的各种材料和工艺

·诠释自己和他人的艺术创作意图,通过制作文字或数字期刊、页面,论述如何审美实践与可持续的材料和制作过程的选择相联系。

·研究问题时,可从图像、文本、风格、流派和文化方面着手。

·了解利用图像、文本、风格和流派涉及到道德责任、各种观点和可持续发展。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信息交流技术、跨文化理解、计算能力、伦理行为

跨课程主题学习

篇2

一、教师是一位精心的设计者

由于数学抽象性和形式化特点,学生普遍认为数学枯燥而无味,晦涩而缺乏活力。既不像物理、化学、生物与客观现象有亲密联系,又没有语文、历史、地理所记述的动人故事,更赶不上音乐、体育、美术能陶冶人的美好情感,部分学生只是机械的、被动的、毫无兴趣的接受,他们忽略数学学习,数学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如果教师的课堂教学有趣、有味、有奇、有惑,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学习起来就会觉得轻松而又愉快。因此,数学教师要充当设计者的角色,精心设计每堂课。首先,要精心设计导入,一开始就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然然后精心设计课堂结构,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层次,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梯度明朗,密度合理,难度恰当,重点突出。同时要精心挑选训练题,引导练习要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例题的选择要有典型性、代表性、思考性;学生的课内训练题和课外作业题也要精心布置,做到紧扣本节课的教学目的,突出重点,有利于达标任务的完成、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规律的掌握。这样,经过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就被激发出来,学生的感知、认识、心理和行为等方面因素也得到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会达到很好的效果。

二、教师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引导者

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再创造活动。“指导再创造意味着在创造的自由性和指导的约束性之间,以及在学生取得的乐趣和满足教师的要求之间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这个平衡的关键是教师指导的“度”的把握。教师指导得过多,将限制学生的建构活动,而指导不到位,又无法把学生引到“一种活动中去”,这种活动体现在课堂上应该是教师设法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增强属性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积极向上的人生体验,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发展欲。再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成果是在课堂上从他们自己的头脑里产生出来的,他们是数学的发明者和创造者,使学生在一系列行为表现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其个体主体性。

三、教师是一位耐心真诚的帮助者

数学教内容广泛,具有高度的系统性、逻辑性、抽象性和概括性。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一方面主义教育学生和鼓励学生不怕困难要在攻克难题中不断锻炼自己的毅力,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迎难而上。

学生在繁忙的运算题和复杂的讨论题面前畏缩不前、失去信心时,教师除了在教育学生掌握,好对基础知识的正确运用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自信心,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在纠正学生解答数学问题中的错误或针对某些学生的浮躁,马虎了事的缺点时,教师要教育学生树立高度的责任心,主动改正缺点和错误。在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炼方面是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面对数学问题,他们追求的是怎么做,往往没有多想想为什么要这么做,特别是提高到思想方法的高度来认识,尚缺乏意识,缺乏经验,需要得到老师的真诚帮助,耐心地培养,在通过新知识引入、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探索中,在新的教学方法的摸索过程中,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勇于创造,敢于追求真理,这样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真诚地帮助学生及时消除心中的“疑”,排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信心、有决心。

四、教师是一位充满激情的评价者

根据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人类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是有思想感情的人,有自尊心,有成就感和荣誉感,希望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赏。因此,教师要充满激情的在课堂上进行及时评价,学生答对了应给予表扬,因为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认准:成功的欢乐是一种重大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教师在教学时要为学生学习成功提供阶梯,使学生积极参与探求知识,用自己“火热”的思考与实践去认识数学知识这种“冰冷”的美丽、神秘的事物。学生答错了,也要肯定积极的一面并给予提示、讲解,不要责怪,让他们始终有获得知识的愉和成功的喜悦,以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五、教师是一位学生分层进步的促进者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在于关注学生的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学生之间的智力存在差异性”,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心智技能实化分层要求,在已有的学习水平上,要努力创设竞争和取得成功的机会,并注意保护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拥有适合自己水平的数学问题情境,使每一位学生多一份感悟,多一份理解,拥有更多自由思考的空间,都能“跳一跳,摘到桃”,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努力的价值,从而进一步增强学习的信心,促进每一个学生分层进步。

六、教师是一位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

篇3

现在,有了大数据挖掘这个抓手,用户都可以像诸葛亮一样做出正确的商业决策。美国勇攀科技(Alpine Data Labs)首席技术官及联合创始人陈怡伶将企业在大数据挖掘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归纳为三方面:第一,数据方面的挑战,比如企业要了解自己掌握多少数据,数据的纯净度如何,数据的可信度有多高等;第二,流程方面的挑战,企业做出正确决策的前提是数据挖掘和决策的流程是正确的;第三,人才方面的挑战,企业需要掌握正确的数据挖掘方法的专业人员将数据转化为价值。陈怡伶表示:“勇攀科技可以提供覆盖大数据挖掘整个流程的整体解决方案,比如勇攀科技Alpine Automator可以解决数据纯净度的问题,Alpine Miner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决策的流程化,而Alpine Illuminator可以解决人才方面的问题。”

将数据用于决策

勇攀科技首席执行官黄震与首席技术官陈怡伶是一对黄金搭档,两人都曾供职于大数据厂商Greenplum(现已被EMC收购)。2010年,两人又联手创建了专注于商业分析解决方案的勇攀科技。“2008年,Greenplum刚进入中国时倡导的是数据仓库一定要便宜和大众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用户将数据存储到数据仓库中,在此基础上,才能顺利启动大数据挖掘的应用。”黄震介绍说,“企业的决策过程是由数据驱动的。在此基础上,企业还要实现决策流程的自动化。因此,勇攀科技要从数据入手,把流程的概念融入到数据挖掘的过程中。”

陈怡伶补充说:“数据是有价值的。现在,许多企业都愿意花钱做数据仓库,但实际上对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把数据中的价值提炼出来。Greenplum曾经是我们的起点,但绝对不是我们的终点。”

陈怡伶认为:“大数据是一个系统,而不仅仅是一个数据仓库。大数据挖掘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其客户的构成和特点。这有可能帮助企业改善其决策流程,进而影响企业的资源调配方式甚至是业务流程。”IDC预测,到2020年,全球数据总量将达到35ZB,相当于2010年数据总量的30倍。在进入云计算时代以前,数据只是各种应用产生的副产品。数据就像是越积越多的库存货,而企业从未想过或没有更好的办法将这些库存的数据转变成价值。

在过去两年中,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等在内的一些机构一直在研究哪类企业比较容易成功,结果发现那些真正能把数据用于决策的企业的成功率不仅比那些不依赖数据进行决策的企业高3倍,而且在企业竞争力、创新能力等方面也高出一筹。陈怡伶表示:“企业将数据用于决策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

数据库诞生至今已经超过30年,但是对于从数据中挖掘价值这一说法,很多人仍然认为这是骗人的。究其原因,许多用户虽然拥有了数据库、数据仓库,也建立了用于分析的数学模型,但是它们只是对数据进行了简单的处理、转换,而没有将重点放在建立数据挖掘的流程上。因此,用户虽然可以从数学模型中找到一些所需的数据,但是没有办法很快地将这些数据分析的结果运用到公司的决策、运营流程中。

陈怡伶表示:“用户认为大数据挖掘是个晃子,那是因为它们不知道如何运用这些数据,也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数据挖掘流程。勇攀科技坚持做整套数据挖掘流程解决方案,其目的是帮助用户构建并不断调整数据分析模型,建立从数据的收集、转换、挖掘到应用的数据挖掘全流程,而这些功能是传统的数据挖掘产品中没有的。”

大数据的门槛并不高

陈怡伶表示:“大数据的门槛并不高,只要能够严格保证数据的收集、转换、挖掘和应用都落到实处,那么挖掘出来的数据价值就能为商业决策所用。从勇攀科技的角度来看,大数据挖掘其实就是一个流程的问题。”

2008年~2010年,大多数的中国用户还没有数据挖掘的需求,那时大家关心的是如何存储和管理数据。在那个阶段,许多用户投巨资建设了数据仓库,但数据仓库只是一个交易数据的场所。用户有时调取一个报表可能需要三四天的时间。因此,单独的数据仓库无法承担起大数据挖掘的重任。2011年以后,随着微博、社交软件的普及,人们已不满足于看到过去发生了什么事,而是要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甚至是预测客户的购买行为等。陈怡伶说:“未来,大数据挖掘产品将成为帮助企业预测和管理数据的重要工具。”

大数据挖掘产品是不是只适合那些规模庞大且拥有PB级数据量的企业使用?陈怡伶解释说:“其实,大数据不仅仅是一个‘量’的概念,数据的多样性、运行速度和复杂程度等也是大数据挖掘要解决的问题。即使是一个规模很小的企业,只要有商业预测的需求就可以采用大数据挖掘工具。”

虽然80%以上的数据都是非结构化的,但是数据挖掘的目的是为决策提供支撑,而与决策相关的数据主要是结构化的,即使是非结构化的数据也要经过结构化的处理才能用于决策分析。陈怡伶说:“目前在美国,70%以上的大数据挖掘处理的都是结构化的数据。大部分的中国用户采用大数据挖掘工具主要是为解决营销过程中的客户流失问题,而这一数据挖掘过程也与结构化的数据相关联。”为应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增长,勇攀科技今年准备推出针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大数据挖掘产品,其与结构化产品的区别将主要体现在Alpine Automator这个产品上。

篇4

在面对视觉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当今社会,美国学者提出了“视觉文化艺术教育”(VisualCultureArtE鄄ducation,简称VCAE)。美国学者认为美术教育是社会机构,会随着每一个新时代而产生新课程为社会提供再次重新建设的机会,且广义的视觉文化教学应是学生从生活经验中透过视觉对象探索、理解、批判和统整自身与社会文化的学习,因此,“视觉文化艺术教育”就是学习有关视觉艺术的一切。美术教育者在面对时代转变时,试图响应视觉文化在日常生活的重要性,视觉文化对艺术教育的重要启示,在于其内容构成的选择,在于取得文化与社会意义,并从视觉文化图像的学习汲取一套探索、研究与批判人类所生产的视觉产品的方法。有关“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课程,这种课程是新范式,是跨文化的。美国学者的观点是将历史的文本脉络、社会与文化的观点,带入艺术教育之中,透过社会学、文化学、视觉分析讨论生活中的影像议题及影像创作(image-making),培养学生的批判理解能力(critiqueunderstanding)与为学生赋权(empowerment)(邓肯Duncum,2002)。邓肯(2002)在ClarifyingVisualCultureArtEducation一文中提出更深入的说明:①

(1)影像创作(image-making)和批判(critique)是共生的。“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最重视的是批判理解能力及为学生赋权(empowerment),而非艺术上的表现。强调透过自由的影像创作探索其个人意义,批判的议题包括图像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阅听者的反应、媒体关系、多元主观的建构以及图像的本质,这些都在学生的创作活动中及议题讨论中形成。

(2)“视觉文化艺术教育”(VCAE)同样重视美感价值及社会议题。“视觉文化艺术教育”课程,虽将学习的内容扩张为视觉文化的视觉产物,其意并非将此课程带离艺术的审美领域,而是以融入文化社会观的方式,学习意识如何透过视觉、美感运作,或相反地美感如何推展意识,因此,“视觉文化艺术教育”(VCAE)同样重视美感价值及社会议题。

(3)“视觉文化艺术教育”(VCAE)深切基于历史:强调将影像放在其历史文本脉络中审视,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影像的历史,一如同视觉文化必须置于文化的脉络中审视,影像的历史是视觉文化艺术课程的重要构成因素。在具体“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现任国际艺术教育学会主席、美国北伊利诺斯大学道格拉斯?波顿教授(Prof.DouglasBoughton)提出:②学生必须更加“自主导向”,而不是像过去数十年来那样,完全由教师决定课程内容要学哪些知识,由教师安排成容易消化的单元,同一套教材按部就班教给所有的学生……视觉文化的艺术教育,让孩子创造自己的视觉文化,成为教学与创作的合伙人……因为孩子知道的视觉文化层面,也许比教师更多。

二、台湾地区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实施状况

篇5

一、公共艺术教育的提出

2001年教育部在颁布《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中就提出:“普通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应纳入教学计划,进入第一课堂,并进行考试或考察。”为此,教育部专门成立课题组,研制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在2006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进一步指出“公共艺术课程与高等学校其他公共课程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至此,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作为高等学校公共课程中的一员,以明确的身份和定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尽管公共艺术教育已经正式地进入了普通高校,但由于我国普通高校精英式艺术教育观念根深蒂固,不少大学生选修艺术类课程时有着极强的功利性,为了拿到学分取得毕业证,但缺少情感体验和艺术感悟能力,更缺少一种综合的思维能力的创新意识。加之艺术课程开设因校而异,学生选修因人而异,缺乏统一的教学体系、教材和评价标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开设还缺乏全局性和针对性。特别是目前大多数所开设的艺术课程实际上是从各艺术专业院校直接拿来的“舶来品”,而这些相对比较专业的艺术课程对于从未接触过艺术感性教育的大学生而言,难免有些力不从心。鉴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艺术综合化教育可能应是未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艺术综合化是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学科知识的体系是一个整体。文化或学科知识的发展不是相互孤立、彼此封闭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这一点也可以从国际著名的艺术教育体系、国外的课程改革和艺术作品中获得启示。如美国统一的“艺术课程”下设音乐、视觉艺术、舞蹈、戏剧四门学科,在课程标准中,每个艺术门类都有与其他艺术和非艺术学科的相关学习内容和评价要求;德国的奥尔夫教育体系综合了语言、舞蹈、律动、戏剧、民族民间器乐等多种形式,构成了全新的教育体系。艺术课程的综合向学生提供了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认识思维趋于整体化,让学生从似乎毫无联系的概念、原理中看到他们内在的联系,改变从一个角度考察现象的思维定势,形成多维的、多角度的立体的思维方式。

2.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整体性。发展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由于学习者的心理具有整体性,因此当学习者与相互关联的观念发生际遇的时候效果最好。传统艺术教育面对的是“艺术整体”中的一个个“零件”,在这种教学中,学生也许把某一门艺术学科的各种技能都学会了,但不能从直觉、想象、智慧和个性等方面去进行整合。“综合艺术教育则恰恰相反,它所面对的是“艺术”整体。特别是综合艺术的课程中贯穿以丰富的“通感”训练。“通感”亦称“感觉挪移”、“联觉”等,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各种感觉之间彼此打通、相互强化、互生互补的一种状态。通感往往可以通过艺术活动中不同学科之间的联通而获得,这些是孤立的艺术技能课所难以达到的。

三、艺术课程综合化的实施策略

1.综合课程设计。综合艺术课程作为一种人文课程,它不仅引导学生思考“艺术是什么”的问题,还引导学生进入“艺术应当是什么”的价值思考。在课程设计上,一般采用的方式为“一科切入,兼及数科”,即指在教学中以音乐、美术、舞蹈、戏剧中的某一门作为学科主题的主要教学内容,同时适当兼容其他艺术学科或非艺术学科的内容,达到综合艺术教学的多样性。这种教学模式有两个特点,一是在综合的过程中保持了某一门艺术学科的学科特征,有利于教学活动“由点及面”地展开;二是照顾到我国现有艺术教师的基本素质以及他们在美术和音乐方面的学科背景,使一般的教师能够比较容易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与教学条件,实施综合艺术教学。

另外,艺术课程的设计关键要理解和掌握好教学过程中的步骤。其中“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是艺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个教学步骤。“感知与体验”是学生自主创造和即兴表现的前提和准备,“创造与表现”是“感知与体验”的延伸和深入,经过“反思与评价”之后,学生的初步感知与体验就有可能升华为真正的审美体验。“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三个教学步骤,既有独立的意义,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关联的整体。

2.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目前高校的艺术课程教师,无论从事音乐、美术或舞蹈教学,都有着自己的学科专业背景,在面对艺术专业学生进行教学中驾轻就熟,但是一旦改变了教学对象,在学校实施公共选修课,面对一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去进行艺术专业的教学,其难度可想而知。由于综合艺术课程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生活经验直接参与艺术的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的三个过程,使学生通过艺术学习形成的交流能力与非艺术学科的连通能力,以及多种艺术综合发展能力等,由此对艺术教师的期望值自然是比仅仅从事专业教学的要求要高得多。不仅需要艺术课程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更要从综合艺术素质的角度,为自己提出更高的标准,能够在“一专多能”的前提下尽量充实自己。

3.综合艺术课程的评价。要正确地评价综合艺术课程,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目标是什么?从本质上讲,艺术课程并不是一种单纯教授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技术课程,而是一种旨在提高学生艺术和人文素质的人文课程。作为一种人文课程,艺术课没有直接的功利目的,其课程目标不是单纯把某种艺术技能教给学生,而更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艺术是什么”的问题,通过对艺术的体验促使学生不断思考人生的目的和意义。艺术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也同样是遵循着这一理念,旨在为学生提供各种发现自我潜能的契机和调整方式,以达到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全面拓展,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人性和人格。

篇6

美国学校六年级所学的艺术课程非常简单,分为音乐、美术两门课程。学生在课程内学习基本的知识和技法,如乐理知识、音乐史、绘画和构图的基本技法等,为更深入的学习奠定基础。七年级开始,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自主选课学习,如学音乐的可以选择管乐队和合唱团,甚至是舞蹈;学美术的可以选择绘画、陶艺;还有的可以选择戏剧、演讲和表演等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培养兴趣。八、九年级除了学习以外,学校通过各种方式给学生搭建展示舞台,如校园艺术节、活动日、万圣节等,让学生在展示过程中更进一步提高艺术素养,为高中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或逐步形成自己的一技之长。

上海市二期课改对艺术课程的定位是“艺术课程是在美术、音乐分科课程的基础上,为帮助学生丰富艺术审美经验、提升人文素养、开发多元智能、激发创造性思维、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完善人格品质而构建的一门具有综合性质的基础课程”。从二期课改的艺术课程设置来看,六、七年级分为音乐、美术课程,八、九年级为艺术课程,本身已经体现了对课程的定位。

鉴于赴美的学习和回来后的思考,我觉得初中艺术教育课程还需更深入地研究几个问题:

一、要研究课程设置的基础性和提高性

4年艺术课程,基本安排就是六七年级的每周一节音乐课、一节美术课和级的每周两节艺术课,基本也是各一节,所有的内容都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也就是注重了基础性,但没有体现因材施教,至少从课程安排上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所以很多学生现在的艺术课程学习既没有学习兴趣也没有学习动力。

学生学习的动力,决定其是否有学习兴趣。教育者常常用“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艺术教育同样可行。2012学年,我校计划把艺术课程的设置进行一点变革,即六七年级的课程不变,但把级的艺术课程安排为学生艺术课程内的选修课,如合唱、书法、工笔画、国画、竹刻、舞蹈等,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内容进行学习。我们不敢说这样做一定能起到如何巨大的作用,但是只有不断尝试,才能找到最适合学生的办法。

因此,艺术课程的设置可以形成阶梯式:最低阶段是基础课程,中间阶段是提高课程,最高阶段是以展示为主的活动课程。

二、要研究课程内容的群体性和个体性

我们的课程内容应该有所改革,既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内容——群体性,也要考虑如何满足部分孩子学习的需求——个体性。现行的国内初中艺术教育,除了有拓展课可以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以外,每—个孩子在初中4年中,学习的内容是基本一样的,很少有孩子会在4年的学习中形成特有的兴趣或特长。我们学校曾经有—个孩子,唱帕瓦罗蒂的《我的太阳》时,让很多人瞠目结舌,初中生唱美声,几多形似已属不易,但这个孩子还有了两分神似,更让人惊叹!可惜的是,虽然学校在拓展课上给予孩子更多针对性的指导,但最后也没能为他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支撑力。据说,因为家庭经济的原因,这个孩子最后也像方仲永一样“泯然众人矣”!

虽然现在都要求学校开发校本课程,也有很多学校开发了校本课程,并且也实施得很好。但从课程的全面性和内容的规范性来讲,有指导性的教材也许更好,毕竟学校教师的能力有限。而且这并不影响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从某种程度上,能帮助教师把握方向,做到宏观和微观的紧密结合。

三、要研究学生的课程学习方式

艺术课程的学习有很强的实践性,它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语数英学科的学习过程,即学生必须在积极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美国六年级孩子在学习音乐的时候,老师会给孩子—个迷你吉他,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拨弄找到每一个音符和音调,这为学生从七年级开始学习不同的乐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住的美国家庭的两个孩子都在初中学习,他们都参加了学校的管弦乐团,孩子们每周上两次课,每天回来自己拿着乐器学习,家长也没有请家教辅导,但他们一旦吹奏起来也是有模有样的。

我认为,这就需要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践行“教师指导——学生探究”的基本课堂模式。这样的话,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利用视觉、听觉、触觉和大脑进行学习的过程,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和感受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具体表现出来的,这不仅加深了他们在日常生活感受到的对艺术的理解,而且发展了对艺术的表现力。

四、要研究课程的综合教育功能

学生学完了一首歌,如何让其自信地唱出来;学生画好了一幅画,如何让其介绍自己的创造思路;学生学会了竹刻,如何让其把自己的创作思想融入其中;学生学会了一段舞蹈,如何让其在与他人的配合中展现最美的片段……这些,都不仅涉及美育,还涉及人格教育和创新教育等。

艺术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所产生的深远作用,任何—个教育者都清楚。加德纳认为,艺术教育还能培养包括语文(话剧中的表达能力、视觉艺术作品集的推介展示)、数理逻辑(室内设计、建筑艺术所需的数理)、音乐能力、空间感(如环境设计、构图)、机械动感(如舞蹈)、人际关系(话剧或音乐会的合作、交流)、自我反省(因艺术无标准答案,要求创新与完美便须不断反省改进)、自然触觉(如质感、配色、调和)等方面的能力。所以,学校还应研究和开发艺术教育的综合教育功能,从而发挥艺术教育对学生学习的辅助作用。

五、要研究教师聘任的固定性和灵活性

篇7

关键词:初中美术 与时俱进 提高素养

一、学生利用微机设计创作

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制图软件具有设施齐全的工具库和屏幕预视功能,学生利用微机来进行美术设计是一种快捷高效的方法。好的设计构思需要高品质的制作来表现,学生在设计制作中常常面临着实际制作的效果同预先设想不同的情况,这样就不得不重作。例如在《图案》课中,应用Photoshop6.0的工具面板和色彩面板,利用复制和添色功能来设计理想的图案。当颜色感觉不舒服时可更换颜色,为学生的设计提供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和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二、创设教学情境,加强美术体验

电教媒体将图、文、声、像按不同需要编辑、显示与重放的功能,在欣赏课中表现得非常明显。美术欣赏教学具有认识、教育、审美三个主要功能,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

三、利用网络师生共同点评修改作品,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校内计算机网络的建立,将使学生能够在计算机里更直接地观察、分析、修改别人的作品,发挥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电脑媒体的出现为美术教学增添了新的火力,为教与学创造了许多方便条件,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只要我们不断探索、认真钻研,就能够为美术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贡献。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及时注意学生反馈的信息,并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做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实现教和学的良性互动。点评学生的作品,是与学生进行交流、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

众所周知,美术课是中学生比较喜欢的科目,但是,在这种兴趣背后隐藏着一种假象:在艺术课堂上,很多学生感兴趣的不是艺术课的课堂内容,而是艺术课堂里一种相对宽松的氛围,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假兴趣”。 那么,怎样才能变假兴趣为真兴趣呢?我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正确认识美术科目的重要性,提高美术科目的课堂魅力

(1)增大投入。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需要观摩和展示大量的图片资料,可是这些资料和展示的仪器(如画册、投影仪、多媒体、场地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由于美术不是主课,得不到领导的重视,因此,学校对美术科目的软、硬件投资比重较轻,对美术教师的工作也不是很支持。这样既挫伤了美术教师的积极性,也使得丰富多彩的图片资料无法展示,使得本应丰富多彩的美术课堂变得苍白无味,大大降低了美术课的吸引力,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转贴于

(2)努力上好美术课。有部分美术教师认为,美术课上只要让学生依葫芦画瓢,画出几张画,课堂不出问题就行了,这种做法压制了学生的创造性,长久下去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越来越淡。我认为,任何一位优秀的美术教师都会意识到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性。为此,我们应有选择地利用教材在坚持教学大纲的原则下,有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甚至我们还可以编写自己的本土教材,不断优化和丰富我们的教学方法,丰富我们的教学手段,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越来越喜欢美术课。

2.教学内容

现在初中美术教材里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涉及到欣赏、剪纸、国画、水粉、水彩、版画、设计、包装、摄影等等。有些内容需要准备大量的绘画材料和工具,由于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差异,难免有部分学生无法准备用作绘画的材料,这势必会影响到一些课程的开设和课堂质量。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去选择教学内容,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发一些本土教材(如同里风景优美,可多开设外出写生课;盛泽厂家较多,丝绸印花具有特色,可多开设丝绸图案课程和厂标设计课程)。另外,可适当增加卡通画的课程,因为我发现中学生对卡通可称得上是情有独钟了,这可能是卡通剧里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惟妙惟肖的心态与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心态较相符的原因吧!

3.教学方法

在现实美术教学当中,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不使用一张范画,专靠一支粉笔、一本书,“空对空”口传式地讲课,使原本应兴趣盎然、艺术感染力很强的内容“控”得干巴、枯燥、无味,长久下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越来越淡,直至讨厌美术课;还有一些教师把范画往黑板上一挂,让学生自己临摹就行了,于是,有些人把美术课称为“图画课”。这种呆板的教学方法和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和自我表现心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持续。

篇8

关键词 奥尔夫 艺术课程 综合教育

艺术教育说到底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或者简明地说,是“修养”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艺术教育看起来是对人的微观行为的教导,是人的感情世界的东西,但它对人的宏观方面的建树和成长,对人的全身心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和补足作用。这既是艺术课程的重要理念,也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所强调的:孩子是教学的中心,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培养人才是目的。奥尔夫说过:“走遍世界的是理念本身。”以下的比较更能看出其中的共同之处。

奥尔夫认为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发展人的感官功能:培养人对音乐艺术的情感、态度、审美判断能力:培养高深的品德、美好的心灵: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提高运用音乐艺术形式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发展想象力、创造性等。综合艺术课程所要求的艺术能力是:体验、感知、想象、交流、合作、表现、创造、评价、反思等能力。与奥尔夫一样是通过艺术的手段培养健全的、富有个性的人。

在奥尔夫教学法中大量地把音乐中各要素通过身体来反映,或根据身体动作用音乐的音响来表现的教学。其在动作教学上的重要原则是:尽可能的全身性的和大的动作活动。这样,孩子们充分的参与着、感受着音乐,教师也可以十分投入的引导幼儿进行活动。当我们都被解放出来后,就可以去体验好的音乐和动作训练可以培养孩子们的社会行为、独立性、交流和合作意识,感情的发展和描述情感和经历的能力这句话的意义了。艺术课程通过可生成的一系列的艺术活动,完成教学任务,采用综合的艺术手段,让孩子们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学会艺术技能的同时,培养各种综合能力。

概况起来看。综合性艺术课程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能力的整合发展为目标。而强调个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开发,应该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这也是他们的本质区别。具体我们从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理念、特点和综合性艺术课程的理念、特点方面作如下比较:

一、奥尔夫

1、创造性是奥尔夫教育的灵魂。

奥尔夫的每一个课例都有即兴创作或创编活动,小至一些动作。大至创编音乐剧,在所有的创编活动中。要求不能雷同或需大家共同合作完成,所有的人都会全身心的投入,尔后又为自己创作的成功感到欣慰与自豪。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性思维是从小发展起来的。音乐最能给人以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奥尔夫教学法正是抓住了这大好时机使一个人从小养成创新的思维习惯,并使创造性能力逐渐得到发展。这对人的一生将起到多么大的作用啊!

2、体验与感知贯穿教学始终。

奥尔夫的每节课没有太多的讲述,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去做什么,接下来就是实践排练与即兴创作,大家似乎感到每一节课都是在“玩”,在置身于“玩”的过程中去感知音乐的内涵。去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在情感上的沟通与联系,在“玩”中增强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在这里我们是学习的主人,多年来,音乐教育一直在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里有了明确、肯定的答案,那就是参与实践活动,充分体验、感知艺术意趣。把教师怎样讲变成让学生去怎样做。

3、综合性与音乐文化是奥尔夫教育的重要内容。

奥尔夫课例的内容和形式是十分丰富的,集演唱、演奏、舞蹈、朗诵、表演于一体,所有的内容又仅仅与音乐文化相联系,处处体现着人文精神,拓宽了我们的思路,全面提高我们的音乐修养。这正是综合艺术课程的性质和目标所规定的内容。

4、培养艺术欣赏与批评能力。

奥尔夫的教学理论贯穿在所有的课例中,老师在每一节课例后要引导大家去做总结,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发表个人的看法。这时大家将把自己的切身体验提高到的欣赏、批评的层面,并很自信的、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但提高了个人归纳总结的能力,还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同时提高了审美能力。

二、艺术课程

1、以人为本的艺术学习

艺术课程着力改变以往艺术学习的机械模仿与枯燥训练的方式,不以单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为目标,而是让学生在围绕人文主题的艺术学习中,轻松、快乐地学习艺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艺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形成艺术能力和艺术经验,获得尊重、关怀、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启蒙每个人的真性情,促进个性的完善与发展。

2、营造艺术能力的形成环境

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组织多种形式的综合性艺术教学活动,这些艺术活动都围绕着有利于学生能力形成的主题,营造一种可生成的艺术教学环境。要求营造艺术能力的形成环境,对教师广泛开发教育资源、调动其主动性、创造性,发展个性化的教学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艺术课程强调在轻松、愉悦、民主的氛围中,在师生、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中,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在有机的教学活动中形成学生的艺术能力,教师要真正尊重学生的创意,热情鼓励和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可生成的教学过程中。建立起全新的师生关系。

多种艺术的自然融合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之一,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使艺术学习变得更自然、更容易、更活泼多样。艺术教学应遵循这一艺术能力的形成规律,为学生营造音乐、视觉艺术、戏剧、舞蹈等学科相互支持和相互补充的艺术学习环境。

艺术能力需要在完整的艺术活动中形成。完整的艺术活动包括艺术感知、艺术创作、艺术反思。综合性艺术课程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艺术感知、艺术创作和艺术反思联系起来,使艺术感知为艺术创作提供材料,使艺术创作强化艺术感知,使艺术反思对艺术感知、艺术创作做出梳理和评价,并为进一步感知和创作提供指导和方向。

3、面向全体、关注个性

强调艺术学习的个性化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基本教育理念在艺术课程中的体现。综合性艺术课程给予所有学生公平的艺术教育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学习和享有人类优秀文化艺术遗产,每个学生都具有为生活增添色彩的艺术能力。艺术教育关注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生活背景,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为他们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活动。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审美标准。

4、艺术活动与游戏的互动

艺术与游戏有着内在的联系,想象和自由创造是艺术和游戏的共同本性。艺术课程主张开展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通过有组织或随机的游戏活动,增进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艺术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艺术。游戏性的艺术活动,不仅使学生轻松愉快,更能使他们淳朴、率真的本性得到自然的流露,同时还能潜移默化地养成开朗活泼的性格,以乐观向上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学习,使生活变得更充实、更有活力。

篇9

一、(略)

1.(略)

2.提高艺术修养,愉悦人生

艺术设计与特定社会的物质生产与科学技术的联系,使得艺术设计具有自然科学的客观性特征,艺术设计与特定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艺术之间存在的显而易见的关系,又使得艺术设计有着特殊的意识形态色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艺术设计形象、直观、感性的表达方式,可以使学生获得审美的愉悦,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心态。因此艺术水平的获取就不应该只属于艺术类学科学生及艺术特长生。如在各种艺术活动及比赛中,过于依赖于艺术类学科学生及艺术特长生,而忽略了普通大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艺术及艺术设计能力的培养不仅能使广大普通大学生了解艺术设计的内涵,还能有发现自我、展示自己的机会。

二、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定位

公共艺术教育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它的落脚点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综合文化修养;而专业艺术教育则较为侧重其专业素质的培养。正是基于这个区别,两者在培养目标、要求、手段等方面形成差异,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定位一定要有别于专业艺术教育。首先,教育目的要求高校公共艺术的课程必须体现学生思维方式的多元化、掌握知识的综合化的功能,必须有利于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人本”全面和谐发展。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在施教内容上必须走向综合化,注重将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触觉艺术、文字艺术等交叉与融合,并能对美学、艺术批评、民族文化、历史、哲学等不同内容进行相互渗透。其次,从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来看:文理之间、学科之间都应该是一个有联系的整体,课程应该与各种学科在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教育相互补充、配合和贯通。只有紧密联系学生学业与生活,才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多元化发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好地发挥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功能。

三、公共艺术教育在设计学科中的资源利用

1.公共艺术课程的层次配置

(1)利用典型图片与影视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典型图片与影视作品具有强大的视觉效果、丰富的色彩和逼真的音响效果,能直观地传播信息,对大学生了解作品的寓意,理解其中的设计思想与文化内涵,感知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从设计角度认识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必然,提高对设计艺术的认识与鉴赏力,增强学习的兴趣,具有较好的示范效果。

(2)引入设计研究方法,拓展思辨能力设计方法代表着一种通用的操作方法,是指导设计实施的策略。人们的设计活动起因于对“物”的不满足,而要制造出“物”的“新组合”,而思维是设计方法的基础。在设计中,借用不同的设计元素、不同的设计方法,会产生不同的设计过程和结果。合理进行方法的选用和评价,不仅能产生不同的设计物品,而且可以使学生看清艺术作品的发展方向,理解设计的意图,达成对事物的正确理解。

(3)开展艺术设计实践性课程的设置研究艺术设计是一种应用学科,其作品都是对现实生活的需求。对艺术设计内容的实际呈现是设计学科的本质特点之一。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课时少,常常会忽略设计的实践性本质。动手操作对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思辨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开设出丰富多样的艺术设计类课程,不仅能丰富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且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设计创作的氛围就在现实中。

2.对教学内容的设置围绕培养创新能力,还必须注重课程教学中内容的合理设置和课堂的组织。在课程教学中应强调设计的生活特色,由点及面地进行引导与学习,突出教学内容的示范引领作用,以使学生对艺术设计的广泛应用有正确的理解。

(1)联系实际,强调特色面对当代艺术设计观念变化更替迅速的现状,应该注意对设计表现形式的审视,使其简单化,找到一些关键点,然后围绕其生活及思维的常识性要素,形成内容之间的合理布局。课程结构应具有系统性,并且要具有可持续的操作性,内容设置上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在每一个环节中都体现特色,才能使学生对设计有整体的感觉,与现实联系起来,使学生每次课程都觉得有所收获,是主动学习而非被动接受。

篇10

1.1课程管理缺乏重视,教学过程有待规范。由于选修课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性质与所处的地位,高校选修课程的开设尽管需要一定的审批程序,但在课程实施后,选修课程教学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由的状态,无论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还是选修学生在思想上都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选修课无非就是让学生混一混学分,至于能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达到什么效果则听天由命,重视程度明显不能和专业课程相提并论,这些存在的问题也同样存在于公共艺术课程。甚至,由于不重视投入,或者因为专业课地挤占,部分学校缺乏专用的艺术教室,公共艺术课训练像打游击,到处找地方。加之,公选课上课时间一般都安排在晚上,学生缺课现象严重。因此,公共艺术类课程要想提高教学效果确实勉为其难。

1.2师资水平良莠不齐,教研能力有待提高。从教师数量上来看,根据高校公共艺术评估标准,以1万人的高职院校为例,艺术教育教师以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比例计算,即需聘用艺术教师15-20人,且专职教师为7-10人。从高职院校强调专业立校的现状来说,师资引进策略重在“双师”素质的前提下,引进如此数量的艺术教师,从人力资本核算等多个角度,都不具备现实操作性。因此,目前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类教师基本上都是身兼数职,要么是艺术专业的专业老师,要么是一些行政岗位的兼职老师,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求老师去专门对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进行深入地钻研也不太可能。另外,由于缺乏重视选修课程的校园氛围,造成老师上课也不是很投入,大多数老师对上课也都是随便应付了事,甚至有些课程长年没有教案,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基本上一成不变,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有些任课教师上课往往只是为了打发时间,公共艺术课沦落成看电影或听音乐。因此,是很多原因造成了现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参与公共艺术素质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的结果。我们要针对这些情况,逐一分析逐一破解,以确保大学生公共艺术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2、对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再认识

2.1开展公共艺术教育:为什么?我国加强公共艺术教育是在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因此,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应着力发挥如下作用:一是普及艺术知识,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二是培养创新思维,发掘大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三是陶冶情操,完善大学生的人格。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和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式与目的上的区别,尤其应该重视其艺术素养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对于公共艺术课程教育教学管理应该纳入到整个专业教学过程之中,在经费投入、场馆设施及过程控制方面高度重视,大张旗鼓地营造公共艺术素质教育的氛围。

2.2公共艺术课程体系:讲什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面对全体大学生的教育。不是对少数具有艺术天赋的人的精英教育,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大学生培养成艺术专业人才,而是培养成具有审美品位、高尚情操、富有创新思维的各类专业人才。因此,课程体系结合学生的专业需要进行设计。在课程总体类别上和层次上,按照评估要求以及实际的条件,尽可能涵盖音乐、舞蹈、美术、文学、戏剧、影视等主要艺术门类同时兼顾理论、赏析、技巧等多个层次,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与其让学生了解一些肤浅的艺术知识,作为夸夸其谈的资本,还不如让他们在某一方面有所深究,深入领会某一艺术的精髓。比如书法鉴赏的学习,光就书法作品泛泛讲授书法理论,既枯燥又无味,对于非专业的学生来讲肯定是没有吸引力的,学生不可能真正的进行书法鉴赏,如果换一种角度进行教学,比如前一两次课把整体的书法发展脉络做一个介绍,然后结合学生的兴趣,设置一定的专题,重点选择某一书法家或者书体进行纵深地挖掘、研究等实践手段,学期末做一个实践总结,学生可能就会融入其中,能真切地掌握书法本身的奥秘,从而激发出学习的兴趣。当然,这也是方法的一种,在内容和形式上,公共艺术课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体现学校特色和个性。一方面教师要不断丰富、更新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尝试开设不同形式的课程,让学生有机会接受新的思想与活跃的空气。

2.3公共艺术课程:怎么讲?大学的公共艺术课程的特点在于通过滋润、陶冶、熏染和感化,使大学生能领会、欣赏、感受、剖析艺术的美,使情感得到升华、精神得到提升。因此,公共艺术课的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着眼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避免将公共艺术课上成艺术知识概论或技能培训课程,更不能尽讲授缺乏文化内涵和审美情感的内容,把课程沦落成看电影或听音乐,老师轻松、学生放松。高职院校由于自身的定位以及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客观上确实存在差异,公共艺术课程在施教方式与手段上需要老师发挥自己主动性,尽可能地灵活多样,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把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触觉艺术、文字艺术等融为一体交叉与融合,这样将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就使其领略艺术地享受。实践证明,艺术课程以其直观、生动、富于美感和魅力等特点在培养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心等方面的确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然,高水平的艺术课程讲授需要富有文化底蕴的教师。因此,老师自身也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的提升。

3、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存在不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的改进

3.1多方面培养,多渠道提升,打造精湛的教师队伍。如前所述,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绝不是一般意义的专业技术教育,对老师的业务的要求也绝非仅仅会某一项专业技能。而目前绝大多数从事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老师尽管都是艺术专业出身,以前也都是从事具体的专业技术教学,故公共艺术教学研究并不能真正体现高职院校的特点。因此,辄待解决的就是公共艺术教师观念的改变和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对高职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一是要怀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要能真正懂得公共艺术教育规律而非只追求专业技术教育,所以,学校必须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同时改进教学督导与监管的力度,创造条件与环境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老师要自觉努力转变传统专业技术教学的方式,要汲取各方面文化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适应新的形势的变化。

3.2完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教学与实践要努力体现高职特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内容不可太专注于艺术本身,要把课程的科学性和适应性有机结合起来,要能够体现促进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和创新,加强与文理各科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解决交叉学科和跨学科问题。在创设多样性的艺术文化情境中突出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艺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具体来说,可实行“一主多辅”的课程体系。要设一门在内容体系上具有渐进性、复合性的主要课程,加长课时,减少门类。即以讲解基本的艺术理论为基础,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分析,从其他艺术社会科学的角度评价、鉴赏艺术作品,要充分调动学生发表感受的积极主动性,并将其作为本门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与结果。在辅艺术类课程的设置上,还要注意为拓展主干课的教学相应开设一些如艺术美学、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哲学等选修课程,来完善艺术素质的教学。注意实践性教育形式,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扩大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在创作与实践的过程中学以致用,使理论在实践中得以深化,进而达到在艺术教育中培养人才的目的。

3.3结合时代与自身特色,注重高职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各种素质的培养最终归结为开发智力及创新能力,并对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积极的作用。高职院校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注定公共艺术教育要适应高职的特点及时代的变化。因此,艺术素养课程建设要重视结合专业的特点,体现丰富的艺术文化性,课程内容要突出催化人文与科学间的融合,形成科学、艺术、人文的共同基础,使学生通过艺术发展的规律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研究艺术与历史文化的关系。要善于利用本土、国内外、网络的艺术资源,将艺术课程的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打通,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