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农业的结合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1: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与农业的结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敬天时、法地利”的前提下,贾思瓣还提倡“顺自然”与“骆马首”相结合的农业科技思想,强调既要因时因地安排农业生产,又要巧用心机,了解物性,把握住动植物的生长规律,运用人类智慧与自然规律相结合的运作方式,帮助农作物和牲畜生长、繁衍。而这种农业科技伦理思想具体表现为“循物之性”,即认识动植农作物的品种属性、生长习性以及发育规律,把握住生态系统内植物与植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植物与动物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利用这种“物性”来实现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协同推进。
首先是植物与植物方面,贾思瓣说“槐子熟时,多收,孽取,数曝,勿令虫生。五月夏至前十余日,以水浸之,如浸麻子法也。……好雨种麻时,和麻子撒之。……麻熟刘去,独留槐。槐既细长,不能自立,根别竖木,以绳拦之。……明年厮地令熟,还于槐下种麻。胁槐令长。三年正月,移而植之,亭亭条直。”(《要术·种槐、柳、揪、梓、梧、柞第五十》)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就是利用大麻和槐苗之间的竞争关系而威胁槐树的成长,减少人为的过多干涉,最后实现槐树的挺拔通直,茁壮成长。
在植物与动物方面,贾思瓣强调“凡五谷地畔近道者,多为六畜所犯,宜种胡麻、麻子以遮之。胡麻六畜不食;麻子督,则科大。收此二实,足供美烛之费也。”(《要术·种麻子第九》)把芝麻或雌麻种在道路旁,利用牲畜不吃芝麻的习性保护了土地内的其它农作物,同时因为雌麻被啃后会长出更多的侧枝,进而长成“大科丛”(注疏者缪启愉语:种雌麻收子,要求分枝多以做火“烛”)。
在动物与动物方面,贾思瓣在书中提到“朱公曰:..…求怀子鲤鱼……至四月内一神守,六月内二神守,八月内三神守。神守者,鳖也。所以内鳖者,鱼满三百六十,则蛟龙为之长,而将鱼飞去,内鳖则鱼不复去。……所以养鲤者。鲤不相食,又易长也。”(《要术·养鱼第六十一》)他认为饲养鲤鱼既要掌握鲤鱼浅水环洲而游,亦可深水栖息的习性,也要恰当地处理好鱼鳖的互生关系,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上实现渔业的可持续生产。
篇2
关键词:农业科技;培训;方式
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是深入宣传党的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和甘肃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抓手;是强化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甘肃省委、省政府把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提升农民能力素质作为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六大突破”之一,省农牧厅把农业科技培训作为为民兴办的实事之一全力推进。新时期下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应围绕“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紧密结合甘肃省委、省政府现代农业发展行动、扶贫攻坚行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和精准扶贫富民产业培育支持计划的开展,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等农民培训项目,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制定农业科技培训实施方案,进行统筹安排和具体部署,采取多种形式把农业科技培训工作抓紧抓实,抓出亮点,抓出成效。
1广泛宣传动员,营造培训氛围
做好农业科技培训工作一定要重视宣传工作。要积极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多种途径,大力宣传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宣传政府在农民教育培训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宣传科技培训在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中的重要作用,宣传农村致富带头人和优秀职业农民在现代化建设中的贡献。通过广泛的宣传,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学知识、学技能的积极性,营造“各级重视,百姓参与”的良好培训氛围。
2明确培训重点,提高培训实效
农业科技培训要紧紧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发展对农民知识和技术的需求,以提高农民对现代科技的吸纳转化应用能力和综合发展能力为重点,对广大农民特别是普通农户要继续做好普及培训;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以及龙头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骨干人员要做好提高培训和重点指导;对农业重大项目培训学员要开展生产指导,引导他们学用结合。通过扩大培训覆盖面,引导更多的农民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一是将农业科技培训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实施相结合。把阶段性的培育工程与长期性的培训工作结合起来,以工程实施为平台,提升农业科技培训层次,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二是将农业科技培训与农业科技推广、沼气项目建设、动物疫病防控、农机购置补贴等一批重大农业农村工程项目的实施相结合。三是将农业科技培训与全省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活动相结合。早部署、快行动,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重点突出、针对性强的培训工作,掀起阶段性农业科技培训的新热潮。四是将农业科技培训与“1236”扶贫攻坚行动相结合,突出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和精准扶贫产业培育目标,统筹产业扶贫战略任务,扎实开展优势产业精准培训。五是将农业科技培训与地方党委政府年度工作部署以及推进“三农”的有关工作相结合。
3创新培训方式,确保培训质量
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符合农民学习各方面需求的有效培训模式,在实际培训过程当中要注重收集农民的教育培训需求反馈,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和方式,不断提升培训工作质量。一是可采取就近就地实践培训的方法。组织农民走进当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生产基地,进行现场演示、实践实习或参观交流,使他们感受和体验现代农业的管理水平、新技术应用,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更新观念。二是可采取“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模式,对应农时季节和关键生产环节分段安排课程,课程设置要减少理论增强实操,教材选用要先进实用通俗易懂。三是可采取“农学结合、送教下乡、开展学历教育”的培训模式,开展模块化、情景式、互动式教学,农闲时间集中理论学习,农忙时间深入田间具体指导,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交替进行,促进学用结合。四是可采取“请进来教、走出去学”和“以工代训”等培训模式,组织农民走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实地考察现代农业和新技术应用,到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进行学用结合,熟练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增强教学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实用性和规范性。五是可采取多媒体在线培训的方法。利用网络辅导资源、教学课件、智能手机综合服务平台等开展网上辅导和在线教学,随时就地解决问题,扩展培训的时间和空间。还可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等远程教育培训手段的优势,开办农业科技知识专栏、讲座,或通过科技直通车下乡、发放技术明白纸、播放光盘、举办农民学科技读书月活动、设立农民培训咨询台等形式,逐步实现农业科技知识的推广和普及。
4统筹各类资源,健全培训机制
篇3
[关键词] 农民 科技培训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298-01
一、当前农民培训存在问题
近些年来,国家为了促进农业的持续增长,先后组织了了一系列农业科技方面的培训,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科技入户工程”,“百万农民培训工程”等,通过培训使农民掌握了科技养殖、科技种田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培养了一批觉悟高、善经营、懂科技的农业科技带头人;在这些人的带领下推广了一批新科技、新成果;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活动是不少农民尝到了甜头,农民获得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丰收,但是我校通过多年的培训工作也发现了农民的培训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农民对科技培训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以往的农村政策中政府只重视抓农业的经济建设,而忽视了对农民的科技培训,由于以往的政府或者培训机构对农民科技培训重视的力度不够,只重视农村经济的增长,而忽视了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造成了广大农民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不注重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的现象,同时也造成了农民不愿意参加科技培训对科技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象。这种情况严重的制约了农业的发展,由于历史原因在农民科技培训的实践中,许多农民对参加科技培训的事情不重视,参加科技培训班的学习要等到村干部上门挨家挨户的通知后,他们才不情愿的去学习,有的农民甚至认为参加培训班是浪费自己的时间,耽误了自己办正事要求给予自己一定的经济补偿,如误工费、食宿补助、来回的路费等要求,使科技培训的目的变了味。
1.1农民自身对科技培训认识不足
对于政府组织的科技培训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1.1政府组织的培训内容不符合当前农民的迫切需要,听课人员的文化水平差别大,部分人员培训后没有熟练的掌握培训内容;
1.1.2培训人员的授课水平有限,讲课内容理论、专业性较强、专业术语多授课内容不通俗易懂,这样的培训当然不能使被培训人员有所收获,还有些培训人员由于准备不充分,讲课内容脱离当地生产实际、指导性不强,使农民难以在生产生活实际中进行操作;
1.1.3学校自身对培训工作不够重视对培训工作的准备不足。
2.政府投入不足
2.1财政投入不足
与前些年相比虽然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农民科技培训方面的经费投入,与庞大的农民群体与众多的农业科技培训项目相比,这些资金显得比较微薄。
2.2授课教师尤其缺乏
尤其是缺乏一些农业实用技术方面的资深专家,科技培训的教师整体素质较低,大部分教师知识老化,讲课内容实践操做性差,没有接受过在培训授课方式落后。教师的这种现状已经成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阻碍,制约着培训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3.没有充分的挖掘利用科技培训资源
目前农民科技培训的场所主要是田间地头,以及培训班进行培训,科技培训的资源缺乏且资特别是组织的村级培训,缺乏固定的培训基地、优秀的师资力量、以及多媒体教学设施等问题严重,使培训达不到满意的质量与效果。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得不到有效发展。
4.科技培训的教学手段落后
目前农村科技培训教学中运用的培训的手段主要是以电视、V C D等为主,教学手段落后,在农村由于受资金、观念等条件限制而不能使用多煤体等先进教学设施,受这个条件的限制大量新的科技信息与科学技术成果不能及时掌握运用,农业科技水平也不能够很快提高。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也不能被有效解决。
二、解决问题的应对方法
1.创新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形式
创新形式、改进内容,能够吸引农民主动参加科技培训,教学形式服务于教学内容,只有不断吸收新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形式,,才能更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我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实用、实效的原则,根据实地调查农民的实际需要确定培训内容,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做到理论讲座与现场传授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传统教学与现代传媒手段相结合;经验交流与专业考察相结合;通过多种培训方式让农民理解、掌握培训内容,加强培训成效。
2.培训内容要注重联系实际,增强培训的实效
在举办科技培训班时要坚持实用、实效、实际的原则,培训的内容要有针对性,要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与当地的生产实际相结合,培训的内容是目前农民最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特点,进行不同专业技术的培训,在生产技术上为农民答疑解惑,由于农业生产的时效性要求,在举办培训班时要结合农时培训,是培训与农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新技术、新品种,农业技术人员要下到农村中去,了解农民的需求,向农民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并在农业生产中及时给予农民技术上的指导,增加培训的针对性;调查农民的实际需要培训内容要与学员工作内容和就业趋向相结合,根据培训对象的要求,在培训内容上做适当调整。
3.改革培训方法
农业培训要受到农民的欢迎还要提高培训的效率,就要传统的授课方式,从形象直观的角度、本着易于接受的教学原则,改革新授课方式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媒体进行教学、把课堂讲授与现场教学相结合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吸引授课人的注意,将现代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因人施教对不同知识层面农民的培训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如果农民自身素质不高就要适当减少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多举办实践教学,让农业技术人员主动参与农业生产走到田间地头进行农民进行现场农业技术指导,以弥补培训人员论方面的不足,实现理论与实践培训相结合,从而使农民的实际技术水平得到提高达到我们举办科技培训的目标。通过举办这样的培训班使农民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4.培训后的跟踪调查活动
为了加强培训效果,在培训结束后,要对培训的效果进行反馈,开展确实有效的措施进行跟踪调查活动。对农民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困难提供建设性的意见,调查可以采取入户调查、电话回访、问卷调查等形式。通过跟踪调查及时了解培训的效果,对农民反映的培训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仔细研究、认真解决,跟踪调查可以促进双方之间的信息的交流,及时了解农民所需所想,使培训双方形成良性互动,提高培训效果。
三、结语
农民是农业的基础,一个国家的农业如果农民的素质低下,这个国家的农业也不会发达,所以提高农民的素质,培养一批觉悟高、善经营、懂科技的农业带头人,是我国目前的紧要任务,在这些新农民的带领下使我国农业经济稳步发展,逐渐摆脱过去单一的农村产业链条,引导我国农业走向健康发展之路,是我国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篇4
农科教结合富民教育的模式
农科教结合。农:泛指农业和农村经济;科:指科学技术,特别是科技的应用、推广和普及;教:泛指教育,包括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部分高等教育。农科教结合,指通过开展教育培训来提高劳动者素质,把先进科学技术运用到生产实践中,从而使新品种、新技术迅速普及推广,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富民教育:指辖区市民经过各种技能培训,通过劳动经济富裕、身心愉悦、更有尊严的过程。
农科教结合的模式:1.科技培训型。大面积、高质量地培训农民、传播科技,引导农民致富。2.政府统筹型。由政府牵头,成立农科教协会,制定相关优惠扶持政策,帮助农民致富。3.基地示范型。通过高标准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多渠道、多层次培训人才,带动农民致富。4.社会化服务型。为广大农民提供各种技术服务和培训,促进农民致富。5.公司+农户型。通过组建龙头企业,实现农户与市场的对接,扶持农民致富。6.科教兴村型。通过科教兴企,发展集体经济,带领农民共同致富。
农科教结合富民教育的背景、意义
目前,农业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慢、农业效益比较低、农业劳动力大量过剩、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导致了诸多新的结构性矛盾。农村发展中的新形势、新情况,对农村成校发展农村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认为科技教育是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农村成人教育,不单单是让农民掌握一门技术、求职或发家致富,更应以培养适应时代的新型农民为工作重点。而农科教结合,是我国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根据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在多年的社会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教育与科技创新之路。它能解开农村成人教育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互不相融的社会难题,优化科技、教育资源,形成合力,提高整体效益。
其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时展的需要
《国务院关于积极实行农科教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农科教结合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实行农科教结合,在政府统筹协调下,使农、科、教等各有关方面形成强大合力,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以推广先进农业科学技术为动力,以加强农村教育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和适用技术培训为基础,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振兴。
《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江苏特点农业现代化道路,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要求,积极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发同科技开发、智力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有利于科技、教育进步,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新机制,是当前农村深化改革的迫切任务。
2.社区教育发展的需要
社区教育应是及时、准确、真实地反映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本土化”教育,是大众化,普及化教育,也是休闲文化或者职业技能教育。社区教育的发展必须紧密结合街道建设与发展需要,以大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再就业培训、职工转岗培训、外来人口培训为重点,成为三个文明的宣传阵地,广大居民(村民)的求知课堂,休闲健身文化的娱乐舞台,奔向小康的求富摇篮。
横溪社区教育中心的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自从1999年创建以来,在新品种、新技术培训和推广、农村劳动力转移、大户牵小户共同富裕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农科教结合面对纷繁复杂,变化多样的社区建设和社区教育需求,任何封闭式、围墙式、填鸭式、应试式、“正规式”学校教育已不能适应蓬勃发展的社区教育需要,如何使农科教结合培训活动内容丰富,按需教学、形式开放、受众广泛,让广大居民喜闻乐见,还有许多工作等待我们去研究、探索、实践。
3.街道现实的需要
近年来,横溪街道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但是增长的幅度不大。全面达小康,难点在增收,更在农民增收。街道通过论证,认为通过狠抓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努力打造城乡统筹发展第一街,都市美丽乡村第一街和生态休闲农业第一街,逐步把横溪打造成江宁区乃至南京南郊的农业特色旅游街镇是横溪“富民强街”的必由之路,为此,通过农科教结合,培养大批适应街道产业调整的劳动者成为当务之急。目标已定,就需要大批适应街道产业调整的劳动者,农科教结合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农科教结合富民教育的依据
政策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理论依据。20世纪6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强调教育在人力资本积累中的作用。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指出,“在技术上优越的生产要素是农业增长的一个主要源泉的地方,就要考虑教育的重要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教育是整个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农业教育尤其是农民教育,就不可能有我国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
横溪街道
农科教结合富民教育的现状
自2001年横溪西瓜节举办以来,横溪的特色农业拉动了农业旅游的发展,现代农业旅游带动了农产品规模化产业化的推进。
近年来,横溪街道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与省农科院及南京市有关大专院校的合作不断加强,在农业信息、新技术、新品种推广方面均有较强优势。横溪社区教育工作者紧紧把握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巧妙借势运作,走出一条农科教结合的新路,对推动地区农业产业化、农业特色化、实施富民强街战略起到积极作用。
横溪街道农科教结合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态势,但与全国农科教结合示范区相比,差距是明显的。特别是在管理体制、经费投入、政策配套等方面严重制约了农科教结合的深入和大范围推进,需要我们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加以探索和逐步解决。
横溪街道
农科教结合富民教育的措施
1.强化示范基地建设,为广大农民致富提供可靠保证
(1)紧紧依靠科技,密切与南京市蔬菜研究所、江苏省农科院合作,并作为他们的实验展示基地,积极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切实加强对示范基地的领导,建立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由街道主要领导任组长,街道分管教育和农业的两位领导任副组长;由农服中心、企服中心、劳保所、财政所、科委、成人教育中心校等单位的领导任成员;(3)示范基地实行独立核算,确立经理负责制,负责基地项目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聘请一大批专兼职技术人员,负责基地的技术指导、培训、研究等工作。
2.强化技术推广力度,为广大农民致富提供学习平台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是广大农户,主导产业(品)技术进步不仅取决于农业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还取决于广大农户能否真正掌握技术。横溪西瓜,正是通过新品种试验、新技术示范和辅导等,使广大农民掌握了实际操作技能,才得以推广。我们不断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充分利用横溪成人教育中心现有资源,密切与街道有关部门及相关企业、科研单位协作,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开展更好的农业技术培训,引导广大农民更快地致富。
3.强化专业队伍建设,为广大农民致富提供技术指导
充分发挥区域内各类专业人才的作用,以教师和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员为对象,整合各条线的人才资源,组成质量较高,数量稳定的社区教育兼职教师和志愿者队伍。建立社区教育管理人员、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志愿者队伍数据库,形成区域内社区教育师资共享的机制。
4.强化农科教结合,为广大农民致富提供具体服务
农科教结合,包括农民素质教育、农技成果推广、农村社会化服务、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育等。农科教结合,就是要把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到田间地头,把工作做到农户心头,让广大农民自觉自愿的行动起来,享受科技带来的益处;农科教结合,就是要把各种有利因素结合起来,发展科技型的专业合作社,让广大农民致富有靠山。
5.强化经营模式,为广大农民致富提供市场
篇5
关键词:现代农业生产;农机与农艺;重要性;结合;措施
中图分类号:S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872(2016)02-0063-02
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的地位越来越牢固,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所发挥出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农业机械逐步的成为了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推动力。如今,农机与农艺两者的结合已经成为了广大农业与农机工作者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1农机与农艺结合的基础
在我国,现代农业在近年来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绩,虽然起步晚,但是其发展较快。消费市场对于高质量农产品的需要推动了有机农业的快速发展。有机农业本身则是对生态系统平衡规律的实践,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可持续发展技术支持上的。有机农业本身即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有机农业的发展与技术支持无疑为农机与农艺的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农机与农艺结合的重要性
2.1农机与农艺结合有助于实现粮食安全
农机与农艺技术的结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农业生产实现标准化、规模化,让农机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有效改善生产力,进而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为粮食生产安全提供保证[1]。现代农业的发展,让市场上的农产品越来越丰富,在这个过程中生产技术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中农艺技术的运用有很多都是建立在农机上的。同时,农机和农艺的相互结合,使得农业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得到了提升,两者实现充分融合,让粮食生产的稳产高产获得保证,确保粮食安全。
2.2农机与农艺结合有助于农机化科学推进
农机发展与农艺发展两者应该相辅相成,然而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长期以来基本都是单纯的用农机来满足农艺的要求,这种情况使得农艺出现变动时就会让农机在制造与使用上存在困难,要进行大的改进才可以满足新农艺的要求。而要让农机与农艺相互促进,就必须要实现两者的充分融合,更加科学的推行农机化,让农机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充分地发挥出作用。
3农机与农艺结合的有效措施
3.1创新工作机制
无论是农机工作者还是农艺工作者,在进行生产实践时都需要积极的与对方开展技术交流,改变当前各自独立为政的情况,彼此之间做到互通有无,这样才可以让农机与农艺的融合具备有良好的条件。需要搭建起农机与农艺科技人员的交流平台,让农机与农艺科技工作人员可以全方位的开展技术交流,让农机与农艺科技力量集中到一起来[2]。要发挥出科技人员的科技创新作用,构建起农机与农艺科技创新机制,特别是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将现有的推广站、农机学校以及民间所拥有的农机技术力量都结合起来形成创新合力,打造出新型农机服务体系,进一步的推动农机与农艺专家之间的结合与适应,让农机作业服务更具组织化,使得农机农艺结合的技术品质得到提升。
3.2完善农业推广体系
农机与农艺的结合离不开对农业技术的大力推广,政府需要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力度,从资金、人才以及设备上给予农业技术推广支持,并制定出一系列的政策来为其提供保障。与此同时,需要对当前的农业推广体系进行改革,中央与地方政府对农业推广部门的转移支付力度需要增强,并通过专项基金的设立来让农业推广部门的各项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要进一步加大农业专业合作社以及龙头企业的建设力度,让他们为农业技术的扩散提供更多的支持。政府公共服务部门需要和非政府部门加强深度合作,对公共服务私有化的改革方向进行探索,并最终逐步的形成政府公共部门、私人企业与合作社多方共同参与的新型农业推广体系。
3.3加强示范区建设
农机与农艺结合的示范区可以更好的发挥出示范与推广的作用,为此需要进一步强化对示范区的规范性管理。首先,需要加大对示范区管理人员的引进以及培训力度。政府部门需要进行积极的协调,加强示范区与专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重视相应培训工作的开展。其次,需要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示范区需要通过农机与农艺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来对周边农村的发展进行推动。最后,需要加强对国家投入资金的成本核算,对示范区的农业生产经济效益进行准确衡量,尽可能避免出现示范区管理者不重视国家投入资金的短视行为。
3.4强化复合型人才培训
要实现农机与农艺的结合就需要做到农机与农业技术培训的同步。各级农机化、科教以及种植业部门要加强相互之间的配合,与重点农时相结合,开展有针对性的转向培训与宣传活动,为农机手与农户提供最为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技术以及农艺技术。要将农业生产标准化、规范化与农机田间作业技术标准结合起来开展教学工作,让学员能够对农机作业标准的重要性有清晰的认识,使得学员能够明白农机作业如何更好的与农艺技术相配合。与此同时还需要积极的聘请懂农机与农艺技术的专家为学员授课,让学员能够更好的明白农艺技术中需要与农机技术配合完成的内容。并且,需要加强政企联动,引导农机培训活动。
4结束语
总之,农机与农艺的结合要能够取得实效,就需要有共识。当前农机与农艺的结合有很多内容都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这是未来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也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侯杰,杨士钧.浅谈农机培训与农艺相结合[J].科技致富向导,2015,(14):14.
篇6
湖南省通道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有贫困村78个,分布在全县21个乡镇的17个乡镇之中,分布十分广泛,农民受教育程度和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经过多年培训的社会实践和深入调查研究,结合通道县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要搞好通道县农民培训工作应注意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结合:
一、抓好农民科技培训与科技扶贫的有机结合
通道县农广校与县扶贫办密切配合,结合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在贫困村大力开展科技扶贫。为了搞好科技扶贫,农广校每年以专职教师为主,同时组织农业、林业、畜牧等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农民科技培训讲师团,根据贫困村的农业开发项目,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确定培训内容,编写培训资料,编制培训计划。并按照培训计划,组织科技扶贫讲师团成员,克服贫困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困难,常年肩扛手提科技资料、电教设备,走村串寨,送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培训过程中不仅放映科教光碟,还走进田间地头手把手地传授操作技术,真正让农民学一样会一样,掌握一样。每年下贫困村举办各类农业科技培训班80期以上,培训农民1.5万人次以上,帮助农民发展农业项目20个以上,如百合种植、天麻栽培、稻田模式化养鱼等高效农业项目在一部分贫困村得以推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抓好农民科技培训与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因此,抓农民科技培训要结合“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模式,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结合农民的需求,重点进行农业新知识、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等方面的培训,将农民培训工作融入产业开发之中。近年来,通道县县委、县政府根据本地的地理条件、资源优势及市场需求情况,提出了建设四大农业产业带的发展规划和重点发展以林业、畜牧、优质水稻、中药材、蔬菜、实用菌为主的六大农业产业项目的发展思路。农广校围绕全县农业发展的总思路,加强与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的密切配合,从壮大主导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三个层面入手,充分发挥农广校的教学资源优势,进入农业项目开发区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对乡、村、组干部及种养专业户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并根据农业生产季节,利用赶集日送科技下乡,发放科技资料,解答群众提出的疑难问题。近两年农广校在项目区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近百期,培训人数达2万余人次,发放各类科普资料4万份。
在建设“一村一品”农业发展过程中,典型示范基地建设是关键,是农民接受新成果和新观念、推广农业新技术、加速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通道县坪阳乡东江村平均海拔只有105米,十分适宜反季节蔬菜的生产,乡里决定在东江村推广反季节辣椒生产。为了配合坪阳乡反季节辣椒生产项目的实施,农广校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带着反季节辣椒栽培的科教片,对当地农民进行培训,解答他们的疑惑,并承诺为农民提供选种、整地、育苗、栽培、管理等全过程的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在农广校科技人员的指导下,东江村的30亩反季节辣椒示范基地建设喜获成功,亩产鲜椒3000公斤左右,产值达6000~8000元。现在全村家家户户都投入到反季节蔬菜生产行列之中,反季节蔬菜品种也由单一的辣椒生产走向了多元化,户平均一年获纯利上万元,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三、抓好农民科技培训与毕业学员跟踪调查及科技扶持的有机结合
通道县农广校毕业学员有3500余人,遍布在全县的各个乡村,有相当一部分学员成了当地经济发展的科技致富带头人,他们是当地经济发展中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农广校在学员跟踪调查中发现,他们在项目发展中也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十分需要信息服务和科技扶持。为此,农广校在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中,自觉将培训与为学员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援助有机结合起来。依靠他们来组织农民搞培训,针对性强、效果好。例如,黄土乡头寨村的石波同志是农广校87级畜牧专业毕业生,在家发展多年的养殖业,养过鸡、鸭、猪,可是总没有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甚至亏本。农广校根据头寨村的实际情况及市场行情指导他养兔,因为养兔投资少、繁殖快、技术要求不高、市场行情好,加上当地草食资源丰富,适宜大规模养殖。他根据学校教师的指导,从购买十几只种兔试养开始,两年就发展到1200多只。现在每年上市销售肉兔2000多只,年利润4万余元,并且他还在当地发展了一个养兔协会,会员达200多人,每年由他向新会员无偿提供种兔和技术服务,与所有会员签订肉兔回收合同,让会员放心发展养兔规模。目前他的会员每年销售收入可达300多万元。
四、抓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机结合
篇7
【关键词】农业科研 产业
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的形势和机遇对现代农业科技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迫切需要大量优质高产农业新品种及能够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新技术和新设施,而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来实现。伴随着我国财力的不断增强,中央财政农业科技投入逐年增加,例如,2012年中央财政合计安排262.75亿元用于农业科研、农业技术与服务体系等方面,有力推动了农业科研工作的开展和农业科技成果的产出,然而科研成果转化率始终偏低。我国每年经国家和省级部门鉴定的农业科技成果达1万项左右,其中约30%可推广,但实际转化率只有10%~15%,远低于发达国家80%甚至90%以上的水平。究其原因,一是科研与产业脱节,导致部分成果与实际生产需求不匹配,以致农业科研难以形成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创新链与技术链。二是我国众多企业、科研院所和大学的转化环节薄弱且转化体制机制不适应科技进步的要求,导致相当一部分有应用价值和前景的农业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因系统化、配套化及工程化水平不足而积压在“库”无法产业化。三是由于我国企业自身的研究水平较低,导致对来自大学和科研院所实验室的科研成果的承接和支撑能力差。四是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评价体系导向不够科学,评价标准主要依据数量、刊物等级等,形成了重论文轻发明、重数量轻质量和重成果轻应用的向性错误,忽略了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具体效果及对农业发展的实际贡献。
二、多层面探索农业科研与产业紧密结合的新途径
(一)科企对接合作
农业产业化的本质在于商业经营,以商业资本的方式进行运作,而在加入科技成果后,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则是以农业发展为主体,商业经营为辅体,推动农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在此基础概念中,需要建立科技领导农业的发展模式,不断强化农业与科技企业的合作,科技创新对于农业而言极为重要,在提升农业产量与质量方面起到决定性作用,现有的农业发展机制,使农业必然向信息化,科技化发展,近年来提升农业种植的专业化程度,是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其根本目的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以社会经济平衡为重要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种植的专业化程度也逐步提升,使农业在市场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科技创新企业与农业的合作,一方面是专业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是科技设备的应用,将科技有效的融入到农业发展中。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还相对滞后,相关的科技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产生滞后与差距的原因不在于科学技术的落后,而是农业合作发展机制的问题,我国现有的农业发展大部分为依靠传统的农业合作社等机构,使农业发展规划受到限制,农业科技不能够有效的在农业发展中发挥作用,农业发展应做到与时俱进,秉承小家变大家的思想理念,使农业科技有效实施,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不仅需要农户与科技企业的支持,也需要当地有关部门的扶持,毕竟在农业科技方面,我国起步较晚,初期发展农业科技合作的企业基本处于亏损状态,要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提高科技创新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从而使农业科技在农业发展中,形成有效的循环。受到传统农业发展思想的影响,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形成,必须面临一系列的基体制改革,每一项农业科技必须经过长期的实验,反复验证才能够最终应用至农业发展中,而传统的农业发展则以快速高效为原则,在前期的发展规划中,的确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却经不起长期的考验,重要的原因是不能够适应未来的市场发展,导致部分农户在一年内获得巨大丰收,而第二年却连连亏损,使得大部分农作物仅能够在田地中不断腐烂,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可完全杜绝此种情况的发生,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结合经营管理模式,使农业发展形成一定的市场缺口,有效提升农产品需求量,让农户种植的农产品有良好的销售渠道,并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有基础的营销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农业发展的主体优势。
(二)落实转化载体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成熟度科技成果之所以难以转化除了上述供需不对称的原因外,在很大程度上还由于连接科技链与产业链的“中试”环节的薄弱和缺失。“中试”环节作为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是成功集成、熟化和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关键,是连接科技供给和产业需求的桥梁和纽带。但由于机制体制问题,其上游科研人员由于缺乏推广转化的动力、压力和资金条件,多将成果或技术仅停留在成果鉴定和评奖层面,其下游企业由于缺乏研发人才和条件,基本没有承受“中试”风险的能力和意愿,导致这一中间环节成为游离于当前科研链和产业链上下游外的薄弱环节。针对这一窘境,高校和科研院所应以涉农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和载体为依托,针对其将学术研究与当地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职能定位和发展目标,持续不断地将科研成果进行工程化研究开发和系统集成,提高现有农业科技成果的成熟性、配套性和工程化水平,缩短成果转化周期,使其真正发挥农业高新科技成果产业化孵化器的作用。
(三)完善激励体系
篇8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困境;对策
在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勇于改革和创新,才能确保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来完成“养活中国”的大问题。现代农业的发展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培养大量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这里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包括农业科技的推广人才、研究人才及实用人才等。在此结合工作,主要论述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其主要任务是实现农业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重任,不断通过自身的科技创新来创造出新成果,能够起到农业实践和科技理论之间的连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2]。
1农业科技推广型人才培养困境
1.1农林高校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困境
农林类高效、科研单位是培养农业推广科技人才的主体。但是,现实的数据却不是这样。经过统计,全国的农林院校中,农业学生仅为全部人数的15%左右。对于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农林高校来说,专业类别在不断增加。但是,往往攻读硕士学位的考生的选择范围却很小,仅能在领域内选择。所以,在此情况下,往往会造成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数目比较多,但实际的领域之间的发展存在极不平衡的问题。
1.2农业推广艰苦行业中人才培养困境
在农业推广硕士的招生过程中,体现出各个领域间的人才培养具有非常大的规模差距。同时,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指标基本是分配的,这样就几乎没有自由度的控制,没有明显的差异化。而对于在职研究生的选择方面,往往具有很大的自由度,不用考虑太多的问题,一般技术性、专业性、传统农业领域的报考人数较少;而“软科学”范畴,则比较受到青睐,录取人数也比较多。
1.3基层农技推广组织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困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源职业背景已经逐渐淡化,经过分析,在基层农技推广中相关的非农业推广、非农业技术开发、非农业企业管理工作的情况比较多。同时,他们担任干部也具有较高的比例,其中涉及到农业推广工作一线的情况比较少。经过统计分析,当前科技人才的硕士研究生中,大约科技人员占到1/3,教师一般大都具有职业教育学院的背景,而真正来自于农业科技推广一线的情况却不多。
2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对策
2.1进一步突出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的公益性
对于在职人员的培训,大部分都是受利益的驱动。对于相关的办学单位来说,往往存在着很松的入门要求,并没有涉及到专业科目的具体考试,一般要求培养单位完成内容考核即可。这样的专业化程度要求非常低,不利于在人才培养中体现出职业性、专业性特点,存在着大部分人都是为了混学历、混文凭的情况,也出现了大量报考农村区域与发展等情况,而没有涉及到一线的农业科技推广。所以,应该要求国家予以充足的经费支持,保证能够实现正常培养的支出,还应从政策方面鼓励一线的农业科技人才学习农林牧渔等传统农学专业,保证形成良好的人才梯队。
2.2以县域为单位进行在职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培养
在职人员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进校不离岗”,这种情况下最大问题就是“工学矛盾”,结合实际的学习情况,往往基层农业人员很难找到必要的充足时间进行学习,他们往往工作任务繁重,很难集中时间来学习。所以,为了进一步保证人才培养落到实处,能够有效开展培养活动,相关部门应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并结合实际来制定中长期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规划。可以根据条件,鼓励人才培养单位下基层开展办班培训工作,采用学科领域或职业领域的方式,实现有效的规模化培养。
2.3强化农林高校培养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主体责任
随着大学的扩展,大部分综合性大学的规模越来越大,造成大量的农林高校合并进入综合大学。同时,没有改名的农林高校往往转向综合性大学,学科专业早就远远超出了农业专业的范畴,造成农林高校中农林类专业学生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纵观这几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①农林高校招生难且就业难,在恶性循环下,人才引进也有一定的难度;②结合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应保证农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的紧密结合,需要大量的复合型综合人才,应充分利用好农林高校的发展机会。
2.4逐步丰富高层次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培养类型
当前现代农业的发展表明,社会正在出现快速的行业分化现象,可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当前行业关联度越来越高的现状,能够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面进一步拓展空间,比如增设相关的畜牧硕士、专业化农业推广博士等学位,这样不仅能够满足高层次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培养需求,还能依托大学建立更好的农业推广发展新模式,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紧密联系生产,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利用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保证产学研的快速推动发展,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发展,实现当代农业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柳岩,张正河.农业科技推广主体间差异比较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19-21.
篇9
产学研的密切结合继续完善现代农业技术系统全面发挥创新主体的带动辐射作用落实农业科技高新技术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农业知识产权的全方位保护力度提升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二是积极改善创新条件进一步加大对现代农业倾斜力度引导并积极鼓励社会资金能全面参与到农业科技创新之中强化现代农业科技的交流与合作力度积极消化吸收国外的现代农业先进技术充分借鉴以往的成功经验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对其进行有效的帮助完善相关的推广内容进而全面做好相关工作。
2加强现代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一般来讲农业劳动力素质能对现代农业科技进步产生重要的影响提升农民的科技水平与整体素养对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使农业经济增长向集约型方向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当前现代农业科技人才不足结构不科学等情况需要加大农村从业人员的科技培训力度并打造新型农业人才进一步实施农业科技人才战略进一步完善流动开放与协作的用人机制进一步提升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全面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尽全力减少科技人才流失充分依托当地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等院校等机构并发挥机构内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为当地农业科技进一步发展提供强大的后盾。
3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与附加值
3.1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整体转化率
当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为了全面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效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是现代农业科技研发以政府为主导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在现代农业科技研发中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一般来说现代农业科技的基础性研究具有见效缓慢公益性强周期长与风险大等多个特点不能单纯依托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来发挥其实效性作用需要积极加大政府的投入并确保开发主体的地位充分结合当前市场调节的相关办法积极鼓励企业与其他民间组织参加相关产品的研发研究工作进而有效节约现代农业科技成本缩短开发周期并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能二是从当地生产实践出发解决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问题为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还需要从当地生产实践出发解决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问题实现农业科技的研发与转化并重并将农业科研开发与和市场推广利用有机结合起来纠正长期以来重视学术而轻视利用注重研究而轻视推广的倾向并逐步加大关系到当地国计民生的现代农业科技的投入适当使用先进的科技成果进行有效的推广切实调动当地科研单位与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与创造性推动农业科技产业化持续升级。
3.2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成果附加值
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方面的技术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为了更好地发展高效现代农业推动农产品实现深加工让农产品加工链条逐渐向多功能方向延伸实现农业发展的产业化经营要继续加大对农产品加工技术的投资力度并注意引进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对其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强化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曰进一步整合当地优势加工业资源以畜产品粮油水产品等相关领域为中心并且创建技术研发的机构强化农产品技术的推广与研发强化人才的培训力度曰加大产学研的培训与合作力度推动相关产业工程的有效实施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相关高校以及农业科研机构广泛参与的高效协调的产学研结合机制曰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对现代农业的贡献效能增加农产品的加工业在整个农产品总产值内的比重并确保农产品在加工业中成为农业支柱促进农业专业化与标准化生产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4创建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
4.1强化基层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建设完善标准化服务体系
强化基层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建设对当地推广服务机构以及资源加以整合并且强化基层农业科技推广能力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机构的管理机制有效改善当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措施为农业科技的顺利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还应该进一步健全并完善农业社会化与标准化服务体系为科技推广提供情报与信息强化网络技术的研发与利用采用切实有效的手段更好地为农业科技服务提供参考。
4.2对农业技术进行系统分类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对农业技术加以分类对类型不同的农业技术由当地不同的农业推广组织与机构使用不同的方式来推广农业技术是科技产品主要包含私人技术半公共技术以及公共技术对公共技术来讲具有风险性与公益性这决定了推广技术与转化技术必须由政府来主导曰对于半公共技术来讲需要市场机制和政府相互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推广并且尽量防止出现政府过分干预的情形曰对私人技术来讲需要市场来进行优化形成适应市场需求以及农业生产需要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
5结语
篇10
1.1大量农业科技成果得到及时有效熟化和转化
随着国家科技部和财政部农转资金项目启动,河南省各级科技、财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积极宣传,大量科研院校和企事业单位申报踊跃,经专家严格评议,省科技厅、财政厅联合审定,截至2013年,河南省共获取国家农转资金支持项目达260项,占全国总资助项目的3.7%,获资助金额16520万元,位居全国农转资金总资助金额前列,科技成果涉及种植业、畜牧水产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生态环境与节水、农业装备与信息等技术领域,争取到的项目数量、资金总额均居全国各省、市、区前列,河南省年度获得国家农转资金支持情况如下图和下表所示。为促进河南省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河南省于2004年特设立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财政每年拿出700万元用于支持农业科技成果的中试与示范,2006年省科技计划体系改革,设置了成果转化计划,并将星火计划700万元并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整合后每年共有1100万元用于这个计划,初步建立起政府财政投资、信贷支持和企业自筹等多渠道投入,政府、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科技企业及项目区农民等多主体参与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大力促进了河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走向正常化和规范化。截止2013年,我省共支持318项成果得到熟化和转化,资助资金达9640万元。科技对河南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已分别达到45%和40%左右,远远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
1.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1)构建了三级投入保障体系。设立农转资金成果转化计划以来,河南省新乡、濮阳等8个省辖市设立农转资金专项,郑州、洛阳等部分省辖市对国家农转资金项目实行了1∶2或1∶1相关资金的匹配,项目承担及协作单位均按承诺对所立项目实施了资金匹配,初步形成了国家、省、市三级立体投入保障体系。
(2)与相关国家和省科技工作和计划进行了结合。在实施过程中,农转资金专项注重与国家相关科技计划,如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省科技惠民计划、科技攻关计划以及省重大专项等相衔接。在支持的农转资金转化项目中有60%以上来自省部级以上科技计划。
(3)大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进入生产领域。据统计,截止2010年河南省共转化推广农业新品种8070个,新设备2.5万套,新材料3700多种,新技术新工艺4800多项,建立中试线、生产线9000多条,获专利授权10179项,建立试验示范区6万多个,良种推广面积近13亿亩。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吸引大量单位自筹、企业资金,并带动大量社会资金注入该项工作。国家级的大奖全部来自于该转化类项目,如我省农业科技界三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小麦新品种郑麦9023、玉米新品种郑单958和浚单20)都是在国家转化资金项目扶持下迅速、大面积的推广后获得的大奖。如今我省种植面积最大的两个小麦品种矮抗58和郑麦366在审定当年即获得国家、省转化资金支持。通过农转资金项目的研究、实验、示范和培训等过程的实施,各项目能够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讨和提升,项目实施单位科研和研发能力得到提升,转化能力得到提升,了解了市场需要、产品基层信息和实施示范区域,清晰了研究成果到市场的转化具体过程。
1.3促进了产学研的结合
农转资金项目的实施有效促进了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三者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2001~2010年期间,转化资金支持的项目中各类企业立项数将近占了一半,鼓励企业建立和投入研发中心的积极性,推动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紧密协作,促进了涉农科技企业的发展,加快了农业的组织创新和发展方式转变,累计使转化企业获得产品销售收入283亿元,技术服务收入1.2亿元,利润71亿元,缴税12亿元,创汇2.7亿美元。
合作方通过选定合作项目、签订合作协议等形式,共同开发和推广了一大批新技术新品种,提高了涉农企业和农业科研机构的技术自主开发、集成创新和转化应用能力,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产学研项目的实施,科技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得到不断完善,成为涉农高等院校、农业科研机构参与农业科技推广的内在动力,极大地调动了各地区、各单位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积极性,形成了全省范围内的良性互动。如河南省科学院生物所承担的国家2003年度转化项目“白阿魏蘑菌种及栽培技术实验研究”,采取“研、产、销”一体化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使该项目技术迅速在全省得到推广,仅种植规模在100万袋以上的规模化生产基地就有6个,其中清丰县种植规模达到1500万袋,形成小产品、大产业的发展局面。
1.4培养了人才队伍
农转资金转化项目在执行期内吸引了大量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实践一线,推动了农业科技新成果及时、有效得到转化,对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劳动力素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各类农业科技项目的引导和实施,培养出了一批在科研、教学和生产实践、科技管理等不同岗位、不同层面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人才队伍。
(1)先后设立了中原学者、创新人才基金和杰出青年基金,吸引了高端人才从事高水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通过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推动了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大批科研人员创新转化两不误,涉农科技企业、龙头企业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军,开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多元化的新局面。
(3)通过实施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培育大批农村乡土人才也逐渐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形成了“飞鸽牌”和“永久牌”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队伍互动的新格局。据统计,截止2010年已完成监理验收的项目在执行期内农业企业新增就业人数高达27.5万人;共举办各类培训班49448期,累计培训1387.9万人次,带动农民2284万人,新增就业人数77万人次,同时培养了农业领域大批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增强了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河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体现为:
(1)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据统计,河南省农业科技成果的总量很大,每年生产出200~3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其中省级成果转化项目35项,国家的24项,星火6~7项,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比重为42%,但相比发达国家达到60~80%而言则相对较低。另一方面,真正能够应用于生产、产生实际效益的科技成果很少。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65%~85%之间,而我省仅为30%~40%,受农民欢迎易于应用的成果仅占10%左右,有40%~60%的成果在应用中有一定技术难度,还有30%的左右的成果农民不愿意接受。
(2)成果转化主体单一。目前我省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高校占据农转资金项目转化的主体,涉农企业在申请项目数量上还没有优势,没有充分发挥科技型涉农龙头企业在成果转化中对农民的带动作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与企业相联合的机制还需进一步提升。
(3)成果转化渠道单一。河南省每年投入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项资金(包括国家、省、市三级项目)仅有5000万元,每年能够支持的项目百十项左右,不到应支持成果的5%,也不到申报支持的20%,而目前的农转资金转化的主体—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能够相匹配的资金相对较少,与大量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需求差距很大,使得大量农业科技新成果因缺乏资金支持无法转化,导致潜在的农业生产力不能发挥应有的科技支撑作用。
(4)成果熟化程度不够。科研院校项目的立项大多数是由课题小组申请后获得的,而不是根据市场需求而确定的,在这种情况下,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往往只注重学术上的价值,对于科技成果的市场前景,研究、开发、推广的可能性以及科研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成本和收益关心较少,造成农业科研选题与生产结合不紧,农业科技成果结构失衡,偏离市场需求,成果转化效率低等问题。
3进一步做好河南省成果转化工作的建议
当前,我省正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实现河南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做好河南省成果转化工作,首先要客观对待我省在国家农转资金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紧紧围绕河南省“三农”科技需求,以优化提升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为重点,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创新机制,整合创新成果,集成配套转化一大批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先进技术成果,为河南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积极推动农转项目资金总量的增加。收集外省农转资金项目实施信息,学习借鉴经济发达省市成果经验。一方面继续争取国家、省、市财政投入更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扩大项目支持数量,从财政专项资金和贷款贴息等方面对经过认定的转化项目给予扶持,增强支持力度。二是继续深化科技与金融的合作,积极带动地方财政、金融机构和社会力量的投入,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推进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投资体系,依托项目实施,吸引更多的企业、农民和信贷资金,增加转化投入逐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三是进一步整合科技、农业、综合开发等科技投入,以及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户等投入,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合力。四是创新投入方式,采取后补助、优秀项目滚动支持等多种形式,鼓励企业和科研单位转化创新性强、技术水平高的转化项目,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资金保障。
(2)进一步推动成果转化方式创新,鼓励产学研结合。近年来,我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重点支持了一批涉农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产学研相结合模式取得了良好成绩,产学研结合已被证明是推进科学研究同经济建设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3)促进农业科技研究与市场相结合、提升成果的实用性。着重引导科研人员选题深入实际和市场,把当前农业发展需要与未来发展目标相结合,根据地区实际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研究课题,并根据实际生产力变化特点,客户机发展的新动向对课题不断修改、完善,使农业科研选题实现“商品化”、“市场化”,使农业科研机构与其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利益挂钩,提高科研人员选题的积极性与实用性,在考虑先进性的同时,要体现其可转化性,体现社会和经济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