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习惯的变化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1: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俗习惯的变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风俗习惯的变化

篇1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Vaspin;炎症因子

[中图分类号] R59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06(c)-030-03

Change of serum Vaspin level and related factor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HU Wei

Department of Joint Surgery, Chinese Traumatology Hospital of Zhuzhou City, Hu′nan Province, Zhuzhou 412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 of serum Vaspin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serum Vaspin level to related factor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to clarify the probable mechanism of Vaspin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Methods: Serum Vaspin level in 60 patients with RA were measured by an ELISA,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serum Vaspin level with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 α1-acid Glycoprotein (AAG), C-reactive protein (CRP), rheumatoid factor (RF)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TNF-α) were also analyzed. Results: Fasting serum Vaspin level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RA group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1.58±0.20) μg/L vs (0.71±0.09) μg/L](P

[Key words] Arthritis; Rheumatoid; Visceral adipose tissue-derived 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 (Vaspin); Inflammatory factors

内脏脂肪组织来源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isceral adipose tissue-derived 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Vaspin)是一种新发现的脂肪细胞因子,它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pin家族[1]。先前的研究表明Vaspin与胰岛素抵抗(IR)、肥胖以及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密切相关[2-4]。近年来Seeger等研究发现长期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血清Vaspin水平呈独立负相关,而且是血清Vaspin浓度的独立预测因子[5]。Ladislav Senolt等研究也发现RA患者滑膜液Vaspin水平明显高于骨关节炎患者[6]。提示血清Vaspin可能与炎症反应有关,在RA的发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Vaspin在RA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目前并不十分清楚。类风湿关节炎是一个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炎症性的自身免疫病,病因不明。其特征为多个对称性周围关节的慢性炎症病变,最常侵犯的部位是四肢小关节, 可引起全身的关节肿胀疼痛及功能障碍,病变呈持续、反复发作的过程。本实验中, 观察RA患者与正常人血清中Vaspin及相关炎性细胞因子浓度的差别, 分析RA与相关炎性细胞因子的关系, 从而探讨Vaspin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生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机制,进一步阐明Vaspin的生理功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9月~2010年12月我院门诊或住院的RA患者60例作为RA组,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ARA)1987年修订的RA诊断标准。RA患者按病情活动分为RA活动亚组(32例)和非活动亚组(28例)。活动RA患者活动性指标包括:晨僵>30 min;3个以上关节肿胀;5个或5个以上关节压痛;血沉>30 mm/h。RA患者年龄18~75岁,平均(50.4±9.0)岁;BMI 18.2~29.0 kg/m2,平均(20.5±2.3) kg/m2。正常对照组28例,为健康体检或自愿者,年龄20~70岁,平均(49.8±8.5)岁,BMI 17.9~30.0 kg/m2,平均(21.0±2.3) kg/m2。两组的年龄、性别及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及对照组均无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妊娠、内分泌疾病及其他自身免疫病。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2 标本采集及检测方法

受试者隔夜14 h采集空腹静脉血5 ml。其中1 ml用15%EDTA-K2。抗凝后在ALIFAXS.P.A公司的TEST-I型全自动血沉仪上测定血沉(ESR),其余4 ml离心后分离血清,置-70℃冰箱保存用于其他项目检测。α1-酸性糖蛋白(α1-acid Glycoprotein,AAG)和C-反应蛋白(CRP)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在IMMAGE仪器上检测,试剂由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提供。类风湿因子(RF) 测定采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上海申能公司)。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测定采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法。空腹血清Vaspin浓度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北京爱迪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药盒)。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6.0软件完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均经过自然对数转换。组内自身对比与两组间对比用t检验,指标间的关系判定采用直线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P

2 结果

2.1 RA组与对照组生化指标比较

RA组ESR、AAG、CRP、RF、TNF-α显著高于对照组(P

2.2 血清Vaspin水平比较

2.2.1 RA组与对照组血清Vaspin水平比较 RA组血清Vaspi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58±0.20) μg/L vs(0.71±0.09) μg/L](P

2.2.2 RA患者活动亚组与非活动亚组血清Vaspin水平比较 RA患者活动亚组血清Vaspin水平明显高于非活动亚组[(1.98±0.15 ) μg/L vs(1.32±0.12) μg/L](P

2.2.3 不同性别血清Vaspin水平比较 RA组和对照组中所有女性患者血清Vaspin高于男性患者,其中,RA组、对照组中女性患者血清Vaspin分别低于男性患者,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血清Vaspin水平与其他指标相关性分析

RA组血清Vaspin与TNF-α及CRP呈正相关 (r=0.64, P

3 讨论

近年来研究表明脂肪因子如leptin、adiponectin、resistin、visfatin不仅参与糖脂代谢的调节,而且在调节免疫反应及炎症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与RA发病及RA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7-12]。Vaspin是由内脏脂肪组织分泌的一种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超家族的细胞因子,与肥胖和胰岛素敏感性有关。Ladislav Senolt等研究发现RA患者滑膜液Vaspin水平明显高于骨关节炎患者,滑膜液Vaspin水平与DAS28有相关的趋势[6]。提示血清Vaspin可能在RA患者炎症反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此,本研究测定了RA患者血清Vaspin水平,并与正常人群进行比较,结果发现RA患者血清Vaspi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RA患者活动亚组血清Vaspin水平明显高于非活动亚组。这进一步提示Vaspin参与了RA的发病,在RA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关节组织慢性炎症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关节压痛、肿胀都与炎症存在一定关系,许多细胞因子参与了其病理过程,其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 )被认为在RA 的细胞因子网络中起中心作用,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关节的炎症反应,促进滑膜细胞增殖和介导关节软骨及骨质损害;α1-酸性糖蛋白(AAG)和CRP一样,都属于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可反映RA病情的活动性,可作为判断RA疾病活动性的指标之一;CRP、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均已被认为与本病活动性有一定关系。目前证据表明上述细胞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均有异常升高。

本研究实验结果表明RA患者ESR、AAG、CRP、RF、TNF-α 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这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类似。相关分析发现血清Vaspin水平与TNF-α、CRP成明显正相关,而与AAG、ESR、RF无相关性。多元回归分析表明血清TNF-α是影响RA患者血清Vaspin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这些结果进一步提示Vaspin与 RA的发生和发展可能具有重要的关系。但是促进炎症发生还是对炎症具有抑制作用现在也没有明确的定论。本研究通过查阅文献及归纳分析,推测Vaspin可能在RA患者炎症反应中对机体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其升高可能提示了其在炎症状态下的一种代偿机制,这与2型糖尿病患者及肥胖患者血清Vaspin水平升高是IR的一种代偿性机制相类似,但其作用的具体环节及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实验中笔者还发现女性血清Vaspin水平较男性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直线相关分析也提示了血清Vaspin水平与性别不相关。这在文献中也有报道,但原因还未明了,可能是女性雌激素和孕激素对脂肪细胞分泌具有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RA患者血清Vaspin水平明显升高,与炎症反应指标TNF-α、CRP成明显正相关。因此,笔者推测Vaspin可能是一种在RA患者炎症反应中对机体发挥保护作用的脂肪细胞因子,而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Hida K, Wada J, Eguchi J, et a1. Visceral adipose tissue-derived 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 a unique insulin-sensitizing adipocytokine in obesity [J]. Proc Natl Acad Sci,2005,102(30):10610-10615.

[2] Zvonic S, Lefevre M, Kilroy G, et al. Secretome of primary cultures of human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modulation of serpins by adipogenesis [J]. Mol Cell Proteomics,2007,6(1):18-28.

[3] Kloting N, Berndt J, Kralisch S, et al. Vaspin gene expression in human adipose tissue: association with obesity and type 2 diabetes [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m,2006,339(1):430-436.

[4] Youn BS, Kloting N, Kratzsch J, et al. Serum vaspin concentrations in human obesity and type 2 diabetes [J]. Diabetes,2008,57(2):372-377.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5] Seeger J, Ziegelmeier M, Bachmann A, et a1. Serum levels of the adipokine vaspin in relation to metabolic and renal parameters [J]. 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8,93(1):247-251.

[6] Senolt L, Polanska M, Filkova M, et a1. Vaspin and omentin: new adipokines differentially regulated at the site of inflammation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J]. Ann Rheum Dis,2010,69(7):1410-1411.

[7] Lago F, Dieguez C, Gomez Reino J, et al. Adipokines as emerging mediators of immune response and inflammation [J]. Nat Clin Pract Rheumatol,2007, 3(12):716-724.

[8] Tilg H, Moschen AR. Adipocytokines: mediators linking adipose tissue, inflammation and immunity [J]. Nat Rev Immunol,2006,6(10):772-783.

[9] Bokarewa M, Bokarew D, Hultgren O, et al. Leptin consumption in the inflamed joints of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J]. Ann Rheum Dis,2003,62(10):952-956.

[10] Schaffler A, Ehling A, Neumann E, et al. Adipocytokines in synovial fluid [J]. JAMA,2003,290(13):1709-1710.

[11] Senolt L, Housa D, Vernerova Z, et al. Resistin is abundantly present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synovial tissue, synovial fluid, and elevated serum resistin reflects disease activit [J]. Ann Rheum Dis,2007,66(4):458-463.

[12] Brentano F, Schorr O, Ospelt C, et al. Pre-B cell colony-enhancing factor/visfatin, a new marker of inflammation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with proinflammatory and matrix-degrading activities [J]. Arthritis Rheum,2007,56(9):2829-2839.

(收稿日期:2011-05-03)

篇2

【关键词】民俗风俗;现代建筑艺术设计;稳定性;民族性;文化性

1 中华建筑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背景

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建筑具有不同的特点,建筑是表现人们精神文化的主要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艺术表现的风格也不断的发展,建筑艺术可以体现出某个时期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建筑艺术也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生活水平、模式、情趣的写真照,建筑能综合的反映出当时社会的艺术特色、设计水平以及技术的发展情况[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的发展都为中国文化填充了别样的色彩,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有壮族的陶瓷文化、苗族的图腾文化、四川的山区文化等,每个地区的文化都能体现出我国各民族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智慧打造属于自己地区的文化特质。

2 民族的民俗风俗习惯的表现形式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在各民族乃至各地区之间的民族风俗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在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各民族之间的民族特点有着鲜明的对比,但是,众多不同的民族特点又有着共同的民族形式,如,民俗风俗的稳定性、民族性、敏感性、地域性、社会性、群众性、文化性、历史性等[2]。

2.1 稳定性

民俗风俗是一个民族的习惯,同时也是民族历史留下来的文化产物,很难改变这种习惯,而且民俗风俗具有一定的历史根源、社会根源以及自然根源,文化的源远流长是很难被磨灭的。因此,只要民族以及形成民俗风俗习惯的历史根源、社会根源以及自然根源继续存在,那么各民族的民俗风俗习惯也会在这个社会中存在。而且,一旦民俗风俗形成,就会跟随着历史的根源继续流行下去,民俗风俗的形成是建立在民族共同情感的基础上,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但是,人们的这种民俗风俗的习惯却是一成不变的,已经深深的定格到民族群众的心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2.2 民族性

民俗风俗的形式,是对该民族的生活生产方式的一种刻画形式,同时也体现出民族的信仰,反映出民族的群众心理素质、感情境界,是民族发展历史以及文化的一种传统理念,充分体现出各民族的不同民族性质[3]。

2.3 敏感性

各民族的民俗风俗习惯的表现方式也各有差别,有的表现在生活上,有的表现在政治上,也有的表现在社会上等,民俗风俗习惯的表现方式也是一个民族较为敏感的方向,因此,要学会尊重各民族的民俗风俗的习惯。

2.4 地域性

我国地域辽阔,地域之间的地理变化有着很大的差异,同时,我国还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这个地理变化较大的自然环境下,各民族间居住地区的气候、地理条件、自然条件以及经济情况都是有着很大的差异,而且,也有很多民族虽然同属于一个民族,但是由于地域环境的差异,其民俗风俗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比如我国最大的民族“汉族”,汉族生活的地区较多,而且每个地区的地理条件和经济状况也各有差别。因此,民族的民俗风俗根据地域性形成的差别主要分为不同民族之间的民俗风俗差异和同一民族不同地区的民族风俗差异。

2.5 社会性和群众性

民族的民俗风俗是民族群众的共同感情,同时也是代代相传的一种习惯,已经深入到民族群众的日常生活、工作中,以及各个行业的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已经渗入民族群众的心理。因此,民俗风俗具有共同的社会性和群众性。

2.6 文化性

民俗风俗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体现出民族文化的道德价值观,并且是经过该民族很长时间积累下的精神财富,民俗风俗深入到民族的各个行业,如餐饮、教学、建筑、婚礼、节日、服装等,尤其是建筑艺术设计上表现的更为突出。

2.7 历史性

民俗风俗是历史文化的一种表现,从很多方面都能反映出民族的历史传统观念以及文化,尤其是在很多民族的节日是古代传承下来的。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回族的开斋节、苗族的龙船节等。

3 民俗风俗与建筑艺术设计的结合

各民族的民俗风俗不是不劳而获的,是经过各民族人民在生活中用劳动获得的成果,形成的民俗风俗在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刻的涵义,因此,民族的民俗风俗的传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要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努力,保留住正在淡化的优秀的民俗风俗,将它们继续传承下去。各个民族乃至各个地区之间的民俗风俗习惯是反映出各个人群的生活、爱好、饮食等习惯。在历史的长河中,可以看到有很多的建筑设计以及一些其他方向的优秀传统设计和相关的历史文化都反映出当地民族的风土人情,同时还对创造适用地区性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以及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等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另外,民俗风俗对民族的凝聚力和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以及和谐发展,这是民族的一种习惯,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民族风俗不仅是一种民族文化、民族凝聚力、民族发展的表现,还能将这种民俗风俗应用到实际的设计中,充分体现出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的品味,而且通过实用功能还能将民族文化用自己的表述形象流传下去,尤其是在建筑艺术设计上表现的更为突出。将民俗风俗与建筑艺术设计有机的结合,可以在建筑艺术设计中充分体现出民族风俗的特点,充分反映出当地民族文化的特点,虽然我国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建筑艺术设计也不断在提高,但是,不管社会如何的发展,建筑设计提高到什么程度,在任何地区的建筑设计都要体现出当地文化,要求建筑艺术设计必须本土化的特征,这是当今社会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民俗风俗传承具有人性化的特征,各民族的民俗风俗造就了中华民族文化,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对于现代的建筑艺术设计者来说,既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又需要用自己的建筑艺术设计将民俗风俗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并且要不断的发扬优秀的民俗风俗,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将具有民俗风俗内涵的建筑艺术作品呈现出来,有助于建筑设计工作的良好进行和建筑设计行业的良好发展。

4 民俗风俗与现代建筑艺术设计结合的意义

作为世界三大建筑艺术体系之一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为中华民族建造了一座又一座优秀的具有民俗风俗文化内涵的建筑。建筑不仅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从生活上讲建筑是生活实用的一种物质价值,是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用它艺术造型、艺术装饰以及独特的建筑结构体系等充分的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传统文化是由各民族的民俗风俗搭建而成,而将各民族的民俗风俗结合到建筑艺术设计中,实现民族风俗的传承之外,还对现代建筑艺术设计进行创新。

结论:

建筑设计实际上是一门艺术工程,除了需要在设计中满足建筑的使用要求外,还需要满足建筑的艺术要求。而在建筑设计中,通过将民俗风俗与建筑设计进行良好的结合,使建筑设计能够融入到当地的文化中,有助于实现建筑与当地文化的良好融合,也有助于建筑的良好使用,有助于促进建筑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张得亚,方拥班,张一兵.东西民俗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J]. 中外建筑. 2009(05).

篇3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世界大门向我们打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国际间的交流日益普及,英语的世界语言的地位日渐加深。英语水平的高低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而中学英语教学无疑是英语学习一个非常重要地位。但是目前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内容:追求考试成绩,重视语法训练,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技能以追求高分为主要目的。忽视了英语教学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美国语言学家 H. J. Weatherford 明确指出:“语言作为交际工具,而不是分析对象,与文化不可分割。”中国的学生大多受到汉语思维,汉语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泉州地区的学生,又受到本地一些语言的发音,风俗习惯的影响,可能对于英美文化了解较少,而对于文化文方面教育渗透又是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因此,笔者认为,以语言为文化载体,文字当中所包含的独特的文化符号,需要在特定的背景下加以理解掌握,这对于中学英语教学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1、课堂渗透

小课堂可以看到诸多的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文字的发展变化是同社会的发展变化同步的。语言中的词汇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是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变化最为敏感的部分。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每一个侧面都会反映到文化中来。在谈到 dragon(龙)时,龙在我国是吉祥的象征;但在西方它却是邪恶的象征,是不幸与厄运的预兆。再如,教到 green、blue,black 等有关颜色的词时,我向学生拓展一些与颜色有关的英语习语。例如,black tea(红茶)学生对英语词汇有了正确认识,才能了解英美民族的思维习惯和方式,才能避免“中文思维。词汇教学时,tea这个单词实际上还和闽南语有很大的关联。当时大量茶叶从福建泉州港运往世界各地,tea的发音就是根据闽南语中茶的发音来的,当然现在只有爱尔兰保留了古英语中tea的发音,和闽南话是十分贴近的。介绍词汇的来源也可以让学生更有学习的兴致。

2、情景创设

创设生活情景,帮助学生在两种文化中找到差异,排除学习过程中的文化障碍,获得言语交际的文化敏感度。中国与英美国家在地理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多方面都存在着鲜明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一定的差异性,比如不同民族在对待同一种动物的态度是各不一致的。比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还有 you are a lucky dog.而在汉语中狗却有一些含有贬义的意思,比如癞皮狗,落水狗,狗腿子之类的话。北师大版必修一Unit3 Lesson1 Festival,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让学生到搜集各种节日的内容,甚至课外举行有关圣诞节,万圣节的庆祝活动,并与中国传统节日做比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进对西方传统节日的了解。

3、多媒体网络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借助多媒体,借助网络技术,尽可能多的接触和了解英美国家的风俗习惯。这个部分很大程度是对学生加以引导,课后完成。甚至可以鼓励学生给英美国家的人士发电子邮件,语音聊天等形式。这是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北师大版的教材高一英语必修二Unit4 Auckland,除了课本的内容外,上课前,我还到网上搜集了大量的奥克兰的图片,视频以及文字资料,让学生充分领略了新西兰的风情。得到了很好的关于奥克兰的信息

4、课外阅读

这是一个更能原汁原味近距离接触英美国家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课外阅读的内容包括报刊选读和经典英文原版书籍阅读。报刊选读可以了解到现代英美国家社会中的点点滴滴,以及正在发生的事件和人们对它的看法。而经典英文小说的阅读,则更多的是了解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等深层次方面的内容。

总之,英语的学习,绝对不是单纯的语音,语法。而应该是以语言为载体,以历史文化为灵魂的一种综合性的学习,中学英语老师应该多方位的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创造各种机会,全方位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英语。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彩礼纠纷;法律适用;赠与

一、彩礼现象的由来

(一)彩礼的现状当下,彩礼一般是约定双方将来结婚的订婚礼,其目的在于男方报答对方家庭养育女儿的付出。

(二)彩礼带来的社会问题近些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订婚的彩礼也是水涨船高。由此带来一系列难以预见的问题。

(三)彩礼纠纷产生的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人的思想认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男方和女方订婚后又悔婚的现象并不少见。原来的风俗习惯不能适用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他们只好将此类纠纷诉诸法律。

二、彩礼的特征和性质

(一)彩礼的特征

彩礼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而来的。笔者认为彩礼具有以下特征:

1.彩礼是按照当地风俗习惯给付的

彩礼的种类、数额、彩礼交付的时间、交付彩礼的方式都是按照当事人当地的风俗习惯的规定来办的。如果不是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给付的,一般按照一般赠予行为来处理。

2.彩礼是通过给付特定的财物表现出来的,财物价值可大可小

彩礼不单指一定数额的金钱,也包括特定的物。在交付彩礼的时候,不仅仅要按照当地的习惯给付一定的现金,还需按照当地风俗习惯给予对方一定的礼品。

3.彩礼的给付方式多样

彩礼的给付可以是单方给与,也可以是双方互给;可能是男方给与女方,也可能是女方给与男方;还可以是一方给与他方父母,或一方父母给与他方。

(二)彩礼的性质

关于彩礼的性质,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实践中有的认为彩礼是一般的赠与行为;有的认为彩礼就是借婚姻索取财物。事实上,彩礼与一般的赠与行为、借婚姻索取财物是有区别的。

1.彩礼与男女之间的一般自愿赠与是不同的

彩礼往往不是当事人自愿给付的,并将以后与之结婚作为附加条件。而男女之间的自愿馈赠是男女一方或者其父母对另一方出于自愿的一种赠送行为,没有附加条件的。

2.彩礼与借婚姻索取财物是不同的

借婚姻索取财物,是指婚姻当事人即婚姻关系中的男方或者女方,利用订婚或者结婚的机会,向对方索要一定的财物作为订婚或者结婚的条件。在现实中,一般都是女方向男方索要一定数额的财物。借婚姻索取财物,是被法律所禁止的;而彩礼,我国法律未加禁止。

三、彩礼纠纷的解决方式

(一)彩礼的范围处理彩礼纠纷时,应当分清彩礼的范围:

1.完全出于自愿给付且无任何附加条件的,不属于“彩礼”,比如男女之间的定情物。

2.平时逢年过节赠送的金钱财物,属于正常的交际往来,不属于彩礼的范畴。

3.实践中争议最大的是未来公婆给未来儿媳的见面礼。这种情况应按照当地的风俗进行具体判断,如果当地有女方在父母和媒人陪同下到男方见未来公婆,未来公婆给未来儿媳的见面礼的习俗,那么,这种见面礼应该属于彩礼的范围。相反,如果在当地没有这个风俗,应该按一般赠与行为处理。

(二)彩礼纠纷一般解决方式

1.对于单纯收受彩礼情形下要求返还的

在司法实践中借婚姻索要财物与男女之间的自愿馈赠这两者是很难区分的。为此,《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十九条“借婚姻关系索取的财物,离婚时如结婚不长,或者因索要财物造成对方生活困难的,可酌情返还。对取得财物的性质是索取还是赠与难以认定的,可以按照赠与处理”。

2.对于借婚约关系索取财物的

借婚姻关系索取财务时,给付财物的一方并非出于内心自愿,属于意思表示有瑕疵的民事法律行为,如办理结婚登记后,彩礼接收方在短时期内又提出解除婚姻关系的,过错方即索取彩礼的一方应返还对方所给付的彩礼及其因此而受的损失。

3.对于包办婚姻借订婚为名索取彩礼的

包办买卖婚姻而发生的彩礼给付,因其性质违法,属于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民事行为,应认定为无效民事行为,“彩礼”应予以收缴。

四、解决彩礼纠纷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

(一)我国彩礼纠纷制度的缺陷

《婚姻法解释(二)》中第十条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

(1)对于第一项规定,在有些特殊情况下适用该规定就不太合理了。比如,时下很多男女订婚后就在一起同居生活,并且同居时间较长。此时男方向法院提出要求女方返还彩礼,在这种情况下判决女方返还彩礼,明显有失公平。

(2)对于第二项规定,在实践中,对共同生活的认定是十分复杂的。

(3)对于第三项规定,即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在司法实践中“给付人”的认定范围也是很复杂的。

(二)彩礼纠纷制度立法完善

针对彩礼返还制度的立法缺陷,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1.给付彩礼后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而要求返还彩礼的,应区别对待

给付彩礼后双方未在一起同居,则给付彩礼的一方可以要求返还彩礼,法院应当支持。给付彩礼后虽未登记但男女双方即开始同居,应当在返还彩礼时将此部分扣除。

2.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应当按照过错原则进行返还

接受彩礼的一方有过错,应当返还全部彩礼,给予方自愿赠予的除外。给付彩礼的一方有过错则应当少还或者不予返还。双方均有过错或均无过错,则应根据公平合理的原则进行返还。

3.对于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

应当扩大给付人的范围,在现实生活中订婚所有彩礼的大部分或者全部来自于男方父母。为了给付彩礼而导致其生活困难的,法律也应该把他们纳入“给付人”的范围,这样才能更好的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彰显法律的公正,维护社会的稳定。(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大文.亲属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2]史尚宽.亲属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3]谢慧.婚约财产流转之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2006.(3)

篇5

各地少数民族中秋节风俗习惯少数民族中秋习俗:云南傣族盛行“拜月”风俗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少数民族中秋习俗:鄂伦春人“打月亮”

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叩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

少数民族中秋习俗:广西西部壮族请月神代言人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少数民族中秋习俗:蒙古族“追月”

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天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藏族“寻月”。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世界各地不同的中秋习俗日本人中秋节不吃月饼

在日本,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被称为“十五夜”或“中秋名月”。日本人在这一天同样有赏月的习俗,在日语里称为“月见”。日本的赏月习俗来源于中国,在1000多年前传到日本后,当地开始出现边赏月边举行宴会的风俗习惯,被称为“观月宴”。与中国人在中秋节的时候吃月饼不同,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见团子”。由于这个时期正值各种作物的收获季节,为了对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谢,日本人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虽然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废除了农历,改用阳历,但是现在日本各地仍保留着中秋赏月的习俗,一些寺院和神社在中秋节还要举办专门的赏月会。

越南中秋节儿之玩具大战

随着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临近,商家之间展开的“月饼大战”、“玩具大战”使越南各地的节日气氛尤显浓烈。与中国的中秋节有所不同,越南的中秋节是儿童唱主角。市场上口味各异的各式月饼、千姿百态的花灯、五颜六色的儿童玩具等节日食品、玩具应有尽有,孩子们的脸上溢满了对节日渴望。中秋节,首都河内的大小街道沿街摆卖月饼的店铺披红挂绿,上书“月饼”字样的大红灯笼高悬在店前的醒目位置,各种品牌的月饼摆满了货架。

每年中秋节期间,越南各地都要举行花灯节,并对花灯的设计进行评比,优胜者将获得奖励。另外,越南的一些地方还在节日期间组织舞狮,常在农历八月十四、十五两晚进行。当地人过节时或全家围坐阳台上、院子里,或举家外出到野外,摆上月饼、水果及其他各式点心,边赏月、边品尝美味的月饼。孩子们则提着各种灯笼,成群结队地尽情嘻闹。

随着近年来越南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千年中秋习俗也悄然发生了变化。许多年轻人在节日里或在家聚会、唱歌跳舞,或结伴外出游玩赏月,增进同伴之间的了解与情谊。因此,越南的中秋节除了传统的合家团圆之意外,正在增添新的内涵,逐渐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新加坡中秋节之打“旅游牌”

新加坡是一个华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对于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向来十分重视。对新加坡的华人来说,中秋佳节是联络感情,表示谢意的天赐良机。亲朋好友、商业伙伴之间相互馈赠月饼,借此表示问候与祝愿。

新加坡是一个旅游国家,中秋佳节无疑是一个吸引游客的绝好机会。每年中秋临近时,当地著名的乌节路、新加坡河畔、牛车水及裕华园等地装饰一新。入夜时分,华灯初上,整个大街小巷一片红彤彤的景象,令人心动。

今年中秋节,在新加坡河畔矗立着一盏长300米、高4.5米,耗资7万美元制作的祥云巨型龙灯。每当夜幕降临,喷着水的巨型龙灯通身发光,将新加坡河面映照得一片火红,场面十分壮观。在华人的传统聚居地牛车水,除了从尼泊尔、越南等国进口的巨型灯笼熠熠生辉之外,由1364盏小红灯笼组成的44条小龙更是令牛车水增色不少。在新加坡颇具中华古老园林风韵的御花园,目前正在举办规模宏大的梦幻彩灯会。这里既有令人们喜爱的迪斯尼系列灯饰,也有巨大的北京天坛和巨龙造型的灯饰,分外引人注目。

中秋节习俗中秋节传统习俗: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中秋节传统习俗: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篇6

关键词:谚语;翻译因素;翻译方法

一、引言

英国作家和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曾经说过:“Thegenius,witandspiritofanationarediscoveredinitsproverbs.”谚语是一个民族天赋、智慧和精神的体现。谚语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民族形式和各种手段的集中体现,是语言中的某些部分经过长期反复使用后自然沉积而形成的形式固定,简洁明快,寓意深刻的语言精品。谚语是人类语言文化大树上硕果累累的一枝,是语言白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何为谚语呢?《谚语·歇后语概论》给谚语下了如此定义:“谚语是人民群众生活斗争的经验总结,具有传授经验和教训劝戒功能,流传于人民群众口头的话语”。英语一则谚语告诉我们:“Proverbsarethedaughterofdailyexperience。”(谚语是日常生活的产物)英国搜集家ThomasFuller曾对谚语作过描述:“众多的事理经过煎熬,凝练成寥寥数词,这便是谚语。”英国首相JohnRussel认为谚语是:“众人的智慧,一人的妙语。”

以上观点虽各不相同,但都反映了谚语的特点:1、智慧的闪光2、经验的结晶3、精美的语言4、人生的启迪5、无翼的飞翔6、真实的写照。一般我们对谚语的含义理解为谚语是意义相对完整的句子,是语言中一种重要的熟语。大部分谚语是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人类智慧的闪光,它启迪人生,指导人们的行为。

学习英语语言不可能不学习英语谚语,但是英语谚语是几千年英美文化的沉淀,特别是英美文化与汉语文化的差异增加了我们学习和理解的难度,尤其是谚语的翻译对于我们正确理解谚语本身的含义及其折射出的民族文化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人试图从影响英语谚语翻译的因素和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两个方面对英语谚语的翻译策略做一些浅层次的探索。

二、影响英语谚语翻译的因素

谚语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是人类文明的积淀。谚语的翻译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为了能够反映其特有的文化特色,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寓言神话等方面全方位考虑影响其含义的因素,正确理解和翻译谚语自身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历史背景

社会历史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时代的变化,旧的语言逐渐衰亡,新的语言不断产生。在历史的进程中,谚语好比一面镜子,能清楚地反映其历史的变迁。因此我们在翻译谚语时需要考虑其历史背景,才能正确理解谚语的含义。

公元前55年,古罗马统帅恺撒征服不列颠岛,而英国历史上真正的“罗马人的征服”(RomanConquest)是在公元43年开始的。从此罗马人占领不列颠400年之久。罗马人的文化对不列颠的影响仍留在岛上,在今天的英语谚语中仍然可以找到历史的痕迹。例如:

DoinRomeastheRomansdo.在罗马就要过罗马人的生活。(喻:入乡随俗。)

Romewasnotbuiltina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喻:伟业非一日之功。)

Allroadsleadto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喻:殊途同归。)

这三条谚语足以反映出“罗马人的征服”(RomanConquest)对英语谚语的影响,足以反映出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

地理环境

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生活和劳动的地理环境习习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位于欧洲西部大西洋中的不列颠诸岛上,南面有英吉利海峡(theEnglishChannel),多拂尔海峡(thestraitsofDover),东面隔北海(theNorthSea)。这里的海上运输业和渔业特别发达,因此留下了不少与航海业和渔业有关的谚语。例如:

Allisfishthatcomestohisnet.进到网里的都是鱼。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任何有用的东西或有好处的东西都来者不拒”,含有贬义。

Neveroffertoteachfishtoswim.不要教鱼儿游泳。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不要在行人面前卖弄自己”。相当于汉语谚语“不要班们弄斧”。

Hewhowouldcatchfishmustnotmindgettingwet.要想抓鱼就不能怕弄湿衣。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与汉语谚语“要吃龙肉,就得亲自下海”的比喻意义相似。

Thegreatfisheatupthesmall.大鱼吃小鱼。

这条谚语形象的描绘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激烈斗争,相互倾轧的状况。

Hethatwouldsailwithoutdangermustnevercomeonthemainsea.谁在航行时不冒险,他就永远不要来到大海上。

这条谚语比喻“不付出就没有收获”,相当于汉语谚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大不列颠岛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雨量充沛,风大雾多,降雨量特别大。因此产生了一条谚语:Itneverrainsbutitpours.(不雨则己,一雨倾盆)。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倒霉的事情总是一起发生的”,相当于汉语成语“祸不单行”的意思。

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个地区的人的生活方式,包括的东西很多,涉及生活的各个地域。它既受到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等方面的影响,又必然反映出该民族的风俗习惯,谚语更是与风俗习惯紧密相关,英语谚语的翻译离不开对英美风俗习惯的了解。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因此宠物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性。中国人一般都鄙视狗,常用狗来比喻坏人坏事。但英美国家大都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其中一部分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没有贬义。在英美文化中,“狗”经常用来比喻人的生活,派生出许多谚语。

Everydoghashisownday.(每只狗都有他的好时光。)

这条谚语比喻“人人都有得意的一天。”

Anolddogbarksnotinrain.(老狗不乱吠。)

这条谚语比喻“老年人做事有经验。”

Dogdoesnoteatdog.(狗不吃狗。)

这条谚语比喻“一个人不应该攻击或伤害同伙,或赚他的钱。”与这条英语习语相近的汉语有:“同室不操戈,同类不相残。”

Loveme,lovemydog.(喜欢我,也要喜欢我的狗。)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思是:任何希望与我保持友谊的人,都必须接受和容忍所有属于我的东西。我的个人爱好和我的观点意见。同这条谚语相近的汉语习语有“爱屋及乌。”

Hethatliesdownwithdogsmustriseupwithfleas.(与狗同眠的人身上必然有跳蚤。)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近似与汉语谚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猫也是英美文化的宠物,多用来比喻女人,猫和狗一样,常被比喻成人,自然也引出不少谚语。

Allcatsaregreyinthedark.(所有的猫在黑暗中都是灰色的。)

这条谚语比喻“人在未成名时,很难看出有什么区别”。

Acathasninelives.(猫有九命。)

在英美文化习俗中,传说猫天资聪明,动作灵敏,在很多其他动物会被伤害的情况下,猫都能逃脱劫难。这条谚语比喻“生命力极强”。

Acatinglovescatchesnomice.(戴手套的猫捉不到老鼠。)

这条谚语比喻“四肢不勤的人,什么事也做不出来”。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谚语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更能折射出宗教对谚语的影响。英美国家,基督教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所以很多谚语源自《圣经》,或与基督教有关。了解英美人的信仰对翻译相关谚语起重要作用。

Theheartknowshisownbitterness.《圣经·箴言》

一颗心知道它自己的痛苦。

Everymanmustcarryhisowncross.(每个人必须背他自己的十字架。)

这条谚语来自《圣经》,cross(十字架)是耶稣走向死亡之地所带的十字架,钉上十字架而死。cross一词就有了“苦难”的转义。这条谚语的意思是,人人都要忍受生活中的苦难,承担自己的生活负担。

Forbiddenfruit(禁果)一语也出自《圣经》,并为众人所周知。在《创世纪》中,亚当在伊甸园所吃的苹果是禁果,这个典故使“Forbiddenfruit”一语获得“因被禁止反而想弄到手的东西”的转义。从而产生:

Forbiddenfruitissweet.

禁果是甜的。这句谚语表示“不让得到的东西格外有诱惑力”。

在英语谚语翻译的过程中,除了以上四个主要的因素需要认真考虑外,我们还要考虑到寓言神话、文学艺术和体育美术等因素还会影响到我们对英语谚语的翻译和理解。

三、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

卢梭说过:“谚语是一个人的机智,所有人的智慧”。既然谚语反映的内容是经验的结晶,智慧的闪光,历史文化的沉淀,那么谚语的翻译也是必然要反映谚语的本质,揭示谚语的内涵。著名美国翻译家奈达(Nida)指出:“所有的翻译,不管它是诗歌还是散文,都必须关心接受者的反应;因此,翻译的最终目,从它对观众产生的效果而看,是评价任何翻译最基本的因素。”所以我们应是运用多种翻译方法,再现英语谚语的内涵和本质,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针对不同的谚语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直译法

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直译法更好地保留了英语中“原汁原味”的成分,因此,如果读者能对译后的谚语寓意一目了然,我们首先用直译法。例如:

Ahomewithoutloveisnomorethanababywithoutasoul.(没有爱的家庭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

Helaughsbestwholaughslast.(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Knowledgeispower.(知识就是力量。)

Timeismoney.(时间就是金钱。)

Lifeisshortandtimeisswift.(人生苦短,岁月易逝。)

Theeyeisthewindowofthemind.(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可见,直译法保留了原文的形象和比喻,保留了其表达手法,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意译法

所谓意译是指用译语常用的语言和熟悉的形象来翻译英语谚语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因此其表达方式和汉语有着某些差异。当原文的意思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有矛盾不宜采取直译法处理,或用直译法处理会给读者带来歧义时,就应采用意译法。例如:

WhenGreekmeetsGreek,thencomesthetugofwar.(两雄相遇,必有一争。)

Nothingventured,nothinggaine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Everybeanhasit’sblack.(凡人各有其短处。)

Anewbroomsweepsclean.(新官上任三把火。)

直译兼意译

有时在翻译英语谚语时,单纯的直译或意译都不能确切有效地表达原来谚语的含义,这时可采用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翻译,以弥补直译难达意,意译难传神的不足,在直译后再加上谚语的真实含义,“以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曾自立,1983)。例如:

Cutyourcoataccordingtoyourcloth.(量布裁人,量入为出。)

EvenHomersometimesnods.(荷马也有瞌睡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Adaughterisfairerthanfairmother.(女儿比母亲更漂亮,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释意法

释意法就是指在对一个谚语翻译的同时,其后再附上注释或解释,以便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该谚语的内在含义。在英语谚语中有一些本民族持有的人名、地名和历史典故等,给我们的理解和翻译带来一定的困难。在直译和意译都不能完全达到翻译准确的情况下,笔者认为翻译时需要用一定手段来补偿,可采用直译加注释,意译加注释或直译意译加注释的方法,达到对谚语原文化内涵的全面理解。例如:

Iftheskyfalls,weshallcatchlarks.(天塌下来正好抓云雀,意指:何必岂人忧天。)

BacchusbathdrownedmorementhanNepture.(酒比海淹死的人多,Bacchus-酒神,Nepture-海神。)

Whatisaworkmanwithouthistools.(没有工具的工匠有什么用,意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HethatliveswithMuseshalldieinthestraw.(缪斯是希腊神话中掌管文艺、音乐、天文等的女神。文学艺术家生前大都穷困潦倒,不受世人的重视,只有死后才出名。)

四、结语

英语谚语是英美文化宝库中的一笔可贵的财富,是英美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它经过历史的演变把丰富多彩的内容浓缩在精炼的形式中。所以在翻译时我们必须全面考虑到其历史演变、地理环境、风俗习惯、、语言神话等因素,灵活地运用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兼意译法、释意法等方法,力求准确表达原文的意义,全面正确理解谚语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EugeneANida.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M].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3.

[2]王德春,杨素英,黄月圆.《汉英谚语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谟禹.《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4]胡文仲,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9.

[5]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Z].北京:外语教育与文化出版社,1995.

[6]曾自立.《英语谚语概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7]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中国翻译,1999,(3).

[8]田静.试析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J].北京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5(1).

[9]彭光谦.《英语谚语》[M].北京:对外贸易出版社.

篇7

关键词: 语境 言语语境 情景语境 文化语境 词义

一、引言

语境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1923年提出来的。他认为语言和环境是密切相关的,语言环境对理解词义是必不可少的,并将语境分为话语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英国语言学家费斯继承和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句子的意义只能在语境中确定。费斯的学生、功能语法的创始人韩礼德,把语境看做是语篇之外的情景因素,认为所有语言都是在情景中应用的语言,同时还强调社会文化语境对于语言的作用和影响。在我国,胡壮麟教授将语境分为“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李运兴教授在其《英汉语篇翻译》一书中也将语境分为三类,即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在冯广艺教授所著的《语境适应论》中,从范围上将语境分为广义语境和狭义语境两大类(这里的广义语境不包括上下文)。本文主要从狭义的语境和广义的语境来阐述语境对词义的影响。

二、狭义语境下的词义变化

狭义的语境,亦称上下文语境,或称语言语境,就是一个多义词周围的词项。不管是原语言还是译语言,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和歧义句。译者必须既能准确传达出原语言作者的意图,同时译文表达又必须以译语言习惯为参照。只有这样译文才能既忠实于原文,又易于被译语读者所接受。英语中存在大量的同音异义词和多义词,所以人们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词语,才可能消除潜在的词语歧义。

首先,通过例子分析原语言语境对词义的影响。如:High vaulted rooms with cool uncarpeted floors,great dogs upon the hearths for the burning of wood in winter time,and all luxuries befitting the state of a marquis in a luxurious age and country.(Charles Dickens:A Tale of Two Cities)。原译文是“高拱顶的房间内,没铺地毯的地板显得凉爽,几条大狗趴在冬天烧木材的几个壁炉台上,陈设着一个奢靡的时代和国家里适合于侯爵身份的一切豪奢用品。”原文要表达的是房屋内的陈设,“几条大狗”的出现显得匪夷所思,“几条大狗趴在壁炉台上”也不合情理。通过查词典知道,dog一词还有“(壁炉内支柴等用的)铁架”的含义。上面译文可以修改为“高拱顶的房间内,没铺地毯的地板显得凉爽,几个大铁架架在几个壁炉台上,是在冬天烧木柴用的,房间里陈设着一个奢靡的时代和国家里适合于侯爵身份的一切豪奢用品。”

又如:“Ellen,shut the window.I’m starving!”and her teeth chattered as she shrunk closer to the a1most extinguished embers.(Emily Bronte: Wuthering Heights)。原译文是“‘爱伦,把窗子关上。我快饿死了!’她的牙齿在打战,一面蜷缩着身子,向快要熄灭的火炉靠拢。”从原文的“关窗”、“牙齿在打颤”、“蜷缩身子”、“向火炉旁靠拢”等词语看出,描述的是一幅寒冷的场景,而译文却将“I’m starving”译为“我快饿死了”,显然和语境不符。将其译为“我快冻死了”,更能确切表现当时的语义情景。

其次,译语言语境对词义的制约。根据译语言内语境,译文表达必须以译语习惯为参照并受其限制。如果超出译语读者理解力的文字,就让人难以理解。如:We see that the surface is covered with tiny hills and valleys。原译文是“我们看到,该表面凹凸不平。”“tiny hills and valleys”在原文中读来生动形象,属于比喻用法,按字面意思译成“小山和山谷”,则不符合汉语表述习惯。在汉语中是以“凹凸”来表示坑洼起伏的。所以译为“表面凹凸不平”就好得多,也易于理解。

三、广义语境下的词义变化

广义语境是指言语表达时的具体环境,包括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包括自然环境、交际场合及场合中的各种因素,社会文化语境包括社会环境、时代背景等。

(一)情景语境中词义表达的差异

情景语境是指说话、语言、言语事件的时间地点。英国语言学家莱昂斯(Lyons)把情景语境解释为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对言语活动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包括参与者双方、场合(时间、地点)、说话的正式程度、交际媒介、话题或语域。一个词的词义和话语意义不仅由其语言因素决定,而且往往由词汇和话语所出现的情景来确定。

例1:We looked for a long time before we found a spring.

句中“spring”是一个多义词。在翻译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情景确定相应的含义。在修表时,指的就是“发条”;在安装弹簧床时,指的就是“弹簧”;如果旅行者在沙漠中走了几天后,终于找到水源后说的这句话,那么spring指的就是“泉水”。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一词多义造成的。另外,在不同的情境中,还需要根据词汇的引申义、参入者的情感色彩和场合的正式程度等选择恰当的语义。

例2:My daughter is studying sociology at Stella Marls,she is just you,an innocent baby.

原译文是“我女儿在斯德拉·马里斯攻读社会学,跟你一样,是个天真的孩子。”将“baby”翻译成“孩子”不能说错,但从原文中可以看到这位母亲没有用“girl”或者“child”,而是用“baby”,充分表达了这位母亲对女儿的疼爱之情,翻译时也应将这层感彩表达出来,将“baby”翻译成“小娃娃”更合适。

例3:Don’t take it seriously.I am just making a joke.

如果当时说话者是想努力消除误解,渴望得到对方原谅,可以译为:“不要认真嘛,我不过开开玩笑罢了。”如果话者因对方的小题大做而有了嗔怪的情绪,那么在译语中应少用或者不用缓解语气的语助词,可以译为:“何必认真呢,我只是开了个玩笑。”

(二)社会文化语境中词义表达的差异

黄国文教授曾给文化语境下了这样的定义:“每个言语社团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社会规约、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这种反映特定言语社团特定的方式和因素构成了所说的‘文化语境’。”文化语境对词汇的含义有重要的作用。当处于某一特定文化语境中的人们概括自己对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把吉凶、善恶、美丑等蕴意强加给词汇时,便产生文化内涵。下面重点分析社会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对词义的影响。

首先,社会历史文化对词义的影响。历史文化是特定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每个民族的历史发展各不相同,因而都有特定人物和事件的词语,来体现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色彩。翻译时务必先弄清原文本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与译语文本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之间的异同之处。这样既能使原语言与译语言之间保持主旨或喻义上的一致,又能使译语言读者更容易接受。

例如:英语中“to 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铁卢)是指1815年6月18日,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在比利时小城滑铁卢惨败一事。这次战役结束了拿破仑帝国,后世形容遭遇了惨败。而在中文译本中,我们通常用“败走麦城”来替代它。“败走麦城”是三国的蜀国名将关羽被打败退兵麦城一事。两个词语分别来源于不同的历史事件,但喻义相同,都是指惨遭失败。因此,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选择不同的语词更有助于译语言读者接受。

其次,社会风俗习惯对词义的影响。每个民族的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都属于社会文化的范畴。在翻译中,一个国家的风俗习惯会给译者带来诸多困难。译者如果不注意社会风俗习惯的差异,只进行字面翻译,很容易使译语言的读者困惑不解,甚至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如:An old dog like him never barks in vain.Whenever he barks,he always has some wise counsel worth listening to。按照原文直译为:“他这样的老狗是从来不乱叫的。一叫,他总有高见值得一听。” 原文作者本来是以赞赏的口吻谈“他”的老成持重,而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老狗”却是个贬义词,很难让汉语读者感觉到是溢美之词。所以,可以将原文翻译为:“像他这样的行家里手是不会随便发表意见的。一旦发表,总有高见值得一听。”这样会让汉语读者更容易理解接受。

又如:“Dutch”在英语中有很多贬义的用法,“Dutch act(自杀)”、“Dutch courage(酒后之勇)”、“I am Dutched (我上当受骗了)”等。甚至在赌咒时说“I’m a Dutch man if…(如果……我不是人)”。究其原因,在17世纪下半期,英国同荷兰进行了三次争夺海上霸权的战争,英国人当时相当憎恨荷兰人。如果译者把“I’m a Dutchman if…”译成“如果…,我是荷兰人”,就会使汉语读者感到困惑。英国人虽尊重荷兰人,但并不喜欢他们,英国人不愿被人认为像荷兰人,因此这个用语便成了发誓时的习惯用法。该习语用于日常会话时,并不带有很强的感彩,因此在翻译这样的语句时,应特别注意它的使用方法。如:“Then we’ve won?”said Flear.“Unless I’m a Dutchman.”answered Soames.可以翻译为:“‘那么我们是打赢?’芙雷说。‘敢保证没错。’索米斯回答。”在这里,译者注意到原语言的社会风俗习惯方面的因素,恰当地传达了原文“Unless I’m a Dutchman”的主旨。

四、结语

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Peter Newmark)曾指出:“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规、任何理论、任何基本词义。”词义与语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词义对语境有很强的依赖性,而且语言表达的多种方式和手段的形成也要依赖于言语环境。因此,语境对英语翻译有很强的制约作用。

参考文献:

[1]余高峰.语境因素对翻译的影响[J].上海翻译,2011,(2).

[2]冯广艺.语境适应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4-16.

[3]夏秀芳.翻译与情景语境[J].山东外语教学,2002.(2).

[4]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24.

篇8

一、创设新颖情境

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无疑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1.巧引歌曲。如学习“季风”时,我引入了《黄土高坡》中的歌词:“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然后我问,歌词中唱到的西北风,东南风,黄土高原上是否真的有西北风,东南风?分别在什么季节盛行?为什么会有这些风?用这样的方法把问题提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巧用古诗文。把古诗中与地理知识结合紧密的诗句巧妙引用到课堂中,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例如,讲我国的地势地形时用“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讲梅雨时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讲内蒙古高原时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说明内蒙古高原的平坦开阔,一望无际的地形特点和景观。

3.巧插趣味故事。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可以用趣味性较强的地理故事,来增强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在讲“中东”一节时,讲了有关阿拉伯国家风俗习惯的一些小故事,阿拉伯人喜爱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观是白色的,在电视里也可以看到阿拉伯人戴着白色的缠头巾和穿着宽大的白色长袍。讲完后,我问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他们喜爱白色呢?当然,这与他们的风俗习惯有关,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本地气候炎热干燥,白色对强烈阳光有反射作用,这样吸热就少,人们穿着、风俗习惯等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

二、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也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教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会和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又如在学习我国的黄河时,提出“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局面,如何治理?”学生围绕问题,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我在上课时,有一位男同学一本正经地提出,将黄河的“几”字形拉直,从甘肃兰州到河南洛阳挖一条运河,使黄河上游的水少走弯路流到中下游。而在一次地理观摩课中,我也同样听到了这样的教学情景,也有同学提出同样的治理办法。可见学生的想法很幼稚而出乎意料,但任课教师没有指责、嘲笑,也没有回避,而是允许学生继续发言。在表扬有大胆设想的同时,老师话锋一转:“假如全班一半的同学住在这‘几’字形地区,你们是否同意他的意见,为什么?”由此,学生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

三、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目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非地理专业的地理课任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强调记忆、缺乏地理情趣。地理专业的地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往往过于严谨、过于强调地理思维、缺乏生动活泼。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老师,那么学生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欢声笑语进课堂,需要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由于年龄的差异导致的“代沟”,有些中老年地理教师容易产生责怪学生不配合、不适应老师的想法。其实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心理年龄年轻化、如何更好地适应学生、如何与学生产生“共鸣”。

四、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地理教学中牵涉的各种各样的原理图、示意图、综合景观图、系统联系框图、统计图表等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次一级手段,应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过程中加强对这些图像的了解,掌握判读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也将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对地理教师的地图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

五、合理地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

篇9

【关键词】 抵抗式翻译; 呐喊; 文化负载词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对翻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到底怎样翻,才可以体现作品的原汁原味?什么样的译本才能够真正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本文试图从文化和方言翻译的角度出发,对杨宪益译本中出现的文化负载词和方言词汇的翻译进行分析,并且评析了译者的抵抗式翻译策略的作用和影响。笔者研究认为,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译介中国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尽量采用抵抗式异化策略,让西方听到我们的声音。

一、抵抗式翻译的含义及目的

抵抗式翻译(resistant translation) 这一概念,是美国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1992年在他主编的《反思翻译》(Rethinking Translation)一书的前言中提出来的。所谓“抵抗”,它一方面使“译文读者从通常支配着他们的阅读与写作的文化限制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又“通过运用英语文化作为在该文化中占次要地位并为该文化所排斥的各种思想观念和推理技巧的载体,对英语文化的主导……地位”提出质疑(韦努蒂,2004:305)。在实际中,抵抗包括在译文中使用不符合语言习惯的表达形式以及其他在语言与文化上的外来特征,以此形成一种异族印象。韦努蒂把翻译看作是通过“不断遭遇相异点”这个行为去“寻找语言、文化之间相似点的过程”(同上:306)他号召大家应该抵制这种文化霸权行径,而由他提出的抵抗策略就是以异化为特征的抵抗式翻译。

二、译本中文化负载词抵抗式翻译策略

鲁迅的小说翻译无论是从文化负载词、美学表现、语言风格等哪个角度入手,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作品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被称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奠基之作。在鲁迅小说中出现的大部分绍兴方言和绍兴文化专有词汇,都是该地区所特有的。在研究语言和文化时,其中词汇无疑是最能反映文化特征的语言要素。但是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这些词语和文习俗,具有独特的地域风情和乡土气息。译者如何使译文通顺流畅使目标语读者接受又最大层度把原语言文化传递给读者,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采用抵抗式来翻译方言和文化负载词是保留中国文化的最佳方法。

在研究语言和文化的过程中,词汇是最能反映文化特征的一个语言要素。鲁迅的作品中,绍兴方言占很大比重。在不同的语境中同一动词所表达的意思略有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仅仅靠查字典其实是远远不够的。例如,

他很想即刻揪住他,拗断他的竹筷,放下他的辫子…(《呐喊·阿Q正传》)

He was greatly tempted to seize him then and there, break his bamboo chopsticks,let down his queue…(杨 1981 :103)

(小栓)十分小心地拗开了(馒头)。(《呐喊·药》)

Presently he split it carefully open. (杨 1951:22)

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仿徨·祝福》)

Idon't believe he was so strong that you with your strength couldn't have kept him off(杨1981:168)

在绍兴方言中,“拗”是频率出现很高的一个动词,其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使弯曲,

使断,折:把竹竿拗断了。”这个解释基本不错,基本解释出来其基本含义如第一个例句就是折断的意思,所以译本也恰到好处选用了break。但是第二个例句中的“拗开”与词典的意思就稍有出入了,与竹筷或竹竿相比,馒头是不同的,就算是放入灶内烤过的馒头也不能与“断裂”之类的动词搭配。因为语境发生变化,搭配的对象不一样,同一动词也就有了不同的意义。这里“拗开”应是指把一个馒头用手一分为二的意思,因此杨宪益用了split这个词并且准确形象表达了整句话。如果只一味参照了词典的解释,尽量把“馒头”和“弯曲、折断”联系起来,反而会误解这个动词的真正含义。根据语境第三个例句中的“拗不过”是“翠不过”的意思,与前两句完全不同的意义。

风俗习惯不仅是文化的中介,而且是文化的思想来源之一。要想了解一个地方的思想文化,就必须了解其风俗习惯,否则是不全面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对其风俗的翻译也至关重要。

这是未庄赛神的晚上。(《呐喊·阿Q正传》)

This was the evening of the Festival of the gods in Weizhuang.(杨1981:74)

“赛神”也就是“赛会”,又称为“迎神赛会”,是把神像抬出庙外去巡行,迎神赛会在不少地方有春、秋两次。除了宗教意义,迎神赛会从最初的祈祷丰收逐渐演变成为夏季农忙结束后一项放松、娱乐的活动。每当那个时候,当地的村庄还要演社戏,宰猪杀羊,供奉圣神,其场面是非常热闹。

不同文化背景的译者对富有文化内涵的词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要考虑文化的独特性。韦努蒂提出 ,翻译读起来就应该像翻译,而不是本土的原创。 (Venuti 2004: 17) 杨宪益的the festival of Gods虽然译得稳,没有什么实质性的错误,而且festival也能传达出一点赛会时的热闹气氛。但是就“赛神”一个词而言,其中的含义又有多少中国读者理解呢?更何况译者用短短几个英文单词,怎么能够把文化信息量如此大的词完全传递给译语文化读者呢?

篇10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1-003-02

一、 什么是习惯法

(一)何为习惯法

习惯法产生久远,习惯法是法律产生的基础,没有习惯法就没有法律,并且习惯法历来成为诸多法学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但是对于习惯法的含义究竟应该怎么样界定,法学界并没有给出定论,有关习惯法的概念应以众说纷纭,如萨维尼认为习惯法来自于习惯,而法又产生于习惯法,曾经有人说,国家本没有法律,法律来自生活,来自生活中大量的风俗习惯,这就说明法律的重要渊源之一就是习惯,而习惯是来自生活,法律只不过是将生活中习惯、风俗上升为国家的意志。“一个特定社会从其初生时代和在其原始状态就已经采用的一些惯例,一般是一些在大体上最能适合于促进其物质和道德福利的惯例:如果它们能保持其完  整性,以至新的社会需要培养出新的惯行,则这个社会几乎可以肯定是向上发展的”美国有一位学者曾经将法律按照变化趋势分为:习惯法、官僚法与法律秩序,这位学者名叫昂格尔,在他看来,法律是可以反复适用,并且这种反复性还表现在它可以在不同群体,不同个体之间无差别地适用,可以说法律就是一种固化的思维模式,并且在不同的个体之间,法律总是能够满足不同诉求,人们也总是按照这样的模式去安排自己的生活与工作,对于他人,每个人都也期待别人也能够和自己坚持同样的调准与模式。

(二) 少数民族习惯法

习惯法的种类诸多,举不胜举,但是目前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则以少数民族习惯法为主,也即少数民族习惯法占据了习惯法的半壁江山。少数民族的习惯法是某个少数民族地区的立法机关,从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本土文化出发,在坚持法制统一性的前提下,制定的适合本民族的条例,它的存在就是为了有效地调整民族地区复杂的社会关系,具有和一般法律相同的效力,但是这并不影响民族习惯法作为一种独立的制定法的性质。少数民族习惯法作为一部独立的法律,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来自民族学的概念,主要是西方的民族学传入中国,而法律社会学学派的代表人埃利希随之提出了“活的法(Living Law )”的概念,他认为法应该是活生生的生活的反应,而不是写在纸上,刻在石头上的,法律不是神秘的,必须是公开的,需要社会群体知晓,同时,生活中的法不全都是可以被放在法律条文中的。这样的解释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法的范围。法律是针对社会绝大多数群体反复适用的规则,这是国家法的特点,而民族习惯法是针对个体的多元化而存在的,这就是所谓的法律社会学由于法律多元主义的关系。

二、民族习惯法和国家法的紧张关系

( 一)紧张关系的性质

我们日常所说的冲突是指两个事物之间相互对立,互相排斥的关系与矛盾。比如说,在很多少数民族的婚姻习惯中,大量的习俗与我们目前的婚姻法存在诸多冲突,表面看来是法律与习惯的差异,实则是民族的宗教信仰等因素导致的差异性。换言之,不同民族有自己特有的法文化,各民族的文化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在全国具有普适性的婚姻法并不能完完全全地适用我们那些少数民族地区,比如说维吾尔族地区。

(二)发生紧张关系的原因

中华法律文化是五十六个民族分别创造和不断发展而形成的具有各民族特色的法律文化。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少数民族的文化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的一部分,而少数民族的法律文化更是中华法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维吾尔族的婚姻习惯中看到。因此,法律与习惯的冲突,归根结底是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之间的差异性所导致的。也就是说,法的不同源于生活的不同,也即,法律是生活的调节器。

(三)紧张关系的表现

1.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事情的一些约定成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习俗被传承下来,直到根深蒂固与每个人心中,成为一种民族信仰与精神。一旦形成民族信仰,就会产生民族习惯,反应这个民族自身的利益,目的在于保护该民族的利益,维护本民族的秩序,保障民族内部井然有序。而国家法是能够适用全国的法律,在适用过程中不会存在差异性,绝对无条件适用,而民族习惯法只是针对某一民族的特定区域适用,并不能适用该民族以外的区域。这就是少数民族习惯法的特殊性与国家法的普遍性之前的关系。

2.产生方面的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所谓国家法,是指制定主体是国家,并且该制定活动必须体现国家的意志,不同的统治阶级会存在不同的国家制定法,只有维护国家统治阶级的意志法律才能长久地存在,也就是说,法律是国家统治的工具,既然是国家统治的工具,那制定者只能是统治者先制定好,之后再适用于社会群体,也即法律的制定与实施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活动。相比较而言,民俗乡规则不同,一个地区的民俗总是来自于底层老百姓的生活,只有老百姓在实践中反复适用、不断深化,这个民俗乡规才会被上升为法,也即少数民族习惯法的产生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活动。这是国家制定法与民族习惯法又一重要的区别。

三、加强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之间的互动

习惯法源于生活,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长期形成的一种规范,它具有很浓的传统气息,也具有极强的观念性;这一点不同与国家制定法,法律的组成不仅包括习惯法,还包括国家的政策,法律总是随着日益增加的社会问题产生的,他不是人们观念中长期形成的,它是需要立法者将某些规则通过立法上升为国家意志。这样的差异性导致了,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之间在价值追求方面截然不同,尤其是当代法治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我们要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就必须把国家制定法放在一个最重要的地位,维护制定法的尊严与权威;所有的地方法规都不得与宪法、基本法律相冲突,否则为无效。

(一)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和谐互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习惯法从来不否认它是社会力量的产物,而立法却是所有法律渊源中率先声称自己可以独立变化 ,并足以推动社会与政治的变革。”其实,许多习惯法秩序中也包含了自觉能动的成份,例如成文化的习惯法就是某一地区或某一民族共同体自觉促动的产物。“一个从长期来看是基于历史演进自发而成的秩序,在形成当初的短期内实际上都打有人的印记,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理性设计而成在中国,真正管用的是国家制定法之外存在的“另一种法”,国家制定法之外的活生生的秩序似乎更能牢牢地扎根于民众,更能有效地作用着这个社会,这种传统基础是决定着所谓“习惯法”一而再、再而三引起学者关注的原因,也就是说挥不去的传统回归,使对习惯法的推崇有向传统回归和回复的因素。

(二)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良性互动的途径

1.加强国家制定法对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指导。法律总是产生于社会的发展需要,而国家在制定法律时总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决定将某种行为进行规制,从而确立一种行为规范。国家法最本质的特点是具有国家的强制执行力,以这种强制执行力来维护社会秩序,实现公平、正义、自由三大价值。但是,国家在制定法律的时候,总是会不小心影响少数民族的一些习惯法,比如,某一个少数民族的习惯法如果符合国家法的要求与价值,那么这个习惯法就很可能会被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法律,从而在全国普遍适用。而这种无意间的影响就是国家在引导少数民族的人们如何行为及这样行为的后果有哪些,这对于少数民族地区习惯成新的民俗乡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重视少数民族习惯法对国家制定法的补充。当代社会,法律虽然成为解决社会纠纷的主要手段,但是法律总是滞后与社会生活,并且法律资源的稀缺性,这导致了法律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法律难以解决的纠纷,还有法律不足难以面对的难题。这样的窘境摆在每个法律人面前,我们该如何?有人会说增加立法,可是笔者认为,盲目第增加国家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不可能用新法去解决每一个新产生的社会问题,那这时,我们就要考虑地区的差异性与法律的多元化。而作为法律产生的重要渊源,习惯便成为一个好办法,尤其是少数民族中的习惯法更是弥补法律空白的有效途径,比如关于宗教信仰方面的纠纷,这类纠纷我们无法通过法律途径化干戈为玉帛,但是如果我们遵从民族之间的信仰、习俗,恐怕就成为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国家法的制定是面向绝大多数的社会群体,不可能考虑到每一个个体的特点,因此我国存在的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在适用国家法的过程中都存在一个认同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普适性与个别性之间需找一个平衡器,而乡规、民间习俗便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高其才.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

[2]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

[3]宋洋. 习惯何以成为法律渊源.人民检察.2006(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