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竞赛的精神范文

时间:2023-11-16 17:51: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竞赛的精神,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竞赛的精神

篇1

关键词:体育训练 运动竞赛 学生 身心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145

体育训练与竞赛是学校体育教学中一部分。通过体育训练与竞赛,学生可以锻炼身体,磨练意志,培养自信,勇于参与竞争,养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学校中进行体育训练与竞赛,对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体育训练与竞赛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价值进行探讨。

1 体育训练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

1.1 体育训练可以提升学生的感知力

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参加各种项目的训练时,学生需要对项目内容作出快速的反应,能准确地感知和判断各种动作,并配合自己的身体来完成各种动作。通过长期的练习和训练,学生就可以提升感知能力,同时使得学生的反应能力也得到提升,进而促使其变得更加的灵活和敏锐。

1.2 体育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现在的学生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完全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体育训练中,学生要面临很多来自自身的困难和锻炼的困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克服自身因素和项目困难,就是在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这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

1.3 体育训练有利于学生体格的发育

学生阶段正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经常参加体育训练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机体对糖的调节和代谢,有利于脂肪的代谢,可以起到减肥的作用。同时,在参与训练时,经常要进行跑、跳、投等各种动作,而这些动作需要在关节、肌肉和骨骼等的互相配合下完成,所以有利于各种矿物质的吸收,进而促进学生骨骼的发育。

1.4 体育训练促进神经肌肉发育

体育训练能改善神经肌肉系统的调节能力,提高神经系统对各种复杂情况的反应能力。同时,体育训练还能改善骨骼肌的代谢能力,促使机体运输氧的能力加强,从而保证大脑在紧张的学习中能获得充足的养分,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1.5 体育训练促进心肺功能发育

体育训练可以使安静的心率减慢,这就减轻了心脏的负荷,使心脏功能增强,保证冠状动脉有足够的血流,为心肌提供所需要的营养。同时,还可以使呼吸肌力量加强,胸廓扩大,有利于肺组织的生长发育和肺的扩张,使肺活量增加。

2 体育竞争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

2.1 体育竞赛可以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体育竞赛中会经常遭遇失败、伤痛、打击和困难等不良问题,所以经常参与体育竞赛,可以使得学生不断地经受各种挑战和考验,使得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断增强,意志变得更加坚定。

2.2 运动竞赛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思想品质

运动竞赛能体现出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学生参与运动竞赛就接受了这种精神,就要在竞赛中努力拼搏,为这种精神而努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进取、不断追求的精神。此外,运动竞赛有严格的竞赛规则,这种公平、公正的比赛规则,彰显了公义,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2.3 运动竞赛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最佳课堂

其原因主要有:运动竞赛中竞争因素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竞赛就要求学生更快、更高、更强,而在体育课和训练中,学生也必然要进行竞争,所以这种竞争意识在日常锻炼中就已经形成,更何况是在运动竞赛中,这种竞争意识早已潜移默化地形成。运动竞赛中合作、配合也不可少,特别是集体运动项目,学生只有在比赛中互相合作、互相配合、团结一致,才能获得比赛的胜利;运动竞赛都有比较严格的竞赛规则。这是为了让学生能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来进行竞争,更加有利于促使学生竞争与合作精神的发挥。运动竞赛会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情感体验和意志体验,在这种体验中可以不断增加对自己和队友的认识,使自己不断变得成熟。

2.4 运动竞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个性是一个人在思想、品质、性格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性,运动竞赛和个性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适应能力是把以自己为中心的态度和行为转换为社会的态度和行为。运动竞赛中学生要进行沟通、交流、合作,这都对他们学会人际沟通大有裨益,提升其社会适应力。

运动竞赛对学生的人格的发展是积极的、全面的,在整个竞赛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竞争,展现自己的才能,同时也学会了沟通和合作,能为共同的目标去拼搏。体育竞赛中,学生们要想获胜,就要建立起平等、民主、自由、坦诚的人际交往关系,相互信任,相互尊重,这无疑会促进人际交往能力的养成,进而促使其踏入社会时更好地适应社会。

2.5 运动竞赛能给学生带来积极乐观的态度和愉快的心情

学校体育竞赛可以发挥了其多样性的特点,给学生带来不同的运动体验。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但是他们也有着不同的兴趣。所以,参加多样性的运动竞赛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天地,满足他们兴趣的需要,参与自己喜欢的项目并完成任务,可以促使其感受成功的喜悦,进而产生愉悦心情和乐观的态度。

3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体育训练与竞赛不仅能增强体质,还可以完善身体、发展身体、修炼人生、健康心灵、健全人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最重要的是通过体育训练和竞赛可以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提升生命活力,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发挥,从身体上、心理上、社会适应上都达到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1]唐荣斌.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2010,(4).

[2]林启勇.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健康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3).

[3]曲毅.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1).

篇2

关键词:竞技健美操;测试赛;身体形态;测试指标;指标评价

中图分类号:G83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8-0107-04

Research on the Test Indicator of Body Appearance and Its Evaluation in the

Youth Sport Aerobics Test Competition in China

ZHANG Xiao-ying1,WANG Yan2

(1.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2.Sports Department, Beijing City University (oriental College Campuses), Beijing 065001 China)

Abstract:The youth sport aerobics test competition was officially operated as the qualification game of the league in 2008. The test indication system of the test competition contains the body appearance test indicator, but the indicator was removed in 2009. There have been controversies about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the body appearance indicator. Whether the indicator should be removed or stay is questioned. With methods including surveys, expert interview, reference information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statistical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on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and feasibility of the body appearance indicator in the youth test competition, scientifically proving the contents and evaluation standard of the body appearance indicator, and raising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The conclusion proves that the rationality and necessity of the test indicator of body appearance has been very controversial. And it should continue to bethe test indicator of the youth sport aerobics.

Key words: sport aerobics; test competition; body appearance; test indicator; indicator evaluation

投稿日期:2010-05-19

作者简介:张晓莹,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健美操教学与训练。

测试指标体系作为青少年测试赛的核心内容,不但直接决定测试赛的结果,影响个人比赛的连续性,而且一定程度上为健美操青少年选材奠定了基础。2008年青少年测试赛测试内容包含身体形态指标,2009年则取消了该指标,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仍然存在争议。测试赛身体形态指标的“去”与“留”成为业内人士质疑的焦点,相关研究领域尚属空白。本研究对2008年测试赛身体形态指标与评价进行分析,对身体形态测试指标存在的可行性及指标评价指数和标准进行探讨进而提出针对性对策,这将对我国选拔健美操人才和基层健美操训练起到引导作用,并提供实证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国竞技健美操青少年测试赛身体形态测试指标与评价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互联网查阅国内相关研究的论文,阅读体育测量评价、体育科研方法、竞技健美操、训练学等方面的书籍,同时收集我国健美操青少年测试赛身体测试指标的有关资料,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针对研究内容,在文献检索及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就身体形态测试指标的相关问题进行调查。其中对2010年全国11站测试赛区的教练员和裁判员发放200份问卷,回收191份,有效问卷189份,有效率为98.95%。在全国健美操分站赛及锦标赛上发放专家问卷30份,回收29份,有效问卷29份,有效率为100%。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还对问卷进行了效度和信度检验,检验结果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能够满足本研究的需要。

1.2.3 专家访谈法 本文对青少年测试赛测试指标与评价体系的制定者、国家健美操项目主管及健美操领域的资深专家就本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面谈,征求宝贵意见和建议,获取权威性的理论观点和相关资料。

1.2.4 数理统计法 应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对2008年13个赛区身体测试指标与评价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并对有关内容进行检验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青少年测试赛身体形态指标测试内容与评定标准的构成 身体形态是指人体外部与内部的形状特征。反映外部形态特征的指标有:高度(身高、坐高等),长度(上肢长、下肢长等),围度(胸围、腰围、臀围、上臂围、大腿围等),宽度(肩宽、髋宽)和充实度(体重、皮质厚度)等[1]。由于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而且在身体形态的各项指标中,有的指标受遗传度影响很高(如高度、长度和宽度指标);有的指标受遗传度影响则较小(如体重等充实度指标)。因此,在选材时,应重视高度、长度和宽度等形态指标,而与肌肉有关的体重等充实度指标,则应更多地依靠后天的训练加以改善和提高。

表1 2008年青少年测试赛身体形态指标测试内容与评定标准

评定

结果高度身高、坐高下肢长/身高 长度 下肢长、指尖距指尖距/身高宽度头宽、肩宽、髂宽头宽/肩宽,髂宽/肩宽围度胸围/身高,腰围/臀围胸围、腰围、臀围体重通过表1可见,青少年健美操测试赛身体形态指标主要从高度、长度、宽度、围度、体重五方面展开,采用指数的形式得到各评价指数的结果,该形态测试指标均为身体外部形态指标和派生指标。测量内容包括身高、体重、坐高、下肢长、指尖距、头宽、肩宽、髂宽、胸围、腰围、臀围,内容繁多,通过测量的数据,计算相应的评价指数下肢长/身高、指尖距/身高、头宽/肩宽、髂宽/肩宽、胸围/身高、腰围/臀围,通过计算所得的评价指数数据,换算得出相应的得分。总体来说身体形态指标尽量采用了定量评价,相对客观,但测试内容多,测量过程和评价过程都比较繁琐,无形中降低了测试结果的客观性。

反映充实度的身高体重指数,即体重/身高,体重与身高的比值越大,体重相对越重[2],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而身体形态测量指标中虽包含体重指标,但缺失了这一指数。有些二级指标是否必要,其测试内容能否省略,是否符合健美操运动员特征,所得的指数是否能客观反映健美操运动员的形体差异等成为“质疑”的焦点。

2.2 青少年测试赛身体形态指标与评价的实施效果 指标的选取需要依据、需要积淀,指标的合理性需要检验。青少年测试赛身体形态指标在实行过程中通过专家对指标内容及评价的合理性、测试参与人员的满意度、测量结果几个方面对身体形态测试指标进行分析,发现问题为指标的完善提供依据。

2.2.1 身体形态指标与评价的合理性 由表2可见,29位专家中有34.49%的专家认为身体形态指标的设置较为合理,而20.68%的专家认为该指标设置“不合理”或“很不合理”。而在评价标准的合理性评价中,37.93%的专家认为身体形态指标评价合理性较高,近一半的专家认为身体形态指标的评价合理性一般,认为“不合理”和“很不合理”的专家占到13.79%。由此看出,身体形态指标的内容设置及评价总体均不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急需改进。

表2 身体形态指标的合理性(n29)%

2.2.2 身体形态指标与评价的满意度

表3 身体形态指标的满意度(n189)%

问卷调查统计得出(表3),有26.98%的人员对身体形态测试指标“不满意”,21.17%的人员对测试评价标准“不满意”,对测试指标内容及评价“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均占近50%,可见身体形态指标在实际的操作运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裁判员和教练员对其的满意度均不是很高。通过访谈、深入调查发现,裁判员和教练员均对身体形态测量内容和评价满意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是测量内容多,过程繁琐,耗时费力,误差大,被测者和测试者均感疲惫,评价过程统计人员工作量大,换算繁杂,关键是被测者对测量结果不满意。重置身体形态测试指标,使其精简,提高测量和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是身体形态指标重置的方向。

2.2.3 身体形态指标的测试赛成绩 通过对2008年参加测试赛运动员身体形态评定结果按组别、赛区等进行整理,可见(表4)各赛区的三个组别测试成绩中,一级组、三级组的平均得分分别为58.93和58.70,均不及格,最高为二级组平均得分65.53,但也不足70分,说明2008年测试赛各组别身体形态指标得分均不高。各项指数各组别相差不大,其中下肢长/身高与指尖距/身高两项指数在一定程度反映了身体发育过程中,运动员上下肢长的比例也在稳定变化,仅有胸围/身高一项波动较大,三级组、二级组分别为3.42、3.73,一级组则降至2.15,可以看出,胸围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化较大。

表4 各身体形态测试指数平均成绩分布

评定结果

X一级组 3.25 3.603.242.122.15 3.3258.93二级组 3.23 3.563.222.643.73 3.2865.53三级组 3.12 3.322.592.093.42 3.0758.70而在各组别各赛区统计表中(表5),以张家口赛区三级组最低,仅为38.06,最高为临汾二级组平均得分74.34,总体分值偏低,但各个赛区间相对稳定,并没有较大的差距。可见,总体身体形态评分标准百分设置过高,导致运动员得分普遍较低,且拉不开差距,不能很好的体现优劣,得分与传统的健美操直观形象打分存在一定的差异,客观性遭到质疑。

另外一方面,虽然评分标准百分位置过高,运动员总体得分较低,各组别几乎都没有达满分的,但得分多在50-70之间,相对集中,通过对2008年所有赛区运动员身体形态得分按组别、性别进行Kolomgorov-Smironov正态性分布检验,从数理角度深入分析,对评价标准的合理性、存在问题的关键进行探究。如表6所示,三级组男、三级组女、二级组男p>0.05,符合正态分布,而二级组女、一级组男、一级组女p

表5 13个赛区身体形态测试平均成绩分布

表6 各组别身体形态测试指标评定结果的参数统计

(μ±2.5σ)

n4630284305450555X59.4258.0266.6364.5755.9361.96S10.8311.549.8910.6710.7311.76Kolmogorov-Smirnov Z0.8091.2940.9591.4231.7451.604Asymp. Sig. (2-tailed)0.5300.0700.3160.0350.0050.012P>0.05>0.05>0.05

2.3.1 身体形态测试指标的重要性 本文就“身体形态作为青少年健美操测试赛测试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图1。

由图1可以看出,调查对象中有75.86%的专家认为身体形态起着重要作用,其中认为非常重要的占24.14%,认为较重要的为51.72%,认为较不重要的仅占6.90%。由此可见,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运动员相应的生长发育水平、技能水平和竞技能力水平,同时对运动素质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2.3.2 身体形态测试指标的必要性 由美的事物的模样所显示出的“美”,就是形态美。“美”是健美操具有魅力的特殊表现。在形态上女运动员要体现优美,男运动员要体现壮美。优美动作轻盈美妙,能反映女子的形体曲线美和动作姿态的柔美。壮美是雄壮、刚健、雄伟有力,是男性阳刚之美的体现。

健美操属于技能主导类难美项群,对形态的要求很高。在田麦久等《项群训练理论》一书中,关于技能主导难美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各决定因素作用的等级判别[3]如表7。

该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中提到,身体形态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起着重要作用,要求运动员具有优美的形体,表现出动作敏捷而灵巧,运动员一举手、一投足都要注意姿态的优美,表现出优雅的气质或奔放的热情。此类项群运动员体形特征为:身体匀称、五官端正、女子颈部略长、锁骨和肩胛骨较平、四肢稍长、手臂较直、小腿长于大腿、膝关节平直、踝关节略细、跟腱细长清晰、手脚大、骨盆狭窄、臀部肌肉向上紧缩、肌肉呈条形。因此,青少年测试赛设置身体形态测试指标很有必要。

表7 技能主导难美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各决定因素

作用的等级判别

决定性作用重要作用基础性作用。

2.3.3 身体形态测试指标的影响性 本文就“在同样的完成水平下您认为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对裁判评判尺度的影响程度”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37.93%的专家认为在同样的完成水平下运动员的形态对裁判评判尺度产生很大影响,48.28%的专家认为其影响较大,13.79%的专家认为其影响一般。由此可知,在同样的完成水平下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对裁判评判尺度的影响较大,良好的身体形态相对提高了裁判员的认可度。

2.4 青少年测试赛身体形态测试指标与评价的对策 身体形态测试指标在青少年测试赛中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但是需要改进。现行测量内容多,过程繁琐,测试结果误差较大,评价过程复杂,所得的指数难以客观反映健美操运动员的形体差异,缺乏数理依据,通过访谈,精简测试指标、降低测试结果的评分标准,长期跟踪调查建立健美操青少年的身体形态指标数据库是提高身体形态指标合理性的有效举措。

2.4.1 指标重置,精简测试指标 身体形态指标必须具有高度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客观性,精简的测试指标和评价是其关键。身体形态测试指标的选择应以该指标测试操作过程为出发点,测试指标的选择应该能够充分且全面的反映被测试者的身体形态状况,明确设置该指标的测试目的,身体形态指标的指数确立必须具有针对性,避免重叠,增加反映人体充实度的体重/身高指数。清晰描述身体形态指标测试结果的换算方式及评定标准。

身体形态测量指标选取需建立在健美操运动员选材的基础之上,顺应健美操运动项目特点,从实际测试操作流程的合理性出发,使测试指标和评价标准更加精简明确。

2.4.2 调整评分标准,提高其评分的合理性 对2008形态指标评定结果的分析,满分设置过高是造成普遍得分低、总体合理性差的主要原因。研究从既定指标的前提下对评分标准进行调整,降低满分,使其在现有基础上得分相对合理。根据正态分布理论,μ±2.5σ间包括全部频数的98.76%,评分范围覆盖了绝大部分。

表8 各组别身体形态评分标准的重置

X59.4258.0266.6364.5755.9361.96S10.8311.549.8910.6710.7311.76U0.750.83 48.87 58.79 56.11 47.42 52.63 Z'10076.50 75.81 82.77 81.49 72.91 79.97如果保证70%的通过率,各组别男、女满分标准为:三级组:男76.50、女75.81;二级组:男82.77、女81.49;一级组男72.91、女79.97。与此同时对二级组、一级组形态指标评价标准进行适当调整,使得总体相对客观,合理性增强。

2.4.3 长期跟踪调查,建立身体形态数据库,提高其科学性 身体形态指标的客观性、科学性、导向性、针对性是一项长期、繁琐而艰巨的工程,需要跟踪调查一批优秀健美操运动员,建立健美操运动员基本身体形态数据库并长期积累,运用统计学知识进行分析,筛选出适用于青少年健美操运动员可行的、科学的、必要的指标及指数来反映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2008年青少年健美操测试赛身体形态指标从高度、长度、宽度、围度、体重五个维度展开,并运用各评定指数根据评价标准换算得出评定结果,整个过程采用定量评价,相对客观,但缺失了体重/身高这一评价指数,且测量内容多,指标的针对性和导向性不够明确,满意度与合理性均不高。

2)各组别身体形态指标评定结果得分偏低,最高组别二级组平均得分仅为65.70,一级组、三级组平均得分均不及格;身体形态指标总体评分标准满分设置过高,没有制定适宜的指标来衡量健美操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故2009年青少年测试赛取消了身体形态指标。

3)在同样的完成水平下具有优美身体形态的运动员对裁判评判尺度的影响性较大,同时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运动员相应的生长发育水平、技能水平和竞技能力水平,健美操青少年测试赛身体形态测试指标重要且必要,应将其继续作为青少年测试赛测试指标。

3.2 建议 1)在青少年健美操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基础上,顺应健美操运动项目的特点,重置青少年测试赛身体形态测试指标,精简指标测试内容,提高评价的公开性、客观性,提高身体形态指标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进而完善身体形态指标。

2)长期跟踪调查,建立我国健美操运动员身体形态数据库,提高指标筛选和指标评价的科学性,以更好地反映身体形态。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87.

[2] 李洁,陈仁伟.人体运动能力监测与评定[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55.

[3] 田麦久.项群训练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20.

[4] 关于下发《2008年全国健美操联赛青少年测试赛》通知[R].北京: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2008.

[5] 周建社,徐颂峰,等.我国竞技健美操一线人才现状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2) :169-170.

篇3

随着我国体育竞赛制度改革的深入,竞赛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数量的增加,政府对各类体育竞赛的资金投入已不能适应于体育竞赛市场的需要。因此,政府对社会各方力量来承接比赛及竞赛承办单位自筹经费给予大力的支持。企业的赞助、体育竞赛转播权的销售、开发广告资源、体育彩票的提成、社会捐赠及向社会的集资等等都是体育竞赛运作资金的主要筹措方式。国内外的学者,在体育竞赛转播权的研究论述中明确指出竞赛转播权的收益是体育竞赛运作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但由于我国竞赛转播权市场并不成熟,体育竞赛的主要资金并不是竞赛转播权的收益。在国内,竞赛运作方式主要为企业的赞助和广告竞赛资金及资源的收入。另外,体育彩票的提成以及其他相关产品市场的开发、基金等等也是获得竞赛资金的重要渠道。而对于一些成熟度低的弱项竞赛,其投资市场还没有完全开发出来,其赞助方式一般是由政府进行购买,对当前阶段的体育发展和推广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整个竞赛运作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体育竞赛的设施。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论述中,认为城市居民自豪感上升、城市形象提升、居民的认同感及所在城市在国内外影响力的增强是因为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体育竞赛场馆建设社会化、体育竞赛场馆运营、管理社会化、体育竞赛器材及相关竞赛软硬件来源社会化等方面都是体育竞赛设施的社会化。体育场馆设施的“社会化”问题曾在陈元欣等其研究论述中提出。只不过他把“社会化”用“民营化”来代替的,且明确指出了社会投融资是体育场馆建设的主要方式之一。场馆设施建设资金来源的多元化,通过公私合作或由民间资本来投资的方式对场馆设施进行兴建,可以使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的状况得以缓解,同时也有利于引入民间机构,且能使场馆设施后期的运营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同时也要对场馆设施运营及管理方面进行社会化,对其管理模式和运营模式进行探究。政府可制定出多种场馆运营优惠政策,以便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的参与经营。体育竞赛组织者、管理者、运动员、裁判员、体育经纪人、志愿者等等都属于体育竞赛人才。体育社团、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是体育竞赛组织、管理者的来源。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熟悉竞赛的流程,具有体育知识,并且掌握一定的商业营销知识和技能是对体育竞赛组织、管理者的要求;体育竞赛的重要支撑是运动员,现在也正逐步对运动员的培养进行社会化的改革,俱乐部、协会、普通高校、体育运动学校等都是体育竞赛中运动员的来源;裁判员是体育比赛的执法者,其来源是社会的各行各业,裁判员的要求是具有精湛的裁判专业知识,而且职业道德操守良好,这样竞赛才能保证顺利运行;在经济活动中,以收取佣金为目的,为促成他人交易而从事居间、行纪或者等经纪业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是体育经纪人。体育经纪人,其要求具有法律、体育、营销等专业知识,社会上各中介组织是其来源;体育竞赛志愿者,一般是由志愿者组织或体育竞赛组委会从社会上招募并受其管理,自愿为竞赛服务的一类人。其来源是社会各阶层。体育竞赛特别是大型体育竞赛的成功举办需要利用社会上大量的、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源。

使体育竞赛能够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保障就是对其进行规范化的管理,经过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体育竞赛规范化管理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发现,对体育竞赛进行规范化管理,其基本的实施路径主要有四个方面:随着体育竞赛的发展,当前的体育竞赛运行机制其要求是政企分离和管办分开,与发展阶段的体育竞赛运行机制完全不同,发展阶段的体育竞赛运行机制由于其特殊的背景,对其要求是政企不分和管办结合。为了使体育市场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作用,让社会总产值达到最大化,就必须将体育竞赛的界定权、举办权、经营权和收益权等进行分离,交由政府及各相关的部门进行执行,并制定出相关的政策允许其相互交易。通过对非营利性体育组织的大力扶植,并加强对体育中介市场的重点培育,且由政府实施一些优惠政策,增强社会力量在体育竞赛的参与性,对体育竞赛的社会化和产业化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目前,虽然在相关的政府文件中已有明确的规定,要加大对投融资的支持力度,改进税收优惠政策,以便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个体兴办体育竞赛,但是,由于一些细则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使得该项规定的实施没得到预想的结果。譬如,作相应的低息贷款或贷款贴息政策,减免税或税款返还政策,允许体育部门或单项运动协会建立基金等等政策。正所谓“家有家规,行有行规”,只有加强了行业本身的监管力度,使社会监督体系健全了,才能让体育竞赛市场以良性的状态进行运作,使其更加市场化和社会化。体育竞赛市场规范运作的前提条件是要有完善的体育市场的治理机制,政府可以通过对体育竞赛的相关法规的完善和执法力度的加强,并以一些相关的政策作为指导,使体育竞赛市场的治理机制得以完善。为实现体育竞赛市场内部平等竞争,政府可以通过相关的规章制度,让行业内部的规定、规章及制度得以完善,使市场行为更加规范化,同时这也是使竞赛参与主体的权益不受侵害和竞赛能够顺利举行的客观要求。举办体育竞赛的目的一是为了提高社会公共效益,二是为了增加社会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够满足于参与主体对竞赛的多元化需求。竞赛的参与主体主要有:①政府。政府主要是通过体育竞赛来促进社会效益,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促进体育的社会认知度,促进城市的发展,扩大全民健身工程的覆盖率等方面;②体育社团。社会体育团体主要指以单项体育运动协会为代表的相关社会体育组织,由于其承载着推广所属体育运动项目社会化和产业化的蓖要责任,在大型竞赛表演投融资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有着参与和组织的主体作用,还具有启动社会投入,引导社会投资流向的重要媒介作用;③俱乐部。职业俱乐部主要是通过体育竞赛市场运作扩大资金的来源,激活体育竞赛市场,促进体育竞赛水平的稳步提升,以获取利润最大化;④媒体。媒体通过购买体育竞赛的转播权,转播体育竞赛来提高自身的收视率,增加广告收入;⑤运动员。运动员主要为了获取较高的经济利益和提高社会地位;⑥观众。观众则是通过观赏体育竞赛来满足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为了保障竞赛参与各方的权益,应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在外部加强立法和引导,在内部建立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来保障体育竞赛市场的自由竞争和良性发展。

本文作者:于蕴工作单位:南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篇4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中学体育竞赛;美国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4)06-0113-03

Characteristics of and inspirations from American middle school sports competitions

WANG Jia-hong1,WEI Lei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u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006,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44,China)

Abstract: The American middle school completion system is characterized by complet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scientific competition methods, various event settings, an ever increasing degree of participation, rational competition season arrangements etc. By learning from the American middle school completion system and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chool sports competitions in China,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that middle schools in China should value the functions of sports competitions, establish a people oriented sports competition organization conception, and build popularized, routinized competition modes.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middle school sports competition;America

美国中学竞赛体系是“小学-中学-大学-职业赛事” 金字塔式竞技体育人才链的重要环节,不仅带动小学体育竞赛的开展,也为大学乃至职业联赛、奥运会等赛事输送优秀人才。我国中学体育工作长期以来以体育教学为主、课外活动为辅的形式进行,缺乏系统全面的体育竞赛,导致学生体育锻炼不足和优秀竞赛后备人才输送不力。因此,美国中学体育竞赛体系对我国中学体育工作的开展、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具有较好的借鉴价值。

1 美国中学体育竞赛的特征

1.1 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

美国中学竞技比赛管理体系由全美州立高中协会联盟、州体育协会、学区体育运动协会、区联盟体育协会以及学校体育部或俱乐部构成。全美州立高中协会联盟创建于1920年,是美国中学竞技运动的最高领导机构。大部分州运动协会成立于20世纪初,由各学校代表组成董事会负责本州的相关竞赛事务。学区体育运动协会主要负责本区内的体育竞赛工作,并配合和服从州体育协会的活动组织安排。区联盟是学区下设的就近学校所组成的竞赛组织,区联盟协会主要负责本区内的体育竞赛事务。学校体育部是由校长或教务总监直接领导负责管理和协调各项目运动队的训练教学工作。

1.2 科学的竞赛方法

美国中学体育竞赛主要分为联盟赛、地区赛、州际比赛,规模和级别依次递增。联盟赛是多所邻近的学校为开展相互间的体育竞赛而形成,有对抗赛、邀请赛、资格赛、达标赛、冠军赛等多种形式,是最基础的竞赛层次。地区赛是指由区体协组织的区内竞赛联盟竞赛优胜队参加。跨区比赛是地区优胜学校之间的比赛,州锦标赛是由地区选派优胜学校参加的全州最高层次的比赛,两种比赛均由州体协组织举办。另外美国高中体育竞赛等级设置较为合理。为了既能保证比赛参与度及比赛公平性,州体协根据参赛学校的数量和规模,对大部分项目实行分级比赛制度。如橄榄球、篮球、棒球、垒球、足球、越野跑、女排等项目划分为2A、A、B、C、D 等5个级别,冰球、田径、摔跤等项目划分为1、2级两个级别,滑雪、游泳跳水、网球、高尔夫、室内田径等项目不分级别[1]。

1.3 丰富的项目设置

美国中学体育竞赛项目设置较为丰富,总体上开设了40多个运动项目。除了传统的橄榄球、篮球、足球、棒球等项目之外,部分州结合自身的地域特征和自然条件还开设其他户外项目,例如越野、骑术、高空滑雪、越野滑雪、冰球等。部分项目开展广泛,备受学生欢迎,2012―2013学年参与人数排在前10位的运动项目主要有橄榄球、户外田径、篮球、足球、棒球、排球、越野、快垒球、网球以及游泳和跳水,参与人数从30多万到100多万不等。

1.4 持续高涨的参与度

美国中学体育竞赛参与特征表现为:参与人数众多,2013年达到了700多万人;参与率较高,有关调查显示2008―2009年参与运动竞赛的学生占到总学生人数的55.2%[2];历年呈递增趋势,1971―2013年逐年递增,翻了近两倍;女生参与人数递增较快,男、女生比例在逐步缩小,1971―1972学年男生参与人数约为女生的10倍之多,2011―2012学年男女比例则不到1.4倍。

1.5 合理的赛季安排

美国中学对运动员的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符合人的全面发展规律。例如在解决学训矛盾问题时,为了保障学生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时间设置了赛季制度,每个项目竞赛及主要训练课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阶段内进行,当一个项目处在季外状态时,学校一般不得组织该项目的训练活动。同时严格执行文化课程要求,保障文化学习成绩。学生运动员必须按规定每周至少完成20个学时的课程学习(修4门完整学分的毕业所需要的课程,其他学生要求修6门)。如果运动员学生在一学期内或在等同的时间内4门课程没有全部获得通过,则该生无资格继续参加体育训练。学期末的成绩记录是最终的,也不能为了满足最低资格要求将未达到课程要求的记录抹去[3]。另外,在比赛规则方面也充分尊重人的身心成长规律,例如篮球比赛每节8 min,共4节,全场32 min,少于大学及职业篮球联赛的时间。

2 对我国学校体育竞赛发展的启示

2.1 转变社会的体育认知,重视体育竞赛作用

美国中学体育竞赛与其社会文化密不可分,社会文化中的众多因素推动着学校体育竞赛的发展和完善。首先,美国社会盛行的体育文化推动了中学竞赛的开展。体育是美国大众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体育运动的狂热促进了中学体育竞赛的开展,希望通过体育竞赛培养学生个性和主动精神,提高孩子们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其次,美国的体育精神符合美国社会文化的价值观,无论是常见的篮球、美式橄榄球、棒球等传统项目,还是高空滑雪、越野滑雪、越野跑等,都迎合了美国文化中崇尚对抗、竞争、勇敢、开拓等社会价值观。最后,美国社会中的其他因素对中学体育竞赛具有推动作用,例如1972年美国教育法修正案(禁止因性别原因而导致教育歧视)通过和实施后给美国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女孩的运动参与发生了很大变化,改变了以往女孩在体育运动中仅仅出现在啦啦队、花样滑冰上的局面,女运动员开始出现在软式棒球、篮球、冰球以及越野、足球等项目中[4]。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工作中对体育竞赛重视不够,学校体育工作偏重于机械枯燥的体育教学,学生不能从体育运动中获得精神上的快乐体验,无法激发学生的体育参与兴趣。例如篮球练习中投中10个球和比赛中投中一个关键的绝杀球,二者的心理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后者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完善人格、激发参与兴趣等。应转变社会对学校体育竞赛的传统观念,重视学校体育竞赛的开展。体育竞赛应面向全体学生,推动学校体育竞赛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不断强化学生“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技能。体育竞赛的核心价值是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培养青少年竞争与合作、沟通、心理受挫、情感体验等适应社会的品质[5]。

2.2 树立以人为本的体育竞赛组织理念

美国中学体育竞赛突出以人为本的组织理念,充分尊从青少年身心生长规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过体育竞赛培养的不仅仅是高水平的运动员,更重要的是培养可以为社会做贡献的综合素质人才。美国学校体育竞赛通过与家长、队友、对手、教练以及行政官员的交往,被认为是提高青少年社会适应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开展青少年体育运动在美国被视为是向青少年提供一种外界环境,这一环境有利于改善青少年对待事物的态度,提高对比赛、运动道德、纪律及人际关系的重视程度。通过对青少年提供象征着稳定、秩序、传统习惯、凝聚力、公共兴趣的体育运动,可满足社会培养人才的需要[6]。我国体育系统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注重体育竞赛成绩,对文化学习重视不足,急功近利、过早专业化使很多优秀苗子因伤病而过早被淘汰。而教育系统则过于强调文化学习,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使他们对体育竞赛重视不足。二者都未能形成一个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如何建立以人为本的体育竞赛组织理念是我国学校体育竞赛急需解决的问题。

2.3 建立日常化、大众化的竞赛开展模式

学校体育竞赛一直是西方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早在 19世纪英国教育家托马斯・阿诺德就把竞技运动引入学校体育,寓教育于体育活动之中,力图通过竞技运动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运动精神[7]。美国青少年体育竞赛始于19世纪后半叶,欧洲和北美的人们为了让孩子适应快速膨胀的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学校、运动场所、教会团体开始组织孩子们参加体育竞赛活动,特别是对于来自工薪阶层的孩子们而言,他们希望能通过参加体育竞赛,特别是团队运动,使孩子们能进入中产阶级或上层社会[8]。20世纪初,为实现体育的教育价值和功能,伍德、威廉姆斯等美国“新体育”学者在学校体育体制中大力推广现代竞技运动,进一步推动了美国学校体育竞赛的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男孩为主的青少年体育竞赛得到迅猛发展。20世纪70年代,由于美国教育法修正案通过使得女孩的体育竞赛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至今,职业体育进一步推动了青少年体育竞赛的发展。因此,长久的历史传统是美国中学体育竞赛日常化、大众化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竞赛参与人数少、竞赛数量少、竞技化特征突出,竞赛集中在少数体育特长生、尖子生群体中,项目少,缺乏日常化、大众化的模式。

我国应健全当前的中学体育竞赛方法,逐步建立统一的分级、分层比赛制度,提高学生参与度,做到公平公正、最大化地满足学生的参与兴趣。在做好诸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大众化运动项目的基础上,各地市应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条件和环境开展有地方特色的体育竞赛项目,满足学生们的运动兴趣,进一步丰富学生们体育文化生活。同时为了满足大众化的参与需求,根据学生性别、年龄、身高以及自身身体条件和体育技能基础,应组织开展难度适中、趣味性强、有吸引力的各种体育竞赛活动,让学生从中既能得到身体锻炼,又能满足心理上的愉悦。锻炼结合比赛,避免了枯燥,反过来又促进了锻炼,丰富了课外文娱生活,使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更持久和更有效[9]。在此基础上应该在班级之间、院系之间,根据各项目特点、性别特点、技能差异等,分别组织各种不同项目、不同层次、不同技能的广泛体育竞赛活动,将体育竞赛贯穿于学生日常生活中,让每位学生体会到运动竞赛的快乐和意义,并逐步形成主动参与动机和意识。同时改善机械化的体育技能教学模式,建立以竞赛为主、体育教学为辅的学生体育参与模式,让学生在体育竞赛中愉悦身心,进而形成学校体育竞赛的日常化、大众化的景象。

美国中学体育竞赛经过一百多年的不断完善,才形成了今天的竞赛体系。其存在有赖于广泛的社会基础,大众对体育竞赛教育功能的深刻认知,并积极进行实践。我国不宜盲目照搬,而应合理借鉴,逐步建立适合自己的中学体育竞赛文化体系。如何逐步建立有特色的我国中学体育竞赛体系等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潘前. 美国纽约州中学竞技体育发展分析[J]. 体育文化导刊,2010(1):153-156.

[2] High School Sports Participation Increases for 20th Consecutive Year for immediate release [EB/OL].http:///content.aspx?id=3505,2010-06-21.

[3] 曹杰. 美国中小学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25(1):6-9.

[4] Ronald B. Woods. Social Issues in Sport[M]. 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2007:97-98.

[5] 程序,柳鸣毅. 我国青少年体育竞赛发展现状与焦点问题[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5):66-69.

[6] 门丽,吴加利. 美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现状给我国学校体育带来的启示[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3):41-42.

[7] 王结春. 西方运动教育理念的运动竞赛文化意蕴[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6(5):502-505.

篇5

竞争进取理念是当今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因为竞争是现代体育的灵魂,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之一。体育竞赛的社会教育作用是其它学科竞赛难以比拟的。英国政府曾经对国内那些体弱多病,肥胖超重,懒性极大,缺乏竞争动力的孩子呼吁“参加富有竞争性的体育活动是最好的选择”。体育竞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开展竞争的舞台,有竞争就有较量,较量进步与落后,较量勇气、毅力、创造与超越。较量、竞争的过程包含了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必须要有超越自我,超越他人,要有坚硬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这种品质的培养与锻炼,对大学生在社会上的立足、成长和振奋民族精神具有深远价值。

2公平规则理念

任何体育竞赛,都崇尚公正的原则。倡导公平竞争、公正裁判、规范竞争的模式。运动场上,人人平等,公平获胜,不允许采用不正当的手段。体育竞赛展示的是团结协作的友好竞争而不是破坏性的斗争,不允许违反规则和假冒伪劣。竞技体育是一种全世界共同遵守相同规则的活动,保障每个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只要裁判示意比赛开始,个人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表现自我,并自由发挥出追求自我利益的能量。一旦比赛结束,无论输或赢,个人都必须接受这一比赛的结果。整个比赛过程带来了民主与法制的平等,展示了人类追求正义、公正、民主的社会理念,倡导了一种人道礼让的公平竞争精神。公平竞争精神教育学生必须自律、自制,共同遵守国际社会认可的规则。反对一切不平等现象和腐败现象,尤其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的安定与繁荣更需要公平、公正的规则来维系。

3民主理念

一直以来,人类都赋予了体育丰富的理想:和平、进步、团结、友谊,相互尊重和了解等,这些其实就是人们所追求的民主理念在体育中的具体体现,也是体育事业的民主目标。一般的体育活动的参与人员都比较多,而体育比赛结果往往都是公开的,这就使得体育比赛从整体上体现为一个民主过程。在大学校园里的校级、院级、年级、班级的体育竞赛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可以自愿平等地参加,同时在体育活动中获得与自我天赋相适应的结果。整个体育竞赛活动中,竞赛规则的制定,竞赛活动的组织、胜负结果的裁定等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出充分的民主。当然体育竞赛活动中的民主不可能是没有限度的,比赛的民主是在比赛规则的严格约束下形成的。体育比赛结束后,相关结果的裁定也是在众人的关注下实施的,因此,体育竞赛活动的结果通常需要接受仲裁和众多师生舆论的监督。这些过程所体现的公开和透明,恰恰也保证了体育竞赛活动的程序民主。

4全球化理念

随着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国外丰富的体育理念和思想传入我国,使体育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发挥了教育功能,体育充当了“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先锋使者,也使得中国成为了一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的国际社会。在跨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同时,全球也面临着各种严峻的挑战,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各种“文明病”;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了全球性的污染;文化的异化和冲突导致了社会丑恶现象丛生;全球竞争的加剧使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复杂,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国家间的战争危机。面对全球的种种困难,全人类应携起手来,团结一致,以前瞻性全球化的战略意识,共同维护、改造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空间,实现全人类的和平与美好。当代大学生正处于这样一个日益开放的国际社会,更应时刻具备这种全球化理念,高校体育应加强体育人文理念的教育,培养学生树立一种适应社会、和平竞争的理念,从而使得学生能积极参与与其学习生活等密切相关的各种竞争,从容的接受可能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

5民族认同理念

高校体育教育是激发以及振奋大学生民族意识的一种重要文化手段。激发民族认同意识可以强化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树立民族认同意识在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中的形象。民族认同意识的增强,大学生对同学、家庭、集体乃至整个国家的社会责任感也加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体育所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敢于拼搏的精神,能极大地震撼着亿万大学生的心灵。从古至今,中国的体育发展始终与整个民族的命运以及民族的事业振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体育的发展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于民族的忧患意识,同时又反作用于民族的自强意识。总之,不管我们是在奥运会还是世锦赛上夺得金牌,人们都在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感到无比巨大的荣誉感,激发着强烈的民族团结自豪感。

6团队协作理念

篇6

【关键词】体育竞赛;伤害赔偿;建议

在如今的生活中,人们经常会组织和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竞赛。但是,由于运动员在体育竞赛中经常进行身体接触,所以很有可能发生摩擦和伤害; 二是体育竞赛的进行离不开一定的场地和器械,这种情况下就对人身存在潜在的危害; 三是竞赛的组织者如果管理不好也会使伤害发生。综上分析, 我们不能只关注体育竞赛本身, 更应关注参赛者的人身安全,注重主体权益的保护。

一、对受害运动员体育侵权损害赔偿之行业惯例

依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相关规定,似乎表明国内运动员在出现伤害事故后有较为充足之资金救助,但其中仍反映出一些问题值得深思。

首先,各类保险难以替代侵权损害赔偿。各款项均为补偿慰问性质而非真正意义之赔偿。无论《工伤保险条例》,还是《优秀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试行办法》,抑或其他各类商业保险,均突出强调“意外伤害事故”,若造成运动员损害后果之原因并非“意外”而是体育“侵权行为”,且存在明确赔偿主体时,仍照搬适用上述规范,讲“非意外”当“意外”处理,则难免有失公允。因为相对赔偿主体明确、赔偿数额更高的侵权损害赔偿而言,各类保险难以完全代替,因保险数额固定,与所致伤害一般并无对应关系,未必能填补实际损害,且保险不能赔偿精神损害。

其次,即使用保险金代替侵权赔偿,亦须建立在双方存在正式劳动合同关系,且单位、俱乐部或主办方为队员购买了各种保险基础上。实际上并非所有运动员都有各种保险作为依靠于救济,甚至一些队员与所在单位连正式劳动合同关系都不存在,或即使存在劳动合同关系,亦可能缺乏关于伤害事故、保险保险赔偿等条款约定,因此在体育伤害侵权发生后,受害运动员可能连基本医疗服务亦难充分享受。正是在此情形下,相关部门出于各种考虑,常采私下协商调解方式从中斡旋,草草了事,象征性给付受害人部分资金以息事宁人,而受害运动员迫于生活与医疗急需,往往不得不无奈接受。上述表面看似公平合理、相安无事之“惯例”,实是因理论及法律缺位而衍化之不尽公平合理之变通做法,亟需改变。

二、对受害运动员体育侵权损害赔偿之法律建议

体育竞赛中的危险可能层出不穷,并且很多是无法避免的,应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危害的产生并对已经受到伤害的运动员进行合理地救助,从而保护他们的利益。

(一)加强立法建设

目前我国主要的体育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制定了不少法律和规章,但是这些法律和规章却对体育竞赛伤害事故的处理办法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体育竞赛中受害者主张权利时还是会有很大的困难。

国内有关的法律法规还有《民法》、《合同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却也很少涉及体育竞赛伤害侵权问题,有的话也大都是针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不适于直接适用体育竞赛伤害,笔者建议立法机关加强有关的立法,使法官在处理体育侵权案件时不至于处于一种无法可依的尴尬处境,也可以改变以往多用内部行规或者私下解决处理体育竞赛伤害事故的状况,从而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我国强调依法治国,同样在体育竞赛领域也应依法治体,用司法的手段加强对体育竞赛的控制,可以改变目前体育竞赛领域司法介入有限这种不正常局面。如果触犯了《刑法》,应该把体育竞赛伤害看作普通刑事案件,违法者不能以参加体育竞赛为借口逃避应有的法律制裁。

(二)加强保险制度建设

如上所析,当运动员的人身受到严重伤害时,首先遇到的一大难题就是高昂的医疗费,加之主要责任人之间互相推诿责任,即使责任认定清楚,过于高昂的医疗费也会使受害人望而却步,所以,比较好的解决办法是在社会范围内将体育竞赛定损害进行合理的分摊。

现代社会中,保险制度应用的领域十分广泛,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体育竞赛技术性强、风险高、职业色彩浓厚,基于此,保险制度更是不可避免地会被利用,在发达国家,体育保险制度设计和运行地都比较好,而且,基本上所有的保险制度都可以适用于运动伤害。通过商业性的体育保险转移相关风险显得日益重要,故而,在探讨运动员故意伤害的赔偿义务人时应把体育保险考虑在内,在投保的情况下,如果发生了体育伤害,那么这个经济损失也主要由投保的人来负担,这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受害运动员的经济负担。我国可以借鉴国外在体育保险方面的做法。

此外在中国,与国家队运动员不同的是,一般运动员要么是很少投保,要么是投保范围较小,很多遗留问题都是由于前者对体育伤害的善后处理的不利影响造成的,当今体育竞赛越来越职业化、市场化,这一问题也显得更为突出。与此同时,目前我国保险业还不是太先进,像赛车、曲棍球等很是危险竞赛项目,大多数保险公司都不会承保,从另一方面来说,受害人获得救助的可能性被大大减少了。因此,在中国,处理体育伤害纠纷时,不能利用保险制度分摊损害,借助社会保障措施或侵权法却不失为一种好办法。目前,一种较好的解决途径是强制为参赛队员投保。

三、结语

在体育竞赛中,追求比赛的成功和荣耀是运动员们的目标,笔者认为这是正常的,也是无可厚非的, 但纵使如此,运动员们也应当严格遵守比赛规则, 从而避免不必要和不合理的伤害。在强化体育伦理规制的同时, 研究体育竞赛伤害赔偿问题, 如此才可使得损害在运动员和受害人之间得到合理分配, 进而使体育运动安全有序进行; 更重要的是不会让运动员因为可能承担的侵权责任而有沉重的心理负担, 如此才可使得我国的体育运动事业得到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2] 郭明瑞.民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篇7

关键词:北京地区;竞赛表演业

G80-05;G812

竞赛表演业的经济活动主要涉及赛事策划与组织(含职业联赛)、运动员经纪、赛事无形资产开发与销售、以及其他经济活动等。其中,赛事策划与组织是竞赛表演业的核心经济活动,也是竞赛表演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主要标志。竞赛表演业的其他经济活动均是围绕赛事策划与组织派生而来,也可以称为衍生的经济活动。

一、北京地区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发展现状

2009 年,北京的体育竞赛表演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截至2009年北京市政府共投资了 15 个亿用来推动北京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共扶持项目 41 个,其中竞赛表演业类项目 13 个,占总资金的 43%。近几年来,北京举办的大型国际体育赛事越来越多,特别是中国网球公开赛、北京国际马拉松赛、斯诺克中国公开赛和环北京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已经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体育赛事,这大大地促进了北京体育竞赛表演业的不断完善和成熟,并形成了一批具有北京品牌的体育赛事。尤其是后奥运时代的到来,奥运场馆的利用与开发为北京举办顶尖级别体育赛事提供了可能和空间,例如:Roc 世界车王争霸赛和意大利超级杯足球赛,不仅丰富了北京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多样化,更是成功地打响了北京品牌;奥运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实物上的经济效益还有体育赛事运作的先进观念和一批既懂体育又懂管理的体育人才,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北京老百姓对体育消费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2009年8 月 8 日晚,在“鸟巢”进行的意大利超级杯,入场观众达到71358 人,已超出可 售 票数69983 张,比赛票房总收入为7700 万元,创下了中国足球赛事的票房历史纪录。由此可见,通过科学的运作程序,合理的营销管理,北京的体育竞赛表演业依旧存在着巨大的商业潜力。

二、北京地区体育竞赛表演业存在的问题

1.体育竞赛表演业内容单一,缺乏新亮点

北京举办的大型国内外体育赛事,大部分都是已经连续几年在此举办,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继承性,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内容匮乏,缺少新的亮点,这些体育项目多是一些传统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例如:足球、长跑、自行车等,北京缺乏像 Roc 世界车王争霸赛这种具有国际化表演赛事的承办。

2.奥运场馆的开发和利用率较低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之后,时隔一年之久,在 2009 年下半年,“鸟巢”才迎来了两项国际顶尖级别的体育赛事,奥运场馆利用率较低,闲置时间较长,而且在举办每次赛事之前都要对“鸟巢”的场地设施、周边环境进行很大的改动,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优化配置,如何在尽可能多的举办重大体育赛事和较小改动“鸟巢”现有周边环境两者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点,是北京体育竞赛表演业面临的新的挑战。

3.北京体育竞赛表演业的营销手段有待提高

北京国安作为本土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主力军在2009年的表现可谓可圈可点,它的观众人数和票房异常火爆,而新赛季国安主场比赛的套票发售却引来了球迷们的不满,球迷们对于套票数量、随机排座、随机订票等问题牢骚满腹,这样的局面让我们不得不质疑竞赛组织人员队伍的运作营销能力,主办方在具体操作方面的欠协调,直接导致了大量球迷无法买到套票。

4.体育经纪人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高水平体育竞赛表演的引进和专业的体育经纪人的专业程度戚戚相关,而目前北京体育经纪人的水平却参差不齐,这主要是因为缺乏专业的、正规的组织管理团队对其进行有效地指导、培训,再加上我国整体的体育经纪人事业起步晚、水平低,专业的体育学校也没有体育经纪人的专业,所以很难出现既熟知体育经纪人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拥有较强经纪能力水平的体育经纪人。

三、加快北京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发展体育主管部门应该转变观念,放手让体育竞赛表演业充分市场化,在其转变过程中起到服务、协调、指导的作用,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北京地区体育竞赛表演业健康、有序的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市政府可以以减少税收等优惠扶持政策为前提,以拓展融资渠道为目的,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投资北京体育竞赛表演业,促进本地区体育竞赛表演业的改革和发展。

2.充实北京体育竞赛表演业项目的多样化,百花齐放在保持原有重大体育赛事成功举办的基础上,吸引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体育赛事,例如一些新兴的比赛项目或者是在某个领域具有很高造诣的体育明星邀请赛等,让更多的体育竞赛表演元素走进市民的文化

生活,满足市民观赏体育赛事的娱乐需求,促进w育产业的发展。

3.科学合理的利用奥运场馆,提高经济效益体育主管部门科学统筹规划奥运场馆的使用和开发,减少不必要的整修,优化“鸟巢”等场馆的原有资源和设施,引导场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场馆多元化的有效利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4.加强体育经纪人的培训和管理,满足体育竞赛表演业的需求对现有的体育经纪人定期进行培训考察,多借鉴和学习国外体育经纪人的管理模式和经验,有系统、有组织地与美国等体育经纪人事业发展成熟的国家进行交流和接触,结合自身的特点,发挥体育经纪人的优势,促进北京地区体育竞赛表演业的蓬勃发展。在有条件的体育院校可以率先设置体育经纪人方向的专业,在专业的师资保证下,根据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需求,有计划、有层次地培养既懂得体育运动项目又有较高经纪能力的体育人才。

四、北京地区体育竞赛表演业展望

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北京市民愿意拿出更多的支出消费在体育竞赛表演业上来,以满足自身对体育观赏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北京依托2008 年奥运会所遗留下来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充分的使之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必将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篇8

运动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当这一特殊群体成员在比赛中受到伤害时,如何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又从何种途径来要求获得赔偿呢?关于体育竞赛中的伤害赔偿问题,笔者提出自己的一些拙见,与各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

体育竞赛伤害的原因有两种:自身造成的伤害和他人造成的伤害。自身所造成的伤害因为运动员是代表单位参加比赛,应该属于工伤的范畴,当然因由单位赔偿其医疗费用等损失,所以本文不作详细分析。在此,本文将着重论述由于他人的原因造成的伤害的赔偿问题,仅供大家参考。

一、设立体育竞赛伤害赔偿制度的意义

设立体育竞赛伤害赔偿制度,即在激烈的体育竞赛中,如果运动员受到伤害,则需要赔偿,作这样的规定又有何重要意义呢?笔者认为,作如此规范将至少有以下三种好处:

1、有利于保护受伤害运动员。给受伤运动员予以经济上的赔偿,补偿其医疗费、误工费等损失,可以使受伤的运动员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保证他能够接受必需的治疗,使其生活上也有保障。不论是其所在单位赔偿还是致害方及其所在单位赔偿,受伤运动员的合法权益总能得到保障;同时也保障了受害者所在单位或企业的权益,当运动员受到的伤害责任在致害一方时,其单位不必对受到伤害的运动员负全部责任,给单位减轻了经济上的压力,若其也遭受了直接经济损失,甚至也可以要求获得赔偿。

2、有利于保障比赛的文明性,同时也不失其激烈性。规定一些行为造成的伤害不能免责,可以使运动员们在激烈的比赛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用自己的真实本领来赢得比赛,而不是做出那种违反比赛规则或让体育迷们所不齿的不文明的行为。同时,规定一些行为造成的伤害是可以免责的,使比赛仍然保持其激烈性,不至于让运动员们在比赛场上畏首畏尾,放不开手脚。既让比赛文明程度更高,体育迷们(特别是球迷们)再也不用看到他们所喜爱的运动员的不文明的一面了,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到更为激烈的比赛。

3、有利于惩罚和教育实施不能免责的伤害行为的致害一方及其所在单位。给致害方和其所在单位一定的经济上的制裁,远远优于那种所谓的由于严重犯规而遭“禁赛”等处罚,经济学者认为经济制裁通常比行政制裁要好;同时也教育了他们应当严格按照比赛的规则来比赛,否则若致使他人受伤就要承担经济赔偿的责任,让他们做到三思而后行。

二、体育竞赛他人的伤害的分类

为了更好的分析侵害人行为的属性,确定赔偿主体,在体育竞赛中他人的伤害通常可以分为这样两类,一种是可以免责的伤害;另一种是不能免责的伤害。

1、可以免责的伤害行为,指的是在各项比赛中,在竞赛规则允许的条件下,实施了合理的冲撞等行为。比如,在篮球比赛中,若是用自己的肩部或者臀部去排挤对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卡位”,这种行为是合理的,也是比赛规则所允许的。如果是由于这种合理行为的实施,而使对方受到伤害,这种伤害行为就是可以免责的,也即不用给予赔偿,对方所受到的伤害应该由其所在单位和其个人来负责,而不应该追究直接行为人的责任。例如在九运会男子篮球广东队与北京队的比赛中,北京队的巴特尔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多次用身体去排挤对方球员,致使广东队的单涛四次被撞翻在地,他的这种行为就是一种免责的行为,他不必为单涛的伤害负责。

2、不能免责的伤害行为,指的是在比赛中,比赛规程不允许的情况下,却实施了伤害他人的行为。另如,在冲撞尤为激烈的足球比赛中,如果不按照比赛规则,为了抢到球或者为了进球而故意用腿踢开对方球员或者用手扯开对方球员甚至从背后铲球等行为的实施而使对方球员受到严重伤害的,应当追究致害方的责任,同时应该对受害方给予经济上的赔偿,赔偿行为通常应当由致害方所在单位或企业以及本人来实施。

三、不能免责的伤害行为定性

体育竞赛中的可以免责的伤害行为是一种合理的行为,所以笔者在此不讨论其行为性质。

体育竞赛中的不能免责的伤害对方的行为,笔者认为应当归属于一种民事侵权行为。民事侵权行为的发生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客观要件则是:侵权行为的存在;损害结果的发生;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加害行为的违法性。而主观要件有:行为人须有行为能力,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1]

在体育竞赛中伤害他人,即有侵权行为的出现,同时也发生了比较严重的损害结果,运动员所受的伤害是由侵害人早造成的,其违法性我们作了一个扩大了的解释,在这里法包括法律法规、比赛规则和社会道德;而且其主观上必有损害他人的故意,即明知其行为有可能造成他人受到严重伤害的恶果却故意而为之,当事人也是具有行为能力之人。比如,在足球比赛中明知背后铲球会造成他人受到严重伤害,却故意背后铲球,结果造成严重伤害后果,这就是一种侵权行为。

作为一种民事侵权行为,就一定会有其归责原则。归责原则是侵权行为法的核心,确定一切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都离不开侵权行为法的归责原则的指导。并且根据这些归责原则来对受害者进行赔偿。侵权行为法的归责原则有三种:无过错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2]转贴于

笔者认为在体育竞赛中的不能免责的侵权行为应当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是指以侵权行为人的主观过错作为归责根据的归责原则,也就是说,没有过错就没有侵权责任,有一定过错就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这种原则将过错作为归责的构成要件和归责的最终要件。[3]

笔者还认为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适用过错相抵,过错相抵是指“关于损害之发生或扩大,被害人有过失者,得减轻或免除赔偿金额”。也即因侵权行为发生损害赔偿,但是双方均有过错,即侵权人和受害人均有过错,则适用过错相抵,按照相抵后的过错来承担责任,相抵后谁的责任多,则由谁赔偿相抵后的部分损失。[4]

根据这两个基本原则,我们就可以确定双方在体育竞赛伤害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同时,我们还可以确定在竞赛中受伤的运动员的赔偿范围。赔偿的范围通常有全部赔偿和部分赔偿两种。全部赔偿是指侵权行为加害人承担赔偿责任的大小,应当以行为人所造成的实际财产损失范围为依据,赔偿全部损失。我们所说的全部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可预期获得的经济利益)。部分赔偿则是对其损失的某些部分进行赔偿;或者按照所应该承担的责任,赔偿部分损失。在侵权行为中应当是以全面赔偿为原则,部分赔偿为例外。[5]

四、赔偿的对象

赔偿的对象即在体育竞赛中受到伤害,所应该接受赔付的人。如果在竞赛中受到的伤害,行为人是可以免责的,则赔偿对象就是受害者,赔偿人则为其所在单位或企业。如果行为人不能免责,则赔付的对象有两者:一是受害者本人,他是当然要赔给的;另一个则是受害者所在单位或企业。而赔偿人责为致害方和其所在单位或企业。

对受害者的赔偿既是必须的,但是为什么当行为人不能免责时,对其所在单位或企业也要进行赔偿呢?举个例子,在全国足球联赛中,一两个重要的球员由于对方的故意伤害,而使其必须得接受治疗,不能参加下几轮比赛甚至再也不能参加比赛了,对其所在俱乐部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本来可以拿到联赛冠军的球队由于某一两个主力队员的不能参赛,而使冠军成了可望而不可及。拿不到联赛冠军会使俱乐部的商誉受到极大的影响,而企业的商誉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其骨干人员的声誉,主力运动员受伤,其声誉肯定会大打折扣,从而使其经济效益急速下滑,商誉的建立往往是非常缓慢的,而商誉的丧失是非常迅速的。这些损失应该要由致害者和其所在单位或企业共同承担,致害者和其所在单位应当承担连带责任。所以,对单位因此而遭受的严重经济损失,要求给以赔偿的要求也是完全合法和合理的。

五、赔偿的内容

因赔偿主体的不同,赔偿的内容也不同。

1、可以免责的伤害。因为是由受害者单位赔偿,则赔偿的内容应当包括:医疗费、挂号费、住院费、药费、就医路费、住院伙食补助费、护理费、伤残补助费和必须由其抚养或赡养者的生活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如果死亡的还应赔偿丧葬费等。

2、不能免责的伤害。赔偿内容应当包括:医疗费(包括已用和须继续治疗的费用)、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护理费、残疾者生活补助费、交通费、必须由其抚养或赡养者的生活费,如果死亡的还应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补偿费,由于治疗而是亲属遭受的损失(包括交通费、住宿费等)。

3、精神赔偿。由于他人不能免责的行为所造成的伤害可以适用精神损害赔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01年2月26日2001年由最高人民法院颁布,2001年3月10日正式实行。其中第一条第一款规定:对人格权中的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受到损害时,可以要求赔偿,人民法院也应当受理。运动员在激烈的比赛中受到伤害,其身体权和健康权无疑受到了极大的损伤,所以因此要求赔偿是合法的。又因为运动员是一特殊球群体,他们的经济收入和声誉主要来自他们在体育竞赛场上的表现,所以他们提出精神赔偿是合情合理的。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根据以下因素确定: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侵权人的获利情况;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如果受害人对损害事实和损害后果的发生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其过错程度减轻或者免除侵权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对于伤害比较轻微的,可以不支持其精神伤害赔偿的请求。

六、体育竞赛伤害赔偿方式

国务院和国家体育总局应当制定专门的行政法规让受伤运动员的损失得到赔偿,还他们一个公道。笔者认为可以这样对受伤运动员赔偿,以下拙见仅供参考。[6]

(1)规定伤害的两种类别:自身伤害和他人伤害。同时规定他人伤害的两种形式:可以免责的伤害和不能免责的伤害。

(2)对于可以免责的伤害,运动员所受到伤害所造成的损失,应该由其所在单位赔偿。运动员因比赛受伤,应当享受单位的赔偿。如果受到的伤害不是太严重,运动员治疗所需的医疗费、药费、就医的路费、伙食费、护理费应该全额赔偿;在运动员受伤治疗期间,运动员的工资仍需全额照发,同时所在单位应该尽力保证运动员所受到的伤害能够得到彻底的治疗;住宿费按照当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住宿标准计算,凭据支付。如果运动员伤残的,还应该赔偿其伤残补助费,还有因残疾需要配制补偿功能的器具所需的费用,以及由其扶养和赡养者的生活费,被扶养人和被赡养人的生活费以死者生前或者残者丧失劳动能力前实际扶养的、没有其他生活来源的人为限,按照当地居民生活困难补助标准计算。如果运动员因受伤极其严重医治无效而死亡的,除了赔偿由其扶养和赡养者的生活费之外,还要赔偿其家庭的丧葬费,按当地的丧葬费标准赔偿,以及死亡补偿费,死亡补偿费按当地的平均生活费补偿十年。

(3) 不能免责行为所造成的伤害,应当由致害方和其所在单位赔偿其所有损失。医疗费按照医院对受伤运动员治疗所必须的费用计算,全额赔偿。在赔偿后仍需治疗的,按照治疗所必需的费用给付;误工费按照其因误工减少的收入赔偿;住院伙食补助费按照当地平均生活水平所需费用赔偿;护理费按照误工费的规定计算;治疗过程中的交通费凭据赔偿;住宿费按照当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住宿标准计算,凭据支付。如果残疾,残疾者的生活补助费根据伤残等级,按照当地平均生活费计算,其抚养和赡养的人的生活费,按照(2)的规定支付;因残疾需要配制补偿功能的器具的,凭医院证明按照普及型器具的费用计算;如果死亡的,还需赔偿丧葬费,死亡补偿费,被其扶养和赡养的人的生活费,均按照(2)的规定支付。

(4) 由于对方的不能免责的行为造成的伤害,可以要求精神损失赔偿。

(5) 因为行为人的不能免责的伤害,而使受害者所在单位也遭受重大损失。对单位的赔偿应当适用民事损害赔偿的有关规定,对其遭受的直接经济损失应当给予适当赔偿。

(6) 双方在比赛中都有责任,则按照过错相抵原则。如果只有一方受到伤害,则应按照各方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大小,对受害一方所受到的损失按比例赔偿。如果双方均受到伤害,在责任相抵后,有责任多伤害少的一方赔偿责任少伤害多的一方相抵后的部分损失。

篇9

关键词:普通高校; 校田径运动会; 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8-158-001

教育部在2000年颁布的新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体现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普通高校运动会对学校体育起着导向、推动作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学校体育的重要窗口之一。但传统模式的校运会目的单一、形式单一、参与对象单一,已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需要,其重要性及在大学生心中的魅力也逐渐消退,这与新时期体育教育改革的宗旨想违背。因此,新时期高校校运会发展模式一直是今年来高校探讨的话题。本文笔者想通过对校运会传统模式的分析,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对普通高校运动会现状的分析

1.竞赛体制陈旧、形式单一

长期以来,普通高校校内各种群体竞赛均由校体育部一手包办,教师需投入很大的精力去组织比赛,工作量很大。传统模式的校运会由于受奥运会思维模式的影响,往往都是以田径运动会的形式举行,可以说是正规田径比赛的缩影,只是规模小些,参赛人数少些,竞赛水平低些。有些学校可能会因为场地条件的限制而少设几个项目,比赛的规则、计分的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均照搬了正规比赛的模式。

2.内容与教学相脱节

传统模式的校运会在运动项目的设置上,无一例外的均按竞技运动会的要求设置项目。有许多项目在日常的教学内容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对田径项目中一些技术性强、难度大的如跨栏、标枪、铁饼、三级跳远等项目必须经过长期的、系统的训练才能较好的完成,但校运会上设立了这些项目,学生往往迫于无奈而参加了这些项目的比赛,于是就出现了比赛时撞栏、跳栏、铁饼横着飞、标枪纵向翻转的现象,既增加了学生受伤的可能性,也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影响他们再次参加比赛的勇气。

3.普及程度不够

高校运动会往往以学院为单位,一般情况下都是规定每个项目每个单位报两人,每人限报两项(可兼报接力),造成参赛人数少,大多数学生无事可干的情况。重尖子、轻群体,重胜负、轻参与,重选拔、轻普及,抓了少数人、丢了大多数人,忽视和剥夺了广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平等参与学校体育活动的权利,把少数学生在校运会上获取名次与奖牌当成了主要目标。

二、高校运动会的作用

1.校运会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内容,是培养学生社会使命感、责任感、成就感、团队意识和合作、竞争等良好心理素质的最佳途径,也是教会学生认识社会、了解人生以及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最生动课堂。校运会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是宣传和发挥体育功能的最好阵地。

2.田径运动会不仅促进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对学校的德育工作也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竞争是竞技运动会固有的本性,顽强拼搏、坚忍不拔等坚强的意志品质更能在此中体现,从而提高抗挫折能力,增强了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对普通高校运动会模式改革的设想

1.观念更新,提高认识

对传统模式校运会的改革首先必须是观念的转变,只有观念转变,才能产生创新意识和行为。新时期高校运动会的目的应是通过体育竞赛,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拼搏的精神,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服从裁判、遵守纪律的优良品质,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他们自我锻炼的意识及能力,从而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2.对校运会的组织形式及设置项目的改革

组织竞赛是手段,贯彻学校体育思想、推动学校体育工作,达到全面育人是目的。我们要加大对校运会的宣传力度,注重体育文化思想的传播,改变以往的做法,将校运会由单一的运动竞赛变为融健身、娱乐、竞技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文化节。在项目的设置上,应达到正规竞技项目和娱乐项目参半、精英竞赛项目与集体项目参半,有可能的话还应逐渐加大后者的比例。

3.加强对田径课程的改革,创造条件,确保田径选修课的开设

随着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变得更贴近时代和学生的需求。许多高校为了适应高校教育改革,公共体育教学实行学生自主选课和选老师的形式。这虽然有利于学生体育兴趣和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但田径是一切运动的基础,是最能全面发展人体运动机能的。

4.竞赛体制改革

改变以往校运会由体育部教师包办的做法,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具体可采用由学校牵头,体育部(院系)统筹指导,院系、学生会、社团联合承办的方式,此方法不仅能体现出各院系、学生会、社团的特点,而且能培养全体师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等。

5.评比方法、发奖形式的改革

校运会是以竞赛的形式出现的,既然是竞赛就会有名次高低之分。在文明竞赛的前提下,“金牌意识”还是需要倡导的,如果我们一味地“友谊第一”,那么学生的竞争意识就得不到培养。校运会评定各学院最终名次的方法不应单纯以比赛得分多少为最终依据,而应结合各学院参与程度、精神面貌、会场气氛等因素来评价。这样就更能引起各学院领导及同学们的重视,吸引更多的同学踊跃参加。对于发奖,应改变以往发奖品、发奖状的做法,可以模仿奥运会颁奖做法,颁发有学校纪念意义的奖品或奖牌,让学生在一种新的情境中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爱校情怀。

参考文献:

[1]陈晓宏.高校体育竞赛改革探析[J].体育函授通讯,2002,(5)

篇10

【关键词】 体育展示 竞赛 传播 共赢

体育传播在大众媒介时代被认知为以电视转播、新闻报道为主流渠道的传播形态,而竞赛展示为体育传播赋予了一个新的注解:“体育即传播”。通过竞赛展示这个“跨界”载体,使体育这一全球性语言实现着传播内容和传播媒介二位一体的深刻变革。竞赛展示主要指在体育竞赛现场通过播报、音乐、视频、表演、互动、灯光等综合传播方式,利用声光电技术营造赛场氛围,将体育竞赛内容、赛事文化、市场效益以整合的平台呈现给现场观众和离场受众,被称作体育赛事的脸面和形象。从传播学的角度界定,竞赛展示是在体育现场内外所有与竞赛和赛场氛围相关的信息、观点、情感的符号传播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整合系统。由此,竞赛展示是一个从体育竞技到体育文化跃升的综合传播体系。

竞赛展示的传播特征

对一个事物特征的判断,遵循注意-兴趣-了解-记忆的认知原理,首先获得体验的是该事物的外在表现,即形式特征,进而深入内部固化印象,提炼事物的内在模式。形式特征是指人们能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人体机能直接感知或者运用工具性力量测量的事物的外在性状,它一般包括速度、高度、范围和持久度等衡量指标。

1.传播速度

从速度来看,竞赛展示可以被看作最迅疾的传播形式,它本身就是一种体育现场传播,电视直播也被嵌入成为竞赛展示中最长的视频展示环节。体育竞赛中对于竞赛展示的需求瞬息万变,对于时间充满不确定的赛事而言,或许一分钟前急迫地需要竞赛展示的插入,一分钟后竞赛展示则变得画蛇添足,因为竞赛展示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往往是以秒为计量单位的。当然竞赛展示也可以是十分冗长的传播手段,因一些竞赛项目比赛时间的不确定性或一些突发的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的出现,赛后竞赛展示就有可能被无限期拖延。简言之,竞赛展示的信息传播是准时、及时、适时三要素精当组合的灵活变通。

2.传播高度

从高度来看,竞赛展示传播定位于高深与通俗之间的中间路线。竞赛展示中的信息传播,体现对体育竞赛知识及专业术语的简单介绍,但不涉及高水平运动员才能领悟的技战术意图或组委会内部掌握的竞赛组织方案的解释和说明。通过竞赛展示传播塑造的观众情绪和氛围根据体育现场的类别不同可分为热烈、期待、温情等不同基调,但竞赛展示从根本上代表体育赛事的组织行为,与纯粹的民间群体现场助威行为在展示语言、态势、倾向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3.传播广度

从延展度来看,竞赛展示无所不在地体现出传播的时空同在、信息共享和情感共鸣。竞赛展示的触发点不完全是体育官方组织有意识的预先安排,有时可能是竞赛过程中竞赛展示团队有备而来而又顺其自然的临场发挥,甚至可能是对体育比赛现场观众气氛的主动顺应和积极回应。也就是说,竞赛展示的传播范围天然包括观众群体在内,它模糊了竞赛展示专业传播者和现场观赛群体传播主体的界限,竞赛展示甚至成为融合赛场内外观众实现情感共享的主要工具。

4.传播深度

从持久度来看,竞赛展示在体育现场的传播控制中作为花絮镶嵌在体育竞赛这条主线的间歇中,但它在现场传播中留下的形象印痕和情感记忆将延绵在观众心间许久。新闻传播有一个客观规律,传播时效与功效成反比。在竞赛展示传播中,往往经典的竞赛展示声画和场景将在人们内心长存,例如庄严神圣的颁奖仪式全程。而形成这种延续性的推动力并不是强制传播手段在发挥作用,而是对激烈的呼唤、对崇高的膜拜、对仪式的向往等软性情感因素的触动和隐现。

竞赛展示传播的发展趋势

创新扩散过程中,增量式发展比存量式改革较少受到传统的束缚和现实的挑战。竞赛展示在赛场是一种增量式传播,是在现有体育竞赛的基础上新派生的传播子系统,竞赛展示在尽可能不侵扰体育赛事其他子系统利益的基础上增量改革是最为平和的前进方向。

1.自上而下的渗透路径

竞赛展示活动可以划分出数个创新扩散阶段,依次包括国际商业比赛的经验尝试、全球大型赛事的推动认可、屈指可数的竞赛展示项目化运作、竞赛展示公司雨后春笋般成长、固守传统的滞后群体。竞赛专家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所做的趋势判断为,竞赛展示的创新者是奥运会等大型综合性国际赛事,早期采用者是国际单项体育比赛,早期大多数是国内商业体育比赛,晚期大多数是全国性竞技体育比赛,滞后者是群众体育比赛。

纵览竞赛展示传播的发展路径,正在沿着自上而下的线条扩散延展,在体育竞赛中的覆盖率也正在逐年提高。自上而下主要指传播主体的由大到微和传播平台的从高到低,竞赛展示形成自上而下的传播路径受以下几种因素影响:信息辐射性,国际大型综合赛事是一个“开眼看世界”的平台,竞赛展示借助这个窗口完成与国际标准的迅速对接;商业置入度,体育职业赛事推广的成熟运作将竞赛展示推到赞助商体育营销链环的最前端,大手笔的体育赛事赞助投入以及丰厚的商业回报是竞赛展示形态创新重要的助推剂;赛事影响力,竞技比赛与群众体育由于性质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举办目标,竞技体育更强调比赛整体价值的实现,群众体育则突出参与个体的自娱自乐和自我享受,竞赛展示是体育现场的整合传播,这种系统的综合传播系统更易在体系更严密的竞技体育中拓展,在组织相对松散的群众体育项目中必要性和可操作性都大大降低,是竞赛展示创新扩散的滞后者。

2.凸显一元的类别变迁

竞赛展示传播的五类主体,赛事组织者、参赛主体、竞赛展示团队、媒体与赞助商、现场观众形成以赛事组织者为起点、观众为终点的价值链,其利益整合由竞赛展示团队执行,理想模型是竞赛展示受到赛事组织者宏观控制、媒体和赞助商侧面影响、突出参赛主体的体育现场传播行为、满足观众的观赛需求。但在真实的体育现场环境中,处于原点的竞赛展示定会因为不同传播主体利益博弈发生价值偏向。竞赛展示的价值传递过程对于观众而言,竞赛展示将竞技体育的文化与艺术的外延传递给受众,势必会为竞技体育带来更加丰富、生动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体验,体育精神的内涵与感染力会伴随着竞赛展示传递、扩散、渗透和凝聚;对于赛事组织者而言,竞赛展示将会为体育赛事塑造更具魅力的形象和综合影响力,高水平的竞赛展示产生的效果彰显着精神与文化,会为体育赛事的主办者带来不容忽视的社会影响和品牌积淀,其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体育赛事本身。竞赛展示传播主体价值链中其他三类,将根据传播目的和条件的差异,形成分别偏向竞赛展示团队、参赛主体、媒体与赞助商利益的三类媒介传播形态,即赛场媒介型、明星专场型、综艺节目型竞赛展示。

3.整合共赢的发展态势

竞赛展示作为一种传播,不仅是在系统内部进行传播方式的整合,一方面它通过与大众传播的整合,形成强大的媒介整合系统;另一方面,它借用媒介事件管理、品牌营销、体育产业、创意产业规划等多种经济社会资源,实现竞赛展示的行业扩展和利益共赢。

竞赛展示与电视转播关联形成的分立模式、协同模式、共赢模式、整合模式的趋势反映竞赛展示媒介综合运用能力正逐步增强。在竞赛展示介入现代体育之前,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转播已经占据了赛事传播的主导位置,体育竞赛以广告置换方式转让电视转播权,赛会组委会和体育组织将转播权转让给电视机构,电视机构以等价的广告时段支付给卖方,广告内容可以是赛会宣传也可以是商品广告。竞赛展示创立之初与电视转播是分立的,仅仅在赛事宣传和竞赛数据信息方面共享,然后穿过交汇点继续在各自的轨道运行,资源重复造成的浪费不可避免;当竞赛组织者不断为竞赛展示正位时,电视转播逐渐意识到竞赛展示举足轻重的地位,二者开始尝试在时间掌控、音量调节等方面协同对接;随着竞赛展示与电视转播关系的进一步磨合,它们开始在颁奖仪式等环节力图实现电视镜头语言与竞赛展示播报的声画对位,以紧密合作谋求共同效益;电视转播与竞赛展示的整合模式是对二者之间高渗透、高效率的描述,在这样全案推广型的竞赛展示中,大众媒体全程介入体育赛事并与之浑然天成,成为体育赛事在赛场外的工具性延伸。这四种模式本质上并无优劣之分,而一个成熟的体育赛事会很快尝遍每一种模式并根据赛事类别做出抉择。例如,乒超联赛正在酝酿俱乐部主客场之外的中国乒协主场,而竞赛展示与电视媒体全案推广形成的传媒合力,是确保赛事影响力的坚实后盾。

竞赛展示是一个极具产业扩张力的生命体,以传统的角度审视体育赛事系统,竞赛展示只是若干个传统的视听传播因素的组合。若整合竞赛的力量则能扩充竞赛展示的边界,如在赛事新闻会添入竞赛展示元素会使竞赛展示层次更加丰富;又如将竞赛秩序册的编撰发行纳入竞赛展示的统筹之中,一方面加入观众互动的竞赛展示元素促进体育现场营销,另一方面也致力于打造竞赛展示、多媒体展示的共同内容平台;从体育产业的综合发展来看,竞赛展示会成为其不可分割而且颇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营销(sports marketing)是指“把营销原理和过程专门运用到体育产品和那些借助于体育来营销的非体育产品上”。所以体育营销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对于体育产品或服务的营销,另一部分是借助体育这个载体所进行的市场营销,广义上定位竞赛展示,它甚至可以替代体育营销的大部分功能,仅仅排除体育产品的离场推广这一支脉;更大范围来看,把竞赛展示视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就需要重新进行估量,它的实现方式和操作模式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通过细分、延展、流变还可为颁奖典礼、会展活动、庆典仪式等其他行业的事件展示传播提供规律借鉴。